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影发展的阶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纳达尔 发球 技战术
在发球阶段,发球可以直接得分也可以通过发球的战略战术为第三拍得分创造机会。网球比赛每一分的竞技过程中,比赛双方运动员发球战略战术是网球比赛的重要得分手段。发球质量的高低以及发球阶段的技战术应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反映一名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指标。纳达尔在红土网球比赛中称雄多年,而且也在硬地和草地顶级赛事中获得冠军。本文通过对纳达尔在比赛中发球的研究,探讨其发球阶段的个性化技战术应用特点以及规律。
一、纳达尔发球一发落点分析
由表1可知,纳达尔一发落点都明显的呈现出右区发内角,左区发外角,具有右内左外的战术特点即发球发向对手的反手位。目前网球选手大部分是右手持拍,发球角度右内左外的特点可以迫使对手使用反手进行接发球,使对手接发球失误或者是降低对手接发球回球的质量,为自己在第三拍的进攻奠定优势。纳达尔的这种发球落点的特点使对手使用击球较弱的反手击球,对手为了提高接发球的安全指数,一般会把球回击到中路或斜线,纳达尔是左手持拍选手,回球到纳达尔的正手位,形成了纳达尔的正手进攻对手的反手。以自己的长处攻打对手的短处,大大提高了进攻力度,增加对手的失误,从而顺利赢得这一分。在比赛中这种现象经常出现,是纳达尔的惯用模式。
通过表1中关于中路的数据可知,纳达尔在硬地比赛中一发发到中路的比例比红土场地多,红土比赛中一发发向两个角的比例都多于中路,说明纳达尔在红土赛事中对发球角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硬地比赛中,网球的速度比红土场地的快。增加发球的速度对发球得分的非常有效,纳达尔的一发速度有所提高,但是一发落点就没有那么刁钻了,这样可以在硬地比赛中更容易保证自己的发球局不被破发。在红土比赛中,由于红土对网球的摩擦力比较大,增加发球速度对发球效果的作用没有硬地那么明显,所以,纳达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加了一发发球的旋转速度,一定程度上即保证了发球的安全性,又可以追求发球落点。因此在摩擦系数比较大的红土地,增加球的旋转,可以较容易地保住自己的发球局。
二、纳达尔二发落点分析
由表2可知,纳达尔在二发中路的落点相对多一点;其次纳达尔具有右区二发以中路和内角为主,左区二发以中路和外角为主的特点。二发是以追求发球的稳定性为目的,稳定的二发成功率是主要战术意图。二发发中路的区域落点选择性广,因此二发的中路落点比例相对较多。在保证二发成功率的基础上然后采取一些战术,避免对手的发球抢攻,失去发球的主动地位。从而形成了右区二发内角,左区二发外角的特点。二发发右区内角和左区外角一般是发到对手的反手位,反手进攻能力稍弱,降低接发球的进攻。而且二发增加的发球的旋转速度,发球的方向路线不定,使接发球很难接力攻击。纳达尔二发主要特点是首先保证二发的成功率然后是二发发向对手的接发球较弱一侧即反手位,使二发兼具了稳定性与威胁性。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55-1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从1995年即“九五”计划时就正式提出,到现在已有15年时间。“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三个“新”:新的高度,“规划建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到了整个“十二五”期间发展主线的高度;新的广度,“规划建议”把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统揽包括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的改善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新的深度,“规划建议”提出发展方式转变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明确的路径、明确的措施,更深入,更系统,更完善。这三个“新”,着力点就是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2 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策略
准确认识吉林省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发展中积累,在调整中发展,乃是当前吉林省的首选战略。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防止四种倾向。
一是正确处理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防止思想松懈倾向。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没有发展的积累,就没有调整发展方式的动能。当前吉林省不能放松加快发展的步伐,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心无旁骛地、专心致志地、殚精竭虑地去筹发展之策、谋发展之计、践发展之行、干发展之事,按照近年来吉林省发展的好势头,再持续快速发展三五年。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防止等靠要的倾向。发展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积累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富民,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民生是第一目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坚持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在确保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努力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成果,使推动发展成为永恒的主题,使改善民生成为工作常态,使发展的过程成为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的过程。要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通过办好民生实事进一步扩大内需,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得到实惠、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改善民生不简单等同于涨工资、增福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防止等靠要的思想,既要眼睛向上,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又要眼睛向下,靠发展、靠调整支出结构,更要眼睛向内,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同时,量财施政、量力而行、倾力而为,切不能一轰而上盲目攀比,等政策、靠财政、要资金。要统筹政策措施,实现各方面利益兼顾;要统筹资源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统筹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坚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把居民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全民创业、重商富民,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拉动力量,进而实现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三是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防止转弯过急的倾向。为实现既保持短期经济较快增长、又使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充分利用经济调整期带来的转型契机,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作为动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回升的好形势,着力夯实支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稳固基础,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以内需拉动为主导、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集约内涵发展为特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发展新引擎,促进吉林省经济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
动画电影常以夸张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视觉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可以称为动画电影的外在吸引力。与此相对的是动画电影的内在吸引力,通常是指电影中的剧情安排和故事内容。视觉的冲击对于观众来讲是震撼与短暂的,而剧情故事的呈现对于观众来讲却是深入与持久的,在评价一部动画电影是否感动到观众、是否成功时,更看重的无疑是影片中剧情内容的设计与时间安排,即内在的吸引力。动画电影的剧情结构都可以大致划分为开始――――结尾三部分,一部通常只有90分钟左右的动画电影,时间的设定则成为剧情设计的限制因素。优秀的动画电影,往往可以利用时间设定的限制,有所侧重地安排剧情内容,进而展现出精彩的剧情安排与设计能力,让观众在观看动画电影时得到充分的内心互动体验,在动画电影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尽情畅游。所以,研究剧情进展的时间设定规律可以更好的把握动画电影内在吸引力的特性,进而为今后动画电影的设计创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一、动画电影时间设定研究的可行性
动画电影相对于真人电影而言,它的观众群体是有限的。真人电影也就是广义上的电影,它的观众范围可以覆盖到大部分年龄段,而动画电影,由于其制作形式的和故事内容的限制,吸引的观众范围相对更年轻化一些。而且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都要比真人电影多,这就使得动画电影的制作数量很低。2010年美国生产动画电影有62部,只占所有影片总量的22%,但是动画电影却以22%的比例占据了最卖座电影份额的50%,这就说明强大的吸引力是动画电影的一个独特和重要的特征。并且从对观看电影的观众(因为某些原因,非自愿观看的观众不在研究范围内)行为研究中可以看到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同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真人电影《盗梦空间》,有些观众视为经典,有些观众却难以理解其剧情和镜头空间的转换以致中途退场。但是在观看动画电影时这种情况则极其少见,大多数动画电影观众几乎都不容易走神。就像一些评论写的:“……不知道是不是动画片的缘故,3D效果十分好,加上超快节奏和笑点不断,让中途去厕所的朋友‘牺牲’颇大。”①在观看一部动画电影时没有任何类似的说明告诉观众在观看动画电影时应该怎样做,可是在观影中观众却经常会有一些同样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影片开始时观众会有期待、疑惑等潜意识心理行为,随着影片时间的发展观众又会逐步进入到电影剧情所构架的虚拟电影世界当中。根据作者本人的研究观察此时观众即便被其他事情干扰,大多数观众的视线还是难以离开动画影片。
当然如果对动画电影进行分析,许多人也许会认为这些都是剧情的魅力或是导演与编剧们的功劳,他们通过打造跌宕起伏、滑稽有趣的剧本来吸引观众并抓住观众的内心。(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文中所指的剧本只是动画电影方面,而不是电视剧动画和试验动画,后两者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即便是再优秀的电影剧本也有它的局限性,一部动画电影其剧本通常都要符合90分钟左右的这个时间范围,甚至要为此做出必要的修改与删减。所以如何处理动画电影中时间与影片剧情发展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微妙了,本文作者认为恰恰是因为这个关系才导致了观看动画电影时观众行为的一致性。
二、动画电影剧情的时间设定规律分析
为了证明动画电影中剧情发展与时间设定规律的微妙关系,本文就以一部由美国梦工场出品的时长1小时37分钟50秒的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为研究对象。按照本文的研究内容按将该电影的剧情发展划分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开始阶段(00:00:33至00:07:30),第二部分是深入展开阶段(00:09:35至00:13:12),第三部分是(00:13:12),第四阶段是故事阶段(00:59:56至01:04:47),第五部分是矛盾解决阶段(01:12:52至01:25:25),第六部分是完结阶段(01:25:25―01:28:52)。
这6个部分是遵循着动画剧本创作的结构设计原理来进行划分的,首先是动画影片的开端设计(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其次是动画影片的脉络设计(也就是整体布局),再次是动画影片的矛盾冲突设计,最后是动画影片的结局设计。该划分正是诱导观众行为的关键所在,根据字面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在一部动画电影中开始要有故事元素的交代,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环境中,接着展开故事脉络并做一些铺垫,然后步入故事冲突阶段,最终矛盾开始爆发,紧接着开始解决矛盾,最后交代影片的结局。下面对《驯龙高手》进行进一步的剖析,观察这部影片中6个部分对应的剧情内容与时间设定。
1.故事开始阶段(约8分钟),对应的电影剧情内容是展现主要人物并交代故事背景,观众的反应是比较有兴致的。在该阶段开始就是紧张的战斗,并且交代了主要矛盾,很能吸引观众。
2.故事深入阶段(约5分钟),对应的电影剧情是开始消灭龙的计划,观众的反应是注意力开始进入到电影中。该阶段为影片接下来的发展作铺垫。
3.矛盾显现阶段(约第13分钟),对应的电影剧情是主角与龙的各种奇遇,观众此时感到影片紧张且有趣,并产生期待。在该阶段影片的脉络逐渐清楚。
4.故事阶段(约6分钟),对应的电影剧情是大家合力对付凶残巨龙,观众不断地产生紧张、好奇等情绪。该阶段是观众情绪化最强烈的阶段,观众内心已经完全与影片形成互动。
5.矛盾解决阶段(约15分钟),对应的电影剧情是与巨龙的战斗并最终获胜,此时观众的神经始终被电影牵引着。该阶段是影片又一个阶段。
6.完结阶段(约4分钟),对应的影片剧情是交代主角的生死,此时观众们紧绷的心终于释怀。该阶段是故事的结尾。
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划分影片的6个剧情阶段与时间设定和观众反应的对应关系,这6个情节点对于动画电影观众的吸引力是绝对的。重点在于6个时间点的设定与6个剧情发展阶段在整部影片上的关系就像6个大小不同的圆有节奏地散落在一条直线上。根据时间的长短,圆对应的大小也就不同,时间越长则圆形面积越大。圆的位置就是每一剧情阶段在时间上对应的位置,它们有序地排列着,有疏有密、有弱有强,具有符合艺术美的节奏感。这种排列可以总结如下。
1.动画电影一开场就进入了第一阶段,时间在6到8分钟左右。这时的观众比较有耐心,想看看影片接下来的内容,但这一段时间不会太长。如果在6到8分钟的时间即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内影片没有达到第一阶段应该交代的效果,那么观众就要产生无聊的情绪了。
2.紧接着在影片的大约9到14分钟左右就要进入第二阶段,紧接着剧情深入开展,在这一时间段内一定会出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或是转折性的事件。这时观众会产生疑惑、未知的心里感觉,一般都会比较聚精会神。这短短5分钟左右的时间虽然短,却是重要的过渡阶段。
3.在影片进行到13分钟左右的时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时的观众精神高度集中在电影上。因为这一时刻是矛盾出现的阶段,也为后续影片的故事发展确立方向与目标。强调注意的是,第三阶段并不是一个时间段而是一个时间点,因为在大约13分钟之后动画影片的剧情发展便会进入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阶段,也就是继续进行剧情的铺垫和深入发展阶段,直到矛盾不可调和时一并爆发出来。
4.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阶段了,也是矛盾爆发的阶段。它绝对会出现在影片的59分钟左右,也就是整部影片的2/3处。这时是观众注意力下降比较严重的时间段,而这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要再抓回观众的注意力。这个时间段一般为6分钟左右。
5.在1小时12分左右,影片进入到矛盾解决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解决问题并对结尾进行铺垫的过程。观众在这一时间段通常是憋着一股劲在观看,有内心一直被影片剧情所牵引的感觉。这一阶段一般约有15分钟,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少了感觉不过瘾,多了就会显得拖沓。
6.最后4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影片的完结阶段,也是观众最希望看到的故事结局阶段。在该阶段观众的心理活动是最统一、最明显的,因为动画电影在题材上的局限性,影片的结局基本上都是美满的。所以可以发现大多数观众在这一刻的表情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一丝欣慰与感动。
因此,产生观看动画电影时观众行为上的相似性的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电影剧情阶段在时间发展中的巧妙安排与设计。需要强调的是,关键不在于6个剧情阶段,而在于6个剧情阶段所处于的影片时间上的顺序与位置,这一切都是以时间来划分的。本文作者认为这并不是某一部动画影片的特例,而是一个较普遍的规律,是能吸引大多数观众的动画影片的时间规律。现在热门的商业动画电影的剧情结构几乎都可以与以上6个时间段相互对应,所以可以证实动画电影中剧情的时间设定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三、结 语
剧情的时间设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自觉地把心理感应调整到了一个时间点,时间点一到就要相应的出现某种心理反应,如果影片的效果没有符合这一时间点,那么观众就不会有相应的反应与感觉,就会造成困惑。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正确的故事,过早或过晚都不行。总之,动画电影中剧情的时间设定对于观众在观看动画电影时的心理行为有着绝对密切的联系。本文虽然总结出一些特点与规律,但由于分析的方法和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画电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寻求到了平衡,并通过内在的吸引力升华了动画影片的感染力。而通过本文对动画电影中剧情的时间设定规律研究,则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动画电影中的感染力是如何体现,也为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性与科学的理论依据。
注释:
① 苜蓿:《〈马达加斯加3〉,勾起你忘怀的简单的快乐》,《江门日报》,2012年6月29日,http://.cn/c/2012/06/29/09/c_1251546.shtml。
[参考文献]
[1] 彭玲.动画创作与创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莫林・弗尼斯.动画概论[M].方丽,李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48-01
一、电影分级制度
世界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以电影分级制最为普及,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电影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美、日、韩、英以及我国港台地区,都采用电影分级制度。参照国情、业界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每个国家或地区都进行了合理的级别划分,以适应观影群体,达到保护观影者尤其是保护未成年利益的目的。电影分级制自身的确有着很多优点,诸如促进电影创作生产的丰富与类型化的发展;有利于保证电影人艺术创作的自由;有利于拓展电影制片业发掘题材的发展空间;促进市场规范的繁荣发展;推动电影产业化进程等。
二、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所谓电影审查制度是指:电影监管部门按着相关的审查标准对于各类电影片的影片内容、艺术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把关,“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2002年《电影管理条例》的实施,即明确了我国施行电影审查制度。条例对于电影审查主题、内容、标准、程序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属于事先审查制,具有统一的审查机构,明确的审查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程序。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约束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的行为,保证了我国电影作品出品的质量和合法性,该制度的运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我国现行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缺陷大致表现为:电影审查时间长,影响影片档期;约束电影人艺术自由,造成艺术折扣等。这些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主管部门有效的解决,对于新时期我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现如今电影受众精神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满足都带来了不少不良影响。
三、电影分级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但是否认可分级制,就一定要推行?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电影分级制的确有着很多优势,但是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过渡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中国复杂的国情决定现阶段电影分级制并不适宜推行,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分级制的可行性:
(一)我国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方面差异都比较大。中国现阶段人民贫富差距大,从地域来看,东西差异大,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并不均衡。如果要推行电影分级制度,需要考量均衡的因素还有很多。
(二)法制环境。我国的法律法规一直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努力过程中,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关于知识产权方面,尤其是电影相关的专门立法和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对此重视起来,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等这些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来说,还有很大可以发展的空间。如果现阶段一定要推行电影分级制,首要的工作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当然还要保证强有力的执法,显然,现阶段还达不到要求的条件。
中图分类号:J9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49-02
电影在美国是最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子媒体形式之一。恐怖电影试图激起观众的恐惧心理,不断地吸引着不同受众。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恐怖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纵观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历史,本文大致把它划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分化期和融合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原始阶段,它从十九世纪末电影的出现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止,也就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默片时期。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传说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搬上银幕,宣告了美国恐怖电影的诞生。随后较有影响力的恐怖电影有《科学怪人》(1910)、《吸血鬼》(1913)、《钟楼驼怪》(1923)、《化身博士》(1920)和《剧院魅影》(1925)等。这一阶段的恐怖电影受舞台剧和魔术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舞台布景和演员化装,题材一般局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魔怪。
第二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阶段, 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和电影制片厂制度的出现,美国电影工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在1931年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了《德拉库拉》和《科学怪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恐怖电影在美国电影产业的地位。紧接着出现的《木乃伊》(1932)、《畸形人》(1932)、《金刚》(1933)和《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以低成本和粗制滥造为特色的B级片在四十年代开始盛行,B级片的出现壮大了美国恐怖片的市场,很多恐怖片都作为B级片来拍摄,深受好评的有《狼人》(1941)、《猫人》(1942)、《与僵尸同行》(1943)和《猎尸者》(1945)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美国恐怖电影题材很多与第一阶段相同,但是电影拍摄及生产逐渐发展成熟。
第三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分化阶段,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的美国恐怖电影不再局限于各种传说及文学中的魔怪,开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并且常常与科幻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拥有巨大破坏力的各种变异怪物开始出现,如《它来自海底》(1955)、《狼蛛》(1955)和《地球与蜘蛛之战》(1958)等。同时,外星人也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题材,如《火星入侵地球》(1953)、《天外夺命花》(1956)和《外星人入侵》(1957)等。六十年代起美国恐怖电影开始表现各种社会恐怖,如表现性格扭曲的人所带来的威胁的《精神病患者》(1960)、《兰闺惊变》(1962)和《蝴蝶》(1965)等,还有表现畸形婴儿的《魔鬼圣婴》(1968)、《它是活尸》(1974)和《活尸归来》(1978)等。另外作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肢解电影(slasher film)从七十年代起蓬勃发展起来,它们通常形象生动地描绘病态杀手如何用残暴的方式悄悄跟踪并杀害一系列受害者,如《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13号星期五》(1980)和《平安夜杀人夜》(1984)等,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混乱和危险。
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不同恐怖题材的融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美国恐怖电影在这一阶段涵盖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一时期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经典恐怖电影的重新阐释,如《兰闺惊变》(1991)、《剧院魅影》(2004)和《蜡像馆》(2005)等,吸血鬼和同性恋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主题,如《夜访吸血鬼》(1991)、《本能》(1992)和《女魔头》(2003)等。灾难恐怖片继续盛行,如《侏罗纪公园》(1993)、《异种》(1995)还有《狂蟒之灾》(1997)。还有一些低预算的心理恐怖片,像《第六感》(1999)、《女巫布莱尔》(1999)和《小岛惊魂》(2001)等由于紧紧抓住观众的恐怖心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人们最大的精神需求。美国恐怖电影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在商业利益的主导下的恐怖电影紧紧抓住观众喜好,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约束,几乎任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焦点乃至人们的常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恐怖电影的取材对象,加上科技与艺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恐怖电影不断开创着新的历史。
二、美国恐怖电影的文化内涵
神话和文学是各种恐怖类型的主要起源,二十世纪开始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为各种恐怖类型的呈现提供了新的平台。从文学到电影,恐怖形象的基础结构并没有改变,它们都是人类解释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同时满足人们理解各种无法控制的抽象事物的心理需求。恐怖电影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及恐怖形象。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了恐怖电影的蓬勃发展。面对突然降临的生活灾难,让人们彻底地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恐怖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某种精神寄托与逃避现实的方式。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激发了民众对恐怖电影的狂热,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恐惧不断地投射到恐怖电影中,各种血腥场景映射了现实战争的恐怖,而科学怪人那种死后的畸形重生则成为了部分与死亡恐惧相抗衡的心理慰藉。
美国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的,正准备好迎接美好新生活的美国民众发现美国又卷入了朝鲜战争和与苏联的冷战,他们的生活仍然处于各种恐怖阴影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向人们证实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对核武器的担忧使得各种拥有原子弹一样破坏力的变异怪兽不断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中。同时处于冷战状态下的美国民众对另类意识形态的恐惧,也被反映到恐怖电影中,能控制人的思想的危险外星人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类型。
六七时年代开始物质繁荣下的美国的社会问题成为恐怖电影关注的主题。对现代科技和生育的焦虑,以及对堕胎问题的争议导致了恐怖电影里各种变异婴儿的出现。性格扭曲的人对社会的威胁也成为流行的恐怖主题,引发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还有一些恐怖电影以血腥恐怖的形式讽刺了资本主义下的金钱崇拜。另外恐怖电影中虐待杀害妻子与儿童的情节,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男性的压力与焦虑。
八十年代艾滋病的出现复苏了以往人们对吸血鬼和同性恋的恐怖心理,而吸血鬼不死的形象又为惊慌失措的大众提供了一种护身符式的心理安慰。吸血鬼的形象又再次出现在美国恐怖电影历史舞台中。此外美国恐怖片还反映了消费社会下的心理危机,如《搏击俱乐部》(1999)还有《美国狂魔》(2000)。在极其文明的生活方式下,人类竟然倒退到了最原始的争斗与砍杀中。这些恐怖电影思考了人的本性,探讨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揭示了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潜伏的危机。
三、总结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构成世界观、价值观、行为甚至是认同性的材料。如何理解分析媒体文本对人们了解时代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美国作为一个电影输出大国,其恐怖电影也占据着大量的文化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理解美国恐怖电影的历史及其恐怖类型,受众就能在欣赏同时提高认识水平,在恐怖的表象下深入思考,发掘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体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Kellner,Douglas. Media Culture: Culture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Routledge,1995.
[2]Skal, Robert.Movie-Made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Mov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3]Whetmore Edward Jay. Mediamerica: Form, Content, and Consequ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4]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