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的方式

篇1

1引言

大学阶段是高职大学生处于即将结束学校学习生涯而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期,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给社会带来愈来愈多的不稳定因素和激烈竞争,导致高职大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未来的期望和现实出现巨大的落差,引发高职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就业压力被定义为 “个体在面临就业困难的情景时,自身的能力不足以与情景对抗而产生一系列暂时无法消除的体验:生理上表现出胸腺收缩、肾上腺扩张等反应,心理上表现出紧张、担心、忧虑、、害怕等反应”。“应对”这个词由拉扎勒斯等人最先使用,基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和应激理论,引入心理压力领域,结合临床心理进行研究。因此压力应对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个体要顺应环境发展的要求及自己关情绪困扰而选用的手段。

目前国内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工具主要采用特质应对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陈宇红的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罗锡莉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发现大学生采取最多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是正面认识,最少的是发泄与回避。戴可发现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与他们人格类型有一定的关联。刘玉新等人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年级的大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主动克制” 和“筹划行动”,由此得出在面临压力情境下,大部分学生群体能够在保持镇定的同时主动拟制计划,必要时在各个方面抑制自己,减少干扰,实现目标。总而言之,从大体上看,大学生的应对风格是更为成熟的。

从所查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用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结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研究还不多。高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也应该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有的积极,有的消极。因此,了解现在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现状,寻找到如何更有效的减轻高职生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有效的对策是摆在学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群体主要来源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5%。

2.2研究工具。“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采用西南大学罗锡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由9个因素组成,共39题,9个因素分别是正面认识、自我增值、寻求帮助、收集就业信息、妥协、调节心态、寻求支持、转移注意、发泄与回避。问卷的α系数为0.88,各维度的分别系数为0.83、0.65、0.61、0.71、0.76、0.85、0.72、0.73、0.85。同时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回答方式采取“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的五点自评式计分法,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D得4分,选E得5分。

本研究的统计数据是在将失效的问卷排除后,把有效的数据导入SPSS l7.0软件,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总体概况。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各维度中平均值最大的是正确认识,最小的是寻求帮助,其次是自我增值,所以说明从总体上来说,高职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压力时,采取方式最多的是正确认识和自我增值,而寻求帮助则是最少采用的。从表中数据计算出,就业压力积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5.11,就业压力消极应对方式的总体平均分为12.62,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更多的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而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中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

3.2高职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检验

从表2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就业压力应对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显著性水平p=0.005

4讨论与建议

从分析各维度的平均值得出高职大学生群体在应对就业压力困境时,主要是采取积极应对方式,采用最多的为正确认识、自我增值、寻求支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主要是注意转移、妥协。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良好,所以在遇到就业问题时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持是合乎情理的,在寻求他人支持的同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树立正确认识就业压力的观念,进而采取提升自我价值的手段,这是积极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处于一个低支持状态,则极易变成消极应对方式。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的积极应对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得分更高些,而在压力的消极应对方面,高职男生得分比高职女生更高些,说明高职男生比高职女生更倾向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男生平时注重运动,遇到就业压力多采用打篮球、踢足球等方式来缓解,这些方式均属于“注意转移”,只是暂时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压力问题。女生平时更注重人际情感交流,在有压力的时候更愿意和更容易找到亲人、朋友沟通与交流,使得她们更倾向采取如“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而经过有效的沟通之后,对于她们的认知改变也有良好的效果,她们能够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使得她们又采取了“正确认识”的积极应对方式。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帮助高职男生多采用一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少采取一些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丽敏.重庆市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2010,4.

[2]张冰.司法警校学员人格因素、主观应激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2006.

[3]Canas,J.J,Quesada,J.F; Antoli,A;Fajardo,I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dynamic complex problem-solving tasks 2003 [15]Arianne D.Stevens Social Problem-Solving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Relations to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of At-Risk Young Childre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9.

[4]谭玲玲,贺玲玲.护理工作的应对方式及人口学变量对其的影响[J].2010,(8).

[5]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33.

[6]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7]戴可.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及应对方式与人格类型关系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9:5-7.

篇2

1 项目概述

1.1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必要性

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个人认为高职院校之所以要明确办学方向,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主要是基于:平等参与竞争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要求。

(1)平等参与竞争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奉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随着物资经济的发展,市场获得前所未有的膨胀与发展,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我国自入世以来,开放市场进一步打开,教育亦是如此,更多生产资料的贡献要求教育发挥优势,为国家输出大量的有竞争力人才,在国际上获得优势,此外就国内而言,也需要面对行业、教育之间的多向竞争。

(2)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力的革新,都要求企业能掌握核心竞争力,企业人事的作用凸显出来,高职院校需要应对时展,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力,如此才能满足企业要求,参与国内外的经济竞争。

1.2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意义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高职院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势力也在不断地扩张,而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不代表核心优势,只有稳抓质量才能有发展的可能性。正如上文所述,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时代变化导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用人需求,都必须革新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国内教育质量一流的优秀院校。

1.3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拥有客观的设备基础和师资力量,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不少技能型专业在不同程度上鼓励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通过企业的沉淀反思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更加实用的专业技能,且不断地通过新技术来为学生竞争优势提升保驾护航,例如:教学实践平台的管理工作,就能很好地保障其工作落实状况。然而基于当前的社会背景,尚有亟待整治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士的协同合作,共谱发展的新格局。

2 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阻碍因素

2.1 政府方面缺乏良好的引导

高职院校当前创新人才竞争力培养模式的发展进度有限,个人认为政府部门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就经济体制而言,着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社会公众所有目共睹,在鼓励大学生就业方面缺乏政策的保护,很多地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顶岗实习得不到政策的扶持,既不能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发展又容易被企业忽视,难以被视为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数目众多,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方面国家重视对名校的扶持,而高职院校似乎被视为“乌合之众”。

2.2 高职院校的转型进展较慢

高职院校向社会输出大量人才,占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竞争力培养的重要阵地,然而纵观近些年的发展,尽管高职院校在大致方向上有所坚持,但难保部分院校在落实方面略有出入。在高职院校中认为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就业,然而时代的发展已经让形式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新型就业方式的发展,充分说明市场,个人认为大学生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应该尊重发展,多方面鼓励,引导不同方式的竞争力培养方式,而即便是就业分析来看,也有不少院校难以保障落实,首先院校领导没有得到重视,这也是限制大学生竞争力培养的客观因素,此外不少大学生对实习存在一定的抵抗,也限制其机制的健康发展。

2.3 人才市场供应机制不完善

人才市场供应机制的缺陷,也导致当前大学生竞争力难以提高。首先要明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定大都是经过市场认可较有前景的行业,培育相关的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竞争力提高还需要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只有如此才能多方面发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竞争力的稳步提升。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虽然与高校之间有订单培养,然而机制大都还有待完善,实习生在整体上一直都很难被企业所重视。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式

3.1 政府多方面鼓励,给予政策保障

通过上文的论述,个人认为政府要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出台相关制度来保障大学生的竞争力培养,要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肯定高职院校的社会作用,给予适当的发展的遇,例如:在师资力量方面,鼓励名校名师与高职院校之间交流工作,通过名师来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转型,促进专业建设;政府还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出积极应对,例如: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如此还能繁荣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用人单位方面,政府也可以适当加强干涉力度,保障顶岗实习的工作能够享受更加公正的待遇。

3.2 高职院校综合多种方式,加强重视

高职院校是创新培养大学生竞争力的主体,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自身健全要有所重视,个人认为高职院校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科学、合理道路,专业的设定也该如此,竞争力培养方式要灵活多变,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竞争力的培养上,不应该恪守传统,在经过教师引导条件下多尊重学生意向,在人才竞争力培养方面,可以适度加强心理咨询,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形式,老师应加强引导,就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的现状,另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教师也应该多与企业、学生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3.3 企业完善机制,保障其更好的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篇4

一、前言

就业焦虑是个体针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的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以及伴随着的一定的生理反应。适度的就业焦虑是必要的,可以激励大学生,使他们抓紧时间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以完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

新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

纵观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就业焦虑的定义[1][2][3]、影响就业焦虑的因素、以及有效调节就业焦虑的对策探讨等方面。

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应对方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相对会较低;倾向于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就业压力,即消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们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会相对较高。[4]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和物质利益。[5][6][7]可以看出“经济收入”这一因素已成为大学生择业时最重要的条件。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定位不准而坐失良机。[8]张思认为扩招后“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对自我期望值过高,使得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9]杨绍文认为帮助毕业生将就业期望调整到适宜程度,是高校做好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率的关键。[10]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降低就业期望,提高就业率。

鉴于此,本研究以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状况,职业期望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间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在机制,为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提供切实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测试对象来自山西省6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451份,得到有效问卷1397份,样本的有效率为87.31%。其中大一学生317人;大二学生332人;大三学生420人;大四学生328人。

(二)测量工具

1. 就业焦虑问卷:本研究采用的就业焦虑问卷是自行编制的“大学生就业焦虑调查问卷”,包括32个题项,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自身素质、学校环境的焦虑。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本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48,0.5678,0.8402,0.83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84。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最佳,可以作为测查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工具。

2. 应对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明应对方式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积极主动的问题应对方式、消极回避的情绪应对方式。[11]积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量表的α系数为0.78。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职业期望量表:本研究采用吴谅谅、李宝仙论文中的职业期望量表,包含地位声望、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三个维度,共21题。[12]本问卷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焦虑测查为4级评分,各维度均分及总平均分高于中等临界值2分。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及分层回归结果

由表2可见,调节变量就业期望各维度与自变量应对方式和因变量就业焦虑各维度之间相关较低,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在就业焦虑的三个维度,即对社会背景的焦虑、对家庭影响的焦虑、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

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素质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内在价值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B= 0.077,p

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环境的焦虑程度上,积极应对与外在价值存在显著的负交互效应(B=0.049,p

四、讨论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总体状况及年级变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程度偏高。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对社会背景、对家庭影响、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结合这一调查结果,我们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对于一年级大学生,他们进入大学后,开始专业学习,但大一往往主要开设基础课,很多学生看不到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二、大三的学生还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开始理解专业与应用、专业与就业间的关系。另外,非毕业班学生虽未直接面临就业,但是来自周围非正式渠道的就业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大四年级同学求职过程中阶段性的心态起伏,会增加他们的紧张、焦虑,让他们处于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总之,大一学生多因缺乏学习动力而迷失方向,他们尚处于一片懵懂之中;大二、大三学生往往因“专业还是就业”而矛盾,精神处于一种浮躁状态;大四学生虽然切实感受就业压力,但相比之下问题情境比较明确,他们经历的更多是一种状态性的焦虑。

(二)应对方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就业期望的调节作用

从表3、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应对方式与就业期望各维度的交互效应中,应对方式与地位声望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内在价值、外在价值与应对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这说明地位声望作为一种长远的追求,一种结果,更多是大家努力的目标,而内、外在价值作为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引导力量,直接起调控作用。内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能发挥自己才能、交通便利、信息流通、自主性大不受约束等;外在价值主要指期望中的工作收入高、福利好、晋升机会多等。从图1、2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表现出低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在价值对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不明显;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因素中,应对方式对就业期望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来自于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内、外在价值的影响。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地位,希望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引导。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前者属于内归因一类,后者属于外归因。

五、调整学生就业焦虑的教育策略

(一)学校的教育引导

第一,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面渗透就业指导、职业指导的理念和内容,全面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这样可以大大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更好地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里不是唯就业率至上,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

第二,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内容不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职业定位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地将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抓,分阶段、分重点、分类分层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学校通过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让低年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认真对待当前的就业趋势,做到“不浮躁、不盲目、学专业、做准备”。对于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限于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举办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等。

第三,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提升同伴群体的社会支持作用。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运用共青团、学生社团的力量,吸引大学生实地或通过网络参加活动,利用网络论坛、专题辩论、专家或企业经理人讲座等方式,获取信息,交流经验,拓展社会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有效规划自己的发展生涯,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厘清专业、就业乃至职业的关系,为自身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如美国职业问题专家帕森斯认为,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影响明智地选择职业的主要因素。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走进大学校门,他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需要适应中学升学为主的学业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转变和大学专业学习向未来就业的转换。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着“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学生应借助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校的职业辅导客观地分析自我,调整自己的职业抱负,力求其与自身素质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期望职业的匹配程度,从而避免学习与就业过程中的盲目与冲动,减少就业挫折与失败,做好储备,达到顺利就业。

第二,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当学生表现出高积极应对行为时,内、外价值对学生的就业焦虑影响显著。积极应对的大学生,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内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和焦虑;如果看重将来就业中的外在价值,他们更容易从外在环境中找原因,他们更看重学校的声望和地位。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海德认为,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外部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大学生的学习、求职纯属自我责任,理应主动承担责任。这一过程中,应善于协调自己的能力、需求、环境的关系,理性分析,对其进行正确而合理的归因。倾向于内归因的大学生全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善于利用环境提供的支持;外归因的大学生应客观地分析外界条件,以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来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05.

[2] 蔡水清,李根平.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61-62.

[3]张辉.大学生择业焦虑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17-218.

[5] 于海波,张进辅.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2):68-71.

[6]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7.

[7] 丁雪红.大学生职业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1999(3):14-17.

[8] 王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185-186.

[9] 张思.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问题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科版),2004,21(3):114-118.

篇5

1 方便与学生沟通,熟悉学生情况,就业指导针对性强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接触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思想、健康、心理、学业、生活各个方面的教育任务。许多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20至30岁左右。这样的角色优势有利于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更容易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大学期间,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很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学习生活状况。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

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科学的择业观是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先导。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还能推动和激励大学生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科学的择业观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发展自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对个人顺利就业及未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引路人,首先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

3 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思考就业或面对就业压力、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或充满美好憧憬、或紧张不安、或烦躁压抑、或信心十足、或失落彷徨等情绪状态,我们称之为就业心理。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有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自卑心理、就业从众心理、就业焦虑心理、就业依赖和怕苦心理。这时候,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中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能更快更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调整情绪,排除心理障碍,走出低谷。

4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员

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就业信息,谁就可以争取主动。搜集一定数量的与自己择业目标和方向有关的人才需求信息,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必要前提。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员,对于大学生来说,辅导员是市场就业信息的传递者。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处理搜集来的各种就业信息,去伪存真,去糟取精,将就业信息变为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择业工具。

二 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辅导员自身就业指导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

辅导员的工作所面对的是一群有青春活力、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主要的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中帮助他们。一个称职的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不仅要遵循学校工作的一般原则,还要了解和掌握学校以外的教育和其他领域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当前,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指导水平较低。调查显示,许多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不同,他们并没有对辅导员必备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较少。学科上的差异,也给辅导员带来挑战,教育能力的不足,知识结构的零碎,难以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辅导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即便是受过专业的培训,但由于工作中存在惰性,很少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更多地是依靠以往的经验,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专业的就业理论知识,只是凭借经验进行就业指导。社会、学校对辅导员的培训较少,缺乏实践机会。

2 对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繁琐,大部分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工作与培训时间发生冲突。并且辅导员对专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认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培训成效低,把培训工作当成一种负担。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长期进行培养的。现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在学生毕业前期的一段时间进行,时间仓促,效率低,市场动态无法准确掌握,导致学生准备不充分,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另外,就业指导内容缺少有效的体系,知识结构不完善,指导工作安排不合理,科学认识不足,使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

3 辅导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市场就业信息掌握不够准确

对就业市场信息是否准确掌握,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学生度过,对外界的信息掌握不准确,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包括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法律法规、地方的用人政策、供求环境及具体供求信息不够清楚。当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时,辅导员只是与用人单位了解就业信息,却没有及时掌握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辅导员对市场信息掌握得不准确,对一些市场就业动态模糊不清,职位变化趋势分析不透彻,搜集信息的来源少,方法单一。辅导员与用人单位沟通少,学生无法直接与用人单位直接洽谈。当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需要维权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辅导员的帮助,但由于辅导员对就业法律法规了解较少,对学生的帮助显得力不从心。

三 增强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个体具有的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体现出为了达成理想绩效以恰当的方式一贯使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式,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这些与工作绩效十分紧密,可以用一些标准进行测量,并通过开发与培训加以改善和提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增强辅导员的胜任力十分重要。

1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就业指导水平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要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其途径包括:第一,高校为辅导员提供学习知识理论的平台。辅导员每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繁杂的工作中,抽不出时间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校要帮助辅导员跳出工作的限制,给予充足的时间学习,并借助有关机构进行各个学科知识的培训,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第二,提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待遇问题和工作性质问题,许多辅导员对岗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辅导员激励机制。首先对辅导员进行目标考核,对完成各项指标优秀的辅导员给予奖励。其次,制定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酬薪分配方案,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树立典范。最后,学校领导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辅导员给予关怀帮助,让其热爱集体,全身心投入工作。第三,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走出校园增加实践经验。辅导员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社会实践经验。学校为辅导员提供与用人单位沟通的平台,支持辅导员去外地学习或者出国深造。

2 重视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辅导员进行岗位业务培训。要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让他们学习相关理论政策,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要时时记录工作内容,以便处理各种事物。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可经常进行座谈,交流工作经验。学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消除辅导员的不平衡心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我们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体制,重视辅导员的培训与学习。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搜集一定数量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基础。就业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每种渠道都有各自的特点,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帮助大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常见的就业信息搜集渠道主要有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人才中介机构,传统媒介(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实践与教学实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后,面对这些就业信息,辅导员要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就业信息真伪辨识、整理、利用。要注意信息的实效性,把握胜任力和难度原则。灵活运用信息,针对信息制定简历,共享信息资源。另外要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如用人单位的性质、单位特色、专业要求、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岗位描述、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等。学生根据这些就业信息,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职业,为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叶文振.大学生就业导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本科生400人(男、女生各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删除无效问卷42份,最终确定35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72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就业应对方式进行测量,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结果说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女生更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

2.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二)社会支持与就业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与积极的应对(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P

三、社会支持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的比较

(一)社会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比较

根据全体被试社会支持得分的水平,将得分前27%的学生划分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划分为低分组。比较后结果显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高、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说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得分的高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分析

根据统计的结果,本人认为之所以女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及支持总分都高于男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角色期望不同,导致社会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一些,因而社会支持的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

第二,多数男生往往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现,因此更倾向于拒绝他人的帮助,忽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有关。

第三,女生的客观支持高于男生,或许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性别观念的淡化、女性地位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女生相对于男生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有关。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总体的分析

根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得分的统计结果,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传统观念和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角色认同已经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里。男性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于女性,他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向他人求助。

此外,社会对男孩子的期望要高于女孩子,由于受到这种期望的影响,当没有达到一定期望的时候,男生的自责程度要大于女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男生的自责应对要多于女生了。

(三)社会支持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分析

从就业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中能够看出,无论男生、女生,如果社会支持水平高,个体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显著的性别差异出现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上,高社会支持组寻求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显著多于低社会支持组,说明社会支持水平高,会促使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于男生。

2.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3.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二)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变量。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会对他们的就业应对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可以从培养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入手。

篇7

关键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难;方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属未实现就业的,将达700万人,如此庞大的求职大军,使当前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更加严竣的挑战。就目前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方面的,如政府政策的、社会就业环境的、教育体制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等等,也有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的。属于社会、政府的问题及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也是大学生无法左右的。但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则可以通过学校的有效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能有所改变。作为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应当从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力与促使毕业生自身做好就业准备两方面出发,解决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与学生共同努力在挑战中找到机遇。具体改革创新措施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新就业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一是课程教学方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二是推广学分制,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允许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和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接,把关键的专业课次搬到企业现场教学,还可以把企业规范、职业道德纳入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四是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物流师、汽车修理工等技能培训,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同时,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降低就业压力。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增强服务意识,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需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努力做到专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以及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教育,指导学生认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职业价值观。

(二)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提高大学生展现自身才华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要根据就业环境的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多样的就业观,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要提供职业心理特征测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学校应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明确今后职业方向,初步定位、合理规划,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又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另外学院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创新精神,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创造就业机会能力。

二、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率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身就业能力,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规律,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一)转变就业思想。

大学生就业市场常呈现供需失衡的奇怪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人才“少”,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除高等教育本身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较大偏差和因扩招带来的供需矛盾加大的客观原因外,大学生自身所存在阻碍其顺利就业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

是盲目择业。在择业时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意向,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所在,缺乏主见,盲目从众。二是高期望就业。不少大学生希望毕业首次就业就能够获得好职位和高薪,总是希望留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生活质量较高的大城市、大单位。一旦现有的职位无法满足要求则消极对待工作或频繁更换岗位。三是消极就业。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情境,极易陷入诸如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有的心理素质不高的,一旦受到打击就逃避现实,等待观望。

针对上述问题,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一是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在择业时把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与个人奋斗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与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积极因素加以热情鼓励,对消极的思想积极加以引导和转化。三是加强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实现多元化就业。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推销”自己,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客观、理性、地选择适当的就业岗位。

(二)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表现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求职大学生对于个满意度较高、又充满竞争性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接近程度越高,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越大,就业能力也就越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使学生明白,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中,多人竞争个岗位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竞争中,能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毕业生对这个岗位的接近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加对一个满意度较高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乃至获得这个岗位,就需要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醒在校大学生尽早关注就业信息,尽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积极参加实习活动,提前扮演就业角色。让他们努力培养能力、磨炼意志、积累经验,以便毕业后能顺利进入社会与职场,找到一份满意且稳定的工作。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社会的新形势,但大学毕业后立刻找工作并不一定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考研或是自主创业等,这样即可以降低就业压力,又可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考研,学生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对所学专业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研究,对自己在未来找份好工作增加许多筹码,从更高的起点去寻找机遇,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些。自主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学生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市场的形势,通过自己的拼搏,闯下一番事业,成功的事例很多很多。考研、创业两个出路都很艰辛,许多大学生都遇难而退,这就需要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曾晓东,大学生就业问题解读,中国成人教育,2009(19)

篇8

1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要想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标准,该类院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不但需要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操作当中。这样不仅能直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更为有助于其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效果。然而,该类院校的本科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技能的提升。虽然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在精心修改与完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尽可能增加技能锻炼等活动,但由于这种教育的改良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较为注重学生校内模型性的体验;实践课程的增开力度有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故其所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推进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计划则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经济学专业实战演练这一较为贴近实际的环境中,进而有利于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

2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追求高额的工资”,“贪图舒适的工作环境”,“渴望白领的体面”等一直都是本科生选读经济学专业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狭隘的就业思想同时也是促成本科生在面对不利的现实就业背景下仍然选择加入“眼高手低”这类群体的原因之一。这种错误的职业定位与规划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困难“添砖加瓦”。一旦步入这一误区,本科生就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换单位,换行业,从而使得他们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一无所获,失去了由工作经验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对此,华南理工大学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学生中有七成人工作5年内至少跳槽两次,这七成人群中有四成左右是选读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究其频繁跳槽的根源无非是“收入增长潜力有限”、“工作环境难以适应”、“公司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个人能力不能得以充分施展”等,其中,有近42.14%的学生将“收入增长潜力有限”作为跳槽原因的首选。显然,纠正本科生,尤其是抱着“就业容易”,“赚钱容易”观念的经济学专业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非常重要。本文认为,实习是让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深刻认识就业形势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只有让该类本科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就业情况、市场竞争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才能有助于其切身体会就业压力与就业困难,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制定与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3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市场具有拓展作用

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基地建立协议等不仅有助于双方建立互信互利的沟通合作机制,而且还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提供新渠道,为该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优化指明方向,替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一般说来,企业与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建立协议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一是企业可以根据实习的总体情况完善企业的选聘标准、企业员工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目的。二是企业通过实习掌握更多的学生个人信息,对于匹配于企业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针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导,从而引导其向企业人才所需满足的条件这一方向发展。显然,这为企业的人才选聘提供了成本低、收效快的新途径。就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实习的开展将有利于该类院校发掘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技能锻炼活动安排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为其各种教育活动的改进提供突破口。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在实习过程中将获得查漏补缺的机会:对于理解到位的知识点可以灵活的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对于欠缺的地方则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弥补。同时,学校老师给予的指导、企业相关从业者给予的点拨也有助于其针对自己的短处进行再学习再实践,进而促使其快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4 实习有助于社会客观公正评价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自全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拥有高学历和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相一致,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市场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然而,相较于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师资教学力量的扩张速度相对来说较为缓慢。由此造成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下滑,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高校学生特别是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于长期脱离实践教学,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难以达标。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将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社会失业率水平的不断提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都归咎于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士,并且这种认识波及到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显然,这是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一个认识误区。要转变公众的态度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其了解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相关方面,而实习无疑是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实习能够为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等社会群体全面展现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与能力、实习态度、知识结构、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对该类学生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出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之处,才能激励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从而不断充实、强大自己。地方综合性大学、企业及社会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习的作用关注度不断提升,且加强该专业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更加强烈的要求实习必须朝着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方向发展。故地方综合性大学在积极组织实习的同时,还需紧密结合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宗旨与目标,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与社会需求制定贴切合理的实习方案,竭力促成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主管教师三位一体的实习指导模式,通过发挥其指导作用来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相关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实习目标。

实习这一段经历对于每个本科生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本科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而且作为一位老师,它教授本科生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使其在实习过程中体味生活的冷暖、事业的艰辛,接触到“象牙塔”里不为传授的知识,从而开阔眼界,大受裨益。充分发挥实习的就业功能将有助于缓解本科生就业难、就业面窄的矛盾,纠正其错误的就业观,是为大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的可行方法。地方综合性大学、实习单位等应当积极形成实习直通就业工作的有关机制,做到为本科生的实习创建新途径的同时,也为其就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就业问题研究,周建军,李智媛,企业家天地,2010.1.

[2]大学生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浅析,邱荣斌,王钦正,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4.

[3]实习就业一体化研究,魏魏,吴少云,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9

摘 要: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99万人,在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情况下,赤峰这样一个三、四线城市,每年约有近2万高校毕业生等待就业,本文以赤峰市三所高校为基础,经过大量的调查数据论证,深刻解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48-02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达799万人,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有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还有的大学生不愿就业,其中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就赤峰市而言,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

1 赤峰市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基本情况

赤峰市共有三所高校,其中赤峰学院2014年毕业生2153人、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215人,赤峰市纺织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4年三年内我市应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为11.4万人,2012年赤峰籍应届毕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专、本科学生约为3.87万人,按每年回来就业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是的20-30%计算,那么赤峰市每年约有0.77-1.15万人需要就业,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0.4万人,即我市2012年约有1.5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照这样计算:2013年约有1.6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14年约有1.8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需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解决我市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 解决赤峰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2.1 高校的教育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2.1.1 教育部文件严格规定:高校招生应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对于就业率低或连续三年就业率达不到60%的专业,逐年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取消该专业.

2.1.2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辅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用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要通过对社会的各个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打好专业基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学生,要给与一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让他们直接体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于四年级学生,这一阶段就业指导是重点,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他们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得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克服心理障碍等,处理好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临时性的问题.

2.1.3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应像抓教学一样抓毕业生就业指导,树立“就业兴、招生兴、学校兴”的理念而不是仅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一些求职技巧之类的快餐式服务.这就要求相关高校建立一支专兼职就业指导队伍,专业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信息学等专业,并且对这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就业工作情况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不断提高指导水平,真诚的为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这些教师也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例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2.1.4 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把就业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学校的招生才能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提高学生的整体生源质量,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学校应不断改变内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探索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开拓思路,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2.2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

2.2.1 每位毕业生都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理念,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一定不要期望值过高,首先本着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原则,深入到农村、基层、艰苦边远的地方,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工作经验,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正确定位,工作地点、收入等因素可以考虑,但不是绝对的条件,这样我们的企业就能招到所需人才,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2.2 有的学生过分依赖父母和学校,不积极走出去找工作,认为就业与自己无关,是学习和家庭的事,所以每一位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及早考虑就业问题,在校期间多关注学校及相关为就业网站,多参加校园招聘会,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将来更多的就业打下基础.

2.2.3 每一位大学生面对困难,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初次应聘不一定成功,或许连续几次应聘都不一定成功或令自己满意,首先应正视问题,客观地分析自己,查找不足,同时要总结经验,找出失败原因,充实完善自我,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失败,做一个乐观、积极、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2.3 政府支持是促进大学生高效就业的有力保障

2.3.1 政府企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增加就业机会各地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首先政府重视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创业的倍增效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列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使政府加大力度全面落实大学生就业工程和创业引领计划;其次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支持,发放求职补贴.三是政府支持高校建立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就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资金补贴和就业相关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政策.

2.3.2 政府要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对全年就业创业目标进行认真分析进一步加强管理,专项推进,重点突破,按计划、按时间有序分解目标任务;发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确保多方位、多渠道支持大学生就业.

2.3.3 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不要歧视刚毕业的大学生,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接纳和使用大学生,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和储备干部,为大学生走向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2.4 用人单位积极配合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愿景

2.4.1 用人单位要改变以往的用人观念,不要搞人才浪费,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用人的过程中选拔优秀人才,对每一位大学生一视同仁,不搞性别歧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应聘,对他们的不足加以指导,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招聘条件,使得和谐社会和谐发展.

2.4.2 用人单位应有人才储备计划,为自己的企业选拔后备人才,可建立人才库,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可以定期培训,送出去学习,充实企业人才库,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选拔人才时应不拘一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招聘计划.

篇10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偏低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离不开当今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不足的大背景。国内学者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探讨时,大多认为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取的核心素质群,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而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核心素质群代表的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重要特征是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它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形成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素质群。[1]21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竞争不仅仅表现在智商方面,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情商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主要探讨方向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①“情商”的内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管理。国内有些学者把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考虑进来,,对情商理论进行了完善。②情商在就业中的作用。具体细化为在择业、从业和适业三个阶段,通过对雇主及大学生双方面的调查,发现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的成败。③大学生情商的培养途径。学校是学生情商培养的主要责任人,这是学术界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就业指导、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校培养大学生情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地方高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就业能力的不足问题尤其突出,但是关于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地方高校如何全面有效培养学生情商进而提高其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问题在以往都还未见充分的论述。本文拟首先从情商对人生成功的影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国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等方面,阐述情商教育是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点。再从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角度入手,结合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可行性举措。

一、情商教育――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点

1.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感智商》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指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至多只能解释其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都要归因于其他因素。其中,关键就是“情商”,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以及人际交往能力。[2]一个情商高的人常常能清醒地了解自己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锐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并有效地反馈他人情绪,能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优势。这些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常常更有效率,更容易得到心理满足,也更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获取丰硕的成果。

2.情商是当今时代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重要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社会。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竞争”,就是相互争胜。竞争中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而要取得竞争的胜利,除了需要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以外,善于与人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3]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情商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就业应聘程序一般是:首先,用人单位给出基本条件要求(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基本成绩、岗位资格证书等等)和通过笔试进行初选;其次,用人单位对入围者进行面试,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即时提问等,从细节上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主要考察的是情商素质,这一步基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能否成功;再次,用人单位对录用者进行试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更多的是考察其工作主动性、工作责任心、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除了看一些学历、成绩等“智商”因素外,还要看学生的性格特点、情感品质等“情商”因素,甚至更加看重学生的“情商”,更加看重学生做人的能力。

3.地方高校及其学生的特点。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全国性知名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有很多劣势,比如知名度较低,在社会认可中没有 “名牌效应”,获得的办学资源相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教师,录取新生的最低分数控制线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相对不高等。由于以上劣势,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与“知名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专业能力不到位,因此,大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岗位上尚不具有竞争力。

可以说,限于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硬件”素质是具有先天“不足”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学生群体的“软件”素质怎么样?我们对某地方高校120名大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等情商主要因素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自信心强的占13.5%,有一定自信心的占53.7%,缺乏自信心的占25.8%,自信心很差的占4.0%;沟通能力较强的占3.0%,略高于平均水平,有些地方需要提高的占23.3%,需要严格训练的占73.2%。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在择业时,多数人往往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利用其父辈的社会关系来寻求就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情商指数偏低。如,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

在当今时代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其实情商这类“软件”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而这种“软件”素质恰恰是地方高校把握机会、创造条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先天不足”限于地方高校的性质和功能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生源专业素质的偏低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与综合性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地方高校更多承担了有针对性培养能够快速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的任务。因此,针对实际需求,培养用人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是地方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在这方面,地方高校是具有自己的一些优势的,比如专业设置与市场适应性较强,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得到地方政府创造就业岗位的支持;地方高校是在地方办校,为地方输送人才,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更便于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等。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转变,地方高校特殊的社会任务、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及地方高校特点和大学生情商素质的现状,我们认为,情商教育才是地方高校提高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说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差,办学层次低等劣势是先天的,那么学生的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的。加强情商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正视现实明确办学目标的明智之举。

二、地方高校加强情商教育宜采取的可行性举措

1.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重智商教育,更重情商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项建议,但对于高等教育系统自身而言,转变学校的教育理念才是首要的任务。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地方高校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总体地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把教育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能力因素,并促使他们相互协调发展;二是要把教育教学以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为中心,转到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做事能力的同时,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提高。

2.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重知识传授,更重实践训练。“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相应的策略。地方高校要按照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创新教学模式为重点,将情商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重知识传授,更重实践训练。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和训练,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激活课堂,激活学生,使学生的情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得到训练,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等情商系数的目的。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建立好教学实习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教学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参观学习、毕业实习等)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环境,全面、客观的认知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知己所缺,知己所需,使大学生的情商系数得到进一步的全面提升。

3.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平台,重教师功能,更重自我教育。地方高校毕竟不是高中校园,应该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积极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地方高校要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平台,既要重视教师在情商教育中的功能,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具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一种健康的环境中自然地感染和熏陶,达成一致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使自身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要为学生社团的创建创造必要条件,发挥学生社团这一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许多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的作用,支持和引导他们开展诸如才艺展示、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设计大赛、文体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自我教育的机会,使其情商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2]丹尼尔・戈尔曼.情商智商[M].耿文秀,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2.

篇11

1 引言

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一个人职业发展水平的程度,它指可代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程度与选择的准备度,成熟度愈高,也会有越好的准备状态来作明智、适当的职业选择。

从2009年起,第一届以90后为主的大一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绝大多数90后均为网民,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他们无微不至和过渡宠爱,家庭的经济依赖性强,当遇到困难问题、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对父母有较大的依赖性。面对就业,兴趣和特长是首要的因素,他们虽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未来就业问题考虑不深。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高校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建立职业咨询机构等措施后,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又应该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基于上述,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90后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现状及其关系,为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建议。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90.0%。

2.2研究工具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瑞典UMEA大学精神系C.Perris等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后的EMBU问卷经测试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有66题11个因子组成,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

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韩国版《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经检验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效度。量表共34题六个维度,即: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

2.3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情况

3.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人口统计量的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独生在职业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情感温暖理解(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拒绝否认(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惩罚严厉(父)与总职业成熟度、职业参照存在显著负相关;过度保护(父)与职业自信、职业价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亲友依赖存在正相关。

情感温暖理解(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存在正相关;过度干涉保护(母)与职业价值负相关,与亲友依赖正相关;拒绝否认(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存在负相关;惩罚严厉(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与职业参照存在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整体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自主性较强,亲友依赖较低,分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职业目标、亲友依赖。说明学生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中等水平;但在职业目标、亲友依赖方面不够成熟,水平偏低。已往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个性更独立,网络依赖性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适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同龄期的父母辈。所以在选择职业或者是进行个人职业划时,就较少依赖亲友的意见。另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95.4%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只占5.7%。虽然对他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少,对未来的把握还是欠成熟的,所以职业目标依然模糊。

人口统计学差异特点为: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存在来源、性别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被试的群体差异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经济、信息科技、教育的高速发展使男女、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在职业自信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分数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的90后大学生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在专科以上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在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学生。

4.2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亲越是采用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职业成熟度就越高,其在职业价值和职业参照方面也就越成熟,但是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赖,对父亲则相反;另一方面,父母亲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孩子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低,在职业参照更多与母亲交流并参照母亲的意见,而父亲则不然;职业价值方面,在选择职业目标考虑因素时,受父亲的影响较大。此外,父母亲对孩子的过渡保护,只能增加孩子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选择的依赖性,不会提高孩子的职业自信水平。这也验证了Youniss的结论,青少年通常就职业选择、升学及个人问题等向他们的父母寻求意见,请父母做参谋。所以父母是子女职业选择的重要咨询对象,他们应该采取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主动的向父母及身边的同学、老师等询问或讨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行为。

4.3研究启示

对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特点并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以下几点: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职业成熟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着重培养非独生子女的职业自信;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了解已有的人际关系资源;协调好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水平,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

[2]邓然,尹启华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88-90.

[3]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2):45-47.

[4]苏燕.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J].高教视窗,2010,(1):163.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篇12

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推行以来,每年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都显著增加,同时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的自逐步扩大,受众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心理。大学生本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心理机制不够成熟。大学生尚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尚没有真正进入社会角色,其人格与价值观都处于继续成长阶段,因此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难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还受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带来压力。为了能够营建良好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应该把握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1、自我激励法。要有意识地以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鼓舞自己,以生活中的哲学道理影响自己,主动与各种明智的思想观念靠近,使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形成乐观的情绪。能够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以积极的心态面向未来。同时面对就业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客观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自负也不自卑,建立健康平和的心态。

2、注意转移法。如果发现自身已经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途径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发生转移即将不良情绪向积极的情绪的方向牵引就是注意力转移法。通过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使原来的消极情绪消失或者缓和,通过需找新的兴奋点有效调动积极的情绪。

3、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主要是指在某种矛盾的冲突下,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要对这种消极性的情绪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调节以及适度宣泄,改善自我的心境。将不良的情绪宣泄除去的最好途径就是可以将自我的这种压抑的情绪向别人倾诉,这样就会对情绪产生一种积极的疏导性作用。并且在倾诉的过程中可以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获得理解与帮助,有利于问题的具体解决,提升倾诉者战胜困难的勇气。

上述介绍的几种途径都可以用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态调适,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面对就业一定要确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具备健康的心理,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要坚定自己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意志,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二、高校要从多角度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全面性指导

1.要从政策上做好就业宣传。

第一,要紧紧贴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开设专项的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社会发展现状介绍与分析,提升大学生对就业局面的整体认识,使大学生踊跃到社会基层锻炼,争当志愿者积极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其次,对大学生展开就业教育要及早,使大学生能够在刚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所规划,进而明确目标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再次,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就业宣传与指导性作用。要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日常的教学相联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学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可以积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为应对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切实发挥班主任与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同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联系。

2.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技能。积极对大学生展开实践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认知技能都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应对就业压力。

3.重视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建立。要结合当今就业形势的现状,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对自我进行评价,明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要积极与社会相融合,提升自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踏踏实实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秉承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就业理念。同时大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创业。

4.健全高校就业心理咨询体系建设。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中心与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从这些机构的职能来看主要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方面的心理辅导,有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则涉及得很少。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开展各种活动,包括问卷调查等,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针对相应的问题出台具体的解决措施,切实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落实到位,提升效率。切实教会大学生该怎样应对压力与挫折,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三、为大学生就业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就业机制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

从目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来看,存在不少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倾向于选用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根本没有应聘的机会。还存在一些单位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即便有的女大学生自身能力很出众也不会被选用,这种现象就会使女大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容易对整个就业环境产生偏激性的想法,也会对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观念以及内心健康产生消极性影响。所以,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就业机制是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前提保障,唯有如此才会为每一位大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才会使大学生真正找寻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社会岗位,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才智与能力的发挥,进而实现其个人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总而言之,大学生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确立好理想与目标,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竞争精神,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有效控制内在的依赖性心理、恐惧性心理以及焦虑性心理等不良情绪,积极从技能与知识方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升自我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我的成长,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优势。同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都要对大学生的就业积极重视,做好指导,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学工部)

参考文献:

篇13

要想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必然需要先搞清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譬如,百度百科“创业”词条指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我们赞成“创业”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即狭义的创业是专指创业者为了获取利润,独立自主或结伴从事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主要是开办企业、开创个体和家庭经营实体。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包括人们创造事业、创造基业、创办企业、创造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方式等。前者是基于商业领域,后者是基于所有的工作领域。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的界定应该是前者。创业教育对象包括前者与后者。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综述

什么是方式?方式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只有长期、多人使用,我们才称其为方式。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方式体现了人类的朴素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譬如电子方式、网络方式、数字方式等。目前对创业方式的研究很少,因为它好像很简单,没必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大致上有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按照创业动机

1.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的动机是因生活所迫,主要为解决就业问题,而从事的个体创业活动。所以又称为就业型创业。其特点是,创业项目简单实用,能够迅速获得回报。一般多为服务型项目,如小餐饮、小商品出租以及家政服务等。

2.机会型创业。机会型是指创业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问题,而是为了抓住、利用市场的机遇获取利益的创业行为。“它是以市场机会为目标,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因而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

(二)按照创业资源1.小微型创业。顾名思义小微型创业指微小的、没有多少资源,依靠代售或服务的创业活动。譬如在校园里这类创业主要形式是,饮品代售、电子产品代售、IT卡代售、手工品销售、小盆景销售、旧图书销售、文化衫定制、自行车出租、打字复印等。这类创业成果的要素主要是依靠地理位置和赚取微薄的差价,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还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业,一种“练手”。其特点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对创业者的能力水平要求低,在不同层次的大学里都有这类创业形式。

2.复制型创业。复制型创业是指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或从母体独立出来的创业活动。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复制,异地生成新公司。直接掌控资源或间接利用原母体资源,包括管理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或客户资源。这种方式经常大量的发生在商贸、教育、服务等类型企业中。譬如,先前可能只是培训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教学管理者或教学老师,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和市场情况后,异地创办同样性质的公司。有的直接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早期乡镇企业基本上是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3.发展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又称资源型创业。是指那些明知创业初期要亏本,但认定计划亏损时间后会有较大回报的创业行为。发展型创业一般都有较强的实力,较多的创业资源,如资金资源、关系资源,不计较一时一事的短期利益,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创业活动。如大型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建设等。由于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近几年,发展型创业在学校中越来越多,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网站和网络平台。有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开发得到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获得了天使基金等风投的支持。

(三)按照创业形式

1.网络型创业。顾名思义,网络创业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者是真正将网络作为一项事业,想要在上面获取客观的收益。如开办网店。通过网上店铺销售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类服务。一般网络创业是先有了网站运营,网店经营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创业形式。网络创业方式,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创业方式之一。哪里有高校,哪里就有网络方式的创业。这是因为大学生熟悉互联网,不需要实体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管理。所以网络创业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创业方式。

2.加盟型创业。加盟是指以自己的条件,按照对方的要求合作经营的一种创业方式。是一种经济而简便的经商之道,经由一种商品或服务以及行销方法,以最小的风险和最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加盟就是该企业组织,或者说加盟连锁总公司与加盟店二者之间的持续契约的关系。根据契约,必须提供一项独特的商业特权,并加上人员培训、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供销等方面的无条件协助。加盟特许经营的经营形式种类有很多,依出资比例与经营方式大概可以分为自愿加盟、委托加盟与特许加盟。

3.概念型创业。概念创业也称创意创业。概念创业是指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概念创业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特别是本身没有很多资源,但具有聪明才智的大学生创业者,可通过独特的创意来获得各种资源。概念创业在高层次学校比较普遍,因为专利发明比较多,但失败率较高。因为创业需要创意,但创意不等同于创业。学校里往往是一个同学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或者有一项获奖的小发明,于是几个同学一合计,找学校申请一个地方,一笔资金就干起来了。接下来可能就发现设计研发、市场推广、经费筹集等等问题都来了,一个环节不到位,创业就要重新开始。不管怎么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概念创业有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四)按照创业特征

1.技术型创业。技术型创业是指利用自己掌握或合伙人掌握的一门技术为核心点所展开的创业活动。这项技术往往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具有比较优势。创业者一般是以自己掌握的技术为基础来创立企业。譬如学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一项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学医学的掌握了一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学材料科学的掌握了一项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他们就可以以此为资本开创企业。有的只以技术入股,有的引进新技术创业都属于技术型创业。这种创业方式主要出现在高层次学校中。

2.管理型创业。管理型创业是指管理咨询方式的创业。也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开设的管理咨询类公司。譬如教育咨询公司、留学服务咨询公司、旅游服务咨询公司、水产品养殖咨询公司、宠物健康顾问公司等等。初创阶段,大学生还不具备条件,创立诸如会计管理咨询、审计管理咨询、建筑管理咨询等有国标要求的管理型公司。但毋庸置疑,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咨询服务将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好方式。

3.项目型创业。项目型创业是指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的创业活动,而不是以企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创业活动。项目创业的特点是,依靠项目盈利,多为短期行为,项目工作人员结构相对稳定,但劳动关系简单。在高校中一般艺术类大学生喜欢采取这样的方式。譬如,承包一个庆典的宣传品设计、背景墙制作、人体雕塑等等。另外,项目创业也多是创立公司的早期阶段形式,即还不具备条件设立实体公司或创业者不愿意现在就设立公司,而是以项目创业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市场反映,进一步收集市场信息,进一步挑选团队成员等等。其它还有团队创业、兼职创业、大赛创业等等。这里有的是创业模式,有的是创业类型,有的是自己定义的创业方式。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方法

怎样才能明确大学生创业方式,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第一步收集、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从中提出创业类别;第二步研究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的原则,界定创业方式;第三步分别对12位就业中心负责人、创业教学老师、创业俱乐部辅导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方式表现情况,同时征求对我们界定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方式的意见;第四步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进行实际运用;第五步反馈修正。调查获得大学生创业项目859个,调查项目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见图1:项目层次分布图)。我们从经营场所、经营行为、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四个方面对创业项目进行分类(见图2:项目结构示意图)分析。

(一)从经营场所来看项目可以分为有固定经营场所和不确定的经营场所。譬如,一般注册公司的创业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现实场所和虚拟的经营场所。譬如,网店可以是虚拟的经营场所。

(二)从经营行为来看项目可以分为自有自营和倒买倒卖。譬如,艺术学院学生自制的艺术品租地方销售就属于自有自营;通过门面或网络手段低价进货(如保暖内衣)高价卖出,属于倒买倒卖。

(三)从经营产品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创意类产品(如发明专利、软件设计等)和实物类产品(如各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等)。

(四)从经营模式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实体注册、连锁加盟、特许经营。或者也可以分为成本领先模式、差别化模式、目标集聚模式。

(五)从营销模式来看有百度营销、口碑互动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信息平台营销、B2B电商平台营销、O2O营销、邮件营销、QQ群营销、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等模式。我们确定的调查分类原则是:第一、项目选择要覆盖校园大学生创业不同类型的项目;第二、项目选择要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第三、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第四、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群体性;第五、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持续性;第六、确定的创业方式可衡量统计。依据这些原则和调查情况来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界定

经过上述研究,通过反复筛选,我们界定了在校大学生创业五种方式:

(一)实体创业方式是指通过注册公司,开展主营业务,并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包括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店。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是经营模式而非创业方式)。

(二)网络创业方式是指建设网络平台,获得使用过程中的利润或通过网上开店,经营业务的创业活动。(只是利用网络形式销售产品,进行产品或服务项目宣传不列入网络创业方式,因为这只是把网络形式作为一种经营渠道和手段使用)。

(三)项目创业方式是指有业务(企事业单位大型文艺、体育、庆祝、展销活动策划组织、产品销售或技术服务),有团队,不注册或还没有注册,有临时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如正在孵化的创业项目、项目工作室等)。

(四)创意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发明专利、软件开发产品(如各种APP应用软件开发)、文艺创作产品(如雕塑、剧本、绘画、书法等)、各类设计作品(如商品包装设计、会展背景设计等)或有创意的点子获得报酬的创业活动。

(五)个体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技能与服务,由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并获得全部利润的创业活动(不是被他人雇佣)。如:网站开发、电脑维护、电器修理、考生培训、文体教练、餐饮快递、商品出租、商品零售、财务管理、家政管理、经纪人、自由撰稿人、家庭护理等。

五、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有助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目前,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多,但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扶持政策凤毛麟角。为什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少?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搞清楚在校大学生有哪些创业行为和做法,如何给予扶持,给予什么程度的扶持。有的是要给予资金扶持,有的是要给予场地支持,有的是要给予具体指导。所以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各类行为以创业方式进行归类,有助于有针对性的给予扶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