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预算的方法

财务预算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预算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财务预算的方法

篇1

1.财务预算的界定

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反映企业财务目标,控制企业财务活动,保障企业财务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具体预算的有机整体。它包括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营运收支预算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财务成果。资本性收支预算反映企业统一核算范围的技术改造、小型基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购置和对外投资、偿还长期负债等的资金筹集和运用情况。现金流量预算反映企业现金收入、支出、余缺和融通情况,是以现金流量方式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的综合反映。资产负债预算是对实施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后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的预计和综合反映。由财务部综合营运收支预算、资产性收支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对预算年度末的资产、负债、权益情况进行预计编制。

2.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普遍忽视财务预算的实际应用

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好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等方面。财务预算的编制缺乏企业战略的明确指导,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方面,多注重企业短期活动,忽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预算的执行无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使得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忽视市场调研与预测,忽视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而且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多采用固定预算,因此,企业编制的财务预算往往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2只强调单一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

由于很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没有调动企业的其他各部门共同参与预算,其他很多部门的专业技术因素无法纳入企业预算之中,没有全局观念。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前瞻性和整体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2.3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管理不善

一方面,预算编制环节,编制预算部门与执行部门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出现断流,控制部门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政策相对了解透彻,在预算编制时将努力贯彻公司的思想,然后由预算编制部门将信息传达给执行部门,这种分层分级沟通编制的方法,对预算编制部门的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不强,将导致执行部门贯彻公司,预算出现偏差,从而制约预算的完成。另一方面,在公司实际经营活动中,监督控制预算部门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对执行部门的失控,编制预算和监督控制预算的部门对预算的目标了解透彻,但不一定对实际情况中的变动差异因素了解,监督与执行过程中的信息需要较快捷的流通渠道,信息反馈的迅速及真实与否将决定对各执行部门的监督力度,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将会因信息的失真而掩盖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对公司的预算完成极为不利,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

2.4考核和激励措施不公平合理

很多企业在执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在很多企业,考核与奖励措施不到位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完成绩效的重要原因。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来执行奖惩时,被考核方往往会过多地强调了客观原因对绩效的不利影响,故意回避了主观方面的原因。

3.对财务预算的建议和管理措施

3.1以市场和企业战略规划指导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

因此,财务预算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对市场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对市场的未来及其行业发展做出大概的预测,再紧紧围绕企业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为核心进行编制。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整体行动规划,因而属于管理导向性的战略管理。财务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预算只有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财务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3.2运用电子预算工具为预算管理提速增效

运用电子预算工具编制、更新、追踪监控预算,是解决预算各环节存在问题的工具。电子预算是由人工智慧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组织规划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式预算编制方法,它将企业各方面局部的信息整合成具有完整框架的预算体系,从而使预算的编制更准确且具有效率。电子预算从便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角度出发,设置了一系列转换程序,即应用相同的标准,编制出了具有共同语言的预算,使不具有财务知识的人也能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来。同时电子预算系统根据不同预算者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预算形态,使整个部门的预算编制既轻松又富有弹性。如财务部门可以直接从系统中删减支出,并能立即获知影响情况,而不需要再透过跨部门的沟通找到该部门的主管,等该部门评估回应后方知结果如何,也不用再重新输入资料,重新核算。

3.3积极调动企业各部门共同参与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也需要生产、物资管理及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协调。如在预算期内应由物资部门提供材料采购及物资供应预算,生产部门提供其生产设备大修计划及预算,人事部门提供其劳动工资支出、劳保支出等人工成本预算,其余各部也分别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范围和全年的工作安排,提供本期内的有关支出预算。

3.4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指标的分解,仅仅是预算管理前期工作的必要步骤,预算的执行与控制才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要搞好事前把关,财务部是算管理的职能部门,企业高层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监督财务部门,同时要给财务部门施行高度的授权让财务部门有很高的真实管理权力。

其次是搞好事中的控制,各有关财务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必须认真组织好基层部门财务预算的实施,对本部门分管的专项财务预算进行不定期地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如价格变动市场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提请资金管理委员会审批调整财务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超预算,企业各个部门要及时积极的与最高领导层沟通与协商突发问题。

篇2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组织制度不健全

众所周知,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不仅与企业的经济运行有着紧密关系,更是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面对全新的形势,很多企业都开始重视起财务预算管理。但因预算管理人员的意识较低、业务素质水平较低,所以对预算管理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缺乏独立的管理机构,很多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还是由财务部门兼任。这样一来,使得企业的日常预算管理难以得到公正权威的协调,最终使得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下降,最终丧失作用。其次,企业财务部门缺少健全的预算管理的组织制度,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从而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以偏概全的财务预算情况严重

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具有引导企业的作用。而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实施中,应根据实际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工作计划来进行账务收支处理,并统筹安排企业的财务活动。但很多企业没能注意到预算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没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太过以偏概全。并且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只做表面功夫,很多预算编制都经不起推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预算管理效用的深刻认识,没能认识到其与企业绩效评价、风险控制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的财务情况一直表现出不好的状态。

3、预算管理与考评体系脱节

众所周知,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根据企业的年度收支预算来制定的,这也使很多人单纯的认为财务预算就是一种财务行为,应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承担。但事实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全面预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其涉及到企业的生产、采购、研发、人工、成本、资金等预算,其管理主体应该是企业的高层。同时,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其考评体系是脱节的,严格上来讲,企业的绩效考核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来担任的,而如果在预算管理中继续对个人考评进行管理就显得有些浪费。因此,预算管理考评应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加强组织与团队精神,而从长远来看,预算管理如果进行个人考评,可能增大企业部门与协调企业之间的矛盾。

三、创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方法

1、加强重视,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全面预算能够细化企业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它是对企业整体经营活动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有利于战略规划与年度经营计划的监控执行。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明确了工作努力的方向,促使其行为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及预算的要求。通过编制企业全面预算,使企业管理层能认真考虑完成经营目标所需的方法与途径,并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准备。及时解决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减少企业可能发生财务、经营风险的机率。而尤其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首先就是要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有必要时也可扩充财控人员队伍。企业领导也应树立起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深刻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人员人才素质培养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为职工创造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平台,促使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积极的投入到自我素质的提高上去。比如,企业财务预算是长期性的工作,因此可能存在职工的计算机能力有限,对于新的财务预算管理软件不熟悉等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应积极开展相关能力提升的培训活动,派遣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前往学习。

2、创新预算管理体系

由上文可知,预算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的目标与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因此,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在企业的治理背景下,进一步突出预算编制的参与性,确保预算量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实施资金预算滚动推进机制,以拓展全面预算下的企业资金精细化管理,并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以优化资金预算。此外,我们还必须深化成本费用的预算,以加强预算管理部门的经济责任考核,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会信息化,做到强化全面预算的执行监控,全面促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创新发展。

3、强化预算管理,创新管理手段

篇3

现代企业进行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营利。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为实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必须分析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因此企业需要一个进行方案制定和资金筹集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预算管理。通过对成功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公司财务预算包括收支预算、业务预算和财务状况预算,是公司总预算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公司的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预计收支负债表、预计业务表的形式展现公司下一阶段的决策。财务预算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有目的性的开展工作。而财务预算的管理是对与预算有关的行为进行审查、监控、考评等,它包括制定预算报告、推动预算的实施、确定责任归属人员、监控全过程和总结分析问题。“监控”是财务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方法

(一)零基点预算方式

顾名思义,零基点预算方式就是以“零”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在我国,服务类部门的工作量大,成本费用难以计算。该类公司进行财务预算时可以不计算现有的基期成本,以“零”为基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开销计划表和预计收入表。公司需安排专业人士对预算表分析,减少不必要开支,合理控制高风险投资,保留稳定性项目,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凡事有利有弊,零基点预算管理的工作量大,工作分散,不突出重点,具有局限性。

(二)滚动预算管理

滚动预算管理是一种不以年度或半年度为预算期的动态的预算方式,它随时分析当前实际业务与预算表的偏差,及时修改补充预算方案,具有实时性强、计算精准度高、工作量小的优势。滚动预算管理以市场动态为风向标,按月复查财务预算,延续性补充财务计划,形成一种“滚动”的财务预算管理状态。但是,与定期预算管理相比较,滚动式预算方式只能进行短期预算,该预算方式没有周期性,这使得公司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计划。

(三)弹性预算管理

弹性预算管理主要适用于不稳定性行业,这种预算方式往往以现有成本和业务量为参考,制定适合多变复杂的情形的预算表。弹性预算分为弹性利润预算和成本预算。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很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变化,制定合理的预算表。

二、财务预算的有效监控方法

财务预算的监控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对财务预算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和审查。监控财务预算可以避免数据纰漏,使企业按照预算的轨道前行,同时对相关人员起监督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一)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监控体系

财务预算的过程错综复杂,从 “收集原始数据”至“对预算表进行测评”,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和员工。财务管理监控需要对财务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就需要多层次的监控体系和完整的监控制度。通过长时间的企业自我完善,建立了多层次的财务预算管理监控体系。

一,监事会。监事会是企业最高层监控部门,行使监控职责监督所有工作的开展,包括对财务预算的管理监控。二,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e Officer)。首席财务官是现代企业新的管理职位,它直接受命于董事会,权利广泛,对企业的总预算进行督查和监控。三,预算监控中心。该层次直接对经理负责,监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全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各职能部门都需要成立预算监控中心,预算经济,推进部门业务的顺利进行。四,预算执行责任中心。公司的总预算被分解到各个执行部门,各部门负责实施相关的预算计划,并由部门负责人进行直接监管。

(二)形成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控制度

财务预算质量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所以必须对预算质量进行严格监控。财务预算质量的监控项目包括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公司内部公费开销和三项资金的占用等。在进行预算监控前,提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和目标,随后分析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表对照,探求偏差的原因。最后对预算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经验,将没有完整的任务纳入下一次财务预算。

预警监控制度是财务管理监控的重点工作,它的作用是警告出现问题的财务管理部门。预警监控制度的具体工作流程:各部门上报资金预算,预警监控中心对资金进行合总记录,并跟踪部门资金的出入,随时掌握一手资料;按周调查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统计表,对某些难以评估的问题在会议探讨之后给予文字评价和指点;对财务连续亏损或收入相抵的部门重点关注;将上述信息按周传达财务管理控制中心。

企业的运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工作进行责任划分,明确责任人。而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监控部门就是该预算管理流程的直接负责部门,而预算制定部门为连带责任部门。财务预算管理的负责人需要在责任区内主动工作,与预算小组进行沟通,严格监管资金收支,杜绝资金流向不明等问题的发生,上报预算小组的违规违纪行为。而监控中心需要严肃财务管理控制的纪律性问题,做好巡视工作,监管有力得当,实行奖惩机制促进员工积极性,对工作效益显著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不称职人员给予应有的惩罚。

参考文献:

[1]杨世军.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影响[J].商业经济。2006;11

篇4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对现有财务进行权力控制管理的一种运行机制,是规定企业各部门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的各种章程和规则。预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针对财务进行核算,而是体现企业对各种权力进行控制的力度和方式。预算有助于各部门职责以细化表格的形式进行体现,这种权责分配,以不失去各部门最低控制及执行力为限度,同时它也是权力控制通过固有方式衍生的合理方式,只有这样,预算的本质意义才能够得到各部门的认可,从而使各部门对企业财务预算有新的认识,从而真正使财务预算的功能落到实处,而不会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财务报表。

一、地产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企业实时全面控制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最基本的职能是控制与管理,而控制是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的最根本需求,是企业针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全面管理,是通过预算编制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监督与事前控制,是一种通过监督控制模式对各项工作与控制要求所产生偏差的实时控制管理,是企业确保利益及生产正常运转的前提。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阶段进行权衡和把握,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对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考评,并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考核,进一步落实部门责任制,确保企业整个经营活动可控制与可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利益。

(二)有利于企业分散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决策人员针对市场运营情况进行的主观判断及管理经验的预估,这种策略的严谨性取决于决策人员对市场情况的把握及管理经验的积累情况,这为企业实时全面控制和管理埋下了隐患。因此基于企业财务预算的财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分析偏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通过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合理全面分析,对企业经营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企业预算成本及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控制和把握,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合理安排,并全面评估企业在未来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详细地进行处理方案的策略分析,有助于企业灵活处理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有良好的健壮性。

(三)有利于企业健全激励机制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指标上来讲就是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进度完成的各项预算目标,企业各个部门明确了具体的预算目标,然后将具体责任明确到每一个员工,这样员工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目标所应获得的薪酬,以及奖惩制度等,使企业员工以个人为单位对财务预算目标进行达标检查,同时明确只有部门整体预算目标的达标,个人利益才能获得认可和执行,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员工相互协作、自我技能提升的工作能力,促进了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四)有利于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在进行财务预算时需要认真分析企业的财务实情及市场需求,并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利润的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在进行企业财务预算时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对企业各生产流程中的资源进行成本控制,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基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同时实现了各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并且对各个任务的进度进行进度控制,为企业产品的按时生产及优质生产打下了基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从传统的业务进行后延伸到企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中,为企业的全面控制打下了基础。因此企业进行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并且有利于各产品任务的进度把握与宏观调控,同时落实了产品品质与责任人制度,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条件。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

房地产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三)企业融资困难

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房地产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房地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房地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信息化环境下管理会计开展的思路

(一)按照管理会计的要求,规范信息系统应用

调整会计核算资料必须对会计信息标准和业务信息标准进行规范统一,使得各类业务数据满足管理会计的要求。随着信息化应用范围的扩展,目前的数据库多已由最初的关系型数据库进化到多维数据库。其维度的设置,包括数据类别及其内涵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数据表、字段等的设置也要在这一标准下统一。如在业务系统中,一般来讲,成本管理本身较之会计核算对于成本数据的要求要详细很多。在信息系统初始化阶段,必须对两大系统科目内涵及对应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避免出现多重交叉导致后期的数据无法关联。

(二)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面预算的实时控制

全面预算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通过手工方式也可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全面预算的编制,但在预算的执行监控上,特别是控制类预算,如费用、成本的控制上,则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利用流程化管理,把数据嵌入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业务发生的同时即可进行实时的进度监控和支出控制。控制策略可以采用强控制,凡超预算项目严禁生成凭证,也可采用预警方式,控制类项目支出达到一定金额或比例即进行自动提示。对于收入类预算,同样也可及时采集相关数据予以展现。

在业务系统普遍信息化的条件下,更可以在财务预算的基础上,对业务预算的执行开展控制。

四、管理会计在房地产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房地产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一)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二)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房地产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房地产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都有待完善,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弱点也使管理会计很难尽快得到应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房地产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房地产企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篇5

一、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

(一)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一些成功企业实践经验证明,这条主线就是预算管理。

(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分散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也就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因此,推行预算管理是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三)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能否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成本必然要求。

(四)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资本经营机制就是对资金有效管理、控制和运行的机制。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生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五)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以产定销的财务预算管理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2)在市场销售一定、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降(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低成本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3)预算管理实行程序化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将经济效益目标落到实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企业预算管理的重心从经营结果(目标利润)延伸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二、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

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把企业预算期的业务量固定在某一预计水平上,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其他项目预计数的预算方法。

弹性预算是固定预算的对称,它关键在于把所有的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部分。

(二)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在基期成本费用水平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降低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原有关成本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

零基预算,或称零底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所有的预算支出以零为基础,不考虑其以往情况如何,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研究分析各项预算费用开支是否必要合理,进行综合平衡,从而确定预算费用。

(三)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定期预算就是以会计年度为单位编制的各类预算。

滚动预算又称永续预算,其主要特点在于:不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挂钩,而是始终保持十二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预算基础上增补下一个月预算,从而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地以预算形式规划未来经营活动。

四、财务预算的控制

篇6

现阶段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中,自营投资业务收入波动性最大,客户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经纪业务收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占比最大且相较于自营收入而言波动性相对较小。交易量预算法根据证券公司收入结构的这一特点,以经纪业务收入及与之相关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的预测为核心,在预计利润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利润,从而确定自营业务的亏损容忍上限,并结合设定的止损率据以计算自营业务投资规模,即锁定自营投资风险,以确保最低盈利目标的实现。根据交易量预算法建立的预算模型还可以用于盈亏平衡分析和利润敏感性分析。

二、交易量预算法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在我国现阶段,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状态尚未根本改观,证券公司“靠天吃饭”的行业特征明显,股票指数和交易量的跌宕起伏使得证券公司的收入及与收入相关的支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特别是以股票投资为主的自营业务收入,且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如全行业06、07年平均分别为36.45%和31.82%,08年因大部分公司自营业务亏损而使这一比重骤降至很低的水平。因而财务预算很难编制,预算与实际往往相差甚远。基于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业务特点和收入结构,传统的预算方法对证券公司并不适用。

随着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及稳健经营的需要,借鉴海外券商的收入结构,特别是在我国证券市场目前没有风险对冲机制的情况下,部分公司已开始逐步减少对股票自营投资的过度依赖,以减少经营风险和经营业绩的波动性。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调整收入结构的必然趋势。全行业06-08年度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4.57%、56.56%、65.6%(自营亏损抬高了08年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经纪业务收入目前是多数证券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相较于股票投资业务,经纪业务收入相对易于预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交易量预算法这一适合于证券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法。

从财务角度看,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可划分为卖方业务收入和买方业务收入。卖方业务收入包括经纪业务收入及衍生的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等,即除了自营业务收入外,证券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基本都可归类为卖方业务收入。

交易量预算法的核心是首先预测预算年度的以经纪业务收入为主的卖方业务收入和主要营业支出,并据以计算预计利润,然后将一定比例的预计利润作为预算年度的目标利润,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作为公司可以承受的自营业务损失上限,以此结合止损率来确定自营业务规模,在预算年度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假设条件的变化按月或随时调整预计利润、目标利润和自营业务规模。为了确保目标利润的完成,自营业务的规模可以因为看空而不断减少,但不能因为看多而无限度增加,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应以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为限。举例来说,不含自营业务利润的预计利润假定为10亿元,确定目标利润为8亿元,则自营业务的风险敞口上限为2亿元;再假设自营业务的整体止损率为20%,则自营业务的上限规模为10亿元(2/20%)。那么即使再看多,自营业务规模也不能超过10亿元,除非调整止损率,比如将止损率调整为15%,则规模可扩大至13.33亿元(2/15%)。

这一预算方法不将自营业务收入作为预算收入的组成部分,而是在编制预算时,根据利润预测结果确定一个自营业务的亏损上限,并在预算年度内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按月或随时予以调整。这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利润控制方法,在市场繁荣、业绩好的情况下自营规模可随预计利润的增加而增加,反之亦然。这样既能在股市上涨时增加利润,又能在下跌时控制风险,是一种稳健的经营策略。回顾我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几乎是“一轮牛市消灭一批证券公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公司在牛市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损失承担能力控制自营规模,当熊市来临时又不能及时止损。2000年的牛市,很多证券公司通过保本保底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无限度扩张变相扩大了自营规模,结果导致损失惨重,相当一部分公司因此陷入困境或破产,很多公司为了做到当年帐面盈利而不惜出售基金公司股权、上市公司法人股等优质资产。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合规经营日益走上正轨,未来证券公司最大的经营风险将是来自于投资规模的失控。08年以来股市的大幅下跌又使个别未能根据自身盈利承受能力控制自营规模的公司发生年度亏损。《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中以净资本规模约束自营规模的规定是一种侧重于资产负债表风险控制的监管要求,它与公司自身更侧重于利润表风险控制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证券公司从盈利角度控制自营规模的依据。交易量预算法提出的以预计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即预计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自营业务亏损上限从而决定自营业务规模这一思路是控制自营业务风险和公司业绩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交易量预算法的主要步骤

第一,主要业务收入的预测。

(1)经纪业务佣金净收入预测。经纪业务佣金净收入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市场交易量、市场份额、平均净佣金费率。佣金净收入=市场交易量×市场份额×平均净佣金费率。股票交易量取决于换手率和流通市值两个因素,即:股票交易量=换手率×流通市值。对股票交易量的预测应综合主要研究机构对市场的预测,建议取主要证券公司研究机构对交易量预测的平均值。基金、权证等其他品种的交易量或佣金净收入,可根据前一年其占股票交易量或佣金净收入的比例并结合可能的变化进行估算。

在确定用于预测的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时需考虑以下因素:经纪业务买卖的证券品种包括A股、B股、基金、权证、国债现券、企业债及可转债、国债回购等,每一品种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不同,不同品种的市场份额和佣金费率也不同。各公司应根据自身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的品种结构,以及预算年度交易品种结构的可能变化等因素,确定是使用综合还是分品种的市场份额和净佣金费率。佣金净收入是佣金收入减去经手费、证管费、银行第三方存管费等手续费支出后的差额。经手费和证管费与佣金收入的比例关系不同,银行第三方存管费与佣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客户保证金规模相关。公司应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直接使用净佣金费率单一指标,还是在分别预测佣金收入、经手费、证管费、银行第三方存管费的基础上计算佣金净收入。市场份额应结合公司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市场竞争形势、公司应对竞争的策略等因素进行预测。另外,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佣金费率逐年下降的现实,结合公司的竞争策略确定预算时采用的佣金费率。

(2)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首先预测客户保证金规模。统计研究表明,客户保证金规模与股票指数、交易量及市场份额呈正相关,可以根据统计规律预测客户保证金的平均规模。预测时应剔除新股申购前后保证金的波动。客户保证金利差收入=客户保证金预计平均规模×利差率。

(3)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主要指集合理财产品收入,包括管理费收入、交易佣金收入和自有资金分红收入。如有其他资产管理业务,可根据实际情况预测。分产品按预计平均规模和管理费率预计管理费收入。交易佣金收入按预计平均规模、换手率和佣金费率计算。自有资金分红收入按各产品的净值、自有资金参与规模、预计分红比例计算。

(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可以根据证券发行和并购市场情况及公司的项目贮备情况预测。

(5)自有资金利息收入。首先根据公司目前的自有资金规模、预算年度内重大投资和筹资项目情况等预测自有资金平均流入流出情况,预计自有资金平均规模,然后乘以预计的存款利率。

(6)长期股权投资收入。为预测方便起见,纳入合并的子公司可仅预测其净利润,按控股比例计算投资收入。未纳入合并范围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历史数据预计分红收入。

第二,营业费用分类及与营业税金的预测。

在参考管理会计对费用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证券公司营业费用的特点我们将证券公司的营业费用根据性质划分为固定性费用、可预算控制性费用、变动性费用三大类。具体如下:

(1)固定性费用。是指发生额相对稳定或标准确定后发生额可较为准确预计的费用。包括:固定性工资及与之有固定比例关系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房屋租赁费及与房屋拥有或使用相关的房产税、物业管理费、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及房屋装修、交易席位等摊销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及住房公积金;审计费等。固定性费用主要根据上年度实际发生情况及基础数据或标准的预计变动情况进行预测。

(2)可预算控制性费用。是指发生额具有较大弹性但可通过预算的形式加以控制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广告及宣传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可预算控制性费用是各相关部门费用控制的重点,以公司核定的预算作为预测值。

(3)变动性费用。是指发生额与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固定或相对固定的比例,随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的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包括:与经营业绩相关的奖金及与之相关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与经纪业务佣金收入相关的经纪人佣金和交易单元流量费、与营业收入相关的投资者保护基金。变动性费用预测的基础是寻找各项变动性费用与相关业务指标或其他财务指标的函数关系,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

营业税金及附加的预测较为简单,根据收入的预测结果,剔除非营业税应税收入(如金融同业利息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分红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入等)和营业费用中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等营业税应税收入抵减项目,然后乘以营业税税率及附加费率。

第三,根据以上结果预测税前利润,进而确定目标税前利润,目标税前利润可按预测税前利润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比如75-90%。不考虑汇兑损益、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资产减值损失等不重要或无法预测项目对利润的影响,除非影响较大且易于预计。

第四,将自营业务收入作为确保目标税前利润完成前提下的调节性收入,即将预测利润超过目标利润的部分(预测利润-目标利润)作为公司可承受的自营业务损失上限,设定止损率,并据以计算自营业务的最大规模。

第五,预算年度内,每月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影响收支的关键因素和初次编制预算时设定的假设条件的变动情况预测剩余月份的营业收支及利润,从而滚动调整年度预测利润、目标利润及自营业务规模。由于离预算年度结束时间越远预算的准确度越差,所以为了保证预算控制的灵活性,年初时自营业务的规模应低于按上述方法计算的上限,比如控制在上限的50%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逐步提高。当然,实际的投资规模还应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但不应超过按以上方法计算的规模上限。

四、预算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为了预测不同因素组合下利润预测值的变动情况,及通过收支项目的平衡与调整以实现预算目标,为预算的编制、分析与调整建立基础,在上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EXCEL表格建立预算模型如表1所示。

通过该模型可以看出,任何影响财务收支项目的因素及影响其他财务收支项目的收支项目的变动都可以通过模型自动计算出各财务收支项目和净利润的结果。这一模型还可以用来进行盈利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财务分析工具。

交易量预算法是一种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方法,所以任何预算基础的变动都要通过模型的调整来重新计算利润预测值,以便随时因应这些因素的变化来进行财务控制。一般来说,在每月初根据截止上月末财务收支的实际情况及各种预算因素的变化情况重新编制年度预算,并据以计算预测利润、目标利润、自营业务规模等,所以,建立在交易量预算法基础上的用于财务控制的预算是一种滚动预算。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财务收支预算模型要比以上模型复杂得多,还应有与之相关的营业费用预算模型相配套。各公司应根据自身的业务及费用特点建立合适的财务收支预算和营业费用预算模型。

五、财务预算的层次及相互衔接

篇7

关键词 财务预算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也是预算管理的核心,财务预算是指有关现金的收支、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预算。财务预算是在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基础上所作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以及一定时期内损益表和一定时期末的资产负债表的预计,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素,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一方面,对企业中不合理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同时,还能加快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发展,优胜劣汰,还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使企业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从而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协调企业经营管理,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促使全员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预算编制的数据,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据变化,编制而成的,作为企业员工,是各项数据实际发生的掌控者,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即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参与企业预算编制的全过程,避免了纸上谈兵的不切实际,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层与企业职工的紧密联系,相互沟通,从而对具体的工作过程达成一定的共识,避免了预算执行过程中与实际相背离,也激励了全员职工参与生产经营的热情。

3.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考核企业部门业绩,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企业可以根据各部门提供的财务预算数据,考核各部门预算与实际的差异程度,即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要求过低,将预算控制在合理适当的范围之内。同时可以根据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审核企业各部门业绩情况,从预算上分析出哪些部门的预算是不合理的,根据预算控制各部门成本情况,加强了企业的财务控制,从内部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

自2002年财企[2002]102号文印发《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来,各省、自治区、中央管理企业同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但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预算管理编制时,未能全面考虑市场变化因素,主观意识占主导地位

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只是在以前年度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更改的,未将市场发展的变化因素与企业自身联系起来,财务预算的数据受主观意识的主导操控着,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变化,造成企业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背离,就更谈不上对预算的管理了。大型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应该全面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市场的变化为出发点,预算与市场紧密联系,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要求。

2.只重视财务的预算,而忽视了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执行监督机制

有些大型国有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考虑财务预算,而忽视了预算监督机制的执行情况,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数据加大,执行时,只要不超过预算数据就行,忽略了预算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的要求。执行时,将预算管理工作全部落到财务部,各职能部门没有参与到预算管理当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是只要费用整体不超出预计就可以,没有明确细化各部门的成本费用情况,使内部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影响了部门业绩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大型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监督部门,保障财务预算管理的全面实行效果,充分发挥财务战略的作用。

3.未能将预算管理与企业员工和考核机制相联系,权责划分不明确

有些大型国有企业,预算执行与部门员工的考核机制落实不到位,影响员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缺乏对被考核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预算考核与员工薪酬相联系的奖惩制度,使有关责任人员只强调客观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而忽视了主观因素对预算管理的影响,权责划分不明确,不能完全按照考核机制执行,不能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的预算管理应将预算与业绩考核相结合,要与员工的工资绩效相配比,对业绩突出并为企业带来重大效益的员工,给予提高工资薪酬等奖励措施,不仅体现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更有利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将能力突出的员工重点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保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4.重视资金的预算和成本的预算管理,而忽视了往来款项的预算管理

企业预算的管理,往往以企业的利润作为出发点,从收入、成本、利润出发,尽量缩短开支,达到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往往忽略了资产负债中往来款项的预算管理,收入很多,但都是欠款,资金的回笼不及时,造成企业“血液”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根据财务制度规定,达到一定年限的企业应收未收款,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坏帐准备,冲减企业的利润总额的,造成以后年度要背负企业当年往来款项回笼不到位的负担,增大了资金的成本,扩大了财务风险水平。企业要以预算为基础,深入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原因,采取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查找管理漏洞,挖掘企业潜力,指出企业优势,而不能只重视生产预算和成本的预算管理,而忽视了往来款项、技改投资等其他的预算管理。

5. 只重视预算的短期效应,忽略的长期规划

企业要将企业短期预算与中期计划、长期规划相结合,不能只重视当期或近期的预算管理,忽视了与企业长远规划、发展战略等的衔接。企业的每一年度的预算应该与企业中长期预算相结合,前后应互相衔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处在一个发展战略的布局上,企业的发展始终与预算保持步调的一致,才能使预算不脱离实际,同时更好的发挥企业预算的效应。

大型国有企业,面对复杂变化的市场情况,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因财务预算管理不当,而造成资金的无形浪费,也不能因财务预算管理不到位,而延误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1.战略预算的全面管理

大型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企业财务状况及利润情况,更应确立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战略发展的实现为核心,从企业实际出发,根据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目标,在预算的整个制订、执行、监督、考核及奖惩实施等各环节都要认真管理,使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2.财务预算管理的人性化

大型国有企业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与广大企业员工相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财务预算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员工,要加大培养力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要多种奖励措施共同实行,改变传统的模式,建立人性化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3.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提高企业财务预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要利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还要适应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预算管理中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做到“统筹兼顾,略有节余”的管理原则,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篇8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有助于贯彻财务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的量化管理手段,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财务预算是单位运行计划的量化形式,通过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大预算控制力度,有利于管理层根据人员、物料消耗等相关定额,强化行政部门的基础管理,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其二,行政事业单位的总预算是由各部门的分预算汇编而成的,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与控制,最后到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均由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协商沟通而完成的。所以,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保持管理层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其三,财务预算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依据预算执行效果考核部门和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其业绩进行客观评价,并实施奖惩措施,这有利于激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全员参与财务管理,提高规范自身财务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四,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财务活动机制,使单位各项支出都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本单位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国家财政划拨的,所以各单位只能被动地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划拨计划来简单编制预算,而后下达到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这种被动的预算编制方式与预算执行方式使得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知不足,同时也会将预算执行与全年工作计划和单位长远发展规划相脱节,致使单位预算部门无法履行其职能,财务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执行与控制预算的前提和基础,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需要严谨对待的工作。然而,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仅仅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范围,编制时间也较为紧张,这使得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较为简单,欠缺对全年收支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详细的规划、充分的论证。

(三)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项目实施和经费开支随意性较大的问题,这主要源于预算执行缺乏刚性,使得预算执行脱离预算编制轨道,加之预算执行责任落实不到位,致使其难以发挥预算控制作用。

(四)财务预算考核过于形式化

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致使当前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考评工作无法顺利展开,难以对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考评形同虚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提高财务预算管理重视度

财务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首先,转变单位管理层忽视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观念,使其认识到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机制、单位人员选拔机制,以此提升预算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财务预算得以切实落实与执行。

(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环节。首先,保证财务预算编制时间,遵循预算编制原则。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经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项目可行性论证、目标预测、详细规划、部门间协调平衡等多个环节,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同时,还应严格遵循财务预算编制原则,如既要立足于年度收支需求,又要考虑历史信息与未来预测;既要讲求单位执行效果,又要兼顾社会整体效益;既要满足单位发展需要,又要结合国家赋予的财力等。其次,选用科学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预算编制人员应将传统的“基数预算法”转变为“零基预算法”,使单位预算紧密联系于单位实际情况,运用复式预算管理方法按性质细分年度预算经费收支,保证预算做到量入为出,不断强化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提升单位预算约束力;再次,加强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规范国有资产预算的编制是实施预资结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既要使国有资产配置预算流程衔接于部门预算编制流程,又要研究制定国有资产运行费用定额体系,重点对房屋建筑物、大型设备设施、车辆等国有资产的运维费用进行规范。

(三)强化财务预算执行与控制力度

财务预算执行是整个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将预算编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将财务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应将经法定程序核准的财务预算按单位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各岗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层层分解,确保预算指标落实到个人;其次,制定与财务预算执行相配套的制度和办法,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经费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将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杜绝出现资金肆意使用的行为;再次,应适当加强专用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项列报。对新增国有资产配置的预算执行进行严格监管,对未申报资产配置预算的部门不予分派经费,对超编、超标配置国有资产的有关单位要严厉查处,临时需要追加预算购置国有资产的单位应按照审批程序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购置。

(四)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机制

1.完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绩效考评指标是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公正性、合理性、正确性的核心。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项目支出入手,选取与社会效益较为明显的重点工作项目为考评对象,以项目实施目标为落脚点制定此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细化落实到分项目中。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即当遇到难以量化处理的预算支出时运用定性指标予以评价,以此提高预算考评信息的可靠性。

2.运用合理的财务预算执行考核方法

在考核过程中应采用综合考核和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落实到单位个人并与其薪金、福利相挂钩,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综合考核是指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内部监管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而动态考核是指对财务预算的事中考核,主要通过对阶段性的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偏差程度。

3.重视财务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

行政事业单位应将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单位本年度实施效果较差的预算项目在下一年度取消或削减资金配置数额,明晰下一年度预算支出结构,及时调整以后年度预算支出方向。对预算绩效考评的结果要在适当范围给予公布,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参与,使预算支出透明化,确保预算支出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2).

[2]张爱萍.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

篇9

(一)预算编制时间仓促,导致不科学、失真

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是财务工作的起点,它是否真实完整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的整体工作。同时也是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的体现。但是现实工作中大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全年的预算编制时间几乎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一上”全部完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没有时间去分析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及产生此结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下年度预算的安排情况,大部分时间在去考虑怎么少报、漏报收入,多报些支出。其用意尽在不言中,这样凭感觉具有一定随意性编制出的“一上”预算没有真实性可谈,也没有具体实际意义所在,更是大大地浪费了成本,扭曲了实务的本质。

(二)预算执行随意性强,使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大家都知道“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一经下达,必须严格地执行,任何单位及个人没有权利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须报财政部审批。但有些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时对本单位的底数就不清,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严重脱节,从而导致预算与执行各自“我行我素”,也就有了会议经费、招待费严重超标,某些领导频繁出国考察,职工的工资固定,奖金居高不下,办公的交通工具档次直线上升,更有了专款不能专用,人员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自主调整、预算执行完毕后的剩余资金随意安排的现象。这样预算执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支出安排不规范

财政部明确规定支出的安排应该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并计算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而现实工作中,不少基层事业单位在平时随意发放支出的基础上,到年底时发现还有大量的预算支出指标没有用完,就千方百计地找业务,突击性花钱,更有甚者套用虚假发票,将财政资金挂在其他单位的往来账上,最后形成事业单位的“小金库”。这样国家的资金就被这些“公款硕鼠们”无情地耗费掉了,这样的事件应该引起各个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四)缺乏激励机制,更缺乏监管机制

上述这些现象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基层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办法,从而也就没有监管的动力所在。大家都希望去事业单位,那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事业单位“不愁怎么去赚钱,就愁怎么去花钱”,而且花的钱越多,证明业绩越大。在这样的体制下,专项支出、专项资金的结余与本单位的工资、奖金、效绩不挂钩反而会影响下年度的支出,所以“绞尽脑汁“地去完成专项支出指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与己无关无人监督的现象就更显得合情合理。

二、针对当前我国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问题应采用的措施

(一)很抓预算的基础工作,确保预算的科学性

预算的准备阶段是预算的最基础工作,也是财政部抓好预算工作的数据源。所以各基层事业单位要认真做好预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各个部门要彻底底全面地对自己的“家底”进行清查,并做记录,最后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另一方面要对下一年度的支出情况进行详细地分解,特别是基本支出要按“双定额”标准,严格按照“定员、定岗、定额”管理标准去编制预算,严禁在人员经费与日常公用经费之间进行自主调剂。有条件的基层事业单位在编制增量预算的基础上,偶尔也用零预算编制方法进行考核一下,将增量预算与零预算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编制的预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预算的执行力。

(二)严格预算执行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制度,并且加大考核执行力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这样即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又提高了预算的执行度。各个基层事业单位要严格考核电话费、招待费、公车的使用费等等,并对超额部分进行详细分解到底,对责任人进行追究,必要时与工资效绩挂钩,防止经费“跑、冒、滴、漏”。同时预算一定要按批复的预算去执行,要加大预算执行的申请审批制度,使各个基层单位在使用各项大额支出时,一定要先有申请、再有审批,最后执行,并附有全过程的记录,使责任落实到人,必要时追加其刑事责任。

(三)支出计划执行,杜绝“铺张浪费”

对于各项支出,特别是项目支出要按照“缓急轻重、合理安排”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执行,不能无原则的“头重脚轻”或“前紧后松”式支出方式,要合理均衡地安排支出,保证支出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样既节约了国家资金又斩断了某些基层事业单位“小金库”的来源。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预算的全程监督管理

要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都最大化,这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标准,那么各种预算的执行情况如项目的安排、使用、结余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的业绩、奖金紧密挂钩,做的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不断完善预算的执行制度。同时预算的监督在整个预算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单位要加强预算的全员全过程的监督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监督的有效结合,并对监督的全过程要形成记录,让监督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编制、执行、考核、监督的全过程。同时也需要财政部的有力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政府部门的全面预算管理。

篇10

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在去库存和不断上涨的开发成本的压力下,各房地产企业纷纷加大对财务核算的力度,想以此的获得有利的决策数据找到降低成本的措施,进而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而税法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税法,又赋予了企业依法完成纳税的责任和义务,直接影响企业最终经济效益的流入量。所以如何协调财务核算与依法纳税这样一个税企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之间的关系

税法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具有较强的强制性。财务核算结果是企业纳税的根本依据,作为财务工作的核心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核算相对复杂,环节繁多。自身具有项目连续滚动开发的特点,易使企业延迟项目决算期,导致其成本和利润难以理清,容易出现违规问题。

如果不重视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那么混乱的财务核算必定增大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和税收风险,严重时会使房地产企业陷入被动局面,甚至会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只有获得合法的经济利益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地稳步发展。财务核算结果将影响企业纳税的结果,而税收核算结果又影响企业会计报表,使其包含税收的影响和纳税调整以后的影响。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的现状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对企业财务核算及税法协调产生影响

“营改增”的全面落实,让企业财务人员将面临新旧税制的衔接、税收政策的变化、具体业务的处理等难题。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有着很大波动,尤其在企业的纳税管理、经营指标、税率和计税基数上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以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管理为例,纳税人资格认定分为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房地产销售纳税义务时点增加不动产交付买受人的当天作为应税行为发生时间、增值税抵扣方法等与营业税的纳税管理有显著的变化。

其次,企业的招标采购、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直至产品销售各环节涉及的收入、成本、资产等经营指标数据基数随着税率不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再有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双降,增值税价外税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房地产企业流转税的核算模式。

最后房地产企业税率和计税基数的变化以及计税方法不同导致税负增减不一,采用简易征收方式的企业税负下降,一般计税方式的企业税负受多方因数影响会呈现税负上升的现象。

由此可见,税制改革之后,财务核算难度加大,税款确认呈现复杂化趋势给企业的财务人员增加了不小的工作困难,同时也影响了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核算人员对于税法理解及执行力不强

企业内部核算人员是协调核算工作与税法关系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税种类别多,且随着税制改革及国地税每年相关税法规定的不断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一部分核算人员尽管他们熟练掌握各种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税法以及相关制度的认识及理解不足,导致在具体的财务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会使相关法律法规有偏差,给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碍。

(三)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多样化造成的财务核算困难

现行税制涉及房地产行业的有14个税种,目前,在房屋开发建设、销售、出租、转让等环节,征收的税种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四大类,主要包括增值税、契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各税种由于征税目的不同存在较大的核算差异,其中存在多项需进行复杂核算才能确认税额的税种,例如土地增值税按单一项目分业态征税,计税过程复杂,企业所得税在预缴和清算过程中因影响因素较多也给财务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部分房地产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意识淡薄、财务基础薄弱直接影响财务核算与税法的协调

由于房地产企业计税基数影响,缴纳的税款在开发过程中支付的资金占比也会较大,不少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在资金使用存在压力时向建设工程倾斜,忽略了部分税款的纳税义务时点,人为的干预财务核算导致与税法不协调;也有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或对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财务组织架构和财务核算手段不健全,导致财务核算准确不高,进而影响与税法的协调。

三、提升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之间关系的举措

(一)合理化解“营改增”税制改革对财务核算的负面影响

为了适应税制改革变化,房地产企业要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来确保各业务链提供准确的财务核算数据。对公司管理流程进行再造,通过对招投标流程、合同流程、票据流程、采购流程和销售流程等业务链梳理重新制定执行标准,达到企业对产品和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营销方案的制定中,应更加注重“营改增”后新税制和实际税赋量化关系的分析,特别是要研究透视同销售、混合销售的纳税原则,全面衡量税务成本和纳税效果,根据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适用税率、减免税规则和可抵扣范围,确定最优的营销方案。对招投标的、建材采购和销售产品的定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的,以达到最佳的减税效果,满足企业收益最大化的需求;完善增值税核算细则的制定,让财务核算有章可循。

另外,还应设置独立的税务核算人员,全面的负责税款的核算,其中包括增值税的核算及相关票据、申报来保证税款数据的准确。

(二) 加强税务政策收集及时组织税法培训

由于税法的内容随着税制的改革不断变化,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只有清楚当下最新的税务政策,并不断对涉税核算进行调整,才能使其与税法相协调。因此,在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做好税法培训,通过定期再教育培训提高其对税法相关政策的掌握和数量运用。

培训途径主要为两种:一是靠内部培训,房地产企业采购相关税法书籍或网络税法资料,财务人员通过自学或由企业内部高级财务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争取熟练掌握关于增值税进项税转出、企业享受免税和退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借助外力,可以联合税务局进行税法培训;或者参加外部专业的税法培训课程;还可以通过邀请外界专业讲师来进行。另外,提高领导对税法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的带领和监督作用,因此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及非财务人员的税法培训也是积极的措施。

(三)定期进行企业税收筹划,平衡财务核算和税法的关系

所谓税收筹划又称合理节税,是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和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利用税法给予的对己有利的可能来选择和优惠政策,选出合适的节税方法,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房地产企业做好税收筹划是既对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指引,同时也提升了公司管理层对税法的认识高度,减少对财务核算工作的不当干预。

(四)健全企业涉税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处理财务核算与税法的协调

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包括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会计系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适用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健全涉税会计核算体系是从财务核算遵循的标准即对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进行差异化分析,根据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环境,针对性的制定会计机构中涉税的工作范围、岗位职责、核算方法,使财务核算在执行层面和税法相结合,避免偏差带来的税务风险。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房地产行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货币信贷政策的不断调整,各地调控政策差异化成为常态,都左右着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应当深刻认识到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的高度一致对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规避税务风险的意义,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湘燕.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2,18:122-123.

[2]郭世举.关于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与税法协调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2013,23:62.

篇11

关键字:财务;预算;房地产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budget management is a necessity for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capi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to capital management, is bound to introduce a financial budget management mechanism.Key words: Finance; budget; real estate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本利润最大化。要使资本真正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广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点是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所以在项目的规划阶段,必须对项目的投资与成本费用进行准确的估算,以便作出经济效益评价、投资决策,这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与预测密切相关。预算建立在科学的经营预测与决策基础上,利用实物与价值等不同形态来反映相关企业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财务的成果及生产经营的一系列规划和计划。而预测是对未来不可知因素、变量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主观判断。预测为基础,而预算则是针对预测结果而相应提出的对策性方案。所以,可以说预算是根据预测结果采用的一系列预先的补救措施及防御。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风险度越高,就越发不能忽视预算以及预算管理。

房地产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自身的资金管理。目前有相当多的房地产企业都十分重视打造自身资金管理能力,以使企业的资金链安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建设周期特别长,投入资金特别多,投资风险非常大,因此就必须在项目的初步规划阶段,对具体每一个开发项目进行投资与成本费用准确的估算,做出投资决策、经济效益评价,这就是财务预算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

二、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重点考虑怎样降低成本费用,预算的考核也直接与费用的节约或超支挂钩,注重预算管理对成本费用的节约,缺乏价值管理和系统管理观念。企业负责人往往在财务管理时,忽视了对其他部门的管理,将预算和计划相混淆,使其成为财务报表。其他部门很少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往往只是对财务部门提交的具体结果进行确认,这样的预算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虽然编制了预算,但没有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没有具体和权威的机构对预算管理进行协调和监督。把全面预算管理交给财务部门,而没有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法人治理机构的不完善,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预算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脱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算管理往往缺少客观性,很多企业通过对以往的经营情况和上一年度指标值来决定下一年度预算指标值,没有认真地对企业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外部环境、发展速度、业务范围等因素变化比较大时,这种预算指标就会缺乏客观性。

(四)缺乏预算的执行和监控

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算管理往往只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而不注重对预算的执行和监控。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预算的执行和监督重视不够,企业的管理制度跟不上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建立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没有密切配合。

(五)预算管理执行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成为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无法实现的主要问题。在预算执行中,没有签订预算指标经济责任合同,也没有建立预算奖惩制度,考核方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带着个人感情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不能按原则进行,或考核结果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建立配套的预算考核制度,各级管理者重视不够,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及举措

1、编制资金预算

企业资金预算管理中的关键点于一个企业现金流和开发进度与开发项目数量的精确衔接和匹配。企业应通过形式各异的资金预算形式,平衡统筹开发项目不同阶段的资金流与企业非项目资金流,以能够更好地合理调配、使用资金。

在项目拓展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分析环节中,项目拓展部门应积极组织研发、财务、策划、工程等部门,测算开发项目的投资总额、定位、分期投入资金的时间、投资金额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启动资金预算》及《项目投资匡算》,从而根据项目需要投入的启动资金,以及企业可动用的资金存量来决定投资该项目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润。

企业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后,应立即组织测算开发周期内的现金流量,随之根据该测算编制《项目资金流量预算》。一个项目开发计划以及项目投资匡算是该项目资金流量预算编制的基础性资料。项目资金流量预算能够完整地反映项目在周期内各关键节点的现金流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对现金流能否实现平衡统筹进行提前预判。与此同时,通过编制该预算,可以调整企业项目开发计划和项目投资匡算,为其提供决策依据。《项目资金流量预算》应该按季度反映,也可按月反映。如果按照月度来反映,对企业基础资料的要求程度很细,也考验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水平,否则预算的准确度会大大降低。

对于同时进行多项目运作的企业来说,在短期内公司的资金能否在各公司和开发项目之间进行统筹,需借助于编制具体的资金执行预算来达到平衡。所以,对公司整体的资金执行编制短期预算,既可以解决项目资金流量预算和长期预算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又可以帮助公司短期资金收付,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算中,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2、执行与控制资金预算

编制完成资金预算特别是执行预算后,各部门在进行具体的资金收付时,应以预算作为实施的依据。财务部门在进行资金的审核支付时,除了对凭据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付款条件进行审核外,还应该依据资金预算,审核该笔款项支付是否在资金预算范围内。如是,应该及时安排支付;如不是,或者实际支付款项大于预算的金额款项,都应先和承办部门沟通,确定是否能延期支付、部分支付或者不予以支付。但若确需支付,那么应该作为预算外支出,将履行特殊审批程序后予以支付。

3、分析调整预算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建立健全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动态反映体系,定期(一般为每季或每半年)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调整,及时发现资金预算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分析原因并调整后续资金预算,为下一步预算控制提供准确的基础性的信息。

四、关于全面落实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细致分解各项指标,科学确定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

通过预算管理,强化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管理,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管理的环节中,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指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确定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各个部门方向明确、责权利清晰。同时通过建立严密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对各部门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管理和考评。避免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控制薄弱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通过预算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篇12

摘要: 随着现代先进无人机成本越来越高,如何在只有主要战技指标的情况下快速估算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收集国外20余种无人机型号的技术、成本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建模,得到按主要系统分解的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的快速估算模型,并以应用于国内无人机型号成本的测算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 无人机;采购成本;偏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V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35-04

作者简介:乔蓉(1981-),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中级会计师。

0 引言

随着无人机执行任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机载任务设备越来越先进,无人机的成本也从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的比有人机低逐渐发展到现在与有人机相当,甚至大有超过有人机的趋势。如何在无人机型号立项时快速测算无人机全系统(含飞机平台、机载成品、机载任务设备、地面设备)的采购成本,为设计优化、定费用设计和控制成本提供参考,已经成为目前无人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参数法,利用世界各国已经使用或在研的无人机型号(含中国早期的无人靶机)作为样本点,建立了无人机飞机平台(含机载成品与发动机)、机载任务设备和地面设备的采购成本快速估算模型,并收集了美国20余种无人机型号的技术、成本数据,由于样本点数据并不完全齐全,因此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立了基于性能与重量的无人机系统采购成本初始估算模型。

1 飞机平台采购成本估算建模与修正

建立了基于性能与重量的飞机平台采购成本初始估算模型,具体如下:

式中,UAVT1R1表示首架飞机平台生产成本(2003年千美元,含平台机体、机载成品和发动机)。Endurance表示续航时间(小时)。Payload Wt表示任务设备重量(磅),不包括机载成品、燃油和武器系统。FF Year表示飞机首飞年。K1,K2,K3,K4为常系数。

通过对国外军机数据的梳理,得到世界主要无人机型号技术数据和飞机平台采购价格数据列于表1中。

这些型号涵盖了美国、以色列、俄罗斯、欧盟、中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生产的无人机型号,涵盖了靶机、远程与中程侦察无人机、无人作战飞机、无人直升机等所有的类别,也涵盖了各个吨位的型号,型号数量达到了42个,时间跨度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基本能够代表目前世界无人机生产的全貌。由美国劳工部网站可以查得2003年美元币值折算为2015年币值的系数为1.3。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按2015年6月最新数据6.2计。

使用上表中的无人机数据,代入上述初始模型,得到42个型号飞机平台的测算结果列于表2。

表2中计算结果各个型号的真实成本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出模型估算的结果是偏高的,平均误差系数为1.81。因此,最后修正得到普遍适用于我国无人机系统飞机平台生产成本估算的模型如下:

式中,UAVT1R1表示首架飞机平台生产成本(2015年万元人民币,含平台机体、机载成品和发动机)。Endurance表示续航时间(小时)。Payload Wt表示任务设备重量(公斤),不包括机载成品、燃油和武器系统。FF Year表示飞机首飞年。K5,K6,K7为常系数。

2 机载光电/红外设备采购成本估算建模与修正

建立了无人机机载光电/红外任务设备成本估算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EO/IR是单套光电/红外任务设备的成本(2003年千美元);Avg.Re solution代表光电/红外设备的平均角分辨率(mrad)。Tracking代表任务设备具备跟踪/指示/定位功能时取1,否则取0。FU Year表示任务设备首次装机试飞年。K8,K9,K10,K11为常系数。

使用6个无人机型号配套光电/红外任务设备的相应技术参数代入上式,得到6个无人机配套地面站估算结果与真实成本的对比数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估算结果是偏低的,误差系数为0.29。则修正后的光电/红外任务设备采购成本估算模型为:

式中,EO/IR是单套光电/红外任务设备的成本(2015年万元人民币);Avg.Re solution代表光电/红外设备的平均角分辨率(mrad)。Tracking代表任务设备具备跟踪/指示/定位功能时取1,否则取0。FU Year表示任务设备首次装机试飞年。K12,K13,K14,K15为常系数。

3 机载雷达设备采购成本估算建模与修正

建立了无人机机载雷达任务设备成本估算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Radar是单套雷达设备的成本(2003年千美元);Aper代表雷达天线截面积(平方英寸)。AvePwrOut代表雷达最大输出功率(W)。Freq代表雷达平均工作频率(GHz)。Prod表示批产时取1,科研时取0。K16,K17,K18,K19,K20为常系数。

使用4个无人机型号配套合成孔径/地面目标指示(SAR/GMIT)雷达任务设备(侦察设备)的相应技术参数代入上式,得到4个无人机配套地面站估算结果与真实成本的对比数据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估算结果是偏高的,误差系数为1.17。则修正后的雷达设备采购成本估算模型为:

式中,Radar是单套雷达设备的成本(2015年万元人民币);Aper代表雷达天线截面积(平方毫米)。AvePwrOut代表雷达最大输出功率(W)。Freq代表雷达平均工作频率(GHz)。Prod表示批产时取1,科研时取0。K21,K22,K23,K24,K25为常系数。

4 地面设备采购成本估算建模与修正

建立了无人机配套地面保障设备成本估算模型,主要包括地面控制站、便携式地面数据终端、发射与回收设备、便携式控制设备、运输车辆、维修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等,具体如下:

式中,包括地面控制站、便携式地面数据终端、发射与回收设备、便携式控制设备、运输车辆、维修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2003年千美元)。Range表示地面设备的最大作用距离(海里)。Mobile表示控制设备可移动时取1,否则取2。Man表示如果可以用手发射时取1,否则取0。K26,K27,K28,K29为常系数。

使用9个无人机型号配套地面站的最大作用距离代入上式,得到9个无人机配套地面站估算结果与真实成本的对比数据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估算结果是偏高的,误差系数为1.51。则修正后的地面设备采购成本估算模型为:

式中,GSE包括地面控制站、便携式地面数据终端、发射与回收设备、便携式控制设备、运输车辆、维修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2015年万元人民币)。Range表示地面设备的最大作用距离(非卫星中继状态,公里)。Mobile表示控制设备可移动时取1,否则取2。Man表示如果可以用手发射时取1,否则取0。K30,K31,K32,K33为常数。

5 结束语

本文使用世界各国正在研制或已经部署的无人机型号的主要战技指标和真实成本(修正至2015年币值),建立了飞机平台、光电/红外任务设备、雷达设备和地面设备的采购成本快速估算模型,从而得到无人机全系统采购成本的测算模型。

目前,该模型已经应用于国产某型高空无人侦察机系统定价申述工作,同时已应用到某型无人作战飞机超概算与价格论证工作中,得到了军方主管部门与主机厂所的初步认可,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该模型中飞机平台成本估算模型还未细分到平台机体、发动机、导航飞控与电气设备,光电/红外任务设备还未细分到侦察平台、红外热像仪与数码相机,地面设备还未细分到地面站、发射/回收装置与保障设备,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工作任务、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观念薄弱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经费预算有限,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认识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内控意识淡薄,监督力度薄弱,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全面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并且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挂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同时部分单有章不循,将已存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目的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失去制度了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三)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上乏力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现有的法制环境还未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至于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则很少进行实质性监察。外部监督的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放松了警惕,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审核部门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监督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自我监控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四)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防止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事业单位领导者,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凌驾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一)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是单位领导要树立内控观念和意识。按照《会计法》(修订)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由领导干部带头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支持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职工人员全面落实内部控制。财政、税务、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地对单位负责人就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培训,使之通过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系统地了解相关法规和内容,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从而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财务、人事、组织、控制、监督等多部门,职工人员作为制度的全面执行者,直接左右执行效果的兴衰成败。因此,普及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至关重要。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内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加快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首先事业单位不应用一般会计制度财经制度替代内控制度,我国《会计法》(修订)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要有的放矢,找准重点,控制环节,确保内控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办法为准绳,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情况外部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该制度的设立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三是全面有效原则,即内部控制应该涵盖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三)强化内部控制监督首先要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负责,并定期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重点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薪和人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可以有效帮助单位找到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执行内部审计制度时,如果审计人员的在某些项目中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可以考虑将该项目外包,这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收入、支出个环节的财务信息应客观及时地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对执法不力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合理再完善,若没有合格称职的人员来执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事业单位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规范招聘制度,以控制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素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拓展,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过硬、严以律已的财务人员队伍。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是贯穿于整个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体制建设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好发挥行政职能,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内部控制适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