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的发展前景

农村的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的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的发展前景

篇1

(一)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比较晚,在1995年开始发展,这一年中国的互联网也开始迅速的发展,人们在步入网络时代的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率先的将互联网应用于商务,把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的门槛降低了,同时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配送体系和支付体系,奠定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地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地普及和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产生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益,也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给民众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新的商业文明的发展。现在的发展形势是挡不住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经过互联网的交易我国的经济进一步扩大,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缺憾。但是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去改变,给中国的经济带来新的容貌。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迅猛发展,前景可观。但是从电子商务进入中国以来,其主要的发展市场是在城市地区。毕竟长期以来,农村的通讯不够宽阔,农民的视野也不够广阔,其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风险的。而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的消费需求是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的连接下接通农村市场的发展,让农村与市场的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农村的农业产品生产率,同时增加农民的日常收益,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

对于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对于通讯不够广泛和畅通的农村来说,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互联网已经逐渐步入农村,大多数的村民都给自家装上了宽带,用上了电脑用上了智能手机,对于外界的新闻和消息也都很明了了。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首先,将信息变成了商务化和数字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结合到一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盲目?l展。其次,减少了农业产品的不流通的问题。最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村民的知识,提升其知识文化的素养,促进了农业文化传播,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才

对于农村的电子商务的运行大多数是一些对于智能网的信息了解还不够充足的农民,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的处理和运行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样一来对于处理相应的事物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因此,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参与,也需要培养、引进、挖掘大量的专业人才。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家因为对于电子商务的市场化发展缺乏相应的知识了解,只是知道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没有自己相应的主见,盲目地自己跟随别人进入市场,给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感觉,很多的网店都是一样的。

(三)缺乏自己的创新

现在农村淘宝对于其网店的开设卖的产品都是一些没有质量保障的产品,而且大多数都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设计以及想法,没有自己的创意和创新。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毕竟其发展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了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一)培养、引进和发掘专业人才

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并不会那么顺畅。所以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相应配合来提高其发展。培养、引进和发掘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改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当然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不是个人所决定的,其需要当地的相关机构积极地配合。比如政府机构,可以结合相关的资源、给予相应的规划,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引导农村对于电子商务的开展,同时加强对农村网商的扶持。

(二)实施品牌化战略

因为现在农村网店的模仿性的设计太多,导致其各个网店都失去了运行特点。所以未来的农村网商需要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想法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卖特色和技巧。

(三)优化网商的关系

对于农村网商都是小小的个体户,但是数量居多。需要有相应的协会在更多相应的方面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借鉴相关地区的相应经验,以提高相应的网商之间的协调关系。相互合作相互采纳和吸取建议。作为农村网商,在平时的经营生活当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营销能力,同时还要充分的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点。将农村电子商务这一虚拟经济融入到农村经济、农业生产这一实体经济中,不断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方能长久地从农村电子商务中获得利益。

(四)利用当地产品的优势吸引外地客户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相应的特色产业,而别的地区是没有的。这样一来,农村的网商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产品特色,做出相应的相关的广告宣传,让外地的人了解自己产品的优势,以增加外地客户对于本地产品的了解和购买的数量。同时还可以与外部的合作,加长销售的链条,敞开怀抱大量吸取外部的资源,拓宽发展的渠道。鼓励外部网商、服务商和其他非赢利性等各类主体的进入和竞争,特别要欢迎那些长期合作和落户于当地的市场伙伴,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将他们融入到当地已有的市场生态体系中来。

(五)把培训和引进人才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为了满足农村淘宝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更多地借助外力满足本地的人才需求。在农村所属城市和周边城市,通过联合高校、电子商务企业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等方式,打通网商与所需人才之间交流与合作不足的障碍;鼓励有条件的网商或协会直接与高校建立更为灵活的“订单式”培训课程,以应对网商对人才的急切需求。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农村合作社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制约其发展

当前,农村合作社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一是资金紧缺问问题,二是缺乏人才问题。

首先是资金问题,当前农村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资金需求巨大,而融资渠道相对匮乏。以辽宁省为例,20007年至2010年,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底该省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053个,合作社总数比《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增加了4232个,社员总数达到48.2万户。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26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业务,贷款支持了2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13192户,合计发放贷款12242笔、金额48476万元,其中,对社员发放贷款40440万元,占合作社贷款总量的83.43%。合作社为社员及非社员农户代购农资达到355630万元,合作社销售农产品达到898000万元,从合作社流动资金占有量来计算融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对合作社社员办理小额信贷业务,而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获得贷款比较难,仅为141个,占合作社总数的3.33%,金额只有8036万元,占专业合作社贷款总量的16.57%,远低于合作社社员通过小额信贷形式获得的贷款数量。全省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余额为192.6亿元,贷款农户数为137.7万户(不含获得过贷款支持已归还的农户),贷款农户占农村农民总户数的21.85%,而获得贷款的合作社社员只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3.0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总量明显不足。在解决资金问题上,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靠银行借贷,二是大户出资。第一种情况,在很多地区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往往导致贷款难现象。第二种情况,大户出资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一般社员在合作社没有话语权,大户的决策决定一切,最终很可能影响一般社员的利益。

其次,是技术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社大部分社员都是自带产业入社,政府在技术支持方面往往采取的是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这种形式的支持对社员的提升非常有限。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不采取先进的集约化生产,农村合作社的效益必将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存在发展。而很多社员入社以后,往往不愿意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或者希望改变却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政府对农村合作社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首先是税务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是合作社成员的产品销售视同自产自销;二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买产品可以按照13%进行进项抵扣;三是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四是合作社与成员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免征印花税。第二,在项目方面合作社可作为涉农项目逐一单位。第三,各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政策扶持资金。第四,合作社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之中,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用办法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的颁布与落实,第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由于竞争实力较弱,应当给予产业政策支持,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承担项目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五十条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还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专业合作社财政资金扶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扶持农业、扶持农村。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规定。

最后,不断试验落实的林权抵押政策,也为合作社融资开辟了新道路。以浙江庆元为我们调查专业合作社是创新竹木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成立于08年9月1日,目前成员有28家农户,其中10家每户出10万元,另外18家是以林权证作为入股的,总资产200多万。

三、城市就业难为大学回农村创业提供了契机

去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生将近700万,而签约率只有四成多,再现就业难的问题。然后广大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却面临了一系列的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国家也颁布了系列政策锅里大学生创业和回农村发展,这反面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这在不久的将来不然会掀起一股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潮,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契机。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6-02

一直以来,金融服务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想要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金融状况迫在眉睫。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决策者往往以工业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就成为了弱质产业,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能稳健发展。

发展村镇银行正是解决此问题的重大举措。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等特点。自从2006年底银监会降低准入政策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已有8年的光景。在这几年中,村镇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不仅为农村单一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还有效地规范了农村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解决了农村农业资金短缺等问题。村镇银行成立以后,以其决策链条短、工作效率高、经营机构活的优势服务客户,充盈了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了信贷资金供给,同时推动了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加快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见村镇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渐建立起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进入到增量的阶段,为克服农村经济体系发展的艰难注入了新的血液,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虽然村镇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比较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不足,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现阶段村镇银行经营的还是传统存贷款业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欠缺、业务系统功能不全,无法满足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有些银行不能进行通存通兑,也不具备办理本票、支票等基本功能,不具备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功能。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客源流失。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它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其潜在风险更大,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造成声誉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各地县级银监办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同时,由于受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利于吸引专业金融人才。从业人员素质不齐、创新意识不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自从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交通不发达,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而在城市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较弱,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较富裕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中层客户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

面对这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也应该重点去解决。在市场定位上,应该明确客户群体,重点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和平台向公众介绍建立村镇银行的意义以及相关业务,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要让公众充分认识并认可,赢取公众的信任以及支持。在贷款方向上,村镇银行应该努力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来减少村镇银行的风险,合理分配贷款的去向。并且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尽快完善银行各项系统,增添多种结算业务,为公众提供更方便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业务。对于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和人员素质问题,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金融理论来提高专业知识,并通过开展服务竞赛等活动来增强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吸收有经验的优秀员工来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也可以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招聘补充人员。引导员工勤勉尽职,杜绝道德风险。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能力。同样,政府也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来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篇4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经验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3.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3.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出国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3.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教育,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7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3.8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物业管理 农村城市化 公共事务管理

key words:Modern estate management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作者简介:彭丽花(1984-),女,汉族,广东广州,研究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系物业管理专业老师。

何丽萍(1977-),女,汉族,广东广州,研究生,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一、 我国农村发展物业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昔日的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城市化不仅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导致他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农村物业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农村的管理不同于城市,“两委”来管理村中公共事务,没有或鲜有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进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有了实行的可能性。

(一) 农村城市化的影响

1、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1978年到2010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上升到5919元,增长了43倍。使得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农民可以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房屋出租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收入渠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这就为农村发展物业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凸显,迫切希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局面,也希望农村能够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尤其是现在的80、90后,回到农村生活有种不适应的感觉,而农村配套的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相对落后。

3、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城市化既为农村带来了资金与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根据本地优势,发展手工业、加工业等乡镇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迫切希望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为之管理厂房、办公楼等物业。

(二) 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村委会的领导下,以“村―组”两级,在“两委”(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传统村级治理模式。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共事务管理上的缺位。3~5人组成的村“村两委”在组织和管理上势单力薄,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卫生保洁、治安维护、水利建设、森林防火等工作的管理和推动上出现了“断裂”现象,组织和服务群众的作用明显不足。第二、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到位。村“两委”在民主议事、民族决策、建议意见等方面实际作用不大,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明显地局限于签字、发通知单、传话筒等。同时,由于村“两委”在完成上级布置的诸多任务后,大多已经筋疲力尽,因而对于村民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等各种诉求难于顾及,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到位上比较难,群众意见很大。

(三)农村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农村发展过程中好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从与物业管理息息相关的六个方面来探讨:

1、农村清洁卫生环境差,到处存在着乱堆放、乱张贴、污水乱排放的现象,造成了农村给人“脏乱臭”的形象,在家园、田园清洁和水源清洁方面都亟待改善。

2、农村治安环境不好,一些无业青年到处流窜,偷盗、抢劫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农村的不安定因素。

3、农村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这主要体现在房屋的建设、绿化的设计上各自为阵,使得农村景观杂乱无章,也导致相邻物权的问题不断凸显。

4、农村物业、设施设备的老化。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因失修、缺少维护所引发的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房屋设计上的存在着的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缺乏必要的养护,导致房屋漏水、墙体开裂、电线短路着火等现象都时有发生。

5、农村大量留守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了,留下了老年人、小孩在家,而老、少人群在面临突发事件,如疾病时所需要的社会关怀、社会保障极为迫切,这就需要一个公共事务服务的部门能够承担起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救助与服务工作。

二、农村推行现代物业管理的好处

物业管理在我国农村实行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2007年9月,我国首个农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开张,由此拉开了中国式农村物业管理在史册上的序幕。现代物业管理这种集高度统一的管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市场化经营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农村一但出现,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和城市现代化手段,将会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对于农民、农村、政府、物业服务企业四方来说均是一种“多赢”的结果。

1、对农民来说,推行现代物业管理,能够让农民摆脱农村清洁卫生“脏乱臭”的局面,生活在一个干净、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城市人所特有的“待遇”――物业服务,提高生活的品质,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2、对于农村来说,推行现代物业管理,意味着“村-组”的村中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将要向“村-社区”的管理模式转变,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这也将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对于政府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村“两委”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的缺位与不到位,导致了村民与基层组织的矛盾。政府脱身于日常的“物业服务”事项上,更能够起到方针政策的把握及对村中大事的决策上,而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开展起到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

4、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进军农村是一个新的市场,能够拓展它的业务空间, 实现业务来源的多元化。按照物业管理有关理论,有物业覆盖的地方,就有物业管理活动的空间。对于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有利的探索,能够有利的推进整个行业向前更一步。

三、 农村推行现代物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政策建议

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推行的设想是很美好,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结合已有的“卢家场模式”、“宁波慈溪模式”、“深圳宝安模式”等,我们来分析农村发展现代物业管理将面临的困难,以及这些先行者的一些成功经验。

第一、物业服务企业经费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瓶颈。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百废待兴或者亟需配套建设。如在我国西部农村要实现沼气物业化管理,需配备垃圾分类池、污水处理池、发酵塔、沼渣车以及净化炉等设备,这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这势必会打击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所以建立多渠道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对于农村的物业管理公司良性运转必不可缺。如卢家场村综合物业管理站就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结合的办法建立起来的。深圳龙岗区完成对城中村的改造其扶持政策是区财政按建筑面积2元/M2标准对社区予以物业管理启动资金扶持,街道财政按区街3:1比例配套扶持。

第二、农村物业管理费该如何收取。一方面是收费标准该如何确立,是按面积还是按人头收取抑或是按户来收取?按面积收取是按宅地基面积还是按宅地基加上自留山、自留地的面积收取?……另一方面是村民祖祖辈辈在此居住,对缴费存在着抵制情绪。这些都是在目前的农村物业管理试行地区存在着争议的问题,也给我们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农村在成本测算、业主争议等工作中带来了难度。因此,建立科学的农村物业管理成本核算制度极为迫切。

第三、物业管理工作在农村开展面临着处理着部分群众意识改变的问题。在笔者对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乾镇海埔墟村做的物业管理调查中,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90.23%赞成引入现代物业管理,但是一涉及到缴纳物业管理费就表现出畏难情绪,只有不到50%的村民愿意缴纳物业管理费。农村的税费改革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突然每个月要缴纳一笔物业管理费让不少村民会表现出对物业管理工作开展的抗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建议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多种物业经营,让本地村民入股成为物业公司的股东。如广州石牌村城中村改造中的三骏企业集团,对村的集体经济进行公司化管理,藏富于民,这样物业管理费的收取难度就降低。二是要注意到农村特殊的风土人情。农村不同于城市,人情味比较浓,诸如在海埔墟村,已经在村委会的提议下,每户每月缴纳10块钱的垃圾费,该工作由村中一名行动不方便的村民承担,收益也归其所有。在农村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留守人员,如老人、儿童,是家人在外牵挂、担心的源头。若物业公司开展针对这些留守人员的物业特约服务,相信对这部分家庭的物业管理费收取工作难度也不大。

第四、农村物业管理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辟如:农村人口普遍素养还不高,人员利益私心偏重等多种新型法律法规空白问题将会随之而产生。由于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是以城市为背景,将其向农村推广,若完全依靠村民的自觉行为,将面临难以引入或进展缓慢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引导性政策与措施,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引导各地农村引入物业管理制度。此外,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若借助当地有声望的人士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存在着物业管理的需求及条件,但由于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村民的意识没转变、政府推进的力度也不够强、物业服务企业自身情况等原因,导致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的这股星星之火还未燎原。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摸索、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现代物业服务企业在我国农村还是会有一番作为的,因为农村物业管理是对多方(农村、农民、政府、企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谢家瑾.物业管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有益探索.中国物业管理[J],2006(7),1

[2] 叶娟娟.河北省首个农村物业管理站“探秘”[J]山西农村(村委主任),2008(4),18-19

篇6

一、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对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1-01

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是目前国家在农村必需实施的一项保障措施,是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向农村农民提供生存保障,满足农村农民基本需求的政策措施,是稳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方式。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农民得到保障的依据,是满足农村农民社会保障需求,维护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农村土地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再配制,产生最大收益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效途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的安全保障线,很多农民不愿意经营土地又不愿放弃土地,使土地不能顺利流转,降低了土地的使有价值和利用价值,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阻碍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农民没有顾虑摆脱土地束缚,有效进行土地流转,没有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就不会离开土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缺乏与农民工相配套的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城市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农民又是另一套政策 ”,用于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范围小、基底少,而城市保障制度是按城市基本生活保障制定的,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没有农民工进城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也就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二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少,最低生活保障有待提高。我国农村农民的保障制度建立的较晚,社保基金少,农民在面临的市场风险、生活风险时束手无策,为了生活,还得依靠土地、致使农村土地流转畅受阻。三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单一,农村农民养老金很低。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资金来源是以农村居民个人、集体以及国家财政三方共同筹资为主要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还在发展阶段,没有重大突破,还没有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保值增值进行高效管理的机构不健全,支出水平难以控制,影响着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的联系

1.土地流转需要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支撑

可靠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是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没有顾虑地实现土地流转的依托。没有可靠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替代,农民不会真正离开土地,流转出土地。要想农村土地流转顺利实施,需要满足两个根本条件:一是农村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二三产业,家庭收入远远大于农业收入。二是农民在二三产业失业后,社会保障能够为他们解决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使生存有保障。这两个条件我国还无法保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

2.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能使土地流转的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数农村仍处在被动要方市场,农村农民的土地只是被动地租用部份土地,剩余的土地要么必须在家经营,要么搁荒外出打工。最重要的是,因没有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外出打工失业最终还是要回来收回土地依靠土地,使流转出的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配套制度之一。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关联性来分析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对农村土地流转长效机制的促进作用:首先,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走出来,不再依靠土地,流转出的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统一规划经营。其次,健全的农村农民社会保障使农民彻底脱离了土地,有可靠的社会保障支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和为土地规模经营者管理农田所得,农民对土地没有经营权和支配权,使流转出的土地让使用者放心长远规划,产生最效益,建产长效机制。

三、意见与建议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多数农民处于进退两难之中,在家经营土地,有限的土地取得的收入又不能满足货币支出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农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外出打工但收入的不稳定又不能保证生存、生活的需求,使得农村土地最终是他们的落脚点。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从土地中彻底走出来,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发展上一台阶的根本出路。

1.建立健全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交给集体的农民在政策、社会保障方面着重考虑,制定确实可行的农民工保障政策。

2.完善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农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加大农村老年人及丧失劳动力的养老,确保老有所养。二是在农村对让出土地的农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覆盖面。

3.尽快建立农村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篇8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篇9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22-02

一、花园乡土地流转的现状

巴里坤县花园乡是巴里坤县城郊乡,全乡下辖4个村23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农业村,两个牧业村。全乡共有农牧民1 864户,6 688人,全乡可耕地面积为38 964亩,耕地面积为35 500亩,耕地面积利用率达到91%。 因基础设施差不适应耕种的耕地面积约有3 000多亩。截至2010年底该乡共发生土地流转面积8 952亩。

二、花园乡土地流转形成的原因

(一)土地收益低,劳动力剩余多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巴里坤县的无霜期太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最佳的生长周期就在每年的5—8月(即在5月头种,8月底收),人均耕地面积3亩左右,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为主,苜蓿为副,土地一年产出的效益太低,而且除去每年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老百姓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各村集体经济又很薄弱,没有村办企业,也没有私营企业,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除了种地外,就是利用每年6—8月份的闲暇时间,季节性地在巴里坤湖捕捞卤虫,获得一点收入。劳动力的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关键。所以,许多农村有志青年和那些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农民,不愿被收入微薄的土地所束缚,逐步从农村土地经营中分离出来,将其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举家外出创业和务工经商。

(二)政策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和创业致富之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国家劳务输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拉动下,在国家的富民安居工程、社保小额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国家土地制度的保障下,让一大批呆在农村、有创业梦想的、有创业基础的农村人有了希望和目标,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性,他们放心大胆地将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走上了创业致富之道。

(三)闲置土地被利用,分散土地被集中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花园乡的土地被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所青睐。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牧民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当时的小麦价格又很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差,除了基本口粮田外,弃荒了许多耕地,甚至将地形复杂,基础灌溉设施差,不便分散耕种的大片耕地全部弃荒,花园乡的播种面积只有15 000亩左右,占全乡可耕面积的38%。耕地的闲置和浪费,让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觉得可惜,他们通过向乡政府和村委会咨询,向百姓征求、询问、商量后,承包了所有弃荒地,形成了闲置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植大户集中。同时,还有一些种田能手,他们及时地将分散的土地从外出务工和创业农户的手中流转出来,自愿协商,给他们一定的流转费用,扩大农业生产种植,形成了分散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田能手集中,使流转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四)牧民插花安置发生的流转

2008年开始,在巴里坤县牧民插花安置定居政策的推动下,海子沿乡、下涝坝乡、大红柳峡乡的许多牧民到花园乡来定居,在花园乡的两个农业村过上了安置定居的生活。在牧民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许多已经有了稳定经营收入、举家外迁的农户,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承包地转包给了插花安置的牧民。

三、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家里没有主要的劳动力或家中主要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因无力耕种所以转包;二是为了孩子,因为生的少,所以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很重视,为了孩子的未来,花园乡有95%的农村孩子都转到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和小学。为了孩子,他们跟着孩子进城,女的管家管孩子,男的务工创业挣钱,因为打算还回来种地,所以暂时将土地进行流转;三是一些有创业基础和经营基础的农户,举家外迁又不愿放弃土地,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土地转包给买房户(主要是插花安置牧民)。

四、土地流转后产生的效益

(一)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节省了开支

花园乡的弃耕地几乎都被种植大户所承包,而且承包期限都在十年以上,实现了规模经营。截至2010年,花园乡耕地的利用率达到了91%,比未进行规模流转前提高了53%。土地的有效集中,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形成了集约经营,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使土地的产出效益达到了最大值。

(二)流转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种植效益,带动了养殖

土地进行规模流转后,巴里坤县出台了许多支持种植大户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在集中连片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大多数种植大户不再以种植小麦为主,而是以种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饲用玉米、马铃薯等为主。有了规模经营的基础,有了政府权益的保障,种植大户们也敢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平整土地,打井修渠等。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使他们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同时也带动了养殖,变成了养殖大户。

(三)流转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篇10

全面实施的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篇11

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2、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承包基础上集约化生产

1、必须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

2、必须实施规模经营 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实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规模就是市场,规模就是效益。只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组织千家万户统一发展某一项产业就可以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探索减负新途径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负担的轻重。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减负新途径,走发展减负之路。尽快地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引导农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四、按统筹城乡思路,让农民当家作主人

1、经济上让农民当家作主,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农民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经济利益高于一切。要让农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各级乡政府应不断依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调整和变革各项现实的制度。

2、在政治上赋予农民平等的政治民。首先要给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建立与农民对话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民的强烈呼声。

篇12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47-02

一、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1 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而致使农村在国家税费改革以前的地方经济负债累累,连最基本的村级运转和乡镇级(包括县级)财政到了无法正常供给。更谈不上大力扶持项目推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了,更有甚者有些较落后的农村连“村两委”都结构不全,即使能有一套领导班子也是人浮于事,真正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经济的能人和有知识科技水平的人,都不愿在地方任职,而转到外地发展个体经济了,地方只剩下一些文体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弱的年长同志支撑艰难的工作局面,对地方经济也是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2 尽管中央政策近年来对农民负担问题一直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农民负担上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制止农民负担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来税费改革以前全国农民直接负担的税费共1778.9亿元,平均每个农民负担199元,其中,各种税92元,“三提五统”66元,“两工”和以资代劳6元,集资等各种社会负担30多元,与以前年度相比增长了3.3%。自中央政府2000年提出了税费改革以后,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效果是明显的,人均负担下降了30%。税费改革虽然达到了使农民减负的目的,但同时使乡镇政府和村一级组织收入减少,使县、乡、村机构正常行政能力受到影响,而税费改革农民减负与县、乡、村财政情况紧密相连,没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农民减负就难以完全实现,税费改革就缺乏推进的基础。中国户口在县和县以下的人口10亿多,其中农业人口9.2亿,在县城和建制镇的人口有1.7亿,中国现有2 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镇财政,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10%,地方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而全国财政负担70%人员费用的状况,不仅农民负担无法得以完全减轻,同时基层政策的行政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直接面对农民、行政最为繁杂,作为政权基础的县级两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是最少的。

3 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花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没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应付了。

4 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不足,长期以来,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公益事业项目。

5 村民一向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关甚远,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6 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就是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是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7 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政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基层干部在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8 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而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

9 众多乡村人口与农产品供求及农民收入问题。从中长期看,继续依靠政府提高大宗农产品收购价格来增加农民农业经营的收入,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土地规模限制,也不能对所有农民的收入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人多地少构成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约束,在此约束之下,非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农产品价格水平与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是一对很大的矛盾。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地区对现行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基层组织的考察、选拔,使用中能够推陈出新,着重培养和任命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干部队伍来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家庭经营农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等。

2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策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3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

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篇13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