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zhejiang a middle school development side a landslide, the landslide between 1987 and 2005 sliding happens many times, and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constitute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o ensure that the landslide below constitutive (build) build content and personal safety,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andslide for when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landslide, on the slope stability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current landslide in a state of flux, and put forward the anti-slide pi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plasma QiShi retaining wall and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practices measures.
Keywords: landslid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Stabi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滑坡概况
该滑坡位于某中学教学楼后侧。1987年该中学试验楼北侧山坡上发现数条宽约2~5cm的地面裂缝,当地政府及时修建了一条长60m、高5m的简易临时挡土墙。1988年台风季节受连续暴雨影响,该山体产生了部分滑动(HPⅠ-1),由于挡墙及试验楼的阻挡,滑距较小(约30~90cm),避免了严重后果的产生,但发现滑坡的中部产生了宽约10~40cm的裂缝,并产生了10~60cm的错落台坎。在滑坡前缘局部地段,挡土墙部分被推倒或推移。2005年8月受台风所带来的强降雨影响,使挡墙再次发生变形位移,导致局部挡墙倒塌,破坏长度约6~8m。迫使又进行了挡墙加固,并设置了截水沟。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截至调查期间,再未发生明显的变形、滑动迹象。但强降雨或长时期的降雨,降低岩土体强度,仍有可能发生滑动甚至瞬滑。受前缘滑坡HPⅠ-1滑塌影响,后部土体失去支撑,有向下滑动趋势,形成潜在滑坡HPⅠ,滑坡体体积约170000m3,属中型滑坡。
二、滑坡发生的背景
(一)自然地理
1、气象
滑坡区地处浙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和海洋气团交替控制,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特点。
2、水文
区内丘陵地段沟谷多为干沟,仅在雨后有暂时性水流。但滑坡南部约50m外,有一珠游溪,其河流宽约30~50m,向东直接流入大海,受海洋潮汐影响,水位变化较大。根据观测资料,区内海洋水文如下:区内潮汐属规则半日潮,多年最高位4.52m,多年最低低潮位-3.60m,多年平均位2.4m,多年平均低潮位-1.73m;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
(二)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浙东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地貌形态: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及冲海积平原地貌。
(三)地层
经勘查,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系。其岩性分述如下:
1、前第四纪地层
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紫灰色凝灰岩,局部夹紫红色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
2、第四纪地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冲海积平原及山麓斜坡地带。其岩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a.全新统冲海积层(Q4al-m)分布于冲海积平原区表部,岩性为粘土,软塑状,厚0.00~2.30m。
b.全新统海积层(Q4m)分布于冲海积平原区表部,岩性为淤泥,灰色,流塑,为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厚0.00~1.40m。
c.中上更新统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冲海积平原中下部,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含粘性土卵石,厚0.00~28.00m。
d.中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2-3dl-pl)、残坡积层(Q2-3el-dl)主要分布于山麓斜坡附近及丘陵区表部,为灰黄色含碎石粘土及含粘性土碎石,厚3.40~11.90m。据勘查判断,滑动面即发生于此土层底部与全风化岩层顶部之间。
(四) 构造
滑坡区及其附近在构造上属于浙东南褶皱带中的温州—临海拗陷之黄岩—象山断拗带,泰顺—黄岩大断裂的东侧。由于区内岩性以刚性岩类(火山碎屑岩)为主,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以断裂形变为主,褶皱不发育。
(五) 水文地质条件
1、 地表水
滑坡体地表仅在雨季时形成的暂时坡面流,向坡脚低洼处排泄,由于滑坡区地形坡度较缓,植被较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较差。南部的珠游溪宽约30~50m,向东直接流向大海,受海洋潮汐影响,水位变化较大,水深一般为2~4m。
2、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含水介质、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水理性质,可将工程区范围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一)滑坡空间形态
滑坡HPⅠ-1纵长约60m,平均宽度约160m,滑体面积约7200m2,滑体平均厚度约7.0m,体积约50400m3,主滑方向242°,属小型滑坡。据调查访问,前缘剪出口位于斜坡体下部,曾有泉水溢出。
潜在滑坡HPⅠ平面形态呈圆弧形,前缘宽260m,后缘宽120m,主滑段滑坡长160m,主滑方向242°,表面积29000m2,滑坡体厚度约6.0m,体积约174000m3,属中型滑坡。
(二)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滑坡体
一、“失语症”与跨文化交际
2000年10月《光明日报》载文《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其中报道:“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欢迎与肯定的。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危险,但从跨文化视角对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以下简称《要求>),从跨文化视角对高职专业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及必须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失语症”( aphasia )一词源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 ( to speak ),意即“不能说话”,原意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人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现在“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汉语失语现象”等。本文所指的中国文化“失语”是中澳合作高职专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进行表达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社会语言学家D.Hymes在20世纪?0年代就提出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的能力”。其基本特征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交际、互通信息、交流情感。如果交流的一方完全放弃他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这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后人不断完善发展交际能力学说,概括起来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社会文化知识。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二、调查的实施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市某高校中澳合作高职四个专业的2008级(一年级),2007级(二年级)和2006级(三年级)部分学生中随机进行。他们大多学习了十年以上的英语,人学后一、二年级的英语听说课由澳大利亚外教,授课,专业基础课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自第四学期开始的专业课全部由外教授课。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人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对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集中的上课时间保证了问卷的正常发放与回收。
(二)研究目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本课题试图调查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三)研究的问题
本次调研主要研究:(1)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2)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3)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如何。
(四)研究工具
调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形式进行。问卷主要是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由与他们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词如=校生、补考、减负、户口簿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共10个组成,要求学生写出英文表述,每个1分。这些词和节日名称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其名称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英文表达能力。调查利用课外时间随机发放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独立作答。共发放问卷318份,其中一年级70份(2个班),二年级123份(4个班),三年级125份(4个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测试部分要求用英语闭卷独立完成。最后全部回收且有效。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表1可知,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一些重要节日名称的英语表达对于高职学生难度较大。在六大传统节日的名称英译中仅“春节’,和“端午节”两个节日的正确率超过一了半数。“重阳节”的英译正确率最低,反映了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甚至不知道该节日的存在。从整体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其次,出乎意料的是,总体上二年级明显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及外教的英语听说课训练,使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而一年级学生由于是第一学期,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面有待提高;三年级学生由于进人了紧张的专业课学习阶段,虽然也经过了和二年级相同的英语学习阶段,但遗忘的较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欠缺,说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反映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二年级与一年级相比,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总的来看,所有受试者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交流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从宏观上说,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牢固的同时,应该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问卷由对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看法、教材的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及与外教交往时的困难等六个方面的20个选项组成.注重了解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调查表明,三个年级中虽然有32.2%的受试者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但存在着对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39.1%的人认为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是造成与外国朋友交流困难的原因,只有11%的人认为对双方文化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问卷还反映受试者虽有一定的中国文化意识,但不能将两种文化平等对待。43%的受试者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吸收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知识,34%的人承认缺乏用目的语(英语)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但58%的学生认为英语应按照目的语的语用规则;39.2%的人认为要接受外来语语言与文化就必须尽力减少本族文化的影响;30%的人认为英语教材应体现目的语文化,而只有9.1%的人认为应体现本土文化;37%的人认为英语阅读应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7.9%的人认为应以母语文化为主。由此可以看出,认为目的语文化优于本族语文化观点的大有人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利于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结合测试和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欠缺。由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片面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目的语文化几乎被看作是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文所选内容多从国外报刊,杂志摘录,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学习者平时几乎没有接触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很少有人阅读本国出版的英文书刊,欣赏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上也主要讲解西方文化,母语文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旦进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自然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四、对策
(一)改革英语应试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果把《要求脚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以下简称《大纲》)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此举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对四六级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其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人迷途。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整理思路,重视对祖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学,采取措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随着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注人中国文化,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求外语教师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态度,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外事交流中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调整教材内容
诚然,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大有裨益。但是,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使中国文化空白的做法是短见的。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味地吸收外来文化,也是为了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又何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呢?有些学生英语知识相当丰富,可以毫不费力地与外国人交谈,然而,当外国人要他们讲述一些中国文化时,他们却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文化。
随着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教学方案、系统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实现了全面、有效提升。结合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学元素,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应该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其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具体衔接。
1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具体内涵分析
英国茶文化从出现,到形成,实际上都是世界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英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在丰富英语教学元素的同时,优化教学体系。
1.1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
英国最早的茶叶进口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皇室成员对茶叶的喜爱让这一贸易逐渐扩大起来,到了17世纪,茶叶已经从皇室走向平民百姓的家中,成为了全民饮品,“下午茶”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英国茶文化仪式颇为隆重,与中国人饮茶习惯清淡为主不同,英国人更喜爱在茶中添加牛奶、方糖等,浓厚的口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到了近现代,文化交流让英国下午茶走向世界舞台,受到其他各国人民的欢迎。在世界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极具传承价值的传统茶文化。而该文化实际上是融入世界各国优异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内涵。随着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日益全面,如今应用茶文化内涵,就极为必要。随着全球文化交往一体化不断加快,如今茶与茶文化成为世界化元素。因此,中西方之间都形成了该文化体系。
1.2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认知
中国茶文化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主要内涵为清高淡雅,与此不同,英国茶要佐以各式各样的点心,而且并不讲究茶叶的冲泡方法;中国人更喜欢喝绿茶,品其先苦后甘的韵味,而英国人则更喜欢红茶,是因为它和牛奶搭配起来更为合适;在器皿的选择上,中国茶文化用的是瓷器,而英国则更多的是银制用品,这种种差异也正是两种文化各自的魅力所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随着中国古代商贸的逐渐发达,茶叶随之传向西方国家,并深受喜爱,其中英国茶文化的发展成为其中的代表,同时文化的交流也在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这一大背景出发,浅析两者在精神文化上的不同,并以此拓宽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以期跟上时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2当前英语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状况及具体趋势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是目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根本和基础,学习技能为导向、综合素质为根本,其能够从根本上做好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2.1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目前更多重视的是对学生单词、语法的教育,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是目前教师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英语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教师在备课中尽心竭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昂,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对英语教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局限性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理念内涵,并且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完善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突出问题在于文化元素的缺失,尤其是英语作为文化色彩极其浓厚的学科,完善文化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其必然能够充分有效满足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通过丰富文化元素,从而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完善度,实现教学培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无缝对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是英语教学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要求。
2.2目前英语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过于狭隘,不能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学生虽然尽心学习,但是无论是英语技能还是知识积累提高的幅度依然不明显,教师备课时不能及时更新方法,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输出几乎为零,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建设性,浪费掉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任务设计方面,老师也不能合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只是简单追求氛围,这些缺陷的存在对英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整个教学体系内,未能完整融入实践元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完善。此外,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兴趣状况的有效培养,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方案,还是教学目标设置,都未能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3融入英国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创新机制
结合英国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能够突破目前教学局限性的最佳方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既学习到英国文化的魅力,又感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掌握更多的优秀知识。茶文化理念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中西方文化机制中都有应用,而中西方茶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其充分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从而沉淀教学内容,同时优化教学元素,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3.1通过英国茶文化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英国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和茶文化,因此两者结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茶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添加相关知识,配合课下有关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英国下午茶,并用英文标记相关物品,学习品茶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这种学习方式让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都可以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也可以积累相关文化素养。
3.2两种茶文化进行对比教育
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兴趣点,通过两种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从两种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礼仪、茶叶品种、精神层面以及器具的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性教学,并以不同点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扩充学生的单词库,又可以从不同层面上理解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实现教育中的健康发展。社会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不断成熟,补充实践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从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对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别,其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两种茶文化的差异性相互碰撞,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共鸣,让英语学习变得灵活起来。
3.3充分利用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
在英文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包括诗歌、散文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同时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并且可以举办相关诗歌的朗诵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生动的演绎和情景再现,认识到英国茶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随着时展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创新突破极为必要,尤其是其需要着重突破目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过尝试与文化体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融入茶文化内涵,所设置与应用的英语专业教学,不仅创新完善了该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满足英语教学体系发展的具体要求。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是从学生培养需要角度出发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无论是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还是通过参与该课程,对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4结语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语种,无论是该语言体系的影响力,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理念,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自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以后,英语在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极其主要的影响力,可以说,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学习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创新发展这一客观形势,在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应用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建萍.以英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茶叶,2014(6):152-155.
[2]张光陆.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09-112.
[3]肖绍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2-136.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届闽台茶乡交流会安溪举行
由安溪县人民政府、海峡卫视等主办,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安溪铁观音研究院、中国茶叶新闻网协办,泉州盛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为期2天的首届闽台茶乡交流大会,12月18日在安溪举行。在福建省台办、福建省农业厅、华夏文化促进会的指导下,此次大会以“深化闽台乡镇对接,再创茶乡产业辉煌”为主题,旨在促进两岸合作更趋深入和良性发展。在交流大会现场,闽台双方人士均表示,作为闽台茶乡交流的重要载体,两地博物馆将发挥平台作用,或定期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或互展涉茶文物,共同担当发展中华茶文化责任。
陕西茶种植传奇登上银幕
12月20日,一部讲述陕西茶叶史的影片《北纬33度》在西安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对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年轻人,在风景怡人的商南山区努力开创茶文化的故事。该片由兰一斐担当编剧,西影厂导演文世斌执导,宋小宁与羿坤主演。据悉,观众通过该片不但可以看到陕西商南山区美丽的景色,还可以了解到陕西茶叶史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