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很多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具有趣味性、形象性、针对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从而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一、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案例就是教学素材,主要为了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地理教学知识的记忆。教学案例中包含基本的地理原理和一般的地理知识,能将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很好地体现出来。教学案例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既有特殊、一般、综合的地理情境,还包括区域、世界、人文、自然等地理情境。除此之外,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景观、数据的,还有图像、文字的等。在地理复习课中应用地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教学互补的原则,从而优化复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个人自信心,而且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完善,为学生的全面高效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策略

1.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

复习教学不同于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为了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而复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补充。前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后者要遵循详略得当的教学原则,对重要的内容要多花些时间复习,对不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取一带而过的方式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因此,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地理老师引入的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不要繁琐复杂,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能突出重点内容。例如,在复习“城市的区位因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包含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比如气候、地形、宗教、军事、交通、资源和政治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对城市区位有着不同的影响。地理老师可以结合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譬如地形、气候等,引入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对其具体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而对一些次要的影响因素如政治、宗教等则稍稍带过。这种复习方式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还能提高地理复习效率。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科学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地理复习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除了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案例,地理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这是保证地理复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在复习“地球和地图”这节内容的时候,地理老师首先要仔细研究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合适的复习方式。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特点,同时还要学会划分经度和纬度以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此外还要掌握经纬线的分布规律。这既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很多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感觉十分吃力。针对这一状况,地理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复习。首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引入教学案例,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因为前期已经学习过该节内容,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能有效吸取别人的观点,从而提高复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地理复习与地理新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地理老师要认识到地理复习的教学特点,地理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因此,在引入教学案例之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评价,既要重视评价结果,更要重视评价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找到自己学习中的短板,从而加以改进,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地理复习效率,为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式如.案例教学盛行中的反思:以地理学科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20-22.

篇2

一、前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学生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把地理学科划分为偏向“文科”的范畴,主要注重记忆和识记,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极有益处。在此,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由于其可以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和小品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因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认知需要在问题情境中被激发,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紧张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欲望。

(二)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寻出地理课本中蕴藏的内在地理规律,促使他们不但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和具体的认识,最终让他们对所获得的地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和更清晰。

(三)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创设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师把分析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去分析案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如在学习地域特点与天气状况的相关内容时,可呈现这样的案例:为什么南方的房子多是吊脚楼、尖顶的房子,而北方的房子多是平顶房?为什么大多数房子是坐北朝南?

(二)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得出结论,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质疑,提出开放性的研究话题。如:根据上段提出的案例,分析地域天气特点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联?分析人们是如何根据地域特色来选择适宜的生活方式的?

(三)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包含的地理原理,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使学生对案例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案例探讨。如:根据学生所分析的内容,教师总结:人们应学会观察天气的变化趋势,能根据天气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能客观的评价生活环境质量,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等来选择宅居地的区位等。

四、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须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其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求其平时要勤于积累、善于积累,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这样使教学所精选的案例和材料能更契合课堂教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其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在学习方面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一旦出现新的教学方法,要么积极接受并参与课堂教学,要么就保持着以往的学习态度,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为了避免出现这两种极端的学习现象,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经验和能力。

(三)在应用案例教学时,由于其某一个案例只是呈现某一种地理信息,需要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其透过案例去掌握地理信息所蕴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等。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透过案例去分析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避免因某种过于“华丽”和“诱人”的案例,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某种概括化的认识,从而以偏盖全,对地理事物的现象、规律、原则和原理等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案例教学法,要求是教师起导演作用,充分放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初中学生,其素质还处于较低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案例的选择一味的选择高水准的,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在教师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习得知识,而这就会违背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因此,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要求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让学生自行进行案例分析。

(五)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方式等,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时,可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切勿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六)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七)地理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知识也是对生活有所帮助的,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五、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在本文中,就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意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步骤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86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作为导学案学习方法,作为一个个体的初中地理教师,我认为导学案在个人教师教学方面的体现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注重地理学科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地理教学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很符合导学案的具体实践精神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要注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三是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篇5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

在应用导学案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从导入、导读、导议、导练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1.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入

良好的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导入环节的设置,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知识的世界中,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促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可以借助导学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火山与地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典型的地震实例,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出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强化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感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读

导读作为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与分析图表的一种方式,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教学任务,能够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加以总结,然而有些学生对阅读缺少学习兴趣,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即使阅读某些内容,也会存在思路不清晰的情况,所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是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师可以要求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深入阅读,进而指引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知识迁移到实践中,保证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中北京市的区域大小不同,但实际面积却相同,这是为什么?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比例尺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本学校中每一栋楼房的图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比较美观的图形,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学习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保证地理教学效率。

3.设计思考活动,完成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运用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围绕学案中的设计思考活动题目展开讨论。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此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同时展开讨论。而教师要运用自身智慧,根据教材内容、学案中提出的思考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西双版纳”时,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年西双版纳旅游业不断下跌的原因”,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缺乏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因此并不感兴趣,也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视频,让学生先看一段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对比提问、假设提问等,结合视频的内容来提示社会现象,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再分别派出几个学生作为代表,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说得好或者有新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播放一些专家或行业人士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看法和建议,让学生来借鉴,并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如果我是市长……”为题,自己编写经济建设的简要方案。这样精心的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应用导学案,实现教学导练

课堂训练作为每一节课程开展中的最后环节,目标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巩固与复习。好的课堂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找到学习的主线,保证学习质量。对于导学案中的导练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抢答式训练和口答式训练等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中国行政区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导练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拼图活动,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一同进行拼图活动,比一比哪组拼得快、拼得准。在完成拼图活动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并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的运用反思

篇6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篇7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s method )又称“个案法”对于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结合工程案例讲解既有的成熟的理论方法,介绍现实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寻求解决途径而开展的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热点、难点课题,还结合工程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开展课程讨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所讲授的内容具体、明晰,如此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师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研究思维。

2 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2.1 本课程较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中必须营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境。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面内容较多,理论大多抽象且难度较大。对于相关内容,如果能够利用案例教学法,则方法简单、直观,教学效率高。学生在毫不枯燥的案例面前会主动思考、发言,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土力学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2.2 国内外相关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处理成败实例以及基础设计等实例客观上为教学供应了各类案例素材。

2.3 案例教学法能以较少的成本发挥“等同实践”的最大化效益。它可以弥补经费紧张或资金受限所带来的教学实践损失,若学生由于在校上课不能及时深入现场实习,教师由于经费紧张不能邀请专家来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时,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条实现目标的捷径。

2.4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授法相比,由于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可以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

2.5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则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3]。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4]。

3 本课程中案例的选择

要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是一个真实的工程案例;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 ③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这门课中,以下内容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①土的抗剪强度理论与地基承载力;②土压力与土坡稳定;③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阅读与应用;④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⑤基坑支护结构设计;⑥地基处理工艺;⑦地基验槽方法与工艺。

4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1 案例提出后教师不加以引导,课堂秩序失控。

4.2 案例提出后教师引导过度,学生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考过程。与上一种情况相反,教师在宣读案例过程中就加入一定主观色彩,要求学生讨论或回答时常常灌输自己的观点并打断学生发言,课堂上无法形成讨论的氛围。

4.3 参与者为少数,案例教学只形成少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讨论,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然而很多性格较内向以及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就此沉默,发言成了少数学生的事情,不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即使教师课前对案例准备得再好,教学整体效果也是有限的。

4.4 在教学中侧重于介绍所需的基本资料及资料分析思路和方法。 案例教学中除了介绍所需的基本资料以外,还应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注意引导,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5 案例教学法实施技巧

5.1 案例材料需要进行适当的组织编排。提供给学生的案例不应是简单而机械的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主题明确但又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所学学过的或正准备学的知识范围内就能对现实问题作出判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对案例材料进行进行精心的组织编排。

5.2 善于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角”意识。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老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询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是案例课中的主角,教师不能控制和左右学生的思维而应当放手;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讨论的时间掌握权力则要回收。

5.3 讨论后总结。每次讨论结束,教师一般都要做简短的总结,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主要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是否积极,争论气氛是否热烈,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等等;二是对案例本身的讨论总结。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作简明总结,明确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其依据是什么,通过讨论受到哪些启发,讨论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学中确实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也应该指出的是,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每章都有典型案例可供讨论和研究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法。

参考文献

[1] 徐忠方.法学专业案例教学法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篇8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8-03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提炼、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一般规律或通过案例对某一具体地理事件发生过程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相关的地理专业知识。因此对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用并且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的比重很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行高师地理教学的新模式,更多地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

一、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就是以某地理事件实际发生过程作实例,结合地理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对具体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的,重点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地理事件的发生过程,深入剖析它产生的原因、影响、与其它地理要素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所关注的不是地理事物产生发展的特殊性而是地理事物的共性和一般性。如在水文学中讲河流运动特点时,其案例是一段松花江在佳木斯市区自西向东流动的视频,请学生观察河流的表面的运动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根据流体物理学的特点画出水流纵向及横向运动轨迹。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讨论,最终画出水流纵向逆时针旋转,水平向南岸冲刷的示意图。其结论是北半球的河流除赤道外其流动的右岩冲刷严重,原因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

二、地理科学案例教学的主要框架

1.从教学内容出发,精选案例。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应当与所学知识80%的相关度,是典型的、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地理事件案例。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每个概念、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这是精选案例的基础。

2.从知识结构出发,叙述案例。课堂上使用的案例,通常是案例资料,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印刷后提供给学生。其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表格、示意图、视频、动画、漫画等,案例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事件有清楚而具体的认识。还可以配以多媒体、录像片等视听手段展示案例。

3.从专业理论出发,分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提供的相关思考题,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事件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涉及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发展过程。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课堂上的案例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案例,最后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案例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逐步接近案例所包含的理论实质。

4.从教学效果出发,归纳总结。案例教学来源于“实践”,而得出的理论往往是独立的。因此每次案例教学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以便学生今后课程的应用,同时也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地理科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误区

1.认识误区――忽视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影响。案例教学,是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片面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中的对学生的作用,致使教师陷入案例教学的认识上误区。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以达到案例教学目的。

2.教学误区――案例分析就事论事。教师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沿袭传统教学把案例素材当作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来教。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案例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准备好案例讨论可能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外展内容。如果准备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案例教学就事论事的误区。

3.地位误区――案例教学中教师突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即既要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到案例本身涉及的知识范畴,或给予提示、或设疑点,或反问,使案例讨论不偏题或跑题。待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着重说明案例中出现的争论焦点,并运用相关理论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解释,供学生参考。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教师是本节课堂教学的“导演”。

四、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的对策

1.确立教师地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处于组织地位,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与传统的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

2.确立与教学相符的案例。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尽可能地真实,并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从案例到理论的教学目的。

3.确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由于是从具体到抽象,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知识的概括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比传统教学要高。因此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在首次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案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4.确立课堂节奏。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学生沉默时,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讨论受阻时,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适当告诉学生;讨论偏题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总结。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情境设计者,教学方向的引路者,学生分析讨论的组织者,案例学习的点评者,学生学习促进者。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体验者,案例分析的研究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

五、附气象教学案例

中央气象台在2011年8月5日下午6点继续台风橙色预警。今年第九号强台风“梅花”的中心在今天下午5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南方大约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预计它将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将于今天夜间进入东海东南部海域,以后逐渐向浙江北部、到江苏南部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还会缓慢加强,可能于6号夜间到7号白天在浙江台州到江苏祁东一带沿海登陆,也有可能紧擦着这一带沿海北上。受它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从今天晚上到明天晚上,台湾以东洋面、东海大部海域将会有7~10级大风,部分海域的风力将会有11~13级,梅花中心经过的附近洋面或海面风力将会有14~16级。另外,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台湾海峡北部、浙江东部及沿海、台湾北部和东部沿海、福建北部沿海、上海沿海、杭州湾、长江口、江南部沿海、黄海南部也将有6~8级大风;6日白天,上海、浙江东北部等地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陈青昊)

六、问题设置

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地点、标准、等级分别是什么?②为什么此次台风称之为”梅花“,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③确定本次台风的路径,分析影响我国的台风有哪些路径,我国的台风登陆点主要在哪些省份?④从本次台风发生的地域分析台风的源地及形成原因?⑤台风出现时对我国有哪些利弊?⑥从本次台风的影响上看我国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台风的防灾减灾措施?

参考文献:

[1]邓云洲.案例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

[2]庄临涛.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躬耕,2007,03(15).

[3]李万龙,陈雅君.也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地理教育,2002,(3).

[4]任玉颖.案例教学在初二思想品德(法律常识)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10

一、展示案例,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篇11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一些初中地理教师将地理当做“文科”学科,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文章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重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指的是一个问题或者一种情况的实际例子,并且这些案例会对群体或者某些人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以案例作为教学载体,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

2.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设计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案例,保证教学案例的质量。例如,在“不同的人种”教学中,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根据世界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分布原因以及特点,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能够给学生非常大的思维空间,不至于出现课堂结束后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现象。选取具有针对性、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黑人为例,黑人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但是美洲和非洲黑人存在差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分析和讨论美洲和非洲黑人的异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同人种的差别。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将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刻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参与积极程度、表情以及眼神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应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堂案例讨论准备,并为每个案例给出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在案例呈现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室布置会对案例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和交流,应该采用台阶式、半环形的课堂布置方式,采用可以转动、移动的坐椅,方便前面的学生转过身和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2)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谈空间,让学生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核心,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教学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例如,南方为什么多顶尖的房子、吊脚楼?北方为什么多为平房?问题分析:南方和北方房屋的建筑特点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因为南方阴雨天气较多,如果采用平房的建筑方式,不利于雨水的流动,采用顶尖的建筑形式,能够防止房屋出现漏水问题。

4.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升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然后由教师对课堂案例进行总结,因为学生在总结时会存在许多不足或者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案例的关系,并明确各种关键要素,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案例所蕴含的理论,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进行案例总结评价时,应该肯定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对于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应该给予鼓励,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正面的激励和表扬,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后的教学中。同时,案例总结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进行量化、系统的考核,例如,自我考核,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弱化和他人比较的心理;教师考核,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进步,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帮助。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把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2

初中地理“双动两案”应该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探索一条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模式。初中生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课堂上设计梯度目标,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另外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处于发展期,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地理“双动两案”要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主动地去运用“双动两案”,而不是把“双动两案”作为一个形式,还沿用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方式。

二、如何实施初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双动”

“双动两案”模式要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的时间比。比如对于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网、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壳的运动等,这些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主导时间应该多一点;人文地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时间则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可见,一节课的“双动”时间要根据内容的难易作具体的分配。

三、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教案

1.初中地理教案的组成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面对学生,既要做到“授之以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难点:要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教学方法:因为是“双动教案”,所以既要写出学法设计,也要写出教法设计;

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内容;

板书设计:板书要条理分明,能够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也可以重新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就某一个闪光点进行分析。

2.初中地理教学案的设计原则

“双动两案”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学什么与怎么学”、老师要知道“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案要围绕学案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发挥主导与辅助作用。

整体协调原则。第一,教案要与学案协调,学案中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进行解答;第二,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协调,不要过于简单或者太难。

3.初中地理教学案的实施

自学反馈。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上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将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尝试解疑和精讲点拨。通过学案问题的设计,教师有目的地指导部分设计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与合作的精神。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重难点此时都得以解决。这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加深印象,老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

四、如何设计初中地理“双动两案”中的学案

1.课前预习。因为初中地理相对而言是小学科,所以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宜放在课后。教师应该把下一节课的预习时间安排在上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比较合理。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呈现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都能直接找到。

2.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填图题或者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要通过认真的思考,然后进行探索性解答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篇13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度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引入可考虑从旧知识引入,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再改变其中的条件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也可考虑探究式引入,对给定几组图形由学生测量得出各直线与线段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加以证明,较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讲解新课】

在四边形一章里,我们学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平行线平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首先复习一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图:

,且,

由于

问题:如果,那么是否还与相等呢?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11的说明,然后强调: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

因此:对于是任何正实数,当时,都可得到:

由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6个比例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

“”.

另外,根据比例性质,还可得到,即同一比中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这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会看图,达到根据图作出正确的比例即可,可多找几个同学口答练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这个定理的特例.

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写出六个比例,为了便于应用,在以后的论证和计算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任何一个,参见下图.

.

其中后两种情况,为下一节学习推论作了准备.

例1已知:如图所示,.

求:BC.

解:让学生来完成.

注: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长时,尽可能将要求的线段写成比例的第一项,以减少错误,如例1可列比例式为:

例2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

有了5.1节例4的教学,学生作此例题不会有困难,建议让学生来完成.

【小结】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正确性的的说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