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05-03
皮埃尔・布尔迪厄是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反思当前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不平等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因素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将目光集中在文化障碍问题上,认为当下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文化障碍有时甚至比经济障碍更难逾越)已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1]。1973年,布尔迪厄正式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强调了三个观点:首先,教育行动是一种符号暴力。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来看,教育都具有双重武断性,即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武断性,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文化,而这种教育内容又通过独断的方式强加给学生[2]13。其次,学校通过符号暴力实现文化再生产。
阶级的文化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有利于统治阶级子女的学业成功。而同时,教师的权力是由统治阶级给予的,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由统治阶级的文化决定的[3]29。因而,在统治阶级文化背景中成长的儿童显然在教育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被赋予文化资本[4]192-201。不同的学校教育,更是强化了不同阶级文化资本的差异!最后,文化再生产导致社会再生产。文化资本被制度认可后变成了一种资格如文凭和学历,然后通过把学术等级转化成社会等级,就完成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优势阶级则通过把自己的文化资本转化为子女的文化资本,让其获得教育证书,确保子女的优势地位,实现代际间的传递[4]42。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生能够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接受基础教育后又不得不返回基层从事劳动。从表面上看,是他们个人能力或天赋的问题,前期的研究也偏向于经济原因上的探讨,很少触及到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隐形原因分析,而布尔迪厄则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洞察力将目光聚焦到深层的社会文化上。
一、文化再生产视角下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呈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形成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占据优势主导地位,而农村地区则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
(一)教育起点的差异
布尔迪厄提到,在考虑经济资本的同时,不能遗漏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性的教育投资,即家庭所输送的文化资本(在将来的教育行为中,所产生的学术性收益直接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的文化资本)[4]194。
1.文化资本的不同
文化资本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可以被视为是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被社会认可的学历和文凭是制度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书籍等文化商品则是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前两种形式的文化资本虽然不可以直接传递,但可以通过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让子女在无形的熏陶中得到继承,并通过学校教育使其制度化为教育资格。与城市父母相比,农村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常少,因此,在前两种文化资本上,农村子女相对城市子女处于弱势地位。而客观状态的文化资本虽然可以直接传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图书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家庭,因而,在第三种文化资本的占有上城市子女依然处于优势地位。
2.教育投入的差距
布尔迪厄认为,衡量文化资本最为精确的途径,就是将获取收益所需时间的长短作为其衡量的标准[4]198。从闲暇时间的拥有量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也许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其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却远不如城市居民。首先,在观念上,农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赚钱供孩子上学(当然有些家长还持教育无用论,不支持孩子接受教育),认为为子女付出了学费就已经够了,其次,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较好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也使得他们无法常常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特长;最后,近年来,大批农民离乡背井进城务工,造成的大批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和子女连见面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毋庸说教育子女了。
3.教育期望的差异
教育期望影响着成功机会,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现实中,农村的父母出于一种相对保险和相对传统的考虑,往往不会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市民阶层基于其本身的地位及周围面临的压力,往往会希望子女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个阶层。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影响到了城乡家庭教育的实际行动。
(二)教育过程的差异
1.课程内容的城市价值取向
根据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的观点,课程就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选择,它界定什么样的知识是优越和特殊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可以称为学校教育知识的。而这种知识的选择与界定其实又与权力相关,它必须符合特定时期优势团体的价值和信仰,与优势团体的文化相一致。因此看起来似乎是中性的、不偏不倚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却暗暗地偏袒那些已经获得语言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掌握优势文化的人,因而再造了更大的社会等级制[3]116。
首先,从课程的设置来看,音乐、美术、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科目相对来说更加体现强烈的城市价值取向;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目知识本身相对来说价值中立;仅有劳动课与农村学生的经验及文化更为接近。其次,从各科课程内容上看,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内容更倾向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取向。
2.教育过程中城乡教师文化水平的差距
如果说父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于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教师的文化资本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而深远的。因此,城乡教师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师资面临着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与挑战:
(1)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偏远地区复式教学、包班教学现象依然严重。另外,农村音、体、美教育师资短缺,使得这些学科大多形同虚设。
(2)总体说来,城市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学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等方面都要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以山东及北京城乡小学教师学历情况为例(见表1)。
(三)教育结果的差异
1.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不公平
在我国,最具权威的学业成绩评价标准就是高考,但其公平性同样值得推敲。我们知道,当前高考日益重视学生各种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察,如山东高考采取“3+X+1”的模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指基本能力,主要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四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而实际上,农村考生信息相对闭塞,资料相对匮乏,优秀的教师资源更是紧缺。采用这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无疑会使我们的农村学生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2.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
基础教育评价结果的不公平鲜明地体现在高等院校的新生城乡比上。余秀兰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大学2002级9个学院19个系的学生的家庭居住地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4]213。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新生来自城市和县镇的要占大多数,仅有部分新生来自农村。
二、文化再生产视角下审视城乡基础教育差异的启示
以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更高、更深刻的剖析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差异,我们洞察到城乡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二元差异,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更隐蔽的社会文化因素。如布尔迪厄所言,教育确实具有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功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即在创造公平机会的同时,又在制造着机会内的不公平。既然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性又有内在的矛盾性,那么教育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呢?毋庸置疑,这需要政府、学校、家长整个社会的合力:首先,在教育起点上,广大农村父母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抱以更高期望。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摒弃一味倡导的“城市至上”的课程价值取向,适当地添加一些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的课程内容;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范生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去,为其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在教育结果上,应该修正城市取向的评价标准,选择一些适合农村学生的考试内容;变革考试制度形式,增加对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法规,从而达到实质的公平。
正如罗尔斯所说,“对于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5]。希望我们的教育可以在这样一种不断反思自我的基础上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伟珏.一种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06,(5):109.
[2[法]布尔迪厄,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
[3]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88-03
赏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展示实力与权力并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从夏商时代即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自魏晋至唐宋,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逐渐成为帝王赏赐的重要物品之一,赐茶现象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赐茶的源流与发展
历史上最早关于赐茶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韦曜传》中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F以当酒。”①其中的“F”即为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由记载可见,此时茶并未成为赐品,而赐茶仅仅是以茶代酒的形式而已。
唐五代以后,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进步,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帝王笼络下属的工具,赐茶也成为较为常见的活动,至唐中期,赐茶制度逐渐形成,赐茶对象不仅止于大臣,下层百姓、僧人道士甚至外邦都有被帝王赐茶的经历。唐代关于赐茶的记录,多在谢茶表中,这是一种皇帝遣官专赐、臣下得茶上表申谢的赐茶之风,甚为流行。如《常褒・谢进橙子赐茶表》:“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臣所进太清宫圣祖殿前橙子,赐茶百串,荣赍非次,承命兢惶”②,《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二斤者”③,《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④,《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第一表》:“臣某言:中使窦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⑤,另有其《第二表》亦陈赐茶之事:“臣某言:中使某乙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⑥。以上文献证明,唐代帝王赐茶确有其实,然由于唐代贡茶尚未大行其道,唐代所赐茶品主要来自各地土贡及官方烘焙的茶叶,赐茶人群也多限于宗亲世族、朝臣军将。
有宋一代,随着赐茶制度的完善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趋普遍和重要,名茶也成为统治者赐物名单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此,宋人笔记中多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宋人笔记多为朝廷官员或风流儒雅人士之生活随笔,其记述真实而多有生活化气息,梳理和探究宋人笔记中的相关赐茶记述,对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中的赐茶现象将有很大帮助。
二、宋人笔记中的赐茶记录
宋人笔记中记载的帝王赐茶,可谓形式多样,对象广泛。在此,仅从赐茶对象角度加以归纳整理。
(一)赐朝臣将帅茶
茶汤茶酒作为朝廷赐品,“凡遇时节,例赐茶酒”⑦,在日常的朝堂觐见中甚为常见。无论日常的早朝,还是大臣向皇帝拜谒奏章中途休息时,皇上均会给大臣赐茶汤。
1.赐大臣妃子茶
宋记中,多处记载体现出皇帝赐茶活动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般皇帝出巡还会带茶酒班,专门布茶。
宋徽宗算是历史上仅有的“皇帝茶人”,他在位时,蔡京、丁谓两个宰相投其所好,将贡茶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极品贡茶如大小龙凤团茶,密云龙、龙团瑞雪等,皇帝往往得之数枚,再分赐给下臣。庄绰《鸡肋篇・论蔡京太清楼记与皇帝重幸鸣銮堂记》:“上为举箸,屡欢笑,如家人,亦遣使持玛瑙大杯赐酒,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该笔记即反映了宫廷茶会宴饮中,徽宗兴之所至亲自为妃子和大臣点茶分茶的故事。这样的赐茶活动可谓是例行的,是宋代特有的饮茶现象。
2.赐讲读官茶
在宋代,皇帝与侍臣常常共同讲习诵读,一般皇帝指定一个讲读官引领大家一起学习。《东斋纪事》中载:“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或讲读终篇,则宣两府大臣同听,赐御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凡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P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甚优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⑧迩英阁、延义阁皆为皇帝侍臣讲读场所,在授业完毕休息时,皇帝一般会赐讲读官茶汤以解渴,此等待遇是当时执政大臣较少享受到的。
也因为如此,当时文人也常常以被赐茶而感激涕零,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韩致光,昭宗时以翰林承旨谪岭表,道湖南,末章云:‘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自注云:‘每岁初进之后,先宣赐学士。’韩子苍云:‘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自注云:‘史官月赐龙团。’”⑨此二首诗均为朝臣被贬谪之后忆昔日之荣光,得到最先赏赐的贡茶与此时的困顿窘况形成对比。蔡绦在《铁山丛谈》中载:“吾尝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为学士时钞国史,仁庙命赐黄封酒、凤团茶等,后入二府犹赐不绝。国家待遇儒臣类如此。”⑩而在欧阳修自传中,确有其对皇帝赐龙团茶而表现出荣耀之感的记录。
3.赐银合茶药
对文臣待遇尤厚,对于舟车劳顿、修筑工程将臣役兵,皇帝在巡防过程中自然也是给予优渥的封赏,得知督役官员长久在外,颇为辛劳,皇帝派随行官员赏赐大量的银合茶药,以示体恤之情。
宋朝在众多的工程营建中治理河流、修建城寨、构筑城堡用工较多,尤其在宋神宗、哲宗两朝边区城寨大增,各类奖励也随之加大力度。政府几乎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就包括对治河官员和役兵的各项物质奖励。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至六月间,因进筑城寨毕工,朝廷分别赐给环庆路、径原路、邮延路、熙河路经略使帅臣以下银合茶药,银合茶药是常见的赏赐物品,茶药一般盛放在银合内。茶药具有保健、医治疗效,适宜赐予在外作业之人。这些在曾布《曾公遗录》中有大量的记录:“己卯,同呈熙河筑青南讷心毕功,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庚辰,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癸巳,环庆之字平进筑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戊寅,同呈陉原进筑减猥毕工,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辛巳,同呈河东筑四堡寨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环庆筑萌门、三坌毕,亦赐茶药”。
赐茶与臣子,皇帝会按官次等级加以赏赐。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余案,:当后唐天成四年五月七日,中书门下奏:‘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奉敕宜依者,各令据官品等第指挥,文班自左右、常侍、谏议、给、舍下至侍郎,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草W蔻一百枚、肉W蔻一百枚、青木香二斤,以次武班官各有差。以此知建茶以蜡面为上供,自唐末已然矣。第龙凤之制,至本朝有加焉。”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赐茶已有等级差别,位份越高,享受的恩赐越厚重。
(二)赐平民僧道茶
1.n平民茶
茶不仅赐予大臣,在游访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时,皇帝也会赐予茶彩,以彰显对于百姓的爱护,归拢民心。张齐贤《洛阳|绅旧闻记》云:“每喜民力耕织者,某洛阳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F,妇人裙衫。”此记述显示,为安抚民心并奖励百姓耕织,帝王会在视察之时行赏赐之事,其中即包括茶,这在彰显帝王亲民爱民的同时,也足见茶在宋代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2.赐僧道茶
赐僧道茶,是宋代以来帝王赐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朝廷与僧道之间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与佛教教义与传统思想的殊异,使其与朝廷间的关系日渐密切。至唐代,佛教禅宗盛行,僧人在修行过程中,需得不寐不食,茶的提神醒脑特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茶风大兴,饮茶从寺院僧庙走向民众。为加强皇权与佛家文化的紧密关系,赐僧人茶,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了唐宣宗赐僧人茶情况:“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担蝗绯H眨亦不下四五十怠!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有宋一代,宋太祖赵匡胤与“希夷先生”陈抟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太祖十分推崇道教文化,宋人举国信道,宋徽宗亦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此情况下,帝王对道士的赐茶活动尤为常见。《能改斋漫录》中曾载一少年无意中偶遇太乙真君得道修身,宋真宗闻之则“召对赐坐,问以无为之要,赐茶药束帛”。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之《高逸二十二事》中也记载了太祖北征,召见时年已九十的镇阳道士澄隐,问之养生术,澄隐道士回答深得皇帝之心,于是“帝尤嘉之,赐以茶币”的事件。
另外,历代帝王多利用人们对灾异之事的科学理解而大造此类“祥瑞”,以示其天意所归,万民所宗,宋代亦复如此。黄休复《茅亭客话》中曾载:“大中祥符六年,绵州彰明县崇仙观,嘀上有木纹如画天尊状,毛发眉目衣服履舄纤缕悉备。知州比部佐郎刘公宗言遂绘事奏闻,奉圣旨令津置赴阙,送玉清昭应宫。其观主赐紫,及茶绢等物。今川民皆图画供养之。”
以上这些对于下层阶级的赐茶行为,多是帝王图谋笼络民心、寻求朝政稳定的手段,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三)赐外邦及使臣茶
在北宋政治生活中,赐茶亦是外交手段之一。为宣扬大国风范或安抚边疆藩国而求得朝政安宁,帝王会赐予周边国家使臣茶彩绢帛等邦国所无的贵重稀有之物,如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贵之外,商贾亦通贩”,元丰元年,宋神宗赐高丽使臣龙凤茶叶十斤,虽少但却尤为珍贵。又如元符三年,吐蕃、契丹、西夏、回鹘、g厮国等番邦首领接受哲宗召见,礼毕,赐予各部族茶彩,此次赐茶《曾公遗录》中有记载:“是日,引见,陇拶为一班;契丹公主为一班,夏国、回鹘公主少退立;瞎征为一班,同起居家属首领各从其长,边厮波结一头领附瞎征班;次引僧尼,皆蕃服。契丹公主以下皆礼拜,各赐冠服,退就迩英阁前易服,乞依前立班谢讫,退就横门幕次茶酒,宰执、从政官、宗室、戚里正任以上皆侍立。上谕宰执,令就殿门呼陇拶等,试与之语。既而李彀等引陇拶来,谕以已除节度使,依汉官给俸,自来无此恩例。瞎征但给茶彩而已。拶称谢甚恭。”
与此同时,有宋在对外派遣使臣所带礼物中也有茶叶这一项,尤其对于金辽这样危如卵石的番邦,宋代为了维护太平与安定,不得不以大量的贵重物质去博取和平,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记载:“随行三节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礼物则有御马三,涂金银作鞍辔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涂金大浑银香狮三只,座全;著色绣衣三袭;果子十笼;蜜煎十瓮;芽茶三斤……”课件使臣所携带物品中,茶也是其中之一。《清波杂志》载:“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羌,招纳g厮族部。蕃法,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称诏锡赉茶彩,悉用汉官威仪。”周熙丙申从使节出疆,经历吐蕃时,与藩人结好,皇帝即诏命使臣以汉官仪仗制度御赐茶彩。
(四)科考赐考官进士茶
在宋代雅士之风盛行之际,科举考试作为朝廷招贤纳士聚揽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官和考生自然受统治者所重视。茶作为雅而不俗之物成为展示皇恩的上乘之选。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了宋哲宗赐茶之事:“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张舜民作为三位考官之一,分得三块茶饼后分予亲友,可见其对赐茶的看重,而其分之不足也可见出所赐之茶的珍贵和量少。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如此记录:“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词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基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甲申杂记》又载:“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以上记录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茶是作为重要赐品出现的,并在仁宗朝及以后成为惯例。
由此可见,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茶汤以供考生饮啜,在新进进士后赐以考生和考官茶饮,这是宋代朝政中较为常规的赐茶现象,也成为士子莫大的荣誉。
当然,不同时期也有与之相悖之案例,如《麟台故事》载:“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此记载记述了仁宗天圣年间皇帝会在殿上向考官和进士赐茶,但在徽宗年间考官则须立于殿下,更无茶汤赏赐之说。由记述者语气可知,其认为这与整个时代对于文官儒士的重视氛围是相悖的。
总之,由宋人笔记记载可见,赐茶作为古代赏赐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宋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互动关系的缔结者,更在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刻影响。宋代文人笔下记述的诸如赐朝臣将帅茶、赐平民僧道茶、赐外邦使臣茶以及科举考试中赐茶等诸多赐茶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盛。
注释:
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76.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一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73.
③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88.
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3:5778.
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⑥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081.
⑦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306.
⑧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02-203.
⑨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9.
⑩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P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19,120,146,14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87.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二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6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9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34.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四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8.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三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2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6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四编第八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5.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06.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一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1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三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3.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六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41.
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第二编第九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259-260.
参考文献:
[1]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3]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陈寿撰,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一、引言
人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约两百万年前,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厨房的设计就更为重要,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及操作者的使用习惯是衡量一个厨房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包括饮食的材料、制作工艺、饮食方法等,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对历史的传承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括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质层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术、器具艺术、食物储存和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饮食习俗、饮食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厨房的来源及其基本功能
厨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功能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将天然洞穴作为居所,以野菜野果为食。氏族社会以后,发展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会设有火塘,空间内部没有隔离,生火会导致烟气弥漫整个空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炉灶处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将火塘改良砌成灶头,房间变得更加干净卫生,但是此时的厨房并未真正与其他空间隔离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独立厨房的出现,既能较大限度地储存食物,也减少对其他空间不必要的干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现代社会造就了开放式的厨房,厨房的各种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们对厨房油烟的排放、储物空间的设计以及采光问题都妥善的处理,操作台面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以及操作习惯,厨房空间干净整洁舒适,能最大限度地为人所用。
厨房的基本功能:烹调、洗涤、储存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倡导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乎所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食物来获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他们更青睐操作简单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头,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追求的则是感性、艺术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认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门艺术,能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人对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虑食物带给人的营养,还注重食物的色泽、鲜香。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国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烩等多样化的烹饪方式。中国菜品种多样,操作复杂,注重食物带给人味觉和视觉的艺术性的双重享受。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讲究科学卫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较为广泛采用的宴请宾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时将所有的食物陈列出来,客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进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中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饮食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日常饮食,人们围着桌子坐一圈,菜摆放在正中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夹取食物进食,在吃饭过程中可以相互交谈,增进感情。
(三)烹饪过程的差异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强调认真规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须相当的规范和严格。所需食材、调味料的分量都必须精确到克;操作过程的顺序都不能颠倒;操作时间也严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给人的味觉和营养几乎都是相同的。
中国人烹饪的操作过程具有随意性,根据厨师的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放调味品和食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样,同一地方的不同厨师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厨师两次做同样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处在不同国度、地域等背景下人们的饮食文化各不相同,厨房设计理应有所差别。下面从布局、功能、陈设几方面出发,分析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喜欢生食海鲜、蔬菜等,尽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过程极其简单,西方的厨房大都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厨房与客厅相连,并不需要设置专门的餐厅。一般在厨房的中间会设有料理台,料理台既能烹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国人更偏爱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开放式的厨房会污染客厅和餐厅,中式厨房基本采用封闭式的设计。厨房与餐厅隔开,餐厅与客厅相连。中国人的餐桌一般选用圆桌,圆桌意味着吃饭人的身份不分尊贵卑贱,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厨房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与客厅相连,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家庭主妇在厨房可以边制作食物,边与客厅里的家人聊天,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能带给人无比的轻松和惬意感。西式厨房不仅仅是传统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闲、娱乐、聚会等诸多功能。相对于开放式的厨房而言,完全封闭的厨房的功能就显得较为单一。中式厨房的空间比较窄小,占地面积只有十来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小空间紧凑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陈设的不同
西方人的厨房面积较大,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在墙的拐角处可设计置物架,随意摆放装饰品、小摆件,墙上安置一台壁挂电视,在忙碌做饭的同时享受这份环境给人的轻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饮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盘子等餐具,西式厨房会在墙上设壁柜,料理台下同样也能设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来。高科技的电气化产品在西式厨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气炉灶、面包机、洗碗机等小家电应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厨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锅等大型厨具来进行烹饪以外,小型家用电器并不多见。厨房的操作台面上摆放的都是一些很实用的东西,具有装饰性的小摆件几乎没有。中式厨房的占地面积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会使厨房看起来杂乱无章。
六、现代厨房设计的原则
西式厨房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必须以满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在西式优秀的厨房设计案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当代中国厨房设计之不足,使现代厨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结构多样化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厨房的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厨房不再是个完全封闭式的空间,而是能像西式厨房一样是开放式。对于面积较小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半开放式的,通过推拉式的艺术玻璃窗将厨房和餐厅隔开,烹饪时将隔板拉上,防止油烟排入客厅卧室污染其他室内空间,不用时再将隔板收起,形成一个通透的半开放式的厨房形式,既美观又宽敞。而对于面积较大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采用大厨房套小厨房的格局,也能达到西式厨房开放式的效果。将厨房与客厅中间的墙体打掉,在原厨房的角落处封闭一块小烹饪区域,其余空间与客厅相连,既有效地隔离了油烟,又采用了开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乐而不为呢?西方那种完全开放式的厨房用在我们国家确实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设计师只要注意观察,多动脑筋,灵活设计,西式厨房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
(二)材料绿色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化学合成的装饰材料推陈出新,新材料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很容易被设计师们接受,但是化学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特别是在厨房这个制作食物的地方,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化学材料的使用,选择一些绿色化、环保化的材料,才能将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在设计时,可以选择用自然的木质材料,不锈钢、铁等金属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热性,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健康舒适的绿色厨房。
(三)色彩协调化
厨房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做到简洁、协调,墙面一般采用白、灰、银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觉,在基本色的基础上加入蓝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凉舒适的同时,也会让厨房显得清洁、卫生。厨房的地面颜色则可选择耐脏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厨具等物件上选用一些亮丽的衬色,不会使厨房看起来太压抑沉闷。总之在选择厨房的色彩上,应尽量做到简洁为主,再充分利用各种色彩的特性,发挥其更大的功能性价值。
(四)厨具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器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高科技的厨房电器相继出现。现代化的厨房不但可以减少主妇们繁重的家务,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环境污染。现如今一些厨房小家电已经为人们所用,例如,电磁炉取代了煤的使用,减少了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抽油烟机代替了镶在墙上传统式的排气扇,既节能减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洁。然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在厨房中应加大小电器的使用,电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给人们提供方便。冰箱、电饭锅、洗碗机、微波炉的储放位置应根据个人使用习惯,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开启、使用,在使用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电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学化
在学习西方优秀厨房设计案例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人自身的特点。例如,操作台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国人的身高。操作台高度一般为800mm-850mm,台面宽度为760mm左右。厨房的布局也应严格按照中国人的操作顺序来设计,储藏区、洗涤区、调理区、烹饪区,各个操作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操作者使用方便,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另外,厨房的通风、排烟技术处理不好,直接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通风、排烟的处理也是设计师们需要重视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风以外,另外一种最有效的排烟途径是安装抽油烟机。为了保证抽油烟机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烟机一般安装在炉灶上方距离台面的高度为800mm左右。一个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厨房才能大大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总结
食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一个优秀的厨房设计除了要遵循以上这几个原则外,还需要考虑通风、照明、操作台的顺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饰等。总之,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的厨房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为前提,那样才能发挥厨房的最大效用价值,带给人们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厨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和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对象:建瓯一中、建瓯二中、建瓯三中高一新生,共有1003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995份。其中建瓯一中发下问卷303份,回收有效答卷303份,建瓯二中发下问卷440份,回收有效答卷440份,建瓯三中发下问卷260份,回收有效答卷252份。本次调查学生素质层面广,基本上涵盖了2012全市高一新生中各个层次的学生,数据反馈比较真实可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题
调查显示三所学校学生对化学学习“一直不喜欢”或“一般”的超过三分之二,可见高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考体制造成。目前我市中考化学为等级分,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微小,使得学生学习化学就自然而然的没有动力,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中考的性质决定。中考试卷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偏于知识性的、定性的和结论性的内容,教师采用让学生记、背、默写的教学方法,因而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养成死记硬背、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不会独立思考等不良的学习化学习惯。
(3)生源分布影响。我市70%初中生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包括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对初三化学不重视,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已掌握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的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45.8%,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39.8%,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2.9%,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只要背书就可以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倾向于接受教师或课本上的知识,缺乏质疑和探究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仍是采用传统模式的学习法,甚至还达不到传统学法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有待全面的变革。因此一方面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教学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
笔者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化学测试等方面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进行调查,虽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有预习的必要,但在上化学课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36%,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23%,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0%。在完成作业与练习碰到困难时,各校有7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看参考答案或问同学来完成的,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与练习的,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10%,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5%,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4%。每次化学测试后,自己认真思考,逐一订正,无法解决的请教同学或教师的建瓯一中学生做得比较好(占调查人数74%),建瓯三中同学做得略差(只占调查人数15%)。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堂学习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后不懂不问、一知半解、碰到困难不能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不重基础、好高骛远,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勤奋学习的态度,高一化学衔接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亟待解决。
(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化学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笔者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调查反映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严重性,在初中有化学实验室且能满足实验需要的仅占45.46%,调查中有18.70%的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常见的14种仪器有使用过7种以上只占调查学生的53.17%,有8.44%的学生都没使用过常见的14种仪器。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学生动手做的少,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学校购买仪器药品,没有专门实验员,学生实验还是无法正常开展。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笔者还对活动探究与家庭小实验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对于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实验和激发兴趣的家庭小实验也没能开展起来。由此可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纸上谈兵。
笔者认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出现怪异现状原因:首先,大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化学实验还是不够重视,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及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等情况:其次,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因而也就形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造成学生动手率低、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再次,师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把实验教学当作直观工具辅助手段,因而实验教学中,讲实验多于做实验、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忽视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化学主动性不够强,学习被动,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兴趣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