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2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

2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不同特征

高校显性德育具有外显性、直接性、灌输性特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均是直观显露的。从目标到内容再到教育对象都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清晰、教育对象确定。教育过程是直接的、正面的。从确定德育内容入手,不设教育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等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短兵相接”开展。教育方式是“灌输”学生,追求“立竿见影”效果。高校隐性德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征。隐蔽性是指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教育载体中,通过各种形式慢慢融入学生。平等性是指教育主体与客体没有明确界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师生教育身份平等,学生自由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渗透性是指通过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相互联系中发挥着高校德育育人的教育功能。

篇2

一、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正面教育发展,同时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发展,因此,对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发展而言,需要积极主动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利用网络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发展。现今,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采取着传统的课程式教育模式,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由于同社会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严重脱节,直接导致了其产生的实际教育作用较小,不利于高校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水平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

二、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1.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网络教育观

现今,随着网络化的快速、普遍发展,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主动的引进网络化学习方式,通过利用信息时代的先进发展条件,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汲取有效的正面信息进行使用,对于很多负面的信息则是要主动的剔除和抛弃,通过有效的知识信息筛选方式,实现有效信息的获取,为高校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还需要在进行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学习其他相应的课程教育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通过主动积极鼓励学习进修争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培养,有效的实现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氛围的培养,同时,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导者,在进行实际的信息获取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学生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树立先进化的教育学习理念,促进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发展。

2.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人本身就是网络以及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大学生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汲取和使用,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信息化创新教学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进一步提升高校信息素质水平的发展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积极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渐的成为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高校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网络化设备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化资源,通过大量的信息获取方式实现学生教育信息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化创建和发展。

3.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网络文化的发展背景下,大学生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挖掘学习,才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网络发展背景下的主要学习动力,网络化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机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学习工具进行主动的信息寻找以及筛选,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接受,因此,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除了是学习者之外同时还可以主动扮演自我教育者的角色,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言,可以通过把握网络时代学生特点的方式,主动的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资源进行主动的网络化学习,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的主动学习动力,同时在网络化的学习背景下,还需要对大学生信息选择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引导教育的方式锻炼他们信息选择、信息判定的能力,在进行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保证高效大学生能够在这种大信息量额背景下逐渐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发展能力。

4.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通过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内容的正面性,同时还需要通过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发展。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说,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本身有着较大的发展优势,通过坚实的理论学习基础,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同时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能够在此基础上,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知识创新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发展目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积极知识和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作为时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在网络化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积极主动的顺应时代的新兴发展需求,通过有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新兴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从而实现从根本上实现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总结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专业知识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本质上了解和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其次是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深入探究,提出创新式的教育发展理念,为更多的高校培养高素质以及高能量水准的人才。

篇3

2.多样性师生可以在网络中把握最新的思想文化,其信息容量之大前所未有,为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的传播交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涵盖思想、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3.快捷性网络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尽知天下大事。网络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覆盖面,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加前沿和迅捷。二网络时代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无孔不入的网络垃圾信息很容易侵蚀尚不具有完全识别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影响其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在为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便捷资讯的同时,也由于其虚拟性而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容易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或热衷于网上游戏、或热衷于网络交友恋爱,不仅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理失衡和理想与意志的消沉,更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加之学校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无法及时消解其内心的苦闷和迷惑。

此外,网络技术的更新瞬息万变,加之其遍布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身心要求,持续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增强时代精神,从基本的教育理念上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借鉴互联网中的积极成分,了解最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明成果,还要掌握最及时的教育信息动态,并将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信息时代学生在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互联网络丰富的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4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新媒体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传播发展至今已形成三种形式,分别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美国杂志«连线»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话、书信,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系统传输,提供丰富的信息传播媒介。观众与读者可以在网络体系中各抒己见,媒体者也可以及时看到读者的意见反馈。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言论更加自由。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作为时展的产物,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高校对大学生思想的进步也有一定积极影响。

1.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乏味、枯燥,教师费尽心思也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新媒体的催化下,教师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个人空间,同时大学生也有更多活跃的网络空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再拘泥于教室、课堂,还可以活跃在网络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一对一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可以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信息、更新讲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同时也可以灌输思想政治理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速度,缩短师生间的时空距离,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内心困惑与不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新媒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师生沟通不再拘泥于私人谈话。在网络空间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处于平等环境中,没有身份差异、地位差异,教师需以平等、亲和的姿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情绪变化。学生在遇到无法舒缓的事情时也可以与教师、同学沟通。这种互动模式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心理偏差并及时纠正,或者通过学生的空间动态,了解学生最近心情变化的原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多样化,增强大学生自主性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外界的更多新鲜事物,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广泛传播。现代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对于丰富有效的新媒体,大学生以主动态度探索发现新技能。这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动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思想的自由发挥、开放表达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1.新媒体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

在新媒体中,学生接触到的更多的是虚拟环境,而网络世界中的人可能都披着伪善的面孔,这与现实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在网络环境下,很多人学会了隐藏真实的自己,实际性格无法分析,这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假,容易被虚假腐朽、愚昧落后的思想侵蚀。这种情况是极其可怕的,如果学生已完全失去自我,那么教师通过网络也无法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态,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考验。

2.新媒体的传播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以伤害他人为代价,并且可以自我控制,对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都不会构成伤害。但是,当自己的心理无法受自我支配时,在亢奋、生气的情况下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很多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对人与事都缺乏安全感,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学生往往不愿面对现实世界,性格也更加内向,不爱言语,脾气暴躁,甚至心理扭曲。

3.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做好自我,成为模范。但是,在新鲜事物上,大学生往往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的敏感度相对低,所接受的信息也略显陈旧,这使学生认为教师思想老化,交流存在障碍,因此也不愿诉说内心情况。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无法提高威望,所授课程也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工作敏感度,努力接受新鲜事物,以促进师生交流。

三、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新旧媒体之间优势互补的综合效应

在媒体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与优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创新思维,做好新旧媒体之间的承接,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比如高校可以建立手机APP,随时更新校园文章,开设校园论坛,将学生关心的热点在论坛上,或者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高校可借助先进人物报道,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主义与舆论导向;经常在APP中推出新鲜事,正能量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育先机条件,利用新旧媒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做到优势互补,进而端正学生思想态度,提高学校综合实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在新媒体中,校园文化氛围随之改变,其中,手机、微信、论坛、微博等新形式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动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用科学、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教育新阵地。同时,为了与网络相适应,学校可以制作大量与学生特点相符合、生动直观的新媒体素材。素材选择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并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发挥创造力,以吸引学生眼球,提高网络阵地的号召力、感染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政治理念教育,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全体师生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自尊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在工作中。教师只有将自己作为楷模,才能增强学生的信任,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可信,规范学生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很强的理论素养,才能将理论准确地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深入体会与理解;只有具有足够强的信息推理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筛选信息,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最后,高校要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生骨干力量、辅导员等,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过硬的团队,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立足于科技,需要洁身自好。高校要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保护自己、提高自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本文解释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探讨了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45-0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互为补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甚为融合,所以在运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充分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教育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是后来产生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其具体内涵和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这一提法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基础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关于态度、动机和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并非在学术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学校的非学术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教师、课程水平如何提高,总会有一些东西不是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既不需要在课程中集体灌输、讲授,但是学生总会从中学到各种知识、经验。“隐性课程”使一些以前在学校、课堂上未被注意的成分进入人们视线,因此成为课程领域中的新的研究课题,而关于这一教育方式的研究也正处于进行时之中。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接受的过程是没有压迫力的,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而且效果是稳固的,教育内容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且影响深刻。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表示这一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显性教育内容上是直白的、外显的、明确的,而隐形教育则是迂回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之中的。现代教育家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人与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原有的自身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入侵”,并且这种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愈强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化解这一效应的灵丹妙药,使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或学生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手段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第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网络上,而不是仅仅的拘泥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育。

第四,教育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压抑、强制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入耳入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效性。

第五,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二、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众多方面,主要有:

(一)校园环境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这里一草一木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目前有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容、校貌不够好,还有一些是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这些都会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

(二)现代传媒载体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思想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管理载体

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维护一个单位正常秩序和生活节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而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为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做法。同样,对于高校亦是如此。一个人,包括学生在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只有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并能用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领导制度、监督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各种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

(四)教师人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教师身上出现了一系列舞弊、受贿、剽窃、投机诈骗等现象,不仅使教师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校风,还直接影响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既包括外化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内化的“软件”环境。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蕴涵于其中的人文要素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可以把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并且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的形成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关于“软件“环境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即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学校要经常开展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参与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抢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适应新形势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要充分的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的几种常见形式如电视、电子报纸、微博、微信早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门的版块或分类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其内容要注重基础理论与当前时势结合,形式上注重创意、新颖性,以提高点击率和教育效果性,还要组建专兼职的网络宣传和教育队伍,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以便于进行宣传、疏导教育,使学生在一个经常性的“习惯”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受到感染。

(三)健全制度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领导、监督、保障、效果评价等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与工作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常言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大学生虽是学习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识、德性和践履”三者的有机结合,依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榜样来影响学生,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五)通过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到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活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建设,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知识的外化为一定的言行。因为实践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质。

四、结语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特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使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而且效果显著。高校应注意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各个相关方面着手更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篇7

1.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的不断强化和理论创新问题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因而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我国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国家就不再姓“社”;二是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是一元化的和不容置疑的。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并进入全球化的轨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考验。

(2)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呈现出冲击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

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双重”作用日渐显现。一方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惠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处于社会意识的支配地位,但却在其具体的阶层和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社会利益阶层逐渐分化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剧,由于社会消费倾向急剧增长所刺激起来的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抬头,使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从而形成当前转型期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为表现的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进而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选择和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承受着极大的冲击。而一个时期党的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存在,更为多元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3)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大众文化正将人们的理性裹挟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之中,通过内容和话语的多样性,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使主流意识的独立地位受到挑战;其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实现着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意识阵地。明星崇拜、流行歌曲、娱乐报刊、电子游戏、时尚服饰等带商品色彩的大众文化形态,使青年陷入盲目的虚幻的感性幸福之中不能自拔;不断地制造“梦幻中的英雄”,使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达到极致,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此虚幻中得到的了满足。这种状况,不仅在消解着人的责任感和人生理想,还吞噬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媒体传播的社会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直接有效地“灌输”给大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信息容量大、传递交换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日益影响着是青年学生的成长。由于无所事事和学习基础较差,互联网便成为一些青年和青年学生消磨人生和打发课余时间的理想替代品以及联系情感的纽带。在网络世界里,由于日常生活的话语自由度的增强,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和学校对网络中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其无序化状态的整合一直不到位,给网络中宣扬的蛊惑人心的价值观蒙蔽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以可乘之机,构成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威胁。

(5)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使年青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淡化的趋势

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便日益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利用文化载体,在销售其文化产品的同时,兜售其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等意识形态,企图达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淡化民族认同感的目的。受此影响,在一些人和学生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一种崇尚西方文化的意识,而对本民族文化则取妄自菲薄与肆意批判的态度,似乎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证明自己的开放性和世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挑战的策略

1.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已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对人们行动的导向和对社会稳步发展的主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况下,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敢于同非主流思想进行正面交锋,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2.辩证地看待“一”和“多”的关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观是以“和而不同”为基础的,同时,讲求“以和为贵”,消解矛盾,从而实现内部的团结。“和谐观”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使有着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辩证地看待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于一元化的学生思想工作的影响,正确看待学生中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整合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和多样化社会意识中的“多”和谐相处的新观念。

3.注重教育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和谐观对差异性的承认,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承认不同群众拥有不同利益追求的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只有从这一事实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才能有的放矢。

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

(1)注重广泛性

“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抓好重点队伍

学生中的党员干部肩负着引领先进思想文化发展方向和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政治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传承者。因而,不仅要通过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选修课,强化对他们进行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而且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教育,提高其理论修养,努力使其从思想上真正成为主流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使之走上社会后,仍然能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4.强化人文关怀,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

大众文化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娱乐消遣性文化,在内容、形式、品味和艺术层次上是复杂多样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日常生活,从寻求人的生存的协调状态和文明的趋向出发,把意识形态宣传的重点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民意识的宣传上来,努力构建适应和谐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以矫正物质崇拜、商品崇拜和盲目享乐等倾向。为此,要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导向,调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克服盲目的脱离实际的价值观;要围绕人们求和、求乐、求美、求进等需要开展各种活动,使青年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审美情趣,树立起正确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5.注重实践,强化效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如下转变。

篇8

(二)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

许多教师受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校外参观,一名教师无法组织和管理几百个学生校外参观。如何破解实践教学师资短缺难题?笔者所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统一调配全体思政课师资的方法可资借鉴。我校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四门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每门课的1/4学时安排为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法是看视频(或DVD、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后讨论问题,视频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专门安排32学时,2学分。校外实践分为个项目与集体项目。个人项目有:学生小组“参观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例如,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参观反映“”的北京新 文化运动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公益德育展览(例如,“学雷锋”或“反腐败”展览等),或者观看政治教育影视,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集体项目有:在校外社会调查、校内调查、校外志愿服务、校外志愿服务结合社会调查、创作和表演德育文艺作品(小品)等实践形式中,学生小组任选一项。通过师资调配,全院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无论有无思政课教学任务,都要指导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1-2个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全院四,!门思政课教师统一调配,互相协作,破解了师资短缺难题。

(三)破解全国高校实践教学学生安全难题

篇9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来予以重视,与时俱进地开展了成效卓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1]P.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党所确立的“政治规矩”,才能精准地延续和发扬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规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21日,辽宁日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收到的300多条留言都反映,在大学课堂上逢n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辽宁日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之后,辽宁日报编辑部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头版刊发《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的方式推出第一期。“公开信”中提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等八个课后思考题[2]。那么,大学老师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公开信”所折射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和思考,这是摆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显然,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在西方一些思潮负面作用的影响下,纵观近几年,打着解密历史的旗号,颠覆崇高,解构经典,亵渎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也形成挑战。挖掘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些都是突破了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在“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否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2.“政治规矩”的内涵。

所谓“政治规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自觉确立的政治上的诸多规矩的总和。“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规矩”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务必遵循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性的规矩的总和。唯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不走样、不变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才能最大化。这涵盖党纪国法层面的政治规矩、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规矩和作为阶段性战略思想或目标诉求的政治规矩等多方面。

3.“政治规矩”的主要特征。

第一,“政治规矩”具有客观性。党的政治规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的表现,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建立起来的,是党的事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党的纪律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规矩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这些政治规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还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中,比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等。

第二,“政治规矩”具有普遍实用性。在党内,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在党的政治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在高校,只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工作,那么不论是校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或者专兼职辅导员,都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开展,底线不可违,红线不可触,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第三,“政治规矩”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它是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党内实行严格的政治规矩。当党的政治规矩一旦形成,便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不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规矩,违背党的政治规矩。谁若违犯政治规矩,谁就要受到政治规矩的制裁。无论是党纪国法、大政方针,还是比较具体的决策部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规矩”,其具有刚性约束和引领的作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务必遵照执行。

第四,“政治规矩”具有发展性。政治规矩是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成一个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刚性约束,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政治规矩本身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不断向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党情、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从而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形势下,在中央16号文件的基础上,对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意见体现的精神开展工作。

二、坚守“政治规矩”的意义和作用

1.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遵循。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掌握政治规矩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的这一优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2.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成为“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的先锋和楷模,成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先锋和楷模,成为恪守“三严三实”的先锋和楷模,成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先锋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差异多变、个性独特的新时期大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相信;自己都不践行,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践行。所以,唯有将坚定的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被牢牢掌控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轨道上。

3.允亍罢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所消耗的生理、心理、精神、知识能量之比。效能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效能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提高工作效能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从而工作效能就成了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因为这关乎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大计。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再设法提高效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它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统摄的。

4.坚守“政治规矩”,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政治规矩是精心整合力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条件。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明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化的体制机制,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高效地贯彻和实施下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坚守“政治规矩”

1.要有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政治规矩内化于心,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外化于行。因此,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必须首先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环境全球化、政治环境民主化、文化环境多元化、生活环境科技化、社会环境法治化、交往环境虚拟化、家庭环境多样化、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只有在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分清主流支流,才能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业绩,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2.坚守“政治规矩”,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4]P.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居于主体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阶级(主要指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因为“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5]P.1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规矩”,才能在实践中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从而把在大学生塑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

“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只有心存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才不会触底线,越红线,才会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切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坚守“政治规矩”,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系列要求,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倡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啾浠发展,随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通往大学校园,党的政治政治规矩不断地深化和完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党的政治规矩的积极性。

总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心中有规矩”、“言行守规矩”“用权讲规矩”,只有坚守政治规矩,并在政治规矩的规范、制约和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能,从而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才能是在时代和社会要求轨道上的教育,才能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教育,才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辽宁日报.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EB/OL].http:///LiaoNingRiBao/2014_11_14_286323.shtml.

篇10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急剧增加,青年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整体而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较为稳定,赞同党的主张,支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对党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拥护党对经济发展思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对党的各种决策包括科学发展、反对恐怖行为表示支持,国家的对外政策给予肯定。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是正确的,支持党的各项决议,思维活跃,价值观的主体是健康向上的。

当然,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造成部分青年教师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出现变化,在思想上多元影响下,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理想与实际之间的落差形成的心理差距

许多青年教师在毕业之前,雄心勃勃,壮志凌云,要在教育、科研上有番作为,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要求和学校的期许较高。但是,进入工作之后,其学习期间的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得不到认同,甚至和自己的愿望出现相反的结果,加上年轻教师职称低,工资水平不高,造成理想愿望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当然,这种思想落差和社会现象有直接关系,在对比中,青年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得到的物质回报和享受远不成正比,社会上物欲横流,物质享乐、金钱主义使得比较清贫的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失衡,落差增大。

(二)经济利益与社会奉献思想矛盾

我国市场经济突出要强调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资源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集中或相对不公的现象。在经济利益调整中,青年教师的思想受到冲击:自己的奉献究竟有无价值?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自我奉献与社会回报或收入是否成比例?在纠结与矛盾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周边人的影响下,部分青年教师思想发生变化,采取功利性方式处理问题。比如有的学校青年辅导员在收入低的借口下,私自扣留学生的奖学金、贫困补助等现象。这就是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比较中,更关注自我价值或经济利益,讲回报,轻奉献,讲功利,轻道德。

(三)高校青年教师情感关注少,思想政治容易变化

从全国高校来看,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堪忧,要不不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要不教育方式不当,甚至采取说教、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不仅没有取得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此外,教育的形式传统,采取会议、党员生活会、专家讲座的形式,没有根据学校校情、教师的师情来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走过场,走形式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都有情感、生理和心 的各种欲求。通过情感能激发教育对象的力量与热情,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活他们的丰富情感,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是至关重要的,离不开心与心的情感沟通。而简单说教只会“使情感交流遭到旁落,也就丧失了内化思想道德知识,外化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

(四)集体淡薄,缺乏敬业精神

在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工作缺乏纪律约束性,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学校里面混日子,甚至开会迟到、上课早退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尤其是看到自己和老教师、老教授的收入差距,产生不满和怨言,消极应付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技巧不足,理论功底不强,上课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课、备课、服务学生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缺乏敬业爱岗精神,不仅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就有社会、学校等外部原因,也有青年教师自己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要综合考虑主客观的因素,才能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化背景下,环境失衡造成的客观结果

随着中国的改革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西方的观念、价值观、审美标准都必然冲击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都受到严重影响。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和“和平演变”的图谋,采取影视作品等更具欺骗性的手段进行渗透。高校青年教师在长期的影响下,加上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造成背弃主流意识的现在发生。此外,西方国家的人权观念极具诱惑和鼓动性,加上国内大肆报道的负面消息,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主权意识淡化,国家观念淡化,社会形态淡化。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问题探讨中也更容易倾向西方的学术观点。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下,有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扭曲,行为方式失范,责任心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职业认同。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没有系统有效的安排,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多是高校自己的行为。首先,在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引进中,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的不够,更多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技能等,而忽视其思想问题的考虑。在学校考核中,也是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业务能力的高低等,从教师的课时多少、科研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要不单一,要不无法操作,如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爱岗敬业等,形式化考核。目前,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客观上也反映了当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情况。

(三)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具备硕士和博士学历,这些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不够。在现实中,高校更重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各种类型的培训、社团等。反观硕士和博士教育,在教学中,政治课程除了《科学社会主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使是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教育教学也不理想。

(四)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足

在高校青年教师中,许多是没有受到师范教育的,“尽管现在高校要求教师要持教师资格证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要获取教师资格证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可是这种培训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培训,也带有某些应试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其中也包括师德素养。在高校迅速扩张,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对口、学历相当,就可以引入教师队伍,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邓小平曾经指出:政治工作的根本认识、内容不变,变的是条件和教育对象。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学思想政治的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要科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高校青年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调动人的参与热情,唯独有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实处。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的水平必须充分尊重青年教师,关心、关注青年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的动态,真心实意的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和角度理解问题、思考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社会现实与心理预期的矛盾、社会角色不适应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多沟通、交流,帮助和引导思想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长官式命令,而是多解决青年教师实实在在的问题,如工作困难、子女上学等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问题。比如,“给他们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解决青年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以及住房问题等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努力把青年教师的力量集中凝聚到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上来,用关心、尊重来感染他们;用感情来留住他们,这样才能稳定教师队伍,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青年教师的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学习两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展青年教师学习马列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尤其要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兰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精神,让高校青年教师认清国情,务实清廉,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解决他们思想的误区,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要把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关心、关注国家大事结合起来,把青年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结合起来,既要教书育人,更要为人师表,做思想政治的楷模。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的建立互信,提高教育效果。当前,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枯燥,青年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设备,利用教育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去辨别生活中的假、丑、恶,以愉悦的心情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情操的转变。”采取现代教育手段,把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让青年教学在教学、科研中体现人生价值,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高校是一个按照知识分类组织起来的学术研究以及学科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明显行政化管理倾向的社会团体。因此,学生日常所接触的教师既有学科研究方面的教师,也有党团及各职能处室的行政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高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而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党政团干部、辅导员以及思想理论课教师的相关工作,对行政教师的关注度略有不足。事实上,行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亦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且有责任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行政教师的重要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针对于高校教师的职责定位,《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按《意见》要求,所有高校教师无论是搞教学、搞行政还是搞科研,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担,否定哪一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都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高校行政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呢?从行政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行政教师主要负责传达、管理、监督学校各项工作,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整理后传达到学校有关部门。具体来看,其运行机制为一种严密的科层型结构,即上级下达指令、决议等任务,下级则遵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按不同步骤与相应职责、权限分别执行。在这种模式下,行政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倾向与标准化、制度化,与学生的接触中也更倾向于“控制”对方完成某项任务的管理模式,思想交流相对较少。但高校行政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他们的许多具体工作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有些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公室、图书馆、保卫处、学生处等更需要经常与学生直接接触。只是相对于党政团教师,行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多在于具体事务的处理,思想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但该类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在行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学识品德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而且这种现实背景下的教育,有时甚至比直接的说教更具影响力。试想一下,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形成了一种价值观,但在与某教师的实际接触中,由于该教师的言行、品德以及能力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就会使学生对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反感,前期的教育成果也就付之东流了。但若情形相反,之前的教育在老师的实际工作中得到“眼见为实”的验证,也同样可以坚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起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高校行政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应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

2 高校行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提高自身素质是行政教师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

大学是学习知识、树立德志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接触最多、关注最多、模仿最多的就是高校教师。胡锦涛同志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同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会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认真思考,他们敬佩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并喜欢与这样的老师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并从中得到启迪。而作为行政教师来说,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平常的工作中以娴熟的业务能力,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正直、公正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敬佩。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

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主要教育活动之一,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指的是统治阶层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或任务,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以改变或纠正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树立起正确而科学的思想观念。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人为主体(尤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较高的道德水平是其根本。

(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高校综合教育,其目标是培育健全的心理、开发优良的品质、提升个人潜力、增强自身发展动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解压或心理疏导等,使对其产生积极而健康的影响,来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全发展和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差异性

(一)具体任务的差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即所谓“德育”。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强调的是遵纪守法和社会道德等。心理教育则是侧重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主要是从学生个人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心理健全发展。

(二)工作原则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以鲜明的、正确的三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切做到有据可依,有根可靠。而心理教育则严格要求辅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当事人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判断。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公开透明的,心理教育则是私密的,具有保密性。(三)与工作对象关系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通常都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一般不是平等的。心理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不熟悉或者不认识的人,两者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心理教育者通常把自己看作是当事人的朋友或倾诉对象,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同一性

(一)教育目的的同一性

都是为了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担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过程的同一性

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步骤,才能正确而高效的实施教育计划,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理念的同一性

二者都是围绕正确的、科学的原理或观念展开的教育活动。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产生正确的方法论,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四)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心理教育的实施,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就如同夜航的船只没有了灯塔,会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部门为了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需要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地位。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教育方法和手段等的有机结合

要促进传统心理教育的方法向现代心理教育方法的转变,即由过去学生上门找老师进行单独的,私密的咨询向公开的、积极主动的对学生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转变,可以采取公开演讲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

(三)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教育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心理教育方面获得一些方法和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矛盾,还可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而深刻的实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四)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难免会遇到交叉的部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或技能,能够更好的实施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建设祖国的专业人才。两者各有优点,把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02)

篇13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