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实施

劳动教育的实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教育的实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实施

篇1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篇2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篇3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勤于著述,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马卡连柯的劳动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儿童劳动教育有所启示。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篇4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篇5

在许多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新学期到来时,我们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制订了许多管理细则,其中对学生仪表有一条要求:不准穿拖鞋进课堂。初一年级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进入中学后,对执行这一要求并不容易。有一名同学屡屡“犯规”,一次班主任见他又穿拖鞋,就问他为什么总改不过来呢?他说:“我习惯了,况且我们原先学校的教师都是经常穿拖鞋进教室。”他把原先的教师搬来做挡箭牌,班主任没有生气,而是说,“在我们学校,如果你什么时候看见老师穿拖鞋进教室,你也可以。”这个学生自然是没有机会穿拖鞋了。这位班主任处理这件事时,没有对学生加以训斥,而是表现出善于运用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抓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心理特点,循循诱导,机智地做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了成效。

篇6

三、受聘方的工作任务(另附件1 )

四、受聘方的薪金按小时计,全部以人民币支付。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

1.聘方向受聘方提供意外保险。(另附2 )

2.每年聘方向受聘期满的教师提供一张_________ 至_________ 的来回机票(金额不超过人民币_________ 元整)或教师凭机票报销_________ 元人民币。

六、聘方的义务:

1.向受聘方介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聘方有关工作制度以及有关外国专家的管理规定。

2.对受聘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3.对受聘方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4.按时支付受聘方的报酬。

七、受聘方的义务:

1.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

2.遵守聘方的工作制度和有关外国专家的管理规定,接受聘方的工作安排、业务指导、检查和评估。未经聘方同意,不得兼任与聘方无关的其他劳务。

3.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工作质量。

4.遵守中国的宗教政策,不从事与专家身份不符的活动。

5.遵守中国人民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1.双方应信守合同,未经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解除和终止合同。

2.经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后,可以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在未达成一致意见前,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

3.聘放在下述条件下,有权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方解除合同:

a 、受聘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经聘方指出后,仍不改正的。

b 、根据医生诊断,受聘放在病假连续30天不能恢复正常工作的。

4.受聘方在下述条件下,有权以书面形式通知聘方解除合同:

a 、聘方未经合同约定提供受聘方必要的工作条件。

b 、聘方未按时支付受聘方报酬。

九、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期满后即自行失效。当事人以方要求签订新合同,必须在本合同期满90天前向另一方提出,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签订新合同。受聘方合同期满后,在华逗留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十、仲裁:

当事人双方发生纠纷时,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若协商、调解无效,可向国家外国专家局设立的外国文教专案局申请仲裁。

本合同于_________ 年_________ 月_________ 日在_________ 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_________ 文写成,双方各执一份,两种文本同时有效。

篇7

基于移动端的老年远程教育市场,是指教学对象为老年人群、使用移动互联网为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老年远程教育市场是养老产业中的细分市场之一,属于“养老产业三大板块”(养老住宅市场、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日用品市场)中的“养老服务市场”,属于“养老产业细分市场”中的“老年教育市场”,属于养老产业的“衍生产业”中的“教育培训”。另外,老年远程教育市场也属于“智能养老产业新业态”的“智能文化服务”中的“网络教育”。

二、现状分析

(一)需求数量

我国移动端老年远程教育市场需求量大。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增长态势明显,且还应考虑60岁以下退休或下岗的人群,预计,2014-205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由2.12亿增长到4.97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5.5%提升到34%,是同期全球老龄化平均速度的约两倍[1]。在知识型社会中,接受教育成为老年人的重要追求之一,这意味着我国老年教育有较大的潜在需求。

(二)需求类型

老年教育学大师麦克拉斯基基于西方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老年人的教育需求。一是应付需求;二是表现需求;三是贡献需求;四是影响需求;五是超越性的需求。另外,也可将老年人学习的动机分为五点。第一,补文化课,圆“大学梦”;第二,学习知识,与时俱进;第三,学习保健知识;第四,学习教育孙辈的方法;第五,结交朋友,减少孤独感;第六,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

(三)需求内容

一是学习目的,包括有学习群体相互交流;学习多方面知识技能等。二是学习内容,包括健康知识课、电脑培训课、器乐课、文艺课、摄影课、书法课、绘画课、太极课等。

(四)抑制因素

1.认知程度不足

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手机感觉陌生,畏惧心强,自学能力低。多数老年人拥有手机和网络,但上网时间特别是上网学习时间少、花费少。詹霞等(2016)的调研显示,40%的老年学习者会使用网络交流工具,60%的老年人不会使用网络交流工具;2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学习,20%的老年人偶尔上网学习,55%的老年人不会上网学习[2]。柳华盛(2017)的调研则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听说过移动端学习,超过40%的老年人已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3]。

2.健康状况不佳

一方面是身体原因,老年人普遍视力、听力下降,看手机屏幕的文字比较吃力,存在使用移动型学习设备的客观障碍;另一方面是心理原因,部分老年人对手机、无线网等新生事物具有排斥心理,不易接受新型学习方式。

3.资源整合度低

目前我国基于电视、电脑的远程教育已得到初步发展,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尚未整合至手机平台,加之适合老年人的、且适用于移动端的“微课”较少,造成老年人学习的搜寻成本较高。

(五)供给分析

较之于传统的面授教育模式,老年远程教育具有开放式、普惠式等特点,且具有覆盖面广、便捷、质量有保障、个性化等优势。然而,目前,存在抑制移动端老年远程教育市场的市场供给的因素。

1.社会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社会网络环境;二是课程学习内容;三是老年群体的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目前,随着无线网覆盖面推广,社会网络环境已大大优化;但课程学习内容和老年群体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不足,特别是与移动端相结合的课程活动偏少。老年教育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财政的补助尤为重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市场活力欠佳,是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2.移动学习设备缺乏

虽然可供老年人学习设备看似种类繁多,如电视、电脑、PAD、手机、收音机等,但真正为老年人学习提供专门服务的电子产品较少。就移动设备而言,普通智能手机的定位人群多为青年人、中年人,各方面均不适宜老年人使用;而“老人机”更似“傻瓜机”,设计单一、操作简单,但牺牲了作为学习设备的功能。

三、结论与建议

(一)社会资源供给

一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强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如老年开放大学课程,将移动平台与相应的课程、活动对接,建设基于移动网络的老年教育资源库;三是生产适合老年教育的移动设备,破解目前老人机功能不足、智能机对老人友好程度较低的尴尬局面。

(二)移动平台建设

一是提供移动端平台的交流?贤ǖ那?道,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手机APP等;二是建立友好的操作界面,如设计简洁清爽的界面,提升视频的音质效果,将字体调整为大号;三是提升平台的实用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三)课程内容设计

篇8

作者简介:李传义(1970-),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27-04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个体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对于定位于一线工作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所限,深造可能性较小,因此,为就业而上学道理简单明了。然而,城镇化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及本科院校扩招生毕业,挤压了一线工作机会,给高职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职业理想和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同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待遇,加之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使部分高职生行为出现异化:在校时荒废学业,毕业时为就业不择手段,就业后工作按部就班,劳动失去动力。类似现象在高职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并呈蔓延趋势,群体现象导致高职生社会认同度降低,劳动者无尊严可言。更有极少数学生自甘走向堕落,就业背后隐藏的劳动尊严问题对高职生教育来说具有现实的敏感性,而面对日益下滑的高职生素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观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劳动“去尊严化”倾向蔓延。究竟是什么导致部分高职生劳动尊严丧失?教育中如何以劳动尊严教育推动高职生更好就业?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劳动尊严的内涵

尊严(dignity),伦理学术语,源自拉丁语dignus,有价值的意思,时至今日,其内涵非常丰富。康德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1]即尊严至高无上,无可替代。马克思认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2]劳动尊严,是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在对所从事劳动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正确认识基础上,因劳动成果而形成的威严且庄重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它要求劳动者立足社会生活,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中体验因劳动而带来的人性尊严,而社会对劳动者实践和创新才能发挥的尊重,更加促进了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有尊严地劳动是劳动尊严的外在表现形式,劳动尊严是通过主体有尊严地劳动实现的。

二、劳动尊严是高职生从业立业的根本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劳动,在劳动中,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动。当代社会,人们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劳动过程和劳动形式带给人的幸福和快乐,同时也可能在品尝着劳动的艰苦和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苦果。而这种感觉也反应在思想和行为中,并形成对人生追求和劳动看法的互动。

(一)劳动尊严促进高职生有尊严地劳动,从而获得社会尊重

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工人是其主要目的。而高职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必然要从事有尊严的劳动。所谓有尊严的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参考自我兴趣爱好等条件下,从社会工作中选择并确定适合的职业,主动工作,并以所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有尊严的劳动,是与被动劳动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劳动的过程不再是应付、被迫、没心没肺,而是创造、感知、主体的活动,是在运用知识创造财富,是劳动者价值的体现,尊严的彰显。高职生从事的有尊严的劳动,注重高职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强调高职生作为主体物的存在,而不是实现财富的工具,即“人即目的”。在劳动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把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感知劳动,感知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感知人类生产的智慧,以自我所学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推动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获得社会、企业对高职生的尊重,这也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更是对当今社会一定程度存在的逃避劳动,鄙视、应付、不愿做基层劳动者甚至为金钱而走向堕落的正面回应。

(二)劳动尊严张扬高职生理性精神,推动高职生价值实现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一线工作的熟练工人,然而,如果仅仅把高职毕业生当做普通一线工人看待,则抹煞了高职生的理性精神。“人在自己里面确实发现一种能力,他凭借这种能力而把自己与其他一切事物区别开来,甚至就他被对象刺激而言与它自己区别开来,而这就是理性。”[3]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敢于反思、批判和勇于超越。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熟练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应有之意,而在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基础上,理性精神的实现则应是高职教育的更高追求。劳动尊严教育在宣扬高职生劳动主体教育的基础上,把劳动看做是主体创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求高职生在劳动中实现创造、创新的人类历史使命。而且要求劳动者通过劳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不断探索,不断追问,探求社会生活真谛。在主体探索过程中,高职生被教育的善良天性和潜能才能够展现,其实现的社会价值打破了以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学历教育等世俗观念因素对人不正确看法,社会才会因此更加公正公平。而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高职生自我才能发展,社会尊重和自尊的双重推动,劳动尊严最终得以实现。

(三)劳动尊严完成个人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过程尊严彰显个体生存意义

自我实现即“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4]依照马斯洛理论,自我实现是个体天性使然,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我实现在高职生身上的自然表现,明确高职阶段的知识学习是未来自我实现的基础,技能训练是自我实现的桥梁,以激发高职生因高考失利后的学习斗志,奋发学习;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明确人是社会中人,自我实现的价值受社会评价和个人评价的双重影响,要实现自我价值,有尊严劳动是未来工作的必然选择,有尊严劳动在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劳动的同时,是用“心”在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精神的表现,是人与劳动的和谐统一。个人从事劳动的过程,是个体尊严的获取过程,也是个人价值实现过程,还是劳动美的展现过程。而在高职阶段所学知识必然在一线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劳动中的创新和创造则是高职毕业生劳动尊严的更高价值体现和高职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劳动尊严观认同的困境溯源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成绩不理想,即使个别成绩较好,但学习过程也是挫折较多。他们自我成就感不强,自我认同度也较低,尽管他们在主流价值取向上积极向上,但由于处于大学群体边缘,对社会、对就业的部分现象表现敏感,如何对待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并未形成。

(一)多元价值取向使部分高职生对劳动失去价值追求

传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劳动是农民世代的期盼,大部分农民也被相对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构成农村一道自然风景,人们对辛勤劳动充满敬畏,勤劳致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美国大片、互联网带来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勤劳未必是致富的唯一手段,节俭是美德但不时尚,贵族般的生活方式是才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目标;国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大众文化,相当一部分以对崇高的颠覆、欲望的崇拜、享乐的追求、时尚的追逐为内容,影响和改变了一大批民众的价值取向[5];市场经济下对利益的追求被神圣化,获取的手段不再顾虑高尚与卑鄙,夸张地消费、过分地炫富刺激了人们传统劳动观的神经,而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流动也使得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加速传播,种种因素,冲击着高职生尚未健全的劳动价值观。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大部分沿袭本科学院的规制体系,除专业设置相对贴近市场外,教育理念设计和教育教学重点并没有完全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学习上仍然过多关注考试成绩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得到充分执行;思想观念上侧重意识形态教育,公民素质和养成教育提升并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对高职学生特点研究不充分,高职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和潜能教育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在最基础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侵袭,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出现价值取向的紊乱,追求享乐,崇拜欲望,鄙视劳动现象存在蔓延趋势。

(二)就业困境与较低社会认同度,使部分高职生沦为“单向度”的人

近十年来,伴随本科院校大幅扩招,高中生源却在不断减少,由此降低了高职学生生源素质,本科扩招又给高职生就业带来压力。同时,城镇化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挤压了高职生很多就业机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加剧。而低学历低才能的传统思想更是降低了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在现实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下,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心理出现问题,部分高职生行为异化,沦为“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即意味着人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尊,丢失了精神与灵魂,从而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只认同并屈从于他人操纵与控制的,甘受他人奴役的异化了的人[6]。高职生的“单向度”,最初表现为学习上放弃进取,专业上不再追求,习惯于旷课,闲逛;毕业后物欲第一,无心从事一线艰苦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创造,却对社会有自己的偏激看法。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设立心理咨询室,但面对来自生存深处的就业压力,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仅仅是心理疏导和心理救济是远远不够的。

四、劳动尊严观的价值引导

(一)尊重劳动,从价值观形成路径规范高职生的劳动意识

面对日益临近的一线劳动岗位,习惯于娇生惯养的部分高职生出现鄙视甚至于逃避劳动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而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构成了对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劳动形式的冲击,因而,高职生不良劳动意识的形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 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正是在劳动基础上,人们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完成了人类文化的延续、生命的繁衍,从形式到内容,劳动都必须获得尊重。在劳动过程中,人类构筑了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以此社会存在为基础形成了人类的价值观。因此,人类价值观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并由劳动决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是劳动,使人与动物脱离,无论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应受到社会普遍尊重,而鄙视和逃避劳动的价值观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最终导致人向动物回归。从劳动观教育着手,能够从根本上形成全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并引导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二)尊重劳动,系统整合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推进高职生良好劳动行为养成

面对大部分独生子女缺乏劳动意识和良好劳动行为的现状,承担培养合格人才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一系列社会、市场资源,系统整合校内校外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劳动尊严教育的整体设计,完善高职生劳动评价体系建设,培养高职生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加速高职生良好劳动习惯行为的养成。

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高职院校特点,要有专门的与学校相关的劳动事迹宣传园地,宣传、培养本校劳动成才的学生模范,注重校园劳动精神、劳动氛围的塑造和弘扬。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社会制度改革内容,宣传、强化国家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过程中,强化在当前中国,分配可以有不同形式,但劳动是物质分配的最主要依据。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肯定前辈所取得的成就时,要向学生阐明辛勤扎实劳动才是万事成功的关键,同时要善于利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劳模机会,指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他们以看似简单、平凡的劳动,融入劳模精神,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以劳模事例,培养高职生良好劳动习惯行为,以劳模业绩,激发高职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事业的追求。高职院校开展的企业劳动顶岗实习,更应以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学生,以企业的成熟劳动规范改造学生,以成熟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从而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

(三)加强创业技能培养,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以扎实劳动赢取社会尊重

高职教育以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是其毕业生特点,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学生具备接地气的优势:即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够精雕细琢,以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事业的认同,把生产、创新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劳动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对科技创新有巨大地促进作用。然而,当代高职毕业生并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弄潮儿。究其原因,首先是理念的偏差,大部分高职生中学阶段成绩相对较差,长期的考试挫折和低分低能的潜意识已经使自尊自信缺失成为这一群体的通病,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治愈;其次,对发明创造的神圣化渲染也使一部分有创新能力的高职生望而却步;再次是当前大部分高职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偏重于素质培养,即广义的创新教育,对受教育者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即狭义的创业教育,由于种种因素(如资金不足,专业设备无法购买,教师培训不够,理论实践知识不能站在时代前沿等等)出现跟不上社会、企业技术快速发展的状况。

面对此种情形,高职院校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培养创新人才目标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创新创业劳动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是人类社会最值得尊重的劳动。教学内容上从文化课到专业课的教学安排,从课程教学计划到课程设计,从理论课到实践课教学,都要使创新劳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教育理念上要打破高职生低分低能的潜意识,以身边、社会上已取得成就的高职生为榜样,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以国家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加强创业技能培养,借助政府、社会力量,推动校企联合,解决资金、设备不足问题;支持教师科研申报,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的科研劳动和科研精神,影响、提高高职学生群体创新、钻研意识,为其未来就业创业打开方便之门,并以对国家和社会的扎实劳动的责任承担,赢取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3]李秋玲.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60.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797个,普通高校2358所,高等专科学校1246所,科研机构316个,成人高等学校365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36个。这些院校、机构数量笼统叠加在一起,总数是7196个,这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机构规模现状,可以说也很庞大。据教育部最新统计,当前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为383600人,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为5754245人,成人本专科毕业人数为1972873人,网络本专科毕业人数1105529,剔除成人本专科毕业和网络本专科毕业人数外,2012年当年各类毕业生人数还有680万之多。同时,我们也从的数据了解到,各类层次在校学生基本为当年毕业生人数3-4倍有余,也就是说,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2013年当年毕业生的规模在短期内将会与2010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基本不会低于690万。

二、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我国对高校人才用人结构和方向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也必须通过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来适应错综复杂的新形势,结合我国实际,认真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

(一)加强资源倾斜力度,合理设置高校专业。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资源配置匮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这样的政策需要在范围上不断放大,在力度上不断增强,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形式上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才能有追赶的时间,才不致出现高等教育发展间的“两级分化”,才能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急需的各类人才需求。打开门类相似大学的网站主页可以看出,我们的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竟然莫名的相似,专业设置基本是“大会堂”,“大而全”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让人费解的是,一个普通的财经院校,居然还有模特专业、有焊接专业!请问,专业的“专”字体现在哪里?难道只为赢得“综合性”大学这一美名而全然不顾了吗?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是一种追风的行为!是一种李毅驱动之嫌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学生不负责,因为你没那么“专”,对社会不负责,因为你培养的人不够“专”;对自己不负责,长此以往就会取短补长,不利于自身的长久发展。从全国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当前要在充分了解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专业培养,易精而不求于多,易专而不求于广。管理部门要切实认真对待专业设置问题,把好方向关。

篇10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部分人对体育教师常用的说法,也许当时的体育教师就是这般情形,我们不去考究,冈为80年代以前中国的体育还未兴盛,民生水平并不富裕。可是现在,有人曾想把体育教师上课的课时打八折,也就是说,1节体育课等于其他文化课的0.8节,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体育教师等于0.8个其他文化课老师?可见,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还是有不少模糊的认识,就连个别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还认为体育只是让学生打打球玩玩而已,体育教师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动。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评价。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书中有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现代意识、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每个的成长,或长或短都必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成员体质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同时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们体质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方面既为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打下了一定的体质基础,又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练习方法。历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学校体育这个“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攀登体育高峰的。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校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显然,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评价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不可忽视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特点和从事的劳动的特殊性,离开这一点,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的劳动价值。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师虽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练习中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却是潜在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获取、技术战术的掌握、示范保护的完成,对教学中学生各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综合和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这种特殊劳动体现在:

1.体育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蓄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这么明显、突出和迫切。因为人的体力退化较知识的老化要快得多,人的运动青春是短暂的。也冈为如此,国家才给予优秀运动员优厚的报酬和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设立巨额奖金。到一定年龄后,体力下降锻炼停止就会动作呆滞,技术生疏,课前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备课,课堂上表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2.由于学生体质、性格、技能的明显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这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老师在广阔的露天课堂上,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拿支粉笔在室内教学不能不说要辛苦得多。

3.对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与其他学科亦有不同之处。如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就不能单从多少来看,更重要的是要有“活”的标准,即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人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成绩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就出现了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作横向比较,用一般教学程序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实验等来衡量。认为体育教师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很清闲。殊不知,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外,还要承担课外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其他教师下班后进行的。

篇11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教师的教书育人也是一种劳动.但过去对教师劳动的研究多集中于理想状态下教师劳动特点、性质的描述上.以及此种状态下教师的劳动报酬问题.缺乏对教师劳动实际状态的分析对于幼儿教师实际劳动过程的考察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幼儿教师在劳动中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因此.本文拟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过程本身进行实际考察,找出其中潜在的问题一一装饰性劳动,对其概念、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寻找其存在的可能性原因.以期增强人们对幼儿教师此一劳动问题的意识程度。

一、概念的提出

幼儿教师的劳动应是幼儿教师以自身为媒介.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自身的脑力和体力进行的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但实际上幼儿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单一的.劳动结果也不会按照预想的简单呈现为了考察的周全,我们从劳动动机和劳动结果两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劳动进行实际观察分析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动机决定着劳动的性质.不管其结果如何。幼儿教师的劳动动机可能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指向幼儿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向自我形象展示当自我形象展示的动机强于促进幼儿发展的动机.在教师劳动中居于支配地位时,不管其劳动结果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我们都将这样的劳动定义为装饰性劳动。

从结果来看,认为无论人的动机如何.劳动结果的性质都决定其劳动本身的性质。幼儿教师的劳动可能获得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二是赢得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积极评价当第一方面的结果未实现而仅实现了第二方面的结果时.不管其动机是否指向自我形象展示.我们也将这样的劳动称为装饰性劳动。

真正的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以实现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并在结果上通过幼儿的发展赢得他人对教师自身劳动的肯定,或者是对自身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好评装饰性劳动并未最大化地促进幼儿发展,但直接通过劳动过程本身赢得了他人对教师某些方面的好评.例如理念先进、技能娴熟、教具精美等。无效劳动则不仅未促进幼儿发展.也没能赢得他人对教师本人的好评,无论是借助幼儿发展还是通过劳动过程本身.教师都未展示出一个积极的自我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三者是性质截然不同的劳动形态.但实际劳动中.三者又是不能绝对分隔开来的连续的劳动形式。

在此要指出的是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积极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弱于教师形象展示的作用很多教师的装饰性劳动在当时看来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能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一种潜在的影响因此.装饰性劳动不一定都违背教育性原则,但一定不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从动机上来看.教师装饰性劳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偶发的:从结果上来看,这种积极影响也是微不足道、不明显的这种劳动状态下儿童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教育资源的流失情况严重,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也易被空耗。总之.比较其成本与收益.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劳动。

二、装饰性劳动的类型分析

为了有助于认清装饰性劳动,笔者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装饰性劳动的三种类型因为这仅是根据直观的结果概括出的三种可能相互交叉但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典型现象.所以还构不成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分类。

第一种是技能展示型幼儿教育本身的性质要求教师具备多项技能而幼儿教师也确实个个均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这就使得幼儿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在《海洋大逃亡》体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篮球操开始.三分钟后,教师请幼儿原地休息.自己为他们表演一段篮球。表演持续了两三分钟后教师也原地坐下.通过跟幼儿对话的方式创设海洋大逃亡的情景,请幼儿假扮为各种鱼类在海水枯竭之时想办法逃出海域.进入临海以求生继而幼儿分两组进行钻爬练习……

之所以穿插自己的一段篮球表演,教师的解释是“让幼儿热身之后休息一下。我来表演是一种跟他们的互动.并能使他们快乐和对篮球有更大的兴趣……”。但根据当时的情形.幼儿在教师表演时获得的快乐。远不及当时旁观看课教师的喝彩声明显;而且,根据体育活动中儿童机体运动规律来看。没有必要特意安排出一段休息时间给幼儿.后续的情景创设环节中幼儿完全可以进行机体调节这样特意安排出来的表演环节,明显地表示出篮球是这位教师的强项.其更多实现了他人对教师技能的良好评价.而非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是材料加工型教学具是幼儿学习的支架,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学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但有些时候教师舍本逐末.为了显示劳动的精细度,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材料的加工上。甚至忘却了材料的意图。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带领幼儿用动作感知表现一段ABA式的交响乐第一段节奏缓慢音调低沉.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教师选用一个玩具机器人.企图用机器人沉闷的脚步声给幼儿理解和表现这段音乐提供支架。但为了增加机器人出场的惊奇.教师特意安排机器人从一个可以自动打开的“城堡”f加工特别精美别致的纸箱)里走出来……

城堡和机器人有联系.机器人和音乐有联系.但音乐和城堡的联系就很小了。但教师所设计的城堡不仅可以自动打开.而且精美别致.可以想象教师在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与时间。从动机上来看.决定教师这一劳动的恐怕已不是促进幼儿发展了,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结果上看.幼儿教师的这一劳动赢得了人们的肯定,但这种肯定不是借助于幼儿的发展.而是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这种材料加工型的劳动也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第三种是环节冗繁型。劳动过程由一定的环节组成,紧凑连贯的环节有助于劳动目的的实现但当环节不必要时,教师的劳动如果赢得了他人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肯定,或者是出于展示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装饰性劳动。

在《给小瓶子戴帽子》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开始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顶帽子.请他们在头上戴一下.然后收回帽子。接着问小朋友:“戴帽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回答“好”之后,请小朋友给自己面前的小瓶子戴上帽子,看谁能又快又好的给瓶子戴好……

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给每个幼儿戴帽子的环节是为了引出给小瓶子戴帽子这一形象比喻,这一比喻使得活动有了拟人化的特点,说明了教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并且这个环节中有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实物的利用及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的唤醒等方面的体现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促进其动作发展,而这一环节与儿童的学习相去甚远.其动机和结果只与教师有关。

类似的劳动还有很多.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电脑水平.每次活动首先确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展示自己对于师幼互动的理解,活动当中不断的提问孩子.不管提问是否有价值,甚至固定问题顺序;一些教师甚至在观摩课上花费气力设计环节展示孩子过去的积累等等这些劳动或者在动机上或者在结果上表现为一种装饰性劳动。

三、装饰性劳动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饰性劳动并探讨其产生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对装饰性劳动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装饰性劳动在幼儿园观摩课教学中更易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日常教学中: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劳动:而公立园中的这种情况又多于私立园。在访谈及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装饰性劳动的出现是由教育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但主要原因在教育内部的教师观念及教育评价机制方面。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幼儿教育的冲击不可低估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进取,也使人们浮躁;商业的波及使得许多事物不得不披上华丽的外衣。甚至成为消费符号教育本应是一个不断重复运转的系统.深刻而又朴素的代表.但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她很难“洁身自好”幼儿教育最近几十年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了虚化浮躁的藏污纳垢之地。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幼儿教师之间的比拼使得一些幼儿教师不得不采取装饰性劳动来包装宣传自己。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激励着人们去努力地展现自我以赢得他人的认可.实现在人际系统中的平衡与协调幼儿教师身为普通人.甚至是被一些人认为的“感性群体”,劳动中表现出一种装饰性的成分也是无可厚非的公开课上除幼儿之外的“他人”多于日常教学中.因此装饰性劳动出现的机率也就更大一些。

但是。装饰性劳动还有教育内部因素的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专业上的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装饰性劳动,说明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从动机上来看,很多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劳动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但“为了儿童的一切”不等于“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包括发展,也包括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快乐。而快乐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满足,儿童快乐的同时并不必然伴随内在成功感的获得,也并不意味着其智能的进步、发展的实现。教师往往会将自己的劳动定义在使幼儿快乐上.这种肤浅的理解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装饰性劳动状态其次.当前教师在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时.大多考虑到了教育性原则,并总想使自己的每一次教学尽可能多方面地促进幼儿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多行动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她们又常忽视效率原则.在选择促进孩子发展的途径时,仅考虑哪条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却忽略了哪种是最经济的。我们为孩子的学习活动提供支架时,不仅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有价值.更应考虑其对幼儿发展是否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出于节约教师劳动量的考虑,更是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创造空间再者.在装饰性劳动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尤其是他人对自己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按照富勒和鲍恩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从事装饰性劳动的教师还处于“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在目前教学情境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的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她们还未达到“关注学生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把儿童作为自己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这说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成熟是导致其进行装饰性劳动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幼儿教师整体上正处于从“技能型教师”到“理念型教师”转变的阶段.则现阶段装饰性劳动的存在也就不可避免但它是一个发展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会随着幼儿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进步而减少和消失。

其次.公立幼儿园中的装饰性劳动多于私立园.说明教育评价机制也是引发装饰性劳动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评价在整个幼儿教育中起着导向性的关键作用,它的变革也是幼儿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过去的重结果改为今天的重过程.由以他评为主改为以自评为主并结合他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符合科学评价理念的同时也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完美的教育评价标准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活动过程时.却完全丢掉了对活动本身所应实现的教育价值的评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除了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在理解标准时采取了一种分割的方法.将完整的标准割裂开来,顾一点而不及其余,使得自己行为本身错位,成为装饰性劳动。另外,评价的本质就是比较。自评也好,他评也好,这种形式上主体的变换无法改变教师之间“攀比”的心理.尤其是同年龄层教师之间更容易出现一种非正式的横向比较.进一步强化激发了教师装饰性劳动的出现。

篇12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学校体育学里面提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现代意识、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每个的成长,或长或短都必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成员体质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同时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

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而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基础作用。从我国人口组成上看,青少年和儿童占总人口的1/3以上,每人都要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学校生涯然后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的劳动。社会劳动成员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强弱和盛衰。学校体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养成锻炼的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纲要”实施的对象重点就是青少年和儿童,学校体育为他们成为有丰富学识,有健壮体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该把学校体育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地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进行的。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练习中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学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的特点。

从体育教学手段特征看体育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具体化的,师生多在动态中,身体与身体的接触对抗过程,潜在的意外和伤害的预防过程、身体与器械结合和使用等等,决定了体育教师劳动的动态性和体能的支持性,技能的获得性以及给予学生的示范表现性的特征。

从体育教师的劳动的本质看: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的。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背后却隐含着颇大的脑力消耗。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示例在形态劳动者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由于学生体质、性格、技能的明显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这与其它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教学组织过程中和其它教学一样,都必须兼有教育的过程,而体育教学的教育过程是在不断的互动中完成的,学生的感观在生理、心理随胜利与喜悦、失败和挫折中得到表现,教师的言行所引起的刺激进而使接受体育教育者,从情感、意志、精神等方面得到振奋和升华。体育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和运动空间、使用的用具、项目的多样性、学生个体运动能力和集体配合的差异不仅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且还是对人的意志品质、道德行为的考验。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把自己的潜在形态的劳动通过流动形态的劳动转化为学生成果的凝结形态过程的特点。

从体育教师工作的成果看,体育的劳动成果与其他学科不相同,不能单从科研成果上看,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成绩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学校在评定体育教师的职称时就出现了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作横向比较的倾向,竟出现了用一般教学程序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实验来等生搬硬套体育教学。认为体育课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体育教师很清闲。殊不知,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全校学生的早操、课外辅导、群体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又是在教师下班休息时进行的。

三、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2.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3.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着积极有意义的价值。在学校体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体育教师,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和回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工程”的工作才能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篇13

进入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大班生活期间,如不及时地加强对其自理能力的更高要求与锻炼,就会前功尽弃,达不到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目的。为此我在设置劳动活动之前,首先对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如快速整理床铺;自己穿脱衣服,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同伴分发学习用品玩具等。在每周劳动日里,我把全体幼儿分成几个小组,交给他们不同的劳动任务(清洗墙壁、玩具、桌椅、整理图书等),并提出具体要求。每次劳动后都要进行评比,对每个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受表扬者得到鼓舞,能力较差的幼儿也受到了教育与鞭策。活动中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及劳动技能技巧,而且使幼儿把自己对劳动的需求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知道劳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二、根据季节,对幼儿进行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带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期中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强烈地吸引这孩子们,幼儿由好奇到自觉主动参与劳动,从中获得许多科学知识。通过管理自然角,孩子们在不断的劳动观察中,知道大豆、马铃薯发芽早,豌豆、辣椒发芽迟;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分)缺一不可;不同的植物所需的水分不同;要使小苗长得壮就必须不断浇水、施肥和锄草。幼儿在好奇的促使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劳动,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自然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爱惜粮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

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我又不失时机地带孩子们到野外采集植物的种子、落叶、花瓣,并引导幼儿把采集来的种子进行归类;通过想象,用采集的落叶、花瓣剪贴各种各样的图案。通过这些有趣的劳动,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种子的采集方法,认识了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硬度,知道了各类种子收获的季节、用途等科学知识,而且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种子。

三、为幼儿准备丰富的劳动材料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好奇就充满幻想。这是幼儿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稀保护孩子们的这种求知欲与创造力,合理地利用各种材料,让孩子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技巧去进行劳动创造。如:孩子们利用自己收集的旧挂历折出栩栩如生的小鸟与水果;用废纸盒剪粘成娃娃家的小沙发、电视机、小板凳等;利用废糖纸折美丽的花蝴蝶;从过时的旧画报上剪下需要的图案,经过排列布置出美丽的画面;在边角料上刺绣出色泽艳丽的图案;把不起眼的橡胶泥捏出形象逼真的老虎、马、长颈鹿、孔雀等;在喜庆的节日里(元旦、六一、国庆节)还会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拉花来装饰环境,制作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孩子们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劳动创造把废旧的物品变成有价值的欣赏品,给人以美的享受。把这些劳动成果布置在活动室内,幼儿亲身感受到了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懂得了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四、进行个别委派、轮流值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为他人服务的品德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许多成人只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在家中有求必应,事事如愿,来到幼儿园,生活在这个“孩子”的大家庭里未必能事事如他(她)的心愿。如:发(水果)时把大的、多的留给自己或好朋友,做值日时溜边等。针对以上情况,我对全班幼儿进行重新编排(按能力进行搭配)四人一组,委托有些自私毛病的幼儿担任组长,要求搞好本组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各组值日生进行轮流值日,并每日同小朋友一起对值日生进行评议,比一比谁做得最好。并请小朋友为其鼓掌或说一句鼓励的话,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正确的形象,促使个别孩子自觉地克服自私的心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