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业发展思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全力促进商贸发展。坚持把商贸流通业作为全区三产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方向和"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加速大流通"的思路,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实现城市商业中心建设、特色街打造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建设"一主二副"。充分挖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潜力,以淮河路商业街提档升级和建设"皖北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淮河路商圈的龙头地位,积极谋划淮河路商业街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二马路地块的综合开发,同时鼓励和扶持百大、百惠、新世纪广场等现有商业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自身改造提升,优化业态,壮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淮河路核心商圈;加快推进朝阳路和宏业村两个商业副中心建设,形成"主副呼应,东西互补,整体推进,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商业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商贸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好重点三产项目的选择、储备、和包装等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作。抓好已签约或在建重点商贸项目的建设落实和跟踪服务工作。
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光彩大市场二期建设,强化二马路、太平街市场管理,引导三大市场错位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功能。引导南山文化市场、仿古玉器市场等特色商业街发展,鼓励、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品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发展独具特色的精品、名品商业街,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形成特色示范街。
四是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工作,鼓励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争创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繁荣原产地物流客体,提高物流主体实力为重点,推进姜桥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促进我区物流企业群的形成,增强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具有联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强全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综合商务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落户我区,让区域性企业集团把结算中心、产研中心、营销中心和物流中心放在我区。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1-01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油茶除了可生产上乘食用油之外,还是优良的工业原料。油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特点,且利用山地栽培,不与粮棉争地。泾县是国家规划油茶适宜栽培区之一,近年来泾县已发展油茶基地333.33 hm2。作为泾县发展的新型林业产业,就把握机遇,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1 油茶栽培技术
1.1 造林地选择
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厚度超过60 cm、排灌方便、近山、丘陵地区的向阳坡。不宜选用土层浅薄的阴坡、高山、山顶、山脊和陡坡。
1.2 品种选择
油茶属于两性花,异花授粉尤其是异株授粉结实多。因此,必须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特点、抗性强、产量高、含油率高、油质好的优良品种,并且每隔1 hm2配置5个以上花期相近、果期相近的品种。
1.3 整地
整地包括全垦、带状整地和穴状整地3种方式。坡度较小的的丘陵山麓一般采用全垦的方式整地,并间种豆类;穴状整地时,为了增加穴内土层深度,可在穴下方用石头、砍除物砌成一道拦水埂(半圆形,长约1 m);带状整地时,带面宽约1 m,带间只砍不挖[1-2]。整地前要将杂灌全部砍除,因油茶幼树偏阴有利,带状和穴状整地可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待油茶成林后再逐步除去。油茶栽植株行距为2.0~2.5 m×3.0 m,种植密度为1 200~1 650株/hm2左右。整地栽植都必须挖穴,其规格为60 cm×60 cm×60 cm。
1.4 栽植
栽植时间一般选在春初。栽植时尽量选择小雨天气,最好在雨后或阴天栽植。可选择阴雨天通知苗圃起苗,取苗后抓紧运回,立即进行假植(用湿土将苗木根部围住);栽种前茶苗根部要全部用水田或水塘中较肥的田泥和塘泥均匀蘸浆。栽植时宜选用二年生苗,栽植前为了减少蒸腾,要修除叶片、干梢、根尖、部分侧枝,以提高成活率。植苗要领:穴土细碎,苗干栽正略为深栽,根系舒展,分层捶紧,根土密接,上覆松土[1-2]。
1.5 抚育管理
一是要防止人、畜危害,做到造、管、护一齐抓;二是要垦复施肥。每年3月中旬结合垦复(深度20~25 cm)进行施肥,以施复合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施饼肥和有机肥;三是每年5―6月、8―9月要分别进行1次除草松土,松土要求不伤根、皮、枝,蔸边浅,冠外深;四是前3年可间种豆科、绿肥等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五是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确保合理种植蜜度[3]。
1.6 整形修剪
修剪应在茶果采收后到春梢萌发前进行,此时营养物质多积累在根部,不影响油茶生长,同时还能避免病菌感染。整形修剪要根据油茶的品种和树形而定,首先要形成高80~100 cm的主干,以方便管理及机械化集约经营。要严格控制油茶早期结实,以促使树体生长发育,使养分集中用于抽发壮枝,扩大树冠。幼林要全部修掉脚枝、病虫枝,酌情修剪密生枝、交叉枝、重叠枝[1-3]。
2 泾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泾县油茶种植没有大规模推广,一是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油茶栽植前期投入很高,需投入1.5万元/hm2以上的资金,且前4~5年都没有产量,直到8年左右才能达到标准产量[4],农民因为看不到远期的效益,而不愿意投资油茶;二是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目前,泾县油茶产业仅处于原料基地建设过程中,只有当油茶基地达到规模生产,形成加工配套,才能取得较高的比较效益。
3 泾县发展油茶产业的思路
3.1 提高发展油茶产业的认识
茶油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油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泾县有栽植油茶的传统习惯和产业基础,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又宜于规模化发展。因此,要大力宣传油茶高产、高效的典型,改变认为油茶低产低效的传统观念,提高靠科技为油茶增产增效的认识,扩大、加深对发展油茶种植的认同度。
3.2 强化发展思路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开发生态型”的思路,把油茶作为林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纳入全县农村产业化建设总体规划,抢抓开发战略机遇期,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逐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对重点乡镇,引导鼓励以行政村组建油茶基地建设合作社,带动油茶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3.3 实行标准化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与油茶优质、丰产、高效关系密
切。油茶实行粗放经营,则生长慢,产量低,盛果期短,大小年明显。只有实行标准化栽培、集约经营,根据不同油茶品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高产的目的[1-2]。
3.4 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要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和推广力度,以实现油茶苗木生产良种化、标准化和基地化管理,提高造林中良种的使用率。进一步开展油茶平衡施肥、树体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现油茶商品化生产。建立丰产栽培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因地制宜制订油茶栽植管理各项技术标准,确保油茶林培育按标准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加强油茶种苗运用质量管理,实行定点育苗、订单生产。
3.5 加大对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政策引导,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发展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建立项目扶持机制,统筹涉农的退耕还林及后续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科技研发等投资项目,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油茶林基地建设,促进泾县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叶茂,叶力明,郭国荣,等.赣中地区高产油茶造林技术[J].国土绿化,2010(11):44-45.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发展最初是依附于为生产制造业服务而产生的,经过培育发展,逐渐成为与制造业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支柱产业。从微观层面上看,物流业为制造业的采购供应、分销流通、价格及投资等提供支持;从宏观层面上看,两者在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政府支持体系和法制体系等方面相互融合。河北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需要进行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释放物流市场空间目前,制造业物流业务剥离外包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有:仍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的理念,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在进行物流管理创新改革时,涉及资产、机构、利益、人员安置等深层的调整,具有现实的困难;出于对业务控制能力的考虑,或对自营和外包物流缺乏有效深入的对比研究,企业也更多地选择传统自营模式。
1.2物流业发展滞后,影响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物流业沿用的传统作业方式较多,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各种物流基本活动形成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的能力。物流标准化不足,如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信息标准不统一,影响物流衔接和效率,标准推广应用缓慢;专业化、网络化物流发展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的要求,影响制造业剥离物流业务。
1.3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协调,难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格局目前,河北省除开滦国际物流、鼎峰物流、河北港口、远大物流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外,其余大多为以仓储、运输为主的中小型企业,行业格局表现为规模小、布局散、竞争乱;而煤炭、钢铁、电力、化工等制造企业大多形成了大集团,物流业与之相比明显规模偏小。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供应链中,一方面物流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服务趋同,竞相压价,同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制造业处于链主地位,对服务能力要求高,与物流业存在博弈和竞争的关系,难以形成共赢局面。
1.4外部环境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服务于钢铁、化工等主导制造产业的专业物流设施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布局;另一方面,虽然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如缺少土地、税收、交通运输等方面具体的政策。同时,服务于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
2鼓励制造业
剥离物流业务,推进生产服务性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河北省作为重化工业省份,制造业物流需求巨大。例如,1t钢材可以带动6t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即1亿t钢铁产量可以带动7亿t的物流量。在地理位置上,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拥有秦皇岛、唐山、黄骅等亿吨大港,有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各种需求的日益扩大,推进了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1 国有林场“十一五”发展状况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重点发展了红松果材林、中草药种植、山野菜开发、食用菌基地、养鹿驯养、林蛙养殖、森林旅游等建设项目。主营业收入19.4亿元;森林旅游业接待旅游人数4500万人次,其综合收入150亿元,其中直接收入30亿元,门票收入5亿元。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蓬勃发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从事山野菜、食用菌、林蛙、鹿牛羊等经营项目达80余项,产值8.5亿元。职工自营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职工收入,安置了富余人员再就业,保持了林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产业的森林资源支撑较弱,原料林基地建设缓慢,质量不高,效益较差,人造板原料林基地的保障程度不到30%;
2.2 林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008年林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1%;
2.3 林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意识薄弱,我国林产品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2.4 国有林场职工自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4.1 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总的看,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是初级的、松散的、落后的。首先,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一定的误区。少数基层单位领导和部分职工对发展自营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部分林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责任心不强,部分职工对自营经济认识不高,“躺在森林资源身上等饭吃”现象仍然存在,“国有民营”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职工依赖林场生存现象还比较突出。
2.4.2 地区发展差距大,进度缓慢
全国之间有差距,本地区之间有差距。南方的国有林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快些。存在着徘徊观望,畏首畏尾,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发展步子不大。职工自营经济规模不够。大多数自营经济户仍局限在小打小闹、分散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例如辽宁,全省182处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7178人,从事自营经济人员5897人,占在职职工人数的34%,还不到一半。本省的林场之间相比,发展仍不平衡,辽东地区发展比辽西北、辽南地区快些,有的林场甚至是空白。
2.4.3 缺乏技术支撑,服务不到位
职工自营经济服务体系滞后。由于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立项、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产供销服务公司的作用发挥的不够。 加快推进职工自营经济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使自营经济真正成为职工群众致富增收的主产业,成为扩充全局经济总量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我们林场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不能很快解决,缺乏名优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不畅,视野不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3 国有林场“十二五”产业发展思路
3.1 国有林场产业经营指导思想
国有林场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方向,牢牢把握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发展的一鸟两翼主题,仅有生态的林业是不完整的林业,林业产业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和依托。以林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建立新型多元的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要立足森林资源,又要抓好新产品开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多种经营,避免单渠道、单品种经不起市场变化的单一经济,以增强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和增加职工收入为宗旨,提高国有林场的整体效益。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兴林富民的宗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在林业产业建设中起标兵、示范、骨干作用,努力建设森林资源良好、产业发展优化、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职工生活改善、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林场。
3.2 国有林业产业经营指导方针
根据国有林场产业工作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顺应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加快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基本方针:坚持国有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坚持严格加强国有林场林地管理和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坚持以场情和林业特点为出发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按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林区特色经济,走“小而精”,“大产业”,“名牌战略”的发展路子;坚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为基础,着力加强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实现国有林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管理科学、民主和谐、职工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3.3 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3.3.1 中幼林抚育。要加大中幼龄林抚育力度,提高森林抚育管理水平,改变中幼龄林抚育欠帐现象,促进林木生长,提升森林质量。
3.3.2 低产林改造。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林地产出率和森林集约经营水平,注重林地与树种的科学选择,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发展。
3.3.3 大径材培育。不断改变林木生长密度,改良树木生长环境,选择立地条件好、林分质量高的落叶松、红松、油松及阔叶树林分进行大径材培育。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41-02
麻竹笋(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属禾本科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缅甸北部、菲律宾等地。我国是麻竹笋的主要原产地,尤其是广东省揭阳市出产的麻竹笋,属较为珍稀的食用笋品种,因营养价值高、味道更为鲜美而被誉为“岭南山珍”。揭阳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的目标,审时度势,强力推进麻竹笋产业发展。2012年,把麻竹笋主产区――揭东区埔田镇列为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的重点示范镇,并确定麻竹笋作为该镇主导产业。特别是在2014年,揭阳市被广东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省市县共建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市之后,揭东区埔田镇积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掀起麻竹笋生产热潮,目前,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1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基本现状
1.1 资源主要分布情况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主要分布于揭东区埔田镇、以及由该镇辐射带动的锡场、云路等周边镇,全市总种植面积约2 333hm2。其中,埔田镇是远近闻名的麻竹笋生产专业镇,种植面积约2 000hm2。埔田镇位于揭阳市区黄岐山森林公园北侧,享有“都市后花园”的美称。该镇总人口约6.4万人,区域面积81.3km2,其中耕地面积1 553hm2,山地面积4 533hm2,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翠竹连片,自然生态系统良好。2001年该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2010年荣获“广东省竹笋专业镇”、“广东省科技专业镇”称号。
1.2 麻竹笋产业发展状况 2012年,埔田镇以被揭阳市列为首批实施农业“一镇一品”工程示范镇为契机,抓紧谋划特色农业发展新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埔田经济发展。目前,该镇已建成了2 000hm2的麻竹笋示范基地,从事麻竹笋生产人数达15 500人。据初步测算,2015年度,该镇竹笋总产量达7.2万t,同比增长4.4%,总产值达6 840万元,同比增长10.14%;竹笋加工企业20多家,专门从事竹笋生产的合作社6个;获得无公害认证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个、省级名牌产品1个;有6家规模生产企业参与电商交易。除小部分鲜笋就近供应农贸市场外,绝大部分用于制成竹笋罐头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世界各地。
2 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埔田镇强势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麻竹笋生产,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在揭阳市对各县(市、区)发展农业“一镇一品”工作情况的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该镇的主要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稳定种植面积,提产量保质量 2012年以来,埔田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该镇“一镇一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对全镇麻竹笋的种植情况作一次深入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淘汰了老竹笋园67hm2,新种竹笋100hm2,从而稳定了全镇2 000hm2竹笋种植面积。为有效防范笋园连年种植容易滋生病虫害的风险,2014年初,该镇组织人员对全镇范围内的笋园进行彻底除虫喷药活动;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继应用揭阳市农业局的竹弧蠹蛾防治技术等科研成果之后,又创造性地利用“药布圈竿”方法防治母竹枝叶病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多年来土层蛀笋虫和上部枝干病虫为害导致竹笋品质下降、减产的难题。同时,还注意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并适时邀请上级有关专家到田头为广大种植户召开笋竹种植现场会,零距离为广大农户授技解惑,使竹笋的产量、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2 打造链条效应,促进品牌升级 一是加快埔田饮食一条街建设,为竹笋美食特色文化带动产业腾飞打造新跳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该镇增加竹笋特色美食餐厅15家,至2015年底,以麻竹笋为主要特色美食的餐厅总数超过100家;在市各界的促进下,竹笋美食效应不断扩大,揭阳市辖属各县(区)的主要美食街,以埔田竹笋为食材的特色美食店,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6年3月,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该镇成立了餐饮协会,加紧打造“埔田特色美食名镇”品牌,强力推进竹笋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二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上新台阶。竹笋产品产量和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为埔田镇创造更多的税收收入,同时,也为揭阳市推动农业“一镇一品”工程扩容提质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埔田镇竹笋产品出口创税超1 500万元;2015年,翔辉、裕中、裕洲和骏佳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中3家为麻竹笋加工企业,这4家企业总税收超过8 000万元,占了该镇全镇税收总收入的75%;2015年度,揭阳市全市经揭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竹笋罐头达48 979t,货值9 170万美元,同比增长23%。埔田镇还十分重视引导农民抱团发展,在注册成立埔田镇竹笋协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农民合作社,至2015年底,该镇累计已经注册的合作社16家,进一步巩固了竹笋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申报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并已成功申报“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埔田镇还积极打造“旅游埔田”新名片。该镇围绕“中国竹笋之乡”的品牌和2 000hm2竹海、6 667hm2蕉林的农业自然景观,进一步发展以农家乐、农家菜为主题,以竹笋文化、农家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产业,着力协助万竹园景区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升级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促进“埔田竹笋”品牌不断升级,以旅游业带动和增强“埔田竹笋”品牌的知名度。
2.3 大搞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2.3.1 改造路段 投资2 800多万元改造县道114线埔田村到刘厝寨村路段。该项目的建成,有力地促进更多客商到该镇投资置业、休闲旅游,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2 兴修水利 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竹笋生产能力。至目前,该镇投入资金4 000多万元,已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2015-2020年节水减排工程项目规划,夯实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排灌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6102
1 引言
山区经济要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突破口在经济林[1]。核桃是秭归县在多年发展山区经济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主要特色经济林树种之一。核桃产业正逐步成为广大山区、半山区林农的经济发展林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接近1万hm2,核桃已成为全县继柑桔和烤烟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经济效益还未能完全显现。在当前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打造秭归核桃品牌,提升核桃产业发展水平,引导秭归核桃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需要业内人士理性思考,认真对待。
2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全县耕地面积2.39万hm2,其中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占90%。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 723.6℃,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6.5℃,年无霜期为306d,降雨量为1 00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2%,海拔大部分在600m以上,特别适宜核桃的栽培生长。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平均增温0.3~1.3℃,夏季平均降温0.9~1.2℃,气候条件将更有利于核桃的发展。
全县目前共有核桃面积逾1万hm2。长期以来由于全县核桃均以品种实生播种,种间性状差异大,种源退化,投产晚(一般挂果周期在10~15年),大小年现象严重,病虫害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退耕还林新栽的实生幼苗,通过6~8年的培育生长,仍然是只长树少结果(6年树龄平均冠幅在1.5~2.0m)。因此,在保护当地优良单株的同时,引进优良品种尤为必要。
3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核桃干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稳定在30~40元/kg。与传统农作物相比,经济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核桃生产成本低,投入与产出比是1:5,核桃果加工成仁能增值0.25倍,加工成油能增值2.5倍,加工成饲料能增值8倍,且收获期长达80年,产量稳定。所以,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山区、半山区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之一。
核桃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核桃仁,由于仁白、味香、分级细致,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核桃的需求将成倍增长,其发展前景广阔[2]。因此发展核桃应是秭归县继柑橘和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4 秭归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核桃栽培地块相对分散,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由于栽培地块相对分散,管理难度大。加之缺乏资金,防治病虫害所需的农药、喷洒农药的先进设备配备不齐,大多数种植核桃户只能等待观望,而防治不及时,缺乏科学的保护手段,严重影响着核桃速成、优质、高效的发展。
(2)农户意识不够,品种适应性不强。农户重栽轻管问题突出,良种化和商品意识不强。秭归县核桃品种主要以云新和辽核为主,这些品种在本地发展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上没有充足的科学考证,导致目前收益尚不明显。
(3)科技推广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没有发展核桃方面的专项机构及经费,没有配备辅导员,没有一支核桃发展专业队伍,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难以跟上,没有具体的宣传方面的音像材料。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各项社会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
5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政府资金与科技投入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核桃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科技支撑费用。以科技带动核桃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从观念上引导群众,广泛开展以科技、市场经济、特色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培养新型技术人才,通过技术人员到乡镇、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把重点放在核桃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生态农业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上,切实提高群众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知识、有头脑、敢于创新的新型农民队伍,使广大农民掌握核桃种植技术,改变核桃种植中自生自灭、粗放管理的传统理念,按市场需求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3]。
5.2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4]。充分利用秭归县现有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核桃的栽植面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5.3 加强科技服务
整理总结秭归县多年种植管理核桃的经验。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成文的适合秭归县特点的核桃品种、科学种植的指导意见。要在试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外地的一些先进技术,用来替代传统技术,比如在核桃生长周期上,用先进技术可以缩短周期,提高产量、质量。加强种苗管理,保证发展质量。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种苗的管理,保证种苗质量,预防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建立核桃采穗和种子园,保护丰产、稳产的优质母树,为生产提供合格、优质的良种壮苗,使秭归的核桃产业向良种化和良性化发展。
5.4 加快科技创新
(1)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一个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
(2)加大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秭归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重点在于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5],促进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5.5 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以秭归县旅游市场为依托,发展核桃产业,做好深加工,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提高经济效益[3]。研究市场,把握商机,把握市场走向,了解市场行情,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拓宽秭归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培育品牌产品,在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设立专柜,全力打造“秭归”、“屈乡”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田习文,田习武.论平山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9(5):101.
[2] 能竹兰.永胜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9(3):91~94.
[3] 王 力,潘 英.洛南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55~256.
[4] 张建珍,刘元福.谢小刚.九寨沟县早实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0(3):155~156.
[5] 韩华柏,朱益川,余凌帆,等.湖北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3,21(4):138~140.
Zigui County Development Ideas Walnut Industrial Discussed
Shi Yongxin1,Wang Sheng2
(1.Moping Forestry Station,ZiGui of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615;2.ShuiTianBa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9-01
森村乡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东南部。境内山青水秀,千峰竞壑,常年云雾缭绕,绝佳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是该乡最富特色、最具潜力和最有作为的优势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全乡茶园面积9740亩,茶叶总产量300吨,初级品总产值达2500万元,综合产值70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超过200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6.8%,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4%。
一、存在问题
1.茶园基础条件较差
该乡大部份茶园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展的,由于建园基础差,管理比较粗放,亩均茶叶单产约30kg,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目前只有18%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福建等茶产业发达地区,不仅导致茶园综合效益低,而且影响了茶叶质量和机械化管理。
2.企业竞争力弱小
目前,森村乡境内还没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4-5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由于企业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缺,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销售配套不完善。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3.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大多数茶叶企业管理和生产加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营销人员,在市场开发方面缺乏长远规划,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的不够,广告宣传投入非常有限,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大,市场销售相对滞后。
4.企业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思想保守、小农观念意识严重等原因,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家庭式、小作坊式经营,营销方式落后,产品结构单一,在茶叶市场瞬息万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他们已深深感到力不从心,企业经营感到越来越吃力,无法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
茶叶一直是该乡最富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茶产业更是一个集农、工、贸、商、旅及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产业,茶业经济所涉及的领域既广又深,抓好茶产业发展意义深远。森村乡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长期积累的茶文化底蕴。随着各级政府茶业发展政策的出台,森村乡茶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全乡上下首先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制定前瞻性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茶业既是一产也是二产、三产。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朝阳产业和健康产业,与我们的事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做大做强茶产业,符合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2.多措并举,壮大企业,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茶农,是茶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调动一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壮大茶企业。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帮扶支持,包括在土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安排;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申请专利,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巩固发展,切实发挥纽带链接作用,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3.开拓市场,打响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品牌作用越来越大。品牌是旗帜,是市场创新的动力源泉,没有品牌就没有形象,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要针对品牌宣传软肋,积极抢抓各级政府相关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措施,强势开展对外宣传、展示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在茶叶主销区上海、山东、北京、合肥等地进行展示、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品牌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强力招商,激发活力,不断做大做强茶业经济
要将茶产业招商作为全乡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考核管理。要切实提高招商质量, 不断创新领导招商、定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形式,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阶段,事事都关招商大局”的招商意识。努力破解招商工作中贷款、用地、用工等难题,将有限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资源优先向好项目、大项目、快项目倾斜。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诚招商、以诚服务,真正在全乡上下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稳商”的良好氛围。
5.固本强基,提质增效,稳步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
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园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采取多种方式,重点抓好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良种茶园发展、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立体生态恢复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为抓手,切实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投入品监管,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化生产。
6.培养人才,增强动力,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是困扰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企业负责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招揽人才、培养人才。政府对企业聘请的高端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文化人才,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鼓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村两委、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浙江、福建、云南、贵州等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形成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项目,批量培训企业骨干、村组干部和种茶大户,为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主要就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疆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中的“黑”指的是石油,而“白”则指的是棉花,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以及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呈现持续高产及稳定发展的趋势,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新疆的棉花产业成为国家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棉花是棉纺织物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棉区重要的生产目标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国家粮食产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几个区域棉植面积及规模,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依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都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区域,承担着国家棉花供给的重要任务。新疆地区对于棉花生长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适合多种类型的优质原棉生长,而且产量、品质都较高,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已经完成棉花基地建设,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区域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区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技术集成体系,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等生产问题。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技术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技术体系等问题。此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棉农、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上棉花的购销主要依靠传统的购销方式,因此棉花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区域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新疆地区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行业内部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应做好带动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棉花产业链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前的企业与棉农利益分配机制,缓解企业与棉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应重视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中,做好布局优化工作,按照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将不同纤维类型及生产质量的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优势产区,构建专用棉区域生产带,重视品牌效应的重要作用,扩大新疆地区专用棉的影响范围。三是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及管理体系,保证棉花品种的选育质量,做好原棉生产、加工过程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提高原棉的加工质量。此外,棉花产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标准及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做到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真正提高原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棉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单就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仅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43-8344.
为发展丰县中粳优质稻米,生产、开发和稳定高产、优质、多抗、市场竞争力强的中粳水稻品种,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优质稻米生产发展思路和关键措施,现总结如下。
1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优质稻米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调优品种为前提,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为基础,以技术调整和机制创新为手段,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目标,积极发展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打造丰县无害化优质稻米知名品牌,开创丰县稻米产业发展的新局面。按照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结合丰县水稻生产情况,制定了丰县优质水稻发展总体规划:在水资源不断改善的前提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和稳定在1万hm2左右,明确和稳定主推优质高效中粳品种1~2个,使丰县优质稻米生产比重达到95%以上,能在市内处于领先地位;努力建设高标准的生产基地6 700 hm2以上,实现规模化种植,在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的复新河沿岸的欢口、顺河等镇,培育形成5个660 hm2以上无公害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带动全县优质稻米生产。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从主观意识和客观措施2个方面入手,统一和提高基地农民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思想意识,重点抓好与品种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树立优质稻米生产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优质米的价格越来越高,有时还供不应求,市场上甚至出现以劣质米冒充优质米的坑民现象,因此稻米生产的市场化、优质化日益明显,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的开发步伐已迫在眉睫。因此,要提高市场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一是树立优质第一的观念。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水稻生产要转变过去以高产量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思想,要考虑首先提高稻米品质的前提下,达到优质高产。二是树立市场农业的观念。稻米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优质稻米生产的成败,说到底是能否把握市场,能否提高经济效益、树立大农业(规模种植)、大流通的观念。三是树立生态农业的观念。生态环境的恶化、农田污染是直接制约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农田环境整治不好、水源污染控制不住就无法谈及稻米的无害化优质生产。因此,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农业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意识,必须采取水质、土壤、生物、大气立体综合防治措施,在工业下乡的同时要防止“送”污染下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四是树立加强引导和服务的观念。大力引进优质中粳水稻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做好优质新品种的更新和储备,培育第2、第3梯队的“接班”品种,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品种的相对稳定,不断加强优质稻米引种栽培应用技术的研究,组装配套保优节本的技术体系。
3优质稻米生产的主要措施
优质稻米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优质稻米的质量标准综合指标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外观品质,即整精米率高、垩白度低、透明度高等;二是内在品质,即适口性好、营养成分高等。稻米品质是受品种遗传因子和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品种是内因,环境及栽培因素是外因,在选用优质品种的条件下,综合优化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稻米品质也十分重要。因此,发展优质稻米生产从技术角度而言,必须形成一套优质高产的品种选用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即无害化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1调优品种
重点要引进、筛选和选用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多抗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全生育期150~155 d中粳水稻新品种,如徐稻3号、连粳3号、徐稻4号等,淘汰产量低、适口性差、市场竞争力弱的品种,适宜稻麦两熟,又有利于水稻优质高产;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三级互动的产业化开发要求,依托项目载体,实行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1],以品种生育期长短、栽插早晚,确定1个或2个品种,达到“一村1~2品”或“一镇1~2品”,稳定主推品种及其种植面积,实行连片集中规模化种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3.2适期播栽
水稻播栽是否适期,主要是看能否在最佳抽穗期内抽穗。适期播栽的目的是为了使该品种在当地最佳时期内抽穗、授粉、灌浆,达到抽穗整齐,授粉率高,劣质米粒少,使该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达到最大值,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具体讲,中粳品种要求最佳抽穗期白天的平均温度为25~29 ℃,而丰县近几年白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5~29 ℃的时期为8月24—28日;然后应根据上述最佳抽穗期来安排播栽期,即全生育期150~155 d的中粳品种,在丰县应在5月5—10日播种,6月中旬栽插,才能确保在8月24—28日的最佳时间内抽穗,到10月5—10日成熟。掌握好播种时间,充分发挥上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的特性。
3.3合理密度
根据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和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栽插早晚以确保适宜穗数为前提,使单株成穗数既能增大穗型,又能提高穗型和粒重的整齐度,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上述品种,一般要求栽插行距为23~27 cm,株距12~14 cm,确保栽足28.5万~33.0万穴/hm2,每穴2~3个基本苗,基本茎蘖苗达105万~135万根/hm2,最终成穗375万~450万穗/hm2。
3.4科学用肥
肥料使用不当或缺素均会导致稻米品质的下降。目前生产上氮肥普遍施用过量,使水稻群体质量下降,诱发病虫危害,抗倒伏性能力下降。尤其是后期施用氮肥过多,导致精米率、充实度以及适口性等指标都明显降低[2]。鉴于当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的状况,增施有机肥是提高有益微生物活性、促进作物矿物营养代谢和水分吸收利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产量的重要方面。增加有机肥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利用沼气让秸秆“回归自然”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途径,力争耕地前增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0~75 t/hm2,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在化肥的使用上,推行测土施肥,尽量少用氮素化肥作基肥,以减轻地下水污染。并坚持节氮增钾添微,控制化学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用量,注重锌、硅、镁、硼等中微肥的施用,提高稻米品质和档次,不断向保健型稻米发展。氮、磷、钾施肥量,一般肥力田块全生育期施纯氮225~255 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 kg/hm2、氯化钾不少于150 kg/hm2。化肥施用的分配原则:以单一肥料而言,氮肥作底肥、返青分蘖肥、穗肥3次施用,磷肥可全部作底肥施用,钾肥作底肥和穗肥施用。
3.5精管水浆
由于这几年麦秸麦茬直接还田,灌水后在沤制过程中泄放出有毒气体,污染栽插后的稻苗根部,影响新根的发生,甚至毒害新根,造成僵苗。栽插活棵后必须脱水晾田,放毒促根,并结合喷灌生根剂,防止僵苗的发生[3-4]。从水稻整个水浆管理而言,要做到排灌自如,在稻田配套沟系上下功夫,大力推广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根据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结合降水情况,提高定额精准补灌用水水平。提倡前期浅水促蘖促根;中期适期搁田、分次搁田;肥力高的田块,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75%~80%时开始自然脱水搁田,一般肥力的田块,当总苗数达到预定穗数时,才能开始自然落干脱水搁田,有效地控制高峰苗,减少无效分蘖生长,提高成穗率;后期坚持湿润灌溉和干湿交替,提高根活量,养根、保叶、防倒、防早衰,不宜断水过早,坚持养老稻。实践证明,养老稻能明显提高稻谷灌浆充实度,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还显著提高米质。
3.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是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掌握最佳时间用药。二是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药性质,认真操作,提高防治水平。三是运用综合防治手段,包括保护利用天敌、调整播栽期、轮作换茬、科学水浆管理等方法,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四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病虫草兼治、一药多治,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大力开发微生物农药、基因农药和微生物除草剂等,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污染,确保稻米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避免水稻生育过程的环境污染,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使优质稻米在无三废(废水、废气、废土)的优化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不断提高优质稻米的卫生品质,促进优质稻米生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 吴晓莲,李贤勇,周正科.重庆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南方农业,2007(3):30-32.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63-01
高新技术产业是杭州市“3+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杭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一)规模总量稳步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28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利税总额33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1%,与2005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90.86%,年均增长13.8%。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开拓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物联网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软件产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加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基本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区域布局,市、区、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统筹发展。杭州市主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5.5%,萧山、余杭和五县(市)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杭州市着力打造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平台。江东工业园区首期11.29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临安青山湖科技城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论证,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全面动建。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杭州市加大财政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2.42%提高到了2009年的2.70%,达到137.59亿元。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强,目前杭州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136家,市级347家,市级以上合计501家。
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高速发展的基础。但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甚至省内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产业引领作用不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大”、“好”、“新”项目不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高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投资亟待加强,中介机构还不发达。
三、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天堂硅谷”和创新型城市目标,以各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大平台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引进培育大企业、推进落实大项目为主要抓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全面推进杭州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点面结合、城乡统筹,着力推进“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争尽早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
(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高新技术的主力军,成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规模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贯彻落实“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顺应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培育发展潜力大、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产业带动性强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新媒体、动漫游戏、工程总包、科技中介、现代物流、咨询培训等高新技术服务业,迅速壮大规模,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鼓励运用ERP、CRM、SCM、MIS等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资源、客户、供应链、经营管理信息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机械、纺织丝绸、轻工、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工业分层次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以高新技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劣性强的农业新品种,高起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大对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杭州市下城区经贸旅游局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一件大事,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商机,奥运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经济大舞台。当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奥运”为目标,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筹办奥运会,并紧紧抓住最后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面实施奥运经济战略,推动北京和全国的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一、体育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大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总产值的排名中居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不稳定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消费属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身体素质的最终消费。但是,如何引导、扩大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尚无明确政策可循。西方各国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都在政策方面给以优先、加以扶持。另一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配套体制,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也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体育产业结构存在缺陷,产业质量应大幅提高
体育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发展还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体育的支柱性本体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的定位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但是现在还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规范。
3.体育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首先是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发展迅猛并达到一定的质量,西部地区发展则比较滞后,个别地区的绝对差距甚至在扩大。比如从我国发行体育彩票情况来看就极其不平衡:1998年度全国共发行25亿大额度,广东一个省就销售了49090万元,占全国总额度的近20%。
三、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的对策
1.制定完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体育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
2.加快体育产业主要经营领域的开发
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其一体育竞赛,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其二提供有偿的娱乐健身与体育技能培训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其三从事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
3.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不同地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大型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应当向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中心城市及沿海城市,应当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发展基地,使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次,内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中国体育产业应借助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阿图什曾经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传入了不少优良瓜果品种,并有悠久的瓜果栽培历史。近年来,阿图什市从扩规模、强管理、提品质、创品牌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 “木纳格”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前进,特色林果业“木纳格葡萄”成为阿图什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阿图什特色林果木纳格葡萄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阿图什位于新疆西部,地处北纬39°34′-39°45′之间,海拔在1197~1300米左右,这里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日照时间长,年有效积温高达4669-5200℃,昼夜温差高大27℃以上,而且降雨量小蒸发量极大,十分有利葡萄糖分的积累,形成含糖量可达20%以上的高品质葡萄,阿图什木纳格葡萄在1995年“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曾荣获鲜食类葡萄金奖,成为新疆的特优产品之一,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根据自治区加快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产业带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阿图什市林业发展思路,阿图什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强化发展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理念,木纳格葡萄产业一体化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标准化生产逐步提升。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优势正在形成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松他克、阿扎克、阿图什乡、阿湖乡、市良种场及阿克陶城镇郊区及玉麦乡为重点的木纳格葡萄基地。截止2012年底,全市园艺总面积达22万亩,其中木纳格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葡萄产量达9.5万余吨,实现经济产值超过3亿元。
(2)严格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产品
一是对木纳格葡萄的种植、销售进行更为科学、规范化管理。
二是严格贴标制度,确保品牌形象。为加强木纳格葡萄商标使用管理,将推行严格的分级包装制,严格等级划分,只对一级葡萄和品质较好的葡萄实行免费张贴商标,防止劣质葡萄和外地葡萄冒用木纳格葡萄商标,损坏木纳格葡萄品牌形象。
二、阿图什木纳格葡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木纳格葡萄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增收效益不明显
发展特色林果业前期投入大,由于信贷资金不足,加之农民对发展林果业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深处依然存在着重棉轻果、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物化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发展后劲不足。棉花等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好的区域,对发展林果不主动,尤其在新建果园点,保护行狭窄,农民过于注重当前的收益,由于遮荫、通风不畅、灌水以棉花为主,严重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加之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加大了成本投入,增收效益不明显。
(二)市场意识差,果品质量低
由于近几年特色木纳格葡萄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经济效益看好,在注重面积的扩大、产量的扩张的同时,忽视了质量的提高。有部分木纳格品种混杂,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没有发挥特色优势。有的果农缺乏品牌意识,片面追求产量,在果子采收期仍然大量灌水,影响了果品质量。品种混杂,有规范不执行,有标准无监督。提高品牌意识和果品质量是当前急待加强的工作。
(三)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
阿图什市加工企业投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大企业大集团尝未形成,影响和牵动林果业整体结构调整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屯河喀什分公司一家果品加工企业。林果深加工行业在阿图什市属兴新行业,林果深加工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葡萄加工。
(四)果业协会少,果农组织化程度低,果业的产业化还未形成
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果农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既无规范的栽培技术,又无法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和抗衡,在果品销售季节,滞销时竞相低价销售,旺销时掺杂使假,破坏品牌,失去诚信。没有协会,就没有果农的自律。
(五)基层林业队伍力量薄弱
阿图什市现有的农业科技队伍,搞粮、棉、油的多,搞特色木纳格园艺的少;在木纳格葡萄栽培方面传统技术运用的多,现代高新技术运用的少,很多技术无法适应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需要,农户掌握优质林果栽培管理技术难,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果树病虫害的防治、科技示范园建设、科技人员进修培训、农民的科技培训,都缺乏资金投入。
三、做大做强木纳格葡萄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对木纳格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尽快制定和颁布发展木纳格产业的有关政策规定;二是在项目审批、征占土地、产品购销、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和倾斜;三是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形式,支持非公有制民营企业的发展;四是坚持“五个一”领导方法,把扶持发展木纳格产业的具体举措落到实处。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项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挖掘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明确目标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做好树种、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品质和效益
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主导树种和品种,逐步调减市场需求量少、经济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的树种。同时,按照市场和加工需求,对同一区域的同一树种,要精选良种,调优品种,重点推广1至3个特色优良品种。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10万亩葡萄在盛果期,总产量在15——20万吨,单靠老板自发地在果品成熟期来收购销售风险极大,必须引进国内水果经销知名企业来克州落户,才有可能减少市场风险。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果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利用他们的销售网络和市场,来整合我们的果品资源,通过他们的基地来促进我们的果农标准化生产,通过他们的技术要求提高我们果品的技术含量,通过他们的包装、流通渠道来促进我们果品销售。木纳格葡萄是一种晚熟鲜食葡萄,成熟期较晚,一般在9月中下旬上市。在采选销售过程中,有10%——15%的不合格颗粒(这部分不合格果品每公斤0.5元销售都很困难),再加上一些劣质果品和因市场风险而销售不出去的果品无法转化升值。为减少果农损失,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果品加工企业,开发果汁、果酒等产品,开发利用这部分滞销果品。为了确保品牌质量,应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在葡萄园的开发建设上,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垦,统一栽培方式,统一品种;在葡萄生产上,实行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在葡萄销售上,实行统一采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等措施;在全州实施阿图什市木纳格葡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无公害、绿色标志竹理标准,建立葡萄精品优质规范化考核制度。全面提升木纳格葡萄质量,树立阿图什市木纳格葡萄的市场信誉和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1]刘晓芳,蒋腾,李萍,赵亮,帕提古丽。新疆发展特色林果的优势与途径[J].经济林研究,2006,24(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结合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探讨促进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1 内蒙古有色金属(铅、锌、铜、铝等)产业发展总体形势
1.1 已探明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
内蒙古地域辽阔,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近年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勘探开发潜力较大。“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重点在北山成矿远景区、阿拉善成矿远景区、狼山—大青山成矿带、多伦—赤峰成矿带、二连—东乌旗成矿带、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德尔布干成矿远景区、梨子山—鄂伦春成矿远景区区域展开有色金属的地质勘查工作,其中,大兴安岭中南段,被国家列为重点找矿区域[1]。截至2010年,内蒙古已探明铅矿基础储量301.12万吨,锌矿基础储量588.89万吨,铜矿基础储量365.93万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全国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基础储量,内蒙古铅矿基础储量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铜矿基础储量仅次于江西、锌矿基础储量仅次于云南均居全国第2位[2]。内蒙古共有7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因此,内蒙古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1.2 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快速发展,有色金属产量持续增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内蒙古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75.99万吨,其中铅产量1.92万吨,锌产量21.84万吨,铜产量21.08万吨,铝产量129.69万吨。内蒙古10种有色金属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十六位上升到第四位[3]。2009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337户,比2005年增加1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 173.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1%,比2005年增加956.71亿元。有色金属产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 133.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达117.5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4倍和3.37倍[4]。
1.3 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依托丰富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加工为重点,优化有色金属矿山开发结构,严禁低水平建设,重点建设了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工业园区、赤峰市红山区工业园区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新建并改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企业。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铅、锌、铜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集中于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一带,骨干企业主要有内蒙古银都矿业、赤峰金峰铜业有限公司、赤峰金剑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厂、赤峰中色库博红烨锌业有限公司等。内蒙古铝产业主要集中于包头和通辽地区,主要企业有中铝包头企业、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等。随着有色金属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蒙古正逐步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探采冶炼加工基地。
2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从总体形势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应进一步探讨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主体思路,首先有必要对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
2.1 内蒙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2.1.1 优势条件
首先,内蒙古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按照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明显的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它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集中生产本地区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的产品,通过贸易往来,交易双方都可以节约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并且要素禀赋也是规划产业分工布局的重要因素。其次,内蒙古的区位优势也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世纪初,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理论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影响产业布局的最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和生产密度[5]。内蒙古的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赤峰地区,赤峰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同时接受东北和京津唐两大经济区的辐射,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内蒙古的铝产业主要集中于包头和通辽二市,包头地处黄河沿线和京包兰铁路区域,通辽地处东北、华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运输都极为便利。最后,内蒙古具备发挥铝电联营的产业组合优势。一方面,内蒙古具备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电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充足的电力供应可以为铝电联营企业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又是国家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铝产业应加强与煤电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构建“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从而实现能源与资源加工的高效组合,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低碳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