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方程的意义

化学方程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方程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方程的意义

篇1

1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内涵及意义

1.1 定义及内涵:化学方程式,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不同物质之间化学反应的式子。即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

从书写的角度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凭空去想象物质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要能够满足物质守恒的规律,也就是说在化学方程式等号的两边各种原子总类与数量必须相等。

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化学计量数代表了各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关系,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对于气体反应物、生成物,还可以直接通过化学计量数得出体积比。

1.2 表示意义: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表示一定的特定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化学反应的条件;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表示化学反应的类型;表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2 化学方程式的结构依据和正确书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谓的事实依据,指的是作为化学反应参与的物质过程,由哪些物质参与化学反应这一行为,从而促进和推动物质间向另外一种状态变化。变化发展的过程,必须是实实在在可以发生,并且条件缺一不可,或者至少能通过某种相关的辅助手段,实现化学反应的实现。这一事实,即是化学反应不可改变的规律。同时,这里的事实是说明反应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也不会因为我们意志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是指在方程式两边参与式子反应的物质,在质量、式量和总能量方面,都保持前后一致。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进行化学方程式复习时,要随时检查是否与质量守恒保持平衡,是否能在能量守恒方面找到恰当的等量关系,以突破解决的最佳方案。

那么,如何才能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这里,总结一个四字步骤:写——配——注——等。

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用短线或箭头相连。写方程式,首先保证所写的物质的化学式书序正确,包括所描述的元素符号、下角线要保持一致,如果书写的式子不是所描述的物质,那么,描述的反应过程就会产生与化学事实不符的情况,造成记录和科学实验的严重后果。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在书写好的反应式两端,寻找恰当的系数与等号两边相配合,在配平方程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偶配法、定一法(把其中某个式子系数假定为“1”)、待定系数法、分数法、化合价升降法、得氧失氧法等方法。

注——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

等——将短线或箭头改为等号。

3 化学方程式的分类复习

3.1 按照教材知识编排:这是根据所使用的教材知识结构顺序,分门别类地进行复习,这个方法适合于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使用。在梳理教材知识点的过程中,每个一个化学知识最基本的线索就是具体看似分散的一个个化学方程式组成的。

应该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中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它直观地描述了某种化学物质的特征,性质,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某一化学现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改变过程。所以,学生在做第一轮复习时,不仅仅是回忆老师讲授过的内容,更要把知识中的文字叙述部分,与化学符号语言的关联部分进行配合理解,做好分析整理,明白每个化学方程式是如何推演而来,又描述一件什么样惊人的物质变化。

在按照教材复习化学方程时要注意每个知识点与方程式之间的对应,做到准确务实,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的生成,以及反应结果的文字描述等,一定要忠诚于教材的观点,不能想当然地发挥。

3.2 按照物质分类来复习

3.2.1 非金属单质:高中阶段常见的非金属单质有F2、Cl2、O2、S、N2 、P 、C 、Si、 H等。这几种单质有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篇2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83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通常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或表示方式,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其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化学领域的国际用语,也是化学学科特有的特征。所以,在中学阶段教好和学好化学用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面笔者就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化学用语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1 中学化学用语的学习

1.1 中学常用化学用语

在中学阶段,化学用语涉及内容很多,有表示物质组成的,有表示物质结构的,还有表示物质变化的。具体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同位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和离子的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式、电子云图、晶体结构图、化学式、最简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同分异构式、氢键表示的化合物、配位键表示的配合物、化学方程式、可逆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形成过程的式子等。

1.2 化学用语的再认识

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就将“化学”定义为:19世纪的化学是“原子的科学”、20世纪的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并将“泛分子”分为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超分子、高分子、生物分子和活分子、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等10个层次[2]。可见,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化学用语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这就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出清晰的、合适合理的化学用语,用来正确地描述、解释一些现象和解决问题。

2 化学用语书写中的易错问题及成因

中学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困难和背负着大量知识记忆的负担。在解答问题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书写错误,影响了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对在教与学中发现的易错问题和解决策略,笔者提出几点浅见。

2.1 书写化学用语的常见问题

(1)元素符号大小写不分,大小比例不协调,元素符号相互混淆的问题。例如:NaCL mgSO4 Ca写成Cu或Co

(2)书写粗心,化学式角码错写,电荷符号漏写,结构简式官能团丢失问题。例如:NaCO3 AgCl2 OH CH2CH2

(3)各种化学反应式中,反应式条件的错写、漏写及没配平等问题。例如:

(6)用电子式表示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书写错误。例如:H++[:O:H]-H:O:H

(7)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例如:2Fe+6H+=2Fe3++3H2

(8)表示意义,应用范围不清,符号使用错误。例如:CH3COO-+H2O=CH3COOH+OH-

(9)原子书写顺序及连接方式表示错误。例如:AlK(SO4)2・12H2O CH3COOCH3CH2

(10)化学专有名词汉字书写错误。例如:铵盐写成氨盐,油脂写成油酯,活性炭写成活性碳,二肽写成二酞,明矾写成明钒,苯写成笨,催化剂媒写成煤以及硝化写成消化等

2.2 书写化学用语的常见问题成因

化学用语在书写上的错误是经常出现的,纠其原因:学习方面,一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知识规律认识不到位,对所学知识领会不清,课后又缺少及时的复习和练习巩固,作业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作出思考、反思和纠错,长此以往,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就会频频出错。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不能规范书写,不遵守化合价法则,不尊重科学事实等一些不良习惯,想当然或不以为然的不认真态度,书写后未能做到认真的检查,出现错误后又没能加以遏制,久而久之,这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化学用语的错误书写,同时也给后续问题的解决和研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教学方面,一是教师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没能做到正确的把握,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了解不足,学生书写上出现的错误,没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必要的纠正和指导,延误了改错的最佳时机。二是教不得法,未能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是对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学习方法,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检查,没做到因循善诱,这些都成为学生书写化学用语易错的原因。

3 化学用语书写中易错问题解决策略

3.1 优化学习素养,加强书写训练

一个好的习惯,使我们终生享用它的利息,同样,一个坏的习惯,使我们终生背负它的债务。在平时的学习中,一道题内容的陈述,问题的提出和设置,让学生做到慢阅读、快解题,审题认真的好习惯,标记出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的语句,这样减少了把名称写成化学式,结构示意图写成结构式等错误。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避免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中对于易混淆的化学用语,例如,离子符号与元素化合价的区别,各种粒子符号的书写问题,有机结构简式的正确书写,无机化学式中的括号问题等等,采用先看清、后思考、再写出、终检查的训练方法,勤练习,多巩固,来加强这类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训练。

3.2 做好演示实验,分散理论难点

学至学会需要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学会到会学需要能力提升达到一定阶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成功的实验能很好地验证反应原理,而实验原理往往又需要用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来呈现,方程式的记忆和书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难事。在教学中,注重每一个实验,认真设计、准备、改进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教与学收获其高效性。同时,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原理,领会理论上的难点。例如,在完成电解CuCl2(带盐桥)实验和演示铅蓄电池工作原理动画实验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明白电化学产物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规律。之后,对于写出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解方程式也变得容易了许多。再如,设计和组装SO2气体的制备、性质以及尾气处理的一系列实验,SO2气体经过发生装置-溴水溶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氢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过程,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判断,加快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的负担,强化了学生对相关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再如,学生做过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的实验后,欣赏银镜反应之余,小组成员可轻松完成从实验现象分析出反应产物,思考之下,也能正确写出这个较难书写的反应方程式。

3.3 抓好知识整合,强化基础练习

做好一件简单的事容易,坚持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却很难。化学用语的特点正是易学好理解,遗忘易失望。作业中,书写化学反应式出现不配平,化学式符号中离子所带电荷、原子个数、电子排布式等数字的错写、遗漏,都反映出平时练习不扎实,不熟练。化学用语的宽泛和琐碎,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做好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理解,关联好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及时整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正确使用这些化学用语去解答化学问题,持之以恒地做一些练习,养成规范使用、书写化学用语的好习惯。如练习书写物质的结构、组成时,结合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应用等内容进行练习,长此以往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那学习化学用语就真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3.4 完善自我检测,提升综合能力

有人说,一个动作重复21天,它将成为一个习惯。在教学中,学过的知识是否扎实,只有不断地去抽查、检测;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纠正,强化记忆,深入理解,反复书写和训练,避免出现错误搁置、延续,养成不好的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基础是大楼建造的根本。学习化学用语也是如此,只有反复练习,自检他查,打好基础,准确、清楚、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久而久之才可能很好地完成知识的链接,达到知识的综合应用之目的。

篇3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篇4

【关键词】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由于我国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科生在初中学习了简单的基本化学知识后,高中就不再学习化学,导致文科生化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学习医用化学时难度较大,甚至有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产生畏惧。因此,在护理专业文理兼收的新形势下,面对目前文理生化学基础的差异性,如何提高文科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进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医用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现状,结合学生特点,探讨医用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医用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

医用化学包含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涉及四大化学的相关内容,内容繁杂、知识点零碎。加上各编写者团队的认识不一,导致编写教材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差别。

2、教学课时

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开设课时相比其他基础课少,但教学任务重。这给教学老师以及学生无形之中造成了压力。课时减少,老师必然加快授课速度,而学生听懂每堂课的每个知识点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3、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医用化学教师对医、药方面知识了解不多,往往在授课过程中只强调化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专业的需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广度而忽略与专业的联系。因此,医用化学教学存在的“纯化学”教学的问题依然明显。虽然医学化学教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始终未能实现医学、药学与化学的有机融合[1]。

4、学生特点

在当前形式下,护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收,文理科学生逻辑思维不同,加上高中时期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所以理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学习医用化学没有太大问题。而文科学生由于高二开始,根据学生个人志愿及其兴趣特长,按文理学科分类组织教学,再加上对医用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学习兴趣不大[2]。文科生在中学仅学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以及常见元素,因而化学基础薄弱,学起医用化学来困难较多。

二、改进医用化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有效途径。某些文科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有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作为教师首先使学生明确医用化学在医疗工作中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是医疗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其次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与他们将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对医用化学课程作简要的介绍,使学生对该课程体系与结构框架有一个粗略了解,并指出医用化学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介绍化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介绍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等[3]。提高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为医用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2、把握要点,突出重点

在医用化学授课过程中,由于四大化学贯穿其中,授课过程容易发现中许多相似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复杂又零碎分散于教材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中,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把握本节课的内容要点,运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识,把复杂零碎的内容简单化、整合化,把抽象深奥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教师授课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反复讲解,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这一节中,对于各种表示溶液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我们将这几种表示方法进行比较法讲解,从适用条件、优缺点、使用单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加以突出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很多。

3、针对知识分散,进行归纳总结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加工、积累的过程。医用化学的知识零碎且涉及面大,即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又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取分散中的有效知识点,就要对即将讲授的知识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整合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4]。在教学过程中把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归纳总结,在黑板上列出各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呈现给学生。例如:介绍烷烃、烯烃、炔烃类化合物时,因为它们都是烃类,有其相似的化学性质,将它们的化学性质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烃类有机物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的认识,再逐一介绍它们不同于其他两种烃类的化学反应,最后讲述完化学性质后,再归纳总结一下烃类有机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也便于理解记忆,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

考虑到文科生化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增加课堂信息量,以加强直观教学,也便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学生也能更好理解重难点知识。[5]运用多媒体进行医用化学教学可以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微观的原子分子模型宏观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静止的事物动态化。例如: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渗透实验的模拟动画,使渗透现象更加直观,渗透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5、分班教学,因材施教

为了解决文科生和对口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和理科生化学基础扎实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实施文理生分班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分班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文科生的特点,在授课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放慢教学进度,引导学生思路,降低学习难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大有好处。

6、注重实验教学

鉴于医用化学的强实验性,理论结合实验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前,教师应该讲解实验材料,指出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实验中,规范学生的实验步骤,观察他们每组的实验现象,给出意见;实验后,整理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7、注重联系临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持化学知识体系完整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化学与临床医学应用的联系和渗透,如氯化钠注射液浓度和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与渗透压的关系;如白酒中的塑化剂,我们可以将塑化剂的组成、性质和应用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如轰动一时的水俣病事件,日本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饮用后导致水俣病。通过将化学知识与临床医学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联系要适当、适量,避免生搬硬套。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在不断发展,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和懒于学习的惰性等问题,本文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把握内容要点、知识归纳总结、多媒体教学、分班因材施教、实验教学、联系临床等几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提高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理论知识过强、实验技能过硬的新一代护理人才。

【注释】

[1]周丽平. 提高《医用化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与实践[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 223-224.

[2]李平忠.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剖析与探究[J]. 大学教育,2012.1(6)99-101.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选取选亳州售中药饮片,经副主任中药师鉴定。配对见表1饮片经常温干燥,分级粉碎2遍,过80目筛,防潮保存。

1。2 样品制备称取单味中药生药粉10。0 g,”对药“中每种成分各取10。0 g,用纱布包扎,分别放入250 ml烧杯中,加入150 ml二次蒸馏水,放在电热套中加热,沸腾后调节温度使之微沸,60 min后停止加热,将溶液过滤后分别得中药单煎液及药对组合的水煎液 表1 对药组合与对照组合的药物组成”对药“组合[7,8]对照组合苍术、白术 苍术、钩藤砂仁、白豆蔻 砂仁、茜草紫菀、款冬花 紫菀、土茯苓黄芪、甘草黄芪、苦楝皮天门冬、麦冬天门冬、钩藤羌活、独活 羌活、蒲黄半夏、天南星 半夏、蒲黄。

1。3 测量方法取30 ml上述中药水煎液于50 ml烧杯中,室温下测其pH,然后分别用0。1 mol·L—1NaOH溶液、0。1 mol·L—1HCl溶液滴定,每加入0。1 ml酸或碱测定1次pH,共加入3 ml酸或碱。计算加入一定碱液或酸液后溶液的pH,并计算溶液缓冲容量β(mol·L—1·pH—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04-01

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大部分从中专毕业生中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失误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而且部分学生对学习没多大兴趣,特别是化学这门初三才开始学习的新科目。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注意到了导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会在上课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搜集导课的素材,精心组织导课的语言,研究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导课,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导课的意义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如果这时教师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没有兴趣,是不可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的,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成绩肯定也达不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要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没有兴趣那就意味着失败,因此在成人高考化学教学中导课的重要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导课的方法

一部好的电影必须有一段精彩的序幕,而导课就是一节课的序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导课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即: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导课的方式有三大类即:复习回顾,引入新知;设置疑问,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他们牢固记忆知识。复习导人法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是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大多数都是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然后讲解新课,最后练习,成了固定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温故”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复习课。

(二)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笔者所在的这类民办医学类学校的学生来说,上课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尤其重要。例如,在“维生素c的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维生素c的作用”就可以知道了。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理,疑问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篇7

(1)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利用率的方法有粉碎、搅拌、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进入,吸收剂从吸收塔顶喷淋)等.

(2)浸取 常用的浸取剂有:水、酸和碱.一般流程都是用酸溶解,一般是将金属元素浸出.

碱洗的目的有别于“酸浸”:用热的纯碱溶液浸洗金属废屑,目的是洗去金属表面油污;用热的烧碱溶液浸洗,还可除去金属表面(如铝材)的自然氧化膜,有时还具有对混合原料初步分离或转化的效果,如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起步“碱溶”就兼有除去铁的氧化物的目的.

提高浸出率的适宜操作通常有:将矿渣粉碎、连续搅拌、延长酸浸时间、利用流程产生的废热使酸液保持一定温度、合适的酸浓度、合适的液固比、循环浸取等.

2.化工流程的中坚:氧化(或还原)、除杂

(1)氧化(或还原)

由于铝、铁、铜是使用最广的金属,铁又是变价元素,所以化工原料不可避免地涉及多种金属;为“物尽其用”,流程中将原料“酸浸”后,必然涉及将Fe2+氧化转化为Fe3+(常用的氧化剂有:Cl2、H2O2等),而后通过调控pH将其转化为沉淀除去.

例如2013江苏卷第16题 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硫酸镁还原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是一种新的探索.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 )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第(3)问:滤渣2 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分析 菱镁矿中加入稀硫酸,MgCO3和FeCO3都要反应,过滤除去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后,加入H2O2是为了氧化Fe2+,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的pH为4使Fe3+形成Fe(OH)3,即滤渣2.

第(2)问:加入H2O2 氧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2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

(2)除杂

①加合适、过量的沉淀剂.为使杂质离子充分沉淀,加入沉淀剂必须过量且不引入新杂质离子,过量的部分在后续步骤中必须除去.沉淀剂过量的判断,通常有两种思考方向:一是继续滴加沉淀剂.如在食盐水精制工艺中,证明滴加BaCl2溶液(沉淀SO2-4)过量的操作为: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BaCl2溶液,若无白色浑浊现象产生,证明BaCl2溶液已经过量,否则, 溶液不过量.注意,切不可用向上层清液中滴加少量Na2SO4溶液的方法,否则,会再次引入SO2-4.二是另选特征检验试剂.如检验Fe3+是否沉淀完全的操作是: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表明Fe3+沉淀完全.

②调控溶液的pH.一般流程都是用酸溶解,故酸溶后溶液有较强酸性.调节pH多为加入能消耗H+且不引入新杂质的物质,每种金属离子都有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两个pH,因此,一定要正确控制pH范围.

例如2013北京卷第27题 用含有Al2O3、SiO2和少量FeO・xFe2O3的铝灰制备Al2(SO4)3・18H2O,工艺流程如下(部分操作和条件略):

Ⅰ.向铝灰中加入过量稀H2SO4,过滤:

Ⅱ.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MnO4溶液,调节溶液的pH约为3;

Ⅲ.加热,产生大量棕色沉淀,静置,上层溶液呈紫红色:

Ⅳ.加入MnSO4至紫红色消失,过滤;

Ⅴ.浓缩、结晶、分离,得到产品.

第(3)问 已知: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注: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 mol・L-1.

根据表中数据解释步骤Ⅱ的目的:

答案:除去铁元素.

调节溶液pH的目的还有其它方面考虑:①抑制离子水解;②防止微粒氧化.如在用废铁屑抽取绿矾的过程中,要保持硫酸过量,一则抑制Fe2+水解,二则抑制Fe2+被氧化(因Fe2+在酸性环境中比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实际操作中还用过量铁屑来确保Fe2+不被氧化.

3.化工流程的尾声:结晶与过滤、洗涤与干燥、脱水或煅烧

(1)结晶与过滤

结晶的方式有两种――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过滤有趁热过滤和冷却过滤两种情形.具体采取什么途径要结合物质性质来考虑.例如,易水解,易分解的物质用冷却结晶,混合物分离是还要考虑各物质的溶解性差异.

例如2013・四川卷第11题 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

[KAl(SO4)2・12H2O].从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

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

4KAl(SO4)2・12H2O+3S2K2SO4 +2Al2O3+9SO2+48H2O

第(2)问从水浸后的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是 .

分析 蒸发结晶.如果是易水解的盐酸盐或硝酸盐,就应该用冷却结晶的方法.

(2) 洗涤与干燥

晶体颗粒表面、颗粒之间粘附有其它可溶性物质,为提高晶体的纯度,必须对晶体进行洗涤,混杂在晶体中的水分可通过干燥剂吸收.

洗涤的操作:把蒸馏水(或冰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等)沿着玻璃棒缓缓地注入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待洗涤溶剂自然流出,重复2-3次.注意,“将沉淀转移到烧杯中,加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再过滤”是错误的.有时洗涤剂是某电解质溶液,冰水,有机溶剂,其目的都有减少目标物的溶解损耗.

判断沉淀洗净的操作:另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检验主要杂质的合适试剂,若有预计的现象出现,证明沉淀没有洗干净,反之,证明沉淀已经洗净.现象由试剂决定,试剂依杂质而选.

例如2013年安徽卷 二氧化铈(CeO2)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玻璃粉末(含SiO2、Fe2O3、CeO2以及其它少量可溶于稀酸的物质).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第(1)问 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为了去除 (填离子符号),检验该离子是否洗涤的方法是 .

分析 滤渣上附着Fe3+和Cl-,所以,只要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银,如果没有白色沉淀,就可证明洗涤干净.

但是检验NO-3就不容易(由于产生有害气体);检验K+也不理想;一般采用沉淀法检验,检验Fe3+也可用KSCN溶液.

(3)脱水或煅烧

篇8

一、回顾过去、分析现实,心态归零

有些高一新生在原来的学习环境中充满着优越感,都享受惯了自认为心安理得的荣耀。而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力和学习能力相差无几,于是他们暂时告别了先前的优越感,取而代之的是从没有过的困惑和无奈。

此时,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引导,促其心态归零:告别过去的辉煌和优越意识,从零开始,踏实学习,用时间和成绩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现今自身所处的环境是中考筛选出的“优势群体”,每个人都有学习上的独到的一面,都有曾经的辉煌,而今天是“精英”间的竞争,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学生在起跑时占了优势,一开始就“先发制人”;有的学生虽然起跑慢了点,但动力强劲,有条不紊而“后发制人”。因此,在高一阶段,成绩出现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方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而才能在各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由于各人的情况不同,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需时间不同,初、高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将开设的专题讲座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创造各种有利因素,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安心学习。再次,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的知识比初中的深而广,学习任务将更加繁重,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指导新生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二、化解“升学”带来的家庭和学业压力

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依赖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许多父母在成为人父、人母之前,可能有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内心可能充满愤怒、悲伤,性格也可能自卑或偏执,于是对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把自己未完成的美梦或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尤其是孩子进入高中以后,更是变本加厉,认准了“高中―大学―研究生”这条独木桥。而高一的新生那稚嫩的双肩哪能扛得起这一“艰巨”的使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成长。进入高中,与外界的接触多而频繁,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有了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不再乖乖地听“分数”的摆布,开始情绪性抗争,逆反心理顿生,家庭的压力往往成为厌学的动力。另外,高中繁重的学业往往使新生无所适从,尝试性地努力几次,若没能改变暂时的失利,看着每况愈下的成绩,在主观意识不能战胜内外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选择逃避,甚至放弃。

教师在化解此阶段的“危机”中显得至关重要。此时,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人格”的再塑性也最强,他们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教师可以分享给学生的是想法、知识和经验,就像顾问对顾客所做的服务,成功的老师分享给学生的是经验而非训导,提供参考意见而非强迫接受,建议解决方式而非要求一定如何解决,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用妥善的沟通技巧,发挥最大的爱心。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学会爱自己,建立对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意识,发挥特长和兴趣,调节情绪。在他们取得一些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地、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赞扬。征求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开办家长学校等都是有效途径,把家庭的意志和需要转变为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把握其行动与思想动态,为我们的工作寻求切入点。

三、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现在的高一学生已经经历过“新课改”,他们的整体素质很高,有个性,见多识广,动手能力强,敢于探求新知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我们以往的许多方法和经验在他们身上不一定管用。这时,我们需要放下“师道尊严”,以真诚为本,融入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其方法,和他们一起生活,在解决困难中以身示范,建立友情,感知他们的苦闷和欢悦。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内心不设防时,教师才能成为他们无话不说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为教育寻求支点。

另外,教育是一种服务,是老师对学生的服务,服务的本质是满足学生的所有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合理要求。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这种内在要求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心境的变化向两极发展,如何调节与稳定这种内在要求是教育的前提。高一学生各方面都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可塑性强,但易受外界的影响,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随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波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服务应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把握思想脉动、杜绝心罚、提倡感化,另一方面是加强学法指导,传授探求新知的方法,杜绝死记硬背,提倡自主创新。

四、拓展交流,指导合理利用网络

父母心里的“乖孩子”,老师心里的“好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渐渐活跃起来,但他们自制力不强,尚未形成成熟的是非观,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元素之一,自然在他们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信息交换性强,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成瘾、陷入虚幻等问题。高一学生自以为已经成人,但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不合情理,尤其容易迷恋网络,导致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双重人格。教师如何及时引导,让他们度过“网络人生”这一危险期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他所要的信息,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在某些方面,上网也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求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学习。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本科教育是基础,其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培养方案是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保障体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3年批准建设,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因此培养方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我们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1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1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协调一致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要达到“三个符合”和满足“一个要求”,即: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应满足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

1.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原则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加强人文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各学院应依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之间、W校与科研机构之间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丰富辅修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资源,优化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

1.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原则

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独立设课,按照基本操作、综合训练、设计创新的要求,逐步递进;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教育,工学专业应参照国际标准或工程专业认证(评估)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基础平台+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构建,基础平台按专业类构建,应做到宽厚;专业模块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构建,须凸显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教学环节应按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实现四年(五年)不断线。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按模块设置,穿插安排。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由于我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68学分,因此如何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下协调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称为课程设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2.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成,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体育、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组成。英语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大学英语》共计12学分,分为基础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为《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各3学分;提高阶段分为英语语言技能课程3学分、英语语言文化课程2学分、英语应用能力实习1学分。对于计算机,采用了“1+T”的课程模式。除了必修的《计算机科学导论以外》,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开设了《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作为限选课程。另外,还要求在前三学年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类选修课程,其中大学生应用语文和一门艺术鉴赏课程作为限选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原则,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力学、制图类、大学化学等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除了这些课程以外,根据化工教指委的专业规范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开设了生物化学(含实验)、高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工科技英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

2.2.3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湖南省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化工专业的特点,把专业方向设置为精细化工和能源化工,并基于这两个方向对专业(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进行了设置。在专业模块课程上,开设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分离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必修及限选课程。此外,为了让新生进校时就能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本专业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一学期开设了《化工导论》课程。为了让学生对化工学科的前沿问题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开设了化工学科前沿、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其中化工学科前沿为限选课程,主要邀请(下转第88页)(上接第83页)校外专家以及本校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博士主讲。此外,还开设了化工专业英语、化工计算机应用、化工安全概论等选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对于精细化工方向,根据湖南省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传承(主要由原来的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整合而成),我们以日用化工为主线,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实验等必修和限选课程,洗涤剂工艺学、化妆品工艺学、脂肪酸及衍生物工艺学等选修课。对于能源化工方向,我们以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太阳能电池为主线,开设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工艺学实验、能源化工导论等必修和限选课程。

3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除了原有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开了系列人文科学类选修课(如大学生应用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2)增加了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等创新理论课程,并要求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课题组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该学分作为必需的第二课堂学分。通过此环节,学生的资料查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得到加强。

4结语

总之,在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起符合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要求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应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符合新形势下我国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又符合湖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其长处。强调高等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竞争,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2015年,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现代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5YB11)。

参考文献

[1]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张燕青,曾嵘,周艳.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90(4):21-24.

篇10

其实“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觉得是没有必要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而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掌握了它,就能简明、准确地描述物质的化学变化,定量地研究化学,发展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所以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保证.教师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情况要有足够重视,要明确要求,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一、基础入门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是记忆内容考试涉及较多的一本教材,也是学生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一个衔接与转变.每个专题都是以一类相似物质做基础,学习其中一个特殊物质的性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还是以记忆为主,选择的方法是最基本的“重复记忆”.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也快就是这个原因.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记完“特例”后,接下来就是利用第二种方法“归类记忆”,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再以此类推.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例如可以从氯气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推出Br2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事实上学生只需要记住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就可以类推出Br2的这一方程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所记忆的内容就会相应减少,但知识的掌握并不会相应减弱.

在元素化学知识中,有相似也有区别,这时,我们需要用到第三种方法“对比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方面有相似性,对应的方程式就也有相似性,但一旦硫酸浓度变稀,就成了非氧化性酸,在化学性质上只体现酸性.其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也相应改变.

篇11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1]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卤化、磺化、硝化等12种单元反应技术,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具有共性的技术,以指导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我院《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反应单元和合成典型精细化学品实例的顺序编排的。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合成流程及设备多种多样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2]  

教高16号文件[3]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本门课程由单元反应技术组成的,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繁多。如在讲授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等单元反应时,涉及到的反应非常多,不必要照本宣科,应选择一些实用的反应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能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反应机理方面,学生不好掌握,更是不好理解,实用性也不强,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h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教师与教学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4]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严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有所成。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以点带面,让学生从纯粹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做到知识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是吸电子基,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再如:在“苯甲酸制备”的实验中,采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甲苯制得产物,但高锰酸钾水溶液与甲苯的有机相极难互溶,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较难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产率也低。针对这些情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相转移催化”这部分知识来合理改进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择季铵盐(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转移催化”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5][6]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所谓的情境模拟就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去,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讲授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流程和关键化工设备的讲授,我们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先随机以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定好角色(老板、客户、技术人员等),然后去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提问与讨论,师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往往与项目驱动、引导文法等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2.5 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在学校设置相关实验外,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化工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到附近的茂名石化、新华粤、鲁华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实习。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3.结语 

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林峰.主编.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9. 

[2]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3]刘晓东.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06,621:11 

[4]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no.30. 

[5]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3,1,21,20-22. 

篇12

这种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则运算的关系对解方程时方程变形方式的负迁移;二是列等量关系式时算术的逆向思维对方程的顺向思维的负迁移。针对这两点,在教学时,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弱化这些负迁移。

一、解方程

在算g中,学习四则运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因数滓蚴?积,被除数鞒?商。做题时,有类似“已知减数是5,差是3,被减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十分熟练地写出5+3=8,依据是被减数=减数+差。

解方程时,x-5=3,学生也就自然的依据被减数=减数+差,想到x=5+3,x=8。这就是在用算术的思想解方程,但这种求解的思路,在遇到像(2x+3)?-x=73或者更加复杂的方程时,就显得十分繁复累赘,所以,在教学时,应依照教材,重在教学生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导出解方程的方法。

课本中是以天平为直观形象载体,以保持天平平衡导出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例如3x+4=40,等式两边先减去4,3x+4-4=40-4,3x=36,等式两边除以3,3x?=36?,得到x=12。也就是,加了4就要同时减去4,乘了3,就要同时除以3。需要强调的就是等式两边一定要同时加减乘除,最终求出方程的解。

二、列等量关系式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首先就要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式。学生表示不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就是因为步骤复杂,难找等量关系式。方程是由等量关系式列出来的,等量关系式出错,方程也就错了。深入研究发现,列等量关系式是最受算术思维影响的。

学方程的基础就是用字母表示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就是扑克牌中的A、J、Q、K,它们分别表示1、11、12、13。在五年级之前的教材中涉及到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所以本单元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教学。例如例1,已知父亲年龄比女儿大30岁,用a表示女儿的年龄,那么a+30不仅表示父亲的年龄,还表示父亲岁数总是比女儿大30岁的数量关系。学生首先能理解的就是a+30表示的数量,所以教师要着重强调的是它表示的关系:“+”表示的“大”的数量关系。

在实际问题与方程这一部分中,例1,小明跳远成绩为4.21m,超过原纪录0.06m,求学校原跳远记录是多少米?未知数就是原跳远记录,所以设原跳远记录为x米。已知条件中,“超过”一词就是一种数量关系,通过前面用字母表示数中的教学,学生应该自然的将“超过”这种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符号“+”,那么就很容易找出等量关系式“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进而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作答。这种一步到位的题型,学生都能很快的接受,然而题目复杂以后,就出现了问题。

例2,足球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求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正确的思路是“倍”转化成数学符号列出关系式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但是学生列的关系式就出现了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甚至还有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很迅速地回答少了4块就要补上,所以用加号,是2倍扩大了,所以要用除法。

这正是算术的思维!

用算术方法解例1:4.21-0.06=4.15(米),“超过”一词表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数学符号是“-”。例2:(20+4)?=12(块),“少”转化成“+”,“倍”转化成“鳌薄U庥肓蟹匠淌钦孟喾吹摹7匠淌撬诚蛩嘉闶跏悄嫦蛩嘉?

篇13

心理学认为,干扰是造成遗忘、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记忆方法,排除干扰,减少遗忘,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1 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2 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高中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3 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4 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

5 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6 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

7 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化学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8 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高中化学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