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文化相关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zhejiang a middle school development side a landslide, the landslide between 1987 and 2005 sliding happens many times, and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constitute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o ensure that the landslide below constitutive (build) build content and personal safety,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landslide for when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landslide, on the slope stability evaluation, shows that the current landslide in a state of flux, and put forward the anti-slide pi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plasma QiShi retaining wall and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practices measures.
Keywords: landslid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Stabi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滑坡概况
该滑坡位于某中学教学楼后侧。1987年该中学试验楼北侧山坡上发现数条宽约2~5cm的地面裂缝,当地政府及时修建了一条长60m、高5m的简易临时挡土墙。1988年台风季节受连续暴雨影响,该山体产生了部分滑动(HPⅠ-1),由于挡墙及试验楼的阻挡,滑距较小(约30~90cm),避免了严重后果的产生,但发现滑坡的中部产生了宽约10~40cm的裂缝,并产生了10~60cm的错落台坎。在滑坡前缘局部地段,挡土墙部分被推倒或推移。2005年8月受台风所带来的强降雨影响,使挡墙再次发生变形位移,导致局部挡墙倒塌,破坏长度约6~8m。迫使又进行了挡墙加固,并设置了截水沟。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截至调查期间,再未发生明显的变形、滑动迹象。但强降雨或长时期的降雨,降低岩土体强度,仍有可能发生滑动甚至瞬滑。受前缘滑坡HPⅠ-1滑塌影响,后部土体失去支撑,有向下滑动趋势,形成潜在滑坡HPⅠ,滑坡体体积约170000m3,属中型滑坡。
二、滑坡发生的背景
(一)自然地理
1、气象
滑坡区地处浙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和海洋气团交替控制,季风影响明显,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暖湿润的特点。
2、水文
区内丘陵地段沟谷多为干沟,仅在雨后有暂时性水流。但滑坡南部约50m外,有一珠游溪,其河流宽约30~50m,向东直接流入大海,受海洋潮汐影响,水位变化较大。根据观测资料,区内海洋水文如下:区内潮汐属规则半日潮,多年最高位4.52m,多年最低低潮位-3.60m,多年平均位2.4m,多年平均低潮位-1.73m;潮流为不规则半日浅海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
(二)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浙东沿海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较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地貌形态: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及冲海积平原地貌。
(三)地层
经勘查,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及第四系。其岩性分述如下:
1、前第四纪地层
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J3x):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紫灰色凝灰岩,局部夹紫红色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
2、第四纪地层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冲海积平原及山麓斜坡地带。其岩性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a.全新统冲海积层(Q4al-m)分布于冲海积平原区表部,岩性为粘土,软塑状,厚0.00~2.30m。
b.全新统海积层(Q4m)分布于冲海积平原区表部,岩性为淤泥,灰色,流塑,为高压缩性低强度土,厚0.00~1.40m。
c.中上更新统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冲海积平原中下部,主要岩性为灰黄色含粘性土卵石,厚0.00~28.00m。
d.中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2-3dl-pl)、残坡积层(Q2-3el-dl)主要分布于山麓斜坡附近及丘陵区表部,为灰黄色含碎石粘土及含粘性土碎石,厚3.40~11.90m。据勘查判断,滑动面即发生于此土层底部与全风化岩层顶部之间。
(四) 构造
滑坡区及其附近在构造上属于浙东南褶皱带中的温州—临海拗陷之黄岩—象山断拗带,泰顺—黄岩大断裂的东侧。由于区内岩性以刚性岩类(火山碎屑岩)为主,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以断裂形变为主,褶皱不发育。
(五) 水文地质条件
1、 地表水
滑坡体地表仅在雨季时形成的暂时坡面流,向坡脚低洼处排泄,由于滑坡区地形坡度较缓,植被较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较差。南部的珠游溪宽约30~50m,向东直接流向大海,受海洋潮汐影响,水位变化较大,水深一般为2~4m。
2、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含水介质、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水理性质,可将工程区范围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一)滑坡空间形态
滑坡HPⅠ-1纵长约60m,平均宽度约160m,滑体面积约7200m2,滑体平均厚度约7.0m,体积约50400m3,主滑方向242°,属小型滑坡。据调查访问,前缘剪出口位于斜坡体下部,曾有泉水溢出。
潜在滑坡HPⅠ平面形态呈圆弧形,前缘宽260m,后缘宽120m,主滑段滑坡长160m,主滑方向242°,表面积29000m2,滑坡体厚度约6.0m,体积约174000m3,属中型滑坡。
(二)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滑坡体
一、“失语症”与跨文化交际
2000年10月《光明日报》载文《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其中报道:“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欢迎与肯定的。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危险,但从跨文化视角对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以下简称《要求>),从跨文化视角对高职专业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及必须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失语症”( aphasia )一词源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 ( to speak ),意即“不能说话”,原意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人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现在“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汉语失语现象”等。本文所指的中国文化“失语”是中澳合作高职专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进行表达的现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社会语言学家D.Hymes在20世纪?0年代就提出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形式是否可能;实际履行是否可行;根据上下文是否恰当;实际上是否完成。即“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的能力”。其基本特征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交际、互通信息、交流情感。如果交流的一方完全放弃他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这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后人不断完善发展交际能力学说,概括起来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社会文化知识。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二、调查的实施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市某高校中澳合作高职四个专业的2008级(一年级),2007级(二年级)和2006级(三年级)部分学生中随机进行。他们大多学习了十年以上的英语,人学后一、二年级的英语听说课由澳大利亚外教,授课,专业基础课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授课,。自第四学期开始的专业课全部由外教授课。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人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对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集中的上课时间保证了问卷的正常发放与回收。
(二)研究目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本课题试图调查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三)研究的问题
本次调研主要研究:(1)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2)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3)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如何。
(四)研究工具
调查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形式进行。问卷主要是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由与他们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词如=校生、补考、减负、户口簿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共10个组成,要求学生写出英文表述,每个1分。这些词和节日名称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其名称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英文表达能力。调查利用课外时间随机发放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独立作答。共发放问卷318份,其中一年级70份(2个班),二年级123份(4个班),三年级125份(4个班)。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测试部分要求用英语闭卷独立完成。最后全部回收且有效。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表1可知,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一些重要节日名称的英语表达对于高职学生难度较大。在六大传统节日的名称英译中仅“春节’,和“端午节”两个节日的正确率超过一了半数。“重阳节”的英译正确率最低,反映了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甚至不知道该节日的存在。从整体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其次,出乎意料的是,总体上二年级明显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了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及外教的英语听说课训练,使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而一年级学生由于是第一学期,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面有待提高;三年级学生由于进人了紧张的专业课学习阶段,虽然也经过了和二年级相同的英语学习阶段,但遗忘的较多。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欠缺,说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反映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二年级与一年级相比,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但总的来看,所有受试者该项能力都相对较弱。交流是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交流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从宏观上说,决不是一方向另一方“一边倒”式的学习。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牢固的同时,应该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问卷由对英语学习的目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看法、教材的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及与外教交往时的困难等六个方面的20个选项组成.注重了解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调查表明,三个年级中虽然有32.2%的受试者认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但存在着对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39.1%的人认为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是造成与外国朋友交流困难的原因,只有11%的人认为对双方文化了解有助于跨文化交流。问卷还反映受试者虽有一定的中国文化意识,但不能将两种文化平等对待。43%的受试者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吸收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知识,34%的人承认缺乏用目的语(英语)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但58%的学生认为英语应按照目的语的语用规则;39.2%的人认为要接受外来语语言与文化就必须尽力减少本族文化的影响;30%的人认为英语教材应体现目的语文化,而只有9.1%的人认为应体现本土文化;37%的人认为英语阅读应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7.9%的人认为应以母语文化为主。由此可以看出,认为目的语文化优于本族语文化观点的大有人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利于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不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结合测试和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确实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欠缺。由于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长期以来被片面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导入,目的语文化几乎被看作是文化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文所选内容多从国外报刊,杂志摘录,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学习者平时几乎没有接触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很少有人阅读本国出版的英文书刊,欣赏英译中国文学作品。教师在课堂上也主要讲解西方文化,母语文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完全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立足于本土文化的不断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旦进人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环境,自然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四、对策
(一)改革英语应试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对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反馈,也是对教与学的暗示和“反拨”。重视技能测试的同时加强知识型课程的测试,就会强化知识型课程的教与学。如果把《要求脚和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以下简称《大纲》)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显著不同除去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由“读”是第一位,转变为“听说”第一位,以及《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明确定义,强调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3项内容,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之外,《要求》还对统一的教学测试做作出了显著修改,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单独命题组织考试,也可以实行地区或校际联考,也可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就打破了四、六级考试这一原来的统一考评标准。此举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对四六级统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这场讨论的终结,因为其意义并不限于这些统考。统考是一根高校英语教学测试的指挥棒,必然上行下效。所以,这场争论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英语教学测试已经走人迷途。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重新整理思路,重视对祖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学,采取措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随着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在英语教学中注人中国文化,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求外语教师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引导他们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培养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宽容态度,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外事交流中不辱使命。为此,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意识,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增设“中国文化”课程,调整教材内容
诚然,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学习材料对学生掌握纯正外语大有裨益。但是,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使中国文化空白的做法是短见的。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味地吸收外来文化,也是为了传播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又何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呢?有些学生英语知识相当丰富,可以毫不费力地与外国人交谈,然而,当外国人要他们讲述一些中国文化时,他们却往往不知所措。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文化。
随着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教学方案、系统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实现了全面、有效提升。结合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学元素,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应该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其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具体衔接。
1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具体内涵分析
英国茶文化从出现,到形成,实际上都是世界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英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在丰富英语教学元素的同时,优化教学体系。
1.1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
英国最早的茶叶进口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皇室成员对茶叶的喜爱让这一贸易逐渐扩大起来,到了17世纪,茶叶已经从皇室走向平民百姓的家中,成为了全民饮品,“下午茶”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英国茶文化仪式颇为隆重,与中国人饮茶习惯清淡为主不同,英国人更喜爱在茶中添加牛奶、方糖等,浓厚的口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到了近现代,文化交流让英国下午茶走向世界舞台,受到其他各国人民的欢迎。在世界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极具传承价值的传统茶文化。而该文化实际上是融入世界各国优异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内涵。随着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日益全面,如今应用茶文化内涵,就极为必要。随着全球文化交往一体化不断加快,如今茶与茶文化成为世界化元素。因此,中西方之间都形成了该文化体系。
1.2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认知
中国茶文化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主要内涵为清高淡雅,与此不同,英国茶要佐以各式各样的点心,而且并不讲究茶叶的冲泡方法;中国人更喜欢喝绿茶,品其先苦后甘的韵味,而英国人则更喜欢红茶,是因为它和牛奶搭配起来更为合适;在器皿的选择上,中国茶文化用的是瓷器,而英国则更多的是银制用品,这种种差异也正是两种文化各自的魅力所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随着中国古代商贸的逐渐发达,茶叶随之传向西方国家,并深受喜爱,其中英国茶文化的发展成为其中的代表,同时文化的交流也在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这一大背景出发,浅析两者在精神文化上的不同,并以此拓宽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以期跟上时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2当前英语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状况及具体趋势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是目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根本和基础,学习技能为导向、综合素质为根本,其能够从根本上做好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2.1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分析
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目前更多重视的是对学生单词、语法的教育,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是目前教师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英语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教师在备课中尽心竭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昂,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对英语教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局限性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理念内涵,并且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完善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突出问题在于文化元素的缺失,尤其是英语作为文化色彩极其浓厚的学科,完善文化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其必然能够充分有效满足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通过丰富文化元素,从而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完善度,实现教学培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无缝对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是英语教学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要求。
2.2目前英语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过于狭隘,不能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学生虽然尽心学习,但是无论是英语技能还是知识积累提高的幅度依然不明显,教师备课时不能及时更新方法,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输出几乎为零,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建设性,浪费掉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任务设计方面,老师也不能合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只是简单追求氛围,这些缺陷的存在对英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整个教学体系内,未能完整融入实践元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完善。此外,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兴趣状况的有效培养,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方案,还是教学目标设置,都未能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3融入英国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创新机制
结合英国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能够突破目前教学局限性的最佳方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既学习到英国文化的魅力,又感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掌握更多的优秀知识。茶文化理念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中西方文化机制中都有应用,而中西方茶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其充分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从而沉淀教学内容,同时优化教学元素,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3.1通过英国茶文化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英国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和茶文化,因此两者结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茶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添加相关知识,配合课下有关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英国下午茶,并用英文标记相关物品,学习品茶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这种学习方式让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都可以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也可以积累相关文化素养。
3.2两种茶文化进行对比教育
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兴趣点,通过两种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从两种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礼仪、茶叶品种、精神层面以及器具的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性教学,并以不同点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扩充学生的单词库,又可以从不同层面上理解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实现教育中的健康发展。社会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不断成熟,补充实践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从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对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别,其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两种茶文化的差异性相互碰撞,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共鸣,让英语学习变得灵活起来。
3.3充分利用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
在英文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包括诗歌、散文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同时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并且可以举办相关诗歌的朗诵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生动的演绎和情景再现,认识到英国茶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随着时展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创新突破极为必要,尤其是其需要着重突破目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过尝试与文化体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融入茶文化内涵,所设置与应用的英语专业教学,不仅创新完善了该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满足英语教学体系发展的具体要求。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是从学生培养需要角度出发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无论是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还是通过参与该课程,对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4结语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语种,无论是该语言体系的影响力,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理念,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自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以后,英语在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极其主要的影响力,可以说,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学习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创新发展这一客观形势,在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应用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建萍.以英国茶文化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茶叶,2014(6):152-155.
[2]张光陆.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09-112.
[3]肖绍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2-136.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届闽台茶乡交流会安溪举行
由安溪县人民政府、海峡卫视等主办,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安溪铁观音研究院、中国茶叶新闻网协办,泉州盛世三和茶业有限公司承办,为期2天的首届闽台茶乡交流大会,12月18日在安溪举行。在福建省台办、福建省农业厅、华夏文化促进会的指导下,此次大会以“深化闽台乡镇对接,再创茶乡产业辉煌”为主题,旨在促进两岸合作更趋深入和良性发展。在交流大会现场,闽台双方人士均表示,作为闽台茶乡交流的重要载体,两地博物馆将发挥平台作用,或定期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或互展涉茶文物,共同担当发展中华茶文化责任。
陕西茶种植传奇登上银幕
12月20日,一部讲述陕西茶叶史的影片《北纬33度》在西安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对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年轻人,在风景怡人的商南山区努力开创茶文化的故事。该片由兰一斐担当编剧,西影厂导演文世斌执导,宋小宁与羿坤主演。据悉,观众通过该片不但可以看到陕西商南山区美丽的景色,还可以了解到陕西茶叶史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提供多个项目的服务性行业,茶室、茶吧、茶馆等茶文化休闲场所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中逐渐兴起,因而对懂茶艺的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面积最广的国家,也是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和出口量世界第三的国家。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文化在酒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2014年3月,我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峨眉山雪芽大酒店在成都正式开业,从软硬件两方面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发扬得淋漓尽致。此外,在酒店中设置茶室、茶吧等服务设施更是常见。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以及泡茶的相关技艺,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升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1]。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并兼具儒、道、佛三家之美。通过对茶艺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文化基础知识、不同茶类的泡茶技法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外塑形象、内修素质的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增加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以及更好地服务酒店行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客房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酒店管理和服务能力。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酒店行业重要的产品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茶艺方面的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叶的鉴别、六大茶类的基本泡法、茶艺表演、茶艺馆经营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茶艺人才的需要[2]。
(二)教学思路。茶叶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性,遵循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于服务技能的培养,如茶艺表演、茶艺冲泡和茶水服务等,使学生掌握茶事接待服务知识、岗位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并加强相关技能的练习,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还应注重茶文化以及茶叶知识的介绍,以更好地为客人提供茶事服务。此外,还可通过以赛促学、以考证促学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参加茶艺技能大赛和争取获得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茶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茶艺与席间茶水茶点服务、会议茶水服务等服务项目相融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共计48学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茶文化概述。主要包括茶叶的起源、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茶道与茶艺、民族茶俗等内容。第二,茶叶知识。主要介绍茶叶的分类、加工、贮存、鉴别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其重点在于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掌握六大基本茶类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别,以便于日后为客人介绍茶叶。第三,茶叶基本冲泡。本章在掌握茶艺礼仪的基础上,学习茶具知识、用水知识以及泡茶的相关技法和程序,以期学生能学会依茶类挑选茶具、泡茶用水、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以及冲泡次数等,并掌握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泡茶技艺。本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实操为主,课时约15个。第四,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在掌握基本茶艺冲泡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和茶席设计的创作,使学生在自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茶艺。第五,茶与健康。主要介绍茶的主要成分、保健功效以及如何科学饮茶,通过学习可以在今后的茶事服务中为客人解惑答疑、推荐合适的茶叶。第六,茶艺馆服务与管理。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艺馆的类型、茶艺馆的经营与创新、茶艺馆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等。
(四)教学方法。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茶艺课程内容较为精简,可操作性强。课程的茶文化概述、茶与健康、茶艺馆服务与管理三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以讲授法为主;而茶叶知识、茶叶基本冲泡以及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以教师示范法、学生小组练习法为主,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兴趣。在茶艺的实践操作教学中,注重环境的营造,辅以茶艺音乐、插花、焚香、服装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资料等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更加生动、快捷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茶艺基础知识竞赛以及茶艺冲泡技能比赛,并进行茶艺表演以及茶席设计自创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茶馆、茶叶店、茶厂等,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茶叶冲泡以及茶馆经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业与考核。作业与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茶艺课程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学生自己设计一次下午茶、自创调饮茶、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茶艺表演、以小组为单位的茶席创意设计等,主要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考核方面,采取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日常考核主要在每个章节结束之后,主要巩固学生所学,同时检测其学习效果。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占总分数的40%,主要检测学生对茶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核占60%,主要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基础茶类的冲泡演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识茶、泡茶和品茶。
作者:黄素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二、沈阳师范大学茶文化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茶文化、茶艺课程已经开设,建设过程顺利
沈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3年10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茶文化”通识选修课程,迄今已经开设了三个学期,每届学生人数为120人。我校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等院校,2014年被学校评为核心通识课程,开课以来授课效果和学生反馈良好。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增设茶艺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2014年我校派出5名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学生参加了“凤牌滇红杯”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二)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初建
茶文化课程内容包括:茶的起源、茶文化简史、茶道宗师—陆羽、六大茶类及制作方法、中国十大名茶、中国茶艺、茶具及茶礼、泡茶技艺、茶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道精神、茶与习俗、茶与艺术、茶与保健。该课程共15节30课时,茶艺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区分不同茶叶和茶具,并掌握茶之艺术,根据不同茶类,进行茶具、调饮和茶食的搭配设计。
三、茶文化课程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学环境优秀,实验设施设备有保障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2008年被评为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在辽宁省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实验中心拥有良好的课程实验环境,100平方米的茶艺实验室是学生实践教学的良好保障,各种茶类的茶叶茶具设备齐全,对建设茶文化课程起着非常有利的保障作用。
(二)高校资源丰富,领导大力支持
沈阳师范大学拥有东北地区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每年图书馆按教师要求购进茶文化课程相关图书和音像资料。旅游管理学院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1.5万册,专业期刊201种,并有数万元的音像资料,其中茶文化课程图书音像资料丰富。此外,旅游管理学院实验中心,拥有专业茶艺实验室,自制六大茶类茶叶上百个品种的茶样实验用品,还有计算机室、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等课程辅助设备可共享使用。
(三)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行业参与度高
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国家级高级茶艺师、国家级评茶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与行业联系紧密。几年来一直在学校从事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方面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并多次深入茶产区考察、交流、座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教授的大学茶文化、茶艺知识技能、茶文化与茶叶基础知识等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还在2010年起被辽宁省茶业协会聘任为辽宁省茶业协会茶艺培训教师,这些相关的软件条件也为该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大学茶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一体两翼之茶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许嘉璐先在首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期间提出了“中华文化一体两翼”的观点。他指出:一体是指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四观”的内涵,“翼”是使“体”能够飞起来的通道和形式;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现在中华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茶叶需要扶植。至于其他文化形态,诸如书法、绘画、戏曲、歌舞、工艺、武术等,虽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性情和品格,但都如同飞鸟身上的羽毛。茶与中医,堪称展翅大翼。许嘉璐先生还认为传统文化要向青年人普及。他说:未来青年人是主体,传播要靠青年人。许先生一体两翼的观点得到了茶业界各方面人士的一致赞同,传承茶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青年人的重任。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少年恒强,则中国恒强;青年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梦涌动着青春的力量,青年人的梦想从未间断,面对中国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中国青年人应推动着中国的茶业复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茶文化、茶艺精华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去学习和传承。
(二)茶文化课程中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每学期上课初,茶文化课程授课教师会布置学生一些参与课程活动服务的环节,让选课学生自由报名选择。如:课代表两名,有单反器材的摄影爱好者1-2名,擅长泡茶的学生4组约12人左右,打水给同学泡茶用的学生,拿茶叶提供给课程品饮的学生,愿意为老师每次上课取拿茶具的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上与茶有关的喜欢分享的学生数名等。在茶文化的课程中,任课教师针对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现状,在每节课程中都设置一些让部分学生操作的实践环节,改变了课堂中单一讲解授课的局面,通过实践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资助课程建设
宣传课程的参与性,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赞助课程,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在2013-2014第2学期的课程中,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大益茶道院就有到课堂中来参与教学的公益讲座,且效果反馈很好,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很多茶文化行业中的协会、学会、企业也从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角度对我校茶文化的课程进行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比如:赞助上课所用茶具、茶叶、教材等资料;组织授课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组织任课教师去茶叶产区和企业深入调研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课程建设中经费不足的矛盾,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就业途径
近几年,茶文化热的现象在我国各地以及大学校园中悄然出现,饮茶热直接导致产业形态的各类茶文化经济实体也在悄然兴起,如茶文化设计、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媒介、茶文化旅游等。茶文化产业通过生产茶文化商品或提供茶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正在逐渐做到以实为主,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事服务等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在高等院校中开设茶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不但在学生中普及国学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进入地域行业的素质要求。
基金项目: 1.研究生“茶文化学”重点课程建设(2014YZ0005);2.2015年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项目(云教高〔2015〕58号);3.2015年“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发改委〔2014〕1782)
引言
“茶文化学”是云南农业大学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主要介绍茶学基础、冲泡技艺、茶与养生、茶与文学、茶与宗教、茶与少数民族、茶与人生等相关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集中在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知识通过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并提升学生对于茶史、茶文、茶艺、茶道等各种茶文化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由微博、微信、微课、微小说等组成的“微时代”。其中,“微电影”作为一种将人类情感与数字化展示集于一身的“微型新媒介”,应用于“茶文化学”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巩固与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热爱茶文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 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多元化主题,具体而言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1]。
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体现了一种深深根植于“草根”阶层的平民文化[2]。其一,微电影的放映方式和播放时间灵活,适用于移动终端播放;其二,其成本易于把控,学生等无薪一族也具备拍摄条件;其三,微电影易于控制拍摄时间,在学生繁忙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理想便利的创作休闲方式。
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来看,“微电影”亦十分适宜应用于教学[3],尤其是茶文化学教学。其一,热爱茶的青年学生具有表现自我风采的积极心理,微电影能够作为展现丰富茶文化元素的载体;其二,可以给学习茶文化的研究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契机,通过亲自拍摄微电影能够使学生深入感受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其三,学习“茶文化学”的研究生对微电影等流行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根据茶文化教学内容,同学们可以自拟主题,自编自导,充分发挥多学科知识与茶学的交融。同时,还可以结合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拓展茶文化空间和茶文化元素。所以,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引入微电影的教学方式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改革。
2 微电影是改革“茶文化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很多,主要的理论依据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建构主义[3],主要从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索了课堂微电影展示与课下微电影制作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将茶文化学理论知识融汇于微电影视频内容之中,并分配3~5名学生为一小组进行微电影拍摄,从而,首次将微电影这一媒介成功应用于研究生茶文化教学。
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向学生传授有关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板书、放映PPT等传统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放映一些能够反映茶文化精髓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其中,一部分来自于网络资源,如,《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国外茶叶传播的历史、茶与人生的感悟等微视频片段;另一部分来自自制作品,包括自制调饮茶、不同茶类冲泡、少数民族茶礼茶俗演绎等微视频,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每次微电影放映结束以后,老师与学生都会围绕视频涉及的茶学知识进行热烈的课堂讨论,思想亦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碰撞与升华。
在“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堂上放映蕴含茶文化精髓的微电影,课下制作紧密结合茶文化的微视频这种方式,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将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生活的积极性。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向学生布置了制作茶叶微电影的任务,作为学业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3~5名学生组成团队,制作一部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微电影作品,内容丰富而富有创意。完成后,我们将以学生们制作的微电影为内容,举办一堂微电影赏析课,并由老师和学生进行现场点评和集体打分,分享不同小组拍摄的作品,共同见证同学们学习茶文化学的成果。同学们的作品结合茶道、茶艺充分展示了茶之美、器之美、水之美、艺之美、景之美、席之美、人之美。通过微电影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了将茶文化课堂中枯燥的理论知识付诸生动实践的目的。
3 微电影应用于“茶文化学”有利于同学们学以致用
在“茶文化学”课程中大力弘扬微电影教学,具有十分深刻而普遍的意义。在理论传授方面,将微电影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板书和PPT教学形式相比,后者偏向于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静态内容,而前者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人人参与趣味创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在操作实践方面,微电影制作需要组建团队,涉及剧本创作、选景、拍摄、剪辑与合成处理,通过制作微电影,可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应对工作中的复杂挑战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完善,微电影教学创新了高等学校茶学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我校“茶文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一,微电影将“茶文化学”的相关知识直观展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微电影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茶艺茶道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微电影有利于学生以沟通、学习、实践和创新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培养他们欣赏茶文化之美的情操亦大有裨益。
第三,微电影增强了学习兴趣,它记录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宣传了茶学学科的特色,并且增添了对于将茶文化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乐趣,有益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与深化[4]。
总之,微电影是研究生“茶文化学”创新性教学的尝试,是研究生“茶文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校研究生茶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将微电影应用于研究生茶学教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重新认识自身价值,规划未来的人生;有利于弘扬以茶文化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热爱茶文化、懂得生活美”的新一代茶人。
参考文献
[1] 黄志伟. 探讨微电影创作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3(16):187.
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因此在中国也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在当下城市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文化,建立茶文化旅游成为了优势选择。传统茶园,只是作为种茶、采茶出现,但是茶文化旅游却是整合采茶体验、茶艺表演、茶历史讲解于一身的旅游形态,是对传统茶文化的复兴之举。茶文化旅游,依靠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历史绵长的文化底蕴,在众多文化形态中优势明显、独树一帜。尽管茶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宣传力度和经验不足,加之营销方案较少,尤其是网络营销策略的缺失,致使茶文化旅游在网络营销上存在很多问题。
1茶文化旅游网络营销现状
尽管网络营销已经渗透到了茶文化旅游行业,可是当下的营销方式还是以传统营销方式为主。茶文化经营者为了缩减成本和要求直观效率会大多考虑线下广告,对网络宣传缺乏信任和了解。使用互联网也只是限于文字编辑和上传图片,没有使用互联网的多重宣传方式。因此,由于经营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使网络宣传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思维,需要的是专业的工程师和程序员,可在茶文化旅游中却是由工作人员充当。在网站宣传过程中,应熟稔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网站搭建技能,营销和维护网站的能力,甚至还应该掌握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营销,才能将茶文化宣传出去,发扬光大。纵观茶文化旅游的网站,做得过于中规中矩,缺乏特色。目前的网站只是放一些景区介绍和茶文化相关知识,没有定期的更新替换,这就造成网友不太喜欢浏览过于死板的网站,使得网站成为了无用的摆设。
在普通经营者的认知里,网络营销便是网站打广告,这样的认知造成网站形成不了特色,产品过于单一,没有优势和口碑。其实网络营销,是一种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在网络上,除了宣传旅游景区的优势和特色,更应该建立起与游客的互动和联系。如果说将网站做得优美精致是为了增加短期点击率和关注度,那么建立互动平台便是吸引长期客源。然而,目前的现状是缺失相应的论坛、博客等辅助平台,因此造成客源的大量流失。网站从设计高度上没有跟进时代步伐,因此也不适合消费者的特殊需要。以往的宣传都是停留在宣传景区上,因此网站便更多的是介绍景区景色和茶文化。但是随着消费者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他们开始关注旅游体验和附属产品,然而旅游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地关注到游客的细微变化。以致于在网站上没有关于宣传旅游体验的简介,也没有关于茶文化纪念品的售卖。这个问题不但是网络营销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旅游亟待解决的难题。
2茶文化旅游网络营销的优势性
尽管茶文化旅游的网络营销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与成熟的旅游行业的网络宣传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由于网络营销存在巨大优势,因此在茶文化旅游中有着巨大的利用空间。
2.1互动性强
“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1]因为在营销策略上借助了计算机平台,因此网络营销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就打破了一元结构,使得宣传者与参与者实现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网络营销不但可以依托计算机实现宣传,还可以建立微博、博客、BBS等多种互动形式,抓住更多喜欢中国茶文化的潜在客户,并将其发展成目标客户。
2.2营销空间大互联网的优势
就在于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营销效率。以茶文化旅游线下宣传举例,宣传范围十分有效,而且受到时间、天气、人员的影响。但是网络营销,却是可是二四小时不间断工作的形式,且只要网络可到达的地方都可以宣传。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去了解相关信息,这就大大打破了市场壁垒,开拓市场广度。
2.3效果显著
互联网协作,可以通过程序分析消费者好恶,从而制定个人化的营销方案。这样就达到了精准营销,个性宣传,使得宣传效果大大增强。此外,互联网上还开设博客、微博等互动平台,可随时接受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便可以及时更改,使宣传更贴近消费者喜好和口味。同时,网络平台不但提供文字宣传,还有图片、视频,这就给不同人群以可能性。文化程度较低或者喜欢欣赏美景的便可以选择图片和视频。这就扫除了以往宣传的单调和乏味,增加浏览者的参与感和热情度,提高宣传效果。
2.4成本较低
传统宣传模式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需要场地和调研,但是网络营销在众多方面都能大幅度降低。在人力方面,只需要依靠专业的程序员和工程师将需要展览的内容放置在网站上即可,省去许多人员一同参与的大投入和大消耗。此外,线下宣传需要一定的宣传单页和印刷品,然而在互联网宣传中这些消耗也可省去。因为互联网是网上办公,可以通过光纤传输和电子邮件将宣传资料发送到目标位置,因此也可省去一部分物力消耗。同时,由于互联网可是实现互动交流,因此除了建设网站之前的调研活动,之后的消费者反馈调研也可在网络上完成。所以网络营销在茶文化旅游中有着众多优势,应当大力发展,积极运用。
3茶文化旅游网络营销实现方式
茶文化旅游的网络营销,由于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象征,所以虽然是旅游网络营销的一小部分,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茶文化旅游,兼具田园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绿色之美。”[2]因此,应当依据茶文化的优势和特点设计网络营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准宣传,有的放矢。
3.1定位网站特色
网站定位是实现网络营销的第一步,只有有了明确的网站定位才能实现营销的达成和实现。中国茶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表达。赣南有采茶舞,其独特的舞蹈形式正是与采茶、种茶相结合的结果,因此也具有着十分明显的识别度和区分性。这种茶文化中的个性化便可应用到网站中去,使得网站的设计既区别与其他形式的文化旅游形态,同时也可以明确其在众多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地位。再如河南信阳特色毛尖茶,深受荆楚文化熏陶,因此完全可以将荆楚特色的云纹运用到网站的首页,使得纹理有着浓郁的信阳毛尖特色,这不但可以增加识别度,同时也无形中宣传了地方文化。网站特色,是旅游营销制胜的先决条件,拉开区别度,避开千人一面,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3.2定制个
随着中国大国姿态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中国文化吸引。“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强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也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与各国共享茶文化。”[3]茶文化的兴盛和发展,既得益于大国崛起的东风,同时也是茶文化魅力的吸引。因此,在着眼于网络营销时,不但要看重中国游客,更应该抓住外国友人。所以,在网站制作上,更应该考虑双语,甚至是多语的文化交往。除了网站上,设计英语等其他语种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外国人的思维传统和消费习惯,只有做到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制定个性的服务内容,才能够吸引包括外国人在内的茶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3.3完善网站操作
有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和设计,还应该细化网站的具体内容。应该以消费者的身份去考虑网站的运营和发展。在网站中应该建立导航系统,并分成查询功能、介绍功能、购物功能等,将消费者的需求一网打尽。同时,应该完善网上支付平台,支持网上订票,网购附属品的业务,使得网站真正为游客服务。当然,在设计这些应用窗口时,应该本着“简化程序”的原则进行操作,使得网络营销真正惠及于民,方便百姓。
3.4注重网络推广
网络营销手段,从本质上说是动用互联网思维,这便是从传统思维向新兴媒体的重大转变。以往的宣传讲究的是“叫卖”,其结果是可以吸引一批消费者参与进来,但其普及范围只存在于宣传的地区,其他地区未能形成辐射。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应该借助互联网的多种途径,实现多重推广。互联网不但可以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站,供消费者浏览和查询。还可以在微博、博客上进行宣传,使得更多的目标客户关注茶文化景区的旅游特色。同时,还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营销,采取“推拉”结合的方式达到宣传效果。首先可以在网站建立旅游路线、景观特色等网站内容,吸引浏览者留下自己的相关联系方式。之后便可将茶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编辑成册,发放给已留下浏览者的电子邮箱,这样既可以实现有的放矢,同时也能实现节约资源,有着一箭双雕的宣传效果。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正在成为一个大平台。中国茶旅游也应该借助这一信息爆炸的优势和方便,实现茶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网络营销战略,既是中国科技发达的鲜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与时代接轨的最好证明。中国茶文化绵延至今,正是它每次与时代的结合。在这经济发展的快轨道上,茶文化旅游的勃兴和发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有力体现。因此,茶文化旅游实现互联网宣传,不但是茶文化的进步性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实现科技与智能的开始。这不但有可以惠及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及其实现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1.
对外汉语作为以其他种类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民族)的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汉语教学[1]。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当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全部囊括在内是不现实的,那么挑选出极其代表性内容并将其呈现给留学生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在茶文化上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国茶文化自诞生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有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在选茶、制茶、品茶等诸多环节均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观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付诸实践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茶史、茶俗以及茶艺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最终服务于他们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程性质上,还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或者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均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的语言为工具进行准确阐释。所以,在对茶文化课程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重视和做好对不同部分的组织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最终方便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理解。
2.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全都属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要在使其系统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中国文化,提升该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所以,就教学内容来看,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建议选择和使用最基础的内容,结合他们的汉语水平,对词语的难度系数予以合理控制,另外,还需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
2.3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茶文化的相关学习,从而在汉语实际应用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而应基于实践考虑,从而帮助其提升能力。
2.4趣味性原则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在接受异文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应赋予其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和策略
3.1明确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圈,为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其次,由于学习的是汉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汉语言进行,而没有充分关注和其他知识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3]。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相当尴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下意识地避免冒犯学生,迁就他们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触到正宗的中国文化,使其难以很好地适用于交际实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学思维的尺度,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质量。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传播过程,这离不开对外汉语机构和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接受中国茶文化。
3.2注重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
首先,教学双方主体均应该学会差别对待。受教育者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必然不尽相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导致受教育者拥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差别的对待受教育者。来自亚洲国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无法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师需对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较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出差异之处。如此才能为受教育者的理解扫平障碍,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双方应学会。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圈存在差异,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往往拥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若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受教育者国家的茶文化,有机运用对比教学法,在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均不应该固守本国文化不放手,甚至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双方均应积极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华,如此才能在汉语学习中事半功倍,同时保证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人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开多方面对比,依托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强行解读异文化。让受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茶文化,以此为前提,,从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顺利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合理开发教材
一方面,规划好中国茶文化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内容。初级、中级、高级这三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应结合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对茶文化教学所涉及的字、词、句等等进行合理的编写以及安排[5]。另一方面,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该阶段也是其学习汉语、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入门阶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做好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编排工作,并结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安排更深层次的茶文化教学内容。
3.4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理论知识系统化。从理论层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因而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获得可喜成绩。笔者研究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研究上仍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侧重茶树种植、茶道茶艺以及茶的营销学等几个少数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论体系,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其次,茶文化理论知识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也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全局视角来审视“汉语热”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对外汉语茶文化进行研究时,应积极考虑时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配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6]。最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均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汲取中国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来自他国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均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他们传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视所授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应和生活实践高度接轨,服务于生活实践,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可佳的成绩,然而在文化教学领域却暴露出诸多不足。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世界性,其必然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却发现,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就如何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巩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就长远视角来看,中国茶文化必然会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而获得更多留学生的关注,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邓晓明.浅谈文化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一、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1.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结合茶乡的实际,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茶的资料,包括家乡种茶历史,茶厂分布,茶叶品牌,茶树品种,采茶工具等,增强他们的乡土文化情结。
千岛湖茶叶市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家乡茶文化的平台,可以组织茶叶市场逛逛。熟悉的是他们平常能见到的茶叶、制茶工具,陌生的是很多有关茶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茶导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观察,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家乡茶的历史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荣誉感。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术老师带给学生不仅仅的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播下发现美的种子,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美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家乡的茶山是学生创造的灵感,茶山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季漫山遍野的茶树换上了新装,山上的杜鹃花是最美的点缀,茶农在山上忙于采摘茶叶,茶山是热闹的;夏季的茶山是深绿色的,茶树已经长出了新的丫枝;秋季的茶山不时传来阵阵机器的轰鸣声,这是茶农在修剪茶树,为来年有好长势;冬天的茶山披上一层层白白被褥,有另外一幅美丽的景象。
二、体验生活,探究生活中的美
体验生活将通过各种方法探索如何积极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把良好的情绪带入生活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活美术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1.亲身体验,增加感情经验
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美术能力,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特性特长充分展示,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湖中千岛皆绿色,云雾山中产名茶。”千岛湖斗茶大会在千岛湖广场隆重,举行结合美术课程的《我们爱劳动》,我让学生参观斗茶过程中,认识劳动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情感经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情感目标得以实现。
2.真实感知,体验生活乐趣
结合学茶文化特色,学校开展了以“茶之韵”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每周五下午的第三节课,是学校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让学生玩在茶中,学在茶中,乐在茶中。
3.综合实践,快乐无比
学校“小茶导”也是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的综合体现。小茶导,顾名思义,就是让我校的学生来讲解有关淳安名茶的知识和学校的茶文化特色。小茶导不仅让学生学习到茶文化的相关知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能让学校茶文化特色走向更广阔的天空。邀请家长上学校上茶课,学生们无比喜欢。通过上茶课,学生更一步了解茶的品种和分类,知道茶叶精细的制作过程,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激发生活情感,创造生活中的美
学生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内心会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并急于将它表现出来。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潜能,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1.增添学校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场所,这里是他们的另外一个大家庭,如何用他们智慧的头脑来布置这个大家庭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学过的美术知识,美化他们这个大家庭。
学校组织出一期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工合作,教师只在中间协调,放手让同学们去完成。还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主完成编排设计和内容收集。学校根据画面和内容评选出奖项,对相关的作品予以展示。
2.把茶文化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结合美术“设计应用”领域,可以让学生进行茶叶包装设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千岛玉叶”、“ 千岛银针”和“鸠坑毛尖”为例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提醒学生在包装设计中要把文字、图案、色彩等要素是与茶叶紧密相关的,并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的艺术特点。
体现茶文化的“茶壶”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低段的同学用捏橡皮泥的方法对茶壶进行表现,各种造型新颖,色彩艳丽的茶壶是学生表现美的体现,中段和高段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画笔设计心中最美的茶壶。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教学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美术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茶文化的相关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全民健康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希望在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便于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升华学生思想,提升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良好品性,高校可以从茶文化中提炼教学元素,优化教学课程与体育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
据文字记载,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利用茶树的叶子制茶。最初,茶被用于制作药物,以缓解病症,保证治疗效果。随着社会发展,茶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即茶被用于制茶,同时用茶水招待贵宾。唐宋时期,茶水不再是贵族专用,普通老百姓也能够饮茶。此外,我国茶最初由国内人员饮用转变为由国外国内人共同引用。之所以出现该局面,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国内商人借助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与国外开展了贸易交流,所以茶传到了国外。在人们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中,茶活动的形式愈加多样,比如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都是属于围绕着茶开展的活动。
1.2中国茶文化精神思想内涵
茶文化融合了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还与宗教进行了结合。其中,从礼的角度分析,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就包含了礼仪文化,比如在招待客人时就需要为他们奉茶,因此茶文化体现着我国的“礼仪”。从德的角度分析,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了精行俭德的思想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战略实施大环境下,我国十分重视茶文化,以期用茶文化熏陶人、陶冶人、培养人。基于此,人们有必要认真地学习茶文化,深刻地挖掘茶文化思想,领会茶文化思想,以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
2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围绕着素质教育,设计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案。若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与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修养。由此可见,借助茶文化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茶文化除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发挥着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价值,还起着促进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价值。究其原因:茶文化中蕴含着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展现着茶道,而这些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茶文化,进而导致了茶文化的没落。通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的价值。在此之后,学生就容易主动地传播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从而充分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3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问题
3.1教学内容中缺失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在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学生体育学习水平。从目前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内容中多包含的是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等。通过依据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可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极少涵盖茶文化,甚至丝毫没有茶文化,因此教师不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学,以致学生不清楚茶文化的概念、价值等,更不用提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
3.2缺乏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可见,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建要素。当前,体育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训练活动,极少围绕着茶文化设计体育训练项目。因此,学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中也极少接触到茶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提倡以文化熏陶学生,以文化教育学生。而体育教师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文化教育责任。然而,体育教师缺乏重视文化教学,不注重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为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反思自身教育问题,进而科学地改进体育教育工作方法。
3.3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能力不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倘若教师的茶文化素养不高,就难以应对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工作。虽说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体育教师本该接受我国茶文化的熏陶,但是诸多体育教师只是单纯的体育专业能力强,却对茶文化缺乏认识,导致他们在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融合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比如,在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教师常常不能两者兼顾,即要么单纯地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要么单纯地进行茶文化教学。由于体育教师对茶文化知之甚少,他们不能够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对茶文化失去学习兴趣。
4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研究策略
4.1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应用茶文化有助于熏陶学生,提高学生修养。针对体育教学内容中茶文化缺失这一现状,需要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以茶文化教育学生,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其中,有必要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将地方茶文化、茶故事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可以强化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做好此项工作。了解地方茶文化、茶故事时,一方面,可以走访当地,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与当地茶文化、茶故事等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等。
4.2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体育教师需要审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找到两者的契合之处,进而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打造高效的基于茶文化的体育训练模式。体育训练是以提升学生体能为目的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体育训练与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进而设计科学的体育训练模式。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设计体育训练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体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茶艺,了解茶文化。正是如此,教师需要做好这些教学工作。其中,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并为学生做教学示范,而学生则需要模仿教师进行“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完成这些技艺后,就可以邀请教师与同学品茶。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布置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身体锻炼水平。
4.3增强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文化教育责任,使自身善于应用茶文化进行体育教学以及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为完成文化教育责任,教师有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学习茶文化。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搜集茶文化学习资料,并认真地研究茶文化,将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活动进行深度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周围茶文化素养高的教师请教茶文化、以及基于茶文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茶文化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此项工作。另外,高校需要定期开展茶文化培训教育活动,便于提升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保证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具体应该开展的培训教育活动如下介绍:一是丰富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搜集与茶文化相关的茶艺、茶道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需求,并搜集相关知识。在此之后,就需要整理、归类茶文化知识,形成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二是优化培训教育方法。培训教师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为体育教师介绍茶文化知识,又需要指导教师学习茶艺、茶道等,以此确保体育教师完善基于茶文化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另外,培训教师需要在整个培训教育活动中与体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为体育教师答疑解惑。
5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
5.1注重创新完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引导着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为高效开展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体育教师有必要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应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思想内涵,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改革方向,寻找合适的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最后,体育教师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理念。
5.2与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十分强调学校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发展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的适应力。为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基于茶文化视角下探究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要点、路径等,充分丰富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积极地扩展基于茶文化的体育与训练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茶文化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主动地优化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有效强化学生素养。
5.3注重教学体系的系统化
为提高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水平,有必要构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体系,从而顺利地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注重将所筛选蕴含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相结合。在构建教学体系时,需要认真地研究体育教学、训练内容,了解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的思想核心,之后就需要寻找与之相关的茶文化教学元素,把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科学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茶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师生联系,优化教学机制。在教学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之本,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机制。其中,需要注重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机制。即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主动地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解答关于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于此,教师更加需要注重构建该机制,并积极地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文化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上,号召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由于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是一件具有难度的事情,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要点,掌握融合技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有必要注重总结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经验,为这些内容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其需要帮助体育教师提升文化素养,增强体育教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体育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从茶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工作,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于云静,杨柳,温新立,于涛.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实现“教会、勤练、常赛”[J].福建茶叶,2021(05):94-96.
[2]刘兵,邹溪楠,陈沙沙.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基于茶文化视角的考察[J].体育科技,2019(06):163-164.
[3]李冬颖.滇藏茶马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717-7718.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朝代更迭和岁月流转中,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洗礼下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其自身的独特体系。茶文化包含内容范围广阔,其表现形式亦是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茶诗、茶歌到茶艺中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彩。在现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成为了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枢纽。但在实际的英文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茶文化翻译技巧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实现传统文化输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要点
1.1前期准备要点分析
在展开英文翻译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点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造成的影响。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提高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质量,首先要从完善的翻译前期准备入手。茶文化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广泛深刻的了解。为保障翻译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正式着手翻译前,应当广泛地阅读茶文化相关书籍,全面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梳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对茶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播和表现不断更新认知,为翻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翻译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对于茶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将中国传统的特色符号用英文进行专属,使茶文化能够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体系中。茶文化本身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洗礼,其内涵丰富的同时也为英文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茶文化从唐代陆羽的《诗经》发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吟咏赞颂。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在进行英文翻译时,要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对古诗、文言文的翻译应当严格参考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参考相关工具书或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辅助。
1.2翻译校对要点分析
由于茶文化翻译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为了保障翻译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必要加强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针对部分特有名词,如茶名、产地等相关信息采用直译或意译的问题。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为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向世界人民普及中国特色茶文化,在进行特殊名词翻译时需要结合实际语境和语义进行具体分析。将英文直译版本与中文原版进行对比,当两者内涵差距较小时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直译法对特殊名词进行直译。茶文化本身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受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茶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不同地域的茶文化之间也有所不同。这些复杂因素都给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就要面对这英文中的语言空缺。对缺少一一对应的专有词汇和语句进行直译,为保障翻译质量,就需要将直译和意译进行有机结合。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由于其本身浓厚的文化气息影响,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格外注意保留中文独有的特殊韵味和美感。中文本身的语言特点也会给翻译工作带来挑战,茶文化中涉及到大量中文特有词汇的应用,在英文翻译时要注意转换语言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校对工作是对翻译的再审核,要保障翻译语言的科学规范,就要严格进行校对工作,对有争议的语言处理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中文原件中的重复性表述,可适当进行删减,对中文中使用的描述性词汇或语句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严谨选择合适的表达进行表述,尽可能表现茶文化中的独特的艺术内涵。
1.3翻译难点分析
英文翻译能够帮助茶文化迅速实现传播效应,扩大其传播范围,使世界人民能够通过茶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精神内核。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难点。首先是四字词语的翻译问题,与英文表达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较为精炼。而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古代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在这当中应用到了大量的四字式词语。这些词语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文学内涵,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往往需要译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其中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译的方式对茶文化中的精炼表达进行再阐述,同时也要注意还原其中的中国文化的独特美感。其次是上文中提到过的茶名问题,中国茶的命名的背后通常蕴含着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中文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在进行茶名翻译工作时,采用意译则需要使用大量的限定词进行修饰,造成名词过长的问题。
2中国茶文化英文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
2.1翻译规范理论的技巧应用
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翻译,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对与中国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想表现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而正是由于译者本身对于茶文化产生的认知,在翻译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规范合理的翻译应当以原文为主,英文翻译工作决不能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融入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中文和英文本身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出入是合理的。语言词汇的不同决定了在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语义完全相同的转换。但仍然需要尽量贴合、忠实于原文,通过近似的词汇、相似的表达形式对独特的中国茶文化进行诠释。同时,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以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为主要目的,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就要注意保证译本的可读性。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可理解性。茶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中都包含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在向英文进行转换时,可能会使部分对中国了解甚少的世界人民难以理解。英文翻译应当在原文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但也要减少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误解。
2.2结合文化特点进行翻译
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能够认识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为尽量保留其中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语言魅力,在翻译工作中应当结合原文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中涉及到部分对于茶叶产地、茶叶外形等背景阐述或细节描写。为使外国读者能够更清晰的对茶文化有认知和了解,可以将直译与注释进行有机结合。既完善了直译中的表达缺失,又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中文的表达风格进行还原。除此之外,茶文化中茶名、产地、茶叶特色等相关讯息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直译与注释的有机结合能够使两者的优势合并。在对主要内涵进行直接翻译表达的同时,通过注释对相关背景信息进行补充,既保留了精神内涵有丰富了语言文化。除了茶名、民族文化等中文特色表达,茶文化中的地名、人名等可以采用音译方式进行翻译。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有人名、地名等因素的翻译工作,在英文体系缺乏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转述。而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很难通过个人的文化素养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精确地直译。采用音译的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简化直译造成的译文冗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专有名词在频繁的使用中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音译反而更能够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历史沉积下的民族文化魅力。
2.3注意翻译逻辑严谨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开展,为了加强对外交流,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通过英文翻译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书画乐章。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推动和支持。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这些诗歌等文言表达就对英文翻译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语言表达简练有力,其用词用字之独特巧妙对英文翻译工作的精度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为提高翻译工作水平,应当对原文的逻辑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内涵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语句表达中逻辑的严密性,以文化的本质为根源,尊重原文的用词和表意。在进行英文翻译时,通过词汇之间的细微不同对表达内涵进行区分,使翻译内容尽量贴合原文。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翻译工作的开展应当以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根本,注意用词用句的严谨,尽量贴合原文本意。为提高英文翻译工作质量,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结合茶文化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语句表达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梳理,才能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