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篇1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篇2

案例研究法是最适宜于教师个人操作品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从感性出发,从实践中提出教育教学的观点;在地理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一、什么是案例研究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位,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又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案例,是对个体对象,决策行为或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的真实描述。它可以是对学生,班级等特定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的描述,或者对教学过程的精彩回忆,甚至是对师生交往经历的描绘等等。通过对某种情形的真实描述,向大家提供具体背景、场合、人物、事件及后果,引导人们反思。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形式及分类

案例是新增的教材体例之一,具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案例的形式

教材中案例通常以图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其在文中存在的形式而言,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正文夹案例,教材中绝大多数案例穿插在课文中间,这些案例多是不求全面的小案例,用以验证或分析某个地理原理。

正文即案例。有些自然章节以案例分析为主体,正文很少。这种案例侧重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信息分析,归纳地理原理的能力,学生需掌握其中部分内容。

隐性案例。教材有些内容类似于案例分析,有些"活动"也与案例分析具有相似功能。

2、案例作用分类

案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案例揭示地理规律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例析式。

有些案例反映和揭示了一般性地理原理和规律,如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

(2)例证式。

有些案例通过给出一些真实,典型、说明性强的事实材料,用以实证或诠释特殊地理原理。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更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3、教材案例的主变式运用

案例的文体多是描述或叙述式的,往往要有较多的细节和充足的资料,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1)补充。

教材中个别案例过于简洁,对学生装未知的,或可能遗忘的内容叙述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尽量使学生能从中找全需要的信息。另外,在使用案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使案例更具可读性。

(2)削减。

案例要有较多的细节,也要围绕特定主题,精练地组织语言,力争使案例的每一句话都有阅读、分析的价值。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一些与地理原理关系不紧密的语句,增加了学生阅读案例的负担,挤占了学生分析,推导地理规律的时间,适当削减其中不必要的资料内容,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完整,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削弱了案例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精简和重组,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转贴于

(3)、改变。、

一是改变教材案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陈旧资料。很多资料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而教材案例使用的材料则是相对静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更新。二是对原案例的变式使用。在对原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通过改变案例的情境条件或某些要素,使其蕴含的地理问题和结论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装进行再思考,再分析,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和理解地理规律,进而得高案例的使用效率。

三、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基于新课标广泛收集、选编案例

案例为"虚",地理原理为"实",案例素材身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才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立足新课标,从多渠道广泛收集、选编新案例,力求做到"因人选案""因材选案"、"因地选案"和"因时选案"。

选编地理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地理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要求首先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2、案例在教学中的处理

(1)案例导入

新课标教材中配备了许多可进行案例教学的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必修部分,每章、每小节都有配有超过教材正文内容的案例,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引导问题;第二步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第三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要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第四步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而言,案例教学法更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之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地理是中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有着实践性的特征,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地理教学中可以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此类情景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与分析即可有效的优化地理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使用案例教学法呢?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案例,构建出案例应用平台

一个科学的案例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课堂教学直观性,因此,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如何获取到适宜的案例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如果自己来寻找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且案例也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联系,定期的进行研讨,从教材中挖掘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此外,还可以建立案例交流博客,将案例素材上传到博客之中,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参与各类气象、城市环境与地质矿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集案例,优化案例教学的效果。

2 加强课堂指导,及时评价效果

在将案例引入课堂之后,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并加强案例教学的评价。就现阶段来看,对于案例的评价多集中在“选拔功能”上,实际上,这对于学生而言并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平台,创设这种平台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你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科学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课堂指导与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

3 分析案例内涵,扩展应用思路

地理课程既有自然学科的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的特征,地理教学的案例也有着形象、直观与典型的特征,可以使用的案例也较多,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还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对于案例类型的选择与使用方式还有着较大的疑惑,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将案例引入课堂中并深入的分析其内涵与特点,积极的扩展思路,即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进行拓展前,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在必要的情况可以将案例的部分与全部展示出来。

4 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讨论是案例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教师要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初步的了解,待学生有初步了解后再确定好案例的重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与方法。为此,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当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地位,对讨论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讨论的顺利进行。

5 总结述评,巩固教学效果

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在进行分组讨论后,还可以开展班级讨论和交流,具体的交流方式可以按照案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可以为角色扮演、辩论,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进行案例总结述评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除此此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记好笔记,防止发言出现重复,待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综合与概括,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的进行表演,对于回答不到位的同学则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建议,激发出学生表达的主动性。

6 教学实例

比如在《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是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出流域水系示意图、田纳西河在美国本土位置图、流域矿产分布图、气候资料图等,然后针对性的为学生提出下列的问题:

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与地形有什么样的特征?

田纳西河流域资源有何特征?

田纳西流域开发的优势与困难?

田纳西流域的治理计策?

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便可以很好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此时,便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以田纳西流域的治理计策为例,学生所能想到的计策也是五花八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如果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的话,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进行水域治理;如果从资源利用角度进行治理的话,则会有建立水电站、开发水资源或是合理开发河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等不同答案;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通过开发田纳西流域矿产资源,促进周围经济的发展来有效规划流域的发展前景;当然也有的学生提出了制定政策,吸引技术、人才与资金等措施。

在这一阶段的交流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获取到成功的体验,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待整个讨论流程完成之后,即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点评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其中的不足;二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方式;三是提出新的问题:如何看待河流的治理与开发呢?采用这样的方式即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进行综合的点评,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地理观念与情感态度观念。

7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案例教学的整体分析可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发展,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教育体系中还处在初始阶段,但是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必将体现出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3-03

新课改理念倡导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并与同伴交流,体会学习乐趣。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活动为研究案例,分析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一、课程教学实录与分析

(一)案例实施背景。本案例教学对象为深圳市西乡中学高二理科班的 36 个学生。课前将学生分为 6 个小组,每组 6 人。教学教具和学具为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大黑板和六个小黑板。

案例选自“城市化”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课程内容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二节。学生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可为后面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奠定基础。深圳本地学生对城市化具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化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节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课堂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可分为导入、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和老师点评四个环节。

1.导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欣赏一下。(以《春天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使用多媒体播放深圳发展的图片)

学生活动:听音乐,看图片展示(看得津津有味)。

用时:1 分 40 秒

该教师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深圳发展前后的图片和音乐,声图并茂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视频和音乐充分反映了深圳的发展,为本节课教学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次图片,第二次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就要带着问题了,在这些图片中,你看到深圳的哪些变化。找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为了提高效率,大家要记录关键词,别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在大家的小黑板上,便于展示。

学生活动:看视频,小声讨论,记录。

老师活动:在黑板右下角画出小组计分表后,站在讲台上看学生讨论。

在活动前,老师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上找出深圳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再次看视频的目的。并对小组的分工提出建议,要求一个同学负责作记录,其他五个同学负责观察视频找出什么的发展变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教室走动,对于某些学生低头看书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没有加以提醒。这个讨论环节用时 2 分钟。视频播放结束后,马上进入汇报环节。没有给时间学生进行小组内总结整理答案,在时间安排上略显仓促。

3.小组汇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了,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已经记录了很多关键词,那么有哪一组同学愿意把我们的黑板举起来,找一位同学用语言把你的关键词阐述清楚。

生:(一小组举手)

师:好,这组举手了,你们就是第一组了。来,给大家看,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在桌子上举起黑板,向大家展示。其他组有些同学没有转过身来看小黑板内容)

生: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了,然后城市的交通改善了,然后城市用地规模也扩大了,还有一个是环境改善了,城市建筑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就是经济发展,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师:嗯,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她还作了进一步地思考。好,你先请坐,你是第一组,第一组表现得非常好。(在黑板计分表记上一分)接下来,有没有第二组愿意再给大家展示的。

生:(举手)

师:好,这组,已经举手了。拿出你的小黑板,给大家展示,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总体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方面变得更好了,比如说西乡中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小组想要展示的?好,第三组。

生: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由落后的面貌转变成现在繁华的面貌,交通和楼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数量也增加了,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师:好,还有没有?

生:(摇头)

师:请坐,第三组同学呢,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深圳的变化,那么我们什么的变化是许许多多的,接下来呢,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家把你们小组的小黑板举起来,看一下你们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咱们共同提到的深圳的化有哪些?大家相互看一下。

在汇报环节,老师叫了三个小组起来展示他们讨论结果。把第一个展示的小组定为第一小组,肯定了第一小组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记上一分。接着提问第二个小组,第二小组的回答过于简单,答案不够全面,老师并没有给第二小组加分或进行评价,紧接着提问第三个小组。三个小组汇报完,老师让学生共享大家讨论结果。

4.教师点评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看到深圳有哪些比较显著的变化?(板书:建筑、交通、人口)有建筑、交通、人口、环境、教育、经济。那么,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城市化。刚才我们进行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要变现的内容。有哪些呢,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由什么样的人口变成什么样的人口呢?农业人口转化成了非农业人口。第二方面呢,大家提到了建筑和交通,那么建筑和交通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地域的转化,由我们的小渔村、农村地域转化成城市地域。刚才还有同学提到经济活动的转化,我们一开始从事的是什么活动?农业。那么转化成为什么?对,工业、服务业,也就是非农业。这就是城市化。

在点评环节,老师结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深圳的主要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建筑、交通、人口。用“刚才我们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变现的内容”这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城市化。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讲解城市化里的新名词:地域转化。并复述板书了城市化的几个重要标志,提示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应放在建筑、交通、人口和产业的变化上。

本合作学习案例结构完整,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声图并茂地导入环节创设了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阶段学生分工合作,都能总结出深圳发生变化的几个方面。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语言陈述得不是太好,拓展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在活动点评时,老师采用的讲解法总结了城市化的几点变化,并引出本次课主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观察结果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记录结果见表 1。

课堂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表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合作学习情况设置的量化指标。从整体来看,总分 64 分,较集中分布在“良”等级,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整体实施情况还是有待提升的。其中达到“优”等级的学生合作兴趣浓厚、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差”等级的是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二、小组合作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活动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本案例教学活动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分组工作随意化。教师的分组按照男女搭配原则,每组 6 人,这是合理的。但是,小组合作不仅仅是把 6 个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里学习就可以说他们是在合作学习。教室里 6 个小组,教师在黑板计分表却写上了 9 个小组,分组时并没有对小组进行编排,汇报时才临时定最先回答的小组为第一组,没有选出组长。很明显,教师课前分组工作做得不充分,甚至说她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导致小组内缺乏一种集体意识。

(二)教师角色有没转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营造自由活跃的课程氛围。在接近 10 分钟的活动甚至一整节课里,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学生身边走动,像讲台上的智者,主导着整个过程,活动氛围有点压抑。在活动总结点评里,老师用的是讲解法,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结果却是她一个人在讲,自问自答,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组合作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的情境导入是很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提示过于明显,学生不需要讨论就总结出深圳变化的关键词。再者,讨论环节的时间只有 2 分钟,学生在这两分钟只顾着看视频,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没有给时间他们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总结。总的来说,小组在讨论环节的合作氛围是不够浓厚的。

(四)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形式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第二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的过于简单,只说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的变化,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一个“好”字就让第三个小组回答了。图片特意出现了西乡中学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学生也点出来了,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简单说明一下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热爱母校的情怀。

(五)小组合作评价有始无终。老师的小组计分表上只对第一小组做了计分,第三小组的汇报也挺精彩的,但老师却忘记给第三小组加分了,计分表的存在形同虚设。这节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也有意识地采用了计分的评价方式。但是,老师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是画了一个表格,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加上一分,没有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

三、基于本案例的反思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组员一般是 4-6 人,分M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小组分工明确,为形成小组的凝聚力,选出能服众、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有效帮助组内成员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驱,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氛围、维持学习秩序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导入视频中播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作为深圳本地学生,被这些家乡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图片和歌声相结合,教师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的要求。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助学者,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讨论过程,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帮助,必要时指导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疑问说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时而俯身倾听,还有助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应变能力。从视频里找出深圳的变化,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在于该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些变化总结出来。此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从浅层认识升级到深层认识。在第三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得太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讨论结果更具体地说出来,或作一些补充和提示,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反思自己的想法,自我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度很高、属于生成性的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助学者、参与者,应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生成价值。课堂以深圳为分析案例,也有学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以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小组成绩的评定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激发成员们的参与热情。要更好地发挥小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重视过程与结果,给小组加分不应只以讨论的结果为依据,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认知目标外,还扩大到人际交往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在合作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分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不定期地讲评优秀小组,让小组在激励中更好地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合作、主动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琳.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肖荣.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2010(2)

[3]王忠宽.新课死砟钕赂咧械乩砗献餮习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4]郭丽梅.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篇5

关键词:地理课程;案例教学;分类运用

地理课程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密度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

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教学案例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好处。不过,在现有的论文里很少有根据教学目的不同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运用的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本人的课程教学实践,并经过与相关教师进行研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不同类型并分类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导入式案例

所谓导入式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初或者一个地理知识单元开始之时设计和运用的具有课程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入式案例适合选取那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或时事相关的地理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程往往不被他们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导入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通过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开始我们的课程。教师首先举出案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凭直观感觉和认识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标准的答案。通过这种基于常识的处理结果的不同的直观对比,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二、插入式案例

插入式案例是为了让学生确切理解所讲授的地理概念或理论而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插入的协助理解各种抽象概念术语的案例。这是一种主要为了释义、解疑、说理而插入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案例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教师必须明确,插入式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喧宾夺主,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这种案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适用于地理基础知识中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时候,对称经线的求法时我们可以把地球比做西瓜,让学生们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问题。适当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便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插入型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应该篇幅较小,针对性强。其次,应当同传统的系统讲授法结合运用,案例围绕讲授并为之服务。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讲解员,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案例,能将复杂、晦涩的术语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非常容易地领会到概念的确切含义。

三、检验式案例

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运用的、由学生进行合法性分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记忆或不完全理解的知识点,抛出一个在若干方面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找出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进行启发,与学生一一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直到全部挖掘出其中不正确的地方。例如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总是觉得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在地球上找到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标记,然后让学生们动手演示,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论证。这个案例更加关注操作方面的问题,就此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案例,并有效帮助其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知识。运用这种检验性案例能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运用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案例。这种案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性演示,并分析案例应该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给出解释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现实中案例的处理情况。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乡的气候的一总结,更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看看我们身边的植被类型,通过此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上和实践中应用,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启发式案例

启发式案例是为了提高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师一定要选用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案例,在讨论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注意扮演好导演、配角、评论员等多种角色。

当然,各种教学案例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目的,也有的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案例。本文通过区分和界定,不过是更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教学案例的不同作用,更明确不同课堂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取和适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无论哪种教学案例的运用,都需要教师选取带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案例,都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注意教学案例运用中各个环节的恰当处理,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并借助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必须明确的是,运用地理案例并不是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常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案例的运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辅手段。

参考文献:

[1]廉清.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6).

[2]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

[4]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5]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篇6

地理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是文科的主要学科。地理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地理教学,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国各个学校的地理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特别是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教学案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案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教学法,它在各个学科中应该用非常普遍。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成为了未来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 教学案一体化概述

教学案一体化主要指的是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学案有机结合成为一体,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教学案一体化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专业教学法。在平常教学工作中除了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外,对于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保持高度重视。教学是一种对象,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身状况。正确及时地评估学生反映,并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有助于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案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案一体化的真正本质。

教学案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老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更是师生交流的催化剂。教学案一体化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它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助于实现任务化教学。在实行教学案一体化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加强教学案一体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上文充分分析了教学案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加强教学案的应用是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教学思想。二是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三是要构建教学案一体化专门体系,四是要实现任务教学,五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六是要科学评估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思想。所谓明确教学思想,在这里更侧重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案一体化方法的教学应用,要求地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自身反应决定着教学效果。地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意义。上文提到教学案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转变教学思路就成了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一点。

(二)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所谓全面充分的调查,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学生学案,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教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基本情况是加强应用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教学案一体化专门体系。构建教学案一体化专门体系是教学案一体化应用的核心,构建这一体系,核心在于教师教案与学生学案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实现两者的结合,要定期收集学生学案。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案进行充分说明。

(四)实现任务教学。任务教学是新课改教学的基本要求,任务教学主要是把教学任务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由各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实现任务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最终提升教学水平。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于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有根本影响。针对学生的科学考核有助于激励学生,从而有助于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效率。针对教师的考核有助于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从而能够促进教学案一体化的应用。

(六)科学评估教学效果。教学案一体化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后,教学工作者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评估教学效果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估教学效果,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学生自身的地理成绩以及地理综合素质。在教学案一体化应用以后,如果学生的地理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教学案一体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

地理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学案一体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未来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地理教学中教学案一体化应用,笔者认为必须要从以上六个方面来下功夫。

参考文献:

篇7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连环画故事。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环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想他们的心理,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课本剧体会深刻道理是本课的宗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

(2)通过学生的朗读、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感悟。

(3)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尽可能亲自去尝试,通过朗读表演,明白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和贴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屏幕出现葡萄架的情境图)

师:这棵惹人爱的葡萄架下来了哪些小动物呀?(出示四个小动物动画)你们还记得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运用直观、形象的动画课件,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造鲜活的空间。学生一头扎进童话般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探究,研读感悟

(一)课件出示探究主题:……认为葡萄是酸的,……认为葡萄是甜的。

1.指名生说。(教师相机出示贴图,并点击课件,在两个观点下分别闪现“?”)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探究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学习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讨论交流(随机交流研读内容)

1.探究“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

(1)探究、揣摩“狐狸”

①讨论: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它想不想吃葡萄?你是怎么知道的?(交流反馈。板书:狡猾)

②课件出示句子:它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a.指名朗读。(可加自己喜欢的动作和表情)

b.看大屏幕,启发想象:狐狸望着那诱人的葡萄,它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探究、揣摩“小松鼠和小兔子”。

过渡:听你们这么一读,让我听出了狐狸真是馋极了,气极了,怪不得它要说葡萄是酸的。那么除了狐狸,还有谁也说葡萄是酸的?(小松鼠和小兔子)

①学习第2-3自然段。

②讨论:你喜欢小松鼠和小兔子吗?为什么?

③小结:是呀,小松鼠和小兔子没有亲自去尝试,轻易相信了狐狸,上当了。(板书:轻信、上当)

2.探究“为什么说葡萄是甜的”。

(1)为何只有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它怎么做的?

(2)交流汇报:(随机出示两条句子)

①课件出示句子:它望望架上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a.理解词语:迫不及待。(可用换同义词等方法帮助理解。)

b.启发想象:猴子那么迫不及待,此时它心里会怎么想呢?

②课件出示句子: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a.指名朗读。理解词语“大口大口”。

b.看动画课件:想想此时小猴子心里又会怎么想?

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为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想象,挖掘学生认知体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积累语感;同时还丰富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三、拓展延伸,深化明理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现在你想对故事中的小动物说点什么?(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直接与小动物对话,拉近学生与小动物的距离,帮助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8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36- 03

案例教学(Case Method)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授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热情地参与,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案例教学法因极好地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而备受各院校及教师们的欢迎。一时间,不论所授学科、学生层次和教师水平如何,都争相上马案例教学项目,问题即随之而来――高校在重视案例教学普及性的同时忽视了其实效性的发挥,即学生的能力并未从案例教学中得以提升,实际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案例选取重简轻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因此而得到提高。大部分教师在案例选取时侧重简单的知识点案例,忽视繁杂的、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实验案例。前者是为讲解某个专用术语而选取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俗称“举例子”,这是案例教学的最简单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名词的真正含义、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不需复杂的程序和精心的课前准备,计划性强,更切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进度,其缺点则在于缺少了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与互动,不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案例在运用上具有非常便捷的优势,所以教师更愿意使用这种方法,案例教学的整体实效性则被大大降低。

(2)在教学形式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走过场严重,没有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尽管教师选取了合理的综合性案例,但为了节省时间、完成任务,往往将案例的内容与结论当做知识点给学生做平铺直叙的讲解,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被动性的实质,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学生的能力需要在案例设想、讨论、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得到提升,同时,单个案例的学习并不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并能将这一规律运用到其他相关案例中进行相应的类比推理,亦即将具体升华为抽象再由抽象应用为具体,这才是能力的真正提升,也是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所在。

(3)在教师能力上,部分学校轻视对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案例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笔者通过授课及听课发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往往难以把案例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出现诸如无法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不能合理控制时间进度、案例问题设计不深入、不能自如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不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不高,亦或学生的激烈讨论严重偏离主题等常见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案例教学效果的降低。

(4)在思想认识上,学校及教师轻视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案例教学的实施对于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很多院校将这一重任压在了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促进了教师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大幅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未同步提高,学生群体的课外参与度明显不足,仍然是“等、靠、要”,参与主体本末倒置,完全违背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初衷,未能发挥案例教学的全部效果。

2 问题的因果剖析

为了明确“案例教学实效性低”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及表现,课题组在专家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运用鱼骨图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因果剖析,原因涉及了案例、学生、教师、环境等4个主要因素,构成鱼骨图的主骨。在确定主骨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分类别梳理出各种具体表现,构成中骨、小骨。剖析结果见图1。

由图1不难看出,在案例的选取、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及教学环境等角度都存在各种制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发挥的具体问题。

(1)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鉴已有的经典案例,这些经过反复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本身必定是严谨而有效的,但如果教师不考虑自己授课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拿来主义”,对案例不加任何修改,则会出现案例偏离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或者由于案例过长而影响教学进度等问题。与“拿来”的案例相比,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的案例更具有实效性,但由于学校及教师投入不足、缺乏创作团队、单个教师能力的欠缺等各种原因,往往无法实现案例的自主开发。因此,案例选取上的低效主要受制于教师这一主要因素。

(2)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及实施对象对教学效果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通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偷懒、不主动参与等负面行为,而参与的学生中又存在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而无法有效分析案例的现象。薄弱的知识一方面表现为基本理论的欠缺,这使案例分析变成了“空对空”和“想当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未能投入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些问题都使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关键,而这又与教师这一主体的责任紧密相连。

(3)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相反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心态增加投入、提高水平。教师投入的不足表现在对案例选取上不加甄别、不做修改,对不适于案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被动适应、不做协调,对学生的参与、投入不能严格管理、充分激励等;教师的水平不足则主要源于自身知识和阅历积累不足,以及由于缺少案例教学的专项培训而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等。因此,教师主体的投入及水平的提高密切关联着案例、学生、环境等其他各因素效果的发挥。

(4)教学环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好坏的外部因素。由于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大多以分组讨论、小组演示的方式进行,因此往往需要多媒体、各类专业软件、活动的座椅等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组数多也会大大降低部分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参与度,降低案例教学效果,而在学生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又可能会出现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冲突等难以控制的局面。这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缓解的根本则在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主动协调。

上述原因的明确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对这些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案例、学生、教师、环境这4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平等,尽管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但其中的主导“教师”却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2]福州大学《国际贸易》省级精品课程组.国际贸易案例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篇10

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求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因此把案例教学方法积极引进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并系统研究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贯彻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水平都有着现实而直接的意义[1]。

1.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1浓厚的趣闻性

地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来源和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来自于报纸杂志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电视网络的视频音频形式。丰富的地理教学案例可读性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阅读分析教学案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地理知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的实践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取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实例,可以有加工补充,但不可以是虚构杜撰,并且教学案例要突出强调依托客观生活实际来表现相关地理知识。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地理知识,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2]。

1.2较强的综合性

选取的地理教学案例本身内涵丰富,它是包括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地理背景资料。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更需要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以获得问题本质的所在。经过案例教学的不断训练,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2.1案例要富有时代感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的重大地理问题。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和适用性,选择那些来源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例如: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的海岸附近海域处(38.1° N, 142.6° E)发生了 9.0级地震。震后30分钟紧跟着发生的特大海啸让日本损失惨重。截至到3月21日,大地震及海嘯已造成8649人死亡,12877人失踪。大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4号反应堆出现火情,使日本及太平洋地区处在核辐射的阴影中。

本案例可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人教版)地质灾害章节中得到运用。本章节介绍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课堂设计可借助以上案例设置地震爆发的原理成因、破坏程度、如何做好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及联系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情况等问题。

教学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必须及时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使用富有时代气息、新颖的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看到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和地理教学相关的时事要闻都可以及时整理、收集并加以处理,结合教学进度作为新颖的案例适时地展示给学生。

2.2引入乡土地理,使案例生活化

学生本乡本土的家乡地理环境称之为乡土地理。乡土地理反映的地理问题是直观而具体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对此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中挖掘搜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运用,不仅补充了教材内容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同时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最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

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地理案例,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通过对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来理解知识原理,既促进了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同时又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育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以桂林地区为例,桂林市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由于桂林市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桂林当地很多的乡土材料都可以选为地理教学案例进行使用。

2.3鼓励引导支持学生发掘搜集案例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支持学生自己通过社会调査、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去发掘搜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学生自主发掘的案例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以主角身份进入案例,获得最直接的切身感性体验,较之于间接获得的材料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教学案例素材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更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来源,知识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到达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内容教学中,以桂林漓江景区为例,组织学生到漓江附近展开课外教学活动,亲身实地的了解目前漓江景区幵发现状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学生们拍摄照片,并做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而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总结出开发旅游的经济效益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再回归到课本内容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兴趣盘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3.结论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又不是完美无瑕的,它除了自身独特的优点之外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与不足,案例教学法亦是如此。比如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有限、案例教学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不足、以及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高要求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种方法贯彻始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客观、理性的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

篇11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篇12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2.2开发原则。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篇13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