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英语教育课程

英语教育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英语教育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英语教育课程

篇1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培养符合标准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高师中的课程设置水平。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课程开展已经进入到全新阶段,这就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关系密切。《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之中都强调了学生、社会所产生的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语教师能够从专业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为此,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训的载体,所以保证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加强其专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若想形成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支撑。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现阶段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2]。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师范性不够在英语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培养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综合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如加强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属于学科本位模式,在诸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以综合性大学为模仿对象,进行课程设置。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语言结构进行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以有效应对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功教学。但在诸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这一师范性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忽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中对学习者的社会认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程度不够。2.实践性课堂设置重视度不足。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需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借助实践方式获得经验与规律。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分析如何教学,可以提升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达到一种情景式互动。实践性课程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对理论的践行,因此能够对教师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基于对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课程以及具体设置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除了正常的毕业前夕的教学外,较少能够与中小学之间形成连接,因此,教育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也并未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安排,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课程体系设置不足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缺乏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教师。英语教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其难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上的缺陷使其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整体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不足,这就直接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3]。另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综合效率较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较差,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整体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呈松散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4.课程结构内缺乏科研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将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等作为主要目标,在对英语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因此课程结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注重自我反思与认知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其重点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缺乏长远意识,要将其科研素质培养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职前教育离不开对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一旦学生缺乏科研素养就将失去研究兴趣,忽视学习与工作中对问题的积累和研究,最终导致失去探索兴趣,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的教学,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设置课程目标应凸显师范特征。在进行专业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专业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也应当具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将教育科学类课程纳入到专业课之中。同时,应当重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4]。教育实践验证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也应当具有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以及职业技能的能力,更加应当具有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普通文化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做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开展了数据调查与分析,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所形成的比例情况如下:学科专业课程可以达到35%,普通文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能够达到25%,教育实践课程可以达到15%。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教师专业课程所能够达到的比重之中,教师专业性特征则比较明显[5]。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应当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最终才能够确定合理结构比重。针对上述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专业化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更加表现出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与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化需要。总而言之,结合英语教学以及跨学科特点以及社会性特质的需要,就应当以教育为基础并实现全面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上的提升,借助语言教学等的综合发展,促使个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2.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教师职业属于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职业,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简单将他们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更加体现的是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应当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看重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还应当从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掌握变化与适应的能力。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做到随机应变。这种实践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对知识的简单技术操作,而是需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获得的。换言之,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就代表着要在教育实习引导下,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课程检验。从某种角度分析集中实习模式的实践效果不如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效效果好,通过分散实习与检验,更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反思、再次实践、再次反思的模式。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自我良好发展。3.真正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课程建设。在实现教师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态度进步。专业态度属于教师主体针对自身职业的理智型的判断与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属于价值观的基础,更加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师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师的身上不断开发社会所期待教师应用的伦理、智力以及情感层面的素质,并促使教师可以在自己学生身上培养形成这样的品质。因此,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资的过程中,应当借助隐形课程优势,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发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利用环境及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适应专业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化认知,注重对教育理念的接受与创新,并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名创新者、决策者。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认识到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专业态度与专业身份进行融合思考,这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感的重要表现。一旦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标准,则无法形成对自身的一种认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4.科学设置形成教研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根本是应当能够实现英语教师的教育。现在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不断深化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师能够在系统性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之中对所有理论进行深层次发展。这也是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进行职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需要知道,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其中缺少学习主体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现出无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例如赫斯特曾经提出,关于理论基础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问题[6]。从本质上看,并不能够形成确定性的方案。从开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方面同样具有内在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种种素质,就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内容,更加无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素质之中包括了学生实践行为相关要素,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在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质则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能够真正获得职业上的乐趣,可以充分感受职业方面的尊重。例如实践已经证明了论文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任何完整性的写作行为都能够在思考行为上与实践之间相连接,并反思实践行为,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反思理论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师在校学习阶段、接受职前教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其专业教学有效性。从课程设置出发,加强其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促进课程结构优化;从基础能力出发,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工作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师范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铭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王子猷.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莲.新课程标准与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1—202.

[3]刘丽,张勋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43—47.

篇2

数字化社区建设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社区相比,数字化社区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各种教育、文化资源。数字化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实现了现实社区的延伸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社区所不能实现的不同区域和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数字化社区教育,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生活需求为目的,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在线教学资源的现代教育系统。开发数字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硬件环境。比如有网络环境的智能手机或电脑,或者有条件进行数字化教学的社区学校等。二是符合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的网络学习课程。三是有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社区教育的资源和服务支撑,目前主要有在线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专题学习网站。四是有合理整合分类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比如整合学校或社区的多种教育资源,按照合理地方式分类优化,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相应的学习服务支撑。

一、数字化社区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数字化社区英语符合现代社区英语学习的需求,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英语教学,居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问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授课老师请教。数字化社区英语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模块,如课堂讲解,课后练习,阶段性考核和学习策略强化等。和传统英语教学相同的是,数字化社区英语教学也要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者在线上学习时既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内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也能实时与课程导师互动,如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者归纳、总结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在线学习的互动性能有效提高社区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传统英语教学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内容较为单一,更新速度较慢。相比之下,数字化社区英语教育则更灵活,可以及时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以及引入最新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要。如多媒体课件可以用超链接等方式制作,微课程视频等,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在线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关联信息,使用便捷,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理解性输入方便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理解和学习,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常州社区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持续有序发展。目前,“常州终生教育在线”已完成升级改版,全市已初步建成了多终端,多层次,覆盖广的终身教育网络系统,全面启动了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提升社区居民的信息化技能和意识,建设数字化教育社区等网络工程,因此,数字化社区教育得到极大的推进。到目前为止,全市城乡县镇所有社区均实现了网络覆盖,社区教育建立了居民、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送教上门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模式。在开发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基础上,常州社区教育还建设了公共学习管理系统,以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对其进行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社区教育英语课程开发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一)课程内容单一

社区教育课程应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常见的分类有生活小知识类,健康养生类、体育健身类、经济理财类等。但就目前的数字化社区教育课程分布来看,分类仍然不够系统科学,比较零碎单一。仍然以休闲、文化、生活类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这种课程开发大环境下,现有的社区教育英语课程也显得单一零散,主要集中于一些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如语音音标、简单日常用语等,能满足更高层次的职业人士工作需求的应用型英语类课程少之又少,造成网络化学习平台的吸引力不够,系统性的数字化社区英语教育课程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学习对象覆盖面窄

社区教育应面向的是全体居民,所以教学资源应兼顾覆盖幼、少、青、中、老等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从当前课程开发的情况来看,对象比较单一,不够广泛,课程的教学对象以中老年人群体为主,教学目标也只是普及英语语言基础知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发的课程缺乏,更是很少涉及职场人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社区英语教育的活跃程度。

(三)课程开发不够规范

社区居民,是数字化社区学习者,是课程开发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因此,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是数字化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课程开发是否有效。为了数字化社区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社区居民三方应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将社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最大化。但就课程开发现状来看,常州市的数字化社区英语课程开发,在很高程度上还是单纯依靠开发大学进行,与社区教育管理者和社区学习者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还不够,社区学习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关于数字化社区英语课程开发的设想

(一)进行需求调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常州出入境人员急剧增加,2015年,全市公民出国境办证40万件,常住境外人员6千余人,临时入境外人员10万人次。这说明需要掌握英语交流能力和知识的本市居民越来越多,这使居民需求调查成为数字化英语教育课程开发需要迫切实施的第一步。我们应确立“以需定供”的课程开发理念,按照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三大类人群,深入企业、社区,通过电话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调研各种学习层次和年龄层次的社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准确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英语课程。

(二)分类课程目标

社区教育是以目标明确、实用性强为特点的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倡导把英语作为工具来学习并应用。可以在本地社区教育网站上开设英语学习的专栏,对于英语无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幼儿和老年居民可设置“幼儿英语”、“青少年英语”、“老年英语”等子栏目。对于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有职场用途需求的职业人士可以开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子栏目。还可以开发一些介绍地方文化,体现地方特色,趣味性和人文性较强的英语课程,可以用视频或微课的形式,效果较好。在栏目设置上尽量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兼顾趣味性、文化性、实用性和全面性。

(三)组建教师团队

发展数字化社区英语教育不仅需要配备网络化学习平台和网络化学习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需要一支优质的,专业和技术素质全面的英语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开发数字化社区英语课程的教师,还要有能进行数字化课程辅导的教师。他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英语教学业务能力,还要掌握良好的网络教学技术,如PPT制作,微课制作,组织论坛活动等。课程开发团队应在社区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课程,采用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入课程评价机制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因此,及时有效的课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便于促进和推动数字化社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实现数字化社区课程的科学化动态式管理。评价标准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满足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二是积极促进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要从两方面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一是对社区学习者进行认知度,满意度和参与度调查。二是对社区机构进行课程影响力调查。根据评价考核情况,社区学校,数字化社区英语课程开发和教学团队再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辅导方式等做出调整和进一步的优化,以更好的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提高社区英语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叶忠海.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05

1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高师院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和深化,教学逐渐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育的研究对象也由客体过渡到主体,即从对语言和教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的研究。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

高师院校是我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培训基地,其课程设置情况是决定教师基本素质的直接因素。为了了解我国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以山东为例,针对致力于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类本科院校和职业学院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在校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教职类课程所占比例、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及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期望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我省高师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课程结构不合理;②课程设置理论不能联系实际;③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

2 高师小学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2.1 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强化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性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另一个是“怎么教?”两个问题同等重要。教育类课程不足,使得学生只知道如何学好英语而忽略了如何教好英语,这样必然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使学生认为教师是一项很容易的职业,不能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小学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专门人才,而不是培养该门学科的专门人才。要强化这种认识,就要突出该专业的师范性。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英语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应该和英语学科类课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达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在教育类课程内部,一方面,教学技能课比例过低。另一方面,在教育理论课中,教学法地位不突出。教育类课程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育理论类;二是教育技能类;三是教学辅助手段类。在课程改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促进其彼此之间的融合,使其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

在英语专业课中,一方面,语言、文学等专业理论课偏多,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偏少,而这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增加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比例。另一方面,英语专业课还应该注重和教育类课程的结合,避免教学理论成为空中楼阁。

2.2 课程设置要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性

根据调查,绝大部分高师院校缺乏与当地小学的联系和合作。不能深入小学,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而构建的课程体系脱离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小学教育机构的联系,合作发展。不管是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深入小学,探索当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某些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两门课理论性过强,很难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后也很难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因此,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外语教学的特点,在内容上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侧重了解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老师还要考虑案例教学,把空泛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理论的精髓,并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一方面教学法课程理论性太强,很难转化为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见习、实习成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唯一途径,但大部分院校实习安排时间短,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实习生并不能完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学法课的教学,增加实践的形式,实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自己开发实践形式,假期后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教学和教育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2.3 以终生教育的理念为原则来确定高师的教师培养目标,突出其培养目标的延续性特点

高师院校通过专业课,教育类课程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本身的反思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缺乏反思意识,不能及时地自我修正,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的自我发展。反思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会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及收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反思教学既有近距离的认识又有整体感的把握。

科研能力的要求通常是对在职教师提出的,但是不是有必要对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培养呢?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的研究者。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确立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观念。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通过接受指导和不断修改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直以来高师院校以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为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高师院校的课程体系,使其主动适应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探索出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综合性小学英语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篇5

我是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股春风,步入教师行业的一名新教师。当我初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就发现初中教材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上初中时的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的“难、繁、偏、旧”内容被删除了,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的内容也变短变得更有趣了,尽管这样,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仍然没有落下或遗漏。我想,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是乐于这个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得培养。中国的英语教育现状是,大部分的无论中小学生或是大学生,都是考试高手,但在口语表达上却是“低手”。有些外国友人戏称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哑巴式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篇6

【关键词】英语新课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建议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某一教学环境下,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水平,强化教师专业水准而开设的教师岗位的培训工作,教师继续教育往往采用课程培训的形式来开展。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其对于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整个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课程的有效设置又对教师学习的实际收获以及综合素质的强化有着直接影响,所以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时,应当重点对继续教育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探究,进而以科学的课程设置来与英语新课改工作相结合,实现以教师素质的提升带动新课改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一、英语新课改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文章在本节首先探讨英语新课改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挑战,进而从教师提升的新要求方面切入,探究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以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相关的参考,进而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应用性对教师英语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

英语新课程改革对于英语教学内容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不能按照应试的要求进行照本宣科,课程知识的有效传授需要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拓展,进而指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以保障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有效掌握,进而改变传统机械化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教学新内容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对知识的研究深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要根据自己对于知识的研究找到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知识的有效结合点,进而保障新课改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与课堂的优化组织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英语新课改对于传统机械化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优化的要求,进而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课程授课时,应及时的改革传统的机械化教学的方法,进而构建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能获得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化,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一要求同样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继续教育应当对教学水平的二次提升重点关注。

(三)教学内容的讲授与教学方法的采用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标准

英语课的有效授课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效采用又对传统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还应当积极的在课后与学生就相关的英语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乃至于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都应当进行强化教育,进而进一步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二、科学规划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推动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对于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知识探究深度、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一线的英语教师又将面对新的挑战。因此现阶段为了综合提升英语教师的素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课程改革对于英语教师的新要求,进而从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素质方面来再次的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最终以教师的力量推动英语新课改的有效进行。

(一)以英美文学为载体开展英语教师专业培训课程

在开展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培训组织人员首先应当以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开展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课程。一方面,以英美文学的再次学习来增强英语教师的英语知识储备,进而保障英语教师在开展新课程教学时能够充分的引入丰富的英语知识,保障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充分解释,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对于课程知识的充分探究,再次强化教师对于知识的探究能力,进而保障英语教师以新角度开展课程教学时能有效的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化研究,找到教学内容与课程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进而保障新课改英语的有效进行以及教学内容的充分讲授,最终从专业教学层面促进新课程改革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进行。

(二)课程指导与小组探究同步进行,再次强化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组织方式的新要求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指导与再强化课程也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这一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实际的应用性,即以课程教学带动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提升。因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学组应当积极的将课程指导与小组探究结合,一方面借助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传授最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来让教师对各种实际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演练,继而保障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能够直接获得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以为后期英语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三)重新开设教育学基础课,提升教师基本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师生关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仍然需要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时,教师基本素质教育仍然应当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课程被安排入相关的课程设置过程中,例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规范等需要再次的进行重点的讲授,进而使得英语教师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重新的梳理自己的对于英语教育教学的认识以及对于教师职业的认知,以保障在英语新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新要求的环境下,英语教师能够继续坚持自我,既处理好教学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关系,又能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保障更好的精力与水准投入到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推动英语教学再次获得层次上的提升。

结束语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知识探究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展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培训部门应当以新的教学要求为参考,对课程的设置做出有效的探讨,进而设立以英美文学为载体专业培训课程,设立课程指导与小组探究结合的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以及教师基本素质再次提升的课程,以从教师的角度对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最佳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课程设计;培养方案;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

一、引言

我国的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莫言在两会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提出的改革方案必定又会掀起另一场风波。由此可知,对于基础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那么对于发展国家的高校来讲,这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经过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模式的英语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讲,课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着自己的前途,作为一名未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甚至影响着国家的前途。Nunan(1988)曾提出课程设计具有决策、实施、检测与评价、研究和创作等五个方面的意义。束定芳(2004)也针对课程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国在课程设计和大纲制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教师没有正确对待课程设计、大纲制定以及培养方案。罗尧成(2006)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本质很难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无法将知识结构进行内化,课程体系陈旧老化、经验化等问题。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Long首次提出在课程设计中,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肖燕、吴念(2006)也强调了在外语教学中置入学习者母语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课程设计尤其在外语类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因素。李虹(1998)认为,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改革热”,课程逐渐开始转向一个可观的趋势,但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分析

陈坚林(2011)认为,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依赖于课程的结构设置。

(一)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对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向复合型素质人才方面发展。从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当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因此,为了成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不仅需要掌握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同时也应培养学术兴趣,这就需要将学科知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从课程结构来看,其主要包括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且对应学分分别为12、10、6、8分。其中,实践教学是唯一一门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课程,不可或缺,这与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总之,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全面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导向,不可忽略其合理性。

(二)课程与学习需求

对于课程设置者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需对学习者的目前知识水平和需求方面加以考量。就目前课程设置而言,李倩(2014)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但仍有近40%的学生认为这两者不太一致。应培养目标要求,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然而实际上目前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之间却出现了不一致,主要体现在实践课程上。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实践性课程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短;同时还指出目前的实践性课程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实践性课程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石慧(2010)认为,对学习者需求方面而言,教育体制应包括四个模块:知识学习需求、能力需求、授课方式需求、教学实习需求。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可知,学生最终将成为一名教师,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成为基本需求之一;同时,学科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均与未来工作有紧密联系。“改革热”后的授课方式应多样化,以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与技能。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课程主要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及目前课程设置结构与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的问题。然而,课程设计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应从这方面着手,在发展中寻求进步。

三、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课程设计受诸多因素影响,归结起来为以下两个方面:课程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课程环境

当代社会对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决定了课程设计的目标,进而决定了跨学科课程综合设计的必要性。因此,课程目标、跨学科综合、社会需求等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起着制约性作用。课程目标不仅对教材的选择,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课程目标成为基础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严格符合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显示,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是一个集众多学科为一体的培养或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作为驱动学生掌握技能、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其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该培养目标,创设有意义的学科。另外,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具有专业指向性,未来会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众所周知,作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还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打造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综合能力。近年来,新的课程观对以往的课程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大部分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本科所学的都是英语专业,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前者调查数据显示(李倩,2014)40%的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贯通。对于英语专业的教育硕士,如何将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正因如此,我们更应从专业的角度,把握好本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其中也反射出认知科学的观点。王寅(2007)认为,我们应该在认知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感知需要的技能,进行学习和推理,与其他领域事物相结合,培养综合能力。因此,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学科发展,适当地将相关学科融合在一起,整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控制技能,这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计。目前学生普遍认为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体现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该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不能顺应社会需求。实践性课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时间短缺且只是流于形式,对英语专业教育硕士而言,这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另外,实践课程的形式太单一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知,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社会需求,保证其实践机会。高校可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教学实践,使其真正接触课堂教学与管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授课教师不仅应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课程设计除了提高英语教育硕士的社会实践外,还必须考虑不同时代对英语教育硕士需求的差异。作为高校的英语教育硕士,必须有其不可替代性。除了具备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之外,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以及教育能力。现在中学中普遍存在英语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并偶然。为什么在中学中仍然会存在教师学识渊博,学生一无所获的现象?这样看来,我们的英语教育硕士继续深造似乎显得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关注如何培养全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教育中的缺口弥补以往课程观存在的不足。

(二)人文环境

课程环境对课程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人文环境也是重要的考查因素之一,其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课程设计者。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课程设计还必须遵循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在研究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虽然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继续深造,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并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汪洁(2014)认为,课程设置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多样性,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心理特点,确定课程需求和该门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计划,进行课程开发,根据学习能力不同,满足学生就业、继续深造以及个人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锻炼政治思维。另外,学生的个性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这对将已学知识进行内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的教学观已全面深入到高校,模拟教师角色、自主学习、多种观点讨论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贴近教学过程,全面感受并将知识进行内化,转换生成自己的经验,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讲授还是主要的习得知识的方式。虽然新的教育观推崇多样的学习方式,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加适应并乐于接受教师讲授。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不断学习,知识储备不断丰富,教师对课程知识和课程能力的把握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通晓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除了知识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现代教育旨在培养多方面的复合人才,尤其是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研究证明,教师虽然对所教的课程理论研究很到位,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欠佳,这说明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课程设计要想提高其价值,还必须创建有潜力的教师团队,帮助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某一个群体或者个体手里,高校的管理也不例外。何小微(2007)认为,在课程设计的规划和设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学校的管理层,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苍白。一方面是管理层人员并非一定是该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他们对该领域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专业表面。另一方面是管理层对课程设计改革的执行情况会出现偏差。各高校管理层的传统观念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他们一开始接受改革,在后期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现实条件以及经费等问题而中停。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何以能制定较好的课程?

四、结语

课程设计对学校以及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在认识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并能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课程设计进行改善,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进行各方面需求的培养;以学科发展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以个人发展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全面考虑在课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在课堂中受益,培养出真正高素质、高能力、高知识的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

作者:唐莉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3]陈坚林,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4]何小微.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6]李倩.全日制英语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7]李虹.论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影响因素[J].Ed-ucationExplorationNo.3,1998.

[8]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石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0.

篇8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4-03

作者:关晓燕,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教师;河南,郑州,450011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对今天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也进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是,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教师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都使得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应有提高。第三,应试教育用分数作为唯一尺度来要求和评价学生,教学程序化,针对学生不同性格、兴趣、爱好特点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挖掘,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都经过了10至12年的英语学习,但其英语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仍不能适应时展对英语人才的层次、水平、专业、种类的需要,不能流畅地、恰如其分地进行语言交流。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不甚满意,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用人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偏差。调查表明:英语专业毕业生中英语口语能力强或非常强的仅为5%;差的或极差的为3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讨论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14%。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的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构建原则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围绕教学目标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

(二)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

(三)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且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学习内容。

(四)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典型性工作过程与学习情境的构建

创设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努力提高学识修养和技能,不仅是在字面意义上更是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把握知识内容和技能之间的关联,融会贯通,深刻认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价值与应用条件,从而为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正确的出发点。为了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教师还应当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经常关注、反思工作过程所需的技术要求和行为规范,特别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周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并有意识地把工作中的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高,又加深对工作过程的认识,这样才能建立知识、技能与学习情境经常的、有机的联系。

(一) 岗位发展变化分析

(二)岗位要求:

前台接待:掌握日常英语交流,了解不同国家的接待礼仪,良好的英语发音所应具备的能力:

报关员、报检员:具备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书及驾驶执照,熟识进出口报关报检流程,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具有两年以上机场操作工作经验;熟悉进出口报关的各项流程和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海关等政府部门有良好合作关系;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外贸跟单员:熟悉外贸业务操作、生产管理、单证制作与报关等相关业务英语知识,英语六级以上。

进出口业务员: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要熟悉外贸进出业务流程;具备独立的业务洽谈和操作能力;能通过e-mail,电话,或面对面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沟 通;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经理助理:较强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能独立处理公司日常事务;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英语六级以上。

海空运操作主管:负责空运进出口货运的操作;每日掌控并汇报各票业务进度情况,并能够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与港口协调确保妥善完成业务操作,同时监督指导港口工作;负责确认运价,安排货物及时出运;填制各项报关、报检等业务单据、文件的缮制、整理和管理;建立详细的工作档案,保存所有相关业务文档;完成并负责出运货物的结算,耐心细致;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英文四级或以上且听、说、读、写熟练。

外贸经理:五年以上相同行业外贸工作经验;英语专业八级或具有同等水平精通英语,沟通熟练,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能高效处理外贸函电;英语口译、笔译能力超强。

(三)结合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学习情景设计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习情境设计时,应当把握好学生的学习任务(知识、技能、态度)的难度水平,要考虑到任务的相互关联性、任务难度要适当、工作过程要完整、要便于组织教学,同时还要兼顾到教学工作量适宜等方面问题。其总体原则有四条:一是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三是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四是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取工作步骤。

结合上述原则笔者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三、结语

通过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的方式,形成商务英语教学新的模式,这种形式有效的解决了过去教师课堂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通过对一个个工作过程模拟,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学习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另外,突出了听、说训练和实用业务英语应用文写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在涉外业务活动中运用英语交流的实际能力,从目前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双向、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欲,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比往届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山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J].职教论坛.总第356期

篇9

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英语师资为使命,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方案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职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就业但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以职业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既要遵循教师教育的普遍标准,也要符合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还要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只有全面、综合地考量,才能将职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有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高等职业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是与行业人才标准互通互联的重要文件。2012年教育部正式了英语类4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旅游英语。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描述,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标准要求体现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行业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刘黛琳,周雪峰2015)。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幼儿园或培训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岗位”的教师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教师业务能力整合起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徐小贞2006)。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标准强调,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做了详细描述,是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针对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并加以有效实施,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课程开设偏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没有完全体现

 

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要么沿用1993年颁布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大纲》,要么以本科阶段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参考,课程主要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都能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师范性决定了学生还必须具有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能力。传统的与此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主,一些院校也开设了英语书写、唱歌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总体看来,一是没有成体系,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研究不深,师资和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结果就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自己会说英语,但不会教小学英语,对小学英语的教材理解和教法、学法指导一片茫然。

 

(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缺乏系统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主要分为教育见习和实习两类。教育见习主要安排在学期中,时间大概一周,教育实习是在最后一学期,时间3个月左右,这是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范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习和见习贯穿了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见习的效果不太好,主要是时间短、频次低、针对性不强。实习期间的教师指导不够,结束时缺少及时的总结和反思。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英语教育专业,必须要从时间安排、人员配置、阶段目标、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实践课程的设置,发挥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设置不够,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

 

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季淑鸿, 2012)。但实际情况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反映在课程上主要是对英语类的文化课程比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不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较少,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今后教师职业的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路径

 

(一)确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向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观决定了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和边远山区的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必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换言之,在研究课程设置之前,先要认真审视高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听、说、读、写、唱等能力,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课件制作等能力。这两项技能一般都是分开培养,相互交叉的情况不太普遍。但是教师职业岗位需要的正是两者的融合。为此,需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两种技能的联系。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歌曲与童谣、英语课件制作、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学生对职业要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走上教师岗位后对职业的基本技能要求做到游刃有余(黄静茹,吴柏祥2010)。

 

(三)构建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内涵、结构和规定,还缺少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因而难以体现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核心地位,其时间安排、基地建设、师徒制度、考核评价等都缺少科学性的规范。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教育见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为目标,一次见习解决一到两个问题,采用“影子跟岗”等方式,使见习见到实效。教育实习要定位到小学和边远山区中学,要把实习和学生的就业岗位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真正熟悉职业岗位的情况,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做到轻车熟路。

 

(四)优化素质拓展类课程

 

作为语言教师,对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必须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语言教学的意图。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要重视英语文化类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开设多种课程,比如英美文学欣赏、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儿童文学选读、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等,通过学习,学生逐步积累起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知识,增加两种文化的对比,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岗位积淀,提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篇10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主要探索方向。作为通识教育重要支柱学科之一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邵华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即打好语言基础;二是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即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殷和素认为外语教育应该承担起人文主义教育的重担,而非仅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尤其是引进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应该贯穿在外语教育过程的始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将英语转变为文化内容的媒介与载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感受文化,在认知社会与文化过程中体会语言的具体应用。许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前仅仅将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来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应将其逐渐转变为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知识的工具和媒介。如何在输入语言的过程中有效地输入文化成为亟待解决与研究的问题。借鉴哈佛大学“红皮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全面客观地理解和对待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基于我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现状,开设一门语言文化类通识课程,会面临如下几个现实困境:

1.课程实施主体: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队伍中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者比例为77%,有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比例为8%,与其他学科博士化已经普及的学术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王守仁指出学历层次不高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优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势在必得。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发展语言能力,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现代大学生具有时代赋予的许多独特性,如何改革传统的说教方式来传授知识,教师任重道远。学生除了学分达到要求外,没有更多的应试压力,一些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用课堂教学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受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应具备师者的个人魅力,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黄坤锦提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和特定要求,需要有能力胜任的教师,适合于学生知识背景同质性高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陈坚林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在各自的层面上建立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设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可见,培养与稳定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之一。

2.课程接受主体:学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在课程实际操作环节,无法回避课程目标及对象。目标,不言而喻,应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紧密相关。而学生,则是多元化、差异性的集合,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专业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巨大差异,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面向高校中的全部学生,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的课程,学生在年级、年龄、专业背景、兴趣、能力与对课程的期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华南理工大学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为例:课程的目标对象集中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此现象的产生也反映了课程设置与高校各年级学习计划与任务侧重的显著不同。图2显示目标学生所在学校所体现出的理工科高校基本特点。男多女少,比例差异较为突出。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的典型差异性为教师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带来启示。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及构思课程内容时应将学生的需求加以充分考虑,并力求在差异性中寻找一致性,但课程的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之间确实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作为教育者在开设课程中应该努力寻找差异性中的一致性。

3.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监管。洪艺敏提出,要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需要对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缺少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从科目的设置、选课形式、教学模式、考察方式等环节都与传统的“选修课”如出一辙。学生对“选修课”的固有观念也直接影响其选读通识教育课程的积极性。韦玮曾言:“我国众多高校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但比较多地关注课程种类及数量,缺少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缺少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当前,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专职教师,教师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课”“专业课”上,而对选修课和有待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关注度、重视程度偏低,致使通识教育课程远未发挥其应有的特征和价值。图5学生的满意程度显示,此通识课程还有待完善,通识课程的全面实施与健康发展尚需关注、研究、落实与发展。

二、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模式探索

谌启标曾指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保证,一般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课程。正式课程指学生在课堂所需修习的规划科目,学生学习过后通过考评获取学分;非正式课程是由大学、团体、个人等兴办的课外活动。正式课程涵盖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学生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不应仅仅被视作一系列课程内容。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国际上已获得广泛认可和实践,但在我国全面贯彻这一培养模式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努力。对于“美国社会与文化”这门以英语授课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而言,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需侧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思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全球化的视野(学生应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反思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常规选修课程的关系。基于上述背景,笔者考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评估等四个方面对通识课程“美国社会与文化”进行实践与改革。

1.课程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当其落脚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时,体现为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求。结合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的设置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发展与情感,立足于文化的传承,发挥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区别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体验与理解,立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准确定位以英语为主要载体的通识课程。黄俊杰指出,“常运用西方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本国之人文社会问题进行验证,于是,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遂沦为西方理论之非西方注解。”在西方文化依旧强势的今天,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利用语言这一纽带,通过一手资料与信息,更加客观地、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与文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避免全盘接收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入侵与冲击。

2.课程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史与人文社会备受关注。课程运行中可着重针对上述内容展开讲解,可以以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如UncleSam,SaladBowl,Puritans,Flappers,RosietheRiveter,Homerville,WSAP,IvyLeague,GettysburgAddress等)为切入点展开话题讨论;可针对具体领域进行专题研讨,包括美国教育、美国金融、美国政治、美国文艺与体育、、节日礼仪等,也可落脚现今美国社会问题,诸如频繁的校园枪击案、弗格森事件等了解美国现状。蔡映辉指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知识化倾向,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对语言与文化的实践与理解能力。“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将着眼于文化差异的理解及语言文化的实践表达,加深学生的异国文化体验,通过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篇11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1]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过于强调统一,致使课程标准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必要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文化多样的具体国情,实行英语课程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制定国家最低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提高课程标准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

一、统一课程标准的利与弊

课程标准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英语课程标准让英语教师的教学有据可依,合理分配课时,恰当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考核、评价学生有具体的参照标准,方式方法统一,操作方便;教师也不必再为学生掌握多少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达到什么样的听、说、读、写水平而费心劳神。课程标准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估考核学校提供了参考依据。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设施、教材使用、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对各学校加以考评,考评标准统一,考核过程开放透明,公平公正。此外,统一课程标准还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确保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研究发现,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各不相同,一个国家有几十个课程标准,导致许多中学生毕业后读写能力低下,不利于一个国家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2010年6月2日,美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颁布了首部《 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旨在改变美国各州课程标准差异极大的混乱局面,立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从而确保美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 但是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有许多明显的弊端,其中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忽略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忽视了不同地区之间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考核不同经济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学校和学生,必然会带来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在英语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往往落后于城市的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统一的课程标准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有失均衡,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实行英语课程标准多样性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行英语课程标准多样性是由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决定的。各地区教育背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

1.社区文化的差异

城市学校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社区文化活动丰富,拥有现代化的社区书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学生有机会和有条件浏览和阅读各种各样的英语书籍和报刊,各类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英语教学节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还经常有机会参加公园或者高等学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口语得到很好的锻炼。大部分城市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早,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有些学生还接受了家教辅导。相比之下,乡村经济落后,各种教育资源贫乏,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晚,无法感受到现代科技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无法从环境中受到英语的熏陶,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氛围差,导致英语底子薄、基础差。

2.家庭教育的差异

城市学生的家长一般受到的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英语功底,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高,基本上能辅导孩子的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高于乡村。而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低而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城市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千方百计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为孩子买课外辅导书,家庭学习的氛围浓厚。而农村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农活,或者长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买课外辅导书等。农村学生课外还必须做家务或干农活,学习环境和条件远不如城市学生,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

3.学校教育的差异

城市学校经费充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教学条件好;英语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理念新。相比之下,农村学校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学校英语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发音不标准,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和水平较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乡之间英语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多样性非常必要,它不仅能使英语教育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还能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三、如何实行课程标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从以上对城乡英语教育背景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使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得到发展,真正提高贫困地区的英语教育质量,就必须实事求是地设计符合这些地区实际状况的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符合不同地区学生特点的教材。不能不顾当地发展需要,不顾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仅仅制定一种课程标准和一套教材肯定不能适应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形成多纲多本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格局。首先,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全国中小学英语必须达到的最低课程标准。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的地区和学校情况划分为几类,相应地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①面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城市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应反映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反映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成果,反映现代城市文明的特色和最新成果。②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教育水平一般的地区和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属于大众化的通识教育,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大众能接受。③面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边远地区、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能反映农村的现实,突显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主题。④面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能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通过英语学习,传播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编制农村相对落后地区还是城市发达地区的课程标准,我们都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标准的编制不脱离现有条件,包括学前教育、师资、教学设施、家庭和社区教育等情况。对师资薄弱、教学设施匮乏的地区学校可适当降低分量、难度和深度,适当降低听、说、读、写、译的标准,对农村相对落后的地区要联系农村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和素材。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培养公民的基本素养,又要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避免农村相对落后地区的课程标准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标准的制定者一方面要考虑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的前提下,注意拓宽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实行“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弹性原则,既要适应差异,又要保证质量。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也各不相同,在英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时不可忽视这种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实际的英语课程标准。既反对只用一套课程方案来框定全国所有地区和学校的大一统做法,也不赞同各地各搞一套,而是要实行课程标准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适度结合。随着地方经济文化水平和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化,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篇12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采用的评价方式是笔试。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及考试改革的发展,在中考中开始了听力测试,但就全国大面积而言,平时及期终考试都是笔试的一统天下。我们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我们外语教学实用性不强,效率不高,与我们的外语教学评价有关。我们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评价的观念比较落后,从而必然会制约外语教学,制约外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他同时提出,“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外语教学评价的问题,通过评价的改革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实施英语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多元化原则。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多元性,它包括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工具多元。其中,评价主体多元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总是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者,而他们的评价对象也仅是学生。实际上,教学的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英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

激励性原则。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以前我们把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特别是与高考、中考等同起来。结果,学生从开始学英语就不得不进入残酷的分数竞争。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情感原则。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另外,教师与学生从事教与学,都是带着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差异也导致了教与学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情感教学,也就是因为英语教学脱离不了情感。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时,我们更要注意情感,要注意人的心理体验。评价学生时,不仅看他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看他是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情。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带着积极的情感来工作,关注学生的进步,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益,而不是受罚。

二、注重听说,培养英语素质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基本听的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听说英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作到表情化、动作化。通过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来演示说明教学内容,即以姿势说话。如教Listen,以手半握拳放在耳后,同时做倾听动作,反复几次后,只要半握拳手放耳后,学生便心领神会。同样,以双臂合拢轻轻向上抬起,学生便知是whole class齐读,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重视老师课外带头说的作用,创造课外英语语言环境。

三、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注意力保持短暂,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中常用的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此外,可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采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气,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篇13

作者简介:黄冰(1978-),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副主任,讲师。(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26-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外语教学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学生的来源与素质;教材的质量;教学的环境与条件;教师的素质,并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可见,教师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一线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因此,英语教师的素质与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联系。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从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抓起。

要进行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课程的开设影响着师范类学生(即未来的教师)能力的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类学生掌握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帮助他们早日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反之,则会导致他们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影响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信心。鉴于此,英语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作用不可小觑,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本文将分析现阶段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探讨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问题。

二、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师范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掌握英语语言学,英语对象国文化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英语对象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英语教学的能力及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优化课程结构、资料查寻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2]

由此可见,根据国家的要求,高等师范专业培养出的英语教师应该是高素质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迅速发展,满足社会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人才。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广博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冷静理智的性格反思的能力和继续学习及科研的能力。

三、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师范类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

以上是师范类课程的总体分类,它在实际实施过程是怎么样的呢?王黎生(2005)在文章中阐述到:第一类普通教育课程: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3]第二类课程主要是培养英语教师职业能力的课程,其中包括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师范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本领主要从这类课程中获得。本类课程具有师范类院校自身的特色。这类课程开设时间通常定在培养年限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时数基本定在32-34节,可以说是时间短,学时少。由于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忙于毕业就业或考研等事情,在主观上轻视本类课程。第三类见实习课程,我国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见习、实习时间短的现象,并且缺乏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考研,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4]

归纳上述情况,可以得出一个共识,那就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法达到新的培养目标要求,与现在国家提出的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针对师范类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设置构想

1.获取广博知识的课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勺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说法无不证明了知识的输出需要有大量的储备作为基础。另外,在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将整个学科体系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多维度、纵深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与新课程理念协调一致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因此,以培养未来教师为目标的师范类院校在安排课程时,除了响应国家号召开设政治理论为主的公共课外,还应兼顾自身专业特色的需要,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输入,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保证师范生在校期间所获取的知识能满足专业学习和将来教学的需要。

2.培养扎实的语言功底的课程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其次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只有自身拥有标准的语音语调、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才具备指导学生的能力。除了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应该开设大学语文或教师口语等课程来加深学生汉语语言的功底,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文化素养的课程

教英语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教文化。课程内容本身便是文化的载体,毕竟文章的作者就是在该语言所对应的文化中成长的。一名中国英语教师,如果做到对英美文化概况、英美文学、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节日、风土人情等知识的熟悉程度如对中国相对应知识的熟悉程度一样,这名教师绝对能在课堂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由于英语蕴含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文化取向、思维方式,而这些都与汉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角度无法解释清楚。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中西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提高语言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教育必须开设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4.培养教学能力的课程

懂英语和教英语是两回事。即使英语语言水平达到很高的标准,能不能教英语还很难预料。教了多年的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的不是外语水平,而是外语教学方法论、科研方法论。[5]根据英语教师的教学岗位,我们概括出该岗位的教学能力应包括:备课技能;授课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学习辅导技能以及测试技能。师范院校针对这些要求给师范生开设了教学法课程。教学法课程所覆盖的内容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包括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使用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技能、还包括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编写、评阅和分析试卷的技能。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这些科目,但是开课时间往往只是一个学期,每周课时又少,不能保证各项技能的培养质量,体现不出师范院校培养未来师资力量的特色。还有就是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教师是一门很容易的职业的错觉。因而,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帮助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教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课程的课时数应有所增加,并应该与教育实习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技能。

5.形成冷静理智的性格的课程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是成为合格英语教师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处,课堂上、教学中还需要教育机智。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不可预料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教育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关键时候教师只有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迅速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突发问题,才能维护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可见,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学机智一靠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二靠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和积累。教学实践对教学机智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能够为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经验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现在师范院校一般将实习期定为一个月。要在这短短一个月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习学生刚适应教学环境便要匆匆回校了,谈不上在实习期锻炼课堂应变能力,培养教育机智。所以,实习时间应该延长至两到三个月。

6.培养反思能力的课程

Richards指出,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1]要培养学生不断循环的反思意识,让其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首先要帮助学生获得反思的基本知识。如教学活动中哪些要素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教学中的行为可参照哪些教学原理判断其正确与否;用什么科研方法收集、分析相关数据等。师范教育专业应开设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获得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在反思过程中将起到核心作用,成为反思过程的对象、参照物和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开设外语科研方法论等课程可培养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提升学生使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收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紧紧跟上教学改革的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应该由下列科目组成:专业课、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学论、外语科研方法、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学、测试论、语用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口才与交际学、教育实践等。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使得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师范院校必须以培养符合教育改革新形势的人才作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师范专业的职业特点,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造就一批批达到教师专业化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and 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