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语文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在学生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也必然是其学习自我效能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并对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学业成就感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理应对它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它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所谓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因此,他特别强调: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的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期待好结果固然是每个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活动 (学习)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董奇、周勇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自我监控的一个重要个人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
二、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构成要素:
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它们都是主观判断,所以就有准确和歪曲之分: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便是正确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或高或低,都是错误的。所以,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语文学习中培养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从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和重要性可见,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相当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帮助初中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行为动机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认知因素,虽是个体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胜任能力的主观判断,但会受到来自客观现实的制约。个体行为效果好不好,自然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个体的动机。由此观之,自我效能感这种主观判断与个体的自我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一个自我概念过高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会偏高,但其自我认知失真,确立的学习目标不合实际,造成学习的挫败。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基于此,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初中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1.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
成功的经验使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失败的经验使人心灰意冷丧失信心,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就是指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时,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语文学习能力,提供难度适宜的语文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鼓励,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经验,获得自我效能感,避免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教师则需要去观察学生的表现,找寻不同学生语文学习的闪光点,从而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再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去展示特长,表现自我,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教师同时要注意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多方面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各种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中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立领域和生长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饱满的生活热情。
2.为学生树立语文学习成功的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当某个学生看到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同学在学业上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希望取得成功; 但若看到和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同学取得学业成功,则会增加其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同样能完成任务,进而达成学业目标。
教师根据该原理,可以在初中生语文学习活动中抓学习典型,树学习标兵,给学生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榜样,让学生在与榜样做比较的时候,通过参考榜样的表现来判断自身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树立的学习榜样或者标兵,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让一般的学生通过看到榜样的表现,觉得自己也可以达到,这样榜样才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替代性的强化作用。
(二) 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往往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灰心,相信努力与好的结果是相伴随的,从而还是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在失败时倾向将失败原因归于是自己能力不足,认识不到努力会带来很好的结果,易导致习得性无力感的产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ra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ING Liqing
(Zhejiang Yiwu Fotang Middle School, Yiwu, Zhejiang 322002)
Abstract The key to improve capabilities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to develop awareness of their thinking ability. This requires every 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need to strengthen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training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inking,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to tap the potential of thinking,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in questioning the quality of thinking in order to nurture,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junior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ability; train
1 加强能力训练,激发思维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思维的敏捷性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培养而形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皇帝的新装》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整体认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设计的问题有:本文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一个国家的?在文中谁是最可恨的人?谁是最可笑的人物?谁是最可爱的人物是谁?谁是最可鄙的人物?为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本文的内容,并简要描述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采用抢答的方式并评选其中的优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
思维的独特性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判断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分析和探索,设法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时空,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狼》课文时,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分析了狼的狡猾以及屠户的机智勇敢,期间提问学生时,有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同学小声地说道:“狼具有合作的精神。”随即他的回答因为胆怯而似乎羞于开口。于是,通过进一步的鼓励以激发他的思维活力。“老师认为你的想法比较新颖也有价值,可以说说你的想法让同学们一起欣赏吗?”当这位同学听到鼓励的话,竟流露出异样的眼神颤抖着说:“老师说过不能以成败论英雄的,狼尽管失败了但它们却具有默契的合作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说完听到的是热烈的掌声,此时这位同学却涨红了脸颊。课堂教学中这样的问答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而打开其智慧的大门。
2 改变教学观念,挖掘思维潜能
基于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要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同时处理好教与学以及知识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围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这一根本目的去设计与评价课堂教学,同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主体意识。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此激励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课堂教学中,需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以及教材中有利的因素,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其认识的水平,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思维潜能的施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在同样课文的教学中追求常讲常新,并融入新观点新见解;在同样的论点上追求讲解的个性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可以对课文进行有层次性、重点性以及深度性的串讲和分析,然后开展有重点和有层次的练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撷《百家讲坛》中的内容,以此鼓励学生学习和开拓学习视野。在教学《死海不死》的课文时,师生一起科学分析和讨论了死海不死的主要原因,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有关浮力的实验,然后根据实验得到水中盐分的增加物体浮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实验的结果以及根据所学知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兴趣。
3 鼓励参与质疑,培育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培养和形成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思维品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逐步培养起来的,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无疑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由于提出问题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此时不仅要求教师要提出具有目的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通常都会让学生获得超常水平的发挥,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在冲突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素材,从中鼓励、启发以及诱导学生多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最基本就是对已有内容进行质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和及时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日常教学中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课文时,就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提问就比较特别:“诗中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由于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储备一时还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只能表扬学生发现问题的精神,之后花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在一本叫《陔余丛考》的书中查到了有关躬足的内容。躬足始于南唐宫中,当时有一位叫窈娘的人喜欢打斜足而得到了宫女们的青睐,于是宫女们开始学她,这样躬足到宋朝时慢慢在民间流行起来。而木兰生长在南北朝时期,距离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可见那时的木兰是不裹脚的。学生的质疑显然还促进了教师的教学。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采用可行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知识面广以及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而讨论和辩论更多是始于对已有问题的质疑,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需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进行互相的补充和争辩。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思维的习惯并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为文学作品,情感无处不在。而学生的或欢乐、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恶的情感都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学时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中的意境,学生就会赏心悦目,受到感染。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涌现出一个小英雄形象。然后可以让学生去猜测这个小英雄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都德《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教师可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的照片,要求学生对照图片,仔细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心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很好的将这种情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心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2、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没有足够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被完全忽视了。绝大数的语文教师单纯的认为语文学习只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即可,进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语文是一门集语言、文字于一体的学科,文字的巧妙组合、语言的灵活应用、诗词的无限意境都会从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通过语文教学的描述使学生思维得已发散,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2.2没有发现正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深入人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遇到很大的阻碍。很多地区语文教学依旧延续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没能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方式,介于这种情况,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不能对新兴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完全消化、接受,致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3、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接受新鲜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更快、更容易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发掘问题、去处理问题,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决定着人类的思想、控制人类的判断。
4、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
4.1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概括总结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概括总结能力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每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理解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等原因,使每个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不同,通过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2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理解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综合理解能力在学习语文阅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或文章时,是否可以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可以抓住文章的重点,都是综合理解能力发挥的作用。若是语文综合理解能力较高的话,那么就会在理解文章上更高、快、深的超越其他学生。
4.3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扩展能力
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想象扩展能力在学习语文写作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是学生匮乏想象扩展能力,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将会出现文章内容平淡无奇或者提笔无词的困境。学生想象扩展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即使是在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5.1鼓励学生特性的培养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不要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教师不应该否决学生的特性,尤其是不能批评指责学生,要指引学生正确发展自身的特性,只有独特的内容方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但是,针对学生青春期出现的不正确的特性,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这种独特的特性发展成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5.2培养学生掌握多方向思考问题的角度
在对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在对待问题及处理问题多方向思考的角度,放宽看待问题的视野,从多个方向对问题进行思考、处理。如此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3鼓励支持学生不同见解的提出
一、走近学生,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口语表达信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和私人空间并不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形,而面对同学和老师,却很难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们也有表达的意愿,也希望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只是在人前说话的时候就会紧张、焦虑,缺少信心。这一心理障碍是影响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关键症结,扫除它是完成口语训练的突破口。而实现这一突破,就需要教师用亲切的对话、真诚的鼓励营造出平等、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
二、紧扣课本,利用基础资源,训练口语表达技巧
语文课本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和提高也要紧扣课本展开。我们尝试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
1.加强朗读指导,注意语气培养
口语表达要有准确的语气,而朗读是学生体会语气、表达情感的基础方式。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散文和诗歌,这些都是练习朗读的好素材。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个别读、轮读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适当安排朗读的轻重、急缓、高低和断连。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学,时间一长,学生不仅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而且口语表达的语气也就准确了。
2.强化背诵训练,增加语言积累
词语积累是口语表达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词语积累,表达起来就会得心应“口”。背诵是积累语言素材的好方法。选择诗词以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能提高他们自如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词语积累多了,学生说起话来就会文从字顺,甚至还会“引经据典”。
3.练习复述课文,改编课本剧,提高语言整合能力
遇到故事性强、学生喜爱的课文,我们应指导学生复述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语言整合能力。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护钟》《龙宫借宝》这两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我就让学生把故事改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这种形式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增强了表达的信心和兴趣。
三、立足课堂,开展丰富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不仅要在课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且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每堂三分钟,说说所见所感
在本学期,我校七年级各班都开展了“每堂三分钟”活动,就是在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即兴到台前演讲,内容可以是说说自己看到的身边事,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一周一故事,了解古今天下
为了增强口语表达的趣味性,我们每周利用一堂活动课开展“一周一故事”活动。这就是要求每个学生每周都要给别人讲一个故事。故事内容不限,名人轶事、新闻趣事、笑话小品等都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讲,小组选出优秀者在班上讲,然后学生评委打分,成绩计入语文学科成绩。这一方法鼓舞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不仅让学生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而且还切实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一月一辩论,比比应变口才
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行之有效。为了长期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安排一个月举行一次辩论会,并选择一些学生有切身感受的话题作为辩论题目,如《我看作业负担》《网络的是与非》……这些话题学生人人有话说,也会积极参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口才,也培养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真是一举多得。
另外,口头作文、演讲比赛、当小记者等形式也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尝试,我们在农村初中生口语表达训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一项艰巨而又长久的工程。作为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读写过程中,怎么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这种方法也叫做扩展想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想象力都是教师善于运用扩展想象来帮助学生实现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扩展想象呢?这里所说的扩展想象就是要求对课本上语句的内涵加以开拓,也可以是教材中的文章故事进行拓展。例如,现在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数都带有插图,因此,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应该把插图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对插图展开联想的。学生阅读完并对作者的想象之后,教师再针对文章中的人物,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形象再进行一次扩展想象,写出一个小短文。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上的图文进行了两次扩展想象,既没有与课本内容脱节,又充分地将学生在生活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文章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增强了文章的可感性,非常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再比如,在教授课本上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学习每个诗句的意思,然后再把每一个诗句的诗意串联起来,以便明白整首古诗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展开自己的联想。也可以将每一个诗句的意思都进行一下扩展想象。将古诗的主题得以升华,这样可以丰富古诗的细节和内容的具体化。
2.教师在教学之中可以运用续写这一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多文章的结尾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含蓄性,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学生也容易展开自己的联想。教师在教授类似这样的文章时,应该多多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把文章续写。可以让学生先展开联想讨论之后,续写出一段小短文。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之中很好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象力也可以展开学生的联想,使联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领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联想指的是由一个物或一件事儿联想到与它们相关的另一个物体或另一件事上的过程,将两项彼此之间分散的不连贯的事物连接到学生的一个思维之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联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和课文类似的例子。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不少的文章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只要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很容易给读者带来美好的希望,给读者带来理想,并且激励他们去实现,联想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有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还提出了生命教育等人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在课堂中只作为客体形式出现,被动的将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的内在成长。生命教育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解生命的真谛,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体会语文教学中生命的含义,积极思考,促进自身对生命的尊重意识的增强[2]。
(二)设立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的领悟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体会到文章中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从而体会到自身生命的真谛。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课文《威尼斯商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情境展示,使学生表演自己喜爱的角色,经过表演,学生还能对文章中每个人物的性格拥有更深刻的体会,能够融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体会正直而深刻的人性,对生命产生更加崇高的敬意。
三、扩大阅读内容
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只采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足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精心为学生选择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不断充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打开,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思考事情也能够更加全面和周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适当加入一些有名的作品赏析环节,在增加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消极因素,以正面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感化和熏染,使学生逐渐积累起正能量,热爱生命,崇尚生命。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优秀作品就可以及时引进课堂,促进学生学习主人公身上坚强不屈的意志,从而燃起对生命的热爱之情[3]。
2.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实际的情景当中进行不断探索,更加深刻的领会各种人物的情感生命,从而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生命内涵。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课。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课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则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不同生命个体的内在涵义。其二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到人物的动态变化和整个故事情节,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将该课文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步教学。在教学开始的前五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该文章的节选部分。并在完成阅读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选择适合自己或喜欢的角色进行排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必须了解人物当时的语气和心情,并对其进行模仿,将课文中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各色人物的情感生命。当然,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有很多,诸如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等等。只要我们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就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的改革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盯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课堂上把教参内容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课后则采用题海战术,美其名谓之巩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种思想培育出来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何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制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
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57
新时期,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显得十分必要。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既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也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升华。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与领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微妙之处。学生在自主领悟的过程中,对社会、自然和人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构建生态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本人将根据长期的观察与调查研究,就初中语文生态化教学进行探析。
一、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基础
当前初中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培养,还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好资料。同时,当前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利于语文教育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语文育人功能的发挥,使广大初中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和启迪,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抱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努力地构建初中语文生态型课堂。构建生态型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教师允许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其次是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内容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合理地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精华,积极地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
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的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存在着制约因素。就教材而言,很多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不接轨,学生在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依据。这是不利于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学生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由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是实施大班教学,因此,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不可能做得令每一位学生都满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譬如教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应当是文本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情节,从开端到发展乃至于和结局,都让学生进行认认真真的阅读,通过读去感去悟。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读,而是和学生一起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会有更深的感悟,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与阅读感受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意见会出现较大的分歧,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应该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否定与纠正。
三、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生态化”
人们常说:“教学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固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力,是纯粹的知识课堂。因此,广大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多种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真正做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态化。
(一)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升华,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一定的情景中得到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大初中教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意,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更好的启发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1968年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具有重大意义,该书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该理论风靡全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的学术团体。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最终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以迎接考试,这种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或标签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符号或标签粘贴到所需的地方,所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注重对学生满堂灌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学生对完整生命意识的残缺,正所谓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领略不到自然对人的无限魅力以及自然引导人们保持蓬勃旺盛、积极向上的精神,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忽视了挖掘书本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爱等最有人文关怀的东西,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国历来注重“尊师重道”,这在有利于维护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传统教学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是低声下气,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只是“填鸭式”“满堂灌”地给学生倾倒知识,不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
(三)封闭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阻碍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家里的父母亲人们,又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好友们,大家都在讨论着考试成绩,都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环境所封锁,本来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崭新天地,使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矛盾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语文阅读教材得到疏导和解答,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总是注重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一些理性分析和训练,忽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样就给中学生本已紧缩的心灵又筑了一道围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别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状况和自主思考方式。这其中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高中初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高中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也会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减低。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初中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下,会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教师的沟通比较少,学习成绩业绩也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可以提升教学的活跃性和学生的兴趣程度,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缓解沉闷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提升对初中语文的兴趣程度。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本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随后采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各组之间采用竞赛的方式,在讲解过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综合的给出相关的评价从学生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1]。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添加户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学习成绩和能力运用有着良好的提升[1]。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带着学生去进行一些户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户外感受一些身边的真实的事物,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当看见一些树木时,可以讲解下树木的名字、别称和树木的种类。通过这种教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树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相关措施的了解。不单单只是通过书本和图片进行了解,通过对真实事物的触碰和接触对一些事物生动形象的进行了解,更好的提升初中生在阅读写作上的水平,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和能力运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改的推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们对这篇文章进行预习,采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如果问题比较难,可以让学生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点评,对相关遗漏的环节进行补充[3]。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课堂教学中严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主谈论、思考。将陶行知生活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而推动教学水平和效果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