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管理与经济

体育管理与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管理与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管理与经济

篇1

2.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永吉132200)

[摘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体育一直运作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主要从生理与教育等功能进行认识与评价,而经济角度的认识却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市场也必须依托于物质经济来完成资源方面的拓展。本文从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组成、策划、管理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校;体育经济;管理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18

1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

高校是体育经济市场建立的制定领域,其所提供的也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商品”的基本意义,也正因如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国家计划投入。所以,传统意义上经济活动的三个主要形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高校体育经济中,其主要目的与主要功能也无法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进行界定。

1.1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

传统意义上进行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当前我国教育尚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种条件下,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仍然有赖于计划经济,并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改变。所以,在短时间内想要发展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计划经济的体制的制约。但从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体育教育目的、体育市场发展以及体育经济前途来看,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

1.2经济活动的主要功能

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其一,“自我造血”,沿袭计划经济的惯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经费预算基本都能够保持在计划以内,虽然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比如,沿袭计划的套路抑制了高校体育发挥创造性;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充,体育经济的负担也日益加重,高校体育已经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等。在很多高校中,体育教育经费负担重、压力大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二,体育服务由于体育经济活动的环境是高校,加之体育的“商品”特殊性,高校体育经济活动还需要在劳务需求方面满足高校师生。

2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组成

明确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组成,是对高校体育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由于高校体育具有特殊性,所以,其发展过程必须要依照现代体育发展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相关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校体育人口的日渐密集,在物质方面已经为高校体育经济市场提供了应有支撑,只是在运作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就涉及了高校体育市场的培育。

2.1消费市场

体育消费主要指的是参加体育活动时付出的成本。如果将体育也看成商品,则体育消费需要提供用品、设施、技术指导、活动机会、观赏机会、相关信息等服务,这也能够看出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中,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2竞技市场

在任何一所高校中,都存在大量的体育竞技活动,但进行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都不是为了市场机制的形成与运作,绝大多数是高校体育竞技活动只单纯地服务于社会效益,而没有为经济效益服务。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完全可以以学生为基础,辅以高校教职员工,开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能以“冠名权”等方式将外来资金吸引进来。

2.3人才市场

高校中的体育人才相当集中,在完成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以外,还可以对高校师生进行有偿的体育指导与组织工作,如竞赛或健身。另外,还可以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对社区体育进行有偿或无偿的指导工作。

3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的主要程序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市场环境的分析也就是对高校中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因素进行分析,对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可行内容与主要目标进行明确,从而方便决策层将相关决策控制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二,对经济目标进行明确。经济效益的提升是进行高校体育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目标,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以后,便需要分析与评估其经济目标、效益以及手段,从而使得出来的经济数据更加准确,便于更好地指导经济活动。

第三,制订活动方案。在进行完以上内容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作为活动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完成综合策划,进而制订出最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4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

4.1服务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明确服务观念;其二,有针对性地安排服务内容;其三,完善网点的服务管理等。

4.2资金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强化财务管理,指的是刨除计划资金以外的,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的相关资金管理,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资金管理体系,以保证其高效运作;其二,提升经济活力,高校中不是经济专业的相关体育人,也需要明确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并学会运作资金的相关技巧,以保证高效体育市场可以健康运作。

4.3竞赛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竞赛的预算编报,主要目的是明确竞赛经费,也为费用的申请与开支的执行提供重要依据;其二,竞赛的财务审核,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竞赛的预算编报进行严格审核;其三,竞赛的执行监管,这个环节需要体育、财务、项目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切记要依照人性化的管理艺术进行管理,不能太过僵硬,以免影响竞赛的顺利进行。

4.4场馆层面上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操作场馆市场经济要建立在对教学任务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之上;其二,尽可能降低对学生的收费力度,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有偿服务;其三,对场馆的成本进行严格计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场馆管理。

5结论

本文从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意义、组成、策划、管理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进行探索,在面临问题的过程中,高校能够根据自身情况,以高校的特殊性为依托,充分利用管理手段,以求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从而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事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94-02

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体育经济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展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体育经济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出发,对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原则和对策方法,已成为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意义

体育经济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然而在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体育本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就已经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美国在体育经济的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每年可以产生超过千亿的体育总值,而在欧洲国家,体育产业每年也可带来上百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我国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而展开的,虽然开发的时间不长,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总值中,体育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一,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扩大,进而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能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的人口就业,通过扩大消费市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第三,体育经济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开发体育事业本身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推动相关的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途径,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全面、健康的发展。第四,不可否认,从增强我国国民的体质出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于国民医疗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体育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也正在逐步加大对体育经济的开发,以使体育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大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国民对于体育相关的消费从需求量到投资量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体育相关消费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已严重制约了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第一,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使得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管理时,借鉴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国自身体育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然而,由于我国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的时间较短,同时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由此,也引发了不科学的体育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体育市场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我国在体育投资和经营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第二,与国际体育经济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体育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开发,占领了体育经济开发的先机,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发达国家已占据了主流的体育市场,并在我国抢占了大量的市场,这为我国本土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和考验。第三,与体育经济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大的农村人口比重使得我国第三产业的开发并不充分,而体育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结构的内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首先,暴露出来的是我国在发展体育经济时的定位不准确和服务制度不完善。随着我国对体育经济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由于定位不准确,在体育市场的商业开发方面,依然体现出投入力度和消费引导上的不足。由于相关服务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再加上经验的欠缺,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相关人才匮乏致使无法实现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由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年头并不长,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在体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盲目跟风,常常出现众多商家同时争夺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份额,而其他产品出现市场空白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性的建设生产,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市场的平衡发展,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陷入不良的发展状态。而相关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正是商家在面μ逵市场时,无法形成对其经济结构充分了解、实现对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充分把控的关键。由于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我国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上,始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三、实现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及管理原则

1.大力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体育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实现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应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品的转变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育经济的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措施有:一是实现体育经济的品牌化经营。通过加强相关企业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不断进行企业产品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品牌效应,打开市场、扩展发展空间。二是利用名人效应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相关企业和投资商集中进行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通过体育赛事的影响加深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并通过名人代言等明星效应,树立体育产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相关产品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打造秃闲吞逵经营人才队伍。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而复合型人才人匮乏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加强对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的建立工作。在培养和教育阶段,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通过对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深入培养,使相关人才对体育经济的市场走向、运转模式、管理原则、实施手段等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华,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想要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中摸清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在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到的相关障碍,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制度与人才的潜力,加强体育各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协调,促进体育市场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实现体育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体育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1.宣传、鼓励法。加强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社会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从增强体质、提升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人们运动的动机,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调动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最终实现对体育经济的促进作用。

2.社会调查法。体育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对市场的有效把控。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调查,有利于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社会体育的相关信息,针对社会大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大众感兴趣的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品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对体育经济管理的有的放矢,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3.评比竞赛法。火热的体育赛事对于开发体育市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有利于提升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从而加强其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4.典型引导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名人效应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证实。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树立社会典型,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楷模,激发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参与热情的日渐高涨,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相关部门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体育经济发展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本着正面、积极的体育经济管理原则,制定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地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前言: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之上对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由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之后的人才是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和周遭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所以由此可知专业性强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来说重视的是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致力于以此危机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2.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展开分析

2.1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本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2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

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相关活动之前制没有制定出来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性也就成为了一项有待提升的项目。没有针对实践教学展开系统性的规划工作,一般情况下开展的设置和安排工作的随意性都是比较强的,产生的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较为低下,学生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零散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就需要在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从而就能够使得实践教学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现阶段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使用到的创新措施

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开展,就能够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现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形式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课余实践的理论教学拓展等等。课上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主题,教师在讨论正式开展之前是需要设定出砻魅返奶致壑魈夂涂己朔绞降模小组中的各个相关成员以主题和考核方式为基础展开讨论活动。课余时间理论知识拓展其实就是以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多门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相关的体育性质的组织中开展调研工作,并在调研相关工作结束之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拿到课堂当中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之所以会开展课程中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及时的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且逐渐的将这种实践能力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认知实习其实就为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对体育组织以及体育企业形成一个感性层面上的认识,,以便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体育组织施行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大致的了解,从而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的范围、工作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以便于能够使得后续的理论、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需要开展的认知实习是可以划分为学校内部和小学外部两个方面的,在校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实习能够对体育组织的销售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在对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找寻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就能够将学生使用体育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许睿博.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

[2]李军岩. 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5-87.

[3]刘雪. 关于构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3.

篇4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篇5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竞技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高校竞技体育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完善、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对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竞技体育性质定位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甚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这种状态与1998年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完全包办相比,是一种进步,而且是前进了一大步。终归教育部是把大学生单项运动竞赛的管理职能“让渡”出来了。高校竞技体育中终于有一块由社团性质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组织管理的“天地”。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依然还是教育部具有正司级规格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深深地打着政府的烙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对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理解、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这对于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研究、把握高校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能够“为校争光”的竞技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要进行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顶尖运动员。

(二)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制定、颁布的组织内部、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健全,指我们的管理法规还有许多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学习与学籍管理标准不统一、不严密,缺少有关监事会制度的问题等。应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性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予以弥补与完善。

所谓统一,指高校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涉及到政府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方面。比如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问题,单靠任何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统一,只有三方联手、协调、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统一、严格的追踪登记、注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三)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开展经营性活动,是当今国际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趋势之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大力发展实体机构,包括事业性实体和经济性实体。积极建立服务类、咨询类、培训类的事业性实体机构;创造条件举办经济性实体,开发、生产具有大学生竞技体育特色的服装、标志物等产品。

(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竞赛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克服以往短视的做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个人、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长期资助、冠名赞助、聘请企业联合推广运作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期的经济支持,解决大学生竞赛与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篇7

二、关于竞技体育的效益分析

(一)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效益

最初,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竞技体育一般都由国家相关部门拨款,或者社会基金组织赞助竞技体育,所以竞技体育在当时的开展、举办也都是交给国家来完成,个人基本上无法举办竞技体育。由于是国家来举办,所以竞技体育在当时是有专业的教练和专业的团队去发展的,竞技体育成为了一项专业体育。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开始发现,民众对竞技体育的认识非常片面,长时间以来,竞技体育一直备受上层社会吹捧,而普通民众则很难融入到竞技体育的行列当中,所以在民众的潜意识里认为竞技体育是上层社会的专属,这种认识给竞技体育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浪费资源的现象。

(二)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1985年,国家终于将竞技体育归纳到了第三产业的行列当中,竞技体育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享受,它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竞技体育隶属于我国体育部的管辖范围,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技体育开展需要一定的场所、服装和运动器材等,这些方面都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另外,体育项目的开展,特别是像奥运会这样的体育活动,都是需要门票的,而这也给我国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第二,竞技体育是一项运动量很大的体育活动,它的推广促使人们进行更多的体育活动,提高了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国民素质得到了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三,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育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并给其他行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体育行业的发展能够推动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第四,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对体育行业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从竞技体育中看到了商机,这样的商机又带动了经济的变动,例如体育用品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够促进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

基于许多体育前辈的经验和实践,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训练。竞技运动又与一般运动不同,在竞技运动中,胜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运动员都变成优胜者,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去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但是不管怎样,也还是有人会淘汰,在训练过程中应该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激发运动员的潜力,将优秀的部分集中再训练,实施一定的管理手段,将小部分成功变成群体成功。研究表明,我国的竞技体育系统的管理相对较为薄弱。人力资源是竞技体育得以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技体育的开发具有创造性、连续性和能动性,这些特点能够影响竞技体育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能够促进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

三、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劣势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是主体。人类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竞技体育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形式,自然,人必然成为竞技体育的主体。人力资源是竞技体育长期发展所需要的最为关键的资源之一,它也是一种最为稳定的资源,也充分体现了在社会生产中人作为原始驱动力的特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中,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作为核心目标的发展,竞技体育是一项以人为载体的广泛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我国以国家为龙头的高水平运动员队伍训练群体尚未成型,国家队的运行机制尚未成熟,运动员人才管理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各项改革还处于启动阶段,地方特色较为严重,人才流动的渠道不是很流畅,科学合理的运动员转会市场发展缓慢。目前我国教练队伍的综合素质总体偏低,多数教练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更有甚者理解和借鉴他人成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状况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与此同时,教练制度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有关竞技体育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另外,竞技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涉及不同的省市、不同的单位和部门相互之间不能科学合理的配套,总体上来看严重缺乏系统的整合,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练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影响到教练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李富荣局长曾经在全国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竞技体育事业中,教练员的培训工作还存在很多困难,很多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我国的教练员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培训工作相关的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专职教练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另外,后备资源方面的人才分布不够均匀,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队伍中一、三线运动员比例过低,一线、二线、三线的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配置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同时,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输送结构也不均衡,普通业余体校和体育中学属于三线队伍,然而这些学校的人才输送率明显高于二线运动员所在的重点体校。省、市等重点体育院校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在实际输送方面却并不乐观。除了上面的一些问题之外,我国体育科技人才队伍的配置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高科技人才严重匮乏,总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根据国家体育部科研所等等单位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全运会和奥运会成绩的贡献方面,竞技体育队伍中竞技运动员和教练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等贡献率仅仅在20%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两千名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中,55岁以上的人才有680人,仅占总体数量的34%。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高技术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学科专业人才相当匮乏。近年来,除了不可避免的部分高级人才退休,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外流,这个问题在某些体育学科专业中相当严重。

四、我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建设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运动员;

2)教练;

3)科研教育工作者;

4)后勤;

5)管理者;

6;医务人员;

7)经纪人;

8)裁判;

9)与体育事业相关的经营者等。竞技体育的主体是运动员,竞技体育的高质量服务应该应用在他们身上,并通过他们展现出来,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参赛、选拔、计划的实施等过程需要体育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我国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四类队伍的建设

1.强化运动员队伍建设在当代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体育运动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越来越关注,期望能够建立属于自己国家的现代化竞技体育体系,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科学。要强化竞技体育运动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开发一套专属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模式,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也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学校是培养人才最好的地方,我国应该加强高校建设,特别是高等体育学校的建设,对学校进行重点培养,善于发现优秀的运动人才,并在学校推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竞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2.强化教练队伍建设

第一,提高竞技体育教练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着重引导他们学习并且大力弘扬“为国争光、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科学求实”的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帮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第二,提高竞技体育教练队伍的专业水平。尤其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念,督促他们自觉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保持知识的时代性。与此同时,要科学制定教练队伍训练的整体计划,尽可能地给教练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增加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机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竞技体育教练队伍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水平。第三,竞技体育教练不应该只是空有一套理论,教练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优化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加强自身的实战经验,经常参战,对于体育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必须了解过,实践过,甚至包括体育器材的选购也要亲力亲为,不断锻炼自己,磨炼自己,让自己不断学习,使自己更加职业,更加专业。第四,建立健全竞技体育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教练员以多种方式继续深造、不间断学习,培养且强化他们终生教育、终身学习的科学的理念。

3.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可以兴国,科技也能够振兴体育。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无处不在的社会,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种生存必需的手段。在我国最不缺的是人,最缺的是人才,科技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要想竞技体育在全球体育行业站稳脚,就必须创新方案,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对现有的竞技体育人才进行培训,强化他们的科技知识,加强实战训练,牢固专业知识,建立一批高效、实战的人才。另外,也要对现有的高校进行整合,科技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在校学生开始,他们是新兴的社会人才,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也大于现有的体育人员。当然,也要建立一个科研团队去研究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方法,建立一套高效的运动体系。培养人才的途径多种多样,国家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积极鼓励其他对竞技体育感兴趣的人才的加入。

4.加强产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竞技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是现代化竞技体育人才更加深入的拓展,是在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4]作为新时期竞技体育产业的管理人才,他们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流程非常了解,同时又熟练准确地了解相关体育经济政策内容,并且拥有全新的科学的体育事业发展观。竞技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以市场经济的运营方式引进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资金,并且按照市场竞技的基本规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实现体育经营创收向产业化方向和经济利益方向的转化,这些基础条件都是我国竞技体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和其他各类综合性的大学中的体育专业可以进行联合培养竞技体育经营管理以及教育科研型的高端人才。

(二)两个关系

1.处理好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形成了“塔基越大,成绩越好”的发展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塔基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塔基拓宽的难度原来越大。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以及中国某些项目已经发展起来的某些下窄上高的结构向我们表明这条路是可以走得通的。我国今后的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高质量和高效益上下工夫,必须摒弃不讲成本的粗放型管理方式。

2.处理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力资源的培育需要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投入一定的成本为代价,这就会导致部分急功近利的管理者只盯着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而不会去开发、培育新的人力资源。结果会导致很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后备人力资源匮乏,业余训练队伍严重缩水,人才合理梯度也随之发生严重的断层现象,造成了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袁伟民同志在2001年的全国竞技体育战略发展研讨会上严厉指出:“竞技体育事业中的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鼠目寸光,追求一时的效果,不考虑将来,严重忽略二、三线队伍的建设。导致各类体校严重萎缩,业余训练严重滑坡。在竞技体育的选材方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科学选材,不考虑是否有培养前途。在训练工作中,不按规律训练,揠苗助长,导致不良的后果。”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篇9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预算管理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强。只有充分认识到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才能在科学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不断提高单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显示出了旺盛需求,产业化方向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事业单位在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与配置体育资源,保证在既定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或在既定产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

一、新时期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与内容

1.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与个人绩效预算管理相比较,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将效率和效果看得更重。在对效率进行考核时,通常需要审计部门与相关社会机构的相互配合。因为审计结果不仅与拨款依据直接相关,还能对体育事业的进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避免产生无效投资和不必要的浪费。绩效预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对投入产出效率的管理和监督,还应对投入产出效益的管理模式加以关注,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分析,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体育事业单位能充分利用预算管理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保证体育战略规划的全面推进,获得可靠、可行的实践基础。(2)体育事业单位只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全面、细致的推进,将相关部门对资金的要求汇总在一起,通过沟通与协调,才有可能在各种利益的权衡过程中,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高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当然,体育事业单位对绩效预算管理要提出较高要求,不但要促进业务目标数量化、工作精细化与业务标准化,还应借助审计工作对绩效管理的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调整平衡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预算的作用,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体育事业单位编制绩效预算的内容分析

(1)收入预算的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是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重点,需要按照有关政策与制度约束,不断健全审计人员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对体育事业单位来说,上级补助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处获得,通过补助等形式下放下来。这在体育事业单位进行收入预算编制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本单位的业务特点与预算工作本身结合在一起,通过归口管理,持续明确与界定具体的收入事项。才能将所有可能实现的收入编入到预算体系,使预算编制更加完整。(2)支出预算的编制。在体育事业单位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方法后,可以在机构之中对部门与个人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和明确,以便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对全面树立绩效预算管理的全局观念有极大帮助的。此外,体育事业单位的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无论是国有资产处置、捐赠还是利息,都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财政拨款进行合理安排,对成本加以重点控制和约束,以便提升投入与产出的比重。因此,在编制支出预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借助零基预算的方法,在编制过程中以定额标准为依据。例如,可以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人事政策口径,对公用支出规模按照实物进行预测和计算,并最终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融合的机制。

二、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现实瓶颈

(1)预算考核专业性不强。由于体育项目具有周期性特征,在比赛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支出难以给出明确的预算。其结果是,部分支出无法确定,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因为相关体育行为具有周期性、延续性的特征,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遭遇时间和规范性的瓶颈,比其他单位预算考核的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工作还陷入风险之中。很多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项目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一些考核官对体育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最终导致预算考核只是将数据加以罗列,无法体现预算执行的真实效果。(2)预算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考核人员的专业能力有限,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欠缺,使得预算执行的力度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一些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人员并未对预算执行进行深入、正确了解,对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具体操作相对缺位,对预算执行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样,相关部门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算执行之中,预算管理在实施上的难度明显加大,其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此外,一些体育事业单位难以在时间上保证预算编制和执行,加之在操作过程未能做到严密与规范,使得预算审计工作无法产生积极的、理想的效果。(3)预算编制难度较大。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个方面。虽然为了降低预算难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划分类型相对较多,资金规模受限,一些本该大力发展的体育类别并未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加之体育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各种项目都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特征,这无形中增加了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难度。实际上,对体育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应以单位本身的人员支出与业务发展为出发点,但这又增加了资金预算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预算难度的同时,提高了预算风险。更重要是,一些体育项目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征,如果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将对体育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产生消极影响。(4)预算执行不规范。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体育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主要源自财政拨款、财政部分拨款以及自收自支三个部分。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体育事业单位未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准确预估,随意调整预算方式和增加预算的现象时有发生。实际上,这种随意性的预算执行模式与预算的规范性直接相悖。其结果是,无法保证将预算资金应用到合理的地方,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外,预算的短期性十分明显,使得预算执行与严谨性、规范性相冲突,甚至会对预算执行考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三、审计场域中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创新模式

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预算管理的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在于处理好绩效预算管理的刚性与灵活性问题,借助有效的监督与激励,保证预算管理机制更加灵活与客观,保证绩效预算管理处在高效的监控之下,使预算执行得到正常贯彻。但是,我国体育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瓶颈。需要以审计工作为场域,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检验。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十分必要。这要充分借助体育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力量,还要为此制定必要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吸引监察、审计、业务主办等部门参与,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为资金的全方位、多角度使用提供必要保障。还应保证全部环节都处在监督范畴之中,充分借助各种力量,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使资金得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还应针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优化,对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差别予以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在对资金使用效益加以评价的同时,完成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审计,最大限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体育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与其审计工作关联紧密。除了要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外,还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重点做到:第一,对体育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特别是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出台考核评价制度,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进行检验;第二,当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差别较大时,应对预算编制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第三,对资金使用过程加以监督和考评,为提高审计绩效制定相应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过程得到监督和约束;第四,通过增加人力和物力保障,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和有效。(3)通过统筹安排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体育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体育事业单位的业务属性,在国家和体育事业单位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通过审计对支出计划加以统筹安排。即应该考虑生存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借助更多全部资源发展体育事业,使项目支出能够在项目实施阶段保持持续性。如果体育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保障性较差,体育事业单位需要首先保证生存问题,以便在获取更多资源时推动项目的进行,使之发挥更多效能,也减少资金的浪费。(4)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为促进体育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负责财务管理的预算编制人员应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远景规划进行深度思考。比如,要对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领域进行重点把握,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比如,当单位预算得到上级单位批复之后,要严格依据预算的批复进行,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还要依照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要求,及时对预算进行优化,并按照当年的财力与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以全局视角,对资金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和统筹安排。而当批复的总体收支规模和上报预算存在显著差别时,体育施压单位要第一时间对相关收支预算进行调整,以保证经费收支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艳.加强体育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思考.会计师,2014(12).

篇10

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得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和愉悦。体育作为全民性的爱好和娱乐,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无可比拟,体育的市场需求强烈而广阔,职业体育也由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体育经纪人可以说是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且正渗透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起着良好的催化和作用。

一、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现状分析

1.体育经纪人的需求量增大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与我国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体育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体育界存在着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匾乏的问题。有专家分析,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营销、评估等体育MBA专业人才的空缺将在1万名以上,中国未来需要专业体育经纪人7000名左右。

如此大量的体育经纪人才的需求量使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才。而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培养还停留在部分省市开设的短期经纪人培训的阶段。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人士对体育经纪行业产生兴趣,而且其中很多人也参加了培训,并拿到了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但据了解我国体育经纪人才流失严重,大量的经纪人在拿到经纪人资格证书后,并没有从事体育经纪行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缺乏资金背景、个人经纪能力不足、体育市场不规范,法规不健全等方面导致经纪活动受到限制。

2.体育经纪人活动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体育经纪活动不够规范。体育经纪活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球员转会方面。随着我国部分体育项目准职业联赛的开展,一些联赛陆续开始引进外籍球员。外籍球员的引入,为体育经纪人提供了经纪活动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主要是无证无资格的经纪人大量存在。以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为例,大多数外援的引入都是依靠朋友或熟人的关系,直接向俱乐部或球队推荐。一些人看到引进外援工作有利可图,就直接从国外带来一批球员与当地的球队进行比赛,各俱乐部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球员。而这些人并没有正规的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无证无资格经纪人的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体育经纪市场秩序,也挫伤了正规体育经纪人的积极性。

3.体育经纪人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整体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纪人数量极少。笔者就此问题向部分体育经纪人、经纪公司、国家体育总局和项目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选择“目前体育经纪人整体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数达到了64.38%。据了解,参加体育经纪人培训的人员以体育专业的人居多,这与国外经纪人形成鲜明对比,国外体育经纪人大多数是学习经济、管理、法律出身,学体育出身的人数相对较少。不可否认合格的体育经纪人需要大量的体育方面的知识,但这个行业首先是一个经纪人行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是经纪行业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经纪行业的人员多数是体育行业出身,缺乏相应的经纪人理论基础,即使在参加了短期培训后,仍然很难达到较高的专业经纪水准。另外由于培训机构对参加经纪人培训的人员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即可。据调查,实际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学历多为大专或本科,虽然也有少部分硕士学历的人员参加培训,但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学历层次的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体育经纪人整体水平不高。

二、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对策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在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优秀体育经纪人的极度匾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职业化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经纪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完善体育经纪人培养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对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体系有所不同。欧洲部分国家侧重于高等院校的系统培养,而美国则更偏重于自由开放式的社会培训。两种培训体系各有利弊。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尝试多层次、多渠道、多元主体、多种类型的培养体系,使高等院校的系统培养与自由开放式的社会培训相结合。其培养途径主要有: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与其他经济管理类院校的联合培养;体育院校单独培养;体育院校与其他经济管理院校类联合培养;各省市体育局、工商局联合培训;各省市体育局、工商局联合高等院校培训;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协会)培训;体育经纪人行业协会培训;网上教育培训;体育经纪人公司内部培训。最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主体、多种类型的体育经纪人培养体系。

2.加强体育经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

坦诚、实在是体育经纪人首先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经纪人,绝对不能凭借坑瞒、欺骗、胡编乱造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在进行经纪活动时,双方应抱着坦诚的态度,对双方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应详细了解和考察,并如实交流沟通,才能促使双方交易达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信用和成功,同时还应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在从事经纪活动中,应设身处地为当事人双方考虑,减少交易过程中的困难和麻烦,从而达到共识,尽快促使交易成功。遵纪守法是经纪人应有的也是必须的职业道德。

3.建立体育经纪人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体育经纪人除建立必要的法律机制予以规范外,通过经纪人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性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完备的体育经纪人制度离不开行业自律。行业自律主要是发挥行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作用,以行业内部人员为基础,约定和实施对行业的管理措施,通过自行管理解决体育经纪人内部矛盾,保证体育经纪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制止垄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行为标准和保护公众利益。但由于我国目前对体育经纪人还未实行全国统一管理,各地统一管理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体育经纪人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这使得无论是在规范经纪人的行为方面,还是在保护体育经纪人的利益方面,都难以操作。因此应尽早成立全国体育经纪人协会,制定经纪人协会章程、行业规范,建立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良性行业自律和管理机制。

4.对体育经纪人进行严格认证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似乎任何人只要有本事、有关系都可以成为体育中介机构或者是体育经纪人。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一些产业和行业不能任意设置进入门槛的曲解。在国际体育中,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大都要经过知识经验、道德信用和经济能力上的认证。而通过无正式认证的经纪人介绍达成的“交易”,产生纠纷的真是数不胜数。加强体育经纪人的认证首先要对其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再则进行信誉情况调查(包括公示),最后要求他们根据业务量缴纳保证金。而且每年“年审”一次,凡是出现“过失”或是投诉过多的可以取消其资格,退还其保证金。

参考文献:

篇11

高校体育的商业化发展途径应立足学校,向其周边发展。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根据现代化的运营管理理念,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实现其产业化,提高高校体育的附加作用。

一、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了全民体育具有必然性。这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发生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发展。商业化经营能够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商业比赛等方式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商业化体育模式事实上在我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使我国由体育不发达逐渐发展为体育强国。但高校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营始终受到限制,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商业化经营的必然性。其次,商业化的模式满足现代体育教师团队的需求,使高校体育改革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首先应进行更新,注重效益的获得。对高校体育工作重新布置,对体育发展中的商业因素进行提取。现代教师的先进理念为体育商业化提供了基础。不可否认,这种创新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如何提高教师团队的商业化能力,如何正确设置商业化时代体育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高校体育推向课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化的作用在于与经济大方向发展保持了一致。

二、高校体育商业化管理作用

(一)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了体育产业形成的必然性。体育产业的形成是其商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商业化的管理促进了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这是体育商业化管理最主要的作用。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正确进入市场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处于世界经济浪潮中,如何实现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将减少体育发展的投入,并使其具有实用性。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终身培养的特点使得其与经济背景发展之间相吻合,这也是商业化体育管理的作用之所在。

(二)解决了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

体育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为其赢得了大量的资金,这有助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商业化模式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使体育的附加功能得以实现。而体育经费的这种补偿机制对于体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当然,体育商业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得到高校的关注。正确选择商业化的途径,从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的发展基础出发,以免出现相反的作用。

(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全球经济时代是目前经济的主要特点,体育的发展因此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体育项目众多,高校在自主经营过程中需要获得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国家扶持容易造成资金缺乏,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依靠体育自身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来促进体育的发展,实现了资金来源的丰富,也提高了我国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因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体育商业化过程中,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素。

三、高校体育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探讨

(一)挖掘资源,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

终身体育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一教育目的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关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更愿意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体育市场需求增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商业化过程来说,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能够被全民接受的资源,从而使其创造出经济价值,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教师在商业化的实现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技术培训、比赛组织等可以实现高效的体育市场化建立,为其商业化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开发“体育俱乐部制”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来说,应建立体育俱乐部,以符合现今体育市场的规律。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自发特征,其娱乐性和竞技性容易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是持续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高校体育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并维持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这一需求,高校应对自身体育发展实施改革,将原本的无偿服务根据服务水平改为有偿服务,并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实现其商业化评价,以确保这一模式的形成。

高校体育工作能够促进体育文化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商业化是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策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民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影响。为确保体育商业化的实现,首先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国体育工作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时期,因此短期内实现其商业化并不现实,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加之学校的努力,这一模式具有可能性,同时也具有必然性。

作者:田顺风 单位:新余学院体育学院

篇12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最早是为挪威渔民所发现。挪威渔民每次返港后往沙丁鱼槽中放一条鲜活的鳃鱼,鳃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乱游,挑起摩擦。沙丁鱼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使之巧妙地调动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就可以保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到渔港,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管理学中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并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鲶鱼效应”的实质就是打破常规,加入一个有吸引力的因素使之“满盘皆活”。

2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和改革的必然性

2.1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现存的问题

政府过于重视金牌,导致资源配置过于倾向竞技体育,社会资源无法物尽其用。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实现了金牌总数第一的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的竞技体育又取得了境外参赛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下,无论从获得金牌的大项分布还是小项的占有比例来看,我国要想拓展获奖面已经十分困难。是要继续在现有管理体制下举步不前,力求在2016年巴西奥运会创造另一个“境外参赛奥运会的最好成绩”,还是痛下决心加快改革,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放手市场,力求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肯定是后者。

机构设置繁琐,权责划分不明,导致不能在其位,谋其职。体制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对整体社会管理的调整,是重大利益的重新分配,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与结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需要重新调整政府、企业、俱乐部等各方面利益关系,改变各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也正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导致政府不愿“简政放权”,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俱乐部的利益分配,从而越来越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制约了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

运行机制的单一、死板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都面对一个“管”与“放”的问题,两者看似矛盾,但如果能正确运用机制这个“应变器”,就能很好地把握“管”与“放”之间的度,既不会越管越死,也不会越放越乱,两者就能很好的协调起来。

2.2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政治发展的需求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体育与政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在国内政治中,体育管理体制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部分,体育发展战略和政治纲领要保持一致;在国际政治方面,体育披着民族主义的旗峡,贴着社会主义的标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举国体制就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的精英体育的方法,是以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大多数人体育利益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因此,体育的发展目标的改变会导致体育体制的相应调整,体制变迁同样会体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加大对体育的重视,鼓励全民健身,改革中国经济体育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

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原因。参加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体育自身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国家势必会对其进行管理和干预,会导致管理体制形态的变更。在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方面,而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并且越来越向群众体育靠拢。体育是大众的体育、是全民的体育,而不是少数奥运冠军的体育,因此,体育自身的发展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

3 鲶鱼效应应用与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可行性分析

1)充分利用网球协会改革发展的先例这个“鲶鱼”。中国四大金花单飞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充分证明了市场在体育发展中占据决定性作用,要善于利用中国网球协会改革所造成的影响和积极效果,充分吸取其改革的精髓,针对各个项目的项目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实现从举国体制到市场主导的转变。

2)权责划分明确。改变错综复杂、各个管理层都要插一脚的竞技体育体制现状,使权责分明、管权分离,实现有责可明、有权可依、有法可循。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知人善用,在各个项目体育组织中积极发现能够使项目改革得以实现的“鲶鱼”,充分利用其才能,逐步实现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革。

3)积极放手市场这个大群体中,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市场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方向,市场就是一个大群体,只有“鲶鱼”不断的发展、提升,才会带动整个市场的繁荣。只有不断地在市场中检验,才能得出是否成功的结论。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122-01

一、前言

高校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学校筹资兴建、学校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高校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济效益。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

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教学、训练、竞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小、标准不高,附属建筑面小,因而承接大型运动会或比赛的能力较低,由于建在校园内对外开放率低,并受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导致使用率低。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学校财务制度的复杂性与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相矛盾

高校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学校领导的统一管理下,要符合学校的一切财务制度,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这对对外开放经营的积极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经营方式的创新。另外,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

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经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高校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由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四)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职工队伍的现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高校体育场馆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谙熟市场运作。

四、结论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学校财务制度的复杂性与场馆经营的灵活性相矛盾;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等诸多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引进人才与减员增效并重,完善内部激励机制等手段规范场馆的经营活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俊丽;赵启明;;十一届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管理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2]陈明;;亚运会对广州体育场馆建设及经营管理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韩新君;张建;;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构想――以北京工业大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谢成超;杨学明;王海飞;刘小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模式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