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及对策

风险管理及对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理及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理及对策

篇1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信贷资金大量投放到了国家振兴规划所涉及的行业与企业中,绝大多数贷款呈现出了行业集中、客户集中的趋向,随之而来的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也日益凸显。企业贷款呆账坏账增多,银行也将面对较大的信贷危机。在经济下行环境下,大多数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呆账坏账明显增多,他们的偿债能力也日益下降,信用状况受到极大威胁,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因此,面临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改进并完善其管理体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测度与控制就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郑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为根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出其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不断提升区域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推动地区经济更好发展。

一、郑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郑州银行的前身郑州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2000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济银复[2000]64号文批准成立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9年12月17日更名为郑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其登记入账资金为人民币394193万元,其总部设在郑州。截至2015年末,该行下设分支机构110多家,其中省内分行8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4家,小微支行7家,社区支行5家。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地区,已成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带动市县区发展的资产规模大的商业银行。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信贷风险管理方面郑州银行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一)不良贷款占比高,潜在信贷风险大郑州银行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和经营环境,坚持以效益为重点,在预防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质量。郑州银行2015年末资本达到2656.2亿元,同比增加613.34亿元,增长30.02%。存贷款增幅较大,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如表1所示,郑州银行2015年末存款余额为1692.0亿元,增长27.64%;贷款余额9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1%。郑州银行存款与贷款的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10%,较上年上升0.35%,不良贷款率的发展动向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资本充足率在2012年至2014年间逐年下降,2015年略有回升,使得郑州银行面临严峻的补充资本的压力,在各商业银行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自身在扩张过程中资本消耗速度过快,很容易加剧自身信贷风险。(二)信贷风险行业集中度高表2贷款投放前五位的行业及比例(单位:亿元、%)根据表2,2015年末郑州银行发放贷款的前五行业贷款比高达59.61%,贷款的行业集中度高。批发和零售业贷款额为236.18亿元,占比达到了25.05%,制造业占比达14.95%,,两个行业的贷款额已占当年该行发放贷款总额的40%,可见信贷风险的行业集中度较高。(三)银行资产结构单一郑州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存在资本架构单一化问题。截止2015年末郑州银行贷款余额为942.94亿元,占银行总资产比重过大,债券资产比重较低,流动性较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中间业务发展薄弱,还是以传统利息收入为主要依靠。因此,单一的资产结构也是影响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原因。(四)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情况分析表3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情况(单位:人民币/百万元、%)按风险程度可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根据表3可以看出,郑州银行信贷资产总额逐年上升,虽然可疑类占比在前三年间有小幅下降趋势,但2015年可疑类占比又有所上升,并且次级类占比连续4年都呈现上升趋势,次级类占比过大最容易衍生成为可疑类。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近年不良贷款上升较快,郑州银行存在的潜在信贷风险需要保持高度警戒。

二、郑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服务效率低下首先,郑州银行内部信用体系不健全,不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备的信用评价系统,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次,审贷程序多,周期长,郑州银行采取流程化、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容易导致信贷业务程序复杂化,对于迫切需要贷款的企业不能及时满足要求;最后,产品缺乏创新,郑州银行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受到开发成本、技术水平因素的影响在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受到约束,缺乏创新产品,不能满足各种类型行业的需求。(二)信贷风险预警及控制缺乏郑州银行长期以来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主要2016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636期)时代Time依靠贷款风险的分类,通过不良贷款率占比等指标来衡量信贷资产质量,对信贷风险加以防控,没有深入调查和研究行业风险及财务运营细节方面。其次,主要通过抵押贷款和第三方担保等单一手段来防控。(三)贷后工作形式化郑州银行近几年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注重贷前风险防范,但对贷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贷前风险的防范和计量,但是,贷后管理仍然是风险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四)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滞后在实际工作中,郑州银行对信贷激励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不足,不能具体细化工作考评指标,无法有效的激发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创造性。(五)信贷风险管理科技化水平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贷风险管理电子化建设尤为重要对信贷风险识别、评估、监管与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到银行规模、建设成本等因素的制约,郑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电子化建设开始,存在技术比较落后,信息量少、投入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等方面的缺陷。同时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有限,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增加了信贷风险有效识别和防范的难度。

三、郑州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统一授信管理优化信贷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大力推动独立审批人制度。通过风险预警、风险排查、严格五级分类管理、常态化的授信业务尽职管理、强化不良贷款问责和处罚等手段,严防资产质量下降。(二)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深入企业、约见客户,摸底排查风险事项,制定贷款风险处置化解方案。建立贷款预警监测台账,明确预警业务处置程序。(三)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明确贷后管理人员职责、建立风险管理工作动态交流平台,规范工作流程,推广先进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持续提升贷后管制专业化水平,加强日常化贷后管。(四)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尽职排查管理流程,并对新增不良贷款业务及时进行尽职调查,对尽职调查评价结果,因不尽职造成的不良贷款业务,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及处罚。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10):100-101.

[2]王天宇.新常态下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征信,2015,(9):18-21.

[3]宁健淇.KD银行大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97-401.

篇2

0.引言

信用卡业务是各银行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重要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的利润结构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我国当前的信用卡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银行发卡量不断的增加,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各商业银行竞争的一个利润点。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信用卡风险的特征及类型分析

1.1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信用卡风险是在业务当中由于特定因素所引发的持卡人及发卡银行等遭遇到的非正常经济随时可能性。从信用卡风险自身的特征上来看主要有涉及的环节较多,以及风险很难被发现,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强等方面的特征。从风险难以发现的特征上来看,由于违法分子通过信用卡作案有着较长的潜伏期,故此在风险的隐患上就不容易被及时的发现,倘若是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来获得真卡来进行消费也不容易被发现。

1.2信用卡风险的类型分析

信用卡的风险类型也是比较多样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信用风险,也就是持卡人进行的恶意透支风险,这也是信用卡风险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另外还有操作风险,这一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操作是通过电子化进行的,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倘若是工作上没有谨慎就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特约商户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操作,还有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还有就是和社会人员进行的勾结作案。这些方面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损失。

2.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1当前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在风险管理的技术以及理念层面相对比较滞后,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针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另外在差别化的理念方面比较缺乏,对风险和收益的辩证关系没有得到深化认识。还有就是在信用体系方面以及法律环境方面没有得到健全,而风险管理的体制漏洞还相对比较多,存在着恶意竞争以及盲目扩张的情况,在内控机制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化,管理的方式主要是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的方式,没有运用模型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分析或者是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而在信用卡的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处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对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决策,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质量提升。

2.2解决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通过以上对我国的信用卡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就需要对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首先笔者以为要能够构建个人征信体系,这样就能够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从而推动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对公民个人信用的记录明确化的体现,并能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指数得以提升。为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效和准确,信用机构就要能够和各商业银行或信用卡中心建立密切联系,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就能够在个人征信体系上得到完善,对恶意透支的风险得到避免。

再者就是要能够通过信用评分的模型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在这一方案的实施下能够客观准确的对客户的消费表现情况得到体现,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对风险得到控制。从信用评分的模型构建程序上来看,主要是定义研究目标,然后进行选取样本,尽量的减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接着进行准备数据并加以处理,分析和选择、转换变量,最后选择适当你的建模方法。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以及实施监控维护等就能够完成这一科学的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

另外就是要能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一步的加强完善,对风险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授信管理制度最为主要的核心就是对信用额度的合理化分配,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客户还款的能力以及意愿加以区分。所以为能够对信用卡的授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就要在信用的分配过程中,除了通过对资信审核风险评分模型充分利用之外,在银行方面也要能够积极的构建风险收益评分模型。这样就能够对决策者进行授信决策的实施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从而提升整体的收益。

最后就是要能够在信用卡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建设上要能够进一步健全完善,从立法的层面就要严格的实施,尽快的出台诸多公正资信报告法令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能够制定信用信息的交易规范,构建企业自有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法律当中进行明确个人隐私的范畴,提升社会信息化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水准。并要对公平获得授信权利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不能对特定的性别或者是年龄等进行歧视,要采取统一化的标准进行信贷审批政策的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只有从全面问题考虑上得到了加强,才能够促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过程中,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所以在信用卡这一中间业务的发展上要能进一步的得到加强,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将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如此才能促进信用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夏,张泽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4,(16)

篇3

前言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及生存的关键,其掌控着企业的经营命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到位,将引发企业的资金短缺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利用率的风险等,进而断开了企业的资金链,导致企业的支付能力丧失,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应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增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

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资金的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以及使用效率风险等。其中资金的安全风险即为企业的资金被欺诈、挪用及贪污等。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比如未及时的实施内部牵制原则,或者一个人同时担任不同的职务等。其次,资金的短缺风险为企业未能及时筹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错失了供应商提供的折扣、现金以及低价等,导致企业的出售项目亏本以及无法及时的清偿债务,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最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风险则为剩余现金取得的收益低于贷款的利率。如某个企业的现金需用量最低是80万元,而其每天的现金余额是100万元,其中的20万元则为企业资金多余的部分。若将这多余的部分存入银行,其利息的收益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就此出现现金的使用效率风险。因此,当某个企业出现大量的资金以及高额的银行借款时,不是本身的行业特点或者经营战略造成,就是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

二、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一)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因而采取激进的筹资方法。具体表现于:企业过多利用短期或者临时性的负债方式进行筹资资金,以满足企业长期流动资产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生存压力,进行巨大投资,尤其在发现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成本,或是行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时候,易于产生激进或者冒进的投资行为。

(二)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及重大投资的惨败

企业的负债过多、应收账款的回笼未准时以及因货币资金不足而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等,这些均是企业无法准时筹备资金的因素。由于企业未能及时筹措资金,其债权人将采取强行拍卖资产的手段以抵偿企业的债务,不仅使企业的资产缩水,还断开其资金链,影响生产经营,甚至导致破产。与此同时,企业进行生产项目、商贸活动以及证券市场等重大投资,造成企业的投资资金严重超额,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使企业的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再次投资,导致其破产。

(三)财务信息的失真

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表现于:多数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以及不及时等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未能获取确切的财务信息,以及未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造成企业汇总的财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以及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甚至有些会计报表掩盖下级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

(四)资金的使用率低

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的分散发生矛盾,并且此矛盾已成为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问题。在企业的分公司中,出现较多的多头开户现象,企业的资金管理失控。企业未重视投资决策,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发展目标及财务,进行盲目投资,使企业的投资损失惨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资金的过分沉淀、库存占用率高、负债过多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缓慢等,这些现状均使企业的信誉与赢利能力降低。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内部资金的控制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控制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内部审计以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等三个方面。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资金的分级审批权限及标准,按照审定的资本性支出以及现金流量的预算进行支出安排,严格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权以及对外担保权,并配置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快企业的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企业应及时进行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处理,严加控制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以加快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率。努力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生产环节的流转速度,以减少生产过程的积压。企业在做好销售预测的同时,坚持根据销量决定产量的原则,根据其生产计划,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库存水平。企业开展创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能提高预收款的比例,还减少了预付款的金额。另外,企业建立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货款的回收,正确落实催收责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结算、合同签订以及款项催收等,有效加快企业现金的回流,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三)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通过精确的预测编制出高水平的预算,尤其是现金的预算,其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现金储备量,而且有效掌握企业多余资金的利用率。另外,企业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能力,进而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平衡了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机会成本以及坏账成本等关系。

(四)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统筹利用

进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统筹应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选择合理的账户进行资金集中。企业在选择集中的资金账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本身对此账户的使用频率、收付款项的便捷程度以及相关的银行服务等因素。其次,构建便捷的资金管理平台。其中企业可进行银企直联或者开通网上银行,以提高企业资金信息的管理效率与透明度。再次,合理安排企业所有账户的结算,以及协调好各融资银行的关系。根据各融资银行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在保持银企良好关系的同时,逐渐增进企业的再次融资。最后,进行定期性的归集特殊账户的资金,这是资金集中管理与统筹使用的关键之处。对企业而言,采用集中型的资金进行内部控制,使其效果显著提高。

(五)资金安全风险管理的防范

重点防范企业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创造优良的内控环境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防止资金管理的安全漏洞。在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构建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根据规定的制度与权限进行资金收付业务的办理。其次,认真贯彻企业的内部牵制原则,保证不同岗位的分离、监督及制约,以及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协助管理当局的监督与控制,充分发挥其管理程序与措施的有效性,利于及时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元化,企业资金的风险管理及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我国企业在现阶段的资金风险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其的管理不当,使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未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应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风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控制,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本身特有的资源,通过提升其资金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的控制,以高水平的资金运作手段与管理作为坚强后盾,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大华.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J].中国市场,2010

[2]孙晓媛.论上市公司资金风险管理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电能也越来越多。在当前阶段,如何做好供电服务工作,保障电能供应的质量与安全性,是供电企业要考虑的。在供电企业运营过程中,供电营销服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风险。要解决这些风险问题,还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进行。对此,笔者尝试探讨供电营销服务风险管理预防对策。

1.我国供电营销服务风险

1.1 配电网结构不合理,低电压台区较多

在当前时期,由于设计原因,很多地区的配电网结构不够合理。这样一来,就导致当地供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电能损耗。此外,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低电压台区较多的问题,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敏感电器,例如空调、电脑等无法正常使用或出现电器损坏情况,这就导致居民的体验感大大下降。

1.2 服务网格化管理处于初步实施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经验

在当前时期,大多数供电企业的服务网格化管理都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在这一时期,供电企业的服务经验相对较少,且并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如此一来,用户所能享受到的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

1.3 年轻用户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对服务要求较高

近年来,随着年轻用户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升,他们的维权意识也在与日俱增着。很多年轻用户在用电过程中出现不满意的情况时,往往都会选择到供电公司投诉。故此,他们对于供电企业的服务要求比老一辈要高得多,这也就对供电企业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集抄建设还未全部完工,网格员抄表、收费存在差错,形成隐形投诉风险

在当前阶段,很多地区供电企业的集抄建设尚未全部完工,至今仍是采用网格员抄表模式。然而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缺陷,在收费过程中极易出现差错,这就导致了隐形的投诉风险出现。

1.5 农村留守老人较多,对新的缴费政策和方法不接受,智能电管家推进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前往城市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的比例日益加大,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相对守旧,他们很难接受新的缴费政策和方法,也就导致智能电管家推进的难度大大提升。

1.6 缴费方式和故障报修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逐渐兴盛起来,并且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很多乡镇地区,人们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来进行交易。而新兴自助缴费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银行转账、网银转账、支付宝、微信、95598网站、掌上电力app、电E宝app等。但是大多数供电企业的缴费方式依旧比较传统,缴费方式和故障报修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多元化。

2.供电营销风险预防对策

2.1 进一步拓展缴费渠道、电子化缴费方式的宣传和智能电管家的推进

电费是供电企业维持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很多用户拖欠电费的情况,供电企业要做好电费收缴管理工作。

(1)电费收缴人员在收缴电费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取,严禁违规收取、中饱私囊等情况出现。如果用户在收缴电费时拒绝缴纳电费,工作人员要为其灌输依法缴纳电费的作用,同时也告知其拒绝缴纳电费的危害与可能会承担的后果。如果用户依旧强硬拒绝缴纳电费,工作人员就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2)供电企业要做好用户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用评价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供电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所有用户建立起用电信用评价体系。凡是有用户延迟缴纳电费或者拒绝缴纳电费,就根据其行为的恶劣程度扣除一定的信用评价分数。当用户信用评价分数低到一定程度后,要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上门劝导。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用户信用评价分数的重要性,供电企业还要定期将分数公布在居民区公告栏或者村委会公告栏中,促使用户缴纳电费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

(3)供电企业要做好电子化缴费方式的宣传工作,要积极利用当地电视、广播、小区宣传栏、村委会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电子化缴费方式。供电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管家的推进工作,要通过宣讲会等方式使民众理解智能电管家,并且接受这一新兴事物。

2.2 加速实施第二批配电网改造和低电压改造计划

供电企业还要加速实施第二批配电网改造和低电压改造计划,合理编制改造划和做好项目贮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供电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地区来实施第二批配电网改造以及低电压改造计划,从而使那些饱受低电压困扰的居民摆脱低电压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改造计划进行合理的编织,同时做好项目贮备工作。

2.3 大力推进做好服务网格员化管理

供电企业还要大力推进做好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时,供电企业要做好发放服务名片工作,要及时公布监督电话,要切实做到客户问题得到最快解决,从而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提升。

2.4 加快推进集抄建设

供电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抄建设工作,要争取在2017年全面完成全集抄、全采集、全费控的目标。集抄建设工作对于供电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供电企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阶段供电企业所要重点完成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8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信用卡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其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至2005年,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其本身无固定场所、单笔金额较小等特性,决定了其风险性。因此,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有效管理,有助于实现我国信用卡的健康发展。

1 我国信用卡风险的主要形式

1.1 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是指通过虚假申请、伪造信用卡、冒领冒用信用卡、恶意透支以及套现等方式诈骗银行而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伪卡交易、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失窃卡及未达卡等。

现在很多犯罪分子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就是银行卡,其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犯罪形式多种多样。各类大案、要案经常发生,不仅给银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声誉风险。2012年,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41亿元,比2011年下降5.1%,2013年,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31亿元,比2012年下降7.1%,其中,国内信用卡互联网欺诈损失金额1 411.3万元,比2012年增长23.4%;互联网欺诈损失占比为10.8%,比2012年增长2.7%。从欺诈类型来看,2013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五位的包括伪卡、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失窃卡和未达卡。与2012年相比,创新业务欺诈的损失金额和占比呈增长态势。2014年信用卡欺诈损失金额1.5亿元,环比增长15%。

1.2 内部控制风险

近年来,金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屡有大案发生。对于信用卡业务来说,提高从业人员的内部控制防范意识,加强信用卡产品条线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防范内外勾结作案等形式的内控风险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1.3 操作风险

信用卡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于相关人员的疏忽或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正确操作而引起的风险,相关人员主要包括银行从业人员和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其学历、性格、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操作风险,包括违章操作和失误操作。操作风险具体表现在授信前未详细分析信用状况、授信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授信和授信后疏于风险管理。

1.4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上各种指标、国家政策走向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给发卡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变化等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信用卡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同时,信用卡风险也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观点认为,当经济环境良好时,持卡人对信用的需求和还款能力都在上涨,这期间的业务风险也大大降低。

2 降低我国信用卡风险的对策

2.1 提高相关利益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

虽然银行间在信用卡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竞争,但各银行都存在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问题,要加强行业自律,为信用卡业务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目前已建立银行业协会――银行卡委员会,在规范信用卡业务的运营环境,制止和纠正恶性竞争,确保信用卡业务的良性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银行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分享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讨论信用卡风险的新形式和新措施,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意见,维护银行业的整体利益。同时,要增强银行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信用风险。

2.2 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

培养全员的风险意识,做好银行风险文化建设,将其始终贯穿于整个业务环节和层次中。同时,完善银行的制度体系,加强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使责任落实到岗位,使银行业务的发展有规可依,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的长效机制,使风险文化建设成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2.3 建立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应对机制

首先,深化对不同机构的差异化管理,加强对高风险机构资产质量的控制。对于高风险机构,应提高其整体的风险掌控能力,扩展优质的资产市场,积极扩大正常透支消费规模。可利用一些动态资料,监控持卡人的账户活动,预防风险转化。其次,探索质量指标风险弹性管理机制。根据资产质量标准净值,设置合理的浮动范围,引导各行各级信用卡机构,强化风险资源的优化作用,使风险和效益达到合适的比例。

3 结 语

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管理的风险性,避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认真把握、平衡风险与收益,使信用卡产业走出高质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Edward M Lewis.An Introduction to Credit Scoring[M].Znd ed.San Rafael,CA:The Athena Press,1992.

篇6

房地产交易特点

房地产交易主要指,房屋及土地供应与需求双方实施的买卖交易活动,从而将房屋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的过程。房地产交易包含多种类型,不仅包含房地产转让、抵押,而且涉及租赁。通常房产交易进程中是由中介公司带领客户查看房源,最终促成交易。房产交易与其他产品相比,流程烦琐,影响交易因素较多。立足本质层面,房产交易主要指房地产交易主体间以房地产特殊产品为交易对象所从事的市场交易活动,拥有较多特征。首先,不发生物体的空间移动。房产交易中,由于房产具有不可流动性,不能以实物形态进入交易场所。因此,房产商品交易,只有所有权或使用权关系转移,并不存在物流形态;其次,房产价格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房地产交易的管理房地产交易管理,主要指为避免房产交易中的不良行为,政府以法律形式、行政手段等,对房地产管理部门实施约束,促使其交易规范化,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违法行为,针对不良违法交易应严厉打击。政府对房产交易进行引导,彰显其在交易中的监督能效。依据我国《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转让、抵押的规定,在交易中遵循公平、自由等原则,确保交易行为处于我国法律红线内。此外,根据《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法律法规全书》指明,房地产交易中,不仅应将房屋所有权转让,而且还包含土地使用权,该制度极大程度地消除了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房屋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房屋

房产交易过程中,部分房屋的自身特性,致使其买卖具有一定风险,针对此类房产,购买者应加以规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没有房产证的房子。证件齐全、房产证产权清晰,才能明证房主对房屋享有所有权,也为证明买房权力的唯一凭证。若购买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其可能处于抵押或转卖状态,无法保障购买者的经济权益。2.小产权房。小产权通常为集体所有土地开发房产,售价与商品房相比较低,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小产权房未有合法流转空间,禁止对外销售,购买此类房屋无法获取产权证。3.未满5年的经济适用房。此类房屋未满5年禁止上市交易,此类房屋交易不受法律保护。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

与开发商交易中的风险

对房产开发商而言,其核心目标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实际开发进程中,将核心置于利益层面,对城市规划改造具有一定随意性,譬如占用绿地等时有发生,此类行为对城市规划建设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同时,部分开发商在实际开发进程中,出于利益考量,未能严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导致房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损失。此外,房地产实际营销中,为吸引客户眼球,对自身房产宣传真实性有待深究,若客户在购房中对交易风险未能正确把控,可能在支付房款之后无法如期入住,或部分客户难以获取相关的法律证件,不同程度上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房地产中介交易风险

一般房地产交易中,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为一手房、二手房交易,其中一手房为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交易;二手房主要依附于房产中介实施。房地产中介承担的职能较多,不仅包含房地产价格评估、咨询,而且涉及房地产经纪活动等。当前,随着房地产产业快速发展,房屋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业已进入高峰期,市场上出现大量房地产中介机构。其中,部分中介不正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为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房产促成交易,房源实际信息不真实,造成买卖双方信息缺乏对称性。房地产中介从卖方获取相应的房源,将房屋价格提升,从而获取相关利润;房地产中介在房主未授权情况下,将房屋在网上挂卖,且私自配取房主钥匙,带领购买者看房,均易增加房地产交易管理风险。

购买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购买者在购买房屋的进程中,主要将核心置于房屋质量、开发商可靠性层面,对房地产行业相关法律缺乏掌握,对周边未来规划及设施未全方位了解,支付定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房地产交易存在的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核心点,即销售及交付。风险体现在买卖合同不平等、假按揭等,增加了房屋交易风险。此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房屋存在缺陷或未办理相关预售许可证,可能为查封或抵押等房源,所以购房者在购房之前,应积极掌握交易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增加交易风险。

房地产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对策

完善房地产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交易具有一定的导向,使其交易趋于规范化。当前,我国针对房地产交易中的法律缺乏完善,导致交易中的风险增加,从而使购房者经济利益容易受损。因此,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应加以重视,针对房地产交易现状,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杜绝房地产交易中出现各类不良行为,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的购房环境,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宣传诚信理念,倡导诚信价值观开发商未持有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是房地产交易存在风险的重要成因,一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各类媒介加大城市理念宣传,提升开发商的诚信水平。二是,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给予全国诚信度低、违反相关法律的开发商相关惩罚,并积极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加强培训及教育,不定期对此类机构严格检查,对其各类活动实施监管,构建良好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环境。

建立房地产市场信息体系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应加快信息体系建设,减少交易进程中的各类风险。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房地产信息交易平台,实现房源信息共享,可切实监督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活动,针对违规操作,及时给予相关的调整,使房地产交易更具可靠性及安全性。同时,在网络监管平台上设定相应的反馈模块,建立消费者交流区,消费者可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以此实现信息共享,不断减少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类风险,提升消费者购房的满意度。以季度为单位,根据平台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将其予以整理、汇总,为今后房地产交易工作调整提供方向。

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房产中介人员作为房地产交易核心协调者,需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可及时准确地识别各类交易风险,及时为消费者安全购房提供参考。房地产中介企业,应根据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类法律相关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确保在实际工作中不被利益所误导。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应积极开展相关系统教育考核,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从源头遏制交易风险。此外,为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理念渗透于培训中,切实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稳健的政府调控政策

篇7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概述

        随着 现代 社会活动的复杂,每个人及各类组织每天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风险。但是风险到底是什么,国内外的学术界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风险是机会,也有的认为风险是损失,更有一部分人认为风险既是机会又是损失。根据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和可变性的特征,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主观角度看,风险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在哪发生?后果有多严重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二是从客观角度看,风险又是指各种经营活动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可以用概率表示,它介于0-1之间。概率为0则不会发生风险,概率为1则必定会发生风险。

        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是指某一特定行业中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风险,它受到生命周期、行业波动周期以及行业集中程度的等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由于采取不当的战略、资源不足,或者是 经济 环境、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而不能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比如操作风险、信用风险、 政治 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 企业 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降低、消除、转移、保留)、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是以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来盈利的。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的体系。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限制了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方面的作用,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发展 。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与 科学 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金融 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

        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评估风险、量化风险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简单。风险被识别后,接着就是要量化风险,以便制定应对风险的计划。我国商业银行量化风险的技术还停留在风险量化的最初阶段,而关键的一些参数和计量模型,因为成本、技术等原因,还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制度与资金计划层面的,比如资产负债指标、头寸管理等。

        第四,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国际 金融 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 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 现代 化迈进的脚步。

        第五,我国的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风险是 企业 战略中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中是风险管理重要方面之一。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能否把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进行成功的风险管理。如果银行的员工都没有意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这种疲软的风险文化会像管理风险妥协,而这也许是致命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有序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和股市也在加速市场化。面对着市场化的风险,对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在提高。随着我国金融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整合,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集银行、保险、信托和证券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式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商业银行更需要一套 科学 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为自己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商业银行应制定政策,准确清晰描述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包括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监察的等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审查一次银行对该政策的执行情况,要确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方法和可接受的水平。

        第二,学习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自上世纪末以来,现代金融理论知识不管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被开发。伴随着也产生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从而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行。因此,我们要“弃之糟粕,取之精华”,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从而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

        第三,加强主要风险管理。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应该紧随国家产业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是银行的血液。商业银行不仅要提高银行的日常存贷资金的管理,同时还要合理投资,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最大风险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控制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应该设立严格的流程、程序和政策,减少内部错误或者是欺诈;加强员工的培训,评价银行所使用的系统。

        第四,创建风险管理文化。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管理层之间,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有助于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协助,从而银行实现的发展目标。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利在长远,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 经济 一体化的进程中, 金融 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 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文献 :

篇8

设计-建造-运营项目合同条件 承包商 风险管理 风险应对措施

设计-建造-运营模式是近十多年来在美国、欧洲以及中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项目采购模式,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中。该模式具有简化项目程序、保证项目质量、优化全寿命周期成本等优点。为满足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DBO合同范本的需求,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于2008年正式出版了《设计-建造-运营项目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Design,Build and Operate Projects,简称“DBO合同条件”)。

与传统的工程项目采购模式相比,由于新增了运营服务期,DBO模式下承包商承担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全过程的所有责任,并对成本、工期、技术和质量等目标负责,因此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对其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DB0合同条件下的风险分类方法

DBO合同条件对传统FIDIC合同条件的风险分类及规定方式做出了修改。

首先,DBO合同条件的第17―19条按风险-责任-义务-保障-保险的逻辑顺序对风险事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是对以往合同文本中风险条款重新安排。

其次,DBO合同条件从多个层面对风险事件进行划分。第一层面是将所有风险划分为普通风险和特殊风险,特殊风险是指由特殊事件产生的风险;第二层面是从风险发生时间的角度,将风险划分为设计一建造期的风险和运营服务期的风险;第三层面从风险承担主体的角度,将风险划分为业主风险和承包商风险;第四层面则从风险影响结果的角度,将风险划分为损害风险和商业风险。损害风险指导致物质损失或财产损坏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方式转移,商业风险指导致任何一方产生财务损失或时间损失的风险,且这些风险在商业上通常无法投保。DBO合同条件下普通风险的分类如表1所示。

最后,DB0合同条件将上述三种风险分类方式结合起来,对设计-建造期和运营服务期合同双方的风险分配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将设计-建造期业主的风险按照损害风险和商业风险进行划分,并详细规定了这两种风险所包含的范围,相关规定覆盖了业主在设计-建造期承担的所有风险,损害风险和商业风险的划分也使风险分担与责任及保险的安排相联系,符合风险管理理论的逻辑。与设计-建造期相比,运营服务期的所有风险事项均发生在该阶段内,由于不再涉及建造内容,业主的商业风险相应地有所减少。此外,根据运营服务的特点,承包商无需承担运营阶段的自然力风险,而是由业主承担。

业主的风险采用列举式规定,承包商的风险则采用除外式规定,列举的业主风险外的所有风险均由承包商承担。在运营服务期,承包商还需要负责所有因其设计、施工和材料等所导致的风险,业主之前的批准等活动不减少承包商的责任。

二、DBO合同条件下承包商可引用的索赔条款

DBO合同条件中的部分条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款明示了承包商可向业主提出索赔,并明确了承包商有权索赔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条款暗示了承包商可向业主提出索赔。这些明示索赔条款和隐含索赔条款归纳后列入表2和表3,其中,C代表费用,P代表利润,T代表工期。

一项索赔中是否包含利润的判断原则是,由业主或业主代表的直接原因引起的索赔,承包商不但可以得到工期延长,还能得到费用加利润的补偿;而由业主负责的客观原因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只能得到工期延长,这体现了“谁违约,谁负责”和“客观原因引起的风险由双方共同分担”的原则。此外,对于DBO合同条件下新增的运营服务期,有一点特殊规定,即,除非合同双方有书面协议,任何延误、干扰或暂停均不能得到运营服务期的延长。

对承包商可索赔的事项,从表面上看是业主承担了风险,但实际上,在计算补偿费用时,首先是要依据证据判断真实的直接损失值,如果证据不足,则很难收回全部损失。即使业主给予了补偿,也只能获得直接损失,很难对全部的间接获得补偿。因此,这些事项在很大程度上还会给承包商带来一定的风险损失。对于承包商而言,做好风险管理远比索赔管理更重要。

三、DBO模式下承包商风险应对策略

(一)提高设计建造品质,降低运营维修费用

与传统的DB模式相比,DBO模式下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责任主体惟一,责任范围界定清晰,减少了摩擦和争议;也正是因为承包商承担设施的运营,使其更有动力面向后期运营,优化前期的设计和建造,否则他将受困于运营期巨额的大修、更换和维护费用中。根据DBO合同条件第14.19款[维修保留金]的相关规定,业主从每次应支付给承包商的期中付款的价值中扣减5%作为维修保留金,在合同完成证书颁发后,维修保留金的全部剩余金额应被包括在运营服务最终付款证书中,并随最终付款支付给承包商。因此,承包商有机会选择提供一种持久体系,通过权衡建造费用和长期的维护(和运营)费用来为自己创造利润,并在有保障的长期收入中受益颇多。

(二)协调各参与方关系,提供专业运营服务

DBO承包商是完全独立的设计、建造及运营实体,需要有极强的技术、联系、沟通、协调和项目管理能力。DBO承包商为业主提供专业的运营服务,与业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明晰,合同界面简单。但由于DBO合同模式涉及设计、建造和运营,能同时承担此三项任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DBO承包商通常是一个联营体,内部协调更显得尤为重要。DBO承包商不仅需要处理好与投资单位、业主及业主雇用的其他承包商(如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加专业地斡旋于设计分包商、各类供应商、建造分包商、运营单位等各方之间,确保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满足业主的需求,圆满完成合同义务。

(三)通过组建联营体分担风险

近年来,建设业和相关行业的企业不断发生并购与重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大增,可能有能力承揽DBO合同。但DBO合同

往往投资额巨大,且因合同期较长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即使有能力承揽DBO合同的企业也希望与其他企业组建联营体,特别是工程所在国外的企业通常希望能与当地承包商组建联营体,以实现其风险共同分担的目的。

(四)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降低风险

DBO合同条件第19条关于保险的相关规定,涉及到财务风险、环保健康风险和安全事故风险等,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是承包商常用的风险规避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需要支付一笔保险费用,但相对于巨额的风险损失而言,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而且承包商可以将保险费用计入工程成本。

在DBO合同条件下,承包商应投保的险种被划分为设计-建造期的保险和运营服务期的保险。在设计-建造期,承包商需对工程、承包商设备、违反专业职责的责任、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雇员的伤害进行投保;在运营服务期,需要对工程火灾及扩展责任、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雇员的伤害进行投保。同时,还需要满足当地的法律和惯例,投保相应的险种以及其他一些可选的运营保险等。

DBO合同条件在设计-建造期新增了承包商违反专业职责的责任这一保险范围,承包商的专业人员投保职业责任险是必不可少的。在运营服务期新增了工程火灾及扩展责任险,需要注意的是,该保险的生效是运营服务期开始的条件之一;而火险也是设计-建造期工程一切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DBO合同条件中规定的保险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全部风险,但无论怎样,对保险的设置都应咨询保险专家的意见,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来确定。比如,当施工现场较为分散,工程被全部摧毁的可能性极低时,就不必投保全部重置费用,可以考虑减少保险金额。此外,对于所有的保险期限都需要谨慎规定,避免在保险生效前开始工作。

四、结语

DBO模式是一种同时兼顾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合同安排,从项目全寿命期优化的角度看,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DBO项目鼓励有实力的承包商承担全部的设计、建造和运营工作,将给有志于在大型公用事业领域获得发展的承包商带来新机遇,但由于新增了运营服务期,DBO模式下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比传统项目采购模式下要大得多,因此承包商做好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从目前建筑市场的DBO模式的应用情况看,其存在许多衍生形式,主要差异是在运营服务期的长短,从三年至二十五年不等。投资方主要是考虑要求承包商对其完成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的质量承担更大的责任,以避免双方就运营期出现的质量缺陷产生争端,导致进一步的损失。

篇9

企业市场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激烈,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变得更多。各个企业都希望通过完善自己来争夺市场,赢得更多的利润。为了企业不被市场淘汰,我们要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但是,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层出不穷,只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好,才能使企业的后顾之忧消失,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 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我们摸不着看不见的,可是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本质不能很好的把握,认为资金是重点,对财务风险警惕性不高,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从而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率也就提高了。我国的一些企业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完全认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也只是应付了事,导致在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低,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2.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个基础,财务风险的出现有很多是因为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像这样的企业管理制度,债权人与中小投资人员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企业的筹资也就成为了企业圈钱的行为,所筹集的资金会被企业管理人员与大股东转移,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在这种制度管理下,企业决策者的责任与权力不能有效的统一,财务决策效率低下,企业事务都由董事长一人所管,其他的董事与监事有无一样,形同虚设。这样就会使董事长的权力膨胀,很容易使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 缺少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效益,盲目的进行各种投资,忽略财务风险的存在,导致流动资金不够。这都是因为企业缺少财务风险策略,这主要表现在任何的财务模型都需要理想的财务指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财务预警的模型不足之处有很多,稳定性不够,应用不同样本的预警模型差别明显,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同一种模型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4.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

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企业发展得很好,但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出现问题,这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差的表现。在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企业都没有挺过去。通俗的说,实物的东西在不断增值,成本大大提高,而货币资金变得不值钱,企业的资金链短缺甚至企业倒闭。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可致使企业周转资金出现极大的短缺,货币资金贬值,实物性资金有所升值,这在无形上就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成本。利率变动也会出现利率风险,这主要包括支付过多利息的风险,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出现亏损的风险等,环境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环境这种东西我们根本就不能将其改变,使其符合我们的心意,只能够不断去适应。同时环境的变化也让我们摸不到规律,导致对其了解非常困难。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力和适应力都强的企业,很多企业完全不会适应,这都会导致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

1. 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投资盲目性大,跟随大流随意投资,这种现象已经是一个很普遍存在的。我们可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合理利用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好的项目和企业主产品上,最大程度增加成本回收,从而减小随意投资与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企业利润有效增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与有效的投资,才能使企业获得效益,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些可有效的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企业获得利润的机会更多,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降低。

2. 建立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近些年,一些新技术与新的管理模式大量涌现出来,各行各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与更新。企业通过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企业向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遏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我们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可由几部分组成,这能使他们彼此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大大增加工作的效率。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任务主要是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统一整理,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统一整理,提前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与防范。每一部分的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各个部分之间不要互相推委与指责,而是要进行互相的帮助,共同的研讨,共同的来解决问题。在处理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时,也需要和各个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

3.学会转移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的转移指的是把有风险性的财务活动通过一些有效形式转移给其他的个人或者是一些经济实体,从而减少或者是消除企业财务活动中所出现的风险。转移财务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保险转移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是转移财务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二是非保险转移法,非保险转移指的是把相应的企业财务风险转移给专门的部门或者是机构,例如把一些有特色的业务与产品转移给具备专门的设备与人员、技能与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企业去完成。这种转移方式的特点为通过免责约定或者是契约关系来对风险进行转移,不需要支付控制费和保险费,只要灵活地应用谈判技巧,合同条款,法律知识等手段签订合同就可以了。

4. 企业应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在科技进步与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各种的新兴设备涌现,有些新兴设备能够使我们工作事半功倍,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企业应该更加关心社会上新兴设备的出现,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正所谓有了好的设备,才能使企业的效率大大提高,节省时间的同时劳动量也大大减少。新兴设备的使用也是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的有利手段。我们应该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符合当代人的需求。我们也要经常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及时作出调整,不能固步自封,思想陈旧,才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道,不会被激烈的市场所淘汰。发展的过程可能会充满了艰辛,我们要学会吸取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进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才能提高资产的运作水平,促进技术的进步,增加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秀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表现形式及其管理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7).

[2]秦超,孙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

[3]丁建国.浅析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人们通过多年来在风险管理的运营中意识到,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能够使得企业的风险叠加放大或者抵消减少。所以,企业就不能仅从单项业务、单个部门的角度考虑运营风险,其运营者应具有风险组合的意识,把企业视为整体,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即要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

根据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此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实施风险管理,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能够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级。总括下来,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

面对风险管理,有个概念是必须要提到的,即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什么差别和联系呢?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为:(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职能中的一项,主要通过过程和事后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各项风险的存在。(2)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部控制要做的。目前所提倡的全面风险管理包含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案的选择、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管理人员的聘用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仅是风险管理过程期间及其之后的重要活动。(3)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压力测试、情景分析、风险对策等概念和方法,因此,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使得风险、增长与回报相互关联,从而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经济资本分配利用的决策,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二者之间的联系:(1)内部控制的行为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COSO框架中明确地指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内控,将之作为一个子系统。(2)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源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于企业所面临的大部分运营风险,或者说对于在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之中的风险,内控系统是必要的、高效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本文主要从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几个方面来探讨进行内部控制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

企业现有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型,对风险缺乏系统的、定时的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缺乏系统、整体的考虑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有的中小企业还将会计与财务职能划分不清,不设立对财务活动进行评价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还有的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不规范,因而使得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所依赖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全,无法进行事先的评价与防范。

2.缺乏法律风险控制意识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是陌生人的经济,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风险不是经营风险,而是法律风险。企业的法律风险被很多企业家理解为“违法风险”。其实这并不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全部,另一种法律风险的表现就是企业的投机风险。很多企业的破产正是由于过度扩张、无视法律、法规,不依法、规范投资经营规模导致的。而这也正是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缺失,过度的投机心理带来的苦果。

很多企业的投机行为、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是缺乏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的,没有做到以“事前控制”为核心理念,让法律服务深入介入到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没有真正的使企业逐步从“人治”转向“法治”,以企业家个人意识为决策重心的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打破。虽然许多公司知道法律顾问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是没有形成建立内部法律业务部门和聘请外部常年法律顾问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他们只是在企业遇到官司时才想到找自己的顾问律师,以致顾问律师的作用仅限于帮企业打官司,而企业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应有的商机或惹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经济上缺乏完整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指负责监督机构的审计和控制工作的治理层。内部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独立的首要屏障。而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则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委员会构成层次过于单一,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制约关系。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落后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位缺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少完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单位企业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领导授权、批准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另外,目前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审计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由会计或管理人员兼任。这种状况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受到各方面利益的牵制,难以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内审人员在审计中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利益、私人关系、熟悉程度、文化、种族与性别歧视、认知偏差等种种原因失去“客观性”立场。

4.人员素质影响内部控制力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主要是由人来建立,并且通过人来执行,因此,企业人员素质将会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的相关效果。如果是企业的员工在心理上、技能上以及行为方式上没有达到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者实施措施产生了误判,那么即使是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按照管理人员的意图才能运行,因此,难以避免内部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的行为发生。尤其是现如今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从以往的家族企业演变而来的,内部环境非常复杂,它们仅仅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后,才开始注册正规的公司。这类企业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同时也存在着后天的缺陷,由于人员复杂,经常录用领导的亲戚朋友,而恰恰他们的水平又达不到要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且存在着人员配备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

三、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保障

1.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包括:系统设备、数据、程序、网络安全的控制、系统组织和管理控制、使用开发和维护控制、文件资料控制及日常应用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运用数据库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控的有效实施。

2.成立法律顾问

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律服务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服务,而不是为企业减少损失的服务。要转变思想观念,运用法律手段,化解企业法律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和外部法律风险预防与控制机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远远不止于帮企业打官司,或者审查合同。一个称职的、优秀的顾问律师为顾问企业提供的法律服务已不在于为顾问单位发生纠纷、损失后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诉讼救济,而在于为顾问单位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超前的、防患于未然的专业性法律安全保障体系,尽量避免纠纷、损失的产生,从而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3.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

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实现组织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独立两个方面。组织上的独立是指在组织结构中要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精神上的独立是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客观性。

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取得领导的支持,拥有良好的组织条件,这样他们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内审部门经理必须能和董事会直接交流信息;内审部门经理的任免应由董事会确定;单位应当制定一个正式的章程,以书面形式确定内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并获得高级管理层的批准和董事会的确认,在章程中,单位必须明确内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工作范围,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有权检查的相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这样,章程赋予内部审计相关的权力,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内审部门经理应当每年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和财务预算,以书面形式报高级管理层批准,并报董事会备案;内审部门经理应适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在精神上是独立的,在道德上是正直的,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他人的干扰,对审计结果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保持客观性和职业操守。

4.改进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正视自身实际情况,确保企业在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拟定、修订、完善制度的管理部门,要深入生产线,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制度在修订和完善中才能符合生产,贴近实际。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地组织新修订制度的培训和学习。教育员工认真分析总结本公司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中优势和薄弱环节,优化操作流程,减少摩擦、重复和遗漏。加强公司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监察部等部门建设。监事会负责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及公司运营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审计监察部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经济运行效果、经济效益、内控制度执行、各项费用及工程项目的支出、资产保护等进行监督,并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提出纠正、处理违规的意见。

5.建立企业信息对内对外的沟通和反馈,建立有效的反舞弊机制

明确信息沟通及传递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同时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保证与投资者、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良性沟通,加深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确保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性。

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反舞弊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反舞弊教育长效机制,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部门或单位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反舞弊机制并推进其有效实施;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动提前预防,推动监督和管控关口前移,并使经营管理者积极化解舞弊风险的意识,促使决策民主、程序公开和运行规范,使反舞弊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员工身上。

参考文献:

[1]高鹏飞.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1).

篇11

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 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沟通,缺少独立专业的信用管理系统,使企业很难收集到有机联系起来的客户信息。另外,企业对原有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有效评价,这样也使原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为新环境下调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上所依据的信息,在有效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很难达到系统化管理。

1.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相关的综合素质不完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所要设计的管理环节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由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起步晚、发展不完善,致使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水平过低,其企业较强的业务骨干多集中于企业的对外营销等相关部门,信用管理人员大都综合素质过低,不具备合格的信用管理人员所要求的相应素质,其制定的相关信用政策不科学、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3 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

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独立的部门来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负责,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一般由销售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销售部门片面为了实现其销售业绩的上升,没有从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去实施销售策略,偏向过于宽松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结果是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时也带来较高的信用成本和较高的信用风险。

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信用风险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许多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但面对较大客户时,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忽视之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现阶段部分企业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在对新客户发生业务时,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

2.2 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可能会制约企业部分利润的增加

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减少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在结算中风险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务往来的潜在缩水,以及出现收益损失。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信用风险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企业为扩大销售、追求眼前利润,通常将信用风险的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大量采用赊销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顾客限于自身营运资金的管理要求而愿意赊购,进行赊购有利于购货方利用销货方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可以扩大销货方眼前利润的范围。其次,购货方保留一定时间的支付期限以检验商品和复核单据,可以进一步减轻发现商品数量、规格、品质和计算误差而带来销售折让乃至销售退回的相关手续,避免销货方进行入账利润的调整。对于销售企业来讲,加大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定投入不仅会增加企业制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而且会增加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这些都不利于利润的增加。相反,赊销会使得存货减少,进而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即期偿债能力,修饰了企业的财务指标。

2.3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增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

目前,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但结构不完善,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致使许多企业信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不健全。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部门与岗位。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信用政策的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的职责。

3 改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各种因素变幻莫测,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信用政策,进而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让这些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首先,企业应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大多分散在财务或销售部门,因而缺少明确的信用管理目标和职能界定。为了强化信用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从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并协调财务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信用管理部门应由独立的信用经理负责,同时企业还应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信用监控委员会,负责领导和考核信用经理。此外,企业还应相应制定信用监控委员会、信用经理和信用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以明确各自的职责。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全面收集客户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和交易记录。定期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估和决策,以有效处理拖欠账款。

3.2 建立健全企业资信管理运营机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在信息披露实践中,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制定出了有利于企业获取信息的相关平台和系列法规制度,但我国“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资信运营机制并予以坚定不移的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同时,还可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这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建立满足市场的企业内部资信评估运营机制,使企业通过内部信用评估提供企业制定信用政策的全面信息支持,对降低未来预期信用风险具有保障的作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通过系统地建立客户考核档案,使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达到既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又将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3.3 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责任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各职责人员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信用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政策制定和管理中要承担出现相关问题的责任,那么,他就会谨慎对待每一项企业业务中产生信用风险潜在因素的具体措施。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环节日益增多、业务纷繁,每位业务人的工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务。因此,必须将事、权进行合理划分,对不同职责岗位进行授权和分权,规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权力与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有权处理有关事务,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处理有关经济业务,进而明确岗位赋予的责任和任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对供应商、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不同角度信用等级的评定,并根据考察结果向信用部经理汇报情况,再由信用风险管理部经理、财务部门经理、销售部门经理、总经理讨论后确定给予各供应商及客户的货款信用数量,这样就能控制销售中出现的大量坏账现象,减少风险。

篇12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运营规模不断扩张,导致民办高校的资金需求量不断提高,大量银行借贷现象严重,这都是因为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缺乏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忽略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不结合民办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张运营规模,办学经验不丰富,资金管理不科学、合理,加大了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制约了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二)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1.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民办高校缺乏高效、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没有与国家目前的教育体系和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动态监管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发现民办高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且加以防范,没有做好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降低了预算的效力,阻碍了高校财务资金的高效管理。2.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民办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缺乏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滞后、透明度低,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较差,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使财务管理运行缺乏制约性、规范性。(三)缺乏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财政补贴,但是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无法跟上时代经济的发展,加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教育经费缺口仍然很大,使得民办高校不得不加大贷款额度,以获取更多的活动、运营资金,加重了民办高校的财务负担,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四)民办高校缺乏资金筹集渠道。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教学收入、银行贷款和少量的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现有的资金筹资渠道较少,教学收入取决于高校生源问题,随着我国学生人口数量的逐渐减少,很多民办高校出现生源紧张的问题,这样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收入。为了维持民办高校的正常运转,高校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贷款额度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高校将土地、房产、设备等抵押贷款出去,高校很难再次进行大额借贷,同时贷款利息也会加大高校的财务压力,财政补贴金额有限,无法长期解决民办高校的资金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筹资渠道,稳固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

(一)加强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管理理念更加注重财务风险管理,只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资金的不合理使用,降低高校的资金管理风险和成本管理风险,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考察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教育体系的实施政策,明确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财务决策。加强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知识学习,管理者应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学相关讲座,通过交流汲取成功的办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二)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1.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设。民办高校应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根据高校办学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执行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将预算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分析、上报、总结,对于预算执行结果与初期预算目标差异较大的事项,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调整,实现动态监管的目的。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量化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效识别高校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民办高校应注重内部审计委员会机构的有效建立,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高校领导的干预,对于存在问题的财务信息及时披露,实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国家教育部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三)加强地方政府的扶持。我国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地方政府除了在财政补贴方面加以扶持,还可以由政府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教育基金,由社会资本出资给教育事业捐款,将获得的捐款奖励给有需要的高校。地方政府也可以转变职能,鼓励民办高校自主办学,政府在民办高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指导、调控、监督作用,通过对高校的考核和监督来规范民办高校的运行、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承担风险的能力。(四)拓宽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民办高校应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升学率,提高社会声誉,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说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高校的资本成本。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取政府财政补贴项目的竞争资格。同时,民办高校的声誉提升了,生源问题也会有所提升,增加了教学收入,拓宽了民办高校的筹集渠道。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民办高校的运营情况,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长期发展下去,应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拓宽筹资渠道,合理调整高校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职能转变,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作者:白雪敏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家鼓励下得到长期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对资金相对并不充裕的民营企业而言,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国内经济学界以产权来界定民营企业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宽派:主要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次宽派: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中派: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窄派: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本文所讨论的民营企业偏向于窄派的观点,即主要探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并且是其中绝大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萎靡状态,我国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降低。在国内贸易和对外出口方面,经济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尤其巨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以及欧洲等原本生机勃勃的市场开始衰退,而且速度极快;恰好这两大市场又是我国民营企业出口中占比重相对较大的两大市场,因此,在国际竞争中,民营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这必然坏账风险加大。

对外出口的业务受到极大波及,同时,民营企业在国内贸易中也步履维艰。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查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更加苛刻,这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原材料成本以及劳动成本却是不断上升。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经营,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比以前更加宽松的赊销政策。但这样的后果是,销售收入虽然增加,但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由于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会更加紧张。

(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在商品交易上的客观实际,促使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现实。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恶意拖欠账款,使许多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完全收回,许多企业应收账款账龄期限延长,甚至出现坏账。多数企业为求生存,对客户企业的拖欠款,不敢轻易对簿公堂寻求法律保护,只能容忍。

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在应收账款追回的相关法律法规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力度上不够严格,使得债务官司一直拖下去,最终得不到民营企业预期中的结果,反而是付出了较大维权成本。也正是因为即使打赢官司也因为执行问题难以收回账款,甚至收回的账款不足以支付官司成本,这才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宁愿把应收账款挂在账上,也不敢和客户企业对簿公堂。

(三)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的企业往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察制度,而企业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中毋庸置疑有着最关键的作用。民营企业多数是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相对于管理日趋合理化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严重滞后。

同时,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任人唯亲、赏罚不严,员工积极性差的情况。还存在任人唯亲,对员工的奖惩责罚不力,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情况。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并且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就导致了公司内部人事关系比较复杂,许多的企业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企业内部权力与责任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这样一来,当出现应收账款风险时,原本不能赊销的情况,责任心不强的销售代表,就极有可能漠视风险,盲目赊销。

三、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基于应收账款在民营企业中愈发重要的地位,一旦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极度依赖现金的民营企业来说,后果是难以估量的。这里所指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主要是指盲目赊销所带来的应收账款过度膨胀问题。综合而言,有以下弊端:

(一)容易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往往没有对客户企业做深入调查,盲目赊销。而在赊销之后,大部分企业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加上企业内控不健全,这就容易导致应收账款相当一部分比例容易发展成为坏账。在会计上,坏账是资产的抵减项,是企业资产的损失,这就导致了企业净收益和净资产的减少。

(二)容易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赊销其实并未真正增加企业现金流入,相反,赊销还会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我国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现金缺乏的情况,现金的流出,势必给企业来带极大负担。并且,应收账款过多增加了会计人员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最终会增加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出现现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容易影响企业资金循环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缩短营业周期和加速资金循环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过多,营业周期势必延长,企业资金循环也势必受到影响,这会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在我国,国有企业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比民营企业有更丰富的银行借贷资源,因此资金相对紧张的民营企业若是出现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情况,企业营业周期延长,将会很难从银行贷款。这样一来,企业资金链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轻则出现短暂资金缺口,企业资金循环受到影响;重则企业正常经营被扰乱,各个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因为资金瓶颈问题而破产倒闭。

(四)容易使企业虚增营业利润,与企业现金流脱节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无形中就夸大了营业利润,并最终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的预缴。这就会使得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与企业账面上的利润严重脱节,虽然账面上好看,但企业实际上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这种虚增利润或许能使企业账面上好看,但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反而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严重问题。

四、控制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

风险控制的对策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本文着重从规避风险和减少风险的角度提出对策。具体阐述如下: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盲目扩大赊销,但是对企业信用风险却不重视,这样一来,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在账上看上去不错,获利丰厚,但是实质上企业却是资金匮乏、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一些企业因为担心应收账款出现坏账风险。又不敢盲目赊销,患得患失之下,必然会导致企业一些获利机会溜走,是企业陷入销售与回款两难的困境。因此,在当今市场越来越重视企业信用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制,做好对客户企业的信用评估,尽力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进行赊销前,各部门赢全力配合对目标客户和目标业务进行审查和评估,同时,目标客户的资质、信用情况等要建立好档案资料和台账,并跟踪调查客户对于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动态。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销售部门反馈的情况及时做好财务核算,将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化以及余额情况要及时、准确地反应出来并加强管理;还应定期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及时、准确的地向销售部门及上级领导提供应收账款的账龄及余额信息。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

企业在向目标客户提供赊销之后,事情并没有完,还应该定期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尤其是要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的经营情况要做到及时了解,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和监控,主要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一是账龄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应收账款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账龄越长,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二是平均收账期法,通过计算应收账款从发生到收回所耗时间,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应收账款的监控提供依据依据。

五、结束语

应收账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资产,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总体上相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在销售过程中,更可能会有更大比重的赊销额,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民营企业应该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于企业赊销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保证整个过程的收益大于成本。如果能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衡华.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06,(8).

[3]吴金星,吴宝安.如何进行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