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银行业财务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计划体制下,银行的资金是按国家确定的计划分配的,单一银行体制下,银行一度成为财政部门的和出纳,此时是以单纯的资金计划管理为核心的,无需考虑收益;改革开放后,多家产权较为明晰、具有真正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国有独资银行也开始了商业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的探索使银行业更加注重吸收资金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性。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促使银行在进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财务计划的实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风险的日益显现,银行业普遍推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核心就是风险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对资金营运计划的分析从最早的单纯对信贷资金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展到以盈利为出发点对信贷资金计划和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最终发展的方向是以盈利为出发点、以风险分析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分析,真正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目标。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是风险收益分析,这是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由收益管理向风险管理方向演变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以风险收益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这是由于:
1.风险收益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收益观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
2.是稳健经营的要求。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内涵。
3.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前几年我国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管理,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风险管理。
4.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重要的一步就是财务分析的重点由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的转变。这是由于财务分析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发现银行经营中存在的、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银行历史和现实经营状况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衡量和评价,为制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因而是财务管理发挥为经营决策服务的具体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首先要从财务分析开始。
商业银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直接表现为追求银行价值最优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使银行管理者必须在极其不确定的状况下实现银行价值最优化目标,因此,需要对收益和风险进行平衡分析和选择,这就是风险收益财务分析。
国内银行业在借鉴西方银行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时,都考虑了风险控制指标,但由于缺乏对银行风险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此实现真正的风险管理。开展风险管理,必须首先针对风险控制指标,实施风险分析,只有对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价,才能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见,风险分析是认清风险、量化风险、反馈风险信息和实施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财务分析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向风险分析转变。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几类风险及与收益的关系:
银行风险是指一切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不确定性及因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四大类风险:
1.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法规所决定的风险。例如,我国银行法的出台和监管政策变化已经促使银行业相应的作出变革。央行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到银行的经营策略。
2.管理风险。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因素决定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业中违规经营、大案要案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
3.交付风险。由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由于化手段滞后或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4.金融风险。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如,流动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资本风险。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收益与所面临的某些风险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一般来看,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环境风险的增加并不能促使银行收益的上升,相反却构成银行收益增长的限制因素。而金融风险与银行收益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当金融风险增加时,银行收益也随之增长,并对收益实现和未来收益预期有一定影响。交付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而为提高银行收益能力,管理风险应严格加以控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中风险分析
银行财务分析中的风险分析,侧重对风险收益的分析,即对风险和收益的交替关系进行分析,以获得在承担较低风险的情况下的较高的收益。对风险和收益交替关系的分析实际就是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特征,为与传统财务分析相区别、突出风险分析,我们暂且称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为“风险财务分析”。在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下,风险财务分析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风险财务分析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收益导向,为信贷计划和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风险是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面对的风险,是风险财务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不同阶段,风险财务分析侧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平稳、利率管制严格的时期,人们可能会更关心信贷风险;而在利率频繁波动、利率市场化时期,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利率风险;而流动风险、资本风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各种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度,这综合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为便于操作,建议在开展风险财务分析时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和利率分析入手:
1、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对应结构和自身结构)、资产质量,分析资产风险度和资本杠杆来分析流动风险、信贷风险、资本风险。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是银行的生命线,银行的流动性也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的需求的保证。而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流动性风险管理首要解决的矛盾,银行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银行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风险财务分析首先应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的内容是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相互关系的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仅是流动性也是收益性的决定因素,最佳资产负债结构应是在流动性和收益性求得最佳平衡的结构。
资产风险分析的一个侧重点是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资产质量的好坏是信贷风险的直接体现。信贷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因此,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至今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西方国家许多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流动性危机,但其实质是资产中存在巨额呆坏账所致。资产中的有问题贷款不仅会导致流动性危机,而且因占用信贷资产规模,在资产负债比例限制下,直接导致了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
资产风险分析中另一个重要分析是对资产风险度的衡量。巴塞尔协议建立于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银行资本充足的标准是以银行资产风险为基础的,对银行资本风险的管理取决于风险资产确定。在全球经济频繁波动的今天,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各国银行界的首要关心的问题。与资本充足度紧密相关的是资本的杠杆作用,由于银行是高负债企业,有着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资本杠杆度,因此,银行资本收益率高于一般企业。但杠杆作用对银行风险和收益交替效应的放大作用,决定了这种高杠杆度不是无节制的,过高杠杆度会引起高财务风险,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最终危及到安全性和收益性。适度的资本杠杆与银行价值最优化的平衡是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财务分析中对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与计划、信贷部门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更侧重于寻求银行资产价值最优化即在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能为资金计划管理提供风险盈利的可靠依据。
2.利率风险分析。利率风险是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而,西方银行业曾一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当然,目前来看这种观念未免失之偏颇。而过去,我国银行业并不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因是我国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也较少利率政策,在严格利率管制下,存在稳定的高利差,只要扩张规模,即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率政策成为调节经济常用手段。而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由于过去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在最近几次利率调整中,银行业普遍缺乏应变、调整能力。可见,利率风险分析是目前财务风险分析中的重点。
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的: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一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因此,对利率风险的分析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分析利率波动下所产生的利率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产结构简单、利润来源单一,利差收入占利润的绝对比重,利率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就尤为重要了。
传统的利率风险分析是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差额风险的分析(缺口分析),用于衡量银行利差收入对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这种分析首先要对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对称性进行深入分析,这对目前银行业来讲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行的账务体系和统计报表在设计的当初,并没有考虑这种需求。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到资产负债利率期限匹配结构,就无法确定一段时期的差额风险,更谈不上对利率走势预测和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的调整。因此,开展利率风险分析,首先要对目前的会计账务和统计体系进行改革,以客户管理代替账户管理,借助机数据库技术建立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的会计、统计档案。利率风险分析还包括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因收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利率变动幅度差异而引起的基差风险和客户对利率期限重新选择的选择权风险。
另外,开展外汇业务的银行除了面临前述几类风险还会面临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汇率的波动。汇率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密切相关。央行的干预对汇率的波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化。这取决于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监管制度。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潮流下,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面的风险财务分析还应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四、对风险财务的几点考虑:
1.与信贷资金计划分析的协调关系: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各家银行相应的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风险财务分析应以风险收益为基本观念,信贷、资金管理计划分析结论,侧重于对风险与收益的交替关系的分析,反过来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风险收益的依据。
2.必须借助机、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借助手工进行风险财务分析已经不大现实了,银行业务数据的繁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以利率风险分析为例,要准确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期限结构及变动,必须利用计算机详细记录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构建大型的数据库(甚至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采集、索引、分析。对于一个大型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上万的客户,业务记录随时间推移更是成倍增长,不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算法而依靠手工来完成分析工作,恐怕连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3.分析要不断创新:
财务分析从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转变,对动态分析提出迫切需要。财务分析常用方法是财务比率分析,是与收益分析阶段相适应的静态分析法,不能满足对风险动态分析与预测要求,应向现金流量分析过渡。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也基本是静态分析法,无法满足对风险预警的要求,也要向动态分析方法过渡。如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分析没有考虑到外部利率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西方银行业提出持续期动态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的另一方向是借助数量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开发先进算法,进行量化分析,对客户进行细分化,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4.要不断地关注国外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建立完善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国外银行界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广泛开展对风险管理的在不断的深化,风险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例如,1997年初巴塞尔委员会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银行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1997年下半年又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从银行监管的角度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我国银行业应该大胆借鉴外国成熟的研究成果,加快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工作的进程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一)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局限性。第一,现行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过去的、某一特定时期内的货币化信息,而与报表使用者对未来的、可预见性的、相关程度更高的全面信息的需求相距甚远;第二,缺乏对有银行业特色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深入研究,而简单套用了一般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形式,以至难以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特殊业务的具体情况;第三,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能因受到银行内部各种动机的支配而被人为地降低乃至破坏。
(二)商业银行进行比率分析的局限性。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几乎不存在;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银行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这有时会引起误解,比如资产流动性比率高,仅表示银行资产在会计报表日的流动性较强,并不能就得出该年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强,流动风险小的结论;第三,不同的比率有时会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给正确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带来一定难度。比如某银行的利差率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其资产利润率却低于同业平均水平,此时便难以判断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而需结合其他信息综合考虑;第四,比率分析在进行银行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银行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同一银行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银行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素质的局限性。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理论水平、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颇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人员距离上述条件尚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财务分析过程中出现众多的行为性缺陷。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涉猎表外业务,加业务、信托与咨询业务、贷款承诺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等。在现行的会计帐务处理程序下,表外业务未被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仅以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注明,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庞大指标体系中也普遍缺乏对银行表外业务的考核分析指标。由于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高的特点,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不对其进行多方面的风险分析,将很难适应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防范潜藏着的巨大风险的需要。
(五)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流动性指标体系中,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子、分母分别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之和与各项存款之和,存贷比率越高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这表明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流动性当然越差。相反,该比率越低,则表示银行还有额外的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贷款。过高或过低的存贷比率对银行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中的存贷比率才表示银行对资金来源与运用间的安排适当,较好地兼顾了流动性与盈利性。这项指标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忽视了存款、贷款各自内部结构的差异,只是简单地将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相比,这就有“一刀切”之嫌。
此外,资产流动性比率为银行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这一比率越高,表示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问题在于银行的某些流动性资产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通常指一个月)变现,比如应在一个月内到期的贷款未能如期收回,就使得银行的流动性被虚增。这显然将降低利用该比率衡量银行流动性强弱的可靠程度,甚至会使信息使用者对银行流动性的真实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
2、盈利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利润率是由银行当年的净收益与资本总额相比得到的,其中资本总额等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之和再扣除某些项目。但目前我国对银行资本的定义及范围的界定还不够明确、细致;另外对资本各组成项目的内容、涵盖面的规定与国际标准——巴塞尔协议比较,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到在实践中运用该比率分析银行盈利能力大小的效能。
3、安全性指标体系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最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该比率能否如实反映银行运营情况,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有赖于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健全,避免用帐面处理的技巧瞒天过海,如附属资本的范围可能被不合理地扩大,特定资产的归类对计算出来作为分母的风险资产总价值又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若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未理顺,银行不具备独立于企业的地位,反而有这样那样的密切联系,就可能会使外在表现出来的资本充足率比真实比率来得更高,如坏帐冲销问题未及时得以解决,坏帐损失又未及时用自有资本补偿,就会导致有“水分”的资本充足率的形成。这一指标的缺陷包括它可能迫使银行以资本为经营目标,追求高回报并向非信贷业务转移,而资产的多样化会进一步加大计算和报告资本水平的难度。此外,以信用风险为主的该比率缺乏弹性,不能代替充分信息的市场判断,不能避免道德危害、银行危机和系统性风险,还会抑制银行投资。
贷款质量指标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这样一系列比率,计算了解这些比率能保持对各类非正常贷款的动态监控,从而灵活采取各异的贷款管理方式。对非正常贷款的准确划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五级贷款新分类法。但实践显示该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广应用的时机远未成熟,“一逾二呆”的旧分类法仍有很大的“市场”,这使得对贷款质量的分析失去了科学的基础,新方法的优势更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二、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1、借鉴吸收国际上在财务报表体系改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致力于能充分容纳银行特殊业务信息的、具有银行业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尽快解决诸如有无必要编制银行现金流量表及在明确有必要编制的前提下,应设计什么样的特殊格式、项目,使之能真正有利于揭示出银行现金流量方面的有用信息等等重大问题。
2、要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通过三大途径来实现:其一,加大央行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的力度;其二,条件较好的银行还可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其三,利用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来约束商业银行的会计行为,就必须加快会计准则中有关银行特殊业务准则及财务报表准则的出台。
3、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一次简要分析,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时再作专题分析。各分行的财务分析应在基层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行又基于分行财务分析的结果进行全行分析,如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只要将之贯彻落实,就一定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可见,财务分析制度的执行者——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着手加强对银行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相关理论水平。
4、在现有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比如,用“表外业务金额/银行资本总额”再与一定标准比较,就可以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又如我们可设计指标来反映表外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再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表外业务也应予以考虑,即应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要始终对银行表外业务蕴涵的高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通过跟踪监测,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银行的长远安全与持续运作。
5、正确处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角度、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6、针对前文提及的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妥之处,具体可改进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资产流动性指标存在潜在的误导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在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时,结合其他比率,如速动比率、不稳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比等,综合考察和判断;其二,对资本利润率指标要注意明确、细致地界定作为分母的资本总额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容,以增强指标计算的可操作性;其三,着力解决与资本充足率有关的准确计算,压缩人为“水分”,缩小与国际间不必要差距的众多问题;其四,将衡量贷款质量的系列比率改为正常贷款余额、关注贷款余额、次级贷款余额、可疑贷款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分别与各项贷款余额相比这样一系列比率,以便与所采用的新贷款分类法相配套。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关键还要靠新贷款分类法的切实落实,因此如何使该分类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亟待攻克的难关。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净资产收益率是最具有代表且综合极强的财务比率,它是整个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点,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目标,以及各项经营活动的综合利益。浦发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是15.23%,主要影响因素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总资产净利率是0.83%受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影响,营业净利率是41.4%,,受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是2.032,取决于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为18.12,权益乘数较高导致净资产收益率较高。
二、会计分析
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是1,000.15亿元,2012年收入为829.52亿元,2013年比2012年增长170.63亿元,它们的增长率为20.57%;2013年实的利润总额是538.49亿。元,2012年的利润总额是447.54亿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90.95亿元,增长率为20.32%;2013年税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9.22亿元,2012年为34186。2013年比2012年增加67.36亿元,增长19.70%。随着公司盈利的提升,2013年公司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1%,比上年上升了0.03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1.53%,比上年上升了0.58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努力控制各类成本开支,成本收入比率为25.83%,较上年下降2.88个百分点。公司2013年净利息收入比营业收入为85.16%,2012年为88.44%,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3.28个百分点,公司2013年不良贷款率为0.74%,2012年为0.58%,同比上升了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公司2013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1.21%,2012年为1.18%,同比上升了0.03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耍指标。2013年公司资产总额为36801.25亿,2012年总资产为31457.07亿,同比增长16.99%,2013年外币贷款余额为17674.94亿元,2012年外币贷款余额为15445.8亿元,同比增长14.43%。
三、前景分析
1.离岸业务浦发银行离岸银行服务是指为公司和客户提供海外银行服务。它可以自由的以兑换货币为交易工具,具有灵活性等特征。它可以为贸易、生产、投资类企业提供高效服务。浦发银行是银行业中具有离岸银行牌照的四家银行之一,不仅发挥离岸业务的优势而且强调着经营客户、服务在岸的发展理念,还联动着在岸业务发展,提升了离、在岸客户的合作粘性。在长期专业的国际贸易服务中,浦发银行形成了在岸保理业务等联动特色产品。这类业务不但提升了竞争力而且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究其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更是爆发式增长。数据表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市场环境和制度法规不健全,现在发展速度又过快、过猛,导致银行目前所开展的业务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匮乏,理财思路欠缺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大多为非金融专业人士,也不可能让他们先经过一番培训和学习再走进某家银行享受金融服务,这就需要银行理财顾问来担当起引导的责任。首先,理财顾问应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以及客户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其理财策略;其次,根据该理财策略结合客户投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但是当前很多银行的一线理财人员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对产品的性质、风险收益及市场发展状况不甚明了,这样就极有可能背离了客户原有的理财目标,缺少针对性理财方案和理财建议。
2、风险责任不清,信息披露不完善。
银行在发售理财产品的时候,理财顾问向客户更多的是传达预期收益率能达到多少,但产品到期后实际实现的收益率是多少往往没有披露,不利于客户对产品的完整理解。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时,未能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相似或雷同,产品设计缺乏新意,真正具有独创性的理财产品很少,主要表现为:一是仅就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投资产品缺乏广度和深度,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二是银行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
4、缺少沟通,理财服务意识不强
很多银行理财人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端正自己的态度,缺少足够的耐心倾听客户的咨询,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不强。理财顾问同客户的沟通不同于一般银行业务的咨询,当客户有意要求了解或购买有关理财产品时,理财人员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可发现客户投资意识、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可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推荐不同风险类别的理财产品。良好服务意识和有效沟通是银行拓展个人理财发展空间的关键。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对策
1、提高专业素质,强化理财职业培训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混业经营全球化的冲击,组建一支专业的、全能的个人理财专家队伍势在必行。高素质的理财顾问并非是通过单一途径就可以造就的,而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首先,需制定系统的理财顾问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而且必须同证券、信托和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其次,需对理财候选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交流,使其尽快熟悉银行的各类业务,能够进行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
2、规范理财产品,加大信息披露
银行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那么这个风险由谁承担?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讲,银行理财业务是受托理财,是客户理财投资,从制度设计上投资风险应由客户承担,这源于国内外银行理财业务多年的发展实践。为此,银行在业务拓展中要树立理财产品的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增强投资风险意识和投资风险识别能力;银行要合理设计产品,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加强销售人员培训,避免不当销售和误导客户投资,加大产品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3、产品合理定位,加快理财业务创新
理财产品设计、定位和创新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各商业银行的新产品开发小组、技术指导、业务职能等部门应共同参与,在充分研究并不断挖掘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加快理财产品创新。要依托高科技电子网络将现有产品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载体进行整合提升,做大做精“银证通”、基金买卖、外汇实盘买卖、债券买卖、记账式黄金买卖等业务,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咨询,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寻找与国外银行在理财服务上的差距,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跨行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业务,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4、提高理财服务意识,实现有效沟通
作为理财专业人士,应该明白服务意识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而双向交流又是最有效的沟通。有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比做一个好的宣讲者更重要,只有当我们耐心、细致地听完客户的提问之后才会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目的,才能进一步实施“客户分层”;如果不顾客户的想法和反应而只是自己一味的独白,那就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自我宣泄。良好的服务意识,必须做到态度恰到好处,准备恰如其分,用语简单有效,这样才能实现与客户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2011-2012银行理财市场报告[R/OL].普益财富网,2012(03).
一、潜力巨大且旺盛的个人理财需求是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外部动力
(一)居民财富水平的提高,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我国居民个人财富不断积累,中等收入个人和家庭数量大幅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5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递增,其中,2008年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了8.4%(如图1)。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78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3%(如图2)。数量如此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居民财富的增加与个人理财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
1.居民支出结构发生变化,对个人理财的需求增强
一是反映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如表1)。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为37.9%,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处于富裕阶段。这说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越来越更加注重寻求较高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使居民有了个人理财需求的基础。二是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得支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陆续进行了改革,加大了支出中个人或者家庭承担部分,未来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大。此外,近两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扬,2008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居民的财富在不断缩水。面对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却在不断缩水的情况,人们对于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对个人理财的需求就不断增加。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地对800人所作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有40%的人需要个人理财服务。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约有70%城乡居民希望自己的金融消费有个好的理财顾问。可见,顾客对理财的需求是热切的。
2.居民金融消费出现多样化需求,对个人理财的需求增强
随着居民收入支出结构的变化和金融投资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多样化的金融投资产品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个人理财的需求不断增强。据零点调查小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定期储蓄、股票吸引居民的同时,子女教育基金、收藏、房地产和基金等新兴投资理财工具正渐受关注。京、沪、穗三地,78.5%的居民都已选择各种投资理财工具来管理资金,仅21.5%的居民未选择任何理财工具。
3.居民个人理财需求与银行提供个人理财业务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方面,个人投资技能缺乏,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提供了主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产品也日益丰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时刻变动的利率和汇率、多样化的报价方式、繁杂的费率结构、不同的收益波动和风险水平,使得个人和家庭的选择更加复杂化,金融决策也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风险。为了分散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人们需要构建投资组合,而投资组合的构建依赖不同的投资工具,而个人有往往不具备从事投资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投资风险较大 ,很难有好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客观上需要专业理财人士的计划、评估、分析和决策,这极大的推动对银行理财服务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比较而言,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拥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它们具有详细的投资、金融业等相关信息,可以更准确合理的选择投资领域; 二是它们拥有专业的投资理财人士 ,可以根据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需求,以专业的眼光,帮助客户选择合理的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客户们逐渐意识到理财服务的好处,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使得安全性和盈利性得到很好的保障。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 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2007年,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数达29万户,新增15万户,增幅107%。这些调查结果都表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
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个人理财业务将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单一,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目前,传统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逐渐下降。一是近几年我国存贷利率不断调整,存贷利差在不断缩小,利息收入不断下降。如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11月27日公布了最新贷款利率调整表,贷款利率相比上一次调整(2008年11月27日)均有下降,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为5.31%,存款利率下调为2.25%,可见银行的利差空间不断缩小。二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等资产业务主要集中在争夺优质客户,进而导致各银行的贷款集中在一些垄断性的大集团行业,从而使风险不断加的,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比较而言,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大环境却不断改善,个人理财服务以其领域广、批量大、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附加值高等特点,拓宽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对几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进行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相关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正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招商银行2007年年报,截至2007年末,招商银行全年共实现净利润15243亿元。其中,零售业务贡献了22.5%的利润。招商银行2007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共计64.39亿元,占营业比15.72%,比2006年提高5.57个百分点。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156.13%,而净利息收入增幅仅57.62%。净利息收入占比降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逐年增加。据了解,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分行到6月底,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达到28亿元,而去年同期统计仅为4亿多元。这些都说明个人理财业务正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