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的困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1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
1.新课改观念认识的缺失
在传统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他们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教师的知识点,这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尚未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新课改的转变。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精神融入到教学的细节中去,不能空喊口号,不将其落实到实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自我反思,并且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将阶段性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观念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和应试理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要想普及新课改教育理念,就要放弃应试理念。他们的这种想法使得新课改丧失了生存的根本,不利于新课改的发展和普及。由于教师无法正确理解新课改理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选择争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对教材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一直都不理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激情”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懂得“激情”的运用,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转变教学态度,而教学态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态度和方向的转变。
二、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转向
1.转变教育观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注重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其能够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转向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坚持全面的评价,不仅仅仅以当前学生的分数就断定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应该综合分数、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品德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的改革进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教育理念的。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其次应该明确为我国的教育现状,当前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依旧不理想;最后应该了解我国的教育理念发展现状,我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在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没有依据我国的教育事情对其进行修改,而是照抄照搬,这就会出现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相分离的情况,不利于小学语文改革的推进与完成。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应该从我国的教育实情出发,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生存的根本,例如可纳入《论语》、《孟子》等,并不断吸收外国教育理念的先进之处,从而形成符合我国教育实情的先进教育理念。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其才能够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能够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除此以外,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为其举办的各类培训,通过积极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与素质,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出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并重的优秀人才。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转向。
参考文献
[1] 高贵忠,任京民.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
[2] 方建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赤子(中旬),2014(03).
G623.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课改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能够及时把我现代教学的先进观念,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下内容通过两个部分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继续改进和填补的内容,并提出在未来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总结,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认清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仅限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情况,没有了很好的反馈体系。
(二)我国教育理论的缺失
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现代的脚下理论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经验,作为先进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和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发现,这些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适应。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产生了冲突。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思维,这就造成在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堂理解片面,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也无法实现深层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教学水平高、感染力强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讲课毫无亮点,无法用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是无法实现创新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转向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具体实践,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保障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在小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尽量做出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正常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当前,我国在创立本国教育理论时,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论,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鉴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因此在创造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理论时还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融合现代的理念进行创新发展。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载体主要为语文教材。目前,教材也开始从传统黑白模式进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联想出动态的短片,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的插图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应对小学语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知识、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也处于转换阶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感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场景设置、主题变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一、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敢问。
教师要积极进行心理移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雏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请看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
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又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
对学生有些零乱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感到心理自由,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诱发了更多的想法。后来明确地指出答案就在书中,引发了学生读书的激情。
二、教师必须善于对自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让学生会问。
《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能说说吗?
生1:作者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为什么说“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呢?
生2:既然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为什么却可以与作者越来越亲近,甚至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
生3:最后一小节写道:“信赖,不就是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里“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师:问得好,说明同学们爱动脑筋、会思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读懂这篇文章,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我国教育事业中师资力量的分配是相对不均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条件艰苦,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态度,敷衍了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意义重大,而这样的教学基础显然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新课改后,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难以接受这种教学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1、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3、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1、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2、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1、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新课程把问题解决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但不再设置专门的章节,而是渗透到其地学习领域中。它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颖、新奇的内容也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问题解决”时,几乎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困难,而进入三四年级,很多老师出现困惑,比如:有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相结合,一节课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还是两个都是重点?有的老师说:由于类型多,学生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看不懂。还有的老师反映:“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学生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由于知识点较多,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式)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叙述,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文言文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中华五千年,沉淀了无数的文化精粹。如何让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下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文言文教育,则是整个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在《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提出:“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然,文言文时代毕竟距今久远,其音、形、意都与新生不久地白话文相去甚远。再加之句式、修辞、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对其之理解变得困难。小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即使是较为浅白的古文,对他们来说,也是枯燥无味,甚至是晦涩难懂的,由之产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非常普遍。而教学者,对其采用的死记硬背,强迫式教学虽一时之间起到达标的效果,却牺牲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长期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下降。
正如前文所说,小学文言文教育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难点。如何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轻松的环境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小学文言文教育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部分。笔者在长期地实践探索和思考中,认为教学者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的地方。
(一)故设悬念,激发兴趣。有些课文本身就是趣味十足的故事。除了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方式搞懂课文意思之外,还可以让利用猜读的方法一句一句出示课文,然后让学生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猜测事情的发展。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有最绮丽地想象,在这样的环境设定下,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
如教学《性缓》,先出示前半句:“一人性缓。”猜其意,思其平日之表现,想故事之发展。“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如果你看见了怎么办?慢性子是怎么办的呢?学生边猜边说,“文白”对照学习不留痕迹。而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得到许多有趣的答案。如此教学,轻松而有趣,学有余力。
(二)“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穿越是网络文学中最流行的元素,不少学生都有看穿越小说的习惯,将“穿越”引入古文教育中,无疑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精神振奋。
(1)从古“穿”今,古今相连。
如可以告诉同学们,不少电影电视剧都是根据这不足百余字的古代小故事改编的。如曾有最近热映的电影《画皮》《倩女幽魂》等等。而课文中曾学习到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也被借鉴到了电影王力宏自导自演的电影《恋爱通告》中。由此,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足百余字的古言故事经常被人们借鉴到电影电视剧?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亘古不变的价值。
(2)由今“越”古,创作课本剧。
让同学们发挥创意,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创意,如旁白。甚至可以虚拟一个穿越人物,加入到课本剧中,让学生们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来编写和穿越人物的互动。因为表演的需要,学生们会自动自发地去了解整个课文的意思,背诵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这既是对课文的另一种形式的背诵理解,也是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复诵读,体验音韵节奏之美。
读,是小学生们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中国古文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的意蕴都在字面之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都以诵读为蒙学之始,虽有弊病,但不可否认,这种学习方法确实会有较强地学习效果。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所以诵读对他们来说很轻松,而反复地诵读,加上老师的一些点拨,既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意思,又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学习过的内容一时忘记,到中学阶段,也能够凭内心深处的记忆很快想起来。
当然,读也是有技巧的,老师在诵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读字音和句读,让学生们能够正确掌握字音和节奏。二读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帮助学生通过语调、感情理解文章意思。如《伯牙绝弦》之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低沉,可显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无奈与痛苦;坚决,可示伯牙决定之不可更改;平调,则显示说故事之意味。不同的语调,不同的理解。三读韵味,让学生们感受到古文的音情结合的韵律之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划划节奏线,读出古文的韵律,朗朗上口。
三、文白互写,激发创意热情。只要让小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那么,让他们以课文为模板,改编创意,写出自己的古文也并不是难事。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擅长模仿。他们能够自动忽略掉个别词句的不太理解,整体上把握文章意思,敏锐地抓住语言的特点。读了《学弈》,可以让学生们写《学棋》、《爱书》等等。一些较为优美的古诗,也可以让同学们想象其中的意蕴,仿写出优美的散文诗来。如《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简明易懂,情思惆怅悠远。不正可以让学生理解意思发挥创意,写出自己的现代诗来。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较中认识到,古诗的韵律悠远,和现代诗的洒脱自由。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古文来改写自己的作文:如吾父嗜烟如命,母屡劝若不闻,再劝,父发脾气,乃摔门而去母伤心,哭泣不止,无心做饭吾只好亲自下厨,情形好不凄惨。夜,父归,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父长叹一声:一日无烟,怎活得下去?母无奈,只好听之任之,戒烟一事暂且不提。
作为教学者,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难,实应迎难而上:以文章特点,激发学习古文的情趣;反复诵读,让同学体验古文音韵之美;创意书写,体验古文简约古朴之美。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对古文向往欣赏之心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6):62.
[2]林洋.浅谈小学文言文的乐学趣教[J].成功(教育).2011(10):91.
技校语文教师长年奋斗在讲台上,工作热情十分高,然而面对技校学生方方面面的大小问题,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分析,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整理出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以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怎样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方面,语文等基础文化课在技工学校中常常被忽视。学生、家长大都将目光放在掌握一门技术上,他们看重专业理论课、技能实践课。另一方面,技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大都饱尝失意与失败的滋味,因为考不上高中或者高职,无奈之下选择来技校学习,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较差,起点低、底子薄,对语文学习既无基础又无兴趣。课堂上学生不愿参与活动,不爱回答问题,互动少,至于迟到、旷课、早退、上课打瞌睡、不认真做作业、在上课期间阅读不相关读物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这些都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
2.如何发挥作用?很多技校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学生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点拨引导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愿望,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3.怎样提高写作水平?作文写作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一项内容,因为尽管老师很努力地讲解,但学生仍似懂非懂,一筹莫展。特别是老师进行作文批改时,费时费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很难提高。经研究发现,学生阅读量太少,导致词语积累少,词汇贫乏、干瘪,写作时词不达意;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导致题材缺乏,写作时无话可说,缺乏新意,内容空洞,假话、空话、套话充斥在数百字的作文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写作时方法欠缺,出现偏题离题现象;作文缺乏真情,脱离生活,结构呆板,令人难以卒读。
二、解决方案
1.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和谐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等多对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的设置,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执著追求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创造,而和谐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受到尊重,努力寻找平衡点,寻求理解与平等。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一种解放感、轻松感,在学习中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处处闪耀智慧与哲理之光、创新与审美之色,从而收到最佳效果。可以说,审美融洽了师生关系,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思想,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有魅力,风采迷人,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教师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教学需要。首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德才兼备,拥有一颗诲人不倦之心。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其次要提高语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有属于这一领域的文字的、语言的、逻辑和文学等知识,并掌握学习和研究它们的方法。语文教师面对的语文是特定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还要具有使之实施于教学过程的教育的、心理的、教学法的知识,并懂得它们的研究方法,才能顺利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自身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将精力用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研究教学艺术,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特长上。教师只有具备充足而坚实的本学科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涉猎较为广泛的阅读和学习领域,特别是邻近学科的知识领域,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语文本身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哲学的、政治的、史地的一般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要求对社会环境、自然现象、世界形势、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乃至科学技术领域的动态都有基本了解。
最后要主动创新,把语文教学引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始终关注学生的精神,始终给学生以自由探索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爱上语文,自己感受学习语文的苦乐,教师只起指引、参与、欣赏、交流的作用,把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及学生人格与品德的形成作为自己要严格落实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些事情做好。
3.加强写作辅导和指点。写作,在于培养一种思考的热情与说话的欲望。一方面可以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融入写作技巧的分析和讲解,理论与示例的结合会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写作方法,注意立意的新颖、选材的凝练、结构的清晰、语言的真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所得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和感悟生活,并在习作中提炼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日志或博客等渠道,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书写感悟、抒发感情,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学生会对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留下深刻印象,到自己写作文时会避免错误。教师要从眉批到总评,从错字到错句,从标点符号到整篇文章都细细地指导学生看到,注意到。
技校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实用性和应用性,写作中应用文是学习的重点,如条据、求职信、计划、总结等,实用性很强,必须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通过练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文体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为他们日后事务性的书面交际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静.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3).
[2]王奔.也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J].职业,2008(26).
据了解,每年六七月份是技校招生办最为忙碌的时候。而实际上,每年春节过后不久,许多技工学校就开始谋划招生工作。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技工学校要红火起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招生遇“堵”
柯老师告诉记者,虽然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专业设置和学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都有利于吸引生源,但在招生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有些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技校,但我们去招生时,一些中学为完成当地教育部门下达的给所属职业中专供应生源的任务,一般都不欢迎我们进校宣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中学校长、老师做工作,才能把招生简章发到学生手里。”
南平紫阳技工学校校长助理告诉记者,由于一些中学“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
一所技校的校长透露,技校招生历来都会给中学教师一些回扣,这已经是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花钱招生,这也是技校争夺生源不得已的一种手段。而今年,有关部门下发通知,严禁在招生工作中出现劳务费、回扣等,否则将严肃处理,这无疑给技校招生戴上了一道“紧箍咒”。
据了解,按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因此技工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封堵”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学历至上
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也给技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向记者感叹,只要能上大学,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来技校。
福建省虽然从2005年开始就将技校招生列入了教育部门的中职招生手册,但在传统的观念里技校只是一种依附。在填报志愿时,技校也一直“垫底”在最后一栏。
“念技校?有没有搞错啊!孩子去了那里,不等于害他吗?”这是很多家长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技工学校的办学目的,就在于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毕业生,最终都是要进工厂、下车间,去做工人的。
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坦言,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下,如果让他选择子女未来的出路,他也会选择被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获得理想的工作,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因而也就成了社会教育的趋同。
王校长同时强调,为了让技校学生对技术工人有更深的理解,他们学校在学生入学开始就给学生直接灌输正确的择业观点:技工就是工人,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把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摆在第一位,就是要做好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的角色定位,以适应今后步入社会能较快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需要。
升级艰难
“考技师难过考研”,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一名初级工变成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高级技师,这个“孵化”过程让人难以想象的漫长,也让大多数工人视为畏途。
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现有“技师”资格考试有着许多严格的限制,“技师是技工里的博士后”之说在工人中间不是夸张的说法。
据福建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数字显示,福建全省持有技术等级资格证的工人只有40万人,其中初级工20万人占50%,中级工18万人占45%,高级工1.7万人占4%,技师3499人不足1%。特别值得―提的是,高级技师只有区区68人,而且大多分布在厨师、美容师等第三产业。影响技工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对企业而言,一旦技术工人评上高级工、技师,就有可能“流失”到更好的企业去。对此,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部副教授陈新表示,打造高级蓝领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他说,企业最担心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所以不敢放手培养技术工人,因此制定科学的评比制度,实行高技能高报酬的制度,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经费困扰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更新缓慢也是技工学校本身无法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在条件较好的福建省高级技校,戴校长告诉记者,财政拨款能保证教师工资和一些专项经费,但学校的发展规划还有待于列入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资金目前还只能靠自筹。
据了解,当前技工学校之所以受到欢迎,其“杀手锏”就是实习训练条件好,但这也造成了培养成本增高。比如,增添一台数控机床,目前最低的价格就要40万元。同时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技校学生的学费一直偏低,有的还不及高校收费的十分之一。因此单纯依靠现有技工学校学费收入和财政的有限拨款,很难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戴校长说,由于受基础设施限制,学校虽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但和企业要求相比,近三年的统计,他们目前只能满足企业30%的要求,经费困扰着技工学校的发展。
福建中华职校校长吴若雄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成本分摊到各个职能部门,最终“买单”的是国家财政。而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所有成本来源依靠的是自己。民办技校要想发展,只有提高质量,才能从学生那里收回成本。他建议民办学校用负责的态度改变人们的成见,通过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有关人士建议,解决技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扩大社会对技校的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除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外,还须对技工教育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小学数学文化课是以数学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刻理解数学的内涵,开拓学科视野,提高数学素养的一种数学课型。
上好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前提是要对小学数学文化有一定的认识。顾沛曾说,数学文化狭义上指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西南大学宋乃庆研究团队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数学事件等的综合。
二、教师上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困惑
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一)数学文化知识欠缺
作为普通的数学老师,虽然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但是自身对数学文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数学老师在师范教育里所学的都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数学知识或者相关的教材教法,其中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但缺乏从数学文化的视角进行相关的数学文化的学习。
(二)教师培训相对缺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相配套的小学数学教材出来后,北碚区对全员数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新课标培训,并连续多年对数学教师进行分册教材培训,细到对每个例题的理解和处理。而对小学数学文化课的教学,却没有对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的理念培训和教材培训。
(三)教学设计定位不清
教师上小学数学文化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文化课到底是数学课、文化课、故事课、游戏课,还是数学文化课;到底是解题,还是数学文化的介绍;如何将几幅静态的连环画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上出小学数学文化课的味道来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设计中要面临的问题。
(四)优秀课例参考较少
到底什么样的小学数学文化课才是一节好课,老师们心中没有标准。同样,由于只有部分实验学校在进行实验,老师们对优秀的数学文化课例见得少或没有见过,都是自己或者学校数学团队在摸索,值得参考借鉴的优秀课例较少。
三、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文化课
小学数学文化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教师们都没有经验与积累。数学文化课该如何上呢?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文化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只有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了才能上出符合数学文化要求的数学文化课。如,宋乃庆团队编写的《小学数学文化丛书》和《小学数学文化读本》,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有明确的分类。如,“千手观音的震撼”是属于艺术与数学,可以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从不同角度拍摄物体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2)初步了解构图的“三分法则”,感受“三分法则”拍摄照片的效果,尝试用“三分法则”进行模拟拍摄。(3)在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摄影作品的过程中,体会摄影与数学的联系,感受数学和艺术的魅力。以上三条教学目标中,第一条和第二条是理解和初步了解,第三条是教学的重点。
(二)降低知识难度
小学数学文化课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的数学知识,如,“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中的统筹法中的泡茶问题;优选法中的二分法、三分法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文化课中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一定要降低难度。如用三分法找次品,“在3个玻璃球中,有1个球较轻,如果用天平来称,最少需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只需称一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即选的两个,要么一样重,剩下的是次品;要么有轻有重,轻的是次品,剩下的一个不用再称。然后,引导学生去研究4个球、9个球都是需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对于称的次数是3的N次方这个规律,如果在n堂上让学生去探究理解,就会把数学文化课上成奥数课、思维训练课,那就失去了数学文化课的教学意义。教学中对于三分法如何分组、如何找次数、称的次数与3的几次方有关等知识,我们采用了视频与画外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图文并茂,声音与过程同步展现思维过程,既降低了数学思维的难度,又体现了华罗庚对三分法的研究以及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华罗庚的伟大成就。
(三)提升已有经验
很多小学数学文化课,都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课前查询大量与本节数学文化课相关的资料,这些知识经验或查询的资料怎样才能用好呢?实践告诉老师,对于这个环节教学一定要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
如,“中国历史名题――鸡兔同笼”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鸡兔同笼”的相关资料。课堂学生交流:鸡兔同笼的来历,鸡兔同笼的解法,还有鸡兔同笼的应用等,这些反馈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并没有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教师应系统地对“鸡兔同笼”起源、发展、应用等进行归纳整理介绍。“鸡兔同笼”的最早记录在我国古代1500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下卷)》31题里,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这个问题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也收录了这个问题,其中对问题的叙述把“雉”改成了“鸡”,鸡兔同笼的说法就沿用至今。“鸡兔同笼”问题后来又传到了日本成为“鹤龟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类数学妙题,是前人探究出来的知识成果,它集题目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各地都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然而,在教学调研中发现,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大量问题困惑着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有着具体的情景,是一线教师经常思考、试图解决的,但是又没有办法解决,或是解决的效果并不好。
这些问题“被研究对象所持续关注并不断调整其行为模式以期得到改进”[1],因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这些问题长时间存在着,不能得以解决,会阻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师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自身的能力可能会得以提高,也可能会带来反复的挫折感。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提示着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制约力量。
这些问题到底有哪些,形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本研究试图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厘清问题领域,分析它们之间的类属关系,并试图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提出教学改革与教师培养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扎根理论最早由GLASER等于1967年提出,被认为是质性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逐步被教育研究者运用,是一种基于定性资料构建理论模型的研究方法[2]。其核心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一个由下而上的归纳过程[3],其研究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任何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不同的教师群体其敏感性不同。一般认为,新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比较敏感,但是由于其经验缺乏,关注的问题往往细小而不确定;工作年限过长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会熟视无睹,失去了对问题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多个中职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教龄基本在5~20年间,他们从教的专业为机械、计算机、财会、旅游、服装等20余个,基本涵盖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主要专业大类,因而是研究该问题的一个较好群体。
(二)资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
向121位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即“请结合你的课堂教学实践,描述困惑你的现象与问题”,调查在授课期间进行,时间为20分钟。采用描述性回答方法是因为这样的调查易于实施,获得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更加真实、丰富,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打好基础。
2.访谈
对其中20位教师作了访谈,主要采用电话访谈与当面交谈的方式,从上述121位教师中选取访谈对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追问,获得对研究问题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你是怎么注意到这些现象与问题的?”“它们为什么会困扰着你?”以及“你尝试过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解决的效果怎么样?”等。其中一次为群体访谈,访谈对象12人,访谈时间2.5小时。
3.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情景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在具体的课堂情景中进行理解并获得解释。研究者是资深的教学研究人员,近五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对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调研,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作了细致的记录。
采用上述几种方法,共获得近10万字的书面记录资料,用于下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三)资料分析
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要求进行资料分析[4]。按照扎根理论研究的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逐层编码,反复比较,不断抽象与概念化。研究共收集了121位骨干教师的问卷与访谈资料,以及平时课堂观察的相关资料。其中109位教师的资料用于编码,另外抽取12位教师的资料用于检验饱和度。
1.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指将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逐条登记并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开放编码的目的是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并将属性特征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发展成范畴。在本研究以“不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为原则,首先从现象与问题出发进行整理,经过多次的分析与整理,概括出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80个(类)问题,如“学生学习基础这么差,连小学知识都没有掌握,该怎么教?”“怎么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学校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该怎么办?”,并进一步抽象出与问题相关的80个概念以及19个范畴。整个编码的过程与结果见表1。
2.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是指通过聚类分析,把前一阶段所发现的范畴有机地关联起来,确定其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第二次编码,发展出主范畴与副范畴,通过分析各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进行分类。本研究中,对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范畴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表2所示的类属关系。
通过反复比对调整,在表2的基础上发现,这些概念与范畴之间存在几条内在的“脉络”,一条指向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一条指向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师,一条指向的环境,也即三大主范畴: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其中,对象(学生)因素包括关系类别中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主体(自我)因素包括“文化知识”“经验能力”“心理人际”;(环境)因素包括“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三大主范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3.选择性编码
所谓选择性编码是指通过第三次编码,选择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系统与其他范畴加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将从资料中发现的范畴加以统合。
这是一个由资料出发的“倒溯过程”,三大主范畴实际上构成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因此,将“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确定为核心范畴,其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以上为一个完整的三级编码过程。用抽取出的另12位教师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上述范畴相符,即结果仍然符合“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这一脉络与关系。因此,研究认为,经过检验,没有形成新的范畴和关系,该理论模型可以认为是饱和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困惑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自下而上地发展出“扎根理论”即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为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困惑职校教师的教学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便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一)对象(学生)因素
困惑职校教师的问题大量指向教学对象——学生,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基础、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动机。
1.学业基础
学生的学业基础主要指文化知识水平,中职目前的生源状况是“低水平、高分化”,用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基础薄弱、参差不齐”。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生源是教学实施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知识的接受以及技能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基础,离开了这样的学业基础,许多理论性的内容学生“学不会”,一般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线教师很困惑“该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
2.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睡觉、玩手机以及不带书本等行为普通存在,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与教师描述的情况高度一致。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但要让学生做出改变难度很大,一般教师会求助于“约束”的办法,但是效果往往不佳,且容易与学生产生冲突。因此,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困惑教师的又一主要问题。
兴趣与动机。“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兴趣动机”等方面的描述在资料中反复出现,实际上它们是中职生学习基础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关联的,其中兴趣动机处于最高层面。在集体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当前中职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与动机,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找不到普适性的办法。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怎么让学生肯学,是一个终极性的问题,这个看似课堂内的问题的根源实际上不在课堂,一线教师认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才会长久地困惑着他们”。换一个角度看,改变学生的学习基础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改变必须先从其他地方开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中职生群体,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的方式。从课堂观察与调查中也发现了差不多的生源状况,“丰田班”等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这表明,要解决类似困惑教师的问题,关键是要对教学模式作出根本性的改变。
(二)主体(自我)因素
从资料中发现,困惑教师的问题中许多指向“教师自我发展水平”,包括教师的文化知识、经验能力以及心理与人际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
从教师反映的情况看,必备的专业性知识很重要。目前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师经常会感到“自己落后了,跟不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改行,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教师,或是因为专业调整,教师跨专业教学,这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文化课教师改任专业课后,只进修或是学习过其中的一门专业课,但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行为,在一门课的教学中一定会涉及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因为相关知识的缺乏,会使教师失去“教学的自信”。
2.经验与能力
一线教师在冷静反思的基础上认为,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经验与能力分成两个紧密关联的领域,即与教学相关的经验与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认为,随着教龄的增加,自己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提升。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了行业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他们作为职校教师最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些经验怎么来获得。这两种经验怎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统一,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心理与人际
课堂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师生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描述课堂感觉时提到“害怕去上课”,不喜欢学生,师生之间经常产生冲突,自己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情绪以及生活质量,他们希望学生是“喜欢、信任并敬佩”自己的,但事实上,许多学生“不尊重老师”,这无疑让教师备感失望与困惑。
与教师自我相关的因素中,三个方面也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而且同样表现出了层级性。其中人际关系处于较高的等级,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教学中存在困惑较少的老师往往“师生关系较好”,而这些教师多来自企业,有着非常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这给我们深刻的启发,中职教师成长的原始环境可能在于企业,“企业的培养经历是学校环境无法替代的”。
(三)(环境)因素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问题明确指向课堂以外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又与课堂紧密相关,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
主要包括教材、相应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等。中职教材虽历经改革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可以概括为滞后的、矛盾的、脱离的。滞后是指落后于学科以及专业发展,脱离是指脱离行业实践,矛盾是指教材之间以及教材与相应的资源之间不匹配,让教师无所适从。有意思的是,关于教学需要的设备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学校“基本的教学设备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认为大量的所谓先进设备空置,教师不会用,也用不上。
2.管理环境
要实施有效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刚性,但是目前学校层面的迁就过多,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不能劝退学生,教师除了“说教”没有好的办法约束学生。教学管理缺少科学性,特别是对实训的管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实施效果不好,“技能比赛太多”、“技能比赛捆绑教学”等。加上学校对学生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没有一种好的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保障,久而久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社会环境
在职业学校的办学中,由于相对的开放性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环境对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一是校企合作。职校教师对校企合作充满期待,但目前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企业对教学的支持有限;教师到企业的挂职锻炼效果不好,因为“企业不会真正给教师机会”。其二是家长的观念以及社会的氛围。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多地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继续学习;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也影响着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当环境不利于教学的时候,教师个人的努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减。事实上,职业学校的教学对于各类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在困惑教师的问题中,与“环境”相关的编码多达30条,说明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很大程度上需要环境的协同,这也将是职教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整体分析
从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出发,把所有资料关联在一起,发现这些资料是“高度分散”的,实际困惑教师的现象与问题如此之多,从经过一定抽象的一级编码来看就有80个,这样的“问题域”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其他类型课堂教学的“问题域”,同时这些资料又是“集中指向”的,即它们集中指向“学生”、“自我”与“环境”三个领域。
从资料中还发现,困惑单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远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问题群”,这个“问题群”内含一种逻辑,即“起始于学生”——“反思于自我”——“依托于环境”。从下述典型的访谈示例中可以看出这一内含的逻辑。
访谈者:困惑您课堂教学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学生太差了,没有办法教。
访谈者:你尝试过用什么办法改进吗?
教师:有啊,教一些技能性的东西,学生比较喜欢学。
访谈者:那很好,可以多教一些实用的东西。
教师:可是我自己都没有什么技能。
访谈者:可以到企业学啊,现在不是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吗?
教师:我们没有时间,课务太重,再说企业不会真正放手让你学的。
……
集体访谈中也多次发现教师“问题群”的这种特征。
由此可见,困惑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根源不只在课堂,表面上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实际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入手”,即从环境的改善入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支撑,这样教师个人的努力“才会使得上劲”。要“多方协同”,即教师、教学管理者、企业共同参与,使之相互促进;要“整体突破”,即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教学改革要从办学模式转变的高度进行新的设计。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资料,对困惑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三级编码等技术手段,对概念与范畴进行分类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是三个,即对象(学生)因素、主体(自我)因素及(环境)因素,这三个领域以及由之构成的整体应该是今后中职教学改革要研究的重要领域。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如下观点与建议。
第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但是大量指向课堂之外。课堂是一个丰富的节点,它与外部有着多种形式的联系,中职课堂较之于其他课堂更加开放,因此,要解决中职课堂中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课堂外的因素入手,即“入手”,通过环境改善等手段,给教学改进以足够的支持。
第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要依靠一线教师但更要多方协同。最根本的是要有效提升教师的经验与能力,其中职校教师的“企业化”培养是关键;课堂教学中困惑教师的问题仅通过教师个体的努力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多方协同”。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孤立地解决而应寻求整体突破。单个教学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这样相对复杂的教学类型,这提示着教学改革应该致力于在更高层面上寻求效果,例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课堂教学,这也是深化职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薛晶心.扎根理论方法与高等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6):85-88.
[2]Glaser B. G.,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 Aldine, 1967.
[3]Pandit N. R.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4).
[4]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335.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Nonplusing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Impacting Factor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ZHU Xiao-ping, ZHANG Jian-ping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有着“繁琐、困难、生偏、陈旧”、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对分散性讲解、通常进行一些比较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的学工作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一个知识系统构架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
在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局面,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却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
很长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了,全社会都普遍将视线关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之中。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的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一个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的慢,所以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的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的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计算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2]。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
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的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人数的时候,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因为老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课堂处于井然有序情况下的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之内,能够让那个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的中小学的生源相对的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的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感觉知识很让人厌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3]。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小学中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智能偶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将分数决定一切的这样一种观念给改变了,进而培养学生的一个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将农村的办学条件改善起来,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一个培养,才情不是表现在试卷上的,而是生后运用过程当中的。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