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土木工程基本属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土木工程的定义和属性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①综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
②社会性
现代土木工程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实践性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④统一性
即技术上、经济上和建筑艺术上的统一。
2 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个性”和“综合性”。
①个性
土木工程常常是单一的,在大部分时候无法连续不断地复制和销售。其规模一般较大,无法试做,做完后也很难退货。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地质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还没有完全国际化,各国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规范和行业标准等。这个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产品”本身和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个性”,从业人员应特别重视经验和工程案例的积累。
②综合性
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计算机、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建筑经济等学科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很多场合还应顾及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对象除了“物”以外,还有“人”。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一个土木工程师可能仅仅专长于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但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应当有所了解。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具备的素质
根据土木工程的属性和未来土木工程的特点,可以知道未来土木工程师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未来土木工程人才应具备:实践一理论一计算三极的知识结构。
工程师最终的任务是将理论和计算的东西在实践中应用,并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所以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实践技能。理论知识主要指数学、力学和专业知识,也包括必要的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它对实践和计算起指导作用。计算机的出现对传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带来了冲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土木工程师必备的条件。
②较高的专业技能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能熟练应用基本的工程工具,如统计分析、计算机建模、设计规范标准、工程监控方法;学习、评价和掌握新技术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效力和效率;通过倾听、演讲、著述、数学计算和形象教学,与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充分交流;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对任务、项目、计划进行管理,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交付使用;通过对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进步的清晰阐述来进行引导并通过包容、理解、同情、劝导、耐心和评判性的思考来达成一致意见。
③良好的工作态度
未来土木工程师应拥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体为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并实现机遇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对道德规范、个人和集体目标、团队利益负责的精神;持续不断的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新技术的推广或对现有技术进行革新并努力完善的进取精神;诚实和正直,即说真话、守信用;在面对挑战和挫折、责任承担、前景规划、信念坚持、工作灵活处理和团队合作时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对他人权利、价值、观点、财产、所有物和感受的尊重和宽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或与项目各参建方以及相关投资方合作时,凡涉及到损害公共健康、安全、福利等问题时,坚持自我约束、毫不妥协的精神。
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未来土木工程师需增加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土木工程师成为这些学科的专家,但对工程项目作出决策时,必须征求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与他们共同研究、贯彻和发展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土木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学会并善于应用有关的法律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和处理工程项目委托方、公众、社会、团体、政府以及自己所属单位的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妥善的解决各种现实的与潜在的、短期的与长期的、局部的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使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符合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⑤较强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未来土木工程师也必须具备很强的环境意识。土木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消耗天然资源和能源最高、破坏绿化土地最多的材料之一。长期以来, 建筑材料片面追求的是材料力学性能方面的“先进性”与“舒适性”。但是,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 与人类生死存亡相关的地球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使用建筑材料的土木工程师还必须考虑如何与地球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协调性”问题。这就要求土木工程师充分掌握建筑材料质量劣化的机理, 了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外部因素――即环境因素的作用;树立“绿色建材”观念, 增强环境意识。
⑥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木工程是团体工程,所以未来土木工程师一定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独木难成林,并肩耐岁寒”,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公尺无懈可击。多人在一起工作,必然会有不同见解,但应该互相信任、互相帮助,那样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发挥出集体的智慧,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一个土木工程人员没有广阔的胸襟,那就算他有再绝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那也一事无成。
除以上六点之外,未来土木工程师还需具备以下素质:
①具有良好的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
②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经济、文化、财政、法律、民族、宗教等);③有较高的管理理论和能力,具备经营与开拓能力;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在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施工技术在整个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期间经常出现的裂缝等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不断优化混凝土结构的具体施工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建筑的健康发展。
一、土木工程建筑以及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土木工程建筑的基本概述
土木工程建筑主要是指利用多种施工材料、基础性设备进行工程勘测设计以及工程正式施工建设、施工后保养与维护的技术型活动。从基本属性上来看,土木工程建筑主要包括三个属性,分别是实践性属性、综合性属性以及社会性属性。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土木工程的具体内涵更加广泛,实际种类也越来越多[1]。土木工程的组织结构也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一种集工程勘查、工程设计以及工程施工为整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土木工程建筑社会属性表现在不同时间段的土木工程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等。实践性属性则表现在土木工程建筑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二)混凝土的基本论述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就是指利用胶凝材料将已经收集好的各种材料进行胶结一种复合型材料,可以简称为砼。从组成材料角度出发,混凝土主要组成材料是砂石,然后把砂石和水按规范化的混合比例进行有机结合,在不断均匀搅拌的基础上形成的水泥性质的混凝土。近年来,混凝土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建设过程当中,成为现代化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最主要施工材料之一。混凝土材料具有原料丰富、生产工艺比较简单、采购价格相对低廉以及超强的抗压能力与耐久性能的优点。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控制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需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从而确保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技术的管理:第一,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水泥使用量。在具体的水化操作中,水泥会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部分热量。但是在混凝土参数的直接影响下,却会导致水泥不能按时完成相关的热量释放工作,热量会转移到混凝土内部,从而使混凝土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减少水泥的实际使用量来降低混凝土的热量。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实际生产期间,水泥是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替代的,特殊条件下可以加入高效减水剂来减少热量的释放。而且在混凝土的具体搅拌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搅拌技术,保证搅拌效果的发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低热水泥得到较大发展,其水热现象远远低于普通水泥[2]。施工期间可以利用低热水泥来代替普通的水泥,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工作。第二,优化混凝土在浇筑期间的温度控制技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实际温度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因此,在土木工程的浇筑操作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躲避高温条件,尤其是大面积混凝土的实际浇筑工作。如果必须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浇筑,那就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严格控制好浇筑温度的变化。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经常会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严重影响到施工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施工建设期间要充分利用好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技术,增强其抗裂性能。首先,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科学加入添加剂。加入添加剂之后混凝土自身的自缩数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但是在加入添加剂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混凝土添加剂规范化技术规定,确保添加剂的安全性。其次,在混凝土中适当添加增强性材料。具体来说,混凝土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抗拉性能的材料来提升混凝土的实际抗裂水平。增强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纤维材料、金属纤维材料以及多种无机纤维材料等。最后,可以通过科学设置混凝土的混合比例来增强其抗裂性能。混凝土结构的配比将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实际质量水平以及性能情况,需要根据准确的计算以及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得到混凝土的实际配比比例。而且在混凝土的实际生产之前,相关的技术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配比情况进行合理验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比方法,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强度,发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三)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
土木工程建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控制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其质量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降低外部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的约束能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期间,如果大面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将会使地基产生较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设置滑动层的技术来减少混凝土的实际厚度,并且要科学设置滑动层,降低对混凝土的外部约束能力[3]。第二,降低内部地基的约束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温度应力不断增加,将会使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控制好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力,就要降低温度应力,将其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此外,要对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保温性措施,主要包括暖棚法、蓄水法以及覆盖法等,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以及外部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确保最佳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实现质量水平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作为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建设中的常用技术,为了保证良好的施工建设质量水平,就要在正式施工建设之前,对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性能知识进行全面掌握。详细了解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的实际原因,制定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从而降低问题的产生。并且要在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基础上,促进土木工程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Pick t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and composi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deficiency of teache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Analysi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Source and composition;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工程设施也指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把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等合并成为一个大的专业,合称为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理论教学以“数学——力学——结构——施工”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数学课程系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2)力学课程系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3)结构课程系列:工程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高层建筑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特种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工程。(4)施工课程系列: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建设监理。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实践性教学以“技能训练一结构设计一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具体设置为:(1)技能训练系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认识实习、房屋建筑学设计(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2)结构设计系列: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和钢平台设计、基础工程设计。(3)工程设计系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毕业设计。
2、我国土木工程高校教师来源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走进专业教师队伍,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一批国内外知名学府战略规划,教师队伍正形成金字塔式从塔尖到塔底的流向,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人员流向国内专业领先的高校,国内专业排名前列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从专业排名中等的高校毕业的人员流向专业排名较后的高校。
国家对重点院校的和一般普通院校的投入比例悬殊巨大,高端教师人才向重点院校聚集度加强。重点院校依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立项目申报平台,设立经济实体为教师打造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的实践平台,同时借助优良管理模式为教师营造鼓励创新机制的团队合作的环境。相比较之下,普通院校的资源欠缺、人才缺乏、办学经费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就显得举步维艰。
我国土木专业高校教师构成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少数是从企业到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队伍由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经验、重应试轻创新、重学历轻资格(注册资格)的硕士、博士组成。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管理机制落后,重职前教育轻职后教育,重临时短期培训轻系统长期培养。这种状况下,教师的教学难以有较高的水平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实践教学建设能力不足、实践教学结构不够合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在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脱节、科研与教学脱节等等现象。
3、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四个基本属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语言类基础课、经济与管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艺术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到专业课及工程实践训练环节等方面涵盖住四个属性领域的范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每一方面任务的顺利实现都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能力要求。
开展专业的教学,教师应从把握其性质规律的角度出发,掌握必要的专业与非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教授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教授能力,应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本身认识的基础上,对整个专业培养设置的课程体系做到深入了解,充分理解整个课程体系及单独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本校的课程特色,切实地讲好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合学校实际与自身的发展,应侧重地讲解好有关联的1~2门或多门课程。
而要讲解好一门课程,首先应能让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意识得到加强,能热爱教师职业,热衷教学工作,一个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形象,一门课程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同时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德高为范,技高为师”。长期坚持良好的“教风”,严格执行课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考核。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最好能够讲授1~2遍最相关的课程,听遍所有相关课程。教学好比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这样站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自如。
教师课堂教学是土木专业综合性的生动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智力所需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体心理特征而形成一种职业素质。教师学习土木专业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三环节体现出胜任感与驾驭感。这种感觉由以下七个方面核心能力支持:1)把握课程标准和参考教材的能力,即把握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大纲、重难点的时间分配;2)选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能力,即选择国家规划教材,专业委员会推荐教材或知名专家、著名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选择对教材起辅助作用的书籍,如提供“四新”介绍或拓展深入研究专业知识;3)教案设计能力,即教案设计满足教学使用的要求,还要融入多媒体等手段,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4)讲授能力,包括语言讲授和非语言讲授,讲课要有正确性、完整性、层次性、技术性、艺术性、节奏感,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讲逻辑。非语言讲授如板书要讲究工整、如用计算机要讲究形象,突出重点,一目了然;5)实际操作能力,即要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熟练应用教学手段,管理和组织课堂教学,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6)检查教学效果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统计、整理和分析教学效果,的反馈;7)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即开展选修课,开展科研工程实践的能力。
另外,应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对于搞好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将科研成果补充到教材,可激发、调动教学积极性,并有助于巩固、加深、教学内容。没有前沿水平的研究,不可能有前沿水平的教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上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有距离,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体会并把它讲出来。还要注重知识发展的方法论,知识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即将过时,但是产生和发展知识的方法论是永存的,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应注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需将知识概念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注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观念,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研学的有机衔接,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强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大学,培养学生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搭建青年教师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育未来教学名师。
4、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为改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师培养,教育资源,教学管理进行大胆探索,按照高起点,少走弯路,解决实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工程实践模块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结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不成比例,我国现行木工程课程设置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贡献率为88.89%,其中在知识广度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设置占总课程的40%而贡献率为8.56%,因此可针对性的适当减少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增加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选修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突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基础、宽知识、强能力、快适应”的特色。
(2)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措施
1)教学能力培养:采取导、练、帮、带的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导:每个青年教师配一位副高以上有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练:跟班听课,批改作业,课堂设计、说课、试讲,练写教案。帮:发现问题重点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带: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教案批阅、试课讲评。
2)教学建设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大纲、指导书、授课计划等编写,参加教材和讲义、习题集的编写,参加课件制作。
3)科研能力培养:采取团队培养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参加或独立申报科研课题,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申报和参与科研教研课题。另一方面,统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访学、进修、深造。
4)提高学历:有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充分创造条件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5)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内企业相关岗位从事有关技术工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主要进行上岗前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厅举办的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
7)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国内进修机会,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一些素质好的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深造,注重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工作。
(3)建立土木工程教师专业化制度,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业的基本保证,教师聘任是教师是否达到教学水平的衡量。教师专业化能保证教师队伍的活力,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利于凝聚优秀教师从事科研,促进科研教学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4)注重注册工程师教育培训。实行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和持证上岗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增强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宜结合注册师考试制度对教师进行培养,让教师了解行业的法律规范,使教师能给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满足社会与企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
(5)拓展工程实践途径,为教师寻找多种渠道到参与实际科研设计。通过学校与设计院、施工单位合作,互派人员;聘请专家带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派教师到高校跟进项目;成立产学研中心。按照力学结构和施工两方向加强教师实践。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和发展教师教学兴趣和爱好;建立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方案;增加教师教学实践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提高。
(6)建立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和教师培养指导细则。一名教师从入职担任专业课到熟练讲授需要4—5年的时间,教师要过思想教育关,业务技术关,讲授评比关,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明确规定教师五年内参加的教学能力学习活动和完成的成果。
(7)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动态监督管理评价体系,借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大学个人化的培养模式,导师依据五年培养计划和培养细则,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人情况,从教师的思想、业务知识技能、教学能力给出培养方案,着重言传身教和体验式培养,随时监督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卢正艺,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3]沈义良,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
[4]李锐,蒋礼,向会文,试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素质[J],现代教育科学
[5]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Abstract: highway is a main right-of-way and vehicle traffic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s the object of highway from start to put into operation in the project until the whole process scrapped the management and highway itself the floorboard of the engineering entity.
Key word: value engineering, roa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路是一种主要让行人和车辆通行的工程构筑物。而公路工程则是公路这个对象从立项开始到投入运营直至报废进行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及其公路本身工程实体的总称。公路的基本功能是:
对于一般公路,公路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公路的修建通常是因为有运输的需求,因此,公路一般能承担着50~200km中途或者50km以内短途的运输工作。
对于长距离的运输采用公路并不实际且不经济,但是公路能够辅助其他运输方式的运输,如火车或者轮船的运输,就必须与公路的运输相结合衔接。
对于那些不适合铁路或者航运运输的长途运输,一般也可以采用公路运输,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承担运输任务的里程也在不断地增大。
公路是一种具有以上一般或者特定功能的构筑物,其建设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有着物质生产的基本属性即:需要消耗生产资料、需要一定的劳动手段、需要消耗人力资源以及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存在的公路。但是,公路也有着它本身特有属性:经济属性。
公路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物质产品,它的经济属性主要表现着以下几个方面:
公路构筑物是一种随便移动的固定在地表的成线性构造的结构物。公路的这一特点与一般的工业产品的生产或者建筑生产有着极大的不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都是有固定的生产设备,固定的生产地点,其产品的形成过程是随着各种资源的消耗而流动的。而公路的形成过程则是各种资源设备都是随着公路的线形不断移动最终形成公路实体。
公路产品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使用寿命都比较长。一般情况下,100km以上的一条普通公路如果按一般方式组织施工生产到建成的话可能需要2~3年,如果是高速公路产品,则生产时间更长。
公路产品尽管是一种物质产品具有物质产品的一般属性,但是它不具有物质产品的商品属性,不能按照商品一样出售消费进而回收建设费用。公路产品建成后就提供给社会使用,其建设费用对于高速公路是通过运营中收费来回收,而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公路则是通过税收的方式进行回收的。
公路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过程比较特殊。对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其生产和使用是分离的,也就是只有产品生产出来后才能使用。而公路产品则可以边生产边使用,并且公路产品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当然也就对公路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经济。
公路是一个由路线、路基、路面的主体工程以及桥涵等各种附属构筑物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必须要能够为社会以及公路周边经济服务。而每个区域的公路网,都是有很多的不同等级公路构成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这就要求公路网中的每条公路的修建都要统一规划使每一条公路能够很好地相互衔接,从而能够相互配合,从整体上为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相应的功能。
正因为公路具有各种功能,同时又有着经济的要求,因此,对公路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指从公路项目建议书开始到项目投入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公路造价管理的核心就是在公路整个寿命周期内,用最低的工程成本获得公路工程预定的功能,这也就是公路工程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的简述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从合理利用资源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软科学技术,是在1947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工程师拉里.迈尔斯首先提出并研究的。他认为:用户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的功能,并且按照功能的必要程度来付款的。他从功能与购买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的概念,通过研究产品的功能和实现这种功能所投入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价值工程。
功能
公路的功能如上所述,就是供行人和车辆通行,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行车的舒适、安全和经济性。公路的功能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已经提出,通过设计者对公路结构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公路的功能。车辆或行人在公路上通行实际上就是使用的公路使用功能。
价值
公路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公路达到预定功能与取得该预定功能的总成本的比值,它是对公路产品的功能和成本进行的一种综合评价。
2、价值工程
在价值工程中,可以通过五个途径提高价值。第一、可以通过在有限的成本下提高功能来提高工程的价值;第二、可以通过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来实现;第三、可以在大大提高功能,稍微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工程价值;第四、可以在功能稍微降低,工程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提高工程价值;第五、还可以通过提高功能,降低成本来提高价值。但是,公路工程有着其特殊性,公路工程的功能在项目立项时就已经确定,没法再改变。因此,要想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就只有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
根据在公路工程中运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加强公路工程过程中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公路工程的功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经过科学分析对各种使用功能进行排序,在保证必要功能可靠实现地前提下通过合理组织施工降低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提高公路工程的价值。
前言
土建施工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在进行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时,一定要采取有效、合理、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施工管理,改善安全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浪费,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缩短建设周期,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不但有效迎合了电网基建工程施工的管理需求,而且能为施工提供精准数据,节约成本空间,促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最终让施工工作更具协调性和科学性[1]。本文就BIM技术的概述、BIM数据的基本属性、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现状、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提出几点意见,旨在能够有效提升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效率。
1BIM技术的概述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以三维图形为主、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2]。BIM技术能通过“模库一体化”将工程信息转化为详尽的数字表达,并把只能传感设备、电气设备以及施工建筑设备等虚拟化、智能化,向管理者展示一个逻辑性强、整体性且数据丰富的信息承载平台[3]。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阶段而言,BIM技术能联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土建施工现场的基本要素,如工人、材料、机械设备等,实施对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创新管理,降低伤亡风险,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推动施工进程,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质量[4]。
2BIM数据的基本属性
2.1客观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BIM技术能在虚拟数字模型的辅助下,客观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提示接下来所施工的风险,让管理者对施工“胸有成竹”[5]。同时,BIM技术收集的数据客观性强,能实时表现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进程和各环节间的具体情况。
2.2精确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精确性。BIM数据,能有效帮助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进行预算管理,节流开支,为施工管理提供参考数据。尤其是比较重要的施工环节,通过模型提取数据信息,并进行详细分析,能提前了解下一项施工项目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计划,将损失降至最低。精确的数据是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每个环节管理支撑的根本,所以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必须能与相应的设备、材料匹配,保证管理平台的准确性[6]。在实际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现有数据,搭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对比模型数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促进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正常进行[7]。
2.3决策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决策性。在以往,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都是利用CAD技术协助设计工作图,通过不断地修改草图,完成施工设计。工作图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各方沟通、交流的根本依据,虽然图中包含线形、颜色、文字等,但图纸形式的工作图没有直视效果,容易让相关管理者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影响施工进程。而BIM技术能准确反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风险、施工有效性等,帮助管理者有效调控项目目标,在短时间内快速核算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工程量,做出正确的施工决策[7]。
2.4集成性
BIM数据具有一定的集成性。BIM技术能颠覆传统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管理形成“信息孤岛”[8]。BIM技术使用的是虚拟数字模型,模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会跟随项目工程的进展而改变,为管理者指明管理方向,做好各项工作的正确决策。BIM的搭建,能将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所涉及的数据、环节都囊括其中,直至项目的完成,保证了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问题
3.1施工人员对
BIM技术掌握不全BIM技术属于一种新型模拟数据模型技术,主要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反映施工现场情况。这需要相关应用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三维知识和数学知识等,确保方案设计的有效性,通过新型技术改善电网基建工程土建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且对BIM技术掌握程度不深,这不但无法充分满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而且无法体现或发挥、展示出BIM技术的优势。
3.2施工安全意识性不高
BIM技术能通过虚拟模型有效反映现实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施工风险,帮助管理者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多数管理者的施工安全意识并不够高,也没有合理利用BIM技术排查安全隐患,有些管理者更依赖于自身的经验技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是电力项目的基础,是电网基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电力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点之一,若无法保证施工安全,势必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这是不利于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3.3未将
BIM技术全面应用于安全管理中虽然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会制定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但管理者并未完全将BIM技术全部融入制度管理中,故无法全面有效地显示风险提醒。每一项施工在未开展前,或者即便开展了,其安全风险也是难以预估,即使是有详细的规划、施工方案,也无法百分百全方位保证施工全过程安全。BIM技术除了能提前向施工管理人员提示安全风险之外,还能为管理者提出更多准确的施工调整方案,弥补相应缺陷。
4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优势
4.1可视化
可视化是BIM技术最基础的优势,能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各环节带来直观的变化,让管理者了解下一步项目的施工风险,应用范围涉及非常广。在以往,通过CAD技术所设计的设计图会采用二维技术展现出来,但施工建筑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全面显示,容易让不同的管理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引起矛盾或意见冲撞,影响施工进度,严重时会增加返工率,导致施工重新开始。BIM技术则以虚拟、准确的信息模型为管理者展示施工中所面临的中级风险及以上的施工作业,模拟复杂的施工环节,对管理者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规范施工工序和流程,这样一来,相关人员既能全面了解施工情况,又能根据BIM技术所反馈和提供的数据及时做好决策,缩短施工进程。
4.2优化性
BIM技术应用至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后,为保证施工质量,都需在BIM数据和模型的基础上将施工所涉及到的数据优化。在优化过程中,BIM技术会结合实际施工环境调查并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总体考虑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并汇总优化过后的数据传送至管理人员进行实际调整,不但提升了BIM数据的精准度,还使施工环节变得更为体系化、标准化,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3协调性
电网基建工程所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若只是通过纸质图或二维设计图进行工作分析、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等,精准性低,专业性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低下,更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施工的安全性,最终也会阻碍各方合作以及深入交流,增加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成本支出。而BIM技术能通过立体、三维模型直观显示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情况,完成碰撞测试,协调各个施工环节和决策方案,促使各方有效地交流和沟通,一定程度上避免施工数据、内容重叠造成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与此同时,无论管理者接受任何工作任务,都可通过BIM技术查看施工信息,填报数据,分析施工矛盾,全面把控工作,最终再通过BIM技术上报施工进度和情况,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协调性非常强,这也有利于施工管理者把控项目的整体。
5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5.1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
随着人们用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基建工程的项目数量也逐渐增多,工程规模不断扩展,工程所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也愈加复杂,加上施工现状的复杂性,更需要BIM技术辅助开展工作,保证施工的每一环节能正确实施。BIM技术可集结电网基建工程的所有数据,并实现各项信息之间的联动性,让所有信息同步更新,不但有利于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而且能确保各项信息及时的交流,为施工做足准备。
5.2施工进度的全面控制
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是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最关键环节,有着主导作用,若在一开始便没有完善各项工作准备,则容易出现工作牵制,影响各环节的协调性,并不利于施工进度的推进。BIM技术能合理引入相关施工进度软件,整合各项信息、数据,并统一设置起点,将各施工环节工作简化,让管理者做好基础工程以及结构吊装准备工作,根据施工环境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并关注、控制施工进度,促使施工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保质完成。
5.3真实模拟施工重要环节
BIM技术能颠覆以往“出现问题再解决”的思想和局面,其除了能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展现施工建筑和现场之外,还能通过帧动漫、漫游、云彩、地形绘制模块等功能真实展示土建施工现场,并对临时通道、机械设备、临时建筑或材料堆场等情况进行构图,让管理者能全面查看土建施工动态。尤其是一些重要施工环节,BIM技术能在重要地方进行标注,提醒管理者加以重视。
5.4严格防控施工中的风险
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有多项高空作业,其危险系数非常高,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危险系数降至最低。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管理者需要把控好施工中的各项风险。BIM技术能够制定预处理方案,有效识别施工中安全隐患,并做出反应,调整施工方案,让工作人员做好防控工作,将危险系数降低,促使施工管理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6BIM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中的发展方向
6.1努力提升
BIM技术的运用水平管理者在运用BIM技术时,应先根据所需充分了解BIM技术的功能、作用情况以及电网基建工程土建施工的实际需求,明白数据的变化规律等,才能发挥BIM技术自身的优势。因此,可组织相关管理者进行培训,邀请专业BIM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者进行“BIM技术人才培养”。可通过“四阶段,三位一体”的优秀BIM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软件管理学习和应用,强化BIM技术理论基础,深入项目工程实践,让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深入研究BIM技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BIM技术运用水平。
6.2不断加强
BIM技术的使用推广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介大力宣传BIM技术,让管理者全面认识该项技术的优势、特色、高效性等,强调BIM技术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施工管理者的应用意识。
6.3不断增加
与上海的业委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全权实施物业管理不同,自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其自身具体组织并实施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由主委、副主委、各委员构成,履职为志愿公益性质,委员不领工资。委员会下设各实体运行部门,其工作人员是雇员,给发工资,与委员会属于雇佣关系。自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在管理上并不拘囿于具体物业事务工作的管理,而是着重精神家园和共同理念的追求与塑造,提出小区要有奋斗目标,要打造有理想、有文化、有活力、有内涵的优质模范社区。致力于这一目标,管理委员会努力形成小区共同信念:以大融合社区的理念,促进住房的和谐与团结;以真诚负责的态度,提供住户最佳的服务;以开源节流的方式,加速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创新进步的精神,作为工作的原动力。他们还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构想:社区管理制度化,经费支用透明化,服务人性化,社区景观公园化,业绩优劣评量化。
自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在具体事务方面也重点突出,饶有成效,如:订立社区管理规约,涵盖共性约定及十余项具体的物业管理相关办法,经全体委员审议通过,使社区管理有所遵循;制定社区定期工作实施方案,包括水塔清洗、环境消毒、物业管理费收缴、节假日社区活动等,确保这些例行性事务事有人做、物有人管,形成工作制度;制定社区重大工作推进计划表,对重大事项依据轻重缓急,排定近、中、长期计划,实施跟踪督促;做好物业顾问公司聘用和监督管理,对于小区安全、电梯管理等事务,聘用不同的专业化顾问公司管理,对于房屋修缮,包括公共部位及居民居家维修,聘用正规的水电及土木工程人员操作;加强社区地下车库、地面停车管理,抓好社区公用舞蹈教室、多功能教室、台球室、电脑图书室、阅报室、文娱中心等的日常使用管理,及时更新购置公共设备和器材。
(二)物业顾问公司相对弱势
物业顾问公司与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市场化的雇佣关系。社区管理委员会就社区不同管理事务,雇用不同的企业或者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来实施管理,如:在小区安全管理工作上,雇佣正规的安全顾问公司;小区电梯管理则招标承包给电梯管理公司实施菜单式管理;房屋维修则定期或不定期聘用合格的水电及土木工程人员管理。物业服务专业化、分工细、规模小,其特点是公司运营成本低,有的甚至是由具备资格的个体承接。这些公司型的和个体性的物业管理主体,均独立向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社区管理委员会对其按合同给付佣金。相对而言,上海的物业服务企业则居于强势,有的小区物业办公室就叫管理处,简直像一个机关衙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物业服务企业大而全,看似什么都有,其实一样也不行;管理成本高,专业性差,有些服务项目还要外包转包。物业服务企业包揽小区公共区域、经营项目、公共设施等的产权性管理、经营、收益,处置事务过多。上述种种形成一个特点,即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业委会在小区日常管理上矛盾较多,相互对立,处理困难。
(三)业主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强
自立社区定期召开业主大会,成立、更新、监督社区管理委员会,审议小区管理重大事项,如动用管理维修基金等。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业主大会汇报社区管理运营情况、财务收支情况、重大事项落实情况以及委员会运作情况。业主参与小区自治管理的热情高,不仅体现在不计酬劳志愿参加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上,还体现在领养小区绿化、参与小区公共活动等一些事情上。自立社区还订立业主公约,规定业主参与社区管理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制定各类社区资源、公共设施、活动场所等使用管理办法。如小区管理费收缴方面发生法律纠纷,该行为法律关系主体是社区管理委员会和业主,而非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
(四)社会文化公共事务成为小区管理的一个重心和亮点
为增强社区凝聚力,丰富社区生活,自立社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举办社区文化节活动,包括社区文物展、社区美食竞赛、奇石异树展、手工艺品展、书画展等,得到社区居民一致好评和踊跃参加;积极举办各类讲座、授课、旅游、小型晚会等;请医院专家到小区义诊和举行健康讲座;组织居民到大陆参访旅游,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组织播放优秀影视节目和戏剧舞台演出;开办中医养生班、书法写作班、电脑研习班、舞蹈班、儿童读经班及品格教育营;积极组织各类公益性活动,每年定期举办“防火宣导,高楼社区防纵火组合演练”及有关防灾演练;及时组织各类赈灾募捐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居民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亲和力。
(五)社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力很强
社区管理委员会在与里委以及其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事务协调中,作用很强,话语权很大。如经自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协调,在社区安装提款机,福特公司搬迁电机房、减少噪音等,相关部门支援小区绿化苗木等。桃园中枥自立社区管理经验和做法还有很多值得介绍的地方,如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尤其在安保、小区服务等方面,实现24小时全方位与社会联通的全息系统。这些都给我们很大启发。
二、台湾地区物业管理给上海的启示
(一)产权结构是解构台湾地区物业管理体系机制的关键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认为,财产权是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人要有财产权,首先要有财产,进而拥有由这些财产而来的一系列权利,如管理、处置、收益等。有了私产私权,并落实了对私产私权的尊重,人才有尊严、才有动力、才有活力。台湾地区业主主导物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尊重了物业作为财产权的规定性。正是基于这点,自治成为台湾地区物业的核心,而这又恰恰符合居住社区物业管理的根本属性。从本质上讲,居住社区是居民自治的范畴和领域,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是实现社区管理内生和不竭的活力。财产与财产权相统一,活力与自治相统一。在这些要素不具备或者相背离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上不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物业领域市场开放度、社会化程度高
台湾地区物业市场体系和构成要素是充分自由、充分开放的,业主、社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专兼职人员,物业顾问企业,各种服务性的团体个体可自由组合。其市场准入也是开放的,尤其对个体性的经济活动组织,如个体的水电工、维修工以及其他技术劳务人员都纳入其物业市场体系。其社区物业活动、物业管理事务,基本全由社会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完成,需要政府介入的地方很少,甚至连这些对应的行政部门都不用设置。这些给我们不少启发,如物业类企业尤其居住社区物业类管理企业是不是一定要有规模,要大、要新、要强,看来还是要形成符合居住物业自身领域特点的企业格局、经营模式、适当规模以及行业准入、经济管理等。再者,启发我们一定要相信市场、相信社会,它们一定会将各类资源有效打理、有效组合,这是一个能产生内生活力、原生动力的源泉。
(三)社区管理委员会及居住社区成为社会活动、历史文化传承的中枢
这主要与台湾地区物业领域的去经济化原则以及社会事业定位相关联。台湾的居住社区物业管理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事业范畴,他们的物业管理确定了这么一个基石:物业管理领域不属于经济范畴,属于社会自治范畴,属于社会事业范畴。我们则把物业管理作为经济领域,列入第三产业,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作为微观的企业而言,是以盈利为主,怎么赚钱快怎么来,怎么赚钱容易怎么来,怎么赚钱多怎么来。难以想象以这样的经营思想为指导的物业服务企业会去设计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增益个人道德、健康、综合素养等的公益活动。
一、降低和强化
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与学生高考成绩居中,客观上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和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但是明显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表现欲望明显、社会活动能力强。显然,如何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课程更适合开发同学们的优势智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等重要且基本的问题急待解决。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亦即特征和成因)的能力。
但上述问题的出现和存在表明:在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本课程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实际上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经过学习和探索,提出了“降低和强化”的改革思路:“降低”即根据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对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化”即基于本专业“高级应用性地学导游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述改革思路在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过深、过难的内容被删除,某些理论性极强的内容其课程目标由掌握降为理解、或由理解降为了解、或减少课时数;增加实验项目,增加某些重要实验的课时数。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无论再怎么调整授课内容的多少,《地质学基础》(地质类专业开设的这门课,虽然定位为入门课,但实质上偏重于地质学的二级学科———动力地质学;而其它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开设的这门课,则是地质学主要二级学科核心内容的大综合,这里指的是第二种情况)课程所依托的学科仍然是理论性的。显然,将其设置为本科非地质类相关专业如地理、环境、钻探工程、掘进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为培养宽泛职业能力或初步研究能力奠定专业基础是可以的;但将其设置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观上想培养学生阐述地质景观之科学内涵的能力,事实上却没有也无法直接承担培养这种特定职业能力的任务。
二、紧扣和淡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发现:进高职学院学习的学生首先和最关心的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也不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没有用?”而是“我学好这门课对我毕业时的就业和工作有没有用?”。换句话说,他们的学习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其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上第一节课之前,学生翻开《地质学基础》教科书,从第一页飞快地翻到最后一页,结果发现连“旅游”二字都极少出现,顿生“学了究竟有何用?”等诸多疑惑———由此而引发“紧扣和淡化”的改革举措:紧密结合旅游专业,淡化学科界限。遂在课程名称上,去掉学科色彩过于浓厚的“学”字,加上专业属性鲜明的“旅游”二字,定为《旅游地质》。上述改革思路在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绪论课实施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删除某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每个重要知识点都与旅游结合起来。
现在的大部分教科书和《绪论》课实施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模式,即讲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最多再加一点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其实,这并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生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特别是像《地质学基础》这种跨专业的课程,刚开始就给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怎么可能听得懂,又怎么可能感兴趣?遂摒弃了这种“学科”模式,代之以“课程”模式,即讲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二是学什么?三是怎样学?而且着重讲第一个问题,第二、第三个问题则简明扼要地一笔带过。结果,《绪论》课讲完后,学生反映较好———大部分同学听得绕有兴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发现:将《地质学基础》与旅游真正结合起来,谈何容易!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已相当成熟,要结合只能通过举例来结合,但举的有关旅游的例子终就是为了将理论讲透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本身,因为也可以举矿床、地下水、土木工程、环境、灾害、农业等方面的例子,这正是理论+实例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理论性学科为依托的课程实施模式。学生通过听课和阅读教科书后获得的主要是一种观察、分析地质现象的一般思路,而不是特定职业能力———地学导游能力所必需的那种观察、分析和讲解地质景观科学内涵的一般思路。而这也只是针对那些刻苦努力、基础又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一般的学生获得的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记的一些零散知识点而已———从期末考试的卷面上可明显看出来:能考9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属于第一种类型,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考分在80分以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后一种类型。#p#分页标题#e#
三、校本式开发
仅仅“降低和强化”不行,在此基础上“紧扣和淡化”也不够———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本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旅游结合起来、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有意识地去开发一种既合高职生“胃口”,又基本能够被消化并可以从中汲取特定职业能力所需“营养”的新产品———《旅游地质》(而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地学导游方向)的课程建设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56-02
1 研究背景
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70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1.5%和59.7%,足见工程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大,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投资额高达数亿元以上。调查统计显示,建筑施工企业建工程项目中原材料成本约占总工程造价的60%~70%,设备成本约占工程造价的15%~20%,人工成本占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中物流费用约占17%,而总的物流费用要占工程造价的18%~20%,有效的工程物流活动可以节省工程成本的10%~30%以上,可见物流活动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经济影响,已成为我国建材工业的第三利润源。
尽管建筑行业有着很大的物流需求量,但在实践中,工程建设行业对于物流服务的价值还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优势,对发掘工程物流服务的价值源泉和提升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 工程项目物流的概念
对工程项目物流的定义有很多,A.A gap oil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指从原材料的获取到最终成为完工的建筑物一部分的物料流。Jeanloc Gifford和Fred Borges ad Silva认为工程项目物流是指施工所需各种资源的流动,且在此过程中确保这些资源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被用来进行生产。然而,这些定义都过于零散,不全面。
工程项目物流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物资流通,也不只是工程项目物资的储运,工程项目物流是将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运用于建设工程中。工程项目各物流功能诸要素包括包装、搬运、储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工程项目物流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或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
物流与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源自生产制造物流,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控制为基础,主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而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属性,工程项目物流具有与一般商品物流不同的特点。
3.1 管理难度高:工程项目具有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按指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所以项目多采取矩阵式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人员,管理过程协调环节多、较复杂。工程项目物流大都集中在施工现场,场地狭小,人员众多,为工程项目物流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3.2 材料不易保管:工程项目所需原料属性分类多且繁杂。一种是总量大单位价值低的产品,这类产品物料形状不统一,种类繁多,分类储存有很大的困难。另一种是工程建设中那些复杂的定制化构件、大型安装设备等关键材料设备。其在工艺上要求不同,需要的物流服务差异化比较大。同时,由于建筑项目基本属于露天生产,所需部分材料体积庞大,大都在户外储存,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出现雨雪天气时,常常出现保管不利,造成不必要的物料损耗和浪费。
3.3 不确定性:一方面,工程项目运作受业主、设计、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性和多变性随时发生,每一个细节发生变化都需要及时的物流保障。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生产和运输过程具有不均匀性,导致了资源的品种和使用量在施工过程中大幅度起伏。
3.4 准时制:工程项目的生产要求物流具有准时制供应,若所需物料过早到达施工现场,则由于场地狭小,需要花费额外的场地和保管费用,如果供应落后则会影响工程进展,同样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3.5 个性化:工程项目都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建造的,它受到建筑性质、技术要求、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原料、燃料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条件下展开,其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等的需求在项目之间一般不同。
3.6 单向性:工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单件定制化生产的过程,各种工程材料根据供需关系运输到工程建造现场装配成项目单体产品,工程项目物流是一个单向、汇聚型的物流。所有的材料、设备最终被运送到建筑现场,建造成最终产品。施工现场既是产品的生产地也是产品的消费地,是整个物流过程的核心。
4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外包所有或部分本企业的物流功能,相对于基本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和长期互益的服务。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为顾客提供专项物流、物流解决方案、供应链创新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强调长期合约关系、协作解决具体的不同问题和公平分享利益并共担风险。
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存在着利益悖反。随着物流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必将上升,当企业需要较高的物流水平时,其所需内部物流总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实践证明有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约10%的成本及35%的物料浪费,并缩短生产和建设周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当建筑企业需要较高物流水平,并且自营物流成本大于其外包成本时,建筑企业应考虑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接受外包合同的物流企业必须综合利润、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三者为定价导向:在同一物流服务水平下,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在同一运作成本下,着眼开发增值服务以扩大收益。
工程项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就是围绕工程项目,由物流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或全过程的服务过程,目的是通过物流的专业技术服务,给予投资方最安全的保障和最大的便利,大幅度地降低工程成本,加快工程项目的建设速度。
而工程项目物流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哪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抑或全部外包,取决于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和核心业务。以下具体比较了几种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合作模式。
4.1 第三方物流公司只负责运输和仓储业务如前所述,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单项工程需要的工程物资量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受施工场地限制,其容纳工程物资的数量有限。如果将商流与物流适当分离,并将运输与仓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使得建筑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性减少二次运输以及现场存储混乱造成的浪费,通过业务外包降低总物流成本。
同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工程项目部基于工程进度及施工场地要求,对工程物资进行定时或定量的优化配送,实现准时制。
相对于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由此获得的利润还可转移给施工企业,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施
工企业还能得到比自营物流更低的物流成本。
4.2 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增值业务,现场加工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工程项目物流的核心场所就是施工现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完成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可提供增值业务,由于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原料种类状态繁杂,有的需要二次加工,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完成此类加工安装环节,可以方便施工企业直接使用。例如将原材料中的钢筋加工成钢筋笼,一方面方便企业直接使用,另一方面实现价值增值。
4.3 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采购业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采购实施,库存保管和配送。实施采买存送一体化服务。建筑企业内部承担采购业务的优势是易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获得较低价格,各方面调配相对灵活。但同时也存在采购透明度低,负责采购的人员与供应商勾结,个人获得回扣的问题。
如果企业将工程物资的采购由原来的项目部分别各自采买统一集中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客户可能不只是一家建筑企业,可利用规模优势获得供应商更大的价格折让。并且出于对企业自身形象信誉的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会尽可能增加采购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使物资采购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降低成本。
4.4 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实行供应链整合工程建筑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互参股,其前提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对象必须是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是企业内的所有项目而不是单个的项目。
如前所述,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供需双方的合作很可能也是一次性的,所以会有签约前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如果从承包商的角度看,由于工程承包企业属于项目型企业,其基本业务是工程项目,所以从企业角度看,其项目业务则又是连续的,所以可以确保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种方式旨在实现长期稳定合作,以准时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以提高整体有效性为目标,同时还着眼于如何减少浪费和在整个供应过程中进行价值增值。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单独购买变成要管理和协同整个供应链,联系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种上下游的整合长期合作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还能增加透明度和互信度,实现信息共享。
5 结论
工程项目物流的妥善管理,能为工程项目节省成本,带来利润。然而,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动态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供应链中各成员就利益分配任务分工等达成共识。第三方物流,作为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团队,能够提出具竞争力的物流解决方案,促进项目的时间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物流实现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达到建筑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双赢,实现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相对于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其参与方不单单包括业主方、施工方,同时也涵盖了咨询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在内。与此同时,受到上述参与主体在专业化水平、人员构成以及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因素影响,导致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通过建筑甲方工作人员对相关管理职责的履行而妥善解决。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关注与重视。
一、前期策划中建筑甲方人员的管理职责分析
建筑甲方在选取建议项目的过程当中,需要以项目建议书为基本参照与依据。而项目建议书的标准多由建筑甲方委托相关设计及咨询单位完成。通过此种方式,可对建筑项目的基本属性、结构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也可实现对建筑项目所对应投资机会的合理评估。在现阶段的实践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项目建议书需要交由上一级别相关主管工作部门审批通过之后,正式形成立项,进而才能够开展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可以说,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与审批是建筑甲方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进而,建筑甲方人员还需要针对整个建筑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给予详细评估与研究,通过对建筑项目背景、技术保障、协作能力、建筑区域、建设规划、建设周期、建设资金以及建设效益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评估,为建筑项目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工程进度控制中建筑甲方人员的管理职责分析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明确证实:建筑甲方是否能够高水平的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当中大量的前期工作,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这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实现以及投资效益的达成而言可以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我国国内建筑行业监理市场及相关监理工作机制仍未能够得到规范化与系统化处理的背景作用之下,建筑甲方相关工作人员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来彻底摆脱建筑甲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尴尬形象。在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进度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建筑甲方管理职责。
(一)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做好建筑项目开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筑甲方工作人员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全过程中的关键参与主体之一,需要在建筑工程项目证实开工之前,做好自身需要负责的关键准备工作。在现阶段的工程实践当中,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负责的准备工作包括:①.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交通运输情况的检查;②.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给排水管道运行情况的检查;③.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用电情况的检查。通过对上述管理职责的履行,可最大限度的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与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保障。不仅如此,建筑甲方人员还需要尽快的办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活动所需要的各项手续,在施工单位的配合下,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补充性勘察工作,同时需要与施工单位进行协调,要求施工单位尽快完成对于建筑界线以及水准点位置的测量与放线工作,确保各项施工方案能够有效且系统的落实于实践工程建设中。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建筑甲方工作人员还应当针对因建筑施工作业所建造各项临时设施的运行情况,确保临时用房性能的稳定性,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中,各环节劳动力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与保障。同时,建筑甲方还需要派遣专门员工,督促施工单位方面及时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文件,结合实际情况,安排专人就施工进度计划文件的合理性加以审核,并予以实施。
(二)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构建应急性沟通解决工作机制:相关实践研究证实,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开展与逐步推进过程当中,存在大量的不可预见性因素。例如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材料采购不及时而造成的停工事故、施工机械设备受损而造成的施工中断事故等均具有不可预见的特性。因此,要求建筑甲方工作人员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过程当中,充分履行其总体协调职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实现工程管理与进度管理质量与工作人员的联动。为此,建议通过引入问责式绩效考核工作模式的方式,将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关工作任务分配至各工作人员头上。一旦建筑工程项目出现突发性事故,则可及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之上。与此同时,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建筑甲方工作人员主动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进行协商与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时处置问题,保障施工进度的可控性。
(三)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展开定期性的审核,通过构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巡查工作制度的方式,来保障工程进度的有效实现: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承担对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核与监督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施工进度计划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或者是需要进行调整的地方。与此同时,建筑甲方工作人员还应当组织总包、分包工作队伍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巡查工作,记录施工现场各项关键情况,在分包商确认合格之后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发文处理。
三、工程造价控制中建筑甲方人员管理职责分析
一方面,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对于所涉及到的专业性较强、且对工期要求较为严格的分部、分项工程而言,可由建筑甲方对其进行另行发包的操作。此种处理方式下,虽然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基础建设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但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以及控制工程造价而言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值得同时;另一方面,建筑甲方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把握变更经济签证的审核与管理关口。具体来说,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所涉及到的每项工程变更均需要按照如下操作流程予以实现:第一步,由施工单位提出工程变更的申请;第二步:由监理单位针对该申请进行审核,提出意见,上报至建筑甲方;第三步:甲方在参照监理单位所提出意见的基础之上,多方研究,对于有必要进行的工程变更项目,需要通过下达工程变更指令的方式,指令施工单位执行工程变更操作。与此同时,对于不合理的工程变更项目,应当严格予以制止。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此环节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杜绝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串通一气,以小规模的变动来不合理的抬高价格,影响建筑甲方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结束语
建筑甲方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核心,可以说是项目责任的主体所在。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建筑甲方工作人员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是极为关键的。本文指出:对于建筑甲方工作人员而言,为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有效性,以及建筑工程项目在后期运行阶段质量性能的稳定发挥,就要求其在做好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分别从工程进度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这两个方面入手,严格履行其相关管理职责,上述问题值得引起同行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董爱华,闵洲源.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建筑废料管理评价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1):146-150.
1引言
天然地基是指不需要处理建(构)筑物就可直接修建在上面的地基。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但是,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基础对强度和变形等方面的要求时,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地基处理技术方法是建造人工地基的技术方法,简称为地基处理,即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2 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节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是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除,换填其他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的散体材料,经过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垫层的材料有中(粗)砂、碎(卵)石、灰土、粉质黏土等。石屑、煤渣或其他工业废料经检验合格后,也可作为垫层材料。垫层的作用是提高持力层的承载力,并通过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减小垫层下天然土层所承受的压力,这样可减少基础的沉降量。另外,用透水性大的材料作垫层时,软土中的水分可以部分地通过它排出,从而加速软土的固结。同时,还能防止土的冻胀作用。工程实践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换填垫层法能有效地解决中小型工程的地基处理问题。本法的优点是:可就地取材,施工简便,不需特殊的机械设备,既能缩短工期,又能降低造价。因此,得到普遍的应用。
2.2、预压法
预压法是在建筑物施工前,用堆土或其他荷重对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土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压荷载可采用堆载、真空预压或堆载加真空预压联合预压,还有降水预压等。这种方法对各类软弱地基,包括天然沉积层或人工冲填的土层,如沼泽土、淤泥、淤泥质土以及水力冲填土等均有效。其缺点是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特别是深厚的饱和软黏土,排水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堆载,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加速地基固结,缩短预压时间,常在地基中打入砂井,然后进行堆载预压,这种方法称为砂井堆载预压法。砂井的作用是缩短软土中的排水距离,土中水通过砂井顶部的砂垫层或排水沟排走,使软土中孔隙水压力得以较快地消散,从而加速地基固结,地基强度迅速提高。应注意到,当预压场地邻近有建筑物时,需考虑到预压荷载对邻近建筑物影响。
2.3、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处理松软地基是1969年法国L.Menard(梅纳)首先提出的,通常以80~300kN的重锤(最重可达2000kN)和落距为8~20m(最高可达40m)的夯击能量对地基进行加固,一般夯击能量为500-8000KN.m。最初是用以处理松散砂土和碎石,后来用于杂志填土、粘性土和湿陷性黄土等地基。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不仅能够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抗液化能力及消除湿陷性,但对饱和软粘土的加固效果尚无定论,采用时应持慎重态度。近年来在饱和软粘土中设置排水通道,在进行强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4、振冲法
振冲法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启动潜水电机后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由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联合作用下,将振冲器沉到土中预定深度,经过清孔后,即可从地面向孔内逐段填人碎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影响下被振密挤实,达到要求的密实度后可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到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个大直径的密实桩体。振冲法施工有加填充料和不加填充料两种,一般多采用加填充料的方法。对细颗粒含量较多的砂性土地基,采用加填充料而形成碎石桩能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且碎石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加速地基固结,提高地基强度。此外,振冲过程的预震效应可使砂性土地基增加抗液化能力。
3 地基工程的施工管理
3.1、地基处理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的不同之处
(1)大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并不是施工结束后就能全部发挥和体现,一般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体现。
(2)每一项地基处理工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同一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应用其施工工艺也不尽相同,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往往有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地基处理大多是隐蔽工程,很难直接检验其施工质量。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严格掌握。如换填垫层压实时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要求;堆载预压的填土速率和边桩位移的控制;碎石桩的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的掌握等。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另外,施工单位还需做好地基处理施工质量检测工作,包括搅拌桩、碎石桩的桩身质量检测等。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为了了解和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或保护临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监测工作。监测方案根据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和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如当施工场地临近有重要地下管线时,需要进行管线位移监测。对于一些地基处理方法,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地基土的加固效果,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从而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如在堆载预压法施工期间,需要进行地面沉降、孔压等监测工作,以掌握地基土固结情况。
3.2、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注意事项。
(1)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不仅让现场施工人员了解如何施工,而且还必须使他们很好地了解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施工是否符合工程要求,要经常进行施工质量和处理效果的检验,以保证施工质量。
(2)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要做好监测工作。尤其在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尽量采用可能的手段来检验处理的效果。这是施工工作的重要一环。
(3)对重要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或开发、引用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在进行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时,最好在大规模施工前进行小型现场试验,以检验地基处理方案的可靠性,并可获得设计计算的参数值和施工的控制指标,以及施工经验。
(4)通过反分析可获得必要的参考数据,用于验证设计,监测工程安全,便于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计算。根据实测资料的反分析而得出的参考数据要比前一阶段的设计较为接近实际,必要时可据此修改设计。此外,通过反分析可使人们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4 结语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从沿海到内陆,从山区到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质各异、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从而使地基处理技术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不仅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物选定最合适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布置方案,而且还要善于选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方法,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2-02
一、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的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但不局限于:
1.房价高企。据来源于搜房网的数据,2010年我国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水平,北京为1∶547,局部地区达到了1∶700。上海达到了1∶500。深圳达到了1∶400-1∶480之间。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可见,以国际标准衡量,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高出了约一倍。
导致房价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使得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却是推高房价的一个不争的因素。
2.道路拥堵。城市道路拥堵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民每天平均上下班在路上消耗的时间为40分钟,居全国之首。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交通拥堵范围正由市中心区向和放射线道路蔓延。深圳交通拥堵也已成常态。导致道路拥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汽车走入家庭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3.空壳村数量增加。空壳村指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使得人口数量严重萎缩的村庄。“今天中国有数以大概四千到五千万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大量的空心村,空壳村。”这是2010年10月29日作为主持人的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所的李金逵在国际城市论坛上的发言。可见,空壳村现象的出现已经达到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空壳村的出现是纯粹的城镇化进程的产物。空壳村的出现不仅使得农村的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也不仅使得农村的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而产生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空壳村使得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教育、医疗、安全问题。
二、推进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缓解部分城市发展综合症
城市发展综合症的出现不仅将使得城市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更将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持续。因此,在强调城市化,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重视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问题。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推动宅基地入市就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一)宅基地的属性及流通限制
《土地管理法》第8条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具有集体所有性质的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法律禁止其通过除法定继承以外的任何途径和方式取得宅基地使用权。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规定》(国发[2004] 28号)规定:“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规定:“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这样的规定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有效保护农民拥有宅基地,有房可住。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规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而且已经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对进城的农民而言,宅基地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农民往往是举家迁入城市的,已经没有了回归农村的欲望。他们在遥远的农村都有一份宅基地,有一处住所。但是,那处宅基地对于这些已经或计划在城市扎根的农民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
2.宅基地的保留,浪费了我国的土地资源。这些注定不会有人居住使用的宅基地,按照法律规定还要为不可能再回来的农民保留,土地的价值就无法得到发挥。这将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发展经济的进程。
(二)宅基地入市与集体土地入市的区别
宅基地尽管属于集体土地,但是,宅基地入市不同于集体土地入市。后者包含的含义更广泛,不仅指宅基地入市,而且可以包含耕地等其他集体土地入市。
相对于集体土地入市,宅基地入市有很多自身的优点:
1.能够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宅基地本身不属于基本农田的范畴,其入市不会对基本农田的数量产生影响。而如果集体土地入市,则意味着本属于集体的基本农田也将流出本集体。可能导致的结果或者是国家基本农田的总量降低,或者是该集体的基本农田数量降低。前者,将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影响;后者,将对该集体的生存造成影响。
2.能有效保证乡镇结构的稳定。农民的立足点就是土地。有了土地,也就有了安居的根本。如果推行集体土地入市而导致耕地由集体土地之外的人耕种,则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没有了在本村居住的源动力。而由此导致的人口流动则会打乱原有的乡村结构的稳定。但是,仅仅是宅基地入市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宅基地入市可以解决的问题
宅基地入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综合症中的一些病症:
1.有利于抑制高房价。宅基地入市增加了住宅建设用地的供应,将缓解城市发展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有助于抑制高房价。
郊区的宅基地可以直接用于住宅建设直接抑制高房价。距离城区较远的宅基地可以通过市场的流转被部分生活富裕的市民购买并完全可能在政策的扶持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小镇,进而进一步吸引部分城市人口而间接抑制房价。
2.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宅基地入市可以吸引部分有资金、有素质、有能力的市民到农村去居住、创业。(下转第75页)(上接第72页)这些人的到来对于创建有特色的新农村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政策的指引下,可以形成诸如画家村、艺术村等一道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和产业群。这些产业群的出现不仅对于提升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生活品味都具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宅基地闲置在农村时,对于该农民而言几乎毫无价值。宅基地入市使得农民所有的土地具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价值,这些额外产生的财富可以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拉动内需。
4.有利于老有所养。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养老的问题已经日渐突出。而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尚不完善,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的农村更是很不乐观。在日前举行的2010年中国卫生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宅基地入市可以使得部分农村老人能够出售自己的宅基地而获得进住养老院的资金,获得用于医疗的资金,这对于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宅基地入市,意味着将会有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这将分流一部分城市交通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同时,当在农村形成特色产业群的时候,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从业人员主动流出城市的主城区而进一步减少主城区的交通压力。
6.有利于防治空壳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进入了城市,使得部分村庄成为了空壳村。宅基地入市则有助于人口回流,使得农村的空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农村的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资源对于部分城市人口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只是苦于不能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无法走进农村。宅基地入市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宅基地入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宅基地入市将会面临一些列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宅基地入市才能够得以顺利推进,才能够有效达到推动宅基地入市的目的。
1.需要修改《土地管理法》。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则农民出售宅基地是违法行为。而购买宅基地的买家也不能合法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所以,推动宅基地入市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土地管理法》。
对于如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可以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之前申请试点宅基地入市。为《土地管理法》的修订积累经验。也能够率先造福社会,进一步起到特区的示范效应。
2.需要建立宅基地入市的有形市场。宅基地入市在本质上也是商品的交易,但是这种商品交易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作为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对于其中的经济、法律等环节都不能很好把握,因此不能允许向其他日常消费品一样在路边交易,而应该建立有形市场集中管理、集中指导。同时,也应该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宅基地入市提供估价、交易、登记等一系列服务,以维护交易公平,保护双方尤其是农民的利益。
3.需要发展城乡交通。宅基地入市,需要有城里人购买并去乡村居住,这实质上就是建立了一个城乡沟通的渠道。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的城市人口并不是存粹的农村人,还要有相当的业务在城市中办理,因此,大力发展城乡交通,大力发展乡村网络等信息硬件建设都是吸引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措施。只有城乡之间的交通便利了,乡村的信息畅通了,城里人才可能有意愿去乡村居住。才能真正实现宅基地入市的重要历史意义。
[本文支持课题:建设部课题《我国建筑工程法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08-R3-36。课题第一作者:顾永才,博士、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冯志顺,孙顺英.试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昆明:法制与社会,2010(10)
2.杨珍惠.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研究[J].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8)
3.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J].成都:农村经济,2010(9)
讲结构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价值概念本身的含义。当然这里说的价值不是市场上的商品价钱,但也不是与其完全没有关系。讲价值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用的东西有价值,没用的东西没价值。如果就按照这种说法去考量的话,我们似乎马上就可以断言,艺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艺术是不能像工具那样拿来使用的;如果说艺术有时也可以有某种用处的话,那么艺术追求的也不是这个有用,这是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区别的主要所在。如果我们以这种“有用”和“无用”的思路谈论价值,艺术的价值结构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这里采用的价值概念,一定与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价值观有所不同。不过,说它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相反,这种对于有用与无用的日常区分,能引导我们继续往深层分析进而澄清价值概念的完整内涵。
我们先分析有用的东西,所谓有用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它就是有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说一个工具性的东西对自己有用,是行不通的。比如说,杯子有用可以盛水,水有用可以解渴,解渴有没有用呢,这个问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解渴本身有用没用我们都会去解渴的。先放下解渴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谈,但是为了解渴这水在这放着,我就把它喝了,所以说水有用,这个“用”是指向水外边的某种东西。我们说什么东西有用,是就这东西对于它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是功能而言的,这叫工具价值。由于它把其它东西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所以它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外在价值。与这个工具意义上的“有用”相反的,是“有害”。如果我渴了,你拿某种东西让我喝,喝完更是口干舌燥,那就是相对于我“口渴”而言的“有害”了。当然,有更多的东西对于我的“口渴”来说,既无用又无害。单就“有用”这一方面来说,一支扳手,一把改锥,一支钢笔,一块手表,都是典型的工具,都是典型的有用的东西。人们一般说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就是这些,大学里什么专业有用大家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因为这种“有用”都要服务于其他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工具价值不是自为的,而是为他的,是外在价值。这样,工具价值就有三种:有用的、有害的、中性的。与此相对应,我们可以将工具价值分为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三种。
相对于工具价值,就有终极价值。这种区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讨论过[3],往后的哲学家也有过很多的澄清。所谓终极价值是什么呢?从工具的外在价值开始, A会因为B有用,B会因为C而有用,但后来最终退到一个不能退的参照的地方的时候,那个东西一定不能说是有用的。比如说,人家问挣钱有没有用,回答是,挣钱有用啊,可以买房子、旅行,还有其它可以办的事情,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内容提供便利或通途,所以你就可以说它有用。除人造的工具外,自然界也有同样的问题。面对自然界,为什么我们把地震、台风称为自然灾害,而太阳出来就不是,这都是这些事件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什么作用而言的,灾害对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起了负面的作用,而太阳出来了,一般地是对我们的生活起正面作用的。但是当你问享受有什么用没有、快乐有什么用没有、自由有没有用、尊严有没有用、等等,就有点不好回答了。这些东西,有时有用有时没用,但归根结底,我们追求这些东西,首先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用。这些东西,我们是作为目的来追求的,而不是因为它们有外在的用处,我们才去追求。他们基本没有用,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但如果总的看来还是值得追求的话,我们也会把不良后果看作必要的代价准备接受。
由此看来,我们碰到了另一种“无用”。这种“无用”与刚才论及的工具的无用是不同的,这里的无用就是内在价值,或自为的价值,是一开始就超越“有没有用”的问题的终极价值。而生活的内在要求本身,是不能问有没有用的,因为它是衡量一切东西有没有用的最终标准。比如说,刚才提到的人造物的有用与有害的区分、自然灾害和一般自然现象的区分,就是以人的健康、安全、快乐、欲望等生活中“无用”的内在价值为衡量尺度的。
这类没用的东西是目的,对它有用的东西是自然物的功能或人为的手段,功能服务于人的需要才有意义,手段导向目的才成为手段,目的本身要靠手段来实现,而目的使手段得以成为手段。工具价值中的正价值、负价值、零价值,必须对照这些“没用的”内在价值,看其发挥了何种作用,才能被理解。所以,终极价值是内在的、自为的价值,是使工具价值获得工具性的价值。这样看来,没用的东西重要还是有用的东西重要呢?当然无用的内在价值更重要,更为根本。这样的理解,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得到了清楚明白的阐述,当代的分析哲学家,更是以严密精确的方式做出了系统的论证,只是在人们的日常思维和社会实践中,这种关系常常被遗忘。
“重要”一词,我们平时往往只用在操作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所谓最“重要”就是自然因果序列上对操作过程的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事物。对于一个土木工程师的职责来说,大楼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座建筑的重量。基础没打好,上面的建筑工作做得再好,整体上也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但是,撇开自然因果的关联,单从价值意义的关联看,就是相反的了。这时,真正重要的就不是基础,而是基础上面的被使用的空间,因为基础是为可用空间的存在而建的。如果没有基础就可以得到上面的可用空间(如太空站),我们就可以不要基础;但是如果不要可用空间我们仍能够建设基础(如烂尾楼),谁也不会去建设基础。因此,从价值意义上看,基础的建设服务于可用空间的要求,处于从属的地位。当然,这里的可用空间还不具有终极价值,只是比基础更接近终极价值而已。所以,在意义层面,越接近人类生活内在价值的东西越重要,而“无用”的自为价值,就是最重要的了。
因而,事情并不像人们经常以为的那样,追求可见的实用价值与追求不可见的精神价值仅仅是两种偏好。实际上,如果没有不可见的精神价值,其它很多东西的实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除了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保证纯属物质价值外,其它貌似的“物质需要”说到底还是为精神需要服务的。就是那种对豪宅、名车、时装等非常世俗的东西的追求,都是一种符号性的或炫耀性的精神追求,与生存的需要没啥关系。当年的暴发户在夜总会一掷千金进行点歌竞赛,完全是为了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你可以指责这种精神需要是低俗的,但你不可能把它说成是一种物质需要。而精神需要,基本属于生活本身的内在需要。
那么,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除了生存需要,到底还有哪些内容呢?哲学家们在这里不太一致,有很多争议。但无论如何,很少有人会把一些基本的项目排除出去,比如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其它东西而存在,相反,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追求的内容。当然,要有自由、尊严,必需在能活下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所以生存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人和任何其他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不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所在。但讲人的生活的内在价值,要集中在人所特有的东西上。那么人所特有的生活的内在价值是什么呢?康德的道德哲学已向我们表明,追求自由、尊严是所有理性存在主体的内在规定,鲜有其他哲学家会否认这一点。[4] 但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知识,有些人认为它有内在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知识是为了实用才值得追求,只有工具价值,没有内在价值。从古到今的中国思想家,很少有把知识当作目的来推崇的。但是西方的思想家却不一样,特别是哲学家,从古希腊到现在,他们大都认为知识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具有内在价值。当然,他们不会否认,知识也很有实用价值,“知识就是力量”。
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实现当下的目标或施行自己的计划,就是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除非是在相声小品滑稽戏里,没有一个神志清醒的人会说“我想活着,但我不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活着”;或者是“我想说话,但不想按照我的意愿去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自身的东西,这是一个人的尊严。尊严不是为了什么紧随而来的后果,而是为了肯定自己是一个主体的人。尊严的内核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的事,而不是服从于外在的意愿、意志。也就是说,我的尊严要求我不被外在的意志逼迫或操纵而使我违背自己的意志去说话、行动。但是,如果我们的意志实现不了,是由于自然的原因,这就和尊严没有关系了。所以说,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不被人胁迫去做事,是维护尊严的要求,而不是因为这样就给你的生活带来其它的好处。相反,维护尊严有时是要牺牲其它好处的,但我们有时还会为了尊严舍弃其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蒸包子蒸口汽”,诸如此类的民间谚语都印证了这一点。
此外,作为自由意志的载体,人是一种不同于被动客体的主体,而创造性则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直接肯定。经济活动需要创造力,但就是不考虑经济活动,创造性也是有自足的内在价值的。它是人的主体性对客体的把握和改造,使人的自由意志在客体上刻上印记、留下意义。人因创造性活动而变得伟大,所以人们把最大的创造者称作上帝。
自我超越亦即自己挣脱自己的现状向自己设定的某种理想人格接近,这也是一种内在价值。萨特说,人就是不断使自己变成自在自为的上帝的自为存在。这种超越的意义不在于新我比旧我更有用,也并不是说超越完了就能制造出更多商品或赚到更多的钱;也许超越的结果是远离生产活动。尽管这样,这种自我超越是人的内在价值、内在需要。认识自我、自我超越是一种主体通过否定来达到自我肯定自我充实的活动,也是人的一种内在价值。[5]
除了以上所述,内在价值也许还有其它内容,但我们这里不可能进一步深入讨论了。对于我们将要讨论的艺术的价值结构的理解而言,确定了有这么一个内在自为价值的领域,也就足够了。
二、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及两者之间的过程中介:各自的价值结构内涵
那么,如何理解艺术的价值呢?有的艺术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绘画、雕塑),有的没有与过程相分离的作品(如表演艺术),但纯粹的艺术,都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内在价值的。艺术,在艺术家那里,是创造;在受众那里,是欣赏。问题是,如前所述,一般地讲创造,不能把艺术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创造区别开来;一般地讲欣赏,不能把对自然物的欣赏与艺术欣赏区别开来。因而我们必须知道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在哪里,艺术欣赏是对何种创造物的欣赏。不然,反对者就会问,爱迪生发明创造了那么多好东西,怎么没人把他叫做最伟大的艺术家?黄山奇景那么有欣赏价值,怎么就没人说黄山是最大的艺术品?
(1)艺术创造
创造,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先形成意图,然后用行动把周遭的事物改造成与意图相符合的状态。按照这种定义,工农业生产和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创造的过程。那么区别在哪里?工农业生产要满足的也是人的内在价值需求,其产品包括生理需求的物料(如食物、医药)和精神需求的物化器具(如唱片、过山车)。只是,这种满足借助的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因果作用,而不首先与人的意识的感性或理性的意义相关联。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有靠这种物理因果作用才能满足,而精神需要、亦即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内在价值,有时借助这种纯粹的物理因果作用来实现,有时则是直接在感性或理性的意义关联中得到实现。艺术创造,就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在意义领域的直接实现,这种实现被外化在某种物质载体或自然过程之中。这就是说,工农业生产的创造性过程得到的是在工具价值意义上“有用”的东西,而艺术创造则在创造的过程中就直接实现了创造者精神层面的内在价值,而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品和艺术演示)的价值是独立于创造过程中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因而,艺术创造是创造者对精神性的内在价值(诸如自由、尊严、自我超越、情感等)之直接肯定或否定的直感外化活动。当然,这种“外化”,不是工具价值的“外在”。按照康德的说法,审美就是对象中的“无目的之目的性”的体验。我们则可以说,艺术创造活动,就是不为任何具体目的而表现人的目的性。
这里,我们在作出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区分之后,要引入第三个价值概念,那就是:人文价值。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学等,首先具有的,就是人文价值。由于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价值分类学,所以我们不对人文价值的概念作系统的分析;简单把艺术归进人文价值里面,也对我们认清艺术的价值结构意义不大。不过,在此处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人文价值就是具有直接满足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功能的一切物件、过程、机构、符号在实现这种功能方面可以体现的价值。人文价值也有正负之分,正价值就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或加强,负价值就是直接否定或减弱。人文价值可以有两种实现的方式:其一,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实现;其二,他人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我们看到,艺术创造活动,只涉及到人文价值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只是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化。
刚才我们首次使用了“直感”这个概念,这是英文aesthetic的意译。我们为何需要这个概念?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把艺术创造和工农业生产的区别开来,还要把艺术实现人文价值的特殊途径与其它的可能途径区别开来。比如说纯粹的哲学活动,也首先与工具价值无涉,也是人的精神性内在价值的直接实现。但是,哲学不但不属艺术范畴,还在某种意义上与艺术相对立,因为它的建立借助的是与直感相区别的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直感不是情感,有些情感(如爱情)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自为价值,直感则不属此种自为价值,而是以人的五官为基础的对可感对象的形式与质料的直接响应。视觉对应的是色光和形状,听觉对应的是声音,触觉、嗅觉和味觉也有所对应。理论上,与五官对应,可以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嗅觉艺术、味觉艺术、以及综合多种直感的艺术(如电影艺术、虚拟实在艺术等),但我们最多见的是视觉和听觉艺术。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直感不一定都是美的,所以把“aesthetics”译成“美学”会引起误导。
由于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已经通过对“无用”的自为价值的直感外化而使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力量直接回到人本身,不管有没有作品、有没有受众,艺术创造就对艺术家有自足的价值意义。艺术创造者通过艺术创造而实现了自我超越,而自我超越并不依赖其它东西给它赋予价值。也就是说,在直感外化的一个个瞬间,艺术创造就已成就了相对于艺术家本身的原始价值,这就构成了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
转贴于
(2)完整的艺术还要加上艺术欣赏
虽然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价值在这里就完整地实现了。价值的结构有一块在这里,但是单只有这一块还不能成就完整的艺术。不然,所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直感外化活动都属艺术活动了。毕竟,一个人从监狱中出来重获自由,以独特的方式狂饮香槟,并不一定就属于艺术活动。但这一活动,确实是对他自由的内在价值的直接肯定,并且这种肯定是自足的、“无用”的、直感的,并且也可以带有某种创造性,与刚才对艺术创造过程的描述相符合。这里,在价值结构的第一个部分,这种行为与艺术创造无甚区别,但是很明显,艺术的完整过程并没得到实现。所以,我们还要追问,要加上什么东西,才能构成对艺术的全部完成?至此,我们必须考察艺术欣赏的情形了。这里,艺术欣赏的人文价值,就是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二部分了,这就是受众在对他人(艺术创造者)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的同时,获得独立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直感体验。
我们说过,创造过程都是意图先行的,因而不可能是随机的。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的创造活动不能在你的外化形式中(在作品中或在与受众的直接互动过程中)被认出这种非随机性,你的自由意志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与自然过程留下的痕迹不可分别,你的艺术活动就没有完成。这样,你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个漂亮的嘴啃泥,不是艺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技术不过关掉地上了,不是艺术,杂技演员经过长期训练,能合上嘴将舌头折叠起来,也不是艺术;而杂技演员不管在台上还是在街头的看得见的表演,却都是艺术。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创造性要能在外部被判别。不能判别的,尽管在创造者那里有自足的价值,也不能称为艺术。完整的艺术,可以用如下的结构图来表示:
(主体1)直感外化——〉(有或无作品)——〉直感印证(主体2)
|
|
(1) |
(2)
|
(3)
日常生活中的人,经常有(1)的活动,但也就终止于此,(3)也是经常不与任何属于(1)的过程相联系而独自发生。这样的话,(1)和(3)没有联接成一个因果接续的过程,所以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价值结构。只有能过渡到(3)的(1),才能导向完整的艺术。艺术家就是在完整的艺术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1)的人。对比之下,如果在(1)中主体仅仅机械性地应用某种技术而没有原创性注入,但作品却在(3)成就了同样的直感接纳过程,主体1就没有实现价值结构中的第一部分,它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艺匠”。
我们要注意的是,受众(主体2)要使艺术过程最终完成,有两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完成。第一是对创造者(主体1)的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第二是获得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直感体验(通常所说的“审美”体验),此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前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一般的非艺术的人工物;只有后者,受众有可能面对的只是像玫瑰花、热带鱼那样的美的自然客体。有了两者,如果受众没有犯认知上的错误的话,面对的就是艺术品或艺术事件了。
以前的艺术哲学有个误区,就是把“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基本等同于艺术美的问题。其实美的东西可以是艺术,丑的东西也可以是艺术,所以不能只以美来定义艺术。第一,像我们刚才阐明的那样,美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自然界的美景就与艺术无关,所以美不是艺术的充分条件;第二,不美的艺术是可能的,很多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是忧伤、荒谬、压抑之类的不愉悦的感受,而不管按照哪种理论,美感必然是某种愉悦的感受。所以,是否美,不是判别艺术的标准,美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在西方语言里,“aesthetics”这个被我们译成“美学”的词,本来的意思是“直感学”,直感并不仅仅是美,丑也是直感。只是,也许由于美的艺术作品最容易被人接受、最容易流行,人们就错把美当成艺术的本质特征了。
写实艺术带有很明显的模仿成分,为何最易被广大的受众接受为艺术呢?部分的原因大概是写实艺术最容易被人从直感上认出是人的非工具意义上的创造活动的结果。模仿是把自然因果中出现的东西在一个直感层面的性质从整体存在中剥离开来,从而只留下直感的效应而排除任何潜在的工具性能。比如说画一个杯子,画出来了就是艺术,原来放在那里就不是艺术,因为画出来的杯子一看就是人的一个创造物,杯子实用的部分消失了,视觉直感这部分被完整地剥离出来,这样就把用具的功能排除,只留下视觉的直感效应。作为用具的原来的杯子,你从触觉、听觉、视觉等都能去感觉它,因为它是具有这些可感属性的实体。而现在画布上的杯子只诉诸你的视觉,除了看得见的,其它可感属性都不见了,从而你即刻断定,这种剥离只靠自然因果的作用,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排除了像照相术之类的东西,你就会不假思索地设定,这种剥离是人的自由意志干涉的直接结果,亦即是创造活动的结果。所以,最浅显可辨的一种创造就是模仿,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直感属性的剥离。
虽然原来模仿艺术可以被看作最正统的艺术,但有了照相术以后,它就不怎么艺术了,因为这种人的创造性的模仿剥离功能带来的效果,可以被与直感剥离无关的仪器操作带来的效应替代,因而即使你画得几乎和实物一样,在受众那里也激起像古典时代有过的一样的那种直感反应,受众也没有理由即刻断定,这就是创造性剥离的产物。这是因为,有了照相术以后,写实的视觉直感效应与艺术创造失去了必然的联系,艺术价值结构中的第一部分的人文价值的实现就在写实作品中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以模仿为主要特征的写实艺术,在创造者(主体1)那里的内在价值的实现,就不能要求在受众那里得到必然的印证。同样一种东西,原来是艺术,现在变得不怎么是艺术了,主要是因为这一点。
创造不能是一种随机行为,小孩随便往墙上泼一下墨,不管导致了何种视觉效果,都不是艺术。有些现代艺术是有控制的随机,它的随机是经过事先设计的。不然的话,这种随机就和创造性、自由意志、实践没有关系,就不会成为艺术。要成为艺术品,至少受众可以断定,在某个自然因果过程中有一个自由意念去干预过而成就了眼前的作品。不然,自然状态中或人类活动中的随机事件造成的再美的东西,也与艺术无关。在自然界有可能出现一个图象和我们的水墨画差不多,人们不能区别的时候就搞不清楚它是不是艺术品。
我们必须注意,除了模仿能让人看出来这是人自由意志在这里干涉过,异常性也能有此效果。所谓异常性,就是不符合自然事物惯常的状态。这里的异常,不是一般的异常,而是能让人觉得有个智能主体在这干预过,事物才会变成这么异常。给人这种异常感的原因之一,是在艺术作品中,有某种概念的迹象显露。所谓概念的迹象,就是说本来是抽象的某种概念,现在被用一种直接的、感觉的材料表现出来(如声音、韵律、质料、颜色等等)。因为有自由意志的主体才可以产生出概念来,人们就在这种迹象里发现了人的自由意志,从而印证了注入概念者的创造性。所谓的“概念艺术”,就是这种概念直感化的典型产物。
由此看来,虽然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价值就实现了一部分,但是在那里艺术的完整价值结构还没形成。如果作品在欣赏者眼中能被直感地认出来,并在那里实现了另一部分人文价值,那就成了艺术品或艺术事件了。价值结构的各部分从头到尾完成了就叫艺术,没有完成就不叫艺术。
在受众这里,如果对艺术作品的直感接受是正面肯定的,就产生美感;如果是负面否定的,就产生丑感。美或丑都可以是艺术的直感,如果这种直感的接受或拒斥与工具价值的判断不发生关系的话。艺术的价值有正价值,也有负价值。在这里,美只是某种艺术要达到的东西,有些艺术要达到的不是美,但只要能显现其创造性的过程以及引起受众方的特定人文价值的实现,就成为了艺术。
有了完整的价值结构,就有了成就艺术的整个过程。价值结构如要完整,在艺术家拥有了关于一种自然材质的想法之后,第一要表达,在这一部分,即使没有成为艺术品,但也已实现了一部分价值,是值得去做的;第二要试图在欣赏者中唤起共鸣,共鸣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与艺术创造过程中发生过的感受相一致。只要是唤起人的自由意识内在价值的投射,印证了艺术创造者的创造性活动并引起直感的响应,就实现了艺术价值的最后部分了。艺术不只是艺术作品,也不只是艺术创作,也不只是艺术欣赏,只有拥有了三者结合的整个完整过程,才成为艺术。但在其间,艺术的部分价值是可以各自独立得到实现的。比如说,复制品虽然可以在欣赏者这里得到同样或者更胜一筹的价值实现,但在其产生的过程中,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却没有机会实现。这样,缺少上述艺术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所以复制品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品,但我们不能由此就否定复制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品和赝品的区别,根植在价值结构的第一部分那里,而与这第二部分无关。最好的赝品和真品在受众中间所引起的共鸣是完全一致的,在审美方面的价值是无区别的,只是在与艺术创造者的关系那里,赝品完全失去了对内在价值的直感外化的功能。所以,赝品虽然可以在受众那里有与真品一样的直感性状,却绝对不是艺术品。[6]
(3)传递过程中非艺术价值的介入
从义理层面,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所实现的两部分人文价值,规定了艺术的完整过程。但是,从自然因果过程上看,从创造到欣赏的过渡需要有一个物质承载,这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可以经过艺术品(如绘画、雕塑),也可是通过即生即灭的事件(如音乐、杂技)。这个中间过程,就是上面结构图中的(2)。艺术在两端实现纯艺术的价值,在中间的部分则可能有很多非艺术的价值参与进来,所以市场价值就不是纯艺术价值可以决定的了。如一件作品本身的独特性、艺术家的名气、被何人收藏过、评论家的评论、潜在的增值等等,就和艺术本身的人文价值没多大关系了。设想一下,如果一幅开始从审美的角度被认定是达·芬奇的画,多年以后被发现作者另有其人,市场价格就可能从几百万跌到几十块钱。但在真正的不管市场的艺术审美家那里,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想,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还有另外的人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成就,原来竟然没人知道!按照他们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原来有位同等重要的艺术家潜藏在那个时代而没有被人发现。作品所蕴涵的纯艺术价值并没有因为作者易人而发生变化。但同样的事情在收藏家的眼光来看,变化就是本质性的了:无名小卒的作品怎可与大师相比?所以艺术品一旦流通起来,其市场价值就会取决于很多非艺术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其它偶然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市价的差别,此时的艺术品很可能只具有符号的意义而非只是审美的价值。美国总统签署重要文件的笔都很具有收藏价值,克林顿就准备了很多笔来签文件,以确保可以给这样那样的人来收藏,但并不能说因为那支笔签署过重要文件就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追求真正艺术价值的人是不会要这支笔的。
欣赏音乐时,只有缺乏音乐直感能力的人才会加上文化背景、图画、以及其它附加的东西来分析音乐作品。只诉诸声音的直感、不夹带其它种直感、更没有概念的介入,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真正懂得音乐、绘画的人是不会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评判纯粹的音乐、绘画作品的,因为这些附加的解释已经背离了艺术本来的直感所在。最纯粹的书法欣赏,也就是只看其形,看其笔路的走向,而不去关注它的概念性内容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总之,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本身的价值有关,但并不代表艺术的价值。纯粹艺术的人文价值,是不能被折算成市场价格的。只是,实际上进入流通的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以纯艺术的身份出现。
三、结语
有了完整的价值结构的评判标准,艺术家就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要追求纯粹的艺术,想要的是什么了,而不会简单地被市场炒作等非艺术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求艺术家非纯不可。说艺术品是否纯粹或艺术家是否纯粹,只是出于理解艺术的需要,这里不包含任何褒或贬的意思。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对艺术的评判过程中南辕北辙、张冠李戴。如果你要追求较好的或最好的市场效应,你就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去把很多非艺术的价值附着在你的艺术上,但你也不要试图以这种成功来否定纯艺术的本来价值。在另一个极端,你还可以不管自己是否成就了艺术。如果你只追求人文价值的第一部分,虽然成就不了艺术,但也是值得的。这样,你甚至可以不在乎是不是有作品,是不是有任何人欣赏你的作品。此外,有了这样一个艺术价值结构的框架,就可以对像杜尚的“泉”之类的极富争议性的作品是否属于艺术的问题的讨论,提供较为清晰的依据了。
以往有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哲学,用这个价值结构说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盲人摸象的结果,这包括柏拉图、叔本华、弗罗伊德、托尔斯泰、贝尔、迪奇、丹徒、德里达等人对艺术的各种解释,无不如此,不过这里暂时先不讨论了。
注释:
[1] 本文始于笔者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演讲,得益于高天民先生的技术支持,在此致谢。
[2] 据本作者查阅英文和中文的文献的结果来看,以价值结构的完整性来定义艺术以取代“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尝试。
[3] 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