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投资管理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概况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建造的价格,量、价、费为工程计价的主要要素,可分为两种含义:其一为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预期开支、具体开支的所有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其二为通过建设一项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其以投资者角度为主。投资管理是一项针对证券与资产的金融服务,其利益出发点以投资者为主,以此实现投资目标。项目复杂、高投资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工程造价全过程投资管理效果是否良好,对整体投资数额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与建设实施阶段为建设工程的主要阶段,与其相对应的造价管理过程为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按照相关数据分析,于整个项目造价而言,其中投资决策、设计阶段为工程造价投资管理的重点。
2工程造价全过程投资管理
2.1投资估算阶段
投资估算作用:项目投资估算可有效控制工程设计概算,将经济依据、投资限额提供给设计阶段。确定投资估算后,可为限额设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此选取投资块分配方式进行管理,并对设计标准起到控制、指导作业,是工程设计招标、设计方案优选的主要保障。投资估算阶段的划分:在整个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投资估算贯穿于整个过程,可进行项目建设书、初步可行性研究与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划分。笔者主要对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进行探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阶段具有全面性,要对拟建项目最佳投资方案进行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保证在10%以下控制投资估算误差率。此阶段需做好经济评价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才能保证投资方案最优化。投资估算方法:①生产能力指数法。通过已建项目各项投资额,对相同类型、生产规模不同的项目投资进行估算。②比例估算法。设备投资、建筑物与构筑物投资、其他投资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划分类型,先将设备投资额估算出来,随后根据相应比例,将其他类型投资估算出来,最终结合三类投资共同组成项目总投资。③综合指标投资估算法。此方式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要求,对最初投资进行估算,如设备、施工材料等,此方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
2.2设计概算阶段
设计概算需在投资估算控制下,需按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材料价格等,对建设工程产生的所有费用经济文件进行编制、确定。作为建设计划编制与建设项目投资确定、控制的主要保障,设计概算是设计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投资效果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工程造价控制中设计阶段的影响较大,其中设计方案与工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以现阶段设计市场来讲,对设计水平、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集中于设计市场竞争无序、地方保护或设计企业在资质范围以外进行其他设计业务包揽。招投标制度需在建设工程设计阶段引入,这样对投资选择极为有利,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权衡,以确保设计投资方法最优化。在设计概算阶段,还应开展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在对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与材料预算价格熟悉掌握的前提下,根据投资估算对初步设计概算加以控制,随后选取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预算控制。确保其功能、技术指标相符的情况下,对投资限额进行合理分析、使用,确保投资限额的准确性。要求设计阶段不同,其选取的控制对象也不尽相同,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环节,限额设计的对象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在施工图设计环节限额设计的对象为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要求限额目标合理化,提出限额目标值,分析分解整个建设项目投资,对各个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有效控制。设计时需根据限额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标准的合理选择。方案设计环节,需通过方案优化、方案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2.3施工阶段
随着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愈加激励,必须做好投资管理工作,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施工阶段是将工程变为实体的过程,如设计图纸、原材料等,是实现建设项目价值、使用价值的主要环节。因投入资金较多,施工面较广,具有较多影响因素等,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选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投资,这对企业素质提升、加强资金管理极为有利,同时能够实现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投资效益。在施工阶段,应重点对工程造价加以有效控制,对施工预算超额现象有效避免,这也是投资管理的目标。在工程造价中应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利用科学组织,对效率进行有效提升,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加强材料、设备采购供应,对材料价格加以控制。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构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60%~70%为材料费用,且以上升姿态呈现。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材料选用极为关键。设计变更需做好提前变更,变更时间早,才能对损失进行有效降低。如设计变更发生于项目后期,则会对工程实体完成部分造成极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出现返工的问题,进而有诸多费用的再次产生,此时将大大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具体值。在设计变更前,需做好增减工程量、造价,且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工程造价在变更后超过总概算,需通过相关部门审查,需避免设计变更进行设计内容增加,或设计标准提升。
2.4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遵循合同规定施工企业所有完成的承包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与合同需求相符后,可向建设单位结算最终工程价款。审核过的工程竣工结算是建设工程造价核定的主要保障。由此可见,竣工结算审核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此阶段投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工程量准确性审核。作为竣工结算审核的主要环节,审核工程量的主要依据为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与施工现场等,审核时需遵循定额规范内的工程量对其逐项进行计算,避免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施工单位通过工程量虚假增加的方式,提高工程造价,增加投资成本。2)定额套用正确性审查。相比定额单价,分项工程单价是否与其具有一致性极为重要,为此必须做好以上2者的审核工作,确保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等与单位估价表相符,在单价换算过程中,需先对单价换算与定额范围是否相符进行审查,然后对单价换算的正确性进行审查。
3)对所有取费标准与费用定额、施工阶段内相关政策是否相符进行严格审查。做好各项审查、审核工作,才能确保其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才能有效实施投资管理,才能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
3结语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固定性,无法大量生产,其计算、计价、施工都具有单独性,要求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全过程,且做好此过程投资管理工作。作为总投资、分项投资效益与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条件,工程造价全过程内能否做好投资管理工作,能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对工程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关系。为此,需充分了解建设项目整体目标需求,并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指标,准确判断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同时,还需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等进行全面掌握,降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应合理选择体现较强技术性以及经济性的施工建设方案,有效明确建设规模,参照项目实际要求明确建设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确定具体投资规模,并优选具有高适用性以及可行性强、先进科学的工艺设备系统与技术手段,真正完善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应做好投资估算,创建良好的投资系统,明确投资管理工作各项责任,严格预防项目形成三超问题。再者,应做好建筑项目工程投资评价,尽量由多方渠道入手做好经费筹措,实现优化投资效果目标。评价阶段中应合理应用经济分析手段,对项目工程建设经济性做好评估分析,通过调研评估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之中包含的多重因素,进而提升决策管理整体水平。
3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做好投资管理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涵盖下述几个层面工作。首先,应强化设计标准管控,该过程中应通过招标管理制度有效选择设计单位,令其在提升设计质量水平的同时尽量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目标。为夯实基础,可合理选择限额,增强设计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责任感,引入竞争制度,令其选择多元化技术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进而确保选择方案体现良好的选择价值以及性价比。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工作人员应依照设计工作标准,参照具体投资额度设定可靠的投资方案。再者,应基于此基础制定执行力强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设计单位审核监督,在恒量对投资影响成因的基础上,全面激发投资管理在预控工作中的核心价值。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做好现场控制监理、变更管控以及采购管理尤为重要。建筑工程项目监理管理工作可对其施工环节管控发挥决定性影响,为此应注重施工建设现场监理。基于建筑项目施工建设周期持续较长,包含较多变化因素,因此需要具备较强实力同时取得优质社会效益,拥有高公信力的监理单位方能辅助建筑单位行使监理管理工作职能,合理管控施工建设环节投资。为此,在选择监理单位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同监理单位明确各自权责范畴,构建形成互相信任的双赢工作模式。令监理工作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管控目标。
工程项目变更在施工阶段中极为常见,只有通过严格管理监控,方能预防建设成本的不良增加。为应对该类问题,应合理的管控项目变更,完善管控方案,降低由于不科学变更引发的投资增长。而后应通过工程项目总量、引发变更的成因、经费等按照月份形成变更台账,通过细化分析统计,做好监督管理,构成更加完备的工作机制。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备、应用材料、施工技术手段日益完善。该过程之中,建设单位应全面考量现实状况,由施工建设质量、工作进度目标、成本管理等多层面入手,衡量利弊,依照现实需要明确投入怎样的资金经费来配置新型设备或采用更环保的新型材料、技术手段等,合理的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建筑工程项目材料设施采购经费为一类较庞大的投资金额,在项目承包合同总价格中达到高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为此,做好采购设施材料投资的科学管控,对项目施工环节投资经费严格管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采购设备材料的阶段中影响投资施工的因素包含两个层面即材料设备的成本以及质量水平。为此,为有效管控上述两类因素,在签署合同前期,应针对该类设备材料的具体价格、质量品种做细致的摸底调查,依照项目建设具体目标以及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价位,契合质量品牌,制定更加科学的供应方案,并在签署合同过程做进行细致规定,清晰工作责任,明确应急管理方案,预防由于材料进场没能及时到位,或是材料设备各层面无法明确的因素而导致工期延误而形成投资经费的不良提升。一般来讲,建筑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中,不能有效预防投资现实状况同预算管理存在的偏差。施工阶段中,分步骤环节的细化各个分项工程投资管理目标,对具体投资状况作分析研究,建筑机构应同监理单位就整体项目施工各个环节做实时管理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力度。倘若引发偏差现象应快速核查引发偏差的因素,并应用合理的措施有效处理,预防由于偏差等多层面因素的累加导致偏差问题无从处理。
5建筑项目竣工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竣工计算为最终的环节,在验收合格后,应针对结算报告以及有关资料做整体的分析整理,通过发包方评定审核之后,明确最终结算的项目价款。审核阶段中应依照建筑工程竣工、施工图与有关合同材料做核对分析,衡量手续有否齐全,还应明确各类经费文件与收费管理标准,做好竣工决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1-0161-02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的环境下,社会经济活动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工业产业活动的发展趋势,当前各个国家、地区都在不断推动经济环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软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指进行投资活动所需的基础环境;软件条件指投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金融投资作为经济环境中,比较明显的运行指标,投资环境和投资管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对投资环境进行动态和简洁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阵营,对投资环境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构建各项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全面、完整地反映评价投资目标。由于投资环境系统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组成部分,要从各层次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在此过程的资源要得到充分应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应坚持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发展原则。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对金融行业来说,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基础经济环境上看,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能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有序进行;不断优化投资文化环境,可有效促进投资管理人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正确的经济政策环境,可以确保投资活动的安全、稳定。其次,投资环境的评价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遵循动态性和简洁性原则。例如,政策框架属于金融投资活动中,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商业机会属于金融投资活动当中的便利性,指金融投资管理中的促进及鼓励措施。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投资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与价格、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以及劳动力的可利用性等。在金融投资管理中,因为投资环境的发展是一个动太过程,所以要对其发展速度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尽量降低整合资料信息的成本,遴选和设置的指标做到高效而简洁。较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也能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从目前金融投资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构建一个优良的投资环境,是确保取得良好投资效果的基础,可以促使投资人员作出较好的决策。总之,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的影响较大,投资者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其影响,才可促进金融投资管理,进而确保金融投资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环境对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的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也越来越受到金融投资的重视。首先,从硬性投资环境上来看,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在当前提倡绿色环保理念的社会环境下,布局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技术、环保节能的绿色能源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的共识。若投资环境在环保资源上的利用不当,对投资者的投资意识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且,金融投资管理与基础设施的配置条件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投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会为金融投资行业带来一定的潜在投资风险,很多国外的资金在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后,很少会选择投资。其次,从软性环境投资环境来看,国内很多金融投资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水平及服务能力很难和国外相比,金融投资管理的服务环境与水平相对较差,且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在这种投资环境的背景之下,国内金融投资风险控制的问题较多,若没有得到及时改善,投资环境将很难发挥在金融投资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最后,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市场风险难以避免,投资者想要合理、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就需要充分了解投资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并通过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而促进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并正确地认识与了解投资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对投资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进而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投资风险,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富最大化。
(二)投资环境对企业人才要求的影响
当前,投资环境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金融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较多。长时间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发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在这个持续变化的状态之下,金融企业想要较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引进一些专业能力、投资能力较强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金融投资管理者,进一步确保金融企业的投资活动一直处于运行管理的状态,进而提升金融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金融投资业中,大多数投资管理者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办理业务的能力较差,并且对金融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这就直接导致金融企业在管理中,难以提升其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现阶段,单从国内的投资环境方面来看,因长时间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管理制度影响,给金融企业的投资管理带来很多影响。投资环境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这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优化企业的投资管理模式及人才结构的配制,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人才体系,利用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才,较少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活动多带来的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在开展投资管理时,应更加注重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地做好投资环境的构建工作,进而满足社会经济市场对于投资管理的需求,进一步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四、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一)投资环境和金融投资管理应和谐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进投资管理。高科技可以为金融投资管理活动提供一个电子的交易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开展相关的投资活动,交易系统的有效投入,可以较好地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式的金融交易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其安全性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就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进而避免在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操作管理时,因操作风险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其次,科学、合理地规避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属于金融投资管理中的关键任务。金融行业在长时间的创新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风险渐渐增多,其发生的频率也愈发频繁。因此,其金融投资管理创新应该和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相互适应、相互发展。最后,金融管理创新在实际的金融投资管理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活跃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整个投资环境。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促进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作为一项专业化非常高的职业,对金融投资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人力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且积极做好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与提高整个金融投资效果。
(二)优化投资环境,确保金融投资管理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投资环境所处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的构建等,对于投资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基础投资环境会给金融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对于金融投资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金融投资管理需要投入相关的物质设施才可完成,而优良的物质条件,又可以衍生出较好的基础投资条件。而且任何形式的投资与管理都需依托相关的环境来支撑,投资管理也不例外,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非常高,主要因金融发展需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联系。同时金融产业的升级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商业繁荣属于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在投资管理活动中,缩短投资者对于投资时机中的反应时滞,进而改善金融行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金融投资管理发展。
五、结束语
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之后的今天,国家政府应该加强对投资环境建设的重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影响着金融投资管理,而且金融企业在投资建设中,不仅要做好投资环境硬件的建设,还要确保投资环境的软件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与补充,以便吸引到更多外资,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作者简介:杨姝,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参考文献:
[1]王宇,郭新强,干春晖.关于金融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系统和消息冲击的视角[J].经济学,2015,10(1):120.
[2]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环境演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个国际经验[J].世界经济,2013,12(8):23.
[3]王硕.对金融投资体系及其金融环境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23):24.
1.投资过程充满主观盲目性。
投资活动是一项充满了风险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作为决策者的企业管理层必须首先掌握相关投资知识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再进行投资,在实际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还必须要进行可行性方案的调研,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选取最佳方案。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投资决策者却将自身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作为投资的判断标准,这样不但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投资过程缺少健全完善的监督体制。
对于企业投资决策者的有关决策而言,正确与否都需要一个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监管。但在实际进行投资过程里,多数情况的企业投资者都只注重投资前期的决策以及注资,严重忽略投资项目后期的总结以及归纳,一些管理决策的严重失误,都是由于缺少相对完善的审计监管制度,投资决策者大权独揽,将企业的利益置于脑后,令企业处在危机重重的发展状态中,增加了企业的总体投资风险,严重者甚至为企业带去了严重经济损失。相关审计活动开展目的也是由于迫于外界压力,因此缺少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强有力的总体机制。
3.缺乏合理的投资与发展计划。
大多数企业一般都尚未形成一套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相契合的总体发展规划,通常情况下都单单只是凭借自身所处区域亦或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来决定投资范畴,据此来做出的决策也具有临时随机性,这不但会间接令企业的资本限额缺少制约,而且一旦企业超预算限额进行投资,就会令企业处于一种高风险的运营状态之下。与此同时,企业极有可能选择一些短期之内就会取得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对投资规模进行盲目扩张,最终会造成资本的滥用。
二、三种投资模式下的投资管理问题解决手段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国鼓励施工企业进行BT、BOT、PPP模式的投资。施工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为在多元化经营中依托主业,实施向纵向延伸经营提供了机会,很多施工企业采用BT、BOT、PPP等模式的投资,以此投资带动施工主业的开展,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也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但同时也为施工企业带来了风险,面对风险,施工企业需要理性认识和有效防范,以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BOT模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BOT模式指标体系必须要遵从四项原则,即科学性、系统性、独立以及风险控制性,一般BOT模式下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评价的具体流程主要是:第一,目标确定,施工单位通常经过三种渠道得到相关项目信息:政府的邀请、投资公司主动寻求以及中介关系的介绍;第二,寻找出可行计划,项目公司需要对资源、财政、建设团队、政治经济环境等状况提出具体可实施的建设方案;第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是评判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所在;第四,设立专家讨论会,在评价过程中所牵涉的相关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评价以及商议;第五,通过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性,二是定量,综合以上两种分析,最终得到评价结果。BOT模式下投资建设网所产生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少财务所带来的压力,BOT模式所产生的好处是双向的,不仅可以解决政府资金的不足之处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而且也可以为施工单位带去经济利益;第二,可以使国际金融压力可以因此缓解。对于国际BOT项目而言,因为与项目相关的资金是通过项目公司进行筹集的,所以,和国家政府没有任何联系。因此,不会为国家带去相关债务问题。
2.BT模式。
对于BT模式而言,不同的运作方式下,其参与主体及履行的相应职能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完整的BT模式包括以下六大参与主体:(1)项目发起方,(2)项目投资方,(3)项目公司,(4)建设方,(5)监理方,(6)回购担保方。具体BT模式运作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时期,项目发起方确定以BT模式进行保障房项目融资建设之后项目投资方通常会进行项目的立项准备。包括确定项目的总体规划,进行初步的勘察设计工作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专业机构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投标准备等。第二时期,项目招投标和协议订立时期在本时期,项目投资方根据相关招投标法律法规,对发起方提出投标申请。具体进行投标过程时,应在投标文件中把各种法律文件予以明确,并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回购价款、回购期、回购担保等相关合作条件。投资人中标后,通常与发起方或其指定机构签订相关的补充协议。第三时期,项目开发建造时期在本时期内,投资方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需要完成一系列建设活动,确保项目高效、优质、安全的完成。投资方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筹集建设资金、确定项目施工承包方和原材料供应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第四时期,项目转移以及付款时期项目建设竣工之后,发起方组织相关单位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投资方按约定移交已完成的项目,与此同时,发起方根据回购协议向投资方亦或项目公司支付回购价款。
3.PPP模式。
从我国PPP模式来看,对于PPP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国有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主要适用于外包类。外包类PPP项目主要是指有政府部门投资,和私人部门订立相关合约,私人部门承担对应的职责,并对所属的工作进行完成。比如承担的前期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管理修护。外包类PPP项目中,私人部门所需承担的风险与政府部门相比较小。外包类PPP项目主要包含模块式外包和整体式外包。模块式外包指承担项目一个或某几个工程项目,包括服务外包和管理外包。整体式外包指项目的整体外包,包括DB(Design-Build,设计—建设)、DBO(Design-Build-Operate设计—建设—经营)、DBMM(Design-Build-MajorMaintenance设计—建设—主要维护)、O&M(Operate&Maintenance整体运营和维护)。PPP模式的主要益处主要有风险转移和分担,在PPP融资项目中,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的目的不同,私人部门追求更多的是利润需求,政府部门追求更多的是将风险转移、降低政府部门整个项目花费的总成本。
(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 后在70年代由C·P·金德贝格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产品市场不完全;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二是垄断优势: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国家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信息与网络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卡森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于1976年共同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企业内部建立市场,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跨越国界的产物。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主要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忽略了国际客观的经济环境。
(三)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跨国投资企业要具备以下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即技术优势、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金融与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即将企业的资源内部化,以保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区位优势即东道国在投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比较全面与综合的角度研究企业跨国投资,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但它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五)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是近年来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由直接诱发要素与间接诱发要素产生的。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各类生产要素,间接诱发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避免了单纯研究发达国家的实践而得出结论的弊端,但是此理论仍然是局限于静态上的研究,缺少从动态上对跨国投资的发展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一)跨国投资快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不断加速趋势,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年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该类投资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559.1亿美元,2012年更是猛增到772.2亿美元。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能够反映该国对外投资相对其经济的发展水平。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2,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低的。
(二)跨国投资目标市场日益广阔。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地由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200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对亚洲的投资流量占比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而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后,对欧洲的投资增加也比较明显。
(三)跨国投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我国企业在各个行业均有投资。从具体产业看,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2011年末这三类产业企业数量分别占30.8%、25.3%和12.5%,合计占境外企业总数的68.6%。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服务业等国家鼓励的领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各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购并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最重要力量。
(四)跨国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丰富国家投资渠道,探索特色海外投资类型。
(五)跨国投资形式日益丰富。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并购投资明显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较2007年增长了379.4%,随后除2009年略低于200亿美元外,其他三年均超过250亿美元,显著高于2007年之前的水平。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中国跨境并购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占全球并购交易案数的份额2008年为1.0%,2011年提高到2.5%。
三、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属于起步阶段,管理模式还在摸索。管理体制还不稳定,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对境外企业或管得过严、干预过多,或放任自流、管理失控。高素质、具有跨国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更是匮乏。
(二)东道国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对中国跨国公司形成挑战。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要求日益苛刻,要求企业打破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把对人的关注作为重要尺度,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当今的跨国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我国过去长期粗放增长模式下形成的“三高一低”不良形象已成为开展跨国运营的隐形障碍。部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对当地政治、社会、环境关注不够 ,也亟须改变。
(三)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国企业资金规模小,投资领域、行业比较落后,投资模式比较单一,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投资结构较差。
四、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策略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健全和完善跨国投资的制度。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跨国投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应高度重视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其进行商业活动提供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同时与国际市场接轨,调节各类投资主体跨国投资行为、促进跨国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健全跨国投资制度,保护投资主体的利益。督促跨国公司建立内部经营体制,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培养国际化跨国投资专业人才。在中国进行跨国投资的进程中,人才的培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人才的稳定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内部培训,外部锻炼,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队伍。设立国际化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汇聚整合政府、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传播力量,合理分工、有机配合,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育。
(三)实施发挥比较优势、降低成本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实施本地化经营战略,全球一体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的一个主要特点,但全球化应该是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降低成本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时,更加重视实施本地化经营战略。要寻找合适的当地人、律师,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商务习俗,注重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培养本地管理人员。要进行本地研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节约运作成本,研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保持技术优势。要与本地政府建立双赢合作关系,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诚信的友好合作关系。让产品满足当地人的需求,经营方式符合当地的法规习俗,经营目标符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通过本地化策略,很好地利用东道国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并强化自身整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拓展经营领域,更好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蓝庆新、张雅凌.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9,(03).
[2] 杨正、梁纬.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7).
[3] 高嵩友.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3, (09) .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保证了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已开始推行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并取得显着成效,主要管理模式有“代建制”模式和“工务局”模式。但由于基层政府投资管理受多重因素影响,管理难度大,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顺应政府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等进行研究并找出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在项目建设管理上,我国结合国内实际,并参照国际惯例,实行了项目审批制、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及重大项目稽查制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许多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实施中的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重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可行性研究。相当一些项目建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存在有的项目已经开工,而初步设计甚至可行性报告还未审批或有的项目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甚至有“三无”工程(即无立项、无报批、无图纸)出现。如2008年5月1日《楚天都市报》登载的黄石大冶湖一号老桥改造工程就是典型的“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
(二)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管理效率较低。质量、进度、成本是项目管理的金三角,是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许多项目由本地的设计院或建筑公司承建,建设单位完全依靠经验,而非用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项目管理,使这三方面的控制失调,从而导致工程质量较低。
(三)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制未真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项目法人无法独立履行职责;招投标还存在有的地方或部门、行业利用各种手段,排斥潜在投标人,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或不依法招标、招标不规范、串通招标投标,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工程监理制贯彻不到位。
(四)合同执行不严格、合同文本不统一,许多条款欠缺,或主要条款不够详细。
三、我市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的做法
2003年10月在对上海、深圳、珠海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荆门市成立了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其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行使业主在建设期间的管理职能,负责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组织实施。推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其核心就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进行改革,按照“投资、建设、监督、使用”四分离的原则,建立责权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规范政府投资工程运作程序,对建设单位、投资单位、使用单位、管理单位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具体为:建设单位或投资单位主要履行资金筹措、项目委托及监管等业主的职责;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代表业主负责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实行“交钥匙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工程依法进行监督;使用单位负责参与项目的设计审定和工程的竣工验收。
(二)具体实施中,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从范围上讲,目前只是在城区范围内推进;从项目上讲,我们先将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城市公共设施工程以及政府各部门投资建设的房屋纳入了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集中统一管理。
(三)从三个方面着力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其一以合同为基础,明确各方责权利。我们在组织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合同为基础,重点处理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与项目业主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处理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公司与项目使用单位的关系。其二以法规为依据,规范工程管理行为。主要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把好工程投资关;严格招投标制,把好工程发包关;推行风险包干,把好工程签证关;实行联审直达项目,把好资金拨付关等措施着力规范工程管理行为。其三以制度为保障,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完善了从工作人员职责,一直到与业主、施工企业、中介组织关系,内部运作模式及施工管理过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推行了项目负责人制度、招投标审查制度、投资控制制度及有效监督制度。
四、建议
(一)改革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摸索适合各地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社会开放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市场,吸引众多专业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参与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
(二)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各项报批手续,加强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
(三)设计对工程投资影响很大,设计人员要多深入现场,熟悉现场情况,认真地考虑设计方案,做好经济评价分析,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高于施工、便于施工。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往往投资少、施工快、效果好,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拆迁协调;施工图设计也要达到设计深度要求,对路基处理、土石方比例、排水出口等要详尽明确,避免工程造价增加。
(四)选择素质高的施工队伍。目前有的招投标项目限制了一些优秀的施工队伍参与投标。招标方案中投标报价的比例占得很大,实际上到最后比的是预算编制人员的预算水平,而且拟派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也未参与进来,为以后的工程施工带来很大变数。中标的有些并不是综合素质很高的队伍,管理起来费心费力,效果并不好。
(五)监理要切实发挥作用,要对施工内容、设计图纸等相当熟悉,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对工程施工要有很好地控制能力,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事后频频返工,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好的监理要多走、多问、多汇报,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六)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能力 ,既要保障施工的正常进行,又要保障工程质量,还要学会运用各种管理软件或计算机管理网络来很好地控制工程进度,也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工程最新进展情况。
(七)做好资料归档。每年管理项目多且杂,涉及到很多施工图纸、招标答疑、图纸会审、领导指示、会议纪要、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等,要安排专人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其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保险公司的合作企业或个人不能够对保险合约上的条款进行履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骗取保险公司的资金出现欺诈造假的行为,这样保险公司除了无法获得成本收益之外,还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会对保险公司的正常投资运作产生极大影响。
2.利率风险
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产所面临的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金额价值会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保险企业的资产成本无法匹配负债金额,在短期内企业的资产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然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增大,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损失。同时利率风险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面临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随着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每个购买保险的客户的回报率也会相应的发生利差益或者利差损。
3.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不顺畅的资金流动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法及时地将资产变现,这样就无法在限期内支付保险受益者应得的赔偿。所以为了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一些保险公司就会利用大量的成本变现资产,或者是利用借款的方式对支付资金进行筹集,这样也会导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
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匹配的负债期限结构,首先一些保险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要求和较长的保险期,保险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储蓄、房地产以及国债等。其次,一些保险合同往往具有较短的保险期,而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部分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一类型的资金,比如投资同业拆借和股票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方式。然而中长期投资资金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运作中经常出现不匹配长期资产负债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保险业往往对购买债券以及银行储蓄等方式比较看重,从而将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他投资方式忽视了,这样企业的保险资金就会在市场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影响。
2.不完善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
目前在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也就是企业自身内部对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及对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委托。在实际的操作中,保险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往往并不具备管理保险资金的经验,而且其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因此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金投资监管体系,然而由于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实这一监管体系,因此还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于整个监管体系中,无法真正的落实监管工作。这个问题使得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的稳定和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
三、改进保险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
首先保险企业必须要将一个与自身资金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资产管理体系,就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控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企业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可以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明确下来,这样就能够对在选择投资时的盲目性和错误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可以采用财务动态分析、随机模型以及现金流测试的方式动态的监管企业的内部资产负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培训和招揽专业管理和监管人才的工作。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主体,保险公司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手段优化不同投资的比例,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的情况下,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将保险投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这样就可以将最优化的资金投资比例得出来,从而保证保险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2.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将投资风险、收益目标以及投资目的等多方面的帮助提供给保险公司,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做出资金管理决策。为此,首先,保险公司要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确定下来,这是在投资保险资金之前必须要明确下来的指导原则。其次,保险公司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保险资金的使用政策法规为依据将资金运用的限制条款和范围明确下来,并且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最后,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3.做好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工作
偿付能力比例监管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方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在监管机构中被划分为三个级别,然后由监管机构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应该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添加在每年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中,然而监管当局并不能够将测试结果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在这里可以对美国的风险资本法进行借鉴,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风险资本标准制定出来,从而有效地监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业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说明水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利又是一项公益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且投资的金额巨大。目前,我国针对水利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研究较少,因而对水利工程投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程投资管理的涵义
工程投资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的费用总和,又指建筑产品的价格。完成建设项目的费用总和属于国民经济投资管理体系,建筑产品价格属于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投资是完成建设项目所需费用总和的角度而言,水利工程的投资方要想合理利用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必须狠抓源头。一方面,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时,综合考虑保护地域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上,要逐步完善多元化的组合投资,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优化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把项目的投资控制在限额之内,随时纠偏,保证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
从工程投资指建筑产品的价格角度而言,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实质上就是承发包价格。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承发包价格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我国的工程投资管理理论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投资人的效益为出发点的投资控制理论;二是建筑产品的价格理论;三是技术性的成本测算知识。
二、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严格区分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两类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严格的管理程序。针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则强调市场调控,政府只管秩序、安全。此外,将政府投资工程进一步区分为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不同的管理。对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集中的专业化管理。
(一)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于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资本金参股的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对于市场可以自行解决的项目,财政不再安排资金。目前我国针对经营性真股份投资工程,主要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由政府相关专业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货股份有限公司,对多数项目采用投资公司的形式,由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自己担负项目法人的功能。
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采取政府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方式,具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好处。在采用这些管理方式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机制,增强企业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
(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我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政府计划部门审批,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下拨建设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单位进行建设。在这种投资管理模式下,投资方与建设方分离,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通常这种模式下的建设单位大部分是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技术和管理都有不足。最后,建设单位自然而然成为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倾向。
三、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进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论证和投资估算工作,这些工作队建设工程的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在项目的决策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上。一方面,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投资者不承担投资风险,因而搞好可行性研究的主动性差,又由于咨询单位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受到本位主义的影响,容易高估效益低估投资,使得可行性研究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时间短,缺乏备选方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期再完善的控制与管理也无法弥补损失。
(二)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项目决策阶段之后,就进入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也是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设计人员风险意识很高,相比项目的投资额,更加注重项目的安全,从而保守设计,缺乏应有的创新,有些设计单位为了多拿设计项目,往往照搬以前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不能贴近实际工程,后期设计方案的变更必然造成投资偏离情况的出现;其次,大量的水利工程项目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优选,没有大力推行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只重视技术上的可行性,忽视经济上的合理性。最后,由于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工程造价的约束力降低,造成预算和结算的差距不断增大。
(三)工程造价测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的工程造价测算类型主要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项目管理预算、完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
1.在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过程中,有的投资方为了项目尽快上马,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人为降低投资额。另外,投资估算所选用的数据有时误差较大,致使投资估算缺乏相应的准确性,进而让施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目前,在项目管理预算中存在高估的情况。项目管理预算的编制往往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分标项目,遵循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初步设计概算各单项的量和价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在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
3.完工结算和竣工结算。完工结算时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对承建工程项目的最终结算,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向国家或项目法人汇报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从成本角度看,完工结算只是承包合同范围内的成本,而竣工决算是完整的成本。
(四)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投标串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挤掉其他竞争对手,但结果往往使得招投标双方利益受损。另外,在项目管理上也不尽完善。从投标方投标文件来看,项目管理团队强大,但是中标之后,实际到岗人员很少,多报少出的管理状况往往会造成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导致承诺的目标难以达到。
(五)工程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工程变更中。首先,工程变更通知的内容只描述变更项目的内容、范围和数量,不确定变更工作的具体费用。其次,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比较随意,通常由于业主要求加速或工程师的现场指令而变更施工,变更缺乏制约程序。此类变更如果不加强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六)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施工单位在编制结算书时有意加大工程量或巧立名目,提高取费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违反工程量的计算规则,重算、多算或少算工程量。例如,违反规定,混淆各分项工程的界限,重算工程量,应扣除的工程量不扣除,应该合并计算的工程量分开计算,定额中已经包含的内容另计工程量等等,名目繁多。
2.违反定额规定,多计工程直接费用。例如,不同规格的分项工程,工程量混合计算造成高套定额,自行提高定额单价,任意提高材料的消耗量,多算钢筋调整量,加大钢筋砼的含钢量,结构相似而定额分别定价,就高不就低。
3.违反取费规定和标准,乱计取费。例如,材料差价计算不准确,同一个工程不同专业按其中一个专业同时取费,随意套用取费基数多取费用等。
四、结语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对项目投资控制的加强与对投资控制管理措施的强化,可以看出,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勇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3(03).
[2]张艳艳.论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3).
对于这方面内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财务公司的内涵,这里所讲的财务公司主要指的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利用效率为最终目的,同时为企业集团成员单元提供财务服务的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需要注意的是,它的这一功能是在银监会的监督和监管体系下的,是符合银监会所出台的功能定位规定文件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电力集团的资金特点就直接决定了它的组建财务公司资金的特点,那么从实际的经营运行现状来看,电力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金来源单一,外部融资很少。电力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集团的成员单位活期存款为主,一般是不需要有外来融资的[1]。对于电力行业的集团成员单位来说,为了对资产负债率有良好的控制,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会对货币资金的存量有严格的控制,最基本的是要确保日常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充足,那么它的货币资金运用形式也就以现金和活期银行存款为主。从财务公司的性质来讲,它作为一种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可疑对集团成员的存款进行容纳,这样可以达到集团系统内资金集中的目的,所以它的资金负债也主要是以集团成员单位的活期存款为主,而且它的监管作用也限制了外来负债资金的来源,确保了财务公司流动性的安全。
1.2活期存款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上述提到电力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是以集团成员的存款为主的,这种存款是活期形式的,但是集团成员单位为了确保生产经营的安全稳定运转,就需要保持以合理稳定的资金备付余额,那么从这方面来讲,资金存量就会在合理备付余额的范围内有一定的上下波动,趋于稳定状态,基于此,电力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稳定性就很好,不会受到较大的外部影响因素干扰,它的相当一部分就形成了资金来源的稳定渠道。
1.3资金的运用以贷款为主。电力行业的融资需求较大,这就直接决定了财务公司集中资金的主要运用目的,是为了解决集团公司存款贷款双高的现象,使得集团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有效降低,进而起到优化集团公司整体资金配置的方向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以重点支撑集团支柱产业和成员单位的实际融资需求。那么对于电力行业来说,它的财务公司资金的主要运用途径就是发放贷款,以合理的信贷结构来对集团的融资结构进行优化和改善,实现集团资源的配置优化。
2.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做好资金头寸管理的要点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经营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就需要做好资金的头寸管理工作,把握其要点所在,依据集团资金的特点和自身资金特点,运用资金市场工具,根据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要求,对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进行合理预算。
2.1重视资金的集中管理。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对集团成员单位货币资金的集中管理和银行账户流量进行监管和控制,而这也是整个资金头寸管理的基础所在。通过集团公司财务部或者是结算部门的资金集中管理要求,进行内部统一的阶段和对外收付结算的统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财务公司的闲置资金,对于资金利用的高效率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头寸的变化有及时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电力集团资金头寸可以始终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从整体上来讲,这对电力集团来说是十分有益的[2]。
2.2抓好资金的计划管理。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管理资金的专业性公司,它可以依靠集团的集约化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对集团成员单位资金计划的掌控发挥独特的优势。由于电力企业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在集团管理和控制力度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实施统一的财务政策,财务公司可以嫁接起内部结算和成员单位财务预算、财务核算以及公司ERP无缝对接的全过程现金流量控制系统。那么在对集团成员单位资金计划的提前掌握下,就可以提前做好资金平衡计划,克服电力行业集团成员单位现金的大幅度波动对财务公司资金平衡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而且对于财务公司来说,也可以根据较为精确的资金计划,最大程度的减少备付资金的留存限额,从而使资金运作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2-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通过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投资需求提供消费需求的商品,没有消费需求支持,投资需求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浪费,无论单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还是单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都不可能持续,二者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目前连云港市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连云港市近年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根据世界银行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标准:在工业化初期15∶85,在工业化中期20∶80,在工业化中后期30∶70。数据显示,当前连云港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连云港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却与上述规律不相符,连云港市的投资率远远高于这个标准,而消费率却远远低于以上标准。2000年以来,连云港市的消费率基本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至2009年已经降到40.1%,而投资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60%以上。连云港市消费需求明显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贡献的作用始终处于配角地位,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投资是拉动连云港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二)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分析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对于解释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变化的成因,判断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从现阶段看,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投融资改革相对滞后,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力,是导致投资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导致投资比例提高。连云港市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考虑到现阶段连云港市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比重的结构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3)现阶段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使得消费率不易提高。目前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过快,其中商品房2000―2008年平均增长率达12.6%,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这些均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居民消费意愿降低。(4)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低于城镇居收入增长,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由于农民“囊中羞涩”而进展缓慢,进而导致消费率偏低。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给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民生的许多方面。
(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就业的影响
1.就业弹性下降。近几年就业弹性之所以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倚重投资拉动,而这几年的投资结构又主要偏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化等资金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长相应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对创造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经济增长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相对不足,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又进入高峰期,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2.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势严峻使扩大投资带动消费的乘数作用大大减弱。近年来,连云港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出现不断攀升的势头。2000年以前基本稳定在3%左右,2001年上升为3.6%,2002―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5%之间徘徊,2009年又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连云港市也不例外,2009年,连云港市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21%,外向型企业受到沉重打击,相关产业链受到拖累,连云港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问题关系到居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反过来最终影响政府投资的效果。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这是普遍性的规律。在收入水平较高的时期,人们消费情绪高涨,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相反,在收入水平下降、预期收入不高的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积极性就会大大减弱,消费支出也必然较少。近年来,尽管由于连云港市居民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连云港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达47.8%,2000―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平均6.7%,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1.0%,而连云港市人均GDP的增长率为13.9%,连云港市近十年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尤其是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更是远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由此直接造成城乡居民的购买力不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占人口总数接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仍缺乏购买力,其消费能力占全市消费总量不足1/4。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云港市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较为缓慢,而且城乡之间、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从1990年的2.15倍扩大到2000年的2.49倍,至2008年已经达到2.79倍。然而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3 000美元阶段,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1.5~2倍,2008年连云港市人均GDP2 800美元,可见连云港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严重挑战,农村人均土地的减少,农民的收入增加趋于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行业收入差距拉大。行业收入差距是指城市中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近年来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收入,邮电通讯、交通、电力等行业,由于具有垄断地位或行业优势,从业人员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基础行业如采掘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等行业的人员收入偏低,若考虑到福利待遇,则行业之间的差距就更大。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的工资是最低的皮革毛皮及期制品业的20.5倍,这一差距在2008年上升为24.5倍。
3.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人们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2000―2008年,连云港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偏弱位置,2000―2008年,一直介于0.36~0.39之间。与此类似,连云港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整体上也呈现出减弱的趋势,至2007年居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0.48,低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即每增加1元收入,只有0.48元用于消费。
4.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一,由于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对扩大消费并无明显拉动作用,大多数低收入阶层即使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其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也难拉动消费增长。这表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效率问题。第二,城乡数据对比表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利于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疑是刺激连云港市消费需求,促进连云港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经济结构影响的分析
首先,企业信息科技投资是指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系统等方面的投资,加强这方面的投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来讲,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生产力,也能够不断增强组织整体的效能;而对企业外部来讲,既可以为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也有助于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其投资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转型化发展。自动化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上,由人工手动操作逐渐向计算机处理转变,重点在于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方面;信息化体现在,通过信息科技的高效应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知识的共享与扩张;而转型化则体现在,能够进一步完善组织工作与竞争目标[1]。其次,对于投资的应用类型来讲,从组织结构方面可以划分成策略、管理、知识和作业层面。加强策略方面的投资能够帮助企业主管层面人员进行监督、决策和控制管理,并以此来保障各项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知识层面的投资,能够帮助知识、资料方面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挖掘、分析新知识,并对文件的流向进行准确把握。而对于作业层的投资来讲,其主要能够帮助基层管理者,及时、准确的掌握企业日常开展的经营交易活动。
二、企业信息科技投资的特点与原则
(一)投资特点分析。首先,在时效性方面。对于信息科技方面的投资来讲,通常情况下,只有最早的投资者,或者是少数的投资计划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果,并通过投资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其他企业的类似投资计划则很可能会由于学习曲线效果较强,而难以获得相同的投资效益。因此,相比于其他投资者,早期投资者能够长时间的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投资计划若遭到延迟,便无法留住眼前的投资契机,因此,企业信息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次,结构的差异性,经常性。通过信息科技投资而产生的企业科技,其结构独特性一般都比较强,而这种独特性也是其他模仿者无法具备的,所以,跟随着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了一套与早期投资者相似的信息科技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效益。再者,高风险性,滞后性。其投资不仅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在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够获得预期的效益,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也常常会出现投资成本超预算的现象,或者是投资计划延迟等。
(二)投资原则探究。一是,加强对社会技术系统的全面考虑。主要是指,企业在制定信息科技投资计划时,应对自身的产业、组织特点,以及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考虑。二是,在投资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及时、有效的消除技术及相关管理者对信息科技投资方面的认知差异。同时,其投资规划也要充分呈现出连续、自我控制的过程。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关键词: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研究分析
Key words: government investment;project management;problem;research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06-04
0 引言
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增长迅速。涉及到农林水利、城建、能源及社会事业等投资领域,影响到环境、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将这些财政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保有效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坏与快慢,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1]。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决策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决策方法过于定性、前期论证不详细、决策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致使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效率低下、管理混乱、重复建设,给国家及地方政府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确保政府投资项目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分析
1.1 项目管理体制方面
1.1.1 项目决策和建设程序不规范
决策机制是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决定着项目的最终成效。但从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①决策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如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等,致使在项目决策中易受到明显的行政干预,很多项目决策最终是由少数领导研究决定的,助长了“长官意识”的存在[2],决策者对项目了解不充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项目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与工程实际相偏离。
②决策前期科学化论证不到位、不规范。对项目勘查规划不详细,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有些项目动工仓促,未批先建项目时有发生[3]。例如海南省文昌市在修建文昌路这条市政道路网线时,路修了一半发现前方珍惜树种红树,最终直道改弯道,增加了上千万元的投资资金,而这个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失误,确无人为之负责。
③决策的透明化及公众参与化程度有待提高,很多决策局限于政府内部运作,人民群众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被忽视,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很多“形象工程”的出现。并且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没有相对完整的法律对决策、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界定,对决策程序、决策主体等更加缺乏明确的规定,投资决策者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更加不到位。
项目建设程序是指按照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建设程序,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现象。部分投资项目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在初步设计甚至可行性报告还未审批的情况下,已经开工建设;有的项目则是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即形成“三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质量难以控制和保证。例如,昆明市东川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紫荆家园”城中村改造项目[4],建筑投资3亿元,占地48亩,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项目于2012年年底开建。到2014年5月19日该楼盘全面停工,在14栋楼房700余套房屋中有的建到4至5层,有的已建到9层。停工原因为相关部门把关不严,致使该项目“先上车后买票”,开发商在没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开发建设,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的罚款。然而此项目不顾法律法规的规定,已经停工的“紫荆家园”开发商在没有取得预售房屋许可证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售房,购房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投资项目包括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投资项目,而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却是按照统一的建设程序来执行,对一些特殊项目带来不便;政府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现象,增加了建设程序的难度,并且审批程序繁琐,拖沓,效率不高,导致项目没有获得审批而开始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
1.1.2 项目监管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水平和绩效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接受计委、财政、审计、建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察、纪委等多个部门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的监管[5]。存在各监管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职能划分不明确,多头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监管权力的行使过于分散,集中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成效不佳,并且建设单位疲于应付多个部门重复性监管和临时检查,精力被分散,投资效益不佳。缺乏对投资项目全过程、全方面的严格监管。
②项目的监管机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不少缺陷和漏洞。其监管方式,手段单一粗放,包括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现场视察、统计完成项目投资额,缺乏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监管内容不全面,对资金监管存在较大疏漏,财政预算资金的挪用、占用,缩减使用等现象随之产生。
③工程监理制贯彻落实不到位,项目现场监理人员相对较少,部分关键部位无法实行傍站。外聘监理人员多,导致同体监理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④缺乏社会的监督。很多政府投资项目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公众对投资项目的知情权确没有得到保障,社会舆论不能发挥监督作用,项目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
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等级公路,由于不少工程质量低下,建了再补,补了又建,留下安全隐患。然而,这些已存在缺陷,已出问题的政府投资项目,时至今日,还没有人为这些投资项目的失败或损失负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存在以下问题:
①责任主体难以认定。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审批、监管包括多个部门,各部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监管,存在监管交叉,由于缺乏协调,使得责任难以确定;并且按照程序决策和实施的项目,如出现重大失误最终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也无法确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6]。
②责任大小难以界定。责任主体在项目申报、审批中的主观意愿不同,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在实际责任追究中,很难把握责任大小。
③追究主体缺位和管辖权不及。行政管理关系是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的依据,即责任追究程序的启动、追究的范围、广度和深度都直接决定于行政管理关系。而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又直接与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关系有关。这样的行政管理关系极易导致行政管理者自身权力越大责任越难追究。
④追究方式的选择难以统一和规范。在不同地方选择的追究方式不同,最终导致承担的责任不同,处罚承担也不同。
1.1.3 项目竣工后评价体系薄弱
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将其反馈到有关领导、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前期咨询评估等单位,为同类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参考,从而促使项目更好发挥投资效益。虽然项目后评价制度早已提出,但其在我国发展迟缓,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在项目建设基本程序中处于空白,导致无法全面的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也不能及时处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致使项目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对项目的监督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部分项目在建设后期组织管理混乱,交接工作仓促,数据资料报送不完整等现象时有发生。
1.2 项目管理理念方面
随着国家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缓和社会矛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以及宣扬政绩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只是重视项目的争取,轻视项目管理及投资效益的问题存在。为了争取项目而故意扩大预算,多报投资,使得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再者,为了取得立项,有些建设部门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估计缩小投资预算,增加上级政府审批的可能性,当项目获得批准,又以各种理由,要求追加投资,获得更多的资金[7]。项目管理不规范,变更随意,超概算现象严重,政府负担沉重,一旦不能及时筹集,造成项目延期、工程款拖欠等,政府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工作上没有跟上项目建设的需要,不仅降低了政府诚信,也影响到社会安定。例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某回迁房安置项目,在项目完成多年的情况下,后期管理无人问津,小区道路周边杂乱无章,与当初签订的合同协议存在出入,周边环境得不到保障。
1.3 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1.3.1 前期论证不充分,设计变更频繁,签证缺乏管理
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等,它是项目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保障,据有关数据显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投资影响高达70%-90%,而后期实施工作对项目的影响约20%左右[8],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但在实际工作中,这里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政府投资项目在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把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成一种包装,所花时间非常短,不重视可行性研究,实地勘测不详细,不深入,导致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不符,设计质量差、变更频繁,造成项目投资难以控制,工期延长,有的甚至导致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据有关报道,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下,某县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审批了五六十个项目[9],就属于不注重前期论证这种情况。还有些施工不注重签证管理,现场签证不及时,事后补签或漏签现象层出。
1.3.2 招投标不规范,违规分包,合同管理不到位
当前在项目建设市场中,由于招投标环节信息公开程度低,存在一些项目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程序,通过虚假招标、暗地里围标串标、违规转包和违法分包、一些招标机构违规操作、评审专家评标不公正等现象。如某招标文件前后矛盾,招标过程违规操作,早已经内定了中标单位,而其他投标单位就只是陪标走过场;还有些政府投资项目领导直接干预投标,从中获利。某施工单位取得中标资格后,并无施工意愿,而将工程违规转包或分包给其他施工单位,从中获取费用,实际施工单位多为无资质的小施工队,导致高资质进行中标,低资质进行施工;招标工作受制于招标人、地方制度体系的约束,其依法执业的独立性薄弱,行为不规范,甚至有些单位利用专业优势,钻法律漏洞,与业主或投标人相互串标[10]。
合同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是否顺利,各自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护。但是许多单位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签订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潜在风险的存在。如合同没有签订完成,有些施工单位已经开始施工,事后补签合同,合同的约束力荡然无存。合同虽然签订完成,但是不详细,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形成相关的合同条款或合同签订完成,不按合同要求执行的情况依然存在,合同主体不统一,有些施工单位挂靠到其他企业来承担项目,致使合同无效,给承包商和业主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1.3.3 项目质量、进度、成本管理不严格,资金拨付不规范
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进度、成本、质量的协调发展,这三大目标的控制管理,是相互协调发展的。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在这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缺陷,使这三方面的控制失调,进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低劣。
①质量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五要素”。人是保障项目投资质量的关键因素。“人”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组织能否有效完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众多,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从业经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不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法定建设程序,甚至缺乏起码的工程建设知识,导致投资浪费,建设效果差,甚至产生大量的质量安全问题[11]。在施工中,有些建设班子是临时抽调组建,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低,工作也不规范;某些企业的项目经理及监理总监不在岗或不履行职责,有的同一个人在多个项目部挂名,借用他人资质等,有的单位经常调换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一些工程层层转包、违规分包、盘剥工程款,使最终承包单位的承包价过低,施工技术、设备和材料等投入得不到保证,这些都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②进度管理:当前政府投资项目大都可以按计划完工,但工程进度差,不能按时交工,进展不平衡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项目受招投标、土地、资金、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投资项目开工延迟,建设进度缓慢。有的项目已经申报完工,而实际仍在建设中。项目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存在职能交叉,但缺少有效沟通,工程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从而严重影响进度。
③成本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是政府,而使用单位则不是,使用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建设档次,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不从实际出发,铺张浪费。建设过程中,施工变更,签证多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概算超标,项目成本增加。
④资金拨付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投资项目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加,规模也日益庞大,仅2014年,全国政府公共投资就达到1.4万亿元,但是投资项目资金浪费、违规现象也很严重。如项目资金不到位、投资超预算数额较大等。全过程的资金监管无法落实,监管体系对项目资金的监管重点在于项目开工前的估算、概算的审批和项目竣工后的决算审查和审计,对建设单位资金的拨付过程和使用情况,以及工程进度款的核实、工程变更的控制等需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的资金使用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动态管理,“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仍然存在[12]。还有些个别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有些使用中央投资的项目,在争取之初便承诺在先,但实际上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项目业主筹资能力弱,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或没有完全到位,影响项目建设等。资金还存在被建设单位滞留、挤占、挪用的问题。建设单位重争取资金,轻资金支付,造成项目资金在其账上滞留。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影响建设项目成效。
某地区的造林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可以充分说明政府投资项目在运用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块产权纠纷、土地腾退、扭转、拆迁补偿、租赁合同不到期、土地征收等原因,造成施工单位无法按时入场,某地块作为重点建设工程,在明确造林任务的时期,地块还存在25份场地租赁合同,全部在租赁期内,包括种植园、垂钓等多种经营活动,部分造林地块有大量蔬菜大棚未拆迁,私人的出租车停车场正常营业等,影响造林工程进度。而按照该地区政府要求,造林项目设计方案批复后,造林地块调整面积不能超过总批复面积的10%,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乡镇地块调整变更面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有的甚至达到30%以上。某区设计造林地块占地80.3亩,但是由于前期规划地块位置有误,施工人员进场发现施工时图纸位置与现场不符合,能施工面积不足50.84亩。在资金拨付效率也存在一定问题。据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公室统计,该政府投资项目在13个区县全年造林任务完成90%以上时,投资完成率和资金到位率分别为82.35%和42.82%,但资金拨付率只有52.74%,共结存资金22亿元。拖欠施工单位施工款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区配套资金管理到位率较低,在市级资金到位近50%的情况下,有5个需要配套资金的区中,配套资金不到市级到位资金率的一半。
2 政府投资项目措施建议
2.1 完善资金拨付方式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集中拨付机制。在原有将财政资金拨付给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再由其拨付给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传统方式中,改为由建设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建设单位的签证、项目进度、合同、结算及资金到位情况,将工程款直接拨付给施工和监理单位。既可避免资金的层层截留和积压,又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2.2 严格审计机制
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额度大,必须建立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纪检、监察、计划、财政、建设和审计部门都应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运作过程的监督[13]。审计机关除直接审计或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审计, 还可通过整合利用全社会的审计资源,利用新闻宣传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扩大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覆盖面,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分阶段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如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是否符合规定、征地拆迁费用支出、合同履行、工程造价、物资采购、税费交纳等,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情况[14]。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2.3 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严格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可以有效避免各部门不同的干扰管理,保证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按规章办事。并且应明确划分政府投项目各方主体的职责,对出现问题的应严格追究责任,做到违责必究,执法必严。处罚轻在制度上就埋下了隐患,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3条规定,未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又如对于未批先建环境违法行为,环评法的罚则是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罚则是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按照目前罚款上限不过20万元的规定,对很多大的投资项目来说,先批后建要影响进度和工期,未批先建最多才罚20万,还真不如先开工再说。因此应完善法律法规,对违法项目严肃处理,对违规建设的项目,一律采取停建或拆除复原的处理方式,必须在各种手续齐备的情况下再恢复建设,绝对不允许所谓的边完善手续边建设,起到震慑作用。并且实行投资决策终生追偿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不随个人升迁、离退休、转岗、调动发生转移,使主耍决策者成为责任的主要承担着,由此真正建立起“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投资决策风险约束机制[15]。
3 结语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其项目管理好坏,决定着每个项目投资效益的高低,以及项目成功与否。由此可见,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认识到,这些问题是由许多综合因素产生的,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等。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实践、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它既依赖于我们主观上的认识和努力程度,也依赖于客观环境的配套完善。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构的重视,并将之在实践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解丽江.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改进[D].山东大学,2012.
[2]刘平,倪国栋.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分析[J].新远见,2011,04:52-58.
[3]黄振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3.
[4]赵元刚.东川紫荆家园项目遭诸多质疑.云南网讯.
[5]黄刚.当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
[6]周国栋,吴明坤.政府投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7,09:48-51,74.
[7]许倬恺.关于泰州市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以海陵区为例[M].华东科技,2012,12.
[8]卢丽文.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59-60.
[9]李红岩.我国农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技术经济,2006,09:74,87-89.
[10]黄振宇.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3.
[11]韩爱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燕山大学,2012.
[12]黄霆,申立银,赵振宇,任志浩.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J].建筑经济,2005,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