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D9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伴随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作风、实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而提出的重要制度改革,是政府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奋斗过程中,这一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价值和法律意义。首先,在法律上严格界定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执法主体的关系。将日常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分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理顺和协调执法组织的内部关系。其次,综合行政执法直接确定了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有助于整个行政活动的明确化和依法行政的开展。再者,保证了行政执法活动的纯洁性和专业性,减少行政执法的“利导性”,进而有助于减少利益驱动的“行政不作为”和“行政滥作为”。最后,初步建立了长效行政执法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式执法”、“联合执法”等没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的执法活动的发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确立具体目标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以县为单位,建立一个专职综合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使农业执法职能,逐步形成一个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县级农业执法机构要实现“五有”标准,达到“四创”目标,即创一流的执法队伍,创一流的管理水平,创一流的基础设施,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使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
2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明确主要职能
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后,需要有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其工作职责。目前,在农业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一项具体条款规定农业综合执法的工作职责,从各地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工作现状看,绝大部分县农业执法工作是以农资打假为主,主管种子、农药的执法。事实上,农业执法机构是一支种子、农药执法的专职执法队伍。这与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要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县农业执法机构需要有统一行使的执法职能,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农业行政处罚权及行政许可权,即种子、农药、肥料、农业环保、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2]。
3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3.1 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按照高质量、高标准、严把进口、敞开出口的原则,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按照有关执法证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严格发放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政执法证》,执法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立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学习、作风纪律锻炼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3]。
3.2 规范执法行为
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强和改进执法作风,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始终坚持“六不准”,即不准从事经营活动,不准越权执法、违反程序办案,不准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不准借办案之机为自己和亲友谋利,不准接受吃请和收受好处,不准作风粗暴、野蛮执法。
4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1 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全面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的迫切要求
《农业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目前,由农业部门负责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共计达98部。总体上看,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得到了较好履行。但是由于存在认识不足、体制不顺、力度不大、手段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一些地方农业行政部门及时、全面地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有些职责履行不到位。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既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权,又是农业部门的法定义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法定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手段[4]。
4.2 实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损害了农民权益,危害了人体健康。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农资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5]。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既有利于提高农业部门的执法效率,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农业生产及市场经营环境,是农业执法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的有效途径[6]。
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深刻认识和正视差距,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思路,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5 参考文献
[1] 江灿.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2007(9):87.
[2] 朱小刚.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若干问题初探[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18):58-60.
[3] 余志伟.关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性思考[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18):52-53.
中图分类号: D9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64
1农业综合执法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政府行政能力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强烈的要求和背景下,促使我们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中,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体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综合执法作为一种新的执法形势,顺应了政府规范、精简、高效的发展方向,也是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行政执法制度的一种改革,农业综合执法即诞生于这一背景下。
农业综合执法主要是指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农业行政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或依据农业行政主管机关的委托,对一定范围内的农业行政事项行使法定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的执法制度。农业综合执法解决了以往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等问题,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更加的高效和规范,从而保障人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农业综合执法的现状
2.1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敦化市于2006年6月12日由市编委批准成立了我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由市财政全额拨款的股级行政事业单位,以种子管理为依托,将种子管理站、农药、肥料监督管理站、植物检疫站四站合一,行使种子、农药、肥料的执法检查权和农业行政执法权。现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编制12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8人,中专以上学历7人。所有执法人员均取得了行政执法证件。
成立综合执法大队后,由原来仅有二间办公室、一间化验室共计90平方米增为现有办公室三间、化验室三间共计180平方米。在原来配有一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老式相机、一台老式检测设备增为现有六台计算机、一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相关的办案取证设备。实施综合执法后,我市农业行政执法效率和执法规范性不断提高,坑农害农案件逐年减少。
2.2农业综合执法制度建设
实施综合执法之后,敦化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建全了办案制度、执法人员工作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举报投拆受理制度、财务制度、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及细则等各项管理制度。
在执法过程中,按照《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要求制作执法文书。所有实施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及时上缴国库,严格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专用票据。档案管理按一案一卷组卷要求及时装订归档,由专职档案人员统一保管。
多年来,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依法开展了大量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履行了农资市场监管、农资生产经营者培训、农业违法案件查处、农资质量事故纠纷调查处理等职能。在严把农资渠道、封堵假冒伪劣农资、打击坑农害农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农民使用种子、化肥、农药上了保险,没有发生因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纠纷引发的群访事件、涉及农资产品和农产品安全事故,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新形势下基层如何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3.1落实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
做好行政执法工作,首先要做好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但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落实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确保执法力量与执法任务相适应,还应做好内部人员统筹调配,农业行政执法离不开农业技术,由于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大部分都是由农业技术人员转型而来,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但法律业务水平较低,所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质量。因此在除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和管理制度外,还应该加大对执法人员法律方面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执法人员服务三农意识。完善优秀案件奖励制度、执法责任制度、错案责任追究等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3.2提高法治观念和意识
作为基层农业战线的工作人员,首先要牢记法律的底线不可触碰,尊崇法律至上,坚持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时要熟练掌握与工作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履行好自身职责。
3.3行政行为依法科学决策
在做出一些重大的行政行为时,应当通过公众参与、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程序,特别是做出一些重大的行政处罚决定时,更要依法、谨慎、客观、公正。
3.4依法开展行政审批
对于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不朱有亮1,陈佳星2,王 鹏1,孙兴刚3,刘爱玲3能再继续开展,对于上级下放的审批项目,应该及时调查研究制定审批流程,并做好衔接。
3.5主动做好政务公开
基层农业机构,应该做好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利用部门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信息,加强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的交流互动,扩大信息覆盖面。健全涉农突发事件信息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3.6加大执法投入
1、建立了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了农资打假的顺利开展。
2、实现了县、乡、村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打假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分工合作,信息共享,确保不脱管漏管。
4、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对农资市场进行管控。
二、农业综合执法蓬勃开展。
按照农业行政执法建设的“五有标准”,加强包括机构,队伍,制度,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保证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使农业执法各方面都得到质的提升。
1、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工作方法。
(1)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素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大局观念,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2)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执法方法,提高效率。
2、按照“堵住源头净化渠道”管理措施进行市场监管。
(1) 源头管理上,要求每家生产企业必须备案,生产的产品在自检的基础上,执法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从资质到手续到质量,严格把关,不让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每家企业有一个责任人,负责对企业的全面监管,不留死角。
(2) 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和农业部门在日常的拉网式检查的同时,进行“三重点”检查。就是在重点的农时季节,对重点的区域,重点品种的监管。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率,有效保障农资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年对360余家经营门店进行了登记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600多车次,抽检样品80多个,当场处罚问题125例,立案查出违法案件4例,其中种子3例,肥料1例。有效的震慑了不法经营行为,警示了心存侥幸的经营者。
(3)、强化协作配合,推进社会共治。以部门联动、属地管理、打防结合、社会共治为方针,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形成更强的工作合力。联动各有关执法部门信息共享、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在重点农时季节或农资购销旺季,协调组织公安、农业、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全县范围内综合性执法活动,重拳打击农资违法犯罪活动,粉碎不法经营者的侥幸心理,有效震慑违法分子。另一方面,各部门及各乡镇尽力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农资打假的良好氛围。通过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贯通的严密组织机构,增强打击违法犯罪效果。
(4)、做好资监管预案。监管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开展,避免管理中顾此失彼。
3、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新秩序。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使用、正确选用农业投入品,自觉抵制非法廉价农资,从根本上杜绝伪劣农资的使用。通过对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普及和教育,促使他们不生产经营非法产品,断绝非法产品的来源和销售渠道。
(1)、做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向百姓推荐一批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的产品和经营商家,供百姓参考使用。春耕秋播时,组织科技人员和执法人员,到乡镇集市发放宣传资料,并设置咨询台,服务百姓。
(2)、使用农资时期,到重点乡镇(像樊集、城郊蔬菜区,新店、溧河果园区等),组织学习班,教授群众正确使用农资,特别是农药。并印发禁限用农药名录。和有关乡镇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定期做技术服务。
(3)、利用广播电视,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新闻宣传和技术讲座。今年共播出新闻3期,技术讲座6期,同时,公布农资监管信息2次。
(4)、做好农资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从法律和技术角度对他们进行普及和教育。今年,到各农资经营网点张贴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农资经营商进行培训2期。
三、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为了群众时刻装在心里,把服务贯穿在整个执法过程中,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执法形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
(1)主动印制发放农资经营档案样本,并督促填写。到生产企业和经营大户主动索要登记备案资料等。
(2)、设立“12316”农事热线,接受技术咨询和投诉。对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联系农业专家进行解答。对投诉的案件,及时调查处理。并及时反馈信息。
(3)、涉农资的民事纠纷,弄清原委,划分责任,努力协调。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负面影响。今年共协调此类纠纷10余起,双方均感到满意,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4)、由于气候,管理等因素容易出问题季节或产品,运用印制发放通告或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提醒群众注意,尽力减免群众损失。像农资的选择,某些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特殊作物的正确种植时间等等。
(5)、做好农资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从法律和技术角度对他们进行普及和教育。今年,到各农资经营网点张贴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农资经营商进行培训2期。
四、存在的问题
1、对于走村串户和忽悠团的监管缺乏手段。只能从教育群众入手,拒绝使用价低质劣的产品并鼓励举报投诉。
2、法律法规出台频繁,需要及时参加学习培训,更新知识。
3、缺乏执法车辆及检测设备等软硬件设施和执法经费。
会议明确,推行农业综合执法要以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以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构筑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方式为突破口,以履行法律职责为己任,以整治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线,以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会议提出,我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基本目标:一是建立健全县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到今年9月底,全省各县市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二是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廉洁公正、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专职执法队伍,担负起农业主要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责。三是加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农业执法机制。四是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监督制度。五是完善农业综合执法基础设施,执法装备和手段得到改善。
会议明确,全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一是要整合农业执法职能。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主要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将分散在农业部门所辖事业单位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行使。凡法律、法规明确执法主体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原有机构停止行使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其行政处罚行为一律无效,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予撤销。成立后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与经营服务彻底分离,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二要是设置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农业执法机构设置,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要做到机构职能符合执法的基本要求,机构编制适应执法工作的基本需要,执法经费有稳定渠道和切实保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原则,县级要对现有的农业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等进行整合,以一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执法机构为依托,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实行一个机构加挂多个牌子,承担具体执法职能。根据规范统一原则,县级机构名称可以称“农业执法大队”,市级机构名称可以称“农业执法支队”。法制工作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可以合署办公。对报编制部门批准有困难的,可由农业局在机构内部先行设置,承担本县市的农业执法职责,条件成熟后再争取编制部门批准成立。按照行政执法主体化原则,农业局先行设置的综合执法机构,以局法制机构为依托设置,机构性质为农业局内设临时机构,名称可叫县(市)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由农业局正式发文设置。成立后的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承担本级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执法职能,集中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为了利于开展工作,综合执法办公室的人员可由局法制机构人员和从原委托执法单位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从原委托执法单位中抽调的人员,其工作编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工作待遇等均在原单位保持不变。为便于协调工作,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的负责人,可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副职兼任。三是要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要严格执法人员的选拔标准,注重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在知识结构的搭配趋于合理。执法人员必须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事业心及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公正廉洁、严格执法,关心群众、业务精通,行为规范。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办案水平,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对不适应执法工作的,要及时调离执法岗位。
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是2006年4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的,属事业性质,股级建制,隶属农牧局领导,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有关农业法律、法规;二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三是承担全县范围内的种子、农药、兽药与农资监管及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具体承办全县及19个乡镇管辖范围内的农资市场监督检查及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四是负责查处全县农业违法案件,并配合协助上级和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跨县区数额较大的农业违法案件;五是负责全县农业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和农业行政执法证件办理及审验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人员构成均从农牧局内部进行调整,调整后核定编制21人,其中大学生8人,大专生9人,中专生4人;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者11人;所有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有2名同志持双证上岗;平均年龄38岁。
2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综合执法程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要。西吉县是农业大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委托相关专业事业机构执法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规范,宣传不广泛,管理相对人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从主观上看,一是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执法尚未全部展开,存在用法不到位、执法不力和执法死角等问题;二是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为事业机构,定性事业编制影响了参与综合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一是有的现行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好掌握,责、权、利脱节;二是有的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甚至无法可依(如肥料);三是县农牧部门经费不足,检查检测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农资、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质量难以监控,制约了农业执法工作的开展;四是宣传力度薄弱,农资经营者、农村、农民对农业综合执法不理解。
2.2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依据实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专业种类多,专业性强。作为履行农业主管部门独立行使执法权的机关,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以下4个方面的“统一”还不完善,一是执法标准和目标统一,但上下贯通还不衔接;二是建立与工作性质相互统一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农资市场整治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往往各自为政;四是建立跨区域查处案件的统一工作体系不健全。
2.3经费保障
农业综合执法是行政行为,罚款必须全额上交国库,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由于西吉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头绪多,加之又是山区,地域宽广,交通不便,执法车辆少,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或有突发事件时,租车执法,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落后,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不足,明显不适应现在涉农违法犯罪者作案隐蔽、手段高明的形势。
2.4执法人员的待遇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常年奔波于乡村,很多时候休息不足,在查处案件时,常常还要接触有毒物品,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同时执法者与违法者是2个对抗的主体,矛盾突出,农业执法人员常常受到违法分子的辱骂,甚至殴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具有特殊性,执法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长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而编制为事业性质,人员在工资标准和职称评定上也没有特殊照顾等都影响着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快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增强农业综合执法的责任感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主体,农业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有强烈的思想紧迫感和执法责任感。首先,要明确认识农业综合执法是落实《农业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安全、持续、有序进行,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工作,是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重要职责。其次,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职能,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法治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牵头、部门协助、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紧紧围绕“打假、护农、保农、增收”的目标,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2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推行2个分工:一方面要政令分工,让农业企业成为独立法人进入市场,行政领导不参与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政事分开,还权于政,将事业单位行政处罚权按上级要求集中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以行政机关名义实行,事业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二是推行有效工作机制。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与工作绩效配合,实行奖罚制度;按农时季节,由农牧局统一组织,职能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执法力量,统一案件查处,统一执法文书,形成经营组织配合、部门参与、相互衔接、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扎实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挑选办事精干、工作大胆、为人公正、已取得专业执法许可、长期从事执法工作、熟悉法律知识、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从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组织参加上级执法培训,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农业执法队伍。四是着力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原则。首先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执法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机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应作为而不作为、应不作为而作为都是违法,都应承担法律责任,着力纠正违反法律的行政处罚行为;其次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执法体系,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农、依法护农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切实转变职能,加快改进执法力度;再次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原则,农业综合执法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结合西吉县农牧业工作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自然条件、人口现状和执法现状、特点与实际开展工作。五是争取做到经费和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前提,要多争取上级支持,在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争取早日配备办案经费、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摄像器材等。同时,为保障综合执法的合法性、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责任制、农业综合执法错案追究制、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统计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公示制、农业综合执法处罚取证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回避制、农业综合执法文书送达制度、农业综合执法罚没款物收缴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农业综合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制度、农业综合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等,用制度规范执法人员言行。
3.3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在普法宣传上下功夫,重点搞好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支持,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法规、农业依法行政的认识,提高广大群众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性,使违法行为无立足之地。
3.4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 D9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03-01
一、泸县农业综合执法现状
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亦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108.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47万人,耕地面积4.38万公顷,注册登记生产(经营)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的800余户,种子年销量600吨,肥料80000吨、农药230吨,其他农资100吨。为加强农业行政管理,2002年由县农业局农村经济政策法规股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合并,成立了泸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分别履职开展工作。围绕“五有”和“四化”的农业综合执法总体目标,重点对农资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全面清理了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把市场准入关。开展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农资市场90个(次),生产经营户5000余个,对生产经营者进行了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调查处理农资质量事故纠纷39件,农资违法案件21件。2005年和2006年均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农业法制(执法)工作先进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传统思想的影响,农业综合执法的地位较低,同时在推行农业综合执法之初,恰逢机构改革进行,在农业行政编制本身不多而又要被调减的情况下,新组建的泸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就难免存在机构设置不规范、性质定位不准确,致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进展缓慢,在社会认同中表现出“弱职部门”的形象。
1.执法体制未理顺,执法主体不规范 泸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属事业性质,是按照“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其职能是集审批许可、行政处罚、执法监督于一身,同时还负责检验检测。这不符合审查审批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分开的要求。出现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事权不明确的现象。
2.农业综合执法基础条件薄弱 泸县农业执法条件与农业部“五有” (有机构、有职能、有专人、有经费、有装备)、“四化”(机构法定化、队伍专职化、管理正规化、手段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是全省283个县(区)中18个县(区)没有单独设立农业执法监管的县(区)之一。随着农业立法的不断完善,农业部门的执法范围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农业部门的执法任务日益繁重,而农业执法任务与条件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凸现:仅有一台照相机,没有执法车、摄像机等取证设备和快速检测设备,基础设施薄弱,执法手段落后,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很难适应当前涉农违法行为隐蔽、手段翻新、突发事件多的形势,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执法队伍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一是执法队伍力量不足。在目前“一事一法”、“一法一站”的分散执法体制下,执法时人员多由其他股、室、站临时调配,成了“一法一人”根本无法开展执法活动。二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承担起日益繁重的农业综合执法任务。在现有的执法队伍中,大部分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半路出家”,没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再加上还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农业行政执法的业务素质和办案水平难以提高,导致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执法常态化差,从而使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难以建立。
三、思考与建议
要使农业行政执法真正在社会上有影响,对违法者能震慑,在群众中有好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改变农业行政执法的“弱职部门”形象。
1.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足额核定农业行政执法编制,公开招考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充实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二是在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基础上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网络。使不同部门的行政执法机构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做到信息共享。三是由农业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一些统一行动、统一检查、统一公布结果的专项整治活动。
2.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宣传 一是抓好对领导的宣传。向领导宣传农业行政执法的职能职责、相关法律法规、工作动态、工作中的困难和农业行政执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使各级领导了解、重视、支持农业行政执法。二是抓好对社会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农业法律法规,使全社会都了解、支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三是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月”活动、日常市场检查以及各种专项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使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市农牧业局局长出会并致欢迎辞。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处长、省运城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在会上分别为与会者讲授了《农牧业行政执法程序及行政处罚文书制作》、《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及在农资执法中注意的问题》等内容,二位领导、专家结合当前农牧业执法工作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给广大与会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使广大与会者进一步加深了对农牧业综合执法程序的了解,并对今后执法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会上,市农牧业局、通辽市农牧业综合执法支队、阿荣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太仆寺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等单位,与各与会单位交流了推进农牧业综合执法、加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力度、难案要案办理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介绍了各自的做法,这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对提高和加强全区各级农牧业执法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建设,对新成立的综合执法队伍和新开展的综合执法工作特别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此外,盟市的分管领导分别介绍了本地区推进农牧业综合执法工作进展情况。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在会上作总结讲话。翟厅长指出,各单位与会者一定要做好本次会议精神的汇报和传达,要认真学习两个讲座及会议交流的典型经验,对照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力争使各执法队伍在业务、综合执法水平上有一个大大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 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4-1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有力创新,是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加快依法治农进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综合执法的推进,暴露出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执法效果的进一步彰显,影响了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目标的实现。
1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综合执法认识不深刻,职能没有综合到位
由于部分单位缺乏冲破内部阻力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勇气,“等、靠、看、要”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导致个别县级农业局还没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全省还有2个县未成立大队;二是存在综合执法机构未经编制部门批准的现象,全省92个大队中尚有5个未获批准;三是职责综合不规范,一些单位仍在执行分散执法。
1.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全省现有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大多是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岗而来,以农学类专业为主。由于绝大多数执法人员不能参照公务员管理,又没有技术成果用于职称评定,导致部分执法人员缺乏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积极性,存在临时思想。以上原因直接影响了队伍的稳定,造成执法程序不规范、处罚裁量不规范,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执法、乱执法等现象。
1.3 执法经费保障差,执法装备较落后
全省近100个综合执法机构中,只有15个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经费缺口虽然采取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的方式予以弥补,但各地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检测、办公以及用车等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执法制度不健全,执法效率有待加强
当前,大要案、跨区域案件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及上下级、县际间联动和协作不够,检验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不通畅,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定期报告制度不健全,案件评查未制度化,导致个别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推诿、扯皮现象,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执法合力。
2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对策
2.1 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执法职能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应列入政法或行政执法编制,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机构应设置群众来访投诉接待室、案件调解和听证室、取证样品存放室和档案室,保证必要的办公场所。综合执法应在本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跨部门综合。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行使执法环节中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综合执法机构可与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监督和植物检疫等法律法规授权机构统一调度管理,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分别实施行政处罚。
2.2 保障执法经费,提升装备水平
应保证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有必要的抽样检测费、取证试验费、农业侵权损害评估费及办案差旅费、通讯费和津贴等经费。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给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车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提高快速行动能力、固定证据能力及办公效率。
2.3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健全与工商、质监及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定期会商,及时沟通;二是严格联合办案和移送制度。联合公安等部门共同侦办,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杜绝以罚代刑;三是健全内部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的前提下,对大要案、跨区域案件加强部门间、县际间协作和联动;加强与检验检测的衔接,抽检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告知检测结果;四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检验检测信息,方便查询;五是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行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六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农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七是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听取行政执法机构工作述职,抽查履职情况;八是落实案件评查制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办案能力和办案质量;九是健全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机制。把依法履职及取得的成效作为衡量本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
一是严把考试录用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选调等办法从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执法人员;二是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以上的法律和执法技能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作风纪律锻炼,树立责任和公仆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根据《关于调整市部分事业单位及领导级别配备等问题的通知》(儋编办[2009]41号)精神,现就儋州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机构编制“六定”方案事宜上报如下:
一、单位名称
儋州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二、隶属关系
儋州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农业工作委员会。
三、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
儋州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受市农业工作委员会委托,依法行使全市农业、水行政处罚权和水行政许可权。
1法律上明确种子管理主体
2000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大部分省(市)县站(司)没分开、政企没脱钩的一个时代产物。因而,种子管理和执法主体不明确。虽然[2006]40号文件明确了各级种子管理机构的三大行政职能,但缺少法律效力。此外,《种子法》还需要在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种子产业改革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修改、补充和进一步完善。所以,建议修订《种子法》,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
2人事编制上“参公”管理
解决种子管理“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监管不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把全国种子管理队伍实行“参公”管理。这是在身份上确定种子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手段。目前,已有湖南、湖北、北京、甘肃、安徽、福建、内蒙古等12省将省级种子管理站(局)“参公”管理申报至国家人事部。建议农业部本着[2006]40号文件精神,商国家人事部,支持这次种子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3理顺种子管理与农业综合执法的关系
自1999年,农业部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实验农业综合执法。最近,孙政才部长在农业部2008年常务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综合执法工作的重点在县一级,执法主体一定要合法,其内容是集中行政处罚权(而行政许可、行政管理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负责)。目前的问题:一是综合执法缺失法律依据;二是执法的内容、管辖、程序、体制、机制亦没有法律、规章支持;三是农业部门内部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给老百姓的印象是,多头执法、混乱执法,没人执法。如何理顺此关系呢?建议:真正落实孙部长讲话精神,做到农业执法不越权、不错位、不缺位。县级以上不设综合执法机构。县级综合执法的主体是农业局,不能是事业性质的二级机构或直属机构;执法人员应是种子、肥料、农药、农机、渔政等专业管理人员;在县级实行综合执法主要是集中行政处罚权,除此之外的行业管理仍由专业部门负责;责权要统一,有权必担责,有错定追究。
4加强种子管理重在强化手段
一、设立单独的***综合执法队伍在***如何开展执法?好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综合执法机构设立在***局后,从法律法规上说不需要执法授权,上下衔接更方便、工作职责清晰明了。
(二)执法工作有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行政检查工作不仅执法机构可以开展,***局其他股站也可以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只要有执法证的同志2人以上开展行政指导、业务指导、行政服务工作或行政检查工作中发现违法行为就可以开展证据固定工作,避免证据灭失。
(三)执法流程:
1、简易程序:违法事实较轻、适合警告、罚款额度个人50元以下或组织法人1000元以下的案件,直接由执法机构现场处罚(占所有执法案件总数的20%左右)。
2、一般程序:案件来源(举报、检查发现、上级交办、部门已经)经过初步核实涉嫌违法、执法机构受理案件、报经部门负责人同意立案、调查取证、执法机构形成初步处理意见、部门负责人同意处理意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需要听证的案件听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一般程序中,直接现场或通过后期调查取证就可以确定违法行为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50%左右;可能违法、许要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或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的,占执法案件总数的30%左右。)
3、如何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不管是行政审批局还是***局发放的行政许可,都可以通过相互协调,执法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掌握许可发放情况,便于日后行业监管及执法监管。掌握许可发放情况后,业务股站、执法机构都可以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发现违法,执法机构按照程序开展执法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机构编制问题:为更好执法,体现执法改革成效,建议设立独立综合执法机构在***局(独立法人机构、参公或行政性质、受***领导),执法机构可以独立完成执法程序,不需要报经***领导审批。
2、人员编制问题:***局行政处罚事项(306条)、行政强制事项(18条)、行政检查事项(21条)多,涉及****等众多执法领域。为了执法的时效性、全覆盖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执法人员。
建议***综合执法人员编制不低于30人。为保证进入编制的事业类人员待遇不降低,建议事业类人员纳入参公管理。可以从***原综合执法大队和具有执法职能的机构中选部分人员,人员需取得执法证,人员不够再招考。
3、乡镇执法机构设立:建议按照区设立5个片区农业综合执法中队,人员可以在乡镇等单位部分人员或招考,选取人员需取得执法证。
二、***综合执法纳入到区综合执法局如何开展执法?好处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综合执法纳入到区综合执法局后,***把所有的行政执法、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授权给综合执法局,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完善手续,***不在行使相关职能,便于剥离行政执法和行业监管,***局主要开展好行政服务工作、业务指导工作、行业监管工作。沟通协调工作上需要加强,工作职责更清新明了。
(二)综合执法局得到授权,统一开展行政执法、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局不再开展以上工作,只做好行政指导、业务指导、行政服务和行业监管工作,***局在开展上述工作中发现违法现象(不管是轻微的、明确的或可能的违法行为),直接向综合执法局举报。
(三)执法流程:***局综合执法纳入到综合执法局后,执法流程和不纳入是一样的。综合执法局还是通过不同的案件来源渠道开展执法工作,其中检查发现是主要来源,而***局综合执法纳入到综合执法后,行政检查工作就由综合执法局行使,***局不在行使行政检查工作。
1、简易程序:违法事实较轻、适合警告、罚款额度个人50元以下或组织法人1000元以下的案件,直接由执法机构现场处罚(占所有执法案件总数的20%左右)。
2、一般程序:案件来源(举报、检查发现、上级交办、部门已经)经过初步核实涉嫌违法、执法机构受理案件、报经部门负责人同意立案、调查取证、执法机构形成初步处理意见、部门负责人同意处理意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需要听证的案件听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行政处罚决定。(一般程序中,直接现场或通过后期调查取证就可以确定违法行为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50%左右;可能违法、许要经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或第三方鉴定机构鉴定的,占执法案件总数的30%左右。)
3、如何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成立审批局后,执法局、***局可以通过和审批局相互协调,执法局掌握许可发放情况,便于日后行业监管及执法监管。掌握许可发放情况后,执法局便于开展行政检查工作,发现违法情况,执法局按照程序开展执法工作。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人员编制问题:***局行政处罚事项(306条)、行政强制事项(18条)、行政检查事项(21条)多,涉及***等众多执法领域。为了执法的时效性、全覆盖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执法人员。
(一)横向整合执法资源,构建精简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针对农林牧渔领域和市场流通领域执法队伍过多,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泰兴市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构建精简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一是整合行政执法职责,实行行政处罚权“五权合一”。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行业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由市农委履行;将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商务局、粮食局在市场流通领域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由市场监管局履行。二是整合检验检测职责,提升执法技术能力和运行效率。将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农委、粮食局在市场流通领域的检验检测职责进行整合,由市场监管局履行。三是精简优化机构人员编制,实行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撤销农林牧渔领域5支执法队伍,组建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主要承担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撤销市场流通领域5支执法队伍,组建市场监管稽查大队,主要承担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商务、粮食等市场流通领域的行政执法工作。撤销市场流通领域4家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市场流通领域相关产品的检验检测工作。机构撤销整合后,共精简编制37名,精简比例为25.3%。原机构人员整体划入新组建机构,以人定编,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专业特长重新定岗定员。
(二)纵向下移执法重心,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执法体系。为进一步落实和强化监管责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监管,在农林牧渔领域和市场流通领域建立起了条块结合、全方位、立体化的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和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体系,推动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同步下移。一是下沉市级执法力量。市场监管局按区域共设置11个市场监管分局,核定行政编制152名,占总行政编制的77.1%;市场监管稽查大队按片区共设置8个稽查中队,核定事业编制35名,占稽查总编制的63.7%;人员按定编比例相应下沉到分局和中队。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按农林牧渔行业设置5支执法中队,核定编制51名,占大队总编制的82.3%,并按片区划分人员和明确职责分工。二是落实乡镇监管责任。在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增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设置食品药品安全助理,配备了2名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员,协助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好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在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设置了农业助理和办事员职位,下设了农技服务中心,协助市农委做好农林牧渔领域的监管执法工作。三是配强村居监管执法协管员。359个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均配备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专(兼)职监管执法协管员,由他们承担对村居的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和对村民的宣传引导等工作,将综合执法的“神经末梢”连接到千家万户。四是健全镇村分级考核体系。制定了乡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对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内容;村居监管执法协管员由主管部门会同乡镇联合进行考评,并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
(三)创新监管方式和管理制度,构建运行高效的综合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难点在于各项监管制度的实施。为此,泰兴市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一是健全协作配合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合理划分行政管理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职责权限。通过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与执法监督检查之间的配合。通过建立部门间的双向传送机制,实现行政主管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二是改革创新监管方式。突破传统监管方式,大力推广随机抽查、飞行检查、专项督查和事后稽查等措施,重点抽查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建立按比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机制,尽量减少过于频繁的现场检查对企业建设经营行为的影响。探索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健全“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等制度。三是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监管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统一执法流程,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推行行政执法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对事关发展环境、民生改善、政令畅通等执法缺位的突出问题,加大行政问责力度,监督整改落实。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综合执法提速增效
(一)责任主体更加明确,解决了“推”的问题。试点领域原有监管责任主体较多,导致执法交叉、重叠,各自为政、各自执法的矛盾比较突出。推行综合执法后,随着同一领域执法职责和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以前由多个部门监管执法的事项,现在由一支队伍集中综合执法,原由单个部门执法力度受限、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协调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多头管、管不全的顽疾有效破除。
(二)执法力量得以强化,解决了“弱”的问题。试点领域原有执法队伍众多,机构编制规模普遍偏小,导致执法力量分散。推行综合执法后,提高了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解决了执法力量不足不强的问题。一是整合执法队伍,实行一个领域一支执法队伍,将五个手指攥成一个拳头。二是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将混用在其他岗位上的执法人员全部划入综合执法机构,重新进行定岗定员,突出主业主责;按照“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清退部分执法机构的临时人员。三是强化人员考核和培训。凡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均须取得执法资格证书,定期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并强化对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考评。四是落实执法保障机制。为避免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综合执法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将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三)监管范围不断扩大,解决了“窄”的问题。以前试点领域各部门执法队伍力量较为薄弱,日常巡查走马观花,偏远乡镇只能是被动接受投诉。实施综合执法后,通过整合部门派驻力量,下移执法重心,明确乡镇监管责任和配强村居监管执法协管员,变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实施监管关口前移和执法力量下沉,由被动监管向主动出击转变,由集中式整治向日常性高压转变,由单一工作创新向系统体制机制创新转变,有效破解了“镇村看得见的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
(四)执法效能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解决了“慢”和“怨”的问题。综合执法工作实施以后,通过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镇村主动管理、协助监管执法的热情被激发,熟悉当地情况的镇村监管责任人员有条件、有能力第一时间发现违法行为,大大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通过行政主管部门与综合执法机构“管控查”三结合,尽可能把各类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试点领域违法问题发生的可能和频率明显下降,违法问题总体数量明显减少。通过综合执法流程优化和监管方式创新,群众投诉举报得到较好解决,执法扰民现象基本消失,形成了社会参与、政社联动共唱“同一首歌”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执法效能和社会效果的“双提升”。
三、抓好关键环节,确保综合执法落地见效
(一)严管“开头”,加强顶层设计。在设计改革方案时,注重听取部门和基层的意见,使改革举措更具可行性、操作性。泰兴市在深入调查和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拟订了改革初步方案,并广泛征求了相关乡镇、部门和上级编办的意见,提请市委常委会专题讨论研究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改革方案,为实施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长期的任务。各执法单位要紧紧围绕“机构设置正规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经费装备保障化、监督管理制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五个方面不断完善、不断加强,切实提高我县农业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把工作重点放在理顺农业执法队伍的关系和有效提升整体行政执法能力上。一是建立综合、专业执法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标准统一、反应迅速、执法有力、行为规范的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做到协同监管,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二是各执法机构要强化程序意识和执法技能。农业部去年重新修订新了《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和《农业行政执法基本文书格式》[附后],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认真学习,熟练掌握。2013年之后立案的,一律启用新的执法文书。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管的重任意识,有效开展工作。四是规范农业权力执法.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农业行政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参照执行标准》执法办事[附后]。涉案自由裁量处罚权个案违法所得2000元以下的,处罚金额3000元以下的,经局法制部门审查核准后由涉案乡镇综合站依法处置;个案违法所得2000元以上的,处罚金额3000元以上的,经局法制部门审查核准后由行政执法大队依法处置。五是强化农业法制机构和法制员队伍建设,认真负责对行政执法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行政裁量等合法性审核把关和监督指导。
(二)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我县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虽然已基本建立,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机构还十分脆弱,今后必须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上下功夫。综合执法是方向,随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不断深入,综合执法将逐步得到加强。推进综合执法不能松懈,要督促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该办的事情办好,人员不行的要抓紧培训。要尽快把综合执法机构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规范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上来,要有针对地组织一部分综合执法精兵强将进行现场执法指导,传帮带办案,也可以跨乡镇学习交流,督促他们尽快履行职能职责。农业部从去年开始进行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要抓好自已的典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三)积极主动开展政策调研。
政策调研是我们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克服重法制轻调研的传统习惯,把政策调研抓起来。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好切入点,把握关注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农业重点课题研究。一是要继续关注和推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跟踪分析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完善和改进的意见及建议,确保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要加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研究。要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积极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在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经营等方面有所突破。三是要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特别是围绕推进和落实本乡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关键问题,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提出符合实际、有较大影响力和超前的政策建议,供本级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为农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