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一、引言

技术市场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成长,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虽然如此,但是,技术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完善。在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够让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要就应该先对技术市场进行研究,并对其作出策略。在此,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对技术市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创新的观点。还对完善技术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善策略以及建议。

二、技术市场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技术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想从区域经济入手研究技术市场,就得了解技术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带来的作用以及发展。技术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科技成果转换为技术商品实现价值。技术市场中,最为流通的便是技术商品。技术商品是在技术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科技劳动商品,它是科技和劳动相结合的产品。技术商品依靠技术市场的交易,才能够获得生产者应有的报酬。通过技术市场的交易,技术商品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技术商品通过技术市场流通运用,很好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通过技术市场增加了区域技术商品的效益和效率。在技术市场和区域经济中,目前都分工明确,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十分的精细化,专业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的风气。由于分工的精细和准确性,促使了区域经济中技术商品交易量不断增加,很好的降低了技术成本,增强了区域经济效益。(3)通过企业进步,促使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需要区域企业的支撑。如今很多企业十分看重技术市场,不断从技术市场购买技术商品融入企业生产中,这些技术商品通过与企业相结合,打破了企业原有的模式,给企业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就间接的增加了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区域经济结构。由上可见,技术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区域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1.环境因素到技术市场无法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技术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环境导致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其环境因素导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如今的技术市场虽然非常常见,但是很多人对于技术市场还不都了解,更有一些人狭隘的认为技术市场是技术的交易场所,把它看作一种简单的交易活动。由于错误的认知,我国技术市场无法得以发展。其中,我国的法制技术市场环境因素也导致了我国的技术市场无法快速的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经济市场相关出版的法律法规制度虽然不少,但是对于规范技术市场和交易详细制度的文件却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技术市场交易中无法得到保障,限制了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此外,我国技术市场监管部门也缺少了明确的定位,很多技术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名存实亡,各地管理部门存在人员不够,管理松懈等现象,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市场中存在不规范交易的行为。2.技术市场本身发展不够健全完善。随着我国的计划经济改革为市场经济,我国技术市场也随着这一改革进行了形成和快速发展。虽然经济制度在进行改革,但是我国经济体系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计划经济,很多市场还没有进行适应改革,经济体系的改革在全国市场中的意识还没转换过来,很多政府部门还想以前一样掌握这大量资源,这就导致了技术市场发展缓慢,造成区域经济无法提高。目前从全国及时市场效益来看,笔者发现技术市场的发展及其不平衡,很多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成交额较少,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由技术市场自身的发展不够完善所导致的。

四、完善技术市场的策略

1.制定技术市场发展计划。为了能够让我国的技术市场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对技术市场进行规划一个长远的实施计划,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技术市场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发展。在制定计划时,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等的环境进行制定计划,这样才能够做到我国技术市场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2.加强市场部门的监管力度合理税收。国家应该对于技术市场加强监管力度,营造出良好的交易风气,这样才能够促使交易的成功和规范性。在未来,人们对科研成果将会越来越在意,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国家应该对科研成果和创新成果进行鼓励制度,对这些成果进行减免税收的制度,极大的调动了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促使了技术商品的多样化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3.与互联网相结合。如今的人们衣食住行都逐渐通过网上来了解,网络是一个不错的传播媒体。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逐渐将重心转移到网络。所以,技术市场应该与网络相结合,在网上建立技术市场,加快信息传播速度。这样,技术市场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越做越好。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市场的改善应该从区域经济入手进行管理策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两者互利共赢,为我国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车晓蕾 孙艳霞 单位:1.辽阳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2.辽阳市食用菌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齐昕.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孙常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08):137-139.

[3]肖亚成.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要素成本与利益分享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篇2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充分的使用林下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选用适合林下生产的有关经济项目。当前我国的林场包含了林药、林粮以及林菌等多种模式。目前的通江县森林资源正处于好的发展趋势,现已实现的有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五台山猕猴保护区等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产业。

1、通江县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

1.1项目经营方面

在多样化的林下种植中,林药与林菌的种植资金投入比较大。其在专业技术方面缺少相关的指导与研究,没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技术进行支撑和管理。这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直接性的影响。有些林场对林下经济没有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和规划,缺少好的项目和产品管理,这样在市场和经营中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1.2资金结合金融

任何的产业项目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林场在进行林下发展中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系,其同时还面临着很大的生产风险。通江县是属于国家级贫穷县,基本是依靠财政转移的支付。国有的林场是隶属于自己收集和支出的事业单位,这样就导致了投资的资金获取困难的问题。加上林场本身就缺乏资金,林下经济的发展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样也大幅度的降低了林场和林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1.3基础设备和市场

由于林场具备的特殊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林区的基础设备搭建缓慢和市场片面的问题出现,尤其是对目前正处于兴起阶段的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有着很大的影响。基础设备的落后导致了林区的物流以及通讯等方面的配置行业发展缓慢,这样就对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的开展方面有直接的影响。

2、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原则

依据通江县国有林场的地区优势以及特点,其具体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遵守以下的一些基础性原则。

第一,把开发和保护共同进行。发展林下经济在重视效益的时候也要对生态进行保护,这两者之间要进行合理的调整。林下的植被对水源、水土以及动物都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作用,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持续发展状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在进行林下发展的时候还要依据每个林场的地势、条件以及结构等方面,然后把其具备的优点和目前的经济项目结合,恰当地进行布局和生产。比如林下养殖模式。这种项目比较容易出现疫情,且数量过多也会导致生物链的损害。再比如林菌a业,若是规模太大会消耗相关的资源。然后就是在劳动力上需要大量的投入,提高了项目生产的成本,同时在技术人才上的服务也容易缺失。

第二,遵守规律,以人为本。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要把尊重地区自然生态规律作为基础和前提,把单位和林区职工的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同时对林下经济模式的选用要以市场为参考,看市场上比较有潜力的产品是什么,然后再制定技术进行生产。林场在生产和销售中要给予职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撑,这样才能让林场产业呈持续发展的趋势。然后,坚持科学发展为原则。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在科学技术和养殖的基础上进行,林场必须要聘用有关的技术人员,把家养禽类移送到林场中,使其能够适应林场的生活环境。一些品种质量好的项目在进行养殖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是绿色健康且高品质的产品。

3、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趋势

通江县国有林场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每个林场都有其自己的特征和经验。森林生态的经验理念处在转型和发展的阶段。以下对通江县国有林场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个人认知范围内的建议。

3.1完善相关政策,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的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和劳动力方面的需要特别大,其必须要经过政策上的健全,对金融机构制定有关的政策,积极地做出适量的协调。或者也可以通过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相关的政策,其具体是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单位以及技术研发的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研发家庭式的林场经营以及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以此解决林下经济生产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3.2建设典型的项目

在政策上扶持一些典型的示范项目,林下经济可以对这个项目实行研究和总结,对项目进行重点的扶持。经过宣传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把其中的经验相互沟通和分享。典型项目的扶持能够起到一定的领导作用,在对优质的项目进行扶持的时候,其不仅要对产业化经营的相关政策加以重视,还要对其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注重。把相关的基础性技术引进,提升产品的附加利益和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典型的项目在发展成功之后,要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发展做参考性的建议。

3.3强化信息,引导合作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林业主管部门要担好重要的责任,具体从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方面全面进行。同时还要建设健全的信息平台,有好的产品项目就使用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出去。类似林业网站,还有目前比较常用的微信公众号这类,开发多种信息宣传的渠道,这样才能够让产品被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咨询部门,以此提供一些政策、项目申报以及资金投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这样发展林下经济的人员就会在政府的专业技术的支持下产生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结束语:

当前的经济发展逐渐的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经济产业都必须要保持稳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不会混乱。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一种自然环境中的项目,其必须要在在技术和政策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掌握正确的发展趋势,把具有通江县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篇3

在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都发生巨大转变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的营销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自然而然,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以及营销管理都呈现出一种落后状态,无法紧跟时代潮流,极大的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为此,分析掌握新的经济市场形势下,国有企业的营销战略发展新趋势对于转变营销理念,改变营销手段和影响战略制定都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从从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组织和营销管理四方面分析了营销战略发展的新趋势。

1、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转变市场营销理念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转变,国有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也应当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营销理念的转变可以从战略、合作、知本以及顾客等四个点出发来实现。

1.1营销理念将更加重视战略

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

1.2更加重视合作

“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1.3更加重视“知本”

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1.4更加重视顾客

就目前的市场形势而言,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市场营销必须要以客户为中心方能显现出营销优势,只有充分满足了客户需求,更加重视顾客对于企业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需求,才能使营销战略更加完善。

2、营销策略的转变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对于营销策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这三个营销手段层面上,然而在经济市场形势的转变下,单纯的通过这四个点进行营销策略制定显然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为此,必须要对国有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转变。

2.1服务的价值大于产品的价值

对于产品而言,原有的单纯以产品质量决定发展已经不符合市场发展现状,现有的市场是一个服务型的市场,国有企业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要做好产品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产品的服务。只有完全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价值,促进企业营销的发展。

2.2知识因素、创新成本将计入产品价格

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

2.3营销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

2.4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将成为促销的新兴手段

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

营销组织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发展战略执行的好坏是有着直接影响的。在现有的经济市场条件下,国有企业若要更好的完成企业营销战略目标,对于营销组织管理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而其转变的趋势则主要是向学习型营销组织和网络型营销组织转变。

学习型营销组织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国有企业的营销组织所存在的缺乏系统思考能力这一问题有着很好的效果,对于克服营销组织智障有着关键作用。至于网络型营销组织,则是信息时代下企业营销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顾客对于企业产品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一个企业独自生产已经很难满足顾客需求,因而很多企业都意识到战略联盟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逐渐将营销的重点做出了调整,由交易转为了关系,利用网络来实现营销组织。这就使得企业之间原有的完全竞争关系,转变为了营销战略伙伴关系,这种转变对于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市场形势下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4、营销管理方式的转变

篇4

宏观调控是平衡经济总量的产物,其作用是为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经济总量的失衡,而作为市场经济常态的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失衡,这种失衡发展到尖锐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只有国家进行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才有可能使现有资源得到优化利用,才有可能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见,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是代替市场配置资源,而只是为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必要条件。由于牧区相对于其它区域而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内容。

一、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原则

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府的职能在于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凡是竞争性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应由市场调控,凡市场竞争能够调控的经营活动,政府就不应直接介入。牧区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应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为牧区居民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直接介入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当中去。结合我国牧区的实际,牧区政府宏观调控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二是以新牧区建设为导向。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做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我国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建设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加强新农村、新牧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这对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牧区政府对牧区经济发展调控,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框架体系支撑下,调整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牧区建设,为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牧区发展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牧区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容

牧区经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出发,与牧区社会的整体进步相结合有步骤地进行。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开展如下方面的宏观调控:一是努力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加强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引导。为实现牧区经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的发展目标,首先必须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目前,草原畜牧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牲畜周转慢,饲草报酬低,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要转变牧民以牲畜头数多少论贫富和惜售、惜杀的传统观念,促进草原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在此基础上提高草原资源的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二是加大牧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牧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牧区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生产不够稳定,需要国家和有关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牧区畜牧业要有一个新发展,就必须相应增加投入,改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后劲。牧区投入的重点应加快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改良,积极改善草原水利设施,建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强道路、能源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用电、通信条件;开展草原鼠、虫、病害的防治;加强牲畜棚圈、配种站、兽医防疫站的建设;提高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场生产力水平。三是积极发展牧区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发展牧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既是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篇5

二、世界经济危机源于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思想文化的缺失

从经济危机发生以来,可以说总结经济危机的文章铺天盖地,说法不一,但大多是说监督不到位导致的。但其实,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机制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危机是资本制度机制的必然结果。再进一步说,监督严格而且有效,最多也只能做到阳光下的有规则掠夺,一样会因占有率膨胀引起经济危机。因为,占有率膨胀的前提条件,是大多数人降低资源分享率(收入是资源或产品的分享形式),离开这个前提条件,就没有占有率膨胀。而占有率膨胀的问题,其本质是剥削思想在世界各国占主流地位的问题。

也就是说,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的思想文化,被世界各国的主流精英给否定了。在国内,新一轮捍卫思想的斗争,其实就是个共同创造、平等分享创造成果的思想文化同剥削思想文化的斗争问题。有人困惑,主流精英为什么坚决否定?其本质原因,就是某些主流精英成了剥削阶级,如果不坚决否定,他们就无法自由掠夺和自由剥削。过去我一再说,思想是一套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主流精英如果不否定,大家一看就明白主流精英想干什么了,那么就会妨碍反抗他们自由掠夺和自由剥削。事情就这么简单。

三、经济危机的关键是人民大众失去当家作主的权利问题

由于前两个原因,人民大众失去当家作主的权利就成了必然。而人民大众失去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中国就必然陷入精英胡作非为、破坏宪法、任意掠夺、欺压民众的不归之路。也就是说,三者是一个整体,犹以思想最为重要。前面说过,主流精英说经济就是经济,没有阶级性质。其实,某种产品没有阶级属性,但归谁分享就有阶级性了。生产劳动、创造成果的过程叫经济;如何管理生产劳动、怎么生产?叫管理政治。产品生产出来了,大家如何分配,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政治。而十个人有五十万元,其中有三个精英,三个精英说五十万我们拿四十九万,剩下一万是你们七个人的,这种情况叫精英政治。如果十个人一起商量,五十万怎么分配,大家通过争论取得共识,在某个共同认为合理的标准下分配,叫平民政治。给这个平民政治起了个名字,叫人民大众当家作主。

这也就是一再强调让人民大众管理国家、管理教育、管理军队、管理企业等等的根本原因。

这同样是主流精英为什么痛恨、否定的根本原因。

简单的说,由制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政治机制,不让主流精英自由掠夺了。

四、思想文化的革命是走出经济危机的前提

剥削思想占主流地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剥削的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是形成经济危机的内在机制。所以,不仅是中国,就是整个世界,要想真正走出经济危机,都必须来一场思想文化的革命,用、思想革剥削、封建、官僚思想的命。如果不来一场思想文化的革命,最终的结果就只有暴力革命。有不少人在我《中国会不会陷进大动荡时代》一文后留言,认为中国不会陷进大动荡,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光顾挣钱去了,这是一。其二,中国老百姓有口饭吃就不会闹事,所以不会有社会动荡,更不用说暴力革命了。其实,现代人之所以是现代人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捍卫,精神信仰也同样需要捍卫,比如说通钢、湘煤等等事件,就证明捍卫生存的范围,扩展到政治、精神领域。

五、重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是经济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

有了思想文化革命这个前提,下一步也就是个重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问题,因为,中国只有拥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经济发展才拥有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人民大众即使通过抗争,捍卫了一时的权益,比如说通钢事件,但最终还会失去。所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机制问题,是个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问题。

六、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理论和GDP结构比率统计模型

有了制度保障,中国就必须建构自己的比较优势理论和GDP结构比率统计模型。因为,前者是结构比较分析与选择的决策模型,后者是GDP结构比率流向模型。刚才看到左大培先生和高梁先生谈比较优势的文章,他们共同认为,中国到了技术立国的时候了,但他们同时反对比较优势理论。我个人认为,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应坚决反对,但我们更应该建构自己的比较优势理论,前面说过,是结构比较分析与选择是决策者的参考模型。新晨

如何建构中国的比较优势理论和GDP结构比率流向模型呢?

后者我曾有专文论述,不赘。建构中国的比较优势理论:

一、以龙头工业带动其他工业结构发展。

二、以高科技带动龙头工业的发展。

三、以军品带动民品的发展。

四、优势资源要节约用,更不得随便出口,而是进口,为以后的发展储备资源。

五、对于不破坏环境,不损耗资源的,大量出口,并且可以有限的出口退税。

六、中国十三四亿人,其市场容量赶得上几个美国,而这就是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即人口优势。

七、中国有市场,但没有消费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收入水平,培育市场的消费能力。培育中国的消费能力,就是优势,反之,帮助别国提升消费能力,就是自掘坟墓的劣势。

篇6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81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合理开展种植、养殖、采集、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从而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产业优势互补,生态、经济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型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从业门槛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是探索国营林场改革,促进绿色GDP增长的迫切需要。林下经济产业是在林地资源的基础上,以科技为依托,主要分为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 2种模式,是对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

2海寨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情况

海寨林场位于云南省东部珠江源头南盘江上游两侧,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3°42′~104°5′,北纬25°9′~25°43′之间,经营面积分布在沾益、富源、陆良、马龙、麒麟四县一区境内,与16个乡镇,55个村公所的集体山林接壤。海寨林场地域上由几个不相连的片区组成,南北长62 km,东西宽38 km,划分为九龙山、五台山、上东山、西山、海寨、滴滴水、下东山7个营林区。海寨林场地处滇东高原中部,属乌蒙山系南延余脉,主要分布在曲靖沾益坝子周围高原台地上。成土母岩主要为石灰岩,个别地段有砂岩和页岩。由于石灰岩的淋溶漏水作用,林场范围内喀斯特漏斗和溶洞较为普遍,山顶多成石灰岩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山梁宽敞,山脊平缓不明显,一般地形平缓,坡度6~15°,最高海拔2577 m,最低海拔1915 m,相对高差662 m。海寨林场气候属北亚热带山地季风半湿润气候类型,由于受海拔高差的影响,小气候变化明显。每年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潮湿,年平均气温14.5 ℃,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7.3 ℃,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19.9 ℃,极端最高温33 ℃,极端最低温-9 ℃;年平均降雨量1008.9 mm,年蒸发量2140.3 mm;年平均日照数2108.2 h;年均降雪天数5.3 d,年均降霜天32 d。

海寨林场土地总面积17721.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073.9 hm2,在林场17073.9 hm2的林地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面积有7.3万亩。在2016年,全场林下经济总产值44.5万元。林果业0.07万亩,林果产量6.7 t,年产值20万元;林药业0.06万亩,林药产量5.2 t,年产值21万元;发展林下养鸡7000只左右,年产值3.5万元。

3海寨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目前,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缓慢,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各林区、林点进行数量较少的鸡、猪养殖,而且存栏量及产量都较小;林菜曾经做过规划,但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只进行过试验,没有进行大规模发展。现有周边群众及投资人借助林场的资源优势开展森林旅游、林下养猪、养牛及羊。规模比较大的有南湖山、朗目山风景区、九孔桥生态旅游区、朗目山养殖区,玉支廓养殖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1基础条件差,发展规模小,模式和品种单一

海寨林场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僻等山地。这些地方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和制约到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还相当匮乏。目前职工发展的林下养殖还仅限于生态鸡和一般家猪,养殖品种还显单一,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自身发展方面的规模养殖和生态旅游尚是一片空白。

3.2资金不足,管理水平低,认识不到位

林下经济缺乏整体的布局与规划,缺少技术支持与指导、统一的协调与组织,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活动,林下经济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品牌经营。由于没有经济扶持政策投入,职工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在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中更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绝大部分林下产品种植、养殖户仍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种、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成本高、效益差。直接给林下产品的产量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部分职工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优惠政策和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缺乏⒂氲娜惹椤

4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4.1政策的贯彻实施

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依托,海寨林场在曲靖林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为林场拥有面积集中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人力资源优势,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资源能力,对于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都有着优势。

4.2林地统筹经营

要发展林下经济,需要对林地的整体特征、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统筹与分析,制定出适合该地发展的林下经济模式和发展规划。既是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协调发展是相当必要的。可以凝聚力量快速发展。以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有利于林下经济的统筹和调度。

4.3科技力量的扶持

有了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支持,发展林下经济还需要科技力量的扶持。林场因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也有属于自己的技术网络,是发展林下经济中的技术保障,当然,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以保障林下经济的稳定发展。

5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从当前经验和市场前景看,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应重点推广以下八种模式。一是林草模式,在林下种植苜蓿等牧草,用于发展养殖业;二是林菜模式,在林下种植耐阴性野菜如蕨菜、刺苞头等经济作物;三是林菌模式,林下种植培育松茸、香菇、蘑菇等菌类;四是林药模式,在林下种植三七、玛卡、天麻、柴胡、黄芩、白芷等中药材;五是林禽模式,在林下养殖鸡、鸭、鹅等禽类;六是林畜模式,在林下圈养或放养猪、牛、羊等家畜;七是林蜂模式,在林下养殖蜜蜂;八是森林旅游,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休闲旅游。

6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6.1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领导责任制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和发展林下经济的关键在于管理和领导。首先,要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林下经济的管理机制。林场专门成立发展林下经济领导小组,设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制,由场领导亲自抓,负责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部门领导直接抓,负责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林下经济工作会议,以便部门之间相互了解工作信息、政策措施,探讨发展战略、举措及目标任务,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6.2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通过整合国营林场扶贫项目、生态移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天保工程等各类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完善林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设施,为林下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证。

6.3科学规划,加大技术培训

要严格按照各林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域进行科学布局,不断地推广和探索适合本场、本区发展的养殖模式和林间种植,从而进行分类指导,使林下经济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让林区职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组织对林场员工定期的技术培训,就林下经济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授课。成立技术服务组,分片负责定期下到林区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与服务,解决职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6.4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扶持和补助林下经济种养殖户;设立林下经济发展补助基金,对林下种养殖示范户给予补助支持和资金奖励;引进企业和个体商人资金,林场提供场地,走合作化发展的道路。

6.5加大政策宣传

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鼓励和扶持一批林下种养殖示范户,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林区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扎根林下经济。

参考文献:

[1]春林,邢付吉.云南省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3(10):101~102.

[2]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2(9):148~150.

[3]姜海英.浅谈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9):189.

篇7

随着或界经济格局中重心的转变,我们的营销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惯用的营销理念、经营策略、营销组织都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新挑战,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转变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构建合理的营销组织是我们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1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转变市场营销理念

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营销理念已经表现出了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将着重体现“战略、合作、知本、顾客”四个方面。

1.1营销理念将更加重视战略。

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1.2更加重视合作。

“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1.3更加重视“知本”。

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1.4更加重视顾客。

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2不局限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孤立的确认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多会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分析。那么,这孤立的单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营销策略发展的需求的。

2.1服务的价值将高于产品本身。

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

2.2知识因素、创新成本将计入产品价格

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

2.3营销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

2.4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将成为促销的新兴手段

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习型、网络型、虚拟的组织将成为营销组织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向学习型、网络型、虚拟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未来的营销组织将是学习型的营销组织。圣吉博士在《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它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他在研究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因而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

其次网络型营销组织将是未来营销组织的潮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篇8

“模特”最早出现在法国,自从法国对模特进行包装并推广以后,服装模特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服装模特是把需要展示的服装通过模特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视觉上给人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角落充斥着不同时尚的元素,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服装不只是为了穿着,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美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购买服装,服装模特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特点。模特通过自己的形态来衬托出服装的美丽,使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一件衣服挂在衣柜里不能显示出它的美丽,如果穿在模特身上,通过模特身体的展示,可以全方位展现服装的魅力。

一、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现状

中国服装模特行业和国外模特行业相比,虽然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时装模特行业在我国的兴起,对当时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服装的款式从之前单纯的颜色搭配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服饰创意,需要模特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目前,我国模特职业基本分为三个类型:1.职业模特。职业模特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管理规范化,是服装模特中最为规范的一种类型。职业模特在进行表演时,步伐、动作、神态以及韵味,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水平和表演的档次。2.平面广告模特。平面广告模特主要涉及的是对一些商品品牌的广告宣传。专业的设计使模特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韵味。从目前我国平面广告模特的发展状况来看,模特代替名人做广告将成为一个趋势。3.成衣模特。成衣模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平民化,成衣模特最多的是橱窗模特,例如,在超市和商场等场所表演,起到一个商品的销售作用。从中国现阶段来看,模特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走秀表演,也成为了很多商品的代言形式,模特促销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

二、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模特素质,迈向国际

2002年,国家颁布了《服装模特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的条文。国家切实反映了模特现阶段的水平,对模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职业标准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模特业发展水平,对模特的知识水平和工作内容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把职业技能作为发展的核心。模特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国内模特在内心修养和气质上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对我国模特各方面素质进行相应的提高,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中国服装模特尚没有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根本原因是我国少有走上国际舞台的服装。但随着东方设计元素不断地多元化,未来模特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的服饰文化对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要归功于国际舞台对中国的推动和我国服饰的多元化。

因此,我国服装模特在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通过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二)建立院校培养和公司运作机制,规范化发展

学校通过和一些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模特进行专业的培训,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表演训练和一些知识的相关学习,在培训中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通过进行培训来提升模特自身素质。提升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模特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同时对我国模特经纪公司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合理的整顿和规范,对公司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让模特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快模特行业的发展。通过一些大型的选拔活动,对模特进行广泛的选拔,通过一些知名品牌产品使模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走到国际的前端。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一定的情况对模特行业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使经纪人、客户和模特三者之间形成遵守原则、规范市场运作的良好合作关系。

结语

服装模特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给很多模特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模特在对服装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和外在的素养。因为,模特很大程度上代表的不完全是模特自身的形象,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甚至一个民族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艺.浅论我国服装模特的多元化发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8).

篇9

关于市场营销的学术研究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时间,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扩充,使市场营销模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而这其中AMA对市场营销的官方定义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有必要对AMA的市场营销定义及其转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才能对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与预测。

一、AMA定义及其两次转变

(一)AMA定义。上世纪30年代,学术界与企业界中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并于1937年在美国成立了市场营销协会,英文简称为AMA。目前,AMA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协会之一,协会成员超过三万名,这些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营销教学工作及市场营销研究工作。AMA秉承引领全世界市场营销的教学、实践与开发的重要使命,担负着连接、沟通与促进的职责,贯彻创新与发展精神,致力于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市场营销交流平台与营销资源平台而不断努力,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汇拢优秀的营销人才,为推动市场营销的职能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二)AMA定义的两次转变。1935年,在AMA尚未建立以来,由学术界的精英所建立的美国营销教师协会对市场营销进行了首次的官方定义,这也成为AMA建立以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AMA定义又先后于1985年与2004年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给市场营销领域带来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也使市场营销领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关于AMA的初次定义,应从AMA建立以前说起,在1935年,美国营销教师协会便对市场营销进行了首次官方定义,即市场营销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使劳务或产品能够从生产方流入到消费者当中的一种企业营销活动,而这能够符合当时社会的市场营销策略,因此在AMA成立以后,于1948年对该定义予以了采纳,这也成为AMA的首次定义。在1960年时,AMA对市场营销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但最后决定不进行修改,这也使初次定义一直被沿用了半个世纪,直至1985年时,AMA定义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发展,因此AMA对定义进行了第一次大的修改,即市场营销是对劳务、思想和产品进行定价、分销、设计与促销的计划及落实所形成的过程,以此满足组织与个人两者之间目标的交换。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与新型市场营销理念的不断涌现,于2004年,AMA在波士顿所召开的研讨会中,对AMA定义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即市场营销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组织职能,又可以被看作是组织为了自身利益或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建立的一种能够对客户价值进行传递、创造、传播,又能够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全部过程[2]。

二、基于AMA定义转变分析市场营销的发展路径

(一)首次定义中市场营销的发展。在AMA对市场营销进行初次定义以后,企业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一直沿用着此定义,该定义指出市场营销属于一种过程营销,而企业在AMA定义的引导下,也一直也认为市场营销就是产品销售,这也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为了对产品进行销售而开始进行不断的努力,而在那个时期,由于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只注重对产品的销售,而忽略了对产品的售前活动与售后活动,这就造成企业的产品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进而造成产品的销售效率低下。这也使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意识到产品销售不仅仅需要对产品或劳务向消费者进行引导,企业还需要在产品销售之前进行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等产前活动,此外还要对产品在售出以后的反馈进行收集等售后活动,这就使原有的AMA定义难以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全过程进行准确而又概括的表述,从而为AMA定义的第一次转变埋下了伏笔[3]。(二)AMA定义第一次转变后市场营销的发展。自1960年以后,美国的经济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也给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带来了严重的过度竞争问题,此时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企业市场营销全过程进行准确概括的AMA定义,以此解决市场环境中的过度竞争问题。在这种形式下,AMA对市场营销定义进行了第一次转变,该定义相比于原有的AMA定义来说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在市场营销的客体上进行了拓展,从角度上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在目标上也有了更加准确的解释。AMA定义的第一次的转变,给许多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利润,在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得到了非常迅猛的提升,许多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也开始不断涌现出来。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仍旧受到原有推销观念的影响,在顾客需求上认识仍旧不够清晰,这也使市场中普遍开始存在供过于求的现象,进而造成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化,对顾客需求的研究也成为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课题。这也使AMA开始意识到第一次转变后的定义难以对营销实践与营销理论的发展进行全面表述,这也为AMA定义的第二次转变创造了契机。(三)AMA定义第二次转变后市场营销的发展。直至2004年以后,AMA定义迎来了第二次转变,该定义相比于第一次转变来说,是以客户价值的角度来对定义进行阐述的,并且在定义的表述中要更加系统化。而这也使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企业营销观念与追求目标的转变,也使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使企业不在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是以客户价值做为核心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以创造、传递、传播客户价值,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目的,企业通过将营销作为一种整体功能,并通过企业内部各个职能的辅助来为客户进行更加优质的服务,这也使市场营销学科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有效的满足。

三、基于AMA定义转变分析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一)以创造顾客价值作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发展趋势。AMA定义的转变实现了企业营销观念的更新,使企业对顾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以顾客价值作为核心,通过围绕顾客价值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在未来,以顾客作为资源的争夺将成为企业间的市场营销竞争发展趋势,无论哪个企业,只要能够留住顾客,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对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也必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本。企业在未来的市场营销中,必将以顾客价值作为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以价值的传递与创造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流程,并通过运营系统的建立来更加深入的对顾客的价值进行创造与传递,使企业在能力、结构、经营理念上能够与顾客的价值因素实现对接,从而实现精准化的市场营销。(二)顾客内部化将成为市场营销的必然发展趋势。AMA定义的转变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进行了更新,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企业更能深层次的挖掘到客户的价值与需求,并围绕客户价值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客户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是存在双赢关系的。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企业要想实现自身与利益相关者的双赢目标,就必须将顾客内部化,所谓顾客内部化,就是企业将顾客当做自己的员工,使顾客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与利益进行关注。而企业对待自身员工,则能够通过发展平台的创造,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忠诚感与归宿感,从而更好的帮助企业对顾客关系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够得以长远发展。总而言之,顾客内部化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AMA定义的两次转变极大推动了市场营销学科的发展,虽然每一次转变的时间都较长,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AMA在市场营销定义中的谨慎性,并且每一次转变都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市场营销与时代的不断发展,AMA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也必将得以不断更新,这也必将不断推动市场营销学科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1]雷祺,刘晓梅.浅谈AMA关于市场营销定义的演变[J].市场营销导刊,2009,(02):43-46.

篇10

旅游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愈来愈受到重视;科技手段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旅游成为了众多家庭休闲的方式,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此外,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胜任力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江苏旅游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旅游主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的需求在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大众化”、“差异化”、“品味化”的三大特征。

(一)旅游需求的大众化

发展旅游的关键就是实现旅游的大众化,使得旅游真正成为民生产业。比如,江苏省近年来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天的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旅游需求的大众化,使得旅游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旅游需求的差异化

在旅游活动大众化的同时,旅游需求还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旅游者根据自身的偏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旅游追求。以自驾游为例,目前,江苏省已拥有了多家省级自驾游基地,此外,亲子游、科考游等等新业态也由于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应运而生。

(三)旅游需求的品味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愈加品位化,养生养老、邮轮、游艇、高尔夫、会展等高端旅游休闲产业不断涌现。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体验和享受,在旅游过程中放松身心,而不是匆忙的到此一游。旅游养老基地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二、旅游客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客体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广大旅游者产生引诱力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产品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旅游产品的融合化

“旅游+”成榱寺糜我捣⒄沟男鲁L。旅游产业的边界无限延伸。旅游资源跨越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民情民风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旅游业跨界融合可分为两种类型: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前者属于第三产业的内部融合,是出现兼具多个行业特征的新型服务业业态的过程。这种融合表现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兼具旅游业的特征,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

(二)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旅游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产品体系愈加丰富。江苏省近年来,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得旅游产品越加多元。尤其是乡村旅游产品近年来尤受青睐,我省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强化旅游富民,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突出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江苏省政府着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使得乡村成为旅游的乐土。

(三)旅游产品的生态化

美丽江苏,生态先行。旅游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生态化”特征得以凸显。无论是旅游景区的开展还是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都充分融入了生态元素,体现了生态特色。比如,江苏宜兴阳羡旅游度假区提出了“深氧界・3H生活”的旅游形象。“3H”分别代表健康(health)、心灵(heart)和家园(home)。围绕这一主题概念,阳羡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程,让青山绿水成为阳羡最鲜明的标志。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保护近年来也很见建树,使得运河两岸成为度假休闲的胜地,也增加了运河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篇11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67-02

前言

近几年,滑雪运动在中国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冬季体育运动及休闲娱乐的主要体育项目之一。中国的滑雪运动主要是以高山滑雪运动为主。目前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部部分省区陆续建成了近百处高山滑雪场,并且每年还有多处新高山滑雪场启动建设。然而高山滑雪场的标准和水平,无疑影响或制约着中国滑雪运动的发达程度和水平,而且,潜在的影响着中国滑雪文化和滑雪竞技水平的提高及滑雪产业经济效益的长期增长。

一、高山滑雪

高山滑雪可分为实用滑雪、娱乐滑雪、竞技滑雪和探险滑雪四类。其中娱乐滑雪与竞技滑雪占有高山滑雪人数的绝大部分,而娱乐滑雪无论从人数、器材、场地及设施上来说,都是高山滑雪项目的主体。

冬奥会高山滑雪竞技项目包括: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滑降和高山全能(回转与滑降),通过场地示意图可以明显看出其各个项目的场地及其不同。

二、中国高山滑雪场经营现状

中国的滑雪运动开展比较晚,而且中国的滑雪场主要以高山滑雪场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州的一家为滑草场,北京和上海各在一家室内滑雪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在中国已经拥有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各类滑雪场205处,它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四川、重庆、甘肃、深圳、上海十五个省市,全年接待滑雪旅游消费者总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滑雪运动作为冬季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它有其健身和休闲旅游于一身的项目特点,作为国内一项体育休闲旅游于一身的新兴产业在中国大地上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并蓬勃发展起来了。

作为中国高山滑雪旅游的代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高山滑雪场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利用其自身的自然资源,加强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细分领域的开发,使得其规模和水平接近与国际水准,同时承办不同的国内、外赛事,来不断的提高、充实自己,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一个全国性的滑雪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十年前滑雪运动只能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开展,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5个省市地区。十年前只有一少部分人才能参加的运动,到现在消费人群的不断扩大,而且有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固定消费者,更加促使其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十年前只有滑雪场接待游客这一单一的经营方式,而现在与其配套的服装行业、装配器材行业、旅游服务行业等等行业都进入了滑雪旅游市场,各方面资源更为合理、有序的调动和利用,使整个滑雪旅游产业更加的完善和成熟,做强做大。

三、现代高山滑雪场的发展趋势

从全世界来看,现代滑雪运动已经达到风靡的程度,特别是高山滑雪,作为滑雪运动的重要分支,在当前更是占据独特的领导地位,它是冬季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更是冬季奥运会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该项运动本身的特点,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高山滑雪运动会向着更完善、更广泛、更立体的方向发展,高山滑雪场也会不断满足高山滑雪运动的要求不断发展,进步。

1.高山滑雪场会集群化方向发展

因为高山滑雪运动本身特点,它就要求许多行业的配合,带动其向前发展,如旅游业、机械制造业、餐饮业、交通部门等等许多行业。同时这些行业又需要高山滑雪运动来充分的带动,刺激其发展,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追求利益目标,可以说相辅相成。但只是一个单一的高山滑雪场是不可能拉动这么多的相关行业的发展的,它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它需要有多个这样的高山滑雪场一共来发展,才能带动起整个滑雪市场的发展,同时拉动其相关的各个行业的共同发展。这样就促使其集群化发展轨迹的形成。

2.高山滑雪场的场地会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运动本身的特点并不是单纯的竞赛,而是将其平民化,使人们的身体机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和发展。所以单纯的体育竞赛所针对的方面也就太狭窄了,所以运动本身就有其大众性,如果不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存在意义。所以高山滑雪运动也会向着大众化的方向来发展,这样就要求高山滑雪场本身也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在选址建设时,要考虑各个水平的滑雪爱好者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雪道难度,来满足大众化的要求,激发人们的滑雪热情。

3.高山滑雪场消费群体会向着全方位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的提高,所以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随之不断的提升,因此,在冬季里的体育运动也会更加的丰富,而作为冬季体育运动主项的高山滑雪运动,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之一。所以参加高山滑雪的人就会不断的增加,那时,高山滑雪运动就不是少数人的冬季体育休闲运动了,将成为一种大众的体育文化,在各行业的共同发展下,高山滑雪场的消费群体将会更加的广泛,这样就要求高山滑雪场本身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来提供更加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这样才能稳步的长期发展下去。

4.高山滑雪场的滑雪器材和装备向科技化方面发展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滑雪装备和器材的科技化将是毋庸置疑的。会更加的科学、合理、保护性会更强。由于其大众化的特点,所以一些尖端的技术产品也会更多的针对普通的滑雪爱好者。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使用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使高山滑雪运动更加的舒适和安全,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参加。使其整个产业蓬勃发展。

5.高山滑雪场会向着环保方向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的发展。现代高山滑雪场的建设要求也会更加的严格,在这其中对于环境的保护将首当其冲。在今后,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愈显重要,现时人们对于亲近大自然的要求也会更加的强烈,作为亲近大自然一种最好运动的高山滑雪运动来说,人们会更加的喜爱,这样就对高山滑雪场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又要科学合理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在现阶段建设高山滑雪场存在的一些破坏自然环境的方面,如: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植被、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工造雪的污染等等方面。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将会逐一被解决。使高山滑雪运动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东,朱志强.中国冬季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2] 单兆鉴.滑雪运动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

[3] 朱志强,关伟军.滑雪[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冰雪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

[5] 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6] 中国滑雪协会.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7] 黄洪利.黑龙江省大众滑雪运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8] 田有年.中国滑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篇12

黑龙江省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人才几乎全部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发展。这对于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的黑龙江省经济而言并非一个利好消息。同时,留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匹配衔接上也存在巨大问题。由于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数量较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并不能在省内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给全省的区域经济改革在各行业的推进带来较大的冲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生产的壁垒逐渐降低,而市场的开发与维系则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市场营销人才外流及不足,会造成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营销人才流失归根结底在于市场未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这就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企业缺人,另一方面人才外流。在发展起步已经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对行业的健康构建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整个就业环境中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比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较少需求,基层的市场人员需求在黑龙江省内却存在巨大缺口。各大企业对基层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主要由于:一方面黑龙江省经济正在朝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营销人员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基础岗位,整个社会对市场营销人员有着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和学历门槛较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面对众多激烈的竞争。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巨大的需求却对应着难以就业的尴尬。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从事基础销售行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基础营销岗位在市场营销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也与整体就业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有着相同趋势。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者难觅合适岗位与招聘企业难觅合适员工同时存在。改变当前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使此类人才能够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力量需要该区域内的各大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措施与建议

2.1黑龙江省高校对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应在思路和课堂上进行双向的改革,在保证人才数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质量。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动整个专业向理论结合实际、技术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课堂教育方面,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成果难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造成了整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考虑将部分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比如,通过加强教学投入,购置软件设备,可以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训练,在改变实践机会匮乏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率的可见性。此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继续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入学后对未来择业就开始茫然与担忧,这种状态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工科院校时更加突出。因为工科院校都有优势和主打专业,营销专业是这类学校的边缘专业,因此学生的被歧视被忽视心理更严重。突破与相关就业的心理障碍,使营销专业的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愿意从基层做起,使得高就业意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2不协调状况的改善需要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急需企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但由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东南沿海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能够为黑龙江省内高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人才提升竞争力,但对人才的培养却投入不足。同时,新入职的营销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向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基础营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保证市场营销人才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给予基层营销人员不断晋升的机会,以此降低市场营销人员的离职率。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使营销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市场营销工作本身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熟知生产流程,还要了解产品结构;不仅需要了解自身企业,还要谙熟竞争对手;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环境,还要揣摩服务对象,因此营销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复合性特点,要求企业能够为其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工艺、了解市场、了解顾客、了解对手的机会与平台。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工作信心,更能提高工作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营销人员与企业内其他各部门的人才相互学习,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从属意愿,以帮助企业营销新员工尽快消除新环境陌生与不适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离职率,保障企业运营顺畅。

2.3政府对于众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

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依靠省内培养和省外吸引来的人才仍需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但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就市场营销人才而言,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营销人员的上岗认证制度,这是提升营销人员就业认知率,控制营销人员就业良莠不均现象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要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市场营销人才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职业晋升方向,适时调整职业心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篇13

一、前言

按照市场协同的基本要义,构建市场协同的根本要求就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消除贸易壁垒,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实现要素与资源流动的自由化与合理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推动协同市场构建的过程也就是逐步打破地方市场分割、消除要素流动的各种屏障,实现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与重组,逐步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的过程。践行京津冀市场协同发展战略,塑造京津冀市场协同体系,有利于构筑要素流动有序自由、城乡发展协调、资源环境可承载、市场机制运行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弱化地方政策保护,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公平竞争,缓解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构建全国统一的开放型大市场;同时还有利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深化对外开放与内部一体化有效融合的探索提供一个崭新的样本和范式。

二、京津冀市场协同现状

京津冀要协同发展的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在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成立的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是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的启蒙阶段,经历了长期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没有太大起色。直到2004年,三地达成“廊坊共识”,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正式进入启动阶段。200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着手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工作,但该规划酝酿多年却未能出台。2010年以来,京津冀区域合作加速推进,由于对区域协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加上缺乏中央层面的有力推动,形成京津竞争、河北苦等的状态。

三、突出的问题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方面和极其严峻的,突出问题表现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较弱、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病突出、极化严重等。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可分为自然资源变量、社会条件变量以及环境资源变量,具体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人口、交通等。随着一体化的发展,土地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但京津冀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一直很低,存在浪费严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先天性能源禀赋不足,主要靠外部调入,另外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京津冀地区的突出症结;环境污染问题是近年来最突出的问题,不止京津冀地区,全国环境污染都很严重。

从区域内部看,京津冀三地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展很不平衡。北京和天津处于发达阶段,河北相对落后许多,传统重工业仍然是河北的主要产业,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较低,这也为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带来很大难度;从产业发展整体来看,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同构问题突出;另外,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差距也是京津冀地区突出的问题,如户籍制度导致公共服务的分割化,现行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都是以户籍为依据的,这也使得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存在较大不平等。

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仍是当前地方官员考核的重要因素,这使得每个地方政府都要做大自己地区的经济盘子,同时这也会导致过度竞争,忽视对全局利益的考虑。例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都有动力去发展有利于提高收入的行业和产业,甚至不惜代价给予各种优惠竞相引进大投资、大项目,在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形成了恶性竞争。在现行的财税体制缺乏规范化的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使得京津冀三地政府间利益分化。

京津地区汇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尤其是北京,吸引了很多流动人口,导致这个地区人口迅速膨胀,人多的后果就是城市拥挤、交通拥堵、垃圾围城。

四、推动京津冀市场协同发展的思路

(一)将深化津-冀的市场协同作为最重要的突破口

津、冀两地在低协同度和过度竞争方面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即便是在京津冀协同战略出台后,两地对北京即将疏解的产业明争暗斗的情况也从未停止过。鉴于津、冀两地在产业结构、港口资源等领域的同构性现状,在今后的协同战略深化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将两地的协同作为最重要的突破口,加大产业分工的细化和合理化,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加大对资源要素的战略性重组。例如,作为两地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港口资源的整合就迫在眉睫。在津冀沿海港口群中,虽然天津港与河北境内的三大港口由于区位的相近、腹地的交叉、航线的重合、岸线资源的有限以及产业结构在某些领域中的重叠等,使得四大港口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过,争抢货源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当前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两地港口常年面临区域竞争激烈、港口需求下滑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难题,导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在“内斗”的过程中,大大伤害港口群的综合竞争力。放眼国内,以宁波港为代表的新一轮港口群整合潮正在悄然兴起。伴随着《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获得国务院批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共同聚焦下,亟须将津冀港口群的协同化建设作为三地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津冀港口群区位相近、腹地交叉、岸线资源紧密相连等一系列实现港口群一体化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明晰分工,提高两地的协同竞争力。

(二)继续推动京-冀的市场协同进程

京-冀两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产业结构的同构度低,协同度相对较高。在今后的发展中,按照“木桶原理”,两地之间深化市场协同的重点在于弥补过于悬殊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加大产业的互联互助,沟通市场的有效对接,补上“最短板”。一方面,河北需要加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以良好的产业实力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北京要加大研发创新、产业技术领域对河北的外溢,e极推动重点项目在河北的布局,完善对河北生态资源的共建与补偿,力争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减轻河北在转型升级中的压力,助力两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领域的“双赢”。

(三)不断完善京-津市场的协同进程

京、津两市之间,在京津冀整体中实力差距相对较小,产业结构的互补度较高,因此二者的市场协同度已经走在了京津冀市场协同度的前列。立足于既有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等条件,在今后的协同战略深化过程中,两地应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例如,在金融服务领域,北京侧重强化金融管理功能,天津则重点发展金融创新运营),加大战略性资源的互补,做好市场协同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同一产业不同业务活动在区域之间的合理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

五、结语

总体上,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波动起伏中不断向前推进。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不能掩盖微观个体之间低协同度的差异。尤其是津-冀之间的低协同度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基于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市场的协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为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改革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