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奇心,通过相关问题的引导以及科学探索的方法获取并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形成探索性思维,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目的。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科学态度对物理学习、物理课程价值体现的学习目的和重要内容。[1]探究性学习方法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借鉴以及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探索能力的开发和挖掘,对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整合的、结构化、灵活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和有效方法,有助于创新性、探索型人才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策略需要以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为引导来逐步展开。一般来讲,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探究性学习策略成功的重要一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设计课堂问题。第一,寻找存在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问题入手,培养问为什么以及从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并描述他们的形态、颜色、弹性、用途等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冰、水蒸气、水都是什么物质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调动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通过一定的问题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无法解释一种物理现象,从而使学生心理从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通过课程讲解、探究性活动开展使学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2]例如,在滑轮组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一定一动”滑轮组和“二定二动”滑轮组的提升效果来制造悬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一定一动”比“二定而动”更省距离的结论。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验对两组滑轮做工情况、机械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研究,从而学生的结论,得出“同一机械来提升不同重物时,其机械效率不同;提升的重物越重,其机械效率越高”的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思维。

二、诱发学生的探究灵感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师生互动已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紧张活泼的教学氛围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教学环境和氛围对课堂效果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构建一个鼓励创新和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探究性教学情景的营造贯穿教学过程,即使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与自己当前知识水平存在的冲突,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假设和猜想来解释这一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进行实验证明,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积累相关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别有心裁的想法、与众不同甚至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应该基于表扬和鼓励,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诱发学生探究灵感。[3]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面。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寓学于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探索的魅力,从而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一般来讲,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或者物理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和猜想、总结与评估、互动交流等几个环节。在验证环节包括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三个具体步骤。如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活动得到激发,相关的课程内容也会在提出、分析问题、解决、总结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很好地掌握。[4]

四、开发学生探究潜能

探究性学习与被动性、接受性学习相对,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而开展系统性学习方法,以“灵活”和“动手”为主要特点。学生需要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动脑思考、总结。要开发学生探索潜能,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带动学生做好课本规定的基本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和探索思维,根据课堂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活或者实验器材等丰富素材,做出具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潜能和学习兴趣的课程设计,并引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并动手验证,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形态,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因为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得到整体提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掌握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立海.新课程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6).

篇2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组织学生按照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通过亲自得出结论,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就要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循序渐进策略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成为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真正实践过程。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

篇3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中去寻求知识。例如认识了“1千克”后,我让学生猜想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1个柚子大约重多少?再动手称一称,来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对1千克的质量便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教学“认识米、厘米”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加形象地认识厘米的具体长度,我就地取材,拿出数学课本,指出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课桌子的长度大约是1米,紧接着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大约是1米、1厘米的物体,然后让学生估算橡皮擦、小刀、铅笔、教室门、黑板等身边物体的长度,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物体长的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而短的用“米”作单位也不合适。利用生活中的、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可见,教学时让数学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

探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每个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悬念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产生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是时,我先让学生出一道9以内相同加数连加来考老师,并且老师能立刻答出,学生都十分好奇。于是,我请一位学生出题:“6+6+6+6等于多少?”“24。”“8+8+8+8等于多少?”“48。”我脱口而出。学生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你是怎么算的,快告诉我们吧!”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营造探究氛围

小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教师应注意几点:第一,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凸显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要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方法?能让大家听听你的看法吗?谁来告诉老师呢?”等等。第二,多一些信任和尊重。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多鼓励,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些鼓励性语言如:“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想出来的。”“你真棒!”等等。同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鼓励质疑,赞赏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探究的火花。

三、动手实践,提高探究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的智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拼一拼,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哪些图形我们学过?学生通过拼动手操作,最后拼出已学过的图形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接着我让学生动手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找到这个三角形与所在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学习的潜能到充分的发挥,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篇4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阶段。回首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下课反复背、练”。听、记、背练成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这其中又有哪一项能由学生自由支配、自由探索?没有。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探究性学习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1 合理诱导,激发研究内需

学生的学习内需是实现有效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合理诱导,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工程问题》为例:一段公路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俩队合修几天完成?

首先,让学生按照平常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然后诱导: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几天修完呢?

学生不假思索:12天。是吗?请同学们算算再答。计算结果出乎意料:还是6天。“路程扩大2倍,时间竟不变”,学生质疑。教师再适时诱导:如果路程是15千米、4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是多少呢?学生不再胸有成竹。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

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

合理的诱导引发了学生对以上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使其在欲罢不能的浓浓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2 合理延伸,拓展探究空间

目前的数学教学,基本空间固定在教室内,时间固定在课堂上,即使是课堂外,也是反复背概念、做练习题,我们有必要改变这种状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时空”。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重点、难点);(3)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沿着这条思路,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逐层深入拓展,以达到突破本节课“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柏)树枝条、石榴果实。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古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描述的植物类群,从而对上节课所学习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复习,同时又引入第四种植物类群种子植物,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由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记录其生活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探究兴趣。

3.逐层深入,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一: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多媒体展示银杏、松树、牡丹和石榴等几株植物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这几种植物与上节课学习的三类植物类群相比,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结构特点上着手分析。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便于支撑枝干、运输水分。为了进一步认识种子植物的输导组织,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鲜玉米秸的根、茎、叶,由学生解剖观察其中的输导组织。

(2)合作探究二: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多媒体展示松树和石榴的图片,由学生分析这两种植物它们分别有哪些器官、都开花吗,分别属于种子植物的哪一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中开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不开花、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种子外是否有果皮,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松果和石榴,由学生解剖观察其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同时,教师设置问题,思考哪种植物的种子适应性更强,为什么。这个引导性问题,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果皮的重要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开始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首尾呼应。

(3)合作探究三: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播放农民喜获小麦丰收的视频片段,然后展示辣椒、大豆、苹果、茶、牡丹等图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看法。

4.盘点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可以交流。

5.点播建构

教师列表,由学生比较绿色植物的四个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上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推出植物进化遵循的规律。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等级上由低等到高等。

篇6

可是大多数探究性活动都“无疾而终”,学生难以探究出所以然,有些学生甚至难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活动不以为然等等,最终只好等教师把结论“捧”出来。基于对新课标素质教育的疑惑,我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简单地进行调查:选项非常欣赏这样的环节。为体现新课标而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活动交流、评价部分有待完善这个环节,希望以后多尝试学生。探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性,符合教材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与高一阶段学时紧内容多等有矛盾,建议在高二理科班多实施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

二、备透学生

篇7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别强烈。”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布置调查研究内容:1、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商店购物,进行人民币的兑换3、你还认识哪国人民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总之,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1 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从而引发思考。逐步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新课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仍然屡见不鲜,学生的学习方法依旧按照老师要求的轨迹行进,他们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 人才选拔制度的阻碍。现阶段虽然素质教育正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地开展,然而受升学的压力、人们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仍陷入考分竞争的漩涡之中,教学活动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3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缺乏。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束缚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广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创造力、创新能力却较差。这便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不足所在。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初中学校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提高学校管理者对素质教育体制的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却严重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由此看来,提高认识是首要任务。(2)提高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素质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现。(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体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学生的上课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引进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再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透过几个例题清楚地了解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解题来巩固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能让学生记牢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寻找新的解题办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篇9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是:探究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探究心理

儿童天性好奇、好问,新颖的问题可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热情,恰当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在一个纸盒里放入5个红色球和5个蓝色球,请学生从纸盒里摸球:师:“在摸球之前请你猜想一下你可能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学生1:“我猜一定能摸红色球。”学生2:“我猜一定能摸蓝色球。”学生3:“我猜可能摸出红色球,也可能摸出蓝色球。”这些猜测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兴趣,感到好奇,产生了试一试的愿望。接着教师顺水推舟,放手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去求证。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尝试和体验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使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持久稳定。抓住这样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讲解,就容易使学生豁然开朗。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都促其形成努力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式,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再探究。这就保证儿童带着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现代媒体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直观的情境可以扩大学生的求知范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挂图、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手段,运用画图、实物、模型,并以姿势助说话、打手势和打比方、讲故事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调动情感,促使学生挖掘数学中包含的美的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数学特别体现了秩序、对称和明确性,而这些正是美的主要形式。数学教学是对数学美的反映。如一年级的小孩最喜欢小动物,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一些小狗、小熊、小松鼠、小鸡进行直观教学,使用生动形象语言,使其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充分感知图形的对称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营造成功氛围,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在课堂活动中设计针对性的练习,让每个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机会。如:在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座,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又如:“布置房间”这一课,根据素材,把教材上的插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是怎样布置房间的。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科学故事,这样既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可逐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实践,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增,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习积极主动。

四、激励评价,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引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信要给予肯定、鼓励,让自信的学生更自信。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隐藏的自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老师可真佩服你!”等等,这些表扬的话一定不要吝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很容易,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另外,建构主义还倡导主体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价的过程应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流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反省、分析、监控,同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树立。

课堂上诸如,“你觉得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得多少分?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谁学得最棒?”“谁的进步最快?”等等,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具有民主协商的味道。树立了自信,学生就敢于面对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希望。

总之,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的异同点”内容时,如果单独让学生进行探知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整体性以及丰富性特性,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采用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置出“某电信公司开展有奖通讯消费”的一次函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借助图像法,观察分析图像,并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反比例函数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合作、补充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实现对该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掌握。

二、重视学习方法要领传授,传授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要诀”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是学生借助外界力量和智慧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可见,“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金钥匙”。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观,让教师形成了一套自己较熟悉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过重的负担,琐屑的平凡,麻木的安稳,导致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去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们对课堂教学沿用根深蒂固的老方法习以为常.部分教师只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训练,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互助合作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方法传授作为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补充,搭建学生锻炼和解答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的“回头看”,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总结解题经验和要领,逐步形成问题解答的一般要领,从而使学生带着方法要领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提升互助合作学习效能。

问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如图所示,E、F 分别是ABCD 的边AD、BC 的中点。求证:AF 与CE 相等。

上述问题是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该问题探究解答的“任务”。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在探究问题条件的过程中发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掌握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因此,在学习小组探究活动中,有学生提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根据问题条件,判定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 ABF ≌ CDE,从而得出AF=CE 的结论。

其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方法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且E、F 分别是AD、BC 的中点, AE=CF。

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D ∥ BC,即AE ∥ CF。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

AF=CE。

方法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且E、F 分别是AD、BC 的中点, BF=DE。又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B= ∠ D,AB=CD。

ABF ≌ CDE。

AF=CE。

篇11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更多地会关注学生的考试。在教学中,也强调学生只有考高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极为不利。

2.轻视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高中数学教学中我国教师会更多地重视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发现学生错误时,不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只是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消化,这种高效的教学过程实际伴随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3.师生轻视总结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存在一个通病:不愿意将课堂上的感受、得失记录下来,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感悟。学生更多的时候会选择模仿教师,教师不能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归纳,又怎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梳理呢?而学生不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和识别,就会失去对知识感悟以及升华的机会。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解决那些特别困难的数学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常常觉得不知所措,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归纳、假设、分析以及解读。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集合的知识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集合B={-m-1,m2-3},1∈B,则实数m的值等于多少?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首先,-m-1有可能等于1,m2-3也有可能等于1,但是两者中只能有一个1,到底是哪一个呢?如果-m-1等于1的话,m的值就是-2,这时候m2-3等于1,显然,m不等于-2,-m-1不等于1,这就代表m2-3=1,m≠-2,则m=2。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探究过程必须不断地改进与调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合作、主动的氛围下不断地进行探讨和创新,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角色,以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却不去解决,而是听之任之。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讲授函数时就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空间,在使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属于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进行分析,观察随之相应的(fx1)和(fx2)的变化,如果(fx1)<(fx2),则(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相反的,如果(fx1)>(fx2),则(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3.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拓展学生思维是新时期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联系实际生活,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挥发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某写字楼将排成一排的6个车位出租给4个公司,其中有两个公司各有两辆汽车,如果这两个公司要求本公司的两个车位相邻,那么不同的分配方法共有________种?由题意可知,分配的方法共有4×3×2×1=24种。在为学生讲授这种类型的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就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了。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2-02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硕士论文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3.2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3.3 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1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4.2 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5.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学中,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探究,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1)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等。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新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3)可以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目标,思维具有了指向性;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有了推动性;学生在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更点燃了探究思维的火花。

1. 尝试猜想――验证,倡导自主探究方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尝试和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但猜想要有依据,不是凭空瞎猜。由于兴趣爱好、认知方法、理解角度的不同,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许多与主题无关的信息的影响,偏离了探究的主题,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探究的深入。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定向、放中有引、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能作出合理猜想的依据。数学猜测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中里利用“尝试――猜测――验证”的自主探究方式,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尝试、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中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创造中增强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2. 合作交流探究活动

强化探究操作的前提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要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形成和产生,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弥补自身信息、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彼此交流见解。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可以揭示数学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