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航天航空概论

航天航空概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航天航空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航天航空概论

篇1

一、收录汉语外来语的必要性与权威性

外来语指某语言直接或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新词语。英语被公认为是国际性语言,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曾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牛津英语词典收录新词的原则是单词使用时间一般是10年的单词。所以被收录到词典中的词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是权威的。

二、新增汉语外来语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范围涵盖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网络热词、科技等方面。本文列举了1994年以来几个被收录到知名辞典中的新增汉语外来语。

1.做正式语的汉语外来语

(1)Taikonaut(宇航员)

这个词在1998年就已经被使用过,之后被熟知是因为许多英语新媒体组织用它来报道中国的宇航员。现如今,这个词已经被收录于朗文词典和牛津词典。

2003年,中国将宇航员杨利伟和其搭乘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向外太空后,新华社使用这个单词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进行了报道,之后“Taikonaut”这个词就开始广为流传。此词在5年后才真正热起来,究其原因是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之快深受国内外瞩目。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备受关注是必然的,当然这也鼓励着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冲向另一个高峰。

(2)Laogai(劳改)

1994年《简明牛津英语辞典》收入了“Laogai”一词。2003年版的《牛津英语短语和寓言词典》对“Laogai”词条作了进一步解释:“中国的劳教所系统。”《麦克米伦英语词典》也收录了“Laogai”这一词条:“英语中已知首用于1983年,指中国由劳教所网络组成的惩戒体制。”

(3)Guanxi(关系)

作为被收入牛津词典最出名的中文音译词,《牛津英语词典》对“Guanxi”的释义是:“源于中国普通话,字面上理解和‘联系’是一个意思,特指在中国有助于商业活动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网络系统、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

说起这个词,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文化里特殊的人情理念。中国人特别重视“关系”,重情重义。然而这种感情在某些人群中逐渐变得畸形,“关系”帮助许多人得到了本不该属于他的东西,而“关系”中总会牵扯着太多社会的阴暗面。

2.做俚语的汉语外来语

(1)no zuo no die:Means if you don't do stupid things, they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 in the ass.

(2)you can you up:If you can do it then you should go up and do it. It's used against people who criticize others' work, especially when the criticizer it not that much better.

(均摘自美国俚语词典)

一般被用作俚语的汉语外来语都是中式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从释义来看,这些句子的意义完全借自于中文意义,且带有明显汉语拼音特点。从结构来看,这些汉语外来语的词汇特点是有中文发音和英文后缀以确定本词的词性。从此趋势来看,中式英语将不再仅仅是翻译成英文去适应外国人,而是让外国人学习并了解中国词汇。

目前,中国备受关注。因此不管是做俚语的汉语外来语,还是做正式语的汉语外来语,当它们被收录到词典中的时候,也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时候。

三、汉语外来语带来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发现,本文所列举的汉语外来语几乎全部是为人所熟知的,而且还有被调查者可以列举出许多未提供的汉语外来语。超过60%的人认为,汉语外来语被收录到英文辞典里,体现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不断提升,这也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出去的方法。但也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有些精华没有传播出去,个别难登大雅之堂的词汇倒是传播很快,对此深感惋惜。

英语自始至终都是一门开放性语言,它吸收各个国家有历史基础、热度高的词。无论是转移借词还是混合借词,这都体现了英语体系在发展,并不断关注汉语。

语言彰显国力。语言的不断输出是中国国力强盛的表现。中国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影响世界。

(指导教师:方元)

参考文献:

[1]Hebdige,Dick.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M].London:Routledge,197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2

什么是测绘工程

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对数学、物理、计算机的要求都比较高,专业课中常会用到数学和物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而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其他学院的学长问我:“你们测绘要用电脑不?”郁闷得我直翻白眼。测绘专业最需要编程能力,数据处理和一些复杂的运算都要靠编写代码来实现,想要毕业,你至少要会C、C++、C#、Java等编程语言中的一种,还得相当精通才行。

测绘专业的基础课非常多,新生大一入学后要学习测绘学概论,这门课的最大特色就是由五位院士领衔讲授测绘的整体知识:数字测图原理和方法这门课是测绘外业的原理和方法指导课。分两个学期学习地形测量的基础知识,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十几天的集中实习:误差理论和平差方法这门课程学习的是观测误差的处理,主要用在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中……总之课程多多,需要好好学习。

到大三开始,整个学院的所有学生要细分为下面四个方向: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A组)、工程与工业测量(B组)、航天航空测绘专业(C组)、城市空间信息工程(D组)。各方向的课程和课外实习会有一些差异,但每个方向都要求学好3s技术课程,可谓重中之重。

3S技术课程是21世纪测绘的核心,指的是GPS/GNSS(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RS(遥感原理),GIS(地理信息系统)这三门基础课程。随着“北斗”发射,卫星导航纳入我国的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接下来多项政策的扶持,我国3S产业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课程学完之后,随后跟上的就是跑现场实习了。数字测图、大地测量课程结束后集中实习。实习分小组进行,一般几个男生跟一两个女生一组。实习是很辛苦的,女生们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不管你是观测员、跑尺员还是记录员,任务都不轻松,测到哪儿就得把仪器搬到哪儿,无论冬夏,烈日冰雪无阻,测到中途偶尔来阵雨还要给仪器打伞。比较欣慰的是实习环境基本都在校内的坡岭,比那些扛着仪器穿山越岭、披荆斩棘的一线测绘人好多了。野外测绘工作不单是体力劳动,它对脑力劳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比如测量过程中需要迅速检核计算出一些数据控制限差,测量任务完成后还得回去修正数据软件绘图:还有一些课程结束之后需要课程设计类的实践,一般都需要编写代码完成。

在测绘专业,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考试更要好好考,奖学金、保研都得看绩点,绩点越高越有优势,只要挂一门保研就无望了。所以我们测绘学院学风特别好,同学们每天都会去图书馆、自习室占座自习。许多同学大二大三就开始找老师或者研究生学长学姐做项目了,从学习编程、阅读科普文献开始,到自己做软件、,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你成为科研牛人,争取到科技保研的资格。

测绘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大类,除了测绘工程专业这个最大的分支,还可以与其他专业结合,比如测绘专业和地理系结合形成新的地球物理系:再比如我们学校即将在2013年招导航专业,据老师们说,开办导航专业目的是进一步为我国“北斗”二代导航工程培育高端人才。

测绘学院毕业生的去向

我校测绘学院本科就业率这些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我们测绘学院,每年的学生约有400人,其中200多人都会选择就业。我们的就业面广,科研单位、国企,私企都可以去,找工作基本不愁,工资待遇也不低。据我一位师兄说,找工作只要听到月薪四千元以下的单位,掉头就走。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出来大多数都是干工测(B组)的,去向很广,航天航空、交通、铁道、农业、国土资源、海洋、冶金、电力、水利、石油、煤炭、国防、测绘、公安、地震、工程勘察等企事业单位都是不错的去处,本科生一般要先从基层做起,积累几年外业经验之后升成领导走出去。

一般来说,毕业后到国企单位和事业单位比较多,国企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通常转正后收入就有四千以上,是比较有“钱”途的出路,但也比较辛苦。

篇3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

(一)起源和确立

国际上最早重视翻译职业译员培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京审判中聘请了法庭口译员进行英日交替传译。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大学开设与翻译有关的课程,比如开设翻译专业长达30年历史的英国巴斯大学、美国蒙特雷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等。国确译人才的系统培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同文馆翻译教学,在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同现今的MTI翻译教学有诸多相似之处,为未来培养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中国政府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需要,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并融入全球化中,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并公布了首批15所培养单位的名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同年,国务院学委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简要提及了开设原因、汉英专业名称及缩写、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重要条款,强调该专业学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单位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确定自身培养模式。如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的培养模式各有不同;贵州大学根据本省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确定翻译方向为旅游翻译,因此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师资素质等方面走的是贵州特色的培养模式之路。

(二)发展现状

自2007年国家批准开设翻译专业学位的15所培养高校到2014年的近200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院校在核心能力的培B模式上情况究竟如何呢?

根据国务院《方案》中以“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在大背景下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如重庆医科大学MTI目标是培养医学翻译人才,华北电力大学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海内外市场的电力专业知识和语言翻译人才”。另外,商务院校、政法院校等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强调了其翻译的自身特色。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学习了国外的创新模式,如研讨式、模拟式、口笔译工作坊以及“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翻译等。考核上则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研究论文形式也有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等灵活考查方式。

二、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务院针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制定的《方案》,课程设置必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不低于30学分为标准;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指中国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两门课程,另外还包括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最后一部分一般指由学校组织的实践或其他的学术研究报告。《方案》作为大纲对培养单位开设独立课程有指导性文件,以下以中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MTI课程为代表来了解一下该专业的培养内容。

中南大学MTI的公共课程有4门;笔译必修课11门,关于翻译理论和研究有9门,如翻译美学等,其余两门是高级写作和科技笔译;选修课有14门,如法律翻译等;口译课程中和笔译相同的必修课为高级英语写作、中西思想史,不同的有10门,如视译等;选修课与笔译不同的是新闻口译、商务口译、文献翻译。

作为综合性大学,从笔译开设科技笔译等必修课和法律、旅游、经贸、汉语典籍课程等选修课可知该校的MTI偏向于政经方面,将之与同类型的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大学MTI笔译课程设置相比发现具有相似之处,即选修课中的非文学专题数量远远多于文学翻译。如南京大学的笔译工作坊中,非文学类翻译课程有5种,如新闻类、公文类等,另外还有暨南大学的传媒和科技翻译等。因此首先可知这类院校的MTI课程设置对非文学翻译的偏向;其次是对翻译理论课给予了重视,如翻译概论、翻译史等有利于跨科的研究生迅速掌握与翻译相关的重点理论,也有利于英语本专业学生系统地深入学习。

华东农业大学作为开设特色学科的高校代表,MTI分为笔口译。专业必修课笔译为: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应用翻译和文学翻译;口译方向有三门:口译理论和技巧、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选修课中笔译特色专业有4门,如农学概论(英语)、农业科技文献翻译等,其他均为应用型专题翻译,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法律翻译实践等;口译则开设了一门农业国际会议口译课程,其他为外事口译、专题口译等。

全国不少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综合考虑并参考《方案》和诸多院校口笔译开设的主流课程和自身特色学科后,都积极开设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笔译课程突出了“科技翻译”,必修课中有8个学分全是英汉和汉英的科技翻译,选修课中文学翻译只占2分;政法大学MTI是以法律翻译为培养重点,外交学院则是政经类,对外经贸大学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点不言自明。因此,可以发现大多学校都灵活利用《方案》提供的基本课程,主动做出了调整。

(二)教学方式

《方案》把MTI培养目标定为“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表明对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的侧重,有高校如中南大学在培养方案中指出“翻译专业硕士暂不要求公开”,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同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自然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更多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等教学模式。下面通过列举一些国内高校的教学方式来做对比分析。

中南大学的口笔译都采用研讨式、模拟式教学,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不同之处是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要求W生至少有10~15万字的笔译实践;口译课堂运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实践,要求学生至少有累计180小时的口译练习。另外每周都开设了翻译工作坊。

通过将中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的MTI教学方式对比,发现这几所学校都采用了课堂授课、翻译项目和研讨会以及模拟会等具体形式。如翻译工作坊,即由一群特定领域内具备专业知识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并就某个特定领域、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或从事实践活动的研讨会或系列会议(李伟,2006),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师生互相讨论的方式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另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项目翻译和去学校合作企业或机构实习,如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同贵州的英特翻译公司合作,建立黔东南旅游局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出真知。

与国外的知名大学如英国的巴斯大学、美国的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等口笔译的教学方式相比,相似点是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教学以及培养翻译职业化方向上,国内有些学校的引导力度不够,专业实践的课时很少,大多依靠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找寻相关的兼职或参加相关比赛活动提升实践能力,而国外院校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会定期组织口笔译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组织学习或实习,通过日常的“校企合作”到达实践教学。

(三)考核方式

《方案》在第五条“培养方案”中提出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但MTI毕业考核形式比撰写论文为唯一形式的学术型硕士更为多样,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二是不少于一万字的实践报告;三是不少于一万五千字的翻译研究论文。因此得出结论:翻译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结合的学分制,毕业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下面通过举例简单了解国内一些培养单位的具体实施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MTI的所有专业(除了译文赏析和批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学术写作)必修课和选修课都采用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考查的方式并未采用,同时增设了中期考核,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学习、专业素养、实践技能进行考核。由此可知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严格,首先论文和考试的结合表明学校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并重,一般培养院校为了突出“实践性”,不会将论文写作纳入必考内容之一,如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只对学位论文作硬性要求;其次,中期考核也起着监督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同样,北京大学对MTI的考核也增添了新要求,如学生在每一学期开学后要参加该校组织的英语水平标准测试,不及格者要在第二年或毕业前参加学习获得通过评定;每学期每个月(不含假期)独立完成4000字(汉字)自选英译汉翻译作业;第二年去翻译实习基地参加专业实习活动,并获得指导老师的合格评价。由此可见北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而标准化测试则要求学生要不断巩固英语基础技能。

华东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是必修课采用考试形式,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或翻译项目实践,口试要有录音记录,最终的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选修课允许采用考查形式,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研究报告等形式,考查成绩记为合格或不合格。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丰富多样。

在学位论文考核上各高校也有所差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的笔译完全采纳了《方案》中的三种形式;北京大学则对《方案》第一项中“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做了调整,要求翻译项目为80000字的英译汉时政社科类作品以及5000或8000字的英文报告;华中农业大学增添了另一种形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口笔译实习,并就实习的过程写出不少于15000字的实习报告。因此可以得出,各高校在基于《方案》制定自身的《培养计划》时会作些许改变,如提高笔译翻译字数、口译练习时间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培养模式的成效

教学设施逐渐健全。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能使翻译在人的参与下提高质量和效率,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培养单位的重视,并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同样,翻译技术和应用、语料库与翻译也成为一些学校的课程。虽然该领域受关注程度有所不同,但发展势头呈良好的态势。翻译教学课程所需的新兴设备,尤其是口译专业,利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实战的学习氛围,有些学校甚至配备笔译实验室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更加创新。该专业经历近8年的发展,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探索并实施了一些有效促师生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实践的方式,如翻译项目、模拟式教学、翻译工作坊等。翻译项目是指由培养院系单位承接翻译任务,学生进行翻译后再由老师点评讲授,既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也能从老师的讲授中进一步获得改进经验;模拟式教学也能让学生间接感受真实情景,如口译现场模拟等;翻译工作坊和项目翻译有类似处,也是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练习和讨论的创新形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学员走入职业的大门(吕雪,2014)。

实习基地陆续建立。为了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很多学校都因地制宜建立了翻译实习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操练,为进入职场做好铺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实习地点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欧盟口译司,或作为国际会议口译员进行实习;北京大学的实习地点则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世界知名出版社和世纪同文翻译公司。另外贵州大学结合当地对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同旅游局建立合作关系,输送翻译实习毕业生。

(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译专业硕士作为偏向实践性的专业应该以职业化为导向,而现今该专业的潜在问题在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毕业生仍然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不能满足高级翻译市场的要求。中国翻译协会发表的2014年《中国翻译业服务报告》指出,翻译服务企业严重匮乏高端人才,多数为薪酬相对较低的高学历年轻群体;企业翻译业务倾向兼职化,不利于保证质量。从该报告可得出加强学生职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培养中,一些培养单位并未接近或实现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在于未能突出特色课程,而是一味地以市场上缺乏的几种翻译人才为参考,或者开设的实践翻译课程种类过多,造成学生看似“样样通”,实际上“样样不精”。非文学翻译的源语文本如法律、商贸等本就存在一定知识专业性,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对源语言理解充分,还要对要译成目标语的专业术语和用词等十分熟练,因此学校在提供几种实践翻译课程的同时若能重点要求学生精通某一两门翻译,并开设相关辅助中英文课程提高这方面知识,才可能真正增添学生就业的砝码。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MTI(笔译)课程以“航天”领域的科技翻译为重点,南京理工大学甚至将笔译细化分为商贸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等几种专业系别。

总之,翻译的职业化教育并不代表该专业等同于“高等职业”,或一定要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而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方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课程设置上不但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还要符合市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同文馆的翻译教学及其对MTI教学的启示[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刘婷.翻译项目管理与高校翻译硕士教学[D].北京:北京外国语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吕雪.“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与现实意义初探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130-131.

[5]孙琪.法国精英学校培养理念对我国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0):150-151.

[6]王晓敏.贵州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

学英语教研版),2012,(3):18-20.

[7]余振远.市场视角下的翻g硕士(MTI)培养[D].长春: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于艳玲.MTI教育“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J].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2014,(4):98-101+112.

[9]苑欣,裴正薇.国内外十所高校翻译硕士培养方案分析[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98.

[10]严杰,李婷.国内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设计的比较研究[J].沈

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89-792.

[11]周亚莉,蒋雪芳.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8-143.

[1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

语,2008,(6):4-8+14.

[13]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4,

篇4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一方面生产物质财富,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我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同时面临着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装备上的封锁。改善提升制造业是“十二五”规划重要目标,提高制造能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认识机械工程与制造业间的关系,了解机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并调整机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制造能力的提升。

工具是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机械制造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为制造的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基础,因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装备性能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制造能力的改善。

目前我国比较先进的一些生产设备,车间生产链等都从国外引进,涉及高端机床还要受到使用限制,高精端制造领域的发展受装备性能影响而很难超越发达国家,而低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受发达国家剥削严重。而作为制造基础的机械制造业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创新突破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研发高端机械制造装备

我国在工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材料工艺以及制造技术方面仍对机械的发展有较大限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在高端机械制造装备研发领域相对而言仍然落后很大,并且受到种种不公正限制。从历史上的考克斯报告,以及2008年美国对华中数控实行制裁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发展的限制,同时也反映出高端制造装备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家的16个重大专项中也明确提出了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的目标。

就数控机床方面,目前国内几大机床生产厂家,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在中低档机床领域已经做得十分出色,产品远销国外,并占据了很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高档机床方面,主要的还是由西门子,法拉克等企业垄断。目前主要的差距在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国产数控的产业化消费不高,高端研发人才的欠缺。面对欧美的垄断封锁,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企业和高校间做好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如此才能摆脱依赖引进后再吸收的困境,从而突破国外的封锁。

此外,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也还十分不够,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厂商也基本是难敌国际对手,大规模地引进工业机器人不仅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会降低其国际竞争力,受制于人。研发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将对我国制造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所以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也十分必要。

唯有在制造装备上有了突破,提高了产品的精度与性能,我们在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与欧美的差距才能不断缩小,同时也将加快我国制造行业的自强之路,使中国制造效率更高,质量更硬,性能更高。

二、提升基础工艺,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

我国的制造工艺可以说发展较早,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处于先进水品,但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开始大步赶超,在现代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制造工艺的水品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加大的差距。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基础工艺的要求。就机械制造领域而言,基础工艺是机械构件生产加工的基础,有了优良的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满足使用要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我国处于产业链底端有关,另一方面与制造工艺水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提升基础制造工艺水平的任务十分紧迫,因为这事关资源的充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现代机械制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即所谓的机械加工,它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兴技术与新兴工业。制造技术已经不只是一些经验的积累,而是一个从产品设计――进入市场――返回产品设计的大系统。因而,改善我国的制造业结构,引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品,改变目前的低端制造现状。

现代制造技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多领域综合,具有集成性、动态性、数字化、可持续的特点。现在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做到效率高,成本低,还要精益化,柔性制造,环境友好型。所以,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企业,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并努力降低其应用成本应该成为今后国家制造行业发展的方向。

三、加快精密测量领域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在精密精微领域研究有较大的进步,在技术上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不断减小,但是在制造行业的应用还有待与改善,同时机械行业的测量标准基本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这严重遏制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经常因为标准变化而在竞争中受较大损失。可见,加快精密测量领域的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对于我国制造业走向国际,走向自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开始想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是航空航天宇宙方向,二是纳米技术等微观领域,两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微观领域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医疗,生物,材料,航空航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机械行业,零件表面的形貌均要通过精密测量来实现,要保证加工的精度,就需要有高端的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随着精密领域的研究,精密难题的解决,对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航空事业将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要建设制造强国,不仅仅要发展大型设备,还要加大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并使其服务于各行各业。

四、加快高校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如硬件设备等,但是却很难培养出高端人才,正如钱学森忧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我想这一方面与当今社会浮躁的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分不开。而先进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正是缺少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就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一方面学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安排课时过多而专业知识却讲得浮浅,多而不精,大而不全;专业学习引导较少,学生缺乏方向感;实验内容趋于形式化,“打酱油”一词成为很多同学做实验的形容词等等。而学生则表现出对专业的迷茫,对课堂的厌倦,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面对专业技能强的人才的欠缺问题,高等教育可以更多的做好将学生专业就业方面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提升自我的平台,摒弃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把学生专业技能与设计能力及综合素养放到核心位置。

没有杰出的人才,就难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就难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就难有自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作为学生,踏实求知,认真学好专业课时根本;作为学校,改革教学体制,培养专业人才是核心。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走向制造强国是必然的选择,面对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改善我国制造业结构,提高制造能力也是当前必须要做的改革。机械制造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机械专业高端人才也还十分欠缺,因而振兴机械制造,需要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继续努力,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打好制造业的基础,突破各种技术难关。

参考文献:

[1].朱从容. 机械工程概论.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篇5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离不开测量的运用,对于测量而言需要精确的数值来表达建筑物、地形地貌等特征及高度。在以往的测量中无法精准的进行计算及在施工中无法精准的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就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进行分析,并对其关键技术做以简析。

1 概论

1.1 什么是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

计算机视觉精密测量从定义上来讲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测量。它是集计算机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及测量技术于一体的高精度测量技术,且将光学测量的技术融入当中。这样让它具备了快速、精准、智能等方面的优势及特性。这种测量方法在现代测量中被广泛使用。

1.2 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测量仪器中的全站仪。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及特性,主要还是通过微电脑进行快速的计算处理得到使用者需要的测量数据。其原理简单分为以下几步:

(1)对被测量物体进行图像扫描,在对图像进行扫描时需注意外借环境及光线因素,特别注意光线对于仪器扫描的影响。

(2)形成比例的原始图,在对于物体进行扫描后得到与现实原状相同的图像,在个步骤与相机的拍照原理几乎相同。

(3)提取特征,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对扫描形成的原始图进行特征的提取,在设置程序后,仪器会自动进行相应特征部分的关键提取。

(4)分类整理,对图像特征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主要对于操作人员所需求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5)形成数据文件,在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后微计算机会对于整理分类出的特征进行数据分析存储。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工作原理就进行以上分析。

1.3 主要影响

从施工测量及测绘角度分析,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影响在于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分为地形影响和气候影响。地形影响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是有限的,基本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遮挡物对于扫描成像的影响,如果扫描成像质量较差,会直接影响到对于特征物的提取及数据的准确性。还存在气候影响,气候影响的因素主要在于大风及光线影响。大风对于扫描仪器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考验,如有稍微抖动就会出现误差不能准确的进行精密测量。光线的影响在于光照的强度上,主要还是表现在基础的成像,成像结果会直接导致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2 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下的关键技术

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下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 自动进行数据存储

在对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原理分析,参照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工作原理,对设备的质量要求很高,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仪器主要还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计算处理,如果遇到计算机系统老旧或处理数据量较大,会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导致计算结果无法进行正常的存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于测量成果技术进行有效的存储。将测量数据成果存储在固定、安全的存储媒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如果遇到计算机系统崩溃等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时,应及时将数据进行备份存储,快速还原数据。在对于前期测量数据再次进行测量或多次测量,系统会对于这些数据进行统一对比,如果出现多次测量结果有所出入,系统会进行提示。这样就可以避免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

2.2 减小误差概率

在进行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时往往会出现误差,而导致这些误差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操作人员与机器系统故障,在进行操作前操作员应对于仪器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再次使用仪器中的自检系统,保证仪器的硬件与软件的正常运行,如果硬软件出现问题会导致测量精度的误差,从而影响工作的进度。人员操作也会导致误差,人员操作的误差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是对操作人员工作的熟练程度的一种考验,主要是对于仪器的架设及观测的方式。减少人员操作中的误差,就要做好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让操作人员有过硬过强的操作技术,在这些基础上再建立完善的体制制度。利用多方面进行全面控制误差。

2.3 方便便携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运用到东西逐渐在形状、外观上发生巨大的变大。近年来,对于各种仪器设备的便携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中对设备的外形体积要求、系统要求更为重要,其主要在于人员方便携带可在大范围及野外进行测量,不受环境等特殊情况的限制。

3 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对于精密测量的要求越来越来高,特别是近年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需要,很多工程及工业方面已经超出我们所能测试的范围。在这样的前景下,我们对于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个预估,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3.1 测量精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基本在毫米级别,但在现在生活中,毫米级别已经不能满足工业方面的要求,如航天航空方面。所以提高测量精度也是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主要在于提高测量精度,在向微米级及纳米级别发展,同时提高成像图像方面的分辨率,进而达到我们预测的目的。

3.2 图像技术

计算机的普遍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在计算机视觉图像精密测量中运用图像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图像处理技术做以提高。同时工程方面遥感测量的技术也是对于精密测量的一种推广。

4 结束语

在科技发展的现在,测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测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在测量技术中加入计算机视觉图像技术是对测量技术的一种革新。在融入这种技术后,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业及航天事业中计算机视觉图像技g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作用,为改变人们的生活做出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剑.周芳芹.杨继隆.计算机视觉图像系统的技术改造[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周刊,2015,14(18):33-36.

[2]马玉真.程殿彬.范文兵,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4,18(23):222-2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