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产业发展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全力促进商贸发展。坚持把商贸流通业作为全区三产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方向和"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加速大流通"的思路,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实现城市商业中心建设、特色街打造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建设"一主二副"。充分挖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潜力,以淮河路商业街提档升级和建设"皖北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淮河路商圈的龙头地位,积极谋划淮河路商业街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二马路地块的综合开发,同时鼓励和扶持百大、百惠、新世纪广场等现有商业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自身改造提升,优化业态,壮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淮河路核心商圈;加快推进朝阳路和宏业村两个商业副中心建设,形成"主副呼应,东西互补,整体推进,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商业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商贸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好重点三产项目的选择、储备、和包装等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作。抓好已签约或在建重点商贸项目的建设落实和跟踪服务工作。
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光彩大市场二期建设,强化二马路、太平街市场管理,引导三大市场错位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功能。引导南山文化市场、仿古玉器市场等特色商业街发展,鼓励、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品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发展独具特色的精品、名品商业街,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形成特色示范街。
四是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工作,鼓励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争创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繁荣原产地物流客体,提高物流主体实力为重点,推进姜桥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促进我区物流企业群的形成,增强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具有联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强全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综合商务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落户我区,让区域性企业集团把结算中心、产研中心、营销中心和物流中心放在我区。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1-01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油茶除了可生产上乘食用油之外,还是优良的工业原料。油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且利用山地栽培,不与粮棉争地。泾县是国家规划油茶适宜栽培区之一,近年来泾县已发展油茶基地333.33 hm2。作为泾县发展的新型林业产业,就把握机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1 油茶栽培技术
1.1 造林地选择
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厚度超过60 cm、排灌方便、近山、丘陵地区的向阳坡。不宜选用土层浅薄的阴坡、高山、山顶、山脊和陡坡。
1.2 品种选择
油茶属于两性花,异花授粉尤其是异株授粉结实多。因此,必须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点、抗性强、产量高、含油率高、油质好的优良品种,并且每隔1 hm2配置5个以上花期相近、果期相近的品种。
1.3 整地
整地包括全垦、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方式。坡度较小的的丘陵山麓一般采用全垦的方式整地,并间种豆类;穴状整地时,为了增加穴内土层深度,可在穴下方用石头、砍除物砌成一道拦水埂(半圆形,长约1 m);带状整地时,带面宽约1 m,带间只砍不挖[1-2]。整地前要将杂灌全部砍除,因油茶幼树偏阴有利,带状和穴状整地可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待油茶成林后再逐步除去。油茶栽植株行距为2.0~2.5 m×3.0 m,种植密度为1 200~1 650株/hm2左右。整地栽植都必须挖穴,其规格为60 cm×60 cm×60 cm。
1.4 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选在春初。栽植时尽量选择小雨天气,最好在雨后或阴天栽植。可选择阴雨天通知苗圃起苗,取苗后抓紧运回,立即进行假植(用湿土将苗木根部围住);栽种前茶苗根部要全部用水田或水塘中较肥的田泥和塘泥均匀蘸浆。栽植时宜选用二年生苗,栽植前为了减少蒸腾,要修除叶片、干梢、根尖、部分侧枝,以提高成活率。植苗要领:穴土细碎,苗干栽正略为深栽,根系舒展,分层捶紧,根土密接,上覆松土[1-2]。
1.5 抚育管理
一是要防止人、畜危害,做到造、管、护一齐抓;二是要垦复施肥。每年3月中旬结合垦复(深度20~25 cm)进行施肥,以施复合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施饼肥和有机肥;三是每年5―6月、8―9月要分别进行1次除草松土,松土要求不伤根、皮、枝,蔸边浅,冠外深;四是前3年可间种豆科、绿肥等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五是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确保合理种植蜜度[3]。
1.6 整形修剪
修剪应在茶果采收后到春梢萌发前进行,此时营养物质多积累在根部,不影响油茶生长,同时还能避免病菌感染。整形修剪要根据油茶的品种和树形而定,首先要形成高80~100 cm的主干,以方便管理及机械化集约经营。要严格控制油茶早期结实,以促使树体生长发育,使养分集中用于抽发壮枝,扩大树冠。幼林要全部修掉脚枝、病虫枝,酌情修剪密生枝、交叉枝、重叠枝[1-3]。
2 泾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泾县油茶种植没有大规模推广,一是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油茶栽植前期投入很高,需投入1.5万元/hm2以上的资金,且前4~5年都没有产量,直到8年左右才能达到标准产量[4],农民因为看不到远期的效益,而不愿意投资油茶;二是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泾县油茶产业仅处于原料基地建设过程中,只有当油茶基地达到规模生产,形成加工配套,才能取得较高的比较效益。
3 泾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思路
3.1 提高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
茶油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油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泾县有栽植油茶的传统习惯和产业基础,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又宜于规模化发展。因此,要大力宣传油茶高产、高效的典型,改变认为油茶低产低效的传统观念,提高靠科技为油茶增产增效的认识,扩大、加深对发展油茶种植的认同度。
3.2 强化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型”的思路,把油茶作为林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纳入全县农村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抢抓开发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逐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对重点乡镇,引导鼓励以行政村组建油茶基地建设合作社,带动油茶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3.3 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与油茶优质、丰产、高效关系密
切。油茶实行粗放经营,则生长慢,产量低,盛果期短,大小年明显。只有实行标准化栽培、集约经营,根据不同油茶品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1-2]。
3.4 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要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以实现油茶苗木生产良种化、标准化和基地化管理,提高造林中良种的使用率。进一步开展油茶平衡施肥、树体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现油茶商品化生产。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制订油茶栽植管理各项技术标准,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加强油茶种苗运用质量管理,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
3.5 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政策引导,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建立项目扶持机制,统筹涉农的退耕还林及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科技研发等投资项目,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泾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叶茂,叶力明,郭国荣,等.赣中地区高产油茶造林技术[J].国土绿化,2010(11):44-45.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最初是依附于为生产制造业服务而产生的,经过培育发展,逐渐成为与制造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支柱产业。从微观层面上看,物流业为制造业的采购供应、分销流通、价格及投资等提供支持;从宏观层面上看,两者在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法制体系等方面相互融合。河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需要进行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释放物流市场空间目前,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有:仍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的理念,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在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改革时,涉及资产、机构、利益、人员安置等深层的调整,具有现实的困难;出于对业务控制能力的考虑,或对自营和外包物流缺乏有效深入的对比研究,企业也更多地选择传统自营模式。
1.2物流业发展滞后,影响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业沿用的传统作业方式较多,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各种物流基本活动形成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的能力。物流标准化不足,如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信息标准不统一,影响物流衔接和效率,标准推广应用缓慢;专业化、网络化物流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的要求,影响制造业剥离物流业务。
1.3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协调,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目前,河北省除开滦国际物流、鼎峰物流、河北港口、远大物流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外,其余大多为以仓储、运输为主的中小型企业,行业格局表现为规模小、布局散、竞争乱;而煤炭、钢铁、电力、化工等制造企业大多形成了大集团,物流业与之相比明显规模偏小。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供应链中,一方面物流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服务趋同,竞相压价,同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制造业处于链主地位,对服务能力要求高,与物流业存在博弈和竞争的关系,难以形成共赢局面。
1.4外部环境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服务于钢铁、化工等主导制造产业的专业物流设施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布局;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如缺少土地、税收、交通运输等方面具体的政策。同时,服务于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
2鼓励制造业
剥离物流业务,推进生产服务性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河北省作为重化工业省份,制造业物流需求巨大。例如,1t钢材可以带动6t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即1亿t钢铁产量可以带动7亿t的物流量。在地理位置上,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拥有秦皇岛、唐山、黄骅等亿吨大港,有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各种需求的日益扩大,推进了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1 国有林场“十一五”发展状况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了红松果材林、中草药种植、山野菜开发、食用菌基地、养鹿驯养、林蛙养殖、森林旅游等建设项目。主营业收入19.4亿元;森林旅游业接待旅游人数4500万人次,其综合收入150亿元,其中直接收入30亿元,门票收入5亿元。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从事山野菜、食用菌、林蛙、鹿牛羊等经营项目达80余项,产值8.5亿元。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职工收入,安置了富余人员再就业,保持了林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支撑较弱,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效益较差,人造板原料林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
2.2 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008年林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1%;
2.3 林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薄弱,我国林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2.4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4.1 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总的看,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是初级的、松散的、落后的。首先,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一定的误区。少数基层单位领导和部分职工对发展自营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部分林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责任心不强,部分职工对自营经济认识不高,“躺在森林资源身上等饭吃”现象仍然存在,“国有民营”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职工依赖林场生存现象还比较突出。
2.4.2 地区发展差距大,进度缓慢
全国之间有差距,本地区之间有差距。南方的国有林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快些。存在着徘徊观望,畏首畏尾,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发展步子不大。职工自营经济规模不够。大多数自营经济户仍局限在小打小闹、分散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例如辽宁,全省182处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7178人,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还不到一半。本省的林场之间相比,发展仍不平衡,辽东地区发展比辽西北、辽南地区快些,有的林场甚至是空白。
2.4.3 缺乏技术支撑,服务不到位
职工自营经济服务体系滞后。由于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立项、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产供销服务公司的作用发挥的不够。 加快推进职工自营经济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使自营经济真正成为职工群众致富增收的主产业,成为扩充全局经济总量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我们林场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不能很快解决,缺乏名优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不畅,视野不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3 国有林场“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
3.1 国有林场产业经营指导思想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向,牢牢把握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主题,仅有生态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林业产业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和依托。以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建立新型多元的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要立足森林资源,又要抓好新产品开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多种经营,避免单渠道、单品种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单一经济,以增强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和增加职工收入为宗旨,提高国有林场的整体效益。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兴林富民的宗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在林业产业建设中起标兵、示范、骨干作用,努力建设森林资源良好、产业发展优化、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职工生活改善、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林场。
3.2 国有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方针
根据国有林场产业工作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顺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加快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坚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加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和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以场情和林业特点为出发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按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林区特色经济,走“小而精”,“大产业”,“名牌战略”的发展路子;坚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为基础,着力加强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实现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管理科学、民主和谐、职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3.3 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3.3.1 中幼林抚育。要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力度,提高森林抚育管理水平,改变中幼龄林抚育欠帐现象,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森林质量。
3.3.2 低产林改造。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森林集约经营水平,注重林地与树种的科学选择,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
3.3.3 大径材培育。不断改变林木生长密度,改良树木生长环境,选择立地条件好、林分质量高的落叶松、红松、油松及阔叶树林分进行大径材培育。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1-02
麻竹笋(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属禾本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缅甸北部、菲律宾等地。我国是麻竹笋的主要原产地,尤其是广东省揭阳市出产的麻竹笋,属较为珍稀的食用笋品种,因营养价值高、味道更为鲜美而被誉为“岭南山珍”。揭阳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的目标,审时度势,强力推进麻竹笋产业发展。2012年,把麻竹笋主产区――揭东区埔田镇列为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的重点示范镇,并确定麻竹笋作为该镇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14年,揭阳市被广东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省市县共建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市之后,揭东区埔田镇积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掀起麻竹笋生产热潮,目前,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基本现状
1.1 资源主要分布情况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主要分布于揭东区埔田镇、以及由该镇辐射带动的锡场、云路等周边镇,全市总种植面积约2 333hm2。其中,埔田镇是远近闻名的麻竹笋生产专业镇,种植面积约2 000hm2。埔田镇位于揭阳市区黄岐山森林公园北侧,享有“都市后花园”的美称。该镇总人口约6.4万人,区域面积81.3km2,其中耕地面积1 553hm2,山地面积4 533hm2,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翠竹连片,自然生态系统良好。2001年该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2010年荣获“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称号。
1.2 麻竹笋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埔田镇以被揭阳市列为首批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镇为契机,抓紧谋划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埔田经济发展。目前,该镇已建成了2 000hm2的麻竹笋示范基地,从事麻竹笋生产人数达15 500人。据初步测算,2015年度,该镇竹笋总产量达7.2万t,同比增长4.4%,总产值达6 840万元,同比增长10.14%;竹笋加工企业20多家,专门从事竹笋生产的合作社6个;获得无公害认证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有6家规模生产企业参与电商交易。除小部分鲜笋就近供应农贸市场外,绝大部分用于制成竹笋罐头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世界各地。
2 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埔田镇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在揭阳市对各县(市、区)发展农业“一镇一品”工作情况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该镇的主要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稳定种植面积,提产量保质量 2012年以来,埔田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该镇“一镇一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对全镇麻竹笋的种植情况作一次深入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淘汰了老竹笋园67hm2,新种竹笋100hm2,从而稳定了全镇2 000hm2竹笋种植面积。为有效防范笋园连年种植容易滋生病虫害的风险,2014年初,该镇组织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笋园进行彻底除虫喷药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继应用揭阳市农业局的竹弧蠹蛾防治技术等科研成果之后,又创造性地利用“药布圈竿”方法防治母竹枝叶病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年来土层蛀笋虫和上部枝干病虫为害导致竹笋品质下降、减产的难题。同时,还注意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适时邀请上级有关专家到田头为广大种植户召开笋竹种植现场会,零距离为广大农户授技解惑,使竹笋的产量、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 打造链条效应,促进品牌升级 一是加快埔田饮食一条街建设,为竹笋美食特色文化带动产业腾飞打造新跳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镇增加竹笋特色美食餐厅15家,至2015年底,以麻竹笋为主要特色美食的餐厅总数超过100家;在市各界的促进下,竹笋美食效应不断扩大,揭阳市辖属各县(区)的主要美食街,以埔田竹笋为食材的特色美食店,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6年3月,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该镇成立了餐饮协会,加紧打造“埔田特色美食名镇”品牌,强力推进竹笋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二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上新台阶。竹笋产品产量和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为埔田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揭阳市推动农业“一镇一品”工程扩容提质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埔田镇竹笋产品出口创税超1 500万元;2015年,翔辉、裕中、裕洲和骏佳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中3家为麻竹笋加工企业,这4家企业总税收超过8 000万元,占了该镇全镇税收总收入的75%;2015年度,揭阳市全市经揭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竹笋罐头达48 979t,货值9 170万美元,同比增长23%。埔田镇还十分重视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在注册成立埔田镇竹笋协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农民合作社,至2015年底,该镇累计已经注册的合作社16家,进一步巩固了竹笋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申报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并已成功申报“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埔田镇还积极打造“旅游埔田”新名片。该镇围绕“中国竹笋之乡”的品牌和2 000hm2竹海、6 667hm2蕉林的农业自然景观,进一步发展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题,以竹笋文化、农家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着力协助万竹园景区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促进“埔田竹笋”品牌不断升级,以旅游业带动和增强“埔田竹笋”品牌的知名度。
2.3 大搞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2.3.1 改造路段 投资2 800多万元改造县道114线埔田村到刘厝寨村路段。该项目的建成,有力地促进更多客商到该镇投资置业、休闲旅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2 兴修水利 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竹笋生产能力。至目前,该镇投入资金4 000多万元,已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2015-2020年节水减排工程项目规划,夯实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排灌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