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理念

篇1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与幸福相连,让校园成为守望师生幸福生活的福祉领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领教师、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

2.“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意志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探索途径

良好的“兴趣、习惯、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把“幸福教育工程”的三个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为学区增强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线,并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学区范围内开设了此课程。它是以学生的成长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明理、互动、升华”等环节设计,采取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活动:通过小游戏、音乐欣赏等暖身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心理活动课情境。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为进入活动主题进行了有力的铺垫。利用讲故事、学生表演、投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明理: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感悟是心理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自我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互助:同学之间结合实际分析自身情况,形成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

升华: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通过实践及调查统计显示,心理活动课已成为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学区提出“教师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对全体科任教师提出:“突出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宗旨,开拓性地推行教学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研究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教师通过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2. 三个“落脚点”,奠定学生幸福生活基础

结合“幸福教育工程”,我们提出了三个落脚点――“兴趣、习惯和方法”,各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我们采取“两结合、一制定”加以落实,即:把兴趣培养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培养习惯与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制定“兴趣、习惯、方法”的实施方案加以落实。

学区党总支定期听取学校校长落实此工作的汇报,将其纳入校长的考核范围,进行专题汇报……经过四个学期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很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3.深挖学科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落实三个落脚点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位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意志力和群体意识等的培养。例如:语文课通过对优秀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高尚情操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英语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往意识;数学课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开展班级团体辅导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2006年起,学区十分重视班主任这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达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并进发展,体现出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四)综合实践课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校的多种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调查访问、参观、拓展训练、社会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交往、合作、战胜挫折等心理品质。

(五)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小学生的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求助情况,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通过与学生讨论、谈话等方式,给咨询的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与根源,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情感、认识和意志上的变化,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响,达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补救性和适应性的辅导外,我们还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启发学生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同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方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潜能开发。心理教师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小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系统脱敏法、认知重建法、宣泄疏导法、赞赏激励法、民主对话法、自我教育法等,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正常的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使心理咨询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对学生开展咨询的同时,也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六)与家长、社区通力合作,开展“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的亲子互动方法,介绍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技巧。知心姐姐卢勤为我们进行了“家校配合,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讲座。各学校开展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全校师生和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的六年级“感恩毕业典礼”。

三、完善机制

(一)成立心理核心组

针对各校心理教师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学区发挥资源优势,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小组,加强横向学习与交流。2006年3月,学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正式成立。通过学习、教研与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为营造幸福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感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发挥学区指导功能

1.自我学习活动,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

学区及各校为每位干部和教师配备了三本书,即《幸福教育论》《教师的幸福感》和《积极心理学》。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撰写读书心得,为工作实践积累着丰厚的理论知识。

2.交流与论坛活动,感悟“幸福教育”的真谛

利用每周校长例会时间,学区进行“幸福教育”理论学习与探讨,从“内涵解读”到“实践构想”,提高校长们对“幸福教育”的理解;举办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幸福教育论坛”会,提高大家开展“幸福教育”的认识,并在实践操作上达成共识。

(三)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说课做课、导师带徒、校本教研、专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引导教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享受的心态从教。

(四)开展活动,内化幸福教育

学区通过开展“我谈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案例”及“幸福教育论文”征集、演讲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幸福教育”的理念,使教师有效地把育人理念有机地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师们的业务与技能。

(五)课题引路,逐步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

科研课题的研究能提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教育学会等的课题研究。如学区组织各校参与了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区先后多次组织干部和教师参加由中央教科所孟万金、张彩云等人主讲的积极心理学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强化教师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思考和处理教育教学的策略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带动教师遇到问题时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三里屯小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较早的学校,参加了北师大国家级课题并承办了“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区级现场会,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

西坝河三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学校以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在该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项目。

(七)制度做保障

为了确保幸福教育理念下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学校心理教育水平,学区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幸福教育工程评价制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流程管理要求等推动幸福教育工程的落实。

四、效果体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区“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学生收获了开展幸福教育带来的快乐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现在的主动探究。在与家长进行信息反馈座谈会上,许多家长谈到了学生在家学习时的变化。很多家长说:以前在家与孩子谈学习,多半是一扭头就走,现在家长与学生共同交流,彼此分享孩子学习的得与失。

2.学生学会了探索,逐步掌握了学习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幸福。

3.学生尝到了落实“三个落脚点”所带来的好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如近两年来,我学区的教学成绩逐步提高,各种抽测成绩87%以上的学校超过区平均分。学生拿到了开启幸福的金钥匙,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二)教师逐步体验到了工作的幸福

1.教师们的心理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我们积极参加由区指导中心组织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编写工作,该书已于2007年由新时代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2007年,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新课程心理活动课优秀教案评比,我学区有23名教师分别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2.心理科研成绩显著

学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和案例评选活动,如参加“健康杯”评审活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征文评比以及市区教育学会举办的征文活动,学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的有338人,市区级的100多人。

3.教学成果突显,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区品牌

近四年来,我学区及所辖学校参加或承办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3次,承办北京市心理现场会2次,区级2次。做心理活动课和班级辅导课33节,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先后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等杂志刊登。《现代教育报》曾三次宣传报道过我学区开展心理活动课情况,对我区教师的课给以详细报道。

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心、干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区8所学校全部被评为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校。其中,7所学校成为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学区先后在全国、市、区内做过典型经验发言,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心理专家俞国良、北京市教委德育处领导的高度评价,发挥了在朝阳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典型示范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区品牌。

(三)带动了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

幸福教育带动学校特色的发展,目前学区8所学校校校有特色,如新源西里小学的“普特融合特色”、三里屯小学的摄影特色、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等项目在市区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另外,学区建立了教辅中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篇2

二、学生观———学生角色的社会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和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同样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社会建构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建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上,教育者也应看到是社会成就了学生的角色。换言之,如果学生不是用社会普遍认同的方式表达自我,那么其结果是他们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被社会认同和理解的。由此而言,正是在社会的建构中人们对学生这一角色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不该谈恋爱等等,这些对学生角色的认识都不是本质性的。即这些认识并不是学生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也不是学生成为学生角色的标志性特征。所以,学生的角色是社会建构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角色是作为一种“事实”被社会所建构的,学生不是生下来就拥有学生的身份。如果一个学生不认同自己的学生角色,那么周围人则认为他的思维方式不符合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这个学生则被视为异常。对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关注点要放在学生角色的建构上,要引导学生用他人所认同(共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进而建构自己的角色,使之获得周围足够多的人的认可。

三、教育目标———以“关系”为中心,非以“问题”为中心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是习惯于问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学生,他们都陷入一种负性的思维模式中,即先从弱势或问题出发来看待人和事件。从另一视角看,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为什么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而且还会在各个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的问法是:学生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找到其中的根源,从根源入手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若只关注教育对象糟糕的部分而不关注积极的部分,其最终结果会导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以问题为中心”。如果人们一直纠结于究竟有多少“心理问题”的话,是永远得不到一致的答案的。以此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去发现问题,只能是对心理问题修修补补,或者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积极的事物忽略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现代文化的因果叙事,即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消除原因就能改变结果,这种教育理念是本质主义的表现,它认同自我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在行为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性。因此,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不倾向于从教育对象的内部寻找原因,来解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因果叙事只是许多叙事之中的一种,是被现代文化建构起来的,心理问题不是内在的“客观事实”,由什么导致了这种所谓“事实”的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理解某种“事实”和特定的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由此,我们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放弃对“心理异常”形成的关注,将视角转向学生内在主观意义的建构上来。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赋予的意义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生建构出的意义进而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心理。可以说,真正对学生起作用的不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客观事实,而是学生对所发生的客观事实建构出来的意义。社会建构论强调关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因为所谓的“心理问题”这一“客观事实”是出现所谓“心理问题”的单独个体无法建构的,而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这个个体建构出来的一种意义系统,即该个体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以“关系”为中心,在积极的“关系”中建构积极的意义,而非以“问题”为中心。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关系”为中心,是要教育者放弃“问题的关注”,转而关注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进而关注在积极的关系中所建构的积极的意义。这意味着在这种积极的关系中,学生放弃了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的有冲突的建构方式,而转向一种符合社会强势意义系统的建构方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意义系统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之间的差异,进而建构出新的意义,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以一种新的、积极的意义建构消除既有的矛盾,帮助学生恢复或达到某种理想的心理协调状态。

四、教育内容———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这说明,它不只关注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还意识到积极的团体或组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集体的力量,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特别注重社会取向,他们会以集体的标准为参照。由此,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人格心理则涉及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态度、需要、动机等),及自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高职生积极的人格,也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自我处于核心地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人格的关键点是形成积极自我。进一步而言,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积极自我认知的教育。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回答“我是谁”,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不客观的。通过教育,让学生对自我所包含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即主要让学生在生理、社会角色及心理等三个层面了解自我,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能力、气质、性格、情绪和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获得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这是在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全面的了解自我并不代表学生能积极地认知自我,这就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展开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当学生只关注到消极的自我方面时,教育者要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到他们在认识自我时存在个体的差异,也会受到个体内在心理环境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积极的自我方面,并将积极自我的影响力最大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他们生活的场所主要是校内、校外、家庭,他们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富有多维性。依据社会建构论,本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的环境的关键点,是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形成积极认知环境。自我认知是对“小我”的认知,环境认知是对“大我”的认知,“小我”结合“大我”在关系互动中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自我。通过积极认知,让学生的“小我”积极地影响“大我”。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学生新的、积极的个体意义系统,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才有可能形成对社会环境的积极认知。其次,引导积极适应环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在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重建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重要体现。社会建构论强调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要协调,这种协调就是一种平衡。因此,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与周围环境(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的适应。再次,积极影响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是一种比较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而这正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写照。社会建构论主张个体的积极力量可以带动社会的积极力量,这是一个“关系的存在”。当学生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出现矛盾或是不协调时,与引导他们适应环境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学生树立起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积极的环境,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社会建构。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33-02

一、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重要的人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建立自我统一性、对抗角色混乱阶段与建立亲密性、对抗孤独阶段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出F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社会关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内高校纷纷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专业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科学系统心理教育方案欠缺等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大学生的自杀和伤害等现象层出不穷,令人担忧。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同时,自杀也是15―34岁人群死因的第一位原因。山东大学自杀预防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显示,在5972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到16.39%,他们报告自己在近一年内有过自杀的想法。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最初的理念是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成长经历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管理生命,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从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受挫能力和培养健全人格等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在教育内容方面,生命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态度、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和个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有利于从内部唤醒大学生自身的生命价值感,同时辅以外部心理疏导技巧,能够全面系统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建议

虽然大学生伤害和自杀问题早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但是生命教育的普及范围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教育管理制度混乱、专业人才匮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单调等各种问题,导致实际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未来的生命教育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生命教育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广的基本条件。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建立健全运行体系、加强信息档案的管理和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体系,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的心理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委员和舍长的培训体系,加强专兼职心理干部的心理素养。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包括绑定学生基本信息、心理普测、心理咨询、同学评价和日常约谈的大数据库,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干预、追踪和反馈的多层次调控。强化心理监测机制,包括定期排查心理危机人员,设立多级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

2.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首要实施者,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育理念有效推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心理学、哲学等的专业人员构成,教育者本身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有着深刻的了解,自身涵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此外,加强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增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提升教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进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生命价值的理念不仅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得以传递。

3.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可以高效的传递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参与度较低,感受力不强,因此结合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感受和反思。组织开展寻找生命价值的活动、拍摄真实感人的生命故事、组织观摩生命与死亡教育的影片、开展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朋辈研讨学习小组、采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模仿的方式、开展定期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全方面地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感受力,反思生命的意义、强化生命的价值感。

4.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工作实践中发现,同辈人间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通过朋辈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收效事半功倍。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生干部,通过心理委员向同辈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生命教育意识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此外,以心理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各类心理主题和生命主题的阅读分享小组、研讨学习活动和朋辈督导等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间的思想交流,分享生命意义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生命与他人和社会的美好融洽关系。

5.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体,它能够为个体提供情绪支持、情报支持、手段支持和评价支持,以帮助个体更好的整合资源,应对挫折。根据社会支持的理论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充足的生命意义感也有关。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时,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理念,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勇敢的求助其支持系统,并常怀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支持系统,有效建构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实现生命发展的整体性教育。

三、未来展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根据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和谐校园;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_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党的十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因此,培养大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一词才在我国出现,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师资配置薄弱、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家庭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西方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更多针对青少年暴力伤害和滥用等内容,并且时常依托民间宗教组织开展活动,与我国国情不符,难以直接借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包含珍重生命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理念,如何能够在吸取西方生命教育之精华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开拓创新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方案,建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教育体系是我国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04).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3]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AN Dong-yuan,ZHANG Si-min

篇4

阳光教育是指“让学生生命成长充满阳光,让教师生命充满阳光,让学校内涵发展充满阳光”的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学生的阳光人生奠基”。

2010年3月,我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阳光教育”理念,启动了“阳光驿站”,建成了三个心理方面的专业教室(心理咨询室、放松休息室、沙盘游戏室),使用面积总计120余平方米。三年来,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有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点集线、以线促面、全面辅导的工作体系。

一、工作举措

(一)设备配置:奠定心灵之基的物质保障

2010年3月,我校将“阳光教育”作为特色发展项目,重点配备了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教室,为“阳光驿站”的成立和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严格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进行管理,具备安全舒适的特点和保密的功能。学生的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均在这里进行。每个月的家长开放日,我们还在这里接待家长,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帮助,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

2.沙盘游戏室

沙盘游戏是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作为游戏疗法的一种,近年来,沙盘游戏已成为深受各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喜欢并认可的心理教育方法。

我校沙盘游戏室现有专业沙盘两个,沙具上千个,为开展沙盘游戏团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开展的发展性沙盘游戏,属于心理教育范畴而非心理治疗,非常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群体。

3.放松休息室

放松休息室是师生休息放松的地方,其内配备的“快乐芯”——心理与心脏健康管理系统为全校师生做放松训练提供了科学保障。“快乐芯”采用红外光电传感器获得人体心率变异信号,分析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通过调节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达到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的目的。“快乐芯”的功效主要有解除心理困扰、改善身心健康和实现巅峰表现三个方面。“菩提树”“射箭”“记忆风暴”“心灵手巧”四个板块的反复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身心状态。

(二)个体辅导:个体沙盘游戏的点睛之笔

我校目前有学生1200余名,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弟和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父母为生活而奔波劳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和关爱,个别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适应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发展性心理问题。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通过与班主任、家长沟通合作,依托沙盘游戏疗法对学生进行个体辅导。我校配备了具有国家资格认证的专职心理教师对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这些教师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和沙盘游戏疗法的学习体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甄别、诊断、辅导或转介。在个体辅导的过程中,我校教师本着助人自助的咨询理念,遵循正规的工作程序,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严守职业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帮助来访的学生和家长解决心理问题,力求做到专而精,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关爱,健康成长。

沙盘游戏不仅是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技术,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不仅适合口语表达能力尚不完善的幼儿,其游戏的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通过学生的个体沙盘游戏,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和学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团体:学生自己谱写的风景线

开展新颖的活动,用心灵去沟通,敞开心扉,开启崭新的一页,为自己的阳光人生奠基,是我校“阳光驿站”一直以来所倡导的办站宗旨。

1.心理健康小组

我校每个班级都由全体师生共同推选了一名积极乐观、有奉献精神的学生作为学校心理健康小组的成员。这些小成员定期接受辅导老师的指导和培训,关心身边同学的烦恼事、闹心事。他们善于倾听、保守秘密、开解劝慰,能够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他们活跃在每一位同学的身边,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心理健康小组的成员定期开展团体沙盘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与人相处的乐趣,增强了自身的协作性和人际交往技巧,促进了小组团队精神的升华,增强了集体凝聚力。他们在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悦纳自我方面有了积极的发展,变得更加阳光、热情、耐心、善于观察、心思缜密,在同伴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心灵之窗”广播站

“心灵之窗”广播站是由“阳光驿站”牵头,由学生自主设计、管理、主办,致力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媒体,广播站为学生搭建了发挥才能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这里获得需求的满足、成功的激励和内心的体验,从而更加阳光、乐观和快乐。广播站共有广播员、通讯员、小记者等34名成员,他们组成工作小组、监督小组,自主活动,自我管理。他们不仅自己撰写、收集稿件,还承担着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稿件、编辑稿件、统计数据、安排播音等一系列工作。在指导教师和全体广播站成员的努力下,广播站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好朋友,现已播音34期,征集学生稿件800多篇,共有300余名学生参与投稿。

3.阳光校园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驿站”与大队部一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充实我校沙盘游戏室的沙具,我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废弃玩具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班主任的鼎力协助和广大家长朋友的倾情配合。全校共有554人参与了此次活动,共获得捐赠沙具1642件,有170余名学生获奖。本次活动上,我们向与会的20多名家长介绍了我校“阳光驿站”的相关情况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举措、目前进展以及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家长们参观了我校心理咨询室、放松休息室、沙盘游戏室,并体验了放松设备和团体沙盘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许多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沙盘游戏,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家庭沙盘游戏

家庭沙盘游戏作为团体沙盘游戏的一种形式,为亲子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家庭沙盘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呈现成员的无意识反应,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习惯有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沙盘游戏,在游戏的气氛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还能向父母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让父母更理解孩子,让孩子更体谅父母,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

(四)心理课程:普洒每个心灵的全面教育

个体辅导让我们用真情温暖了那些幼小而忧伤的心灵,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工作的点睛之处。学生团体又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身上潜藏着无限的潜力和闪光点,通过学生团体的宣传和活动,校园里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健康之风,这为我们的校园铸就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我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一直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科学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我校距离“为每一位学生的阳光人生奠基”的目标才能更近一步。

经过多年的摸索、讨论、验证、调整和实践,我校设计了覆盖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计划,每周每个班级至少有一次心理健康课,每学期每个班级至少接受一次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培育,并与德育结合,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让学生遵循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自然成长。团体辅导课则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将情绪、能力、态度、性格、气质、意志力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心理学小知识结合到学生的交友、人际、自我认知等具体情境中,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体会,亲身感受,亲历提炼,获得成长与感悟。

二、目前进展情况

三年来,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已有百余名学生参与个体、团体沙盘游戏。他们通过沙盘游戏,在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提升,在社会性、学业能力和情感方面有显著发展。他们在沙盘游戏中不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调整自我、悦纳他人,在个性和能力培养等方面深受裨益。另有50多名学生接受过专业设备的放松训练,他们在注意力、记忆力、情绪情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篇5

作者:祖木来提·托乎提,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第一幼儿园,新疆阿克苏843000)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处于启蒙和定位阶段,而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鼓励幼儿好奇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合理想象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丰富幼儿活动空间

幼儿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与室外活动两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对幼儿的鼓励教育仅仅停留在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上,却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是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一定要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主,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以及童话故事书角等。同时也要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室外活动要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幼儿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幼儿都能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园鉴于场地的限制,不能为幼儿提供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所以,结合社会活动环境,充分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可行的。如组织春游活动,多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也可多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们都能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新鲜刺激,促进他们的心智健全发展。

二、开发智力与道德培养并重

幼儿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幼儿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早期教育的作用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中多鼓励幼儿,并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合理、有效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好的品质,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以及道德健康。直白一点而言,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正常的心理和人格,更要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促使幼儿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三、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感

幼儿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成人的指导与帮助。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乐意接受幼儿的微笑,一定要热情地握住他们伸过来的小手,并给予其真挚的拥抱,在幼儿需要聊天时要多与他们说说话。幼师对幼儿的热情与友好也会感染幼儿,这样,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但是,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且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幼儿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某种畏怯心理时,幼师要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勇气,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逐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是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可塑性极强,因此,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四、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家庭可以说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父母是幼儿接受各项教育的启蒙教师。为此,需要幼师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幼儿园所开展的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这样的教育也能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开展关于安全教育的专项活动,就"遇到坏人怎么办?""发生意外事故,如何寻求周围人的帮助?"等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演练,加强亲子互动,在双方的积极配合下,使安全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坚持循循善诱,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幼儿都能快乐学习,健康地成长。

五、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篇6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经济条件等。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违法犯罪大都来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溺爱型教育会导致孩子脆弱、唯我独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产生。专制型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孩子一说二打、满口胡言乱语。整个家庭处于严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憎恨、逆反、报复心理,他们会用武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顺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自然会求知向善、勤奋好强。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良好的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自然不能担当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就打,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二、现行教育的失误也让一些学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资金、教材、师资等诸多困难,

三、社会暴力文化的误导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少。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有些还错误地认为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老大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剧增。

综上所述: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成长期的困惑,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切忌动辄粗暴对待。同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情绪、意志等心理常识,引导孩子认识尊重生命。帮助孩子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学会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击倒。

篇8

二、金字塔模式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为促进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金字塔模式以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心理的成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了之有效的举“目”之“纲”,通过整合现有经验、智慧和力量,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人脑的进化是先有了感觉、情感和记忆,然后才有了思维和语言。对学生而言,当他们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时,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便谈不上学业进步、成绩优异了。金字塔模式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关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辅导的同时,注意对其情绪状态的调整。金字塔模式中的学业教学团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程度的课程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则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育阶段的普通心理健康/行为教学,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干预服务。两方面的并行努力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情感有所寄托,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均有提升。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而言,通过金字塔模式的运作,能够明晰自己在学校中的工作职责,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也能避免与班主任老师、德育教师产生过多的工作内容上的重叠,学校管理者也可以因此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期待和成效评估。

篇9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篇10

近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10月12日,喝下剧毒农药“百草枯”的河南内乡县某中学初二女生刘燕(化名)离世;10月23日,北京一名初二男生放学后跳楼自杀;10月30日,成都10岁男孩放学后跳楼自杀……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连发生了三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实在令人痛心扼腕。据报道,这些孩子自杀前都曾因犯错遭到教师的批评和惩罚。因此,公众舆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了教师身上。诚然,孩子自杀,学校教师的责任无可推卸,但笔者以为,教师不当的批评和惩罚只是孩子自杀的诱因,最为根本的,当与孩子心理的脆弱、抗挫折能力的低下、珍爱生命意识的缺乏有关。

在当下,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可与之比拟。从音乐胎教到英语早教,从天价补习到少年留学,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遗憾的是,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把对孩子的教育狭隘成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把孩子优秀与否简单成一个抽象的分数。在这种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的孩子,从牙牙学语就被囿在“知识”的圈子里,圈溺在考试的题海中,上学、放学、作业、补习……生活单调、机械、枯燥、乏味,孩子脱离了人类本有的“群居生活”体验,缺失了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更加之父母保姆般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让孩子以为人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鲜花与赞美;即便犯了错误,家长也只是好言相劝,舍不得厉声责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他们,何谈培养起顽强的抗挫能力?剩下的唯有小皇帝(公主)般的盲目自尊、自大与自负。更为重要的是,在封闭和虚拟的环境里长大,孩子们对现实中的“生命”缺乏应有的认识,不懂得生命的脆弱,更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逆!一旦遇到挫折、遭受批评,便觉得尊严顿失,无颜再见同学和家人,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花凋入江随水去,教育还要继续,我们还有更多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我们的教育,应当从由“批评”引发的自杀悲剧中,深刻反思,汲取教训,联合起来,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尊、自强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尊严观”。同时,更要加强 “珍爱生命”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走出书屋,走向自然,拥抱社会,在五彩的生活实践中,享受生命存在的幸福,懂得生命延续的意义,深晓生命的弥足珍贵。从而在人生的征程中,正确把持生命与尊严的天平,捍卫尊严,更要珍惜生命!我们应让孩子们明白,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任何的困难、挫折、“面子”,都抵不过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教科研中心,泰安,27150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一、前言

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一直存在许多问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教学偏重教师一方,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严密的组织下,在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缺乏自主活动实践的时空,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而自主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构建

(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1、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2、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4、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正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实现由体育向健康体育的真正转变。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新大纲的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由原来的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改为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三、结束语

目前在体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现阶段加大体育与健康课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力度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分析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93-01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篇13

在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而想要精力充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服务就要有着良好的身体。所以教育他们良好的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视。因此,通过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如何教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人才,已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现代教育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引用新的教育方法,开拓创新,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项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人的身体素质是提高科技文化文明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行为规范,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现如今,各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已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下,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全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有的、老旧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替换以经破不容缓。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健康,但是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要以新的健康观、体质观最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体质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人们对自身的基本关怀。高校体育教育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将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基础、与主体,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中心,全面的建设与发展高效体育教育李奶奶,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二、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在1965年法国人保尔・郎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而与终身教育相反的即是“一次性学校教育”,即是学习与工作完全分开,没有学习的连续性。终身教育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了主导的教育思想,并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终身教育就是使学习和教育延伸到每个人的一生,让每个人终身的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健康教育也在逐渐发展,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习惯,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拓宽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思路,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具体某一节课的生理效果,而且更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视对学生健康方法、体育的锻炼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的从事体育锻炼、终身维护身体健康。在掌握了正确的锻炼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进行身体锻炼[2]。人的是习惯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要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运动技能的因素、身心收效的因素、体育状态的因素。所以,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到发挥,在使学生良好的掌握基本的运动理论、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认识,对体育运动产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力,从而能够经常的进行体育锻炼,使其终身锻炼的信念得以加强。高校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形成终身锻炼的重要教育之一。终身体育锻炼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但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终身教育的习惯需要怎么做呢?首先,要用新的方式安排教学的课程,不能以以往的运动项目划分课程。要以参与运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来划分学习领域,并相互关联的进行教学,构建成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便利的条件。以组织体育竞赛来培养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及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以健康为中心的锻炼思想。在高校教育中要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多边互动的方式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三、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针对传统升学教育的弊端的同时结合终身教育的理论而产生的。随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人的素质问题逐渐成为限制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传统社会下的国民素质与现代化要求的素质存在这巨大的差异,而教育的长期忽视是照成国民素质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素质教育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素质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着作用的个人品质。人的素质包括身体、智力、心理、道德与社会角色五个方面[4]。人们学习到的知识或技能会通过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人的素质对人们形成求知欲,对人们掌握知识的能力起到着长期发展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健康教育中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的素质已经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应该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需要教育的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体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是以公平为基础,和谐为准绳,进步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在竞争激烈、高紧张、快节奏的当下,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评价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均衡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生存能力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利用高校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配用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