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本方有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和解摄纳,育阴潜阳,柔以制刚,因势利导之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为太阳病误下,邪气弥漫三阳,形成表里俱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所致复杂证候而设。胸满而烦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之象,胆火上炎、更兼胃热上蒸,心神不宁,则有谵语惊惕之变。邪入少阳经、郁于三焦,决渎功能失调,故小便不利。外邪挟痰湿留于肌表,故一身俱重,不可转侧。因病在少阳,故治以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主,加桂枝通阳和表;大黄泻热清里;龙骨、牡蛎、铅丹重镇理怯而安神明;茯苓宁心安神。使错杂之邪气得以从内外而解。现代医家多用代赭石、生铁落等重坠药物代替铅丹,即可减少毒副作用,又可起到重镇安神之功。
根据本方所治病证胆热痰扰,肝气怫郁的病机,抓住胸满烦惊、一身困重的病证特点,将本方应用于高血压病,随证加减治之。近年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患者兼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疗效显著。
3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具有峻下热结,通腑逐邪、承顺胃气、推陈致新之功。
高血压脑出血中医学中称为“中风”,其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蔽清窍则可见神志昏迷。此即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之证,症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临床上常用通腑法治疗,选方多以诸承气汤加减。
前人以“燥、实、痞、满”四症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洪实者为应用指征,笔者体会,只要腑气不通,大便秘结,且确有热结、痰浊、瘀血等闭阻于内者,都可以攻下,不必一定要四症兼全。大承气汤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泄其热,下其燥结,祛其肠胃积滞,使邪热无所依,气血条达,逆转病势,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效用,使中风诸症缓解。应用大承气汤方要中病即止。
4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证,功效卓著,功能助阳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三味,但组方严谨。用麻黄开肺气、发汗解表;附子补命门火、温阳散寒;细辛温里散寒,助麻黄解表散寒,又助附子温阳,振奋阳气,共奏温阳散寒功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 281 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而细,即心肾阳虚,失于推动温煦之力,不足以鼓动血行,充盈经脉。但欲寐,是由于阴盛阳虚,以致精神衰惫,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少阴病以心肾里寒虚证为主症,故畏寒肢冷、但欲寐、脉沉微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使用要点。里寒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表寒是次要的。使用时,不论患者是否有发热,但见畏寒、肢冷、脉沉就可大胆使用。麻黄在此方中可发散表邪,亦可疏通血脉。《日华子本草》云:“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因此不能认为麻黄只有寒证才使用。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
高血压病症见头痛或眩晕、恶寒、欲寐、脉微细、舌体胖大或淡暗、苔白滑者不少。均为阴寒内盛,水不化气,血脉不和,影响了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功能所致。本方温阳散寒,促进气化,起到了“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作用。可加川芎、葛根,诸药相配有散寒解表,温通血脉,缓急止痛之效。
5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方由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暖肝温胃、散寒益气降逆之功效。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见于阳明篇之“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见于少阴篇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见于厥阴篇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经文虽涉及阳明、少阴、厥阴三篇,分见于三处,虽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点,其病机是一致的,以六经来分,都属于厥阴病,而不是阳明和少阴病。吴茱萸汤实际上为厥阴肝经主方,主要针对厥阴肝经虚寒病变而设,肝经寒邪循经脉上冲巅顶则头痛。由于肝木与脾胃的关系密切,其为病常相互影响,肝寒内盛,最易侵脾犯胃,侵脾则利,犯胃则呕,肝寒为本,胃(脾)寒为标,治疗上肝胃(脾)同治,在温肝的同时,兼顾脾胃,治肝为主,治胃为辅,故均施以吴茱萸汤。吴茱萸苦辛而热,气燥入肝,故其祛肝寒,泄胃浊之功效最速,再加生姜、旋复花、代赭石以增平肝镇逆之效,用大枣、党参补中虚,安胃气,并能缓吴茱萸之辛热。药味虽简,但标本兼治,功专效宏,故取效迅捷。笔者根据仲景制方宗旨,紧扣“虚”“寒”“逆”的病机特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收到满意疗效。
6
小
结
培哚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是通过将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培哚普利属于长效降压药。其降压的作用可持续24个小时,一般在用药后的4~6个小时其降压的作用最大。培哚普利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也可用于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4毫克,在连续服用3~4周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但每日的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8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该药过敏者应禁用该药。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47-02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心力衰竭发病几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而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1]。本研究分析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74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37例,男女比例19:18,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25±5.94)岁;对照组37例,男女比例20:17,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84±5.6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300mg/d普罗帕酮(盐酸普罗帕酮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91)治疗,1次/d,同时根据患者病症情况服用100-300mg/d(阿司匹林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3),1次/d。研究组患者予以150mg/d厄贝沙坦(厄贝沙坦片,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5),1次/d,同时予以常规房颤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情况;随访期间观察两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改善效果对比(x±s)
组别例数(n)房颤持续时间(h)左房内径(mm)研究组3713.15±4.1329.64±4.58对照组3720.25±4.8140.14±5.09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对比(x±s,mmHg)
组别例数(n)舒张压收缩压研究组37130.15±8.5977.14±6.08对照组37135.36±9.4778.64±7.132.3 两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复发率,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发率为16.21%,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7.84%(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具有发展慢、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征。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老年高血压至心律失常而引起的并发症,临床症状以阵发性房颤与血压升高为主,本研究资料选取患者均出现明显症状,并经详细诊断确诊为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且患者中不含厄贝沙坦、普罗帕酮与阿司匹林药物过敏者。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一般采取常规房颤治疗,通过普罗帕酮降低患者心机兴奋程度,改善心律失常情况,同时予以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压控制情况较好,但临床根治性不够理想,患者房颤复发率较高[3]。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改善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情况,原因在于研究组中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对血管收缩与醛固酮释放具有理想的抑制作用,与常规房颤治疗方案连用,提高药物氧化代谢速度,药物吸收效果更佳,从而促进患者房颤改善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均达到预期效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高血压病症的改善情况均具有临床价值。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房颤复况,研究组患者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表明研究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了常规治疗中复发率较高的缺陷,通过长期服用厄贝沙坦缓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稳定心率情况,降低患者治疗后房颤复况。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中还应予以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防范影响病症复发的因素,从而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显著,临床复发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091-0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1]。阵发性房颤是心脏病急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需要紧急处理[2]。步长稳心颗粒是第一个由国家批准的抗心律失常的准字号中成药,自临床应用以来,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现将本院在使用胺碘酮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90例均为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且均属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年发作5次以上,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男53例,女37例,年龄35~79岁,平均63.4岁,患者平均每年发作6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同样的降压药物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胺碘酮,0.2 g,3次/d,同时口服步长稳心颗粒(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袋(9 g)/次,3次/d,温开水送服;病情较重者,2袋/次,3次/d,温开水送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0.2 g,3次/d,连用4周。
1.3 疗效评价
显效:房颤消失,出现窦性心律,未复发,自觉症状缓解。有效:房颤持续存在,但心室率120/min,自觉症状未缓解。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与有效例数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3 疗效分析及不良反应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心律失常临床指导原则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由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及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比较(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加用步长稳心颗粒)及对照组(服用胺碘酮)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患者出现轻度头昏2例,上腹不适1例,心动过缓1例,均自行缓解而未影响治疗,无其他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引起各种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死亡率更高[3]。心房颤动是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且有发生栓塞可能的心律失常,故对房颤患者要力争转复窦律。目前所用西药如胺碘酮对房颤转复及预防发作有较好疗效,但仍有很高的复发率而且不能长时间维持。从本组治疗结果上看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效果为46.67%,而加用稳心颗粒后为82.22%,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步长稳心颗粒主要成分是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等功效,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4]。步长稳心颗粒副作用小,特别无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无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且稳心颗粒能扩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可长期使用并逐渐减少胺碘酮的用量,减少胺碘酮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红,陈还珍,王红峰.阿罗洛尔治疗中青年轻度与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2):39-40.
[2]徐俊扬,王卓尔,史一成.胺碘酮、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38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l):3767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36-02
Influence study on blood pressure of accompanied hypertensive of 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by using cardiac permanent pacemaker for treatment
GAO Lianjie, YU Bo*
Cardiology Departmen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therapy on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of 37 case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pacing site on blood pressure. Results: The blood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 Pacemake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cing site had no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Key words] Ⅲ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ypertension; Pacemaker; Right ventricular ap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由多种原因导致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患者除有心悸、胸闷、头昏等症状,还有高血压,其特点为脉压差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对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在安置起搏器前后血压的变化做一回顾,进而探讨起搏器植入与血压变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 2005年5月12日~2009年4月16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收治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高血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37例,其中,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4岁,其中高血压3级14例,高血压2级13例,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2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测试起搏阈值≤1.0,固定电极并连接于相应类型的起搏器,埋植于皮下。
1.3 记录血压方法
入院时用台式血压记测量血压进行筛查,血压高者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术前;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记录起搏器开始工作后血压直至安返病房;术后应用多导心电血压记录仪监测患者血压,每30分钟记录一次血压直至血压平稳,而后用台式血压计每天监测血压至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均以收缩压为主。
2 结果
2.1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变化
见表1。
起搏器植入前平均血压为(186.01±27.28) mmHg ,起搏器植入后平均血压为(171.21±26.76)mmHg,P值为0.000,P<0.05,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有显著性差异。
2.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与出院时血压变化
见表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平均血压(178.05±24.79)mmHg,出院时平均血压(138.65±17.22)mmHg,P值为0.000,P<0.05,更进一步说明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前后血压确实有显著差异。
2.3 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
根据起搏器植入部位不同,将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起搏器植入前后的血压差值进行比较,见表3。
起搏器植入右室心尖部前后血压差值为(39.87±4.12)mmHg,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前后血压差值为(36.9±4.08)mmHg,P值为8.798, P>0.05,结果表明心脏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众所周知,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神经、肾脏、及内分泌等因素的参与,然而持久性心动过缓对血压的保护作用至今未被认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有些为原发性高血压,部分为继发性高血压,特点为脉压差较大,平均在100mmHg左右,血压波动较大,药物控制效果较差[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心室率减慢后,心舒张期延长,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收缩压增高,心舒张期延长致流出动脉系统的血量增多,故心舒张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减少,舒张压下降,脉压差明显增大。在临床中笔者发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通过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在未改变降压药的情况下血压明显下降,并逐渐趋于达标,某些资料曾提及通过植入起搏器后消除心动过缓可导致血压下降与笔者观察结果一致。Schaeffer及Schottler发现5例心动过缓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血压于安装起搏器后血压下降,Kovacs等在205例暂时性心脏起搏治疗过程中发现25 例血压(主要是收缩压)下降。起搏器治疗可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压在短期内出现降低,并有助于伴高血压者的血压长期控制[2]。
起搏器治疗引起血压下降原因分析[3]: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心率为50~60/min,心率增快以后,心脏舒张期缩短,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减小,血压下降。②血压下降可能是心肺感受器[4]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所致,心肺感受器是心房、心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许多感受器的总称,其受到牵拉刺激或某些化学物质刺激而兴奋,引起心率变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患者的血压下降即可考虑为:心房、心室内的心肺感受器有规律地受到起搏电极引起的牵拉刺激而兴奋引起。③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降低,脉搏减弱,导致出现心悸、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起搏器综合征[5]症状,大部分患者未出现伴随症状,仅有血压降低,亦可考虑因血流动力学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它是以损失心房射血功能和降低心搏量为代价的,因此到底起搏器使血压降低有利抑或有害呢,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全面而长期观察,在此仅旨在报道这一现象。
右室心尖部(RVA)是传统的心室起搏位点[6],近年来较多研究显示,RVA起搏改变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引起心室间及心室内的收缩不同步并产生不利的血流动力学改变[7-9],是一种非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从而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下降和慢性心力衰竭[10-11],然而临床上也观察到并非所有长期依赖RVA起搏的患者均出现心功能改变,目前有关哪些患者容易出现RVA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下降,起搏多久才能出现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变化以及与血压变化的关系罕有文献报道。
近几年,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道,证明RVOT起搏能改善心功能。目前认为右室流出道接近房室水平,右室流出道起搏,其冲动能通过间隔同时向双侧心室传导,使双心室电活动更接近一致,此处起搏能使心室激动更加接近生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心室的同步化激动,有助于保护心功能。而本组资料表明,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对血压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在选择起搏器植入部位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作为多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点,主要是因为方法简便、起搏阈值良好、电极稳定等优点,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4 结论
起搏器治疗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并有助于血压长期控制。
对于依赖心室起搏的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或潜在心功能不全者,应提倡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目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起搏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怀宇,石江涛.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继发高血压2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9.
[2]高航,王晓丽.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器治疗对血压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10(32):增刊2.
[3]管鸽,李春晓,周鹏.起搏器植入后致血压下降一例病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0,5(8):2113-2114.
[4]赵志远,李伟,刘艳.起搏器植入致血压下降1 例[J].山东医药,2006,46(8):75.
[5]张澍.起搏器综合征[J].中国循环杂志,2000,15(4):197.
[6]俞霏,宿燕岗,柏瑾,等.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12):17.
[7]Stojnic B,Stojanov PL,Angelkov L,et al.Evaluation of asyn-chronous left ventricular relaxation by Doppler echocardiogsaphy during ventricular pacing withsynchrony(VDD):comparison with atrial pacing(AAI)[J].PACE,1996,19:940.
[8]聂如琼,伍卫,王景峰,等.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犬急性血流动力学及心肌力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47-49.
[9]Liu WH,Chen MC,Chen YL,et al.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acutely impair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nduces mechanical dyssynchmny in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a real-time threc-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ie study[J].J Am Soc Echacardior,2008,2l(3):224-229.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2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2.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2.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 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为使血压达标,尤其控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单药治疗的效果有限,常需≥2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治疗可以从不同的机制来进行药物干预,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反应,增加疗效,改善依从性。对2、3级高血压或高危/极高危的患者,应选择联合治疗,不能达标者可以增加剂量或联合应用≥3种的药物。
目前推荐的药物联合治疗是利尿剂与CCB、ACEI、ARB的联合;CCB与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也可以选择含有利尿剂的固定复方制剂,但需监测血钾。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地治疗。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原因不明的疾病,但人们的血压又是经常波动的,可因某些暂时性因素的影响而升高,当影响血压的因素去除之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在高血压病的人群防治中,对轻中型高血压病要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和一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治疗十分重要。以免有些患者长期用药之苦。对临界高血压者,可告知他们提高信心,指导他们采用非药物治疗,控制到正常水平是可能的。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2):1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01-0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发病率可达50% 以上,老年高血压发病率的明显上升,多达75%的人血压控制不能达标[2]。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相对较低[3],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中风、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增加老年人致残、致死率,所以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在生理上很多功能都开始发生退化,例如肝酶活性和肾脏功能的降低,都会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由于患有高血压年龄在60岁以上的病人,极容易出现多种心血管的疾病,老年患者动脉硬化性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及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从而常有以下临床特点:单纯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合并性低血压者增多;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高。因此,应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选择降压药。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服药简便,依从性好;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
1 常用两种药物联合配伍方法 利尿剂+ACEI 或ARB;钙拮抗剂+ACEI或钙拮抗药剂+ ARB;利尿剂+ B - 阻滞剂或A 阻滞剂;钙拮抗剂+ A受体拮抗剂;二氢吡啶钙拮抗剂+ B - 受体拮抗剂;二氢吡啶钙拮抗剂+ 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
2 针对老年高血压复方制剂种类
2.1 添加利尿剂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 ARB+DCT(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氢氯噻嗪联合应用是现为较合理的降压药物配伍之一;经很多的临床研究证实,联合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单用,亦优于翻倍大剂量。代表药物:复方氯沙坦/ 氢氯噻嗪、复方厄贝沙坦/ 氢氯噻嗪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的复方制剂,降血压作用具有协同效果,较任何单药降压效果更强,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休克和左心室肥大的危险性。
2.2 含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的复方制剂:复方缬沙坦/ 氨氯地平,用于使用血压尚未得到控制的患者,或用于任何一类药物出现限剂量不良反应的患者,据临床试验证实效果良好。
2.3 三种及以上药物联合制剂: 钙拮抗剂+ A C E I + 利尿剂;A C E I + 噻嗪类利尿剂+ B - 受体拮抗剂;ACEI+ 钙拮抗剂+ 利尿剂+A 受体阻断剂[6]; 肼苯哒嗪+ 普洛奈尔+ 氢氯噻嗪。
2.4 低剂量固定复方的制剂[4]:比索洛尔/ 氢氯噻嗪片,做为复方降压制剂的一个新趋势,将高选择性B12 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2.5) 与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6.25) 合二为一,不仅可使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有效率大幅提高,而且以其独特的低剂量成分,避免了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的增加。
展望
综观我国复方降压制剂,先后研制并应用的复方制剂有多种,有复方降压片;复方卡托普利片;中西药合剂珍菊降压片等,但是药物相对陈旧,组方亦无多样化。近年来,国外医药公司对复方降压制剂的研究越来越热,新的药物研究已着重于剂型的改进和制剂的更新,国外已进入新的给药系统时代,与此同时,复方制剂的组成已经有了新的概念,不单纯是几种降压药物的合理搭配,而是考虑到整个高血压的综合治疗,综合控制多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一理念己获得心血管医学界的广泛认同;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以其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效抵御并发症和依从性好等诸多优点,成为治疗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方法,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血压、改善靶器官损伤、患者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价格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所以我们相信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将会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立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茶剂对中青年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MH患者考虑肥胖、运动、吸烟、饮酒等因素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8例,在社区干预基础上,服用中药茶剂,一天一剂泡茶,6月后复查ABPM;对照组37例仅行社区干预治疗,同期作ABPM比较参数。结果 治疗组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和nSBP、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24 h-SBP、dSBP、dDBP前后有差异。同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1.58%,优于对照组的54.05%(P<0.01)。结论 中药茶剂配合社区干预可有效逆转中青年MH患者血压,改善其昼夜节律和血管顺应性,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 中青年; 隐匿性高血压; 中药; 社区干预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仪的普及使用,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关注。文献报道15.17%诊室内血压正常者存在白昼SBP或DBP升高[1],即MH,其可导致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2]。而通过一定的社区干预,部分隐匿性高血压可逆转为正常血压,故对MH进行积极干预有一定的社会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5月油坊镇卫生院门诊和社区体检者,参照MH的易发因素对高危患者行诊室血压监测及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3]。MH诊断标准:偶测血压<140/90 mm Hg,而白昼动态收缩压≥135 mm Hg和/或白昼动态舒张压≥85 mm Hg[4]。依据纳入标准:MH、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非杓型及年龄在30~50岁间,共筛选出75例男性为研究对象。考虑肥胖、运动量、饮酒吸烟及工作压力等高血压的高危因素,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5],将其分为治疗组(A组)38例,对照组(B组)37例。两组均排除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且患者在入组前均无高血压服药史,一月内无脑卒中史。
1.2 检测方法
1.2.1 诊室内血压测量 采用固定的汞式血压计及标准袖带,坐位右上臂血压,按WHO规定,取Korotkoff第1音为第5音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考虑运动因素,患者诊室血压均为静休5 min后的坐位血压。
1.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 使用美国Spacel abs无创性袖带式动态血压仪,调节30 min自动充气测量,记录并贮存SBP、DBP及平均压,监测时间从上午6:00~次日上午6:00,24 h测得完整血压读数为48次,获得80%以上有效血压监测次数为有效。参数有:(1)24 h平均SBP、DBP(24 h-SBP、24 h-DBP)和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2)白昼6:00~22:00时平均SBP、DBP(dSBP、dDBP)和昼间脉压差(dPP);(3)夜间22:00~6:00时平均SBP和DBP(nSBP、nDBP)和夜间脉压差(nPP);在行ABPM检测时,嘱患者进行正常日常活动。
1.3 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 对照组:实行生活干预,(1)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意识到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严重危害性;(2)教会受试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工作压力、适度放松心情、控制情绪、参加体育锻炼等;(3)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提倡低盐饮食,包括多食用有助降压、降脂的新鲜水果、蔬菜,如香蕉、苹果、芹菜及土豆番薯等,少食油腻和高胆固醇的动物内脏和脑等,戒烟、控酒,提倡少饮酒或不饮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茶剂(三七花6 g、山楂15 g、泽泻12 g、决明子30 g),一天一剂,泡一水瓶水(约2000~3000 ml)为一天的饮水量。
观察6月,每周发一次药,了解和督促受试者采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同时测坐位血压1次,了解血压情况,治疗前及结束各测一次ABPM。
1.4 疗效评定 (1)痊愈:血压达正常范围(<130/85 mm Hg),昼夜恢复杓型节律;(2)有效:血压未达正常范围,但昼夜节律恢复杓型;(3)无效:血压未达正常范围,或有升高其昼夜节律未恢复杓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汉化版软件包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后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和 nSBP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24 h-SBP、dSBP、dDBP亦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这说明通过积极的干预对降低MH患者的血压水平是有效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ABPM的参数比较(x±s,mm Hg)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2.2 疗效观察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1.58%,优于对照组的5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7,P<0.01)。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受试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在临床中,对在门诊血压测量不高,但患者自述血压高有不适感的一类患者,起初并未引起医生的注意。直到2002年,Pickering等[6]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名称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有研究发现MH患者可有明显的靶器官损伤,如白蛋白尿和左心室肥厚等[7]。因患者对MH的不了解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强,导致其有很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害。
中青年男性人群处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其成为MH的高危人群。其常常合并有1~2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饮酒、紧张、运动少等,依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MH属于正常高值的范畴,有研究显示,如果不治疗,在4年内约有2/3“高血压前期”患者会发展为高血压,在2年内只需治疗4例“高血压前期患者”就能预防1例发展成高血压[8]。因此,对于MH的积极干预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本课题通过6个月社区干预,24 h-SBP、dSBP、24 h-DBP、dDBP、dPP、nSBP均取得了显著变化,60%的受试者恢复了正常血压。同时患者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表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因素存在。治疗组通过治疗,其dSBP、nS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31例受试者恢复杓型节律,表明通过干预有利减轻靶器官功能的损害。
本课题在运用自制的协定方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体现了治未病的理论,方中三七花即三七花朵,其疗效优于三七,三七中含多有种三萜皂甙(三七皂甙甲、三七皂甙乙)、黄酮甙及生物碱,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略减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及血管活性作用;山楂则有扩血管、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泽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有利尿降压和利钠保钾作用,亦符合初期高血压使用利尿剂的原则;决明子中蛋白质、低聚糖及蒽醌苷均有明显的降压降脂作用,调脂的主要途径不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李续娥等[9]研究发现,决明子蛋白质、蒽醌苷皆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从而有效控制血压,防治心、脑、肾等并发症,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等.14例偶测血压正常动态血压升高病人临床分析.高血压杂志,2003,11:305-307.
[2] 李令华,宋昌稳,黄文立,等.白大衣性高血压及蒙面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中国基层医药,2007,14:360-362.
[3] 黄俊.现代循证心脏病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10.
[4] 刘丽芳,谢晋湘,晋库根,等.隐形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高血压杂志,2005,13(12):771-775.
[5] 张承业,王静,詹新,等.临床药理实验分组新方法――序贯平衡系数法.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2):1524-1525.
[6] Pickering TG,Davidson K,Gerin W,et al.Masked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2002,40:795-796.
[7] 毛源杰,苏加林.隐性高血压:诊治与预后.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978-980.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 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 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 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 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 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 pressure morning 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 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 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 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 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 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 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 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 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 危险分层,见表1。表1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 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 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130/80mmhg。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 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therapy of hypertens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 Hong-ye, WANG You-qun.The Pharmacological Laboratory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ere used to treat hypertension more and more widely nowadays.This review try to describe about sing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complex prescription used in treatment for hypertension combin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or chronic renal failure,in addition to hypertension.Recently,people noted that chemical drugs which wer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ld manage hypertension more efficiently.Thus,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or complex prescription in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as approached her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ypertension;Complex prescription;Combination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常见病。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以西药为主,关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报道近年来与日俱增。
以往的降压药物往往作用机制单一,犹如鲧治水采用埋填堵截的方法,虽然血压得以控制,但却带来了不少不良反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的显著不良反应是咳嗽。而中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及手段较多,犹如禹治水采取开渠疏导的方式,不但能有效降压且对各相关脏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一事实反证了参与血压调节机制是多方面的。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控制血压。而且中药作用温和,符合平稳降压的原则,不良反应小,可明显改善症状,价格便宜,患者接受性好[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的关注与投入,中药抗高血压的研究及应用已经有了长久发展。
1 单味中药研究及应用
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是众多医家大量治疗经验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对于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精选及进一步药效部位明确,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丹参是临床上已经应用很广的中药,Kim 等[2]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II作用于2K1C的肾性高血压仓鼠,研究发现其通过与影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信号系统,增加eNOS的表达从而增加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使血管舒张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顾科民等[3]研究发现附子对麻醉动物血压有影响,较低剂量时见降压效应,剂量增高则出现升压相,高剂量时还可致三相血压效应,深入研究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有可能发现附子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黄芪也是临床应用较广的一味补气中药,陈治奎等[4]给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连续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8周。结果显示,长期应用单味黄芪可以抑制SHR血压的进一步升高,血压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黄芪的这种药理效应同所给的剂量也有一定的关系,说明黄芪对SHR的血压有肯定的影响。
唐志晗等[5]对SHR多次灌胃杜仲叶提取物,观察其慢性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灌胃1次杜仲提取物,观察其急性降压作用,发现杜仲叶提取物对SHR血压有明显的慢性降低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有明显的急性降低作用。
潘正军等[6]将宁夏枸杞制成水煎剂以一定的浓度作为饮用水饲喂交替性寒冷刺激诱导的实验性高血压小鼠20 d,颈动脉插管测小鼠血压发现一定浓度的枸杞水煎剂确有降压效应,浓度增大后降压作用增强。此外还发现枸杞降低血压同时还能增强小鼠的记忆功能[7]。
目前单味中药的研究及应用报道,在证明中药有降压作用的同时,还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广泛的药源和中药发展方向。但必须指明,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只是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应的已知有降压作用中药间作用对比及具体的适应证尚缺乏临床大样本及远期疗效对比观察。
2 复方中药研究及应用
周鲁等[8]搜集了1 191个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复方,建立了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复方Access数据库,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不失为寻找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的新方法。从数据统计显示,复方中常用到的中药有钩藤,牛膝,天麻,茯苓,白芍,泽泻,川芎等[9]。
经典方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功能,用于中医头痛、眩晕证属肝阳上亢型者,临床和基础研究证实本方具降压,改善血液流变、降脂及改善心室肥厚的功效,徐兴祥等[10]发现高血压患者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居多,由此以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为主,适当兼顾痰、气、血,以天麻、钩藤、石决明等14味中药组拟了强力降压乐方,经临床实践用药,证实该方具平肝熄风,补益肝肾,降压定眩功效,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体现了中药在高血压方面的优势。邢之华等[11]采用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等)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尼群地平10 mg,3次/d,1个疗程后,天麻组与尼群组均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证实天麻钩滕饮的降压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俞彪[12]取夏枯草,茺蔚子、黄芩、决明子、双钩藤和茶叶配成药茶,给31例高血压患者服用,结果发现该6味中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降压降酯的效果,降压幅度比较缓和,治疗前偏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经服药后均有所下降,适合于中老年高血压病的辅佐治疗。
民间也有人如乔利民[13]自撰方,取天麻、钩藤(后入)、石决明(先煎)、地龙、车前子、三七、川牛膝、苦丁茶,水煎服。通过中药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平均收缩压有显著性下降,并经3个月以上观察,降压效果远期疗效好且无复发。袁传爱[14]用麻黄、细辛、制附子、白术、山茱萸治疗肝阴虚兼外感证,煎服3剂后症状好转,继续治疗1年,血压稳定,眩晕尽除。王建仁[15]用夏枯草、钩藤、等组方给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煎水泡足,显示有降压效果,认为中药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的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其药理效应,但此法降压程度及方便使用方面有待商榷。
崇卓等[16]给2K2C肾性高血压大鼠灌喂四逆汤提取物水溶液14 d,发现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且肾入球小动脉壁厚度较模型组显著变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减小,脑的病理改变减轻,说明四逆汤具有降压作用,并且能够减轻甚至逆转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系统以及靶器官的病理改变。
蔺小平和朱笛霓[17]对8种中药保健品进行了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功效研究,观察8种保健品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结果多种中药组方,经粗提混合位透入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但降压作用持续性、稳定性差,提示对中药外用降压疗效应持谨慎态度。建议高血压病患者绝不能轻易以中药保健品取代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治疗应以联合用药为主,方能起到较好的器官保护作用。
3 中药或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其他病症的研究与应用
3.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并糖尿病取得了显著进展。付伟等[18]用中药与素转换酶ACEI联合治疗伴有Ⅱ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与单独用ACEI的治疗的患者对照观察。治疗组收到较满意的效果。ACEI如琉甲基丙脯酸、洛丁新等对Ⅱ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不影响糖代谢,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能产生对心、脑血管、肾脏的有益效应,但患有Ⅱ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患者多数有全身动脉硬化,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加大剂量易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诱发肾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而用中药与ACEI联合治疗弥补了这一不足,其优点是: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疗效,能增加其它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少。对于Ⅱ型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用中药与ACEI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中药对于治疗胰岛素抵抗(IR)的优势是相对安全、毒副作用较小,这对于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这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尤为重要[18]。郭志华等[20]报道四泰片(生地黄、大黄、地龙、葛根、泽泻、决明子等)可降低IR大鼠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韩超等[21]观察葛根素对IR高血压大鼠自由基损伤有保护作用。实验选取大鼠双侧足三里(后三里)、脾俞、肾俞,按80、40、20 mg/kg给予葛根素进行穴位注射,每天1组穴位,交替使用,选取卡托普利为阳性对照,4wk后托普利组、葛根素高、中剂量组给药血压明显低于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葛根素高、中剂量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认为葛根素能增强IR高血压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损伤,降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Ojewole等[22]报道在非洲民间有使用苦瓜不同部位控制或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传统,Ojewole 等对盐敏感型高血压大鼠静脉注射苦瓜全草提取物,收缩压和心率产生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此外急性经口给予苦瓜提取物还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
3.2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衰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中医认为高血压眩晕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上阴虚阳亢是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之一。
临床上高血压常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出现,中医认为多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肾络瘀阻之证,因此其治疗以活血化瘀、滋阴温肾为治。于黔等[23]用生地、麦冬、杜仲、枸杞子、大黄、丹参、牛膝等水煎给患者连续服用2wk,同时停用其他降压药,显示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下降,特别是血压下降,尿蛋白量减少,证实对保护肾功能确有疗效。高血压可加重CRF,因此控制血压,缓解肾小球病变对于治疗CRF并高血压者能改善和延缓CRF进展。关晓东等[24]对早期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患者在口服厄贝沙坦的基础上,加用肾衰方合高血压方(党参、白术、麦冬、当归、赤芍等)连续12周后,出现明显的降压作用,且有效降低了肾损害。
3.3 高血压合并的焦虑症对达标降压有很大影响,常规西药抗焦虑治疗有许多不良反应,有些患者不耐受,郑凤和[25]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焦虑,21 d后,焦虑症显著改善,且血压也有所下降,虽然统计分析时无显著性,但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症疗效肯定,对达标降压有益。
西药以降压为特长,中药以改善高血压病症状为优势,因此进一步明确不同降压中药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4 结论
高血压病因其患病的普遍性及对靶器官的严重危害性,已成为国际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几十年来,西医降压药有了极大的发展,种类也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的降压药均有较大的副作用,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免疫力下降,有些副作用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如心肌梗死、肾、脑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且这些副作用常随剂量增大和应用时间延长而增多[26]。因此,从中医领域积极开发更为有效而不良反应更少的防治高血压的中草药,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极为有意义的工作。
中医治病,整体观念为三大原则之一,但中药降压制剂对心、脑、肾等脏器的保护作用如何,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否通过服用中药制剂,解决“终生服药”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目前中药在抗高血压方面的中成药尚为数不多,更多还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而中药方剂成分复杂,药味众多以及相对应的药理研究模型的难建立正是中药临床前研究的难点。现在研究中药中的有效降压成份,开发出一些新剂型已经成为大多数中药研究路子[27]。而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多数报道仍停留在对降压疗效的简单观察,观察指标和实验方法较为滞后,而早期中药研究多着眼于“降压”本身,与现有西药比较,未能突出中医药整体调控的优势,近年来已开始注重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影响的研究,但多以实验为主,临床缺乏大样本随机临床测试(RCT)研究。中药单味药降压研究较多,但作用机理研究尚欠深入,多数作用靶点不清,缺乏药代动力学及量效关系方面的研究,影响了疗效的进一步提高[28]。如何发挥中医药资源的优势,使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仍需进一步努力,这点上,中西结合疗法已经给我们开了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 马法太,赵恒,王德周,等.高血压病的中药治疗.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2):85.
[2] Kim DD,Sánchez FA,Durán RG,et al.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is a molecular vascular target for the Chinese herb Danshen in hypertension.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7,292(5):2131-2137.
[3] 顾科民,左箴,杨友才,等.中药附子的研究_附子的血压效应及其机理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2,(11):13-17.
[4] 陈治奎,胡申江,孙坚,等.黄芪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6):372-374.
[5] 唐志晗,彭娟,姜金兰.杜仲叶提取物对清醒大鼠血压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7):901-903.
[6] 潘正军,王新风,杨占军.宁夏枸杞水煎剂对实验性高血压小鼠血压和血脂含量的影响.淮阴师范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4):327-329.
[7] Ho ShihChing,Ho YuehFeng,Lai TzungHsien.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against hypertension enhance the effect of memory acquisition.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5,33(5):787-795.
[8] 周鲁,付超,蔡鑫.治疗高血压常用中药复方用药规律分析.中医杂志,2005,46(5):351-354.
[9] Zou ZD,Liu N,Guo P,et al.Analysis on clinical treatment in hypertens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10 years in Beijing.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2007,32(15):1569-1572.
[10] 徐兴祥,李生奇,韩自福.强力降压乐治疗高血压病1820例临床研究.甘肃中医,2005,18(5):17-18.
[11] 邢之华,蔡昌龙,谭海彦,等.天麻钩藤饮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80-2881.
[12] 俞彪.中药降压茶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交通医学,1993,7(4):360-361.
[13] 乔利民.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400例.实用医药杂志,2006,23(6):723-724.
[14] 袁传爱.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新用.湖南中医杂志,2003,10(6):58-59.
[15] 王建仁.中药泡足治疗高血压病.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14.
[16] 崇卓,杨学伟,刘海霞,等.四逆汤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及心脑病变的影响.青岛医学医学院学报,2007,43(3):207-209.
[17] 蔺小平,朱笛霓.八种外用中药穴位透入对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治疗作用的看法.陕西中医,2004,25(4):377-378.
[18] 付伟,林青,钱朝霞.中药与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Ⅱ型糖尿病并发的高血压临床观察.中医药信息,2000,(3):35.
[19] 权媛.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研究进展.甘肃中医,2007,20(5):85-87.
[20] 郭志华,袁肇凯,王东升.四泰片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10-11.
[21] 韩超,庆方,潘竞锵,等.葛根素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自由基损伤的拮抗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71-73.
[22] Ojewole JA,Adewole SO,Olayiwola G.Hypoglycaemic and hypotensive effects of Momordica charantia Linn(Cucurbitaceae)whole-plant aqueous extract in rats.Cardiovasc J S Afr.,2006,17(5):227-232.
[23] 于黔,宁莉菲,张瑞芬.中药治疗肾性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的RAAS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观察.天津中医,1997,4(6):259-260.
[24] 关晓东,吴宇芳,赵文.中药结合厄贝沙坦治早期慢性肾衰竭并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海南医学,2005,16(1):33-35.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028-04
Effect of Enalapril combined with calcium carbonate vitamine D3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osteoporsis
CHEN Ping-jun WANG Xia HUANG Xiao-hong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nalapril combined with calcium carbonate vitamine D3 on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of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osteoporosis.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December 2015,a total of 63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osteoporo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and randomly and double-blindly divided into group A (n=32) treated by Enalapril with calcium carbonate vitamine D3 and group B (n=31) without Enalapril.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one year,the levels of 25-OH-vitamin D,serum calcium (Ca2+),serum phosphorus (P),alkaline phosphatase (ALP),parathyroid hormone (PTH),osteocalcin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3,6,9,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lumbar vertebrae and neck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eline values of serum parameter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The total serum 25-OH-vitamin D levels in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and which 9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aseline values,however,the levels of 25-OH-vitamin D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normal value(30 ng/ml),there was no signific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25-OH-vitamin D between two groups(P>0.05).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erum Ca2+ levels of two groups were elevated and within the normal range,no hypercalcemia occurred;serum Ca2+ levels of two groups 6,9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Osteocalcin,PTH,ALP,P compared with baseline valu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BMD (L1-4) value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year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P0.05);after treatment for one year,BMD (L1-4)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BMD value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elderly patient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osteoporosis who have taken Enalapril and calcium carbonate vitamine D3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year.
[Key words]Essential hypertension;Osteoporosis;Bone mineral density;Enalapril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存在于骨组织并参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病过程。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Ⅰ与Ⅱ与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AngⅡ激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动剂受体使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减少[1]。多数研究者一致认为RAS抑制剂可增加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然而临床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作用存在不一致性。本研究选择我院住院及门诊高血压并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依那普利联合维生素D3对BMD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科住院及门诊的63例老年高血压并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7.5~85.8岁,平均77.3岁,随机、双盲分成A组和B组。A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67.5~82.7岁,平均75.3岁。B组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9.6~85.8岁,平均7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评定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之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2],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②BMD测定标准,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BMD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症,即BMD≥-1 SD为正常,-2.5 SD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骨质疏松;有肿瘤或Paget病(畸形性骨炎);患有糖尿病、甲亢、甲旁亢等内分泌性疾病;患有卵巢及子宫切除术等影响骨代谢疾病者;半年内曾使用过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者;不愿参加干预及随访者。
1.2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常规项目检查:①测血压、体重、血常规、生化等。②BMD测定,采用美国进口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型号:DPX-NT)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1~4和股骨颈(neck)BMD测量。采用罗氏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并测定骨转换指标[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③A组患者口服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碳酸钙D3,B组单纯口服碳酸钙D3。两组观察1年,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的血清指标及治疗前后的BMD情况(腰椎L1~4和股骨颈BMD测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清指标基线值的比较
两组各血清参数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情况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3、6、9、12个月总血清25(OH)D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治疗后9、12个月较基线值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血清Ca2+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均在正常范围内,无高钙血症发生;A组、B组治疗后6、9、12个月较基线值显著升高(P0.05)。骨钙素、PTH、ALP、P较基线值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BMD值治疗前后的比较
A组治疗后1年的L1~4 BMD值^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表3)。
3讨论
高血压和骨质疏松是老年患者中常见共存疾病,在与非高血压患者的对比研究中认为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3-4]。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导致血压升高,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对骨代谢有负性调节作用[5]。同时近年来不断有研究[6-8]表明降压药物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发现RAS存在于骨组织并参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病过程[9-10]。AngⅡ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和cAMP信号途径诱导成骨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损害成骨细胞,增加破骨细胞数量,最终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11-12]。AngⅡ也可能通过降低离子钙和增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影响钙代谢。由于骨组织RAS的活性升高,其活性肽AngⅡ的生成增加,AngⅡ显著增加多核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通过细胞外蛋白激酶RANKL表达上调[13]。ACEI可抑制AngⅠ并阻止AngⅠ转换成AngⅡ,使AngⅡ水平下降,从而使BMD增加。动物实验证实ACEI可使骨组织ACE、AngⅡ、肾素等RAS组分的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降低,可明显提高血磷和血清骨钙素(骨形成指标)水平,具有潜在的调控骨转换速率的作用。
多项临床研究[14-16]数据显示,ACEI可以在改善BMD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国内在ACEI应用动物小鼠试验中也得出ACEI能部分改善骨组织的负转换状态,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治疗[17]。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和对老年人开展的横断面研究[18],发现ACEI具有增加骨量和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本文选择对象为年龄>67岁的老年患者,对比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联合服用依那普利片和碳酸钙D3后,A组股骨颈BMD明显提高,进一步支持ACEI可改善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的论点。本文两组维生素D水平尽管较基线值升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值30 ng/ml,可能与口服维生素D剂量不足、老年患者胃肠吸收相关。ALP和骨保护素是反映骨形成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的提高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本文两组血清钙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无一例高钙血症,无任何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依那普利联合碳酸钙D3干预研究1年后,A组的BMD值有显著上升。依那普利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可能有效地发挥对骨质疏松症的改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其产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新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6):673-67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5):42-93.
[3]徐君翔,刘晨,张鹏,等.高血压与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872-875.
[4]史大治,王曦云,宋成伟.中老年男性高血压病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55-56.
[5]和渝斌,王波,刘立新,等.长效钙拮抗剂对高龄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8):5703-5704.
[6]李霞绯,吴娟.依那普利和替米纱坦对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女性患者骨密度及骨转化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 24(48):4534-4536.
[7]王宇,徐颖颖,张相彩,等.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3):385-390.
[8]杨军,王博,宣淼,等.降压药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2):92-94.
[9]刘颖,宋成伟,杜以武.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及骨代谢失调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0):1689-1690.
[10]廖梦阳,程龙献,廖玉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回顾[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8(2):83-87.
[11]柏松.新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6):19-21.
[12]蔡晓娜,屈百鸣.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靶点的高血压治疗新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63-67.
[13]方怡,Yoseph G,黄文秀,等.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对低钙喂饲小鼠松质骨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 30(10):1477-1478.
[14]谢军,孙媛媛,张颖,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14,35(2):146-148.
[15]王烨明.抗高血压药与骨质疏松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9):1184-1187.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59-01
腹腔镜(LC)是利用先进的电视腹腔镜外科技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取代了部分的传统手术,成为微创手术的重要部分。主要经B超和CT检查确诊为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后在电视腹腔镜窥视下,通过腹壁的3-4个小戳孔,在插管全麻将腹腔镜手术器械插入腹腔切除胆囊。与传统剖腹胆囊切除术相比,除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外,已成为胆囊炎、胆囊结石的首要术式[1]。近年,LC手术已被广大患者熟知,并被普通接受,因此,如何做好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后护理工作的关键。本文重点关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胃肠道准备、术后做好饮食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组520例,男315例,女205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37岁,术前经B超或CT显示胆囊结石360例,胆囊息肉130例,胆囊炎30例。
1.2手术方法: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
1.3合并症:本组520例,合并高血压25例,合并肝硬化5例,合并糖尿病10例,均采取微创,选择性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成功率95.3%,术后平均住院4-5天,依次是出血、胆漏、胆总管损伤等,出院随访护理满意度98%。
1.4结果:本组520例,7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
2护理体会
我在174医院肝胆外科工作期间,护理了很多要做胆囊结石切除术的病人,也护理了慢性的胆囊炎的病人,对于护理人员,我想要做的就是把病人护理好,让病人心情得到放松,尤其是需要手术的病人,很多病人都怕手术,他们怕手术不是怕“疼”,而是怕手术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病人的这些心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想都需要给他们做好心理工作,让他们把心放下来,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手术,对待自己的身体!下面简单说一下围手术期的护理:
3术前护理:
3.1心理护理:术前结合病情向患者讲述胆囊疾病的有关知识,LC的优点、特殊性及局限性,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所采取手术方式。平时经常接触和关心患者,增强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返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于全面肺部手术尤其重要。产生返流和吸入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因此除了术前必须禁食外,还应考虑到不同各类食物应有不同的禁食时间。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又能刺激胃排空。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小时、禁水,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过早进行,让患者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极易发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抗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愈后[2]。术前应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并可防止术后腹胀。
3.3常规准备:术前戒烟、戒酒,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训练床上使用大、小便下床或改变而导致床上排便困难,或因麻醉后膀胱肌收缩无力而引起的排便困难。
3.4皮肤准备:应注意脐部及会的消毒,尤其是脐部LC必须在脐部切口,术前应指导并协助病人用松节油等清洁消毒脐部。
4术后护理
4.1:LC一般采取全麻,故术后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清醒后取平卧位,可减轻肺部张力,利于切口愈合。一般6小时后可起床活动次日晨可下床活动。
4.2恶心、呕吐的护理: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量和性质,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4.3肩背部酸痛:病人在改变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4.4血压升高的护理: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4.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的变化,防止剧烈咳嗽和呕吐。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毫升因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大于500毫升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2)胆漏术后严密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和有无腹痛、腹胀及黄疸,留置的腹腔引流管 是否有胆汁流出。[3]
4.6饮食宣教:肠道功能未恢复前应禁食、禁饮,肠道功能恢复后第一天以无脂流质为主,以后逐渐过渡为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忌辛辣刺激食物。
4.7出院指导:术后一周内只能做轻微的活动,3周内不能提大于5千克的重物,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术后1个月复查B超,如体温大于38.5度,伤口出现红、肿、热、痛等不适,或肝门停止排气,排便2-3天,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腹腔镜技术代替手术已经十分普遍,电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就是利用电子腹腔镜外科技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利用微小腹腔镜仪器插入腹腔内切除胆囊。具有生理干扰少,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但毕竟导管状镜子要进入腹腔,所以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才能保证患者的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制定护理计划
常见护理诊断包括:①焦虑;②睡眠型态紊乱;③舒适的改变;④潜在并发症――感染;⑤知识缺乏一术后康复知识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由于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多数患者及家属并不了解手术过程,因而怀疑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更有部分患者担心费用过高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对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的适应症、方法、优点,同时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顾虑,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应在患者手术前,明确告知患者手术前、后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注意事项,同时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应明确给予说明、解释,并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紧张情绪,认真做好术前心理准备工作。
2.1.2完善术前检查
术前检查:①彩超确定胆囊疾病。②化验血液、检查是否有凝血机能障碍,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了解肝、肾功能情况。③检查心电图、胸透了解心、肺功能。④包括血、尿、粪常规。⑤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情况。⑥同时对女性患者注意有无月经来潮,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1.3皮肤准备
脐部清洁尤为重要:用棉棒蘸双氧水或软皂液将脐窝内的脏物擦净,再蘸干。同时备皮范围是上至剑突下,下至耻骨联合,旁至腋中线,剃去皮肤汗毛,注意勿损伤皮肤,用肥皂水擦洗腹部皮肤,然后用热水擦洗干净,避免术后的伤口感染。
2.1.4胃肠道的准备
术前予以清淡,易消化食物,并禁食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当晚应进流质食物,术前6-8小时禁食水,并用O.1%-0.2%温肥皂水500 ml-1000 m1灌肠,直到排出水样稀便,以清洁肠道。手术前留置尿管和胃管,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而导致的窒息或误吸并防止胃肠胀气而影响手术。
2.1.5术前30分钟常规肌肉注射鲁米那0.1 g,阿托品0.5mg,携带病历及输液瓶将病人用手术车送往手术室。
2.2术后护理
2.2.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2.2要求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并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3吸氧
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4-6小时后给予间断吸氧。术后6小时患者清醒后,可鼓励患者下床做轻微的活动以增加肺通气量,有利于气管分泌物排出,减少肺部感染,并可促进肠蠕动及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避免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剧烈活动或搬动重物,病人咳嗽时恰当保护伤口,以免腹壁张力增加损伤切口。
2.2.4术后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每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各一次,至病情平稳。观察患者的面色及精神状况,并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有无腹胀、腹痛、出血、腹膜炎、腹壁紧张等体征以及早发现有无内出血的表现。
2.2.5术后腹腔引流管护理
感染较重的手术及手术创面大,有污血的病人术后多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术后返回病房要及时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各类引流管的扭曲、受压、堵塞,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顺向挤压引流管,避免被血凝块阻塞,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引流的速度,胆漏的发生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无异常,2-3天可拔除引流管。
2.2.6术后肩背部酸痛
术后病人在改变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2.2.7术后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的血压有时会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腹腔内出血。
2.2.8术后的饮食
术后8小时,无明显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少量饮食,注意规律进食,确保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一般先以流食为主,逐步添加其他食物,食物应尽可能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饮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腻,煎,炸及含脂肪多的食品,如肥猪肉,奶油,黄油,油酥点心等。
2.2.9术后的心理护理
术后可通过与他人聊天、看书、听音乐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种治疗及护理,以利于身体早日康复。
2.3术后不适的护理对策
2.3.1术后疼痛
腹腔镜手术切口小,一般可以耐受。多数患者术后当天主诉伤口疼痛,可忍受,无需特殊处理。可遵医嘱适当予以止痛剂,症状很快消失。个别患者主诉肩部疼痛,系由二氧化碳排气不完全刺激膈肌所致肩部牵涉痛,术后适当延长吸氧时间,按摩以减少肌肉乳酸堆积,早日离床活动有助于症状消除。对个别疼痛明显者,应及时判断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并及时通知医生查房,置管引流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一般引流液不多于50 mL/天,颜色淡红,多是术中腹腔冲洗液,如发现引流液增多,色鲜红、引流液中有胆汁样物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
2.3.2发热
术后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一般在1℃以内是正常的吸收热,3天内逐渐恢复正常。若3天后体温有上升趋势应及时通知医生。
2.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4.1呕吐
呕吐是腹腔镜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多为中枢性和反射性呕吐。腹腔镜后早期呕吐大致有以下原因:物所致;术中静脉滴入的一些药物如芬太尼等,均可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腹腔镜手术时腹腔镜灌注大量二氧化碳及手术本身的刺激干扰胃肠道
功能;术后应用甲硝唑等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术后应用杜冷丁等镇痛药,也可引起恶心、呕吐。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和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次数及持续时间,同时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协助患者呕吐及时清洁口腔,防止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和肺里,造成吸人性肺炎。
2.4.2出血
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因多为钛夹位置不妥或脱落,胆囊床渗血以及过去曾有手术史等,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的变化,并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液的量和颜色,若引流液的量短时间内超过100 m1且色呈鲜红伴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再次急诊手术,开腹手术止血或以非手术治疗。若仅为切口处出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压迫止血。
2.4.3胆汁漏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适应证不断放宽,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等高难度的胆囊手术也可于腔镜下完成,更增加了术后胆汁漏的发生率。胆囊三角粘连严重,导致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三者关系不清,是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囊三角区组织纤维化,解剖时电钩使用过多,三角区出血时盲目电凝止血造成热电效应损伤胆管等,导致组织坏死,胆管壁形成圆形缺损、穿孔性损伤,为术后胆汁漏常见原因。术后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引流管排出大量胆汁样液,要再次手术,经抗炎输液保守治疗后出院。护理上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全身情况,有无腹膜刺激症、有无黄疸、胆汁引流的量、性质、颜色及大便的颜色,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5出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