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急诊科常见的病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篇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6-02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的科室,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医疗措施的完善和人们医疗意识加强,急诊患者人数激增,大多数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就诊,造成急诊室拥挤,导致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对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管理和准确合理分流可以缓解患者滞留[1]和拥挤状况,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为急诊科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本文是对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患者的疾病构成分类和分流去向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8年2月~2012年3月救治患者1039例,其中危急重症需抢救患者374例(36.0%)。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37例,年龄10~83岁,平均年龄41岁。急诊内科抢救病人334例(89.3%),外科抢救40例(10.7%)。

1.2方法

整理医院急诊门诊患者登记情况统计,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的疾病分类、诊治后的分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分类采用国际分类标准ICD-10。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急诊抢救患者就诊疾病分类构成 急性抢救内科病例患心肌梗死有76例,占20.3%;冠心病有59例,占15.8%;高血压危症27例,占7.2%;急性脑出血及脑梗115例,占30.7%;中毒37例,占9.9%;惊厥20例,占5.3%。外科急救患急腹症40例,占10.7%。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心肌梗死、中毒的抢救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抢救患者分流情况 急救后分流情况为分科住院患者达308例(82.4%)、紧急处理后留观患者41例(11.0%)、抢救无效死亡患者5例(1.3%)、转院患者20例(5.3%)。抢救患者住院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分流情况,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面对社会的接触病情复杂、危急性较高患者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口碑好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对医疗人员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改善急诊患者的滞留情况,解决急诊科拥挤现象,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是否抢救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深入思考。对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治疗后的分流情况进行分析,使两者间协调发展,有助于医院的急诊建设。

3.1 预检分诊[2]管理方案

我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实用性强的急诊管理系统,可对急诊患者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信息完整输入、分类检索与查询、数据图表与趋势等整合性强大的一软件,加快急诊节奏,减轻了传统手工登记的繁琐、遗漏及差错机率。参考国内外预检分级标准,可由分诊台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科学地安排先后顺序,对患者病史、生命体征进行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诊,并将患者信息输入急诊管理系统,可使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的患者,可开放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实施急救。对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病情可能随时急剧变差,可安置抢救观察床上紧急处理和严密监护。医院要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作,必须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分配,并不断地改进急诊医疗服务流程。

3.2 抢救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与合理分流

急诊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为急诊科管理合理化、高效率运转提供参考依据。郝璐等[3]对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统计出急救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率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病和肺心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危急情况概率大,在急诊抢救病人中所占比重大,急性脑出血及脑梗占30.7%、心肌梗死 20.3%、冠心病占15.8%。根据病谱统计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尤其是常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诊治和护理规范,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急诊抢救成功率。不同系统发病率在季节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可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就诊时间集中性分布情况做出急诊护理人员的科学分配,采取灵活、合理、快捷的人力调配,确保医院急诊抢救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抢救患者中入住院者比例大,占82.4%,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资源,扩大医院配套设施及硬件配置,增加住院床位,首先要保证急诊患者的住院床位。

3.3 护理对策

分诊护士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知识,掌握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能迅速评估患者的初步情况,合理分流,优先安排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安全,并要求全程均有护士陪同[4],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向患者细致解释,让患者配合相关医生治疗。根据不同层次护理岗位的需求,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急救常见病、多发病、心肺复苏等针对性学习,掌握急诊抢救护理程序。后期可对急诊抢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减轻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33-936.

篇2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35-01

急性腹痛是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急诊中有5%~10%患者是因急性腹痛而就诊的[1]。急性腹痛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断,抢救不及时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患者性命。引起腹痛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腹内病变和腹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腹痛,它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常见疾病,是人体各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时在腹部的突出表现,不同人群的急腹症其病因各异。目前,急性腹痛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诊断措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广大患者医疗知识的普及及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辅助诊断在日常医疗中的应用也变的更加广泛。我院急诊科在2008年1月~12月间收治了48例以急性腹痛为主诉的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8年1月~12月间收治于我院急诊科以急性腹痛为主诉的48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2.5岁。发病时间0.5~72h,平均为6.5h。症状方面除急性腹痛外,还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咳嗽、胸闷、胸痛、头晕、晕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1.2 诊断方法:首先详细询问现病史和既往史,认真、全面、重点突出地体格检查。除此之外,还要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HCG、X线、B超、ECG、血液生化检查及腹部CT等。部分患者还选用一些有创诊断性穿刺检查,如腹腔穿刺、阴道后穹隆穿刺等。然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最后的病例确诊,本组病例最终均诊断明确。

2 结果

48例急性腹痛患者,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确诊,具体病因为:急性胃肠炎13例,占总数的27.1%;泌尿系结石8例,占总数的16.7%;胆道疾病7例,占总数的14.6%;急性阑尾炎4例,占总数的8.3%;尿路感染4例,占总数的8.3%;肠粘连、肠梗阻3例,占总数的6.3%;急性胰腺炎2例,占总数的4.2%;宫外孕2例,占总数的4.2%;细菌性痢疾1例,占总数的2.1%;消化道穿孔1例,占总数的2.1%;癔症1例,占总数的2.1%;癫痫1例,占总数的2.1%;心肌梗塞1例,占总数的2.1%。

3 讨论

急性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引起,但胸部及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腹痛,从本组病例中观察: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急诊病例中,最常见的有急性胃肠炎、泌尿系结石、胆道系统疾病、急性阑尾炎及尿路感染。占比重少的有心肌梗死等,虽然比例较少,但病情危重,不及时诊断处理往往危机病人生命[2]。从本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急性腹痛的患者中,以内科疾病为多,且多数是胃肠疾病,以腹腔外的疾病较少,但易被误诊,故及时而正确的对腹痛作出病因诊断及合理的观察治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急诊科医生应该较全面地掌握各个专业的诊断技术,以适应这种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在首诊中首先应全面系统地采集患者病史,注意腹痛部位、疾病诱因、程度、性质和伴随症状,并且要对女性患者了解其月经史。另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往往对腹腔外疾病的诊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所以,在对急性腹痛的诊治方面,要求临床医生知识面广,处理经验丰富,对病史及各科检查的综合分析仍然是建立正确诊断的最好方法,必要时需多个专科密切配合[3]。

对于初诊病人急性腹痛,我们的处理原则是:首先要鉴别患者是否为外科腹痛或腹腔外疾病所致,因外科腹痛病情急,需要急诊手术处理,腹腔外疾病如心梗、癫痫等,需专科急诊处理。第二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地体格检查和各种其他检查,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并做好及时的专科会诊。急诊科的医生要熟悉掌握各种急性腹痛的治疗原则,先判断病变性质,再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治疗期间,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B超、血管造影、CT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未明确诊断及未确定为内科急性腹痛时,禁用麻醉剂及镇痛剂。对表现特征不典型而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应留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不断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及时细致地掌握基本病情及其变化过程,及时抓住不同病程中的主要矛盾,及时、恰当地处理好急腹症。

综上所述,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对急性腹痛病人要认真询问病史,严格执行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和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细微转归。危重的急腹症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尽快予以确切的对症和病因治疗,才能更好地解除病人疾苦,挽救病人生命。一时诊断不清、止痛效果不理想的剧烈腹痛,患者及家属有立即明确诊断,立即止痛的强烈愿望,对医师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医师应沉稳冷静处理。

参考文献

[1] 褚沛,李海,张翠杰,王文进.非创伤性急性腹痛2520例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2):105-107

篇3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期间在口腔急诊患者治疗中存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风险的1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的效果和体会。

2结果

2.1医疗风险隐患的原因分布

本组132例医疗风险隐患中,技术质量隐患84例(医疗66例,占78.57%;护理18例,占21.43%);医疗服务48例(医生32例,占66.67%;护理16例,占33.33%),具体分布见表1。

2.2医护配合避免医疗风险隐患的效果

本组132例中,通过医护配合成功避免医疗风险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其中医疗技术纠纷3例,科内解决2例,院内解决1例;医患服务纠纷3例,全部在科内解决)。多年来通过医护配合的医疗安全管理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急诊科的医疗风险,而且使得急诊科成为我院连续8届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3讨论

3.1口腔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口腔专科医院的独立建院使得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口腔急诊就诊流程压力逐年提高。然而口腔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由多学科共同参与急诊值班,遇到急、危、重症可以互相支援,辅助科室齐全。口腔专科医院非门诊时段科室医护人员的单一性和行政管理的薄弱,医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需要独立面对,他们既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2]。

3.2口腔急诊医疗的执业风险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医患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急诊科已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灾区”。由于夜间就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颌面创伤病因的不同,以及对日间门诊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救治要求的不客观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社会风险,一旦处理不妥将会发生医患纠纷甚至伤医事件[3]。由于口腔急症在病种、症状、诊断及处理方面均具有与口腔常见病不同的特殊性,并且口腔急症的转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另外夜间突发医疗事件多,个别时段出现医疗高峰,需要医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又要具备敏捷、灵活的服务技巧。由于夜间是人体生理状态较差的阶段,对于这种高风险状态下的医疗工作特别需要医生和护士间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完成医疗任务,甚至会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3.3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及培训

3.3.1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作用在口腔急诊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项目是由单个医师独立操作完成的,术中需要护士的协助和配合。由于口腔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不可预知性,夜间医护人员的单一性,使得医疗中的鉴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颌面创伤的清创缝合中呼吸道的监护,急性牙痛的牙位和麻药的核对,口腔急症的输液观察,重症患者的转诊都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完成,如出现配合失误就会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近年来临床上医护配合的各种模式报道较多,特别是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由于急诊科不能停号,使得夜间医护人员生理状况的严重透支,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使得医护之间的配合、支持、帮助更为重要。加强非急诊患者的鉴诊和急诊患者的流程管理,以方便医生提高治疗速度和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将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引入口腔急诊医疗中,有效的提高了急诊科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3.3.2医护配合能力的培训由于专业的限制,口腔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而对多发伤和严重的颌面部感染而涉及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生命急救的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急救药品适应证的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使用都应成为培训的重点[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每年度开展科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实战演练,以检阅医护之间的急救配合能力。另外对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医疗高峰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职业素质。护士要熟知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医生要懂得口腔急症的护理常规,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必须建立在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3.4医护配合的方法

3.4.1颌面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伴有严重出血和骨折移位的颌面创伤,护士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对出现生命危象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氧气吸入,配合医生控制出血和将移位的骨折断进行复位。在急救中对呼吸道进行严密的监护[4]。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做好心电监护下协助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对低龄的外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2急性牙痛治疗中的医护配合急性牙痛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之一,由于口腔的解剖特点,牙痛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患牙牙位的正确诊断和术前核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物的选择及核对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麻药选择和注射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4.3输液观察患者的医护配合口腔专科医院的患者输液工作是由急诊科的护士承担的,由于输液患者均是口腔重症,因此输液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必须由医生协助完成。对于输液中的不良反应的急救也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5]。

3.4.4危重患者转诊的医护配合急诊科对于口腔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处理后往往需要转科或转院,在转诊前的对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记录需要医护配合共同完成,并与相关科室或“120”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在转运途中做好患者的监护,并将病情向家属进行交代[6]。

3.4.5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中的医护配合在口腔急症治疗后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心理恐惧,往往对护士的单一宣教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过后遗忘,因此对病情严重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进行健康宣教,已达到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重视,必要时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7]。

4小结

近年来,将医护配合方法应用于口腔急诊医疗风险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8•12滨海新区爆炸伤救援中这种医护配合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作者体会到:医护的配合首先要从科主任与护士长之间的默契管理配合开始,这是科室预防医疗风险的基础。在这种密切交叉、互补的管理下,形成医护配合的科室文化和氛围,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培养、支持、帮助成为医护配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锐,李金源,任运辉,等.牙科诊疗操作医护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3):242-244.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9-842.

[3]侯晓文,冯秀芝.医护配合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1-742.

[4]刘家文,刘光碧,张洪敬,等.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1-42.

[5]邝蕾,黎雪娟,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篇4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诉和症状,由于患者往往没有其他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发热患者往往就诊于急诊科,特别是急性发热患者。一般将热程在2w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而严格意义上的发热待查指发热持续3w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w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疾病群。我院急诊接诊的发热患者根据情况有部分收住入各专科进一步诊治,为了了解收住患者临床特征,现对我科从2012年1月~12月从我科收住入院的发热患者65例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从急诊收住入院共65例发热患者,年龄16~92岁(表1)。体温38.2℃~40.1℃,热程均在1个月内,其中1w内的有43例,1~2w的有11例,大于2w的有11例。住院天数1~30d,平均8.7d。

1.2确诊方法 回顾65例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记录其个人资料,生命体征,相关的症状与体征,结合血常规,感染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并根据临床诊断归纳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百分数间比较用χ2检验,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65例发热患者男性25例,女性40例,年龄61岁~69岁,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大于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收住专科情况主要为血液风湿科19例(29.2%),急诊科13例(20%),呼吸科8例(12,3%),消化科7例(10.7%),内分泌科7例(10.7%), 另有1例收入ICU,2例普外科。

2.2疾病诊断分析 65例发患者诊断为感染性疾病61例(93.8%),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0例(61.5%),腹腔感染5(7.6%)例,消化道感染4(6.2%)例,尿路感染4(6.2%)例,血流感染3(4.6%)例,皮肤感染2(3.1%)例,感染部位不明确3(4.6%)例;非感染性疾病有4(6.2%)例,分别为成人still病,淋巴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直肠癌。

2.3其他 所有患者在急诊行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小于4×109/L7例,在4~10×109/L有23例,大于10×109/L35例,住院过程中有14例使用激素治疗,有64例患者使用了各种抗菌药物(包括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有32在住院过程中行降钙素原(PCT)检查。

3讨论

通过对65例从急诊收住入各专科的发热患者的回顾分析,大于60岁的患者最多,占所有患者的70%,与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与赵晓静的报道有显著差异[1],可能与本次回顾分析的资料来源于所有从急诊收住入院的患者,大部分病例为2w以内的急性发热,而急性发热大部分为感染性发热,相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病因要单纯[2],老年人由于相对基础疾病多,发生感染的概率高,而且更易接受住院治疗。从病例的收治专科看,血液风湿科最多,与医生认为发热为血液风湿科专科疾病的常见表现以及本院无感染科有关,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收住急诊科,与大部分发热病例无专科定位症状与体征以及专科住院床位紧张有关。有1例病例收住入ICU,最后诊断为脓毒血症,提示急诊科应对脓毒血症提高警惕[3]。

从发热的病因看[4],感染性因素占到了大多数,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与程新春报道的一致[5]。本次病例大部分为老年人,老年人防御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弱[6],更易发生各种感染。但未有结核感染,结核感染大多为慢性感染,主要表现[7]为长期低热及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在急诊科就诊的比例低,同时结核感染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血流感染比例低,仅有3例,血培养的阳性率及送检率低是主要原因,与院外使用抗菌素,血培养送检不标准,送检意识不强有关。另外,从诊断及治疗技术看,仅有1例病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占大多数,药物的使用及疗程随意性大,大多没有病原学依据。很多患者没有查血清感染性指标,如[8]PCT,文献报告,以PCT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减少抗菌药的使用量及疗程,并没有增加病死率[9,10]。有14例病例使用了激素,在感染性发热中激素的作用尚有争论,使用激素需谨慎,特别是老年患者。另有4例非感染性发热,比例较低,与本次回顾分析的病例大都为急性发热有关,但临床中需对此类病例提高警惕,特别是抗感染效果不佳的病例[11-13]。

总之,急诊收住院的发热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急性发热,感染性比例超过90%,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但仍需警惕非感染性发热。治疗上抗菌药物使用需规范,尽量明确感染灶及病原体,另外需加强降钙素原的检测,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感染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马锦玲,曹剑,王玉堂,等.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1):83-87.

[3]张代民.降钙素原的测定与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19-622.

[4]Zoulim F, Chemin I. Hepatitis B virus induced hepatocellualar carcinoma[J].Cancer Lett,2009,10:1-8.

[5]Liaw YF,Leung N,Kao JH,e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epatol Int,2008,2(3):263-283.

[6]王世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与恩替卡韦单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处治患者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0):100-101.

[7]Liaw YF, Sung JJ,Chow WC,et al.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1(15):1521-1531.

[8]Lok As ,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s B[J].Hepatology,2007.45:507-539.

[9]Liaw YF.LcungN,Kao JH,c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cment on the manf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cpatol Int ,2008,2:263-283.

[10]Locarnini S. Primary resistance,multidrug resistance,and cross-resistance pathways in HBV as a consequence of treatment failure[J].Hepatol Int ,2008,2:147-151.

篇5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1.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2.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1.1设置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留观床位等符合管理年标准。

1.2设备急诊科除了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的基本保障同时对于抢救车上的物品和药品也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得完善。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人员比例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员资质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

3.1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制定急诊工作制度

4.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制定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讨论

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的管理,抓住了“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快、高、救”上做文章、下功夫、多研究,不断地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有了大步的提高,服务意识有了彻底的转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