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文化的历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茶汤方面,白玉蟾在《凝翠》中有“茗花涌白雪”,又在《题瓮斋》有“茗花浮枕斗清芬”;宋舒州人朱翌被贬谪到韶州,在韶州居住十九年之久,他在《元日登城》一诗中写有“春生茶碗结琼花”,又在《喜雪》一诗中写有“客从暖浮茶乳白”。在饮茶及体会方面,杨万里在《食车螯》一诗中写有“老子宿酲无解处,半杯羹后半瓯茶”。白玉蟾在《送郭进之》一诗中有“茶甘齿颊香”。宋南海人刘镇在《念奴娇》一词中写有“玉川风味如许”。宋诗人唐庚谪居惠州时在《杂诗二十首》中写有“南方禁太饱,茗碗直须宽”。宋李昴英在《满江红》一词中写有“却坐间著得,煮茶桑苎”,把自己比作陆羽,可见李昴英非常爱好烹茶和饮茶。
一、以茶修身:佛道普遍的修行方式
茶很早就已经传到广东并与宗教人士结缘,据《晋书》记载:“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东晋穆帝)升平三年至京师,后至南海,入罗浮山。”可知,敦煌人单道开入罗浮山修行,亦将饮茶的方式带到罗浮山。唐代僧人与道士好茶,因而促进了茶风,许多名茶的烘焙亦是出自他们之手。五代至宋禅宗独盛,禅僧对于茶的爱好一直延续,并更盛于唐,不仅僧人的日常修行生活、供佛、赠香客等离不开茶,茶亦是寺庙重要日常经济来源,成为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此外,茶有不发的茶性,对于修行僧人的欲望亦有所抑制,有助于修行悟道。通过宋代广东寺庙的僧人、道观的道士在日常修行生活中与茶打交道的过程,可以清楚地展现茶与宗教人士生活的密切程度。从相关史料可知,宋代广东寺庙和道观香火兴盛,发达的宗教文化将士人们津津乐道的品茶文化传向田野,走向大众,大大促进了广东茶文化的发展。茶与僧人的结缘由来已久,且一般来说,僧人饮茶之风较道士来得兴盛,从在僧家长大的陆羽撰写的《茶经》就可以知晓,料想陆羽应是受其师傅智积禅师爱好饮茶的习惯而被感染。僧家向来种有茶叶,如宋韶州曲江人余靖在《游水南寺》写有“双刹耸浮云,层轩绝世尘。松溪千盖雨,茶圃一旗春”(余靖.武溪集(卷1).四库全书集部)。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则川和尚:师入茶园内摘茶”(《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则川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写的是在韶州的白云寺、南华寺等寺院,向来有僧人开辟茶园种茶。在日常修行过程中,以茶供佛和饮茶成为僧人的必修课之一,如东莞人李春叟在《题云溪寺》写有“杖屦前溪踏晓霜,僧茶那定搅饥肠”,又如在李昴英的《赠云峰演庵主》一诗中的“佛粘土壁煎茶供”。宋时,文人到访南华寺,寺院都会设斋菜及茶水招待,或者与寺僧饮茶论道,如朱翌多次游访南华寺,留有“人众不烹茶”(《南华具素饭烹茶诗》)、“饮香休问水流西”(《丙寅十月游南华》)、“斗茶夸顾渚”(《南华五十韵》)等茶诗。寺院中,不仅饮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而且在日常师傅与弟子的对话中,处处充满禅机,有时于理论之际,亦常以茶示意,引起谈话机锋,并使对方了解所论的事,如《景德传灯录》记载:韶州“松山和尚: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据起托子云:人人尽有分,因什么道不得?师云:只为人人尽有,所以道不得。居士云:阿兄为什么却道得?师云:不可无言也。居士云:灼然灼然!师便吃茶。居士云:阿兄吃茶何不揖客?师云:谁?居士云:庞翁。师云:何须更揖。”(《景德传灯录》第3册,卷8,《松山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又如,韶州白云祥和尚条:“韶州白云祥和尚实性大师,初住慈光院。广主刘氏召入府说法,……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石桥那畔有遮边无会么。僧曰:不会。师曰:且作丁公吟。问衣到六祖为什么不传?师曰:海晏河清。问如何是和尚接人一路?师曰:来朝更献楚王看。问从上宗乘如何举扬?师曰:今日未吃茶。”(《景德传灯录》第7册,卷23,《白云祥和尚》.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在南方广东,茶很早就与道教结缘。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历来是古代道家修行的胜地,对在罗浮山修行的僧徒与道士们来说,饮茶有助于驱赶睡魔,何况宋代罗浮山有岭南第一泉的卓锡泉水,更是好茶好水两绝佳,在南宋广东英德人郑玠的《茶庵》一诗中如此写道:“道人宴坐碧山阿,啄木敲门拟客过。吾境本无妖魅事,日长翻有睡为魔。少水仍将活火煎,茶经妙处莫虚传。陆颠所在闲题品,未试罗浮第一泉。”(《茶庵》二首诗,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汇编》卷一九作逍遥子诗,第一首题为《茶庵》,第二首题为《罗浮茶》)南宋道士白玉蟾《张道士鹿堂》中写有:“清梦绕罗浮,羽衣延我游。新茶寻淮舌,独芋煮鸱头”。广东博罗人陈焕在《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一诗中写道:“露泣新芽九节筇,芽如雀舌节如龙。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留元崇在游览罗浮山慈济庵时写有“归自星坛日未斜,草庵留住一杯茶。道人自点花如雪,云是新收白露芽”(《慈济庵二首》)一诗。南汉时,有乌利道人云游到南海西樵山炼丹,开辟茶园种茶,据《南汉书•乌利道人传》:“乌利道人,不知何许人,时称之曰乌利游方。至西樵山。耽喷玉岩之胜,构屋栖焉。辟谷食,能用禁咒。于所居侧辟园,遍植茶株。晚喜烧炼。岩下有丹井二,泉水赤、白各一。丹成,遂羽化”。
二、以茶待客:民间普适的礼俗习惯
遗迹、茶书、茶诗、茶词、茶赋、茶小说、茶散文、茶楹联、茶曲、茶歌、茶舞、茶艺、茶俗、茶礼、茶书法、茶绘画等均可纳入茶文化遗产行列。邢窑白瓷作为一种传统茶具,亦属于我国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从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对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历史发展概况展开全面论述,并对其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加以简要评析。
1 邢窑白瓷的历史沿革
1.1 兴起阶段—北齐白瓷的创烧源于青瓷,最初兴起于南北朝后期的北齐时期。瓷器的瓷胎中铁元索的含量,尤其是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瓷器的成色,含铁量越多,瓷器成色越深。白瓷瓷胎中的呈色元索氧化铁的含量极低,在1%以下,因此,白瓷对瓷器烧制技术要求较高。由此可见,北朝时期在制瓷技术上较前代已然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次诸侯争霸、南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时期正处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分裂对峙阶段,中原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大举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迁都中原,南迁居民得以回归中原,同时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和经验带到了北方,并在河北一带兴建邢窑,在青瓷的基础上创烧了白瓷,邢窑白瓷由此产生,这可谓是当时制瓷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1.2 发展阶段—北朝至隋邢窑是我国白瓷生产最早的窑口之一,在北齐至隋朝这一时期发展迅速。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白瓷均较前期有了长足的进步。考古资料表明,隋朝白瓷的烧造数量与当时青瓷的产量相当,二者平分秋色,势均力敌。在白瓷的烧制原料上开始大量使用化妆土,并烧制出化妆白瓷,精致细腻、釉色均匀稳定、质感舒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隋朝高档细白瓷标本被发现,这是邢窑考古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惜具体的高档细白瓷器物并未被发现,虽说遗憾,但也足以说明隋朝白瓷烧制的工艺水平之高、功夫之深。也有专家根据隋朝白瓷精致细腻等相关特点,尤其是从近期考古发掘的白瓷杯残片来推测邢窑作为贡品的年代可能出现在隋朝,早于现在公认的唐朝。可见隋朝时期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与烧制技术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这也为唐代邢窑白瓷达到顶峰水平提供了条件。
1.3 兴盛时期—唐朝经过北齐、隋、唐初几十年的发展,邢窑白瓷烧制技术日趋成熟,烧制工艺与精度进一步提高,加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邢窑白瓷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唐代邢窑白瓷独具特色,陆羽《茶经》评价其具有“类银、类雪”的特点,与南方越窑“类玉、类冰”的青瓷交相辉映,逐步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新局面,对越窑青瓷“天下独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邢窑白瓷在制作工艺和产量上均达到了鼎盛时期。《新唐书》载:“邢州贡瓷”。初唐时期邢州地区所产白瓷已作为贡品,说明此时邢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阪,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受众之多。据资料显示,唐代除邢窑生产白瓷之外,曲阳窑、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部县窑、安阳窑、浑源窑、平定窑、耀州窑、萧窑等众多名窑均烧制白瓷。唐代四川大邑也出产白瓷,杜甫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川杜甫对大邑白瓷的描写颇为细致:“轻且坚”,即重量轻,质地坚硬,说明大邑白瓷胎质薄,所用材质好;“扣如哀玉”、“胜霜雪”,白瓷如玉如雪一般,说明其烧制工艺水平很高,釉质细致;“锦城传”,即在四川成都一代广为流传,风靡一时,从中也表现了杜甫对大邑白瓷的喜爱,如获至宝的心情自然流露。
与邢窑白瓷处于同时期的其他窑口也多处于繁荣期,各地瓷器竞争激烈,其中声望最高、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南方越窑的青瓷,其名望大有盖过邢窑白瓷之势。中唐时期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了“邢不如越”的论断,使得后世“越窑胜过邢窑”这一观点深入人心,但也不乏有人对此提出反对。唐·皮日休《茶阪》诗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z]皮诗将邢窑与越窑放在了同一高度,对邢窑白瓷大加赞赏。唐代诗人元棋也曾作诗赞美邢窑白瓷:“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赞其造型之规整、器体之莹薄。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以越阪、邢阪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一句记载了唐代乐师郭道源用筷子敲击越窑、邢窑瓷器所发出的金石之声,说明了邢窑白瓷质量好,工艺高,胎骨坚实致密,可与越窑瓷器一并作为乐器使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品茶用阪,白瓷为良,所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阳羡指的是今江苏省宜兴市,该书是第一部论述紫砂壶艺的专著,倡导品茶以白瓷为宜。
文人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好饮之”,无不昭示着古人饮茶的盛况。在唐宋乃至清朝,饮茶更是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的大力倡导,李白、杜甫、皎然、白居易、颜真卿、蔡襄、苏轼、黄庭坚、唐寅、宋徽宗、清乾隆皇帝皆是爱茶、懂茶之人。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喜欢用白瓷茶具饮茶,陆士修的《五言月夜吸茶联句》便写道:“索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中“索瓷”即白瓷,描写了颜真卿和他的几位朋友在一个月夜相聚,用白瓷碗品茶的情境,悠然闲适,一团和气,饱含“和、敬、清、寂”之大道。诗人白居易也喜好白瓷茶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处:“白瓷阪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白碗胜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两大优点。何况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论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衬茶汤色泽之美。中唐诗人皎然描述白瓷:“索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皎然爱用邢窑所产白瓷碗,认为索瓷盛绿茶更增雅致。这除了与白瓷茶具本身“轻清高洁”“精致美观”的品质有关以外,更与文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中也可看出,唐代邢窑白瓷的繁荣已经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推崇,邢窑白瓷工艺水平之高、器形之精美皆为文人们所津津乐道。
1.4 衰落阶段—唐末五代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极大地阻碍了邢窑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邢窑白瓷由盛转衰的转折。《新唐书》记载了会吕三年(843年)至光化元年(898年)邢州地区发生的7次规模较大的战争,战争期间民不聊生,邢窑的发展也因此中断。
至五代,唐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彻底崩溃,战争不断,百姓被迫服役参与战事,手工业者流离失所,从而加速了邢窑的衰败。这一时期,邢窑多烧制粗白瓷,胎体粗松,做工粗糙,细白瓷甚少。邢窑白瓷由此逐渐衰落,走向低迷,并很快被迅速崛起的定窑所取代。至此,邢窑白瓷及其茶具的辉煌历史也就永远被定格在了唐五代时期。
2 邢窑白瓷的时代价值
邢窑白瓷虽仅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犹如昙花一现,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仍可折射当代,是当之无愧的“无价之宝”。
由于白瓷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品饮价值、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日常茶事活动中,这一点在茶叶审评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茶叶审评所用器具一般都是白瓷茶具,既便于观看茶汤颜色,又便于形成对比,方便审评。另外,同样是为了便于“观色”,白瓷茶具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茶艺表演和品茗活动中,这当然也与其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密不可分。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在当前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发挥茶文化的精神启迪与价值多样性,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身将所学的英语知识与文化内涵进行包容,通过应用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对茶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
1茶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人们通过对茶和饮茶生活的理解与包容,从而形成了茶文化这一规律性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基于饮茶和茶叶这一物质元素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以,在今天我们利用茶文化时,如果能够以正确的态度认知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乃至交流体系,形成全面认知,势必能够实现对茶文化价值的最佳应用。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性与思想性文化机制,其中内容的多样性,乃至精神理念的动态性,恰恰是该文化得以不断传承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是在大众认可和融入之后所形成的思想,从茶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探究该文化的发展历程,更是能够帮助我们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机制,形成合理、全面的价值认知。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极为多样,客观上看,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文化业态并存,多种理念交融,根本就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体系。茶文化的思想,也是一种基于时代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精神,这是茶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动力。在茶文化机制中,我们看到该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这一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得以创新。
2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欠缺认知
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本身就是语言交流与互动应用的重要过程,所以,脱离实际、脱离应用诉求的英语教学理论活动,就很难实现应有的价值效果。对于英语教学理论应用来说,其需要立足学生为本这一基础点,注重综合考虑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通过尊重理论的实践应用,但是该教学理论应用时存在诸多欠缺。
2.1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文化环境的有效营造与诠释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英语学科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活动,基础和关键是合理文化的有效诠释。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深度发展背后所诠释的是英语文化。自英语专业设置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词汇知识、语法、技巧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未能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氛围的合理营造。
2.2英语教学理论缺乏极具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自身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影响该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与效果。因此,在该教学活动中,老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乃至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的传承与传播,极具价值和影响力。从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实施诉求看,老师对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文化理解与品读。客观地看,当前很多老师往往具备的是丰富而完善的英语语言技巧与语法知识,乃至英语素养,但是缺乏对文化素材的合理包容。所以,多数老师未能及时注重文化理念的革新与完善,甚至未能将英语教学与文化传承与融入形成全面统一。
3茶文化思想与英语教学理论之间的可行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基于文化内涵下的语言教学活动,为整个教学活动寻找到合理的素材与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一种源自我国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发展变迁进程中,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机制,其中充分诠释了属于自身内涵的独特价值。茶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机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诠释。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大众认知与理解,茶叶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元素。结合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厚影响,也为当前我们更好发挥多元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随着目前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成熟,多元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合理应用各种文化的基础与关键。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下的语言教学机制,因此,茶文化思想的合理应用,也让英语教学理论改革实践充满应用动力。学生是英语教学与创新的核心主体,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是否坚持了“学生为本”这一基础性原则,将决定和影响学生主动探索茶文化知识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教学活动创新时,可以使用的茶文化内容是多样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构建一种开创性、习惯性的英语教学机制。
4茶文化思想在英语教学理论中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机制
对于当前英语教学理论机制的全面创新时,不仅要注重强调英语教学中,所包含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注重融入多种文化因素,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除了语言技巧与知识词汇以外的文化理解和思想感知。所以,在当前英语教学理论创新时,要注重使用合理的茶文化思想因素,通过诠释具体的文化思想理念,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4.1诠释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构建开创性与习惯性的英语教学理论机制
结合茶文化体系的独特优势与价值内涵看,从该文化的形成,再到这一文化的传播,背后都是人们积极推进的结果。所以,人本恰恰正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精髓与动力。所以,对于当前英语教学创新时,想要真正融入茶文化,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就需要构建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并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形成真正学会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理论之中。
4.2坚持合理应用的价值原则———构建层次性、适时性的茶文化融入理论机制
茶文化包含了诸多信息,其不仅是对文化信息的展现,更是一种能够被应用与教学活动的知识,甚至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乃至文化水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所包含的意思内容,并非单一的字面表达所具体决定。因此,英语教学的内容,完全取决于当前时代氛围中,人们对语言应用的理解认知。对于目前所推进的英语教学创新来说,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利用茶文化,就需要注意实施层次性与适时性的教学原则。坚决不能向学生盲目介绍,或者传输生僻内容和抽象文化,从而避免学生出现对茶文化探索的厌恶情绪。只有坚以正确的心态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从简单的茶文化认知,逐渐上升到价值应用之中。
4.3坚持兴趣激发为本的创新原则———构建包容性、能力性的教学理论改革机制
杨占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具有当代属性的系统思维,是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定要适合”社会进步原理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揭示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先进思维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和理解事物,才真正实现了从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要求。因为系统思维是以系统形式、结构、功能而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其与环境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也就是以自然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状态本质的系统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模本的思维方式,进而在差异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了人的思维与自然事物的一致性。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科技硬实力,就是指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正确认识(基础科学理论)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科技发明、创新(科学技术)及其实现的物质成果的统一。关于自然的科技硬实力是以强大的自主创新和运用在精神上的强大能力为前提的,是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协同体统一体(其中精神方面的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又属于文化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样的科技统一体就构成一个国家整体科技系统的基础层次。
其次,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科技硬实力就是指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认识人自身、人的社会生活,和以此为前提的改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主要通过制度、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完善和创新,以及人的不同的组织结构功能、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创新体现出来。其中,思维活动的精神方面(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也是现代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形成正确和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不仅要看到自然的科技硬实力,更要有意识地看到社会的科技硬实力,以及两者的差异、协同、协调与配合所形成的全面、整体和系统性的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因素的自然科技,就不可能拥有使社会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而没有自然科技因素内含其中的人文社会科技,也不可能使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科技硬实力与人文社会科技硬实力在差异、相互作用、适合基础上所形成的强大合力是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依据所在。
二、文化软实力的科技内核
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大分工及其社会化水平的提升而展现出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差异、丰富而不同的生活内容及其相应的文化特质。所谓文化,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文明化,即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所呈现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由这样的状态所投射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价值的差异协同或是差异矛盾。文明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差异、协同、协调与和谐,文明化程度越低就越能展现社会生活的差异矛盾、对立与冲突。因为思维方式系统化了,全面和整体了,才能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地认识与把握事物,才能在横向的联系和比较中发现事物进步发展的契机,以及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正地改变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才能真正建设差异、协同、协调的和谐社会,实实在在地避免和解决社会自身内部,以及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
以全面、整体和系统的现代思维方式思考和认识事物,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领域,就既能够看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又能够看到不同学科在特定条件下差异协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不是传统思维所理解的绝对斗争的对立统一性。
再分别从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的角度分析,首先看到彼此的差异性,进而把自然科技和人文社会科技与具体的人的社会生活现实联系起来,不仅能够看到由差异引起的相互作用,也能够看到彼此的同一性即共性,也就是都具有服务人类和发展社会的属于人类的社会属性。自然科技主要从社会物质生活的层面促进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化,人文社会科技主要从社会精神生活的层面促进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化。这就要求自然科技的研究及其物质产品的实现过程都应尽可能参考和借鉴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吸纳适合的社会人文因素,让自然科技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具有道德的内涵和高贵人格的魅力,把产出、回收再利用及环保技术进行系统化创新和运用,不再随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容许的底线,最终彻底摆脱“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束缚,并成为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纽带。
而在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支撑下的人文社会科技研究,必须自觉地与自然科技的研究联系起来,参考和借鉴自然科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适合的、相通的研究成果,以及已经实现了的物质成果,使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的客观性,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超越自然规律尤其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及其系统属性的支配。有了这样的参考、借鉴和吸收,不论是思维层面的,还是物质层面的,都会对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社会生活及人本身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绘画艺术、演唱艺术、戏剧艺术和动漫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产出,就更离不开自然科技研究及其物质成果所形成的物质手段。而自然科技中的系统科学和人文社会科技中的系统哲学,以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关于“一定要适合”的科学原理差异协同所形成的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更为这些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研究、创新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理解和把握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开放、协调、合作的多维思路。以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来从事不同形式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就更能够深刻、全面、整体和系统地展示社会生活的真善美,把对真善美的理解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进而让假恶丑无处藏身,让低劣、虚假和伪善的文化产品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地消失,使人的社会精神生活得到普遍提升,让社会自身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变成现实。所以说,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必然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同互动
科技硬实力必须是在参考、借鉴和吸取已有科技成果的前提下,以自主创新和研发与运用的思维成果为依据,并通过具体的物化过程和实际满足社会生活不同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展示出来。在自然科技方面,就是以从生产到生活的各种不同的有着过硬科技含量和质量、过硬的可操作实用性能,承载着科技研发者聪明和智慧的物质产品所展现的内含精神能量的物质力量。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创新和运用,较为充分地体现着科技硬实力的柔性方面,即对人自身的认识、把握、改变和成长。但是,柔中有刚,这个“刚”就体现在强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有序的和谐发展,以及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即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上。
科技硬实力并非单一的硬,而是硬性和柔性的差异协同。也就是自然科技越来越多地具有人文因素的参与(人性化物质产品的设计和产出),人文社会科技越来越多地参考、借鉴、吸收和使用自然科技的成果,使人文社会科技更具有客观实在性。有了这样的前提,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可靠的基础,进而也为文学、影视、绘画、演唱、戏剧和动漫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产出以及民俗民风的完善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解读
随着跨文化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普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在语言学研究和其他相关领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学生或社会各界有各种跨文化需求的人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如跨国公司人员、导游、涉外工作者等等,而对于教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的承担者,却鲜有人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从霍尔在1959年提到跨文化之间的人类学,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跨文化交际研究戏剧性的增长。这表现在:从理论研究方面看,随着社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被纳入高校外语教学水平评估和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的内容之中,所以开展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二十五名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所高校的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专业和非专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它们分别代表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答案设计采用莱克特五级量表,其形式是从“非常同意/我经常这样”到“非常不同意/我从不这样”。
四、研究结果分析
测试数据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有关跨文化的研究沟通能力,其方法或评价从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这主要是邓炎昌,Gudykunst,鲁本,怀斯曼,Spitzberg。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近年来学生大大强调,这影响了在中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方向。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亟待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及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提高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于增加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中又以社会规范、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方面的知识为重。
2.大学英语教师的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保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性别、学历、职称、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无论是在各个测试层面还是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从表面上看,上述结果似乎与我们的假设背道而驰,但是如果将其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即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着内容结构上的缺陷,因其只注重语言结构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关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述现象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教学体系中没有跨文化部分内容,同时在教学大纲中又不要求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一个人学习的时间越长(学历),授课时间越长(职称),以及用英语授课的时间越久(授课对象),其能力的增长不外乎就是掌握了更多的词汇,更精通的语法知识,以及更精于课堂知识的传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方式为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因此,老师应该负责开发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一切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并未对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肯定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它依然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持现有教育特色的同时,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方面添加这部分内容。
(2)跨文化交际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各个层面上产生了显著影响,经常与外国人交往的受试者的得分远高于对照组。鉴于受试者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与外国人交往的频率就成?樘岣咂淇缥幕?交际能力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
(3)建立校际交流,派高校教师到目的语国家接触外国文化,直接体验(Immersion)目的语的民族文化,参与该文化,以达到用目的语的文化来评价跨文化交流心理感受的程度。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和沿海发达地区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4)让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直接到目的语国家进修学习是不现实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如利用原声影院、卫星电视节目来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再者,鼓励高校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是一个社会的全景图,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教师们也可以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5)问卷结果分析还显示,年龄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低年龄层(≤29)受试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英语教学改革,导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各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不同。这说明已经实施的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距离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强和深入英语教学改革,将跨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在现阶段,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应为各个层次的教师举办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和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分公司。由于跨国公司中涉及到多个国家,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企业要采用跨文化差异的管理模式来对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跨国公司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平台。所以,只有一套完善的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才能将两个国家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使得跨国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将简要地叙述一下何为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其次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例,着重地分析一下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的应用。
一、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
总的来说,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分为七种模式:本土化模式、母公司文化移植模式、文化嫁接模式、文化融合模式、文化渗透模式、文化差异规避模式和借助第三方文化模式。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同的核心概念,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使得国与国之间能够友好的合作,以达到共赢。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国家十分重视对跨文化差异管理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针对如何解决企业内部的文化差异,南希・爱德勒提出了以下三种管理策略:
一是凌越。凌越就是将企业内的一种文化视为主文化,不管有任何决策都要以此文化为主。此种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就能有所成效,但容易使企业内部产生冲突。
二是折衷。此策略是各文化之间相互妥协和退让,忽略差异,。其优点是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但不足之处是潜在的威胁较大。
三是融合。融合就是不同文化之间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制约,最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此策略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还具有两种文化的长处和优势。
二、跨文化差异管理的应用
(一)跨文化差异管理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在一些中外合资的跨国公司,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成本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挑选外籍雇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联想公司,在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前,联想内部的高层管理层都为本土化的人才。在收购了IBM之后,联想一方面想留住IBM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派内部的人员去管理IBM以加强控制权。这样的做法势必会因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人才的冲突。此时实行跨文化差异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以上冲突。跨文化差异管理就是在了解了两国雇员的文化背景之后,根据不同雇员的需求而建立一套新型的管理人才的机制。在选择管理人员时,不考虑国籍,而是择优任用。这样既减少和避免了人才的冲突,又能使公司的人才得到充分地利用。
(二)跨文化差异管理在激励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员工较为重视集体的荣誉,而外国员工重视个人的利益,看重按劳分配。中外合资企业在激励管理上存在着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冲突。如果实行中国式的激励机制,那么外方员工会认为自己的贡献于收入不成正比;若实行西方式的激励机制,中国员工则体验不到集体荣誉而没有集体归属感。长此以往,企业内部一定会出现矛盾,进而会失去一方员工的信任。所以实行跨文化差异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国家的员工实行不同的激励机制是很必要的。
(三)跨文化差异管理在交际管理中的应用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因为语言的不同使得员工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这种障碍不管是在基层员工还是在高层管理人员中都普遍存在。如果因沟通障碍而导致两个人的工作交接效率,那么整个部门之间都会出现协调障碍。这些障碍轻则使工作效率降低,重则严重影响公司的声誉和业务量。所以,企业应为为员工搭造一个共通的语言平台,使得员工之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达到跨文化差异管理的目的。
此外,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在公司的计划、决策管理和组织与监测管理方面都已被广泛应用,并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管是在哪方面的管理,其模式的内涵是一样的,就是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各国员工的需求,实现各国的文化沟通和交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各国之间交流往来的逐渐频繁和加强,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在进一步的增加。作为管理人员,要深知一套完善的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这一背景下,对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愈发深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差异管理模式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的广泛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李松媛,王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以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为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4).
传统茶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直到现在对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以及行政管理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完善的思想体系,包括利益、哲学和品德等各个方面,在传统茶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一种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对于现代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高校在行政管理中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内部环境不稳定,行政效率低下,促进内部和谐已经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最大的目标[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传统茶文化理论在高校行政管理的实践意义。
1.传统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融合百家思想,兼收并蓄,呈现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传统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饮茶,并将茶写进诗词歌赋当中,以此来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的诗词歌赋,都能从中找到茶文化的影子。在茶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下,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厚,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就是和谐,内心与外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乃至整个国家的管理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好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但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分析如下:
2.1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它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所得,但是它可利用的资源却又非常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规模和质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资源的利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空间,整合分散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就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来看,尚不能承担起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很多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潮流。学校应当结合传统茶文化的特点,从茶文化中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2.2工作效率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具体情况如校内的一些机构众多,手续繁琐,责任不明确或相关行政人员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些都是导致行政水平低下的原因。另外,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需要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但是目前行政管理人员内部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领导需要就此问题从茶文化中吸取和谐统一的理念,解决行政系统内部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于行政机构冗杂的问题,职责分的过于细致有时并不是一个好的行政管理方式,校方需要借鉴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剔除掉一些多于的部门,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3.传统茶文化理论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将传统茶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当中。在进行管理当中,将茶文化的想关理念适当的融入到部门管理当中,可以有效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关系,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1促进和谐的行政管理理念的形成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还保持着一种相当保守的理念,这对于建设行政部门内部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了保证人员间的相互尊重,就需要管理部门的高层积极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理念,在茶文化思想的氛围下,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行政管理人员自主参与到行政管理改革当中。同时,学生在此氛围之下,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3.2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内部的和谐
在长期的高校行政管理过程当中,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似乎已经发生了偏移,忽略了为学生以及教职工服务的根本目的。并且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理念,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型传统茶文化的想关知识,提高传统茶文化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行政管理人员内部的问题,促进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和谐。
3.3营造更佳的工作环境
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每天需要处理全校各种琐事,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都感到压力巨大,不堪重负。因此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中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理念,有助于缓解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工作当中,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相关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在工作闲暇之余,可以捧一杯香茗与同事闲聊,放松心情,使行政管理部门内部不再是机械化的工作,而更多的是人情味,营造出一种舒适、放松的工作环境。
3.4促进合理的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学生一样,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相关评估,以此来查看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对工作业绩进行考究。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评价机制如果不合理则会引起行政管理人员的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为了建立合理的而评价机制,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需要积极引进传统茶文化的相关理念,使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机制更趋近于合理。
4.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传统茶文化的理念与高校行政管理理念高度契合,这就意味着它确实是可行的,具有相当的实践和研究价值。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们要基于这些问题,将传统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行政管理当中,确保行政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4.1建立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融入机制
近年来,随着对茶文化的重视,我国高校也可开始探究转变行政管理部门的路径,那就是将传统茶文化思想融入到行政管理建设当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领导者必须充分考虑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思考如何将抽象的茶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行政管理建设当中,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道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我国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大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和教职工,但是逐渐忽略了这一点。因此需要建立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融入机制,促进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4.2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学习茶文化知识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水平,领导者需要积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去学习茶文化知识。在现代的思想下,高校领导往往更加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素养,以及精神需求。为了解决这一行政管理中的弊端,管理者必须要组织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传统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才能将传统茶文化思想与现代行政管理相融合,形成一种完善的行政管理系统。行政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4.3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神需求
根据现代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无论从事哪种行业的工作,都比较重视个人的发展。因此,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重视每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了解每一个人在工作中的预期,以及相关的一些想法,积极引导工作人员开口说出这些内心的想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行政管理者就需要借助传统茶文化的理念,培养出一种舒适的氛围,引导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4.4设置合理的行政管理评价机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的评价是非常单一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仅凭领导的喜好,这对于一些有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无疑是不公平的。因此,这种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借鉴传统茶文化的模式,针对不同的部门,制定不同的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5.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一直面临着结构混乱、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各大高校因此头疼不已。随着传统茶文化思想的进一步传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问题得到了转机,通过从茶文化中吸取精髓,将其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3]。综上所述,传统茶文化的理论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困素的作用下被广泛传播到本土以外、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成功。但愿望与现实往往存在距离。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引起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不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不通,交际很容易产生障碍,但很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以英语学习为例,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在具备相当的听、说、读、写技能后,却不能用英语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对于这样的学习者,与其说他们的交际存在语言障碍,不如说是存在与交际对方的文化障碍。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和文化互为作用,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和文化受到各国不同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影响。尽管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间的距离已经缩短,但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却依然存在。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
一、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语言的不同层次和相当层次的语言单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内容。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差异,是英语学习者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词是语言中蕴含文化的核心。文化差异造成词汇语义理解障碍从而影响交际的例子非常常见,因此,英语学习者要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差异首先要了解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文化差异对英汉词汇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英汉文化部分重合导致词汇语义部分重叠。英汉文化中都有的实体,汉语加以明确区分,英语中可能不加区分。这种情况首先体现在概念词上。论文大全,语言。论文大全,语言。英汉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uncle”为例,英语中父母双方的同辈男性亲戚均用“uncle”表示,但uncle在汉语中可细分为伯、叔、舅、姑父、姨父、表叔等,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对这些细致区分的亲属关系肯定束手无策。同样,汉语中不加区分的实体在英语中会明确区分的也比比皆是。论文大全,语言。如汉语中“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来区分动物的性别,而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如英语中公马、母马和幼马分别为stallion、mare和foal。
2.英汉文化空缺导致词汇空缺。以别的语言为参照,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词汇中都可能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空缺 (文化上) ,是指有些表达方式为一国所独有而别国没有。如“冰糖葫芦”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只能意译为candied haws on a stick;又如“Mr. Potato Head”中文中直译为“土豆头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国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跨文化交际者势必不能理解这一词的意思。这种词语使用上的空缺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语和汉语的谚语、成语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尤为突出。如汉语中的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英语中没有“三伏”和“三九”的对应词,如果你对外国人说 three fu 和 threenine,相信听的人会莫名其妙。此时译成英语要对其意义加以解释,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coldest weather。
3.英汉文化冲突造成词义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有两种情况:①有些表达方式,一种语言有另一语言也有,但涵义相反或意义相差甚远。如英汉语言中都有“个人主义”这一词,英语“individualism”在美国人眼里是个人的独立自主,它体现了美国强调的个人奋斗、努力进取的价值观,是褒义的。而中国人眼中,“个人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反义词,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意思,是贬义的;同样词语貌合神离的例子枚不胜举, 如“pull one’ s leg”不是中文中的“拖后腿”而是指“开玩笑”;“drop a brick”不是指“抛砖引玉”而是指“说话闯祸”。②含义相同但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同甚至相反。论文大全,语言。如中文“红”与“绿”或“白”相对,而中文中表示嫉妒的“红眼病”英语中是“green-eyed”,如果用“red-eyed” 则是指把眼圈哭红的意思;“酒肉朋友”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这跟中国人朋友见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英国人见面喜欢谈天气的文化差异不无关系;中国是农业国家,很多习语都与农相关,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瓜田李下”等,英国是岛国,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相关,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树倒猢狲散”英文中译为“ratsdesert a sinking”足见两国的文化特色。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正确的文化态度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民通过创造活动形成并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产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类文明进程不同。论文大全,语言。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持的哲学观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以人本为主体,崇尚勤劳、谦虚、谨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崇尚个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文化传统。中西文化本质差异使中西方人们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达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等等。而这些无不对语言产生影响。因此。培养文化敏感性.即英语学习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对异国文化的观察、理解和反映能力应被视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学习者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摈弃民族主义,消除文化偏见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即文化只有差异,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基于正确的文化态度,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察觉到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并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与本族文化有明显差异的异国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2.选择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学习材料
蕴涵丰富文化内容的语言材料是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英语学习者在选教材时应有意识地多选取一些出自英美国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自己通过大量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代表性。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学习者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发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触及西方文化本质,反映西方文化深层内涵的内容。例如西方的社会制度、哲学流派、经济理论、思想及价值观等等,这些内容有助于学习者自己去分析,去探讨,加深对西方社会的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达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2)多元性。语言材料从类型上应包括己方文化、异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畴。一味强调语言学习中异域文化的导入和异性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相对忽视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影响、与融合,以及外语使用中本族文化的意义,也会使得跨文化交际陷入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加强学习者的主体文化意识,教材在选取上应当适当引入中国文化.语言材料应按不同角度来构建,对同一问题,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通过对己方、异域文化的认识,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达到对己方文化的再认识,对异域文化的真正理解.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3)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符合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习者自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音乐、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它们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对文化有直观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学习者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资料和图片,了解外国艺术、历史政治、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等学习资源给自己直观的感受,使自己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进一步增进文化知识的积累。电影、电视是了解西方社会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习者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衣着、建筑有所了解。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者还可以观察人们的举止、表情非语言交际手段。这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裨益的。此外,互联网也是辅助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给学习者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西方众多文化机构、语言机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英语学习者可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各国使用英语的人们进行交流,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总之,英语学习者应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体验、感受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论文大全,语言。因此,学习语言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在语言学习中,目标语的文化知识也应是学习的重要内容。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其交际能力也会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因此,英语学习者应培养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感觉能力、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自己成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交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M].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
——Tak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s China's foreign-students education career booming,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reakthrough 26 million people in 2011, students levels extends from under graduate to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master and Ph .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showed, brings difficulties to management. This essay analyzes status quo an difficulties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our colleges, and then it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reflection of cultures differences, that specially putting forwards the counter measures to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making the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soft cultural import and special system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0 引言
随着教育的国际联系愈加紧密,加深了与各国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使中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199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首次超过万人,到如今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①留学生已成为中国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地质大学作为1978年教育部最先批准的222所可招收留学生的大学之一,也由最初的1986年招生的1人增长为2011年的548人,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来自除北美洲以外的各大洲,其中以非洲国家留学生最多,为298人。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都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也为留学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如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影响到其学习与生活,这就要求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研究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在管理方面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方法,为中国高等学校探寻适应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的发展。
1 高校跨文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高校跨文化管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在以往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树立了一个跨文化维度,扩大了高校管理的范围。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各个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都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学校对学生具体管理就包括了签证管理、交通安全、宗教活动以及社会保险等多个方面,但是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很多难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由于文化差异性给留学生带来的不适应性。语言不通导致的交流问题以及价值观不同导致的相关问题而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不能有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的障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本文在此主要从文化差异视角来分析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表现来解释上述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2 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表现
文化差异常常发生在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而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异族文化和社会的人员身上。作为来华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一些差异可以刺激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另一些会导致留学生的不适应性,从而导致管理的困难。
2.1 文化差异带来心理上的刺激
留学生来到一个新国家,社会文化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上的刺激能够满足其猎奇冒险的新奇需求,在认知上会感觉新奇。但是这种文化刺激不会持续很长,往往在数天到数个月不等。③据统计,70%以上留学生在初到中国通常会对本国特色文化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学生有选择性地保留类似自己国家的习惯。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由于该校来自非洲国家的留学生248人占留学生人数59%,大多数学生选择保留原有的饮食习惯、自己动手做饭或者将食物限于饼类食物。
2.2 语言问题带来的生活适应性问题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限制了其了解中国文化、接触中国社会的机会,更在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造成不便。该校留学生层次上是以本科、研究生为主,达到76%,而培训生只占约1%。虽然该校留学生层次及自身素质普遍较高,且学校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依旧还存在着留学生遇到生活问题由于语言交流不善导致解决滞后等因素综合引起的生活不适感。
2.3 价值观、不一致导致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大多有,在尊重他们宗教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在留学生之间可能也会存在不同的交流可能导致的碰撞和冲突。④该校大多数留学生文化中都有热情好动的因素,这就与传统内敛的中国文化形成冲突,在日常生活中留学生通常习惯在夜晚进行娱乐活动和进行庆祝,这就导致了留学生与本国学生或老师之间的一些差异,引起更多交流的不便。
3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来华留学生在受到中国教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时,他们原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起作用,部分留学生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法规、政策、规章制度存在认识偏差。⑤这就要求我们弱化文化冲突造成的不利影响,调动文化差异为我们提供的潜在的积极因素。
3.1 强调心理沟通,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针对文化差异,有准备、合理科学地进行科学的心理沟通,会减少其带来的不适。利用刺激期的兴奋感,对留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其理解异国文化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心理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让其从不自觉地被动认识新环境到自觉主动地适应和认识新环境,端正对异国文化的态度。通过及时的心理沟通,使来华留学生对这个过程做好思想准备,正确地认识文化差异。
3.2 注意文化间差异,集中建设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其语言上的差异、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都会给其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影响其留学效果。这要求我们注意这些差异,可以采用放慢教学进度、部分采取双语教学等方式,使其尽快适应学习阶段。同时学校可以建设特色学科,地大开设例如开设水稻栽培等中国拥有相对领先技术的课程,发展优势学科,培养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3 建立完善制度,适应动态的多元文化融合
留学生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仅靠软性的文化导入是不够的,必须还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来适应动态的多元文化融合。在建立管理制度的时候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制定可行的留学生的招生标准来保证留学生整体素质;提供方便快捷的入学申请方式;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针对留学生需要制定其培养计划等,来帮助留学生建立一种与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的共同文化。
4 小结
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高校管理者必须建立有效的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机制以满足其需要。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一文化管理观念,通过具有非理性、可选择性和渐进性的文化导入来引导,同时通过拓展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健全的管理制度的保障,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组织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积极有效地施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以达到高等教育目的。
注释
① 2011年来华留学生统计简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
② 杨广德,王勤.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教育[M].上海师范大学,2004.
③ Professor T.C.Bestor,What is Culture,Anthropology110,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thropology[J].2002(318).
④ 王恩林.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M].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236-237.
⑤ 张静.高教留学生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探索,2007(475):65-66.
参考文献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文化冲突与文化障碍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商务礼仪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务语言,商务非语言以及价值观几个方面
一、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语言的差异
首先,词汇的意义不同。在语言的诸因素中词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在词语的内涵方面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很大。因此,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掌握英语词汇的含义,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我国,龙总是用于好的意思。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幸运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然而,在美国,龙(dragon)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
第二,见面语不同。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中少见的,因此常常引起西方人的误解。在汉语中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字作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例如,商务人员可以这样相互问候:“李总经理!”对方回答:“王总经理”;但是在英语中不能以称呼代替问候,如果在英语中有人这样打招呼:“Professor Wilson!”。Wilson教授会以为你有事找他。
第三,敬谦语使用的频率不同。英语中虽然也有谦词,但只是零零星星一些,不像汉语词汇那么丰富。在中国,对别人的表扬总是自谦。如“哪里”、“不好”、“还不够”等;而在美国,他们把这种过谦视为自卑,他们在得到别人赞扬时回说“Thank you!”。例如:中国的王琳遇见了一位美国朋友杰克,杰克夸王琳的衣服漂亮,王琳却说自己的衣服不是很漂亮,也不值多少钱(其实还挺昂贵的)。当杰克听说衣服便宜,想买一件送给自己的妻子,询问王琳在哪买的时候,王琳支支吾吾说不出来,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习惯了贬低和自己有关的东西,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美国,人们都是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商务非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中国商务人员的礼节动作是两人先握一下手,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仍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拉住不放啦;而在美国,商务人员握手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身体距离也随即拉开。第二,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耸肩常常表示“有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无能为力”;而在中国商务人员表示上述意思时只能是摇头或摆手。第三,在商务活动中,在听别人谈话时,中国的商务人员习惯于默默地听着,认为此时提出问题打断别人讲话是非常不礼貌的;而美国商务人员则认为这样是没在好好听或是厌倦生气了,他们会一再重复。因为在美国,他们在听别人讲话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联想收购IBM之前,联想实行的是“家文化”,每次会议上,都是高管发言,员工默默的听着,几乎不发表言论。在收购IBM之后,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公司规定会议上,中国员工的发言时间比美国员工的发言时间长5分钟。这样,大家群策群力,畅所欲言,促进了联想的发展。
三、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商务礼仪行为中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比西方人要强。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中国,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而在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不像我们那么看重,一般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于此同时,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这就导致了中国人重面子,做了不合身份的事是有失脸面的。而在美国,他们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中国人着重关系(Relationship Focus),美国人着重交易(Deal Focus)。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乐于感情投资,投其所好,送点小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为了是建立友好关系,以便建立长远的相互信任;而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喜欢开门见山,他们愿意在第一次会见的时候就能得到口头承诺。在会谈中,中国人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而美国人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碰撞摩擦也日益增多。要想成功的进行商务交流,就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和跨文化视角下各国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文化障碍,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一)宗教方面
作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修缮了很多庙宇道观,在寺院与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名山大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寺庙的存在,这种自然美感与艺术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为整个的旅游业带来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外国友人急需从种种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的信仰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为什么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两个金刚把守、为什么每个寺庙上的观世音菩萨都在盘坐莲花?为什么十八罗汉各有法器?这些对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满了神奇的历史文化,在整个的涉外旅游资料中进行英语翻译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着不同的图腾禁忌,例如猫头鹰在中国被理解为一种极其不祥的动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猫头鹰则是被认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个的旅游英语翻译环节中,我们每一名翻译者都要下大功夫来做好这种历史的衔接工作,以此来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和不愉快。
(三)饮食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作为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度,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更是让国外友人心旷神怡。然而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例如喜欢对菜谱进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却是大煞风景。例如“龙虎斗”这道菜,对于西方国家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而tiger则是需要人们格外保护的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进行直接翻译,那么便会很容易在上菜、介绍的过程中让外国友人觉得没有了胃口。
(四)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可以说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分歧与差异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喜欢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说明,而西方人则是喜欢开门见山的通过条理性与逻辑性来实现内心思想的表达,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手段
通过对上面几种常见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总结,我们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翻译手段来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西方国家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增译法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名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历史事件等进行对应的文化背景增加说明,对于一些宗教历史典故必须要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来让外国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进行秦国兵马俑展开旅游介绍的时候,相关介绍者必须要从秦始皇的身份进行了解,通过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关的介绍来对秦始皇的一生与业绩进行描述,以此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类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语翻译手段
如果我们单纯的向外国友人讲解孙悟空、黑猫警长、王府井进行介绍,他们难免会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我们每一名旅游讲解员都能够通过对比法来与西方游客喜闻乐见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的让游客们对中国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鸣。例如祝英台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国的猪八戒和孙悟空知名度可与“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节则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释义法下的中西方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