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玄?(玄关)
“玄?”一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秒之门”,指道教内炼中的一个突破关口,道教内炼必须首先突破此关口。在日本文化中,玄关是镰仓时代禅宗所使用的佛教用语。“玄”是深悟境地之意,“关”是入口的意思,玄关也就是通往深奥佛教之道入口之意。到了17世纪左右,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台阶板,位于前厅入口处铺设的低于房间地板的木板部分)的空间,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了一般民居。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在玄关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客人首先在玄关外止步,告知来意,然后进入被称为“三和土”的平地,主人和客人在此平地的小空间里迎接客人。相互寒暄后,客人脱鞋,换上室内的拖鞋,或者就光着脚进入屋内。在日语中“请进”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お入りください”(请进),二是“お上がりください”(请上)。为何进入屋内要用“上”这一动词呢?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住宅中,玄关处有个设置被称为“式台”,就是比平地高一台阶的板地,客人脱鞋之后上一层台阶,方才算是进入屋内。
在玄关,最大的特点是客人必须脱鞋才能进入屋内。在玄关处脱鞋这一行为,不仅是清洁之意或气候之因,笔者认为和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也有很大关联。脱鞋,是区别屋内和屋外的象征性的行为,脱鞋之后才能进入屋内,称为“内”部的一分子。而类似于普通的推销人员,是彻底的“外”部人员,主人仅仅在玄关处寒暄接待,此类客人并不脱鞋,而是站在“三和土”这一平地上将来意说明清楚后随即离开。因此玄关这一特殊的空间,它既不是“内”,更不是“外”,而是连接内外的一个空间。不同于欧美文化,区分日本传统住宅的内和外的,并不是“门”,而是“玄关”这一空间。笔者认为玄关这一特殊的“?”,是调和屋内和屋外这两大空间的特殊场所。
三、??(外廊)
在日本传统住宅中,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空间还有“??”。所谓“??”,是日本传统住宅中,作为走廊或者进出口,在房间外周铺设狭长木板的部分。它的特殊在于,从屋内往外看,感觉和屋外的庭院连成一体,像是属于外部空间的一部分;但是从屋外往内看,因为和房屋本身是一体的,因此认为又是内部空间。在传统日本住宅中,下雨的时候,将“障子”(拉门)关闭即可免去风雨的干扰;天气好的时候光脚坐在屋内,将?(隔扇)障子(拉门)全部打开,“??”就将房屋内部和庭院连成一体,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和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或者自己打个盹,俨然一副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空间。日本建筑学学者上田?指出:“如此既不是外部空间亦不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家称之为‘连接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区别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场所。”①
??和玄关一样,也是非直接的居住空间,是主客交流的重要场所。日本著名学者?持武彦曾指出:“如果将玄关作为正式寒暄的进行场所,那么外廊就是轻松谈笑的场所。明确显示人与人之间身份的高低、亲疏的关系的日语敬语这一语法现象,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间’。”②这里的“?”是指空间上的一种距离。因为玄关是正式寒暄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人们经常使用敬语。笔者认为敬语除了对身份地位高的人表达敬意之外,也是一种显示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上下、内外,还是亲疏的关系,通过使用敬语在和对方之间设置了距离。与此相反,不使用敬语的话,也就没有这样的距离,和对方的谈话就更为轻松愉快、没有隔阂。因此,我们经常在日本电视剧里看到爷爷奶奶和孙辈们在“??”开心地吃着西瓜聊着天,朋友们在这里谈天说地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敬语,是轻松惬意的场所。
四、床の?(壁龛)
“床の?”(壁龛)是设置在和室靠墙约一?(181.8cm×90.9cm)或半?大小的空间,装饰着有挂轴和插花,是日本传统住宅中很重要的神圣空间。即使是现代日本建筑,有的家庭也会设置这样的空间,保留自古以来的习惯。自奈良时代以来,“床”是指人们就座的地方,或者床铺的意思。到了室町时代,“上段の?”(比其他房间约高出一个台阶的空间,主要用作主君会见家臣的场所)被称作「床。现在的“床の?”的地面均高出客厅地面,上面铺榻榻米或者地板。
“床の?”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古代的结婚仪式,都是在“床の?”供奉的神灵面前举行,这一习惯直至明治时代之后才转移到神社。在日本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盂兰盆节”的时候,人们在“床の?”和佛坛面前摆设迎接神灵的祭坛。年轻人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穿上正式的和服从神社参拜回来之后,也习惯在这里拍照合影。
“床の?”是每家每户的神圣空间,不能随意进入。它并非纯粹的装饰空间,而是神圣的空间,是人与神灵精神交流的空间。因此在带有“床の?”的房屋里,靠近“床の?”的地方是上座,靠近房间门口的地方是下座。上下尊卑的思想得以体现。
五、结语
以上对日本的传统住宅,主要是“玄?”、“??”和“床の?”这三种非直接居住的空间进行了考察分析。“玄?”的设置不仅是居住生活的需要,而且反映出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而“??”的设置则反映出了日本人亲近大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自然观。在日本传统住宅中,同为既不是内又不是外的特殊空间,在“玄?”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体现出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最后作为日本传统住宅中最神圣的空间“床の?”,也非纯粹的装饰空间,随四季变化的插花反映出日本人崇尚自然,希望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同时由于它的神圣性,在此上下尊卑的思想也得到体现。通过对日本传统住宅中非直接住宅空间的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日语学习、理解日本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1 当代藏族文学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审美情趣以及方式以及表现形式是本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内容或许会伴随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或者是得到损减,或者是被进一步丰富。但是其中所具有的那些积极的因素却会将其顽强的生命力凸显,对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的创作产生积极、持久并且深远的意义。藏族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民间素材,所以,其民间形态是非常发达的,而民间文学又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题材,一个是传说,另一个则是神话故事,它们对于推动藏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作用力自然也体现在藏族文学之中。从当代藏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来看,借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非常常见。当然,在具体借用时作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创作的策略以及目的也有所区别。
在民间传说以及神话故事之中被用作叙述外壳及框架的同时,这些传说以及故事由于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肯定要被看作积极的创作资源,备受关注。很多作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或者是继承了故事、传说中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形象的特征以及优秀的品质,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之中重新焕发光彩;或者是通过批判的眼光来将其身上的不足指出来等。这样的创作在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2 藏族传统文体歌谣在文学中的渗入
与运用神话、传说来对任务形象进行改造进行比较,当代藏族作家另外一种对于传统审美文化所进行的传承关系则更能够将其创作以及整个民族长久所形成的审美表达习惯等具有密切联系,并且充分来体现仓卒文学所具有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艺术追求形式则是对于民族审美表现形式的自由运用。
无论是文学创作的时间活动还是文学创作的理论探索都表明了一个不争的实施,那就是一个地域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同其他地域以及民族在审美倾向上是完全不同的,即其所体现的是本民族独有的表达方式以及长久所形成的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文化韧性是非常持久的,对于作家而言几乎是很难摆脱的,而读者自然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因为这种固有的审美习惯的存在,使得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藏族作家们依然会大量地来使用具有这种民族审美习惯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歌谣以及其歌谣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相关的研究指出,对于藏族作家而言,他们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结构方面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量地使用歌谣,并且歌谣已经成为推动其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藏族小说中大量地录用歌谣使得小说成为了叙事和抒情文体的结合体,这也是藏族作家在长篇小说结构上的一种创新。
3 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
文学现象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所以它具有展示民族文化心理所独有的功能。而同文化学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分析,最深的层次便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族群性格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分析。有着悠久、丰富、独特文化的藏民族自然也独具属于自己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在作家的作品中得以充分地体现。例如在对外界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佛教所强调的事一种静思和顿悟,无论是哪一样对于人的直觉都是非常重视的。它所具有的特征便是通过一种高度省略、简化以及浓缩的方式来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洞察,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便开始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特征以及认知心理,甚至开始逐渐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活动之中。很多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表现出一种比较类似的文化去向,特别是在诗歌中。
此外,当代藏族文学对于藏民族另外一个非常明显的心理认知活动的展示便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以自然崇拜来作为前提的这种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相信某一种神灵能够使得物体来句有一种生命现象的信仰,这也是藏族文学中经常会出现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创作都同其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密切联系,藏族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从当代藏族文学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借用传说以及神话故事;其二,歌谣的深入;其三,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展示。而这些也正是藏族文学所独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胡沛萍.当代藏族文学中传统文体的文化内涵――以“歌谣”和“叙事伦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03).
[2] 杨迪.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J].大学内,2016(05).
一、传统汉字的发展和特点
1.传统汉字的发展
中国传统汉字,相传最早是由仓颉用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对生活中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生活用具等物件进行形象的表现所创造出来的,主要用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后期经历漫长岁月的沉淀和融合,逐渐发展为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汉字。汉字能够简单概括世间万物。汉字的形取于生活,但意高于生活。汉字在历史上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中,都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根据文字的形态,可以了解到文字所体现的当时的艺术与生活。
2.传统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含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基本形式传递着传统美,以独有的特点与其他的中国传统元素区分开来,具有典型而独特的价值,是可视化和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汉字经过几千年的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的文明传承下来,是将世间万物进行浓缩之后提取精华的一种图案文化。
(2)汉字的结构
汉字又称为方块字。从古至今,书写汉字的要求都是要方方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有横、竖、点、撇、捺、挑等,基本结构有上下、左右、包围和半包围等。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写字要方方正正,汉字不断地警醒着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汉字的基本笔法和结构都属于平面布局,虽然汉字写在纸上都具有平面感,但是汉字也能体现出空间立体的效果。从最开始汉字的创造中,字形就是从每个实物的形态中提取有特征性的元素,然后进行简化而得来的。如“门”字,中间之所以是空的,就是根据生活中将门推开之后即为空心而得出。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汉字的来历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各种透视效果、变化和不同的视角,都能在汉字的形中彰显出内涵。
二、传统汉字和室内空间的关系
1.汉字的结构分解以及空间重组
汉字的产生都是每个事物形象的表现,由形象模样进行简化、提取抽象的元素,进行归纳总结,创造出象形文字,再跟随时代的变化,发展为今天的汉字。今天的汉字,有着不同的结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形象都有不同的含义。在室内设计中,室内环境的布局与汉字的结构有着相同的含义,汉字的结构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等,把一个汉字转换为一个空间,在空间中将汉字的结构分解,将平面布局中的左右、前后以及将空间整体打散重构,不断地在空间中创造一种全围合或者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不断地增强其空间感,体现出传统汉字结构的精髓。
2.正解汉字和反解汉字所产生的空间及其存在的沟通
我国古代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讲究一种意境,即虚实结合,所谓“墨处是字,白处亦是字”。从汉字分解之后应用到室内空间布局基础上的层次讲,将空间进行上下、左右的划分,直接或者间接地将一个汉字分成了几个部分,除了实际能看到的部分之外,隐性的空间中也表现出了部分结构的存在,这便是室内空间中虚空间的存在。在室内设计中,实际空间被赋予了其实际的功能,而隐性空间,虽然并没有直接像卧室、卫生间被赋予直接功能,却是不可或缺的空间,承担着实际空间的沟通与关联,是为适应个人在室内线形流动的需要而存在的。如,将空间像文字一般分解与重组后,得出的客厅和厨房便是设计好的主要空间,而客厅和厨房之间的沟通,便是在正解汉字之后留下的隐性空间,是各空间之间的一种关联。在每一个家庭中,这个沟通的空间并没有很明确地被标注出来,但它又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三、传统汉字在室内空间的表现以及呈现的视觉效果
室内空间中,每一个单独的设计元素在空间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点、线、面的运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空间的构成、布局以及装饰产生一定的效果。将传统汉字进行分解、重组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融入汉字的“意”,体现着汉字给空间带来的均衡性,巧妙地突出了空间布局与装饰,也创造出空间中所需要的韵味。在这种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意味。在创造视觉效果的过程中,将汉字的元素与室内的天花板、地面、墙面以及装饰等各方面相结合,产生了一定的视觉冲突。在空间设计中,空间的深度和广度的表现占据重要的地位。空间的立体感,不仅表现在空间的初始构架中,也可以通过室内的物件摆放与装饰的变化来表现。在运用传统汉字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将汉字进行拉伸、解构、排列,赋予其立体效果,使原本很规矩的空间变得更加活跃。每一个不同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拉伸即在文字字形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拉伸汉字的厚度的方法将二维转为三维,在大的方面,能够对空间内部规划起到标识的作用;在小的方面,作为一个小的装饰品,可以打破原来只有木板造型的局面,丰富了墙面的表现。解构,不仅是将汉字字形进行分解,也可以提取汉字字形中的笔画,保持原有字形不变,提取局部元素进行比例以及其他方面的修饰,产生新的效果,这样既没有破坏传统元素,又融入了新的元素,达到了新与旧的结合。在传统文化中,二方和四方连续的应用,就是将单体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室内设计中也是如此,将同一个或者同几个汉字进行有规律的摆放,形成新的图案,提取新的元素作为装饰体现传统意味,通常可以被运用到隔断、屏风以及墙面的装饰等地方。
四、结语
汉字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冲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室内设计中,汉字的变化和应用不仅仅表现为将结构分解、创造空间布局与立体效果,还可以通过将文字变换不同尺度和创造新的流线动态来体现。同时,在应用到空间布局和装饰品的基础上,亦可体现在天花、地面等方面,能够更加突出汉字在室内的应用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汉字元素虽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走出去,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并将其推向世界。室内设计可以传统元素为基础,结合时展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产物,这样在发展的道路上便会有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宗明.汉字符号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恩江.汉字结构解析.黄山书社,2006.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词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在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文化发展与物质发展是脱节了的,它使得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其他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可得知: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像物质文明那样跳跃性的前进,而是要一步步积累、沉淀,选其精华、去其糟粕;物质文明发展的强行拉动与文化发展的相对缓慢和滞后形成的文化真空被其它太多浮华的东西所填充,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中的作用力被大大削弱了。加之中国近百余年来受到各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驳的西方的价值理念的侵蚀,使得现今中国的平面设计主体中早已没有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作品中仅仅能看到的是传统文化只点缀和装饰,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文化底润作为作品的核心元素,其目的就只为向大家说明作品与传统文化有关而己,至于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就不重要。这种在平面设计中滥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是由于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割离开来没有形成系统、有机的结合,自己仍处于日用而不自知的状态,这大大削减了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和其文化价值。
2.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中一大设计门类,它是是思想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相互沟通桥梁,是人类意识形态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结晶。字体设计有可识别性和艺术性两大类:可识别性是指人们在设计中的字体的统设计字体与文字本身的清晰程度,没有给阅读者带来视角和思维上的阅读障碍;艺术性指的是否能够使读者获得内心愉悦的设计和字体轮廓的原创性,并且不能够给读者带来混淆的视觉感。而不论是可识别性还是艺术性,中华民族的方块字都是能很好体现这些特征的,大家对汶川地震的济字还是影响深刻的吧!这个济字就很好体现了汉字在平面字体设计中的可识别性和艺术性,整体一个济就表现了全社会万众一心帮助汶川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体现了华夏儿女在灾难面前的大无惧的英雄气魄和团结向上积极的一面;济字上下一分开就是汶川二字,这也不得不惊讶汉字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底蕴,让汉字能很好的作为平面设计中的情感、视觉传达符号。汉字是在历史积淀和思想变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在我们所用的文字是由最初的记事图案或者简单的物体图形抽象而成的极其简单又非常精炼的文字符号,要将这些抽象且非常精炼的文字符号作为平面设计中的符号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和外形包装,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但又不乏大众化,能让所有人清楚明白平面设计中的汉字符号的意义却又为其独创性而惊讶,这难度就不言而喻了。这就对设计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设计水平的提升上,也在对中华文化尤其是汉字的文化价值提炼上。
3.汉字在平面设计中体现的文化价值
3.1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创字,这也是是先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将自我想象与现实结合的历史产物,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倾向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它不是一个自我臆想的产物,而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它的演化史也是中华民族演化的活标本,活化石。而能将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很好的运用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不仅能将中国的视觉传媒打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征的烙印,也能使传统的、民族的东西沾染上现代的气息,使其与时俱进的能更好的为现代人所接纳、认可和使用,并为其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其它民族所熟知和使用做贡献。
3.2 汉字中蕴涵了传统美学观点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