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基础 学习方法

【引 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就是语言,尤其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要想和谐相处,文明交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高中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高中语文既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1.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古国,而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语文是我国当代每一位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义务。语文包括了语言和文学,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如果我们的语文水平低,就会被他们耻笑,当别人用很有文化的语言跟我们交流时,我们就那么很难读懂其真实的意思,也就很难准确回答问题,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学好语文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高中阶段,我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审题不清的问题,当然有时候是由于自己的马虎,但更多时候实际是由于语文水平差而导致的。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是当代高中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在其他文化课上就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才能学好其他学科,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学好高中语文的基本方法

2.1加强记忆锻炼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每天需要熟记的诗词、语法非常多,作为学生,要想熟练的掌握语文知识,就必须加强平常的记忆锻炼。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记忆才有储备,有储备,在进行下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离不开记忆,小到一个字,大到一遍文章,对于语文的学习离开记忆,语文学习将起不到任何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制定了语文学习计划,每天早读前利用10分钟温习老师将的语法知识,再利用二十分钟背诵文言诗词,通过制定这样的计划,加深语文知识的记忆,既达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学习重在积累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积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在学习上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不至于没有东西科协。首先,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读书馆借阅一些名人典故,将一些经典的词句记录下来。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开办的各种课外读刊活动,阅读学校提供的各种刊物,不断积累的自己的文学知识。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自己的知识,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库,虽然这种知识比较琐碎,但是随着学生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会逐渐在语文学习上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3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在语文学习方面,在其他学科上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认真书写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上课预习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障学习效果,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当中,学生在进入到高中阶段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得学生终生受益。例如,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2.4老师的引导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老师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教,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生,虽然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其在学习中难免会迷失方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教师正确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结 语】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既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振兴中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语文作为我国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寻找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我国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为此,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促使我国优秀道德文化得到传承,为我国现代素质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群英. 学好高中语文要养成“五个习惯”【J】. 学周刊,2014(17)

篇2

日本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感受。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日本中小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操作性强、效果好的德育方法。

1.问题解决法

日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问题解决方法的应用。问题解决法强调儿童作为道德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反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式灌输。它的主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解决所面对的疑问和矛盾,从而在此过程中建立道德认知,提高道德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能够引起疑问或认知冲突的材料,关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和认识,研究发展经验和认识契机,努力利用新的问题情境,提高儿童道德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和辩论,提供学生发表意见和反省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两难教学法

基于对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日本中小学在课堂上较好地运用了道德两难教学法。道德两难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种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不能兼顾的问题和情境,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充分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比自己道德性发展阶段更高一层的道德思维,引发认知失衡,引导他们在寻找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的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日本中小学课堂中比较重视且很有特色的德育教学法。它的特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主要方法是通过练习角色换位,在承担某一事件特定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角色的处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需求或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差异或分歧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4.实践体验法

促进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转化,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日本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实践体验法。日本中小学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不断实践和反复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将学生认识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表现。因此,日本在德育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另外,日本中小学尽量将道德教育内容细化为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行动的过程中能够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5.多感官体悟法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这不仅给学生留有专门的时间来思考,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提供道德资料,包括阅读资料和声像资料。依据内容,教师提出有利于儿童深化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文字或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遵从信息输入―内化加工―提取输出的德育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和体会,最终达到能够自发做出道德判断和解决问题的

效果。

基于这些高效的德育方法,日本还强调直接德育方式与间接德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间接教育活动与直接道德课教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直接道德课教育跟各教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发挥直接道德课教育对间接性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化、补充、统一和综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我国德育方法存在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效果差强人意。

第一,德育方法单一,学生实际获得较少。概括地说,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严重,缺少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关怀,情感培养少,其结果是学生对规范的接受可能只是表面和机械的,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二,忽视道德发展规律,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不考虑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第三,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学生缺乏实践体验。中小学是一个人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德育课堂上,缺少高质量德育情境的创设,教师处理课堂情境时主观随意,使学生情感体验不足、不深,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的现象。学生缺少体验性的过程,致使德育缺乏向生活和现实世界回归的途径。第四,未建立一体化育人模式,缺少间接性德育方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道德教育课看作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导致德育与其他课程脱离和分裂,未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落空、

落虚。

篇3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存在容量大、时间短、节奏快的特点,如要产生很高的复习效率,就需要教师必须在处理教材、选择课堂例题、选择教法上苦下功夫。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如何通过复习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使中等生、优等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现笔者结合自己毕业班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考复习中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依标据本,构建网络

在教学中,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各知识点的目标和要求,明确数学中考命题的题型规律,知道各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题、热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扎扎实实回到课本,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并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并融会贯通,通过梳理使学生明确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多少,对课本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都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课本上的重要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并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融入题目之中,同时通过变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把学过的内容系统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基础测试,反馈信息

在每章或单元知识点梳理之后,可以安排一次重要知识点测试,所选试题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都是以基本、灵活的小型试题来反映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测试时间一般为20分钟到30分钟。由于所选试题较少、较易,一般学生都能顺利解答,所以,这种测试对多数学生来说不会产生畏难心理,特别是一些后进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复习中,通过复习全面提高效率。

三、试题评析,拓宽思路

测试后的试题评析,是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数学方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成功的试题评析,应该是由例及类、以例启思,使学生在评析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对相关的概念、定理、性质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与领悟,收到以点牵线、以线成面的功效。试题评析过程,应是以夯实基础为前提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高过程。评讲时,通过对原试题由易到难的演变,使一题延伸为一串,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我们在总结归纳解题方法之后,可以就地取材,把题目进行一系列拓展。通过试题的延伸拓展,不仅充分发挥了原题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提高数学创新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更是为课堂添光增彩,让学生体验数学美,领悟数学的魅力。

四、深挖课本,自主创新

我们提倡用好课本,不仅仅是复习课本上的重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且还要对课本上的一些重点题型进行“温故而知新”。通过对这些年来有关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少中考试题都是课本上的例、习题的拓展与变化。因此,结合新课程下数学中考压轴命题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系列变式,这样不仅能坚固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五、关注热点,加强应用

通过总复习,学生对初中数学的所有知识点都已了然于胸,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知识点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哪些是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关注考试热点。如,环境保护问题、纳税问题、社会实践问题、节水问题、医改问题、旅游问题、股票问题等。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编一些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的应用题,切实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复习课要注意难易相宜、深浅互补、融会贯通、劳逸结合。这样,既可以使后进生不掉队,又可以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注意新颖试题的积累,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这样才能开阔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上永远充满新奇。每一堂课都是智慧的交融,情感的升华。每一轮的复习,不是旅游,跟着导游从一个景点玩到另一个景点,而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攀登险山奇峰,徒步从一个山峰攀登到另一个高峰。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32-02

一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把握好组织探究的时机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和提问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感知、感悟,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难点由学生突破。课堂上不能以尖子生阅读的速度来安排读书时间,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活动起来。

课堂上,教师要掌握时机,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或全班集体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启发,各抒己见。如果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未被激发,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就会出现少数优秀学生当“讲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的现象。这种象征性的讨论虽然很热闹,但并没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也才会收到实效。

二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自,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当然,探究时,应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会导致探究浅层化和庸俗化。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少关注学生如何把自己的发现、感悟、批判带进阅读中去,实现阅读的个性化。而现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则允许学生给教材“挑刺”,鼓励他们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让探究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生命风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三 重视探究后的点拨和评价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对问题探究的宽度、深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教师要仔细研究,认真推敲。如问题范围太大,应缩小视角;问题缺乏创意,应转换视角;问题空泛浮夸,应果断删除。教师还应解决有关探究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发现问题,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探究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探究的过程、获得探究的方法上。如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说“敢于积极发表意见,若能换一个思路就更好了”,“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请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 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惑都超出了教师的事前设定,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有驾驭课堂的高超技巧,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二,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的同伴,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

要想组织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经验,逐渐由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实现角色的转变。

五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质疑精神,它是创造的起点。课堂上,学生因自己的经历、学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疑问最能够刺激人的求知欲望,调动人的求知动机。这种积极性带动他们主动地探索,收获的知识比单纯由老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要多许多。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会提问,或提问较肤浅,或不着边际,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持之以恒,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的火炬。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篇5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轻能力、重知识”的倾向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缺乏能力培养和低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中职语文能力本位概述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

所谓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听说能力方面,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花大力气培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能力方面,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和合理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要对学生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所谓的职业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与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学习等具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能力。职业语文能力对语文的应用性要加以强调。其中,不同的专业在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要严格以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得以有效增强。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8个语文教学模块,见表1。

(一)中职语文基础阅读模块的教学方法

1.精读模块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各类文体的典范性文章开展教学。这些文章要语言优美和文化内涵深厚,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舍的《我的母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精心指导,帮助其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典范文章的过程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学欣赏模块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帮助和指导,使其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好文章,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增广见闻、开阔视野等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的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模块主要是对中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随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培养,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

(三)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两项训练,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普通话训练。在该模块中要让学生训练出一口流利、规范和标准的普通话,学会在口语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具有自然大方的仪态,文明得体的用语,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

(四)中职语文的基础工具模块教学方法

1.书写训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规范、正确、工整的文字书写习惯加强培养。在书写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书写,尽可能地写出清楚、端正、美观的字体,同时还要对书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加以训练。

2.学习工具使用训练

现阶段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较差。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词典和字典等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搜集,并且学会如何利用书店、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自主学习。

(五)中职语文专业性阅读模块教学方法

所谓的专业性阅读模块,主要是指以基础阅读模块面向专业的拓展阅读。在专业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专业特点为根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材料开展阅读。这样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成功的广告案例中的广告词作为学习材料。广告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广告词可以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广告语言设计能力;可以选择优秀的导游词作为导游专业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导游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

(六)中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常用应用文主要包括广告、通知、协议、合同、启事、教学计划、总结、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对于专业应用文,要以不同专业为依据确定专业应用文的课程内容。比如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开展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计划和教案等各种专业应用文的教学。利用应用文模块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工作以后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七)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在口语交际训练模块中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等加强培养。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应对、倾听和表达能力。以不同的专业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辩论、演讲、洽谈、采访、导游、推销等。

(八)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生动性、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其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如何构建实践活动模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据,合理地选择实践活动模块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影视评论、歌曲评论、课本剧、演讲、手抄报评比、主题报告、诗文朗诵等各项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推销、采访、招聘会、社会调查等校外活动。通过该模块的训练,能够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培养,这样学生在走向岗位之后就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以“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与学生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职业生涯需要和专业学习需要相适应,并且还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加艳.改变现状 教好中职语文[J].成功(教育),2012(01).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28-01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日本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大量的日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不少日本国民踊跃来华观光旅游,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日语教学,是广大教学者和学习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将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日本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准确运用日语交际的能力。

2 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2.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样,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语言作为传播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2.2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且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历史等多种因素又造成了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的巨大差异。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及社会背景,逐步地建立了一个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凸显其不失本性但又不断吸收创造的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崇尚保持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性不及日本。另外,日本至今保留着深严的等级观念和隶属观念,在人与人交往中,形成了等级严明、团体倾向性强的社会形态。这一点与现今的中国社会也有较大的差异。

2.3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

异族文化的传播,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不同母语背景下沟通的障碍。在笔者教授的学生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谈起语法来也是头头是道,与日本人交流应该说没有障碍。可是,在实际交谈中总觉得沟通困难,有时听了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有时用词不准确(原因是他们惯常通过汉语意义来记忆日语单词),有时使用语言不得体(如称呼语的误用,敬语使用不当等)。这足以反映出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未对文化渗透引起重视,孤立的、片面的强调词汇、语法的重要性,采用传统的翻译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即使能取得日语能力测试一、二级资格,也很难在与日本人交际对话中得心应手,甚至成为既不能听也不能说的“聋哑日语”。

3 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日本文化知识渗透到日语教学中是提高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可行办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日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日本文化。

让学生了解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从思想上对日本文化引起重视。在努力学语言知识的同时,善于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使用日语,完成跨文化交际。

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不少的外语学生,惯于以中文的翻译意思来记忆和使用单词,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交流中常造成困扰。以日语「あなた这个单词为例,译成中文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在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而如果对日本人,特别是上级和长辈使用这个单词的话,是失礼的表现,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这个单词也是婚后妻子称呼丈夫使用的词汇。所以若不理解其伴随的文化含义,就会在沟通中造成障碍。又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都很喜欢,但在日本人眼中,这并非是“樱花”意义的全部。日本有句俗语叫“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虽说时间很短,但却徇丽多姿、轰轰烈烈。日本人认为,人应像樱花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单词本身的意义,还应加入关联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

在语法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语法、句型的使用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而语言心理就体现出特定的日本文化。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敬语的使用。敬语具有复杂的语法体系和繁多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教学与学习中最难的地方。只有通过讲授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学生理解日本社会上下级的尊卑关系,才能准确掌握敬语的使用方法,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又如,对于「一緒に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这样的邀请,日本人会说「行きたいですが、ちょっと……,通过省略后半句的方式来婉拒对方,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日本文化。相对与死板的说教,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能更为直观地展现日本文化,为学生创造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课堂上除了可以利用PPT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原版日本动画片、电影等,创造良好的日语听说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也能最直接、快捷地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以及最真实的日本生活。

4 结语

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孤立地进行,只有基于文化的语言讲授,才能满足学习者和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文化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日本文化,尊重日本文化,使用日语的过程中,遵守日本社会的交际规则。

参考文献:

[1]王立坤.谈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日本文化[J].读与写杂志, 2010,3(7):187.

[2]陈文静.论日本文化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共生效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7):135-136.

[3]邓卫.论日本语教学与日本文化教学相结合[J].考试周刊,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6-02

一、化学课堂笔记的功能

记课堂笔记是指对课堂上的知识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思维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外国学者认为记笔记主要存在两种功能:贮藏功能和编码功能。贮藏功能强调的是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从而体现笔记的价值。编码功能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有利于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认为课堂笔记有以下的作用:

1.课堂笔记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很实用的内容补充进去,学生很有必要记录在笔记本上;

2.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3.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自我复习时把握重点与难点,一份亲手做的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的笔记,常能使自己记忆犹新;

4.记课堂笔记能稳定学生注意力,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有利于维持课堂纪律;

5.课堂笔记的后期整理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己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有助于新信息的迁移。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容量大,逻辑思维要求高,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做好课堂笔记,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文字记录,留下思考的痕迹,促进记忆和理解,课后再对笔记进行二次加工,学生又可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进行控制,有利于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现对化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建构。

二、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具体行为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等以下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做课堂笔记时不主动也不认真,一般都是应付教师,这种情况高一年级尤为严重;

2.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搞不清楚到底要记什么东西,也来不及记录;

3.大多数学生只有在化学考试前才开始复习化学课堂笔记,平时将课堂笔记束之高阁;

4.学生的课堂笔记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品,在细节修饰,二次加工方面普遍做得不理想。

三、化学课堂笔记的基本方法

1.教师层面

(1)教师在高一年级或新学年的开始讲述化学课堂笔记的作用及重要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这两句话都是说笔记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大学生们学习的材料为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把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学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学习成绩最差。因此在第一节课上应提出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将笔记纳入学习成绩考核中,明确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定期检查评分,展览学生的优秀笔记,这对学生既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鞭策,可以激励同学们把课堂笔记做得更好。在一次化学教研活动中,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马文龙老师充分强调了化学课堂笔记的作用,认为课堂笔记可以衡量学生听课的效果。为激励中下生也积极做课堂笔记,马老师曾说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一些题目,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作课后思考,在平时测试出题时加入这些题目,当学生知道测试中有部分题目来自课堂笔记,他们就会更加主动记课堂笔记和复习课堂笔记。

(2)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把握课堂节奏。现在的化学教师上课一般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增,当材料呈现速度过快或信息密度过高时,记笔记活动与集中精力接受需处理的知识活动相矛盾,记笔记妨碍了有效的编码,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学生留下知识缓冲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记录与整理。同时,学生面对大量的知识,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用记,哪些是重点,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正确的指导,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上有一定的经验,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的做法可供参考: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告诉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颜色分类记笔记。例如:黑色字体为普通陈述的内容,仅供阅读,无须记录;蓝色字体为应该记录的内容,其中黄底蓝字为重点知识,红底蓝字为难点知识;红色字体为补充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配合语速和声调,学生就很容易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记课堂笔记时也能做到条件反射,不须教师反复强调哪些该记,哪些是重点了。

2.教师指导学生层面

(1)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化学课型采用不同的笔记策略。

实验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由教师组织指导并由学生独立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课前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弄清操作步骤,设计好记录格式,然后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整理后书写实验报告。

习题课:习题是一种在某一层面上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与用的初级过程。教师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建立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能只记下例题就完事了,应当再批注核心知识点,反思解题过程。通过化学习题课笔记实现自己的不断反思、总结、提升。

复习课:复习课是知识的规律化、条理化,重点、难点、考点的深度剖析。所以,复习课类型的化学笔记学生应当详细记录,并且要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复习笔记之中,在提高自己总结能力的同时实现全面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的二次加工。

1)修正补充法。先将笔记阅读一遍,然后对笔记的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使之正确完整。

2)归类法。把所记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例如对固体物质颜色的记忆,可以归类总结。

3)比较法。比较材料的异同的方法。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例如下表:

4)列表法。即用列表的形式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杂乱无章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法常和比较法、归类法综合使用,这样做既可以使知识记得清楚,提取方便,又可以培养自己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例如整理化学笔记时,可以把同族里不同的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以比较,用列表的形式表示出来。

5)知识树法。按照知识的体系,把学习的内容用树干派生出树枝,树枝派生出分枝的形式,把知识的体系画出来,使之条理化的方法。

(3)指导学生注意书写的速度,用简单的符号代替文字。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影响听课的效果。指导学生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得工工整整,可以快速书写;指导学生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白”代表“白色沉淀”,用“”代表“生成气体”,用“E生”代表“生成物的总能量”等等,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4)指导学生采用灵活的笔记格式。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建议学生购买版面较大的活页笔记本。版面大是为了减少记录过程翻页的次数,可以使笔记内容一目了然;活页是为了方便以后补充内容或二次加工。

(5)指导学生交流笔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笔记交流的平台,学生乐于将笔记中的内容在整理和复习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各种有效媒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笔记互助氛围,全面提升化学课堂笔记的利用效率。

课堂记笔记和其他学习策略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得到提高的,但是要取得最佳的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为学生设想,坚持定期的检查督促,还要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方法、技巧,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加工整理。

参考文献:

[1]胡进. 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 心理学动态. 2001年01期.

[2]周洁. 中学生如何做好化学课堂笔记[J]. 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 2009年08期.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47-02

英语是社会公认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需要具有英语能力的建设人才,高中英语教学既承担着为大学输送优秀学生的重任又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有英语能力的人才的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高中英语教学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改变思想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果,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

教师在转变自己观念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教师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计算机相关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自学计算机基础性的知识,也可以咨询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与这些老师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要求专业计算机教师提供帮助。除了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要重视教材深入的挖掘教材,并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教师也要阅读书籍,除了专业性的书籍,教师也可以阅读文学散文、小说、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书籍。教师还要经常观看英国BBC新闻和中央外文频道,提高自己的口语发音和口语能力。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故事、歌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Unit5 Music这课时,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的主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音乐类型的片断,根据教学的顺序将这些音乐片断进行排序。文章中阅读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国猴子乐队的,教师需要查找有关这个乐队的表演片断和乐队发展历程相关的视频。在上一节课下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我们下节课会学习非常有意思的内容,需要学生们将Unit5 Music这一单元自己预习一下。"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这节课会非常精彩,这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为课堂效果埋下伏笔。教师可以把课堂的前半部分变为音乐鉴赏课,让学生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歌曲片断,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课本内容,判断歌曲的类型。在所有的歌曲片断都播放完后,让学生们谈一谈这些音乐类型之间的区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介绍摇滚乐时自然而然的介绍到猴子乐队,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结合视频中的内容展开Reading部分的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种工具,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根本

高中生之间英语水平是存在着差异的,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书可以利用摸底考试和调查问卷,获得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获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时,一般是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根据教学任务及教学重点确定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调整学生的层次。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表示优等生,B层表示中等生,C层表示次等生。以Unit3Computers为例,这课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应用等内容,其中还谈到包括计算机内的几种信息载体、智能计算机的发明等内容。本课以第一人称进行描写,多次用 "Who am I?"进行提问,增加文章阅读时的趣味性。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可以适当的降低要求,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和语句即可。B层学生需要在C层学生的基础上理顺文章的结构和布局,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和语句。A层学生可以适当的增加学习的难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多义词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仿写学习过的句子结构等。计算机是有利有弊的,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讨论计算机的好处和坏处,在划分小组时,可以适当的打破层级之间的限制,每个小组中都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

4.重视文本、挖掘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文本的学习积累必要的英语单词和语句。同时,教师也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在汉语环境内学习英语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严格控制英语课堂的学习,在上课时教师向学生说Good morning!How are you?引导学生自然的说I'm fine ,thank you.教师可以把上课前的五分钟作为free talk的时间或小组表演的时间,在这五分钟内不限制学生们说的话题,只要学生们开口说即可。在学习Unit2 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时,在课上询问学生"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Do you know The Olympic Games?When and where will the next Olympic Games be held?"通过英语提问,让学生们用英语回答,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英语阅读与写作是离不开的,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深入的挖掘文本,通过文本寻找写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以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写作练习时可以引用文章中提到的内容。在英语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提高。

总之,为了实现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9

成本会计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介绍企业成本核算、成本控制、预测、决策、成本分析为主要内容。因此,它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多、公式多,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控制、分析,必须借助一系列经济指标,运用一系列方法,全面认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注意理解成本计算、控制、分析的方法,在各种情况下,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选择适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从总体上把握成本会计学的内容

要进行成本管理,就要取得成本资料。对于如何取得成本资料,如何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例如,成本会计的职能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归类:事前有成本预测、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事中有成本控制,事后有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是以利用产品为中心,成本考核是以责任单位为中心。这样逐步深入下去,将成本会计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找出主要内容与工作重点。成本核算是教学重点,没有成本核算,其他职能也就没有意义了。在考试中,成本核算具体表现为综合应用题即计算题。

二、认真系统阅读教材,制定学习计划

阅读是“学习之舟”、“智慧之源”,所以我觉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内容。教材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编写的,比考试大纲更具体。学生应认真加强自学,掌握教材的特点,树立信心。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应确实做到:读目录,把握全书的总纲;读引言,了解课题的概要;读正文,具体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实务;读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考试的一般要求看,考试的覆盖面广,大题目较少,小题目较多,单掌握重点难点是不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果,根据老师的辅导将整个教材内容按章节划分几个单元,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只注重速度,不注重效果。同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生通过阅读,就能在客观上掌握课本的知识体系和各章节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全面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而避免学生阅读教科书时只读正文、只记条条的现象,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认真听课

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根据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就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又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主动寻求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对这门课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上课前认真预习,把有关内容先熟悉一下,对于疑难问题作上记号,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而且必须将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记录好课堂笔记,因为这门课的重点部分是分配方法即计算题,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的记忆,会对书上的某些公式提出例子,或者是对书上并未明确的计算步骤加以概括整理。这些内容,应该说一听就懂,但若不做笔记把它记录下来,可能在课后实际运用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另外,摘录下一定的计算例题,对于理解记忆计算公式与步骤也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反复作练习,巩固记忆。

初学成本会计的学生,在学习完一种分配方法后,往往感到困惑,心中无数,也不知道是否真正掌握了。我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讲解完一种分配方法的计算步骤后,就要求学生做一道练习题。在大家做完一遍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老师直接讲解例题要好,计算步骤讲一遍,在课堂上自己做一遍,老师再讲一遍,再加上做作业,那么对于这一难点的掌握就轻松了。

如果练习不多的话,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懂了,但做练习题就感到无从下手,感到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要想把练习题做出来,就得重新钻研课本。学生通过反复学习,把习题做出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多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自测,检验学习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理解。

篇10

(三)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四)打牢语文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五)要讲究学习效果。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六)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例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

2.说明文的要素: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方法、语言和观点的连接。

3.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5.修辞的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等。

6.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篇11

高中语文的学习必然要经过文本阅读的阶段,科学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值得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呈现“泛概念化”。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长期采用一套比较封闭的标准和方式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这就导致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泛概念化”。例如,有的教师一讲到《项链》这篇文章,就只会想到资本主义妇女的虚荣;一讲到《雷雨》,就只能想到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等等。这些结论并不完全错误,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内容最终永远只能得出一套结论,这对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束缚,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再产生新的体验,对文本内容有新的理解。

2.教师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深入阅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阅读多元化、个性化都概念的兴起,很多语文教师主张学生在阅读时少说为宜。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的核心是文本,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互动,与其他无关,于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既不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也不带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这就难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更不会有心灵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惯,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但不会得到提高,还容易形成一种固化的模式,阻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3.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按自己设定的框架进行,几乎从不考虑学生,更不会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解读文本,原本应该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和年龄特征等因素。但是教师往往自己主导文本阅读进程,不考虑学生需求,只就文本解读文本。这种背离学生,背离目标的解读方法,会导致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失衡,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框架中很难突破。

二、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文本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对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吸收。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按照传统的框架进行解读,只让学生接受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能够超越传统框架中的思维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应该得到重视。高中学生要进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与作者进行对话,能在接受文本所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创新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框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思想越来越成熟。

2.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性阅读。高中学生的文本阅读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在需求基础之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有阅读动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极具艺术特点,同时还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能动的联想和想象才会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分析与阅读。在实际的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想象,在其中继续一定程度的介入,学生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解读泛概念化、解读不够深入、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要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能动性阅读,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

[2]高正鑫.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

篇12

外径千分尺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课程中常用的量具,但是数显外径千分尺因为其价格原因还没有在广大中职院校的教学中被普及,作者本人在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本文中结合实际的使用对数显千分尺做出相关的介绍。

千分尺类的量具很多,外径千分尺是用途最广的,而在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教学都是用普通的千分尺,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毕竟在μm级是需要估读的,这就造成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而量具的测量精度却不能达到此级别,而机械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数显千分尺的普及是一个趋势,

一、数显千分尺的常见种类

数显千分尺和普通千分尺一样,在使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工件,为了应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数显千分尺有多种形状的测量砧。

数显千分尺以测砧形制分为 :普通圆头千分尺,尖头千分尺,圆盘式千分尺,簿片式千分尺,V砧型千分尺,螺纹千分尺。上述几种类型的数显千分尺是在中职学校教学与比赛中常会用到的几种,这些种类的具体形制由于产地和制造商不同而略有不同,除此之外还有根据不同生产需要进行定做的数显千分尺,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二、数显千分尺的调校

数显千分尺这种量具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机械加工生产和教学中对工件尺寸精度日益严格的尺寸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对量具本身精度的准确调教是量具使用前的基本保证。对于数显千分尺最好的校准方式是在恒温空调房内使用三坐标检测仪进行校准,这样能确保最好的精确度。在普通的生产和教学中虽然不用进行如此严格的调校,但是为了使得千分尺的测量精确度达到最好状态,在每次测量之前都必须用量块进行调校。

量块通常有钢制量块和陶瓷量块。陶瓷因本身的性质而能做到不和生产中所接触到的化学物品发生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只要保证清洁即可,而陶瓷本身对于温度也是不敏感的,所以陶瓷量块对比较恶劣的加工环境是适合的,另外陶瓷量块的耐磨性好,这也更适合需要经常校准尺寸的工作环境,但需要注意的是陶瓷量块易碎,所以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经济条件使用频率等进行选择。

在进行校准时候要尽量选用和被测量尺寸接近的量块,如果没有,可以用多个量块进行组合后再校准,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尽量少的使用量块来组合出需要的尺寸,在组合量块的时候用手捏紧,挤压出两块之间的空气,尤其对于金属量块不要用手抓握太长时间以免热胀冷缩影响精度。

三、测量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y量手法和解决途径

数显千分尺在进行校准后如果产生测量误差,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硬件的原因也有人为操作的原因,也有二者共同造成的。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情况进行介绍。

(一)数显千分尺的测砧损伤。在实际使用中,测量面的划伤,碰伤是很难避免的,尤其是中职学的教学中,同学因为马虎大意经常造成损伤且不报告而造成后来的使用者发生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这些损伤包括测砧面的划伤和测砧的碰撞伤,前者一般不会造成太大问题,只要没有产生毛刺凸起即可,可以用软布料反复摩擦光滑,而后者比较严重,会造成较大的测砧变形,一般表现为校尺的时候发现量块的光滑面和测砧两个面不能感觉到摩擦,而是打滑旋转,这就说明测砧的边缘因为碰撞而凸起,导致无法正常测量,这时除了更换量具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开边缘的凸点,利用剩余的平面进行校准和测量。而磨损的情况在实际中并不常见,因为机床加工的零件,尤其是中职学校中加工工件一般受到设备和刀具的限制不会有太高的硬度,所以一般不会造成磨损,如果发生磨损则是比如有铸造件的砂砾等等较硬的残渣造成的,只要做到测量前按照规范进行工件和量具的清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测量力对精度的影响,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测砧和被测量面的接触不在同一平面上,原因可能是工件表面不光滑有凸起或者是使用者的手法有问题,这一般会导致测量尺寸偏大,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对一个尺寸进行多次测量。另一个是测量力和校准力不同。同一把尺的使用者和调校者不同,二人的用力不同,这种看似不大的区别,在实际中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首先要确保调尺和用尺是同一个人,另外在使用中,不能因为测量时身体姿势的变化而改变手上的用力和手法。

篇13

传统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跟在老师后面去学习方法和技能,很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新能力往往被扼杀[1]。

现在的应用型本科教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非常充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安排这些学时,如何组织实践教学,是许多一线实践老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探讨了基于案例和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去解决一些具体的知识问题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以案例为教学对象,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教学具体剖析并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在具体场合进行应用。剖析讲解完成后,再对一个新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模块,相关学生完成各自负责的模块功能,并最终进行组合,完整一个完整的案例。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程序设计类课程,比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在这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引导、以项目为主体,在实践中穿插课程的各种知识点,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各个模块,并最终实现整个案例或项目的组装完成。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和锻炼实践,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2]。

2.教学过程

2.1选取案例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就要搜集资料,精挑设计或挑选一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而这一个案例的特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或行业,工作量不太大或者难度也不太高,否则学生会因为畏惧其困难而抗拒该内容。比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以选取烟雾、温湿度报警、无线发送信息等题目;如果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一类的课程,可以选择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考试系统、图书馆系统等。

题目选择好后,可以根据理论课的讲授,并同时讲解所选案例,引导学生选题,当然可以几个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案例,最后把各自模块进行组合,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汇总,基本形成了一个学习资源库,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选择相应的题目予以分配。

2.2分解案例,具体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可以把案例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功能模块,在模块的分解上,要注意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在功能上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各模块之间也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渐进性原则,这样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避免了学生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的抗拒心理。比如温度检测及报警装置可以分解为:电源模块、时钟电路模块和复位模块、传感器的探测模块、A/D信号的转换模块、单片机数据处理模块、外围电路的键盘输入和数码管的显示模块及报警模块等。几个模块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并且由简单到负责,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例如,完成数据采集的传感器模块才能做信号转换模块,完成单片机控制模块才可以实现数码管的显示模块。

2.3布置任务

对案例的模块进行分析讲解完成后,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来实现各个模块功能,引导学生按照课堂老师的讲解,并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贯通,实现每个小模块,各个模块都完成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完成一个完整的程序或硬件系统。

2.4完成考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