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渔业渔政管理

渔业渔政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渔业渔政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渔业渔政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49-03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是捕捞学、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管理学科,旨在研究渔业政策法规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动力;渔业政策法规的内涵及其对渔业管理的影响、渔业管理的本质、特征、内容、要求及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研究渔业政策法规、解决渔业管理问题的思路与能力。由于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较难理解,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应能较好反映学生学习所取得的业绩,本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原来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需要改进,应从结果考核为主向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转变。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本课程教学各主要环节,因此需加强教学过程考核,细化考核办法,增加过程考核在课程成绩的比重,建议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通过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能一定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2):148-149.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篇2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31-1

1 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建设

每月召开至少一次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月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并有记录,每次研究的问题都有落实。同时,督促完善安全生产管理,配备专职渔业安全管理人员,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组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以板报、挂图、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渔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渔业安全生产知识,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咨询活动,大造声势,营造渔业安全生产氛围。加大水上安全生产基本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渔民切实掌握基本技能,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在渔民,隐患集中在渔船。为了提高渔业安全生产水平,把宣传教育工作当作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我们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上级有关渔业安全生产的指示和要求,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印发宣传材料、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宣传形式,在广大渔民、渔区中,广泛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法规,宣传渔业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实践常识,提高渔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操作水平。发放渔业安全生产宣传资料,保证渔业安全生产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 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重点示范活动

为了保证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继续加大渔业安全生产力度,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避免事故发生,按照渔业生产活动工作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渔业安全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等各项制度,按照规定配备职务船员和经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其他船员,保证渔业船舶符合适航要求;配备渔业船舶安全设施和渔业作业防护用品;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提高渔业安全生产,并且把《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渔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渔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绘制成展牌上墙,进一步完善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使得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透明,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予以贯彻执行。组织实施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重点对渔船救生、消防、信号灯安全设备及使用情况、船员配备及其安全技能实际操作情况、渔港安全基础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突发事件应急值班和处置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深入排查。

3 采取措施,加强督查,消除隐患

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排查隐患、整治隐患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是防范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措施。为此,领导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我们并成立了镇赉县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我们具体抓好渔业安全生产的督促检查,确保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

加大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力度,强化渔业企业作业标准化管理。每次检查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仔细查找隐患,提出整改意见,深入到渔业养殖户进行排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同时,通过检查和排查督促渔业养殖户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作业,达到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的效果。

通过严格管理,扎实工作,有效保证了渔业安全生产,促进了渔业企业健康发展,使我县的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确保了全年无一起重大渔业安全事故发生。今后,我们还要在管理上加大力度,在隐患整改上下大功夫,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深更细,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而继续努力。

篇3

一、企业预算成本管理中控制点的研究

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企业通过实施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及时的发现成本目标与项目实际目标的差异,可以及时的采取应对的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潜在风险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加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做好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控制点着手,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一)目标成本设定的控制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首先要控制的环节就是目标成本的设定,设定目标成本的意义在于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的控制,预先设定的成本目标值是企业在投产和运作时允许支出的最大值,不能超出既定的范围,所以就要求企业在设定目标成本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对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通过相关部门的商议和协调来完成目标成本的设定,这样一来能够使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二)目标成本分解的控制

简单的说企业目标成本的分解工作就是将既定的预算管理的目标成本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水平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将既定的预算管理的目标成本进行合理的分解和细化,通过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来进一步提高目标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减少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三)目标成本达成的控制

目标成本达成的控制也是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控制点,只有既定的目标成本能够顺利高效的完成和实现,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目标成本达成是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中最后的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更快更好的达成既定的目标成本,就需要加强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以及完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方法来促进目标成本的达成,强化预算成本管理的工作效果。

二、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预算

成本管理意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好多企业相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企业预算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疏忽了对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也不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只是为了应付社会发展的趋势,没有和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自身文化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导致了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滞后于企业相关项目的经营和管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成本预算管理方法不完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多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趋于单一的形式,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创新和完善,多数企业依旧在采用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传统的粗放型方法,面对现在的信息社会,很难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也不能达到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初衷,更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不能全面的细致的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内容规范不够细致和全面,涵盖的内容不广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而且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改变而完善和创新,更没有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一方面不能有效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会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仅影响了企业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完善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的措施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发现,提高企业的预算成本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上述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基本控制点出发,根据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自身的实际能力积极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笔者提出了几点应对上述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对企业和相关的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企业在进行预算成本管理工作时主要依靠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完成,所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进一步增强其抵御风险和压力的能力,在提高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

完善的制度规范是提高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追根溯源,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就要求相关的部门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保证制度规范的顺利执行和严格执行,还要保证其可操作性,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企业预算成本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

科学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方法是提高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以要在传统的预算成本管理方法上加以创新和完善,积极的与其他的企业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和创新适合自己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成本管理方法,要积极的引进相关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创新预算成本管理方法,在实现相关人才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提高企业预算成本管理信息化时代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企业预算成本管理中更是如此,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的引进信息化技术来协助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完成企业财务数据的输入与处理,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样一来能够在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预算成本管理工作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得到了各个企业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并且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相关的预算成本管理工作,相应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相比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预算成本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市场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企业的预算成本管理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所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合理的解决问题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4

要想弄清物流与报业媒体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明白物流这个概念。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是这样定义的:物流是供应链程序的一部分,针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及有效果的流通与储存,进行规划、执行与控管,以满足顾客的要求。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物流不单纯是伴随着物资流动而发生的各种活动(如: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的总称,而是这些本来各自独立但又有某种联系的相关活动所形成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系统,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物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物流可以创造出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不是“物”和“流”的简单统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物质运动过程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间是金钱”是物流真实的反映。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价格,如一张报纸,当天可能值1元钱,第二天就可能成为废纸一张。因此,时间差别和场所区别给物流带来了“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物流会大大降低高昂的费用。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看约为40%(见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的《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专家分析,在传统的物流框架下,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至少要被搬、装运十几次。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相当惊人。如果实行了社会化的多式联运、一单到底,物流过程中的物耗至少可以减少几倍。

物流可以加快资金周转。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一些建立了现代物流体系的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速度都达到20-30次。这样就能使一元顶几元、十几元、几十元,而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使资本周转极其缓慢,其结果是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不顶一元。

物流使管理标准化。物流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从物流的起点到终点都实行标准化管理,以此来实现物流的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优质服务,无缺货、无损伤和丢失现象,且费用便宜;二是迅速及时,按用户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送达。

报业竞争力呼唤物流

对报业的竞争力有很多种说法,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报业日益成为市场中的一个产业,报纸成为一种产品,与此相对应,报业竞争力实际上主要是指报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报业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报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报业的核心产品――报纸的市场竞争力和报业规模竞争力。

报纸的市场竞争力与物流管理。

一般而言,一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成本;二是产品的差异性(质量、性能、品牌等),而这两种因素又受其他许多间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有共性的一面,但又有自己特殊的一面,它除了上面的两个直接因素外,还有一个直接因素是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发行的时效性)。这正如前面所述,一张报纸当天可能值1元钱,第二天就可能成为废纸一张;或报纸的定价是一元,但没有什么时效性强的新闻,根本就没有读者买当天的报纸,也等于废纸一张。因此,报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成本、产品的差异性和时效性。那么,怎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报纸的质量和时效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影响三者的各要素,如资金、技术、物资、人力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从而达到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这就需要一个全方位管理流程,这是构成报业竞争力的软要件。

物流管理能大大降低报纸成本。报纸的成本主要有采编成本、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采编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是动态的。如印刷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纸张费用,在不同的时段纸张价格是不同的,采购量的大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采购量大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占用的资金也越大,因此要考虑库存量;纸张的运输成本、残品率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建立自己的物流公司或第三方物流,利用他们畅通的渠道和运输网络,就可以实现减低采购、运输等费用的目的。如果我们每天发行200万份报纸,一份的成本能降低一分钱,每天就可降低成本2万元,一年就是730万。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发行成本中的变量更多。从大的方面讲,国内的党报发行大多是“邮发合一”模式,邮政的报纸发行费率几十年来几经变更,但最低平均都没有低于25%以下,最高曾经达到了35%,这对于要自负盈亏的报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我们建立自己的专业报刊发行公司和零售商等,发行费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由于邮局与报社的订报费用每半年或一年才结算一次,报款不能及时回笼到报社手里,导致报社周转资金和自主如数支配使用都有困难。

物流管理能增强报纸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和发行的时效性对报纸的市场竞争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国报业协会曾就发行时效问题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自办发行报纸比邮发报纸都快。如《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北京晨报》的“小黄帽”和《京华时报》的“小蓝帽”,成为了国内报业小有名气的报刊发行网络,而且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个综合的配送企业。

物流管理可以加快报业的资金周转。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是报业运作模式在日益市场化形势下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但目前很多新闻媒体缺乏资金周转率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像商业企业那样关心流动资金今年流动了几次,转了几圈。报社关心的就是广告营业额、广告利润、净利润、净收入、上缴利润等等指标,不关心一些更具有资本运作意义、更符合财务管理本质的指标。但既然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媒介的管理者就应当开始估量怎样保持足够适当的、不是太多的现金量,怎样使之周转更快等等。不管怎么说,没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利用消纳能力,我们就不可能在未来的新闻信息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导者的地位。今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理应为新闻媒介管理者所重视。

报业规模竞争力与物流。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规模大小对报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重要。

对目前大部分国内的报业集团而言,由于受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走第三步还不成熟。当前,对比较强的报业集团来讲,发展物流公司是发挥自我优势,使其成为新兴增长点的理想选择。

首先,物流可以达到服务主业、促进主业发展的目的。物流公司的建立可以使报纸的成本降低、发行的时效性增强。

其次,可以把报业自我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庞大的读者群体、品牌认可、信用度、网络覆盖密度、人力和运输资源等,是报业集团独具的资源优势。发展报业物流就能把自身独特的报业资源和庞大的客户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再次,可以形成新的利润源。社会上有大量热钱在谋划进入传媒的经营领域或寻找其他投资项目。而物流行业是当今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兴行业和投资热点之一,报业本身在这方面又具有先天的独特优势,如果能够引进外来资金,建立竞争力强的物流公司,就能实现报业的更快发展。

报业物流的构建

报业物流的构建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围绕报业的主业--报纸来进行。

(1)材料主要是纸张供给的供应物流。重点解决采购的风险、价格和库存(占压资金)问题。需要建立完整、准确的采购产品信息库,建立广泛的供应商信息库。

(2)报纸印刷的生产物流。生产物流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成本核算5个方面。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印刷点的合理空间布局,便于报纸的传输和运输,考虑与发行渠道的衔接;二是解决生产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浪费,如过量生产的浪费、等待时间的浪费、工序的浪费、报纸缺陷的浪费等。

篇5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性

1.权威性。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上级权力与权威基础上的,上级行政机构没有相应的权力和权威就不能下达命令、指示或规定等。但还要指出的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还要取决于上级权力是否运用得当和下级的是否服从等诸因素。

2.及时性。由于企业行政管理是用命令、指示等来调整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故其手段和方式直接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因而能迅速发挥作用;而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管理目的时,则必须有执行~反馈~调整执行的操作过程,因而常发生滞后。因此,在企业大量日常性经营处理及人事处理中,或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以及企业环境不稳定时,行政管理就能发挥重大作用。

3.纵向性。因为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隶属关系进行自上而下的纵向指挥和协调,往往是企业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的指令性要求,因此主要是纵向性的。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和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这就要求一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最大可能协调一致。因此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即行政管理,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企业内以经理或厂长为首的行政管理系统运用行政手段,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联结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及时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企业行政管理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的,

1.计划。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保证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2.组织。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工作的内容,并将其按性质分类,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

3.人力功能。管理者需要管理下属,要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人员还要有流动等。

4.发号施令。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调动和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5.控制。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

(三)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生产经营活动要求的行政管理主要侧重于正常组织经济活动,包括财务和销售管理、信息、沟通以及公关和劳资关系等。实际上,这种要求一般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纯粹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则要求:

1.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脑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其次必须保证行政首脑的管理措施有可靠的行政实施渠道,再次行政首脑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2.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和行政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渠道间沟通不畅、环节繁多,从而造成公文旅行和效率低下等弊病。因此,合理设计与选择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

3.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可以说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致胜的法宝之一。

4.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5.讲究行政管理的艺术性。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什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辞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就要求行政领导善于行政管理艺术,注重管理对象的心理因素、讲究说话艺术、善于把行政命令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四)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改进思路

与现代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相比,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此外,计划经济时代的后遗症在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远未消除,因此中国企业行政管理的改进工作艰巨而迫切。这其中,除为适应市场经济而转机建制和提高管理水平外,还须注意以下问题

1.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目前,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行政机构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如企业行政机构臃肿、人员配置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对这些间题,应从行政机构的体制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解决。要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作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去合理建立行政机构系统。

2.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三方面内容: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有相应的行政监督部门。我国现行的企业领导体制基本上是党政合一甚至以党代政,未能给行政首长以真正有效的行政管理权;有的领导体制不健全,以行政首长的个人意志代替行政管理的系统工作,或缺乏相应的辅助人员或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手段。这些都要逐步改进,以加强和提高行政管理工作及其质量。

3.定期评价业绩,择优使用行政管理人才。企业人事部门虽一直以业绩评价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晋升的标准,但长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人为因素干扰太多,也有技术欠缺因素,对于前者可用部门监督方法逐步消除,而对于后者则须从人才学角度,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科学手段,准确作出评价。

二.企业创新管理

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将创新比喻成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一)什么是创新?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按照管理大师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5个方面内容:(1)引进一种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新的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其实,还应包括观念和思维的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中央党校有位教授在总结深圳特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归功于制度的创新。如果没有特区拓荒者的观念创新,就不可能有制度的创新,更谈不上深圳的惊人成就。

(二)创新的特点: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

1.新颖性。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l)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2)局部新颖性(3)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2.具有价值。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三)创新的分类:创新的种类主要有七种:(1)思维创新,(2)产品(服务)创新,(3)技术创新,〔4)组织与制度创新,(5)管理创新,(6)营销创新,(7)文化创新。下面逐一介绍。

(四)组织与制度创新:组织变革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统理论、情景理论和行为理论。系统理论一一组织是一个开放、有机和动态的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技术系统、管理和行政系统、文化系统。其特点是相互联系,一处改变,其他会跟着改变。典型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是通过员工态度、价值观和信息交流,使他们认识和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情景理论一一在企业中没有一个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管理理论和方法。行为理论一一企业中人的行为是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改变人的行为风格、价值观念、熟练程度,同时能改变管理人员的认识方式。

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

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

2.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

3.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更新设备、技术创新,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篇6

(二)部门预算管理意识较差,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国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深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其作用只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确保资金的稳定供应,而不需要进行详细的预算。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普遍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意识。这也使得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严谨,编制方法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无法有效的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预算。

(三)预算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缺乏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使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其预算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单位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新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

(四)预算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就会使得预算体系的具体运用无法落实。整体而言,预算管理的监管力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部的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立相应的预算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配置,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更好地进行协调。第二,外部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要确保资金预算的科学合理,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与挥霍,就要确保管理体系的公平、公正。现阶段,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极少实行第三方管理方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也不能有效监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注重对结余资金的监管,针对结余资金过多的单位,原则上当年不予追加预算,并减少或暂缓其下一年度的相关预算,让其先对结余资金进行调配。同时,对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预算编制必须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肆意增列支出。单位年度项目预算一旦被批复,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如果遇到突发问题再做合理调整,并要根据项目预算的审批进度及时报批。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预算监管方面的意识。通过领导者来提高相关部门对资金的预算执行力度,以确保预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其次,增强单位员工的整体预算管理意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员工深刻体会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最后,加强收支审核制度,避免单位资金被随意浪费局面的出现,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关乎整个单位部门的预算管理水平,是确保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的基础。以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对预算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还可通过讲座来加强宣传。相关人员在开展其工作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借鉴其它单位或公司的先进预算管理体系,聘请优秀的相关管理人才,并积极培养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第一,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管体系,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等都可以发挥预算实施中的监管作用,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保证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在预算过程中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对单位的资金应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反映了资金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低。如果考核发现其单位部门的资金在具体的使用中与预算结果存在很大出入,就可对预算编制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篇7

一、关于预算原则和预算级次

(一)自20**年1月1日起,本通知附件所列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含以前年度欠缴及未缴财政专户的部分)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预算安排,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纳入预算管理后,原上缴中央财政专户的收费收入上缴中央国库;原上缴地方财政专户的收费收入上缴地方国库;原按国务院或财政部规定的分成比例分别上缴中央和地方财政专户的收费收入仍按原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二、关于预算科目

对《2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作如下调整:

(一)在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类“行政性收费收入”下增设第****款“教育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教育部门收取的中小学阅读图书评审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报名费及评审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费、教师资格证书工本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增设**43款“交通行政性收费收入”,反映交通部门收取的船舶登记费、船舶证明签证费、船舶申请安全检查复查费、油污水化验费、海事调解费、浮油回收费、海岸电台无线电电报电话费、特种船舶和水上水下工程护航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二)在一般预算收入科目第70类“专项收入”中增设第70**款“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收入”、第70**款“内河航道养护费收入”、第70**款“公路运输管理费收入”、第70**款“水路运输管理费收入”,分别反映交通部门收取的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内河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费。

(三)在一般预算支出科目第60类“专项支出”中增设第60**款“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支出”、第60**款“内河航道养护费支出”、第60**款“公路运输管理费支出”、第60**款“水路运输管理费支出”,分别反映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内河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费的支出。

(四)除上述规定外,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各项收费,凡在《2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已设置科目的,收入应在相关科目中反映。未设置科目的,统一在第**50款“其他行政性收费收入”科目中反映。

各部门各项收费收入适用的预算科目及预算级次详见附件。

三、缴库办法

(一)已实行收入收缴改革试点的中央单位应缴中央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财库[20**]**号)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的通知》(财库[20**]38号)的有关规定办理缴库。

(二)未实行收入收缴改革试点的其他单位应缴中央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按财政部现行有关具体收费项目缴库规定执行。

1.应缴中央财政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以“一般缴款书”办理缴库。缴款书“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收款国库”栏填写“中央金库”,“预算科目”栏按本通知附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2.应缴中央财政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凡采用集中缴库方式缴库的,基层单位应在取得收入当日逐级汇缴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在取得收入当日缴库;采取就地缴库的,部门和单位应在取得收入当日缴库。

(三)地方财政部门已实施收入收缴改革的,按《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财库[20**]**号)和地方改革办法执行。未实施收入收缴改革的,办理地方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缴库时使用“一般缴款书”,缴款书各栏按相应的财政机关、预算级次和科目填写,具体缴库办法由地方财政部门制定。

四、其他

(一)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内河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费纳入预算后,继续用于长江干线航道、内河航道的养护和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专款专用。其他各项收费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各部门、各单位原来通过这些收费安排的支出,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符合规定的纳入预算支出范围,重新核定支出水平,支出核定不得采取收支挂钩的办法。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其他单位代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需支付代收手续费的,按照财政部《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号)的规定执行。

(三)对本通知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收费按规定及时上缴国库。对违反规定不按要求上缴,隐瞒、截留、挪用、坐收坐支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国发[1987]58号)进行处罚,对有关部门或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号),给予行政处分。

篇8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专项资金,是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安排的特殊用途的资金。且财政资金又涉及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所产生的效果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发展,虽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得到了完善,但是在实际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却还是出现了多种问题,这样也就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一、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来说,通过对其有效的控制,可以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可以影响着财政资金的整个预算、使用以及核算等工作。

(一)财政专项资金

我国成立财政专项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实现资金的集中,以此来建设出重点的项目工程,促进这些事业的发展。因此,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就是要保证专项资金可以运用到指定项目建设上,避免出现挪用与占用等现象[1]。

(二)预算资金

对于我国的预算资金管理与控制工作来说,其目的就是要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还要保证资金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规范化与安全化的运用,并做好监管与处理等工作。我国的收支财政管理制度中,预算以外的资金管理规模正处于不断缩小的阶段。因此,就要明确控制的中心,做好资金的使用工作,保证资金的管理工作满足我国相关的法律要求。

(三)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在实际中就要定期做好盘点工作,以此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同时,还要定期对存在的违规处置资金的现象与资金的流失等问题进行清查,保证账目与实际上的一致性[2]。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制度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上存在着相互牵制、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资金在支出与审批等工作上存在过于松散等现象。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依靠事后进行核算的方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与控制,但是由于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分类科目不健全等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些核算项目没有实现有效的分析,最终也就造成了资金使用效果不高。

(二)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上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体系,但是却出现了监管措施不能落实到实际中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实际作用效果不高,监管工作力度不足等问题。其次,在财政部门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与审核等方面上存在着严谨性不足的现象,在进行审批以前,也就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系统的论证,这样都造成了资金的不合理利用。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在财政专项资金上存在着使用范围不明确与挪用等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问题不断发生[3]。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与管理效果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

想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效果,就要健全内部中的控制机制,同时也要对内部控制管理的体系进行优化,以此来提高财政资金的监管效果。首先,要完善财务工作中的责任制度,保障资金的管理与控制效果。如健全集体表决重大支出与对会计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等,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面管理与控制。其次,要做好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作为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内容之一,固定资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单位资产的变化情况。所以想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要先制定出完善的采购模式。然后完善从使用到淘汰的整个程序,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后,是要控制好经费的使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公务接待等所产生出的费用占据着财政资金支出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就要做好经费的管理工作,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标准,以此来保证财政支出的科学性。

(二)做好资金的上的预算管理工作

作为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预算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指示来进行财务的预算工作。当面对需要增加预算以及改变预算用途时,要进行灵活化的处理,并严格按照参照预算编制的计划来进行。其次,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根据预算计划等来进行执行,避免出现超标准与超范围支出等现象。同时,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保证财政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要最好预算与决算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执行过程的公开化与透明化,结合相关的监督力量来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此外,还应当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监督的水平,规范好审计的内容梗概,同时还要能保证审计工作深入到各个环节中去[4]。

四、结语

总的来说,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还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满足实际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配合好外部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丽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问题与对策――以福建省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60-61.

篇9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该具备的的素质和修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

具体讲,职业素养包括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两个方面。隐性素养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内在要素;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等外在表现。

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职场工作的表象内容,隐性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隐性素养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需要逐步形成,逐渐完善。显性素养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完善,都会对职业人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影响。而就目前的形势看,一个人的隐性素养的重要性远远高过显性素养。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金钥匙”。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社会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人才要求,从专业建立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中。

一、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公共基础课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隐性的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和活动过程中。

1、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体现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方向。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讲授、学生课前课后演讲、案例分析、社会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个人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和培养学生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即个人的素质能力。比如我们《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等都在课程中贯穿对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思维等的培养。

2、其次,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团委、班导师、专业课教师都会自觉地帮助学生培养各种素质,对于文科或者具体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项活动,每一次锻炼的机会,老师们都会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实际上,一个素质能力的综合提高,无论他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以一个良好的基础姿态和基础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工作状态,并能够做到最好。

3、除此之外,隐性素养的培养还落实在班级、系里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班级凝聚力、班级发展还是系里、学校的各项活动,行政管理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参与并努力做到最好。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每一届都有学校、省里的优秀班级,学生获奖次数更是无数。

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整体力量较强。

另外,敬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实际上,我们一直认为,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础的。常言道:品质决定基础。用人单位在招一个新人的时候,专业知识当然是要考虑,可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不是最重要,反倒是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当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相应在,进入角色和熟悉工作的时间就可能会缩短,更容易开展工作,也更容易让用人单位得到收益。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我们会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2、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比如行政管理专业有计算机训练和办公自动化的课程,注重的是培养对于信息技术和实践操作、运用能力,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要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打交道。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最好,如果通不过,我们也不强求大家一定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个上面,毕竟,等级考试不是考的具体应用,重要的是编程,而作为使用者,熟练掌握使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们实践操作的技能,除计算机方面的外,还有,行政文秘和公文写作等方面,都给学生许多充分练习的机会,以使得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跟专业、对口工作单位关系非常密切的集中实践环节,比如《渔政与渔港监督管理认识实践》,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渔政局、渔港监督管理局去实习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面对实际工作,同时也会请相关单位人士来给大家做具体工作的讲座,在讲座中与学生们交流,不但给学生传递工作信息,还会传授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与能力培养。我们也会请社会上、企业里专业的行政经理、人事经理来给学生们做讲座进行交流,把社会需求最快传递到校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早了解早准备。

3、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最对口的单位当然还是公务员,对于公务员,社会上很多人也都非常向往,而每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考试都成为非常热门的考试。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上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也不是说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要考公务员。如果确定要考,或者说,即使以后不考,作为公务员考试必备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学习和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考试考的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而能力的培养不是等到大四你去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做几套题就好,必须得有较长时间、有目的有方向的积累和练习,尤其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科《申论》如果没有平常对时事的关注、没有对政策分析的学习和掌握练习,那个,真的不能成功。

如果去企业等其他社会单位就职,作为行政管理,除了细心、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之外,有些资格证书,比如说文秘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是很有必要的敲门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爱好,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考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篇10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意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性的价值。一方面它可以有助于增加消费者看重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使客户获得长期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高于其他企业的超值利润。企业增加价值行为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价值创新。

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一般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掌握。

3.渐进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他是企业的知识、人才、技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断积累、整合的结果。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表明,核心争力的形成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4.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是指企业可以使这项能力延展到技术和产品等领域,衍生出一种或多种核心技术,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种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超越了任何单一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先单个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上升为了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其寿命远远超过了任何具体的产品和服务。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其战略意义远远超越了某种具体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对于企业获得稳定、长期的超额利润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单纯某项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而是需要知识、人才、技能等要素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即使当前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他仍然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和过程。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相对落后,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管理。例如,虽然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员工的重要性,但是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官本位思想,无法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企业核心竞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部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营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依然不清,权责依然不明确,政企依然界定不清。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企业管理者如何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也无法得到应有的个人既得利益,从而严重打击了他们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

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我国很多企业无法具有自己的专业核心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通过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创造出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立足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眼光,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我国企业受过去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成为研发投资的主体,因此也就难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家经受过艰苦的创业历程,但是较少主动接受企业工商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较少主动接触世界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此外,企业家在创业后对取得成绩的骄傲和自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接受新鲜事物,推动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少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开发、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的人才,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提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企业家缺乏战略性眼光,只追求短期效应,对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我国企业家缺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人才的开发、培养、激励和约束等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机制引导员工提升自身素质。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积极打造企业人才资本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市场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培养、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功有所酬、人事相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加快培育企业技术能力

加大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建立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选送企业员工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技术创新,激发员工技术创新潜力;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技术创新道路;充分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的设计、研发、实验、检测等服务,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努力形成特色管理模式

对企业的业务特点、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的思考和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适合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管理模式构建方案。主要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同时,增加亲情管理模式,友情管理模式、温情管理模式、随机管理模式中的部分有利因素,弥补制度化管理模式所产生的管理过于呆板,缺乏柔性的不足。

(四)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要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明确企业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品牌定位;加大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的个性化、独特性,同时,做好品牌的申请保护。

(五)加快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要确立符合时展、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中深入人心;指导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将员工个人愿景与企业的总体愿景相统一,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定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加强员工的行为规范,使企业文化理念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六)认真创建学习型组织

大力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学习理念,大力营造尊重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员工岗位素质培训、加强班组(部门)建设,努力激发员工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保持学习毅力、挖掘学习潜力,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使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得到全面增强。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虽然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长期使用后产生老化的现象,相反,可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增强。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进行管理,以保持他持续的生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基层员工都需要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没有取得广泛共识,那么就无法积极地管理好这些竞争能力。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组织企业的各个不同职能机构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二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共同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要素;三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共同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组成要素的拥有者,也就是明确核心竞争力建设的责任人;四是要组织这些机构,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相比较,明确提升的重点。这其中,需要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即企业家全程参与这项工作,目的是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充分重视企业赖以发展的技能,了解今后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相比较单一、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长的寿命,但是同样具有周期。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仅仅将消费者的满意度高、产品质量水平高、产品更新速度快等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已经远远不够,周期也显得越来越短。这就需要企业加快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保持下去。

(三)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I核心竞争力的部署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关键所在。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更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载体是员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部署其实是对员工进行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过程。这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和企业内部的变化,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就必须对当前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更为优化的组合配置。

(四)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拥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熟知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拥有员工,并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增强这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要消除这些员工所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本位主义思想,确保这些员工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合理流动、重新组合。

2.加大研发投入,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由于核心产品是企业自行设计的,因此,其中的核心技术能够相对安全的保留在企业内部,有效防止核心能力轻易扩散泄露的情况发生。

3.要建立健全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和预警机制。定期召开企业核心能力评估会,对现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对是否需要增加和增强的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对核心能力实时动态了解。

4.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监管、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处置拥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的员工的离职、换岗,拥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要素的部门撤销、重组等事宜,确保核心竞争能力要素不流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企业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健全、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家整体素质相对不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积极打造企业人才资本、加快培育企业技术能力、努力形成特色管理模式、大力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加快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认真创建企业学习型组织,从而培育和提升我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于此同时,我国企业还要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部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竞争力保持长期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曹宣斌.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1.

[2]王媛媛.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分析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7.

篇11

一、引言

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欧元区的持续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一国的企业竞争力决定着它的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基础。改革开发30多年来,中国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不断赶超。国家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达到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但在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下,企业到底该怎么经营,怎么继续发展,原来似乎清晰的概念重新被质疑。

二、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背景

2016年5月3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了《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香港位居第一,瑞士、美国,则退居二、三名,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排名25,与2015年的全球第28名相比上升三位,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不可否认的。同年的9月28日,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8年榜首,在欧洲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与2015年相比,中国的排名没有变化,在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中依然占据首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深入到各个国家,使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相连,形成一个互通有无的大经济体。在这背景下,各国都开始加紧步伐去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此,深入分析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地位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而且也能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对它都有不同的定义,每个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阐述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根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来解读,有的学者根据企业的文化来理解,有的根据企业的知识链来判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企业竞争力,但所有学者在判定企业竞争力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主旨。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差别性的概念,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蕴藏在企业之中的、以竞争对手为比较、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润并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国家竞争力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国家竞争力是国家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创造价值和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另外在一些国际上比较有权威的机构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国家竞争力这一定义,对其描述的对象都是国家竞争。如经合组织定义了宏观竞争力,指国家法规、教育、技术层次的竞争力,实际上也是国家层面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定义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等等定义都是从以国家为基础。

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探究国家竞争力的实质。国家竞争力并不是表面上所表现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应该是在公司与公司之间。任何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方面的表现,都是其本国企业努力经营的综合体现。美、日等国其企业贸易有巨额的收入而国家的财政收支却始终存在大量赤字的现象。这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定位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发达国家的国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稳定的产业结构,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能力、有效的人力资本资源、以及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相关制度,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例如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第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而且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很庞大,外贸依存度较大,因此企业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影响

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借力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想要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优势,必须通过企业生产出来,使其转化为在成本上有一定优势的商品继而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使其能够有效的配置内部资源。反过来说,如果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要有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来支持企业发展。而国家就可以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个有利于生产、经营和使用产品的环境。因此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也受到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影响。国家竞争力不仅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所在比重的大小,还代表着一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行为、基础设施、整体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国民福利和国际资本流动创造的客观条件。而企业竞争力则强调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情况、管理情况、企业家素质等因素的国际比较,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五、企业竞争力建立的核心因素

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来说,总是不能及时的地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动,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遇使公司处于不败的地位;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就能灵敏的嗅到市场的变动,使公司能够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充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即使面临着不好的环境趋势,企业亦表现出能动的环境适应性和展现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入手。

第一,内部的反应监测能力。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的各项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反馈,不断改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好现代技术带给企业的便利,促进员工们的沟通,建立有利于知识及经验共享的软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力。

篇12

绩效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做好绩效预算管理工作,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出评价和激励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学习吸收先进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循序渐进地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

一、加强行政事业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决策科学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只有加强效绩预算管理,才能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降低财务风险。采取多种财务决策方案择优选择的方式,分散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能力。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的权责分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的效益,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客观地对资金收支进行评价和预期估算,为接下来的财务工作展开进行指导和建议。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

2、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廉洁度,迎合政府需求

最近几年随着打造“阳光政府”口号的提出,廉洁、高效、透明等精神也逐渐辐射到各个事业单位。根据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加上人民群众对财政收支的关注越来越热烈,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会更加有利于人民群众和员工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收支情况,进一步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与经济相关联,同时也是和政治挂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公开透明良好,也与打造建设阳光型政府的政策相迎合。

3、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效率与公平是做好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整理,然后重新合理分配,优化企业收支结构,保证收支平衡,有了良性的收支关系,才能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事业单位要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扩大资金收益,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来纠正财政工作中重分配、轻效益的错误意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之路走得宽广。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不足

1、没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

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或者对预算绩效管理有错误的认识,都会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顺利,甚至预算绩效工作因此被架空。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流于书面形式,这些都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行和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但有的单位割裂了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没有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这同时增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重视起预算绩效管理,导致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有可能埋下贪污的隐患。

2、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对绩效预算管理引起重视,也就没有办法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机制,也就没有办法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也就很难有很好的推广。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遵循制度进行赏罚,不仅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深入,也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和风险机制相挂钩

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落实好绩效管理工作,或者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和风险机制相联系,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掌握财务情况,没办法进行绩效数据收集,没有及时找出风险存在的环节,不能很好地趋避风险,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也没有及时调动应急措施,解决风险。预算绩效管理属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落实风险评估工作,同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没有顺利展开。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强化事业单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改进工作的效率和进程。要在管理层中树立加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进而加强对员工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使每个员工都要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基本概念。同时要定期对内部人员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行政事业单位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管理的制度,改进管理的措施,提高管理的水平,降低支出的成本,增强支出的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内部控制的概念融入预算绩效管理中,又要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两者相结合,提高管理能力。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广阔的市场中,机遇大了,挑战也就大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风险与利益同在,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管理,风险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使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风险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行政事业单位要在内部树立风险观念,建立预算绩效目标追踪制度,监督预算绩效目标工作的实行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就对预算绩效目标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对预算绩效目标工作没有落实的要加强落实,目标工作出现问题的要及时规避风险。同时要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在颁布的措施中,员工们要积极参与,做到颁布的措施每个人都有参与,才能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沟通系统是否通畅,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及时掌握营运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否实现信息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之间迅速地传递和交流,为员工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及时作出反映,从而及时报告,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绩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只有提高预算绩效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提高预算绩效工作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利益。

4、创新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财政部门和会计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贯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整个过程,这要求事业单位的每项工作都要考虑到预算管理,才能保证做好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开支。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扩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服务水平并且节约工作的成本。因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此更加需要有制度保障预算绩效工作的进行。这项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与其它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更新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不会与时代脱节。

5、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培训

员工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血脉,员工的素质低下也就不能很好地带动起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树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对于管理者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树立管理者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使管理者对预算绩效管理有基本概念,然后走出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定期派遣管理者进行外部交流,及时更新管理者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保证管理者接受的思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保证公司的管理水平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四、结语

在内部控制的角度上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也就是完善内部控制,保证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工作效率。预算绩效管理不是一两天就能落实好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要循序渐进地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才能保障经济活动的安全和合法,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0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区域的竞争力上,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则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华容县纺织业集群的概况

作为“湖南省纺织产业基地县”的华容位于湖南北部边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湖。华容县优质棉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左右,皮棉总产80万担,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2007年华容县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占华容县耕地面积的30%,棉花产量3.21万吨,占全市棉花总产的67%,占全省的15.5%,占全国的5‰,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中排列前50名。棉花产值5.048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23.3%,华容县种植棉花纯收入27764万元,人均446元,占华容县农村人平纯收入的10.2%。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优势优先,加速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纺织强县”,使纺织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华容县形成了从棉花种植到扎花加工、纺织印染以及药棉和棉纱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另外,棉花的其他部分也被利用,并延伸相关产业:面籽相成油脂厂,棉饼进饲料加工厂,棉壳粉碎后用来种蘑菇。这些只是初步形成的产业链,华容县正在力争上织布和成衣生产线,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同时与天津大学纺织学院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把华容县变成最新纺织科研成果的试验地。

二、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间的关联性分析

(一)纺织业集群对华容县区域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1.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优化了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华容,有关纺织生产的所有原料几乎都可以在本地采购,产业很容易招收到熟练的劳动力,许多产业可以节省原料采购的额外成本,人才招聘费用,人才培训成本等等。由于在地理上集中,多个产业可以共享辅生产、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以及支持机构。

2.产业集群降低了区域交易成本

在产业集群中,通过专业化分工,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产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同时共同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产业间建立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使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还节省了产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集群内产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诚信与合作的氛围,因此,产业集群中各产业之间的合约签订与执行的交易费用较小。根据对当地部分产业主的访谈,在华容纺织产业集群中,棉花生产和纺织生产的相关产业之间很少出现违约、欺诈等现象,这大大降低丁区域交易成本。

3.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区域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不仅由投入和产出的物质流组成,而且由以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商业信息、技能和技术知识的强烈交流组成。近几年,全县共投资近10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6个,不同的产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强项。

4.产业集群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养

在华容,由于较多的纺织产业聚集在一起,因而对适合纺织行业特殊要求、有着特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华容县政府与天津工业合作建立了华容县产学研结合平台。并在县内的职业技术学院内大力推广和培养相关人才。

5.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提高区域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华容以工业化手段成功对促进农业发展,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华容县二,三产业结果初步发生变化,2006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36%。该县纺织业的发展为增进农民收入作出重大贡献。

(二)区域竞争力提升对华容县纺织业集群的影响分析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上世纪末,华容县只有八家纺织产业,纺纱规模6万锭,织机115台套,由于产业机制落后,管理水平低,产业都濒临倒闭或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优势优先,加速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纺织强县”,使纺织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华容纺织业已列入全省50个产业集群行业。

2.区域经济优势对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演进和持续发展的影响

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必然。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正逐步成为纺织工业原料加工基地。华容县兼具中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对纺织产业的转移有较强的承接力。据推测,到2010年中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 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棉花供应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的源头优势更加重要。华容县是传统的产棉大县,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80万担左右,在中部地区发展纺织业的优势十分明显。从湖南省来看,现有棉纺纱锭250万锭,到2010年全省棉纺织发展目标要达到330万锭,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纺织行业尚有80万锭的发展空间。而且,华容县纺织产业已纳入省政府重点打造的50个产业集群行列,在省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具有对接政策扶持的优先条件,发展空间较大。

三、华容县纺织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县纺织业发展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装备差、水平低。标志纺织行业较高水平的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等设备还是一片空白。

(二)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扩大产品知名度

缺乏自主品牌是我县纺织业发展的一大软肋。除华奥纺织的“湘妃”牌毛巾2006年获准成为“湖南省著名品牌”以外,华容县其他纺织产业要么是有牌无品,要么是有品无名。而部分先进生产线主要搞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生产的主动性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小。还有的产业本来有品牌,但不注重宣传与开发,不注重产业文化的打造,没有发挥品牌效益。因此,产业要大胆突破,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创建自主知名品牌。增强产业品牌意识,可采取提升地方品牌与引进知名品牌相结合,技术创新和开发新品牌相结合,通过品牌培育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做大产业的规模。

(三)加快服务平台服务,做到有序发展

加快中小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华容县打造纺织服务平台,主要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行业协会。二是开展融资服务。三是抓好技术服务。四是组织劳务输入。同时,产业应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产业文化建设,改善用工环境。

(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华容县纺织业发展迅速,但产品结构单一,生产加工能力不匹配的问题还很突出。从产品结构来看,虽然棉纺、涤纶纺和毛纱均已占到一定份额,但精纺、高支纺产品比例还很小,产品上不了档次,满足不了市场。投资纺纱加工的上游产品多,织布、成衣等下游产品缺失,属于典型的“同构性发展”模式,资源的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在纺织业的发展上,要合理调控,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做强、做大、做优。要采取过硬措施,支持服装业等下游产品的开发与发展。服装是纺织业的终端产品,是时尚产业,也是富民和带动产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要重点引进和扶持。

参考文献:

[1] 唐勇.产业集群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内涵与关系[J].浙江学刊,2004,(4):218-221.

[2] 丁林梅.产业集群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97-98.

[3] 雄义杰,赫思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J].财经论坛,2007,(3):128-129.

[4] 李新安.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优势的演变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65-68.

[5] 王云平.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机构调整[J].当代财经.2007,(2):81-86.

[6] 陈志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理论与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2007,(5):84-87.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n example to the textile industry HUARONG COUNTY

YU Yan,PANG Shu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