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商业零售模式

新商业零售模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商业零售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商业零售模式

篇1

引言

商业模式及创新日益受到业界与学术界的重视。2011年12月《哈弗商业评论》研究报告指出,在20世纪后四分之一时间跨度内,新入围世界财富500强的27家企业中,有11家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Mark W,2008)。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Deruker.P.E,1998)。

在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中,有关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是该领域的热点。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可以分为四大学派:一是技术推动学派,代表人物有Christensen与McGahan;二是竞争压力学派,代表人物有Maihota和Sosna;三是市场与需求机会学派,代表人物有lindgardt;四是企业高管学派,代表人物有Linder、Govindarajan和Cantrell。这四大学派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关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架构。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有:一是仅指出了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驱动因素,并没有说明这些驱动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程度;二是这些研究多是从宏观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忽略了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而致使驱动因素可能存在差异这一现实;三是这些国外研究缺少实证分析,故其研究结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值得商榷。

本研究以国内零售业为研究背景,以上述商业模式研究领域四大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有关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理论架构,运用AMOS对调研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和模型拟合度分析。从实证角度分析国内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以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及零售业的产业升级。

研究假设

(一)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有时是为了抓住特定的市场机会而进行的。Lindgardt等(2009)认为,那些在经济倒退时期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是利用危机提供的机会重新焕发生机。Matthew(2011)通过长期分析一些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的子公司的不同发展结果,发现那些在新兴国家能够扎下根来、发展良好的子公司,往往是那些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并对母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的公司。随后,Kodama(2004)、Faber等(2003)、Yovanof等(2008)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IT和ICT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包括大量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强化了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这些国外研究表明,市场机会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市场机会驱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新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推动学派认为,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Gambardella 和McGahan(2009)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对此进行了佐证。Timmers(1998)、Amit等(2001)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随后,Kodama(2004)、Faber等(2003)、Yovanof等(2008)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更广泛的IT和ICT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推动了包括大量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相关企业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强化了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此外,Willemstein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的观点。作为全球零售业的标杆,沃尔玛卓越商业模式的背后,新技术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对其商业模式的进化和创新确实功不可没。可见,新技术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多个领域可以得到证实。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新技术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三)竞争与商业模式创新

竞争加剧会摊薄原有模式下的利润率,从而迫使企业不得不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创新。2006年IBM对世界范围内765个公司高管进行了调查,发现约40%的高管担心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前景。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参与并掌控这种创新(George Pohle et al.,2006)。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深入研究了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发现竞争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后续研究者Sosna等(2010)的研究也得到了上述类似结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竞争驱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企业高管与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企业高管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对70名企业高管的访谈和对二手资料的整理,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接受调查的70名高管把他们30%左右的创新努力放在了商业模式创新上,有些甚至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传统创新之前。2005年经济学人EIU的研究报告指出,超过50%的CEO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要比产品和服务创新重要。2006年,IBM对全球765家公司主要部门领导的调研发现,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年内他们会对目前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他们还认为,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易复制性,只有商业模式才是竞争优势的根源(Edlward Giesen et al.,2007)。2008年,IBM针对CEO的调查再次证明了上述观点,几乎所有受访的CEO都认为应该调整他们所在公司的商业模式,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深层次优化。2009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0%和98%。Vijay Govindarajan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公司CEO的参与和支持是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研究表明,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企业高管推动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根据上述四个假设,构建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驱动力关系的理论框架(见图1)。图1所示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驱动力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包含四个外潜变量—市场机会、新技术、竞争和企业高管和一个内潜变量—商业模式创新。这五个潜变量是不能被直接观测的变量,需要进一步通过其观测变量进行量化处理。

为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需要对模型的适配程度进行评估,即检核模型的拟合优度。适配度指标是评价假设的路径分析模型图与搜集的数据是否相互适配。由于判断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是否适配的指标很多,不同指标对模型的评估可能对模型支持与否不尽一致。研究者应根据多元准则,对模型适配度做出整体判断。

研究样本与模型拟合

(一)研究样本

为获得上述观测变量的数据,本研究设计了里克特5点量表问卷,从2012年10至2012年11月对上海的联华与农工商、郑州大商与丹尼斯及郑州百货、潍坊三联家电与潍坊百货共计3市7家大型零售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电子邮件/纸质问卷的调研。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103份,回收问卷78份,去除填写不全的无效问卷1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3.1%。量表信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α系数大于0.75,各观测变量的α系数也都大于0.75,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

(二)模型拟合

初始模型的参数估计中,没有出现负的误差,且四个外潜变量对内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外潜变量对内潜变量均有正向作用,这与前文构建的四个理论假设的符号相同。通过AMOS标准化估计的处理,得到初始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图2)。

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对假设进行验证,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1所示。标准化路径系数最小的为2.73,说明标准化路径系数都达到显著性水平,上述四个假设全部获得通过。从驱动效应来看,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基本因素中,市场机会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效应(MOBMI)最大,影响系数为0.53;其次是市场竞争(MCBMI)为0.36,再次是技术进步(TECHBMI)为0.15;而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SEBMI)的驱动作用最小,系数仅为0.07。

(一)新技术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新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系数为0.15,说明新技术对国内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驱动效应,但驱动效应较小,表明新技术并不是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与国外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推动论有较大出入。可见,新技术在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也验证了IBM的首席信息官迈克儿·邓恩和Bob Higgins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非技术主张论。

(二)市场机会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

市场机会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53,说明国内零售业在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最重视对市场机会的把握。零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市场细分和对客户价值主张的识别,深度开发和挖掘市场机会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市场机会往往就是隐藏在现有商业模式下未被发现或满足的客户需求。当市场份额足够大、市场竞争不够激烈时,这种市场机会往往被忽视或不值得深度挖掘;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份额会逐渐减少,这时市场机会就会被识别和挖掘出来,从而推动企业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以满足市场需求。苹果“iPod+iTune”就是很好的例证。它通过将设计时尚的视听设备与在线下载的完美组合很好地满足了视听娱乐这一市场空白。印度TaTa也是通过捕捉市场机会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在印度获得了极大成功。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建筑设备供应商Hilti,通过提供建筑设备服务而不是销售建筑设备来满足了客户需求,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头羊;Ryanair航空通过仅提供必要服务来降低顾客成本,极大地满足了那些对票价非常敏感的低端市场空白点,从而在航空业创造了奇迹;Facebook、Dell、Caterpillar、Dow Corning及Netflix等也是通过对市场机会的深度挖掘和识别,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典范。

(三)竞争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竞争对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36,在四个驱动因素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市场机会。这说明,竞争有利于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推进。世界上大部分的新商业模式通常源于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和竞争最激烈国家。相比之下,很少有哪种优秀的商业模式发端于那些市场不发达、行政色彩强烈、竞争不激烈的国家。

(四)企业高管对零售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作用不明显

企业高管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系数最小,仅为0.07。可见企业高管在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慎重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伴随着诱人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高风险,以及由此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对于身处高位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那些厌恶风险、惰性成疾、能力平平、即将离任的企业高管,在面临确定的既得利益与不确定的未来收益的选择时,他们因为对商业模式创新并无多大动机和能力而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前者;甚至,他们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阻碍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这一研究发现与国外学者如Linder、Govindarajan和Cantrell等关于企业高管是商业模式创新重要驱动力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出入。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在国外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就国内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结论,并非全部适应于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情形。其中,市场机会及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但技术在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中的作用较小,尤其是高管对我国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从实践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企业应正确看待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切勿盲目相信“技术推动论”;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重点应该放在基于市场或客户需求的角度,通过识别和深度挖掘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空白点,以“顾客价值主张”为核心,通过对关键业务、流通渠道、客户细分、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关键流程、收入与成本结构等优化组合或重新设计,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鉴于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较大推动作用,国家、行业、企业应该联手共同创造一个开放度更高、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机制或环境,以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四是鉴于高管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微弱关系,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要充分考虑管理人员的特质如教育背景、风险态度、个人经历等,审慎选择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尽量避免那些厌恶风险、惰性成疾、能力平平、即将离任的企业高管。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后续研究应拓宽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与行业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以促进对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或规律的归纳与总结;此外,除了从竞争、市场机会、技术及高管四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之外,还应从更多视角诸如市场结构、组织形式等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作用进行研究。这些多角度的拓宽分析,将有利于推动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因素领域的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Mark W. Johnson 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12)

2.Deruker.P.F.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9)

3.Lindgadt. Z et 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When the game gets tough,change the game[J].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09(9)

4.Matthew J. Eyring et al. New Business Models In Emerging Mark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1-2)

5.Alfonso Gambardella, Anita M. McGaha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industry structure[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9 (9)

6.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 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8(2)

7.Amit. R and 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6-7)

8.George Pohle et al. IBM`s global CEO report 2006: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atters[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06, vol. 34 No. 5

9.Venkatraman.N et al. Four vector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Value capture in a network era[A]. Berlin: Springer, 2008

篇2

一、引言

D2C于2011年成立,是一个全新的服装网络销售平台,他可以结合时装、艺术、设计与音乐元素,给顾客带来不一样的服装感受,也会精心策划特色商品展示以及合作项目等,为顾客提供新颖的特色服装,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些年服装销售实体店已经达到较为饱和的状态,网络销售逐渐兴起,其中D2C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网络零售业中占有极大的份额。但网络销售自身也有不少制约因素,D2C的发展之路还有很多选择,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服装网络零售模式概述

1.服装零售模式的演变

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服装零售行业在我国流行时间并不长,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逐渐兴起以后,各式各样的服装零售模式才逐渐兴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服装销售以统购统销为主,大大小小的百货公司是服装零售活动的主要平台,缺乏自主的零售活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的还是比较传统的零售模式,服装产品的零售场所主要是商场、专卖店或超市,产品从制造到消费者获取要经过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程序较为繁琐、复杂。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服装零售逐渐向电子零售模式演变,这样商家可以和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易,为商家和消费者都节省了很多环节,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如今我国的服装电子商务发展稳定,网络零售规模扩大,品牌逐渐丰富,辐射面积也越来越广,同时中国的消费者在对服装的需求上越来越追求时尚、品质、特色,多品牌买手店铺受到了认可和欢迎,我国服装零售模式逐渐向信息化、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2.服装网络零售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服装网络零售模式概念及内涵

网络零售,根据《2009年中国网上零售调查报告》的定义,即为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品交易活动,商家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交流和买卖,而与这种从卖方出发的定义不同,艾瑞有限公司从买方出发,将网络零售定义为即借助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由商家转移到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网络购物。服装网络零售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服装行业以网络为平台进行销售,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交易将销售商品限定为服装产品,通过网络渠道使服装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2)服装网络零售模式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服装网络营销模式也呈现出很多鲜明的特色。首先,时效性是网络零售模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网络零售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互联网的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这也让网络销售的服装信息得到随时更新,极大提升了网络服装零售的时效性;其次,服装网络零售向现代化网络营销、网络金融、网络数据升级,各个网络零售企业都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并且逐步深化了与金融业的合作;另外,配套条件也日趋完善,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条件,支付平台也契合了买卖双方的需求,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网络零售环境。

3.服装网络零售模式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零售行业起步较晚,近些年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服装零售额每年都呈上升趋势,2008年年底超过2600亿元,2015年又超过3000亿元,与此同时各种网络销售平台也层出不穷,主要有B2B、C2C、B2C、D2C等几种。B2B是商家之间进行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网络的快速反应,提供更好的服务。C2C即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和买卖提供平台。B2C是指商家对个人的交易平台,也就是直面消费者销售服装产品的零售模式。D2C是一个新兴的网络零售平台,它偏向于服装设计,致力于结合时代与艺术,为顾客带来独特的感官享受,逐渐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我国网络服装零售新商业模式

1.D2C设计师集成平台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D2C(Designer-to-Customer)设计师集成平台是一家集潮流风尚、前沿艺术、个性设计为一体的设计师平台,它以网络为载体,设计师直面消费者进行沟通,通过电子平台展示设计作品,向消费者传达自己的设计思路,收集消费者的意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然后进行批量生产,进行网络零售活动,从而实现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

D2C可以拉近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推动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思路,让消费者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意见反馈,让设计师及时了解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中寻找灵感,设计符合大众需求的服装。新时期的D2C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消费者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设计师与消费者衔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消费者参与和双方的沟通交流,在合作中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作品,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

2.D2C平台形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网络零售模式都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交流平台,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一个健全的服装销售网络体系来有效避免服装营销的风险,对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服装特色,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有时他们需要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传递给设计师或商家,从而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服装产品,而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更倾向于随时使用手机、电脑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装产品,从而节约时间与精力,并且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而传统的几种网络服装销售模式难以适应如今的变化,所以一个新型的网络服装零售模式呼之欲出。

3.D2C设计师集成平台模式对服装网络零售模式的影响

(1)运营层面

D2C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营机制,顾客有机会向设计师表达自己对服装产品的看法,设计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市场反馈,从而为产品改进创造条件。但与此同时,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与改进是一个过程,这需要消费者耐心等待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意愿之中的服装产品,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之中人们很难保持这样一个耐心去等待设计师的成果。虽然如此,D2C平台还是通过改进网络在线客服来处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问题,即使有很多细节客服难以回答,但这对于D2C运行模式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2)设计师层面

很显然,在D2C网络零售平台之中设计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在D2C运行之初,预售模式是最主要的一个销售方式,但这种模式虽然让卖方拥有了足够的时间组织生产,但对于买方来说,等待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很多时候货还没有发出去顾客就已经退了。之后D2C平台经过调整,极大提升了产品制作效率,产品形式增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众多的设计师和服装产品又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另外,由于消费市场中很多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消费者认知有限,有时也达不到理想中的作用。D2C平台对设计师来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3)消费者层面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实体店中购买服装费时费力而且价格相对较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网络服装零售模式,这样越来越多的平台给人们提供便利。D2C模式的开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和选择平台,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也会同时面临商家所提供的多种相似产品,提高了商品购买效率。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随时将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反馈给设计师,从而为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创造思路。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传统的消费习惯与新兴的网络服装模式衔接程度还不够,传统的零售更加注重和消费者的交流,而网络服装零售模式注重快捷的服务,很多时候对消费者反馈的意见没有提起重视。

(4)自身层面

在整个D2C平台之中,很多设计师摒弃了过去只做创意、不了解市场的工作传统,从生产到销售都进行控制,有效了解市场需求,为了更好地卖出商品而努力,这相对与过去的零售模式来说是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顾客与设计师之间不能面对面交谈,这就会给生产和设计到来很多困扰。如今的D2C平台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户量,拥有的资源较少,而设计师分心到产品的销售环节之中,又会导致设计师难以将真正的精力放在设计之上,这也是D2C平台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体来说,D2C平台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D2C平台模式下服装网络零售模式的优化启示

1.建立私人数据库

每一个设计师都有属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因而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客户群体,所以过去对整个市场笼统的客户信息数据库就有些不合时宜了。D2C零售平台应以设计师为主体,建立属于设计师自己的信息数据库。设计师要有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划分自己客户群体所需要的设计类型,合理兼顾每一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建立自己的私人数据库,以便于在设计中采纳意见并进行创新。

2.精确人群定位

明确人群定位,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有效划分市场,避免销售平台同质化,是解决D2C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D2C平台在设计时要从目标人群的衣、食、住、行、玩、商等多个角度来考虑市场需求,了解目标人群的生活动态,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色彩爱好等信息,设计消费者感兴趣的服装产品,与顾客产生共鸣,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形成反馈机制

虽然D2C平台经过几年的应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正如前文所述,D2C平台还没有充分重视起顾客针对产品所反馈的意见,更多地只是重视快捷的服务。D2C平台应形成健全的意见反馈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随时记录用户的实际体验,收集客户对服装产品的意见,利用所建立的数据库,第一时间反馈给设计师,同时设计师也应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积极听取客户意见,为设计高质量的服装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如今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互联网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服装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网络销售也就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D2C平台很好地解决了B2C、C2C、B2B等传统平台中服装缺乏特色、创意不足等问题,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我国也加快了对网络服装销售业的调整与改革,服装网络零售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服装零售行业依旧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营销的积极健康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海东;少中华;灵玲;乜瑛.中国C2C电子商务卖家空间分布模式[J].经济地理.2014年04期

[2]朱光婷;朱君璇.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年23期

[3]赵书坤.网络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淘宝网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1月

[4]徐律.网络设计师品牌零售导购模式的探索―以D2C设计师集成平台为例[J].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9月

篇3

2003年4月,首家麦德龙“未来商店”在德国杜伊斯堡市的郊区开张。这是一家拥有120多名员工,面积达4000平方米,经营近4万种商品的大型超级市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借助无线射频识别(RFID)、个人购物助理、机器人导购、动感体验等新技术,将高科技购物从实验室带入现实世界,为顾客营造科技化和便捷化的独特购物环境。

一是RFID技术。RFID技术是“未来商店”的核心,“未来商店”中的所有货物都贴有RFID标签,装有RFID系统的“聪明芯片”,通过储存产品相关信息,实现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控制。由于RFID技术的使用,完成整体店面库存工作的所需时间由120/小时缩短到15小时,服务效率提高了10%~25%,最高节省30%的劳动力,提升14%的销售额。但是,由于RFID芯片的生产成本较高,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是个人购物助理。在“未来商店”,购物车的传统意义被改变,它已经成为顾客选购产品时必要的信息工具。购物车上的触摸屏电脑,也叫个人购物助理,可以进行商品检索。显示商场地图和商品位置,帮助顾客准确地找到具体的货架。同时,购物者可以用个人购物助理卡扫描购物筐里的商品,电脑通过无线局域网把商品的价格信息传送到收款台。在结账出口处,收款系统就能够自动显示购物需付款的总额。

三是机器人导购。与国内超市遍布厂商促销员不同的是,“未来商店”内的服务人员较少,却有一个智能导购机器人,它可以自由移动或拐弯,顾客如果要找寻某样商品或去某个区域,只要在机器人自带的触摸显示屏上输入指令,机器人就会带领顾客前往。同时,机器人还会自动充电,保证导购工作的连续性。

四是动感体验。置身于“未来商店”,在不同的商品区域能够听到不同的音乐,如户外商品区可以听到鸟叫声,鱼类生鲜区可以听到海浪声,运动区可以看到和听到正在直播的篮球比赛等,并且能够实现不同区域的声音互不干扰。此外,顾客还可以通过皮肤测试器、智能试衣间等方便快捷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及服装,让购物变得简洁而有趣。

五是多种付款结帐方式。超市内设有传统的收银通道,商场入口处的读取器能够显示有多少购物车进入商场,帮助商场决策需要开通多少条结账通道。同时,超市内还设有自助结账设备,顾客可以通过扫描商品实现自助结账。自助付款方式可以是现金、银行卡、支票以及手机支付、指纹支付等,现金可以进行自助找零。

跨国零售企业纷纷尝试“未来商店”

随着麦德龙“未来商店”商业模式的趋于成熟,以及各项最新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沃尔玛、乐购等大型零售企业也看好“未来商店”的发展前景,致力于新型商业技术的应用及创新。

沃尔玛继在商品库存系统和零售系统中推广应用RFID电子标签之后,于2012年开始研发测试“Scan&Go'’新系统,该系统能够使消费者用iPhone手机扫描商品并进行自助结账,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降低零售成本,并且有效收集各类商品销售及相关用户的信息。

乐购针对智能手机消费爆发式增长的趋势,于2012年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开出全英国第一家虚拟商店。目前,这家虚拟商店中的“货架”有四个屏幕,一共陈列着80种类别的商品。顾客只需用智能手机下载一款乐购的应用程序,就能应用手机扫描虚拟商品条形码完成购物程序,随后所购物品将被送至消费者家中。

篇4

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金余和陈翔(2008)两位研究人员将商业模式界定为“企业组织实现价值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一种体系结构为框架实施商业活动,旨在帮助客户获取效用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利润”。Magretta(2002)的观点主要是,这一概念需要从主要参与主体和不同主体的差异性、相关价值的定位、市场运行和市场关系等角度去理解。而张扬和赵佳(2008)两位研究人员主要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认为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认知通常都将两类含义混淆在一起,一类含义是理解为公司在开展商业活动时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另一类含义在于模型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学者以往研究的梳理可知,并没有以零售企业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了日本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全面阐述。

针对日本百货集团三越公司的分析可知,在该公司以往“越后屋”的发展阶段,可以在众多的和服绸布店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公司创新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这一崭新的经营理念。三越公司在刚进入市场时,该国在服装零售领域已经形成了众多的大型零售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覆盖非常全面。越后屋虽然只是一个后进入的小公司,但是因为率先运用了“明码实价现银销售”的特色经营方式,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市场领先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越后屋之所以能够成功上位,内在根源就是运用了新的经营力量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日本大荣集团现在是名闻遐迩的大型连锁超市,而它的前身是一家以“面向主妇的大荣”为主要特色的药店。该公司的重要借鉴意义体现为在日本第一个采用了“一站式”服务和“自助式”销售的创新营销模式,实现了经营手段的根本演进,并以此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本文从上述成功做法中提炼出了商业模式的一种新的界定方式,主要是利用下面公式来表达该概念:商业模式=经营内容×经营手段。该式的经营内容包括的是零售企业经营的主要产品种类、规模以及档次等,经营手段可以看做企业管理自己、争取客户的重要方式。针对该商业模式公式的分析可知,商业模式能够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就在于经营手段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创新。这种创新路径也帮助流通业实现了规模效益(主要规模化的进货和销售)和产品的范围效益(主要是不同产品的综合、全面运营)。以前面提到的大荣集团为例,正是因为实现了上述效益,从而在该国的零售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可以将经营手段的创新发展,看做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合理方向,是能够帮助新进企业在一定的时期里就可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重要推动因素。

日本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探析

以下本文采取刚构建的商业模式公式界定,来针对日本当前代表性的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该类零售企业有着一致的特点,就在于都是从最初实力不强的小企业经过一段发展后才逐步实现规模化、领先发展的企业。

案例一:日本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63 年,主要从事零售经营业务。该公司利用市场整合和兼并机制,将各类有着非常强的发展潜力的国际企业逐步融入到公司体系里,实现了更多的收益,并且快速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近些年的时间里,该公司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迄今为止该集团形成的9个主要品牌在全球范围里已开张了超过1600家的销售店铺,从而在日本服饰零售领域占据了龙头地位,在亚洲区域的服饰零售行业中也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行业的第六名。

在上述的探讨中发现,这一公司采取的新型的经营手段主要就在于“迅销”,实现了快速销售的精华,该公司的名称和主要的特色经营手段之间融为一体。从该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主要是以“优衣库”品牌为核心的休闲服饰的销售,同时集团设立的零售店的名称也都是依据“优衣库”品牌而确立的。可以说,迅销特色商业模式中,“迅销”成为全集团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品牌。不过本文的观点在于,迅销商业模式虽然对该公司产生了明显的价值,却会制约公司今后在多元化方面的发展;或者说,就是因为这种极具特色的经营手段,使得该公司很难进入到高级的时装层面经营新的内容。

案例二:“良品计画”集团。该公司最早出现在1990年,公司的名称就是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企业组织,已经经营了4000种左右的商品。以2008年5月底作为统计的时点,该公司在日本全境里一共设立了338 间店铺,门店体系已经覆盖了英国、爱尔兰、法国、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台湾等国际性的市场领域。无印良品是该公司的主要商品品牌,这一独立品牌在该领域的市场上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市场影响力。

该公司的特色经营手段可以用公司名称“良品计画”来表达,也就是说,以供应优良产品为特色。在这一基础上,公司将自己经营的产品称做“无印良品”,也就是指虽然还没构建品牌,但是品质优良的产品,该名称实际上也成为了该公司下辖的众多零售店的店名。该公司在供应商品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材料进行科学筛选以及优化制造流程,提升包装水平来保证商品的“良品”属性。虽然公司商品的售价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可是因为产品有朴素的外观,并且能够提供可观的实用价值,还是成为日本消费者普遍喜爱的对象。实际上,该公司一直被称为“杂货中的名牌”。该公司的上述特色经营手段,实现了主要商业模式的演进,从而推动该公司在很短的发展时期里,就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零售企业。

案例三:“asukuru”公司。该公司的前身就是原来的日本大型文具制造企业“股份公司plus”下属的一个部门,最早出现在1993年,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在1997年该部门被分离出来升格为分公司。“Asukuru”这一日文单词的含义是指明天来到。该公司主要采取了“为顾客而进化”这一核心服务理念,以国内企业在商品和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为对象给予“asukuru”式的服务,也就是“明天送到”的快速服务。按照2008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一共600万企业里占据了95%比例的是中小企业,而asukuru一开始就将目标客户群体锁定在庞大的中小企业,并且将服务产品定位在满足这些中小企业基本办公用品的需求,并且承诺第二天送到。

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多样化的内容。举例来说,在订货方式上和以往流行的看货订货不同的是,采取了看目录订货新措施。也就是说,顾客可以依据公司利用报纸渠道提供的产品目录或公司网站上及时更新的产品目录,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下单订货。同时,如果顾客没有在订单中指定确定的送货日期,货品也会尽可能在当天,或者最迟不会超过第二天的时间里,送达客户在订单中要求的地点。此外,对于交易价格高于含税1500日元水平的商品,该公司都提供了免费送货的服务。在上述创新之外,公司构建了365天的时间里退换货制度,并且采取了每月结算的货款交付方式。

日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总结和分析日本零售企业的一些标志性的商业模式,可以合理地判定商业模式创新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判定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商业模式一定要进行创新。企业在商业模式方面,从最初的选择到实践发展,以及结合发展实际进行调整或再造,最终演变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构成了商业模式的单个循环周期,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属于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这种状况主要源自于商业模式的本质。无论是选择,还是在一定时期确立商业模式,企业都是以创新的方式来实现的。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内在独特性和适用性提出只有创新才是形成的基本路径的要求,一切企业都不能完全套用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应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就一定要将顾客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及时体现。这种创新活动一般都是从关注顾客价值出发,并且以满足这种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要求形成新商业模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赢利机会,并逐步确立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由此可以把商业模式的生命力强弱和带给服务供应主体和消费主体的总价值水平之间对应起来。举例来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诚信通、支付宝等网络交易工具取得的成绩,在于将诚信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用于价值创造领域;利用和雅虎的合作,该公司初步探索了“搜索+商务”的模式创新,进一步增进了该公司提供的在线交易方式的效率;而阿里软件等工具的创新服务,使得三种电子商务模式得以有效融合。此外,该公司还在网络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进一步增进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一定要落实在效率和成本优化上。新商业模式一定要能够推动企业资源的整合运用,使得企业所有资源的配置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此外还应当注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兼顾客户需求的满意程度。只有不断强化每一类资源对企业的价值体现,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成为发展助力。而且商业模式创新还一定要能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和业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内容,有效延伸价值链,不断实现更高的成本控制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企业一定要明确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地位和要发挥的作用,并且在清晰掌握客户获取更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企业开展的该项价值活动,使得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运行得更加通畅,从而利用合理的协调、整合、匹配等手段或措施,保证企业所属的价值链的运转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为企业差异化或成本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结论

本文主要选取了日本零售领域的三家成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它们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路径进行了探析。该类企业能够从最初的弱小主体快速成功的类似秘诀就在于“经营手段创新实现商业模式优化”的基本路径的落实;同时,在创新经营手段上能够体现的超过竞争对手的优越性和各种效益,是最终形成商业模式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不应该只是学习表面化的东西,还要全面分析成功企业在经营手段方面的创新背景,并且深入理解采取这些手段的基本内涵,从简单的模仿和套用中突破出来,学习著名企业成功商业模式中的精髓,构建具有自己特色价值的商业模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1.高金余,陈翔.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4)

2.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3)

篇5

一、信息技术与物流方面的进步所产生的新业态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不断的普及,国内涌现出了许多种类型的商务电子,这些新兴的商务电子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物流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且还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企业与信息时代之间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物流的更加快速的发展。服务是物流的本质,因此企业必须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到顾客的心理和经济利益,永远将顾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尽企业自身的最大努力去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需求,有一部分企业甚至还需要给顾客提供定制服务。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间,国内科技飞速发展,这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国内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有效的促进了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因为若能够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就可以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还能够确保企业对资源的有效使用,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它还对传统商业的运作模式特别是传统零售业态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帮助传统零售业态改变自身经营模式的同时还可以改变其利润增长方式。无店铺零售模式就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物流技术进步的促进下产生的。

二、无店铺零售模式的分析

1.零售业态的主要形式与发展

当前零售业态的主要发展形式有: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各种超市、市场以及专卖店等,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零售业在经营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经营的风险增加、运营成本上升、企业的效益降低、成功率的不断减少。但是,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给零售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零售业新经营模式--无店铺零售模式的逐渐形成。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需要经过店铺,而是厂家、店家将商品直接交给消费者的一种新销售形式,目前无店售业态的形式主要有电视和网上购物等类型,这种无店售业态的消费方式不仅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而且还可以为消费者节省时间、金钱和精力。无店铺零售业是零售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发展前景。

2.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概述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这种物流配送模式的优点就在于企业可以将所有与物品采购、商品配送等相关的业务都交付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去完成,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建立自己的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供应商配送模式,改模式适合中小型连锁企业,因为他们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对物流的配送需求也不大,相比之下,大型连锁企业就比较适合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3.无店铺业态所存在的优势

(1)投资风险较小。无店铺业态的运转形式相当灵活,无论是进入还是退出的门槛都很小。与传统的有形店铺相比,无店铺业态不需要选择、装修门面店铺,能够有效的减少相应的开支,节约一定的经营成本。

(2)能够满足网络时代人们多样化的购物需求。现在的无店铺业态可以比较全面的对商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且可以先订货后采购,这种运营模式给客户带来的是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是定制服务。适应了望楼时代人们便捷购物的需求。

(3)利用网络进行安全、快速的支付。网络支付能够有效的帮助消费者减少中间费用,同时,网络支付可以兼顾效率和效应,对商家资金的周转相对有利。

(4)库存管理的优化。当前,日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物流手段,可以省去很多生产至销售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优化库存。优化库存管理可以为商家和消费者都带来切实的利益,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开支、增加利润。

(5)延迟化策略的有效利用。“延迟”即在流程下游的某一点之前,不采用特定的工艺使在制品转变为产成品。其实质是通过对产品和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来延迟产品的差异点。延迟策略若能够在无店铺业态中被恰当的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应链的柔软性,并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4.无店铺业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方法

(1)传统消费观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对无店铺业态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是,积极搭建与消费者进行交流的平台,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于消费者提出的意见要善于倾听,对于消费者提出的建议要仔细考虑并主动采纳,及时改进工作中的失误,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2)部分企业缺失商业信誉。现今社会,有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坑害消费者,主要表现为向消费者提供假冒伪劣产品,这种没有商业道德的行为使商店的信用全部失去,同时也对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认为应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使网站上不再出现假冒伪劣的产品。

(3)网站支付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在网站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支付上的问题,调节的过程中即费力还费事。因此,定期对网站进行检查并及时予以维护,避免网站出现问题,不仅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是保证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重要措施。

三、结语

虽然当前的无店铺零售模式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无店铺零售模式的发展也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是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被克服的。如今,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开始追求更为便捷、更有个性、更高质量的服铡U是出于这种情况,无店铺零售业态悄无声息地潜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无店铺零售模式是二十一世纪零售方式的一种创新,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人们对购物方式的新要求,而且还与传统的零售方式形成一种错位经营。同时,对于零售业而言,无店铺零售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创建正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无店铺零售模式是他们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和资金积累的重要途径,它是零售模式的有益补充,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汤乃进.我国家电零售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2]张秀珍,谈红,吴凤媛.跨境电商物流配送模式现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1).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5.01.084

1 维信息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的改革,造就了微信息即快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造就了信息的碎片化。具有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由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数据集合等特点的大数据,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为微信、微博、微活动、微支付、微服务、微创新等以“微”著称的生活服务方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基于六度分隔理论(通过六次传递,可以让人与任何预期的对象建立联系)建立起的“人人传播”模式,也使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细微。

“数据”一词通过在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海量数据,创新、竞争和提高生成率的下一个新领域》中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诠释,也因此开始获得各行各业的重视。而微信息时代背景下,海量的数据不仅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职能领域,也逐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通过对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不仅可以解释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可以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而2012年以后,“大数据”逐渐取代了“云计算”成为业界最为热门的词汇。大数据囊括的颠覆性数据量,通过改变人类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理念和能力,影响着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这无疑给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改变。而有效推动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将是推动全国信息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更深远的意义进行分析,大数据产业对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在微信息快熟传播、由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就以贵州为例,三大电信运营商南方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其贵州公司不仅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和运营能力,且此举将为贵阳周边特点区域快速集聚20万~30万机架,百万台服务器,数据存储规模可达EB以上;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简称4G网络)的商用也切实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基础保障;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立为贵阳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重要的支撑,以及贵阳市全力打造高科技、低成本、绿色节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积极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应用服务的产业链发展,都为贵州大数据产业能够进一步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放眼全国,在微信息时代盛行的今天,各大传统零售商及新兴电商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改革及数据分析使自己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阿里将旗下例如扫码比价工具――淘火眼、淘宝的本地生活服务应用如淘点点、支付宝等APP等生活服务应用都接入到来往平台,并在此之前,斥巨资入股新浪微博及高德地图;而巴萨罗那通信展上,中国移动宣布通过“融合通信”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新业务入口,无须下载APP即可通过数据流量发送文字、图案片、信息等内容。另外,百度围绕百度地图展开了O2O布局,通过地图导航,将用户目的地周边设计的各类生活消费或服务项目附加上期,并将目的地附近的各种打折信息和促销信息推送给消费者;360也在新版“360安全卫士”中附加了“安全支付”,整合了各大银行的移动支付系统;另外,1号店与当当网宣布联盟,双方相互入驻对方开放平台,并将官方旗舰店投入运营,以及2014年3月,银泰集团与阿里巴巴“联姻”、苏宁易购与PPTV开创“OVO”――互动视频购物等事件的发生,无不表明了微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2 电商对传统零售企业的冲击

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其本身仍存在着物流体系薄弱、支付体系存在安全隐患等劣势,但电商能让商家有机会直接跳过烦琐的中间环节,而其唯一的渠道成本――物流公司的人力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就使得以拥有“一批商”、“二批商”和“省”元素为主进行运营的传统商业体系遭遇了发展中的“滑铁卢”。

除此之外,电商虽然在打破空间局限,让沟通成本降低方面有着卓越表现,但造成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重销售、轻服务,产品趋于同质化等逐渐显现的问题,亦给电商的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力。

但应该正视的是,电子商务的积极发展,线上平台的多端应用对以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为主的传统零售企业产生了不小的打击甚至使其面临颓势。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现如今被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冲击最为惨烈的行业除了以生产绝对标准化产品为主的图书及3C产品(轻度关注产品,其品质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顾虑较小)外,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因其高成本低产出,投入产出难以平衡以及因交通拥堵、停车困难、选购、结账等候时间过长而造成的购物不便等问题亦受到了来自线上运营方式的强烈冲击,这不仅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由此映射出当今传统零售企业的反馈也值得深思。

面对电商的价格优势和高度的便捷性,传统零售业大多尽可能地通过模式转变、降低运作成本并降低零售价格,向店铺小型化及低价化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据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零售业2014年第二季度销售规模增速放缓,百货店、专业店销售额增长压力持续增大。同期便利店销售额增速12.7%,营业面积增速7.8%,毛利率上升1.2%,领跑各业态。而小型零售业态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沃尔玛2014年上半年增加了130~170家小型门店,并不断地拓展便利服务。这样一来,很多大卖场可能会被迫退出或转型,而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所受的冲击可想而知。已公布2013年度业绩的10家百货商场,2家营业总额较2012年出现下滑,实现增长的8家企业中,只有3家增幅达到了10%左右,4家企业的净利润下降,其中新华都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降244.45%。

另外,我国经济正在转型,扩大内需、能否快速激活消费需求对拉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十分关键。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消费者开始注重社会评价,且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在购买物品时,消费者不仅会考虑自己的需求,亦会充分考虑他人的评价和感受,而在心理模糊的情境中,例如选择就餐饭馆时,消费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他人一致的购买行为,选择就餐人数较多的饭馆进行就餐。②消费者对自我感受的消费比消费本身更重要。在多数背景下,我国商品购买者的“炫耀性消费”、“人情性消费”等消费心理较为普遍,而商家若在商品销售活动中只重视产品的质量,不重视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无法让消费者有良好的消费体验,则其进一步的营销活动将无法开展。③传统与现代消费观念的冲突。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各种新的变化不断冲击消费者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勤俭节约的崇尚与现如今对各种消费的鼓励、刺激观念的冲突,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都使得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开始失去平衡,也造成了盲目消费、消费满意度降低的现象,在逆反广告效应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营销成本。

长久以来,较大部分的传统零售企业都将其商业模式改革的侧重点集中于单一着重发展电商本身某一环节,或单一侧重于整体零售行业向电商方向发展。在那些传统零售企业的运营方法上,我们不难看到,大多企业的决策者依然只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的销售渠道,缺少持续投入的同时,也依然利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电商。缺少互联网思维和独立有效的电商治理结构,是大多数企业电商发展战略的硬伤。而现如今同时熟悉线上和线下业务,包括运营、市场营销、物流仓储、客户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又较为贫乏,企业对此的不重视,加之不支持电商发展的供应链运作,也都使得传统零售企业在应对电商挑战面前困难重重。

再者,传统零售企业在单渠道营销向多渠道营销转变的过程中,跨渠道商品价格无法保持同步。这不仅会使消费者无法保持一致性体验,也会使线上产品拖累线下运营,或线下产品拖累线上运营。除此之外,在“微”世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众多实体店不懂得利用微信息传播工具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门户特征、体现其企业文化的消费感知,无法获得消费者对企业本身的认可,也无法与之进行有效互动,也就使得其不能获得更多潜在消费者信息、扩大商家的消费圈和扩展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对于面临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现下微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商”与“店商”的融合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在“缺货断码”的情况下,国内绝大多数百货没有实现基本的单品管理,连基本的库存实时调查都无法保证,后续的交付也就很难完成。而百货市场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究于传统零售商家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造成商家无法利用数据分析进行实时跟踪各渠道订单活动,并在门店完成虚拟渠道订单退货的工序,为消费者带来实时体验的同时,也不能较为精确的分析一个在线上线下都有消费记录的会员的消费行为特征,并为其准确推荐更多符合其喜好的产品以增加产品销售额。等等诸如此类的商业模式改革举措,在面对电商的强烈冲击时,不仅对于扭转颓势,无法获得明显的积极效果,更可能因为运营成本开支的增加,减少百货市场和购物中心的利润,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

3 苏宁及万达电商模式的启示

电商和店商的转型和融合之举,对于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通过对苏宁电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苏宁借助其强大的线下购物平台网络和服务网点,使得消费者在“苏宁易购”购买商品后,可在当地的苏宁售后服务网点获得鉴定、维修和退换货等服务,实现了售后服务的本土化。而其覆盖到地县级市场的线下网络更是其他电商购物平台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一点,相信在阿里巴巴实现“千县万村计划”,即通过在3年至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先机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以构建“淘宝村”实现物流链深度建设后,将得到改变。因此,传统零售企业在从“店”到“电”的转型过程中,能否利用好线下网点,打造好服务品牌,让电商更接地气,以及建立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物流链,对“电店融合”之路的前进事关重要。

除此之外,移动购物模式的开发,不仅能让消费者在试用、体验的同时直接在网上下单,亦会提高商品的营销速度,带来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而需要体验后购买的商品往往属于非标注产品或高档商品,具有更高的毛利率。这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说,意味着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在服务与体验差异化上的优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发展带来的营销变革之一是公关的力量被充分释放,传统媒体的壁垒被突破。与线下建成品牌相比,充分利用客户体验行程的口碑进行“病毒营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苏宁的举措很好的证明了这一说法。但仍要清楚地看到,线下品牌可利用大面积广告灌输自身定位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对于线上营销并不合适。

通过分析万达集团的电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丰富的线下资源,依靠线下业务支持其电商的发展,并充分利用电商无法提供的服务性业态,给予客户优质的服务和感受,在提升企业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对消费者进行企业自身文化和理念的渗透。例如合理规划增加餐饮、影院、KTV等服务型场所的比例,提供多种便利和优惠发展优质会员增加企业忠诚度。并在服务形式上增强客户感知和满意度,充分利用数据库的优势进而推动发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这些举措无疑会使消费者对企业认知产生强烈共鸣。

传统零售企业作为实体企业,能提供电商无法即时获取的使用体验。因此从万达集团的电商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商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的传播、促销、推广向线下引流,进而扩大实体商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例如餐饮影响在购物中心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4 建 议

大数据在微信息时代是一笔重要的资产。IT技术能让中央市场迅速交换、分析、综合各地基层消费者的信息,也能直接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展开沟通,并使中间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未来,在电商与店商的战争中,快递终将逐渐消灭渠道、网银支付消灭终端、社交化媒体消灭传统媒体、搜索引擎化消灭广告。而线上营销,特别是电商尤其是移动电商将会成为“不眠商城”,这不仅使得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也会使商品的交付速度得到大大提高。而加之社会化媒体、即时媒体的出现,信息的传递与互动也会变得毫无障碍,完全自由。例如在微信息时代,消费者趋于透明化。淘宝的交易及浏览数据就可以显示消费者地域、性别、购物时间段及购买特征就是个很好的说明。而每个消费者的网上消费记录、银行信用和消费足迹都有迹可循,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数据化,亦给企业与顾客建立关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因此,通过以上背景介绍及相关分析,特对传统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1)着重培养同时具备线上线下知识的电商人才,将企业发展“电店融合”的理念融会到企业文化中,将为顾客带去良好购物体验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首位,提升服务质量,在大数据背景环境下利用现代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展开服务营销;

(2)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店”与“电”的融合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线上商品拖累线下商品,利用好线下网点,打造好服务品牌,使企业的电子商务更接地气。并保证企业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的一致性体验。无论企业是否在线上开放部分特供商品进行销售以打造企业品牌,都应尽量避免同货不同价的情况;

(3)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微信息环境下的技术支持,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下载企业APP客户端查询“断码缺货”商品时候及何地有库存,并通过快递方式完成购物的同时,也能实时跟踪各渠道的订单,并使顾客能够在实体门店完成虚拟渠道(即线上)订单的退货,方便顾客,提升企业服务形象;

(4)更快更稳定的4G网络启用,可以使企业在百货大楼、购物中心、超市等地开放免费公共WIFI,利用信息传导技术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分析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及消费行为,增加销量较好的商品,减少低回报产品的投入;

(5)消费者到门店购物,可根据消费需求(缺货、异地收获、不愿自己拎回家等原因)扫商店二维码在线下单,并将此营销手段与导购绑定,计入其业务考核,可成为店员业务激励措施,实现将线上与线下销售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Z].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

篇7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1.052

[中图分类号]F270.3;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1-0106-03

我国机场的商业零售还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一定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对商业零售进行品牌营销,促进机场商业零售的发展。

1商业零售的分类

零售是目前普遍的商业交易形式的一种,是将商品向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出售的一种交易形式。零售中会涉及诸多行为,例如生产者的自销。我国商务部于2004年颁布了有关零售业态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进而为我国的零售业态进行了划分,分为17种业态。其主要有两个业态形式,一种是店铺的业态形式,例如便利店、超市、百货大厦等等;另一种是无店铺的业态形式,例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自动贩卖机等等。在我国百货商场、便利店、超市等零售业态是较为常见的。

2机场商业零售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1我国机场商业零售现状

近年来,我国机场的客流量在不断地加大,其旅客的吞吐量已经达到了以每年提升18%的速度进行增长。根据数据分析推测,2020年我国的民航机场可能达到220个。近几年,我国的机场服务收入在不断地提升,其中航空业务的收入占据了60%左右,其余基本为非航空收入。其中,机场商业零售所产生的收入占据了非航空收入的1/3,其收入高达数十亿元。但是,与国外机场的零售业收入相比,我国机场的零售业收入并不理想,其原因是没有将零售业的商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

2.2我国机场商业零售发展前景

根据国外的数据与研究,机场零售业达到高峰期的时候会出现每平方米32万元的收入。其中,规模较为巨大的首都国际机场、上海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都达到了每平方米10万元收入的销售强度。目前,已有一部分城市或者地区将机场的零售店面作为机场或城市的对外交流窗口,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的提升。机场零售作为机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进行机场设计的时候,需要对零售业的需求进行考虑,例如,其是否会对顾客产生吸引、是否为顾客带来舒适等等。零售业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升顾客对机场各方面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机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升高,商业零售将成为机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服务。通过对机场零售业的发展和提升,进而带动机场整体的发展。机场商业零售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前景可观。

2.3我国机场商业零售的营销特征

随着我国机场属地化改革的展开与发展,我国机场的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客流量的增多改变了机场的商业格局,商业零售成为了机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为机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目前,我国机场商业零售中商品的价格正在逐步的调整,其已经与市中心的商品价格接近。但是,由于机场的旅客流量较大,且其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机场的商业零售所带来的利润相比普通的商业零售较高。为了更好地进行机场的商业零售营销,营销商需要对店面的设计、装饰以及店面位置等问题进行考虑,进而打造商业零售的品牌营销。在机场商业零售的营销之中,营销上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是顾客的需求。为此,为机场的顾客提供多样、具有选择性的服务是机场商业零售提升的重要方式。随着机场商业零售的不断发展,机场商业零售已经形成了“太空商城”的销售概念,在此,旅客可以买到绝大多数其需要的商品。

3机场商业零售品牌营销的策略

3.1机场商业零售专卖店所产生的顾客群体以及顾客的需求

根据目前为止我国机场商业营销的情况来看,从本地外出的顾客通常是商务人员或者外出的游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接机和送机的顾客,这些顾客会由机晚点或者提早到达机场等原因进行一定的机场内参观,大多数顾客会进行消费。从顾客的年龄范围来看,大部分顾客为青年人群,尤其是商务顾客。通常外出旅游的顾客会以旅游团队的形式出现,还有一部分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带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形式;从顾客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要来看,在机场中进行消费的主要顾客类型为白领、外来商人、企业经理等等,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较高,从对舒适、整洁、个性化的生活追求来体现出其个人价值。在机场商业销售的过程中,机场的环境、灯光、服务态度等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消费者消费或者阻碍消费者消费;通常以商务型顾客会在机场内反复进出,所以其也有可能进行机场内的反复消费,而旅游型顾客通常只会进行一次性的消费。虽然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二者都能够激发潜在消费者进行机场消费;从消费需求来看,机场内的顾客通常以候机为主,有较长时间进行消费决策的顾客会有购物、休闲、观景等需求。在短时间内候机的顾客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而产生快速购物的需求。

3.2根据机场商业零售的市场需求进行品牌营销

目前,我国的机场可以划入基础设施的领域之内,具有一定特点,例如,自然垄断、准公共产品等等。各个国家机场的运营管理模式通常都是以政府管理的公益性转向收益性企业,随着机场客流量的增加,机场的商业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其中非航收入在持续增长。根据在顾客定位分析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机场中的顾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顾客具有其各自的特征。第一种顾客,其所需要的商品通常为当地特色的商品,以此来了解当地文化、丰富人生、陶冶情操等等,我们称其为享受型顾客;第二种顾客,其可能会在接、送机的闲暇实践中进行机场购物,其消费的目标通常为个性化、潮流化的商品,并且通过消费来获取相应的成就感,我们称其为随机发现型顾客;第三种顾客,其是由于突况而紧急决定商品的购买,我们称这类顾客为应急需求型顾客。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划分,机场的商业零售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消费目的等因素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对商品进行创新,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顾客。此外,还要对目标市场分析明确,通常机场顾客的消费能力较高,其与普通顾客相比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较高的购买欲望。为了了解顾客潜在需求,销售人员需要对各种消费因素进行趋势的分析,提高自身在同类产品之中的竞争力。机场商业零售还要进行相应的品牌定位,其需要对市场目标有所了解,进而建立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并且对品牌形象进行整体的设计和传播,从而使其在顾客心中占据一个较高的、独特的地位。产品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产品的属性和产品的特点、竞争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用途、使用时间等进行定位。通常对品牌实行定位可以提高潜在客户对该产品的认识,进而带动客户的品牌偏好,以此来促进客户的购买行为。

3.3加强国内机场商业零售的业务管理

长久以来,国内机场对商业零售的认识都停留在单一的租金收取,其缺少专业的商业化知识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此外,其对机场商业零售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营销体系。部分机场主要关注机场的安全运营,而机场的商业零售只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管理经营者对机场内部的零售业务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零售营销不能有效地展开,仅仅在服务的质量方面进行了适当的管理,对顾客的需求、开展营销活动、商品宣传等方面有所缺乏。大部分的国内机场对营销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机场的零售管理部门只是负责收费或者招商,没有为零售商提供专门的销售平台。为了提升机场商业零售的业务管理,提升其业务水平,打造品牌营销,经营者要进行合理的改善和提升。在定位方面,机场的商业定位要以顾客的需求、便利、商业利益、商品形象等内容为主,对商品进行有效的定位和宣传;在布局方面,要根据机场的面积以及商品的形象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商品的组合方面,要对顾客的购买心理进行合理的考虑,加强品牌商品的引入,提高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在机场管理方面,要建立完整的商业管理体系,选用专业的商业人才,加强管理的执行能力,进而为商业零售的品牌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进行品牌营销的长期策略

进行品牌营销的长期策略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品牌形象、广告投入、伪劣商品的预防措施。品牌形象需要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品牌发展道路。然而,一味地墨守成规、缺乏相应的创新也会使品牌失去活力。因此,品牌形象需要随着价格、时间的变动进行调整,随着时间的变化,品牌原有的形象也会发生改变,所以,品牌可以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求发生变动;在品牌营销的长期策略之中,广告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机场广告存在一定的优势,其客流量大、辐射人群多,能够将广告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为了品牌商品的推广,企业可以在机场的候机室或者指示牌等明显位置进行广告宣传,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和了解。在品牌经营者的心中,除了品牌自身所带有的能动作用之外,品牌也要对自身的防假系统进行设置和加强,进而确保品牌未来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机场商业零售能够为国内机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国内机场的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商业零售的品牌营销,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国内机场零售业务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娄帅.民用机场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和发展[J].现代商业,2014(15).

[2]杨静.宁夏机场航线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4.

[3]吕轩.服装零售过程的品牌营销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2(16).

[4]陈雪.机场企业核心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汤佩.“互联网+”时代国内机场商业模式研究[J].空运商务,2015(8).

[6]白鹏飞.首都机场贵宾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7]冯帆.机场商业发展需要建设商圈[N].中国民航报,2015-05-28.

[8]约翰•卡萨达,杨欣欣,苏辉,黄菲飞.现代国际机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型航空商业模式[J].区域经济评论,2015(3).

篇8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在经历了百年辉煌之后,越来越受到电子商务特别是BTOC电子商务的冲击,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客源流失严重、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下降。而电子商务特别是BTOC电子商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支付手段的完善,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的建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形成了完美的BTOC商流,在社会零售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下表),充分体现了BTOC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并对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形成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优势不可否认

在与BTOC电子商务竞争的过程中,传统商业零售企业仍然存在着不少优势,某种程度讲,这些优势是电子商务在目前阶段尚无法克隆的。

1.购物体验性强

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往往拥有舒适的购物环境,有专职的销售人员进行专业的销售指导,实体的商店更是能够提供现实的消费体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真实的消费感受。

2.购物诱导性强

消费者置身在传统零售商业企业的实体店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扑面而来的促销信息,在销售人员热情的引导下,往往迸发出巨大的消费热情,因而具有极强的诱导性。

3.售后服务方便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的消费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同时也拥有实体商店,当售出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消费者进行调换、退货、维修等售后服务,相对比较方便,一般更能够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

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突出问题与矛盾不容小视

但是,面对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绝大多数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并没有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缺乏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创新,各项问题和矛盾充分显现。

1.运营成本高

相对于BTOC电子商务,传统商业零售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店面租金,大量销售人员的薪金和培训费用,以及需要承担巨额的仓储管理成本和行销成本,成本费用高企。

2.商品价格高

由于传统商业零售企业沿用“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的流通渠道,每一个环节都要增加成本,每一个环节都要获取利润,并且传统商业零售企业长期在最终销售环节中占据有利地位,制定的零售价格比较高。

3.响应速度慢

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销售模式,销售信息反馈速度慢,企业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掌握顾客的需求,因此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往往会在竞争中错失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

4.时空适应性弱

BTOC电子商务面对的是全球消费者,24小时不间断的营业,顾客可以在信息透明、准确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购物方式进行消费,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在突破时空限制,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变革方面亟待改进。

5.管理规范性差

BTOC电子商务采用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企业内部管理、销售管理等都是通过标准化的流程管理,能满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空间实现信息多元化共享与互动式交流。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在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与BTOC电子商务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三、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变革与出路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不能够怨天尤人,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而是应该在深入分析研究传统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1.对传统管理模式再造

传统的商业零售企业管理体制还是执行着传统的分级、分层管理,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呈金字塔型。按照这种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一般表现为一套分级审批程序,从而造成企业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处在全球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流程也集中到网络上进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管理岗位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系统的设计、管理流程的运作通过网络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内外互动能力,从而建立起内部、外部管理网络,最终形成商业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在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时候,传统商业零售企业还要特别重视商品采购流程、商品库存及货物配送流程和商品销售流程的信息化再造,利用网络询价比较选择采购商品,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商品采购成本;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的商品库存管理和优化货物配送体系,从而有效的较低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在商品销售中,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获取商品销售数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迅速实现销售战略和策略的调整。

2.积极拓展网上业务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消费形式,传统零售的市场份额正在被逐步挤占,为了能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应该积极开辟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发展网上业务并使网上业务与传统零售实现深层次的结合。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优势品牌的企业在从事网上销售时,非常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可以将传统业务的美誉度很快的移植到网上业务中,为推广网上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目前,很多的传统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拓展网上业务,如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苏宁电器建立了自己的网购商店“苏宁易购”,2011年和2012年分别实现了销售收入80亿元和183亿元的骄人业绩,另一家家电连锁巨头国美也在网上建立了自己“国美在线”,2012年实现销售额44.1亿元;而更多的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则借助淘宝、天猫、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网购平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店,从各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实现了较好的业绩,网上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3.传统业务再定位

尽管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影响巨大,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具体验性、服务性和休闲娱乐性的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传统零售商业企业面对新形势需要对自己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为顾客提供最佳的有特色的人性化服务,通过面对面高质量的导购,实现与顾客的充分沟通,帮助顾客购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从而赢得顾客;功能多样,吸引顾客,顾客在进行购物过程中,除了购物这一目的外,还有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目的,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可以拓宽经营范围,在从事商品销售活动的同时,适当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多项业务,以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优势吸引顾客,如目前兴起的SHOPPINGMALL等城市商业综合体正是传统商业再定位的成功体现;建立舒适的购物环境,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商品,精心策划令人动心的促销活动,充分调动顾客的消费热情。

4.营造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综合,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他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含义是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适功能。作为将传统业务、网上业务充分融合的新型商业零售企业,在坚守原有的企业文化精髓的同时,也需要将新的内容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突出诚信,不但要在企业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树立诚信的文化氛围,更要在企业外部建立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以及建立企业间的诚信联盟,这样才能给参与商务的各方以安全感;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电子商务时代更是如此,商业企业要不断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细分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创新人才培训的模式,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等方式,真正做到注重客户体验,实现“客户第一”,从而使顾客产生信任,最终形成依赖。

参考文献:

[1]邓顺国.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篇9

交易区或称服务区的概念在商业房地产分析中远比在其它房地产类型中重要的多,可以说它是商业房地产产唯一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因素。

商业区一般定义为一定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域),在该范围内存在一定比例顾客,使商业零售中心正常业务得以维持。商业区的范围由该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规模、业态、周围竞争对手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它的边界不一定规则,理想状况是同心圆,实际上则不一定,许多自然地物、道路等都可能成为其边界。界定范围之后需要收集不同服务圈层里的人口规模、居民户数、平均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

除了要定义商业区以外,了解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很重要。特定产品或特定服务的所谓“可解释销售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域服务区所在地顾客所买的销售收入。外部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或服务区以外的顾客购买的销售收入。收入项指的是产品区或服务区内顾客在其它服务区购买的花费。假定商业零售业顾客并不总是在一个地点或者总在距离最近的地方购物,相反,他们有时会到其它服务区采购。那么,一个地区的流失项就会成为其它服务区的外部收入。调整后的可解释收入到底是净流失(负值)还是净外部收入(正值),要依据所分析的产品类型,所研究的商店的吸引力,所考察的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业务活动的距离远近而定。为了最终得出一地区内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潜在需求,通常需要计算出服务区或子市场对商业房地产的净值。

确定商业房地产服务区的方法

有四种方法来分析、定义商业区。它们是顾客流量法、人口/支出方法、顾客识别法、驱车时间法。

顾客流量法该方法的基础是计算交通流量,其中多大比例在商店之前停留,进入商店的顾客中有多少人购买了货物。房地产分析中,交通流量指的是车流量或步行的人数,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而定。一些独立的商业零售商店可能关注的是车流量,因为他们更关心过往的车辆中在商店停留的比例。所有在店门口停留的车辆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顾客。但是对于位于条形商铺中心或大型商场的商业零售商来说,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于前者。对他们来说,停留车辆中只有一部分顾客会最终经过他们的商店,而这些顾客中只有一部分会进入店内。所以,这部分商业零售商关注的就是步行人数(经过他们商店的人数),而不是车流量。这一方法可以为下面的问题提供答案:如何计算维持生意所必须的最小交通流量,或者给定了交通流量之后,如何计算潜在的业务量。

如果经过某一处的实际交通量等于或大于所需的交通量,则说明该服务区有足够的需求可以带来所需要的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服务区就成了交通往来进出的一个地理区域(始发地和目的地)。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加以改进,要做的就是将该地区的变化趋势考虑进去,以判断交通流量可能缩减,增加还是保持不变。该方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已知目前的交通流量,进而判断改为之每平方米潜在的销售收入。

采用驱车时间确定商圈,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切实可行的数据,需要进行的调查工作包括:对周边可行的交通路线进行调查,对于各个交通路线的利用情况,车流平均速度,平均使用量进行调查;对可能前往商业区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出行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驶速度和时间。

人口/支出法该方法识别出了维持生意所需要的商业区的大小。首先,它要计算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适用某一特定用途的空间中维持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商业区。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在给定人口数量之后,计算某服务区或者子市场的潜在销售额。

顾客识别法该方法根据现有顾客的位置识别一个商店的商业区,主要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销售点信息(掌握顾客地址或邮编)和顾客调查(当顾客进入商店时采访他们)等。根据掌握的信息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判断其中哪些属于商业区。

还可以对给竞争对手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也可以根据商业区内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销售量层次进行分解分析。

驱车时间法这一方法建立的基础是中心地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区(范围)受人们为了购买货物而愿意出行的距离的影响。从某一商业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商业区的界定以及商业区内潜在需求的估算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法确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易,从而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缺口)的分析就可以确定维持某一服务所必须的商业区的大小。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用以决定一店址的商品区面积多大才能带来所需的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以及该服务区的驱车时间。可行性问题因而变成了顾客是否愿意跑这么远购买商品。

商业区缺口分析和重力模型

商业区内商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缺口计算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完成:

需求=商业区人口×人均购物支出额

供给=竞争商商店面积×每平方米的年收入(平均销售收入)

重力模型是唯一可以同时分析需求(目标顾客的支出)和供给(现有的商业房地产或竞争)状况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果知道了顾客总支出(某一地区),就可以预测所有商业房地产(包括即将开业的新商店)的年销售收入。商业零售模型被称作“生产约束”的模型,因为所有商店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已知)顾客的支出总额。基本上,该模型对某一人口群顾客可能消费在商业零售店商品上的金额给定了概率。这种概率可以通过每个竞争商店对顾客的相对吸引程度(一般是面积大小)进行加权调整。这时就不必考虑商业区的界定,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顾客的消费指出呈指数化递减趋势。

为了计算商业房地产重力模型,首先需要知道根据人口资料或者群组划分的顾客对某一商品的总支出额,新商店的位置,面积,现有的竞争者以及顾客所在地和目的地(商业房地产)的距离。该模型可以预测每个商铺的年销售额,也可以预测新商铺的年销售情况。同时还可以预测新商铺对现有商铺的影响(即新商店可能瓜分的业务量大小)。尽管重力模型问世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是在GIS(地图绘制软件)发明之前由于它的实施难度太大而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分析中去。

影响商业房地产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由于这一点,了解地方经济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地址、人口以及整个区域的商业零售环境。

地方区域特点

地方区域涵盖的范围包括整个社区或城市,商业零售市场就是围绕这些区域建立起来的。下面将讨论具体的位置特征如商业房地产周围的商业区,城市增长模式(它对选址)的影响等等。

增长模式。商业零售业的趋势随着人口的移动和收入的集中程度变动,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用途也要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而定,所以,增长模式影响了商业房地产的用途。如果商业零售商的业务在增长,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增长的方式偏离了其所在的位置,商业零售商就必须依靠现有商业区的稳定性来维持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舍本逐末。

地点因素。商业房地产的成功很大部分要依赖于该地点对顾客的便利性。其中,视觉效果,停车场设施,以及是否能方便进入该区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地人口特点。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是预测商业房地产项目是否会获取成功的风向标。用来估计一个地区顾客基础的信息类型包括人口数据和支出模式——该地区有多少人口,他们手中有多少钱,他们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有关人口(目标顾客群)性质和特点的信息在分析商业房地产服务和商业零售空间的需求时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居住收益型物业一样,对商业零售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商业房地产的销售不仅直接受到人们居住位置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就业所在地和收入分布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口的消费和商业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直接相关,但是,实际上要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例如,杂货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不管收入多少,人们购买的杂货数量一般不会改变太多。另一方面,家用电器对收入富于弹性,收入越高,人们购买的就越多。

商业房地产的用户通常对商业区都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某一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商业零售用户就需要较大的服务区来弥补,或者改选其他的位置。

支出模式。花费在商业零售商产品上的收入比例以及商业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是判断潜在需求的关键因素。支出模式是分析人员得以将人口、收入、销售数字转换为每平方米销售的金额加以分析,他可能是用市场中的人民币额表示或者以收入或销售比例表示。

地区商业房地产环境特点

掌握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对新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前景预测更为准确可靠。要评估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竞争性。对于商业零售商来说,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商业零售商经常根据地区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或者竞争对手吸引业务的情况来评估某一位置的选址可行性。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驱使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市场份额。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指的是某一竞争对手瓜分的商业房地产目录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不会被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一旦某一商业房地产已经建成,它的市场份额就会决定它的存在价值。

篇10

对娃哈哈进军商业零售,质疑之声颇多,认为娃哈哈的商业零售扩展计划很可能面临着电商巨大的战略冲击。但情况或许并非外界认为得那么简单,娃哈哈此举可能意在打造涵盖产品制造、产品流通以及综合服务在内的完善商业生态。在这一生态下,娃哈哈制造、零售甚至包括其他产业板块都可以实现对产业资本的有效掌控,娃哈哈将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好的流动性掌控能力。

高成本下的被迫跨界

娃哈哈之所以能够在饮料行业获得高额的营业利润,主要因为缩短了供应链条以及在每道环节上进行了控制和节省。除了不断推出新品,娃哈哈成功的方式大抵有两个:一是规模放大后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二是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利润都自己赚,从最初的原料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娃哈哈自己来掌控,相对那些需要通过采购原料再去加工的饮料企业,其成本自然会低很多。

然而现在的制造业,创造的利润低到什么程度?对饮料制造业而言,当前制造环节面临的战略压力是空前的。比如销售一瓶2-3元的饮料,如果没有0.8-1元钱的利润是无法提高零售商的积极性的。所以最大的压力便是零售业不给力带来的货款占用、租金高昂以及各种乱收费等。

在传统的零售结构中,产品零售板块可以长时间占用制造企业提供商品的货款,同时商家又能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严重挤压了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这正是当前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的战略考验。特别是在当前钱荒事件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制造企业无法及时从零售环节获得货款以实现货物变现,这将对制造企业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商品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提升了娃哈哈进军商业零售的热情。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预计在2020年,中国或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显然,商业零售市场成为企业争相争夺的另一块优质蛋糕。

这样的局面。影响到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的战略规划:娃哈哈未来必须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将制造业务延伸至服务业务、零售业务等产业板块。

鉴于当前一、二线城市商业过剩,而且商场租金扣点也高,在这一运行方式下,整个制造业实际上处于相对亏损状态。宗庆后认为,目前三、四线城市商业尚没有大城市发达,缺少大的商业综合体。在这些地方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可以实现工厂直接在购物中心销售产品,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工厂的销售费用,从而降低了工厂的资金与财务压力。

而在一、二线城市,娃哈哈要打造一个与目前商业发展迥异的模式,策略是实施特色商业战略,选择国外精品市场,避开与现有商业的同质化恶性竞争;而随着当前奢侈品消费增长的逐步放缓,娃哈哈也将精品市场锁定在海外的二、三线品牌,以期寻求开辟大众市场。

将风险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尽管娃哈哈进军商业零售的方式与其他企业略有不同,其着力打造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零售网络,而是要在各级市场打造完善的商业零售生态,以商业综合体的模式实现对现有商业零售模式的颠覆。但自公布进军商业零售的消息以来,娃哈哈就饱受外界的质疑。

有部分业内声音认为,当前线下实体零售店不断上涨的租金、人力成本和线上零售业的迅猛发展都足以让“新进入者”慎之又慎,这对娃哈哈而言是一个商业战略选择正确性的考验。另一方面,目前零售业在电商的冲击下逐渐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也不时发生线下零售商关店或被收购的情况。这一切都很难让人信服娃哈哈选择的是最佳时机。

篇11

商业区的确定

商业区的概念

交易区或称服务区的概念在商业房地产分析中远比在其它房地产类型中重要的多,可以说它是商业房地产产唯一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因素。

商业区一般定义为一定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域),在该范围内存在一定比例顾客,使商业零售中心正常业务得以维持。商业区的范围由该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规模、业态、周围竞争对手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它的边界不一定规则,理想状况是同心圆,实际上则不一定,许多自然地物、道路等都可能成为其边界。界定范围之后需要收集不同服务圈层里的人口规模、居民户数、平均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

除了要定义商业区以外,了解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很重要。特定产品或特定服务的所谓“可解释销售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域服务区所在地顾客所买的销售收入。外部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或服务区以外的顾客购买的销售收入。收入项指的是产品区或服务区内顾客在其它服务区购买的花费。假定商业零售业顾客并不总是在一个地点或者总在距离最近的地方购物,相反,他们有时会到其它服务区采购。那么,一个地区的流失项就会成为其它服务区的外部收入。调整后的可解释收入到底是净流失(负值)还是净外部收入(正值),要依据所分析的产品类型,所研究的商店的吸引力,所考察的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业务活动的距离远近而定。为了最终得出一地区内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潜在需求,通常需要计算出服务区或子市场对商业房地产的净值。

确定商业房地产服务区的方法

有四种方法来分析、定义商业区。它们是顾客流量法、人口/支出方法、顾客识别法、驱车时间法。

顾客流量法该方法的基础是计算交通流量,其中多大比例在商店之前停留,进入商店的顾客中有多少人购买了货物。房地产分析中,交通流量指的是车流量或步行的人数,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而定。一些独立的商业零售商店可能关注的是车流量,因为他们更关心过往的车辆中在商店停留的比例。所有在店门口停留的车辆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顾客。但是对于位于条形商铺中心或大型商场的商业零售商来说,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于前者。对他们来说,停留车辆中只有一部分顾客会最终经过他们的商店,而这些顾客中只有一部分会进入店内。所以,这部分商业零售商关注的就是步行人数(经过他们商店的人数),而不是车流量。这一方法可以为下面的问题提供答案:如何计算维持生意所必须的最小交通流量,或者给定了交通流量之后,如何计算潜在的业务量。

如果经过某一处的实际交通量等于或大于所需的交通量,则说明该服务区有足够的需求可以带来所需要的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服务区就成了交通往来进出的一个地理区域(始发地和目的地)。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加以改进,要做的就是将该地区的变化趋势考虑进去,以判断交通流量可能缩减,增加还是保持不变。该方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已知目前的交通流量,进而判断改为之每平方米潜在的销售收入。

采用驱车时间确定商圈,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切实可行的数据,需要进行的调查工作包括:对周边可行的交通路线进行调查,对于各个交通路线的利用情况,车流平均速度,平均使用量进行调查;对可能前往商业区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出行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驶速度和时间。

人口/支出法该方法识别出了维持生意所需要的商业区的大小。首先,它要计算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适用某一特定用途的空间中维持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商业区。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在给定人口数量之后,计算某服务区或者子市场的潜在销售额。

顾客识别法该方法根据现有顾客的位置识别一个商店的商业区,主要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销售点信息(掌握顾客地址或邮编)和顾客调查(当顾客进入商店时采访他们)等。根据掌握的信息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判断其中哪些属于商业区。

还可以对给竞争对手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也可以根据商业区内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销售量层次进行分解分析。

驱车时间法这一方法建立的基础是中心地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区(范围)受人们为了购买货物而愿意出行的距离的影响。从某一商业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商业区的界定以及商业区内潜在需求的估算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法确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易,从而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缺口)的分析就可以确定维持某一服务所必须的商业区的大小。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用以决定一店址的商品区面积多大才能带来所需的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以及该服务区的驱车时间。可行性问题因而变成了顾客是否愿意跑这么远购买商品。

商业区缺口分析和重力模型

商业区内商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缺口计算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完成:

需求=商业区人口×人均购物支出额

供给=竞争商商店面积×每平方米的年收入(平均销售收入)

重力模型是唯一可以同时分析需求(目标顾客的支出)和供给(现有的商业房地产或竞争)状况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果知道了顾客总支出(某一地区),就可以预测所有商业房地产(包括即将开业的新商店)的年销售收入。商业零售模型被称作“生产约束”的模型,因为所有商店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已知)顾客的支出总额。基本上,该模型对某一人口群顾客可能消费在商业零售店商品上的金额给定了概率。这种概率可以通过每个竞争商店对顾客的相对吸引程度(一般是面积大小)进行加权调整。这时就不必考虑商业区的界定,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顾客的消费指出呈指数化递减趋势。

为了计算商业房地产重力模型,首先需要知道根据人口资料或者群组划分的顾客对某一商品的总支出额,新商店的位置,面积,现有的竞争者以及顾客所在地和目的地(商业房地产)的距离。该模型可以预测每个商铺的年销售额,也可以预测新商铺的年销售情况。同时还可以预测新商铺对现有商铺的影响(即新商店可能瓜分的业务量大小)。尽管重力模型问世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是在GIS(地图绘制软件)发明之前由于它的实施难度太大而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分析中去。

影响商业房地产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由于这一点,了解地方经济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地址、人口以及整个区域的商业零售环境。

地方区域特点

地方区域涵盖的范围包括整个社区或城市,商业零售市场就是围绕这些区域建立起来的。下面将讨论具体的位置特征如商业房地产周围的商业区,城市增长模式(它对选址)的影响等等。

增长模式。商业零售业的趋势随着人口的移动和收入的集中程度变动,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用途也要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而定,所以,增长模式影响了商业房地产的用途。如果商业零售商的业务在增长,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增长的方式偏离了其所在的位置,商业零售商就必须依靠现有商业区的稳定性来维持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舍本逐末。

地点因素。商业房地产的成功很大部分要依赖于该地点对顾客的便利性。其中,视觉效果,停车场设施,以及是否能方便进入该区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地人口特点。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是预测商业房地产项目是否会获取成功的风向标。用来估计一个地区顾客基础的信息类型包括人口数据和支出模式——该地区有多少人口,他们手中有多少钱,他们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有关人口(目标顾客群)性质和特点的信息在分析商业房地产服务和商业零售空间的需求时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居住收益型物业一样,对商业零售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商业房地产的销售不仅直接受到人们居住位置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就业所在地和收入分布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口的消费和商业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直接相关,但是,实际上要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例如,杂货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不管收入多少,人们购买的杂货数量一般不会改变太多。另一方面,家用电器对收入富于弹性,收入越高,人们购买的就越多。

商业房地产的用户通常对商业区都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某一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商业零售用户就需要较大的服务区来弥补,或者改选其他的位置。

支出模式。花费在商业零售商产品上的收入比例以及商业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是判断潜在需求的关键因素。支出模式是分析人员得以将人口、收入、销售数字转换为每平方米销售的金额加以分析,他可能是用市场中的人民币额表示或者以收入或销售比例表示。

地区商业房地产环境特点

掌握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对新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前景预测更为准确可靠。要评估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竞争性。对于商业零售商来说,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商业零售商经常根据地区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或者竞争对手吸引业务的情况来评估某一位置的选址可行性。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驱使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市场份额。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指的是某一竞争对手瓜分的商业房地产目录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不会被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一旦某一商业房地产已经建成,它的市场份额就会决定它的存在价值。

篇12

商业区的确定

商业区的概念

交易区或称服务区的概念在商业房地产分析中远比在其它房地产类型中重要的多,可以说它是商业房地产产唯一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分析因素。

商业区一般定义为一定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域),在该范围内存在一定比例顾客,使商业零售中心正常业务得以维持。商业区的范围由该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规模、业态、周围竞争对手状况、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所决定,它的边界不一定规则,理想状况是同心圆,实际上则不一定,许多自然地物、道路等都可能成为其边界。界定范围之后需要收集不同服务圈层里的人口规模、居民户数、平均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数据,这些数据是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

除了要定义商业区以外,了解销售收入的来源也很重要。特定产品或特定服务的所谓“可解释销售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域服务区所在地顾客所买的销售收入。外部收入指的是来自于该产品区或服务区以外的顾客购买的销售收入。收入项指的是产品区或服务区内顾客在其它服务区购买的花费。假定商业零售业顾客并不总是在一个地点或者总在距离最近的地方购物,相反,他们有时会到其它服务区采购。那么,一个地区的流失项就会成为其它服务区的外部收入。调整后的可解释收入到底是净流失(负值)还是净外部收入(正值),要依据所分析的产品类型,所研究的商店的吸引力,所考察的商店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业务活动的距离远近而定。为了最终得出一地区内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潜在需求,通常需要计算出服务区或子市场对商业房地产的净值。

确定商业房地产服务区的方法

有四种方法来分析、定义商业区。它们是顾客流量法、人口/支出方法、顾客识别法、驱车时间法。

顾客流量法 该方法的基础是计算交通流量,其中多大比例在商店之前停留,进入商店的顾客中有多少人购买了货物。房地产分析中,交通流量指的是车流量或步行的人数,具体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商业房地产的类型而定。一些独立的商业零售商店可能关注的是车流量,因为他们更关心过往的车辆中在商店停留的比例。所有在店门口停留的车辆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顾客。但是对于位于条形商铺中心或大型商场的商业零售商来说,关注的焦点就不同于前者。对他们来说,停留车辆中只有一部分顾客会最终经过他们的商店,而这些顾客中只有一部分会进入店内。所以,这部分商业零售商关注的就是步行人数(经过他们商店的人数),而不是车流量。这一方法可以为下面的问题提供答案:如何计算维持生意所必须的最小交通流量,或者给定了交通流量之后,如何计算潜在的业务量。

如果经过某一处的实际交通量等于或大于所需的交通量,则说明该服务区有足够的需求可以带来所需要的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实际上,服务区就成了交通往来进出的一个地理区域(始发地和目的地)。

上面的方法还可以加以改进,要做的就是将该地区的变化趋势考虑进去,以判断交通流量可能缩减,增加还是保持不变。该方法还可以反向使用,即已知目前的交通流量,进而判断改为之每平方米潜在的销售收入。

采用驱车时间确定商圈,最重要的是要获取切实可行的数据,需要进行的调查工作包括:对周边可行的交通路线进行调查,对于各个交通路线的利用情况,车流平均速度,平均使用量进行调查;对可能前往商业区的人群进行调查,确定出行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驶速度和时间。

人口/支出法 该方法识别出了维持生意所需要的商业区的大小。首先,它要计算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适用某一特定用途的空间中维持业务发展所必需的人数。根据人口密度,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商业区。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在给定人口数量之后,计算某服务区或者子市场的潜在销售额。

顾客识别法 该方法根据现有顾客的位置识别一个商店的商业区,主要大信息获取渠道包括销售点信息(掌握顾客地址或邮编)和顾客调查(当顾客进入商店时采访他们)等。根据掌握的信息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判断其中哪些属于商业区。

还可以对给竞争对手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另外,也可以根据商业区内不同的产品类型,或者销售量层次进行分解分析。

驱车时间法 这一方法建立的基础是中心地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区(范围)受人们为了购买货物而愿意出行的距离的影响。从某一商业零售商的角度来看,商业区的界定以及商业区内潜在需求的估算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法确认了地理意义上的交易,从而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缺口)的分析就可以确定维持某一服务所必须的商业区的大小。

该方法也可以反向使用,用以决定一店址的商品区面积多大才能带来所需的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以及该服务区的驱车时间。可行性问题因而变成了顾客是否愿意跑这么远购买商品。

商业区缺口分析和重力模型

商业区内商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缺口计算可以按下面的步骤完成:

需求=商业区人口×人均购物支出额

供给=竞争商商店面积×每平方米的年收入(平均销售收入)

重力模型是唯一可以同时分析需求(目标顾客的支出)和供给(现有的商业房地产或竞争)状况的分析工具,正因为如此使它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果知道了顾客总支出(某一地区),就可以预测所有商业房地产(包括即将开业的新商店)的年销售收入。商业零售模型被称作“生产约束”的模型,因为所有商店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已知)顾客的支出总额。基本上,该模型对某一人口群顾客可能消费在商业零售店商品上的金额给定了概率。这种概率可以通过每个竞争商店对顾客的相对吸引程度(一般是面积大小)进行加权调整。这时就不必考虑商业区的界定,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顾客的消费指出呈指数化递减趋势。

为了计算商业房地产重力模型,首先需要知道根据人口资料或者群组划分的顾客对某一商品的总支出额,新商店的位置,面积,现有的竞争者以及顾客所在地和目的地(商业房地产)的距离。该模型可以预测每个商铺的年销售额,也可以预测新商铺的年销售情况。同时还可以预测新商铺对现有商铺的影响(即新商店可能瓜分的业务量大小)。尽管重力模型问世时间已经不算太短,但是在GIS(地图绘制软件)发明之前由于它的实施难度太大而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到市场分析中去。

影响商业房地产投资的其他重要因素

商业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因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当地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由于这一点,了解地方经济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地址、人口以及整个区域的商业零售环境。

地方区域特点

地方区域涵盖的范围包括整个社区或城市,商业零售市场就是围绕这些区域建立起来的。下面将讨论具体的位置特征如商业房地产周围的商业区,城市增长模式(它对选址)的影响等等。

增长模式。商业零售业的趋势随着人口的移动和收入的集中程度变动,同时商业房地产的用途也要依赖自身所处的位置而定,所以,增长模式影响了商业房地产的用途。如果商业零售商的业务在增长,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增长的方式偏离了其所在的位置,商业零售商就必须依靠现有商业区的稳定性来维持业务的发展,而不能舍本逐末。

地点因素。商业房地产的成功很大部分要依赖于该地点对顾客的便利性。其中,视觉效果,停车场设施,以及是否能方便进入该区域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地人口特点。一个地区的居民可能是预测商业房地产项目是否会获取成功的风向标。用来估计一个地区顾客基础的信息类型包括人口数据和支出模式――该地区有多少人口,他们手中有多少钱,他们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人口统计数据资料。有关人口(目标顾客群)性质和特点的信息在分析商业房地产服务和商业零售空间的需求时是很重要的。和其他居住收益型物业一样,对商业零售商品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对商业房地产的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商业房地产的销售不仅直接受到人们居住位置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就业所在地和收入分布的影响。虽然从理论上说,人口的消费和商业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直接相关,但是,实际上要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例如,杂货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不管收入多少,人们购买的杂货数量一般不会改变太多。另一方面,家用电器对收入富于弹性,收入越高,人们购买的就越多。

商业房地产的用户通常对商业区都有一个标准,必须有一定的收入水平的一定数量的人。如果某一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太低,商业零售用户就需要较大的服务区来弥补,或者改选其他的位置。

支出模式。花费在商业零售商产品上的收入比例以及商业零售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是判断潜在需求的关键因素。支出模式是分析人员得以将人口、收入、销售数字转换为每平方米销售的金额加以分析,他可能是用市场中的人民币额表示或者以收入或销售比例表示。

地区商业房地产环境特点

掌握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对新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前景预测更为准确可靠。要评估该地区的经济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竞争性。对于商业零售商来说,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商业零售商经常根据地区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或者竞争对手吸引业务的情况来评估某一位置的选址可行性。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驱使每平方米的销售收入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市场份额。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份额指的是某一竞争对手瓜分的商业房地产目录中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单独的市场份额数据不会被用来决定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一旦某一商业房地产已经建成,它的市场份额就会决定它的存在价值。

篇13

一、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1.内部竞争力形成要素

商业零售企业内部竞争力形成要素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具体来说,主要有人力资源、商誉、商品质量、店铺地理位置、社交资源、基础设施配备、顾客群、供货商渠道等,这些资源是企业提高自身发展效率,制定并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例如:地理位置作为商业零售企业的重要资源,其目标顾客就来自所属的商圈中,地理位置的不同直接决定了顾客的数量、购买能力、购买习惯等。位于黄金地段的零售企业,顾客数量多,且购买能力强、购买频率高,那么必然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位于冷背地段的零售企业,顾客数量少、购买能力弱、购买频率低,难以取得理想的效益。

零售企业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获利能力等,其最终形成企业的对外辐射影响力和对内的控制力。

零售企业所掌握的知识不受物质资源的约束,但其本身能转化成物化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包括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

2.外部竞争力影响因素

外部竞争力影响因素可以简单分成微观环境要素和宏观环境要素,微观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应商、竞争者和消费者。商业零售企业的供应商一般是制造企业,这些供应商以其品牌、产品、信誉等优势向销售商争取利于自身的交易条件,给销售商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也有制造企业采取两条腿走路模式,一方面给批发给企业,一方面又形成自身销售网络,参与市场流通,获得利润。供应商的直销行为影响了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与替代者日渐增多。由于零售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者较多,毛利日渐稀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站稳,价格,顾客群,商品质量成为关键点。潜在进入者则是指以新业态进入市场的企业或是新进入者以及外资零售企业,这些竞争者都对零售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影响。替代者则是指以非店铺零售方式出现的竞争者,如:电视购物、网购等,其与传统店铺式零售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消费者是决定企业利润的关键要素,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消费者需求结构、购物方式、购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宏观环境要素指的是指给企业发展带来市场机会和造成威胁的社会力量,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变量。

二、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作用机制

企业内部环境形成要素中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差异,且能相互转换,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实力,能力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知识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持续的关键。有形资源一般可在市场购买到,而无形资源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一种互动关系,资源促进能力的发挥,而能力又能集聚资源并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资源与能力的合理组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业零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实现集中购买,实现门店配送,以集团优势获得供应商更大的优惠措施,实现与供应商的双赢,现实中零售企业不仅要在市场中与竞争者抢夺顾客群,还要抢夺供应商资源,形成固定的供应商群体,以自己的信誉赢得供应商商品、货款上的支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如:零售企业非常重视信息的获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搜索,能快速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商品货源信息、竞争对手的动态信息等。通过信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在宏观环境要素上,其对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比微观因素相对弱一些,其中,经济环境、政治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国家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需求结构,从而影响到零售企业的利润;同时,经济环境又决定了零售企业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国家的政治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则影响到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最后,宏观环境因素中的人口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处于不同的阶层,都会对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影响零售企业的发展。

内部环境形成要素是商业零售企业的基础,外部环境要素通过内部环境要素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故而培育零售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企业内部着手。构成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部环境形成要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总之,商业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众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正确运用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有助于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