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发展潜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54-0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渐入人心,现在某一地区或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往往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量了,而是日益重视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制度的革新、价值的分配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而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能,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为了促进成渝经济圈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认清重庆和成都各自经济发展的现状之外,有必要分析重庆和成都各自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将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对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并在分析存在差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潜力及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辞海》对潜力一词的解释为:隐蔽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力必须在抢抓机遇的情况下,才能使这种潜能得以发挥,迸发出活力。郭亚军[1]等人认为,区域发展潜力区域复合系统(是指一定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其支撑体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袁晓龙[2]则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取决于需求的潜力、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成本等等。而朱钰[3]等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应该来自地区发展势头、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地区发展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文化教育卫生因素、科研水平因素和资源因素等方面。
二、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
在收集相关数据后,为了使重庆和成都的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的相关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分别将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各自选取一些代表指标并进行量化。具体为:在经济发展势头因素下选取人均GDP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贡献率、当年引进外资数量等指标;在经济发展效率因素下选取人均工业企业总产值、万元产值能耗量等指标;在环境状况因素下选取森林覆盖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等指标;在基础设施因素下选取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电信量等指标;在文化教育卫生因素下选取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等指标;在科研发展水平因素下选取百万人专利申请数指标;在资源供给因素下选取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等指标。
根据以上选取指标,通过查阅《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成都市统计年鉴》、《成都市水资源公报》等资料整理,我们得出在经济发展势头的影响因素中,在人均GDP的增长率方面,重庆2002―2006年人均GDP的增长率分别为12.13%、13.62%、17.95%、13.13%和12.66%,而同期成都为10.54%、10.78%、15.13%、6.23%和13.77%;在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13.5%、15%、17.2%、18.9%和21.3%,而成都为10.94%、11.55%、12.57%、15.43%和17.78%;在第三产业贡献率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44.8%、44.6%、42.8%、43.9%和44.8%,而同期成都的该指标分别为45.9%、45.89%、45.5%、49.82%和48.85%;在当年引进外资数量(万美元)方面,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为45 034、56 654、68 214、70 423和87 667,而同期成都的该项数据分别为36 700、50 000、33 000、55 000和76 000;在经济发展效率影响因素中,人均工业企业总产值,2002―2006年间,重庆分别为3 944.90元、5 076.49元、6 814.79元、7 970.15元和10 048.03元,而同期成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5 814.4元、64 19.5元、7 452.2元、6 999.3元和8 371.1元;在万元产值能耗量(以吨标准煤为单位)2002―2005年间,重庆分别为1.28、1.19、1.18、1.26,而成都为1.04、0.98、1.00、1.02;在生态状况影响因素中,2002―2006年间,重庆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5%、27.1%、27.14%、30.0%、32% ,而成都2003―2005年的数据为29.3%、36.1%和36.5%,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重庆分别为89.36%、89.86&%、93.41%、93.66%、93.9%,而成都为100.00%、95.31%、95.58%、96.19%、97.88%;在基础设施状况影响因素中,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指标,在2002―2005年间,重庆分别为0.49、0.71、0.87、0.91,而成都在2002―2006年间的数据为2.89、2.89、3.61、3.61、3.61,人均电信量,2002―2006年间,重庆分别为254.21元、360.43元、506.46元、629.82元和823.64元,而成都分别为691.31元、725.84元、776.64元、820.68元和878.19元;在文化教育卫生影响因素中,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采取第四次[1990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抽样调查的数据),重庆分别为1 070人和2 819人,成都的数据分别为3 193人、7 237人和9 475(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人,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2002―2006年间,重庆为126.51元、137.20元、158.34元、191.41元、245.83元,而成都2002年的数据为157.81元,2004―2006年的数据为182.60元、195.56元和249.32元,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2002―2006年间,重庆为2.52人、2.47人、2.46人、2.51人、2.49人,而成都为5.93人、5.94人、5.95人、5.91人和5.98人;在科研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中,百万人专利申请数,在2002―2006年间,重庆为100.90件、146.61件、164.46件、197.53件和202.29件,而成都为316件、399.21件、408.04件、669.21件和817.84件;在资源供给影响因素中,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分别为2 742.95、2 599.15、2 075.06、1 660.22、1 089.25,而成都为628.60、637.93、683.12、704.88、553.38。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在2002―2006年间,重庆的数据为377.88、379.85、381.57、384.59、388.20,而成都的数据为827、836、849、864、882。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发展势头因素下,重庆在人均GDP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方面高于成都,而成都市在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当年引进外资数量方面要高于重庆。而在经济发展效率因素下,在人均工业企业总产值方面重庆后劲十足并不断超过成都,但是在万元产值能耗量方面成都要高于重庆。在生态状况因素下,成都在森林覆盖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均高于重庆。在基础设施因素下,成都在高速公路密度和人均电信量方面均高于重庆。在文化教育、卫生因素下,成都在每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数、人均地方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以及千人医务专业人员数方面都高于重庆。在科研发展水平方面成都高于重庆。在资源供给因素下,重庆人均水资源量高于成都,在人口密度方面也低于成都。
三、发展潜力存在差距的原因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就目前而言重庆众多的经济发展潜力指标均低于成都,说明重庆的经济发展还弱于成都。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严重。重庆作为一个老牌的重工业城市,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对GDP的贡献较大。而现代服务业却发展相对滞后。另外,重庆农村人口占多数,三农问题依然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贡献率、万元产值能耗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森林覆盖率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
2.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重庆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地貌。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因而,重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气候宜人、地势平坦,交通四通八达。因而影响了重庆经济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指标。
3.发展导向所致。重庆在直辖之前,四川省政府预料到重庆划为直辖市具有必然性,在投资开发建设及科技教育方面,更多地把资源向成都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4.社会历史原因。我们知道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在种种的社会历史原因下,重庆的外来移民较多,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在发展经济时不利于形成发展的合力。
四、对策及结论
结合以上对重庆和成都经济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比较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为了促进重庆经济有好有快发展,更好地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带动和拉动作用。笔者认为重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一方面,在搞好工业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名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延长与工业相配套的服务业链条,逐步引导服务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完善生态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并从税收体系上对发展绿色经济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求工业企业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搞好资源的节约、回收和再利用。
3.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优化创业投资环境。一方面,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经费、科技和人才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培育优势资源、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同时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4.进一步提高科研发展水平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企业和科研院所机构层面给予政策、物质和精神激励,逐步形成科技基础设施完善、成果转化便捷、人才支撑有力的新型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有创新意识,要扩大产品研发的经费投入,在企业内部营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创新技能。同时要重视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5.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方面,政府应搞好城乡和产业规划,不断推动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把城乡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和回乡创业投资的制度障碍;同时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在农村的覆盖面,农民享有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亚军,董会娟,王杨.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并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环保产业与低碳经济具有关联性,即环保产业越发达,对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及其内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二者关联性高,并呈正相关关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谓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较高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
6、碳汇林业。“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进而抵消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7、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根据本文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从表1上述国家2009年GDP总量看,美国和日本超过中国,但2010年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据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比较,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
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达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和配套现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它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数字经济强调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
越南工商会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大约有40%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自2010年至今,越南互联网用户占据人口总数30%,连续多年跻身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前20个国家名单。预计到2020年,越南互联网用户可能提升到占人口总数的45-50%。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
丽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丽水市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对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为丽水市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首先以丽水市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由皮尔逊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经众多统计学家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在建立县城单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响县域乡镇地域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对各县城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2011年丽水市13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为镇域户籍人口、县域暂住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镇域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对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可见提取三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间分布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分析主因子含义,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户籍人口、镇域暂住人口、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区绿化面积及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可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空间分布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松阳县、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面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可命名为传统产业因子。其值排名为遂昌县、龙泉市、青田县、莲都区、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松阳县、云和县。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以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子。其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遂昌县。
三、发展潜力评估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莲都区是丽水市综合发展潜力最强,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条件较差。
参考文献: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