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篇1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实现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29-01

1 现阶段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有效提升,很多地区都开始运用农机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但是在实际的农机推广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同地区对现代化农机的推广程度也是存在较大的不同,并且现代农机类型相对单一,并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经过实践研究发现,现代我国农机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展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并且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使用效率较低,并不适合农机的推广工作

自从改革开放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土地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质量好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际进行土地调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2]。为此,各个地区为了将主要矛盾进行弱化,减少农民之间的矛盾纷争,国家和政府将产量较高的田地和质量相对较好的田地也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调整,很多农民的土地被划分在不同的地段中。在这种形势下,土地过于分散,十分不利于大规模的进行农耕。因此想要取得更为集中的土地,就需要农户之间展开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但是即便是农户愿意将土地出租,只要有个别人不愿意出租,那么对整个土地流转就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农机很难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

1.2 农机推广人员素质较低,没能对其职能进行有效履行

由于现代农机推广岗位是一项相对比较辛苦的工作,并且所得薪酬较低,因此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愿意投入到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因此在实际农机推广的过程中,我国十分缺少专业人才和相关农业宣传人员。由于现阶段我国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配备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l挥自身职能,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

1.3 基层农机推广中,缺乏相应财政支撑

在实际进行农机推广的过程中,大部分基层单位都不是很富裕,甚至比较贫穷,难以拿出较多的资金对农机推广进行支持和鼓励。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国家就要拿出相应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基层农机推广。

2 农机推广对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2.1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产量有着明显帮助,促进粮食安全

我国土地辽阔,有着大量的种植耕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人口也十分密集,因此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也会死我国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本耕地的利用效率,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和目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农机的推广不仅能对产量进行有效提升,同时还将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机设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文明建设,对促进现代城乡的和谐发挥将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同时,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加强对农机的推广和使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要求[4]。

2.2 农机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增强其收入,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帮助

农机的发展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这就使得现代农业中人力劳动将大大减少,而这部分人在收获农业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提升其经济收入水平。也就意味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得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农业发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的基础和帮助。

2.3 农机推广对提升农业生产力,巩固农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着重要帮助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环节,保护其稳定发展也是对社会稳定进行保障的一项重要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化的必要条件,而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也是促进科学成果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很多地区,人们为了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选择外出打工,因此适当的对农机进行推广,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输出,同时还能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为更好的实现农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虽然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纵观农业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存在问题。特别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始终没有得到相应完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单位和农业种植人员对农机推广的重要性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徐海平.浅谈新形势下农机推广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5,39(12):212-212.

篇3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推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仍旧与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建设问题等方面息息相关。在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就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四化同步”的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方向。而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此,就需要提升机械化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程度,来发挥出机械化真正的作用。

一、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牧业的机械化

在整体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的人力或者是畜力相比较,机械化设备在劳动强度、农资消耗控制、农艺水准等等方面都具有自身巨大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动力的不足,大大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推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提升农业的生产水平,也能够为生产标准化、品质优良化以及商品化的农副产品提供确实的保障。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来说,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构就是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了以人畜为主的传统的高消耗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减轻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改变原有的整日耕种的劳动方式,将农民从长期的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减轻农民的劳动压力。可以这样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节约劳动时间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利于为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牧业的机械化

在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强调机械化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土地产出率,在保障我国粮油供应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诸多的方面,其中一个重点方面就在于抗灾害、抢农时上,能够在有限的、紧急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做好防护措施或者是采摘工作,以此来减轻由于客观条件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下,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处于创新变革的过程中,农民对于实现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之而来的是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有农业机械化的支撑。

3.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力是农牧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粮食的产量,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有利于对农业生产中的节种、控肥、节水、控药以及技术集成、节约人工、节省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贡献。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首先,在农牧业的发展中加强机械化的发展,能够加快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新型工程科技以及高水平的农业种植技术能够应用在农业机械产品以及作业上,从而面向的个体多,能够满足千万个农业经营者的需要。其次,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发展成为集成效应,进而有利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后,农牧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力提升,能够拓展农业的发展功能,增加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结构的升级。

4.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推动力,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传统农业的发展需要许多的劳动力,且农民的收入还很不理想。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向城镇或者是第二三产业转移,这可以说是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拓展农村内部的就业空间,对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机械化的运用,能够延伸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能够吸收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就业,促进新型农村的发展。

二、创新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1.完善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农作观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相比城市人口要多很多,而在当前推进农村整体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农业与畜牧业是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所在,所以说加强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但是在应用机械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够急于求成,在短期内就要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盲从,而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机械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围绕着各个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农业机构与畜牧结构来选择合适的、合理的机器设备来开展生产。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监管部门的服务意识,完善管理理念。这是因为当机械化刚开始进入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理解是不够透彻的,对各项功能的使用不能够全部熟练的掌握。为此,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就需要转变管理的方式,能够选取一些专业的人才来专门为农民做介绍,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田地中去,仔细的讲解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原理与其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要求,进而真正的发挥出机械设备的作用。

2.加强训练,提高农户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就需要加强农户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使用技能。对农户来说,大部分的农业机械设备都是全新的技术产品,农户要想真正的使用好它,就需要先提高文化素质与水平,特别是我国在推行科教兴农的政策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就显得及其重要。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曾经对农业部门进行过指示,要不断的加强农业科技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注意培养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人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因素,有利于促进农业更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农业机构的优化调整,相对的就会出现许多全新的农业产品。而在这些新的农产品中,又有许多归类到经济作物的品种中。要提高这些产品品种的产量,就需要加强机械化水平,也就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农民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够掌握好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说农民可以利用农闲的时刻,抓住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积极的参与到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开展的讲座中,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认识,进而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的机械化进程。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可以推动我国农村的建设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就需要重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机械设备,提高农民的素质,确保农业的生产能够正常的运行,进而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武巧敏.农牧业机械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4):103-103.

篇4

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

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篇5

1.1 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以多样化的趋势进行发展,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为:农业气象的单一化服务形式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符,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若要提升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质量要构建一个系统化综合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制度,在农业的所有环节中渗入气象服务,由此促使我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1.2 气象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服务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即为基础设施。但当前我国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同时缺乏专业的农业气象人员,导致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1.3 农业气象信息数据传输渠道堵塞

当前,12121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是农村获知气象数据信息的几大渠道。但经调查发现,我国农民主动借助以上渠道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的人数较少,同时农业气象知识的普及程度校对较低。一些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会选择定制农业气象短信及拨通12121电话。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互联网尚未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大多都是只利用电视这一种媒体。

1.4 气象内容不丰富,缺乏信息化

经实际调研发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亟需调整。虽然当前遥感技术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在遥感技术拓展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并且不能较好的解决,影响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效率及水平。

1.5 缺乏防雷防灾意识

当前我国农民缺乏基础防雷防灾意识,举例来说,农民在土地耕种的时候突遇雷雨天气,其避雨地点通常都会选择在一些没有防雷装置的地区,由此就会导致人员伤亡。同时我国大多数农村都尚未在房屋上安置防雷设备,由此就会发生雷电击伤事故,对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2 农业气象的主要发展趋势

经上所述发现,我国农业气象团队大多存在专业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与当前农业气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由此也就对提升我国农业气象工作水平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气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其不仅可以对我国农业气象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下面主要分析农业气象的发展趋势:

2.1 将农业气象业务与科研相结合

在成立科研项目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状况及气象状况,科学规划设计科研项目。

2.2 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多样化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2.3 农业气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中,由此也将促使我国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加以调整与完善,并促进我国观测站点的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在逐渐更新当中,促使数据信息实现自动化传输。

2.4 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篇6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李小典(1976―),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53-03

1有机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剂等事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当前发展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健康、富有营养的有机农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有机农业是指在无污染条件下生产的农业,具体来说指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原料,而使用有机肥、人工除草、通过培养土壤自身净化系统除虫,在动物养殖中不使用饲料、瘦肉精、添加剂等成分,按照动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进行养殖。不使用转基因种子,按照物种的自然属性进行生产。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称为有机产品。

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好,而在中国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 220万hm 。截至2006年底,我国内地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种植面积约100万hm [1]。可见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有机农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

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比较发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包括现代有机农业发展起步比较早,掌握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石油、化学农业在发达国家经过充分的发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的共识;政府从市场、资金和技术上进行积极的推动和扶持。

2我国目前有机农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机农业需要的技术和人才不足。有机农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古代的中国进行了几千年的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早在东魏(531~550年)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就写就了鸿篇巨著《齐民要术》,在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成就。对园艺、种植、嫁接、畜牧乃至酿醋制酱都有详尽的描述,还对旱地如何防旱保墒,如何通过轮作保持地力,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备荒的措施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但是近代以来,现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传入我国改变了这种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由于产量高、投入劳动少而受到了现代农民的青睐,所以目前中国的农民中大部分都没有继承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而老一辈农民虽掌握这项技术但是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就导致很多有机农场尽管想生产有机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2)公众对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认识不足。有机农业这个词在很多消费者的心里还比较陌生,不清楚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机食品的价格较高,所以对有机食品并没有兴趣,导致有机食品难以销售。

(3)有机食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有机食品退出市场。有机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机食品的售价应该高于无机食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生产者知道食品的质量,而消费者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是有机食品,哪些是无机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机食品,农民应该索要一个高的价格,但是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他们无法确定是否是有机食品的时候,是不会掏高价钱的。这样,有机食品无法卖出高价,只能卖和无机食品一样的价格,农民生产有机食品的结果是赔钱,所以不愿意再生产下去了。以猪肉市场为例,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因为付出了更高的饲养成本必须索取更高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为不含添加剂的猪肉付高价,但是有些管理部门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猪肉质量,消费者也无法用肉眼辨别哪些是不含添加剂的猪肉,最终只会选择价钱便宜的猪肉,这样不含添加剂的猪肉就会退出市场。

3我国现阶段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性

3.1发展有机农业是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要生产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对比较低的产品,这样才能通过国际贸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说明:一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资源禀赋比较高的要素生产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如果一国的资本比较充裕,那资本的价格就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一国的劳动力很丰富,劳动力的价格就比较便宜,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就比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少,这正适合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充裕,资金技术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生产成本比国外高,质量比国外低,在竞争中不具有任何优势,造成了“农业真危险”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生产有机农产品,就会改变农业的状况。我国的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劳动力比较少,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这就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有机农业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生产自己并无优势的无机产品,这样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强大的竞争力。

3.2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在1994年7月批准了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这个观念在我国的农业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多少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的改善,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根据生物生长的化学属性来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根据植物生长需要不断往土地增加氮、磷、钾等化肥、氮肥。实践结果表明这些化肥、氮肥虽然一时促进了植物的高产,但是长久使用的结果是土地板结、环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统被破坏、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产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而有机农业是根据农业的自然属性依靠微生物技术来改变土壤的质量,因而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污染水资源。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生物物种就能够和谐共生;水资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就增加了,可以缓解大旱时期的水危机,粮食产量从长远来看是增加的,科学家研究证明,有机农业的是现代化学农业产量的3倍[2]。

3.3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出路

现代农业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大大节约了劳动,造成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目前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他们大部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只能进入简单的产品加工行业,收入低,没有固定的住所。农民工在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进城打工,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又失业回到农村。所以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真正改变农民受苦受穷的命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反而增加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发展有机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有机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不会那么多了。农民不用进城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这才能造就美好和谐社会。

3.4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济参考报调查发现2009年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约有6.5万人,其中投资移民申请人数较2008年增长数倍。财富精英偏爱移民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少人认为国内空气、水的质量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这些数据表明三聚氰胺、添加剂、瘦肉精、膨化剂、农药等已经让人们对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6月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的百万美元富翁家庭超过100万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近年调查称中国有机食品只占食品数量的1%多一点,表明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的有机农产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要。

4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4.1.1加强有机食品的宣传

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知识的普及不应该是某一个有机农场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而应该是政府的工作。这项工作如果由企业和农场来做一是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同时这种广告自吹自擂之嫌,说服力不强。所以这项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做。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这些媒体来做公益性的广告,或者通过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来介绍有机食品的知识。让消费者明白有机食品与无机食品的区别,在消费中真正愿意消费有机食品,并愿意为有机食品付出更高的价格。

4.1.2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解决有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我国对出口的有机食品已经采用了严格的认证制度,出口产品都贴上了“中国有机产品”的标签,而且出口产品也受到进口国严格的标准检测,所以销售比较好。但在国内的销售中则没有实行销售证制度。有些产品虽然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但是并没有专业的、权威的认证机构标志,这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不知道销售的所谓的有机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在购买中害怕自己上当受骗,因而不会轻易购买这些食品,所以建立严格的销售证制度是让信息对称的一个办法。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严格把关,对有机食品做到认真检测,对真正符合有机标准的产品颁发销售证,使得真正的有机食品能够卖出有机食品的价格,树立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心,放心购买有机食品。

4.1.3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发达国家有机农场会吸引许多硕士、博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有机农场的实践中,很多农场的发展都面临着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技术与人才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政府应该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科研投入,出资鼓励农业高校研发更高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应该看到有机农业未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扩大农业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并对这部分学生实行学费上的减免政策,鼓励高素质、拥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2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快有机农业的发展

4.2.1引入风险投资,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家一户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被小规模的有机农场发展模式所取代。有机农业由于对原始生态没有任何破坏,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园100亩的小农场投入400万人民币还是每年亏损的状态。日资在我国山东莱阳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 500亩,计划投入1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要投入220万美元用于弥补亏损。可见有机农业的前期投入资金非常大,见效还比较晚。单个企业很难支撑持续不断地投入和亏损,所以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合法经营,把企业的产品和规模做大做强,做成上市公司,而且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看好有机农业的前景,愿意把资金投入有机农业。

4.2.2多方面开辟销售渠道,保证有机农产品货畅其流

有机农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关系着生产者能否顺利收回成本,继续再生产。所以生产者要多方面建立销售渠道。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专卖店和超市供货的情况,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场来说比较合适。但是对于单个农户或者小规模的生产者来说这种营销模式会提高营销成本,所以可以考虑与某些团体和单位的对口联系来销售产品。就像前面讲到的机关农场一样,农户对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实行直供,双方的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农户还可以按照顾客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不会导致生产太多卖不出去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物理农业是指物理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在病虫害防治、保护环境、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缩短植物生长周期、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充分利用光、电、声、磁、等离子等物理技术,从而达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达到农作物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稳产高产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物理农业目前在农业中的应用基本上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在作物的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品质、产品的储藏和保鲜、病虫害防治与相关农业信息的采集。其次是通过土壤电处理消毒技术来解决土壤中的病虫害、种子等离子消毒技术可以防治土壤中病虫害的传播。另外,利用辐射、超声、磁场、激光等措施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

因为能够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品质、无残留、对人无副作用,所以物理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新的研究方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 物理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增长农民经济收入

通过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缩短种子的出苗时间。并且在整个作物的生长环节中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在这方面农民可以节约种植成本以及通过缩短生长周期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另外,通过采用物理农业技术能够提高产品品质,以此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从以上情况来看,物理农业技术的运用后,农民通过降低成本、农作物增产、提升农产品品质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收入得到增加,也提高了农民对物理农业设备、技术使用和改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物理农业技术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去除农作物上的残留物。从而生产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物”。结合目前全世界对食品品质的安全关注程度来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其价格也是普通农产品的数倍,农民也能够大大提高收入。因此,物理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

目前我国在使用农药、化肥方面还不能按照土壤需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都会有污染,对环境和生态影响也非常大。另外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病虫的耐药性,而且越来越强,并且在一些物种上会有残存物。农民使用过化肥农药后,会通过雨水和灌溉污染水源,并且通过日晒和风吹,融入空气后污染大气环境,进入大气和冷空气结合后更容易形成酸雨。同时,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鸟类因误食受污染的虫类而死亡或者繁育困难,正常的生物链遭到破坏。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能够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让农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4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性意义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粮食方面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在粮食问题上不受制于人,因此这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只有基础粮食充裕了,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只有在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大工业,才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提升,实现农产品品质升级,有利于打破国际农业贸易的绿色壁垒。欧美许多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工业反哺,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绿色壁垒政策,只有我国的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有机绿色产品,才能进入相应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发展物理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自给自足,具有国家战略性意义。

3 物理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在选种、育种上的应用

3.1.1种子处理机

通过处理过的种子可以提前10天左右出芽,并且出苗后农作物的植株基本一致,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幼苗良莠不齐的问题。这种机械播种速度为1000公斤/小时,使用寿命长达10-15年。

从各地的使用情况来看,改变以往的耕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机械目前已经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广泛运用和推广。

3.2 在生长管理和土地管理上的应用

3.2.1声波助长仪

通过实际总结,声波助长仪对叶类蔬菜可以增产30%左右,对黄瓜、番茄等果类蔬菜可以增产25%左右,对玉米等大田作物能够达到增产20%左右。另外,番茄和草莓的甜度都大大提高,含糖量增加了20%左右。成熟期平均能够缩短7天左右。

从这类仪器自身来看,它用电量小、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优点。因此这类仪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2.2纳米二氧化钛技术

纳米二氧化钛对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均有效果,它不但能够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能大幅增加产量和提高农作物品质。

3.2.3空间电磁场

篇8

    1.2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有畅通的销售渠道,所以各乡镇需要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最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从而弱化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1.3产、供、销一体化林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销售的环节,所以农民对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应该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形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的国度,建立多种林农合作组织,形成林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网络,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2对农民减负,推动林业发展

    2.1加大“减负”力度对农民进行“减负”,不是单纯的政府承诺,这需要在法律上进行约束,建立公开、透明的税收征管体系,规范农民的合理税费,并从法律上严保其执行力度。对农民减轻税费,这对刺激林业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农的负担轻了,必定会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林业生产当中,对林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大林业税收调控我国在林业税收调控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加大林业税收的调控力度,从而增加林业的资金投入,在林业税收上,对于生产原材料的农民这部分税收要进行减负,在消费环节加收消费税,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者对森林的培育。

    3改进采伐管理,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3.1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尧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篇9

《人人健康》作为健康传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国中医药产业的盛会。

“黄芪和连翘”成为这场盛会的主角。“黄芪产业技术联盟”也在这次论坛上宣告成立。

黄芪和连翘是山西省的原生态药用植物,山西是黄芪的道地产地,连翘的野生资源也非常丰富,约有600万亩,连翘果实蕴藏量约为1200万千克,占全国蕴藏量的60%左右。据悉,黄芪和连翘已被科技部列入“十二五”中药材大品种GAP种植及其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计划。计划经过3年到5年的建设,使黄芪和连翘产业的GDP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0亿元以上。

围绕“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主题,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就黄芪、连翘从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交流,对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中医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晋药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山西省在中药开发上要从中药生产到中药科技研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在中药材发展上, 规划分头实施, 低端产业与高层次产业同步推进,希望由国家的大型研究院参与,协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突出科技引领,吸纳各层次人才,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模式从基础生产到产品开发再到配以旅游产业的相结合,这种一条龙模式,值得其它省份同类行业借鉴和学习。

李大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中药农业的发展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很关注源头药材,药材好药才能好,临床才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更加关注中药农业产业、更加关注地道药材的发展。我们应当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企业、科研、政府合作,确定合作机制,以我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以山西北黄芪和连翘两个道地药材为突破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支持。

张平 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文化底薪深厚,山西省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08年还专门成立了山西中药现代化管理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并组织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申报、论证、建设工作,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发展主题鲜明,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转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在一方面发展中医药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人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今后,我省将逐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进程。

希望各位专家结合山西中药资源优势,结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及操作措施。

廉毅敏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丰饶、临床处方用量大。

去年6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山西省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今年7月,山西基地建设办公室在山西中医学院正式挂牌。目前,全省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已见成效,中药种植面积达620.3万亩,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成了黄芪、党参、苦参等3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全省通过GMP认证的医药工业企业127家,中成药12个剂型,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山西正在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科技产业大省转变。

周然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代中药农业发展论坛,就是要凝聚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积极开展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充分利用独具地缘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推动我省的中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中药农业发展成为山西农业的支柱产业。

李安平 山西振东集团总裁

自然资源是晋药的根本。山西是中药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特别是大宗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农业更是蓬勃发展。200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标志着山西中药产业正式迈进规范化、现代化。振东将把握“山西中药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中药农业发展,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让晋药东山再起,把晋药发扬光大!

安道昌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变化,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9年,中国第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批准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性实践,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组织实施的重要举措。

黄芪

黄芪是中药方剂中的大宗药材,素有“十药九芪”之称,全国年需求量大约在1-2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加快及中药材出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排毒排脓、利水退肿作用。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耐涝。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7-02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这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的约束,仅仅依靠农业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辽宁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辽宁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农村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省有农村工业企业13.19万户,从业人员205.15万,实现增加值2 136.51亿元,总产值8 849.86亿元,营业收入8 040.23亿元,利润总额477.70亿元。产业集聚集中发展的趋势明显。截至2007年9月底,辽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05个,集聚了13 174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有乡镇企业园区455个,园区企业数42 953个,从业人员120.56万,企业总产值5 012.76亿元。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总量,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辽宁农村工业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7年辽宁农村工业无论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还是总产值,与广东等省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辽宁农村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江苏的1/2,不及浙江的1/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4、江苏的1/5、浙江的16.8%;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59.2%,江苏的22.8%,浙江的22.1%。

从规模工业企业情况看,2007年辽宁农村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70%、江苏的33%、浙江的26.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34.1%、江苏的30.2%、浙江的23.7%;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63.6%,江苏的25.9%,浙江的28.1%。

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辽宁农村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发展滞后,辽宁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对行业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高。布局分散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如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大了环境成本。而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新路子,对辽宁农村工业是一个严峻挑战。

3.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辽宁农村工业多是“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工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产业初级、产品低档的结构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制约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村工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改善。目前缺乏具有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已有的政策有些也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农村工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土地等要素短缺也给一些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此外,包括信用体系在内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工业发展。

(一)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企业组织形式既指单个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设置等,也包括服务于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组织体。在当代经济社会,企业组织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而主要是指由若干单位企业组成的一体化的现代工商企业,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框架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组织体。

根据国际经验和辽宁实际,进行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指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当然,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其次,需要合适的行业。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存在的基础是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在规模经济前提下,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即能够将生产工序分成若干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承担者完成的产品生产行业,如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第三,要考虑农村当地条件,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由于劳动力素质低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适宜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各种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农村工业发达地区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产业集群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对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加快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篇11

如何加强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农信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竞争力。

一、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信用社最活跃、最积极、对信用社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信用社发展活力的源泉。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一要建立一套“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只有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以业绩论英雄”,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通过竞争选拔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创造一个令员工敢抓、敢管、敢说、敢干的宽松工作环境,促进信用社实现双赢;三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

二、不断提高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

企业的形象与企业的兴衰、优劣有着直接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是企业巨大的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结合今年省联社提出的“创建良好银行”的倡议,农村信用社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诚信、公平、有序竞争,全力打造“形象好、功能全、辐射面广、服务水平高”的精品网点企业,提高在竟争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一)加强服务环境的建设,提升信用社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布设各类服务设施,设立服务监督电话、监督箱、意见簿等,公开接受客户和社会的监督,处处让人感觉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出企业形象系统工程,全面统一外观标识和网点内外环境,统一各营业网点的形象。

(二)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规范服务先进单位”工作力度,以点带面,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细节做起”的服务要求,严格执行服务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用“快捷、准确、安全、方便”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态度。

三、不断提高竞争力

要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建立一种制度,营造一种氛围,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让员工与事业同步成长,利用一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竞争中激发学习的渴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

首先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谈理想、讲信念、学典型来引导员工认识本职岗位的社会价值,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信用社职业道德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深入开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务实、创新奉献”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和鼓励员工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观念,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篇1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与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时,可利用通过课前预习储备知识、课内分组自学、探究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展示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调查临沂农业结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将学生分组,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老师已经在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洞庭湖沿岸等图片中藏宝。(宝:农业生产部门及原因。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教师讲解:假如你是一位农业专家,在以上这些区域应该分别规划哪种农业生产部门?为什么?(我的农场我做主)

学生淘宝: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分组进行。

学生析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淘宝、析宝,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理解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规划和选择,对“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为下面更具体的系统分析、更深层次地了解掌握打下基础。

教师补充: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区具体情况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地”理解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如在农业生产中指从各地区的光、热、水、土、生物、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具体条件、生产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和国民经济需要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结构,以获得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拓展延伸:教师趁热打铁,请同学们判断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东北平原应该发展的农业部门。

学生回答:内蒙古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大兴安岭适宜发展林业。

教师提问:假如现在将三个地区的农业部门颠倒,如内蒙古地区发展林业,大兴安岭地区发展种植业,东北平原发展畜牧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内蒙古高原因为在大兴安岭以西,降水少,无法生长森林;大兴安岭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对东北平原是否可以发展畜牧业,学生之间有争议。从自然条件上,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能认识到,这样做会浪费土地这个大宝物,因为我国是个人均耕地少的国家,这样做不能发挥东北平原的最大优势。

设计思路:通过以上引导,对因地制宜的自然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了,即对自然环境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才是因地制宜的含义。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的内涵,并在思考与讨论中悟出真谛,在学生享受思维带来乐趣的同时,得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小结承转:通过大家的规划可以认识到原来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农民”,具体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

设计活动,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发展农业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

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

问题假设:如果现在你是一名农民,请说出本地区能种植什么作物?

学生回答: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

阅读图片:教材第102页图4.16“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师引导:出示“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四地宝图。请同学们仔细分析这幅宝图,从中归纳出发展农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议宝:需要考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区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比较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④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教师讲解:现实生活中,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比较常见。请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因地制宜的正例好在什么地方?反例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来改正?除下面给出的例子外,同学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探究活动:教材第103页活动1。

学生议宝:先进行4人小组的讨论。将教材提供的资料以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提出来,在小组间进行分析解决。最后,将自己的事例和观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学生鉴宝:沙漠植树。

赞成观点:在沙漠中种植一些耐旱树种,可以有效防止沙漠面积扩大。

反对观点:在沙漠中种树,违背了自然规律,浪费了水资源,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缺水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非常激烈,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沙漠中种树”到底是正例还是反例,我们暂且不要轻易下定论。课后请大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到时再来进行辩论。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进行议宝,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然后通过鉴宝活动,对“沙漠里种树”这一问题的争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因地制宜的方法。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探究活动2:发展农业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事例引导:①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以盛产桃子著名,因为价格高,所以大量种植,以至于供大于求,再加上储存时间较短,造成价格暴跌,农民只有砍伐桃树。后来发展桃子的深加工,桃子紧缺,价格回涨,农民又纷纷开始种桃树。②临沂郊区某农民原来种植小麦、玉米,后改种蔬菜,由于距离市区很近,因此,每天早上新鲜蔬菜供应早市,很快发家致富。③一大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养殖沂蒙山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他养出的山蝎质量高,引来很多商家的购买。而同村李某不懂技术,养殖的蝎子死亡率高,质量低,损失严重。④我国的玉米每公斤的生产投入大约是一元,而美国的玉米每公斤的投入只有3角,我国农民生产方式还以传统的耕作为主,而美国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这样,哪个国家的玉米在市场上更有优势?

阅读图片:教材第102页图4.17“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这四个事例,各自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问题?并结合课本图片思考,发展农业除了要考虑自然环境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议宝:分组讨论“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设计思路:教师如何让学生明确社会因素的含义以及对农业的影响?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接受知识,而是提供了4个案例。社会因素很抽象,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思考,认识到生活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通过对活生生的例子进行分析,学生对于市场的需求量、农民的技术水平、距离城市与工矿区的距离、农业的设备等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对社会因素的探讨中,体会到了市场的重要性。这样,比让教师教给学生去记忆知识更深刻,更明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及时巩固,实践练习

创设情境:展示教材104页图4. 18,图中的A、B、C三地中A为城市中心、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居住在B、C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B地应选择哪一项?C地选择哪一项?请你给他们出出主意,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活动说明:每组选择一个选项进行分析,并在教材上的图中圈出所选位置。全班一起汇总时,分别让学生到讲台多媒体展示的屏幕上指出本组选址位置并作解释。若出现重复选址,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布局方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各组结论。各小组将本组讨论结果在班上展示,同时接受其它小组的提问。 教师及时点评各组汇报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此活动落实本节难点内容。

拓展创新,开阔视野

学生探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学生畅宝: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2年9月9日报道,位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拉科姆市的克雷家庭农场以玉米迷宫而出名,不久前,农场女主人雷切尔·克雷把农业和二维码这种高科技结合起来,造出了一个面积达2.876万平方米的“二维码”玉米迷宫,成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篇13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顺应时代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发展土肥事业。在这项巨大的艰巨工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同时努力提高认识,迎接更大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抓住发展粮食的机遇,促进地力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其次必须全面落实好测土配方施肥的时机,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土肥先进技术的投入。同时还需要全力抓好现代农业的机遇,应用先进的技术,促进土肥科技创新工作。最后,还需要以肥料登记为主,提高土肥质量的管理工作。

1 土肥基础与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内涵

这些年,不少地区往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农业的统筹规划,造成了对土肥基础的投入和保护不足,造成了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对土肥基础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保证整个农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1.1 土肥基础具有双重属性

首先是量性,也就是必须首先保证具备一定数量的土地面积。没有足够的土地面积,我们也就无从谈起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但是仅仅具备数量还不行,我们还必须重视农业的质量,也就是质性。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具备一个不受污染,生态得到保护、土壤物理化学性能协调、水肥气热协调、肥力较高、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资源。因此只有土肥基础具备了这双重属性,才能被称为土肥基础牢固,努力协调其它诸多因素的作用,我们就能确保整个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前景。

1.2 土肥基础与持续发展农业的特征分析

首先要强调土肥基础的整体性。土肥基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块土和一把肥料这样的小事。拿土来说,这包括有砾、砂粒、粘粒,还包括各种微生物菌群以及细小动物等,甚至还包括有机物质以及植物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和营养元素,还有水分、热量和空气等。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农业生产也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忽视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行,都会对持续发展农业的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农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否持续地发展,土肥基础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土肥基础优势,农业的持续发展将会面临众多难题。当然,失去了良性的持续的农业生产活动,土肥这个基础必然会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协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诸多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促进农业的整体协调持续发展。土肥基础也具有协调性特征。指的是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微生物、化学、物理诸因素相互协调在一起,这样才能称得上良好的土壤环境。在土肥基础建设的过程中,一旦各个因素不能协调有序,组成合力,将会对土肥基础作用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制约整个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2 土肥基础对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作用

2.1 重视土肥基础作用是发展低碳农业,促进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

土壤贮存的有机碳量一般会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75%,其主要的有机质储存在土壤里。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土壤碳汇的关键指标。经研究得出结论,优良的耕作方式可以大大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促进土壤碳汇容量的改善。据有关专家估算,如果我国1.2亿hm2耕地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够提高1%,那么土壤大概可以固定27亿t有机碳。有研究表明,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很明显的作用,能够促进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化肥用量。反之,采用不当的农业耕作方式,比如过量使用化肥,就会促进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继而将会向大气中大量排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速温室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由耕地这块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9%。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建立优良的农业生产系统,这样能够大大缩减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技术,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逐步实施生态农业,既能大大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又能降低化肥生产以及化肥施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放污染。

2.2 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土肥基础重要性的科学理念

土肥基础的重要性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发展观等科学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土肥工作正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工作重心,同时也是我们土肥工作重中之重,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测土配方施肥根据的就是土壤测试结果,结合田间试验,综合考虑农业生产要求和作物需肥规律等,确保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前提下,合适搭配氮磷钾等各类肥料数量和配比,选择适宜时间合理施肥。农业八字宪法里把“土”、“肥”放在首位,足以显现其重要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土肥又作为农业最底层的基础。农作物的载体在于土壤,在很长时间里,人民群众依靠的衣食住行等都需要从土壤这个载体来获得。一定程度上而言,土肥基础的好坏,和农作物的品质、产量、经济效益和生产成本等都息息相关。它直接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加强土肥基础重要性的建议

3.1 健全土肥机构,加强专职土肥人员的素质培养

基层单位也需要提供专职的土肥人员,最大限度抓好土肥工作。通过定期对土壤营养进行诊断,用来指导生产,确保因土施肥。土肥站努力定期加强对耕地的营养诊断,做出适宜的配肥计划。而肥料公司根据土肥站提供的计划向生产单位提供优良的化肥。为了更好的保证土肥效果,土肥机构和肥料公司必须相互配合,确保更好地协作和配合。

3.2 调整化肥结构,努力确保化肥利用效率

确保化肥总量的稳定的前提下,优化结构,确保优良的品质,努力从生产源头上调整化肥品种结构,满足肥料发展方向,实现“高浓、复合、专用”的目标。在资源利用方面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充分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帮助农民制定购肥计划,实现科学用肥,最终实现优化施肥品种结果、促进增长增收的效果。

3.3 大力开发有机肥料,培养地力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有机肥料的广泛参与,总结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概况“种、养、积、造、还”,指的是种好绿肥,养禽积肥,积累农家肥,实施秸秆还田。其次,还需要大力发展绿肥。在寒冷的冬季,更是需要重视发展水田绿肥,果园和棉田等可以套种豆科绿肥。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培肥地力。再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沼肥。借助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沼渣和沼液的肥料功能。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借助商品有机肥的应用。一般来说,商品有机肥含有20%以上的有机质和养分。在农作物使用商品有机肥,既能增产增收,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3.4 建立健全有关法规

因为地力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地力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持续发展农业。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力度保护土地资源,确保耕地不被其它用途所占,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民提高对土地的投入。这些年,各地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基本农田的措施,这对保护土地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把土地保护纳入法律的范畴内,从根本上保障土地资源,促进农民改良土壤进程,确保土肥基础的地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