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科常见的病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6-02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的科室,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医疗措施的完善和人们医疗意识加强,急诊患者人数激增,大多数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就诊,造成急诊室拥挤,导致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对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管理和准确合理分流可以缓解患者滞留[1]和拥挤状况,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为急诊科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本文是对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患者的疾病构成分类和分流去向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8年2月~2012年3月救治患者1039例,其中危急重症需抢救患者374例(36.0%)。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37例,年龄10~83岁,平均年龄41岁。急诊内科抢救病人334例(89.3%),外科抢救40例(10.7%)。
1.2方法
整理医院急诊门诊患者登记情况统计,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的疾病分类、诊治后的分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分类采用国际分类标准ICD-10。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急诊抢救患者就诊疾病分类构成 急性抢救内科病例患心肌梗死有76例,占20.3%;冠心病有59例,占15.8%;高血压危症27例,占7.2%;急性脑出血及脑梗115例,占30.7%;中毒37例,占9.9%;惊厥20例,占5.3%。外科急救患急腹症40例,占10.7%。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心肌梗死、中毒的抢救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抢救患者分流情况 急救后分流情况为分科住院患者达308例(82.4%)、紧急处理后留观患者41例(11.0%)、抢救无效死亡患者5例(1.3%)、转院患者20例(5.3%)。抢救患者住院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分流情况,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面对社会的接触病情复杂、危急性较高患者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口碑好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对医疗人员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改善急诊患者的滞留情况,解决急诊科拥挤现象,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是否抢救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深入思考。对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治疗后的分流情况进行分析,使两者间协调发展,有助于医院的急诊建设。
3.1 预检分诊[2]管理方案
我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实用性强的急诊管理系统,可对急诊患者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信息完整输入、分类检索与查询、数据图表与趋势等整合性强大的一软件,加快急诊节奏,减轻了传统手工登记的繁琐、遗漏及差错机率。参考国内外预检分级标准,可由分诊台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科学地安排先后顺序,对患者病史、生命体征进行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诊,并将患者信息输入急诊管理系统,可使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的患者,可开放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实施急救。对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病情可能随时急剧变差,可安置抢救观察床上紧急处理和严密监护。医院要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作,必须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分配,并不断地改进急诊医疗服务流程。
3.2 抢救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与合理分流
急诊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为急诊科管理合理化、高效率运转提供参考依据。郝璐等[3]对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统计出急救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率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病和肺心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危急情况概率大,在急诊抢救病人中所占比重大,急性脑出血及脑梗占30.7%、心肌梗死 20.3%、冠心病占15.8%。根据病谱统计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尤其是常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诊治和护理规范,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急诊抢救成功率。不同系统发病率在季节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可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就诊时间集中性分布情况做出急诊护理人员的科学分配,采取灵活、合理、快捷的人力调配,确保医院急诊抢救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抢救患者中入住院者比例大,占82.4%,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资源,扩大医院配套设施及硬件配置,增加住院床位,首先要保证急诊患者的住院床位。
3.3 护理对策
分诊护士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知识,掌握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能迅速评估患者的初步情况,合理分流,优先安排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安全,并要求全程均有护士陪同[4],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向患者细致解释,让患者配合相关医生治疗。根据不同层次护理岗位的需求,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急救常见病、多发病、心肺复苏等针对性学习,掌握急诊抢救护理程序。后期可对急诊抢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减轻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33-936.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35-01
急性腹痛是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急诊中有5%~10%患者是因急性腹痛而就诊的[1]。急性腹痛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断,抢救不及时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患者性命。引起腹痛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腹内病变和腹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腹痛,它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常见疾病,是人体各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时在腹部的突出表现,不同人群的急腹症其病因各异。目前,急性腹痛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诊断措施,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广大患者医疗知识的普及及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辅助诊断在日常医疗中的应用也变的更加广泛。我院急诊科在2008年1月~12月间收治了48例以急性腹痛为主诉的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8年1月~12月间收治于我院急诊科以急性腹痛为主诉的48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2.5岁。发病时间0.5~72h,平均为6.5h。症状方面除急性腹痛外,还有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咳嗽、胸闷、胸痛、头晕、晕厥、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1.2 诊断方法:首先详细询问现病史和既往史,认真、全面、重点突出地体格检查。除此之外,还要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HCG、X线、B超、ECG、血液生化检查及腹部CT等。部分患者还选用一些有创诊断性穿刺检查,如腹腔穿刺、阴道后穹隆穿刺等。然后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最后的病例确诊,本组病例最终均诊断明确。
2 结果
48例急性腹痛患者,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确诊,具体病因为:急性胃肠炎13例,占总数的27.1%;泌尿系结石8例,占总数的16.7%;胆道疾病7例,占总数的14.6%;急性阑尾炎4例,占总数的8.3%;尿路感染4例,占总数的8.3%;肠粘连、肠梗阻3例,占总数的6.3%;急性胰腺炎2例,占总数的4.2%;宫外孕2例,占总数的4.2%;细菌性痢疾1例,占总数的2.1%;消化道穿孔1例,占总数的2.1%;癔症1例,占总数的2.1%;癫痫1例,占总数的2.1%;心肌梗塞1例,占总数的2.1%。
3 讨论
急性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引起,但胸部及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腹痛,从本组病例中观察: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急诊病例中,最常见的有急性胃肠炎、泌尿系结石、胆道系统疾病、急性阑尾炎及尿路感染。占比重少的有心肌梗死等,虽然比例较少,但病情危重,不及时诊断处理往往危机病人生命[2]。从本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急性腹痛的患者中,以内科疾病为多,且多数是胃肠疾病,以腹腔外的疾病较少,但易被误诊,故及时而正确的对腹痛作出病因诊断及合理的观察治疗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急诊科医生应该较全面地掌握各个专业的诊断技术,以适应这种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在首诊中首先应全面系统地采集患者病史,注意腹痛部位、疾病诱因、程度、性质和伴随症状,并且要对女性患者了解其月经史。另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往往对腹腔外疾病的诊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所以,在对急性腹痛的诊治方面,要求临床医生知识面广,处理经验丰富,对病史及各科检查的综合分析仍然是建立正确诊断的最好方法,必要时需多个专科密切配合[3]。
对于初诊病人急性腹痛,我们的处理原则是:首先要鉴别患者是否为外科腹痛或腹腔外疾病所致,因外科腹痛病情急,需要急诊手术处理,腹腔外疾病如心梗、癫痫等,需专科急诊处理。第二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地体格检查和各种其他检查,认真详细地询问病史并做好及时的专科会诊。急诊科的医生要熟悉掌握各种急性腹痛的治疗原则,先判断病变性质,再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治疗期间,密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检查手段,如B超、血管造影、CT等,可为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诊断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条件。未明确诊断及未确定为内科急性腹痛时,禁用麻醉剂及镇痛剂。对表现特征不典型而一时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应留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不断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及时细致地掌握基本病情及其变化过程,及时抓住不同病程中的主要矛盾,及时、恰当地处理好急腹症。
综上所述,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对急性腹痛病人要认真询问病史,严格执行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和组织相关科室会诊,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细微转归。危重的急腹症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尽快予以确切的对症和病因治疗,才能更好地解除病人疾苦,挽救病人生命。一时诊断不清、止痛效果不理想的剧烈腹痛,患者及家属有立即明确诊断,立即止痛的强烈愿望,对医师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医师应沉稳冷静处理。
参考文献
[1] 褚沛,李海,张翠杰,王文进.非创伤性急性腹痛2520例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2):105-107
随着我国医疗就诊模式的转型,各医院急诊科不仅是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中心,还成为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和矛盾突显区,对急诊科的医疗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与综合医院一样承受着医疗和社会两大执业风险的压力。由于口腔医学专业和布局的限制,以及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急诊就诊安全管理成为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非门诊时段的行政管理是薄弱的,因此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成为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1]。作者近3年来将医护配合作为急诊科的安全管理手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预防口腔急诊医疗和护理的风险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统计2013年10月1日-2016年10月1日共接诊的急诊病例153452人次。其中2013年度接诊46756人次;2014年度接诊51786人次;2015年度接诊54910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8.39%。3年接诊病例中,颌面创伤病例14578例,占本组病例的9.50%;急性牙痛69053例,占45.00%;颌面部急性炎症43488例,占28.34%;急性口腔内出血3836例,占2.50%;非急症病例22497例,占14.66%。3年期间治疗急诊患者中,存在医疗安全风险病例132例,占本组病例的0.086%。
1.2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期间在口腔急诊患者治疗中存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风险的13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应用医护配合方法降低医疗风险的效果和体会。
2结果
2.1医疗风险隐患的原因分布
本组132例医疗风险隐患中,技术质量隐患84例(医疗66例,占78.57%;护理18例,占21.43%);医疗服务48例(医生32例,占66.67%;护理16例,占33.33%),具体分布见表1。
2.2医护配合避免医疗风险隐患的效果
本组132例中,通过医护配合成功避免医疗风险126例,占95.45%;发生医疗安全事件6例,发生医疗风险6例,占4.55%(其中医疗技术纠纷3例,科内解决2例,院内解决1例;医患服务纠纷3例,全部在科内解决)。多年来通过医护配合的医疗安全管理方法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急诊科的医疗风险,而且使得急诊科成为我院连续8届的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3讨论
3.1口腔医院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口腔专科医院的独立建院使得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口腔疾病人群的广泛性和就诊的不及时性,使得非门诊时段的口腔急诊就诊流程压力逐年提高。然而口腔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由多学科共同参与急诊值班,遇到急、危、重症可以互相支援,辅助科室齐全。口腔专科医院非门诊时段科室医护人员的单一性和行政管理的薄弱,医护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需要独立面对,他们既是工作者又是管理者[2]。
3.2口腔急诊医疗的执业风险分析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医患信任危机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急诊科已成为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灾区”。由于夜间就诊患者疾病的突发性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使得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特别是颌面创伤病因的不同,以及对日间门诊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对救治要求的不客观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社会风险,一旦处理不妥将会发生医患纠纷甚至伤医事件[3]。由于口腔急症在病种、症状、诊断及处理方面均具有与口腔常见病不同的特殊性,并且口腔急症的转归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随时根据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另外夜间突发医疗事件多,个别时段出现医疗高峰,需要医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又要具备敏捷、灵活的服务技巧。由于夜间是人体生理状态较差的阶段,对于这种高风险状态下的医疗工作特别需要医生和护士间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完成医疗任务,甚至会发生医疗安全事件。
3.3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的作用及培训
3.3.1医护配合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作用在口腔急诊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项目是由单个医师独立操作完成的,术中需要护士的协助和配合。由于口腔急诊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病程的不可预知性,夜间医护人员的单一性,使得医疗中的鉴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颌面创伤的清创缝合中呼吸道的监护,急性牙痛的牙位和麻药的核对,口腔急症的输液观察,重症患者的转诊都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完成,如出现配合失误就会发生医疗差错和医患纠纷。近年来临床上医护配合的各种模式报道较多,特别是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口腔医疗中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发生。由于急诊科不能停号,使得夜间医护人员生理状况的严重透支,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的信任危机,使得医护之间的配合、支持、帮助更为重要。加强非急诊患者的鉴诊和急诊患者的流程管理,以方便医生提高治疗速度和质量,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将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引入口腔急诊医疗中,有效的提高了急诊科的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
3.3.2医护配合能力的培训由于专业的限制,口腔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而对多发伤和严重的颌面部感染而涉及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生命急救的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急救药品适应证的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的使用都应成为培训的重点[3]。每月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每年度开展科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实战演练,以检阅医护之间的急救配合能力。另外对医护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夜间医疗高峰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可有效地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职业素质。护士要熟知疾病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医生要懂得口腔急症的护理常规,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必须建立在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3.4医护配合的方法
3.4.1颌面创伤救治中的医护配合伴有严重出血和骨折移位的颌面创伤,护士应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对出现生命危象的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和氧气吸入,配合医生控制出血和将移位的骨折断进行复位。在急救中对呼吸道进行严密的监护[4]。对于老年外伤患者做好心电监护下协助医生进行清创缝合,对低龄的外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3.4.2急性牙痛治疗中的医护配合急性牙痛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之一,由于口腔的解剖特点,牙痛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患牙牙位的正确诊断和术前核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另外,物的选择及核对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麻药选择和注射不当会发生严重的医疗风险;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制度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4.3输液观察患者的医护配合口腔专科医院的患者输液工作是由急诊科的护士承担的,由于输液患者均是口腔重症,因此输液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必须由医生协助完成。对于输液中的不良反应的急救也需要医护之间的配合[5]。
3.4.4危重患者转诊的医护配合急诊科对于口腔急、危、重症患者及时处理后往往需要转科或转院,在转诊前的对生命体征的检查和记录需要医护配合共同完成,并与相关科室或“120”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在转运途中做好患者的监护,并将病情向家属进行交代[6]。
3.4.5医患沟通和健康宣教中的医护配合在口腔急症治疗后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由于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心理恐惧,往往对护士的单一宣教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过后遗忘,因此对病情严重或是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进行健康宣教,已达到患者和家属理解和重视,必要时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指导[7]。
4小结
近年来,将医护配合方法应用于口腔急诊医疗风险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8•12滨海新区爆炸伤救援中这种医护配合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作者体会到:医护的配合首先要从科主任与护士长之间的默契管理配合开始,这是科室预防医疗风险的基础。在这种密切交叉、互补的管理下,形成医护配合的科室文化和氛围,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培养、支持、帮助成为医护配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锐,李金源,任运辉,等.牙科诊疗操作医护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3):242-244.
[2]任建强.急诊急救工作中医护配合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9):839-842.
[3]侯晓文,冯秀芝.医护配合不当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5):741-742.
[4]刘家文,刘光碧,张洪敬,等.医护配合培训在提高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41-42.
[5]邝蕾,黎雪娟,吴伟.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诉和症状,由于患者往往没有其他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发热患者往往就诊于急诊科,特别是急性发热患者。一般将热程在2w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而严格意义上的发热待查指发热持续3w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w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疾病群。我院急诊接诊的发热患者根据情况有部分收住入各专科进一步诊治,为了了解收住患者临床特征,现对我科从2012年1月~12月从我科收住入院的发热患者65例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从急诊收住入院共65例发热患者,年龄16~92岁(表1)。体温38.2℃~40.1℃,热程均在1个月内,其中1w内的有43例,1~2w的有11例,大于2w的有11例。住院天数1~30d,平均8.7d。
1.2确诊方法 回顾65例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记录其个人资料,生命体征,相关的症状与体征,结合血常规,感染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并根据临床诊断归纳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百分数间比较用χ2检验,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65例发热患者男性25例,女性40例,年龄61岁~69岁,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大于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收住专科情况主要为血液风湿科19例(29.2%),急诊科13例(20%),呼吸科8例(12,3%),消化科7例(10.7%),内分泌科7例(10.7%), 另有1例收入ICU,2例普外科。
2.2疾病诊断分析 65例发患者诊断为感染性疾病61例(93.8%),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0例(61.5%),腹腔感染5(7.6%)例,消化道感染4(6.2%)例,尿路感染4(6.2%)例,血流感染3(4.6%)例,皮肤感染2(3.1%)例,感染部位不明确3(4.6%)例;非感染性疾病有4(6.2%)例,分别为成人still病,淋巴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直肠癌。
2.3其他 所有患者在急诊行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小于4×109/L7例,在4~10×109/L有23例,大于10×109/L35例,住院过程中有14例使用激素治疗,有64例患者使用了各种抗菌药物(包括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有32在住院过程中行降钙素原(PCT)检查。
3讨论
通过对65例从急诊收住入各专科的发热患者的回顾分析,大于60岁的患者最多,占所有患者的70%,与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与赵晓静的报道有显著差异[1],可能与本次回顾分析的资料来源于所有从急诊收住入院的患者,大部分病例为2w以内的急性发热,而急性发热大部分为感染性发热,相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病因要单纯[2],老年人由于相对基础疾病多,发生感染的概率高,而且更易接受住院治疗。从病例的收治专科看,血液风湿科最多,与医生认为发热为血液风湿科专科疾病的常见表现以及本院无感染科有关,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收住急诊科,与大部分发热病例无专科定位症状与体征以及专科住院床位紧张有关。有1例病例收住入ICU,最后诊断为脓毒血症,提示急诊科应对脓毒血症提高警惕[3]。
从发热的病因看[4],感染性因素占到了大多数,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与程新春报道的一致[5]。本次病例大部分为老年人,老年人防御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弱[6],更易发生各种感染。但未有结核感染,结核感染大多为慢性感染,主要表现[7]为长期低热及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在急诊科就诊的比例低,同时结核感染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血流感染比例低,仅有3例,血培养的阳性率及送检率低是主要原因,与院外使用抗菌素,血培养送检不标准,送检意识不强有关。另外,从诊断及治疗技术看,仅有1例病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占大多数,药物的使用及疗程随意性大,大多没有病原学依据。很多患者没有查血清感染性指标,如[8]PCT,文献报告,以PCT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减少抗菌药的使用量及疗程,并没有增加病死率[9,10]。有14例病例使用了激素,在感染性发热中激素的作用尚有争论,使用激素需谨慎,特别是老年患者。另有4例非感染性发热,比例较低,与本次回顾分析的病例大都为急性发热有关,但临床中需对此类病例提高警惕,特别是抗感染效果不佳的病例[11-13]。
总之,急诊收住院的发热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急性发热,感染性比例超过90%,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但仍需警惕非感染性发热。治疗上抗菌药物使用需规范,尽量明确感染灶及病原体,另外需加强降钙素原的检测,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感染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马锦玲,曹剑,王玉堂,等.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1):83-87.
[3]张代民.降钙素原的测定与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19-622.
[4]Zoulim F, Chemin I. Hepatitis B virus induced hepatocellualar carcinoma[J].Cancer Lett,2009,10:1-8.
[5]Liaw YF,Leung N,Kao JH,e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epatol Int,2008,2(3):263-283.
[6]王世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与恩替卡韦单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处治患者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0):100-101.
[7]Liaw YF, Sung JJ,Chow WC,et al.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1(15):1521-1531.
[8]Lok As ,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s B[J].Hepatology,2007.45:507-539.
[9]Liaw YF.LcungN,Kao JH,c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cment on the manf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cpatol Int ,2008,2:263-283.
[10]Locarnini S. Primary resistance,multidrug resistance,and cross-resistance pathways in HBV as a consequence of treatment failure[J].Hepatol Int ,2008,2:147-151.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急诊科的特点:1.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2.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思考和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1.1设置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留观床位等符合管理年标准。
1.2设备急诊科除了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的基本保障同时对于抢救车上的物品和药品也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得完善。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人员比例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员资质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
3.1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4制定急诊工作制度
4.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制定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讨论
当今社会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的管理,抓住了“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快、高、救”上做文章、下功夫、多研究,不断地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有了大步的提高,服务意识有了彻底的转变,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3-0133-04
Training model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ZHANG Yang SHEN S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is work i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work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Currently,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exist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specialized knowledge,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as well as lack of motivation. Thus,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hould focus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specialized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al ability, especially enhance theoretical study o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get more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participate in more advanced courses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in problem solving and precision medicine. Moreover,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receive regular examination. Taken together, the training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engag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knowledge. Appropriate training model will be tracked out and applied in practice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 Emergency department; Training model; Pharmacy services
2002年,我卫生行政部门明确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并逐步设立临床药师制度,标志着医院药学管理模式由供应型转向服务型。目前,我国临床药师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以专科培养为主。临床药师分专业培养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本学科的医学和药学知识[1]。1999年,美国医学科学院在报告中指出急诊科属于医院3个“最有可能发生高错误率和严重后果”的科室之一[2]。由于急诊科特殊的医疗环境,临床药师到该科室开展工作相对滞后。鉴于此,发展急诊科临床药师队伍迫在眉睫,本文结合临床药师在急诊科的实际工作,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目标
临床药师应掌握急诊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参与药物治疗、药学监护等相关专业技术服务,能预防、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或者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协助医师在正确的时机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和准确的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具备与医师、护士及患者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为其提供药学信息咨询及合理用药宣传等工作的支持。
2 目前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不足
2.1 临床知识的培训不足
目前影响我国临床药师队伍发展的最大颈瓶是严重缺乏临床知识。邹添甜等[3]对26名在职临床药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药师认为自己进入临床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国内的临床药师本科所学专业并非临床药学。而即便是所学专业为临床药学的药师,其培养仍是以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和天然药物化学等为主要知识结构的传统模式,而缺乏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系统教育[4]。而在美国,临床药师在经过6年的大学教育后,需再接受2年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药学博士学位,其中,最后一年是在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实习,巩固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博士毕业后,须考取所在州的药师执照,并经过住院药师的培训阶段,才具备担任全日制临床药师的资格[5]。因此,美国的临床药师往往同时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
2.2 药学服务能力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美国,临床药师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以外,还接受与患者交流沟通、药学问诊等药学服务能力的训练,进而具备搜集患者相关信息,帮助医师控制治疗过程、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能力[6]。而能否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的素质是关键。临床药师应主动走入临床,成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并与医生、护士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遇到疑难问题时,虚心与医师、护士进行探讨,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临床药师的服务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如果遇到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那么交流、沟通的技巧在药学服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缺乏精准用药技能的培训
美国在2015年启动的精准医疗计划[7]在全世界范围内为医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将对临床药学的服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临床药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临床药师们需具备全面的医学、药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借助于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及群体药动学等精准药学服务技术为患者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有益的帮助。精准用药,要求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药物、使用正确的剂量[8],因此它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技能,但目前的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往往缺乏精准用药技能的培养。
2.4 缺乏激励机制
临床药师为临床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药学知识服务,但往往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客观上造成了医院对临床药师缺乏重视,没有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绩效建立明确的的考核机制[9]。然而,与常规的调配、发药、审处方等工作相比较,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开展药学服务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往往得不到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药师的积极能动性和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为临床药师制定与工作质量挂钩的激励机制,以此来鼓励他们更好地提供药学服务。
3 急诊科临床药师需培训的内容
3.1职业修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师的职业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临床药师,除了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对患者的高度同情感,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自身修养,始终以提供优秀的药学服务为己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10]。要做好事必须先做好人,培养良好的职业修养至关重要。将职业修养纳入临床药师的培训体系,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临床药师提供职业教育和指导,使其坚定信心、持续进步、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进而适应岗位的需求[11]。
3.2 理论知识学习
熟悉急诊科主要病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z查和临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疾病的预后等,阅读相关的治疗指南,对常见疾病的诊治经过、疾病进程以及药物效应有所掌握。通过理论知识的储备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对急诊科常用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证、常用剂量和给药方法、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给药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和时辰药理学等内容了如指掌。
3.3 实践技能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临床药师在学习了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后,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病例去巩固、实践上述内容。在美国,急诊科临床药师承担着用药重整等多项工作,并在急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参与紧急救治、在患者床旁及时为医师提供药品选择和剂量等信息、配置抢救药物并追踪药敏结果等[5]。临床药师通过跟随医师查房、协助医师制定医嘱等方式参与患者的管理,与医师一起承担临床工作,进一步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熟悉了药物的选择、药学监护的实施等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对药师药学思维的建立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4 沟通与交流
药师进入临床后,必然会与医生、护士及患者交流,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沟通技巧,只有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药学问诊、用药咨询、患者教育等都将成为临床药师需具备的职业技能[12]。沟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临床药师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沟通时机的选择、沟通内容的多少和准确性等均是沟通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内容[13]。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是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需要千锤百炼、日积月累。
4急诊科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4.1 加强临床专业知识、药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
我国医药院校的药学专业所设置的临床课程相对较少,因此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所掌握的临床专业知识较为薄弱。而与其他专科相比较,急诊科不但具备危重急症快速抢救的能力,还具有处理各临床专业急症的能力。鉴于此,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应借鉴全科医学的培养模式,对临床各学科知识都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课程培训,也可以是自主学习,亦或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急诊科临床药师还应熟练掌握各学科的常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及病理诊断、临床诊疗指南、治疗原则和治疗进展等相关知识。
同时,在急诊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需要同时应用针对多种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祛痰平喘药、血管活性药、呼吸兴奋药、解毒药、止血药、质子泵抑制剂等,因此临床药师对各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均应系统掌握。临床药师尤其应重点关注一线药物的使用进展,注意观察一线治疗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当一线药物疗效不好或者不适合使用时可以迅速给医师建议备选的治疗方案。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仅仅通过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很大程度上需要花时间查阅文献及资料从而不断积累,通过实践也会进一步加深对药物作用特点的认识。
另外,对于急诊科临床药师而言,需要熟知急诊科收治患者的特点:(1)患者一般年龄偏高,因而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有所改变[14]。(2)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由于就诊患者以老年居多,通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3)患者通常病情紧急,如果在发病的早期及时进行正确而合理地治疗,将极大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在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特殊人群的生理特征、代谢特点、治疗方案调整等知识的培训,以期在药物治疗中能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个体化用药选择,帮助医师为患者建立最适宜的用药方案。
临床药师培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临床实践技能,参与查房是该培养的关键方式。药学问诊、用药监护、用药安全以及用药教育,是药学查房的重要任务。此外,临床药师还可以通过阅读病程记录、相关检查结果、用药医嘱等手段来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参与病例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真正地协助医师管理患者,进而熟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上述实践活动对药师临床思维的培养、临床思维的建立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2 加强轮转学习、进修和^续教育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满足临床的需要。由于急诊科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各专业相关知识,急诊科临床药师要得到临床的认可,知识面应该以全科为基础,以多个专科为重点。若片面强调某一专科,对专科以外的临床药学知识知之甚少,将不利于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而适当轮转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并结合临床药师个人专长选定诸如感染科、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和ICU等部分专业分别进行实践,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拓宽知识范围。
临床药师的培养不应当仅局限于在本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其参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进修和交流,既可通过直接接触顶级专家,获取先进的理念和最直接的培训,也可以较系统、规范地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临床药学发展动向。
此外,急诊科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同样重要。临床药学专业和急诊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往往会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作为讲者,通过参加上述活动,临床药师能较快了解这一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同时,本院的临床药师团队可定期组织病例讨论、文献阅读报告等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帮助临床药师梳理临床思维,理清治疗思路,便于发现和解决用药问题。
4.3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目前药品说明书和药学参考书中关于特殊人群的用药信息还不是很多,因此医师和药师在治疗过程中时常面临一些困惑。对于急诊科临床药师而言,最常见的问题是高龄、接受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多脏器功能衰竭、孕妇等特殊患者的给药方案的制订,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具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时掌握前沿动态的能力,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对临床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建立根据患者病情寻找主要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4 加强精准用药水平的培养
“精准医学”于2011年在美国首先被提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的演讲提到这个概念后,其迅速成为医学的热点。随着个体化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以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及群体药动学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精准用药服务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所谓精准用药,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药物、使用正确的剂量[8]。比如用于治疗肺栓塞的药品华法林,患者若用药剂量过大会导致凝血障碍,若用药剂量不足会导致疗效不佳而出现血栓,而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快速确定患者的最佳用药剂量,提高用药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临床药师可将患者基因型及相关临床信息代入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建立的模型中,以获取华法林推荐维持剂量,为临床提供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15]。因此,提高临床药师的精准化药学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也是急诊科临床药师培养内容的一部分。
4.5定期考核
为了促进急诊科临床药师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需建立严格的、适宜的考核制度。可定期组织涵盖药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论考核,内容范围可包括药物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给药途径、用药疗程、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特殊人群剂量调整等方面;同时,还应进行用药分析能力和合理化方案设计能力的考核,可由高年资临床药师提供典型病例,组织药师完成临床用药分析、治疗方案评价、合理化方案设计以及用药监护的建议等。
5 小结
急诊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患者病情紧急、多学科交叉[16]。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在实战中不断成长和成熟。急诊科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必须以强化临床实践为基础,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实践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形成科学、成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陆妙. 国外医院临床药学实践模式探讨[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7):141-142.
[2] Kohn LT,Corrigan JM,Donaldson MS,et al. To err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邹添甜,胡嘉妮,周乃彤. 华西医院临床药师工作调研与探讨[J]. 中国药房,2009,20(4): 311-313 .
[4] 刘水冰,杨奇,王东光.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0): 75-78.
[5] 张伶俐,张扬,曾力楠,等. 美国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及定位[J]. 中国药房,2016,27(34): 4753-4756.
[6] 李菌,张幸国. 美国临床药师服务模式的探讨[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2): 94-96.
[7] Collins FS,Varmus H. A new initiative on precision medicine[J]. N Engl J Med,2015,372(9):793-795.
[8] 刘昌孝. 精准药学:从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探讨新药发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16,39(1): 1-17.
[9] 李燕青,李世良,邹尚荣. 中美医院药师工作差异的分析[J]. 抗感染药学,2015,12(1): 6-8.
[10] 胡晋红. 临床药师职业素质培养[J].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3):161-165.
[11] 毕瑞,吴红艳,孙婷,等. 有限理性理论视阈下临床药师及其工作的探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4):2241-2244.
[12] 周鹏,孟菲,李学林,等. 某院临床药师工作标准操作规程和量化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产业,2016, 26: 7-9.
[13] 胡冬梅,赵先,王婧雯,等. 临床药师应具备的沟通技巧探讨[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 59-60.
[14] 陈霜. 急诊病人就诊特点分析及其对护理管理的启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109-110.
急诊科是处理急危重患者的临床一线科室,其接诊患者病情急、病种类别多,治疗和抢救过程复杂等,针对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急诊护理素质。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主要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门、急诊成人、小儿输液组成。每年新进的护理人员较多,为了让新入科的护士适应新的环境,熟练掌握急诊科相关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更好的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我科于2012年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入科的所有护士36名,将其定为观察组,对照组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科的所有护士15名。
1.2方法
1.2.1计划(P)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制定急诊科新护士的培训目标及考核要求。
1.2.1.1培训目标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慎独及敬业精神。①熟悉急诊科工作环境,掌握各种规章制度和各班职责并认真履行。②掌握急诊科输液流程,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急诊分诊流程,院前急救流程,“三无”的处理流程等。③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和急诊专科操作技能。④掌握急诊科常见药物注射方法、常用剂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⑤熟练掌握急诊科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⑥掌握科内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及急救处理。⑦掌握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120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及急诊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⑧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⑨掌握急诊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1.2.1.2培训方法 实施一对一带教,主要由N3级护士负责,其他护士辅助。①示范培训。②小讲课。③自学。
1.2.1.3培训内容 ①通过带教老师传、带、教,和其他护士指导,能独立完成每班工作,提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②通过教学组长和带教老师的讲解,熟练掌握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洗胃机、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快速血糖仪使用。③通过跟随带教老师出诊和老师讲解,掌握急救车上仪器、物品使用;急救患者的处理流程,“三无”患者的处理,掌握院前急救技术,120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管理。④通过护士长、教学组长及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掌握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洗胃术及相关知识、溺水的急救、气道异物阻塞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主动脉夹层的急救处理、各类休克的特点及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及相关知识、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急诊科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急诊常用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急诊相关工作流程。⑤参加科室每月业务学习,三基操作及专科操作培训。
2.1.4培训时间 1年。
2.2实施(D)
2.2.1入科第一天由护士长接待,介绍本科室新护士培训的计划,目标及考核要求;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相关工作流程,安排带教老师。
2.2.2每周由护士长或教学组长讲课,讲课的内容为急诊患者的的分诊,急诊科常见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抢救及病情观察;急诊常用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急诊常见留观患者的病情观察,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120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急诊转运途中的安全管理等,入科第2 w由教学组长培训本科的专科操作。1个月后进行情景模拟的演练培训,设置不同的场景和案例,要求护士反应达到最快[1]。
2.2.3参加每月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及临床病例讨论。
2.2.4自学《基础护理学》和护理部下发的《护理管理手册》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2.2.5要求新护士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新护士在培训期间固定一对一带教,实行跟班制,要求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做到多讲解,多示教,多提问,多鼓励,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3检查(C) N1级护士培训周期为1年,在培训期间,护士长每周晨会提问,每月底进行一次理论及专科操作考核,每季度参加医院组织的季度考核,每年底参加医院的年度考核。并将每次考核的成绩记录在护士个人的手册上。
2.4处理(A) 对于考核合格的新护士进行下一阶段N1级护士的培训,考核不及格者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培训,直至培训合格为止。
2.5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4 讨论
PDCA循环法是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的制约环,在临床年轻护士的培训中我们遵循PDCA循环法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程序,可及时发现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及方法,解决现存或潜在的教学问题。
结果:两组患者在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的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的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两小时内死亡的例数,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急诊救治程序形成有效一体化管理是保障急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模式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0-02
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管理,旨在缩短确定性治疗前的等待时间,提高危及生命和时间依赖性强的各种疾病的救治水平。它改变了独立型、院前急救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常见急诊急救体系存在的因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的三环之间的不协调的格局[1]。为了提高急救质量,2011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管理,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院前急救并院内急救患者共836例,把2011年1-12月资料455例设为对照组,男性236例,女性219例,年龄16-85岁;2010年1-12月资料381例设为实验组,男性196例,女性185例,年龄15-86岁。两组患者除救治程序管理方法不同外,其它如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以往不同阶段两种急救模式病例资料,并统计相关数据做对照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后急救观察指标有出诊到达现场平均时间、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例数、转运成功的例数、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的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两小时内死亡的例数。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压力;护理人员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急诊科护士的救护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年工作在急诊科的护士,由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科室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还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老护士,其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改善护士的身心状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就急诊科护士存在的身心压力的情况,分析如下。
1 压力表现
压力也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护士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知觉所致,多数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等,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 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 压力的来源
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构成急诊科护士工作的压力因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一的执行医嘱开始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1.2护士价值不能体现以及内心期望值与现实不符急诊科护士在医院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在社会人群中被认为是"高级保姆",社会地位较低;这跟护士内心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白衣天使"相差甚。
1.3人际关系方面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自身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及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1.4护理工作的特点急诊科护士以女性为主,同时要扮演护士、母亲、妻子等多种角色。工作的"三班制"打乱了生物钟节律,夜班多,节假日常得不到休息,加之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性波动以及生儿育女、家庭劳动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面对一系列紧张刺激时,常常会冲动,又因职业需要将其抑制,导致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中。
1.5学历文凭与业务能力方面。大多数急诊科护士是中专毕业,她们必须在繁重的工作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文凭继续教育。在业务能力方面,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新设备层出不穷,对护理人员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学历和技能也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的因素之一。
3 应对措施
3.1 实施风险管理:①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②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③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④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⑤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3.2提升服务技能:①人员数量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②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3.3改善服务意识:①快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②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③现代监护观念 包括: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规范服务流程:①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②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③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④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 h通讯通畅。⑤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护理人员要学会洞察自己受到压力后的警报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每周抽出1-2小时独处,尽量不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任何干扰。学会与密切的朋友和知己畅谈你的情绪和感受。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急腹症是急性腹痛疾病的总称[1],它包括外科、内科和妇产科等急腹症。急腹症是急诊科常见疾病之一,它以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为其特征。急诊护士如何及时做出正确的分诊,分诊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抢救是否成功的因素之一[2],因此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分诊方法,才能配合各科医生进行快速诊断治疗。我科根据急腹症的特点,制定出分诊流程:一望、二问、三体查、四分诊,能够提高急诊科急腹症患者的分诊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从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患者1592例,其中外科急腹症926例(其中胆结石246例,胆囊炎208例,急性阑尾炎50例、急性腹膜炎20例、泌尿道结石306例、肠梗阻86例、胃穿孔10例),内科急腹症621例(其中急性胃肠炎409例、急性胰腺炎30例、急性心肌梗死34例、泌尿系感染148例),妇科急腹症45例(其中宫外孕11例、急性盆腔炎29例、不全性流产致大出血5例)。
1.2方法 我科根据急腹症的特点,制定出分诊流程:一望、二问、三体查、四分诊。
一望:用眼睛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以患者的入院方式、神态、面色、表情、行为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患者是躺在转运车上送来的,出现意识不清者表明病情严重;患者有急性痛苦面容,腹肌紧张甚至板状腹,提示疼痛严重可能出现消化道穿孔;患者烦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可能是休克表现;患者出现特有的姿势和(如辗转),提示泌尿系结石腹痛可能。
二问:急腹症的患者询问病史应"简、快、有重点"。"简"体现在了解主诉、现病史要简洁,"快"体现在迅速问道重点,简洁而迅速问出腹痛部位、性质以分诊,如在右下腹需考虑阑尾炎可能,如女性腹痛在下腹需考虑妇科腹痛;根据腹痛特点分析判断再"有重点"询问患者起病时间、腹痛性质(如是隐痛、钝痛、绞痛、阵发性痛、还是胀痛等)、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是否可自行缓解、是否伴有放射痛(急性胆囊结石胆囊炎发作时,可向右肩及右肩胛下角区放射;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可放射至左腰背部;输尿管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向下腹及会放射等)、疼痛部位是否固定等。女性患者应简要询问月经史,是否有排除黄体破裂或异位妊娠。
三查:问诊时可同时进行护理查体。一接诊应马上做好患者的体温、吸呼、脉搏、血压监测,以判断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然后进行腹部查体,重点检查腹肌是否紧张,有无压痛及反跳痛,以了解是否出现急腹症。应用深压手法针对常见部位进行压痛及反跳痛检查,如: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提示急性阑尾炎可能;墨菲氏征阳性,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表现;出现急性腹膜炎时,可有全腹压痛、腹肌肌紧张甚至板状腹等;消化道穿孔时腹痛多在先出现上腹痛并逐渐累及全腹,伴腹膜刺激征阳性。
四分诊:通过"一望、二问、三查体"所得到的初步资料,综合分析,分清病情轻重缓急,初步判断内外科腹痛,然后分诊或优先分诊至相应的专科进行处理或抢救治疗。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分诊1592例急腹症患者,其中外科926例,分诊正确896例(97%);内科621例,分诊正确603例(97%);妇科45例,分诊正确42例(93%)。全部病例确诊依据经B超、X线、CT提供、手术证实及查体确诊,患者均在短期内得以控制症状、诊断明确和及时治疗。
3 讨论
急腹症是急诊科常见疾患之一,正确的预检分诊是急腹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断防止延误抢救时机的关键所在。我科根据急腹症的特点,制定出"一望、二问、三体查、四分诊"的接诊流程能够提高急诊科急腹症患者的分诊准确率。
腹痛患者大多存在心理焦虑情况,作为急诊接诊分诊区护士应掌握急腹症临床表现,熟悉急腹症的病理特点[3],不断深化总结临床经验,培养具备快速、准确各种急腹症的鉴别判断能力,掌握急腹症分诊技巧,认真实施分诊工作,对分诊失误病例及时分析原因,不断提高对急性腹痛疾病的鉴别、分诊能力,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21-02
护生的实习是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过程。急诊科是综合性科室,急、危、重症病人多,抢救仪器复杂,新技术操作较多,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进行教学探索,现将带教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1 带教老师的选择
带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报名、“三基”考试、综合评定来确定带教老师的人选,这样增加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带教质量,提高了护生的临床实习工作学习的能力。
科领导注重从抓好带教老师的素质培养和业务教学能力培养入手,强化急救护理教学意识,规范带教程序、制定教学计划、评价标准,使急诊带教工作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同时规范带教老师的操作技能,加强考核评比,完善护生的反馈机制,优胜劣汰,增强了老师的责任感。
作为带教老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仅要关心护生的学习、思想变化,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格魅力。
2 带教准备工作
2.1 制定带教计划
根据急诊科护理实纲的要求制定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及要求,并制定出实习周目标,以利于实习计划的完成。
2.2 合理安排教学,保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科室选择工作责任心强、职业道德好、业务素质高、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熟练并且善于施教的人员担任带教老师,严格按照实习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带教。
2.3 按时完成周目标
我们将急诊科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如心肺脑复苏、全自动洗胃术、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术,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的使用等,分别安排在周目标中进行讲解及实际操作。
2.4 确定讲课内容
由护士长及带教老师担任主讲人,每周2次,讲解急诊科常见疾病的抢救及护理,如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程序、急性中毒、休克、烧伤、溺水、电击伤、各种外伤的抢救及护理。
3 带教方法
3.1 帮助护生尽快适应工作
急诊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护生初到科室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作为带教老师,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热情耐心地介绍科室环境、抢救设备的放置及所收患者的病种特点,如向其介绍急诊病例可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两类:一是重危病例,如心搏、呼吸骤停、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昏迷、中毒等;二是一般的急诊,如发热、呕吐、腹泻、眩晕、哮喘等,并说明其特点,以提高学生对急诊病种的认识,为尽快适应临床急救工作做好准备。在带教中,采取“教师示范-护生观摩-护生实践”的方式,遇到危重患者抢救时,则鼓励护生多观察、多操作,使其加深印象,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急救中逐步熟练并独立完成。
3.2 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实习计划,固定专人带教护生,根据护生的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在放手不放眼的前提下,指导护生完成各项急救技术操作和急诊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同时将护理程序的运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方法教给护生,这样护生在参与抢救工作中可以学会危重病人观察的重点内容,学会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适应及早发现、及早报告、尽快抢救的要求;也可以使护生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概念,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急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
3.3 组织实习护生业务讲座
在护生进入科室并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约一周时间就开始组织实习生业务讲座。每周1次,主要讲解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程序和原则,常见急症的急救与护理技术,讲解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在讲解的同时,多提问本讲中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启发护生的思考,强化记忆,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施教,逐步提高护生的综合急救能力。
3.4 加强护生的急救意识,培养提高应急能力
急诊护理工作中“急”字尤为突出,时间就是生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重症患者较多时,可让护生跟随老师直接参与抢救,并强化时间概念,加强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指导其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适应及早发现、及时报告、尽快抢救的要求。
3.5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多呈突发性,带教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解,经常组织床旁及晨间提问,让护生带着问题看书,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 教学评价
4.1 及时评价
根据医院临床护理教学实习的目标表,对护生在科室实习期间的态度、急救知识掌握情况、操作的规范性、健康教育能力等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护生,以便及时修正、发现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反映护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选拔优秀的护理人才。
4.2 出科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63例,女48例,年龄23~85岁89例,平均年龄(56.47±13.56)岁,10岁以下7例,院前误诊15例。本组病例主要以昏迷、头痛、头昏、抽搐、晕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呕吐、腹痛等急腹症就诊,也有突发呼吸、循环衰竭就诊。
1.2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涉及多系统并出现相应症状,所有误诊患者均为急诊、留观或住院患者,误诊情况见表1。
1.3诊断方法经院前或我院急诊科一线医生首诊并给以一定救治后病情无好转或进一步加重而请示上级医师,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结合心电图、血气分析、床旁血糖、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作出正确诊断。
2结果
所有误诊患者最终确诊情况如下:急诊科87例,各住院病房23例。在急诊科确诊患者为上级医师查看并结合相应辅助检查明确,尤其双侧气胸致呼吸、心脏骤停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以脑供血不足收入急诊科,1 h后上级医师结合病史特点行头部CT检查明确,出血热患者首诊以多个疾病收入急诊科住院,次日查房根据病史特点、体征及检查结果确诊,其他误诊疾病均因为病史、体查、辅助检查及临床思维等多因素所致;病房确诊患者则为完成一定辅助检查后明确。
3讨论
急诊患者病种广泛、复杂,容易导致误诊[1],尤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且病情危重,很多患者病史不清,体征不明显,或症状与体征不相符,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不吻合等。部分病例根本没有明确诊断的时间,必须立刻对症处理,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控制抽搐、降温、恶性心律失常处理及外伤止血固定等等,表明急诊临床工作的突发性及复杂性等特点。因此,救治过程中很难保证没有误诊出现,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误诊事件发生。急诊误诊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病史不清楚,急诊患者均为急性发病,病情进展快,患者及家属或其他陪同人员对其病史情况常常叙述不清楚,尤其是急性中毒或意识障碍患者,给医生诊断及决策造成极大困难,是导致急诊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以下情况:①有意隐瞒病史,本组1例经肠道携带海洛因中毒患者,反复发生呼吸衰竭及意识障碍,应用纳洛酮等抢救后神志清楚,其拒绝告知携带,后发现腹部膨隆,肠鸣音消失,行影像检查发现肠道节段性异物,术中清理出大量海洛因。②病史叙述不清楚,患者本人因为病情或自身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讲述发病经过,导致临床医生很难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本组1例老年男性,因头昏口服药物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诉自己服错药,急诊科洗胃后发现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头颅CT检查明确为脑出血。③患者本人丧失告知能力,而他人不清楚发病情况,如昏迷患者。以上情况常可能造成误诊,甚至误治。急诊医生遇到上述情况时,在救治患者同时应尽可能详细了解病史并仔细查体,通过全面或有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常能及时发现病变部位,再结合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便能作出诊断[23]。
查体不细或体征隐匿,急诊患者病情严重,医生可能首先不是体格检查,而是紧急对症处理,或是边处理边检查,这是急诊危重患者处理特点,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病情不允许、体征不典型或患者不配合,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亦有因为体格检查不仔细而发生误诊或漏诊现象,本组因为未仔细查体而将腹股沟嵌顿疝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相反,认真查体对诊断及救治极为关键,本组2例突发呼吸心脏骤停的老年患者,确定气管插管位置及深度时疑诊双侧气胸,穿刺证实后及时处理,患者获救。故要求急诊医生必须认真查体,通过体格检查有时可直接作出诊断及决策。
辅助检查不完善,见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危重不宜承受太多搬动及检查或不能开展相应急诊检查,亦可能是临床医生思维主观、片面,先入为主,忽略必要的检查等[4],本组1例左下腹疼痛患者,首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体征先后行血、尿常规及腹部B超检查后诊断仍不明确,上级医师查看后行腹部CT检查,提示腹主动脉瘤破裂;另1例大汗淋漓的中年男性,末梢血糖正常,考虑中暑,后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康复出院。上述情况表明,急诊科需要具备相应急诊检查实施,包括POCT开展,以便及时、有效开展急危重症患者救治[5],但是基层医院部分急诊床旁监测及检查尚未开展,不能及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有效救治,亦不能对病情变化实施动态观察及准确评估。因此,急诊检查的完善是减少误诊发生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医院急诊患者救治能力,同时亦是降低各种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缺乏对留观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及评估,部分急诊患者发病早期症状及体征可不典型,甚至辅助检查亦无明显异常,诊断困难,随着病程延长,临床表现可能较前典型,若对病情及时观察及再次评估,常可尽早明确诊断。
急诊科人力资源缺乏,卫生部规定急诊科医生需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有三年工作经历,但很多医院,尤其基层医院,急诊科医生多为病房医生轮转,在急诊科工作时间短,急诊临床思维及决策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综合评估,导致误诊、漏诊及误治现象发生,并由于对病情不能准确判断而未给予相应处理便将患者实施转运及检查,导致患者死于转运及检查途中。因此,急诊科医师必须是具备一定急诊临床工作经历的医生担当,应该固定在急诊科,并开展循序渐进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救治及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反复医德医风教育,逐步提高思想素质及责任心。
展望,急诊科误诊现象不可能杜绝,但可降低,探索急诊患者发生误诊的原因及高危环节,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各种制度及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展开防范,不但可以提高急诊正确诊断率,还可不断提升急诊临床医生综合素质及救治能力。为尽可能降低急诊误诊、漏诊及误治发生,必须加强急诊科综合能力建设,建立急诊临床基地急诊科病房以及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并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
表1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误诊情况(例)
症状例数误诊疾病确诊疾病昏迷8脑梗死低血糖昏迷头痛1高血压病蛛网膜下腔出血1脑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头昏3脑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抽搐2脑炎脑挫裂伤眩晕5梅尼埃病小脑梗死晕厥11脑血管意外阿斯综合征创伤18胸部软组织伤肋骨骨折咳嗽5肺结核肺炎出汗7中暑心肌梗死呕吐2急性胃炎肾综合征出血热5急性胃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3药物中毒脑出血1先天性心脏病亚硝酸盐中毒1食物中毒急性喉炎1重症肺炎海洛因中毒呼吸心脏骤停1心脏性猝死颈椎骨折并颈髓损伤2心脏性猝死双侧自发性气胸1外伤性脾破裂左侧肾脏破裂1肝脾破裂心脏破裂腹痛3急性胃炎肠梗阻5急性胃炎心肌梗死6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5胆囊炎右下肺炎1卵巢囊肿蒂扭转腹主动脉瘤破裂4腹部软组织伤肠穿孔5胆囊炎肠穿孔3急性阑尾炎腹股沟嵌顿疝参考文献
[1]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79.
[2]孟庆义.论急诊误诊误治问题.中国急救医学,2010,30(9):772775.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47-01
急诊科是说明医院综合水平的标准和抢救场所,由于情况紧急,症状严重,病种多样,情况多样,意外多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急诊科向来是大型综合性医院风险较高的科室。根据统计,综合性医院发生在急诊科的医疗纠纷比例高达整体10%~30%。所谓医疗纠纷,指的是医患双方对诊断治疗、护理情况等不能达成一致,以至向医院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讼的医疗方面的争议事件[1]。病人多、环境噪杂,病情紧急、病种复杂,陪同人员及患者情绪焦躁,心情沉重,对各种意外都极其敏感,这些原因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和投诉。因此,认真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及讨论有效的对策,对医院建设和完善医疗服务和提高护理质量都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对某医院急诊科30例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防范对策。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30例医疗纠纷中,涉及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60.7±10.4)岁;疾病类别:心血管系统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内分泌代谢疾病3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创伤2例,泌尿系统疾病4例,病因不明或其他3例;涉及纠纷的医生,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5.4岁。
1.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医疗纠纷患者资料、调查患方对医疗过程中的不满、医方的意见,分析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
2 结果
3 0例医疗纠纷中主要原因中前5位分别是急诊科医生急救技术不熟练或因知识不足造成漏诊、误诊;医务人员医生有章不循;患方医疗知识欠缺或病情特殊等患方原因;沟通不充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这五种原因所占比例高达94.4%
表1 30例医疗纠纷原因构成
3 讨论
3.1 发生急诊科医疗纠纷主要原因
3.1.1 生急救技术不熟练或因知识不足造成漏诊、误诊
急诊科患者常因紧急状况来就诊,具有病情多危急、且预见性低、病种广泛、情况复杂等特点。而急诊科的医师绝大多数不能固定,多是由其他各临床科室抽调而来,且存在一定数量的医师没有经过急诊专科培训,综合医学知识不足,抢救技能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合格,导致发生误诊、漏诊现象。这是引起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中有10例医患纠纷是由于此原因造成,所占比例高达33.3%。
3.1.2 医务人员医生有章不循
急诊患者的救治关键在于 “快”,有时不可以按照常规门诊的处理方式来处理急诊患者。但在急诊救治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应该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常见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包括病历记录不全面,病例修改,未严格落实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等等。本组有6例患者由于对医生违反规章制度不满造成医疗纠纷,占总数的20%。
3.1.3 患方医疗知识欠缺或病情特殊等患方原因
有些医疗纠纷错处在于患者或患者家属。患方往往对救治期望过高,且因其医学知识严重缺乏,通常指用自己的常识判断,常具有片面性,局限性。对于突发的危急情况认识不够,预见性差,接受度低,在这种情况下,若医生在达不到患方的要求时,患方常常情绪激动,这极易引起医疗纠纷。还有些个例,家属拒绝尸体解剖,造成无法明确死亡原因,家属因此对医生不满,引起纠纷。还有的患者认知有误,认为医生就是要收红包才会认真看病,抱着这种对医生厌恶的负面情绪前来就诊,给医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和精神压力,导致医生不能正常诊断和医治。本组有5例患者由于患方原因造成医疗纠纷,占总数的16.7%。本组有4例患者由于沟通不充分造成医疗纠纷,占总数的13.3%。
3.1.4 沟通不充分
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医生与护士有效沟通不足。护士在对患者病情并未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随意与患者谈论病情,病情出现变化而未及时与医生沟通,且无法预见与患者发生纠纷的可能。另外,有些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护理记录与病情发展不一致,出现纠纷后医护的说法不一致等等都会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第二,医生对患者及患者及患者家属解释不够耐心,不详尽,过度使用专业术语,使患方不能充分了解病情,又时也会忽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情感,没有及时告知患者检查、治疗方案存在的医疗风险。有些医生甚至对患方报喜不报忧,这及易导致在患者病情恶化时,家属难以接受。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医生并非引起医疗技术最差而是由于其沟通技巧最差[2]。
3.1.5 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
医务人员常因责任感不强,工作不认真,不细致,导致观察病情不详细,或由于一时疏忽导致某种药物或仪器准备不足,影响抢救,导致患方不满。有些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佳,态度生硬;对患者的咨询,不能做到耐心解释,甚至以对方不懂医疗知识为由训斥患方,引起纠纷。
3.2 防范对策
3.2.1 强化急诊的岗前培训以及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急诊医生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应对急诊人员统一培训。除了强化急诊科医生岗前培训外,还应抽调各科医生组成固定的急诊科医生,这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专业水平整体提高才可减少因知识不足造成漏诊、误诊,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其次,要经常性的学习急诊规章制度、并进行法律法规培训,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与病人沟通。
3.2.2 落实各项医疗制度
急诊科因患者常常病情紧急,往往有医生不大重视病情记录,致使自己确实采取过的救治行为因没有文字凭证而导致医疗纠纷后败诉。此外,处方,化验单等单据的书写应详尽准确,采取多人核对的方式减少错误率,减少因此类错误引起的医疗纠纷。要将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在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治疗措施。
3.2.3 制定应对医疗纠纷的预案
医院应配以专人解决医疗纠纷问题及防范措施的落实。应深挖可能存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当出现纠纷时,应首先与患者做好充分沟通,达成谅解,尽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不能化解,则要彻底调查产生纠纷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案。要以法律和事实为基础,维护患者,同时也要维护急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3.2.4 重视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
这不仅仅要求医务人员及时详尽的将病人病情解释给患方,同时要考虑到患方的地域差异,文化水平,以求得到患者及家属最大程度的理解。其次要学会应对各种不同的病人,始终保持冷静,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平和的口吻接待每一位病人。
总之,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是所有医院面对的挑战。从30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急诊科应从强化急诊科的岗前培训以及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医疗制度以及制定应对医疗纠纷的预案等方面做好防范医疗纠纷的工作。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应从建立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