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

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 281 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

篇2

培哚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是通过将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培哚普利属于长效降压药。其降压的作用可持续24个小时,一般在用药后的4~6个小时其降压的作用最大。培哚普利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也可用于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4毫克,在连续服用3~4周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但每日的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8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该药过敏者应禁用该药。

篇3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47-02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心力衰竭发病几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而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1]。本研究分析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7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37例,男女比例19:18,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25±5.94)岁;对照组37例,男女比例20:17,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84±5.6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300mg/d普罗帕酮(盐酸普罗帕酮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91)治疗,1次/d,同时根据患者病症情况服用100-300mg/d(阿司匹林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3),1次/d。研究组患者予以150mg/d厄贝沙坦(厄贝沙坦片,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5),1次/d,同时予以常规房颤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x±s)

组别例数(n)房颤持续时间(h)左房内径(mm)研究组3713.15±4.1329.64±4.58对照组3720.25±4.8140.14±5.09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x±s,mmHg)

组别例数(n)舒张压收缩压研究组37130.15±8.5977.14±6.08对照组37135.36±9.4778.64±7.13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为16.2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7.84%(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具有发展慢、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征。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老年高血压至心律失常而引起的并发症,临床症状以阵发性房颤与血压升高为主,本研究资料选取患者均出现明显症状,并经详细诊断确诊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且患者中不含厄贝沙坦、普罗帕酮与阿司匹林药物过敏者。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一般采取常规房颤治疗,通过普罗帕酮降低患者心机兴奋程度,改善心律失常情况,同时予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压控制情况较好,但临床根治性不够理想,患者房颤复发率较高[3]。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改善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原因在于研究组中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对血管收缩与醛固酮释放具有理想的抑制作用,与常规房颤治疗方案连用,提高药物氧化代谢速度,药物吸收效果更佳,从而促进患者房颤改善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均达到预期效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高血压病症的改善情况均具有临床价值。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房颤复况,研究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研究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常规治疗中复发率较高的缺陷,通过长期服用厄贝沙坦缓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稳定心率情况,降低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况。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中还应予以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防范影响病症复发的因素,从而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显著,临床复发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091-0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1]。阵发性房颤是心脏病急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需要紧急处理[2]。步长稳心颗粒是第一个由国家批准的抗心律失常的准字号中成药,自临床应用以来,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现将本院在使用胺碘酮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90例均为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且均属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年发作5次以上,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35~79岁,平均63.4岁,患者平均每年发作6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同样的降压药物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胺碘酮,0.2 g,3次/d,同时口服步长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袋(9 g)/次,3次/d,温开水送服;病情较重者,2袋/次,3次/d,温开水送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0.2 g,3次/d,连用4周。

1.3 疗效评价

显效:房颤消失,出现窦性心律,未复发,自觉症状缓解。有效:房颤持续存在,但心室率120/min,自觉症状未缓解。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与有效例数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3 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心律失常临床指导原则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由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及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加用步长稳心颗粒)及对照组(服用胺碘酮)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头昏2例,上腹不适1例,心动过缓1例,均自行缓解而未影响治疗,无其他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引起各种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死亡率更高[3]。心房颤动是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且有发生栓塞可能的心律失常,故对房颤患者要力争转复窦律。目前所用西药如胺碘酮对房颤转复及预防发作有较好疗效,但仍有很高的复发率而且不能长时间维持。从本组治疗结果上看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效果为46.67%,而加用稳心颗粒后为82.22%,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步长稳心颗粒主要成分是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等功效,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4]。步长稳心颗粒副作用小,特别无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无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且稳心颗粒能扩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长期使用并逐渐减少胺碘酮的用量,减少胺碘酮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陈还珍,王红峰.阿罗洛尔治疗中青年轻度与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2):39-40.

[2]徐俊扬,王卓尔,史一成.胺碘酮、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38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l):3767

篇5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36-02

Influence study on blood pressure of accompanied hypertensive of 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by using cardiac permanent pacemaker for treatment

GAO Lianjie, YU Bo*

Cardiology Departmen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therapy on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37 case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pacing site o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 Pacemake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cing site had no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Key word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ypertension;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由多种原因导致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除有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还有高血压,其特点为脉压差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对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在安置起搏器前后血压的变化做一回顾,进而探讨起搏器植入与血压变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 2005年5月12日~2009年4月16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高血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4岁,其中高血压3级14例,高血压2级13例,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2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测试起搏阈值≤1.0,固定电极并连接于相应类型的起搏器,埋植于皮下。

1.3 记录血压方法

入院时用台式血压记测量血压进行筛查,血压高者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术前;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记录起搏器开始工作后血压直至安返病房;术后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直至血压平稳,而后用台式血压计每天监测血压至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均以收缩压为主。

2 结果

2.1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变化

见表1。

起搏器植入前平均血压为(186.01±27.28) mmHg ,起搏器植入后平均血压为(171.21±26.76)mmHg,P值为0.000,P<0.05,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有显著性差异。

2.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与出院时血压变化

见表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压(178.05±24.79)mmHg,出院时平均血压(138.65±17.22)mmHg,P值为0.000,P<0.05,更进一步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确实有显著差异。

2.3 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

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将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进行比较,见表3。

起搏器植入右室心尖部前后血压差值为(39.87±4.12)mmHg,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前后血压差值为(36.9±4.08)mmHg,P值为8.798, P>0.05,结果表明心脏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众所周知,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神经、肾脏、及内分泌等因素的参与,然而持久性心动过缓对血压的保护作用至今未被认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有些为原发性高血压,部分为继发性高血压,特点为脉压差较大,平均在100mmHg左右,血压波动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心室率减慢后,心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收缩压增高,心舒张期延长致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增多,故心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减少,舒张压下降,脉压差明显增大。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某些资料曾提及通过植入起搏器后消除心动过缓可导致血压下降与笔者观察结果一致。Schaeffer及Schottler发现5例心动过缓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血压于安装起搏器后血压下降,Kovacs等在205例暂时性心脏起搏治疗过程中发现25 例血压(主要是收缩压)下降。起搏器治疗可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在短期内出现降低,并有助于伴高血压者的血压长期控制[2]。

起搏器治疗引起血压下降原因分析[3]: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心率为50~60/min,心率增快以后,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血压下降。②血压下降可能是心肺感受器[4]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所致,心肺感受器是心房、心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许多感受器的总称,其受到牵拉刺激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而兴奋,引起心率变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患者的血压下降即可考虑为:心房、心室内的心肺感受器有规律地受到起搏电极引起的牵拉刺激而兴奋引起。③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导致出现心悸、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起搏器综合征[5]症状,大部分患者未出现伴随症状,仅有血压降低,亦可考虑因血流动力学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它是以损失心房射血功能和降低心搏量为代价的,因此到底起搏器使血压降低有利抑或有害呢,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全面而长期观察,在此仅旨在报道这一现象。

右室心尖部(RVA)是传统的心室起搏位点[6],近年来较多研究显示,RVA起搏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室间及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并产生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改变[7-9],是一种非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从而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下降和慢性心力衰竭[10-11],然而临床上也观察到并非所有长期依赖RVA起搏的患者均出现心功能改变,目前有关哪些患者容易出现RVA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下降,起搏多久才能出现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以及与血压变化的关系罕有文献报道。

近几年,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证明RVOT起搏能改善心功能。目前认为右室流出道接近房室水平,右室流出道起搏,其冲动能通过间隔同时向双侧心室传导,使双心室电活动更接近一致,此处起搏能使心室激动更加接近生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心室的同步化激动,有助于保护心功能。而本组资料表明,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对血压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起搏器植入部位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作为多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点,主要是因为方法简便、起搏阈值良好、电极稳定等优点,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4 结论

起搏器治疗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并有助于血压长期控制。

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怀宇,石江涛.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继发高血压2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9.

[2]高航,王晓丽.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器治疗对血压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0(32):增刊2.

[3]管鸽,李春晓,周鹏.起搏器植入后致血压下降一例病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5(8):2113-2114.

[4]赵志远,李伟,刘艳.起搏器植入致血压下降1 例[J].山东医药,2006,46(8):75.

[5]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

[6]俞霏,宿燕岗,柏瑾,等.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12):17.

[7]Stojnic B,Stojanov PL,Angelkov L,et al.Evaluation of asyn-chronous left ventricular relaxation by Doppler echocardiogsaphy during ventricular pacing withsynchrony(VDD):comparison with atrial pacing(AAI)[J].PACE,1996,19:940.

[8]聂如琼,伍卫,王景峰,等.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犬急性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力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47-49.

[9]Liu WH,Chen MC,Chen YL,et al.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acutely impair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nduces mechanical dyssynchmny in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a real-time threc-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e study[J].J Am Soc Echacardior,2008,2l(3):224-2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