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传统农业中融入现代工业、商业、保险以及信息等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种、养结合,慢慢形成一整个系统化的农业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农业活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农业产品,根据该产品的供销状况,建立起一条龙的工、农、货、运等一体化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一体化,可以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的协作,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可以让传统农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价值,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中的产供销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到同一个经济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农业产业化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
1.2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变革的深度以及影响力,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渐向现代产业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自由联合这一层面上;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将传统农业技术结构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结构,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面貌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虽然农业产业化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够成熟,一些乡镇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下农民家庭实际利益的损害。其次,一些乡镇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无法对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直接导致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此外,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支持,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等条件无法有效的得到满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3.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乡镇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弄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乡镇地区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乡镇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科专业协会、农村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产业化深入人心,逐渐在乡镇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的促进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建设和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得力助手,巩固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需要对组织财产进行划分,将组织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对财产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也需要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让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经济合作组织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3.4推进乡镇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市场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在乡镇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最终将农业信息转化为乡镇地区的农业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乡镇地区农业信息闭塞的现状,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灾害病虫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够真正依托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生产,进而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让农产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大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各地区需要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以及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98-01
近年来,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龙头集聚加快、合作组织提档、园区承载增强、加工加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发展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万、服务万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5年来始终位居安徽省第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合肥市龙头企业种类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加工能力弱,带动力不强,科技型、创新型龙头企业较为缺乏,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偏弱;二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政策政出多门,投入分散;四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企业融资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2.1 拓宽思路,提升产业带动辐射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模式,提升产业带动辐射能力。继续探索产业化构架模式。不断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的运作模式。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坚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服务模式。探索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收购、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定向服务等新形式,与农户构成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为农户提供农资、信息、技术、购销等服务。拓宽互联体制机制,指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农民实质性增收[1]。
2.2 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并完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继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各种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龙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强其在政、产、学、研对接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科研机构院所、企业、高校等主体在自主创新中的统筹引领、宏观协调的主导作用,有效集中财力、物力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机构尽快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吸收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机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与农业产品,攻克一批农业生产技术核心难题,努力打造符合合肥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的新标杆。出台鼓励和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省市农业科研机构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适应市场需要,主动与企业接触,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进行有效转化,从而不断激发各类主体的自主创新活力[2]。
2.3 以宣传推荐为平台,推动企业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业综合信息网、农产品交易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支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网络推广,宣传名、优、新农产品,交流市场信息,拓展供销渠道。积极探索搭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合作平台,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参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合肥市的地缘优势,支持和鼓励引导农业企业与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展业务,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探索发展会展农业,加大力度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展销会,宣传推介本地区、本地域的名、优、新农产品,充分利用上海、北京等平台,大力推进合肥市农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合作范围。
2.4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强整合资金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对目前农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要积极完善、充实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用水、用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在经济下行、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要着力协调农业融资困难及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力争持续增加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规模,加强与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力度,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实施倾斜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3]。
2.5 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合肥市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合肥、上海、北京农交会等各种平台,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放眼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先发地区,务求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产业、规模化种养、林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瞄准世界500强、“央字号”、国家级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行业骨干和领军企业来肥投资兴业。
2.6 以内部管理为基础,统筹农业园区发展
一是新方式管理,建立和完善园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园区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生产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园区建设;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园区用工制度、生产标准、工作流程与制度、工资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等,实现农业园区的工业化管理。二是高起点定位,制订和完善园区规划。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示范性与效益性的统一,在规划层面就要注重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与扩展。要以产业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充分考虑生产布局、产业衔接和循环发展,真正使农业园区成为推动农业增效的载体,带动农民增收的平台。三是高水准集成,打造和培育园区品牌。四是全方位服务,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和项目资金,完善园区道路、电力、灌渠等基础设施[4]。
3 参考文献
[1] 程志强.农地流转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垂直协调的契约安排研究[J].中国市场,2012(46):83-89.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继之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创举。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坚持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发展农业科技的关键措施来抓,围绕“草畜、瓜菜、粮食”三大主导产业,全力抓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重点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牛羊品种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畜牧标准化养殖、秸秆青贮氨化、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生产、麦后复种移栽十大新技术,各项技术都要确定推广面积,制订实施方案和示范点,采取部门抓点示范、乡镇全力推广,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在此同时,集中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
二、现阶段甘肃省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甘肃农产品市场仍以初级集贸市场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市场机制的整体功能发挥较差。一是农产品产业批发市场发展较慢,必要的期货市场尚未形成,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交易。二是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很多是马路市场,交易场所的信息网络、通讯手段、中介服务、运输仓储等服务,即简陋又不配套,影响着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对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经营主体分散化与经营规模的细小化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甘肃农村区域专业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农户经营分散化、细小化的格局未变,从而使农户经营规模和生产集中度都很低,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统一作业,更不利于综合性强、系列配套、须连片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和引用。此外,由于劳动力就业不充分而实行的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收入的低水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户趋向于较小风险和较稳定收入,专业化经营本身意味着风险损失与风险期望之间的货币权衡,那么,兼业经营就成为农户的一种合理的选择,这必然与区域产业化的商品生产构成矛盾,在兼业经营条件下,相对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也必然是零散的。
3.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小麦、洋芋、布尔山羊等初步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域化布局,但产品系列化加工还未提到议事日程,或者还未延伸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缺乏科学而竞争性的中长期区域产业化发展规划。农产品种植、销售、加工、科研等环节联系松散,农户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协作关系发育不成熟,既没有事前的契约收购关系,更没有形成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或各类中介组织紧密联接的组织形式,农产品收购多少、价格高低只有靠当时的市场行情的“事后决定”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影响了农村区域产业化的发展。
三、完善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户规模经营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区域产业化,走区域规模化道路,有两条路径,一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二是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走规模化的路子。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性的合作服务组织,对小规模农户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栽培、统一病虫害防治,连片种植,逐渐形成区域化经营或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在非农产业发达的城郊,县城周围农村,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转出土地,鼓励种田能手多承包土地,改变小农分散的传统作业方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其次,大力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统一综合经营,直接形成新的生产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向农业园区、大农场过渡,提高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达到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准。
2.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
农村分工产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农村产业化商品发展,必然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发展农村服务体系的重点应强化县和乡镇级经济技术部门,开展综合服务;鼓励支持产业服务大户、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的产业服务;引导和扶持农民之间的联合,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农村产业全过程的服务网络。应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区域性的农产品供求、价格、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和农业适用技术等信息采集和信息系统,力争使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区域专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过程,实际就是农业分工不断细化、结构不断优化、由兼业向专业化、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和区域专业化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有效组织载体和重要带动力量,从实践看,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区域专业化水平也较高。因此,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产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生长区为基础,选择开发潜力大、后续产业链长的产品为重点,确立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兼业经营向专业经营过渡。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在新品种选用、订单种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三是以乡镇区域为单元,实现农村区域产业化,在农村区域专业化推进过程中,一个村不足以形成产业规模,而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选择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又规模过大,会掩盖县域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也会因过度专业化而增加自然和市场风险。因此,应以乡镇为农村区域专业化单元,以乡镇企业、龙头企业为载体,实现一乡一业专业化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
[2] 韩继锋,梁仁君.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概念;存在的不足;解决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农业产业化从产生至今,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在市场经济下,有利于实行规模化经营,节约农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地理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的差异明显,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选择多样,这给产业化的发展带来难题。因此,科学地分析现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解
1.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般来说,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发挥不同类型的农产品龙头组织的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将主导的产业与产品为发展的重点,优化与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系列化加工的模式,并通过采取市场牵动龙头、龙头拉动基地、基地拉动农民的方式,构建农业生产的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等一体化的经营体系,使农业走出一条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新型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从实质上来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农业产业化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的一种手段,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从农业产业化的性质出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济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说,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施前提是需要一片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因此,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之一。三是农业产业化要求专业化程度高,即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等环节都较高的专业化要求。四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求生产的规模化,只有具备一定要求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才能够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五是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一体化,即是实现农业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六是企业化运作方式,这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特点。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薄弱,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总体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农业产业化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甚至部分农民认为农业产业化仅仅是传统农业的另一个别称,并没有认识到它的内涵与本质。由于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不深,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在具体的操作上,部分农民不配合,更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与协调的难度,阻碍产业化的发展。
2.2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任何行业来说,科学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的种植技术仍停留在传统技术上,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各种农药、化肥的使用不符合规定,部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较为突出,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有待提高。另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也不高,农产品生产主要以粗放型经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较为低下,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就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来说,急需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水平。
2.3无法科学的把握市场信息导致生产具有盲目性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的需求信息,从而调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生产。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是,由于小农经济的意识根深蒂固,农民的思维受限,往往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而是按照自身的意愿与经验来种植农作物,盲目生产,这就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打击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在营养、安全、绿色、便捷等方面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与过去相比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而由于市场意识薄弱,农产品生产并不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之营销观念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手段与营销渠道,使得农产品市场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4产业链有待拓宽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要提高一体化的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伸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制约,许多地区在开展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时,过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建设与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融合,这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加之农业生产技术的薄弱,大量的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与精加工的环节,就直接进入市场,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延伸产品少,产品种类较为单一,缺乏竞争的优势,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风险。例如,部分地区在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对玉米的规划发展就只有种植与初级加工环节,这不但造成了农产品的浪费,降低了经营效益,还缩短了玉米生产的产业链,降低了整体的附加价值。
2.5可持续经营的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转型,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不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肥力下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违反了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另外,由于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较为落后,深加工的层级较低,导致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多、消耗量大、材料的利用率低等问题,这影响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走集约化、专业化与节约化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3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解决措施
3.1加强人才的投入与培养
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对农业产业化的成效影响极大,产业化的发展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农民的产业化意识,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宣传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技能。另外,还应该有各种激励机制,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更多人才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从而促进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3.2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和谐理念下,在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所谓的生态农业(ECO),指的是在依据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手段,在发展农业时协调好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这二者间的矛盾,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是科学的理念,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农业发展的时候,创新农业技术,加强科技与知识要素的投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农产品的产出率,进而在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3.3完善生产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针对当前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价值低等问题,应该要完善生产加工技术,加大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加强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的种植环节中,要改善种植的条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积极指导他们相关的加工技术,并进行培训,努力做到集约化、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另外,还要发挥出龙头企业的作用,组织与协调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发挥出良好的带动作用,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的生产中去。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要改善加工技术,充分开发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行深度加工,加强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延伸产业链,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4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加强资金投入与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另一方面,还能够引导投资,完善招商引资的工作,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政府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量与残余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局要加强监督与指导,加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要重视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废料排放与资源消耗等问题,使其符合规范要求。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变革,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增加农民的利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及时地发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技术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张峰.中国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紧密联结市场经济的纽带,能够有效促进产、供、销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更高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城市与农村缩小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却存在了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研究探讨相应的完善对策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包含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二是中介组织协调型,主要包含企业+家庭农场、企业+社会组织+农户。不论是何种组织形式,目前都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资难、创新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实力弱;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完善对策
2.1多途径解决融资难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一方式来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一方面建立一个以农村投资为主体、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国家政策性投资、证劵市场资金以及外资等各类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1];一方面,建立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损失补偿机制、相应的资金不成机制,通过各种政策调控手段,引导并推动信用担保体系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向农业产业化组织发放贷款,如此不仅有利于这些民间资本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组织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首先,龙头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来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龙头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再次,龙头企业要与农户之间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农户加强培训,促使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最后,政府要努力为龙头企业营造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威宁县就深刻认识到“龙头企业”是连接市场和广大农民的有效载体,是农业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重要途径。为此,全县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指导原则,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结构。
2.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首先,让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签订商品契约,以此来促进利益最大化;其次,在合作社实行股份制,以此来引导企业与农户合理分配利润;再次,在加工、销售环节也聘用农户,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股份增值红利,共享农业产业化利益;最后,企业在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时,应当协商合理的收购价格,并确定最低收购价格[2],以更好地保护农户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产业化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仍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从农业产业化组织角度切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对策,希望能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农”问题的提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越来越广泛。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实现了走出农村,打破了完全人力劳动的束缚,以国内外市场为支撑导向,不仅使用科学化、专业化的仪器进行农业生产,对于农业的管理还采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从而使农业形成了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效益所得,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虽然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农业产业化应用设施并不完善,并且随着相关经济法的颁布,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农民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相应的保护。经济法视野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蔑视法律,不按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了拥有更大的利益,钻经济法的空子,进行违规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等,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士通过对当前经济法颁布以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更好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兴起的标志,是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实现富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所出现的劳动力匮乏,农产品积压等各种难题。在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即使现在颁布了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经济法,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1.专业分工不明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因为现在我国提倡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所以,这也就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普遍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专业分工的模式。即使相关的经济法已经颁布,但是,也并没有从内部改观农业产业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态度,经济法注重外在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认可和保护,但是农业产业化内部的矛盾却不断激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仍然有一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改变工农差别的错误观念,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工不明确,存在专业歧视行为思想,本身对于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构来说,任务比较多,需要的劳动力也比较多,工作流程也比较繁杂,如果在专业分工不明确这一个问题上出现差错,那么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业链条就会瓦解,农业产业化的成果就会与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业市场产生生产上的矛盾,造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阻碍。同时,在经济法颁布之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业产业化得到了保护,内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随之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降低,因为很多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所以,整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产量低,质量差,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了瓶颈。所以,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内部问题与矛盾越来越多,经济法只是优化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对于内部的问题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了阻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分布不均,专业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相关专业人士根据现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遭遇的问题,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完善。2.贫困农村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伟大中国梦的畅想和提出,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使农业机构的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我国只有实施农业产业化建设,才能够发展农产品贸易市场营销,带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根据自己的优势传统农业在广大的市场收取较大的效益。经济法的颁布也使大部分农民都认可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在一些较贫困更应该需要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反而越来越不积极。这些较贫困的农村的农民只进行短期内收益高的小资产业进行发展,甚至完全抛弃了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停滞不然,质量低,效益低的现状。这也说明了经济法的普及率在一些较贫困的农村并不是很普及,经济法的普及措施需要大力改善,如果较贫困农村不进一步了解相关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那么农民就不会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就会持续降低,农业效益就会大幅度减少。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农业大市场的发展规律了,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为了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创新高,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步入正轨,相关人士和部门应该加大经济法的保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普及率,使农民都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1.让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具体实施。。经济法中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的原则设定以及相关经济处理方式都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的。众所周知,在经济法没有颁布之前,我国的一些银行组织存在对农业的贷款歧视行为。同时,对于农业的资金供给不足。但是,经济法颁布之后,我国提倡加大农业的发展资金投入,也提倡农业合作发展,这都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得到具体实施。经济法颁布之后,由于农业发展资金的大力度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高科技设备大量引进,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劳动力分工,能进行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高水平操作项目的完成,一些庞大的农业产业机构出现,使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个体经营逐步转化为集中化经营。有了经济法做保障,发展资金能够准确到位,由以前得农业发展分散转化到农业发展专业化集中的地步,将农业发展进行统一的一条龙式经营。这样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我国的农业市场需求接轨之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就会大幅度进步。并且,经济法是依照全球的农业发展经济模式所制定的,从而也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应该以整个世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大参考,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济法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地方保护的特点,针对各地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以及资金需求的不同,设定的一些法律是不同的。这促使了农业成为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和可实施性。农业产业化在当前我国创建中国梦的大好前提下,在经济法保障的前提下,在农产品销量提高的情况下,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所以,经济法视野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得到具体实施。2.进行农业产业化积极性高。随着经济法的颁布,我国更加完善了农业贸易市场制度,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市场准确接应,满足我国的农业社会需求。从而达到了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就带动了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因为经济法明确规定了农民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活动中的一些买卖等保障法律,所以,这使农民有了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内部的专业分工也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分工。同时,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对于按照规则进行农业产业化作业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经济法中也有明确规定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符合规定的操作的处理法律措施,这也就严格要求了相关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操作的规范性,使相关专业人员的农业产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进行相关的有效操作。这也就促使了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要开始增高,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过程中的不符合经济法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改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合法化,使农业产业化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高,使农业产业化相关人员的各种遵法意识增强。从而正确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措施
1.遵循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政策。因为“三农”问题的提出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还是需要国家适度的干预,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而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需要国家指派专门的高素质农业研究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国家适度干预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法,促进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适应全球的农业市场需求,使农业产业化的结果最大效益化。我国的农业市场是由我们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针对农业市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及时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调整建议,这是有利的。2.完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经济法颁布之后,这也就规定了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要根据经济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从事农业产业化管理的人员才会积极准确的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业的完成,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正常运行。首先,要从接收农业产业化人员专业水平进行评判,杜绝专业水平低的人员通过一切不合法措施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合法的招收高水平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员,才能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逐步进入正轨,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操作监督制度。相关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不要放松对操作人员的原则性监督。只有监督力度增大,农业产业化操作人员的自觉性才会提高,一切按照经济法进行操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合法进行。最后,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农业产业化负责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才会在根本上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各大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全面。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经济法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条龙式经营发展提供资金基础和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农村的公共资金增加,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背景,也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进行先前的探索和后续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的。同时,为了更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梦的构建,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经济法视野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促进我国经济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易向红.新余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2(02).
[2]方向新.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企业家天地.2007(03)
[3]邹春秀.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05).
2006年1月10日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因此,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我们对...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乡农业产业化已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实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乡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总产值1.2亿元,固定资产3580万元,年销售收入4800万元,净利润1500万元,开发种植面积1万亩,养殖面积1000亩,直接带动农户5000户。在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有5家,产品以粮棉油等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有2家,以经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1家。...县顺通棉业有限公司、...乡...有限公司两家被评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县级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连结松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二)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企业数量增长较慢,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较大差距。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
(三)科技投资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投入不够,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水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缺乏竞争力。
(四)质量管理不够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把自己定位于企业,却没有真正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问题,缺乏企业管理制度,用人以亲戚关系为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实行岗位责任制。
(五)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奖励上,县乡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拨出一些专款,扶持一些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专款数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服务体系不健全。...乡政府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政府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放在农村经济工作首位,积极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部门、农户的利益关系,力戒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决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要深入到龙头企业和农户,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氛围。
(二)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本地资源和商品流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乡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棉油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三)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四)充分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反哺农业生产。从这几年...乡的情况来看,凡是自身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既解决了本地农作物卖难问题,又提高了企业收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瓶颈”问题。当前,乡镇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六)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乡镇应帮助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七)实施名牌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抢占市场份额,塑造企业形象。当前,...乡应重点扶持“...”牌黄鳝、岭南黄杂交鸡等品牌的开发。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它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它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显著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
1淮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
一是农业产业招商取得重大突破。淮北市成功引进江苏雨润、天津宝迪、山东六和、鲁王、湖南正虹、唐人神等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香港锦泰饼干、台湾望味谷脘粉、上海普豪生物科技、大润发、沃尔玛超市、南京润恒、浙江赛尔物流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外向度高的大型食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项目。二是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16家,过10亿元企业3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家。2009年,安徽宝迪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口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三是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全市已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6个,标准化种植基地8万hm2,标准化养殖小区403个;已通过无公害种植基地认定面积2.67万hm2、无公害养殖规模303万头(只);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3万hm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化链条式发展。全市已初步建成濉溪县百善粮油食品工业园、淮北市口子工业园、相山区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烈山区宝迪食品工业园、杜集区六和肉鸭加工5大食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产业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认证安全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1个,11种农产品成为安徽省名牌,15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已培育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560多家,带动农户23万户,龙头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深加工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粮食和畜禽的初级加工上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已形成年加工粮食500万t、生猪300万头、禽类1.3亿只的能力,但产业链条仍不完善。2009年全市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不足7%。二是社会化服务与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食品加工业配套成本过高,产业配套、产业聚集等现代加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物流等服务水平不高,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传统粮食和猪禽的生产占主导,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8.9%,猪禽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0.3%。规模高效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是淮北市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四是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完善。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远不能适应食品行业的要求,食品企业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五是金融扶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发展较为落后,贷款条件要求苛刻,数额较小,满足不了生产发展需求,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3-4]。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自我完善、市场分析、组织建设、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化发展环境和氛围。
3.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农产品市场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征,既有国内市场,又有国际市场;既有大中城市市场,又有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既有现实的和近期的市场,又有远期的和潜在的市场,故发展农业产业化要认真研究市场,收集大量的信息,分析市场需求与价格动态,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选择主导产业,重点开发优势产品,确保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2以培植主导产业为重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或特色产品,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否则难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故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某一产品培植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关键环节(加工、营销等)建立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民(农业)进入市场的载体或媒介,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建议有关部门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在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的同时,还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以改变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远远低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扶持的现状。
3.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
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4参考文献
[1] 熊金水.龙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57-358,360.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6-1
榆树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特别是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也正处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转型时期,在充分挖掘耕地最大优势方面,在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方面,在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还有着十分重大的潜力可挖,本文围绕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一主题,结合榆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对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1 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 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 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 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 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的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技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小,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 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 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较为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等进行深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做强做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2 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市
在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目前,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特色市场,以特色取胜,吸引外省、市(区)进场交易。第一,对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避免无效的重复建设;第二,要建立品牌和优质意识,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好销而且价格高;第三,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品位。
2.3 妥善处理产销利益关系
作为在农业第一线的生产者——农民来讲。没有效益是决不会发展再生产的。同样,作为加工销售企业没有利润,也不会发展再生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发挥现各种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