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

篇1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篇2

1 当代藏族文学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审美情趣以及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是本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内容或许会伴随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或者是得到损减,或者是被进一步丰富。但是其中所具有的那些积极的因素却会将其顽强的生命力凸显,对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的创作产生积极、持久并且深远的意义。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间素材,所以,其民间形态是非常发达的,而民间文学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题材,一个是传说,另一个则是神话故事,它们对于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作用力自然也体现在藏族文学之中。从当代藏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来看,借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非常常见。当然,在具体借用时作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创作的策略以及目的也有所区别。

在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之中被用作叙述外壳及框架的同时,这些传说以及故事由于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肯定要被看作积极的创作资源,备受关注。很多作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或者是继承了故事、传说中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形象的特征以及优秀的品质,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之中重新焕发光彩;或者是通过批判的眼光来将其身上的不足指出来等。这样的创作在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2 藏族传统文体歌谣在文学中的渗入

与运用神话、传说来对任务形象进行改造进行比较,当代藏族作家另外一种对于传统审美文化所进行的传承关系则更能够将其创作以及整个民族长久所形成的审美表达习惯等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充分来体现仓卒文学所具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艺术追求形式则是对于民族审美表现形式的自由运用。

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时间活动还是文学创作的理论探索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实施,那就是一个地域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同其他地域以及民族在审美倾向上是完全不同的,即其所体现的是本民族独有的表达方式以及长久所形成的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文化韧性是非常持久的,对于作家而言几乎是很难摆脱的,而读者自然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因为这种固有的审美习惯的存在,使得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藏族作家们依然会大量地来使用具有这种民族审美习惯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歌谣以及其歌谣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藏族作家而言,他们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结构方面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量地使用歌谣,并且歌谣已经成为推动其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藏族小说中大量地录用歌谣使得小说成为了叙事和抒情文体的结合体,这也是藏族作家在长篇小说结构上的一种创新。

3 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

文学现象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所以它具有展示民族文化心理所独有的功能。而同文化学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分析,最深的层次便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族群性格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分析。有着悠久、丰富、独特文化的藏民族自然也独具属于自己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家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地体现。例如在对外界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佛教所强调的事一种静思和顿悟,无论是哪一样对于人的直觉都是非常重视的。它所具有的特征便是通过一种高度省略、简化以及浓缩的方式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洞察,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便开始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特征以及认知心理,甚至开始逐渐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活动之中。很多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类似的文化去向,特别是在诗歌中。

此外,当代藏族文学对于藏民族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认知活动的展示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以自然崇拜来作为前提的这种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相信某一种神灵能够使得物体来句有一种生命现象的信仰,这也是藏族文学中经常会出现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都同其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密切联系,藏族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从当代藏族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其二,歌谣的深入;其三,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而这些也正是藏族文学所独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胡沛萍.当代藏族文学中传统文体的文化内涵――以“歌谣”和“叙事伦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03).

[2] 杨迪.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J].大学内,2016(05).

篇3

一、传统汉字的发展和特点

1.传统汉字的发展

中国传统汉字,相传最早是由仓颉用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对生活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生活用具等物件进行形象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期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和融合,逐渐发展为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汉字。汉字能够简单概括世间万物。汉字的形取于生活,但意高于生活。汉字在历史上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根据文字的形态,可以了解到文字所体现的当时的艺术与生活。

2.传统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基本形式传递着传统美,以独有的特点与其他的中国传统元素区分开来,具有典型而独特的价值,是可视化和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汉字经过几千年的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的文明传承下来,是将世间万物进行浓缩之后提取精华的一种图案文化。

(2)汉字的结构

汉字又称为方块字。从古至今,书写汉字的要求都是要方方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有横、竖、点、撇、捺、挑等,基本结构有上下、左右、包围和半包围等。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写字要方方正正,汉字不断地警醒着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和结构都属于平面布局,虽然汉字写在纸上都具有平面感,但是汉字也能体现出空间立体的效果。从最开始汉字的创造中,字形就是从每个实物的形态中提取有特征性的元素,然后进行简化而得来的。如“门”字,中间之所以是空的,就是根据生活中将门推开之后即为空心而得出。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汉字的来历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各种透视效果、变化和不同的视角,都能在汉字的形中彰显出内涵。

二、传统汉字和室内空间的关系

1.汉字的结构分解以及空间重组

汉字的产生都是每个事物形象的表现,由形象模样进行简化、提取抽象的元素,进行归纳总结,创造出象形文字,再跟随时代的变化,发展为今天的汉字。今天的汉字,有着不同的结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含义。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环境的布局与汉字的结构有着相同的含义,汉字的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等,把一个汉字转换为一个空间,在空间中将汉字的结构分解,将平面布局中的左右、前后以及将空间整体打散重构,不断地在空间中创造一种全围合或者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不断地增强其空间感,体现出传统汉字结构的精髓。

2.正解汉字和反解汉字所产生的空间及其存在的沟通

我国古代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讲究一种意境,即虚实结合,所谓“墨处是字,白处亦是字”。从汉字分解之后应用到室内空间布局基础上的层次讲,将空间进行上下、左右的划分,直接或者间接地将一个汉字分成了几个部分,除了实际能看到的部分之外,隐性的空间中也表现出了部分结构的存在,这便是室内空间中虚空间的存在。在室内设计中,实际空间被赋予了其实际的功能,而隐性空间,虽然并没有直接像卧室、卫生间被赋予直接功能,却是不可或缺的空间,承担着实际空间的沟通与关联,是为适应个人在室内线形流动的需要而存在的。如,将空间像文字一般分解与重组后,得出的客厅和厨房便是设计好的主要空间,而客厅和厨房之间的沟通,便是在正解汉字之后留下的隐性空间,是各空间之间的一种关联。在每一个家庭中,这个沟通的空间并没有很明确地被标注出来,但它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三、传统汉字在室内空间的表现以及呈现的视觉效果

室内空间中,每一个单独的设计元素在空间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点、线、面的运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空间的构成、布局以及装饰产生一定的效果。将传统汉字进行分解、重组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融入汉字的“意”,体现着汉字给空间带来的均衡性,巧妙地突出了空间布局与装饰,也创造出空间中所需要的韵味。在这种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意味。在创造视觉效果的过程中,将汉字的元素与室内的天花板、地面、墙面以及装饰等各方面相结合,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突。在空间设计中,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的表现占据重要的地位。空间的立体感,不仅表现在空间的初始构架中,也可以通过室内的物件摆放与装饰的变化来表现。在运用传统汉字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将汉字进行拉伸、解构、排列,赋予其立体效果,使原本很规矩的空间变得更加活跃。每一个不同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拉伸即在文字字形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拉伸汉字的厚度的方法将二维转为三维,在大的方面,能够对空间内部规划起到标识的作用;在小的方面,作为一个小的装饰品,可以打破原来只有木板造型的局面,丰富了墙面的表现。解构,不仅是将汉字字形进行分解,也可以提取汉字字形中的笔画,保持原有字形不变,提取局部元素进行比例以及其他方面的修饰,产生新的效果,这样既没有破坏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元素,达到了新与旧的结合。在传统文化中,二方和四方连续的应用,就是将单体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室内设计中也是如此,将同一个或者同几个汉字进行有规律的摆放,形成新的图案,提取新的元素作为装饰体现传统意味,通常可以被运用到隔断、屏风以及墙面的装饰等地方。

四、结语

汉字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室内设计中,汉字的变化和应用不仅仅表现为将结构分解、创造空间布局与立体效果,还可以通过将文字变换不同尺度和创造新的流线动态来体现。同时,在应用到空间布局和装饰品的基础上,亦可体现在天花、地面等方面,能够更加突出汉字在室内的应用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元素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走出去,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并将其推向世界。室内设计可以传统元素为基础,结合时展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产物,这样在发展的道路上便会有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宗明.汉字符号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恩江.汉字结构解析.黄山书社,2006.

篇4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词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篇5

在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发展与物质发展是脱节了的,它使得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可得知: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像物质文明那样跳跃性的前进,而是要一步步积累、沉淀,选其精华、去其糟粕;物质文明发展的强行拉动与文化发展的相对缓慢和滞后形成的文化真空被其它太多浮华的东西所填充,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中的作用力被大大削弱了。加之中国近百余年来受到各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驳的西方的价值理念的侵蚀,使得现今中国的平面设计主体中早已没有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作品中仅仅能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只点缀和装饰,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文化底润作为作品的核心元素,其目的就只为向大家说明作品与传统文化有关而己,至于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就不重要。这种在平面设计中滥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是由于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割离开来没有形成系统、有机的结合,自己仍处于日用而不自知的状态,这大大削减了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和其文化价值。

2.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中一大设计门类,它是是思想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相互沟通桥梁,是人类意识形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结晶。字体设计有可识别性和艺术性两大类:可识别性是指人们在设计中的字体的统设计字体与文字本身的清晰程度,没有给阅读者带来视角和思维上的阅读障碍;艺术性指的是否能够使读者获得内心愉悦的设计和字体轮廓的原创性,并且不能够给读者带来混淆的视觉感。而不论是可识别性还是艺术性,中华民族的方块字都是能很好体现这些特征的,大家对汶川地震的济字还是影响深刻的吧!这个济字就很好体现了汉字在平面字体设计中的可识别性和艺术性,整体一个济就表现了全社会万众一心帮助汶川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体现了华夏儿女在灾难面前的大无惧的英雄气魄和团结向上积极的一面;济字上下一分开就是汶川二字,这也不得不惊讶汉字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底蕴,让汉字能很好的作为平面设计中的情感、视觉传达符号。汉字是在历史积淀和思想变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在我们所用的文字是由最初的记事图案或者简单的物体图形抽象而成的极其简单又非常精炼的文字符号,要将这些抽象且非常精炼的文字符号作为平面设计中的符号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和外形包装,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但又不乏大众化,能让所有人清楚明白平面设计中的汉字符号的意义却又为其独创性而惊讶,这难度就不言而喻了。这就对设计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设计水平的提升上,也在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的文化价值提炼上。

3.汉字在平面设计中体现的文化价值

3.1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创字,这也是是先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将自我想象与现实结合的历史产物,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倾向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它不是一个自我臆想的产物,而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它的演化史也是中华民族演化的活标本,活化石。而能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很好的运用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不仅能将中国的视觉传媒打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征的烙印,也能使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沾染上现代的气息,使其与时俱进的能更好的为现代人所接纳、认可和使用,并为其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其它民族所熟知和使用做贡献。

3.2 汉字中蕴涵了传统美学观点

篇6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千百年累积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包括了古人在长期生活中磨练出来的为人处世哲学,还包括了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这些都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来向学生渗透,促使其对这些东西进行熟练地掌握。但是,在很多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只包括了功利性的,对学生眼前发展即高考等有好处的课文内涵分析等内容,这使得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也就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产生背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然后用其自身视角通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进行阐释,就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的文化,或者说赋予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色彩,这样,我们就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定义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认为其随意性较强,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使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同现代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以就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二、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汉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所囊括的语言文字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定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传统的语言文字以及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不同的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而不同词语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对优美的汉语言文字进行欣赏,让其深切体会不同的汉字、不同的词语乃至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微妙差距,促进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承载的美进行体会和了解。其次,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承载着的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国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这种哲学进行渗透能够促进学生民族气质的增长,同时能够使学生对国民本性更加的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并且择其优而学之,以促进自己的长远发展。最后,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并且学习古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苦难,并且在面对得失时能够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篇7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瑰宝,不仅具有多样性、题材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代表性“典籍”的吉祥图形符号最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全盘照抄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现代园林设计师的“崇洋”,导致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缓慢。设计师全盘照搬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园林设计完全被“西化”,再难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审美情趣需求、建造材料、设计布局等也因此产生很大变化。

2.2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学习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还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经验,即使其富含创造性和创新性,并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设计者不能忽视设计作品应代表和表达的东西,及其创造出的意境。中国独特的文化有很大同化性、包容性,基于文化、经济和理念的差异,注定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无法保持原滋原味和纯粹,也许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也会转变成传统的一部分。

2.3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

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只看到传统表现形式,对传统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园林设计的领域愈来愈多,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古典园林的表面研究上,应更深入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跳出被古典园林束缚的圈子,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优秀的园林作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汉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中。基于汉字内涵深渊、造型独特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形的借鉴、势的传承、意的延续方面运用了传统汉字。通常将汉字刻于墙壁上、镌于砖墙中、书写于树木中,用作景名、匾名、陶情写性。汉字在园林景观环境小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形象植入法、点缀修饰法、变形夸张法、寓意象征法。汉字在地景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发掘空间。园林景观中借汉字元素的应用,抒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怀,诗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在环廊立面或设施表面镌刻叠篆文字,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寄托于独特的建筑语言中。

3.2传统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和园林景观设计对构图布局的讲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营造、空间结构设计和植物造景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采用水上放莲、高山栽松、岸旁植柳等中国画中的植物配置固定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原理的非深圳万科第五园莫属,充满变化的布局和谐而统一,高低不同、长短相异的白墙,虚实有别,与屋宇、林木、山石的构建,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独特的风格。

3.3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人物纹、花鸟纹、窍曲纹等,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艺术体系,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的出现频率很高。“回形纹”也被应用于万科第五园的喷水池造型中,起到直中见曲的对比效果,水纹一圈圈扩散的特征与回形纹由内而外的“渐增”模式相对应。水池曲折的坚硬造型与柔软的水体互相衬托,意味悠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取长补短,尊重传统和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园林设计,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相互融合再生后,创造出饱含中国气息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篇8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篇9

一、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在教学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生才会主动、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很多时候,教师比较关注汉字的形体结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因此,学生的思想包袱很大,学习质量不高。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了解古典故事,就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3.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情况。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首先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一些直观化的描述,可以适当添加历史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会对该汉字产生很深的印象,如果在其他地方碰见类似的汉字,就不容易混淆了。可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汉字,能够降低学生错误使用汉字的频率。

4.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千年前汉字出现的时候,人们便赋予了它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通过文字的形体就可以推测出它的真正含义,因此,把传统文化同识字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客观上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识字教学同文化渗透的结合措施

1.更多地穿插知识和古典故事

基本上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都很丰富,不同的汉字之间的故事背景也大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一点,通过穿插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效果,提高他们对汉字的学习效率。比如,当教授“美”字时,教师不妨先向小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源以及该字是在怎样一种背景之下被创造出来的。教师要告诉学生“美”字是由“羊”和“大”组合而成的,但如果认为美就是肥大的羊就太狭隘了,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创造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由于人们受文化以及技术的限制,对世界的了解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认为当时的国土很大,很辽阔,“羊”字表示顺从,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顺从,而“大”指的是国土的宽广、辽阔。一方面人民很顺从,另一方面国土很辽阔,这样的国家是“美的”,也就是繁荣、昌盛。通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学生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并且印象还十分深刻,从而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2.使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

有时,教师讲解汉字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有时他们难以清楚地了解老师的真正意思。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设备就会有效减少这一状况的出现。比如,学习“祈”“祭”等汉字时,即使教师穿插讲解有关祭祀的背景,小学生也难以理解,毕竟这与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但如果教师把关于古代祭祀的文化内容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就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理解汉字的由来。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理解的问题。

3.教学手法要多样化

如果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恰当穿插形式多样的汉语言文学,可以加快小学生掌握汉字的速度,增强他们对汉字的灵活运用能力。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就像繁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亮。如果教师在教汉字的过程中,恰当运用这些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汉字博大精深的理解,充分体会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如果遇见了不容易书写、构成比较复杂的汉字时,教师可以采用编歌谣的形式,把复杂的汉字构成化解为简单的歌谣,这样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如,教师可以这样来教授“翻”字:“一个小米人,梳着斜辫子,坐在田野里,学习又学习。”这样,很复杂、难写的一个字就被分解得很简单了,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这个字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的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实质来看,汉字属于传统文化的一大构成要素,只有在识字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

篇10

象形汉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成熟的造字系统和美丽的笔画结构,被视为艺术性和使用性兼备的文字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象形汉字在现代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相关设计作品数量不多、传播不广、应用水平层次不齐等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设计中需要融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元素,以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文化审美内涵。象形汉字蕴含的独特的结构、丰富的意境、纯朴的视觉语言、神秘的故事都能为新媒体领域提供优秀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一、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古汉字,即指距今两千年至三千年前我国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等处于源头的汉字。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汉字中最具文化审美特征的古文字,其中所具有的符号性意义与审美价值能大大地提高新媒体设计作品的质量。

1.提升新媒体设计的艺术内涵东汉文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出了六种造字方式,虽然纯象形字的比例并不是最多的,但诸多研究都称象形是造字之本,文化之源。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上,象形的造字是更具有意向性,在笔画和构成上都呈现出线条化和图案化的表现①。这种对形态的概括和归纳,形成的既便于记忆的文字,也是具有魅力的符号。象形汉字是东方记录历史、文化的起源,它扎根于三千年前,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原本在龟甲、兽骨上、在青铜器上被记录。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它的呈现媒介更加多样,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元素可以在新媒体设计中应用,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在新媒体创意设计中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象形汉字是目前为数不多可以识别、使用的古文字。利用新的形式,象形汉字能够迸发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目前,象形文字的研究集中在识别和勘误,象形文字被发现了四千字左右,可识别的一千四百个左右②,这些字多数是多意字,但有关象形汉字的设计研究不多,象形汉字的使用没有与时俱进,不能随着时空变幻下的审美趋向、社会意识形态而变化③,造成了了解象形汉字人群的断层。在新媒体中的运用有利于象形汉字的传播,进入年轻人的群体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播=记录=传承,这种“传播”是把过去用甲骨、用竹简、用纸记录的象形汉字,设计在屏幕上、投影中、三维空间等新媒体艺术作品中,使其延绵不息的传承下去。

二、象形汉字在新媒体中的设计原则

1.识别性原则新媒体设计要传达信息,即设计的可识别。多数以汉字为主题的新媒体设计都会涉及到识别性,无论是应用象形汉字的字义、字形还是笔画,都要确定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识别。对于观看者来说,象形汉字还是比较抽象的,让观众能够明确地识别出象形汉字元素,才能够帮助建立联想,了解具象的汉字,明确设计的意图,最后引申出观众的思考,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受象形汉字字库的限制,有些字比较相近,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取舍。象形汉字中的月、夕和肉,就只有线条曲折的区别,使用这种能指区别不太明显的字体,就要用笔画取舍以达到准确使用的效果。如在汉仪陈体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设计(图1),月字选取的是甲骨文中“月”字的写法,夕字是在甲骨文“月”字的基础上去掉一笔,因在甲骨文造字中“夕”代表不全的“月”,所以选取了金文中“月”字的结构,“肉”字则选取了篆文中的结构作为字形,形态上更像隶书中的“肉”字。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在字形的处理上达成了共识,在不违反字体的基本结构和造字规律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借用和删减,对不太能区别的字型进行适当地变形,在符合造字规律的前提下增强艺术效果④。

2.交互性原则在可识别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受众对象形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利用新媒体的特征,去设计交互行为,多交互的设计趣味性强,观看者能够直观体验和感受,会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感。交互设计里包括沉浸感的体验,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器官感知一个创造者构建的环境中,增加观赏者的体验感和观赏乐趣。如的设计作品《地书》把参与者输入的汉字变为图形符号,利用计算机的整合把字变成图形,增加了作品的交互性。新媒体注重对接受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就把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变为信息的互动传播,在象形汉字的设计运用中利用这种“交互”的联系,可以引导受众持续的参与互动。

3.审美性原则象形汉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其字体结构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在运用中要传承下去。但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中运用并不是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做到把具有审美意蕴的象形汉字和现代化的形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是为了使用而使用,造成元素的堆积,这样会使受众审美疲劳。在设计时要考虑作品的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从外形、结构、质地、色彩等多元的视觉要素来考虑其艺术性,从而带来观者审美的愉悦。

三、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措施

1.象形汉字字义的应用字义,即把象形汉字作为字体使用,可取字的原意和引申义。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象形汉字包括单字使用和编排使用。就可识别性来说,作为单个汉字使用比组合更易识别,因为作为一种符号,它的意向比较丰富,一个能指符号的所指范围比较广。如汉仪陈体甲骨文的宣传H5《甲骨也嘻哈》作品,就是以字义为主,“汉仪字库”、“可口可乐”等霓虹灯牌,使用的就是甲骨文字体,创新的基础上有民族传统特色。总之,准确了解字的本意和引申含义,取本义和引申含义是合适的,但只取形态上相似的字却不了解其自身含义的生搬硬套就失去的传达信息的意义。

2.象形汉字字形的应用象形汉字的字形具有鲜明艺术特点,字形在设计中多作为图案使用,可对字形进行重构、组合。因象形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和结构,会使设计通俗易懂,简洁明确。选取象形汉字的字形作元素的设计可对字义进行模糊使用,重视图案化的表达。陈楠设计师团队的《生肖甲骨文》表情包设计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形汉字的字形(图2),如“牛气冲冲”的设计就是把象形汉字中牛字的结构图案化变成一只“牛气冲冲”的牛头,强化了组合字的图形化和文字图形象征。另外,象形汉字因其载体的不同,字体的形态也有区别,甲骨文的笔画较细,多是生硬的直线,金文却有流畅的线条和笔触⑤。这种字形上的差异,在应用时具有创意空间。如北京奥运的系列标识设计就是以篆文为基本结构,兼具金文字体特征,通过现代图形的设计简化,使标识容易记忆、方便使用,通过特有形态达到形意统一。

3.象形汉字笔画的应用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是笔画,在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多样,笔画多数是作为零件来组合使用,可以和其它字体相结合使用,进行变形和套用。如日本设计师井口浩太动态汉字的设计中,“布”字中间的笔画就变成了日本象征性的门帘,镜头推进一个个门帘后面。除了对笔画的变形外,还可以进行笔画的组合。如《我执》的字体设计动态海报,通过钢琴键的弹奏,掉落下一个个书法笔画,利用汉字的笔画和无声的钢琴键的演奏,创造出画面的节奏动感。象形汉字笔画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太过浅显的使用会造成“貌合神离”,忽略对象形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属性的设计,就像是无本之木,缺乏文化深度。

4.象形汉字载体的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大致分为两种:龟甲、兽骨记录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上记录的金文,这两种文字的载体,也是象形汉字中所包含的元素,它们很具有标志性,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该载体的文化寓意。如顾鹏的甲骨文海报设计,运用了甲骨的载体作为主体,此应用方法也出现在标志和会徽设计中,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把中国传统印章作为主设计元素,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数字媒体设计可以借鉴这些优秀案例,应用象形汉字的载体进行创意。象形汉字的载体除了甲骨和器皿,甲骨的刻法和金文的铭文排列方式也都适用于新媒体艺术设计中。

5.象形汉字故事的应用象形汉字因其久远的历史感和神秘感,具有一些传播已久的故事,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开始萌芽,天地神鬼为之震动。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甲骨文被王懿荣在中药铺的药材里发现时,文化之火的重新复燃⑥。这些故事在新媒体设计中的应用较少。开发中国传说故事用作交互绘本或者游戏的背景,可以引出庞大的故事体系,如在传说中仓颉有四目,造字时引发奇观,故事保留下来的是寥寥数字,所以尚有许多未知可以创作。故事的应用能够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如何运用中国已有的故事进行创作和延伸才是输出文化的主要手段,如在妇好鼎上歌颂的女性形象“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统帅和女性政治家,她的故事正是象形汉字记录下来的。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甲骨卜辞上,在青铜铸成的鼎器上被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是却在现代人的记忆中遗失。通过把传统的故事和新媒体艺术进行结合,能使这些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者,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新媒体艺术设计才会更具丰厚地文化内涵。

四、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象形汉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设计中,提升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扩大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体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从传统媒体静态的传递信息逐渐到注重动态化、交互化的体验,因此象形汉字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也需结合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设计。当代文化产业异常繁荣,当代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找符合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象形汉字本身除了形式美以外,也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的意境,与新媒体的结合使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蕴含了象形汉字元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使设计的水平提高,更推动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单一媒体的设计作品已经没法满足现代社会审美转变的趋势,象形汉字通过利用新的形式,能够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媒体的不断更新发展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用传统文化讲中国特色的故事,能够打破地域局限,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受众,提高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力⑦。利用新媒体艺术的多种形式可以扩大象形汉字的传播范围,象形汉字被遗忘了太久,以新媒体艺术作为载体,不仅仅是记录象形汉字,象形汉字也随着被记录能够持续的传播,有记录有传播就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篇11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书法和绘画具有独特的情结。书法与绘画不仅是古代文人重要的艺术生活元素,更反映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书画经典作品可谓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也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服务。书法与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书画为主题畅谈人生,感受人生乐趣,为世人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书”就是书法,是我国汉字的艺术化;“画”就是绘画,这里特指中国画。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推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汉字最早源自图画,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利用各种图画表达思想,逐渐演变到后来用毛笔写字和画画。古人通过点和线的粗细、浓淡等变化创造汉字的形状,书法和绘画表现了古代文人刚柔并济的特征。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书画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精神。书法和绘画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我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是诗、书、画、印相结合,展示了黑白相间的审美效果。书法和绘画也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途径。传统文化中,书法创作讲究凝神静气,可以培养人们的耐心,帮助人们克服急躁心理。由此可见,书画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书法

书法就是汉字的艺术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书法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书体都有独特之处。随着书法的发展,行书、草书等也慢慢兴起。《四体书势》中记载:“汉兴而有草书”,说明了汉代书法的变革,楷书也在汉代渐渐发展。我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是魏晋书法的杰出代表。其中,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图1)笔法精湛,充分体现了书法的韵律和线性艺术的灵活,这样的书法作品仿佛一幅画卷、一首乐曲,因此王羲之被世人称为“书圣”。

2.绘画

这里的绘画特指中国画。中国画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画通常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最早的中国画可追溯到周代晚期的人物画。一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才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宋朝,各种绘画流派繁荣发展,这也是中国画大发展的时期。元代,地方文人画盛行。明清后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也有了很大发展。中国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貌,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体系独具一格。

二、书画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1.书法的意义与精髓

书法作为汉字的艺术化,其笔法、结体、章法之间都能表现出端庄、古朴的风格。书法的演变历程带动了书法的发展,书法是一种线性艺术,笔画之间就能展现出书法家的风度和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具有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美,书法经典作品展现了时代的创造性、个体性,也是民族艺术的灵魂。书法扎根于中国人心中,习字需要描红和临帖,学习书法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能调心养气。

2.画的意义与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画独特的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的艺术体系,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格与风貌。各种中国画的风格与特点表现出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绘画在我国古代是画家心理的寄托,中国画含蓄的写意,表现了我国民族艺术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人们能够尽情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对于风景、花鸟的表现,诗与画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3.通过学习书画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的核心元素是汉字,学习书法首先就要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国汉字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对中国汉字的魅力有新的理解。中国画也是如此。中国画大都与书法结合,教师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书画。学生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读帖。我国有众多优秀的书法经典,如《兰亭序》等,作品体现了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和中国传统哲学。学习书画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4.学习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书画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运笔和书写。在学习书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调节身心状态,长久坚持,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许多书画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字如其人”,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争座位帖》体现了作者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刚正不阿的精神,作品大气、豪迈、严正,充分体现了书法家的节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体现出高尚的气节。书画结合在郑板桥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习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约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提高人文素养。

三、结语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民族艺术的审美倾向。我国经典书画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书画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我国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杰舜,徐桂兰.琴棋书画:汉族文化印象文学与历史的对话.社会科学家,2012(7).

篇12

(一)汉字设计要求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汉字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其字形有的秀美大方,有的苍劲有力,都记载和散发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当然,从视觉语言设计的理念来看,汉字设计汲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首先,整体风格搭配的统一。汉字在包装中,只有其字体形态与产品包装的表现风格相统一时,才能更好的超到产品的辨识性和带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文字设计时的含义,以及字体所表达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第二,汉字笔划的形式要统一。笔划有粗细和比例,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同一文字内的笔划和不同字体间相同的笔划都应在粗细和长短比例上保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字体的匀称感和美感。第三,要保持字体方向的统一。方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字体倾斜笔划方向的统一,其次是多个字体为营造动感而统一方向的倾斜处理。

(二)汉字的设计内容

汉字的传达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追求吉祥的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等。在包装设计中,汉字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包括很多,如商品名称,产品信息,企业标识,企业经营理念等。而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及产品,往往会将企业名称、产品、商标等放在醒目位置,而汉字也要在设计中起到传递这些重要信息的作用,而且要新颖生动,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汉字艺术的分类和功能

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应利用点、线、面元素表达运动和方向以及形态的变化,使字体的笔划和整体形态表达设计目标,并使得这些汉字在商品包装上具有识别性,清晰性和准确性。让人们凭借这些汉字直接快速了解包装产品的信息。

(一)汉字艺术的分类

汉字形态所表达的感受各有不同,应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不同形态的字体。针对女性消费者的设计,应有柔美秀丽的感觉。这样的字体字形端庄,笔划清新,伸展自如。如标准字体中的宋体,具有流畅的线条,给人以典雅的感觉,适合在日用产品及化妆品包装中使用。汉字中的书法字体多苍劲古朴,朴实中透出古典气息,结构不失严谨。这样的字体适合用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如地方特色产品,民间文化产品等。又如标准字体中的黑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紧密,造型规则。给人以沉着稳重、简洁大方之感。这样的汉字可以用于机械类工业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给人以安全感。反之,儿童商品、时尚产品及运动产品需要活泼生动的设计,给人以轻松自由、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感觉。

(二)汉字艺术的功能

1、汉字艺术的信息传达功能。汉字设计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也是其最基本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是对商品所包含的信息能向消费者导致准确的进行传达,而不产生歧义。字体设计的目的,则是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增加其视觉的识别性,提高其观赏性,最终是为了使产品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刺激,起到促销作用。当然,如上文所述,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消费对象,如,儿童用品包装中使用了硬朗、沉着的字体,其风格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正确识读。

2、汉字艺术的审美功能。在汉字对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视觉上的美感会使其起到感情传递的作用。优美的字形设计能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从而对包装的产品产生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人对产品产生厌恶感。汉字艺术具有装饰装潢的功能。包装上的文字,除了传递必要的产品信息外,也具有美化商品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汉字可以作为表达点、线、面的各种元素,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不同的图案组合,这种促销作用的传递会更加强烈。

三、汉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汉字的字体结构与包装物风格相搭配原则。汉字的结构实际上包括文字的框架结构和文字笔画的粗细两部分,通常笔画粗细不超过字体宽度的十分之一的字体适合做包装设计的正文,反之适合做标题使用。标题上的文字粗壮有力让作者设计意图轻易体现。特别使用与表现包装物重要内容。在框架结构方面主要看字体,字怀是指字内部空间的大小,字怀越大越适合做正文,因为它能在小字号的情况下认识度高,能让人轻松阅读,特别适合于小件包装的内容性文字设计。汉字的思想性和可识别性原则。汉字艺术必须要有思想性,从而达到文字能生动突出产品的精神含义,增进宣传效果。好的文字设计能及时有效抓住消费者的第一眼,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文字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必须也得完成汉字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的功能,其识别性要有鲜明的表达,信息传递也应完整无误,通过文字,消费者就能够对内装商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字表现得整体的效果,字体,字形和机构都必须清晰。在文字设计时,造型一定要巧妙,形象要优美,不能为了适合特定的形态而强行改变字体笔画,甚至扭曲变形,要巧妙自然,易读易认,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传播。清晰易读的包装文字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文字的设计力求给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汉字设计的协调统一原则是指包装设计中的汉字与汉字、色彩、图文编排、图形等正确的处理位置等关系,以使他们达到统一和谐,完成商品内涵表达的总体基调。在汉字设计上,汉字的字形必须与商品所传达的内容保持一致,否则完美的设计最终表达的效果也会与设计师的理念背道而驰。要取得最佳的协调原则,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要给予适当的协调组合,既要表现各自的不同特性,又要取得整体的协调感,个性与共同协调,对比统一,对立统一,使之突显具有审美价值的组合效果。

四、汉字艺术的创意新前景

创意汉字是具有创新和挑战的工作。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将思想从已经形成的、常用的汉字固有的形态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表现手法,或绘制、或印刷,或笔划创新成图案,并以新的形态显现出来。随着新技术与表现手法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对字体设计这一视觉因素的探讨和创新。例如字体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创新,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创新。

篇13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理解不深的状况。在课堂教育方面,对此方面的教学也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热情,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如今“国学热”,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了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里面明确说明了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并且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了解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特点,才能言之有物地进行教学。传统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留存在全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人文文化。在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断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迫切性已经显而易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使命。

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技巧进行阐述。

一、故事教育法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教育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一)汉字故事与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却有所减弱。汉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在推动语文其他方面的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汉字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乐于接受,并且深入消化吸收,成了汉字教学中的瓶颈。

笔者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利用汉字故事来开启传统文化教育,并逐步深入诱导学生理解汉字,进而逐步体会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讲汉字故事。汉字故事不仅有利于体现出汉字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去体会汉字的创造和演进,从而使学生明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生命体”。

例如,在教“学”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学”字最开始的字形就是一个人用一只手不停地往一个敞开的容器中放置薪材。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拾柴火,他在劳累、寒冷中不停地寻觅,不停地积累。他拾到之后就放到一个敞开的柴堆中,柴火一点点积累,越拾越多。这个寻觅、捡拾、积累的过程,就是学。也就是说,“学”字就是积累的意思。在教“习”字时,教师可告诉学生“习”字最开始的字形是一只雏鸟拍着两个翅膀在飞的样子。然后,教师可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雏鸟克服种种困难,不怕失败,一直不停地拍着翅膀学习飞翔。这种不断实践,反复练习的过程就是“习”的意思。这样,教师就利用这两个字的本源和字形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汉字造字以及传统文化根基的兴趣。

(二)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往往有古文篇目,更不乏古文名篇的选读,而古文教学往往是学生最易感觉枯燥和无趣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文的流畅文风和深切内涵,而又习惯古文语法习惯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到文章的知识点以及体会到蕴藏其中的深刻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讲《史记》篇目的时候,教师可以有趣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史记·滑稽列传》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西门豹在管理邺县这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老百姓,便巧妙地利用归谬法来为民除害,制裁了官绅和巫婆,破除了当地陋俗的。然后,教师可将古代的陋俗和现今结合起来,将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说用这个故事鲜明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历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先民的智慧和理念。

二、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在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依靠多媒体来展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艺术成果。如各种根据上古传说、英雄故事、历史典故改编的动画片、电视、电影等等。比如,在教学涉及春秋战国时吴越之间纠葛的诗词或者成语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眉间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典故有更多的认知。

(二)培养创新,引发思考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我们应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反馈,并按照大纲要求,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清晰分明、一致协调。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方面,尤其要注重课前的精心设计、筛选。在选取的素材方面,我们应力求具备相当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路,诱导学生创新思考,使学生能在传授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可以在现今生活中应用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高效率,广泛涉猎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方面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经济、政治、军事、农耕、水利等无所不包。所以,在教学这些方面的古文、诗词时,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给学生讲解清楚,也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

三、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

(一)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缺失

传统节日、礼仪教育在当前教学中几乎是空白。然而,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的重要一部分也在这个方面,但是现今的教育在这方面却几乎丧失殆尽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和发展,教授古代传统礼仪已经成为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中迫切需要的一部分。

(二)传统节日、礼仪的教育方式

传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讲述中,而应将传统文化的讲述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学校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巩固住课堂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对相关节日、礼仪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教师可给学生讲解盂兰盆节、端午节、上巳节相关的传说和习俗,并组织学生在这些节日时进行课外活动,这样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和理解更深刻。

诚然,要学生了解并欣赏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先深刻体会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讲授时中肯深切、收放自如。从这点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师莫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纪德裕.汉字拾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