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品信息管理

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品信息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品信息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3-26-03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凸显,农产品生产作为食品供应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安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目前,具有市场开拓潜力和突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有几十种,如蚕桑、葡萄、杨梅、干果、蔬菜、食用菌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其中葡萄栽培面积超过了30万亩,品种达数十个。

面向主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和构建农产品质量跟踪与溯源技术体系,对提高农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加强政府的监管能力,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将起到重要作用。名优农特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将以浙江省葡萄产业为例,利用信息化技术及WebGIS技术对名优农特产品的生产进行全程信息化跟踪管理、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名优农特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分为三类:消费者、生产者和监管部门。消费者通过在系统里输入农产品的条形码,可查询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如所属品种、农产品等级、采摘及包装日期、种植户等。生产者可以利用系统记录下与农产品种植相关的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如农药喷洒情况、施肥情况、灌溉情况等,在遇到生产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和技术服务等栏目获得帮助,同时,网站为生产者提供最新的农业资讯,便于农业生产者及时把握市场行情。监管部门通过系统可以掌握农户的生产情况,在出现农产品安全事故时,便于及时介入调查,迅速响应。

1.1 系统体系结构

针对系统用户多且分布区域广的特点,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进行开发和部署。系统共分为四层,分别为:Web浏览器、Web服务器、WebGIS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Web浏览器充当客户端角色,主要负责将用户请求提交到Web服务器,并对Web服务器的处理结果进行显示。与系统相关的所有数据与服务均保存在服务器端,从而实现了系统中数据与服务的统一管理。Web服务器、WebGIS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属于系统的服务器端,其中,Web服务器用于WEB应用,WebGIS服务器用于地图服务,数据库服务器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检索服务,按存储的数据类型不同分为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系统采用动态网页开发技术,编程语言采用C#.NET,Web服务器采用微软的IIS 7.0,WebGIS服务器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Server 9.3,数据库服务器则使用SQL SERVER 2008,客户端采用IE 6以上版本。WebGIS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本系统是基于WebGIS设计的,一方面系统具有查询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所有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信息,属于溯源系统中流入市场前这一环节的信息;另一方面系统还包括种植管理、信息查询以及用户间的交流等功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系统主要包括用户操作、信息查询、过程跟踪、用户交流、地图展示和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其中,用户操作、信息查询、用户交流和地图展示模块对所有用户开放,生产过程跟踪模块记录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活动以及环境监测结果,使用对象主要是农户及环境监测人员,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系统的管理,使用对象是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维护人员。系统按角色分配用户权限,保证系统的安全。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

⑴ 用户操作模块

用户操作模块提供了用户登录、用户注册和个人资料编辑功能。用户登录后,根据不同的权限设置显示不同的菜单结构。用户注册模块专门针对消费者,农户与监管部门账户均由系统分配。个人资料管理功能用于修改登录用户的个人资料,如登录密码、联系方式、真实姓名等。用户注册功能还提供了用户验证,避免系统中存在同名用户,并通过对登录密码进行加密保证用户账号的安全。

⑵ 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主要实现了下列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农特产品安全条形码查询农产品质量等级属性信息,了解与该农产品相关的种植管理信息,如肥料、农药、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种植户、产品文化等详细信息;种植户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如何管理地块和作物栽培要点,例如如何施肥、病虫害如何防止、植株如何修剪和果实的收获存储措施等。该模块涉及的内容具体包括:葡萄品种信息查询、肥料信息查询、农药信息查询、气候信息查询、种植户信息查询、技术服务查询等。

⑶ 过程跟踪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为农产品生产建立数字档案,对农产品的种植与收获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跟踪管理。在该模块中需要根据农产品条形码编码建立各批次农产品的生产档案。按照生产标准和规范,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并记录从播种、移栽到施肥、用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情况,使主管部门能及时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所有农事记录与综合信息。此外,该模块还记录生产过程中所有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信息,如水源、大气、土壤等信息。

⑷ 用户交流模块

该模块实现了系统与用户、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将系统的使用情况、意见与建议进行反馈或留言。为了使系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该模块同时提供农产品信息功能,用户可以在该模块需求信息并留下联系方式。当用户遇到技术问题时,还可以在此模块求助信息,由技术专家不定期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系统还可以一些关于农产品方面的最新消息,方便用户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方面的信息。该模块必须是系统注册用户才能使用。

⑸ 地图展示模块

系统GIS功能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块地力状况、农产品种植情况、交通分布状况。其中,地块地力状况利用地图展示某个区域地块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全氮量、全磷量等信息。农产品种植情况则通过地图直观地反映某个区域的农作物分布情况,如农作物种类、上年农作物产量、种植户信息等。在系统中提供交通分布状况图主要为了方便采购商和投资者提前规划出行线路、交通工具等。地图展示模块除了实现基本的地图操作如地图漫游、放大、缩小等功能以外,还提供图层查询、空间测距、信息统计等扩展功能。

图层查询功能主要是指农产品空间与属性信息的双向查询机制;信息统计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内的信息,实时统计出某个区域的葡萄种植情况,如种植户数量、葡萄产量等,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空间测量功能主要有面积和长度测算两种,分别用于测量区域面积和两点之间的距离。

⑹ 系统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账户管理、权限分配和数据维护。此模块专门针对系统管理员和数据维护人员而设计。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添加账户,并为账户分配相关权限。为了限制系统使用人员,种植户的账户信息由系统进行初始化分配,不需注册,但种植户可以在登录系统后进入用户操作模块进行个人资料的修改,监管人员的账户也由系统管理员进行分配,其他用户可以自行注册。数据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更新系统数据,系统数据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数据维护人员主要操作的是随着葡萄季节更替需要不断更新的数据,而对于相对固定的数据如种植管理方法、葡萄文化等数据则无需修改。

1.3 数据库设计

存储地理信息数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参考数据(如位置、地块),即图形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用来直观表现空间特征的位置;另一类是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对应,用来描述空间特征属性的数据[1]。

⑴ 属性数据库设计

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相对应,用来描述系统除空间信息以外的数据。在设计属性数据库时,需要依据数据库设计原则,对系统使用的数据进行抽象,生成E-R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数据库设计对于系统非常重要,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并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执行效率。

根据系统需求,我们对系统所使用的数据进行抽象,确定了数据库逻辑结构。系统共包含十三张数据表,有地块信息表、地块种植情况表、农产品信息表、种植户信息表、农药使用情况表、肥料使用情况表、气候信息表、用户权限表等。其中,地块信息表用于存储地块的土壤信息,包括地块编号、所属地区、土壤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字段,该表中的地块编号与地图数据中的地块编号对应,该表可以反映地块的基本形状、质量等级,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⑵ 空间数据库设计

对于GIS软件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库可以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点、线、面等空间数据,在该阶段需要收集空间数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存储。农产品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信息、条田、土壤类型、水系、道路等。在明确了所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数字化,然后进行空间数据入库。

ArcMap[2]提供了地图数字化的完整途径,通过数字化与生成新要素,实现图形要素的数字化,在建库的过程采用统一的坐标系进行配准,利用ArcMap可以进行各种编辑操作,通过编辑,可以使数字要素更好地表达空间地理实体,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直观的地图表达。属性数据与地理数据的连接通过共有的属性地块编号实现,根据需要加载相应的属性数据。

2 系统实现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JavaScript、AJAX(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ArcGIS Server、SQL Server等技术,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其中,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Studio 2008,系统中的地图服务依托ArcGIS Server进行与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集中保存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并通过ArcSDE(ArcGIS的空间数据引擎)实现用RDBMS管理空间数据库。同时,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优化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传输,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往返,系统还使用了基于.NET平台的AJAX类库。

2.1 WebGIS技术

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Web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基于桌面或局域网的GIS相比,WebGIS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3],一是平立性,由于WebGIS使用了标准的Web浏览器访问地理数据,任何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Opera、Mozilla Firefox等都可以方便地访问到WebGIS数据,以实现远程异构数据的共享。二是优化的负载分配模式,WebGIS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基础性、全局性的处理交由服务器执行,而对数据量较小的简单操作则由客户端直接完成,这种计算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对客户端的要求,并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形成合理的负载平衡。三是操作简单,WebGIS操作简单,用户不需要专业的GIS软件培训,仅使用Web浏览器就能实现丰富的地图操作。

按照服务器和浏览器在WebGIS系统中所承担任务的多少,可以将WebGIS系统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Server-side WebGIS),另一类是基于客户端的WebGIS(Client-side WebGIS)[4]。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把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任务都放在了服务器端处理,服务器端将处理完成的矢量图形转换为WebGIS浏览器支持的图像格式传递给客户端;基于客户端的WebGIS则在客户端安装了支持地图操作的插件或控件,使得WebGIS浏览器也可以支持矢量图形,完成相关的地图操作。系统采用了基于服务器端的WebGIS开发模式,以有效减轻客户端负担,但对服务器性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2.2 ArcGIS Server技术

⑴ ArcGIS Server简介

ArcGIS Server[5]用来构建企业级应用的平台,GIS功能在服务器端集中实现和管理。同时,它也是一个服务管理器,用来管理各种地理数据,如地图、定位器、各种应用软件对象。ArcGIS Server充分利用了ArcGIS的核心组件库ArcObjects,并提供基于工业标准的网络服务,是基于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同时它提供了创建GIS应用程序和配置服务的框架,并实现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可视化、空间分析的功能,它还是一个服务器对象管理器,用来管理各种地理数据。ArcGIS Server系统体系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ArcGIS Server服务器。

⑵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

Arc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即空间数据库引擎,是ArcGIS for Server的核心部件,作为一种连接GIS 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的中间件技术,它使得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方便地存储并管理空间数据[6],这些关系型数据库包括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IBM DB2和Informix等。ArcSDE体系结构相当灵活,支持多用户编辑。通过ArcSDE技术可以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各种空间数据,如地标、街道、河流、地块等,并提供空间管理功能,如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分析等。本系统使用了ArcSDE 9.3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存储并管理相关的空间数据,并利用ArcGIS for Server地图服务。

3 结束语

本系统基于网络平台提供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并将WebGIS技术应用到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通过该平台,可以详细记录种植户的各项生产活动,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与信息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农产品安全条形码查询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增加对农产品的信赖度,同时便于监管部门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本系统的实现有助于农户更加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保护农民利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减少食品安全事件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工作中,需要对本系统的地图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并着重加强地图分析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钟美.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流程与方法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

2004.2(5):30-32

[2] 吴静,何必,李海涛.ArcGIS 9.3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方俊.基于WebGIS的农产品检测管理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D].江西

农业大学,2011.

[4] 李本新,易增林,万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研究与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l13-115

[5] 何正国,杜娟.ArcGIS Server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2

【摘 要】针对某核产品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生产报表统计困难和可追溯性差等生产现状,开展了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绘制了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图和业务流程数据规划,完成了生产质量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该系统将实现产品的所有质量信息的自动查询、管理、分析和追溯性功能,大幅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管理水平。

关键词 质量信息;管理;生产;系统设计

0 引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某核装置的关键产品,该产品具有零部件多,制造工艺过程复杂,生产数据信息庞大,质量信息管理困难等特点。传统的制造信息传递采用纸单传递模式,具有信息收集、分析、整理效率低,易发生信息丢失,信息反馈和查询不及时,不合格品不易控制、生产报表统计困难等特点。针对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现状,开展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生产过程质量信息的有效管理与追溯。

1 制造业务分析与规划

通过对各制造业务部门的充分了解与沟通,完成了制造业务分析与规划,包括产品结构分析、制造工序分析和制造业务流程分析等,制定了业务全局流程图和系统需求分析。

1.1 产品结构分析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

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 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

(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

(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

(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 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 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

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 业务流程数据规划

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 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

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

(2)生产计划管理

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

(3)任务单工作

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

(4)传递卡工作

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

(5)不合格品控制

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

(6)生产信息查询

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

(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

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8)工装检具管理

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

(9)文档管理

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

(10)用户管理

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

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

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5 结论

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信息的管理、生产过程流转卡的在线传递、生产信息的快速查询和有效管理、不合格品流向控制及工装计量器具预警等功能,能够确保生产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可靠质量跟踪与追溯,有效的提高了产品制造过程生产信息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消费品企业一定要广开新产品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信息才可以为我们判断自己新产品在市场中的战略地位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目前,我们用来收集市场信息从渠道上分为直接信息来源与间接信息渠道来源;从营销要素分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传播与品牌;从利益相联者大约分为经销商,二批商,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直接收集新产品上市后市场信息机制。成熟的企业在市场部一般都会设置一个市场信息专员,不断收集与整理市场信息,给决策层进行参考。直接收集信息主要有: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来自于市场一线销售人员直接信息反馈;信息收集员的样本采集;以及第三方公司如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管理公司等直接的市场调研结论。直接的市场信息对于企业十分宝贵,因为是企业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很多企业一般都会把主要决策依据放在第一手资料上,因此要严格防止与控制第一手资料失真,导致市场判断失误,比较好的办法是领导亲自多下市场,了解市场信息的真伪,特别是我们,有些领导非常有行业经验,可以对比较容易产生置疑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核实。而作为市场部执行部门也需要意识到自己信息准确性对整个营销来自于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此,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所以很多消费品公司在寻找市场信息收集员时往往会选择比较执着但不太需要很多技巧的员工。

其次就是间接信息收集途径。间接信息收集主要采取高层参加行业峰会,在竞争对手处安插商业间谍,通过公开媒体的第二手资料,行业性组织的年度公报,国家经济发展指数,通过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刺探等等。间接信息收集一般比较多放在研究竞争对手与产业趋势上,因此,间接信息收集需要广泛的视野与十分丰富的人脉。

第三,消费者信息收集。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消费者信息收集?因为消费者的反映是我们判断新产品上市是否能够成功的原点性信息。如果我们了解了很多竞争对手信息,而忽略了消费者信息往往会是舍本逐末的效果。因此,成熟企业新产品上市前会在小范围进行试销,通过试销系统收集消费者对新产品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映。

第四,倾听广告公司与咨询公司对市场判断。一般情况下,外脑的市场信息都是经过过滤与再思考,并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听取专业外脑的思考已经是更高层面的市场信息收集了。

信息收集上来,仅仅是新产品上市信息管理万里的第一步,而且浩如烟海的新产品上市信息对企业决策很难说有多大的作用。

2. 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是使我们收集的信息科学归类,系统提炼的开始,信息整理在信息学上是一门十分全面的学科,我们这里说的还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信息归类。新产品上市信息归类一般会是采取营销要素与经营战略上归类,具体为:

新产品的产品要素信息:包括新产品的官能性信息,新产品包装性信息,新产品定位性信息,新产品传播性信息,新产品质量性信息等等,一个新产品就好像一个进入新单位的新员工,各方面都要接收消费者考验。这方面信息整理尤其要注意抓细节,因为任何不慎的细节忽视,都将对新产品在市场表现产生严重的影响。

新产品的价格信息整理:新产品价格信息要广泛听取渠道价格,消费者价格,直接竞争对手价格,替代竞争对手价格等等,价格信息特别强调价格消费者适应性。做企业都不希望自己产品价格太低,但作为消费我们往往又都希望产品价格足够低,因此产品价格归类在关注核心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注意动态市场价格体系与价格变化。

新产品的渠道信息整理:新产品渠道信息主要是看新产品渠道反映,无外乎就是经销商,二批商,终端零售商等,同时还要整理竞争对手渠道信息,判断渠道的立体效果。

新产品的促销信息整理:新产品上市动销是市场部关注的核心,而面对渠道动销的手段更替就更加需要细心加以归类。

新产品的传播信息整理: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等媒体,跟踪研究竞争性品牌的传播信息,并将这种信息进行声音、图片,图像等等归类。

新产品的品牌信息整理:将新产品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信息收集归类,分为直接竞争品牌,间接竞争品牌等,并对品牌威胁进行归类。

综合性信息整理:一般是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综合性反映,如企业投资,产品结构调整,竞争对手营销战略变化,政府政策性反映等等。

3. 信息思考

一大堆的市场信息进行了技术性归类,对于信息的提炼与整理的工作一般就会落到企业中层干部的手里,特别是市场部经理与销售部经理,一般会对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很多情况下,企业的营销总监也会参与到整个决策思考中来。在进行新产品信息思考与分析过程中,市场部与销售部一般会形成一个综合性报告。

新产品信息思考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角度需要我们营销系统加以关注。提供给董事会与总经理的决策报告也要体现出这些内容。

第一,产品上市后所处的竞争环境。一个新产品上市信息分析报告如果缺乏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那么对于决策层来说,这个报告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新产品所处的竞争环境要深刻地认识。主要包括新产品在所在区域市场容量测算,主要竞争对手,次要竞争对手,替代竞争对手,当地消费主要经济指数等等。宏观环境的准确性有利于领导层对新产品发展方向与竞争策略调整做出判断;

第二,新产品上市后要素的市场表现。这个章节主要反思自身新产品上市后的相关要素表现。内容会非常具体,主要是新产品上市中产品表现、价格表现、渠道表现、促销表现、传播表现、品牌表现以及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的反映。

第三,新产品上市后对手的系统反映。竞争对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对自己缺点的反思更多从竞争对手的反映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看竞争对手的产品概念上是否积极跟进。2005年,我们为一个企业推出了一种乳饮料产品,产品概念与定位都非常新颖。我们产品推出仅仅两个月,各个层级的竞争对手就开始纷纷跟进。有对手推出了针对我们产品的“我的果园”系列产品,有对手直接将我们产品名称进行嫁接,推出了与“牛奶果盘”的“牛奶果园”,竞争对手在新产品上的积极或者盲目跟进,反映了这个产品触动了企业核心利益,竞争对手必须在新产品上进行跟进;

其次,看竞争对手的渠道战略是否积极调整。新产品上市后一般都会在终端与渠道上跟对手有交叉,如果对手对整个系统并不在意,说明对手有一个判断,这种产品不会根本性改变渠道格局,如果对手将渠道紧紧收缩,并且采取强力封堵手段,则意味着我们的新产品在营销执行上让对手感到害怕。

第三,看竞争对手在价格上是否挑衅。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如果竞争对手频繁利用价格手段对我们进行围追堵截,或者肆意骚扰,我们在价格管理上就应该处于一个严格控制窜货或者市场乱价阶段,在市场信息分析时,最忌讳的仅仅看现象而不看本质。竞争对手的价格挑衅往往就是要扰乱我们的视线。

第四,看竞争对手在促销手段上是否充满了针对性。当我们推出大瓶装时,竞争对手也很快推出,当我们在小区做活动时,对手也紧密跟进,这些都说明对手已经跟我们展开了贴身的肉搏战。此时一定要谨慎我们市场促销活动策略的体系性,阻止竞争对手对我们策略系统的破坏。如果仅仅是单点上被竞争对手超越,也不要太害怕,关系是不要让对手突破体系。

第五,看竞争对手在传播上是否出现资源突然聚焦的情形。比如,娃哈哈针对我们产品出现了全面的资源聚焦策略,说明娃哈哈已经意识到必须将竞争对手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比如说竞争对手经常将该企业作为市场标杆进行研究,说明竞争对手在资源上会出现突然聚焦的战略打击。等等。

第六,听经销商反映。很多经销商都是当地市场的活地图。很多经销商就是竞争品牌商,广泛地跟这些经销商沟通与交流可以获得十分广泛的宏观市场信息与竞争对手情况。而且经销商也是利益关联者,他们对新产品反映往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市场主流声音,因此,听经销商反映是我们看新产品上市一个十分重要环节。

第七,听二批商反映。二批商已经非常接近消费者与终端人群,而且二批商每天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很容易获得比较准确的基层声音。而且,二批商数量比较大,信息来源往往更加广泛。

第八,听零售商反映。零售商对当地消费习惯最为了解。因为零售商很大意义上既是某一个单一产品的经营者,也是消费者,他们的特殊身份给我们市场信息分析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声音。

第九,听消费者反映。由于信息收集与整理任务十分庞大,关于消费者市场反映,企业一般会委托第三方操作。由第三方提供分析报告。也有比较系统的企业通过既有的渠道作消费者调研。比如宝洁中国,就拥有一批非常庞大,非常专业的针对消费者调研的团队。

第十,听媒体群反映。媒体也是我们了解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管道。媒体广告与媒体网络带来的信息对企业一般会很有参考价值。

信息分析是公司管理层对收集整理的新产品信息第一次思考,这种思考主要还是基于专业块面的系统思考,比如营销策略改变,比如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单一要素的调整等等。但信息分析对企业在新产品稳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信息分析本身就是思考的产物,通过思考,执行管理层的干部会比较深地体会到新产品上市问题焦点,对他们在专业块面的提升与改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 信息判断

信息判断主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的工作,一般会在总经理,生产副总,技术副总,财务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之间展开,新产品市场信息经过中层干部的分析与破解,已经出现了很多比较清晰的脉络,这时就要对已经形成的很多问题作出比较准确,比较快速的决断。信息判断其实已经是一种战略取舍,围观层面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中层管理干部就可以推动完成。

信息判断一、产品战略与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吻合。很多企业一种从事专卖系统,有很强势的专卖经营能力,但是在大流通上根本没有资源,假如我们推出一个大流通产品,我们就要评估我们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等是否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信息判断就是要对推出的新产品市场表现进行战略上取舍。

信息判断二、竞争性环境的综合性评估。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除非是蓝海产品,否则的话都会有直接竞争对手,即使是蓝海产品,也会与相关性竞争产品,因此要评估这个新产品他的生命力与可能的竞争空间,要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评估,有效规避与自己实力非常悬殊的竞争对手的直接对抗,甚至于在局部市场上要制造市场假象。综合性竞争环境的评估也是一个企业新产品进入后的战略性决策,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信息判断三、新产品行业趋势判断。一个新产品是否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相吻合也是新产品上市后信息提供的决策参考。很多缺少独立思考的总经理等高管理一般会比较倾向于做跟进行模仿与创新,但一个开创性新产品有时就需要有很好的视野了。因此,作为高级管理层,信息判断的角度就要求更加宏大与高远。

5. 信息反馈

建立信息档案与信息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新产品上市进一步规范与体系,就是为了给新产品上市后提供准确的方向。信息反馈就是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调整与决策新产品未来走势。信息反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执行层面的反馈。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强化对上市过程中的细节掌控;第二就是方向性反馈,通过高层会议,行政文件等对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进行定调。

市场部主要会围绕新产品上市过程消费者层面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调整,特别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意见与建议,更高层面就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反馈;市场部的新产品信息反馈主要表现在针对消费者动销活动的调整与新产品传播策略的调整。因此,市场部的反馈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自发调整。

销售部主要围绕新产品上市过程中反映的渠道面意见提出系统调整的方法;由于销售部的主要功能是掌控渠道,销售部的信息反馈表现为渠道政策的调整与市场推广落地规范性管理。销售部新产品信息反馈比较多体现在管理文件下发以及规范手册制定。

生产部主要围绕市场反映出来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产品质量是新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新产品上市中的产品质量必然会成为生产技术部门调整的方向。新产品的信息反馈涉及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是很小的问题都不应该被忽视。

人力部则主要围绕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跳整。根据销售与市场需要,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部署新的人力资源策略是人力资源首要任务,而建立稳定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人力资源部稳定内部员工结构与激励内部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财务部适时调整新产品上市过程中财务结构问题。根据市场反映出来的特点,合理调配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的财务资源,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总经理主要是通过系统政策性文件以及大规模营销型会议,对新产品发现前景以及新产品面临的调整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与具备一定高度的宣讲,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总经理处于保留政策最终解读权,一般会授权营销总监做这种大的营销政策上的制定与宣导。

信息反馈一般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

政策性文件:对于一些带有制定性变化的信息反馈,一般会采取行政发文的方式来推动信息直接进入系统,从而减少信息反馈的丢失;

篇4

(Xuji Metering Limited Company,Xuchang 461000,China)

摘要: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产品可靠性设计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从可靠性设计流程标准化、潜在缺陷分析、可靠性应力分析、可靠性测试流程标准化、设计评审审核、经验数据累计等几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技术有效、管理科学的可靠性技术体系。该系统旨在规范可靠性设计和测试流程、提高可靠性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本文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向用户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架构、产品开组成以及技术特点。希望能通过本文的介绍,向大家展示一个基于可靠性的产品开发体系模型,给设计人员在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Abstract: RMS5000 product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a se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reliability design theory of product, and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set of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ystem with effective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liability design process, the analysis of potential defect, the analysis of reliability stres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eliability testing process, design review audit and experience data accumulation.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standardize the reliability design and test procedure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desig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product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design idea, design architecture, product composi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to the user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graphics and text. The article hopes to show a product development system mode based on reliability and provide more help for the design personnel in product reliability design.

关键词 :预计失效率;MTBF;可靠性预计;电能计量

Key words: the expected failure rate;MTBF;the reliability prediction;electric energy metering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179-04

作者简介:李志鹏(1985-),男,河南长葛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系统软件、通讯及测试技术;梁巍(1983-),男,河南上蔡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用电采集市场技术支持;马晓东(1985-),男,河南许昌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软件开发。

0 引言

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系统的升级改造,市场对电能计量产品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得到应用,电能计量产品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些也必将导致产品发生故障的概率越来越高,产品的可靠性越来越差。在电能计量行业,随着产品集成度和智能化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产品在可靠性方面的要求。从而迫使设计人员不得不从可靠性的需求角度重新思考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虑,河南许继仪表有限公司设计团队,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开发设计完成了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

1 系统分析

1.1 需求分析

为了减少产品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概率,提高产品可靠性。该公司设计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长期的需求调研和分析,最终形成了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

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得出,一个正确且高效的产品可靠性设计体系需要包含规范的设计流程控制、合理产品设计方法、科学的潜在缺陷分析机制以及严谨的测试方法和审核机制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上述关键因素有效地融入到系统中去,以求可以引导设计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其次,在产品可靠性设计过程中,最经常应用的就是可靠性应力分析计算,它是可靠性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在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中,必须体现对元器件、模块、产品的应力分析计算功能,实现开发过程中各阶段失效率和MTBF[1]的计算与审核,并可进行独立于开发流程之外的单一元器件、模块或者产品的可靠性应力分析。再次,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应体现对测试数据和历史经验的存储管理,一方面便于数据的追溯查询,另一方面为新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依据。最终,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是一套集数据管理、潜在缺陷分析、可靠性计算、测试数据管理、审核评审于一体的解决方案。

1.2 系统架构设计

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基于VS2010开发平台和SQLServer2005数据库[3]进行设计开发,该系统主要划分为三层逻辑结构,分别为应用层、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存储层。下面针对系统的逻辑架构进行简要说明:

应用层:应用层主要面向终端PC用户,该层向用户展示系统成熟的功能模块集合,主要包括信息库管理、项目管理、可靠性预计、测试管理、系统管理和个人信息;用户可通过应用层直接操作并感受系统功能,该层是实现人机互动的窗口。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由Web应用程序组成,包括Web、数据交互处理和数据库接口类库,是该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系统的所有功能操作都在数据处理层完成。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以SQLServer2005数据库为载体进行数据存储过程处理和数据存储,为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它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数据,使系统数据具备了可追溯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3 系统组成

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客户需求和实际操作需要,将系统划分为七大功能模块,分别为:信息库管理、故障处理、评审审核、开发流程管理、测试管理、可靠性预计、系统管理和个人信息,如图2,下面对功能模块做简要介绍:

①信息库管理:负责存储与可靠性相关的经验数据,为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或者符合新需求的成熟产品和单元模块,并可进行潜在缺陷分析。主要分为资料信息库、产品信息库、模块信息库、元器件信息库和DFMEA信息库。

②故障处理:该功能模块主要用于搜集产品在测试、生产及应用阶段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失效分析,从而帮助设计人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该功能模块的故障处理子功能和故障验证测试子功能的实现可通过开发流程管理模块和测试管理模块实现,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③评审审核:该功能模块为本系统的统一审核接口,所有设计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流程审核都在此功能模块呈现并完成,该功能模块权限只对行政主管和技术主管开放,具有高级权限。主要包括项目立项审核、产品组成审核、模块审核、产品结果审核、测试申请审核、测试方案审核、测试报告审核。

④项目管理:该部分向用户清晰地展示了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流程,并对设计流程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为用户提供基于可靠性设计原则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自上而下的产品组成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可靠性应力分析[4],在用户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系统会引导用户对产品组成设计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可靠性目标确立,同时会对每一个阶段的产品组成和可靠性预计结果进行审核,只有当审核通过时,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该部分可最终输出模块设计主体信息报表、模块设计详细可靠性数据报表、产品设计主体信息报表和产品设计详细可靠性数据报表。

⑤测试管理:该部分包括一个测试流程管理和一个测试资料信息库,在测试流程管理中,只有当关键流程节点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测试流程中的下一步工作。测试资料信息库主要负责可靠性测试方案、测试记录和测试结果的管理与查询,可实现上述文档的上传、下载、在线浏览和删除操作。该模块相当于可靠性测试经验数据库,是经过所有设计项目经过测试流程层层审核和实际验证之后累计而成的。

⑥可靠性预计[5]:该模块为独立的可靠性计算工具,可进行独立的元器件可靠性预计、模块可靠性预计和产品可靠性预计,它依托系统数据库内部强大的元器件应力系数,根据元器件种类的不同和实际的市场需求,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元器件应力系数,再依据元器件应力分析法预计出元器件的可靠性。单一模块的可靠性预计可根据已计算出的元器件预计结果套用可靠性预计模型得出,产品的可靠性预计与模块可靠性预计类似。将产品内所有模块的预计结果代入可靠性预计模型计算得出。

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角色管理和用户管理两部分功能,为系统用户提供权限分配,为系统常用的功能管理模块,其中角色管理中包含页面访问权限管理和操作权限管理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关联相关角色,一个角色可对应多个用户。

⑧个人信息:主要反映当前登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浏览、系统提醒和修改密码三部分。

2 关键技术及实现

2.1 强大的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

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为本系统的可靠性应力分析计算提供了基础运算参数。本系统依据《GJBZ 299C-2006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将涉及到的所有元器件的应力分析系数全部录入到本系统的数据库中,形成了强大的元器件可靠性参数库,系统内部又融入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可靠性计算公式,在进行可靠性计算时,可根据不同的元器件类型,将不同的可靠性失效率系数代入到相应的元器件可靠性计算公式中,从而计算出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失效率,并依据已得到的失效率λ,运用MTBF=1/λ[6]计算公式得到元器件的MTBF。在本系统中,除元器件应力分析之外的上层对象(单元模块和产品)失效率则是在已知的元器件失效率基础上进行二次计算和三次计算得到的。例如:单元模块可靠性计算中,单元模块失效率就是将模块内部所有元器件失效率进行二次相加得到的,系统通过这一计算方法,计算出单元模块失效率,并依据单元模块失效率,计算出单元模块的MTBF,产品的失效率和MTBF亦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所以元器件应力分析参数库是系统内部所有对象进行应力分析的基础。它为本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提供了参数支撑和有效保障。

2.2 经验与成果的重复利用

在产品的可靠性设计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验证的成熟产品或者单元模块的数量会不断增加,经验数据也会不断累计。针对到这一情况,系统专门设计了数据管理模块,用来累计成熟的产品数据、单元模块数据和历史经验数据等,数据管理模块的主要作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管理和存储成熟的设计对象(包括产品、单元模块),以便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可直接引用满足新需求的产品或者单元模块,通过这种设计成果再利用的方式达到提高设计效率、节约设计资源的目的。二是经验数据的再利用,系统通过不断累计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经验资料和DFMEA数据,丰富可靠性参考数据,为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发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资料,有利于用户提高设计质量,扩展设计思路,更有利于设计员有效地避免之前的设计缺陷。达到设计更优的目的。

2.3 信息提醒审核机制

本系统运用消息提醒机制处理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使信息交流快速高效。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阶段的审核信息传递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系统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将审核信息提交给相关审核人,审核人登录系统后可第一时间看到提醒信息,并及时处理。该消息提醒机制的工作原理是:信息发送方将信息内容、审核人ID、信息状态以提交审核的方式存入数据库表格中,在信息审核方,审核人登录信息后可根据自己的用户ID和指定的信息状态实时扫描该数据库表格信息并提取相关信息查看和处理,整个信息处理流程以数据库为传递中枢,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安全性。审核方对信息的实时扫描和提取,也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流动和处理。

3 应用数据分析

使用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预计出的智能电能表的CPU及部分辅助单元的可靠性失效率,如表1所示。

CPU及部分辅助单元总共有6个元器件,其工作失效率等于6个元器件的工作失效率之和,即其失效率等于0.2756 ×10-6/h。

使用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前后,三相智能电能表故障类数据对比,如表2所示。

4 结论

伴随着国家智能电网[7]的不断推进,智能用电领域对产品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在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随着产品可靠性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关于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也将得到不断扩展和持续更新,RMS5000产品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在此背景下,将不断优化、丰富完善并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期望为行业内的产品可靠性设计和技术研究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伟娅,张康达.可靠性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8-93.

[2]刘浩.DFMEA在通讯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78-80.

[3]王秀英.SQLServer2005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4] 张增照,潘勇.电子产品可靠性预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3.

篇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1、鼓励、扩大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对引进外资到位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含100万美元)重点项目招商的主体,每100万美元按2万元人民币的比例予以奖励,信息产业重点园区、产业基地项目的招商主体,可适当增加奖励比例;同时以上年各市引进外资按其外资实际到位额为基数,对增加额和增长幅度较大的市予以奖励;

2、积极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各市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20%、上缴各项税金年增长率10%为基数,综合考虑增长幅度和增加额,对年增长幅度和增加额较大的市的项目优先给予资金补助或贴息;

3、鼓励各市建立信息产品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省专项资金与各市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挂钩,对投入资金较大的市的项月优先给予补助或贴息;

4、重点产业园区股份制管理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信息产业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的委托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投资入股(投资入股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的重点项目的贴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配套资金。其中:贴息率最高不超过该项目当期银行贷款利率,贴息期不超过三年,对逾期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贴息;

6、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一定产业化规模或出口能力的重点项目研发费用的补助;

7、推进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的其他方面。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

专项资金由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各司其职,共同管理。

省信息产业厅负责组织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和组织验收。

省财政厅对省信息产业厅提出的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后,下达资金使用计划,办理拨款手续,并对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专项资金在省财政厅(国库)设立专户,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按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及办理程序

1、拟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提出立项申请;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或实施方案。其中:属于贴息项目应同时提供银行贷款合同以及贷款到位的有效证明材料;

2、项目的受理按隶属关系划分。市及市以下项目由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初审同意后上报省信息产业厅;省本级项目由省信息产业厅直接受理。

3、省信息产业厅负责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提出专项资金计划,送省财政厅审定后共同下达资金使用计划。

第五条项目承担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应按规定单独进行财务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对违反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上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鉴定验收,并将项目验收结果、资金使用情况、应用情况等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信息产业厅和省财政厅备案。

篇7

一、当下我国制造业生产管理概述

对于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包括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计划、组织或和质量控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范畴和涵盖内容有了进一步扩充,多层次的产品计划和运行管理内容将企业的产品战略、工艺创新、采购制造和最终配送等环节内容全部涵盖,为整个产品服务提供了新的价值管理评测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当代的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可以视为对于传统企业生产管理的延伸扩展。

伴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展,传统企业管理中的直线式职能与生产机构进行重新结合,多与大型生产制造工艺相适应,而在制造产业品种多源、批量缩小的新趋势下,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层次扩充、环节增加、渠道拓宽、速度减缓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下降的情况,在这一趋势下,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体系出了更多的信息化、扁平化和虚拟数字化。在此之中,金字塔模式的信息传递无疑是传统层级式命令下达的创造性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构架也让生产组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创新。而企业各部门所负责的项目子任务往往也能利用虚拟信息技术实现优势领域中的独立运行,并能在必要时完成合作协调。

二、当下我国造业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生产现场状况管控失效

在制造企业中常有出现的情况是销售部对于交货时间的处理失当,由于缺乏准确的时间概念,往往造成交货时间滞后,从而不利于销售、生产部门间的合作和科学化的结算,甚至造成用料多少发生严重偏差的状况,产生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的管理无序;而生产部门则可能无法清晰的把控对应的生产线,导致配件安排错位,其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产品的最终组装。总之,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前线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一旦出现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内部部门间的混乱管理、客户流失、资源浪费以及人力和原材料的无谓浪费,并产生仓库积压。

2.管理程序不对接,工作效率底下

不少制造企业管理部门距离生产现场有相当距离,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具体的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时,则需要前往生产现场。当需要了解物料状况又必须前往仓库,这种较长距离的往返会对管理人员造成很大压力,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滋生差错。对于生产人员而言,有时甚至需要在成百上千个配角中进行精密操作,除非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否则不可避免出现用料失误,甚至影响工作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如做染料时需要仔细分辨颜色,长时间工作造成流泪不止)。为了避免这类操作问题生产企业往往只能依靠外请技工,无形中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3.不注重管理细节,监管缺失

在许多制造企业中,一条生产线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由多个工位组成,每个工位又需要多个人负责,这种多生产线、多工序、多工位和多工人的负责机制中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况,进而影响产品质量,造成一些列后续问题。当面对问题时,管理者往往又无法及时准确地查明问题原因,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导致质量问题不清楚、原材料浪费问题找不出对应环节,有关责任也无法追溯。

4.缺乏成本节约和控制观念,浪费严重

制造企业面临的浪费问题一般包括时间浪费、搬运浪费、库存浪费、工序安排不当造成的劳动力浪费、工时浪费、由于产品缺陷造成浪费、操作人员安排不合理造成浪费。针对这些浪费问题,树立成本节约和避免不必要浪费的思想观念意义重大。由于缺乏相应的节约理念,就会导致员工缺乏节约积极性,没有产品质量观念,甚至不去主动维护设备。加之生产线上的产品更换周期性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进步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此类现象如不能及时杜绝,将造成生产管理粗放、管理机制落后、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不但不能推广科学的生产改造经验,更可能造成生产管理上的恶心循环。

三、加强制造业产品生产管理的对策

1.优化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国内的制造企业中代工的生产模式占据多数地位,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价格上涨等挑战性因素,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面临出现脱节的危险。因而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做好管理程序的良性引导,发挥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作用,优化管理程序,将精益化的产品提升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生产中的管理效率,开展相应的准时化产品加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指标,在平准化的基础上以市场带动生产。

2.注重衔接得当,加强现场管理

生产管理流程作为一项前后联系紧密的工作,每一个管控环节都需要有关内容的合理衔接,一旦出现基础不牢或者协调失当的情况,则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情况,破坏生产效率。要依据制造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管理方式,依据相应的管理目标加强品质管理与设备维护,做好生产流程中的细化优化管理。

3.加强监管,实施日常监查活动

为了避免生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影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应的监查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具体措施,明晰每月普查的内容,并在重点时间点或是重点环节实施重点审查。注意发挥盘点工作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按照一定的单位和流程针对日常生产的中问题进行解决,并在检查中设置相应的循环环节,进而以不定期的循环频率提升对于常见问题的管控力度,相关检查工作由主管人员直接指令进行监查,重点针对市场投诉和QA问题。当出现重大问题时,水平展开调查的监查管理活动。

4.做好成本费用预测,树立节约理念

对于生产管理中的长期战略而言,科学化的成本预算同样在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与此同时为了杜绝生产原料的浪费现象,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树立节约观念同样必不可少。企业应当在充分考虑自身技术水平和生产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立节约为核心的知道思想,合理预算出成本目标,为最终核算提供有力依据,实现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相关制造企业在制定产品预算时对自身企业产品的具体状况有清晰的把握,并根据相应的市场份额和销售状况,综合考量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本压缩,则可能适得其反,缺乏对未来状况的预判,导致成本失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造企业规模庞大,制造业取得长远进步的同时,随着劳动力价格提升、能源资源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加剧等我,国内的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管理水平优化转变的新环境。因而在这一背景下,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发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程伟华,滕爱国,蔡晶晶,赵俊峰.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模型的设计[J].电力信息化,2010(01).

[2]白桂梅,李明照.企业网环境下碳素行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06).

篇8

1 前言

军用通信系统类产品具有可靠性要求高、产品批量小、改型升级快等特点,通常的可靠性信息管理方式难于完成数据的流程化处理和综合分析。

目前国外开发可靠性相关领域软件的公司有Relex、ALD、ITEM TOOLKIT、Isogragh等等。他们已经开发了比较成熟的可靠性专业技术软件,并以这些成熟软件为基础,根据企业工程上的具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然后交付企业使用,如用于F-35联合攻击机(JSF)的FRACAS系统就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选择ALD的FavoWeb软件并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这些软件系统作为专项技术管理已经相当成熟,但不适应国内军工电子装备企业管理多个相关系统的需要;而根据企业工程定制软件,又受到保密的限制。

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可靠性软件,主要针对具体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综合管理,没有提供多项目可靠性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也无报/预警功能;更无法适应多类型、小批量产品的高可靠性管理需要和工程现状,无法适应系统及其衍生产品的可靠性信息管理。

本研究组根据近几年某型号军用通信系统生产与装备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某研究所某系统产品及其多种衍生产品的可靠性模型、数据和信息研究,设计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该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该类系统研制、生产、试验、现场使用等相关数据和故障信息的综合分析,可有效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寻找提高装备可靠性的薄弱环节、部位与途径,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装备的可靠性,以适应当前形势及各特定系统的高可靠性需要。

2 系统设计思路

2.1 确定数据统计和分析管理的基本单元

对系统各设备进行分析,筛选出所有货架模块,作为数据统计和管理分析的基本单元;对系统衍生型号产品各设备进行分析,筛选出所有货架模块,其数据可以与原系统相应货架模块直接累计进行统计和分析;对衍生系统各设备进行分析,筛选出在货架模块基础上进行少量改进的模块,比对形成数学转换关系后,其数据可以按转换关系参与统计和分析。其它部分仍按通常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

2.2 系统构建

根据对多年通信系统基础数据的分析、研究,以及本系统的目的和用途,确定系统框架,系统模块构成有:故障管理、货架模块管理、用户及其权限管理、维修性预报管理、可靠性增长分析。后台还有两个支撑模块――报表输出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这样的系统构架,可实现可靠性数据统计、分析、查询等功能,使可靠性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既解决了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归纳了可靠性信息内在特性之间的纵向关系。

2.3 建立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矩阵管理、故障管理、可靠性评估、维修性预报管理等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建立可靠性(MTBF)评价模型。由于该通信系统和设备服从指数分布,故其MTBF贝叶斯单侧置信下限可用如下的模型计算得出:

MTBFL=2T/[χ1-α(2γ)] (1)

其中:

MTBFL表示系统/设备的MTBF单侧置信下限;

T为系统和设备的等效试验累积时间,该值可由系统和设备环境试验、满负荷加电考核、外场试验、加电老炼、应力筛选试验等数据,经过统计数学加权得到;

γ为故障数,(1-α)为置信度。

衍生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是在原系统评估模型基础上,将改进部分比对形成数学转换关系后,形成相应衍生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2.4 子系统设计

细化各子系统功能;建立各子系统工作流程;确定各子系统功能实现的评价标准;明确子系统之间与信息和数据处理的关联流程。

2.5 软件设计

(1)人机交互

数据输入部分可接受多种输入模式,进行准确、详细、形象、规范的信息记录;数据输出部分可将信息及时传送给指定用户,并能通过多种方式输出所指定的结果。

(2)用户权限管理

二级安全措施:第一层是系统安全级别,第二层是数据库访问级别。可以按项目、资源、级别等设置不同的用户组权限,保证数据的访问安全,同时能产生用户对关键资源的访问日志。在这里数据的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用户按规定的权限进入系统,以保证管理流程的正常实施;二是防止伪信息进入,保证输入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保证可靠性数据与信息管理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3)系统容量管理

对用户的访问流量、访问速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使系统可同时接纳120个用户访问,不产生明显延时。

(4)信息数据存储管理

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模型,完善信息数据的存储,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安全可靠,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安全性控制。

(5)信息数据处理

实现各种数据处理模型,包括矩阵管理、故障管理、监控报警管理、维修性预报管理、可靠性增长分析等子系统的数据处理。除完成纵向信息数据处理外,重点实现了各项目横向的关联信息处理。

2.6 信息和数据录入

信息和数据录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信息,必须严格按照组织的管理制度、流程、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准确地录入,以保证管理流程和工作程序的正常动作。二是技术信息,现有的历史信息和数据是使系统具有生命力的血液,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提炼和录入,并提供关键词引擎和数据的共享,把这些“死的宝贝”变成“活的宝贝”,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用和延续。要严格按管理流程识别这些信息和数据的价值和真伪,加以提炼和控制录入,以保证录入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具有可用性。

2.7 软件接口

该系统可与办公自动化系统(OA)进行数据通信,主要交互的数据内容:(1)用户资料信息,(2)短信息内容。这样可以实现系统基础数据的共享,如组织机构信息、人员信息、预报警信息等。

3 系统功能介绍

3.1 系统功能框图

图1 QDIS系统功能框图

3.2 子系统功能

本系统共包含6个子系统,2个基础支撑模块,各部分具体的功能如下:

(1)故障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决策指派、质量分析、技术五项归零、管理五项归零等四个模块。决策指派模块是FIO对故障处理的级别、方式等作出决策和指派,当该子系统接受故障信息后,与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比对,根据产品所处阶段、发生频次、所处部位及决策指派流程对故障的处理作出决策和指派。技术归零模块对技术原因引起的故障五项归零活动进行管理;质量分析模块对无法进行故障复现的技术归零活动进行管理;管理归零模块对管理原因引起的故障五项归零活动进行管理。

(2)货架模块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实现按货架模块类别、故障部位、故障类型、故障环节、故障机理、故障模式等进行横向或纵向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功能。

(3)用户及其权限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实现的功能有:按项目、资源、级别等设置不同的用户组权限,保证数据的访问安全,同时产生用户的访问日志;允许120个用户同时使用,不会产生明显的延时。

(4)监控报警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对关键、重要及异常事件实现报/预警功能。包括两类不同性质的报警:一类是技术报警,即当故障发生并输入系统时,系统自动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若为重复发生的故障,则触发系统报/预警功能,系统报警并输出检索到的信息;一类是管理报警,即当某故障频繁发生或在限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规定的处理时,在指定的时间、条件或状态下会自动触发报/预警功能,并通过OA传递给相应级别的人员,促使他们及时处理这些可靠性信息。

(5)维修性预报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按照设定的模型,根据输入的产品可靠性信息,提供维修性计划和预报等功能。

(6)可靠性增长分析子系统

该子系统按产品使用、试验等故障信息,评估出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提品可能的可靠性增长曲线,为质量师提供决策参考。

(7)计算与报表输出功能模块

提供报表与图形输入和输出功能,包括MTBF/MTTR、可用度的计算、故障统计、分析图表的输入/出等功能。

(8)基础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建立信息数据存储数据库,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安全可靠,确保数据库的恢复、完整性控制、并发控制和安全性控制。比如产品BOM、使用数据、顾客信息、故障信息等,这些数据和信息一次录入,系统共享。

4 结束语

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至少解决了以下工程问题:

(1)某型号通信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受设计、生产、使用维修以及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仅靠局部的信息处理往往不能达到期望。该平台通过对各类可靠性信息的综合分析,可研究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规律,识别出解决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2)对某型号通信系统可靠性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对各类衍生型号产品进行横向关联处理,实现对系统可靠性的评估。

(3)对正在研制生产的产品,凡使用了货架模块的均能进行警报设置,以确保及时进行风险防范,从技术上实现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篇9

1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产品的优势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产品,大大改变了传统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其优势主要有几下几点:

1.1 信息管理一体化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多具有规模大、参与人员多的特点,部分工程项目还可能涉及到国内外或不同的省市、地区。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多通过传真、电话、邮递等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下降。为了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新时代特征,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建设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是建筑工程管理改革的一大亮点。建筑工程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可能将财务、人事、工程进度、原材料入库出库、工程量清单、工程质量要求,工程合同及图纸等所有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将这些部分列为子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系统集成融合,整合成一个并发操作、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有机整体[2]。这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一体化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新特点。

1.2 数据化工作流程

信息产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复杂的过程简化为简单的数据化工作流程,无论是集团管控系统,运营管控系统,还是项目综合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所有工作流程完全实现数据化管控,通过一对一的数据关系,在系统端口输入数据,就能完成对建筑工程所有内容的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实现时时监控,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将所有子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工程管理,大大提高了现场管理效率。

1.3 实时工程数据库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后,能够根据需要建立工程数据库,通过对管理现场的数据采集,完成对工程管理现场的实时动态监督与控制。这个过程是通过开发工程师编写系统,对管理环节进行模块设计,每个模块能够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或者访问等,这种实时工程数据库具有高实时性和高数据吞吐量的特点,能够对建筑工程提供历史数据存储功能,能较长时间地对管理现场的过程数据进行保存和备份,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参考价值,而且这种实时工程数据库能够将大量的信息文件通过压缩技术进行存储,大大节省了文件的存储空间,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成本投入。

2 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产品的应用

2.1 计算机设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产品,首先要有信息产品运行的平台-计算机设备,虽然阶段的台式电脑得到普及,但对于流动性大的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携带电脑到管理现场进行使用,因此,10~15液晶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是最适用于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借助笔记本电脑,总监可以随时查阅各种图形文件:各种规划设计总图,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施工设计图,水电施工设计图,设备施工设计图,市政施工设计图,绿化施工设计图。文字类文件:工程预算书,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会议纪要,监理文件,各种建筑工程法规。有些已是电子表格文件,例如工程预算书,施工组织设计,会议纪要等。有些不是电子表格,也可以通过扫描仪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件档案文件存入电脑,工地需要时随时可以查阅[3]。

2.2 网络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传输来完成对现场的管理,因此,需要电脑连接入网,通过网络技术来辅助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建筑施工工地与管理层终端信息系统的实时信息传输,将施工现场网络化办公,而且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够为各级建筑企业领导提供工程进展情况,如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重要信息,减少了人员流动,简化了监督程序,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2.3 软件产品

有了计算机设备,有了网络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的各种管理软件产品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例如成本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软件、监理软件、质量评估软件等等。这些软件产品在计算机设备的支持下,将建筑工程管理的细节进行简化,通过软件产品就能实现管理目标,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更为客观和实际。这些软件产品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如成本管理软件的应用,缩短了建筑工程成本资料的处理时间,形成各类综合性的成本数据,使得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有组织的信息流通及时掌握完整、正确的信息,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4]。

2.4 存储设备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使用的存储设备有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一个工程设计图纸一般都用一个光盘存储,同样,一个工程的管理资料也要信息化,必须要刻成光盘保存,工程管理资料登记成册保管。上交各级有关部门,也是要交图形和数字光盘。光盘刻录机是一种必备的存储工具。现阶段移动式存储工具,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U 盘或是移动硬盘。当前U盘最大容量可达到16G以上,存储容量极大,而且体积小,易携带,是一种很好的存储工具。U盘和移动硬盘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相互替换,都能防止主机硬盘的内容意外丢失,但是U盘多用于一些软件的存储,方便外出随时应用,而移动硬盘则需要经常性把主机硬盘工作数据存入移动硬盘进行备份,可以避免意外丢失的重要数据资料[5]。另外,光盘刻录价钱最便宜,一张DVD光盘能刻4GB数据文件。Combo光驱、DVD ±RW、DVD 刻录机,笔记本电脑Combo光驱,都能轻松地把大量的电子数据文件刻成光盘保存,一个工程项目结束也只用几张光盘,就能全过程保存全部电子数据文件。

3 总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产品,实现了信息一体化管理、实现数据化工作流程和实现实时工程数据库管理,通过计算机设备、网络技术、软件产品、存储设备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武,王连成.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2]陈彬.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篇10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发特点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特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子信息产业的管理理论也日益完善,其管理体系也逐渐的从宏观理论开始向微观理论发展,并且运用到实际行业当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会成为未来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因为电子信息产业具备更新速度快、周期短、风险大以及技术要求严格等等特点,所以电子信息产业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要,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产品研发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首先是在电子信息研发项目当中MIS系统、电子商务项目以及ERP项目的研究发展,都属于复合系统的项目,在每一级任务之中,都包含大量分项目;其次是在资源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受其束缚条件较为多,电子信息研发项目不单单是要对研发单一项目进度进行资源要求考虑,而且还要重视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这时候,就需要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冲突和投入等对研发项目管理措施等等。

(二)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内部情况以及外部条件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发挥自身优势,规避自身不足,给业企在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出谋划策。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大致包括目的、步骤、切入点以及方式方法等等部分,更具其目标制定可划分为稳定型、紧缩型以及发展型等等战略模式,这与技术战略有着一定的联系。发展型战略就技术这点朝着延伸综合以以及技术相关研发方向发展,使用这种战略方式的企业多数为先进型企业;企业稳定型战略主要是在技术进行被动、防范以及追踪升级等路线发展,稳定型战略较为适用于追踪型企业;企业紧缩型战略的制定主要是从技术性战略朝技术产品发展,然后在进行重组整合,其主要使用企业是代替和追踪型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他们的技术战略也就不一样,技术战略的科学合理和稳定性强,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让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电子信息行业来说,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基本就是以技术战略为中心点开展的,在研发项目确定以后,再对其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规划和实施,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选择最优的管理模式,让新产品能够顺利的开发成功。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计划和项目管理措施

(一)电子信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计划

电子信息企业应该明确自身情况,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走向以及战略制定有明确目标,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找准自己定位,进一步确定电子信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计划,做好企业五到十年之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方向规划,最大化的达到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的持续型与创新的有序性,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专门进行对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计划和技术制定,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预计该领域技术、竞争力和业务方面的改变,可以使用德尔菲法对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且对其技术战略和项目进行规划,再把进行创意项目的研讨以及对方案进行审核,就信息技术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就项目文件的审核和变更等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还应当组织与之相对应的培训机构以及技术讲堂,借此来确保新产品研发项目的万无一失。

(二)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发展的周期

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研发流程极为关键,,可以依据研发过程,把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市场调查与预计、项目创意和评估、立项论证以及新产品规划与流程等等。在项目进行中,创新和立项是重中之重,在立项之后,可以更具项目管理理论与新产品的特性结合,然后再把整个产业流程进行规划,项目设计生产方法让产品具有多能力化、比如组合产品、辅助产品等等。在新产品立项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战略的高度一致性,先进创新性与可行性一致,遵守市场优先的准则,这样有利于新产品项目使用价值的掌握,以及新产品研发条件和选择方式的综合考虑。

(三)电子信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的团队管理

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依照新项目的组成形式对团队进行职能划分可以分为职能、项目以及矩阵等组织,在这当中,需要强调职能组织对客户要求的重视。在项目组件当中,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组,使用最为符合的人选,深入了解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缺点,培养项目团队合作精神,并取得有关部门的一定支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严格遵守矩阵模式,组建电子信息新产品的项目团队。

参考文献

[1]刘洪.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项目战略规划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117.

[2]何军.解析电子信息新产品研发创新项目管理[J].电子制作,2013,(6):101.

篇11

第三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商务部委托有关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负责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第五条进口《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向受委托组织办理本企业基本情况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名称、企业海关代码、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和统计负责人姓名与签字等。

第六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填报《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统计报表》(格式见附件),报告事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联系人、联系方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贸易方式、贸易国(地区)、原产地国(地区)、合同号、合同数量、合同船期、装运港、预计抵港时间、实际船期、装船数量、进口报关口岸、进口数量和实际抵港日期等。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通过相应电子报告系统向受委托组织进行报告。如无法通过电子方式报告,可下载报表传真报告。

第七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在下述情况发生后三个工作日内履行进口报告义务:

1、签订进口合同;

2、货物在装运港出运;

3、货物抵达目的港;

4、报告事项发生变更。

第八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进口信息,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

第九条受委托组织应向商务部报告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信息情况,并提出建议。

第十条商务部定期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专栏”对外《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

内容为:预计进口数量、预计货物到港时间、实际装船时间、实际装船数量、装运港、原产地国(地区)、主要口岸进口情况等。

第十一条受委托组织根据海关、质检相关数据核对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情况,向商务部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大宗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应向国家统计局通报。

统计部门依法对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处以行政处罚后,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的,商务部按照《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的规定公告,并通知海关、税务、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银行等单位。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向商务部举报对外贸易经营者虚假报告进口信息的行为。

第十五条商务部及受委托组织有关人员应当为履行进口信息报告义务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透露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的信息。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外贸法》第六十五条及《货物进出口条例》第七十条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目录》项下以各种贸易方式进行的大宗农产品进易,包括由境外进入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篇12

前言

中国当前的科学和技术战略的方针,明确了中国当前企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把科技创新放到企业发展中最核心要素。中国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投资,公司发展等主体应用程序,通过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现出市场的竞争优势,新技术在企业的竞争赢得了制高点的领先地位。

一、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公司技术变革仍是一个重

大的问题,市场仍然由企业创新技术所主导。然而,改革和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企业都拥有独立研究并各自开发新产品,各企业间迅速加强合作,企业间互相学习如何管理引进新的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快速学习国际企业的先进技术等,很多较强的国内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也有许多新的企业意识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

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任务,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新技术的积极创新。企业一方面提高自主研究的技术水平,进行产品的自主研发,以促进创新技术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生产应用科技含量。通过市场调查,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积极扩大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与科研人员交流新产品开发技术。企业通过新技术的优势,进行产品的生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通过与高校合作大大的节省了企业的新技术开发的时间和精力,企业也有专门的研发机构系统进行企业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研究,通过广大技术人员的帮助,鼓励促进研发和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竞争逐渐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但是产品一旦供给大于需求,就会阻滞企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企业新产品的发展,有效防止企业新产品的销售不畅,使得企业能够增加生产效益。

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

企业提高新产品管理的做法,能够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管理,更好的维护企业的生产发展。目前,企业主要的新产品开发管理过程如下:通过市场调研和生产的研究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具体的新开发项目和创新项目的可行性。首先由企业的技术研发部门确定科技项目,并进行技术研发项目的试点研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企业研究和开发新项目,分析该项目投资计划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测试,开始明确生产单位和创新项目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企业创新项目中,必须要进行会计财务部门的成本预计。在产品开发中,综合销售部门的用户需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产品在市场进行销售。

在整个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更密切的配合,严格调整财务和管理流程的标准化。然而,企业科研部门通过降低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防止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导致失败的各方面问题。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及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多的资金,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以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随着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研发技术领先市场商品的质量评估,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周期过长,企业拖沓作风导致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产品的研发时间过长,使得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最好的销售机会错失。企业对新产品后市过于乐观的预测,忽略了不利的市场因素。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统一的研究和开发人员的工作,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技术性质理解和具体限制。因此,限售的新产品,企业新产品的评估尚没有规范具体的规则,因而企业即使得到了新产品详细的分析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研究,也不能够较好的得到准确的市场预测结果。由于企业的技术水平,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原因,需要大量支付中外合作费用,除了外部人才和技术合作的发展,还需要制定一些项目。企业在研发项目启动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产品开发技术上的难度。一些新的产品,由于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技术要求不过关,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企业要是在产品的生产技术上不先进,就会失去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管理措施

根据目前开发新产品的情况,企业对科学的产品开发和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企业进行适当的市场调查,预测新产品的开发和可行性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企业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新产品的竞争优势,发展管理新产品,大多数中国公司认为应采取这样的措施:

首先,科技创新是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熟悉社会的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并生产符合社会需求的新产品,企业主动通过各种及时的渠道信息,为社会提供了广泛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新产品为企业提高市场份额迅速做出了贡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积极构建企业效益增长并开发新产品,激励企业研究人员对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制热情。

其次,企业应采取积极开发新产品为主的技术路线,使用优质的材料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其他管理方面的改革开发,实现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利润增长,迅速形成以低成本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

第三,国家政策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实施优惠政策,采用一系列措施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为企业节省钱。此外,继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研发管理水平。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领先一步,在企业生产中应用工业生产的高科技技术。

最后,应加强保密技术。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隐私保护技术,防止机密泄漏,增强有效的管理体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欣.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研发管理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

篇13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倍受大家的关注,对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档案信息是社会信息中最可靠、最系统、最具有价值的原生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信息相互融合,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信息的价值日益重视,信息技术无疑为档案管理,特别是数量大、更新快的产品档案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化管理、网络化建设上,充分利用信息高速路的优越性,努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档案从“物的传递”转变为“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传递”,才能使档案管理更健全、利用更高效。

2.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树立档案信息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档案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树立起档案信息意识,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主动思考档案管理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确立信息和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档案管理人员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成功的根源,决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和吸收信息技术的成果,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更新。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使档案人员拥有广泛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方便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3.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所以首先应该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所需要的计算机、打印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互联网设备等硬件设备。硬件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骨架,软件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灵魂,因此,选择优秀的档案数字化软件管理系统,将成为档案数字化成败的关键。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如我单位档案人员会同信息部门与某软件公司一起,根据我所实际情况,编制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解决了出所产品档案数据的录入问题,加快了立卷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文件一次输入,多途径输出,重复使用;利用该软件对新研制产品项目的档案资料,从信息源头抓起做到边收集边输入,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现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制”,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归档的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4.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做好档案信息化工作

4.1创新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作支撑,档案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严密的管理制度,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指导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档案工作环节和步骤,制定出详实、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实施细则,改革不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加强监督,严格把关,对各种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同时要加强电子文件积累、著录、归档工作,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及共享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方便利用的条件。如我所按照科研制生产计划制定归档计划,明确各部门归档时间,并将归档完整率和归档质量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各部门的考核范围,在季度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中加以考核,确保了文件的及时归档。

4.2 推进产品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产品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已成为产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尽快建立产品档案数据库,如档案目录数据库、电子光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为用户提供电子资料传递、信息查询,用计算机检索代替传统的档案卡片检索。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在进行档案数字化时,必须对相关内容进行仔细的质量检查。如可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只有这样才能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产品档案从项目立项到产品出所验收各个阶段文件的收集、整理都是由档案部门来实施的,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建设依赖于方方面面的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各单位的协调,经常到有关单位和部门宣传档案信息化的知识,敦促各单位按规定格式、程序和要求归档有关档案资料,并及时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整理、加工、传送和储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