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用工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前言:为了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和维护劳动用工的切身利益,自2008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法律法规,如《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这些管理条例的分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法的逐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合同以及作息休假等问题的劳动纠纷。
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开始探索多样化的用工方式,例如固有员工、劳务派遣专员、临时工、外借员工等等,多样化的用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与此同时,关于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工伤补偿等一系列的劳动关系管理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我国劳动用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企业员工不仅包括企业长期聘用的员工,临时工和劳务分包人员都属于企业的员工。目前,我国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及风险:
1.劳动关系管理风险
一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二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三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2.工资管理的风险
工资管理风险包括工资总额管理风险和工资支付的风险。一般企业工资总额是采用的是与工效挂钩、多劳多得的方式,近几年,随着劳动用工基本工资的上调以及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企业的工资总额增长不断加快,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工资支付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拖欠员工工资或延缓发放工资的日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建筑施工企业比较常见,特别是工程总包企业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延缓发放工资日期在一些私人小企业也比较常见。
3.社会保险的风险
一方面,新的劳动法规定农民工等其他从业人员也必须享有社会保险的福利待遇,企业应为这类劳动用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这样一来,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此外,《社会保险法》将我国所有单位的员工都纳入了社会保险的统筹范围。另一方面,企业如果不按照规定依法为所有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将责任其限期缴纳或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二、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策略
1.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共同做好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劳动用工管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管理工程,仅仅依靠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力量难以将该工作做得尽如人意。做好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企业内部的稳定团结以及长远的发展,因此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子公司,还有社会劳动用工管理部门,要加强联动,互相监督,明确职责,共同做好劳动管理工作。
2.加强临时工的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的选拔。临时工目前也是企业重要的劳动用工关系之一,企业要重视临时、辅用工的管理,可以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但是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上岗协议。虽然是临时工,但是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在管理上要同正式员工无异。
3.定期对劳动用工进行考核
对劳动用工进行考核是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采取按季度的方式,与公司各部门一起进行联动考察,考核劳动用工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对于劳动用工反映的问题,企业领导要重视并及时给与反馈意见。
4.完善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公司总体的管理制度对劳动用工管理会产生影响,公司必须采取科学的用工管理模式,鼓励员工工资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而相应提高,但是这样会导致工资总额的增长,因此企业应加强与工资总额管理政策的衔接,促进员工工资与企业受益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此外,企业应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依法向职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费,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要杜绝无序用工模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劳动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总结
企业要正确处理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企业应通过正当的途径充实劳动保障力量,正确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规范用工登记、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用工程序,杜绝无故克扣员工工资、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无职业资格证上岗、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违法行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新时期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河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重要平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若干考察[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12期
一、前言
目前,我国企业在施工项目的劳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劳务用工方面的成本大大增多,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对企业施工项目的劳务用工和劳务管理进行研究。
二、企业劳务用工现存问题
1.存在混岗现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劳务用工发展速度迅猛,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企业编制内外的劳动用工“二元结构”,突破了临时性、辅和替代性的“三性”岗位范围,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存在着“混岗”现象,而同工不同酬的劳务用工现状,对广大劳务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造成了严重的挫伤。
2.用工关系复杂
多元用工形式的引入,打破了企业一元化用工形式的宁静。劳动关系从企业与在编员工的单一劳动关系,发展成为了劳务派遣机构、受派遣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三重劳动关系,既存在劳务关系又存在劳动关系,还有岗位关系,使得用工关系变得复杂化。
3.劳动争议较大
劳务用工的最大特点就是劳务派遣机构雇用劳务工却并不使用劳务工,而用人单位使用劳务工却并不直接和劳务工间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力经营模式的本质就是“雇用”与“使用”的分离性。而劳务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在自身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义务上划分得不清晰,导致在劳务纠纷产生时,极易出现相互推卸责任或义务,劳动纠纷难以解决的现象,使得三方对簿公堂的尴尬局面时常发生。
三、依法规范劳务用工模式
1.劳务分包:主要适用于工艺成熟的常规项目,要求劳务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五证齐全。主要设备由项目部负责,小型工具式机具由劳务队自带;与劳务队签订以工费为主的单价承包合同进行劳务分包。
2.专业工程分包:主要适用于专业性强的项目,且须在业主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使用。要求劳务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五证齐全,主要机械设备由其自带,必须与劳务队签订专业工程分包合同。
3.内部专业化分公司自带劳务:主要适用于有利于培育公司专项施工能力且对安全质量起控制作用的关键工序,如混凝土集中生产与供应、机电安装、地基基础、装饰装潢、钢结构施工等。所需劳务均由分公司签订临时用工合同。
4.零散性劳务用工:主要用于弥补公司短缺的部分非关键岗位的临时用工、可替代的季节性用工。由项目部与其签订临时用工合同。通过这四种模式的规范使用与有效结合,既避免了违法分包的风险,又缓解了企业固定用工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还提高了内部专业化施工能力。
四、强化外部劳务管理
1.外部劳务的利弊分析
1.1外部劳务的好处
1.1.1可以减少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企业的员工数量越大,意味着企业承受着越多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主要表现在众多的职工依靠企业生存,如果企业的经营业绩不理想,会降低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而劳务外包则可以灵活应用劳动力,从而减少企业的在职员工数量,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
1.1.2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实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更易于管理的劳务分包组织
劳务分包是通过层层比选、重重考核后决定的劳务分包组织,企业掌握着主动权,可以从容的选择最优秀的劳务分包组织,减少了企业的管理难度。
1.2外部劳务的弊端
1.2.1实际操作中,在队伍的选择上对所要使用的劳务队伍不认真考查筛选,其施工管理能力、技术装备水平、资金状况如何,不甚了解,甚至连有无法人资格,“三证”是否齐全也不过问,只是凭关系,凭亲友的介绍就进行工程项目发包。
1.2.2在工程的发包上“长官意识”严重,随意修改合同项目,增加项目、费用,根本不考虑劳务队伍能力;二是有的外包工程项目根本就不签合同,上场就干,各个部门控制无依据,考核无标准,形不成严密的管理,出现了问题谁也不负责。
2.强化外部劳务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并完善外用劳务管理办法
企业要按照国家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市场需求及企业的实际状况,仔细分析和研究,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外用劳务管理体系,为各个工程项目及部门提供管理依据。
2.2规范使用制度
多数施工企业及其工程项目对劳务队伍的使用极为混乱,应明确用工指导思想,即“以我为主,为我使用,合理有序,考核业绩,注重实力”,坚持劳务使用的制度,即“基地化、弹性化”,禁止外部劳务在重要岗位上操作。一定要和有关的劳务公司和企业签订用工协议,一些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是临时聘用的,也应该将其纳入相关的企业和劳务公司,严禁签订个人用工协议。这样一来,自有职工队伍施工生产主力军的作用得以充分施展,同时也体现出外用劳务队伍的辅助能力,防止劳资纠纷的发生。
2.3严格资质审查
是外用劳务队伍若要加入施工企业,必须要经过资质审查。资质审查要做到“三严”,即严格审查综合实力(设备、技术、资金、业绩等),严格遵循评价程序,严格遵循申报审批程序。一部分外用队伍通过关系被列入施工企业合格承包商的名录,有的甚至打着国有企业某某项目部或工程处的旗号,通过上交一部分“管理费”,挂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牌子。进行资质审查时,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把关,若有必要可对其负责施工的项目或其所在地考察,施工前必须先签合同。
2.4加强动态管理
第一,在管理的技巧及办法方面对项目经理加强教育、培训,使其明白加强对劳务队伍的管理极为重要,摒弃以包代管、重包轻管的不正确的管理思想观念。
第二,在项目职能部门中开展管理办法宣贯,使其充分理解并掌握实施动态管理的方法。
第三,秉承“两个原则”,即“教育、使用、管理并举”及“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三个方面”即抓好选派技术监督人员及现场代表的工作,对施工全程推行“旁站”的方式,所有职能部门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亲临现场,加强管理力度,对工期及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安全施工;抓好工程物资验收计价及采供等工作,阻止效益的流失;抓好外部劳务制度化管理,经常开展工艺纪律、安全质量、形势任务、遵纪守法及政策传统的教育,坚持优良的技术、政治及管理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及信誉。
五、强化经济管理手段,避免经济纠纷
1.坚持量价分控,严防成本风险。对劳务队伍结算应实行量价分控,即劳务队伍所完成的工程量必须由当班技术人员进行签字确认,并由总工审核后交计划部门根据合同单价进行计价,同时要求设备物资部门对在施工过程中劳务队使用的周转器材、工程设备、建筑材料等进行盘点,完善手续,防止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
2.坚持制度落实,防范劳资风险。为确保劳务人员工资按时发放到位,保证其合法收益,采取按月工资或在结算时将工资支付到农民工手中,有效规避劳资风险。
3.坚持及时结算,避免经济隐患。
3.1督促项目部及时结算。
3.2实行公司审批制,防止效益流失。项目部先将结算资料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公司审批,然后按审核批复意见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项目部组织办理结算签字手续,并在结算完成后将竣工结算书面资料报公司成本管理部审批。
3.3及时签订竣工结算书。每个合同完成结算后,均由项目部组织施工队签署竣工结算书,双方签字确认后交由成本管理部存档,劳务合同即执行完毕。
3.4坚持真情相待,实现和谐共赢。项目部将外部劳务纳入项目部员工进行规范管理,不把他们当外人,不断改善施工生活环境,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积极鼓励他们为项目出谋划策,以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双方和谐发展,合作共赢。
六、实行绩效考核,完善薪酬模式
在薪酬的制定和发放上,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发放相应的薪酬,而并非工作好坏一样、干多干少也一样。首先,应完善对员工的考核机制,对员工不应只进行年度整体化考核,而应注意在日常的工作中,定期进行考核,从而不断规范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督促他们在平常的工作中,能严肃认真完成工作要求。同时,考核的范围要全面,不仅要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考查,且要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同时考查,以促进考核方式的不断完善。其次,薪酬模式要合理,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将劳务员工的各种应得报酬均涵括其中,岗位基本工资、工龄工资、业绩奖励、岗位补贴,以及技能工资等,应全面进行评定,最终计算出劳务人员的应得薪酬。再次,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应切实将绩效工资落实到位,并根据企业情况,树立内部的劳务员工工作典型,以督促和鼓励所有劳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以此优化企业的劳务用工管理模式。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展开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优化劳务用工模式,对外部劳务加强管理,从而提高施工的效率,确保企业能够尽可能的节省施工的成本。
编外用工打破了计划体制下的僵化用工模式,对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在一个单位中“双轨制”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只限于“暂时”,一旦固化,就必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以来,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和成本控制下,在管理者陈旧观念的局限下,如何打破编制内外的差别,尤其是在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素质、高学历人员加入了编外人员的队伍对事业单位有着很大的贡献的情况下,管理好这部分人力资源,不仅仅对于单位本身发展有积极影响,对社会就业稳定和人才合理配置也产生助推作用。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编外人员承担着编内人员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却由于身份等级的存在,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心理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从而造成编外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受挫、整体单位服务品质下降。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加强编外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完善编外人员的用工形式及流程
目前事业单位的编外用工体制,大多以朋友介绍、同事推荐等为主,虽可以降低用工短缺现象的出现频率,但却增加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隐患。如何参照编内员工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工原则,规范编外人员的招聘程序,提高编外人员的整体素质,成为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编外人员这个群体在知识结构、爱好习惯、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特点,并且有着较强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成才意识。针对这样的群体,应规范管理体制,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他们的发展,帮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上关怀他们的感受,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体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二、完善“同工同酬”制度的概念
在目前体制中,所谓的“同工同酬”的前提是在同一体制下,换言之“编外”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企业单位体制,而“编内”人员所属的体制为事业单位性质。也就是说如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结合两种体制人员情况,在控制用工成本的大前提下,合理地分配各类人员的劳动报酬,成为当前阶段解决“同工同酬”制度的关键问题。首先,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结合岗位分析,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的一致性,对编外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对于符合标准的编外人员尽可能视同工制度。其次,待遇到位。同酬是制度的落脚点和关键点的关键。对于视同工的人员,视情况兑现等同于同岗位人员的待遇,同时引入公平竞争机制,能者居上、能者争优的概念。尤其是对于通过考核,符合编制要求的高学历、硬技术的优秀人才给予享受入编优先考虑的资格,充分利用人才,鼓励编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另外在给予编外人员合理的基本工资待遇外,奖金、各项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要跟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缩小两类人群的差距,最大可能地调动编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后,加强培养。随着编外人员主人翁意识的增强,为了加强单位人员的向心力,增加编外人员的归属感,对于编外人员需进行更多的专业业务培训,以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给予编外人员同等的政策辅助与单位的发展机会,例如支持编外员工继续深造或进行评优、推荐入党等。
三、完善编外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编外人员缺乏归属感的另一项原因是自身的社会保障问题。编外人员的合同是否规范化签订、是否适用养老保险政策、单位是否为编外员工缴纳、编外人员个人养老金的缴纳依据和计算,成为编外人员的“心头隐患”。能否实现在养老保险政策上一视同仁,将是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的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编外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法律权益。如何规范与编外人员签定、续签、变更、解决劳动合同,也是对编外人员的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同样的,单位需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编外员工办理养老、医疗、生育、事业、工伤等各种保险手续,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认同,也是规范编外人员管理的一种。
近年来,工程建设行业进步迅速,各类施工企业采纳了市场定价的模式,改善对于造价的控制措施,确立了政府调控与竞争相互结合的新型机制。工程量方面的清单,指的是在招标和投标的阶段内,招标详情中写明有关待建项目、施工措施、工程名称、项目实际数量的清单。这种清单是由招标方提供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工程计价措施的重要转变,促进了造价监管从合一模式向着分离模式的转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工程竞争的市场,工程单位有必要研究这种清单的优势,并将它运用到现实的造价控制活动中。
一、新型管理方式的价值
工程造价,构成了各种工程的关键性内容,是工程市场正常运转的中心环节。随着市场化措施在建筑行业的推广,传统模式下“工程量与计价合一”的计算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市场形势。这是因为传统模式具有较强的指令化色彩,同时,法定的工程消耗量只能反映出平均化的消耗程度,无法表示不同种类企业的工程成本大小,也无法客观体现企业在施工设施、员工素质、监管水平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差异。
因此,合一的计算方式,不能确保企业的竞标反映出真实的实力状态,企业需要探索有利于公平竞价的新方式。在这样的条件下,改造传统的计价方式,规范招标和投标的实际运行,具有强化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引入新式计价方式,是强化造价监管改革、提高企业对于建筑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政府实施宏观管理、建筑市场自主定价原则的指引下,各类工程企业开展良性的竞争,创造一个开放和公正的招标环境,确立合理的竞争顺序。这是工程市场逐步实现国际化的必然措施。
其次,引入新式计价方式,是发挥市场规律主导作用的关键。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调节工程竞争行为,确保这种竞争的有序和公正。价值规律能够起到规范承包人、建筑业主和施工单位价格行为的作用,整顿工程市场的竞争秩序,并防止企业之间进行恶性的价格竞争。
再次,引入新式计价方式,可以限制发包行为。通过公布规范透明的工程清单,杜绝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发包人意志控制价格的现象;防止建筑行业出现虚假报价、不良操作等行为。这样能够确立起企业之间分担风险的机制,有利于提升招标企业监管工程的水平。
最后,引入新式计价方式,能够完善工程企业的内部制度。这种清单计价的方法,督促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确定一个科学的工程报价。这样的制度能够为企业带来改进管理、改善操作、提升人员素质、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如果工程企业的总体服务能力增加,那么行业的发展就有了保障。造价监控的职能部门,应当转变惯常的角色,减少对于企业自主行为的干涉,将监督的重点放在协调市场运行上面。
二、新模式下的监管对策
(一)关注培训
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方式进行计价,客观上要求员工的综合性素质较强。造价监管的负责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工程图纸、工程总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定额规则等,还需要熟练掌握施工的基本技术手段,学习必要的管理常识、计价法规和计价经验。企业应当将培养技术与监管结合的综合人才作为培训目标,为造价工作人员创造参与培训、提升素质的机会。
企业应当着手组织各类专业性的培训和施工现场培训,帮助造价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构造,提高他们对于新计价模式的适应能力,完善他们的综合性素质。应当重点强化造价人员在参与决策、招标和投标价格确定、参与合同拟定、实际监管施工进程方面的能力,发挥出造价人员的最大化专业价值。新型清单计价方式的推广,应当是以企业观念的革新为条件的。因此,企业要把握高素质的造价人才,拓展所拥有的市场范围,推动企业本身的健康有序进步。
(二)规范程序
在工程进行招标和投标的环节中,应当侧重对于造价程序的规范。在这个环节中,所积累的工程材料,应当包含公告文书、招标专用的文件、解答疑问的文书、工程量形成的清单、标底材料、投标和中标的相关通知文件,以及工程合同书等。在种类繁多的书面材料中,许多条款都与造价数额的确定相关。它们构成了监管造价的重要依据,负责人员要详细分析这些资料,才能做出适宜的决定。
(三)管理信息
工程中包含的与造价相关的信息,能够全面反映出造价的现实特点、实际状态和变化的规律。企业只有及时了解这部分信息,才能在工程市场上占有主动的位置,才能科学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提高企业控制造价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与造价相关的信息,正在逐步成为开展动态化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在引进了新的计价方法之后,对于造价信息的运用也要与计价制度相协调,这就要求企业加大获取和分析信息的力度:
首先,要收集基本性的报价信息,包括工程的原料、机械设施需求量和价格;企业开展现场监管所用的费用;施工前的筹备费用;其他类型的财务支出。
其次,要收集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企业信息,包括其他企业的总体规模、经营现状、管理模式和实际水平、市场优势、信誉等级、在类似项目中的报价措施等。
再次,要调查与招标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招标方的自然情况、工程开展的实际条件、市场状态、项目的进展信息等。企业应当着手建设一个专门用于储存报价信息的资料库,为造价措施的制定和监管活动提供参照。这样可以指引企业的定价工作,通过竞争确定合适的价格;有助于提升工程企业在价格方面的服务水准,增强报价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合同
工程量的清单,在整个项目进程中都会起作用。因此,项目单位要强化对于合同的过程监管。用于计价的清单,主要被应用在招标和投标环节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当招标结束之后,清单计价就失去了意义。工程量清单上标明的价格,构成了项目合同订立和价格确定的基本依据。因此,在合同的实际履行中,清单上面的报价可以作为给付款项的根据;在合同履行完毕之后,双方还需要依据合同标明的价格,综合考量工程量的实际变化情况,经过协商一致之后,再确立一个新的造价数额。
由此可见,工程单位既应当关注招标和投标环节中清单上面计价的意义,又应当顾及到清单价格在整个项目进展中的价值。要参考合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的改变,来比对事先确定的报价与实际数额的差值。要做好在整个流程中的合同动态控制,确保双方能够信守约定,完成工程任务。
结语:
利用工程量的清单来计算工程价格,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做法,在工程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普及趋势。在工程建设中引入这种科学的方式,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参与者以及管理部门的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然而,工程量清单的新模式,也给造价控制和常规化的市场运行带来了一定挑战。工程企业要抓住完善自身机制的机会,进行详细的研究,贯彻清单计价方面的规定,逐步强化对于造价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 standard constantly improve,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due to its own labo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a long time is not standard recruitment and problems left over by habit, faced with the severe labor and employment risk. Therefore,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abor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is imperative. By analyzing the tenet of labor legislation and purpo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abor and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 strength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on this basis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labor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measures.
Key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Labor and employment management; Legal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是继《劳动法》之后,我国劳动立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用工数量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构成复杂、人员流动频繁、用工形式多样等诸多用工特点,加之长期以来不规范用工等习惯遗留问题,《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已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规范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势在必行。
一、规范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必要性
1、《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的精神一样,在尊重用人单位用工自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扶弱抑强”的立法宗旨,设计了许多新制度,意在通过倾斜立法纠正失衡的社会关系,使劳资关系保持相对平衡。随后(2007年12月29日),又一为劳动者 “撑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获得通过。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由60日调整为一年,对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有关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的劳动争议,约占全部的2/3)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赋予劳动者是否“一裁终局”的决定权。种种因素相结合,必将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度增长。规范建筑企业劳动用工,认真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既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众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
2、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规范和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显。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违规,不仅会受到经济的、行政的处罚,其不良行为将记入各省行业信用系统予以曝光;情节和结果严重的,将由资质评定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认真审视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现状,查找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已成为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的特点
1、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大,素质参差不齐,外来劳动力中农民工占的比例很大。这部分人流动性强,与企业的依存关系差,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管理跨度大,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收集难,难以有效规范管理。
2、施工企业普遍存在“重总包,轻劳务”的观念,劳务分包市场发展缓慢、不规范,“包工头”队伍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寄生性和流动性,挤占了大量的劳务分包资源和市场空间。一些不讲诚信、无合法资质、采取挂靠方式的企业和“包工头”随意侵害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保护条件差、不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不参加社会保险。
3、生产一线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数量有限,持职业资格证上岗率低,给建设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一、建筑企业劳务用工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建筑企业已从从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管理型企业。按照建筑行业资质管理要求,建筑企业实行劳务分包,原来建筑企业大量的自有职工已被大量的建筑劳务工人所替代;而现在的建筑劳务工人直接与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合同,由于大量的劳务公司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使用的劳务工人大多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大量的劳务工人上岗前没有经过专业岗前培训,导致劳务工人得不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加之劳务工人维权意识不够,造成了建筑劳务管理混乱,劳务工人上访、围堵工地闹事等现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根据新浪网刊登的一项对京、渝、沪、深四个劳务工密集城市的劳务工人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建筑工人面临着讨薪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劳务合同,准确来说: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某些劳务公司与劳务工人根本不签订劳务合同,或者只与劳务工人签订一式一份劳务合同,在遇到纠纷后,工人手上没有合同,无法维权,同时,大部分的用工方式还是包工头式的劳务用工,这一比例达到了75%,且40%的工人还遭遇欠薪,劳动成果得不到保障,从一些劳务用工现状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薪酬管理、合同、劳务保障、安全管理等问题都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劳务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劳务企业管理人员对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学习不够,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有限,并钻政策空子,影响了企业的合法性运营,使建筑企业遭受了连带责任风险。
(一)建筑劳务薪酬管理方面问题。由于近些年以来正是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各地的建筑工程大量上马,建筑企业和建筑施工任务增多,很自然的催生出了一大批的规模人数、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建筑劳务队伍。在工程的竞标中,有些施工企业故意人为地压低工程的投标报价,为提高中标几率通过无限贴近于利润的方法来取得工程的标的,即使最后中标也会给企业的资金安全带来问题,进而最后影响到工程薪资的发放,加之一些建筑企业由于本身实力的限制,在开工不久就有可能出现资金的短缺,因为建筑行业都是实行的垫付制,这样一来劳务工人的薪资得不到保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建筑企业支付给劳务公司一定比例的劳务费,由劳务公司垫付其余部份,等工程完结之后结账,(实际上现在很多劳务工人是由包工头组织管理,包工头向劳务公司交管理费挂牌子,劳务公司根本就没有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包工头在用完预付款后,如没有实力再垫付劳务费,劳务工人的薪资也得不到保障。
(二)建筑劳务合同管理问题。劳动合同本身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用来明确劳动关系、最大的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劳动合同条款中本应规定好劳动合同的时间、相应的工作的内容、劳动的保护以及相应的条件、劳动的报酬和违反了劳动合同之后的双方之间的责任等内容,而且劳动合同的存在对于劳务工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的劳动地位较低一直都是出于弱势的一方,这样一来劳动法的保护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还有一点,由于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文化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对于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这样的劣势就使得他们在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一般都是由于不平等的条款而最终损害了他们的切身的利益,这样一来劳动合同完全就不能够起到保护他们的作用。
(三)建筑劳务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建筑业本身以及相关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建筑业目前虽然已大部分由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转向管理型企业,但还是就业人数众多,加之建筑业本身作为高危的劳动职业,如果缺乏相应的劳动保障,安全事故也会经常发生,大部分的农民工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安全隐患极大,而他们大部分是在没有各种的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来从事这种高危的职业。通过了解很多企业的生产生活条件都非常恶劣,而且施工的设备比较陈旧,缺乏基本的安全设施,农民工加班加点的情况也非常普遍,为了最快的赶工期,导致了安全事故频频爆发。
(四)劳务工人维权意识不够方面问题。建筑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应属于承揽合同关系,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不是众多农民工口中的劳动合同关系,然而在发生拖欠工资或者安全事故等情况时,他们没有法律意识,把维权的矛头直接指向建筑企业,如果企业不妥善解决,他们就走极端、闹事,使企业陷于窘困;还有一些不良企业抓住农民工一心只为了挣钱可以牺牲部分利益的软肋侵害农民工的利益,因为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专门培训,一旦陷入纠纷不知如何处理,完全没有对自己权益进行维护的意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
(五)不完善的劳务用工管理产生的劳务纠纷。A公司作为劳务承包方与总承包方B公司签订了《**工程劳务施工合同》。A公司又与个人宋某签订了《劳务协议》,在B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从B公司承包的劳务施工部分任务分包给了个人宋某。李某是宋某雇用的人员。李某在施工中从高处坠落致伤。为解决医疗费等争议,李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确认其与B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法院受理后,经审理判决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当地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在这个案例中被告李某是隶属于宋某的雇用人员,在法律上宋某是个体包工头,是没有用工主体资格,原告A公司作为合法的劳务公司,法律上具备劳务分包资质,但是A公司将自己承包的劳务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宋某,按规定A公司应对宋某雇用的人员李某承担用工主体责任,A公司要求确认与李某之间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因无事实与法律依据不能予以支持。法院确认被告李某受伤时与A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驳回原告A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例来源于中铁一局集团法律事务部。
三、加强建筑企业劳务用工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劳务管理制度。出现了劳务纠纷之后,受侵害方应该到当地的劳动部门申请仲裁,通过劳动仲裁的有关部门来送达裁决书,进而向用人单位进行索赔,如果用人单位拒绝配合的话,可以申请法院来进行强制执行。按照有关的规定,如果劳动者觉得仲裁不公平,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样一来就直接通过法院来执行判决。这方面还应注意:第一落实相应的责任划分,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企业与劳务公司各应承担什么责任;第二就是有关各级建筑主管部门积极地严密地组织各建筑企业进行自查,把问题解决在出现之前;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立法规划目前劳务用工的法律空白,建议在签订用工协议的时候,将维权成本进行明确划分。
(二)完善建筑劳务保险制度。有关的监督单位必须积极地确保建筑企业为企业的劳务工购买相应比例的保险,比如大病医疗、工伤意外险这些险种,也可以为他们购买相应的商保,积极地推进农民工群体参保的比例。这些保险的购买可以在出现问题时极大地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而且也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作出更好的保护。对于那些技术要求高和危险性较大的工序,建筑企业也要做好相关的把关工作,严厉杜绝非专业人士的上岗。对认真落实农民工劳务保险制度的企业,相关单位应给与一定奖励,建议从建设劳保费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解决。
(三)加强对用人单位合同签署力度的监督。对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的监督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就是主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进行实地的检查,对于用工企业是否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进行摸底;第二就是对于农民工的合同书文本进行相应的简化,使之一目了然。针对农民工不愿签订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合同书》,认为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易懂、没有时间学的问题,及时征求建筑施工企业及部分农民工的意见,结合实际,简化劳动合同书,使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更能直观地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和条款。
(四)加强职业技能和安全施工教育。经过对大多数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工人上岗之前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率,对于新上岗的工人尤其要注意让他们明白这个工程项目的有关的安全要求,掌握施工的安全技术,提高自身安全保障能力。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民工群体进行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心,可以采取更直观、易于接受的讲解方式,比如讲解一些在工地上发生过的事例,这样比单纯的说教好,对于积极地遵守安全规定的员工要进行奖励,对于那些不遵守安全规定的人要进行处罚,以儆效尤。
四、总结
建筑企业劳务工人的薪酬管理、合同管理、劳务保障、安全管理等问题,从以上几个方面极大地、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和提出了一些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筑企业也有责任监督和执行,一方面劳务企业要学法、懂法、依法办事,对劳务工人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法律意识等)将劳务纠纷的可能降至最低,这样为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企业环境。
1 我国市政公用工程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先引用一下市政公用工程的定义“市政公用工程是指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市政公用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单位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或无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建物、设备等。”随着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人们对基础设施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市政公用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市政公用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规范制度不健全、安全质检不过关、施工和建设单位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我们所谓的“豆腐渣工程”。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通常这些事故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不仅是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还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健康。但是近几年,我国不断地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增加一些社会上的舆论监督和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需要建立有效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提高这个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推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提高我们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竞争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评定一个工程的好坏不是看装饰装修的外部设施 ,而是要看这个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否达标,所以说质量问题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现在整个建筑工程行业都在抓紧时间赶工期,但是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经济成本问题,这就体现出工程质量在整个工程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又快又好的建设好整个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阶段建立健全好质量管理措施。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总的来说的话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所处的环境(environment)。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中,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好一个有效率的项目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和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2.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规范和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的工程事件都要建立健全有效地管理制度。以前我国由于我国在市政建设制度方面不健全才会导致一些工程事故。在今后的市政公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需要完善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对于出现这些工程事故,我们要依照相关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的话就有效的提高每个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才能保证市政公用工程建设顺利的进行,才能建设出符合规范和要求的建筑物。
2.2建立好一个有效率的项目部
每个工程都会有一个团结、有技术的施工管理团队。在一个项目工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人就是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就要看有没有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职责和权力一般都得到高层领导的授予,这就有效地维护项目经理的权威和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项目经理的职责有先预先制定好项目的相关内容,选择需要的施工和技术人员,组织出一个工作班子,制定总进度计划和项目预算,在一些有变更或事故时做出决断的只能。总的来说就是指挥整个项目的每个成员,应该怎么干。然而每个项目的相关人员都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感。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能力,对于一些特殊的个人,我们还要求必须持证上岗或事先做些培训。在什么岗位,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仅如此,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组建成整体,个人工作的质量有了保证,整体工程就会是个完美的工程。
2.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所有项目施工前都要进行事前质量控制,首先的话我们要分析项目所处的地形地貌,自然状况,并应核实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电线,别的建筑物或者绿化情况;然后我们各个专业的相关人员要熟悉和审查项目的相关资料和图纸,有一些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案,制定出实施方案及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最后我们要检查好我们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还有进行测量放线的复核工作,保证给个材料都是合格的,每台机器都能正常运行,每个测量点都在许可的误差范围内,做好施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4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严肃认真的对待。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要点是:全面控制实施过程,重点控制工序和工作质量。其具体的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项目实施有方案;质量保证有交底;动态控制有方法;配制材料有实验;配制材料项目变更有手续;质量处理有复查;质量文件有档案。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的保证工程质量。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施工时的主要材料的质量问题。凡是进入工程的所需材料都必须有合格证或者厂家出示的化验报告,决不能偷工减料或者用劣质、不合格的产品。相关施工员和技术员要不定期不定时的随机检查产品的质量,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立即返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如果图纸有变更,一样要及时的改正,按照新的图纸施工。如果发现有的地方不同,需要向相关负责人提出并找到解决措施。正常情况下,每个工程的尽力人员每天都要去施工现场进行对每道完成的工序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发现不合格,立即返工,不能拖延,直到检查合格为止。这些问题都是“豆腐渣工程”来源,我们一定要严格的把握好每一道工序,防微杜渐,才能建设出让人们放心的市政公用建筑。
2.5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接近尾声。在这一阶段相关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质量的检查、工程的验收及评定工作。每个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评定,判断项目是否达到其质量要求,组织竣工验收。这些工作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和负责人,根据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最后的验收。在验收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图纸和变更图纸,一步一步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所有的文件整理好档案并记录存档。
3 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市政公用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市政公用工程的质量问题才是人们所担心的。在今后,我们要建立健全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提高每个施工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负责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每一个细节着手,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和受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29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前言
面对当前经济转型可能产生的危机、客户维权意识增强产生的服务风险、 日趋严格的市场监管力度、 亟待提高的企业内部工作质量和员工素质等诸多问题, 单靠原有的稽查人员现场核查为主营销稽查管控的手段,存在着人力不足、效率不高、资源耗费大、不能及时准确发现各类风险, 消除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等诸多弊端。 所以,大海捞针式的稽查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以营销自动化系统为依托,搭建一体化营销稽查监控平台,实现对营销业务进行集中稽查,对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分析,实现营销风险全面防范、营销工作质量可控在控,实现营销管理向集中精细方向的进一步转变,促进营销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经济转型可能产生的危机、客户维权意识增强产生的服务风险、 日趋严格的市场监管力度、 亟待提高的企业内部工作质量和员工素质等诸多问题, 单靠原有的稽查人员现场核查为主营销稽查管控的手段,存在着人力不足、效率不高、资源耗费大、不能及时准确发现各类风险, 消除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隐患等诸多弊端。 所以,大海捞针式的稽查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营销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以营销自动化系统为依托,搭建一体化营销稽查监控平台,实现对营销业务进行集中稽查,对营销关键指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分析,实现营销风险全面防范、营销工作质量可控在控,实现营销管理向集中精细方向的进一步转变,促进营销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切实转变客户服务观念,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如何达到以客户为中心,为用电客户提供“安全、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服务,以及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供电企业的最终目标。要切实加强用电营业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技术支持系统建设,为营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用电营销管理系统,最终实现“营配一体化建设”。研究制定营销服务策略,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营销服务运作模式。从营销内部管理和外部形象两个方面,循序渐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不断推进服务手段创新。
3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内部监督
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地位,竞争意识不强,这使供电企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管理不到位,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从根本上得不到转变、管理流程不规范、依法经营意识较差、线损和电费管理松散、经济分析活动粗浅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抓紧抓好:
3.1要严格考核
用电营业管理工作点多面广,从业人员直接面向用电客户。因此对用电营业管理中的每项工作,都要严格进行制度化管理,指标量化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如制订《线损“四分”管理考核办法》、《营业厅服务行为规范考核办法》等等,适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有效拓宽用电市场,建立起高效、有序、便捷的营销体系,使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和相互衔接,从而提高用电营业管理水平。
3.2要加强人员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
随着客户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提高电力营销人员素质迫在眉睫。人才是管理之本,因此应建立完善专业技术培训制度,要选派文化基础好的人员进行外培,学习系统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做到以点带面,全员跟进,整体提高。切实加强对标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到同业单位开展对标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管理。使全员树立依法经营意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工作言行,做到依法供电、收费和服务。
3.3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
以创建国内先进供电企业为动力,切实提高认识,合理调整工作重心,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标准,细化量化工作指标,稳步推进绩效管理。通过健全和完善管理规范和考核制度,积极引进和推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方式,从指标体系建设、流程再造、营配一体化等方面,全面推进供电营销管理。
4突出重点难点,着力提高营业稽查力度
加强营业稽查工作是提高用电营业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营销业务管理中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法。一些不法之徒在利益的驱动下,运用各种手段疯狂盗窃国家电能和破坏电力设施,给电力安全生产、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突出难点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加强电力设施保护
保护屯力设旃安全,须依靠全社会的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以技术防范为重点,教育与打击相结合,加大电力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揭发窃电行为,锁定目标和对象,做到有的放矢。针对窃电的特点分析,可以从以下措施,抓好防窃电工作。
4.1.1从技术措施上,安装负荷监控系统,通过远程对计量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视,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到现场排查,效果较为显著;选用具有防窃功能的有功电能表,装设专用的计量柜(箱),专用电表箱和防窃电的配电变压器;封闭变压器低压出线端至计量装置的导体;规范电能表安装接线;采用防撬(伪)铅封;尝试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对有窃电嫌疑的表计进行检测,提高反窃电现场侦查、取证能力。利用“大用户负荷管理系统”加强对专台用户的监控,对出现异常报警信息的用户进行现场检查,对有窃电可能的专台用户进行跟踪检查,近年我县专台用户和集抄小区居民用户基本选用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这类表计的窃电户都多数是采用隐蔽手段进行窃电,如利用遥控设备、或开启、伪造铅封,改变表计参数等方法。
4.1.2从管理措施上,要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其他方式加大反窃电、反违章用电的宣传力度,广泛深入《电力法》及配套法规的宣传。宣传电是商品属性,窃电就是违法,教育广大用户依法用电。坚持对配电网监测表的定期和不定期监抄,通过对高损线路、台区的调查分析,统计跟踪各监抄台、线路线损率,为反偷查漏提供线索。加强对用户每月用电量异常情况的综合分析,筛选出有嫌疑用户清单,进行重点跟踪和检查。要在做好正常用电检查的同时,要注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营销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用电检查,开展反偷查漏工作,堵塞漏洞,给不法之徒无可乘之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反窃电稽查队伍,让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4.1.3从稽查工作的措施上,一是找准用电稽查工作的切入点,一查到底,查出成效;二是探索建立用电稽查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各支公司稽查人员队伍建设,整合力量,充实人员,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督办,规范各支公司业扩办理、违约使用电费工作的程序。五是对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全面培训。
5 结论
综上所诉,供电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切实转变客户服务观念,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切实贯彻和实行营销稽查监控体系,把用电管理和稽查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提高营销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顾江,张敏.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应用探索与实践[J].大众用电,2011,(1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之中,企业员工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但由于企业员工在自身素质、家庭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造成员工之间的交流较少,也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工会作为由企业职工组成的群众组织,理应在和谐劳资关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保障等方面有所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工会作用应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其在企业中重要作用,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要求,真正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2.新时期企业工会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和员工组成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企业在自身管理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也造成了目前企业在劳资关系的紧张,同时随着《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得员工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造成员工维权、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不断发生。工会组织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工作开展与自身定位方面面临着新的难题。
2.1工会的实际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其实际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一是企业经营自主性加强。伴随着企业用工、管理等方面自主性逐渐增强,其对员工的管理程度也逐步提高;二是员工独立性提高。在员工法制意识、维权观念提高的背景下,员工似乎对工会的依赖性与逐步降低;三是工会自主降低自身作用。工会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清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有效发挥工会的积极性,没有主动的改变这一局面。
2.2职工思想活跃与企业管理加强的矛盾更为突出
在企业员工的组成方面,其结构层次日趋多元化,员工背景、学历、工作经验各不相同,各类文化思想层出不穷,也造成了员工思想的多样化,希望企业能够尊重员工自身的自主性。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秩序逐步规范、各项规章逐步建立,使得企业管理的强度也逐渐加大。
2.3工会自身定位模糊,影响效能发挥
就工会自身建设而言,对新时期自身发展存在误区,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一是工会工作人员观念存在偏差,对新时期工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情况把握不准确;二是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企业工会成为了只负责发放慰问品、组织文艺活动表演的一般性组织。
3.切身认清工会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3.1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增加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协调企业与员工关系的重要手段。但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依靠行政管理或是强制性的手段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影响、制度落实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工会组织作为职工的自发性组织,应当能够在了解员工思想,加强员工交流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因此也应当能够在促进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3.2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性化管理
员工素质的提高对企业的积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企业工会而言,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也是其主要的工作职责。通过不断的进行教育培训活动,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引导企业和员工大力培训,从而在理论是实践中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同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体现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加强企业的发展。
3.3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丰富文化生活
企业的管理涉及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员工思想的了解,准确把握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相关比赛等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工会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应当在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交流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员工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凝结成群体合力。也可以使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员工需求,从而增加两者之间的理解,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
4.提高工会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发挥的举措
4.1明确定位,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工会要切实认清自身在提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重要作用,找准自身的定位,从而提高工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认清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企业员工的现状,从而提高工会工作的针对性,以便于在于企业与员工的沟通中,结合现实中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管理工作的质量;二是找准自身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所能起到的地位,工会应当以其独立的地位和职工利益代表者、维护者的身份,对涉及职工权益的劳动关系等问题,主动、依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协助、监督等方面认真、及时的加以解决。
4.2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要将工会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统一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通过建立完善、规范的培训规划,提高员工培训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将企业绩效考核等制度与工会的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使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员工思想政治观念、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员工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使具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员工能够加强彼此的联络,既为企业管理提供保障,也能够使工会发挥沟通、协调、联络的作用。
4.3加强协调,促进企业文化形成
一、档案利用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一)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诸环节中的关键环节。档案利用工作与广大利用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档案工作贴近社会、服务群众的纽带。一方面通过提供利用把收藏的大量档案资料提供给利用者,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实现档案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档案工作最实际有效的宣传,能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实践反复证明,哪个档案馆(室)提供利用工作搞的好,哪里的档案工作就能受到领导重视和群众支持,档案事业就会顺利发展。
(二)档案利用工作对档案基础工作有着助推作用。档案提供利用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和了解档案工作其它环节的问题与不足,如收集档案是否齐全、整理是否科学,鉴定是否准确,保管是否安全等,促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是衡量档案馆(室)业务基础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利用服务工作的展开,必然向档案工作其它业务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丰富馆(室)藏,加强收集整理,提高检索速度,完善检索工具,采用先进技术等,促进这些工作环节加强科学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互补,不断提升档案业务水平,从而推动档案馆(室)基础工作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三)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馆功能展示的基本体现。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馆(室)对外的“窗口”,为推动档案事业的进步、满足时展对档案的需求和维护档案部门的良好形象,必须建设好这个“窗口”。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探索适应时代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服务方式、手段和途径,千方百计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领导决策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
(四)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直接手段。档案利用服务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利用工作是运用各种渠道、方式把档案资料提供给社会和人民利用,代表整个档案工作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服务性和政治性。它植根于社会各行各业,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只有通过档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才能使档案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实现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否则档案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乃至存在意义。
二、当前档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门类、种类收集不齐全、不及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不全。一些单位只重视红头文件的收集,忽视其他文件材料、实物的收集。二是载体单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广泛应用,档案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纸质档案,以磁、电、光等介质为信息载体的文件资料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而一些单位这些档案表现往往忽视上述档案的收集。三是被动收集。“坐、等、靠”的收集方式仍不同程度存在着。
(二)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再加上一些领导的认识不到位,在档案工作上仍有资金来源、装备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不足问题,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利用开发的发展。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主动超前服务意识。目前,一些单位和档案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档案信息仍存在重管轻用的问题,档案利用仍处于被动状态。
三、加强基层档案利用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为了有效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笔者认为应努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档案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前提。目前,基层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做到“转变四个观念,改变两方面角色”,不断提高档案服务水平。转变四个观念:一是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到同时注重档案信息管理的转变;二是从注重文书档案管理到同时注重其他门类档案管理的转变;三是从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到重视所有涉及人档案价值的转变;四是从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到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转变。两方面改变角色:从思想上转变角色,树立以民为本的“民本位”思想,从“特权的保护人”角色向公民民利的捍卫者、社会生活的服务者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角色转变;从技术上转变角色,以新技术为依托,开发档案信息技术,向“一索即得”的智能型角色转变。基层档案部门必须改变衙门作风,摒弃档案私有的观念,树立服务至上的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明确服务方向,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人民群众对档案工作有什么需要,档案服务就满足人民群众什么需要。端正服务态度,以市场中“把顾客当作上帝”的口号当作服务理念,用优质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
(二)推进档案队伍建设。要全面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政治素质。坚持党的十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树立档案利用服务新观念,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保证档案利用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热爱档案工作,奉献档案事业。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甘当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摒弃名利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为人民服务。尊重档案的真实性,维护档案的历史原貌。二是提高文化素质。要加强时事政治、历史、文学、经济、信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文化、理论和科学技术,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三是提高专业素质。档案利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履行专业职责的能力。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系统掌握档案事业史、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专业知识,熟知档案业务工作各个环节、步骤和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管理方法,还应娴熟应用计算机检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业务功底和管理能力,确保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跟上时展节拍。同时,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加快档案人才培养步伐,改善工作环境,为档案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条件。
(三)提高档案服务水平。档案编研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档案馆(室)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工作中,编研人员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编研前认真研读史料,掌握确凿事实,正确反映历史,不溢美,不隐恶。注意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写明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终结的全过程。注意体例,分清章节,有条有理,合乎逻辑,结构严谨,自成体系,为利用者提供较为完整的档案资料。编研人员要创新工作思路,打破单一“闭门造车”式的独立编研方式,走独立编研和联合编研相结合之路,与社会各有关部门合作,联合开发档案信息和其它社会信息,多出有地方特色的编研成果。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在编研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大力创新,编写出选题好、材料丰富、价值大、有市场的编研“精品”,促进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取得丰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0-002-07
一、前言
以前,我们只会从大自然中不断地索取,并不断地破坏大自然,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而变得恶化。所以,保护大自然的任务迫在眉睫。林地作为大自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非常的重要,对它的保护就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保护。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基本,又是重点。所以,做好这一份工作机会使得大自然不断的优化,也会使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好。下面,我们将谈谈对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方法,以及对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思考。
二、林地
2.1介绍林地
林地指的是用于林木生长的土地。从大的方面来讲,林地主要划分为八个类别,分别是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还有辅助生产林地。林地是森林、林木、灌木丛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对于我们的生态、经济、国防、科学实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林地的重要性
森林可以说是地球的肺脏,他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并且它还具有调节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气候变化等重要的功能。在经济方面,森林可以为我们人类提供木材,为我们提供制造东西方面的木材还有供我们用于薪火方面的木材。在国防方面,森林具有掩护国防基地、国防设备等的作用。在生态方面,森林可以作为防护林为我们遮挡风沙,并且可以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科学方面,具有提供教学和科学实验实验场所的作用。所以,森林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土地,林地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2.3长白山林地
长白山林区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林区,它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白山林区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是70.56%,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在木材的生产、还有林特产品的生产方面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保护长白山林地不受破坏对于我们而言非常的重要,这既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保护,也是对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保障。
三、加强林地的保护与利用
3.1问题
3.1.1林地的流失
林地流失在林地保护利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林地流失问题中,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而造成的,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非法占用林地进行建造从而造成了林地流失。另一方面是林地保护方面监管力度不够大造成的,在监管力度不大的情况下,一些人会在森林中乱砍滥伐,从而导致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进而使林地流失。
3.1.2政策制度不健全
在林地的保护利用方面,国家的政策体系还是不够健全,导致很多地区不区分各地区林区的资源丰富度、生态区位等因素对其使用同一套政策标准。这种情况在林地保护利用工作方面徒增了很多困难,从而减小了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工作力度,致使一些林地得不到该有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
3.1.3林地征用审核环节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状况下,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林地征用上,一些建设单位在林地征用审核确定前就已经拿到了建设项目。意思就是在林地征用审核还未通过之前,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建设的选址等的任务。对于一些比较小且不太重要的项目来讲还可以通过双方后期的商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来说,林地征用审核部门也就无计可施了。所以,这一问题对林地的保护利用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3.2重要性
在重要性方面,我们可以从长白山林地来谈。加强对长白山林地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证。加强了对长白林地的保护可以从根本上使长白山森林得到保护,从而保证其森林中物种的多样性,包括植物的多样性还有动物的多样性。再者,森林得到了保护那么生态环境也就有了保障,这也是长白山地区环境优美、空气优良的原因所在。充分利用长白山林地,经济方面也将得到发展。在长白山林区中建造经济林地,这将会为我们的社会带去很多的木材,也将是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就是长白山林区中的旅游观光林地,长白山林区中自然环境优美,开发旅游观光林区将吸引很多的中外游客,这将是拉动当地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以小看大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加强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了。
3.3如何做
3.3.1健全法律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从根本上保护林地的流失问题。健全法律,不让不法分子有迹可循。在对人民群众方面,加大对乱砍滥伐的处罚力度,让人民群众迫于压力而不敢对森林进行砍伐。这是在保护林地问题上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一个方法。
3.3.2加大宣传力度
于政府,于林业部门而言,都应该加大对保护林地的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告知人民群众保护林地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意识方面改变大众,让一些意志薄弱的人认识到林地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性。
3.3.3加强林地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林业主管部门要将林地管理队伍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林地管理队伍中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组织培训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与管理意识。这是从另一方面对林地保护。
3.3.4加强地方配套投资
任何工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在林地保护工作上也不例外。投资的增加会对林业工作的建设带去便捷。所以,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在拉去外界投资方面的工作力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地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高其生态防护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措施,因此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要客观、真实地分析当前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既保证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又可以保证林地在占、补方面的动态平衡,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of deepening, civil construction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he rapid absorp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the advanced achievements, to make it a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catalysts. How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topic is.
Keywords: civil;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工民建涉及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切实生活,设计和施工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增强责任心,并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注重应用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建设出更好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为广大用户服务。
1、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及使用
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力度,不但要增加建筑材料的品种,更要改善传统材料的性能。例如, 粘土实心砖发展为空心砖、粘土发展为非粘土制品;增加混凝土强度、硬度,使其更环保节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增加其韧性。新材料的应用必然会提高我国建筑的质量、美观性、舒适性,提高我国建筑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
2、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工民建工程中的应用
强化计算机在工民建领域中的运用是必然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加速我国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加强计算机在工民建设计中的应用,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加强计算机在材料检测中的运用,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增加环境效益;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财力、物力实现计算机实时监控管理,保证信息通畅。
3、创新管理技术,转变运营方式
改变以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 运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实现机械化建设。采用股份制形式,实现公司化、集团化运作, 实现规模化效应, 并且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全面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建设的效益是靠质量来体现,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的重要生命力,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因此,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既是为建设单位负责任,也是为自身效益负责任,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包含很多环节,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主要方面,所以完善制度、注重落实、明确责任、强调实效,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保障优质的根本措施,从而为打造优质的精品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强化意识 保障安全
建筑企业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因为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立足之本,安全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施工是建筑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问题。管理好施工人员,就是得到了安全的魔杖。制定制度和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事故的零发生,把开心上班、安全回家落到实处。杜绝乱搭电线、不带安全帽、不系安全带施工等诸多现象,禁止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项目部成立专门的安全小组进行管理和监督,按规范操作,按制度管理,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提升工程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配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施工队伍,是企业壮大的重要资本,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组建一支极富创造力、纪律极其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确保施工质量管理的顺利安全进行,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和施工就都有了根本的保障。
6、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6.1 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6.2 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6.3 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7 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方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7.1 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7.2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7.3 在总结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结语: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民建的施工涉及到国计民生,因此,完善工民建施工项目的管理是推动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工民建施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优质的建筑物;政府的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维护建筑业的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伟雄.浅谈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J].科学之友,2009
1主要存在问题
1.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控一些绿化工程
如住宅小区内的绿化陷入尴尬境地,房地产开发商一方面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更为了提高其房价,只得绿化,同时又从节约资金,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皮,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下。另外,还有一些绿化建设单位根本不懂得植物生长习性,盲目为了景观效果,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结果造成大片树木死亡。非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反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1.2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又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只知道机械的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更需要一支精良的施工队伍。
1.3缺乏专业的绿化监理公司
绿化施工监理很多都是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性条款很少。往往出现:不管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不管树坑大不大,栽下就行;不管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放样、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2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管理。
2.1建立科学规范的绿化管理模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工程的实施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劳动竞赛及进度等投控各方面得到最佳的控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2.1.1建设单位要从自身抓起,做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范
建设单位作为绿化工程项目建设的“总管”,其管理层的结构、管理的方式、方法、管理人员的素质、思路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好坏。因此,建设单位在绿化项目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管理者的位置,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理顺管理者的思路,统一管理者的思想,树立管理者的威信。项目的管理实际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着手,形成规矩,方可形成模范榜样,使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2)明确规范工程,建立管理制度,使管理有据可依。
①实施绿化工程施工的报批手续
我们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任何单位进行绿化工程施工需向绿化主管部门申报,办理施工许可证。绿化主管部门主要审查其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从其绿地的景观性、生态性、功能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全面考查。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绿化工程的水平和品位,也便于绿化主管部门掌握辖区内的绿化情况,以便制订宏观计划,进行宏观调控。
②实施绿化施工市场的准入制
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施工单位退出园林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3)分清职责,逐级考核,为各级管理者创造发挥的空间。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应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越级代为现象,从而调动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4)加强培训和学习,掌握应有的绿化工程的基本知识。使绿化工程能够在建设单位的精心指导下顺利进行,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
2.1.2设计者要充分发挥潜力,强化现场服务和操作流程
一份好的设计图纸是一个优质工程的先决条件,设计是否有新意、绿化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
2.1.3监理要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现场监管工作
监理单位在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监理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进度、投控等诸多方面,因此,监理的管理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有别于建筑工程,后者只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便可。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是又一次创作过程,存在如何充分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问题。因此,图纸交底非常重要。要求设计单位详细介绍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以便在施工中灵活运用。如:树丛栽植时,哪株直、哪株斜,倾斜的角度,如何让其搭配和谐而又顾盼生姿、生动有趣。这从施工图纸上如何也反映不出的。
(2)加强现场旁站监管,严格把关施工工序及质量。
2.2 以园林绿化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作为绿化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者,一定要努力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及施工水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制定施工管理的有关制度:
(1)组织各班组培训。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特别是各班组长的层次差异较大,施工单位通过培训的方式,如业内资料培训、施工技术培训等使施工人员素质得以提高。
(2)明确施工要求和计划。通过交底、例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明确建设方的要求和计划,做到施工按时按质完成。
(3)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办法。通过制定对人员、设备、土壤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中耕除草、修剪工作、植保工作、防台防汛、成活率、景观效果、文明施工、技术措施等要求,使施工程序和施工工艺科学规范。
(4)建立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做到奖优罚劣,给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促动。
2.3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4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2.5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2.6 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7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2.8围绕创新,提升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
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绿化工程建设管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使绿化项目的管理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2.8.1设计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前提
任何优质的项目,首先要在设计上下功夫,作为项目实施的技术前期工作之一,设计方案的确立需通过设计方、建设方以及专家和领导的修改和论证,而一旦方案主题确立后,施工图的设计更应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设计意图,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目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8.2管理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基础
建设单位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移交直至审计的全过程,其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应从管理的思路上进行创新。实践证明拘泥于一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时代在变,对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在变。思路创新则来源于多年的管理总结,来源于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学习和提炼。
2.8.3技术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