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铁路交通的发展进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淮安市货物运输需求的总量将持续增长,必然要求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供给有一个跨越发展阶段。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淮安市货物运输需求结构会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拟对淮安市的货物运输需求结构进行建模预测,以期为淮安市货物运输业快速发展,实现综合运输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货物运输需求结构分析
货物运输需求的结构分析主要在于确定各种交通方式对运输总量的分担比,即运输结构优化问题,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运输结构优化必须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理论上讲,根据现有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各种运输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占有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某一时期必然存在某个平衡点作为各种交通方式的最优的分担比。如前所述,一个地区最终的货运运输结构是该地区内运输资源供给与货运需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优化平衡的结果,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该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以及运输装备发展的水平,二是该地区内货运需求特征的变化引发的对货运方式选择行为的变化。因此,本文拟从淮安未来规划期内货运运输需求发展特征、各种交通方式发展趋势特征分析出发,预测各种交通方式货运分担量。
2007年淮安公路水路货类运输量见表2-1。我们可以通过图2-1,2-2饼状分析图进一步讨论。
由表2-1可以看出,2007年淮安社会运输的货物以煤炭及制品、矿物性建筑材料、轻工/医药产品为主,2007年这三类货物占总运输量的62.34%,且近年来这一比例一直保持较稳定的状态,这主要是由淮安市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淮安各交通方式的运载能力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也存在一定制约。其中,水运由于航道与船闸的控制,运载能力受到其较大的刚性约束,而铁路由于轨道设置以及列车的数量限制,其运载能力也受到较大的刚性约束,而公路运载能力则有较大的弹性。根据水运与铁路所能承担的最大运载能力可以控制其他各种运输方式未来可能的客货运分担比例。
结合淮安市《淮安市“十一五”航道规划》、《淮安市铁路规划》、《淮安市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确定淮安运输各交通方式对总货运量的分担比例如下表2-2所示。
二、货物运输供需综合分析
本文根据历史数据、相关文件和规划,分析了淮安市近期和中远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各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建立预测模型,完成了淮安市综合各交通运输方式分担比例及运输量等数据的预测。根据淮安市目前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淮安市当前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每一个进步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网的改进。此时工业化处于资源密集型阶段,对运输的需求是运输的规模效应,运费最低是其追求的目标。适应这种需求特征的是大运量的铁路和水运。水运运输适宜于运距长,运量大、时间性不太强的各种大宗物资运输;铁路运输主要适合运距长,运量大的各种大宗物资,以及长距离的旅客运输。此外,铁路、水运还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在当前淮安市工业化进程全力推进阶段,在当前区域运力匮乏的情况下,加快铁路与水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水运与铁路对于协调完善淮安市综合运输体系也极其重要。2008年,淮安市斥资数十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公路提升、航道整治、铁路联网、港站枢纽、机场建设“五大工程”,全面启动盐河航道整治和宿淮铁路项目,完善港口码头及汽车客货运站场布局,构建现代物流基础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淮安市交通运输正在加速形成“公铁水空”全面推进、充分发展、高效衔接的大交通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宏.对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J].综合运输,2005年第3期.
[2]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评价研究[A].系统工程,2006年6月第24卷第6期.
[3]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司《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与重点[J].综合运输,2005年第11期.
如果从增幅看,铁路只增长了5.6%,公路增长了33%,高速公路增长了123%;民航飞机数量从1995年到2001年由852架增加到1031架,增加了179架,增长幅度为21%;就连内河航运也从1998年的11.03万公里增加到12.15万公里,增加了1.12万公里,增幅为10.15%。
但是,我们从各种运输方式的旅客平均运输距离(主要是全年平均每个旅客乘坐交通运输工具的距离)来看,从1998年到2001年,铁路由406公里增加到453公里,增幅为11.6%;公路的平均运距由47公里增加到51公里,增加了4公里,增幅为8.5%;水运由59公里减少到48公里;民航由1391公里增加到1450公里,增幅为4.24%。这也就是说,坐火车的人乘车距离增长最快,而铁路营业里程却增长最慢。
铁路为何发展缓慢
简单说就四个字:投入不足。
近年来,公路建设每年投资规模都在千亿元以上,大大高于铁路每年500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
铁路列车速度是一个国家铁路技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在上世纪30~40年代铁路旅行时速普遍达到100~140公里,目前已经达到200~300公里,甚至更高,最高实验时速已超过500公里。中国只有主要干线特快列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140~160公里,目前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71.4公里,旅行速度只有62公里;货物列车技术速度和旅行速度更低,分别只有41.7公里和32.4公里。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但却完成了将近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四分之一,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这种高利用率已成为列车运行秩序混乱、列车晚点多的重要原因。同时,全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一条线路既要客运快速,又要货运重载,互相干扰、互相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而高速铁路至今仍是一个空白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54km)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城市客运量大幅增长,在一些特大城市,单纯采用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已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运输效率更高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国家先后审批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全国已建和在建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10个,新申请立项准备建设的城市有8个,建设速度大大超过前30年。
在国外,市域轨道交通线常称为通勤铁路或市郊铁路,大多采用干线铁路的制式,且多是在既有铁路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以节省建设成本。根据经验,凡地铁发达的大城市均有更发达的市郊铁路作为支撑,为居民外迁郊区居住、产业重新布局、减少污染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巴黎、东京、纽约和伦敦等国外大城市,都已发展并形成完善的市域轨道交通线网,且能很好地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真正实现郊区、卫星城及新城同中心城区之间快速、便捷和大运量的交通功能。在巴黎都市圈内,有28条放射式的市郊铁路线,总长约1000km,据统计每天的市郊客运量中市郊铁路占有74%,而在高峰时间内市郊铁路则承担了总运量的87%;在东京都市轨道线网上,共有高速新干线、快速城际线、中速地铁线和普通轻轨等4种不同速度层次的线路标准,承担市域快速线的运输线路超过2000km,承担总客运量接近50%;在伦敦都市圈内,市郊铁路约20条,共1000多km,承担总客运量的35%;纽约市郊铁路主要包括北方铁路和长岛铁路,约1600多km,主要服务于近郊80km以内的都市圈,以通勤客流为主。可见,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占轨道交通总里程的比例一般都超过了80%,凡地铁发达的国外大城市均有更发达的市郊铁路作为支撑,为城市的均衡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大城市都曾开行有市郊铁路列车,只是随着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市郊铁路的优势越来越弱,多数的市郊铁路列车已丢失了应有的客运市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再度回归到了我们的视野。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均在积极筹建大规模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在建设城际铁路、市域快线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市域轨道交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8年奥运前夕,北京开通了从北京北站到西北新城延庆站的S2线,据悉北京在2020年前还将建设通往门头沟、密云、大兴、房山等地的5条市域轨道交通;而在上海,市域轨道交通也正走上回归之路―――作为长三角地区第一条快速市域铁路,金山铁路的通车运营,实现了沿线交通运输的优势互补,有效缩短了市郊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旅行时间,加快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在成都,市域铁路成灌线是成都轨道交通中投入运营的第一条线路,亦被称为中国第一条快速市域铁路,最高时速达220km,已于2010年5月12日正式通车,运营情况良好。因此,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既是我国大城市发展与不断增长的客运需求的呼唤,也是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市郊铁路发展经验的结果。市域轨道交通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便捷型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应得到优先发展,并在未来我国大城市中心城与新城、卫星城间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骨干作用。
1我国市域轨道交通的发展思路
1.1发展必然性
(1)我国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城、组团的建设步伐。随着人口及市区面积的大规模增加,使得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向郊区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这也是城市发展的规律所致。(2)市郊新城的建设,必然增加市域间交通需求。市郊新城的发展导致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与客流特点发生变化,且具有巨大的“向心”特征,因此,在城市半径增大、城市客运量增加的环境下,只有平稳性好、容量大的市域轨道交通才能更好地担当此任。(3)绿色环保的轨道交通方式引领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双重考验,既要防止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又要支持新城的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拥有着占地少、运能高、节约、环保的多重优势,是符合我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交通工具,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同时,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对土地利用形态具有导向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结构的优化,对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1.2规划原则
(1)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组成部分。(2)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注重站间距设置和旅行时间的缩短,不仅要与中心城有直接的联系,在运行速度上也要快于城区地铁,这样才能具备服务大城市地区的通勤能力。(3)市域轨道交通进入中心城区的车站设置,应尽量进入市内的交通枢纽或地铁的大型换乘站,不宜在市内扩大或增建铁路客运站点;远郊卫星城镇、旅游景点的站点设置要注意一站多能,依托其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扩大市域轨道交通的服务半径和辐射区域。(4)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应注重与城区地铁、地面公交系统的联系,必须在网络规划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子系统的功效,保证交通运输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关于我国市域轨道交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大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发展市郊铁路。我国大城市发展普遍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在中心城与新城、卫星城之间产生大量客流。市域轨道交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并具有很强的引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的功能,应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骨干作用,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大城市应优先发展。
(2)明确市郊铁路的城市公共交通地位。市域轨道交通提供公交化公共交通服务,必须实行低票价策略,需明确市域轨道交通的城市公共交通地位,相应建立补偿、补贴机制。
(3)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实施。市域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密切,同时市域轨道交通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将市域轨道交通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实施。
(4)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市域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是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应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03
自1998 年1 月1 日中国与南非共和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并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和南非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两国贸易在总体上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南经贸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1]。2010 年12 月,南非被吸纳为金砖国家成员,南非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南两国面临类似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3-4],与经济发展[5-6]、城市发展[7-8]和对外贸易[9]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也成为各国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投资重点。
当前,南非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车辆状态不良且技术陈旧、铁路运营能力低下、货运系统效率低下、公共客运服务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2005年4月8日和9日由南非交通部长主持的交通会议决定编制“全国整体交通计划”。历经5年时间,2010年《全国运输总体规划(2005-2050)》(即NATMAP 2050,以下简称《规划》)正式。本文通过解读该《规划》,识别南非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在此基础上,基于南非城镇体系分布、矿产资源开发、国际贸易发展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分析,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数据提取、空间叠图等功能,系统分析了南非高铁客运通道、大宗货运通道、港口体系建设的投资潜力和方向,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南非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到南非投资创业提供参考。
1 城镇体系分布与高铁客运通道建设
1.1 南非人口分布格局
2011年,南非人口总量5058.6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41.5人/km2。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北部与西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少(图1)。从各省人口分布来看,豪登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人口规模最大,分别占南非总人口的22.39%和21.39%;其次是东开普省和西开普省,分别占南非总人口的13.5%和10.45%。从人口密度来看,人口密度最高的豪登省达到665.97人/km2,其次是夸祖鲁-纳塔尔省117.47人/km2,人口密度最低的北开普省每平方公里仅有3人。
从图2可以进一步看出,南非人口主要分布在豪登省及周边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分布情况与经济活动集中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区域人口密度很低,大城市人口密度很高,并由此导致了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趋势。其中,豪登省和西开普省对于来自其它省份的移民来说极具经济吸引力。2006年-2010年,豪登省净迁入人口高达36.7万人,而东开普省和林波波省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区,净迁出人口分别达到21.5万和14.24万人。
1.2 南非城镇体系格局
南非拥有8大都市区,分别为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开普敦、东伦敦、东兰德、德班、布隆方丹和伊利莎白港,2007年这8大都市区总人口1845.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8%。其中,约翰内斯堡是南非第一大城市,人口约388.82万人。除8大都市区外,南非9个省下辖44个市级行政单元(图3)。在44个市级行政单元中,分布着33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表1)。
1.3 南非高铁客运通道建设方案
目前,在南非客运交通体系中,私人汽车发挥主导作用,小型公交次之,大型公交车及铁路对客运的支撑力度微乎其微。从交通运量来看,南非私人汽车的运量份额占总运量的31.5%,公交车占68.5%,其中小型公交车占到公交运量的76.5%。从车辆出行距离来看,私人汽车的份额占到了71%,而公交车仅为29%,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小型公交,比重高达95%。铁路客运和大型公交服务的缺失,引发了私家车小型公交车的快速增长,导致南非客运效率低下,大都市区主要道路面临严重的交通压力。
为改变这种状况,优化南非客运交通体系,《规划》指出,在规划期内,一方面,严格控制私家车的使用,通过提高道路收费比例、征收燃油附加税等各种税费、实施汽车限购限行等方式,提高私家车的使用成本,降低私家车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铁路客运及大型公交系统,政府将重点资助低收入区域、大都市区以及低客运量和旅游专线等特殊交通走廊,发展由出租车、公交车和铁路构成的大型公交系统。
按照《规划》,南非将优先建设4条国家高速铁路交通走廊,即时速200km、车站间距100km以上的标准轨铁路,标号分别为N1、N2、N3、N4(图4),规划指出N1、N3的优先建设级别最高。
1.4 南非高铁客运通道建设的潜力与方向评估
基于南非252个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数据,以及4条高铁的矢量化数据,运用ArcGIS缓冲区分析法,以铁路两边50km为服务半径,对南非4条高铁的空间服务范围及其效应进行了模拟。利用ArcGIS空间查询功能,对50km服务范围内南非4条高铁所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和国土面积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成表2。由表2可以看出,N1、N2、N3、N4覆盖的县级行政单元分别为72个、80个、50个和32个,服务的国土面积分别占南非总国土面积的31.21%、17.46%、9.62%和8.33%,从空间覆盖来看,N1和N2服务的国土面积较大,N3和N4相对较小;但从人口指标来看,4条高铁覆盖的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6.14%、36.71% 、39.09%和29.64%,4条高铁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差不大。
从客运需求密度来看,N3铁路最高,达到170.88人/km2,其次为N4铁路,为149.83人/km2,N1铁路最低,仅为62.2人/km2,尚不及N3和N4铁路的一半。单从客运需求密度来看,N3铁路的经济效应最高,N4、N2铁路次之,N1铁路最低。
从大都市区与高铁线路走向的关系来看,N3铁路连接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东兰德等中部大都市区与德班大都市区,铁路两端汇集了4个大都市区,建设距离较短,客运需求旺盛,投资潜力很大。N2铁路连接沿海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和德班4个大都市区,虽建设距离较长,但客运需求较大,加上沿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投资潜力较大。N4铁路沿线客运需求较大,但两端缺乏大都市区支撑,铁路运输潜力的高低取决于“马普托通道”的建设进程,近期投资潜力略逊于N3和N4。N1铁路沿线连接5个大都市区,但建设距离过长,大都市区相距过远,沿线交通需求不旺,投资潜力一般。然而,N1铁路约翰内斯堡以北段周边需求旺盛,投资潜力较大。
总体来看,南非4条国家高铁中,N3投资潜力最大,N2投资潜力次之,N4和N1约翰内斯堡以北段投资潜力较大,N1铁路约翰内斯堡以南段投资潜力一般。
2 矿产资源开发与大宗货运通道建设
2.1 南非矿产资源禀赋及分布格局
南非境内蕴藏有60多种矿石,其铂族金属、锰、铬、金、红柱石、矾矿、金刚石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萤石、钛、蛭石、锆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产量方面,居世界首位的矿产主要有金、铂族金属、红柱石、铬铁矿、铬铁、钒和蛭石,居世界第二位的主要有锰矿和钛矿,此外锑、锰铁、铀、锆等金属和精矿也均位居世界前列。出口方面,南非的铬铁、红柱石出口居世界第一位,锰矿出口居第二位,铬矿出口居于第四位。
矿产资源空间分布方面,除煤矿略靠近东部沿海地区外,南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内陆地区。其中,锰矿、铬铁矿、铜矿等大宗矿物主要分布在北开普省东北部、西北省和林波波省等内陆省份,而金矿主要分布在约翰内斯堡、东兰德及其周边地区(图5)。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集聚区的空间错位,势必产生大规模的货物运输流,而从内地向沿海则自然成为大宗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向。
2.2 南非铁路货运体系建设方案
20世纪80年代,南非取消了铁路运营的保护性政策,加之铁路所有权问题导致的垄断经营、技术和系统老化等其它制度性原因,铁路发展陷入停滞,引发了陆上客货运体系的骤变,铁路的客货运市场份额逐步被公路蚕食。以货运为例,到2007年铁路货运占总货运份额仅为11.4%,而公路货运份额则高达88.5%。这种运输模式导致了南非运输成本居高不下,2008年,货运交通成本高达3390亿兰特,约占GDP的15%,占总交通成本的50%。
按照《规划》,为优化南非陆上运输结构,提高铁路在货运中的市场份额,在规划期内,南非将通过大规模改造提升现有铁路网络运行效率,大力发展铁路,逐步降低公路承担客货运输的压力,实现陆上大宗货物运输由公路向铁路的战略转移。规划期内,南非政府将斥巨资对现有货运体系进行升级改造,从项目投资额度来看,规划期内,铁路发展投资总额达到3256亿兰特,约占南非交通发展总投资额的43%。具体措施为窄轨升级为标准轨、修建复线等,升级改造的铁路干线遍布南非全境,改造铁路的主要走向为从内陆矿产资源富集区通往沿海主要工业集聚区(图6)。
2.3 南非铁路大宗货运通道建设的潜力与方向评估
南非具有四大工业集聚区,分别为以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东兰德为核心的豪登中央工业区,以及沿海的开普敦工业区、德班港工业区、伊丽莎白港工业区。四大工业集聚区中,除中央工业区邻近资源富集区之外,其它三大沿海工业集聚区均远离资源富集区,其工业的发展对内陆地区矿产资源的需求,势必形成大规模的货物运输。
从图6可以看出,南非未来将形成三条大宗货物运输通道:(1)西线,从北开普省东北部的霍塔泽尔经阿平顿至萨尔达尼亚湾,主要运输铁矿、铬矿、锰矿、铜矿和石棉等大宗矿物;(2)中线,从西北省中南部和北开普省东北部出发,经金佰利、德阿尔至伊丽莎白港和纳库拉港,主要运输铁矿、铬矿、锰矿、石棉和高岭土等大宗矿物;(3)东线,分为两条支线,一条为北线,即从林波波省的埃利斯拉斯出发,经比勒陀利亚、科马蒂普特至马普托,主要运输煤炭、铬矿、铁矿、锰矿、锡矿等大宗矿石,另一条为南线,由埃利斯拉斯和墨西拿出发,经约翰内斯堡、埃尔默洛至理查德湾,主要为运煤专线。此外,中线和东线之间,由金佰利与约翰内斯堡之间的铁路进行衔接,以便于货物调运。
三条大宗货物运输通道中,西线和东线的南部支线投资潜力最大。按照《规划》,近期(2010-2015年)南非将投资89.6亿兰特重点开展“提高波斯特马斯堡-萨尔达尼亚港运矿线路通车容量”项目,为西线前期工程;中期(2020-2030),南非将投资396亿兰特开展 “塞申到萨尔达尼亚港的双线矿石铁路”项目,为西线重点工程;中远期,南非将投资298亿兰特重点开展 “修建理查兹湾煤炭专运3号线”项目,加快东线南部支线建设。
此外,中线及东线北部支线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随着南部非洲共同体标志性工程“马普托发展走廊”计划的深入实施,东线北部支线的投资潜力将非常可观;另一方面,随着纳库拉港的持续扩建,尤其是高标准、大运量的锰矿石码头的兴建,中线将成为西部锰矿石、铁矿石、铬矿石等大宗矿石的主要运输通道,未来将形成与西线平分秋色的局面,投资潜力较大。
3 国际贸易发展与港口体系建设
3.1 南非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对外贸易在南非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南非进出口总额达到1615.2亿美元,其中,出口813.1亿美元,进口802.1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黄金、金属及金属制品、钻石、食品、饮料及烟草、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等制成品。主要进口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石油等。2010年,贵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出口额分别占南非出口总额的25.8%、21.5%和15.8%,机电产品、矿产品和运输设备是南非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从进出口的方向来看,中国是南非的第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2010年南非对中国出口额占南出口总额的10.0%,自中国的进口额占南非进口总额的14.4%。
3.2 南非港口体系发展概况及建设方案
港口是南非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南非约90%以上的国际贸易都通过海运完成。南非港口体系主要由7个港口(群)组成,分别为德班、开普敦、莫塞尔湾、伊利莎白港、里查德湾、萨尔达尼亚和东伦敦,此外纳库拉港正迅速成长为南非第港口。2008年,南非港口吞吐总量1.85亿吨,其中里查德湾8453万吨、萨尔达尼亚4653万吨、德班4140万吨,分别占南非港口吞吐量的45.7%、25.1%和22.4%。2008年,南非港口处理集装箱390万TEU,其中重箱284万TEU,占比为72.8%。其中德班港集装箱吞吐量264.2万TEU,占南非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67.7%。2008年德班港进入全球集装箱50强港口,仅次于埃及的塞得港,成为非洲第二大集装箱港和南部非洲第一大集装箱港。
根据《规划》,南非港口体系未来开发重点将集中于现有港口的扩容改造和业务专业化,实施区域港口联合策略,优化港口现有吞吐能力。理查德湾、萨尔达尼亚港、纳库拉港未来将重点承担散货和干散货运输,其中,理查德湾重点建设煤炭码头,萨尔达尼亚港和纳库拉港重点建设锰矿、铁矿、铬矿等矿石码头;德班港、开普敦港、东伦敦港、伊丽莎白港未来重点提升汽车码头和集装箱码头职能。
3.3 南非港口体系建设的潜力与方向评估
南非港口体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理查德湾、萨尔达尼亚和纳库拉港为代表,重点建设散货和干散货码头;另一类是以德班港、开普敦港和伊丽莎白港为代表,重点建设集装箱码头和汽车码头。第一类港口通过与铁路货运干线衔接,重点发展铁—水联运,运送货物主要为煤炭、金铂等贵金属和铁铬锰等贱金属;第二类港口通过与公路干线衔接,重点发展公—水联运,运送货物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成品。
对中国而言,从南非进口稀缺矿产资源具有战略意义。因此,第一类码头的投资潜力及战略意义较大。南非富有的铬矿、锰矿、铁矿、铜矿、镍矿和铀矿均为我国稀缺矿种,投资上述矿种的运输码头建设将兼具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萨尔达尼亚港和伊丽莎白港是上述矿种的传统运输港口,其中,伊丽莎白港的矿石码头职能正逐步向纳库拉港转移。两大港口通过西线和中线两条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通道,与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区相连,能够形成完备的铁—水联运。
随着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通道东线的南部支线的改造升级,理查德湾的煤炭货物运输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规划期内,南非政府将累计投资262亿兰特,改造和扩建理查德湾的散货、干散货码头,尤其是煤炭码头。基于此,理查德湾的煤炭码头建设近期具有较大投资潜力。此外,伴随着南非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南非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及比重将逐步得到提高,集装箱运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此,德班港、开普敦港和伊丽莎白港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在中远期具有较大投资潜力。
4 结论与建议
联合开发矿产资源、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是中国投资南非的两大战略目标。基于此,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管道五种交通方式中,针对铁路和港口的投资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城镇体系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国际贸易开展三个维度,系统评价了南非高铁、货运通道和港口体系的投资潜力与方向,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选择投资南非项目提供借鉴,主要结论如下。
4.1 客运高铁项目
按照《规划》,南非将优先建设4条国家高速铁路交通走廊,标号分别为N1、N2、N3、N4,其中N1、N3的优先建设级别最高。从服务的空间范围来看,N1和N2服务的国土面积较大,N3和N4相对较小;但从人口指标来看,4条高铁覆盖的人口相差不大;从客运需求密度来看,N3铁路最高,其次为N4铁路,N1铁路最低。从大都市区与高铁线路走向的关系来看,N3铁路两端汇集了4个大都市区,建设距离较短,客运需求旺盛,投资潜力很大。N2铁路连接4个大都市区,虽建设距离较长,但客运需求较大,加上沿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投资潜力较大。N4铁路沿线客运需求较大,但两端缺乏大都市区支撑,近期投资潜力略逊于N3和N4。N1铁路沿线连接5个大都市区,但建设距离过长,大都市区相距过远,沿线交通需求不旺,投资潜力一般。然而,N1铁路约翰内斯堡以北段周边需求旺盛,投资潜力较大。总体来看,南非4条国家高铁中,N3投资潜力最大,N2投资潜力次之,N4和N1约翰内斯堡以北段投资潜力较大,N1铁路约翰内斯堡以南段投资潜力一般。
4.2 大宗货运通道及沿线铁路项目
南非未来将形成三条大宗货物运输通道:(1)西线,从北开普省东北部的霍塔泽尔经阿平顿至萨尔达尼亚湾;(2)中线,从西北省中南部和北开普省东北部出发,经金佰利、德阿尔至伊丽莎白港和纳库拉港;(3)东线,分为两条支线,一条为北线,即从林波波省的埃利斯拉斯出发,经比勒陀利亚、科马蒂普特至马普托,另一条为南线,由埃利斯拉斯和墨西拿出发,经约翰内斯堡、埃尔默洛至理查德湾。
三条大宗货物运输通道中,西线和东线的南部支线投资潜力最大,《规划》近期和中期的重大项目安排均位于此,是中国企业近期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中线及东线北部支线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随着南部非洲共同体标志性工程“马普托发展走廊”计划的深入实施,东线北部支线的投资潜力将非常可观;另一方面,随着纳库拉港的持续扩建,尤其是高标准、大运量的锰矿石码头的兴建,中线将成为西部锰矿石、铁矿石、铬矿石等大宗矿石的主要运输通道,未来将形成与西线平分秋色的局面,远期投资潜力较大。
4.3 港口项目
从南非进口稀缺矿产资源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萨尔达尼亚港和伊丽莎白港是南非矿产资源的传统运输港口,其中,伊丽莎白港的矿石码头职能正逐步向纳库拉港转移。两大港口通过西线和中线两条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通道,与西部矿产资源富集区相连,能够形成完备的铁-水联运。基于此,建议我国企业近期重点参与在萨尔达尼亚港和纳库拉投资建港。
随着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通道东线南部支线的改造升级,理查德湾的煤炭货物运输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理查德湾的煤炭码头建设近期具有较大投资潜力。此外,伴随着南非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集装箱运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得到快速发展,德班港、开普敦港和伊丽莎白港的集装箱码头在中远期具有较大投资潜力。
参考文献:
[1] 武敬云. 中国与南非的经贸关系及发展前景—基于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的实证分析[J]. 非洲经贸研究,2011(10):56-60.
[2] 徐国庆.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探析[J]. 西亚非洲,2011(8):93-105.
[3] 刘建强,何景华. 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1):82-86.
[4] 吴颖.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J]. 经济导刊,2009(12):72-73.
[5] 刘秉镰,赵金涛. 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01- 106.
[6] 徐巍,黄民生. 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115-125.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期秦惠王欲伐蜀,因山川阻隔,以便金石牛诱蜀王发五丁力士开山,道通伐蜀。这条险峻古道就此得名金牛道。
俯瞰地图,西安至成都的铁路客运专线西成高铁大致依金牛道而建。2014年12月21日,西安至成都的铁路客运专线四川段开始架设箱梁。建设中的西成客专从成都一路往北延伸直达西安。西成高铁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点项目,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大巴山区的高速铁路,工程计划到2017年竣工,全线设计时速250公里,届时从西安到汉中仅需 1小时、到成都只需 3小时。乘客可以上午在成都武侯祠感受三国文化的魅力,下午则可参观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从三国“穿越”回先秦。
西成客运专线,让西南地区通向华北地区又多了一条大能力、高密度的旅客运输主通道,四川的出川道路更加平坦,将与陕西形成一日经济圈,这对促进区域合作和提高群众出行质量意义深远。
向西
・蓉欧快铁――联通欧亚的桥头堡
2000多年前,四川便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在国家大力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背景下,凭借蓉欧快铁和中亚货运班列,四川再次成为了中国与欧洲、中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而串联起这条新丝绸之路的,不再是马匹与布袋,取而代之的是飞奔的火车和成吨的集装箱。
2013年4月26日,蓉欧快铁第一班列车从成都青白江铁路口岸发出,满载着成都造货物,经宝鸡、兰州到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直达波兰罗兹站,此后每周固定时间发一列。这条线路全长9800多公里,运行12天,1-3天内即可分送至欧洲任何地方,是目前国内运行时间最短、最早实现冬季不停运的中欧班列。
2月1日,成都市物流办主任陈仲维称:“今年3月底或4月初蓉欧快铁就将开出返程列车。”下一步,随着返程班列的运行,法国红酒、波兰牛肉、德国汽车等也将实现12天直达成都。
蓉欧快铁是国内到欧洲最快的陆路货运大通道,搭建起了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物流和经济大动脉。
向南
・成昆复线――出海大通道正在打开
2014年12月23日,成昆铁路峨眉到米易段扩能改造工程在凉山州越西县正式动工。这也标志着成昆铁路复线全线开建。原计划2020年前完工的成昆铁路复线,逢山凿洞、遇水搭桥,意味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运输通道和西南出海大通道正在被打开。
1970年建成的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的铁路大动脉,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400万吨攀钢西昌钒钛基地项目的建设和独特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昆铁路运力已远远不能满足攀西地区客、货运输的需要,未来更有可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成都、攀枝花等地经济发展,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势在必行。
成昆铁路复线按时速160公里设计,预留时速200公里。建成后,乘火车从成都到攀枝花坐火车的时间将由13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左右,到昆明的时间也将由19个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左右。成昆铁路复线将是成都南向出川的重要通道之一,线路建成后北接宝成铁路、成渝铁路,南连贵昆铁路,直接到达广西沿海,与东南亚铁路接轨。
铁路沿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和已经开工建设的特大型钒钛综合利用项目,成昆复线全线建成后,一方面方便当地百姓出行,另一方面将加快攀西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攀西地区经济发展。
向东
・成渝客运专线――打造一小时经济圈
当今时代,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各大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为了缓解、治理交通拥堵状况,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堵政策和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形势仍不乐观。如何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今天,在现有道路基础上实现车辆的快速通行,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逐步发挥其重要作用。
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领先者,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凭借其在RFID、物联网等方面的雄厚技术实力,已先后开发出了智能交通收费系统、ETC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多义性路径识别解决方案及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轨道交通票卡等一系列涉及交通运输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及产品,并在浙江、四川、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各地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政府机关、物流企业等用户的广泛好评,为各地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推进交通信息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联网助力高速收费 引车辆快速通行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拥堵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及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的拥堵早已成为家常便饭。而纵览高速公路拥堵点,大多数情况下都集中在收费站前。因此,缓解高速公路拥堵,提升收费站的服务水平成为了重中之重。作为国家“三金”重点工程和电子政务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航天信息自参与国内第一条基于智能IC卡收费的沪宁高速公路建设以来,目前已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针对高速收费需求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为高速公路实现收费系统的信息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航天信息这一系列解决方案中,航天信息人工收费系统(MTC)目前已经覆盖全国多数省份的高速公路。ETC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已在陕西、河南、云南、山东等多个省市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该系统利用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对车辆实现不停车收费,通过架设在车道道口上方的路侧设备RSU与安装在行驶车辆中的车载标签OBU,以无线通信方式完成信息读取,使车主无需停车即可完成缴费,为提高收费车道通行效率、缓解高速拥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智能交通管理 助推交通信息化发展
随着交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智能交通已经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航天信息还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拓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研发和项目实施,陆续研发出了多义性路径识别解决方案和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其中,多义性路径识别解决方案利用远距离RFID技术,实现了对路径的精确识别,解决了高速公路业主方利益分配无翔实证据的历史难题,减少因偷逃费及模糊收费造成的国有资金流失,加快了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进程。
基于RFID的车辆智能管理系统充分发挥RFID自动识别及动态信息采集的巨大优势,利用智能卡技术、RFID射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所有车与路之间、车与车之间的属性信息以及静、动态信息的提取和有效利用。通过在车辆上统一安装RFID车辆电子信息卡、路网建设信息采集基站,实现了车辆采集信息的综合利用和道路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不仅有效遏制了车辆违法现象的发生,减少了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还解决了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为智慧城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在不断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的应用频率和系统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新时期面对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升级,项目负责人员要综合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整体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的完整度。
一、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背景分析
近几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综合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整体运行结构和运行模式也趋于系统化,不仅经历了电磁学理论,还实现了新时期的重要技术转型,为我国各项产业的科技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电气工程项目及其自动化技术结构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且便捷完善的系统化服务类技术,将其应用在铁路项目上,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相较于传统的铁路施工项目,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借助牵引模式提高运行速度、载重数量以及环保价值。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项目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铁路牵引对于供电专业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不仅要保证自动化和科技化,也要提升系统可靠性需求,确保整体技术层级向着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铁路施工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提优管控措施和管理层级的时效性,减少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损耗,提出创新发展的运行结构,在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体铁路施工项目的实效性。相关部门要提升对于客观问题的综合认知,确保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统筹处理,以保证运行结构和数据系统的完整度,顺利建构贴合实际需求的项目管控框架,也为铁路施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的统筹发展提供支持。
二、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1.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独立性缺失。铁路施工中运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营环境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技术的运行模式无法实现独立,这也就会导致整体项目运行模型的实际效果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铁路施工项目中,铁路施工技术的相关人员只能是沿袭已经应用并且运行结构时序性较强的技术成果,这就会导致经济成本出现重复叠加,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企业成本的提升会受到需求的影响,究其根本,只有实现整体电气工程项目及其自动化技术结构独立性的强化目标,才能有效落实项目优化。
2.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效率缺失。铁路项目中运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要提升整体项目的实际效率和经济收益,但是,若是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效率延后的问题,就会严重制约施工过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若是发生类似的问题,不仅无法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还会导致整体铁路施工项目的运行质量受到影响。
三、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化策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项目优势,不仅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铁路施工项目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运维规划,确保其能为铁路部门带来更大的效率收益。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实效管控能力,更好的建构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运行系统。
1.集中升级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独立性。在运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铁路施工监管单位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升管控系统的时效性,确保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型能顺应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铁路施工部门要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形成独立化且具有统一性价值的技术平台结构,不仅要提升技术改善效果,也要强化自动化项目运行方案的实施力度,致力于技术改善方式和优化要求。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过程提升整体项目的运维效率,确定自动化技术方案后,集中考量项目施工的成本和运行时间,建构贴合于铁路施工单位需求的项目运行方案,并且建构更加有效且完整度较高的运行规划。只有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系统运行的完整度,才能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的缩减成本,确保施工项目优化运行。
2.优化落实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网络系统。信息化技术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体项目运行维度和运行机制升级的基本要求,需要铁路施工监管部门能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除了要提优整体控制层级和控制理念的实效性外,也要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通用性,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结构的优化配置,确保控制结构和控制模型贴合铁路施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在电气工程项目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建构贴合于实际施工项目的网络系统,就要保证设备控制和技术监管等方面能形成统一的管控体系,充分完善运行机制和基本技术运行计划,发挥网络系统的优势,将不同运维操作系统进行系统化关联。在铁路施工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建构信息数据网络,确保对不同时期进行系统化梳理,从而建构更加完整的项目处理机制,有效的利用网络结构提高铁路建设的项目质量和运行效率。
3.强化建构铁路施工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运行数据对接系统。在铁路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建构完整的数据对接系统,确保能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提升数据共享机制的实效性,并且保证电气工程数据能实现标准化传递,只有保证相关信息的完整度,才能从实际出发,建构有序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系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铁路施工项目中,要想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就要保证数据分享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只有保证电气工程项目时间结构和费用损耗符合实际需求,才能充分建构贴合于项目运行结构和运行系统的程序接口。在大数据时代,任何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数据都十分重要,不仅能着重体现整体运行结构的完整度,也要强化系统的独立性和数据共享性,确保技术层级和运行结构贴合铁路施工项目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化铁路施工,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运行层级,提高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效果,针对具体问题运行具体措施,在保证问题得到集中解决后,就要建构更加完整的解决路径,确保科学技术能在施工项目中占据有效位置,为施工项目的技术运行结构提供保障,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宁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斗.浅谈长春轻轨三期电气工程施工现场设计配合[C].2013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长春)国际轨道交通论坛论文集.2013:123-124.
[2]李瑞,肖世辉.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22(12):113-113.
[3]潘智伟.铁路施工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33):118-118.
1.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交通还连接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作用,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交通不仅仅只是人们你来我往的代步手段,更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今天,城市交通运输不仅自身创造着社会经济效益,更帮助社会各行各业实现着它们应有的价值.由此也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设施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又能刺激那些需要提品服务的企业及广大居民的消费,从而扩大了国民的整体需求。同样,经济的发展会有利的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综合基础的表现,国家各方面事业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得益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交通建设上来,由此可证实社会经济能够对交通建设产生影响。
2.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制约。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高沿线各地区、各城市的可达性,使其经济地理位置尤其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增加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发展。而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充分发挥交通等运输的优势。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伴随着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工业化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
二、促进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策略
1.夯实交通基础 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经济跨越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公路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飞跃发展的需要。当前,我们要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超前规划,增强对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路网建设,提高通达深度,改善通行条件,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交通差距。因此,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要坚持以“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强化大枢纽、发展大物流”为方向,畅通高速公路,优化干线公路,完善农村公路,加快高速公路龙头建设,加大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增强农村公路服务能力,形成能力适应、结构优化的公路网络体系。
2.交通运输结构方式应协调发展。我国目前运输行业的状况存在重铁路、公路,轻航运和水运的状况,传统的运输更是以铁路方式为主,铁路干线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运输任务。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输压力的不断增大,这种运输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客运需求不断加大,势必要占用一定的交通资源。因此,货物的运输应该加快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运输此类商品,能够
节省一部分交通资源,利用节省出的这一部分交通资源进行客运,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我国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做好交通规划。必须从保障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要进一步明晰思路,明确重点,针对不同地区未来发展对交通建设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适度超前规划。要做好交通的规划与管理,使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整体上相适应,但局部还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仍然是尤为重要的。总之,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借鉴先进的规划和管理理念,积极探寻适应发展的新模式,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更加协调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98 — 02
中东铁路的修筑以哈尔滨为枢纽,干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穿越了当时的黑龙江、吉林两省;支线从哈尔滨,经长春、沈阳纵贯吉林、辽宁,直至大连旅顺。在中东铁路修筑完成后,牡丹江、绥芬河等铁路沿线新城市迅速发展,其中以哈尔滨的崛起最为典型。而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一些沿线老城镇,则相对缓慢发展。基于此,研究中东铁路对清末民初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城市的影响,有助于深刻地认识近代黑龙江区域新兴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旧城镇的发展规律,为当今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的影响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中俄两国决定共同修筑铁路,哈尔滨因地理位置优越而被选为铁路营建基地。中东铁路的修筑给哈尔滨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兴盛,使其成为凭借铁路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近代新兴城市。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作为新兴城市在崛起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清末民初中东铁路修筑后哈尔滨城市崛起具有反传统性,其发展具有“以路立市”、“以商兴市”的革新性。中国传统城市都是按“权利第一”的模式发展,政治功能与军事功能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内动力,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政策需要和财政支持。但哈尔滨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正好处在中东铁路支线和干线的交点,被确定为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哈尔滨作为城市伊始,是其依靠中东铁路发展其运输职能,带动工商业的兴盛,促进城市的进步,进而启动并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东铁路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可以直接运送商品到欧洲,使商品通过铁路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兴起,又因近代资本主义而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大都市。
其次,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后,改变了传统的移民路线与移民成分。中东铁路修筑后,传统的关内移民路线依然存在;同时出现了新的外国移民路线,一些欧洲移民自西向东经铁路迁移到哈尔滨,还有朝鲜和日本移民也迁到哈尔滨城区。大量外国移民,增添了哈尔滨移民成分的多样化。据1930年《满洲在留邦及外国人人口统计》资料,当时哈尔滨有日本人3910人,朝鲜人1422人,其它国籍的外国人69989人,外国人占当时哈尔滨总人口的22﹪左右。“自1898年中东铁路征招劳工开始,关内移居东北的人数开始增长,到1907年,每年进入东北的关内短期移民和永久移民约三十万人左右,”〔1〕大量的传统关内移民为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哈尔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外国移民的迁入增添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中东铁路给哈尔滨城市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在动荡的晚清社会,哈尔滨保持了相对的稳定。“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帝俄百万军队进入东北,绝大部分经哈尔滨转运,哈尔滨及其周边又同时成为沙俄军队的后勤补给基地,沙俄在哈尔滨的面粉与制酒企业拼命生产,仅在1904年至1905年就分别消耗掉农产品原料4000万普特与100至200万普特”〔2〕。在哈尔滨“一个小型肥皂厂,一年中赚的钱相当于企业耗费资本的50至100倍,毫不奇怪,仍有大投资用于新建企业,到1906年时哈尔滨的俄国私人资本已有了在正常条件下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规模”〔3〕。特殊的历史机遇给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刺激了经济的超常发展。
综上,说明了哈尔滨的发展是与中东铁路的修筑相伴相生,大量移民带来先进的技术与多样文化,促使哈尔滨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像牡丹江、绥芬河等城市的崛起也是如此。中东铁路促进了近代黑龙江地区交通发展,使黑龙江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中东铁路的修筑对齐齐哈尔的影响
自1699年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后,齐齐哈尔一直是黑龙江区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然而中东铁路修筑之后,逐渐改变了黑龙江地区城市近展的格局。齐齐哈尔区域中心的地位逐渐动摇,并具有以下新趋势:
关键词:物流;基建;产业升级;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6601
1 曹妃甸港口经济优势分析
1.1 综合条件
首先,区位优势明显。曹妃甸深水港位于北方海域,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三北”地区进入太平洋,通向世界的出海口,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竞争与合作的最佳平台;毗邻北方经济中心京津唐工业区,距北京市220公里,天津市120公里,便于借助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的优势加快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
其次,港址资源优良,港阔水深。研究表明,曹妃甸海岸线附近的水深条件,具有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不冻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25万吨级泊位的天然港址。
再次,经济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广。曹妃甸位于渤海湾西北部,背靠强大的京津冀城市圈,面朝辽中南工业基地和山东都市圈,铁路、公路、海运和航空港极为便利。
1.2 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唐山市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曹妃甸所在的京津冀地区陆上交通非常便利,国家级铁路干线横贯东西且南北相连;京沈、唐津等高速公路与环城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在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之间均有铁路、高速相衔接,时间距离大多在2小时之内。
另外,水运可以通过曹妃甸港到达我国沿海所有港口和世界所有港口。这样就使曹妃甸港口处于发达交通运输体系的有利位置,能方便地实现海陆联运,可以使京津冀地区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曹妃甸港口物流质量上的提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3 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1994年的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分别为:6.2%,58.6%,35.2%,到了20年后的2012年,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6%,44.6%,49.8%。充分显示了第三产业的崛起,也说明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我国的工业产品和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21世纪以后。从单纯出口原材料和农副半成品,过渡到如今的以出口电器、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在此大背景下,唐山曹妃甸港口物流货种结构也逐渐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其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曹妃甸港口物流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关键在于质的优化。
2 建议和措施
(1)加快港口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口岸功能。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利用天然港址优势,加快矿石码头、原油码头、煤炭码头和LNG码头的建设和扩建。并且,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各类大宗货物中转项目。细分来说,一要加快专业化、大型化码头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二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规划建设,畅通海陆铁联运物流通道;三要推进航空港建设,尽快形成海港、空港互动局面。
(2)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和“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唐山的城市功能不足,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和科研基础较薄弱。另外,唐山市经济实力与世界排名靠前的港口相比还有待提高。因此,唐山应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港城一体化”的进程。港口与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国际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唐山实行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要充分利用唐山市的港口资源优势,把曹妃甸建设成为信息化枢纽港。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港口物流业与市经济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针对港口集疏运体系、集装箱运输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应建设好港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 结论
唐山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反过来,它又给曹妃甸港口物流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连云港市本着“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目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服务,为港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推进唐山向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也使曹妃甸港口物流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时期,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要在西部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科学构建符合中原城市群发展特质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肩负国家战略中“三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的责任,推进中原城市群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构建中原城市群内部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
1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
1.1中原城市群发展格局
目前,中原城市群已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航空港也在加快建设,依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一极指郑州为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三圈是指以郑州为中心的涵盖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一小时”紧密圈和涵盖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一个半小时”合作圈,八轴带是指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1.2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格局
构建以郑州、新郑机场为中心的双十字铁路客运枢纽和“米”字形客运专线网络、“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五纵六横”干线公路网以及内水运航道网络,实现航空、公路、铁路高效衔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多式联动、多层次的中原城市通运输网络格局。
2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现状
2.1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处在起步阶段
虽然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们的城市化地区的多数交通通道正在建设,成熟网络尚未形成;部分通道通而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基础交通设施投资不足,以往投资往往偏向长距离的城市间的投资,忽视了对城市群的投资。中原城市通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低,与其他城市群相比差距较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河南省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具有节约资源、成本低等明显优势的内河航运还没有充分开发,城际轨道交通仍处在起步阶段。要把集约利用资源放在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首位。中原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协作效率较低,没有实现各城市之间交通网络的良好衔接,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最大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联动效率较低。
2.2综合运输通道结构不合理
城市群各运输通道规划不够细化,对于综合运输通道进行规划和运营管理仍然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即依据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进行,缺乏考虑交通运输网络整体功能以及综合交通网络的各通道内的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在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同时,通道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均衡,铁路、水路的运输紧张直接导致了公路客运的压力增加。
2.3交通枢纽建设滞后
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铁路枢纽集疏运功能较弱,基本没有全国性的公路交通枢纽,直接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缺少综合交通客运换乘枢纽,旅客换乘不便,需要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出行的时间、费用成本增加;城市群缺乏大型现代化货运场站和物流中心,大部分货运站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4交通运输方式彼此衔接不畅通
部分城市道路与干线公路衔接不畅;机场集疏运问题凸显,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衔接方式单一,衔接系统急需优化;港口集疏运长期存在港口与公路、铁路干线衔接不畅,铁水联运困难较大;铁路、高速铁路、地铁各自有不同的技术标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兼容性,建设标准的差异性,影响了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2.5综合运输网络缺乏统筹协调
各城市的运输形式是在各自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推进的,缺乏从中原城市群层面进行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常有跨市的路网对接不充分,出现瓶颈路、断头路;在枢纽站点、公路站场的功能布局上也缺乏统筹布局,常常出现功能重叠的现象。另外,部分港口竞争激烈,资源得不到高效合理利用;运输市场的管理制度及管理力度不一致。
2.6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人口密度较大,交通的需求压力对土地、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各城市都缺乏大运量、快速、环保型的轨道交通,现有的交通设施在能源、土地利用上效率也不高,对建设的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新增的公路建设对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占用较大。
3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对策
3.1做好规划的顶层设计
做好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综合考虑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交通状况,将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考虑进去,通过换乘衔接、直通运转等方式实现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运作。在通道内部建立多种轨道交通线路相互衔接、换乘便利的交通枢纽。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为实现实质性融合做准备,在规划轨道交通时要统筹兼顾,为以后不同线路直通运转留有余地。
3.2创新综合交通网络的体制和机制
积极探索促进综合运输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中原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要打破原有的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限及各运输方式的部门分割,探索实现内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的大交通管理体制模式,完善建立城市群发展综合运输通道、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立既能协调城市群的各城市利益关系、又能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机制,以实现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在互联互通、枢纽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通过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不同轨道交通之间的高效无缝连接、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的乘客零换乘,从而达到社会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和消费者效益的最大化。
3.3加强运输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建设一些城际铁路的骨干线路。对于处在起步阶段、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原城市群,应从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客运结构角度出发,适度超前建设一些城际铁路的骨干线路。提高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发展水平,发挥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的核心作用,做好京广、陇海两大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工作。加快建设郑渝、郑合、郑济、郑太等射线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保证与枢纽城市建立高效快捷的通道。着眼于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为理念,构建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3.4大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郑州的交通网络建设,树立“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多中心、多级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强化枢纽场站间联系,逐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打造“畅通郑州”。构建以航空、铁路、公路客货运立体网络为基础,三大货运多式联运中心、三大客运多式联运中心为支撑的“一网、四港、六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都市区快速路、生态廊道和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为中原城市群的乘客提供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服务。
3.5加快重要节点集疏运体系建设
考虑场站与周边交通设施和城市道路网的衔接以及客源点、货源点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场站,加大城市群对外的公路交通系统建设、市场站集疏运系统建设、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新郑机场集疏运体系为平台,实现机场与铁路客运站、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长途汽车站的无缝衔接,重点加快形成新郑国际机场与许昌、漯河、平顶山城市之间的快速城际轨道交通网;大力推进城市群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使码头、航道、物流园区、堆场、停车场、道路等协调发展。
3.6大力发展中原城市群航空运输
在构建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航空运输作为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接问题和城市群面向世界的外部连接问题。大力发展中原城市群的航空运输网络,不仅对拓展城市群之间的交通十分重要,而且更是中国城镇化融入全球化体系的关键通道。
3.7不断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中原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的构建需要不断地深化和提升。要在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更多的国际客运航线,形成国际客运网络。要加快省际客运网络建设,建成郑州与北京及河南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力争与各大省会城市的到达时间在5小时以内,形成运输畅通、高效的省际客运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在郑机城际、郑开城际、郑焦城际的基础上,加快与其他城际间的城际铁路建设。在城市群城市内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推进城乡之间的客运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公交的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3.8构建智慧综合运输网络
积极实施“互联网交通运输”行动计划,在城市群中和交通网络中,提升科技信息化水平,研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现有的城市群各城市的交通智能卡系统和资源,利用大数据的现代技术,逐步实现在省内统一结算的公交、地铁和城际轨道等交通领域的公共交通“一卡通”;逐步建立面向日常监测与综合运行信息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综合换乘诱导与信息服务、各种运输方式运营调度等领域的枢纽信息系统,促进各类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有效衔接;完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政企合作模式下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12328”省级呼叫平台。
3.9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政府管理应从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综合服务一体化上下功夫,以对现有运输组织的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升、运输服务中的管理水平提升、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利益最大化等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
实施通达工程,打造市区立体交通网络利民生
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要求,整合黄州城区拥有两铁(京九铁路、武冈城际铁路)、两高(大广高速、黄鄂高速)、两网(国省干线网络和农村公路网络)、一线(长江岸线)的交通优势,以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长江岸线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为拓展,以节点连接线和城市公交为辅助,建设市区立体交通网络。其中,以公路路网的完善为主要工作目标,养好出口路,消灭断头路,建好连接路,加快公路改造工程,达到交通高速循环、快速换乘、无缝对接的目的,为群众方便快捷出行提供条件。将公路分为五个梯次,分别是高等级国省干线形成主要网络,高速公路形成向外对接,农村公路形成城乡区域性互通,各园区(工业园、开发区)专用公路形成园内通行和物流运输通道,各场(货运集散场)、站(公、铁货客运站点)、园(工业园、开发区)、港(港口)节点连接线和城市公交线路形成无缝式贯通。长江岸线则作为临港经济发展的起点,致力于水路货运。
实施安保工程,确保群众出行安全畅通保民生
以“消除安全隐患,关注珍爱生命”为主题,贯彻“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交通服务理念,对影响行车安全的急弯陡坡、路侧险要、桥梁、平面道口等影响行车安全路段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注重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主要着力强化舆论宣传,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规范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建设水上搜救中心和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增设安全设施,在易发生车辆翻覆、坠崖等恶性事故的危险路段设置路侧防撞护栏,在需要车辆强制减速的路段,设置全幅振动带等减速设施,在交叉口或急弯通视条件较差的路段设置爆闪灯,在农村公路设置错车台等。同时,严格管理非交通标志和平面交叉道口,深入开展公路超限治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提升道路的安全运行能力。
实施生态工程,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助民生
强调公路是景观,要求其与环境相适应,与自然相和谐。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营造“绿色黄州”为契机,整合林业、国土、农业、沿线乡镇等有关部门力量,推行社会造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层种植。一是在干线公路尽量选种植抗冲性强、绿期长、生长旺盛、覆盖度大的种类。二是将建设景观和营造绿荫相结合,体现使用和美观的效果。三是强调错落有致,运用灌木、花草、乔木的种植搭配,形成低、中、高、草、花、木绿化带,组成层次分明、靓丽的绿化景观长廊。四是在公路沿线形成苗圃产业基地,以绿养绿,以绿带绿。
实施港建工程,全面发展临港经济促民生
黄州是滨江城市,黄州港已成为全省沿江19个重要港口之一。实施港建工程,对加快黄州区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武汉新港黄州作业区建设,实现临港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为适应开发沿江经济带的需要,首先是超前谋划岸线规划,充分利用有限岸线资源。其次是以建设疏港公路为先导,立足职能,外引内联,加速沿江一体化发展进程,搭建新港企业横向联合、纵向交流的筹融资平台。三是扩大港口规模,提高货物吞吐量,提高物流增长点,形成港口货运码头、沿江造船产业、临江大型优势企业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码头、扩园区、兴物流、造新城,三五年后,一个年吞吐量过千万吨、物流加工产值过千万元、港区从业人员过十万、物流覆盖区域过十个省市的综合港区将形成。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