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随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及广度影响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水平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衡量标志。对世界军事来讲,将机械化用信息化取代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此背景下,通信部队建设犹显重要[1]。
然而信息化建设属于充满风险的一个过程,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安全问题是建设重点。本文主要对当前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一、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通信部队通信内涵出现了深刻变化,通信部门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及丰富,一定规模信息的基础平台得以构建,通过这个平台将信息在各个作战部队中实现了覆盖,使信息的攻击能力大幅提高[2]。且通信部队中网络安全监测系统也已经初具规模,构建了专门安全保密的管理系统。
但是通信部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部队系统构建只是单纯从自身单位角度考虑,在构建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信息联合不足
部队信息化建设中,不同部队间各自为政,信息平合协同作战能力弱[3],不能在平台上进行互通互连,平台能力较弱,同所要达到的全新通信的战斗理念吻合度差。
(2)信息建设认知不足,应用能力差
尽管信息化建设在部队从各方面都已经得以体现,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人员却对系统明显感到陌生,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足,对信息化不甚了解的战士,只能进行简单操作,但是在信息化集成的训练能力上却尤显不足。
(3)通信装备差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快,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平台建设跟不上技术发展,装备落后,信息平台建设满足不了时代需求[4]。
(4)通信人员缺乏
通信部队内专业信息化建设人才不足,人员信息知识匮乏,先进设备装置没人会用,设备闲置现象多有出现,使得信息化人才缺乏成为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加强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对于现代化军队建设中,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也是现代化军队建设中的长期战略任务,对于这些任务必须在科学管理下进行。
要确保通信部队现代化有效实施必须在整体发展思路下构建出科学管理模式,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及方法来构建管理规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整体信息化体系结构。这样才能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具体来讲,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2.1 构建科学决策机制
在信息化建设中,科学决策机制为确保信息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可靠保障,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在高可靠性、高利益、小风险、小弊失原则下对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积极的预防应变措施[5]。信息化建设不论出现任何偏差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必要的调整及修改。
2.2 加强领导及监督
通信部队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提高建设进程,必须构建并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从各自实际出发进行通信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对基层官兵严格训练,让其能够与时俱进,掌握先进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信息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且要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机制,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设人员及质量负责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各种问题出现,力求在严格监管下,将科学管理覆盖到信息化建设系统结构各个层面,控制到部队工作各个环节。
2.3 提升信息化更新速度
信息化建设中要在多媒体技术上实现网络自动化、数字通信化是建设的一个关键技术。在建设中一定要将多种通信方式同军用领域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在考虑联合作战及对抗干扰基础上,将优先通信同光纤、超短波、卫星信息技术等通信手段同有线通信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信息化更新速度,让信息化技术得到与时俱进发展。
2.4 构建一体化支撑平台
在通信部队构建出一个一体化支撑平台,满足信息化系统运行及维护需要。并能够通过此平台实现对当前子系统下网络点的信息收集,构建互联互通的通信网络,将部队间各种信息装备同数据实现共享融合,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当前信息装备下最大限度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同时还要在此支撑平台下构建出通信预警监测、资源管理等子平台,以对信息通信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管理[6]。
2.5 强化信息化集成的训练水平
在信息化平时建设中,遵循平时战时一体化原则,将战时需求作为平时建设重点,建设中将军事训练及军事斗争信息融入当中,将信息的集成训练作为建设重点,力求在联合训练下,将战斗、技术、作风结合起来,将作战体系下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紧密结合,搭建专业化训练平台及网络体系,运用专业化信息练习体系对通信信息化构建的成果进行系统检测。
加强通信信息化系统抗干扰能力,加强系统战场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战场防护能力,让部队信息化条件之下的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全民提升。
2.6 培养专业信息化人才
当前部队中信息化人才匮乏,要确保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必须科学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在部队将信息化知识学习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将信息化理论研究当作部队紧迫任务,不断优化信息人才知识结构及素质能力结构,加快人才素质能力转型,积极化解部队内人员素质还有岗位需求间的矛盾,锻炼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及抗压能力,力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信息化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努力实现“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信息化建设在多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通信部队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兵种,在信息化作战中地位至关重要。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高校审计工作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高校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对高校发展推动作用。
一、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内容
纵观各校审计工作信息化情况,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
1.硬件建设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技术,高校必须要进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为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的硬件保障。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信息网络建设、信息防护体系建设、审计信息中心建设、终端设备建设等。高校要根据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学校局域网建设与远程网络建设,提升信息网络的整体效应;要以信息防护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审计信息安全性能;突出审计信息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与资源共享;配备必须要的终端设备,确保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2.软件建设
软环境建设是提升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软件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建设一条高速传输的信息网络,确保信息数据的高速有效传输;建设完善的审计业务信息化数据库,满足跨部门数据需求与信息共享;建设高水平的智能化审计操作平台,满足审计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转Q等;建设一条相对独立的审计专网网站,提升审计工作的信息互动,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应。
二、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思考
1.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认知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各阶层要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认知水平,从高校领导层到高校审计工作人员。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学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须性与重要性,将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发挥审计信息化建设主体作用,提升信息化建设主动性,强化职业使命感。
2.完善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
制度是推动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保障,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强化制度建设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首先,高校要以国家与行业制度为依据,建立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使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符合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其次,根据审计环境变化及时优化、完善制度。时代在变化,审计工作业务也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制度建设要顺应审计工作业务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完善,以满足审计工作业务需要,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与约束力。
3.优化审计人员信息化结构
审计人员是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优化审计人员的信息化结构,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才能有效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现有审计工作人员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发展快速,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及时加强信息化知识学习,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引入高素质审计人才。高校要进一步严格审计人才准入制度,将信息化素养作为审计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校要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资源效应,以高素质人才为辐射点,带动其他审计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
4.创新审计信息化工作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卓越的工作平台,传统的审计工作丰富已经难以适应新工作平台的需要。高校审计工作要针对信息化工作的特点与要求,不断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高校要打破单一的静态审计方法,将静态化审计与动态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程化审计模式,从侧重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延伸,防范于未然,提升信息化审计工作效能;改变传统现场审计模式,在现场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远程审计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事前预防、监督,事后处理能力。
5.强化信息化系统维护更新
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系统需要硬件与软件支撑,鉴于信息技术更新频率快速,高校审计信息化系统必须要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更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一方面,加强审计信息化系统维护。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人为因素与自然损耗等因素,造成系统的滞后性与反应慢化。高校要安排专职信息化管护人员,确保信息化系统与平台得到及时维护;一方面,及时更新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平台需要软件支撑,才能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最大效应。高校要确保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按照审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提升信息化平台工作效应。
总之,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意义,提升审计工作认识,不断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提升高校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E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96-01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装备配置、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教育训练等方面的建设。由于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之间存在着实际的差别,使得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使命意识,充分发挥理论指导
预备役官兵要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感,着眼预备役部队平时和战时担负的不同责任,围绕战时快速动员、抢险救灾,认真研究制定如何在信息化建设条件下快速反应、协同指挥等一体化实施和保障方案,并组织搞好集训演练,努力构建应急应战一体的预备役部队指挥体系。
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科学性,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预备役部队官兵,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预备役官兵还应加强讲政治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切实抓好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
二、培养和储备人才
在强化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下大力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要想满足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信息化建设人才。当前我军作战部队在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储备方面与国际友军还有相当差距。在人才培养上,与现役部队比较预备役部队有着自身的特点。想要快速提升部队信息化人才,首先要从自身发掘,要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岗位上练的方式培养信息化装备的人才。其次要充分利用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的灵活特点,进行人才引进,必要时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地方专门人才群体,例如高校中直接选拔,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三、保证装备到位,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指挥能力为重点,下大力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具体操作中,要注重协调,发挥军地作用。预备役部队自身力量有限,建设信息化平台,必须坚持军地共建的方法。首先依靠自身力量,坚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逐项建设,同时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大型通信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以确保信息平台建设高起点展开、高质量推进。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切实抓好软件开发,力争开发出适应预备役部队自身特点的软件系统,使得软硬件结合,从而把各种信息化设备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四、提升作战能力,强化信息化作战训练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刻苦的军事训练。信息化作战训练首先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方案。切实把军事训练的着眼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加强以信息作战为背景的针对性演练,大力加强应急分队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要创新训练方法。利用部队已经建成的覆盖营区的信息网络,坚持实施网上教学、网上指挥、网上对抗和网上考评;区分作战单元、要素、体系三个层次开展集成训练,建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平台抓要素集成训练、以营为模块抓单元集成训练、结合战术演习抓体系集成训练的长效机制。
当下,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军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根据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紧抓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发展时期,并有效结合预备役部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统筹规划,提升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水平,以达到整体提升预备役部队作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应建立“三个体系”[J].中国民兵,2004年11期.
[2]李桂林.对推进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国防,2005年09期.
[3]王顺龙,李海涛.浅谈加强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J].国防,2005年09期.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国家持续推进农村城镇化,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60346万农村人口,占当年人口总数的43.9%,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如何更好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切实的缓解“三农”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切的问题。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效率高覆盖广并由多种数字技术支撑的信息传递渠道无疑将会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信息化平台迅速发展,但根据多地相关的问卷调查,农民和农企、农业组织对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仍偏低,由此产生了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王来等(2011)认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体现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是体现在信息产品在农村的应用方面[3]。目前,如何让农村信息化平台用起来,如何使农民、农企、农业组织真正从平台中获取所需,如何让平台真正发挥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对平台建设来说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信息化平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通常由政府主导,根据每个地区各自的特点合理布置构建信息网络。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农业信息资源甚至平台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各地政府只需增加部分当地特色信息和应用即可实现信息服务的目的。但由于政府对信息化技术的共享特点不十分了解,又缺乏R底裳过程,使得建设重复严重,从而浪费了资源。
1.2 农村信息化平台使用率低,信息化服务效果不佳,对农民缺乏使用指导
农村地区居住的人群多以务农为主。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影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此类平台不够重视,愿意主动学习如何应用和获取信息的人少之又少,加之平台投入使用后没有专门的指导和培训,这就使得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后的使用率低,信息化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目前来看,在农村地区普及信息化平台应用的困难程度较大,除去建设成果本身的缺陷,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平台使用者对平台的认识不够。
2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产生原因
2.1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科学性
在实际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较多,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多的平台由于是政府主导建设,因此设计团队在初期的需求调研阶段只考虑到政府的工作需要,而对其最主要使用主体――农民没有做任何的需求调研与分析,导致平台信息内容缺失,表达形式不易被农民理解,农民不会用不能用,极大降低应用效果。
2.2 农村信息化平台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农村信息化平台发展良莠不齐的另一大原因是平台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平台种类没有划分清晰的界限。目前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平台有农业技术指导类、农业种养殖数据库类、农村信息服务类、农产品交易电商等多种类别。每个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者都需要根据既定目标,依据一些科学的标准去衡量。另一方面,已有平台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使得每个平台都成了一座信息孤岛。因此,我们需要一套统一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这样也有利于各大平台的完善和对接。
2.3 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农民得不到良好的信息和技术的培训指导,很大程度源于农村的贫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农村常常伴随着贫困的现状,使得懂技术有能力的人纷纷远离走向大城市。如此一来,留下的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是能将网络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人才更少之又少。农村信息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管理运营维修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信息建设的知识储存不充足,致使信息化服务的效果较低。
3 利用通信运营商优势解决农村信息化平台“最后一公里”问题
3.1 科学规划与设计,提高建设效率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农村信息化的平台建设除了要有对使用对象的准确的需求分析,更要有专业的信息技术团队给予科学的规划和设计。通信运营商具有优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撑团队,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合作流程,有丰富的平台建设经验,对农村政府平台建设的需求更加了解,能够更贴切的设计出满足政府和农民需求的信息化平台,从而尽量避免设计不实用,导致建设的效果偏离目标。
3.2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多渠道平台共享
政府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在构建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时,需要将农业信息,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规划更新,促进信息共享,为农民提供有用的务实的信息。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云数据资源,有能力整合政府所需的农村需求信息,并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农民的使用习惯与信息需求倾向,这些信息能够指导政府对农村地区的管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和完善对农民的服务。
3.3 加强信息化平台应用指导与培训,提高建设效能
在农村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服务工作中,“最后一公里”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是农村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满足大量的农民的信息需求。相比于其他大型信息化服务公司,通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丰富的人力资源上得以充分显现。运营商在村镇支局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通过建立从上到下长久的专业培训机制,可使其在农村的信息化平台应用指导和培训中发挥巨大作用。
4 结束语
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通信运营商的鼎力相助,并对其提供资金的帮助和必要的政策扶持,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优势,借助运营商对信息化建设的熟悉和高超的技术,共同完成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0 前言
最近几年,随着大中专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中专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若不能顺利和及时就业,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作为负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其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对缓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使得日常就业服务工作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模式,也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电话沟通与交流。就业信息化平台为极大提升和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服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提供了便利。利用就业信息化平台,通过计算机后台程序进行处理、运算,就可以查询所需信息或者自动生成所需要的统计报表,从而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2 通过网络实现供需对接
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为人才供需双方通过网络实现对接提供便利条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求职应聘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大中专毕业生随时随地打开电脑登陆就业信息化平台,就可以轻松获取所需要的资讯信息和招聘动态,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筛选出有用的内容,便利地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就业动态。同时,信息化平台为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了这个平台,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网站、电子邮箱、远程视频等方式,公布招聘信息、接受毕业生的简历投递、对毕业生进行面试选拔。因此,就业信息化平台不但让大中专毕业生求职应聘不再难,也让用人单位招贤纳才不再难。
1.3 实现无纸化办工
利用就业信息化平台,大量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毕业生可以点击网页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并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个人资料充实、维护,供用人单位查看,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无需发放统一印制的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洽谈协商后,在网上直接签定就业协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直接在网上办理审核鉴证,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1.4 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
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从单纯的信息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初期,信息化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就业网站,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用人单位、大中专毕业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很少,感受不到就业网站带来的便利。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就业网站的功能要求也相应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必然的选择。通过就业信息化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申报、生源信息采集管理、心理测评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毕业生自荐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信息化管理。
2 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2.1 建设目标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成就业交互式网站,整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实现就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满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化办公、网上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动态监测的需求,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一站式”网络化服务。
2.2 信息化平台结构
从平台建设要有利于标准化、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升级等因素考虑,采用基于B/S(Browser/Server)的三层结构,即表示层(Web浏览器)、业务逻辑层(Web服务器)、数据层(数据库服务器)。以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技术为基础,使用.NET平台部署三层结构,通过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中,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向网络上的Web服务器提出服务请求,Web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主页返回到浏览器;用户进行数据查询参数的输入、参数修改等操作,完成后向Web服务器发出提交请求,Web服务器接受用户的请求,执行相应的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接,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申请,等待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交上来后,再将运行结果返回到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是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操作,把运行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2.3 信息化平台功能分析
根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信息化平台分为用户注册业务、毕业生业务、用人单位业务、综合业务管理四个功能模块。
2.3.1 用户注册业务
用户注册业务负责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注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注册时需要填写注册名、电子邮箱、登录密码等相关信息,提交注册信息成功后,自动将注册名和密码发送至用户邮箱。
2.3.2 毕业生业务
毕业生业务具有登录、修改密码、基本信息维护、求职意向维护、简历维护、职位检索、视频面试申请、在线咨询、参与在线问卷调查等功能。各个功能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毕业生先完成自己的电子简历,然后查找自己满意的单位和职位,找到后便可向用人单位发送求职简历或视频面试申请。用人单位同意与其面试时,会将面试通知发到毕业生用户的电子邮箱中,双方即可以在约定时间进行视频面试或现场面试。
2.3.3 用人单位业务
用人单位业务具有登录、修改密码、基本信息维护、招聘职位维护、人才信息检索、应聘信息管理、视频面试邀请、在线咨询、参与问卷调查等功能。用人单位业务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与毕业生业务中的基本类似。用人单位首先完善自己的基本信息和招聘信息,以供毕业生查询。用人单位查找到符合其招聘要求的毕业生时,可以向毕业生发送面试邀请。毕业生同意后,将面试回执发到用人单位的电子邮箱里,双方即可在约定时间进行视频面试或现场面试。
2.3.4 综合业务管理
综合业务管理具有用户管理、用人单位管理、毕业生管理、就业相关信息管理、远程视频面试管理、问卷调查管理、在线咨询管理、毕业生信息分析及统计、用人单位信息分析及统计、网站友情链接的管理、网站流量统计分析、数据库备份等功能。
2.4 信息化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
2.4.1 技术
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它包括使用尽可能少的代码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作为.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提供,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时,可以访问.NET Framework中的类,可使用与CLR(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兼容的任何语言(包括Microsoft Visual Basic 和 C#)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使用这些语言,可以开发利用公共语言运行时、类型安全、继承等方面优点的应用程序。
2.4.2 技术
提供对诸如SQL Server和XML这样的数据源以及通过OLE DB和ODBC公开的数据源的一致访问。共享数据的使用方应用程序可以使用连接到这些数据源,并可以检索、处理和更新其中包含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将数据访问分解为多个可以单独使用或一前一后使用的不连续组件,包含用于连接到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检索结果的.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这些结果或者被直接处理,放在 DataSet对象中以便以特别的方式向用户公开,并与来自多个源的数据组合;或者在层之间传递。DataSet对象也可以独立于.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用于管理应用程序本地的数据或源自XML的数据。类位于System.Data.dll中,并与System.Xml.dll中的XML类集成。向编写托管代码的开发人员提供类似于ActiveX数据对象(ADO)向本机组件对象模型(COM)开发人员提供的功能。在.NET应用程序中使用来访问数据,在.NET Framework中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访问方法。
3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成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意见和加强统筹管理的具体办法,业务部门要根据业务需要提出具体的业务需求,统一进行整合,技术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3.2 加强队伍建设
要建立和培养一支平台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员队伍,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做好平台的保障和维护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对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建立适合于信息化队伍的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对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3.3 加强考核管理
项目实施期间,把信息化平台建设纳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以促进工作落实。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定期通报情况,确保各阶段工作任务按期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工程监理,在项目验收阶段和投入运行后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效能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项目验收和后续项目建设立项的重要参考。
3.4 注重信息安全
信息化平台建设必须与安全措施有机结合,做到安全措施先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依据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在信息化平台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建设方案中同步落实,制定实施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研究制订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化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平台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重视,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27-129.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来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及意见。本次大会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牵头、十多位来自全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分析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由此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3]-[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并且是深刻、非连续且复杂的,将影响大学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办公等),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和文化变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7]-[8]。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2)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以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应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与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领导班子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复杂性、前瞻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强高校领导思想导向、理念、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集思广益,才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其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5.
[3]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2010.1.
[4]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2009.7.
[5]梁培,韩锡斌,胡华,吴庚生.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4.
一、引言
现代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不能再是以医疗收费为主的信息系统,而应该是以病人医疗信息为主,以加强医院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医院进行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灵活适应新时期医院的发展要求,为了不断推动医院改革的进程,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为患者治病就医带来便利。
二、新时期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医院管理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够,紧迫感不强
对于传统医疗诊断来说,信息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有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人与物的关系,而淡化了医患关系,从而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二)信息化发展功能薄弱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其实都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因为起步较早、后期没有继续投入建设,所以往往是传统的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其应用水平大多只停留在门诊挂号、住院收费、药品管理和护士工作站,而缺少医院最基本的对于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
(三)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国家财政医疗部分还是投入到医疗设备及日常消耗等方面,而对于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服务器和软件以及终端计算机的投入很少,导致公立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难以取得快速发展。
三、公立医院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现代化信息平台在人员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公立医院可以利用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规范排班字典,实行电子排班,自动进行班次和人员的出勤统计,并纳入绩效管理,各级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掌握全院人力资源的动态,便于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还可以增设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档案及查询统计功能,使各级管理者能够随时掌握护理人员的信息、接受教育情况及科研论文的发表情况。方便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
(二)现代化信息平台在公众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现代化信息平台在公立医院健康服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首先,人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健康咨询。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医生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群众健康咨询平台,患者或公众可以通过文字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随时与医生进行在线的、一对一的交流,医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为患者排忧解难,帮助群众进行自我健康检查。其次,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可以提供健康档案查询服务。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居民对自身、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的查询和维护,并进一步提供检查结果通知、疫苗接种提醒等人性化服务。居民在自己或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后,可以接受平台提供的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服务,也能随时通过系统查询健康档案。
(三)现代化信息平台在预约诊疗中的应用
公立医院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平台,建立同城集约式预约诊疗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面向公众的“一站式”预约诊疗服务,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公众看病排队的时间,缓解社会公众”看病难,排队难”的问题。公立医院信息化预约诊疗系统分为几个模块:第一,卫生部门监控。挂号统计排行:对挂号数、挂号费用、放号数、挂号率等进行统计排行;用户满意度统计排行;医院放号监控。第二,预约诊疗。一般的预约诊疗流程为:按地域、医院、科室等条件搜索选择医生;选择预约时段;预约挂号;提醒就诊。第三,医疗服务机构预约管理模块。号源管理:录入、删除、修改号源信息;出号管理:显示预约挂号患者的预约情况,并控制出号;停诊管理:设置、查询停诊等。
(四)现代化信息平台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远程医疗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分布式应用系统,包括客户网络、语音系统、摄像系统、数据流广播模块、图像语音压缩模块、医疗资料查询模块和智能医疗设备接口模块等。能够提供远程诊疗、远程监护、远程咨询等多种功能,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办公室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化管理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在医院这样一个综合性机构里面,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节约办公时间。通过医院办公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医院管理部门与医疗部门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的目的。
四、完善公立医院现代化信息平台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视
现代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取得医院领导的重视。医院领导应该站在综合整治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和优化工作效率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不能只看见短期的利益,而应考虑医院的长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是隐形的、间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护工作者的效率,减少管理漏洞,改善传统的就医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都对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医院信息共享水平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医疗信息化是基石,医疗信息共享是发展,二者都旨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公立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共享方面,首先,要更新理念,将医院信息共享与具体的临床诊治、就医流程和医疗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信息共享的硬件建设。其次,提高对信息共享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共享纳入医院战略决策层面,加大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为医院信息共享建设提供战略支持。
(三)加强软硬件建设
为了提高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必须加大对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在软件建设方面,由于软件开发公司是根据软件的功能涵盖范围的多少来收费,所以信息系统的功能只要够用,符合医院实际的工作情况就行,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发现薄弱的环节和需要添加的功能,再逐步进行完善即可。
五、结语
目前公立医院在现代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还有些不足,但是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对于医院内部管理、患者诊疗、健康服务、医疗信息共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足的方面,公立医院还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现代化信息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进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单位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其实是指在信息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档案管理的升级和改造,是电子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设新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非单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包括档案内容、形式与管理模式的综合提升。因此,打造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最大意义是延展档案的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档案更好的发挥功能提供保障。尤其在档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1 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普通档案,还是国家机关的机密档案,亦或是孤本、善本基本的稀缺档案,归根结底都是具有重要社会、历史、文化和传承意义的重要资料。保护、保存并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价值,是档案管理者必须充分考量的问题。以文书类档案为例,由于材质方面的原因,这样的档案保存、保管与管理通常面临比较大的问题。那么,将文书类档案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建设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库,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档案资源、资源存续与保管的问题。诚然,某些文书、手稿或者纸张其象征意义很难被取代,但是其承载的信息资源往往更加重要。打造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于更好的保存、保管与传播档案信息价值,都极为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提升档案管理层次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档案管理,就是在加强对档案的整理、分类、立卷、收集、归类、筛选、入库等各个方面开展的有效的管理化工作。档案管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主体与核心,也是延续档案价值和功能的核心路径。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新型信息化技术和传媒手段加强对档案的管理,能够保障档案更加有序、有效的为人们所用。此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利于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对于健全档案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以管理手段的创新和升级为目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档案信息资源,打造完整链条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档案绽放价值的基本途径,也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必由之路。
所以,将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核心,也是保障档案有效利用的好办法。
2 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思路与举措
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有如此多的好处,自然标志着新时期档案管理要进入到全新的阶段。那么,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应该如何着手,建议考虑如下思路。
首先,要有效开发和运用现有档案资源,建设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具体来说,相关部门要加快开发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不能因为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便将现在的所有档案材料藏于“死库”,抛弃不用,一切从“零”开始,而要重视其继承性,要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逐步地适应。同时,要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现有的各种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这样一来,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被纳入到数据库,从而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也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在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时,都应该按照国家推荐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来制订内部的管理标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对各立档单位文件及档案的内容、著录项目、数据库结构和格式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还要对档案数据库管理的软件、硬件的文档格式、数据指标等进行统一规范。这样的话,未来电子目录入档案馆之后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解决因软件的不同而带来的数据无法转换或者不能读取的问题。此外,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严格依照制度办事,彻底解决存在的建设进度、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多方面的不利问题。
再者,要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安全保障工作,培养、引进优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打造业务素质过硬、思想道德扎实的档案管理队伍。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外部互联网相通,数据库、信息库的档案资源必然面临诸如黑客入侵、木马病毒等安全风险。这时,就必须充分考量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安全问题,并据此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另外,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大批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让那些既懂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成为档案部门的中流砥柱,并激发出他们的工作潜能,打造科学、严密和有效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
综上所述,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就是信息化、现代化与数字化,这也预示着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一定有更光明的前景。以档案信息化管理为依托,未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一定可以取得实效,档案价值的发挥也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小辉. 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2] 贾燕荣. 关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3)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53-03
一、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前取得的主要成绩
依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包括:我校校园网节点已增加至1.2万,实现了全校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室内的全覆盖;共有交换机300台以上、实体服务器52台,网络由原来的单一采用S8505千兆交换机作为校园网的核心交换机,发展为学校主节点采用双核心Juniper MX960万兆交换机。已完全实现了“核心万兆――骨干千兆――节点百兆”的校园网络拓补结构。多媒体教室合计104个,座位总数达到15521。校园监控点共计1314个,实现了校园各个角落、所有楼宇内部和124个电子考场的监控全覆盖。现有学校出口带宽达1.2G,教育网链路带宽10兆。
(2)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加丰富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学校上线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达20余个。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初具规模。自主学习及考试平台普遍开展,共包括16门课程实行“机考”,实现了集学习、考核、评阅的全过程自动化。
(3)信息化校务管理更加有效
校各职能部门已建或在建16个系统平台。并对其进行分析细化。教科研校务管理从无到有深入各个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等资源调配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4)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更加健全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逐步细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范与要求,修订、完善具体工作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共包括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校园网计算机用户行为规范、官方微博信息安全防范及应急预案、网上信息暂行规定、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一卡通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录播教室使用管理规定等8项。为保证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支撑。
(5)教研科研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
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了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建立了科研管理平台,全面、实时、准确提供学校相关的科研信息,为校领导科研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完善实现了学生早操考核人脸识别管理平台,安装了12个室外摄像头,可完成1.2万在校生的早操签到任务。
(6)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更加强大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由副校长兼任网络中心主任主持信息化建设;学校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配备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学生依据“学院-系部-班级”的组织方式组建各级信息员队伍,队伍人数达到200人以上。每学年进行3批次以上固定培训,将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具体系统的实际使用方法推广宣传到每一名学生,同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2.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学校当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建设观念有待加强,我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基层单位不够重视,教职工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跟不上,使很多校园信息化资源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有时甚至出现了把旧有管理模式塞入新建系统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仍没有达到全覆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落实不够深入,以至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管理、规划、服务不够协调的问题。导致出现了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
(3)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随之提升,同时对其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亟需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提升现代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4)教育教学基础数据标准还不够规范、数据范围还不够全面,数据交换与共享还不够充分,开展更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十分困难,难以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决策。
二、信息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和参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面融合,在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校务管理等方面实现先进化、现代化。围绕解决我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突出问题,以明确办学目的、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2.基本原则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十六字原则做好工作。建设具体的思路为:一个目标,建设一个智能感知、互联协作、个性定制、综合决策的智慧型校园;二大理念,以“用户驱动”为第一要件,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全过程;三个抓手,以信息交互、业务整合、数据分析为主要抓手,优化信息化建设路径;四个平台,打造基础设施平台、基础数据平台、信息与交互平台、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提供统一数据共享、综合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五项保障,科学规划布局、细化需求导向、落实经费投入、强化信息安全、加强应用培训。
3.主要目标
我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包括:一要建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基础环境,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要融合不断创新的教科研网络,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新技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三要打造高效互联的校务管理,达到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四要提供智能感知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优质周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最终将各应用服务领域的所有信息融入统一平台,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与挖掘,为教科研及校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发展建设主要任务
不断进行校园网络核心换代和骨干网络升级改造;及时地进行出口带宽扩展工作;不断规范和拓展校园基础数据;制定和修正我校数据接口标准;逐步建设完善各分支系统。并大力加强移动校园、智慧校园的发展建设。全力开展四大平台建设。
1.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1)加强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构建结构稳定、运行可靠、出口通畅的网络基础平台,实现出口路由双链路负载,完善大二层网络精细化网管。进一步深化无线网络,加强网络密度和链接覆盖。网络出口逐步提升至5G以上。
(2)加强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建设:逐步深入教科研校务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实现校级跨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与优化,提升学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及数据整合,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建设: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手段,以信息网络为依托,运用大量的感知终端,通过丰富的应用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高效便捷地服务于我校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全过程。
2.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依据坚持、强化服务和技术开放的原则,拓宽校园网的数据服务领域,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完善和细化基础数据标准,落实相关建设责任部门,及时填补数据管理空白。
3.信息与交互平台建设
充分整合微信、微博、APP及学生自媒体资源,建设立体式多层次信息交互平台,切实加强个人、团队、专项工作组群、校级各部门横向及纵向沟通。使教科研及校务管理中的政策和通知顺畅下达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
4.管理与决策分析平台建设
通过我校多平台互通互联,将基础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处理,对学校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将教科研活动、校务管理的各业务流程进行自动感知、识别并及时给出评价处理提示和建h。给予广大师生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布局
制定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将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加强督导评估机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纳入部门考核中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2.细化需求导向
从各级院系、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出发,立足我校长期规划发展目标,对现有教科研及校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深入调研,并依据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逐条细化,同时不断进行数字资源重组和优化。抓住重点,准确及时地建设和整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充分保障学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落实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应用系统和资源开发的投入比重,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广泛开拓资金筹措渠道,适时引入校企合作,鼓励企业进校投资,从而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4.强化信息安全
从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方面建立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处理领导机构,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针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明确专人负责,按章办事,对安全事件进行分类、逐级处理。对重点防护对象实施严防死守,责任到人。加强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从物理上彻底抑制安全事故发生。
5.加强应用培训
以“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特色,切实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此促进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精通信息技术业务、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敢于创新、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加速我校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进程。
五、结论
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信息化建设水平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服好务,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77-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且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做基础。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渗透和应用,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大国,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化的应用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低。从信息化的构成来看,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如果没有农村信息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快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二、我国农村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和基础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就我国农村整体信息化水平来说,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发展,要想让信息技术深入基层,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尤其在资源、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政府部门应当予以更多的支持。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1.整合资源,全面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注重实际效果,全力打造农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体系。各类农业信息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整合,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体系,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二是要将各部门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加以整合共享,建立三农政策信息平台、农业科技培训教育平台、农产品网上贸易平台、农业公共投融资平台、农村经济合作平台。构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民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系统的一站式服务,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三是资源整合要突出服务功能,可由政府主导,实行企业化运作,为农民提前科技信息咨询、产中农业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配送、产后网上购销服务。从而克服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吗: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26-04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应用,都为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高校信息化更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并在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情况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开始的。从建设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的应用。进入本世纪后,注重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更强调在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其目的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我国高校在信息化设施与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高等学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基本普及,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这一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负责人多次强调要求将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关注“教学应用”的阶段,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1年,经过连续多年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以2006年学院校园网首期工程的完成为标志,建成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桌面”,光纤连接校内所有楼宇,信息点达4000余个,覆盖全院的校园网,实现了校内外网络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校园网现运行有包括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综合管理平台等10多个管理系统,包括学院门户网站、毕业就业网、精品课程网及各部门、院系的网站共计20余个专题网站;信息中心网站搭建的教学软件平台运行着涵盖学院各专业的20多个软件。校园网已成为学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在实施质量强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院建立了面向全院各专业的44个计算机类实验(实训)室,共有计算机2109台,全部接入学院计算机网络并与校外网络相联,承担全院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承担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所有教学(含模拟)软件的教学任务。
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我院在全院共建立了98个多媒体教室、11个语音教室,可以为1.4万名学生同时提供多媒体教学服务。另外,我院还建有1座卫星地面站、1套电视信号接收与转发系统、1个校园电视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负责全院教学领域音视频资料采集与后期编辑制作工作,是学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竞赛等活动的重要支撑部门。
由此,覆盖全院的校园网、数量充足的计算机教学设施、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构成了我院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支撑,是我院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
另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我院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各专业教师还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了各个级别的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其中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图书馆拥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远程及本地镜像)、优质视频资源共享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电子图书695G,光盘15752张,面向师生开放的300多个座位的网络电子阅览室,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网络资源服务。
二、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高等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改进。
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高校信息技术跟上时展的步伐。
当前信息技术创新仍处于活跃期,创新成果的应用不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并向深层次发展。信息技术的这些新成果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基础设施需要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更新信息化基础设施。
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通过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的调查,发现教师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先选项如表1所示。
注:每一位教师在4个选项中可以选2个。
从上表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学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或更新顺序依次为:网络出口带宽、公用计算机、网络核心设备、投影机及音响,表明了教师们对于信息设施建设的关注顺序,其中网络出口带宽以215票成为建设最关注的焦点。
(2)其次,公用计算机以201票位列第二,表明大家对公用计算机的性能比较关注,事实上这也是影响信息化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网络是通过计算机作为媒介来被人来使用的。影响网络使用效果的一是带宽,二是终端。
(3)其它选项如校园网核心设备、投影机及音响也有130余人予以关注,可见其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也需要予以关注。
因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保证校园网络有足够的出口带宽,以保证校内外的连接畅通;其次要加强公用计算机及终端设备建设,提高使用网络的便利度;第三,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核心机房的核心设备,均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更新、升级;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教室的音响设备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更新、升级与维护。
2.加强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目前,我院校园网运行着众多的管理系统与专题网站。这些应用系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管理系统质量、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管理与应用的需要;二是管理系统的应用面不广,有些领域没有系统化,如没有全校统一的教学、辅助教学平台;三是现存的管理系统由于主要由部门各自开发,没有形成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造成资源浪费、基础信息混乱。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组织了相关的调查,以期发现一线教师对应用平台建设的意见。表2是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学院信息应用平台应当优先建设顺序依次为:B网络教学平台、E 师生学习空间、A基础数据平台、C校内搜索工具、D网络存贮空间,表明了教师们对于信息应用的需要顺序,其中网络教学平台以249票成为教师们最需要的信息应用平台。
(2)事实上,位列选项第二的师生学习空间也是与教学相关的一个重要应用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其中的大部分功能。
(3)校内搜索工具、基础数据平台也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而对网络存储则需求不大,说明存储不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高校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应当以能为师生提供网络教学、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校内为教师服务的校内搜索工具、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另外,从学院层面来讲,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的关键是对现有的平台进行整合,建立全校统一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立全校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目前的应用系统统一整合到这个平台之上,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全校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而言,应当在校级电子邮件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个人网络存贮空间、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等方面进行建设,以提高信息应用的水平。另外,在教学科研方面,建立或优化全校的教学科研平台、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现代远程教育及网络课程共享平台等,均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规划并组织实施的重点方面。
3.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高等学校应当不断加大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扩大信息资源的数量,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关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方面,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从得票顺序来看,教师们认为教学用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为:D学校组织建设、C系部组织建设、A校外购买、B教师自己建设,表明了教师们对教学用教学资源建设的态度。
(2)学校组织建设成为名列第一的选项,表明大家认为学校是教学用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应当由学院组织建设。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学院在组织建设方面确实应当负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对教学用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教学一线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学系部与教师本人无疑应当负更大的责任。
(3)教师自己建设这一选项得票最少,表明教师们没有将教学用信息资源建设作为自己应当努力做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教师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因此,高校应当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及员工甚至学生参与信息资源的建设,特别是与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建设。各有关单位应及时更新资源、购买资源、应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资源。同一高校不同部门之间应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资源共享的能力,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信息管理部门应及时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动态与信息,时刻关注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对全院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水平,以更好地为全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一方面要对全校数据资源实行高效管理,统一标准,要依据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来定义和描述各种数据库信息和元数据,统一信息系统采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实现校内、校际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换。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内容的、具备强大搜索功能的校园网,使广大师生通过简单操作即能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通过互联网对一些高质量的图书馆、专业数据库建立镜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资源。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水平不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教学”,部分教师由以前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件(课件)宣科”,“一按到底”成了新的教学模式,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现代教学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体现在如表4所示方面:
从数据可以发现:
(1)信息化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应当将重点放在:B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D善于将网络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A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收集、存贮、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C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规模与水平。
(2)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选项,表明教师们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认识,表明一方面教师们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这些手段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且是创造性地应用,表明教师们在这一方面的认识是到位的。
(3)从D、A选项成为教师们选择较多的选项,表明教师们对自己信息化能力的关注,也表明了将网络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提高教师们的信息化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们也要将网络知识也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C选项得票最少,表明教师们认为规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应用、是有机的结合,是自己信息化的能力。
针对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意识,具有较强的收集、存贮、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将网络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新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第三,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规模与水平。如教师与学生的课前沟通、课中互动、课后交流等方面,均可以通过建立全校统一的辅助教学平台加以实施,以起到提高课内教学质量的作用。另外,师生在课内使用信息技术的规模与水平也需要提高。
5.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建立高校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
由于大部分学校采取边起步、边建设的逐步建设机制,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没有规划、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校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独立学院要建立中长期信息化发展与建设规划,保证信息化建设有方向,保证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应当成立信息化领导机构与管理部门,建立有针对部门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提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对全院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水平与能力,对全院信息化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增加学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快速应变能力。
6.加强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广泛应用
在2014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高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教育信息化服务于应用型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容置疑的,信息技术应当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独立学院的实验实训系统的建设,模拟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或技术所涉及的场景或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上为学生提供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场所。如我院目前已经建立的电子商务实验室、银行业务模拟实训室、国贸技能实验室、会计全真实验室、金融实验室、ERP实验室等均属于此种类型的实训室。这些实训室通过网络连接的2000多台计算机为我院学生相关技术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将虚拟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虚拟实验(实训)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水平。因此,要加强对虚拟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应用作为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方面加以探索,以多途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长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是我们需要着力关注、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信息化有效地融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加大与信息化融合的力度,更需要信息管理人员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教师在其中应当起着主导、主角的作用。我们希望,经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信息及信息技术必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记全,赵俊伟等.关于高校校内教学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与探索,2012(1):185-187.
[2]施建国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4):32-35.
[3]罗文.信息化发展形势、问题与对策[J].经济日报,2014-8-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为目标,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原则,依托温县中小企业网站等平台和温县网通公司在通信领域的网络、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一)加快县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20*年7月底前,完成温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实现温县中小企业网与中国中小企业网、省中小企业网、市中小企业网对接,积极宣传温县工业企业和产品,企业供求等生产经营信息。
(二)加快经济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到2009年7月底,完成发展改革、统计、商务、工商、质监、劳动、财税、环保、安监、城建、土地等主要经济部门和重点金融机构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互通。
(三)加快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监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接入温县中小企业网。其中,到20*年底,完成30家骨干企业和五个重点行业监测企业网站建设;到2009年底,完成70%的规模以上企业网站建设;到20*年底,完成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网站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新闻报导、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化成功企业的成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营造声势,形成氛围,提高认识,增强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