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物流专业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物流专业的理解

篇1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文献出版社,2006.

[2] 徐东.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篇2

现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造成了物流人力资源的流失。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类问题,学会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进行了关于我校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进行探讨,发现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去各类物流企业实习参观。学生得不到好的实践机会,止步于理论学习。

(2)信息化教学不够完善,师生较多情况下仍停留于传统教学方式。课件跟不上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未做到及时更新。

(3)选择性课程体系改革任处于初级阶段。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不够,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仍需完善。

(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经验偏少,教学团队的专业和教学综合能力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物流专业发展具体情况,提出以下五点观点:

一、改善实训条件:建造VR交互式物流体验区

我校目前拥有的六个物流类实训室:物流认知实训室、货代实训室、运输实训室、仓储实训室及全自动立体仓库及叉车实训场。虽然实训室操作设备各方面都比较到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认为还缺少一个VR交互式物流体验区。原因在于虽然通过货代实训室模拟展现了从工厂装箱到码头堆场再到集装箱装船等货代整个流程,能真实模拟货物进口和出口的全部过程,将货代流程所涉及的所有设施设备,如:工S装卸货平台、码头堆场、堆场卡口、龙门吊、桥吊和集装箱船舶等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大部分设备也只是停留于静态,学生偶尔能看到吊机工作的动态场景,而且也是模型模拟的。

VR作为一种新兴的模拟现实可穿戴技术,正在逐步取缔传统平面展示,VR可以用在许多行业,无论是现场直播行业、购物行业还是医药行业,甚至可以用于军事领域等,当然物流行业教学也是其中之一。利用VR技术可以把现有的或目前处还在规划中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在计算机系统中构建成虚拟的3D动画,则可实现以3D动画为载体,将集装卸设备、搬运设备、拣货设备、各类货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作业人员等物流工作要素合为一体的系统仿真平台,3D动画模型生动形象,可以非常真实地表现整个物流系统,并且形象生动的传递给学生。VR技术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和改善提供有效的可视化手段。

对仓库和配送中心行业来说,最有前途的可穿戴技术就是智能眼镜。以智能眼镜为核心的各式穿戴式设备,比如扫码指环、蓝牙指环、身分识别手环等,这些科技设备可以提供实用的功能,实现价值,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将手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事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建设未来教室、“云-网-端”教学体系

在未来教室里,最大的改变是没有粉笔,没有黑板,也没有课本,只有一个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随着教师相应的手势,相应的教程便以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对于学生而言,再也不需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而是只要轻松利用学习PAD就可以轻松上课。学生能在PAD上直接完成作业提交。同时还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也节约纸张教科书,保护的树木,保护环境。学生也已加强了学习兴趣,学习中接触科技,科技中连接学习。

在未来教室里,讲台跟学生课桌的位置也不再是传统排列的,而是环装分布,以避免盲区,做到师生之间可以眼神沟通,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未来教室再结合“云-网-端”教学体系。使得每个学生在浏览和收藏学习知识之余,还可以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一定是同年级段,可以是高年级和低年级。他们可以一起学习研究。共同解决同一个物流方案或学习某一个物流知识点,为学生们搭建一座学习的桥梁。

三、深化教学改革:选择性课程改革

我校全面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学制管理,以“选择性”为基本教学理念,给在校生以三次选择的机会,学生在课程、专业、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专业集群课程”,也有可以选择继续升学需求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自主选择课程、专业、毕业方向。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类扬长,提升学生自信心。我校目前已经开设出若干选修课程,每学期的选修课程比例占所学课程的50%,学生参与度为100%,无论学生上课点名、还是自主选课工作都有条不紊。对校内日常教学计划(课表安排、教师分配、教师安排)、排课、选课、考试安排、课程评价、学生成绩、学籍等也进行动态的管理。

但是,在实践上急需解决遇到的关键问题:

1、学校课程体系完善,如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制选修与自主选修四大模块课程要充分依据中职学生的心理认知与专业特性来设计,应从职业入门指导、职业认知体验、专业入门训练、成长方向选择与职业发展规划五个方向出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2、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公共素养要有充分保证,教师也应设计相应的考评条例。

3、要有专业化的职业导师队伍,指导学生依据自身特征,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4、注重学生课程选择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个人职业成长观,课程选择必然出现方向性问题。

另外需要正确预测实施选择性课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好各类问题的解决预案。

四、创新办学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机制

1、创建坚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物流专业教学理念,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开发课程,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的逻辑,编写教材,开发实训指导书、音像教学资料等校本教材;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抓手”的多元评价模式,制定专业技能目标;通过建立科学的实训教学机制,构建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和实训工作规范运作,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加强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为使学生能够尽快实现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我们要在物流实训教学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严格按照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应该依据企业对该岗位员工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尽量凸显企业真实情景。

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的专家进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构建起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良性机制。定期邀请物流行I、企业的知名专家进学校进学校进行实训课程、教学的指导工作。主要包括: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协助设计实训项目课程、无偿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共同组织学生教学实习和技能考核等。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开展学校专业技能教学。通过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机制,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切实提高物流实训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教师和培养本校教师

我校一直坚持展教师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依据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面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对如何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培相结合办学模式需要的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多元化教师队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对师资队伍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本专业主要从引进和培养两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多层次引进不同教学人才,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分为三层,层次一:以学历+技能型为主,主要引进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作为专业骨干教师承担专业主要建设工作。层次二:以学历型为主,主要从高校应届生引进,作为储备人才进行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层次三:以技能型为主,以雇员、聘用等非在编方式从企业工作一线引进,主要教学任务为承担实训指导和实践教学建设等相关工作。

2、加强教师内部的培养,对教师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系统的培训,从管理上通过绩效考核,强化“双师”结构师资团队的能力互补。主要是个性化培养:制订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实施新老结合、校企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师。如让教师出国进修、下企业锻炼、进一步深造,创造各自的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篇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具有普遍性,该专业的设置是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加优秀的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物流跟上时展的步伐。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要求。这些年来,我国的物流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各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寻求培养学生物流实践能力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物流综合素质的提高。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1改善了教学方式

能否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广大学校在教育中做出的重要工作,这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途径。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通过展开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改善教学方式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物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展开实践教学,并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1.2丰富了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复杂性,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够在实际的物流活动中减少工作失误,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丰富物流管理教学的内容,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实践性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明确的展示,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实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虽然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中也适当加入了实践教学的成分,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物流管理教学的现状。

1.3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在该专业的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一项与实践相挂钩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在现代物流教育中,加入实践性教学,是改善当前不良教育状况的重要举措。学生接受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对某些实践性强的知识,在理解上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

1.4提高了物流教育水平

改善教育方式,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物流教育来讲,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就是改善物流教育情况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对物流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育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高效的物流活动,在发生物流事故时,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在物流专业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各个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实施创新教学战略,是每一个学校在教育中需要做出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创新教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创新不足的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实践创新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无法改变不利的教学状况,难以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主要体现在认知实践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实习形式化严重等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首先加强对学生物流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认知实践作为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认识的第一步,缺少了这一步骤,学生就难以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到脚踏实地。认知实践是学生进行物流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认知实践在各个高校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实质性效果。其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中存在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建设物流实践平台,是还原某些物流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解的良好方式,如果能够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将能够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实践平台的建设具有诸多积极影响,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通过完善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展开物流实践活动的具体条件。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与物流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系统,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实习形式化严重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的体现。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实习存在错误的理解。在物流管理专业实习中,仍然难以克服形式化的问题。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利益,形式化严重的实习难以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得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对策进行改善。

3.1进行认知实践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认识,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才能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在教育之初,展开认知实践活动,是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进行认知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物流活动的演练、观看视频等方面,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从而加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活动的重视,认知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够初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行动力,作为学生后期参与物流实践活动的推动力量。

3.2进行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广大高校为了提高教育发展质量,逐渐引入了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满足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为了增加教育的深度,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某些疑难性问题的解决,学校可以派遣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考察,将在企业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物流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

3.3建设实践平台

在实践性强的专业教育中,需要通过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需要融入实践活动,才能够将某些知识进行还原,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进行实践教育就需要建设实践平台,为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足够的条件。建设实践平台,就是要完善有关物流活动的各种系统,比如货物储存系统、运输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建设实践平台,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的关键步骤。

3.4参与实习

在我国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实习,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实习,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应当通过实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各个高校应当对实习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就应当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加强实习锻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结论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利用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采取相应对策,为我国物流管理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亮.情景教学理论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篇4

1.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延续、补充和深化会计课堂理论。在会计教学中,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较少,进而不能锻炼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非常地低,进而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受教学条件、实训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安排了集中实训,但是缺乏仿真性,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料多是虚拟的,而且是打印出来的黑白样式,在原始凭证方面,种类少,而且缺乏相关的印章,学生没有机会填制真实的凭证,进而难以找到填制凭证的真实感觉,所以在填制部分凭证方面,学生表现的较为生疏。

1.3教材选用不合理在会计教材选用方面,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将会计专业使用得教材应用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侧重点,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之间对会计课程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选用的就是王红娟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而此本教材是我院经管系教师参与编写的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应用的一本通用教材,这种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性,选用通用教材,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提高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2.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会从事会计工作,通常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是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他们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需要与会计专业有所区别:一是求学生在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懂得物流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二是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利用各种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知识对物流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2.2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非会计专业可以保留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账户、会计分录、证账表等内容,这些内容要精炼、简单,将原先几章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章,同时增加财务分析,报表分析等相关内容,在设置财务分析、成本分析、报表分析这几章内容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重点。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会计入门知识。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会计课程与物流管理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对会计与物流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会计在物流专业岗位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意识掌握会计这门商业语言是必须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接着对会计核算原则与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时简化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这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通过实践进行感性的认识。②物流企业常规业务核算及报表编制。在基础会计中,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能够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按物流企业经济业务循环的方法进行授课,具体包括:筹集资金及购置设备的核算、供应阶段的核算、经营服务阶段的核算、销售阶段的核算、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等。将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③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讲解会计报表时,重点阐明物流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差别,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何计算和分析财务指标,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篇5

?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们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矗

?以往对于物流管理概念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浅显的书本知识。对于物流的本身感到很神秘,难以想象现实中的物流业和心目中的物流业有那些不同之处。对于物流,知道它是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的简单。通过这几天上机实习的简单了解,使我对于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突破于书本上固定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到实际操作中的繁琐步骤,一个企业的运营所包含的诸多部门和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着。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与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学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平常我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学习和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然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特别的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就业形式极具尖锐的时期,我们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的经验,不至于到以后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今天我们有机会在实训课上接处了浙科软件,它把我们日常学习的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紧密的接合了起来,这让我们深刻明白学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以便即将迈入社会的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工作。XX年大专

?三个月物流专业的实习,对物流的定义,基本功能,各个作业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此实习中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们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们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矗

篇6

北航经济管理学院于2004年开始了首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学生进校后先不分专业大二下学期开始由学生自主选择工业工程专业或物流管理专业。随着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陆续展开,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画①课程设置重复。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②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部分专业课程名称不同授课内容却相互交叉、重复某些课程内容的讲授过于深入是否适合本科生、是否为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必备还有待探讨。③教师缺乏职业培训。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④物流专业课的设置未能弥补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不足。由于学时限制,为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没有涉及物流内容,也未通过设置相应的物流专业课加以弥补。

二、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及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充分掌握物流人才需求动向,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以及人才基本素质等更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我们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首次调研于2008年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企业包括DHL、神州数码、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北京顺鑫首联物流、宅急送、北京第一机床厂、国美电器等涉及中外、民营、国营的生产、服务、零售、采掘等行业其中,物流型企业占60%,生产制造型企业占26.67%,批发零售型企业占13.33%。调研对象为物流企业的人事主管、部门经理或一线物流工作人员,以及非物流企业的物流部门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为43.33%,其中本科专业与物流相关的仅为20.00%。而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统计的全美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表1)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

在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图1)有62.5%的人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37.5%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不合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90%的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度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的偏差(图2、3)。对比图2和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选择的人次数是0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企业中应用频率高、要求较强能力的某些相关知识点,如物流信息处理、国际贸易、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等(图3)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例如本校经管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实力,我们借助这样的优势,为学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然而,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失相关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脱节,学生只学到了几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致使本专业学生在数据库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仍然欠缺无法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此外,虽然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贸易课程但授课内容几乎不涉及相关的物流活动。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调查也表明,某些必修课内容重复率高缺乏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接轨少,没有提供实际操作培训的机会注重课堂授课忽视实践性教学实践的案例课程少部分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难度偏大适于在研究生阶段讲授。

以上调查分析显示出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也印证了我们对企业的调研结果当被问及企业是否有引进物流人才的计划时,80%的企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与参考文献2的研究基本相吻合:2005〜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至少需要补充4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约为20%。但是在各种补充物流人才的方式中,通过面向校园招聘的只有43%,排在了第3位而面向社会招聘和企业内部培训则是企业采用的更主要方式(表2)

由此可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不难理解在企业的校园招聘中,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2.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比较。

在本研究中,为了更好地确定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与本校目前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之所以作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本校与这几所高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是缘于香港作为一个大的物流港、世界贸易的中转站为当地的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很好,而且香港的教育有英美国家的特点。

通过分析内地和香港物流管理专业的资料可知除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物流管理方向外,其他学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几乎都要多于工程技术类。而且,内地3所院校课程数量较多,第一学年以安排基础类课程为主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在第二学年开始授课。

从课程门数的角度分析,内地3所院校基础课程门数比例远高于香港院校的相近专业同类课程比例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则低于香港院校(表3)北航物流管理专业与国内其他院校以及香港同类院校专业比较见表4。

表4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没有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及北航特色,在物流人才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实力。因此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在竞争中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应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发挥本校特点与办学优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考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市场方向,从四种需求领域(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和三个需求层次(物流操作、物流实际管理、高层物流管理)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

三、培养具有北航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以上调研分析表明北航物流管理专业现行的培养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等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现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专业核心知识不完善;专业定位不明确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有特色的办学模式缺乏多元背景的师资队伍等。为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明确了本专业的定位问题进一步完善专业核心知识框架,修改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明确了特色办学模式同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教师团队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本校经管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北航特色的关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新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多方调矾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拟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同时根据需要聘请部分在企业工作的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教育部等主办的培训班,并去相关企业参观、了解等。此外,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每年都有教师去香港、欧美等高校交流、学习,其间教师有意识地选听相关课程,为自己的教学作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北航的毕业生再入校园为学生开设讲座,等等。

2.突出北航特色

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要求,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分类,并根据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在物流教学中突出北航特色,首先要明确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究竟应该面向哪一类人才市场,是宽口径人才还是单为航空制造、航空物流企业培养人才;其次要解决如何在经济管理学院突出北航特色的问题,解决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即具备了北航特色的问题。

我们认为并不是学习了几门航空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所培养的人才即具备了北航特色而是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养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特色办学的模式。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背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有所创新,突出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前述对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比来看北航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其工科背景来掌握物流管理所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加强工科背景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

不仅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中同样存在物流同样需要物流管理人才。航空制造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制造。因此在学生的基础专业课设置中,应该加强关于大规模的复杂制造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科研与教学是北航经济管理学院的特长既有理论研究成果也有实践成果其知识也是物流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因此,在修订后的物流管理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增加了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课程,调整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授课内容,加强电子商务的教学。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多人在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研究方向是航空专业具有扎实的航空专业知识背景,在科研中与经济管理相融合,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以上特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特长辅之学生在基础课阶段所学的部分航空专业知识应该说北航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适合于在航空制造企业、航空物流企业中工作,在更广泛的物流人才市场上也具备竞争能力。

在我们首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利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设计,现已成为所供职的物流企业的骨干;有学生毕业后不久即在某航空制造企业参与企业内部物流的诊断与改造工作。

3.加强实验教学及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上尽量增加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系统调整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协调、整合、细化教学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课程增加北航优势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企业调研的成果初步建立了案例库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学生实验指导手册。挑选的实验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层面认识实验、物流运作层面实验、物流信息处理包含十个项目:企业概况认识与描述、物流活动与作业认识、基本工具与设备、物流作业绩效评价、认识牛鞭效应、作业流程仿真、库存管理、EXCEL及VBA编程、基本知识和实验环境认识、简单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手册中没有提供预定的结果让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去验证,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从实施效果看,实验性教学手段的采纳是弥补学生对物流企业缺乏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差的一个有效办法。

物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验条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参观或体验式的比如物流实验室提供货架和仓库管理系统,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播种式和摘果式等不同拣货方式的差别,不同货物摆放方式对仓库管理的影响不同信息识别技术对效率的影响等很多基本的物流原理另一种是试验式的比如让学生通过啤酒游戏来加深对牛鞭效应的理解并且评价不同改进措施的效果通过仿真软件或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等试验。

4.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

加强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局限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应联系专门的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从而调动积极性。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从而增加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物流运作的机会增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利用北航毕业生的优势资源,笔者指导的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走访了多家物流企业,完成了出色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校级奖励。而另一名学生在毕设阶段以某物流企业为背景进行研究并去企业实地调研,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篇7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训练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重视,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同时,课程体系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深度不足,由于课程较多,导致学生不能对每一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二)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重视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硬件设施方面仍较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以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理论研究较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使得物流专业的理论体系发展已经有了基本模式,也具有一批十分有经验的专业师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渐出现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及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进的对策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人才培养模式所面对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需要重新梳理办学方向,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针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为物流管理行业培养一批专业的优秀人才。因此,改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进课程体系

根据当下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将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需要根据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与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改进相关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时,要科学地规划教学计划,重点讲授专业课程,再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其他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需要进行专门的优化,强调其深度性。同时,要增加学生之间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与实践,力争培养出中高级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只有建设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并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的相适应,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加强教学实践

首先,学校应当更加重视物流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与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们在实施项目时也需通力合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学校可通过物流管理的相关教学软件模拟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学内容,明确其学习目标。

(三)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实际操作技术,学校应当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相关项目当中。同时,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岗位培训机会,以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更符合社会市场发展的要求,并及时地更新、改进教学工作,可聘任一披具备丰厚的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加入到教学队伍中。这不仅可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也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尽管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学术理论与实践工作之间仍有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必须真正地走入工作环境,在企业中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地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所以,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渠道,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以帮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真正地理解其所学内容,增强自身的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3-02

《国际物流》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国际物流》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包括:《航空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等;同时还学习了与《国际物流》密切相关的,如:《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等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课程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物流的基础理论和实务。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国际物流区别于国内物流理论及相关实务,是《国际物流》课程的建设重点。

一、《国际物流》课程现状

在我校08版教学计划中,《国际物流》课程是在大四的上学期开课。在《国际物流》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等课程,对航空物流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国际物流》课程时,已有良好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效果。但是在国际物流08版教学计划四年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重叠的地方

《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专业课程,涵盖知识面广,包括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国际物流系统与国际物流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内容,同时涉及物流、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与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的现象,如国际贸易实务、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国际物流实际操作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国际物流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甚至对国际物流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感到困惑。

二、《国际物流》课程建设思路

(一)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

因为《国际物流》在08版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国际物流》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教师进行说课活动,介绍自己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国际物流》与其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重叠的内容如何在各门课程中分配进行了讨论。

我们《国际物流》课程组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课程的重点。比如因为我校的航空物流特色,设置有《民航货物运输》课程,对航空物流的流程,单据、运费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设有《航空物流运行模拟》实验课程。因此今后在《国际物流》中,对空运物流部分就不必再次讲授了。但同时,应当对空运物流与海运物流、陆运物流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空运物流在整个国际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内容的梳理,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国际物流》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国际物流》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国际物流》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二)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国际物流》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国际物流》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国际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会运用所学的仓储知识、配送知识、运输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等完成国内物流业务的操作,还要求具备基本的国际物流知识与专业技能,完成国际物流业务的操作,如国际商品与物料的储存、保管、包装和装卸业务;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业务;国际货物的通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业务;国际货运业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业务等。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其他课程的配合。因此我们《国际物流》课程组已经在开始联合其他课程的教师一起研究物流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开发。通过软件建设、增开模拟实训课程以及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通过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实务运作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使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实战型应用人才。

篇9

物流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目前国内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物流学早在20世纪初期诞生,20世纪中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中后期。虽然已建立了较好的物流实训场所,并有较完备的物流教学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但对培养学生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管理技能方面达不到满意效果。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还需建立更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技能培养

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注重课本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视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作为新型的行业,有关物流管理的许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以至于物流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物流实际发展。把握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不够,针对就业和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上脱节严重,无法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存在专业知识学习代替职业技能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各成一轨,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内在联系

传统学科型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教材编写时间长,课程开发周期长,学术色彩比较浓,相对封闭在职业教育内部,知识内容没有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对社会生产实践的反应迟缓,不能反映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的运用,造成了课程内容不能与生产、服务一线的发展同步。传统学科型课程脱离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繁难和陈旧。

3.基础课、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忽视了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

高等职业技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配合,还存在各门课程间重复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优质教材不多,实现专业课程要符合培养目标及生产实际要求,专业基础课程要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建设。

总之,物流教育忽视了复合知识的传授,而过分强调了专业教育,综合能力素质受到局限,影响了学生的学科视野,教育设计和组织模式上要显现出灵活多样性。

二、物流教学实践化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物流专业的培养应该是“宽带”型的,讲求“宽口径、综合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应重在培养操作性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培养上。

由于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尚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这种现象根源就在教育的组织模式。因此,被教育者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差,特别是综合分析、解决、谋划组织能力薄弱,对新方法、新观念了解不多,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物流方面的知识,缺少物流工作经验,无法良流。

三、落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管理

物流管理应培养学生在物流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1.开展多形式和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应根据讨论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教学方法是通过具体的物流案例情景的描述,通过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求解、总结,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运用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物流案例辅助理论知识,运用教学让学生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实现教育中理论目标。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2.实行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任务驱动”

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开发是职教课程规范的开发方法。一些专业课程以一个个任务、问题的提出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模拟实习,达到理解、应用知识的目的。

3.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境化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让学生积极思考,重视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组织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4.推广多媒体教学

为了扩大授课信息量,使课堂形象生动,物流课程应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制作网页,不断改进网络教育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实现资源共享。

5.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重要的是落实就业,是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构建工学结合,是解决教育资源的手段和措施,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采用物流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6.强化产学研合作建设

“产”“学”“研”是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产学研一体化”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切入点,在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和实训,进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的现场管理,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7.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71-01

一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背景

1.以就业为基本导向

就业是学生求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必须面对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就业为基本导向,一方面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因此,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出对学生就业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2.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负责

进行职业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是个体毕生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这是现代心理学对职业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所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会持续一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走向,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

二 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物流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产生领悟,形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的教材精研、吃透,并能够熟练地应用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索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在充分应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课堂营造成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环境,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使物流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就形成主动应用知识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最终会使书本知识被学生内化成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对物流专业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更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校企联合模式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教育过程。学校可以与当地物流公司、大型公司等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实训条件。使学生的实训课程与物流行业的日常应用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实训的过程中,对物流学科的实际应用产生具体的理解,也能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节;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教师们也能够从实训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实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得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职业探索模式

职业探索模式针对的是学生的职业发展,即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职业指导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物流领域的各种岗位特征,并能够通过岗位的熟悉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客观理解,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职业探索模式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将知识的应用领域加以细致的划分,并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能力与某个岗位的职业匹配度形成清楚的认识、对某个岗位的未来发展有所理解;职业探索模式还包括了高年级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的教师指导,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通过对实习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职业探索模式是对学生毕生职业发展最有帮助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物流专业教师进一步尝试。

三 选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符合学校实际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求不一样,对学校的办学实力要求也不一样。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学校所占有的教学资源和所拥有的教学实力,在高效利用资源的同时,不使人才培养成模式的应用,成为学校发展的压力。

2.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在以人本教育为主要教育思想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性。例如,刚入学的学生社会经验太少,直接进入企业更容易使他们的职业心理发展受到挫折,因此应采用校内实践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则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要使物流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满足社会用人需要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就有必要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启用校企联合模式,并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选择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学校的实际相符合并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篇11

通过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达到的要求深入的研究,分析物流知识体系在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体现专业特色的要求,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改革。

1.1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工业工程专业有别于传统的管理专业其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培养其研究企业设施布置和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物流分析、设施的位置选择、设施的内部布置与搬运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应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理论内容在实际的应用。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企业物流系统和物理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物流系列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上设置《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管理》两门理论课程及《物流工程仿真实习》一门实践课程。

1.2物流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形成不同方面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知识框架,其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物流基本功能的管理,包括仓储及库存控制,运输管理及配送管理。第二,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包括企业供应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企业物流分析方法,企业布局设计,搬运和仓储系统设计及企业选址。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系列课程虽然从学时数到教学内容少于物流专业对物流知识体系的学习,但工业工程专业的物流课程更注重培养企业物流方面的知识体系,更注重物流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能够做到紧密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

1.3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物流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物流管理》实验主要通过“物流仿真软件”和“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模拟企业物流分析规划及物流管理过程。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小型装配线实验设备,可实现物流相关研究型实验,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追溯追踪。同时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继续完善工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开放和研究型学习。本专业同时设有物流工程与仿真课程设计(实习),实现物流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后通过开展到企业中的实习,实现企业运作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1.4专业特色增色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结合本校海洋特色,物流管理课程除了讲授基本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同时针对渔业工程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冷链物流的讲授,同时介绍了渔业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国家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中,教学内容增加以船舶企业为案例进行船舶企业的布局设计及物料控制分析,结合本校学生面向就业为船舶或渔业相关企业的就业形势,在教学内容切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以就业为导向。

2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物流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工业工程人才的物流知识体系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果单一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整体的掌握,应采用多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2录像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来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恰当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

2.3案例教学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大案例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选址这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举例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同时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

2.4开展网络教学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62-01

我国的目前的物流产业已经从最初的起步期进入了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阶段,从宏观上看,社会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意味着物流专业化服务的效率不断提高。另外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区域物流发展迅猛,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流产业的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流产业的经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国家与社会都意识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帮助物流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面对如此变化多端又充满机遇的物流市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离市场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 高职物流教学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由于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旺盛,各大高职院校纷纷上马物流专业,招生情况一路看好。但是各大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差距比较大。根据统计,物流专业的人才缺口还在逐年扩大,但是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乏清晰的层次,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有关。具体来说,目前高职物流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懂技术的物流劳动力。各个城市基本都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定位。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对学生需要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培养模式大而空泛,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没有突出高职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别开来,缺乏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没有突出实践型、技能型的特点。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按照国外或者国内普通本科的大纲制定,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

三是教学内容脱离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比较陈旧。另外从使用的教材来看,多数都是翻译国外的教材,不太符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单纯了解了物流的一些概念和先进的物流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知晓我国物流企业实际的生产和运营模式,教科书上基本都是国外的经典运作案例,很少有中国本土的案例出现,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的实际情况更是几乎没有,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物流产业是不利的。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的就业竞争力,很难理解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的操作方式,很难适应岗位任务。

四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间的水平差异较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物流产业的一线经验,虽然少部分参加了物流专业的在职培训或者读了物流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但是对于实际的物流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知之甚少,教师本身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问题涉及甚少。总体来说,目前高职物流专业教师无论从年龄和学历结构以及数量上看,都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

2 改善高职物流教学对策分析

2.1 实行案例教学法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使用目的加以明确,并且将案例中的信息加以明确,然后进行信息的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问题的所在,以便更好的加强实践能力,同时有助于思维模式的转换与提高。在案例教学中,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培养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典型教学方式。

实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1)老师对于要进行的任务进行布置,并且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按照分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将重点讨论问题加以强化。

(3)对于组内不明确的问题,再转移到组间进行讨论。

(4)对于组间讨论仍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进行解答。

在整个教学案例进行的过程之中,老师应该注意不同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实际讨论积极性以及讨论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评判,同时老师还应该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比如讨论方式的选择,讨论的重点方向等等。

2.2 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

在改进物流教学模式的进程中,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最好的实现案例教学的方式,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校企结合的模式。任何企业对于学校来说,都能够给学校带来非常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是学校自身所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同时校企结合是将人才培养与传输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优势上的最大化利用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扩大企业的效能。

2.3 对物流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

物流教学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的专业,因此一些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影响了学科的建设,而将一些建设资源取消,以便周转校园资金。因此由于学校对于资源的整合必须加以全面利用。如,在省市内组建教育教学联盟团队,利用各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这样可以实行管理库以及规划库教学模式,并且有助于教学团队的交流。

2.4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

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具有非常强的交叉性质,这也就对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学团队中复合型的人才较多。而在我国多数物流专业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师并不多见,因此,培养多阶层的物流人才势在必行。并且这需要对物流学科教学的完善,提高教育教学的乐趣与积极性。最大化的弥补物流教学师资的不足。

篇13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较晚,缺乏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因此教学经验欠缺,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课程设置与高职教育同类专业相似、考试模式过于单一、实训基地设施落后、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经验等。我国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共性: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明显不合理,大部分高校都是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生搬硬套,没有与高校自身目标、要求、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连接起来;二是教师普遍理论知识过硬,但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而且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其实践活动也是在很多年前进行的,一些实践经验已经不符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要求;三是目标不明确,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目标较为模糊;四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套,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改革要求;五是产、学、研分离,没有把该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到一起。[1]

上述问题表明,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正处于徘徊阶段,没有正确的指引方向,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出适合该专业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研究生,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理论研究上,缺乏实践,一旦深入到实际的物流管理工作中,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师并不多。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物流管理行业转到教育行业的,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没有教学经验,很难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将实践和理论传授给学生。

2.没有将教学内容、方法与实践进行结合

人们对于知识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知识不能在现实中进行利用,那么即使教师强调了无数遍的重要知识,学生也会逐渐淡忘。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的培养,没有从目前物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真正目的。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既没有互动环节,也没有知识延伸环节。[2]

3.缺乏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自身要具备实训场地或者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经费较为紧张,办学场地小,不具备实训场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专业的实战操作无法进行,导致学生进入物流公司工作后,对于物流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况不能适应。此外,有些学校即使与物流公司进行了合作,但是合作往往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合作的形式通常停留在听讲座、参观物流公司等,没有为学生安排短期体验,学生只能看到表面,不能掌握物流管理的精华。

4.教材过于老旧

一方面,物流管理教材亟待更新。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已经开设了多年,但是物流管理教材却十分老旧,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目前物流管理教材普遍注重理论。过于注重理论,忽视了实践,而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是固定的,没有做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课本知识过于老旧,对于实践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理论是死的,而实践是活的。这种缺少实践性的教材不利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3]

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1.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要以传授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以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为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课堂提问、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明确该学生的知识缺口,对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方面的能力;定期对班内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将学生分成几组,由教师设定模拟练习的物流管理情景(每组的情景设定均不相同),由学生进行现场发挥。

2.明确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

高校建立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这一教学目标也是我国各级学校共同的教学目标,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在专业设立时,由学校邀请专家、教授以及相关企业的领导组成委员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由于市场处于随时变动的状态,因此委员会要确保其持久性。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立足。

3.重新规划课程设置

大部分高校开设此专业都较为盲目,只看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并未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性质设置该课程。在课程改革方面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联系实际并与专业性质相吻合;二是课程设置要建立在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三是课程设置要将高校以及该专业的特色和基本特点体现出来。[4]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领导或教师要积极与物流公司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送学生到酒店物流公司进行实践。到物流公司进行实践,不仅符合专业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在实践过程中配备相应的教师,如果出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而且教师深入到酒店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长期表现以及对学生工作环境的了解,可以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理论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改进。

5.改变考试模式

我们知道,物流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所在。因此,要想实现该专业的有效改革,就必须对现有的考试模式作出调整。考试模式的改革意义在于站在客观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思维、技能作出公正评价。评价的结果对开展因材施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应当将考核范围进行进一步扩大,在传统考试模式的基础上,应当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到考核范围。在命题方面,适当抛弃理论知识的考核,大量增加能够体现学生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题。[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已是必然趋势,改革路径多种多样,并没有统一规定,学校可自行选择。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改革之前必须对该专业的现状作出综合评价,基于市场需求制定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与高校自身情况相符,即使改革方案再精良,学校无法实施,方案也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杨怡、金晓严、戴四新:《“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物流技术》(装备版)2013年第1期。

[2]谭佳音:《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以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服务满意度研究为例》,《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3]夏俊:《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6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