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本质

中医学的本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的本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学的本质

篇1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51-03

1 证本质研究的现状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多年来一直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突破口。人们普遍认为,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其中证本质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者瞩目的专题,也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揭示了证本质,便可对证进行客观的解释和度量,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全面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证本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标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虽然我国在中医证的本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我们并没有揭示证的本质,主要表现在:证候实质研究的传统目标是追求研究指标的高特异性,而其研究结果的特点却恰恰是弱特异性;动物模型研究的局限性;研究思路的片面性等。

2 蛋白质组学简介

蛋白质组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m等于1994年提出的。蛋白质组学(protcomics)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揭示生物学行为,以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分为表达蛋白质组学(Expression Proteomics),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Cell-Map Proteomics)和功能蛋白质组学(Functional proteumics)。生物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复杂的基因间和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内的活动和环境的影响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蛋白质组作为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动态变化着的整,体,各个蛋白质之间并非杂乱无章或者相互孤立,而是通过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有序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多个子系统,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从基因水平向蛋白质水平的深化,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和新的任务。蛋白质组学的建立为研究蛋白质水平的生命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提供了新型有效的研究手段。

3 蛋白质组学应用于证本质研究的可行性

3.1 认知上的可行性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机体整体功能的失调,证候是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的概括,是机体内因和环境外因综合作用的机体反应状态,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证候有着明显的整体性。蛋白质组学不仅研究蛋白质的构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阐明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构象功能的表现。它不是单纯从蛋白的个体进行研究,而是从人体的整个蛋白质,即在蛋白质组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因此。蛋白质组学是证本质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蛋白质组学对蛋白质研究的整体观念同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整体性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采用对整个细胞甚至整个组织的全套蛋白质的蛋白组学研究方法,对证候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现代医学也认为疾病的发生大多数是多种病因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整体功能紊乱的过程,在生命大系统中,如果仅用单因素分析思路来研究多因素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往往陷入网络式联系中,难以理出头绪来。因此中医证候理论研究作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突破口是理所当然的,而蛋白质组学也是从整体水平上反映了疾病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认识方法相似相通。

3.2 技术上的可行性 Patricko Fanell等于1975年建立了双向电泳技术,可同时分离数千种蛋白质。目前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有:①激光捕获切割技术(LCM):该技术减少了由于样本成分复杂而造成的干扰或个体差异,提高了样本的均一性;②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该方法通过选择性吸附的途径大大降低了样品中蛋白质的复杂性,而同时又保持对多样品、多蛋白的同时分析,从而把每个蛋白放在一个具有相互参照的背景里;③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DIGE):该方法因为采用荧光染料,灵敏度高,故所需样品量非常少,而且一张胶可同时分析3个样品,省去了不同胶之间的匹配问题,减少了工作量,不仅重复性显著提高,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通量;④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把数以万计的蛋白质高密度排列在固相支持物表面,通过探针蛋白特异性的捕捉样品中的靶蛋白,洗去未结合的其他蛋白质,经相应的检测系统即可对靶蛋白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这种技术可以快速、高效、高通量的分析蛋白质组,并能鉴定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此技术可以将一个细胞或组织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的蛋白质图谱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蛋白质,鉴定疾病过程中的标志物,也可通过对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蛋白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疾病不同时期的蛋白质标志物,为临床诊断提供量化指标。同时,随着计量化学、统计物理学、信息学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家Amos Bai,roch和Appel发展了一种蛋白质专业分析系统,该系统将Geneva 2D gel数据库与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联网,帮助研究者从蛋白质序列预测其功能。分析化学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为蛋白组学应用于证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3.3 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的优势 首先,证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只能用系统的语言来表达。蛋白组学应用于系统的证的研究,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或建立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对各个症状、证进行蛋白质组分分析,明确各种病不同证之间的蛋白质组分的异同,在此分析还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其共性与个性。因而,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是用一种特殊系统语言对证的实质进行表达。

其次,将蛋白质组学引人证实质研究更符合证研究自身的特点。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种

“功能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它的物质性所致。因而,对作为功能的物质载体一蛋白质进行整体性研究,可以跨越了单纯实体结构研究或功能模拟研究证实质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表现可表现出一过性或阶段性或持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符合证功能的活动性、过程性特点。将蛋白组学引人证实质研究,更有利于动态地揭示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时期的变动性,更符合证研究自身的特点。

再次,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有利促进中医证型实验学的发育。将蛋白质组学引入证实质研究,可从功能表现的具体形式寻找其物质根源-蛋白质组分,然后针对需要模拟的功能形态进行基因-蛋白质的干预。这样能确保功能模拟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提高中医证型的实验室研究水平,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无疑是巨大的促进。

4 证实质研究的思路与途径

4.1 证的物质基础应是一组相关物质而非单一特异性物质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要研究证的本质,首先对证要有真正深入的理解。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的发生发展之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群。所以,证本质的研究归根结底也是探寻证物质基础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证先后提出了十几种定义,但仍对其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如果我们暂不考虑证的定义,只从中医临床辨证的方法就可以看出,证实际上是外在疾病征象的某种排列组合,是症状和体征的集合,有集合论“群”的特征。再者,中医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脏器,包含着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多个系统的功能。例如。肾虚证就可能涉及到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现代医学也认为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有结构改变就会有其功能表现,有功能改变就必有其结构基础。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构想:呈现某证患者的机体内必然有引发该证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物质基础,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的这些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了中医的各种证候。因而,证候物质基础不会集中在某一脏器,也就更不会是单一的特异性物质。

4.2 方证结合 以方测证以方验证是研究证本质的有效途径中医是以方治证,尽管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哲理性强,但在临床诊断上,无论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后的治疗都要落实到相应的方剂上去。

据此可以设想,中医的每一个证候最终都有相应的方剂可以给予治疗,如果该证候没有相应的治疗方剂,则该证候的命名和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研究证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精确选方用药,不应存在只有名称而无相应治疗方剂的证候。如果此论可立,那么就可将某一方剂在治疗相应证候的患者或动物模型时所调节与纠正的那些物质视为该证候的物质基础。因为正是该方剂在机体内发挥其药理作用的过程中调节与纠正了这些物质后,才使该证候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因此,方证结合、以方测证、以方验证是研究证本质的有效途径。

4.3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适用的技术手段 由于方剂一般由多味中药组成,其组分复杂,又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整体性药理机制,对机体各个组织脏器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因此,方剂进人体内调节与纠正的物质应存在于机体各个组织脏器中。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出现,使寻找这些物质有了可能。只要比较某方剂在治疗相应证候前后机体各组织脏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图谱,找出发生变化的那些物质,便可视其为该证候的物质基础。

篇3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篇4

一、挖掘数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专业课中运用的数学知识应该具体化.例如,关于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教学,对于机电专业应联系正弦交流电的波形图和机械振动波形图,重点学习五点法作图和正弦型函数的性质,特别要突出中职数学教学中本来不是重点的单调性.在不影响数学学习理论严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专业课教材中选取一些具体实例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数学课与专业课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补充讲解三维坐标系时,可以结合车床、铣床的结构图来讲解.另外,在教学手段上用专业课模型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几何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机械制图中的模型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了基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次序

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开课时间,努力调整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次序,使之尽最大可能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先用的先教,后用的后教,不必过分看重所谓的必修和选修的次序.因此,我们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数学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切实安排好数学课的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例如,一般学校机电专业的专业课次序:机械制图——电工学——数控,那么在安排数学教学时可先教立体几何的相关部分,再教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接着教解析几何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其他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学习的运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为机电专业课服务的目标.

三、灵活对数学教材进行处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教学取材,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实际需要,把二者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接,为专业课教学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因此,我们教师不能死搬硬套教材的知识点灌给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专业课开展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选取有益于专业课提升的知识点,灵活对数学教材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模具类专业.数控类专业,学习“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这对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又如,对于电工电子专业、机电专业,应将“三角函数”、“复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三角函数内容中,正弦函数的图像,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讲简谐振动时,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中电流y与时间x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这样才能做到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再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基础.

四、注重数学教学对专业的应用

篇5

中学政治课是中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中学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他人的教学经验的总结。作者在此就新形势下,思品课教法的转变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教学中放下“圣人”的,架子,拼弃“师道尊严”,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教学中来,真诚坦率的亲近学生,交流感情,事事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如今的社会更注重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技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概念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课前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二、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学政治教材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的。内容精炼,知识新 ,贴进现实生活,特别在形式上,力求直观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本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

政治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3、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

在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这一类尚未深层次的接触社会政治的这一群体,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

4、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对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非常深刻,知识面扩大,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能问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34-02

从近些年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当前,高中政治教育和各高中课程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一个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课题和新课题。

1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当前,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教育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1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时期,高中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为高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因此,人本主义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将直接影响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的落实。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的过程。在对此过程的人本主义中,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要通过人本主义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通过授课质量的提升,实现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要注重征求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意见,尊重广大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成才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其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促进学生质量、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指引高中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合理科学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将会全方位收集和处理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促进高中办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飞跃,给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1.2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有利于高中教育管理的日趋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高中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高中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逐步加大。在高中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一些社会机构对高中政治教育已经广泛受到决策者和广大学生及全社会的关注,人本主义教育体系密切联系着高中未来的发展,影响着整个高中政治教育的运转。通过人本主义,高中要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对高中发展的期望。从高中内部发展来看,高中政治教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能使高中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及时发现并解决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

虽然当前有一些学者在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一些高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高中政治教学机制不健全,人本主义教育不完善等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2.1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2.2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功能上来看,人本主义体系是为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人本主义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2.3存在过分看重设施条件建设而忽视学生培养质量的倾向

在当前一些教育体系的设计中,由于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人本主义教学体系相关组织者既是组织中的裁判员,也是组织中的运动员。这一身份,导致人本主义教育过程中假象层出不穷。在人本主义教育内容的设定上,更容易看到的是高中的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条件等外在的条件建设,而对高中在教育教学条件上的软实力没有充分的考量和人本主义,造成政治教学导向的日趋“物质化”。

3 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3.1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质量相关的人本主义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政治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3.2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

在高中政治教学体系的指标设计上,要进一步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标准和目标导向。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指标体系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该从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个大的维度着手,系统设计高中政治教学体系标准。在宏观层面的指标设计上,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的定位来看,要注重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找准学校的发展定位。内部层面的指标设计上,抓好高中的政治教学特色,确立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根据政治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建设标准、教学课程建设标准、学生社会实习标准、教师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标准、学生就业能力标准,最后形成系统的学生成才标准,达到国家社会需求的标准。

3.3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信息系统,形成动态的信息高中政治教学反馈机制

“人本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高中政治教学。探索构建与高中人才培养相符合的高中教育质量人本主义体系,就要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高中人本主义教育之中来。要以高中自身为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吸收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吸收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的人本主义意见,建立高中政治教学信息系统,对高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监控,并采集相关信息,形成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社会、家庭、用人单位的对学生培养质量、高中教育质量的人本主义的良性循环。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本主义教育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应该树立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保持崇高的使命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人本主义路径,成为高中的内涵发展“牵引机”、高中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06).

[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

篇7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修改,实际上突破了将文本视为权威的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1.改正标点

如《松鼠金龟子》。

师: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段文字,都有标点符号用得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来改正。

评析:某些文本受当时语言习惯等影响,存有一些错误或不合理处。学生进行文本改正,既巩固标点等知识,又梳理文意;而这种课堂实践,会启发学生理性认识文本、质疑文本。

2.修格

如《浪之歌》。

生一:“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中的“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协调。

生二:我也有同感,“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造成的。大家改一改。

评析:教师勇敢面对学生的质疑,让其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来修整文本风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已暗示学生不可忽视文本的不合理处,要敢于大胆质疑。

3.改变文体

如《谈生命》。

师:把一些标点符号变一变,然后用诗歌的形式把句子重新组合了。

评析:改变文体是让学生从新角度认识、理解文本;它是一种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对文本“指指点点”时,教师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 探究形式的意味指向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文本内容,还可以关注文本形式,并从探究其意味指向出发,启发学生质疑。

1.“删”词、段

如《散步》。

师:这些句子具有相同的特点,句中有的词语可以删掉?请你研究一下。

生:所有的“我的”都可以删掉。

(投影展示删掉之后的句子;指导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

师:真的可以删掉吗?

评析:教师以《散步》初版作为删改的“底稿”,是有意保留文本瑕疵,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师假“删”句子,是在深入挖掘文本的价值,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2.“增”句

如《松鼠》,为了让文章显得更加眉清目秀,让学生在2、3、4、5段的末尾各创造一个句子,要求:①这个句子要对全段进行概括性说明;②分别用上“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③要和前文自然衔接”(投影)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在“增”句的课堂实践中,揣摩文意,训练写作。教师采用“增”“删”等教学手段,必然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一直以来的“教教材”,即教师也在质疑。

三、 反思主题、观点和素材特点

1.多元解读主题

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珍珠鸟》。

师:作者说是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真的只有信赖吗?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不”去深入思考作者创造美好境界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生:从这三个“不”,我看出来作者对鸟儿首先是尊重……不去刻意地管理它就是一种真正的尊重。

生:这个故事我觉得老掉牙,不外乎就是一个征服的故事――人征服动物……

评析:通过质疑,学生不单能收获某篇文本的具体认识,还能树立多元解读的思想。

2.与观点“争鸣”

“争鸣”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争鸣”时,教师有意“边缘化”,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就能锻炼其分析、思考能力。如《敬畏自然》。

师:那么,现在我们要反思作者的观点,看看是否能够和作者“争鸣”呢?……请看:周国平《我们都是幸存者》(节选)、何祚麻《驳“人要敬畏大自然”》。(投影:严春友:敬畏自然;周国平:顺应自然;何祚麻:征服自然。)同学们,请问,你们更赞成谁的观点?

评析:“争鸣”先要“共鸣”,即让学生把握住文本观点。教师以资料助推等方式整合相异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发言,是在带领其朝着质疑的方向前进。

3.研读素材特点

教师拨正学生的思考角度,研读素材特点,也能培养质疑精神。 如《背影》。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父亲的爱。

师:请你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是什么样的爱。

生:伟大的爱。

师:“伟大”太抽象也太笼统。

生:无私的爱。

师:比“伟大”好,但还是比较空。再加油!表达出此时、此地、此境的爱的特点。

生:表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无微不至”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但此刻,描写的是买橘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啊,他对谁无微不至呢?

孩子,不着急。请你读这段文字。勇敢点儿。这段文字,是写父亲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吗?

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这样的身材,这样的穿着,这样的动作,父亲是怎样去爱啊?是无微不至地去爱吗?

生:是努力地去爱。

师:努力!真好!但是,情感色彩还不够。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尽全力。

评析:教师表面上是在“责难”学生,但实际却是对学生的“应试”思维拨乱反正。拒绝学生泛泛而谈,让他们带着质疑走出课堂,这就是语文应具有的人文色彩。

四、 反思文本插图的合理性

插图是基于审美、注释等目的而被录入教材的,同文本结合十分紧密。但某些插图并不契合文本内容,这个矛盾就可以作为质疑点。

如《天净沙・秋思》,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然后仔细观察教材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

篇8

关键词:德育;“以学生为本”;“以学情为本”;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形式与内容分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目的,在教学方式上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由传统“演员——观众”型转变为“导演——演员”型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时,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事例,有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演示,演示方式可以是小品、演讲、相声等形式。按理说,教学内容是教学形式基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应为教学内容服务,但有时教学形式只是流于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以小组讨论为例,有时因为教师设计问题没有梯度和层次,本来没有必要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但却为了要讨论形式而讨论,结果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反而让人觉得画蛇添足。或者,虽然值得讨论问题让学生讨论了,但,该让学生说得教师代替说了,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造成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相分离,也使教学做相分离。

2、教学做分离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依据上述意见,在具体教学中要遵从:事情怎样做,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三者合一而不能分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重要性。[1]学生通过学习,应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想要做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就要学习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教师就应按照这样方法去教学生,教师想要教明白,就要自己懂得如何做,教和学都围绕如何做这一核心进行,这样才能教明白,学生学明白,进而做好。但目前教授这门课老师很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因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点和现状了解,故在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针对性和时效性。

3、德育课与专业分离

德育教师由因对专业了解不充分,在教学中会出现以课本为本现象。还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如果你对学生专业不了解,比如讲第三课“发展要从所学专业”时,本需要教师选取活贴近学生实际案例,但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就只能选用书上现有事例,可是书上事例大多不贴近学生生活,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故在授课时,学生不会积极响应老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侃侃而谈,学生则成为课堂背景;反之,如果你了解和熟悉学生以及专业情况,就可以列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具有生命力。

二.原因分析

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分离是由于教学做分离,教学做分离是由于德育课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分离。那么是什么导致德育课教学与学生专业相分离呢?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策略没有以教学对象为中心,如果要适应教学对象,就要全面了解教学对象特点,了解教学对象就要做好学情分析,坚持“以学情为本”原则。“以学情为本”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学设计前,对教师所教学生进行学情分析[2]。

德育教育对象是学生,中职德育教育对象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一部分,有其自己特点: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自制力较差等问题。如果教学设计不能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那么政治课对于他们来说便成为枯燥乏味之课。

三.坚持“以学情为本”原则

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本”,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学不是教学,而只是教,教师教学生知识,而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互动和生生互动。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我们就要坚持“以学情为本”原则:

篇9

Han Peng

(Duck Creek Middle School, Zibo, Zunyi City, Guizhou Province, Zunyi, Guizhou 563108, China)

【Abstract】This circle geometry was originally familiar to us in our daily life. It could even be said to be a common pattern. Students should have some perceptual knowledge. Although they are commonplace, they are used to study in mathematics because Its perfection and complexity of nature, many students will still feel difficult to lear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symmetry of the circle, put forward a teaching design for peer encouragement.

【Key words】Center of circle; Arc; Central angle; Chord

初中?笛е械脑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圆这一部分又常常是初中各种考试中的难点,经常都得分率不是很高,学生不容易掌握,本文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圆的基本性质的复习,供同行参考,与同行共勉。

1 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2 确定圆的条件

由下列条件之一,可确定一个圆。

(1)已知圆心和半径;

(2)已知直径的位置和长度;

(3)已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

3 圆的基本性质

(1)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

(2)圆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都是它的对称轴,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3)在同圆中,直径是最大的弦。

(4)在同圆或等圆中,弧(指劣孤)、圆心角、弦、弦心距之闻有下列关系:

i)如果弧相等,那末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并且弦心距也相等.如果两条孤不相等,那末大弧所对的圆心角较大,所对的弦较大,并且大弧所对的弦心距较小。

ii)如果弦相等.那末所对的圆心角相等, 弦心距相等,并且所对的弧相等.如果弦不等,那末大弦所对的圆心角较大,大弦的弦心距较小,并且大弦所对的弧较大。

(5)弦、弧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垂径定理)

i)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ii)过弦(不包括直径)的中点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例题1(弦长的计算) 已知;ΔABC中,∠C=90°,AC=6cm,BC=8cm,以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画弧交斜边AB于D。求;月AD的长。

分析 AD是C的弦,作斜边AB的高CE,利用垂径定理。

答: 长为7.2cm。

例题2(弦、孤、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如图2,已知:P是O内的一点,AB、CD是过P点的弦,∠APO=∠CPO。

分析 作弦心距,利用弦、弧、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证明:分别作OEAB,OFCD,E, F为垂足。

附注 在有关弦的问题中,常添弦心距作辅助线.这样既能直接应用圆的基本性质,又能组成直角三角形或矩形,便于与与直线形性质相联系.以上两例都表明了弦心距的这一作用,有时弦公距还是一个有关三角形的中位线。

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简单归纳性地提一下:

4 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圳d?r(r――圆的半径,d――直线到圆心的距离)

(2)点在圆上?圳d=r

(3)点在圆外?圳d>r

4.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相交?圳d?r(有两个公共点),(r――圆的半径,d――直线到圆心的距离)

(2)直线和圆相切?圳d=r(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圆相离?圳d>r(无公共点)。

4.3 圆的切线

(1)定义 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做切点。

(2)性质

i)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ii)过切点(或圆心)并和切线垂直的直线必定过圆心(或切点)。

iii)从圆外一点向圆引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并且这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篇10

2职业导向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它正在日益同国际接轨,实现全球化的经济时代,这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高要求也在渗透各个领域,它不仅要求提升相对应的专业领域的专业素质,更是要求提高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在这形势下,将多元化的教育机制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我国的经济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劳动力供大于求,很多适龄劳动力无法及时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二是许多企业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导向教育,新形势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方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他要求职业教育将就业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到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的转变。而想要将教育和就业接轨,校企合作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它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时使得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模式所提倡的是“产教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它使得职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具体化,也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就业导向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3生本教学和职业导向的统一在中职教育中的丰富意义

(1)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校企合作实行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删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适应当前经济特点与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的课程。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强化了专业课实操技能要求,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以职业导向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等进行精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由于和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重新认识自我价值,进而引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接下来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来构建知识,而教师作为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和促进,不再是枯燥地传授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时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帮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合作、相互质疑、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的合作技巧、知识、情感、思维和技能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两条线并进,让师生共同并肩作战,面对各种企业技术难题,这种局势容易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极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的兴趣。第一,深入企业一线的学生从心理上极其信任教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容易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开阔了视野,对专业可以有全新的认识;第二,如果学生提出的创意被企业采纳,参与了相应难题破解等工作时,无论成功与否,他将和教师共同经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考验,这样能使学生更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2)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课堂或实训,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一个组中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他们在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时必然要经过讨论、互相帮助的过程,只有互为老师、取长补短,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追求质量与速度的情况下,组员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外,还要协助其他组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教师在给出任务时,可以要求轮流担任小组长或竞争担任小组长,让不同学生担任不同阶段的小组长,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展现其思维能力,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都得以交流,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集所有人的智慧完成一个任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更早地让学生认识社会,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能提升学生自信与适应能力。以职业为导向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目的是如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具体的企业任务。教学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轻松自然;学习目标明确,交流广泛,氛围轻松,自行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除了收获知识外还能认识自我价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与工作的平台,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下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更容易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接轨。同时,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定向培养,职业规划等,让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潜能、兴趣爱好、人生规划有更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4)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捷径。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普通学校,要求教师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因此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势在必行,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到企业,边学习,边实践、边调研,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当前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带到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将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更具体地引领学生学习新东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足够的能力迅速适应企业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效应。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也能提升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亦迫切需要稳定的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是培养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的摇篮,除了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生本教学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这要求教师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技术实践知识,巧妙地设计出有代表性的实践问题,让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引导与完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篇11

三、英文绘本教材的选择在市场上英文绘本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的绘本教材往往有着精美的图画以及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正是喜欢看图听故事的年龄,因此选择优秀的英文绘本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师在选择英文绘本时需要注意绘本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想要挑选出优秀的英文绘本成为英语课堂中有效的辅助教材,教师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书店、图书馆等)搜集优秀的英文绘本,并且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形式(如幻灯片、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的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2]。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需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来辨别其中的优劣,从大量的资料中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对英文绘本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出一个专门的英文绘本资料库。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选择英文绘本时必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下所述:(一)绘本内容的选择在英文绘本阅读教学中,关于如何选择良好的图画作品作为其主要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绘本内容中对于图画作品的选择需要基于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出发进行选择。教师在选择英文绘本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不能模拟学龄儿童的教育方法,应当要选择那些短小精悍、重复性强且语言精练的英文图画作品来作为英文绘本的选择标准,以此为标准选择出来的英文绘本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篇1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04-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传统教学的“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以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上,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笔者在政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贯穿于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简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因此,学习即是“理解”,需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学习即是学生“潜能的发挥”;学习即是“形成”;学习即是“价值”的体现,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对学习动机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源于需要,当需要上升为意向,成为愿望并激励着人们活动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如何帮助学生使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的一项任务。通过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生签订契约、利用社区资源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中政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没有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的灌输和说教,难以帮助高中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改变这种状况,可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一)构建以人为本、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政治教师可建立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表达交流、质疑启思、教师点播、总结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导学案中设计“探索思考,主动质疑”这一板块,学生可写上对课本知识无法自主解决的疑问、对生活和热点的相关思考。这样设计体现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的理念,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动机。例如,“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导学案中有学生写道:坊间热议的荔枝狗肉节是传统习俗还是落后文化呢?这样的问题源于学生对生活和教材的思考,老师利用这样的学生资源,积极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热情高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掌握了相关知识。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学生个人需求及个人情感,针对学生关于荔枝狗肉节的讨论意犹未尽,笔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了“深度思考:荔枝狗肉节之我见”政治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此事件,在此过程学生思想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观点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归纳、总结和升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开放互动使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和行为观。

(二)教学设计,学生第一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被充分展现。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中大奖后的人的生活”,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社会,学生对金钱的看法更加全面,从而使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宗旨。

2.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发现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其次,让时事热点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的5分(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4页)钟时事频道、热评时事、小论文比赛等活动,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以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再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最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工厂、农村、银行、农贸市场等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高中生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古民居保护情况调查”、“超市商品价格对比”等研究性课题,这些做法把理论观点寓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展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应具备使用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向学生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便需要时学生及时求得帮助。再次,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从网上推选一些学习、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让他们来解答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扩展其思维方式,改进其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其意义学习。最后,采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知识讲解的微视频或课件,学生可以对没理解的部分反复学习,充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三)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全人教育,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义精神启发我们将合作学习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全人教育等方面。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觉得更好。

1.采取同伴教学与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比如在“替代商品、互补商品”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今天我吃了不卫生的食品,不得不吃药,食品与药是什么关系?笔者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这时有学生说:“药不能当饭吃,所以它们不是互为替代商品。”这时又有学生反问:“你每餐吃饭都必须吃药吗?它们会是互补商品吗?”学生大笑,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篇1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72—01

生本课堂主张问题导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中的学习,都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质疑,思考解疑。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预习导学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中都极为关键。通过实践和探究,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有疑而问”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如,在教学《丑石》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然后出示丑石的图片,让学生一边尽情观看,一边评价“真丑”。观察完图片后,让学生结合预习质疑,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讨论和交流汇报等形式释疑。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将学生置于依“问题”而创设的环境中,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质疑欲。

二、方法辐射,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质疑,自主提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的冲突点,最终形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借助课后金钥匙,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1.教给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一般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来提问。

2.引导学生寻找质疑的途径。可以质疑课题、课文内容、关键词句、插图、关键标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学生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发质疑。

3.依托课后习题,学会疑中找疑。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将那些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罗列出来,向教师请教,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托课后习题找出其他的问题。

三、巧抓时机,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1.课前引发型质疑。课前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如,在学习《一双手》时,教师课前质疑: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这是谁的手?这双手做了什么?

2. 课中深度型质疑。课中深度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度探究,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如,学完《一双手》后,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双粗大、坚硬的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质疑:这双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样就可以达到直击本文学习重点的目的。

3. 课后综合性质疑。课后综合性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如,学完《丑石》一文后,学生质疑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材料安排,笔者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了解到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及好处,使学生明白欲扬先抑可以使文章的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能使赞美的事物更加突出,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激励评价,树立学生“大疑则大进”的信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