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9-02
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乃是体育教师,而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有一句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健康的体魄,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明天。
一、“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健身性
健身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目标,同时完全符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应当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加健康的茁壮成长。在足球运动中应以健身为目的,但是有些运动并不以健身为目的,如,竞技运动、一些比赛等,这些运动都不能称作健身手段,真正的健身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身体运动。
(二)基础性
我国新课标提出,应当将“健康第一”与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足球教学的至终目的,而是希望借助足球教学促使所有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足球教学中,不应以比赛成绩为重,应当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主要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易掌握的动作,或者在生活中可以使用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学生才能拥有更健康、美好的明天。
(三)兴趣性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或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特别上心,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完成,运动也是如此。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才会自发、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慢慢的发展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由此说明,运动兴趣远比掌握技能要重要的多。
(四)教育性
教育是实施足球教育最重要一种举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掌握生活技能,通晓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需要许多方法和策略去获得。在这些方法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性,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团队意识,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言行举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素质
在足球体育教学中秉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其必然性,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而决定的。我国素质教育对体育学校及教师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能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国务院关于基础课程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烈提出:要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的联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观,使学生慢慢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掌握基本技能。
(二)突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授学生,而甚少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学生的感受基本都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缺失。以往的足球教育也是如此。而在“健康第一”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平等的位置,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突出学生的主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开创全新、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个合格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教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诱导、激励学生去创新,并赋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敢于发言、提问,从而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现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残酷和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无法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立足。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独自很好的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自身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遇强则强、不退缩、敢于面对的精神,并同时兼具坚强的意志力。当下许多教育者越发重视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学生m应能力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足球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球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健康,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植入到足球教育中,通过足球教育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立足社会。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去接受社会的洗礼、磨练,从而茁壮成长。
青海省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欠发达省份,尤其是边缘西部六个自治州,还同时存在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人口素质不高、自然生源少的现状,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严峻形势,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虽然当前的中职教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学生也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发展能力不足等。但是,仍应十分清楚地看到,青海省海西州作为国家唯一一个立足于多民族、高海拔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毕竟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的更多的是千千万万具有很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普通劳动者。与其说中职教育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更大的改革力度。目前最迫切的是生源现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等若干因素,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改革势在必行。
1 当前的发展现状
当前边远地区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源现状 一般来说,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甚至有的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上学上不下去的才来读中职学校,基本属于“应试教育的淘汰产品”。这个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很大,但又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上进,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2)心理素质差,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水平低、理解力差、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方面; (3)学习的迁移能力低;(4)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极端行为;(5)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习惯;(6)自尊心强内心又很自卑;(7)缺乏自信心等。
1.2 教材方面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护理学生现用教材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加之护理专业属于年轻的专业,各种学科之间的知识既存在着多重交叉重复,又存在相互之间衔接不够,还有很多老学科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而近几年护理科学在飞速发展,护理专业理念、专业结构、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拓展,但是专业教材的结构以及各科知识的衔接等,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2)基础学科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中职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3)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与就业脱节,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
1.3 师资方面 (1)从质量上来看:从事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师,大都是过去普通卫校的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能力低,尤其是专业课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护理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新兴的学科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从数量上看: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2~4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 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学习和教学要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1 “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面对生源现状,教师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就成了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了。也就是在常规的备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就成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了。
2.2 “协作”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面对生源现状,作为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就处于被动学习的学习主体,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关系,如何在建立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使学生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也是每个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2.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不仅是学生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通过会话过程的参与还可以使得学生自身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都会得到提高。如何通过协作顺利完成会话,使每个学生形成属于自己对事物本身以及与相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是教师每堂课都应该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2.4 “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指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大小。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协助他完成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质量的目的。
3 建构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3.1 更新教学理念 从事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解关于皮亚杰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指导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2 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上,在充分考虑生源的基础素质的同时,结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本着基本够用、与实践联系紧密,在现实情境中能够直接使用的原则进行各学科教材的建设。此外,还要充分注意各学科相关知识点的衔接上,尽量淡化学科概念,加强整体观念在教材建设上尽可能的适应中职生的需求。
3.3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心理学研究揭示:不仅我们的态度会影响行为,同时行为也会影响态度,即行为决定态度[2]。个体不仅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改变个体的态度、动机。因此,根据现在的生源特点,学校管理可以从改变学生的行为入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进而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总之,针对目前中职教育,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很多,究竟怎么做,才能使目前的中职教育走出困境,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人们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地积极探索。
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也是高校所倡导的办学理念。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转型期间,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做为教学重点工作,众多学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讨与研究。海口经济学院自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来,结合省内外高校的对比探讨,以及学校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视,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据教学规律与转型发展特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为市场输送优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构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专业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校内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机会,结合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对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一)教学能力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指导实践能力具有要求与安排。我校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除了专业课程内凸显指导或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的平台重点是学校对全校大二年级所开展的15个体育俱乐部课程中担任助教,通过教师的前期指导,学生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与指导水平。学生通过体育俱乐部助教的一年实践后反馈良好,感触颇多,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二)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培养
体育赛事在当代社会中如火如荼,人们强身健体意识强烈,做为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在该项能力提升办法上,我们主要是依据学校所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及学生组织的赛事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能力。学校每年举办“三大球”联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赛,田径运动会等常规比赛,同时也通过实践教学周,让学生自己组织些小型赛事,全程赛事由学生主导,教师指导。成功举办了网球比赛、校园迷你跑、攀岩比赛、健美操比赛、三人篮球赛等等。
二、构建适应社区体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人群对体育锻炼意识明显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区内专业的指导员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我们积极主动的进入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一)体适能进社区活动
体适能是机体各个系统的有效的功能,有着良好体适能的人,可以对生活充满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显疲态,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消遣时光,也能够面对紧急情况。[1]从服务社会角度出发,我院成立了“我运动、我健康”进社区服务队,分别进入乡镇、社区,为群众测量血压,咨询答疑、出运动处方等形式服务社区,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二) 社会调研活动
当前,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作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扩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结合我校社会调研政策,从“三下乡”等方式M入社区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入学校、入乡镇进行调研,调研成果多次获得学校奖励。
三、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机制
关于小学期的概念与实施,国内多所高校均已开展与研究,构建小学期实践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缺陷,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反思、改善自身。从而达到毕业时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岗位,发挥自身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一)教学实践小学期
教学实践小学期一般在第二、四学期进行。主要以观摩、顶岗等形式进行小学期的实践,结合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就业方向,进行安排。我校专业学生通过进入海口市及省内的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单位,进行联合实施教学小学期。
(二)毕业实习实践
毕业实习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专业特点与单位需求不同,学生选择就业的方向或单位不同。通过毕业实习实践,能够于学生的就业尽可能的对接。我校统筹安排,采取定点定向、自由选择等方法开展毕业实习实践工作。通过联系行业内单位,学校指派指导教师,接收单位指派专人对毕业实习工作进行指导。效果明显,多名学生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3]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从而达到双赢局面。
(一)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是教学体系中关键环节,基地的数量、质量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从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眼光瞄准体育相关行业,适合我院专业特点而建立。我院从最初的健身俱乐部到相关体育行业协同建立基地,解决俱乐部的教练、会籍顾问,公司亲水项目上各类岗位,基地与学校达成培养目标共识,学生通过基本岗位依次轮转实践,将校内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少数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健身俱乐部教练等岗位,主要起因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中喜欢上该行业。
(二)校企协同管理制度建设
教学基地的各项建设中以制度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实体公司与校方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原则下,配合实体公司的管理,逐渐完善教学实践基地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中进行学习,且认真对待教学实践,适应社会工作管理制度,为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是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依据国家及学校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尤其做为体育专业,在社会市场需求方面,原有的经济项目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在校内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基础实践、模拟实践等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更好的凸显成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方面从专业教师进行引导,课内培育创新创业意识;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为主,结合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孵化;还有一方面通过体验式培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六、小结
针对专业建设及社会市场需求现状,学生实践能力是各用人单位的首要条件。我们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内外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渐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各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符合国家提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x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毋张明.体适能研究发展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1)
[2]张军莲,蔡高强.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模式与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一“礼”与课堂秩序
“礼”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面。“礼”起源于宗教仪式,在宗教政治时代,“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肯定和维护宗法制等级森严的秩序的。孔子赋予“礼”以新的含义。《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到:“不学礼,无以立。”显然,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的秩序。但是“礼”更重要的含义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没有礼仪,社会秩序就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个人的道德也无从寄予和表现,而社会秩序的安定就依托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要求社会成员以自身社会角色、身份、地位为依据,遵照社会行为规范,合理行事。
“礼”的内涵清楚地界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地位,但是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证教学内容与任务的完成。如同一个社会一样,课堂也需要规范的秩序。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学环节拖沓,节奏缓慢,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转移,教学计划实施失败,教学任务落空,因此,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无序的课堂环境还会使学生养成散漫懈怠的习惯,久而久之,消极情绪会不断滋长,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和谐师生关系无法构建,教学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二“仁”与责任感
“仁”是孔子思想的特质,它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品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达数百次之多,十分分散。其中,最直截了当的一处见于《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首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本质。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讲,这个“爱”是以血缘亲情为内在基础的血亲之爱。但是,孔子并没有将“仁爱”仅限于此,而是将这种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推广到外部世界,变成了社会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达到对任何人都怀有仁爱之心,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很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之心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仁爱不光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还包括教师由爱而生发的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好恶判断学生,不以一己偏见亲疏学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平等地拥有受教育、汲取知识的机会和权利,热心地帮助学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养成更多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应对教师充满爱戴之情,尊重教师的劳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法宝,孔子的“仁爱”思想给了现代教育背景下构建这一关系的最基本的指导。
三“中庸之道”与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以“仁”释“礼”,仁礼结合。“仁”包含着对于“礼”的服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达到了“仁”的要求的人,一举一动才会合乎“礼”的具体规定,而“礼”的具体规定会启发人们如何运用“仁”。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提供了限制性的格式,若没有“礼”的构造性和教育性的效力,作为优秀人格之最高理想的“仁”就不能实现,而若没有“仁”,“礼”也就是副空架子。因此,“仁”、“礼”不可分割。两者紧密结合,成为实现中庸的途径。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十分崇尚和重视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做事“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朱熹在解释《中庸》的篇名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者,平常与。”这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是应该在平常生活中处处遵循的道理,也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中庸又作“中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中庸”的实质就是讲求事情的合理与适度,要求人们用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判断抉择时要排除个人情感好恶的偏向,秉承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客观地分析和把握问题,在事情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无过度,又无不及,既不冒进,又不保守,始终保持适中庸的状态,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时时处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则和标准。所以孔子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具有了“仁”,依“礼”行事,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中庸之道讲求行事合理适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安邦,都有可借鉴之处。
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时时处中”也是不易实现的理想状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教育传统,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使得教师自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模式变成了潜意识,而这无疑成为教师转化角色,与学生共建学习共同体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会潜意识地扮演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会潜意识地用陈规定位学生,归类学生,而使学生也被迫地接受这些标签。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知识储备和品行性格的不同,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和内容产生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些判断也往往建立在个人好恶之上。消极懈怠的情绪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巨大障碍。
理性的观察,合理的决定,适度的行事正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正确方法。中庸的理念及其标准也应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和标准。师生间平等、友好、尊重、活跃、协作的关系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对学生怀揣仁爱之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创造性的思维,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以“礼”为原则,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以己见好恶判断学生、亲疏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应该爱戴尊重教师,规范自身课堂行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以个人好恶判断教师。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努力地以孔子“中庸”的和谐状态为标准和原则来要求自己,做到“无过无不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望形成。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监督机制 问题 策略
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是朝着综合素养人才方向进行,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同时也需要由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强健体魄和调整心理的作用。而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开展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是监督机制本身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多种问题的存在。因此,要充分的看到监督机制问题,而后做对应的调整改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监控与督导机制作用
对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课程内容、学生反馈情况、实际考评情况做有效的监督,从而观察教学实际开展是否符合学校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做有效的评估。同时依据教学中的问题做对应的问题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监督作用,促使教师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改良。同时可以依据发现的问题有效的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讨论与研究规划出适用性的解决措施,有效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的改良,成为了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二、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常见问题
(一)监督理念滞后
当下的体育教学监督理念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操作模式,但是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监督操作是对实际教学反馈与推动的方式,而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监督。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情况上可能是学生需求与情况的多样性,教学硬件设备缺乏,教学政策的不足等。因此教学效果的滞后并不是教师单一性问题,而是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因此监督工作应该是对多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所监督评估,从而促进整体的改善。监督也并不仅仅监督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监督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工作等。
(二)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体育教学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不仅仅要满足学校对于教学理念定义,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等。要充分的对学生情况做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适当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多对应的教学方式、内容与理念的调整。
(三)监督方法操作不科学
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仅仅依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观察以及学生简单的问卷调查进行,同时调查范围较为局限,只是抽样调查,缺乏对全部学生情况的了解。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满意与否情况,但是缺乏对学习接受情况做深入评估。即便采用了网络评估的方式,但是总体来说都较为形式主义,没有深化到实际核心关键点。
三、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对策
(一)完善监督机制
在监督机制中,要明确相关制度的完善科学性。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理念的符合和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反馈情况的深入了解。评估要扩大评估范围,避免简单的抽样检查,扩宽评估途径,方便学生做教学评价的时时反馈,及时的对日常教学反馈情况做有效的关注,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及时有效的纠正,避免形式主义的每年定点某一时段的抽样调查。同时要做好监督考评机制的权威性,促使教师与学校方面积极的应对改善,而不是仅仅接受反馈情况而熟视无睹。要将全面的监督与实际操作改善工作贯通,发动全校师生的监督力量,不仅仅是依赖单一的组织与个别监督人员。
(二)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
在对教师做评价时,要充分的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压力而后做对应的公正人性化的评价。不能以个别不公平的评价言论就否定教师所做出的所有教学价值。同时要积极的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发挥教学内在的热情,不断的积极改善,同时提供教师更为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教师更自由的对教学内容、形式的改良,避免单板的约束而导致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性,教师毕竟是教学一线的感受者,对于学生的需求与教学领域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从而有效的提出对应的教学改良方式,因此要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意见,避免非专业性人员提出不切实际的监督与改良方法。
(三)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上,教师是专业的主导人员,学生是最有效的反馈群体。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表达想法,让教师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需求与实际的身心状态,从而有效的做对应的教学调整。开通学生反馈的多元渠道,同时减少其反馈的阻力。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不能严肃的认为是一种严苛的教学约束,应该更多的通过监督机制的改善,调整更为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氛围,让体育教学更活跃、更符合时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石
柱县事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石人发〔2012〕7号)、
《石柱县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竞聘上岗有关问题及报送材料的通知》(石人
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现就学校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竞聘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岗位竞聘的原则、范围和对象、条件、基本程序、管埋与监督等完全按
石人发[2012]7号和石人发[2012]9号文件执行。
二、原石人发[2012]124号文件提供了岗位说明书样本,其表内的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七项提
法不变,其内容可参照制定;但“内设机构名称”项要统一改为“学校名称
”。岗位名称栏内分三种情况填写:属专业技术岗位类的分别对应填写“教
师”、“学科实验”、“图书管理”、“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
生保健”;属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类的应如实填写所从事的岗位名称,
如“设备维修”、“门卫”等。
三、《业绩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原则
各校在制定岗位竞聘方案时要制定出详细的《业绩考核评分细则》。《业绩
考核评分细则》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制定(总分值90分)。
1、教龄。(建议占总分值的15%)
2、任现职年限。(建议占总分值的18%)
3、工作量。(建议占总分值的15%)
4、工作效果。(建议占总分值的30%)
5、年度考核。(建议占总分值的5%)
6、奖惩情况。(建议占总分值的7%)
对“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之差不宜过大;学
校校长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由教委考核提供;各校可根据
本校实际情况在“细则”项目和分值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四、对若干实际情况的原则界定
1、县级有关部门经正规程序借用(含农教专干)以及在外进修学习、挂职
的学校教职工,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所在学
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2、所有学校间经教委同意借用(借调)的教职工,一律回原工资关系所在
学校参加岗位竞聘。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
工资关系所在学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3、所有原已由教委正式调动而未办理工资、编制等手续的教职工,必须于
2012年4月21日 前到县人事局和县编办办理调动手续,并参加调入学校
的岗位竞聘工作。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一律回原校参加岗位竞聘工作
,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回原校从事所竞聘岗位的工作。
摘 要 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文章提出在督导评价体系中引入技术管理理念,构建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
>> 基于学生评价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程的高职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体系研究 构建高职院校四级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体系的探讨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AHP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燃气管道工程质量与技术管理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场域中的独立学院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网络阅卷系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职院校基于信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耿有权.论“四位一体”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基于教学督导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2):44-47.
③ 薛国凤.从“局外”走向“局内”――高校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6):86-90.
④ 许胜江.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技术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4-4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8-01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实践证明,以多元智能人才观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职生多元智能发展,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在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甚至更多的智能。这八种智能包括:体现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的逻辑数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偏重于技能方面的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还有就是体现心智方面的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在每个人身上不同程度地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点。中职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动,却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理论学习,却善于实际操作。认真分析中职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某些智能方面中职生特别具有优势。中职生只是在逻辑数理智能方面较弱。作为中职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发现中职生究竟在哪些智能方面有优势,给他们找到正确的智能定位,并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未来所从事行业的专业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中职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掌握专业知识,使他们将来具有更强的立足于社会的竞争力。
二、语文课程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基础模块)这套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务实求真,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教学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让语文课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三、以多元智能人才观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笔者拟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培训学生的其中四种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交往交流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在此展开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调动学生身体动觉智能,促进学生交往交流智能的发展。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调动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开启学生言语语言智能。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中国教师》:具体来说,您认为大学国际化的重心应放在哪个主体上,教师还是学生?
林静:两方面都应兼顾。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应该也是大学的责任之一,但教师的国际化往往是通过各种项目,例如某些研究经费可以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经费,或者美国政府设立的富布赖特项目,或者自己去申请做访问学者,或者与国际学者进行科研合作等。也就是说,教师主要是从研究和教学的层面上进行国际合作,而学生主要是出国学习或服务。因此,应该规定好不同主体进行国际化的任务。
《中国教师》:刚刚您在会议上阐述了在美的华裔家长如何关注大学入学的故事。那您认为美国大学的招生过程是否存在对本国学生的偏向性呢?
林静:在美国大学负责筛选学生入学的并非大学教授本身,而是专门的招生办公室(Admission Office)。招生办公室的录取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他们很大程度上会关注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参与度和领导力,如为社会提供服务、本身是否有创新能力等。以往有很多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仅仅专注在考试成绩上,后来渐渐发现成绩并不足以帮助他们申请大学,你一定要有社团或社区生活的参与经验,需要在学业成绩和社会实践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美国大学的总体入学比例比较高。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对于美国的少数族裔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美国大学会给他们提供一些优惠入学政策,例如他们可能成绩比较低但仍可以进入不错的大学,并获得奖学金资助。因为美国大学的理念是,如果不在大学入学时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一定的帮助,那么,他们与其他群体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但对于亚裔学生而言,比如中国人,他们的学业成绩在美国高中生群体中算是优秀的,如果所有大学的专业都以学业成绩为录取标准,那就会剥夺其他族裔学生的入学权利。像今天上午格洛丽亚教授所说的在美国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障整个种族之间的平等,是保障机会平等,而不是只看成绩。今天北京大学的文东茅教授所讲的非常重要,在国内大家认为高考就是很平等,但事实上按照中国目前的这种方式来看,农村和城市就是不平等,特别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家庭与贫困家庭相比较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我看来,其实中国农村的学生在大学入学方面应该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好像并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中国教师》:我注意到美国很多州都会针对州内少数族裔、贫困家庭学生设立资助项目,帮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但一部分大学教授认为通过这种特殊渠道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不如其他学生优秀。您怎么看待这种入学后的“歧视”?
林静:美国高等教育的主管机构是州政府,尤其是州立大学,既然从纳税人处获得经费就的确应该从政策上倾向于州内公民,这一点在美国是没有疑义的。至于你说的入校后“歧视”问题,其实在这类政策刚开始实施时可能存有这种看法,但近几年通过资助项目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中的优秀率越来越高,很多优秀的少数族裔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可以与其他学生比肩。重要的一点是,“优秀”是个很相对的概念,在中国可能认为优秀就是成绩好,但在美国标准是很多样的。例如美国的非裔学生在篮球、踢踏舞、唱歌等领域有着别的族裔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以这些领域为评判标准的话,你能选出谁更优秀吗?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评价标准都不是很公平,还是更强调头脑的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中国教师》:像您所说的美国大学招生其实并不太看重分数这种客观因素,而是靠招生办公室来筛选简历,那我是不是能理解为这种方式有点过于主观?
林静:招生办公室的主要评价依据是看考生写的个人自述能不能特别触动他,也就是说看考生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例如能凸显你的创造性、幽默感、领导意识或同情心等多个方面。因为对于审核材料的官员而言,他们每天阅读的申请材料都是大同小异,尤其学术成绩上相差十几、二十分的根本就是微小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主要还是看学生的特质。毫无疑问,这种评审方式是很主观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控。每个学校都还是有一个自己默认的录取范围。
《中国教师》:林教授,最后您能跟我们谈谈您眼中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吗?
林静:我最近在3所民办大学做了一个项目,是关于学生能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我觉得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最关键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真正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包括他的个体能力、意识、兴趣等。比如课程内容,美国大学的课程内容的量要比国内大学多很多,而且很多元化、多样化。教授本身有很大的权力决定整堂课的内容,包括如何安排课程框架,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等。而对学生的评估则整个渗透了对学生能动性、参与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的考查。学生必须要参与到课程中来,参与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但目前国内大学却完全不把参与当作一种学习,其实参与、付出、讨论、研究都是一种学习。还有一点,我认为国内外大学是很不一样的。国内特别注重课内学习,而在国外大学,学生需要在课前做的功课特别多,需要有备而来地进入课堂、参与讨论。所以,我认为能否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把学生视为被动的人还是主动的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创新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提升教育质量,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将知识塞进脑子里。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自己。
《中国教师》:那在您眼中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途径是什么呢?
林静:在国外,教育改革、质量提升等问题全部都是由教授自己决定,是一种托管模式。我在国外给学生们上课时的课程规划都是自己决定,包括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生参与、教育质量等都需要自己动脑去设计,而不是说上面的管理层给我定了很多很多的规定。现在国内对大学课程内容的干涉好像越来越多了,我看了一下大学评估的要求觉得十分震惊,校内评估、校外评估、自我评估、政府评估、学生评估,这么一大堆名目的评估其实都是程序性工作,容易分散教师真正用于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精力。许多访问学者告诉我,他们50%的时间都用来填写各种表格。还有一个问题是,各种规定都特别的严苛,例如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价字数一定要80个,以至于很多教师都已经成为熟练工,一下笔就是79~81个字,十分精确。这既是一则笑谈,也透露着些许的无奈。在美国大学,教授的话语权是很强的,尤其是与学术相关的事务,教授更是主导。就算是行政事务,教授们也有很强的发言权。但在国内大学,教授总是处于最低一级,对学校事务的话语权很弱。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传统教学;建构主义;意义建构;协作学习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技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现今,计算机己成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因此寻求一个对教者和学者双方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就非常重要并且势在必行了。通过我多年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fconstmctJv~sm1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它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构主义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2、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偏差
2.1“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地发展智能,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师在教学过程展开之前就已事先确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建构主义学习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与这一倾向相适应.在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具体变化: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到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等。
2.2孤立、脱离情境式的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法,每个学生之间没有交流的机会.彼此孤立的吸收知识。而知识又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抽象性的知识。从而使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易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很枯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交互.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采用情境式的教学,如实际案例教学等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这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其他学科理论为主,辅助一些试验;计算机课程中,理论内容较少,偏重操作。学了建构主义理论后,教师应有意识的于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以下便是我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尝试做法:
3.1运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原有知识引发新知识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阱。利用学习难点使学生陷于”煎熬”的困境。例如在讲授”局域网的功能”这节课中.学生现在所学网络组建内容是先人已经建构好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这时我就从现在几乎家家都用的INTERNET网络人手启发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联系,”INTERNET网络与局域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不是给你网线、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上网了呢?”,”INTEItNET网络与局域网都是网络。那是否意味着功能相同?”等等。通过精心设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不平衡,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3.2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促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因而.在讲课的时候本人不是孤立地介绍局域网的概念、功能特性及组建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采用讲授与做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实验室里的设备,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又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动手连接设备组建网络这时同学们都发现设备连接不上既使连接上了网络也不通.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局域网的功能”的视频创设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连接设备?”、n各个设备的作用?”、”局域网有什么特点?”、”局域网与广域网的异同?”等等。这样使学生就对局域网络的功能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3.3协作交流.促进学生建构的发展
在组建局域网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连接线接错、或参数设置错误等等原因而造成网络不通.学生也会有疑问”为什么局域网比广域网实现资源共享更加方便”。这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使学生组成团体学习.学生要与同伴分享自己探索的结果。解释自己探究的方法。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借鉴他人探索的成果。教师也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但提供的信息不能太多,以免限制和妨碍了学生的探索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结构形成深刻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本学科的积极态度。并采用课后实践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通过BBS、QQ、MSN,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相互交流协作学生。
3.4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校风建设:继承传统,兼容并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国家层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彰显中国特色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善政”、“信义”、“仁爱”等思想的精髓。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激荡的聚集地,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也肩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任务。因此学校需要形成兼容并包的校风,既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容先进的思想观念。
(二)教风建设:与时俱进,尊重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社会层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反映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它源于社会的现实要求并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是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学风建设:自立自强,培养良好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公民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意志薄弱的学生需要学校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物质文化的磨合:层层渗透,处处宣传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校园设计、建筑风格、学院绿化构成的环境文化;二是由办公设备、后勤装备、教具配备以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设施文化;三是包涵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方式文化,主要指宣传标语、名言名画以及著名人物的画像、雕塑或碑铭。
校园物质文化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渲染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使学校里时时、处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文明举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融合:第一,环境文化重在熏陶。校园的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应蕴含文化元素。第二,设施文化重在新颖。校园办公、教学用具的新奇可以培养教职工与时俱的进观念,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生活动中心的求新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创新精神并实之能保持谦虚的学习的态度。第三,方式文化重在宣传。在景观布置上,可以培植花卉和树木,在植物上悬挂倡导文明礼貌、爱护自然花草的标牌,使学生在赏景的愉悦中激发热情,丰富情感,净化灵魂;在墙壁设计上,可以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字画、标语,使学生随时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公告展览橱窗里,可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优秀师生代表及其先进事迹,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的本质精神,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制度文化的锻轧:民主法治,以人为本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只有以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在制定和修改配套制度时,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引导职能和激励职能,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修订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尊重并赋予教师和学生参与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以形成机构精简、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其次,在制度的执行环节,要切实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制度的落实切实保护师生权益;最后,学校要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教学文化的交融:思政授课,实践推行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要求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益,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应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云南教育自身改革发展问题的内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要求。
(一)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教育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乙要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软件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更加重视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强化办学特色,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关键着力点抓紧抓好。要软件硬抓、虚功实做、虚实结合、重在建设。
(三)进一步弘扬园丁精神,教好书、育好人,以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师德和有效的工作,赢得学生及社会的尊敬与赞誉。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综合施治。
(四)进一步研究具体措施,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推动内涵发展,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既要着眼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又要建立长效机制经常抓,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常态化。
二、突出重点,系统推进,建立机制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根据各地各校实际,着力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分步推进,有序地、全方位地开展端正办学思想大讨论,引导干部师生员工查找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习观、人才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二)着眼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依法建章立制,把基础管理、常规管理、重点管理、创新管理、系统管理等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建立健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投入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风建设及学术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加强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坚决落实师德教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四)从学生基础道德、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职、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严肃考风考纪,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善学。
(五)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设以师生为主体,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相统一的学校文化,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校精神,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六)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落实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从细节做起,对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评卷、学生评价,学生预习、上课、课后作业和自学、参加考试、反思提高等教育教学全程一抓到底。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评价,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骨干专业评审、学科学位评审、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办法等,鼓励和支持高校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全面落实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新修订的《云南省文明学校创建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文明学校“十有十无”创建条件及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学校全员积极参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八)继续加大力度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纳入州市年度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教育督导检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奖优罚劣。建立对校风、教风、学风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培育和树立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传播正向力,壮大正能量。
三、当前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前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和各地各校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委书记秦光荣和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批示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光荣书记和李培常委的批示精神上来。
(二)各高校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本单位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办法措施,把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整改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认真调研,精心准备,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适时召开全省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会议,对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
(四)对2013年的州市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文明学校复查与申报、非义多。教育阶段学校等级评估工作等进行必要调整,加大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的考核评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