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旱灾的防治措施

旱灾的防治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旱灾的防治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旱灾的防治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T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156-02

郑州裕中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密电厂2×300MW机组所配套的锅炉是上海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1025t/h自然循环汽包锅炉,锅炉型号为SG1025/17.5-M888型,单炉膛∏型布置,炉膛由四侧水冷壁组成,水冷壁为膜式全焊接结构,前后侧水冷壁采用双拱形布置,炉膛截面11.89m×12.8m,呈近似正方形,锅筒中心标高64.5m,炉顶管中心线标高60m,炉顶大板梁标高72m,采用四角切圆燃烧,热风送粉,中储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露天布置,全钢架悬吊结构,平衡通风,固态机械排渣方式。#1机组于2006年12月份投产,#2机组于2007年4月份投产。

主蒸汽管道从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为Φ610×90mm,材质A335P91,经大小头变径为Φ450×41mm,材质A335P91。在距离第一个弯头垂直焊口约1 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42×5.5mm,材质12Cr1MoVG)。

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两路从锅炉高温再热器出口集箱引出,引出管均为Φ557.6×24.8mm,材质A335P22,经三通汇合后,管径变为Φ747.5×34mm,材质A335P22。三通出口焊口至第一个弯头焊口之间水平段管子长度为2450mm,在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500mm处的水平段管子上安装有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母材及放空气管道角焊缝出现大量裂纹的位置,就发生在长度为2 450mm,且距离第一个弯头焊口约1 000mm范围内的水平段管子上(见图1)。

图1

1 事件经过

2010年初,新密电厂#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现象,泄漏量很小,属于轻微飘汽,经研究后决定继续观察、监护运行。当时机组正常运行,并无检修作业和操作工作,排除人为干扰造成漏汽,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是放空气管与管座根部对接焊缝出现裂纹或由原始焊接缺陷造成的。

2 查出问题

图2 #1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放射状裂纹形貌

图3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管孔及筒体内壁裂纹形貌

图4 #2锅炉再热热段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裂纹形貌

2010年上半年,新密电厂利用#1机组调停检修和#2机组大修机会,委托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对#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角焊缝处漏汽原因进行分析,在查清泄漏原因的基础上,对#1、2锅炉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及母管进行了全面探伤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1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2)#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周围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即内外贯穿)。这也是#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放空气管焊缝根部出现漏汽的主要原因(图2);3)#2锅炉主蒸汽管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未发现可记录缺陷;4)#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及筒体: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图3);5)#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焊缝探伤:磁粉探伤检查放空气管与管座对接焊缝发现焊缝下沿熔合线裂纹类缺陷磁痕,长约80mm(见图4)。

经磁粉探伤检查,认定#1、2锅炉主蒸汽管筒体(管径Φ450×41mm,材质A335P91)及放空气管焊缝超声波检验均未发现可记录缺陷。

#1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周围:超声波检验发现从放空气管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长约250mm、周向宽度150mm范围有大量裂纹,裂纹最深已延伸至外壁。

#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筒体(管径Φ747.5×34mm,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管径Φ28×2.5mm,材质12Cr1MoVG)焊缝:超声波检验发现空气管孔四周多处缺陷信号,管座沿气流方向至弯头焊缝筒体内壁有多处缺陷信号。

3 原因分析

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有较长的垂直管段和水平段,且外部保温效果较差,在机组停机时,由于管子内外温差较大,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强烈的热交换,使放空气管内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较远的蒸汽冷凝,且距离再热热段管道越远,蒸汽冷凝越快。当冷凝水量达到一定量时,就会顺着放空气管回流到再热热段管道内壁上,而此时再热热段管道内壁温度较高,于是在放空气管口再热管道的内壁就会产生较高的热应力。在此交变热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造成母管及放空气管管座产生大量的热疲劳裂纹。

4 采取措施

1)金属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应从各种工艺和结构上合理优化,从而预防和减少金属部件损伤和失效;2)对发现有裂纹的#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进行更换,为安全起见,裂纹管段两端各加长500mm母管进行更换。

(1)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对接焊接坡口如图5所示;热段管道和放空气管座焊接坡口如图6所示;(2)坡口加工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热段管道对接前对现场管道坡口处进行磁粉探伤检查,确保无裂纹缺陷。预热前在坡口内设置定位块,定位块三个位置点固,点固块要求等距离布置在坡口圆周内侧,待预热结束并开始电焊焊接时,除去“定位块”,且除去“定位块”时,不得损伤母材,并将其残留焊疤清除干净,确认该处无裂纹等缺陷后,方可继续施焊;(3)由于P22钢材的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过程中在焊缝及热影响区易产生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在焊缝内部形成较大的内应力,为此应做好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措施;

(4)焊材选取见下表

(5)焊接工艺:热段管道对接焊口、热段管道与放空气管角焊缝采用氩弧焊打底电焊填充及盖面的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采用全氩弧焊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放空气管对接不用预热及焊后热处理,其余焊接采用焊前预热200℃~300℃,焊后进行720℃~750℃恒温1.5小时的焊后热处理工艺;

(6)为了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宜采用两人对称焊接。水平固定管焊至平焊位置,不得两人同时在一处收弧,避免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热。

图5

图6

3)对#1、2锅炉再热蒸汽热段放空气管进行改造,将放空气管垂直段加长200mm,使放空气管水平段“前高后低”,留足疏水坡度,防止凝结水回流到再热蒸汽管道;4)对放空气管做好保温,尽量不使放空气管内蒸汽过早、过快冷凝;5)在放空气管出口200mm处加装隔离门进行隔离,该阀门运行过程中处于常开状态,在机组停机时关闭,机组开启正常后打开该阀门通汽。

5 结论

建议其他同容量同参数,使用相同材质的发电企业,加强对300mW机组锅炉再热蒸汽热段管道(材质A335P22)及放空气管(材质12Cr1MoVG)的关注,利用机组停检机会,对上述材料及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DL/T 868-2004焊接工艺评定规程.

[2]杨富,章应霖,任永宁.新型耐热钢焊接[M].中国电力出版社.

[3]姜求志,王金瑞.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

[4]钱昌黔.耐热钢焊接[M].水利电力出版社.

篇2

斑衣蜡蝉属同翅目,蜡蝉科。其寄主植物有十余种,其中尤喜食臭椿、苦楝、花椒等。在果树中最喜危害葡萄,也危害梨、桃、猕猴桃等果树。主要以若、成虫刺吸嫩枝、叶汁液,削弱树势,传播病毒.产生伤口还使病菌容易入侵,造成多种病害流行发生。此外,排泄物还诱发烟煤病。由于生产上葡萄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对这类害虫的防治较为忽视,而使部分园发生较为严重。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5~20毫米,翅展40~55毫米。雄虫较雌虫体略小,暗灰色,全翅上常覆有白色蜡粉。头顶上有两刚毛状触角,三节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基部淡褐色、有黑斑20余个,脉纹淡灰色。后翅基部近1/3为红色,有黑斑7~8个,中部白色、端部白色。

2.2 若虫

初孵化时白色,很快变成黑色,体上有许多白色斑点,4龄后体背变为红色。其最明显特征是头尖、体扁、足长、弹跳敏捷。

2.3 卵

长3毫米左右,状如麦粒、褐色。卵粒排列成行整齐,每块有10~40粒不等.上覆土灰色分泌物。

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卵块于枝干上越冬。在武汉地区3月下旬,卵块开始孵化,到4月中旬基本孵化完毕。初龄若虫多群集在嫩茎、叶背吸食汁液,尔后分散危害。若虫期大约60天,脱皮4次后羽化为成虫,羽化期在6月上旬~7月初。8月开始。9月份开始产卵,卵多产在竹杆、葡萄枝干和分杈处,以在1米以下阴暗而为常见。成、若虫均善于跃,受惊即逃离,不易捕捉,产卵期行动迟缓,尤其是早晨温度较低时,易于捕捉,产卵后从10月下旬开始成虫便陆续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忌种喜食性寄主树木

葡萄园附近忌种植臭椿、苦楝、花椒等喜食性寄主树木。

4.2 冬春清固及时刮除卵块

冬季和在春季卵块孵化前,认真刮除枝干上的卵块,可有效地减少虫源,防治效果很好。

4.3 人工捕杀成虫

篇3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46-02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南端,地处苏皖2省5县交界地带,是产粮大县,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小麦平均产量正常年份为428kg/667m2,高的年份可达495kg/667m2,低的年份为387kg/667m2,年份之间产量波动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灾害天气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1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

1.1 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旱灾频繁 泗县农田水利虽然经过国家投资多个项目的综合治理,河、大沟基本畅通,但仍有些河、大沟淤堵,特别是近年来秸秆禁烧,农民把秸秆堆积在河、沟中,有的田头沟、地边沟被挤占耕种,造成部分河、大沟、田头沟、地边沟不畅通,遇到大的水灾时不能及时排涝。同时农田中的机井缺少,不能达到干旱时所有的农田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灌溉,旱灾频繁。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近20a中有10a为干旱年份,造成小麦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

旱灾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秋旱。小麦秋种遇干旱情况,有的农户坐等自然降雨,有的灌溉较晚,有的虽灌溉但水量不足,造成小麦不能适时播种,不能保证在适期内―播全苗;越冬前干旱。越冬前(泗县小麦越冬期在12月20日左右)干旱,造成小麦根系不下扎,发育不良,越冬期耐冻性差;拔节期干旱。小麦拔节期干旱,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难以形成大穗。

1.2 倒伏 泗县小麦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倒伏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造成减产。发生倒伏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扬花灌浆期,遭遇大雨、大风。密度过大,茎秆柔软;氮肥用量过大,茎秆细长柔软;耕层浅,根系不发达且分布于土壤的浅层;受纹枯病为害,茎基部乃至整个茎秆发生病变。发生倒伏的时间不同,减产程度不同:扬花期倒伏,减产30%~40%;灌浆前期(小满之前)倒伏,减产20%~30%;灌浆末期(小满之后)倒伏,减产10%~20%。小麦播量过大、密度过大是造成倒伏的主要原因。科学的小麦播量要求为10~12.5kg/667m2,大部分田块的播量达到20~22.5kg/667m2,有的达25kg/667m2以上。

1.3 冻害 冻害发生的程度,取决于降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冻害包括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冬季冻害:在冬季遇到低温造成叶片受冻,在冻害特别严重时,才会冻死分蘖,但不会冻死分蘖节,这种冻害对产量影响不大。泗县推广的小麦品种几乎都是半冬性品种,抗寒性强,冬季一般不会被冻死。春季冻害:春季冻害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冻害。早春冻害:多发生在2月中、下旬至3月份,一般只叶片受冻;春末晚霜冻害多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上旬,又叫”倒春寒”。此时小麦抗寒能力显著下降,特别是幼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对低温特别敏感,此时遇到低于4℃就会对其造成伤害,形成“哑巴穗”、白穗、光秆穗、半截穗,减产严重。泗县2013年4月7日最低温2℃,4月10日最低温1℃,造成当年小麦白穗、半截穗、光秆穗较多,小麦减产10%~30%。

1.4 耕种技术不到位 有的农户常年用旋耕机旋耕,耕层逐渐变浅;有的秸秆还田时秸秆粉碎质量不好,造成土壤耕层不实、悬空;有的播种过深,地中茎过长,最多长达7~8cm;有的播后不镇压,出苗不齐,且易遭受冻害和旱害。

1.5 旺苗和弱苗多 旺苗可分为早旺苗和密旺苗,播种较早再遇到暖冬,会在冬前形成早旺苗;适期播种,播量过大,遇上暖冬气候,会形成密旺苗。泗县小麦多出现密旺苗。俗话说:“麦无二旺”,年前旺,年后就不旺,旺苗会造成减产。晚播苗和弱苗,因苗小抗寒性差,容易遭受冻害。

1.6 病虫草危害 小麦遭遇病虫草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有的损失惨重。如2003年泗县赤霉病普遍发生较重,一般减产10%~17%,南部发生最重的减产30%。草害:杂草可分为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麦蜘蛛、蚜虫(苗蚜、穗蚜)、吸浆虫等。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颖枯病等。

2 防治措施

2.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政府应增加投资,加强对河道、沟的清淤、疏浚,修整田头沟、地边沟、腰沟、畦沟,达到河、沟道道畅通。同时增加机井的数量并合理布局,达到涝能排、旱能灌。干旱发生初期,政府及技术人员及时动员农民开展灌溉,特别是要浇好“三水”: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提倡农民浇“增产水”,而不是麦苗干得奄奄一息时浇“救命水”。

2.2 防止倒伏 选择抗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推广深耕深松技术,增加耕层,促进根系下扎;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和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控制播量,降低密度,在适期适墒的情况下,播量10~12.5kg/667m2,不超过15kg/667m2;及时防治纹枯病。

2.3 防止冻害 选择抗寒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播后镇压,保证一播全苗;镇压弥合土壤裂缝防冻;灌水防冻应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流到来之前1~2d突击浇灌麦田,墒情好时可以不浇;寒流到来之前,在麦田四周堆放碎草熏烟,驱赶寒流;寒流过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进恢复。

篇4

前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在我国“水土流失”也称“土壤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公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水土流失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稳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具体危害如下:

1.1 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殆尽、基岩,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1.2 削弱地力,加剧干旱恶化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日益瘠薄,而且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加剧了干旱的恶化,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甚至绝产。

1.3 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土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不胜枚举,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1.4 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大量淤积水库、湖泊,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和效益的发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计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难以估计其经济损失。

1.5 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建国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情况更为严重,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2 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各项技术措施,归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这三类措施之间具有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密切结合的关系。在水土保持中,综合应用这三项技术措施,能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构成一个控制水土流失的综合技术体系。

2.1 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保水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2.2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在土壤侵蚀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以及建立农林系统,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达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的目的,兼有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双重功能。

2.3 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山丘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它与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密切配合,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体系。当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交通、村庄、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其他设施的安全时,采取工程措施尤为必要。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

3 结语

历史和科学告诉我们,良化生态环境必须与扼制水土流失紧密配合,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开发利用,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才能发挥保水保土的作用,保持水土资源,良化生态环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德富,包忠漠.水土保持[M].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篇5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7-02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 Situ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of Xinjiang

ZHANG Yan-bo YAN Hui-jie * CHAO Zeng-f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ksu prefecture.In this paper,the main factor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f prevention were put foward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disaster data in 8 counties and 1 city of Aksu prefecture,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reduce local agricultural disaster losses.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correlation analysis;Aksu prefecture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时有发生,各地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这对人类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抗灾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5]。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发生,造成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经占新疆自然灾害损失的8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对灾害的承受和恢复能力低。因此,分析当前灾害形式和灾害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制订相应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对策,防患于未然,对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2]。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自然灾害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理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并且保障人民财产安全,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3-16]。

1 材料与方法

该文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了受灾和成灾面积与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其中包括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为更好地进行农业受灾知识普及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001―2011年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如图1、图2、表1所示。2001―2011年,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病虫灾、雪灾发生的占比分别为10%、7%、80%、1%、1%、1%。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阿克苏市灾害面积分布比分别为20%、12%、3%、17%、3%、8%、12%、9%、16%。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用所得数据对原序列重新赋值,如表2所示。

编写程序将原数据带入MATLAB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程度数据如下:旱灾是0.935 9,水灾是0.745 3,风雹灾是0.778 4,霜冻灾是0.512 4,病虫灾是0.948 4,雪灾是0.809 7。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旱灾和病虫灾数据相差很小,可见和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是旱灾和病虫灾。

如表4所示,与成灾面积的相关度分析的数据如下:旱灾是0.529 3,水灾是0.526 2,风雹灾是0.956 3,霜冻灾是0.529 2,病虫灾是0.533 6,雪灾是0.529 4,由分析数据的大小可见,风雹灾的数据明显大于其他灾害的相关程度,得出与成灾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风雹灾。

如表5所示,灾害面积与产量损失关联度如下:旱灾是0.837 9,水灾是0.689 9,风雹灾是0.859 1,霜冻灾是0.876 5,病虫灾是0.932 1,雪灾是0.740 0。其中,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较其他数据有明显差异,所以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如表6所示,成灾面积与产量损失的P相关程度如下:旱灾是0.810 9,水灾是0.761 3,风雹灾是0.536 3,霜冻灾是0.808 7,病虫灾是0.891 9,雪灾是0.813 3,通过比较病虫灾的相关度大小和其他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主要的相关是病虫灾,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大。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自然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因此,切实加强灾害防范和监测预警,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发生。要密切监视各种灾情及其发展变化,充实监测力量、改进监测方法、加密监测频次、及时会商分析并且滚动预测预报。重点加强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并且延长预见期,为抗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采取防灾避险措施。平时也要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准备,细化完善相关预案,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全力做好灾害抢险和应急处置工作,严格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

4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张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3] 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曾庆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孙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篇6

1,农业新技术推广

2.病虫害的防治

今年草地螟在度大发生,我在第一时间就制定的防治草地螟的技术方案,并及时下发到各个村。同时安排每个村里要有一名监督员,每天的下午4点以前向我汇报虫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把草地螟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在此项工作中我积极的为领导当好参谋并详细的把草地螟发生的代数,越冬的场所,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向领导做以汇报,为领导的指挥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发防虫药品我及时领会下发到各个村屯。并做到跟踪问效。

3,绿色食品工作

今年我负责绿色食品的宣传工作,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走访各个农经市场不让卖假药,假种,假肥。虽然我们不是执法部门但是我深入到各个商家,不厌其烦的向他们讲解绿色食品的好处,和发展前景。龙江镇内50多家商店我基本全部走偏,通过我的讲解他们明白了绿色食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同时也向他们讲解了辨别真伪的能力。积极的给他们做农业医生,从正规的厂家进货,不销售假药,假种和假肥。并和他们签订的合同,让他们向农民承诺供应优质的农业生产物质。

4,统计报表

在业务工作中我负责统计报表,春天的大田播种进度,及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呈报,《旱灾,水灾,雹灾,和虫灾》与农业中心保持很好的联系,做到不同时期的报表准确,及时,不漏报。

----中心工作

1,xx村的现场《水稻的新基质的育苗措施》

2,草地螟防治的技术方案

3,甜菜生产的技术方案

4,龙江镇农业技术推广标志性示范工程试验示范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94-01

近年来,棉花早衰给棉农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诱发棉花早衰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而棉农的防治措施存在较多误区,过于盲从,缺乏科学系统的高效植棉技术。早衰棉田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同时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成为制约棉花单产提高的一大障碍。笔者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分析和实践经验,将当前棉花早衰的一些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棉花早衰症状

棉花早衰,一般是指棉花进入花铃期后,植株突然成片衰弱死亡的不正常现象。多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如果降温或陡降暴雨发生就更为严重。症状:叶片首先发黄,继而逐步变褐枯萎,红茎比例达90%以上,最后全株“落叶垮杆”;根系衰竭变成黑褐色,根浅根少,吸收肥水能力大大下降;生理表现:生长点变尖,花位上移,顶端花芽潜伏休眠,不再延伸新的果枝,果枝层数比常年少2~4层;结果是桃小,桃空,衣分低,品质变劣,种子不饱满,产量下降[1-2]。

2 棉花早衰原因

2.1 有机质严重缺乏、钾肥用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据宿松县土肥站2007—2009年在复兴镇多点取样土壤化验结果:有机质含量为12.4~16.5 g/kg,平均为13.5 g/kg,比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值16.2 g/kg下降了16.7%;氮、磷、钾土壤化验结果:全氮1.18~1.43 g/kg,速效磷11.0~47.2 mg/kg,速效钾76~269 mg/kg,土壤养分不平衡,肥力下降;pH值7.9~8.3,碱性度升高。据调查,大多数棉农施肥习惯是重视氮肥和磷肥,钾肥用量普遍较低,一般为150~225 kg/hm2,而抗虫棉对钾敏感,故棉田缺钾严重。棉花生理性缺钾容易发生红叶茎枯病,出现缺钾性早衰;同时也不注重增施有机肥和微肥。由于农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又不增施有机肥,造成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棉田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因素和连续多年的高生物产量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棉田土壤抗灾缓冲能力极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肥料利用率低,花蕾脱落严重[3-4]。

2.2 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

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有机钠盐和工业废水生产的10%草甘磷在1年内被使用4~5次,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有害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积累过多,破坏了土壤理化性能。近年来棉田棉苗僵而不发,缓苗期拉长、不明原因的棉株青枯、植株容易倒伏,大面积旱灾等等一些异常现象与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有关的。杀虫剂氟铃脲的频繁乱用,造成了棉花中后期药害严重,棉花叶片出现焦枯早衰。

2.3 单一的间作套种耕作模式

由于长期受“棉—油”和“棉—麦”间作套种的“二熟制”栽培模式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营养钵移栽后,土壤很长时间未进行翻耕,耕作层板结变浅(有的棉田耕作层只有10~15 cm),土壤板结严重,棉花根系主要生长在表层,难以下扎,到中后期,棉花根系衰老较快。还有管理上重前轻后,盖顶肥偏少,棉花后劲不足,易造成棉花在后期遇天旱和台风等缺水、缺肥和倒伏,诱发棉花早衰。

2.4 枯黄萎蔓延

每年8月下旬是枯黄萎病第2次发病高峰,由于对枯黄萎病没有特药防治剂,棉农也缺乏对枯黄萎病的预防技术,一旦枯黄萎病发作蔓延,就造成棉株落叶垮杆。

2.5 水利设施落后

据调查,大部分棉田,水利设施落后,排灌能力差,渠沟不通,墒沟很浅,若遇长时间大雨或瀑雨,排水不良,水在田间漫流,田间积水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棉花根系缺氧和土壤板结,使棉花根系提前衰老造成棉花早衰,同时肥料流失过多,如不及时追肥棉花也会因缺肥而早衰。

2.6 气侯因素

恶劣的气侯条下,也造成棉花早衰,如大旱或强台风。

3 防治措施

3.1 实施全程化控

在棉花全生育期中实施全程化调,促进平衡生长。

3.2 增施有机肥

首先对有机肥要坚持连年施用,最好是利用冬闲种植绿肥。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根养根,抗逆防病。

3.3 合理平衡施肥

根据当地测土配方项目结果,进行平衡施肥,提倡“控氮、稳磷、补钾”的追肥方法,钾肥不能少于300 kg/hm2,在缺硼、缺锌棉田重施硼锌微肥,施优质硼砂15.0~22.5 kg/hm2、硫酸锌7.5 kg/hm2。棉花中后期,一般在棉花打顶后,提倡叶面喷施促根剂、美洲星、速效钾肥、尿素等叶面肥,每隔7~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4~5次,一直用到10月初。特别是促根剂,有促发新根、推迟发病、促进病株快速恢复的效果。

3.4 实行宽行窄株、深沟高垄栽培

宽墒利于田间操作,通风透气,多结桃,结大桃;凡是早衰的棉花,都是长期没有翻耕,大田墒低沟浅,有些田块的墒沟甚至和沟基本一样齐,既不利于根部通风透气,又不利于雨后沥水增氧。针对实际情况,一定要做到“深沟高垄”,结合施肥对棉花根部进行高培土,以利沥水增氧,降低暗涝,特别是后期利于根系更新生长,减轻早衰。

3.5 及时抗旱灌水

有秋伏旱要及时抗旱灌水,同时,重施盖顶肥(施尿素450~600 kg/hm2),以发挥以水调肥、以水养命的作用,确保棉株因缺水少肥早衰,增强后劲。

3.6 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枯黄萎病重发棉田,要选用抗病品种,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做好枯萎病的预防工作。用“美洲星”和“新克黄枯”在发病初期喷雾2~3次,有利于防治枯黄病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郝俊杰,刘焕民,马奇祥,等.棉花叶片早衰的诊断及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2011,37(3):389-396.

篇8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37-01

1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低纬高原地区,受全球最强盛的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叉影响,形成了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分明的立体气候,并且降水变率较大。云南又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山区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海拔高差达6600多米,造成降水后径流量大,有效性不高,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由于当地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自去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干旱,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截至目前,干旱已经导致云南597万人3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30多万人因旱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秋冬播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5%以上,小春粮食(夏粮)将因灾减产50%以上,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造成全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2干旱灾害成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从而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据云南气象局有关数据: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云南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2.2生态环境破坏,物种引进程序不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桉树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种植桉树林是明显的人为的物种入侵。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

3防治措施及对策

3.1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并减少单一品种的经济林面积

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大力推行的山地开发,短时间内给山区带来一些效益,但由于过量开发,植被破坏,再加上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桉树经济林,最终酿成目前土壤含水能力严重下降的恶果,现在应加紧采取绿化荒山荒坡,实施山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桉树林种植面积等措施,进行水生态修复,把水蓄在山林草坡的“绿色水库”里??。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3.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供水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丰收的基础,而云南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普遍滞后,农民的收成基本取决于天年的雨水多少,还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因此,为解决干旱问题,应结合县情,水情,制定科学合理规划方案,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旱地节水灌溉方法。

3.3制定政策,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

规范物种引进程序和风险评估。一是贯彻风险预防原则。二是统一风险分析工作基本原则。可以有关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三是规范风险风析流程。包括风险分析的启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四是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基于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应当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立跨部门的风险分析专业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对外来物种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4结语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抗旱减灾工作中,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谢应齐,黄华秋,赵华柱[J].云南大学学报,1994第16卷增刊(1):69~73.

篇9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98-01

油菜不仅是农民日常生活中油的来源,而且还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多农民通过出售油菜,获取相应的报酬提升自家的经济水平。由于天气变化的无常,我国很多地区的油菜都受到了病虫害的迫害,而且很多地区受灾的面积呈现了上升的状态,因此农民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病虫害特点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油菜病虫灾害防范措施的实施在现在农业活动中很有必要,遏制油菜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促进农作物防灾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可提高油菜的生产量,为农民带来福音。

1 油菜病虫害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技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油菜病虫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很早便对油菜病虫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些是关于病虫害的种类,有些是关于特点的分析。有关部门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将有用的内容进行创新与整理,制作出了一些防御病虫害的方法,对于至今的油菜病虫害抵御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且对于油菜品种的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国现如今的油菜病虫害主要防治功能是根据自然界中的天敌消长原则,并且研究油菜的生长规律,利用农药等,防御病虫害的迫害[1]。我国目前的油菜病虫害防止措施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利用生物方法治理,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状态。

2 主要的病虫害的种类及特点

油菜病虫害为我国的防虫害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受到环境,气候等影响我国油菜病虫害的种类也出现了多样化。

2.1 病害的危害

2.1.1菌核病

油菜的菌核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雨水较多的地区,通过菌核的形式寄宿在油菜土,或者肥料当中。因为油菜的种植主要集中于低洼地区,而低洼地区比较潮湿,渍水地块较多,随风向的传播会导致油菜被侵害。尤其是在春季,由于早春的寒性,有助于病害的滋生与发展,如果这时施肥过度,油菜生长的比较茂盛,缝隙比较密集,湿度较大,利于病害的传播[2]。

2.1.2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又名为花叶病,该病害主要是由蚜虫传染病而引发的。发生特点为,油菜的叶背呈现出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状态,植株呈现出畸形的形状。根据不同种类的油菜,呈现的症状会有所差异,以甘蓝型的油菜为例:病发时,会出现枯斑和黄斑,从老叶先显现,叶片变皱,严重时候油菜的杆茎会出现水渍状的黑褐色条斑,到了后期以后出现横裂的状况。除此之外在花叶上还会出现疱斑,叶片会逐渐的皱缩。

2.1.3霜霉病

霜霉病是油菜病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油菜种植中都广泛地存在着。霜霉病的产生是因为天空中的空气比较潮湿,使油菜叶子的叶背上形成一层与霜相似的霉层。霜霉病发生时的特点呈现出从下向上的发展趋势,先从底部开始逐渐的向顶部开始扩散,导致叶子变得枯黄,造成叶子容易脱落。当病症逐渐的从叶子上发展到花梗以后,被感染的部分会变得肿大,而且在感染部位也会出现一层霉层[3]。霜霉病主要是通过刮风和下雨为传播途径,寄生虫寄宿在油菜的叶子和根茎上逐渐的渗透。油菜在开花阶段是霜霉病高发的时期。

2.2 虫害的危害

2.2.1蚜虫

在众多的病害中蚜虫是油菜危害力的最强之一。蚜虫主要通过吸取叶心和叶背上的汁液对油菜构成危害,导致油菜的叶子出现发黄,卷曲的状况。受到危害的油菜叶子会变成畸形,影响油菜的整个生长过程,如结果实和开花等。在春季和秋季受到气候的影响,适合蚜虫的大量繁殖和生长,导致春秋两季成为了油菜受损严重的时节。

2.2.2菜青虫

青菜虫的危害也是油菜病虫害常见的一种,主要通过幼虫啃食叶子来危害油菜的生长。通常,菜青虫会将叶子的叶片都吃光,只剩一个叶杆。高发期在每年的9-11月份。容易出现在较为潮湿的地区,是油菜病虫害的一大隐患[4]。

3 油菜防病害的解决措施

面对病害和虫害如此严重的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对于油菜的栽种以及生长给予高度的重视,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栽种时选择高产且能抗病的油菜品种

在种植油菜的初期,要对油菜种植有个统筹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选择油菜品种的时候,要擦亮眼睛,挑选抗病害能力强并且产量高的品种。在种植的时候避免单个品种单一化的大面积种植和连年种植情况,会导致油菜抗病害的能力下降,而且种植油菜的土地营养也会减退,促使病害虫的的滋生和传播[5]。在布局上,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种植油菜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更换种植的油菜品种,确保油菜可以健康的生长,保证油菜的质量。

3.2 采取轮作的方式进行优化油菜质量

轮作是很多地区农民采取的一种改善土地质量,优化农作物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油菜的病虫害在冬季时候都隐藏在土地当中,如果连年一直种植的话会致使油菜受害严重,导致产量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轮作的农作方式,可以起到积极防治病害虫的效果。在一些农作地区,可以进行小麦,玉米和油菜的轮作。油菜种植两三年后换作玉米,玉米种植两三年以后换作小麦,这样的轮作方式,可以使土壤得到休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于病害虫的防御能力。要特别注意一点,虽说轮作可以提升防病害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农作物都可以进行轮作。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进行轮作,不但不能起到妨害作用,反而会导致病虫害的快速生长。

3.3 用化学方法防治病害

通常的病虫害治理主要以预防为主,但是如果病虫害的情况太过严重,常规的治理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时应该采取化学方式治理病虫害。化学方法防御主要是指用药治理,比如一些防虫的农药等,在进行喷洒药物的过程中要注意适量和合理。用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会伤害到油菜的生长,而过少又起不到防治的作用。因此要根据油菜地的面积,生长状态进行适度的防治,保证油菜的生长健康[6]。

除了上述的治理方法以外,还需要农民加强田间的管理,在进入冬天之前对田地进行深耕和除草,这样可以将隐藏和寄生的病虫害冻死,有助于第二年油菜的耕种与生长,推迟病虫害的进程。在这基础上,加强施肥,按时检查可以有效地防御并害虫治理。

结束语

油菜是我国的主要农作产品之一,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其特点,做好防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在防治的过程中要合理统筹,有效防范。防病虫害的治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新型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于农作物防病虫害的力度,保证农作物的高产。

参考文献

[1]许典生.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6):98-98,99.

[2]王咸友.浅谈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4(6):149-149.

[3]徐国在.油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113-113,114.

篇10

【关键词】 匙羹藤; 规范化种植; 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

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Schult.系萝藦科匙羹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别名武靴藤、金刚藤、蛇天角、饭杓藤,其味苦、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1]。科研人员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匙羹藤含有多种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其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类为主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降血糖作用,能抑制甜味反应治疗糖尿病[2]。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冠心病和高血压病[3]。因此,匙羹藤作为一种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开发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但由于过度地开发和人为地破坏使匙羹藤野生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原料短缺。同时,生产上的操作不规范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量超标,因此如何开发利用与保护匙羹藤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使药材原料达到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无公害和无污染,以满足国内外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科研小组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范,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系统研究对匙羹藤药材质量有影响的各项因素,从源头抓起,这对实现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经过3年的实施和基地建设,本课题组已完成匙羹藤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推动匙羹藤生产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特制定本规程,以达到匙羹藤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匙羹藤规范化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匙羹藤的种质特性、产地环境、种子标准、育苗技术、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成分含量、农药残留及包装、储备等方面内容。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广西匙羹藤的主要产区。它包含了从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加工、质量管理、包装及贮存管理等内容。

2 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①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②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③土壤环境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④《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⑤《中国药典》(2005年版);⑥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WM/T2-2004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GB9687-1988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

3 具体要求

3.1 匙羹藤种植基地生态环境

3.1.1 基地自然条件研究试验地位于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的山上,北纬22°20′,东经106°47′,海拔125 m。西面与越南接壤,山顶有中越分界的界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旱灾害较为频繁,八九月份常受热带风暴影响雨水偏多。土壤为红壤,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pH中性或偏酸性。年平均气温在20.4~22.6℃,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8 ℃左右,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10.2~14.5℃,极端最高气温40.5℃和极端最低温-1.8℃之间相差悬殊。无霜期长达302 d以上。

3.1.2 生态环境检测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龙州县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区等污染源的匙羹藤栽培适应地作为匙羹藤GAP研究示范基地,除大气(符合《关于确定广西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境检测免检参数的通知》空气参数)外,对灌溉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经广西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检测结果,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见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旱作),见表2。

3.2 品种特性材料来源于广西龙州,经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分类专家鉴定为萝藦科匙羹藤属匙羹藤。为木质藤本植物,试验材料为种子繁育而成的实生苗。匙羹藤叶为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8.5 cm,宽1.5~4 cm;叶柄长0.3~1.2 cm;果实卵状披针形,长5~9 cm,直径2 cm;种子长约8 mm。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匙羹藤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匙羹藤叶片光饱和点(LSP)200~400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12.188 0~12.559 3 μmol·m-2·s-1,表观量子利用效率(α)0.047 2~0.050 8 mol·mol-1,为阳生植物,但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叶片CO2补偿点为70.97~73.75 μmol·mol-1,CO2饱和点在1 115.51~1 687.99 μmol·mol-1,羧化效率7.35×10-3~8.64×10-3 μmol·m-2·s-1,表明匙羹藤为C3型植物[4]。

3. 3 药材性状本品微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全缘,微反卷,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仅叶脉被柔毛,上表面灰绿至黄绿色,下表面颜色稍浅,侧脉每边4~6条,叶柄被柔毛,顶端有丛生腺体,质脆,气微,味微苦微辛[5]。

4 栽培生产技术

4.1 选地与整地匙羹藤侧根丰富主要分布于0~30 cm的土壤层。栽培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肥沃,团粒结构明显,排水良好,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无污染及严重土传染病害发病史的熟土。日照时间过长、光照强烈、气温偏高、土壤瘠薄、酸性过重等环境条件对匙羹藤的生长不利,不适合种植;也不宜在山顶或洼地种植。

匙羹藤种植地点规划后,须全垦深翻30 cm,自然风化,加速土壤熟化。翻地时应将树木、杂草、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坡地依地形沿等高线做成梯地,梯级宜外高内低,内侧开设排水沟。移栽前种植地的土壤应先按一定的用量撒上石灰,然后再翻耕1次,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1.5 m宽的畦备用。

表1 匙羹藤研究基地灌溉水质分析检验结果(略)

表2 匙羹藤研究基地土壤重金属分析检验结果(略)

4.2 繁殖方法

4.2.1 育苗 匙羹藤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根茎扦插繁殖,但由于根茎繁殖生长缓慢,繁殖系数较低,经济效益差等原因,在生产中难以推广。种子繁殖可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播种前应将种子的种毛去除。将种子∶沙子=1∶4的比例拌均匀,放入24 h恒温的培养箱内,并保证其湿度(30%),在25~30℃温度条件下,经1周种子基本发芽结束,种子发芽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实惠、方便、可靠。也可直接播种育苗:在大棚内开浅沟进行条播,将匙羹藤种子直接撒播于已整好的苗床上,盖土1cm,淋水。

4.2.2 移栽定植 苗高10~12 cm时移栽到大田种植。选择阴天、阴雨天或晴天下午定植,定植时开沟起龟背状畦为1.2m×10m,挖深50㎝,宽30㎝的沟,然后以每米沟长施基肥5 kg的标准施入猪粪与火土的混合肥料,加土拌匀。栽培时株行距为50 cm×60 cm。起苗时应小心将幼苗挖起,尽量带少许根泥,勿伤根部,随起随栽,将幼苗种植在挖好的穴中,扶正,盖土3~4 cm,轻压,种植后及时淋定根水。匙羹藤是木质藤本植物,以攀缘生长为主,搭架更利于它的生长(用长2.5 cm直径1~2 cm细竹作人字支架间距为0.5 m×0.6 m,入土深0.5 m。)

4.3 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

4.3.1 补苗 移栽后15~30 d内,应及时进行间苗和补苗。宜选择阴雨天气补苗,以确保全苗。

4.3.2 中耕除草 匙羹藤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季刚定植的苗小需特别注意,以保持种植地疏松无杂草,保证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

4.3.3 肥水管理 播种前施底肥,种植后每月施肥1次,尽量使用农家肥,同时可配合使用有机肥。施肥以施水肥为主:0.1%麸水500 g+3%复合肥250 g+20 kg水。小苗每株施水肥125 g,随苗的长大逐步增加至500 g。匙羹藤虽然较耐干旱,但播种后要保持畦土湿润,如遇久晴无雨,应适当淋水,防止干旱,以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淋水应在上午8~10时或下午16 h以后进行,淋水次数根据情况而定。雨季要加强排水,防止种植地湿度过大或积水,引起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4.4 试验观察在研究基地的随机区组上随机选择正常生长植株20株作为样本,挂牌登记,随后定期定株进行观测。生长盛期和花果期每天观察1次,其它时期每10天观察1次,记录物候期、根系与茎叶生长、开花与结实情况。收获后分别测定其产品质量。

4.5 病虫害防治与农残控制

4.5.1 匙羹藤最常见的病害匙羹藤在幼苗时期常见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茎枯病、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措施是:①每平方米苗床用40%百菌清800倍喷淋;②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1次/周,连喷3次;③苗期喷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也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粉剂1 000倍液喷淋。茎枯病的防治措施是: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立枯病的防治措施是:①选择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避免用旧土。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加强植株间通风;②发现病株即将有病的幼苗全部拔除,再用土壤菌毒净(50%敌克松的替产品800倍喷洒苗床)每周喷1次,药水喷淋,连喷3次。

4.5.2 匙羹藤最常见虫害匙羹藤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芫菁。蚜虫为最常见的虫害,它的防治措施是:①蚜虫防治方法:利用天敌如草蛉、食蚜蝇、瓢虫等。②在休眠期可以结合叶螨的防治在发芽以前喷布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这样可杀死越冬蚜卵。③在生长期的防治常用药剂有40%氧化乐星乳剂2 000倍;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50%灭蚜松可湿性粉1 500倍;21%灭杀毙乳油3 000倍,或用锐高(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800倍。豆芫菁又称斑蝥也为常见的虫害之一,它的防治措施是:人工捕捉芫菁成虫,其成虫可用于抗癌药。在成虫发生时施下列药剂防治害虫发生期喷西维因粉22.5 kg·ha-1,可迅速杀死芫菁,控制为害;2.5%敌百虫粉剂,225~450 kg/ha;90%敌百虫3 000~4 000倍液;20%杀灭菊酯2 000~3 000倍液。

4.6 施用农药GAP栽培的选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允许和限量使用的百菌清、土壤菌毒净、敌百虫等农药。

5 采收与加工

匙羹藤的药用部位是干燥的叶,全年可采收。采收时应选择晴天,用枝剪将叶蔓带一起剪下(注意植株应保留部分主蔓,以便再次抽稍长叶),除去杂质,置于阳光下晒干或置于通风处吹干后取其叶。有条件的可用通风干燥机干燥采收回来的叶片,这样不受天气的影响,并提高效率。

6 包装、贮藏及运输

6.1 包装 干燥后匙羹藤叶应先去除劣质叶和异物,包装必须使用国家规定的包装物,包装材料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无破损。严禁使用装过农药、化肥和有毒物的包装袋。包装后标明药名、产地、时间、重量等。

6.2 贮藏 本品易吸潮后发霉,虫蛀。在贮藏期应定期检查、消毒,经常通风,必要时可以密封贮藏。

6.3 运输 匙羹藤批量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污染,严禁与其它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573.

[2] 张有才,陈有根, 李 慧,等.匙羹藤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1):31.

[3] 王 英,叶文才,刘 欣,等.匙羹藤中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4:146.

篇11

关键词:薄山灌区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防治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25-02

1 基本情况

薄山灌区位于驻马店市东南部,确山、汝南两县境内,薄山水库下游,臻头河两岸,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控制土地410 km2。灌区内土壤肥沃,水源可靠,是驻马店市的主要粮产区和经济开发区,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2.1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实地调查,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河道、堤防区边坡,以水蚀为主,局部河岸处存在水蚀重力混合侵蚀及风力侵蚀。据调查资料,项目区为无明显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200 t/km2・a。项目区无明显侵蚀,土壤背景侵蚀模数为270 t/km2・a。

2.2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项目区内各县对水土保持工作比较重视,在治理措施上,由单项措施、分散治理转变为生物、工程、耕作等多种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在治理方针上,从“防治并重”转向“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治理开发上,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通过植树造林、四旁绿化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平地的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法以来,开发建设项目也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设计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与项目同时进行了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主体工程中已安排建设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渠道护坡工程、建筑物护坡工程等。

(1)渠道边坡设计采用了护坡防护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同时,可起到有效防治边坡水土流失的作用,满足水土流失防治要求。

(2)建筑物工程设计,通过对穿堤涵洞、倒虹吸进、出口设计适当的消能防冲设施,对与涵洞进、出口相邻段的引水渠、出水渠进行护砌,既消耗了涵洞出口水流的一部分动能,又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水流对引、出水渠的冲刷,同样对其他建筑物易受水流冲刷的部位也采取护砌措施,从而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施工临时占地在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采取平整和复耕措施,避免占用大量土地,体现了水土保持的要求,同时也能很好地减少水土流失。

4 水土流失量预测

该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根据各建设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分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3个时段进行预测。各项工程、各分区的预测时段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主体工程施工期确定,其中跨主汛期施工的,不足1年的按1年计,非汛期施工的据实计。植被恢复期一般采用2年。

4.1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面积和流失总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土方开挖和填筑,将形成大量地表,主要有新筑堤边坡、清基土堆放区、施工临时用地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量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因项目建设造成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土地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项目建设再塑地貌、改变原有地形,使坡度和坡长加大,从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在雨水冲刷下将产生水土流失;三是弃土、弃渣形成新的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4.2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水土流失,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对工程和当地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河道淤积、影响河道排洪。

施工中弃土(渣)若不及时有效地防治,在降雨径流作用下,泥沙将直接进入河流,加大河道的含沙量,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不利于下游沿岸地区的防洪除涝。

(2)加速土地肥力流失,降低地力。

土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土壤有机质流失、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氮、磷和有机物及无机盐含量迅速下降,从而使立地条件恶化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也给以后的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增加了难度。

(3)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容易造成小气候干旱,影响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化。

(4)降低水域功能。

伴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地表径流夹带进入水体的悬浮物及其他有机污染物数量增加,有利藻类生长而使水中含氧量减少,从而使该水域水体功能下降,对局部生态环境有一定不利影响。

5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5.1 防治目标及责任范围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期将会对施工区及周边地区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工程建设与水保措施应同步进行,该治理工程在工程建设区开工后要及时因地制宜,着手布设水土保持工程与植物防护措施,使新增的水土流失量得以及时有效地控制,使水土流失强度逐步恢复到工程前的原有水平,并有所改善。

(2)工程完成后通过工程建设区进行植树、种草及环境绿化措施,使植被率不低于现状水平。

(3)通过各种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落实,保证各类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河道冲淤达到平衡,生态环境有所改变。

水土流失责任范围如下。

根据该治理工程的要求划定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为施工区和管理所区。施工区包括渠道填筑取土区、弃土区、建筑物施工区。

5.2 水保防治措施设计

(1)植物措施。

堤顶道路路肩两侧各0.5 m、背水坡采取植草的方式进行防护,种草采取撒播狗牙根草籽方式,每1 hm2播种草籽80 kg。

(2)临时拦挡措施。

对加固或新建堤坡施工期采用草垫进行临时防护,以免雨淋产生面蚀,进而形成雨淋沟,产生细沟侵蚀。

(3)建筑物施工基坑开挖土需临时堆放。基坑开挖土表层土就近弃土,除应用于围堰填筑的其余按施工区域就近堆放,用于基坑回填。对建筑物临时堆土场区坡面采用草垫临时拦护。

5.2.1 取土区防治区

该取土区防治区主要是对临时堆土区进行临时防护措施的布设进行设计,防治措施包括取土区临时堆土区防护措施;取土坑四周设置挡水土埂。

(1)临时堆土区防护措施。

取土场表层土开挖后,在取土区内滚动堆放,堆放高度应控制在1~2m,坡度不大于1∶1.5。

临时堆土区根据具体情况,在其堆放过程中用草垫进行临时防护:清除覆盖层开始后,将草垫沿临时堆土区四周,由坡脚向上放置。草垫铺设高度视堆土高度和坡度而定,一般为1.5~2 m。

(2)挡水土坎。

为防止雨水侵蚀取土坑内坡,在取土坑四周设置挡水土坎。挡水土坎采用袋装土挡护,挡土袋高0.25 m,宽0.4 m。

5.2.2 施工临时工程区

该工程对耕地及护堤地的土地平整在复耕及主体工程中均予以考虑。该次在新建临时施工道路两侧采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采用土沟,底宽0.4 m,深0.4 m,边坡1∶1。

5.2.3 工程管理区

该次拟考虑在工程管理区采取绿化美化措施,采用高羊茅草皮、小叶黄杨、月季。

6 水土流失监测

水土流失监测的目的在于分析主体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掌握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监测项目包括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形式、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

监测以定点监测为主,流动监测为辅,根据需要,可采用对监测、抽样监测、GPS定位监测等监测方法进行。

加强监测资料整理,为水土保持建设积累经验。

7 结语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支撑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灌区工程,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治理,控制防治灌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保护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灌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S].1988.

[2]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S].国务院[2000]38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国务院120号令[S].

篇12

农业生态环境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要素组成的生态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1.1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

和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是直接将自然环境再生产与经济相结合,而其产品(即农作物)的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离开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从农业的这一特性,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

1.2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产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搭建了通道。换言之,农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不断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态圈。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表现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增加;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导致耕地贫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严重;同时,不科学的施肥、喷洒农药,导致农田出现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违背。

2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增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变得贫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导致洪涝灾害以及旱灾频发。如果不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农业受灾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2.2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耕地发生大范围的板结,这些原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乱喷洒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部分农作物可能携带微量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2.3农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过度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营养成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3.1预防环境污染

首先,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对于病虫害及早预防,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积极开发容易分解、对人体危害小、对消除病虫害效果明显的农药,同时,采用喷雾技术,充分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措施,从根源减少农药污染。

3.2预防重金属污染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田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其次,在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农田,应选用恰当的农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差,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残留较少,这些都可以有选择的种植。当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引导重金属迁移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危害。

3.3预防化肥污染

首先,应科学施肥,重视施肥的时间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确的施肥方式如分层施肥等,减少肥料的扩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从根源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

3.4预防碱以及无机盐污染

土壤中的碱以及无机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预防这一类污染,就必须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在农业灌溉过程中,不能用废水进行灌溉。

参考文献

[1]杨金发.立法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民日报,2002

[2]孟凌声,吴东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严重挑战.人民政协报,2000

篇13

精细农业生产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来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用户只要将手机或手持终端按下键盘,就能查看到设施农业实时的综合生态信息。精细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精确化生产。

2物联网技术是精细农业生产强大的技术支撑

物联网4大技术的组成和应用领域包括传感网、M2M、RFID和两化融合技术[1],物联网两化融合是指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衍生4个方面的融合[2]。在精细农业中的两化融合主要是信息技术、先进设备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融合,即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其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3]。

3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在精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以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基础[4],主要通过WIFI设备服务器与远端天线矩阵通讯,再通过第三代光载无线交换机,将数据实时地送到远程智能系统,再发送给各级用户,从而实现农业智能化和精确化的精细作业生产。

3.1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3.1.1无线墒情监测系统无线墒情监测系统主要负责采集农业种植生产环境信息(见表1),并将结果传输到中心服务器,再将相应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即墒情监测数据、旱灾预警数据、走势分析数据、报表分析数据、短信、信息及图形预警信息。

3.1.2苗情监测系统田间作物无线苗情监测系统,利用网络,定时采集作物、植物生长发育状态进行田间物候的远程连续定位摄像,并将图片自动上传到远程物联网监控服务平台,实现植保监测人员的远程物候观测。

3.1.3虫情监测系统虫情监测系统通过搭建在田间的智能虫情监测设备,能进行无公害诱捕杀虫,绿色环保;同时利用无线网路,定时进行远程诊断,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控制虫害。

3.1.4灾情监测系统用户通过视频系统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种植区作物的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并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监视和记忆,提供及时高效的指挥和调度,进行有效地防灾控灾。

3.2物联网智能传输系统智能传输系统是属于传输层层面的连接,其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感知层数据,发射到就近天线矩阵转换为光信号。

3.3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将这些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采集,通过控制中心控制施肥罐、施水罐,实现节水灌溉,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生产、人工成本。

3.4物联网智能预警预报系统在智能预警预报系统中设置农作物环境参数危害发生程度的安全值域,当监测到的数据超出安全范围时,报警系统启动,管理平台上的参数将会显现红色字样,并将危害状况通知用户。

3.5物联网智能专家系统该系统将农业专家信息及联系方式全部集中到一起,用户可联线或以短信、QQ和微信的方式咨询专家各种病虫害防治难题,亦可将自己的防控经验分享到系统中。

3.6物联网智能信息管理应用平台该管理应用平台利用WEB服务器及PC终端应用层专业控制软件,用户可在本地数据库调用现场实时视频录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