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历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茶汤方面,白玉蟾在《凝翠》中有“茗花涌白雪”,又在《题瓮斋》有“茗花浮枕斗清芬”;宋舒州人朱翌被贬谪到韶州,在韶州居住十九年之久,他在《元日登城》一诗中写有“春生茶碗结琼花”,又在《喜雪》一诗中写有“客从暖浮茶乳白”。在饮茶及体会方面,杨万里在《食车螯》一诗中写有“老子宿酲无解处,半杯羹后半瓯茶”。白玉蟾在《送郭进之》一诗中有“茶甘齿颊香”。宋南海人刘镇在《念奴娇》一词中写有“玉川风味如许”。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时在《杂诗二十首》中写有“南方禁太饱,茗碗直须宽”。宋李昴英在《满江红》一词中写有“却坐间著得,煮茶桑苎”,把自己比作陆羽,可见李昴英非常爱好烹茶和饮茶。
一、以茶修身:佛道普遍的修行方式
茶很早就已经传到广东并与宗教人士结缘,据《晋书》记载:“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东晋穆帝)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可知,敦煌人单道开入罗浮山修行,亦将饮茶的方式带到罗浮山。唐代僧人与道士好茶,因而促进了茶风,许多名茶的烘焙亦是出自他们之手。五代至宋禅宗独盛,禅僧对于茶的爱好一直延续,并更盛于唐,不仅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供佛、赠香客等离不开茶,茶亦是寺庙重要日常经济来源,成为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此外,茶有不发的茶性,对于修行僧人的欲望亦有所抑制,有助于修行悟道。通过宋代广东寺庙的僧人、道观的道士在日常修行生活中与茶打交道的过程,可以清楚地展现茶与宗教人士生活的密切程度。从相关史料可知,宋代广东寺庙和道观香火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将士人们津津乐道的品茶文化传向田野,走向大众,大大促进了广东茶文化的发展。茶与僧人的结缘由来已久,且一般来说,僧人饮茶之风较道士来得兴盛,从在僧家长大的陆羽撰写的《茶经》就可以知晓,料想陆羽应是受其师傅智积禅师爱好饮茶的习惯而被感染。僧家向来种有茶叶,如宋韶州曲江人余靖在《游水南寺》写有“双刹耸浮云,层轩绝世尘。松溪千盖雨,茶圃一旗春”(余靖.武溪集(卷1).四库全书集部)。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则川和尚:师入茶园内摘茶”(《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则川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写的是在韶州的白云寺、南华寺等寺院,向来有僧人开辟茶园种茶。在日常修行过程中,以茶供佛和饮茶成为僧人的必修课之一,如东莞人李春叟在《题云溪寺》写有“杖屦前溪踏晓霜,僧茶那定搅饥肠”,又如在李昴英的《赠云峰演庵主》一诗中的“佛粘土壁煎茶供”。宋时,文人到访南华寺,寺院都会设斋菜及茶水招待,或者与寺僧饮茶论道,如朱翌多次游访南华寺,留有“人众不烹茶”(《南华具素饭烹茶诗》)、“饮香休问水流西”(《丙寅十月游南华》)、“斗茶夸顾渚”(《南华五十韵》)等茶诗。寺院中,不仅饮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而且在日常师傅与弟子的对话中,处处充满禅机,有时于理论之际,亦常以茶示意,引起谈话机锋,并使对方了解所论的事,如《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松山和尚: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据起托子云: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师云: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居士云:阿兄为什么却道得?师云:不可无言也。居士云:灼然灼然!师便吃茶。居士云:阿兄吃茶何不揖客?师云:谁?居士云:庞翁。师云:何须更揖。”(《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松山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又如,韶州白云祥和尚条:“韶州白云祥和尚实性大师,初住慈光院。广主刘氏召入府说法,……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石桥那畔有遮边无会么。僧曰:不会。师曰:且作丁公吟。问衣到六祖为什么不传?师曰:海晏河清。问如何是和尚接人一路?师曰:来朝更献楚王看。问从上宗乘如何举扬?师曰:今日未吃茶。”(《景德传灯录》第7册,卷23,《白云祥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在南方广东,茶很早就与道教结缘。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历来是古代道家修行的胜地,对在罗浮山修行的僧徒与道士们来说,饮茶有助于驱赶睡魔,何况宋代罗浮山有岭南第一泉的卓锡泉水,更是好茶好水两绝佳,在南宋广东英德人郑玠的《茶庵》一诗中如此写道:“道人宴坐碧山阿,啄木敲门拟客过。吾境本无妖魅事,日长翻有睡为魔。少水仍将活火煎,茶经妙处莫虚传。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茶庵》二首诗,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汇编》卷一九作逍遥子诗,第一首题为《茶庵》,第二首题为《罗浮茶》)南宋道士白玉蟾《张道士鹿堂》中写有:“清梦绕罗浮,羽衣延我游。新茶寻淮舌,独芋煮鸱头”。广东博罗人陈焕在《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一诗中写道:“露泣新芽九节筇,芽如雀舌节如龙。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留元崇在游览罗浮山慈济庵时写有“归自星坛日未斜,草庵留住一杯茶。道人自点花如雪,云是新收白露芽”(《慈济庵二首》)一诗。南汉时,有乌利道人云游到南海西樵山炼丹,开辟茶园种茶,据《南汉书•乌利道人传》:“乌利道人,不知何许人,时称之曰乌利游方。至西樵山。耽喷玉岩之胜,构屋栖焉。辟谷食,能用禁咒。于所居侧辟园,遍植茶株。晚喜烧炼。岩下有丹井二,泉水赤、白各一。丹成,遂羽化”。
二、以茶待客:民间普适的礼俗习惯
遗迹、茶书、茶诗、茶词、茶赋、茶小说、茶散文、茶楹联、茶曲、茶歌、茶舞、茶艺、茶俗、茶礼、茶书法、茶绘画等均可纳入茶文化遗产行列。邢窑白瓷作为一种传统茶具,亦属于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从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对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历史发展概况展开全面论述,并对其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加以简要评析。
1 邢窑白瓷的历史沿革
1.1 兴起阶段—北齐白瓷的创烧源于青瓷,最初兴起于南北朝后期的北齐时期。瓷器的瓷胎中铁元索的含量,尤其是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瓷器的成色,含铁量越多,瓷器成色越深。白瓷瓷胎中的呈色元索氧化铁的含量极低,在1%以下,因此,白瓷对瓷器烧制技术要求较高。由此可见,北朝时期在制瓷技术上较前代已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次诸侯争霸、南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时期正处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分裂对峙阶段,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大举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迁都中原,南迁居民得以回归中原,同时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北方,并在河北一带兴建邢窑,在青瓷的基础上创烧了白瓷,邢窑白瓷由此产生,这可谓是当时制瓷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1.2 发展阶段—北朝至隋邢窑是我国白瓷生产最早的窑口之一,在北齐至隋朝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白瓷均较前期有了长足的进步。考古资料表明,隋朝白瓷的烧造数量与当时青瓷的产量相当,二者平分秋色,势均力敌。在白瓷的烧制原料上开始大量使用化妆土,并烧制出化妆白瓷,精致细腻、釉色均匀稳定、质感舒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隋朝高档细白瓷标本被发现,这是邢窑考古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惜具体的高档细白瓷器物并未被发现,虽说遗憾,但也足以说明隋朝白瓷烧制的工艺水平之高、功夫之深。也有专家根据隋朝白瓷精致细腻等相关特点,尤其是从近期考古发掘的白瓷杯残片来推测邢窑作为贡品的年代可能出现在隋朝,早于现在公认的唐朝。可见隋朝时期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与烧制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这也为唐代邢窑白瓷达到顶峰水平提供了条件。
1.3 兴盛时期—唐朝经过北齐、隋、唐初几十年的发展,邢窑白瓷烧制技术日趋成熟,烧制工艺与精度进一步提高,加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邢窑白瓷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唐代邢窑白瓷独具特色,陆羽《茶经》评价其具有“类银、类雪”的特点,与南方越窑“类玉、类冰”的青瓷交相辉映,逐步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局面,对越窑青瓷“天下独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邢窑白瓷在制作工艺和产量上均达到了鼎盛时期。《新唐书》载:“邢州贡瓷”。初唐时期邢州地区所产白瓷已作为贡品,说明此时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阪,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受众之多。据资料显示,唐代除邢窑生产白瓷之外,曲阳窑、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部县窑、安阳窑、浑源窑、平定窑、耀州窑、萧窑等众多名窑均烧制白瓷。唐代四川大邑也出产白瓷,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川杜甫对大邑白瓷的描写颇为细致:“轻且坚”,即重量轻,质地坚硬,说明大邑白瓷胎质薄,所用材质好;“扣如哀玉”、“胜霜雪”,白瓷如玉如雪一般,说明其烧制工艺水平很高,釉质细致;“锦城传”,即在四川成都一代广为流传,风靡一时,从中也表现了杜甫对大邑白瓷的喜爱,如获至宝的心情自然流露。
与邢窑白瓷处于同时期的其他窑口也多处于繁荣期,各地瓷器竞争激烈,其中声望最高、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南方越窑的青瓷,其名望大有盖过邢窑白瓷之势。中唐时期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论断,使得后世“越窑胜过邢窑”这一观点深入人心,但也不乏有人对此提出反对。唐·皮日休《茶阪》诗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z]皮诗将邢窑与越窑放在了同一高度,对邢窑白瓷大加赞赏。唐代诗人元棋也曾作诗赞美邢窑白瓷:“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赞其造型之规整、器体之莹薄。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以越阪、邢阪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一句记载了唐代乐师郭道源用筷子敲击越窑、邢窑瓷器所发出的金石之声,说明了邢窑白瓷质量好,工艺高,胎骨坚实致密,可与越窑瓷器一并作为乐器使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品茶用阪,白瓷为良,所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阳羡指的是今江苏省宜兴市,该书是第一部论述紫砂壶艺的专著,倡导品茶以白瓷为宜。
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好饮之”,无不昭示着古人饮茶的盛况。在唐宋乃至清朝,饮茶更是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大力倡导,李白、杜甫、皎然、白居易、颜真卿、蔡襄、苏轼、黄庭坚、唐寅、宋徽宗、清乾隆皇帝皆是爱茶、懂茶之人。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喜欢用白瓷茶具饮茶,陆士修的《五言月夜吸茶联句》便写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中“索瓷”即白瓷,描写了颜真卿和他的几位朋友在一个月夜相聚,用白瓷碗品茶的情境,悠然闲适,一团和气,饱含“和、敬、清、寂”之大道。诗人白居易也喜好白瓷茶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处:“白瓷阪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白碗胜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两大优点。何况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论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衬茶汤色泽之美。中唐诗人皎然描述白瓷:“索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皎然爱用邢窑所产白瓷碗,认为索瓷盛绿茶更增雅致。这除了与白瓷茶具本身“轻清高洁”“精致美观”的品质有关以外,更与文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中也可看出,唐代邢窑白瓷的繁荣已经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推崇,邢窑白瓷工艺水平之高、器形之精美皆为文人们所津津乐道。
1.4 衰落阶段—唐末五代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极大地阻碍了邢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邢窑白瓷由盛转衰的转折。《新唐书》记载了会吕三年(843年)至光化元年(898年)邢州地区发生的7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期间民不聊生,邢窑的发展也因此中断。
至五代,唐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彻底崩溃,战争不断,百姓被迫服役参与战事,手工业者流离失所,从而加速了邢窑的衰败。这一时期,邢窑多烧制粗白瓷,胎体粗松,做工粗糙,细白瓷甚少。邢窑白瓷由此逐渐衰落,走向低迷,并很快被迅速崛起的定窑所取代。至此,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辉煌历史也就永远被定格在了唐五代时期。
2 邢窑白瓷的时代价值
邢窑白瓷虽仅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仍可折射当代,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
由于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品饮价值、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日常茶事活动中,这一点在茶叶审评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茶叶审评所用器具一般都是白瓷茶具,既便于观看茶汤颜色,又便于形成对比,方便审评。另外,同样是为了便于“观色”,白瓷茶具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茶艺表演和品茗活动中,这当然也与其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密不可分。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2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欠缺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2.1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文化环境的有效营造与诠释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2.2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极具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3茶文化思想与英语教学理论之间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语教学理论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4.1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开创性与习惯性的英语教学理论机制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杨占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