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文学体裁分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3-01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堪称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璀璨的明珠。古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古诗语言讲究对仗、平仄、押韵,文字精炼,讲究对偶,给接触古文甚少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在意境中品读古诗韵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电教媒体巧创诗境
古诗所描绘景象离小学生可谓年代久远,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薄,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也就“乐”学了。
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电教媒体品字析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课件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一个小小多媒体教学设计,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借电教媒体吟诵诗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借电教媒体想象补白
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89-01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丽需要我们沉下心去体会,那种安静、忧伤、动情的阅读都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最佳答案。放目远观中国诗歌文化历史,我们目之所及的全都是一幅幅宏伟雄壮、惊天动地的画卷。中国诗歌永远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意境美与工艺美就是它的灵魂。本文主要从我国诗词歌赋意境美与工艺美两大特点入手,来深入了解中华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诗词歌赋的意境美
(一)清新明丽之美。说起清新秀丽之美,那就不得不提李白、谢灵运、孟浩然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所创作的山水诗,大多用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清新动人的山水画,在我们眼里,他们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中来”,要多唯美有多唯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是农家生活里的别样风景;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将夜晚的清静和月光的皎洁表达得诗情画意。
(二)唯美含蓄之美。含蓄的美,多为表达人的情感,写景时又有别样的空灵悠远之美,语言干净深刻。所表达的情感也耐人寻味。《诗经》中“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段佳句,一直被人传唱,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赋予它深刻的内涵。看似写景,实抒情。《望江南》中,“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虚实结合,实写夜凉风起,凉意渐生,来烘托后面的负心人带来的心意渐凉之感,写景部分语句干净简练,意境油然升起。
(三)气势磅礴之美。气势磅礴必然伴随着奔放雄壮的阳刚之气,它的浑厚,侧重在对景色描写时的磅礴和大气,旷达侧重于对人的精神烘托,一般多采用夸张、直抒胸臆、想象等表现手法,具有着满腹豪情的浪漫主义特征。例如曹操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最著名的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直被人朗诵至今,当作警句鼓舞人心。
(四)悲壮沉重之美。沉重悲壮的美多带有一种悲天悯人、感叹身世、怀才不遇的情怀在其中。著名的有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陈子昂的经典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共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此等等,通过对现实情怀的书写,表达自己的无奈、愤慨之情。
二、诗词歌赋的工艺美
诗词歌赋的工艺美,大多体现在诗歌的体式上。对于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尽善尽美,也更加烘托出了意境的美感,两者相辅相成。诗歌的体式可分为两种,那就是近体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也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之分;近体诗则分为绝句和律诗。在唐朝之前,诗人所作诗歌皆不受体裁、字数以及声韵对仗的限制,诗人可以自由发挥,这就是古体诗;然而自唐初以来,诗歌在这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限制,所以就形成了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在近体诗上绝句与律诗的区分,是句数的差别,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它们都要求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要求工整对仗。诗歌发展到如今,有了成熟的文学样式,都要求具有体制、格律、音三大特征。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比兴、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的文艺美发挥到极致,也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达到了浑然天成、自然和谐之美。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感,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不可替代的一抹抹清流,晶莹剔透且日久弥新,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欲横流,但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自我,充实内心。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诗词欣赏要领[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233-234.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8001
微课是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的教学形式。简单来说,微课就是将课本理论知识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微课视频具有针对性强、直观化等特点,它可以是对某个典型题目的讲解,也可以是对某些考点的总结归纳。总之,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设计形式灵活多变。
一、微课诞生的意义与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与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一节课通常45分钟,课堂容量有限,而微课的出现,有效改变了这一局限。尤其是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概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课本知识依照大纲梳理一下,并结合高考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但受课时以及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的讲授内容不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并且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听课效率较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对此,教师可以将某一知识点或者比较抽象难懂的题目制作成简短的微课视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并且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微课的形式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现代教学不可多得的教学手段。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运用微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显而易见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微”。一般来讲,微课视频通常控制在3-10分钟之间,简短精练,其容量往往小于100兆,便于学生下载储存。微课由于时间短,因此教师在录制视频时要十分注重内容的“精”,特别突出对某一知识点的讲解与归纳。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将抽象的课本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以《百家争鸣》为例,学生能够掌握各家的理论主张,但对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设计微课,其中穿插动画设计,展现那一时代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社会大变动是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这一知识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微课,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寄宿学校的学生,他们缺乏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而微课有助于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从另一方面来看,微课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之中。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该内容在高考中,往往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并且其考查内容立意源于教材,又略高于教材。教师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诗经》、《楚辞》、汉赋、元曲等文学体裁及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窦娥冤》、《红楼梦》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的特色,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学。
3.运用微课复现历史场景,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以“四大发明”为主题的微课,向学生充分展示四大发明严密的制作流程,使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四大文明的伟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微课的应用使历史学科迎来了新课改的春天
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微课,大大改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将课堂知识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扩大高中历史课堂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相符的。因此微课的出现适应了现代教学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使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形象化、立体化。切实推进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定会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获得提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01-02
一、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古典文言小说的语言既存在音韵、节奏等外在可感知的形式系统,也存在情趣、意境、哲理等内在理念的非形式系统,而这两种系统的相互渗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古典文学翻译面临巨大挑战。接受美学进入我国并不算晚,早在80年代后期就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杨武能在《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一文中就首次综合运用接受美学原理论述了“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译者作者和读者译者作者的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1]。穆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习语翻译,接受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研究方法被引入到习语翻译研究中,他也引用了许多实例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了涉及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2]。马萧的研究成果也颇为引人注目,他站在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整个文学翻译的实施过程,着重研究了目标语读者对翻译过程施加的影响以及发挥何种作用,同时论证了语言与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的可接受性程度[3]。这些学者都运用了接受美学中的重要原则和概念,探讨翻译中译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见,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所关注的翻译问题范围也较为广泛,并且解决了翻译实践中某些具体问题。因此,将接受美学引入古典文言小说的翻译研究切实可行,它会将研究目标转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上。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的内容涉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许多方面,但原著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却给译者造成了巨大挑战。《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最为完整和影响最深远的两部作品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部译本问世30多年,无论是在译界还是在读者群中都褒贬不一。两位风格迥异的译者在翻译中都力图使译本易懂、通顺。比如霍克斯针对原作无定本的情况采取了“不符学术规范”之法,即以120回程高本为主,在翻译过程中随时根据此本出现的叙述逻辑矛盾综合其他版本文字尤其是80回抄本系统的文字,以便译本有一个周全的叙述逻辑与一个完美的故事展现[4]。接受美学指导下翻译观反对传统文论只重视原著作者和原著作品的做法,更多地把翻译中心转移到译作和目标语读者身上。翻译研究毕竟是作者―作品―译者―读者四元动态的连续过程,并不是静止、保守、封闭、互不侵犯的领域。
无论是从多元系统论还是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在接受美学的关照下,除了《红楼梦》的译者和译本,目标语读者尤其应当被列入翻译研究中,而在读者和译者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翻译研究还要关注多元文化元素。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多元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与译者、目标语读者与译本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意义非凡,这使接受美学、翻译美学以及文化翻译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两种译本的接受性
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种译本,许多学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多采用异化手法,译本中的人名多为音译;霍克斯多采用归化手法,试图弥合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归化策略主张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源语的陌生感和异质感,“译者所要做的就是让译作‘隐形’,以产生出一种虚幻的透明效果,并同时为其虚幻身份遮掩:译作看上去‘自然天成’就像未经过翻译一般”。而异化“通过干扰目标语盛行的文化常规方法,来彰显异域文本的差异性”[5]。
在《红楼梦》第一章节中,原文如述:“……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将其译作:“On the back of the stone was inscribed the following quatrain: 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mortal man was I. 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 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6]杨宪益夫妻译本:“On its back was a Buddhist verse:Unfit to mend the azure sky, I passed some years on earth to no avail; My life in both worlds is recorded here; Whom can I ask to pass on this romantic tale?”[7]“偈云”乃是佛教术语,译曰颂。偈语是指佛教高僧的预言,体裁和中国古代诗词类似。杨宪益处理为“Buddhist verse”,更强调了宗教的意味,暗示了佛教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及影响,似乎“佛说”即代表了一种权威,不容怀疑。而霍克斯译本中的“quatrain”仅指四言绝句,不过是反映了格律上的特征罢了。对于“枉入红尘若许年”这句的处理,无论从句式还是措辞,杨和霍都有很大的分歧。霍克斯采用了倒装的句式,调了主人翁“I”是“a foolish mortal man”,愚蠢又平凡;杨氏夫妻使用主谓结构,落脚点放在“no avail”,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后一句中霍克斯译文中的“writ”和杨氏译文中的“is recorded”的译法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的分歧,因为在母语为中文的读者看来“writ”是指“传票、令状”,记录人一生的传记又怎么能以法律文书的形式来确定呢;欧美读者可能对“writ”一词更为熟悉,更能直观地与某些概念性的东西对应上。但不得不提及的是霍克斯译本中的诸多长句会令阅读不畅顺,冗长的句型会令读者顾此失彼,往往迷惑不解,难以称得上是标准的好英文。相较于杨宪益,霍克斯早年曾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求学和任教,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令其精通英汉双语,卓越的语言文字能力使得他习惯于书写逻辑关系较为复杂、表达更“文绉绉”的长句。杨宪益的翻译风格则更为“接地气”,由于其母语为汉语,汉语的语言特点更偏向于意合,杨的译本显然受到这种语言特征的干扰。
翻译原著中这首经典短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霍克斯的语言更加平时贴近口语:“Pages full of idle word; 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6]霍克斯的译本所使用的词汇量稍逊于杨氏译本,绕开了许多生僻词汇;杨氏译本则包罗万象,试图保留原著中所有的内容,句子则相对较短,句式更为简单。因此大多数母语为英语的读者认为霍克斯的译本语言更好,理解相对容易些。所以我们也顺理成章的认为霍克斯的译本比杨宪益的译本可接受性更高。
《红楼梦》原著对于读者所造成的记忆困难和阅读阻滞不仅体现在语言的“文言性”,也体现在其错综复杂的线索和庞大的人物关系脉络。因此翻译接受美学既要考虑不同目标语之间转换的可接受性,也要兼顾两种不同文化转换的可接受性。例如英译中的Lee Xin这个名字可能对应着多个中文名字李新、李鑫、李欣等,而每个中文名字都有不同的含义,甚至难分性别。同样,《红楼梦》中贾瑞的英文译名“Jia Rui”在不谙中文的目标语读者看来不过是一堆字母组合,而“贾瑞”取意为“假瑞”。“瑞者”寓意天赐之福,有好兆头之意。而在原著中,贾瑞身先赴死,其后红楼众美相继香消玉殒,可见这是个虚假的吉兆,故称其为“贾瑞”。一个简单的名字,却包含着巨大的讽刺意味,而译本中只在音韵上做单纯模仿,“贾瑞”的内涵荡然无存。
缺乏对目标语读者的研究和了解也会影响译本的接受性。中国许多古籍翻译工作距今年代久远,当时拟定翻译计划和翻译方式的组织者对目标语也不甚了解,对翻译目标和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懵懂不知,显然会影响译本的接受性。一些藏头诗、藏尾诗等的穿插也有曲径通幽之妙,但这些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翻译带来的困惑就不是 “归化”、“异化”能够解决的。无论是从多元系统论还是从译者主体性出发,除了译者和译本,目标语读者也应当被列入翻译研究中,读者对译本有着最直观的感知和评判。
其实就两个译本的可接受性而言,都不失为上佳之作,不但保有了原著绝大多数语义和内容,也创造性地融合了中英两种语言的精辟之处,为海内外读者带来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但就对目标语读者的研究这一层面来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扩散远不及西方文学。很多英美读者在阅读《红楼梦》英译本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有关内容,哪怕是电视和电影作品,他们很容易因为《红楼梦》的卷帙浩繁以及文化的陌生化而中断阅读或打消阅读的念头。而西方许多著名文学著作在中国的推广毫无疑问是成功的,除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及媒体的包装宣传,质量上乘的各类译本也功不可没。同一译本中既不乏林纾这样文言白话式的翻译,也不乏傅雷那样行云流水式精准的译本,往往一部作品拥有七八个不同译本,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这些按照读者需求以及认知水平的译本为文化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些正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翻译缺少的。
三、结语
目标语读者对于译本的可接受性对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当然这种可接受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持续变化的过程,因为同一个译本会因为时代变迁影响读者的可接受性,经典译本固然历久弥新,陈酒装新壶也未尝不可。杨宪益夫妻所译《红楼梦》与霍克斯所译的版本在译界均为翘楚,更多关注两个版本中多元文化背景下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接受效果,也许就能理解释霍译《红楼梦》在海外更槌┫而杨译《红楼梦》在国内口碑更好的原因了。目前国内对于《红楼梦》两种译本的目标语读者反映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等理论的引入极大丰富了翻译理论的研究内涵和研究方法。翻译接受美学理论的确立也会为翻译研究向实证化转向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J].中国翻译,1987,(06).
〔2〕穆雷.接受理论与习语翻译[J].中国翻译,1990,(04).
〔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02).
〔4〕王丽耘,熊谊华,程丽芳.“归化”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的评价问题[J].外语学刊,2015,(01).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文学;理论意义;路径探索
我国传统文化分类繁多,其中茶文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茶文化,包含了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建筑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汉语文学作为一种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化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一样,也囊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国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于文学的融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因此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的过程中,茶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茶文化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中的理论意义这个角度来试论一二。
1汉语文学概念构建的意义及价值
汉语文学概念是以国家、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为基本依据来界定的文学范畴,其本身带有较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我国古典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君权神授”、“忠君爱国”等,统治者试图用儒家、佛家等平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当时的文学当中,以此来让社会政治更加稳定和谐。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明代的《三言二拍》,书中通过一个个描写善恶有报的故事,来劝导和警示世人要行好事、做好人。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人们的民智逐渐觉醒,因此近代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如鲁迅的《呐喊》,钱钟书的《围城》等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这一时代特征。而当代文学,则更加富有时代色彩,与当前这个蓬勃向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但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其本质上都是用汉语来展现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风土人情等。而汉语本身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发生特别剧烈的变动,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因此汉语文学就天然地构成了一个无法用国家和政治去分割的整体形态。所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汉语文学都具有很好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其美感、韵味、表达方式、抒情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宏观层次上都大致统一,这也让汉语文学概念在语言规范上有了明确的内涵。
汉语文学概念有着十分深厚且深刻的历史依据,同时也有着鲜明而强烈的理论意义。作为一种学科概念,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有着相当的现实趋势和实践价值。首先,这样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汉语之于文学的本体意义上。无论是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家,还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华人文学家,汉语作为其母语,不仅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同时也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归宿和家园。20世纪五十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活着一批爱好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白马文艺社的文学组织,写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质量的汉语文学作品,并受到了著名学者的夸奖,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三文艺中心”。而另外两个文艺中心,一个是在中国大陆,另一个是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是从汉语文学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美国的汉语文学都无法同大陆与台湾相比,但当时的文坛将其三者并列起来,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建构起汉语文学概念,是将汉语文学世界统一起来的一种尝试。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可以将汉语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和学科名称来确立或是运用,进而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各种概念和名称混乱、夹杂以及模糊的状况,从而为汉语文学这门学科开辟更加宽广的理论空间。总而言之,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必定要突出汉语这一语言元素,因为利用一语言去定义一类文学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学术趋势。在建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语文学的过去和现在有机统一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深入挖掘其审美价值、表达方式以及叙述风格等,并充分发挥文学理论力量,把我们的汉语文学概念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从而使之与英语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以及德语文学拥有一样的学术地位。
2汉语文学概念中的茶文化内容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将近两千年的形成以及发展历史中,先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后来又跟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碰撞,从文化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在茶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士大夫特别是其中的文人墨客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给茶文化融进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同时更是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描写茶文化,来讴歌茶文化,通过文学把茶文化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看几种以茶文化为主的汉语文学概念。首先,来看看茶文化与汉语诗歌文学的融合。茶文化虽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但是却繁荣于唐宋两朝。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是唐宋两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也就让当时社会上的文化创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唐朝和宋朝在诗歌的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唐朝的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内容大多大气磅礴,或是深沉幽雅,作者也往往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情感。宋朝的诗歌以词牌为主,内容大多婉转阴柔,作者多把个人的感情融入到词牌当中。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唐朝的统治者比较开明,且国力强盛,对文人的约束较少,因此有唐一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朝气蓬勃且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宋朝的市井经济较为繁荣,但是在军事上却较为羸弱。市井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以写词为生的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但是在军事上的羸弱就让宋朝不如唐朝那么强硬,因此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以阴柔婉约伤感的内容为主。而茶文化也是在唐宋两朝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推动,这势必会将茶文化与汉语文学的创作融合起来。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多以诗歌为主。彼时,人们以品茗为高雅之事,并以咏茶为时尚,关于茶的诗歌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有唐一代,与茶有关的诗歌就多达五百多首。唐代的一些文人喜欢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以白居易为例,他一日三顿都离不开茶叶,早上要喝早茶、中午要喝午茶,下午同样如此。在他的众多茶诗中,对茶的描述十分详细,除了上午茶、下午茶外,还有饭后茶、寝前茶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文人与茶之间的亲密关系。纵观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纯地去描写茶事活动,如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所写的诗歌《茶人》,就通过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茶人在雨后上山采茶的图景,不仅写出了茶人采茶的不易,同时也描写了茶人生活环境的偏僻和恶劣。而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郢则在诗歌中写出了唐代流行的制茶方式:“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另外,白居易的茶诗则将唐代人饮茶的习惯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唐代茶文化的文学创作还在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理念,也就是“借茶喻人”、“以茶抒情”。这一点在王维晚期的一些山水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维擅长写山水诗歌,其晚年退隐山林,一心向佛。而茶文化在融入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诸多精神内涵后,也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的高度,能够让人明心见性。因此,像王维这样的文人,就热衷于通过茶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茶的文学创作,来让自己修身养性,内心更加平和。有宋一代,市井文化高度繁荣,这让茶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平民色彩,变得亲切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唐代时有点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宋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市井文化有关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当时社会上流行斗茶,也就是饮茶者进行煎茶、分茶等技巧的比赛,当时茶肆遍地都是,也为斗茶的流行提供了众多场所。因此宋代文人在很多散文、杂文中都对斗茶进行过详细的描写,包括斗茶的环节、细节,以及斗茶者的神态、身份等内容都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在这要说一说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关于宋朝茶文化的描写。《水浒传》尽管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但是其写的却是北宋的故事,而且明代离宋朝不远,因此很多描写都比较忠实还原了宋代的饮茶风俗。
如书中多次出现“茶肆”、“茶博士”等场景以及人物,并且将其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体现了宋代市井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与茶文化有关的宋词。宋朝文人填词的内容大多婉转而阴柔,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宋朝军事羸弱,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这对文人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文学家李清照为例,在经历了国破人亡后,孤单飘零的她经常写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词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其诗词的主色调以低沉阴柔为主。元明清三朝,随着各种文学体裁的兴起,茶文化在汉语文学中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戏剧、小说等。这个时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与唐宋时代又大不一样,文学创作者多借用茶这一载体,来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百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到了近代,茶文化的内容更是在文学作品中俯仰皆是。近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延续了明清的特点,多是用茶来反映社会现实。如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一个小小的茶馆,浓缩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近代茶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集大成者。
3茶文化对汉语文学概念建构的意义
首先,茶文化可以丰富汉语文学概念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如艺术、音乐、建筑、农业等等。将其融入到汉语文学概念建构中,一方面可以让读者通过茶文化去更好地感受到汉语文学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去体会到那种积极向上、善良平和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读者透过文字领悟到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如老舍的《茶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其次,茶文化能够提高汉语文学概念的国际地位。近代以来,我国饱受欺凌,这也让我国的文化特别是汉语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而西方文学的强势导致我国很多文人言必称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等西方文学,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学不甚自信,甚至还有一些自卑心理。而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以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同时更是在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文化,日本的茶道,英国的茶文化等。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重要文化输出,是一股强势的文化力量,也是中国昔日强盛的标志。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同时也会让世界转变对汉语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从一个更高更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观察和评论汉语文学概念。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可以让汉语文学的意境更加深厚。
文学尤其是小说,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微型缩影,里面蕴含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红楼梦》为例,不仅书中的人物与茶有关,如贾宝玉身边的几个侍从,都是以茶事活动中各个环节来命名,其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名字第一个字,是茶叶在采摘、引水、烹煮过程中的动作,这也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另外,《红楼梦》还用茶来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贾母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眉,就体现出了她的尊贵地位。另外,林黛玉只喝龙井茶,也体现出她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特征。总而言之,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将其与汉语文学概念建构联系起来,可以丰富汉语文学的内容、提高汉语文字的精妙程度、加深汉语文学的意蕴,也能够更好地去展现人生中的百般滋味。
参考文献
[1]罗璇.宋代咏茶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王海燕.老舍作品中的茶文化[J].名作欣赏,2015(14):155-156.
[3]邵山.茶润人和:论王旭烽“茶小说”的精神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学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