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审美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审美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42-01

成都瓷胎竹编历史悠久,产品造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极具地方区域特色,制作工艺精美,是我国传统竹编的优秀代表。瓷胎竹编经过历史的洗礼,愈加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主要产地和规模集中在四川成都、达州渠县等地,成都瓷胎竹编工艺起源于明清时代,当时主要用作贡品。1916年瓷胎竹编产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展获得银奖。建国后,作为极具东方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代表,多次被选为出国展品和国家礼品,获得多项奖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二、审美价值

瓷胎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实用性价值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竹编是以使用功能为前提的,起初,人们将竹编编成一个托的形式包在酒坛等瓷器的外面,起到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清朝道光同治年检,四川崇州人张国正在竹编的基础上创作了有胎竹编,后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瓷胎竹编。瓷胎竹编的前身就是为了保护胎体而产生的,而这种保护功能也是从多种方面体现的。主要因为瓷胎竹编通过竹篾依附于胎底的表面,依据胎底的造型顺应其结构编织而成,这样在胎底的外面就形成一层保护层。由于竹材本身的弹性较好,所以在瓷胎竹编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碰撞、跌落的情况,外层的竹编可以起到缓解冲击力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竹子本身导热性较差,如果瓷胎内盛放极冷或极热的的东西时,可以避免像玻璃、塑料等材质那样变形,而且,使用者也因为有着竹编的保护层,避免受到皮肤接触所带来的伤害。如成都瓷胎竹编的茶具,人们在泡茶的过程中,不用担心烫手的问题。竹编的以上物理特性,使得竹编器具更加耐用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方式。

(二)装饰审美价值

1.造型之美

瓷胎竹编根据胎底的造型转变随之带来丰富多变的造型。但由于竹篾的柔韧性有限,所以胎底一般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因此瓷胎竹编一般造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折处圆润柔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使竹篾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断裂的情况,同时造就了瓷胎竹编温润柔和的美感,这种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有回归自然的释然。

目前常见的瓷胎竹编造型主要有瓶、坛、盒、屏等。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瓶高小至5CM,大至2M,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当总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2.编织纹样

瓷胎竹编上的竹编一个是对瓷胎起保护作用,另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瓷胎竹编制作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如提花、染色等工艺竹编的出现,使瓷胎的装饰文案图像化,多元化。作为竹编传统工艺,竹编的编制方法始终是通过合理的经纬交织穿插组合而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装饰方法,形成了传统瓷胎竹编所特有的极具韵律的美感。现在我们一般常见的瓷胎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每种编织结构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几乎不需要粘胶或使用钉子就可以做到连接紧密,整体严谨美观。

制作竹编需要将竹篾按照薄厚、粗细不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构成感,体现着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等形式美的法则。而传统观竹编的这种工艺方式与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设计的借鉴来源。

3.图案之美

竹编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动物纹、人物、书画等等。成都瓷胎竹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图案,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熊猫图案尤为突出。经过染色处理的黑白双色竹丝构成熊猫的纹样部分,图案主题和瓶颈、瓶底的编织手法差异开来,形成编织纹样的对比同时,凸显熊猫主题的特征,彰显地域特色。

4.色泽之美

虽然现在瓷胎竹编以原色为主,体现传统风格,但经过一些特殊的着色工艺,传统瓷胎竹编的色彩愈加丰富多彩,更是增加了瓷胎竹编的魅力。

经过着色的竹丝有橙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等,在编织竹器时,颜色或互相搭配或与单色与原色组合,同时运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形成颜色多变,色彩各异的瓷胎竹编。由于竹子材质所具有的光泽度,经过染色的竹丝呈现出瓷胎竹编特有的色泽,温和而明亮。

(三)材料特点

瓷胎竹编能够能够行销中外,不仅在于它的功能与形式之美,更出于它所使用的材料本身:竹子和瓷器。首先竹子这一材质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历来就是被人所推崇的,它是传统岁寒三友松、竹、梅的一种,也是文人墨客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有着自强不息,清雅脱俗的姿态。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竹子坚韧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竹篾虽然不能代表竹子的全部精神,但却使竹编器具有返璞归真的人文气息,虽然竹编有染色、上漆的制作工艺,但是传统竹编多以竹子材质本身的原色为主,使得传统竹编透露着浓烈的自然气息。更重要的是,竹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生活,最后还原于自然,传统竹编背后蕴含的生态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当遵循和效仿的来源之一。

其次说到瓷胎竹编的胎底,多选用景德镇瓷器,瓷器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将传统竹编与瓷胎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工艺品种,材料间的对比融合,相得益彰。

(四)文化价值

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

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发扬和继承传统,我想不仅是从传统工艺形态的制作层面,更深层面的意义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结论

传统竹编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思考,其背后的设计智慧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借鉴的丰富的设计财富。虽然传统瓷胎竹编在当下批量化工业生产背景之下仍面临着诸多生存矛盾,但是它的装饰样式的韵律感、原材料的生态与环保,也为当下绿色产品设计与加工提供了多元的创意来源。

参考文献: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沈珉编著.中国传统竹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徐华铛著.中国竹编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篇2

造物起源与设计审美意识的萌动

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本杰明.福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经这样说:“人是创造工具的动物。”可以说人类的创造活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当早期原始人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第一件石器作为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人类便开始了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就蕴含了设计意识的萌芽。设计是人类根据自身生活目的、需要进行预先筹划的过程,是人心理底层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可以定论所有器物的设计最初还是建立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早期的原始人类制造各种工具首先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

认识设计审美

1.设计审美的含义

阐述设计审美,有必要将设计与审美分而述之。因为,设计与艺术原有的渊源关系,使它本身具有了美学性质。而审美设计与设计审美既是客观见诸主观的感性活动,同时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创造性活动。它既包括了设计者、设计过程、设计物,也包括使用者、功能评价和社会效益。阐述设计问题必然要从器物入手,但是探讨设计审美就不得不从其目的性和中心问题着手了。

设计审美理论是把美学原理运用到生产技术领域,使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的一门应用美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生产和技术领域中所有有关生产和物质文化领域的审美关系;关注设计产品和器物文化领域中有关设计、生产和销售对设计审美的影响;揭示技术因素对人的审美心理和情感世界的作用机制。因此,它既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设计的美学力量是令人惊讶的,当我们阐述设计美学时,无法回避这种力量的感染力。

2.设计美的本质特征

现代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审美研究的主要范畴,它概括了人类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种全新的造物过程,既有同艺术领域审美活动共同的本质特点,也有与艺术活动不同的表现特征。如果说艺术的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那么,设计则是直接的合目的性,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同是和艺术美和设计美的本质的深刻根源。设计美是总结设计、改造人的生存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也是要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支撑下从生存的困扰、物质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为外界环境所累,能自由地生产、生活、生存。设计美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设计美是社会美的体现。社会美还包括自然美,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能赋于山川河流美的本质。

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原则

在某种意义上,艺术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艺术设计师的审美水平、审美观点以及审美趣味对他们的设计作品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总体来说,对设计审美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社会性原则。社会性是设计审美的最基本原则,审美判断要受审美主体个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感等个性因素,以及时代、阶级、民族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设计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一样,都要以社会实践作为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它必须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2.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衡量设计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仅要求设计产品符合时尚、简洁、耐用的原则,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去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浪费。设计审美的经济性原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真正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

3.美观性原则。设计审美应该考量产品的品质和美观性,不论是在外观或细部设计,以及使用者在操作或使用上都应该要注重美感的呈现。在视觉享受或材质触感等方面要能吸引使用者的眼球,要让使用者产生拥有或购买的欲望。

篇3

1.论文相关概念

1.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这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审美价值既包含主体反映客体的成果的意义,又包含客体反映主体的成果的意义,其价值判断建立在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及情感体验之上。

1.2健美操

健美操在国外被称为“有氧体操”,是有氧运动(Aerobics)的一种。它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来,并有着多种流派及练习形式,因而人们对健美操的认识及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瑞典著名现代体操家Meekman被称为韵律体操的创始人,她主张“应将人体的运动规律融贯进动作中去”,它应该体现“运动员的喜悦、动作的创造性和现代音乐与身心的结合”,她为韵律操下的定义为:“韵律操系基于体操的根本理念美容和音乐的节奏,且创造性特强的一种运动类型”;日本佐藤正子认为健美操的定义应该是:“将具有效果的爵士技巧中独立性和多中心性,应用于身体运动上,并根据体操的原理,融于运动之中,使之成为体操体系化中的一环”;原苏联学者认为:“力量、耐力、柔软加上美就是体操的公式”;美国健美操代表人物简方达认为:“健美操是一种改善形体和心理感觉的体操”。我国一些健美操专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健美操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为了追求人体美,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体操与舞蹈动作结合的边沿性综合运动项目”;“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通过徒手、手持器械和专门器械的草花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坚信目的的一种新兴娱乐、观赏型体育项目”。

2.健美操的审美价值

2.1健美操服饰色彩美

服饰的要求对健美操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不论是大众健美操还是竞技健美操。其中,大众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要相当松一点,只要适合运动,服装整体风格和作品主题相符即可,样式不限。而竞技健美操对服装的要求就要相当严格得多,无论是款式还是颜色都得面面俱到。由于竞技健美操有固定的服装款式要求,因此竞技健美操的服装主要通过色彩的设计来体现,与竞技健美操的整体风格相协调,竞技健美操服装也具有动感、青春的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服装色彩设计多选用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突出青春、爽朗、健美、明亮的感觉。互补色对比是色相对比中最强的对比形式,视觉上给人以刺激、强烈、跳动与兴奋的效果,在健美操的比赛服装中也是用得较多的,如黄色与紫色等在这种颜色的冲击下不论审美主体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竞技健美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出现在观众和裁判面前时最先传达的是服装信息和精神面貌,因此,精致的比赛服装和合理的设计表达是感染观众和裁判评分的重要因素。

2.2健美操音乐美

健美操音乐可以说是健美操审美价值不光是靠健美操服装来传递,健美操音乐也是一个传递中介。健美操音乐多为节奏感强,欢快愉悦的曲子。在2009年高雄世界运动会上竞技健美操混双的比赛中,中国队运用的《梁祝》也较多采用的是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同玩乐的欢乐的片段。健美操音乐听起来活泼、明朗、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听觉上的刺激,激发了观众的热情与动力,渲染积极、欢快的氛围,同时在这种节奏感强烈的音乐的熏陶下很容易让人们从日常的紧张情绪中缓解出来,将平时的压力都释放出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常常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哼唱或者是翩翩起舞。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无论是音乐还是动作都能给人一种美得感受,若果两者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更能体验到健美操的美感。其实作为一般人我们很难想象与理解完成一个动作的跳跃其中的难度,也不知道是否能做得很漂亮,但我们知道只要音乐和动作做到一致协调就能让人眼前一亮,产生共鸣和激情。比如,音乐达到一个重拍的时候,成套动作中安排的是直升飞机成纵劈腿(Helicopter to split),成纵的那一瞬间与重拍重合,并且音乐在此处也处理了1秒的静音,这种结合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双重震撼。在这个时刻人们就会感觉运动员和音乐合为了一体,运动员被音乐感情化了,儿音乐则被运动员具体化了。这种琴瑟合一的感觉给人们一种美的体验,一种愉悦感。让人们也产生要随着音乐一起舞蹈,要做音乐的精灵的冲动。

2.3健美操操化美

如今健美操的创编越来越注重其艺术性,在一套健美操中其编排的动作也不仅仅只是手臂和脚部动作的配合,还需要加入其他的艺术元素,比如,拉丁、中国武术、京剧的元素等等,以此使得整套健美操更加鲜明活泼、具有艺术特性。健美操的创编是依照健美操的特点、规律,据其目的、原则并在自身知识的依托下把单个动作组织创造成健美操锻炼与竞技套路的过程。健美操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要是想有效地达到锻炼及竞赛的目的简单地把动作串连起来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注重健美操的本质、特点及整套的结构、时间、空间、运动方式、风格特点、音乐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健美操展现给人们是一种“健、力、美”的一个项目,不再注重其对称美,而是追求非对称美感的动作。在成套的健美操中手臂动作尤为的重要,对各个领域的人来理解和欣赏健美操都有所帮助。健美操的操化的设计以及与难度的搭配是一个连绵起伏、绵延不绝之感,没有忽难忽易的感觉,同时其中伸手绷脚的动作一方面完美展示了表演者的身体比例,另一方面也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美的感受。

2.4健美操的路线与队形美

健美操比赛均在一个10X10的场地中展开,并且要求整个场地都要跑遍,即将场地划分为九块,每一块都要跑到,场地的四个角、四条边线也都必须要走到,这就需要用动员要有充沛的活力和较强的运动能力,其路线灵活,跑动范围大。这样整个健美操下来场上呈现的将是运动员活灵活现的身影,给人一种生机无限的美感。及时是在大众健美操中,保持良好的队形也十分的重要,在变换队形时要做到迅速准确,这样就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而且那些普通的几何队形也十分有讲究,例如,三角形,给人以破竹般的气势;直线,给人以平静、安宁之感等等。每一次的队形迅速的变换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健美操中团队合作的美。

2.5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美

众所周知健美操是一项属于难美性的体育运动。每当健美操运动员上场时以他们健美的身材,自信的笑容总能给人一种活力无限、朝气蓬勃的感觉,那是一种阳光美,催人积极向上饱含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就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的理解,审美价值的判断就是建立在这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方的情感体验之上的。其次,在健美操运动员跳着健美操时,那些具有个性的动作总会吸引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对美得渴望,特别是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搬腿平衡转体360°(Balance 1/1 turn)、转体360°屈体分腿跳成俯撑(1/1 turn Straddle jump to push up)等,作为普通人我们是不能想象要完成这些动作得花上多少时间的训练付出多少努力,我们只会对这些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而赞不绝口却不知道想完成这个动作需要身体多少肌群的配合。但是从运动员的体型特征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紧实的肌肉,感受到运动员的健康之美。于此深化人们对审美价值的理解,被健美操的艺术性、难度性所折服,被健美操运动员的身姿体态、朝气蓬勃的精力以及活泼阳光的笑容所吸引。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为健美操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作用。

2.6欣赏者审美观念的改变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唐朝人们以丰肥为美,魏晋时代人们又以瘦为美,西施、黛玉的病态的柔弱美也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渐渐地流入中国,中国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早就不仅仅是只专注于传统美了,而是开始逐渐趋向于审美的时尚化、广泛化、大众化、休闲化、形象化的发展。在健美操表演中,当审美者从主观意识上感受到了极大地愉悦感后总会不断的去寻求那种美得感受,这样就会使人们为了对美的追求、对健康美的追求而主动参与到健美操的学习中,使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与欣赏健美操。这样就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迎合大众审美而刻意的去追求健康美,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同时当你积极参与这些运动或是主动去追求这项运动的实质这样你就会发现你自身正逐渐成为一个拥有更加完善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生命观的个体。把这些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经常发现主动参与健美操运动的人群在不断增加,并且大家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早就使我们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了,脱离了工作的圈子,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增加了与不同人群的交流,缓解了工作中的紧张、压抑状态。审美观念的完善,让曾经的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和锻炼中也更加注重自身美的体现着,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也成为了一个健美操审美价值的创造和传递者,感染着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 冯晓辉.健美操教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3.

[2] 胡效芳.论健美操中的人体美[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4):101.

[3] 宗营方.审美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5―26.

篇4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

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

篇5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8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意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活生生的、有智商、有情商。在大学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随学生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善、情感之真,在学生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训练心的智慧、眼的敏锐、手的灵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念。

1大学书法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选择

书法之美是建立在汉字之上,更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演变之上的。“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有人比之为“纸上的舞蹈”、“凝固的音乐”等,令欣赏者产生种种意象,浮想连翩,从而构成美妙的意境。

11审美观照:在老师的引导和诱发下,使学生在对古今佳作的静观中,捕捉审美意象,使理性与感性合一,对色彩、线条、构成、章法、比例等知识在感性空间建立起印象,感悟形式美法则,建立优秀的时空观。

1.2心灵对照:随着作者的情绪起伏而起伏,与作品交流,以“心斋”、“坐忘”的虚静状态,“潇散怀抱,驱弥内障”,让学生在手心配合,练习用毛笔的过程当中实现一种独特的心性训练,让内心沉静下来克服涣散习性。

1.3情感体验:挥毫走笔,阴阳虚实,刚柔枯润,莫不随其性情,塑造意象,开拓意境,体会真、善之性,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是第一次使用毛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最初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美感,感受到毛笔在运行中的速度,墨色的枯湿,感受腕力和运气,在流动的情感历程中,动情的投入使观念性内容在形式中获得感性的深切的感受,培养对现实功利的超越,培养审美的敏感能力和完形知觉能力。

1.4培养情趣:在观赏和体验中培养鉴赏力,创造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以新、奇、特为特点的笔墨形象,在时间的沉淀中升华为理性的评判,通过接受者的想象、联想去补充、完善原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培养一种雅逸的情怀。

2大学书法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之人格塑造

大学书法教育应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书者的胸襟怀抱,表现生命的活力、意志以及无限的情愫。书写时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如果没有长期刻苦的磨炼,就难以敲开艺术之门。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