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篇1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城乡网格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完善阵地建设,健全平台体系,加大基础信息更新和核对,推进网格事件流转办理,落实乡分中心专职网格化工作人员,逐步壮大专职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与网格化工作的互动,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等特殊群体管控措施。特别是要按照“整合资源、厉行节约、先易后难、逐步覆盖”的原则打好农村地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攻坚战,全面完成省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着力抓好系统平台正常运转。各村和乡直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网格化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网格化工作同其它工作一道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乡分中心务必确保网格化工作有场地,有标识,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要抓好常规管理,规范工作行为,坚持每天有人值机值守,签收和处理信息与事件。独立居民小组和各行政村,也要尽量参照乡分中心标准,落实好专兼职人员,抓好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网格化信息平台的作用。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的部门(单位)要坚持每天定时登录、签收信息、处理事件,人员变动要做好交接,防止出现无人管、无人办的无序局面。

(二)着力抓好农村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和“三项重点工作”。按照省市要求,今年我县将对全县所有的行政村、社区和独立居民小组实现网格信息化全覆盖,每个兼职网格员将和城区专职网格员一样配置手持终端机开展工作。连入网格化系统平台的农村“两所一院”也要落实人员参加培训,熟悉系统操作和事件处理流程。专兼职网格员要充分用好手机功能,持续深入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即协助管控流动人口、定期走访服务特殊人群、各项事件和隐患的快速上报,从而不断提升网格化工作服务质效。同时把网格化管理服务与“平安乡镇创建”、依法治乡、治违拆违、环境治理等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好队伍协同作战作用,为乡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注入强大动力和能量。

(三)着力抓好信息的动态更新和网格事件处置。对已录入系统平台的六大类信息,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帮扶对象等重点信息,网格员及时复核、校对,适时动态更新,力争准确率达到100%,为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要抓好网格事件的收集和处置,要加强对网格员的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出台对专兼职网格员的考核管理办法,督促网格员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力争每位兼职网格员每月上报事件不少于4件。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对事件的及时签收、及时办理。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提高技术水平为重点,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隐患排查治理措施,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完善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构建“企业自查自纠自报、专家现场检查诊断、政府实施挂牌督办、部门执法督促整改”的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

防范各类事故发生,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借助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上半年率先在高危行业企业(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冶金、船舶修造、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

储存和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实施,下半年逐步在所有行业企业全面展开。年内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隐患自报率达到100%;其他行业企业隐患自报率达到80%以上;

2013年达到90%以上。隐患整改率达到100%。通过开展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

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二、职责分工

(一)企业职责

企业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控和报告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相关法定职责,根据行业部门制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标准,编制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适合本企业岗位、工艺、设

备要求的隐患自查标准,并按照标准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要按照管理层级和行业分类,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及时

上报有关部门。要鼓励、发动职工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发挥专家作用,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诊断式”检查,形成群众参与、专家诊断的排查治理机制。

(二)各级政府、经济功能区职责

各级政府、经济功能区要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本级监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指导、督促区市行业监管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做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审查工作;有针对

性地对本辖区内事故隐患集中或危险性较大的领域进行专项整治,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挂牌督办、集中整治、验收销号。

(三)行业监管部门职责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制订本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标准,组织本级监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每季度按比例进行现场核查,组织开展行业内互诊

和区域间互查;定期对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情况统计分析,结合执法检查情况,找准本行业领域薄弱环节,适时开展专项整治。

(四)综合监管部门职责

充分发挥综合监管职责,抓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聘请有关专家对各行业部门制定的指导标准进行评审、及时。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强化隐患

排查治理模块功能,实现条块结合、信息共享,增强安全生产预警和辅助决策能力。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3-4月)

1.宣传发动。市政府安委会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对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级、各部门要结合任务分工和行业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宣传发动,使

企业充分认识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隐患排查任务,掌握排查标准和上报程序,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2.制定标准。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或修改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指导标准,并适时予以。

3.培训教育。分层次开展培训。市政府安委会负责组织区市安监部门、市直有关部门、市直及中央、省驻企业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各区市政府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培训计划,抓好属地企业主要

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市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自行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全面培训和严格考核,使有关人员熟练掌握隐患排查标准、网格化操作、自查自报程序等,保

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12月)

1.企业自查自纠自报

隐患自查。企业依法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企业事故隐患自查标准,排查事故隐患,建立隐患排查档案。

隐患确认。企业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定义及分级》(附件1),组织安全技术负责人或聘请相关专家对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隐患等级。

隐患自纠。企业对排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应立即予以排除;对不能及时排除的重大事故隐患,应依法组织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及时组织实施,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重大事故隐患整治过程中的安全

隐患上报。企业对排查治理的事故隐患,通过因特网登陆网格化监管系统上报隐患自查自纠情况,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高危行业企业要于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其他行业企业于每季度最后一个工作

日前,将排查出的事故隐患综合分析后,上报安全监管和有关部门。对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行业分类、监管层级,即时将隐患现状、危害程度和治理方案等内容的专项报告,通过网格化监管系

统上报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

隐患评估。企业重大隐患整改结束后,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隐患整治情况进行评估。重大隐患整治评估结果、连同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通过网格化监管系

统上报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

2.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组织重大事故隐患现场确认。各级、各部门接到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审查确认,根据事故隐患危害程度,督促企业采取防控治理措施。

抽大事故隐患整治情况。各级、各部门要综合分析重大事故隐患整治情况,每季度按照本级不少于50%、下级不少于10%的比例,对所监管领域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抽查;对抽查中发现

的违法行为或问题,应立即制止或提出整改措施。

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对企业自报和执法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和新闻媒体等形式,实行分级挂牌督办。公布督办责任部门、

整改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间,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重大事故隐患及早整治完毕。本级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应报上级政府安委会备案。

组织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验收。企业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结束后,应向挂牌督办部门提交验收销案书面申请和评价报告。挂牌督办部门接到申请后,应组织相关人员或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

况进行验收。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验收不合格的,依法采取相关措施。

定期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各级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对本领域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情况每季一总结、每季一汇总,形成专题报告,填写《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汇总表》(附件2)

,一并上报本级或上级政府安委会。

(三)总结阶段(2012年10-12月)

1.总结提升。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及时总结提炼企业开展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隐患排查治理规律与特点,研究提出阶段性工作对策和措施,不断提升隐患排

查治理工作水平。

2.考核评估。从2012年10月至12月,市政府安委会将组织对区市政府、部门落实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进行考核。利用网格化监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估,确定考核档次,纳入年终安全生产

工作考核。同时,根据工作运行情况,科学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不断规范管理,实现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常态化监管。

3.总结表彰。以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和标准化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企业”评比活动,评选标准和条件,对达到标准和条件、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

,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事故隐患排查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系统。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属地为主和“一岗双责”要求,把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确定责任部门,

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参加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加强组织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

新情况。市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需求,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系统相关功能模块,融企业隐患上报、统计汇总,以及重大事故隐患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分析,评估结果和整

治效果为一体,以便各级各部门适时掌控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二)实施分类监管,强化工作措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根据企业隐患自查自纠自报情况,客观分析、突出重点,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零隐患”上报的企业严格落实“必查”制度,立即对企业进行

执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从严查处。对企业存在的严重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或实施联合执法。对重大事故隐患要确保整治资金,强化跟踪督办措施,及早整治消除。对一些关联性突出问题要集中

研究、联合会商、找出解决办法,推进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督促企业开通企业网格化监管系统,自觉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自报工作,对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

篇3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成为政府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公共服务总量的增加,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得到较大的改观,但城乡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农村的供给缺口严重,公共服务城乡供给不均等现象突出。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有6.8张床,而农村每千人却仅有3.1张;农村教育经费与城镇教育经费对比,发现农村初中占城镇初中经费从64.49%攀升到87.37%,但绝对差显示,生均教育经费还相差849.21元,和2004年相差幅度并不明显。公共财政投入总量庞大而单项公共服务缺乏财政支持,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过剩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存在,彰显出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在理念上的欠缺及结构上的不合理亟待解决。

研究综述

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长久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欧文・E・休斯、特德・盖布勒等一大批学者率先唤醒了人们对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关注。公共服务理论则从操作层面论证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可能性:马丁・鲍威尔、罗歇尔・阿什沃斯(2001)指出应将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结合;普拉丹(2000)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分析方法;萨瓦斯(2000)、格兰德、普罗佩尔、罗宾逊(2006)提出了有关公共服务公平有效供给的制度框架。

我国学者对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主要集中在结构调整、财政改革等宏观层面。侯玉兰(2003)、郁建兴(2004)、高小平(2008)等提出必须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为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周志忍、程祥林、祝小宁等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既要创新体制,又要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和技术;句华、李燕、靳永翥等学者提出可以植入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田莉、迟福林、金人庆等着眼于通过城乡布局和地理信息角度着眼于公共财政角度,提出深化各项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资源的地域性支配,突出体制的综合改革的重要性。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在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等方面形成了共识,但却都避开了公共服务到底如何供给、供给效能怎样等关键性命题;对借助新技术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于网格管理思想的研究。公共服务供给与网格化机制的关系,西方学者已经做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萨拉蒙等人认为在公共投资的公共服务中,对于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组织间需要进行网格化协调;威纳预言组织间管理的网格化将成为服务型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鲍威尔发现在非营利和公共部门中,网格化组织管理能够提升组织运行的效率;罗伯特・阿格罗夫与米歇尔・麦克格雷更是提出网格管理已经成为治理的核心任务,必须将其放在公共管理研究前沿。

中国的网格化管理起源于城市管理的实践探索,继2004年北京东城区成功试点之后,三十多个城市先后开展了网格化管理试点,探索出一条“变被动为主动、变定性为定量、变分散为系统、变重过程为重结果”的城市管理路子。之后不断有关于网格化管理的专著和研究论文问世,学者们总结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原理,探索了网格机制在社区管理、税收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还获得了包括“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信息化示范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科技成果已经过权威鉴定。

综上可见,网格化机制能够应用于公共服务的管理已经达成共识,并且已经得到实践验证。但是公共服务怎样借助网格化机制进行最优化的供给,怎样借助新模式和新思想提升供给效能,研究仍较为薄弱,有待深入。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

我们要构建的公共服务供给网格化机制,是一种以契约为结合基础的动态联结体,能够在不改变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情况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解决问题。根据网格原理,首先规划出公共服务供给的四层逻辑架构,即公共服务资源格式化层、网格管理介入及应用平台层、网格核心中间件层、公共服务网格资源调度管理层;其次,在各逻辑层次中根据公共服务供给特性划分物理模块,以保证公共服务的顺畅流通。(见图1)

在公共服务资源格式化层,按照公共服务的不同类型分别划分出诸如文化、卫生、体育、安全等物理模块;通过网格管理思想搭建统一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现有不同类型、不同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政策与制度的统一安排下组建成一个虚拟的超级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网格核心中间层主要利用网格技术、电子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公共服务资源自动反应与匹配,涉及到具体技术应用与大型数据处理,是将虚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现实化的关键性环节;最表面的公共服务网格资源调度层事实上是一种公共服务供需提交终端,将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状况与公众的需求状况直接呈现出来。公共服务供给的四层逻辑架构由低层到高层逐渐实现专项服务与自动功能的良好衔接,中间的网格管理介入层和网格核心中间层主要是在政策安排下靠技术人员进行的一种虚拟化操作,而两端的公共服务资源格式化层和公共服务网格调度层则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直接操作。

结构体系搭建以后,需要对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的详细过程进行设计,使其能够运转。我们分别从“点”的确定、“格”的划分和“网”的布局三个方面探索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首先,分别从地域和服务类别两方面确定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点”。一方面,借助地理信息编码技术对公共服务需求地点进行分类和编码,定位城乡公共服务需求方位,形成网格管理的地理信息基础“点”;另一方面,根据公共服务类别的相关性建立资源数据库,锁定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情况,形成网格管理的服务信息内容“点”。在“点”的确定中,无论是地理基础“点”还是服务内容“点”都是相互独立且不相重合的。地理基础“点”以最小地理单元为单位确定,如某户、某街道;服务内容“点”则以具体的服务需求为单位确定。利用资源库的具体内容丰富空间的单元点,结合人文差异和社会情况,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融合。

其次,以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模式构成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格”。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集中了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但是区域和内容的差异使网格化的划分更具有挑战性。“格”的划分总体上遵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根据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将相同发展阶段、类似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公共服务资源的虚拟“格”。通过统一调配,分级负责的体制安排和网格系统的动态联系,打通历史经验与当前现实之间、供给存量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共享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将公共服务资源的虚拟“格”变为现实“格”。公共服务协同处理动态化的任务具体到点,应用到公共服务资源真正匮乏的地方。

最后,连通现实的“点”与虚拟的“格”布局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网”。在完成网格化管理的现实“点”与虚拟“格”确定以后,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概念,打通管理层级,糅合管理幅度,在不扩大现有规模和投入的前提下,将原本分散的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集中整合,使之发挥“均等效应、聚拢效应和体系效应”,①达到提高服务效益的目的。“网”的布局形成以后,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供给机制,按照“一处集中收集,多处分散共享”原则,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形成多维度、动态化、回应性的城乡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通过“点”的确定、“格”的划分和“网”的布局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能够清楚、及时呈现出城乡公共服务的需求内容、地点,也能够反映出各地、各时期、各类型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全面纳入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公众以及企事业单位,在政策安排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系列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匹配机制,以迅捷响应和公共责任为接入口,在监管中心统一配置下,为公众提供精细化的有效公共服务。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及实现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是建立在电子网格地图和移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它在“点”的平台上聚合服务信息,在“格”的域场内明确服务责任,通过“网”的维度联动跟进服务全过程,整个模式由触发、处理、监督和反馈四大机制共同推进。(见图2)

第一,触发机制。公众公共服务需求的提交启动触发机制。需求提交有网络、实体、热线等渠道,在可控范围内,网格监督员对需求请求进行审核。网格监督员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上报网格系统审查城乡公共服务的可调配程度和重要程度,进入受理阶段。网格管理系统根据既定的运行机制,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调配。面对不可解决的问题时,设置专家咨询结点提供专业的分析,确认是否通过需求。提高触发机制的效率,进入受理阶段的需求服务将进入网格的运行机制进行处理。

第二,处理机制。需求信息通过后进入受理阶段,进行信息甄别、任务分析和后向传递。要求需求者提供有效联系方式,确保与需求者进行必要沟通,提交补充需求材料。处理过程中需求者可进行服务进程查询,接收服务结果并进行反馈。需求受理过程将各类信息,包括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分类等综合建立需求信息任务包,同时按照“点”的划分将任务包上传至网格系统流程进行分解和派遣。任务分解阶段是将任务划分进入所属公共服务领域、涉及相关职能的模块内。

第三,监督机制。监督环节包括资源监督和工作监督两部分。资源监督是对于资源信息的及时更新,动态性网格得到良好的应用。对提供当前资源、数据归档完成、预置提供状态等等进行实时的监控,保证资源控制处于闭环状态。工作监督中包括区域监督和层级监督两个方面。在各级区域内对公共服务任务的产生数量,处理效率进行横向(按区域划分)和纵向(按层级划分)的比较。网格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处理周期,形成数字指标定期比对上报,并定期生成监督考核结果,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的区域要定期整改,并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考核。

第四,反馈机制。在网格化系统中,当公共服务需求者收到服务结果时,对整个处理程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反馈进行实时的调整,需求者的意见存储在网格平台中,完成最后的备案工作。系统中进入下一个循环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提取与之类似解决的方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需求者的反馈属于外部反馈,要设计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以网格平台的记录数据为基础,对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公布、服务结果等满意度,设置A、B、C、D(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标准进行评级,结合主观问题让服务接受者对公共服务网格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

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动态性、可视化呈现。整合现有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地理编码、服务网络、资源现状、联系方式形成标准的地理编码与服务内容双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事实上是由城乡公共服务的各“点”构成,在操作层面上表现为在用户端上的认证与需求提交。分散的城乡公共服务需求在“点”上聚集之后,就形成公共服务职能部门的任务,等待派发、分解和执行,职能部门发挥“格”的优势,规范业务流程,包括业务受理、任务分解、任务执行、服务送达。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工作流程,实现“统一信息入口、规范处理步骤、层级无缝衔接”。

在统一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城乡终端信息接收的入口相同,接受信息匹配到系统中,避免了时间差导致的资源浪费。让不同的资源信息需求通过网格化共享平台,实现“一对多”模式和“多对一”模式,即一个公共服务资源需求单位可以在网格框架内实现多个资源的调配,与此同时,不同资源需求单位可同一时间共享一个资源包。分类处理环节将公共服务需求划分到所需的资源区域内,进行数据共享、资金调配等。网格平台交流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可能存在偏差,要求政府能够进行思路和作风上的转变,要由被动等服务、赐服务向主动问服务、送服务转变。在网格平台内部设立监督系统,根据平时工作记录的相关数据,自动生成评价结果,进行数据指标考核。内部的任务处理监控的监督,与外部评价的监督双管齐下,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以信息为纽带,以职责为动力,以服务为目标的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本文系四川省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公共服务供给的网格化机制及其效能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GXH13-04)

篇4

一、两县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做法与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考察中,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县领导亲自抓城市管理,带动了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空前好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婺源县实现网格化城市管理,每个县级领导挂片包干,一包到底;小区物业费收缴存在困难,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亲自调度等。

2.专项整治有力。在参观的过程中,考察组沿途主要道路无流动摊贩、沿街店面无占道现象、没有发现乱贴和乱涂,在主要街道没有发现一条乱挂的跨街横幅。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管控能力。此次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三项整治的力度,一是户外广告的整治。二是工程车辆抛洒的整治。三是城市“牛皮癣”的治理,给专业清理公司承包治理,既节约成本,又效果明显。这些做法体现了强有力的管控能力,给我们很大启发。

3.营造与管理投入多。两县在城市公共环境营造和管理方面舍得投入,使我们考察组感触很深。据了解,玉山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婺源县在去年绿化、亮化、环卫保洁、道路平整等城市管理方面投入了  元。正是其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部门配置高规格。两县在城市管理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单位都是高规格配置,如设立了正科级的综合执法局、环卫处、市政局、园林局等,还设立渣土中队、路灯所等。

5.督查质量到位。由县委县政府督查组、纪委督查组、创建办督查组、组织部督查组四个督查组针对各个不同侧重面进行督查,就某一个问题,实行一事一议,专题调度。

二、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思路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为我们城市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照两县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建议下步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规划方面的建议。玉山县、婺源县在规划上注重标准、注重品位,注重特色(如玉山教育、婺源徽派建筑),城市框架大;新建道路绿化到位,建筑距离退让大,为以后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建议:一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要把城市外环路的建设早日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规划中要注重城市的发展标准和品位。三是在城市规划中要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四是在土地出让前要坚持先完善基础设施,再出让。

2.关于注重大项目带动的建议。两县非常注重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带动,如玉山通过教育园区带动周边发展,注重大项目周边功能布局,凸显城市特色。

建议:要注重大项目的布局,以大项目带动片区发展的思路,将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等统筹考虑,整体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品位。

3.关于绿化方面的建议。两县绿地休闲公园多、城市绿化率高,行道树套种合理,特别是婺源,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休憩空间。  

建议:在规划上要预留、布局绿化空间,进一步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加强建流动绿地建设,积极开展全城造绿活动;市园林所出台精细养护方案,加强园林绿化的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如加强苗木土质、肥力管理,切实管护好树木。

4. 关于广告清理的建议。两县所有主干道无灯箱广告,市容市貌清新,其他道路的广告管理规范。

建议:进一步规范广告管理,做好广告清理的加减法,市城市管理局尽快拿出意见,明确从那条路开始,启动主干道广告的清理工作;充分结合人防宣传等,做好广场屏幕的广告经营,在重要道路、节点设置高品位广告,提升城市形象。

5. 关于整治牛皮癣的建议。两县看不到牛皮癣广告,治理成绩突出,均从浙江请专业公司管理(第一年40万,以后每年20万承包给专业公司);执法力度大,玉山坚持严管勤罚,通过集中整治加日常管理办法,婺源对贴牛皮癣广告人员抓到后通知公安先进行24小时拘留,要求家人清理后再罚2万元。

建议:学习玉山、婺源方法,实行社会化管理,请专业清理公司来管理;加强和法院沟通获取支持,建立城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重拳出击,常抓不懈。

6.关于渣土运输的建议。两县渣土运输均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扬尘少。

建议:严格按照渣土运输百日整治办法,规范、标准化管理,在施工场地内,由建设局负责对全市项目建设现场出入口做标准场地(含清洗池、水泥路段、喷洗轮胎),一周内分别在开发项目、公建项目各选2个做示范;施工场地外,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规范操作、加强管理。

7.关于卫生保洁工作的建议。两县卫生好,清扫力度大,保洁人员作业每天不少于10小时;垃圾处理费收取科学合理,单位办公区域采取单位代扣方式,有物业的小区采取和物业签订合同;两县洒水车每天洒水都不少于3次,夏天重要路段4次以上;婺源县07年成立了8人的河道保洁组,确保河流干净整洁。

建议:对路、小区实行划分区片,由市领导对每个片区挂点负责,采取网格化管理;市环卫处要加大清扫力度,主干道每天不少于3次洒水,其他道路不少于2次洒水。

8.关于市政建设工作的建议。市政工程管理科学;市政基础设施质量、品位高,如路灯的造型、材质等;投入大,每年市政养护经费财政预算高达270万。

建议:对于市政工程需要开挖的,要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并及时告知相关单位;要采取精细化管理,如路灯的开启、更换,品种的选择等。

9.关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建议。两县封闭式管理小区多,如婺源县有40个,并且采取县领导挂点;物业管理费收取上升到领导层面、法院层面,对经常不缴物业费且有单位的,先告知业主单位,有相应单位领导出面,仍然不缴的,通过法院追讨。

建议:由房管局尽快拿出我市一年整体提升计划(意见),对当前6个试点小区进行具体细化,形成我市物业管理“领导挂点、单位出面、法院追讨”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0.关于停车秩序问题的建议。硬件条件好,如婺源县四车道道路有11条,停车位5000多个,社会停车场2个;城管、交警密切配合、高度合作,停车秩序管理到位,基本上看不到乱停乱放现象,尤其是玉山菜市场的汽车停放、人行道非机动车的停放秩序井然,婺源步行街专门驻扎步行街城管中队,整个街面无任何车辆停放。

建议:建立城管、交警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宣传,加大乱停乱放打击力度,研究制定完善停车收费方案。

11.关于亮化工作的建议。城市亮化主次突出、层次鲜明,色调选取科学(以白黄蓝为主,凸显徽商的儒雅、恬静)。

建议:对亮化重新规划,色彩重新定位;根据三座桥不同特点进行特色亮化;在铁路、高速、国道等城区出入口布置能彰显贵溪特色、文化内涵的亮化航道标志。实行全面亮化,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12.关于店面招牌问题的建议。玉山、婺源都对店招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要求,店面简洁大方,城市街面清新。

建议:加强主要商业街店面招牌的规划、管理,适时选择一条或几条街进行规范,重点打造示范,逐步推开,提升品位。

13.关于市场服务中心工作的建议。玉山菜市场蔬菜食品摊点布局规范合理,干净整洁犹如果蔬食品超市。

篇5

1.以与各单位、各股室签订的《县住建委2015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全年工作总纲,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实行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

2.强化检查督办,推动各单位主要领导加强调查研究,定期听取汇报,切实履行第一责任。每季度召开一次综治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系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1.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加强基层组织和人民防线建设,加强对少数重点人的教育转化和管控,坚持教育转化和依法打击相结合,坚决防止少数重点人制造现实危害。开展对“”、“全能神”等组织和非法传教的专案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骨干分子,教育转化受蒙蔽群众。

2.全力维护公共安全。认真研究涉军、涉教、移民、企业改制等问题,解决合理合法诉求,切实做好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坚持组织开展接访活动,对可能引发的重大不稳定隐患严格执行督办制度,严防发生和大规模非正常到市赴省进京上访事件。深入研究生成、演变规律特点,抓早抓好抓苗头,防止小事端引发大事件。完善实战实用的应急预案,加强综合演练,提高预案运作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做到现场处置、勘查调查与社会面整体防控、舆论引导同步进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防止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3.全力维护网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完善,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对于利用信息网络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散布煸动性信息的,要依法处理。

4.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委属各单位要建立分工明确、配合有力、流转顺畅的衔接机制,加强领导,实施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落实专(兼)职人员。做好接待、登记、解说工作,实施跟踪管理,消除群体性上访苗头,及时分办县网络件,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的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工作问题,着力提高落实率,回复率达100%,落实率达100%。

5.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对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推广结对帮扶的经验,在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三、坚持源头治理,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基础建设。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推广先进经验,把调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和每一项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领导,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对接,积极开展重点、集中、日常相结合的排查工作,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2.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协调配合,督导检查机制,推动各单位充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用好表彰奖励、挂牌督办、综合考评、责任追究、一票否决等措施,推动工作责任落实。凡因工作不力而引发重大案(事)件、重大问题和进京上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相关单位领导和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

3.建立应急救援和处置突发事件队伍。完善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重点建好城市建设、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城市防汛等四支应急队伍,落实人员,补充装备,定期开展救援处突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着力加强综治办建设和管理,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健全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社会管理联抓的综治工作机制,加强单位安保队、巡逻队、门栋治安员、流动人员协管员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保险工作,实行单位门卫全天候专人值班,坚持单位职工24小时轮流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5.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加大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深化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加强对工地、出租门面等场所进行综合性整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进一步细化落实校园安全责任,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安全措施,努力实现安全监管的全覆盖、无缝隙,职责到位、责任到人的安全监管机制,形成“一岗双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

以坚决杜绝学校安全事故为目标,强化安全教育管理,逐一明确教育系统内各级网格安全责任,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安保、消防、校舍设施、食品卫生、交通车辆、宿舍、实验室、教学活动、大型活动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使校园安全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有效防范校园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学校和师生安全。

三、定岗范围

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包含: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分管负责人,局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各镇教委;各学校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分管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教师。

四、工作内容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原则,各镇教委、各学校(园)、局各科室要全面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将责任逐级落实到各学校幼儿园、到每一个科室、到每一个岗位。全区以教体局、各镇教委以及各学校幼儿园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校园安全监管网格,按照地域和业务范围将学校幼儿园划入相应网格,明确各网格主要负责人和监管责任人员。根据我区教育系统实际,校园安全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划分为四级:一级网格为区教体局;二级网格为局机关科室;三级网格为各镇教委;四级网格为各学校幼儿园。

(一)一级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

1、一级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是指区教体局为主体的纵向实名制管理体系,制定《全区学校安全网格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方案》,编制《学校安全网格实名制责任表》,建立教育系统网格实名制管理信息台账。

2、在区政府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网格学校安全监管工作。区教体局主要负责人为全区学校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网格内学校安全监管工作;班子成员为分管业务内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分管责任人和包保网格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监管责任人。

(二)二级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二级网格实名制管理是以区教体局机关各科室为主体的实名制管理体系,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依据责任分工和业务职能工作,负责科室业务职能范围内的学校安全工作,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各自职能范围内主要责任人,科室成员为业务内分管责任人。

(三)三级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三级网格实名制管理是以各镇教委为主体,制定相应的《安全网格实名制管理实施方案》,实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各镇教委负责人是全镇学校幼儿园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网格内学校安全监管工作;分管安全的责任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成员是各自职责范围内具体责任人,把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编制《单位安全网格实名制责任表》,建立单位基础信息台账。

(四)四级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四级网格实名制管理是以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为主体,制定相应的《安全网格实名制管理实施方案》,实行全员安全责任制,各学校幼儿园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的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和各处室责任人、年级级部责任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是各自职责范围内具体责任人,把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编制《单位安全网格实名制责任表》,建立单位基础信息台账。

四、主要任务

安全生产网格实名制管理工作以各镇教委和各学校幼儿园为推进主体,分别以本辖区和本单位安全监管范围内为网格实名制管理对象,制定实施方案,建成学校网格实名制管理体系。

(一)全面调查摸底。各镇教委负责本辖区学校幼儿园、区直学校幼儿园负责本单位安全监管范围内管理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各单位要对所有管理对象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底子,确保全面、真实、准确。

(二)建立责任台账。各镇教委、区直各学校幼儿园根据调查摸底结果,按照定岗、定人、定责的要求,细化落实岗位职责,层层明确所有管理对象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人,建立安全网格实名台账。镇教委负责建立辖区管理对象网格实名台账,并组织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建立内部网格实名台账。区直各学校幼儿园负责建立监管范围内管理对象网格实名台账。管理对象内部实名台账要明确每个责任岗位的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建立的网格实名制台账上报区教体局汇总,建立全区学校幼儿园安全网格实名制台账,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强台账运用。各镇教委、区直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完善网格实名制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建立岗位职责实名制即时调整机制,各单位、科室业务职能、人员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工作职责、责任领导、责任人,确保不脱岗、不空岗。新增管理对象要及时纳入网格实名制管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格实名制管理电子档案库和信息系统,实现区教体局、镇教委、学校幼儿园三级联网,提升岗位网格实名制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篇7

通过完善栏目内容,改进模块功能,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系统数据库,进一步提高网站运行质量,更好地发挥网站对外宣传作用,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为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二、工作原则

1.体现全面性。网站应充分体现城区安全生产特点,立足于全区实际,以综合监管的角度,全面反映全区安全生产工作。

2.把握动态性。网站应不断完善功能,及时更新监管数据及隐患整治工作动态等信息,为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强化功能性。网站应充分发挥在线办公、对外宣传、方便群众办事等功能,着力将其打造成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载体。

4.增强服务性。网站应开辟政务公开专栏,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增强工作透明度,坚持民主监督,推行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组织领导

局成立“E计划”推进小组,成员为:

四、工作任务

1.强化信息更新工作常态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自2013年11月网站建成后,各处(室)、大队即确定了一名信息联络员,负责信息的采集、整理、报送及上传工作。2014年2月,局机关制定下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信息工作考核办法》。根据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工作要求和客观实际,2014年网站信息工作要紧紧围绕安全监管中心工作,由各处(室)、大队信息联络员,通过“门户网站信息后台管理系统”,向主管版块及时上传并公布政务动态和文件信息,做到每月统计和通报局各处室,以及各街道、部门信息情况,切实做到网页信息上传与更新工作常态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工作水平。

2.强化网站运行与业务工作同步化,进一步发挥生产安全宣传载体作用。在网站建成初期,各处(室)、大队在局网站上公开文件、信息,以及各项业务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实效性等方面有待提升,为促进局网站宣传和服务功能的发挥,今年要积极利用局网站平台,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在“安全生产宣传视频”、“安全文化”等栏目,通过播放安全生产公益广告、安全知识教育纪录片、安全事故警示案例,开设安全生产论坛,开展安全生产微电影展示片等等,使安全生产宣传有影有声、有图有文。充分利用每年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开辟专栏,实时反映并全程记录活动开展情况,充分发挥局网站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宣传载体作用,提升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

3.强化网站运行与系统开发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运用水平。网站建设时,架设了两套系统,即市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去年底,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通过了省安监局的验收。今年,将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全区各行业和领域逐步推广和运用该信息系统。利用相关统计信息,不断充实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通过系统实时查询企业自我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的情况,不断推进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的落实。同时推进地图模块的运用,依托网站数据库,开发浏览功能,以全区实际地图为蓝本,按照街道辖区范围进行划分,标注企业具置和相关信息,实现选择不同监管对象,实时反映监管重点单位的具置、分布情况,指导局行政许可审批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开展。通过监管工作系统内涵和范围的扩展,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科技强安之路。

五、工作要求

篇8

考察组先后参观了江苏省盱眙县行政审批局、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浙江余姚行政政务中心、桐庐县行政服务中心以及广东佛山南海区、三水区行政服务中心,重点学习了盱眙县行政审批局运行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一站式”服务先进经验、余姚“土地超市”、桐庐区域化评估、标准化+承诺制改革经验和南海区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改革做法及三水区“中介超市”的运行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南方良好的营商环境、开阔的创新理念以及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勇气和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感触很深。总体上来讲通过这次考察,收货颇丰、受益匪浅、启发很深,危机紧逼、压力倍增。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  考察基本情况

以上城市的行政审批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早,尤其是江苏省盱眙县行政审批局开创了县级行政审批改革的先河。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他地区学习参照经验以及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各个地区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特有“品牌”。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的“一站式”服务,余姚“土地超市”, 南海区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改革以及三水区“中介超市”的一些创举,开改革之先河,切实提高了行政审批效能,压缩了审批时限,让审批工作变得公开、透明,真正实现了审批工作信息化、智能化。                               

二、  考察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所考察区域在行政审批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叫得响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其先进经验和做法简要汇报。

(一)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盱眙县行政审批局在2015年7月24日,经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和省委省政府同意,率先在全省挂牌运行。目前涉及县里的22个部门的171项行政审批事项连同部分审批工作人员全部划转至审批局,由行政审批局依法履行相关行政审批职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实现了“一个部门、一枚印章管审批”。 在创新摸索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不断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盱眙县投资项目联合评估工作细则》、《盱眙县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图审工作细则》、《盱眙县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联合踏勘(测试)工作细则》以及《审批窗口全能岗工作制度》对于审批工作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行政审批局成立后,将原从事审批工作的75个科室、235名审批人员、53枚审批专用章精简为现在的4个业务科室、39名审批人员、1枚审批专用章,通过创新行政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有效地解决了“一长四多”问题,行政服务效能大幅提升,便利了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

(二)深化改革,创新突破。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借鉴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并充分融合中国行政特色的成果,被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确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的开发区,成为省内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在组织架构上,现已初步形成行政审批局、一站式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局两中心”的行政审批管理与服务组织架构。在深化改革上,融合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大部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在事项划转上,科学划转,相对集中,按照“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办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的原则,有序推进市场准入、项目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事项的划转与承接。在优化服务上,率先实现“电子踏勘”、“多规合一”、“电子审图”、“并联预审”;持续推出“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登记”、“单一窗口、集成服务、证照分离”等优化举措;同时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政务服务延伸下沉。尤其是园区的大数据、大平台建设,包括施工图审查均已实现了电子审图,多规合一,全面实现电子踏勘,施工许可全流程网上审批,全区各个部门的16个图层均可在一个系统中查看,大到环保红线、国土红线小到绿化树木、垃圾桶,实际位置与系统中的误差不超过1cm。

(三)先行先试,突破陈规。余姚市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简称“土地超市”)作为宁波市试点,自2017年4月建立以来,市国土局积极对土地交易二级市场进行探索。一是实现交易范围“扩大化”。除已分割登记的住宅用地外的所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都可进场交易,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净地交易、在建工程交易、已建成建筑物“连房带地”整体交易等。二是实现交易登记“便利化”。通过现有的相关门户网站和新开发的“余姚土地市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引导和鼓励有意向转让或求购土地的单位,在微信公众号里进行登记,也可直接向国土部门登记,实现登记“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三是实现交易管理“规范化”。确定土地二级市场“信息-交易登记-交易审批-合同签订-权证办理”的交易流程,采取违约责任追究、价格管控、批后监管等方式手段进行管理。截至目前,“土地超市”上共登记企业260家,登记面积3000余亩成交金额突破28亿元,开创了土地交易先河,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四)强化标准,打造平台。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放管服改革的部署,按照“把简单留给群众,把复杂留给信息化”的服务理念,在实施自然人“一门式”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等手段,大力整合政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区域、层级、部门的行政界限和信息孤岛,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以打造“一门通办、协同联办、同城通办”服务模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主要目标,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号申请”,从群众办事习惯、互联网普及程度等实际出发,通过推动政府服务资源整合、办事信息共享、办事流程优化,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协同治理体系,打造贴身贴心服务的“整体政府”,群众只要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就能够享受无部门界限、无标准差异的政府服务,着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2017年5月,佛山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支持项目。

三、学习考察工作的启示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深感受到南方城市在行政审批方面与我们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用“震撼”一词,丝毫不夸张。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在这些地方早已变为现实。下一步,只有真抓实干,谦虚谨慎,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才能弥补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是经济实力的差距。所考察的区域,不论从城市环境还是文化氛围,实力都非常强,与我们差距很大。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所有网格化都已做好,按照地块来选项目,对于一些化工项目(危化品项目),园区禁止入园,只接受一些高端精细的项目准入。(二)思想观念的差距。同样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办不了,但是在南方这些城市就可以办了,而且还会办的很好。尤其是容缺材料的受理方面,南方城市只要写一份承诺就可以办,而我们却紧紧裹着法律条文的外衣不敢办。(三)大厅布局的差距。在南方,哪怕没有引导人员,老百姓按照大屏幕及指示牌的指引,可以非常轻松的找到相关部门办事,而我们即便设立了咨询区以及代办员,因为区域分布不明晰,办事群众想要找到办事窗口存在一定难度。(四)大数据、信息化支撑方面存在差距。南方城市寓创新于实践,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获取电子共享数据,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让全程网上审批成为可能。而我们的信息化程度非常低,办事群众需要向各个部门重复提交纸质材料,甚至有时项目进行到一半,因为某个部门提出问题导致审批通不过,整个事项无法进行下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五)信用体系建设存在很大差距。在所考察的城市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信用体系建设问题,非常重视企业、个人的信用问题,通过建立企业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制度,让那些失信的企业再到政府办事时受阻,自然办事的企业因为失信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敢失信。同时,容缺式受理也正是倚靠企业的信用而得以实现。(六)硬件设施的配套存在较大差距。以前看大厅的基本服务设施,包括母婴室、婴儿手推车、残疾人轮椅以及雨伞等觉已经非常人性化了,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会感受到差距。这些先进地区,基本上把老百姓能想到的都能实现,乃至想不到的服务,也免费提供给办事群众,真正是五星级服务标准。办公大楼以及内部基础设施的装修,精简实用,全方位为办事群众和企业提供最温馨化的服务。

四、相关建议

没有走出去之前,总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单位做得也很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条事,耐心热情的对待前来办事的群众和企业。真正走出去后,才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井底之蛙”。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去赶上这些先进地区,而是真正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谦虚谨慎,尽力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自己地区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打造属于自己的特有品牌。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遇到问题,以前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帮着企业解决,而是首先想好怎样把自己保护好,这种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要求,拿着所谓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企业,保护自己,看似很有道理,让企业提不出意见,实则是在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篇9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篇10

1、完善交通综合发展规划。紧紧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立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市交通综合发展规划》,统筹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主动对接周边大中城市和港口,提升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

2、着力推进山区道路建设。进一步落实包靠责任,抓质量、促进度、保安全,完成竹山至卢山连山路山区道路建设。同时,协调镇(街)搞好登山路二期工程规划设计,做到与环山路同步建设、同步推进。

3、督促指导农村公路建设。配合搞好重点产业园区路网规划建设;督促指导各镇(街)加快农村公路重点项目建设、老路危桥改造。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完成方崮路瓦店至石门段改造工程,加快社区内连接道路的建设。

4、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一步完善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落实养护公示牌制度,提高精细化养护管理水平,抓好标准路段建设,完善公路标线等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保障能力。

5、深入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依法行政,加大路政执法力度,加强路面巡查,重点查处超限超载、扬撒车辆;督促各镇(街)及时清理公路两侧的非法建筑物、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非法摊点及非公路标志,营造“畅、安、舒、美”的道路环境,维护路产路权。

二、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完善客运服务体系

1、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对全市客运市场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扎实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力争创出经验、形成特色。

2、加快客运基础设施建设。①完善汽车总站功能。按照国家对一级客运站管理的有关要求,坚持“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社会满意”的理念,以人为本,安全优质,打造一流的客运站,把汽车总站打造成新的服务品牌。②设置公交站点亭牌。根据城区道路改造,及时规划设置候车亭、站点牌和出租车招停站牌,进一步完善城区公交站点亭等附属设施。

3、调整优化城乡客运班线。①根据车站运行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客运线路,增加车辆停靠点,城区公交停靠点等设施对城乡公交车开放,实现城乡客运无缝衔接和零换乘目标。②深化村村通客车工程。对因路况等原因未实现通客车的社区中心村,条件一经成熟,立即开通,改善社区群众出行条件。

4、及时更新客运车辆。根据客运车辆经营年限等有关规定,将经营期限到期的1-7路60辆现运营公交车分期、分批更新为高档、豪华客车;更新40辆到达经营期限的农村客运班车;对部分到更新年限的出租车,确定车型和颜色后分期、分批更新,提高车辆档次,提升城市形象。

5、提升文明服务水平。①抓好驾乘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完善长效培训机制,制定《道路客货运输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暂行规定》,推行以季度为周期的培训制度,采用日常教育、每月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质量。②驾乘人员统一着装。在公交车驾乘人员统一着装的基础上,逐步推及农村客运班车、出租车,展示良好服务形象。③建立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的标准、程序,科学设置有关从业门槛,把好经营资质审批关。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监督考核力度,逐步建立各类市场退出机制,形成有进有退、良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全面加强行业管理,增强公共保障能力

1、突出监管重点。①路政管理要严查损坏路产路权的违规违章行为。②稽查站要严厉查处“双超”车辆。③运管所要加强对客运班车、公交车、出租车三种客运车辆和驾培市场的监管。④维修所工作的重点是:严格车辆检测和二级维护;更新改造车辆综合检测线南线;加强维修市场监管;做好年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2、强化监管手段。积极推进运输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执法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运管所监控平台和治超检测站作用,加强运输管理和组织协调,保障客货运输安全顺畅。

3、加强检查指导。法规科要定期现场检查执法情况,或调审各执法单位执法文书并写出分析报告,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及时通报。

4、加大曝光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稽查站、运管所要加大对违规违章车辆等情况的曝光力度,路政管理要结合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及时进行报道。

5、拓宽监督渠道。①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执法监督员的作用,采取登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②深入企业征求意见。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半年一次上门征求意见制度。③认真办理议案提案。严格按照时限要求,承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办理效果。④积极参与“行风在线”。认真组织,充分准备,筹备好上线活动。

四、扎实做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和谐交通

1、严格落实责任。按照“一岗双责”原则,全面落实行管单位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认真开展“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强化网格化安全监管,不断提高行业安全水平。

2、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每月定期督查制度,继续推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坚持每月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3、强化源头监管。突出抓好客运班车、公交车、出租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的安全监管。严格车辆检测,坚决杜绝“病车”上路,确保防范到位。以“禁三品”、“三不进站、五不出站”为重点,加强客运站场源头安全监管工作。

4、完善应急体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抓好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预案、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五一”、“十一”、“春运”等重大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生产,确保广大旅客出行安全。

5、抓好稳定。落实维稳责任制,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时掌握情况,积极参与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的发生,维护行业稳定。同时,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加强对网上舆情的收集、研判、引导和应对,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妥善处置和解决,确保舆情安全。

五、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市委组织部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好各阶段创先活动,作为组织部门党群共建示范点,重点加强与工会、妇委会、团委组织的密切配合,紧密联系交通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群共建主题实践活动,在干部职工中树立立足本职,奉献社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多为交通作贡献的意识,增强职工凝聚力。

2、争创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努力保持现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积极争创更多更高层次的称号。列入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公交车标台万人比、客货运输周转量增幅三项指标必须确保市第一;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四化管理、精神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等各项检查考核必须位列各县(市、区)第一,确保交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农村公路建管、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等工作要创造先进经验,尽最大努力获得省部级表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凡是有表彰奖励的事项,都要力争拿到手。

3、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继续抓好“服务献真情,文明伴您行”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每年两次评选,上半年初评,年底总评,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在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中开展的争创“文明出租车”、“党员示范车”、“党员红旗岗”活动。同时,文明创建活动与行业管理工作相结合,与交通企业发展相结合,努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有创新、出亮点。

4、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好两次文体活动,“五一”前搞一次体育比赛;在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举办国庆文艺晚会,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向心力。

5、抓好交通文化建设。通过交通文化建设试点,探索交通文化与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交通核心价值理念,构建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交通文化体系,提升交通行业社会影响力。

六、强化经营管理新理念,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1、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2、争取利用好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客运公交化试点等扶持政策,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3、推动客运行业节能减排。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加快车辆更新,提升车辆档次,不断优化运输运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能耗低、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运力,提倡发展新能源车辆。

七、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维护发展良好形象

1、加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定期组织执法人员轮训活动,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学习形式,适当增加互动式、交流式学习,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篇11

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牢牢掌握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新课题。

一、目前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目前整体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保障不足,缺乏科学的长效规划与制度设计。在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以信息为主导的治安管理体系尚未形成,转化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意识不强,协作能力差,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管控措施不力,公安机关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不能实现全面共享,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不够充分,创新能力不强,奖惩不到位。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组织推进不力,社会参与度不够。对社会治安犯罪特别是信息化的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手段单一。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

所谓信息化是指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运用信息化思维引领社会治安管理是指以信息化带动治安管理,实现治安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治安管理的模式,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能力。

当前,信息化、技术型的高科技犯罪明显增多,传统的治安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信息研判实效性差而贻误战机的事件时有发生。只有运用信息化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符合社会治安现状的治安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才能够切实服务于社会治安管理实战的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思维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有效配置,实现“信息制导”的有效防范和精确打击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公安机关能够及时掌握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信息,切实掌握社会治安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高效能的信息网络,科学地对获取信息进行筛选、归纳、分析、研究,规范管理,整体互动,为社会治安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保障。明确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要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工作考核,明确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制定详细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细则。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治安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

以信息为主导,提升预警防控能力,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去伪存真,找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倾向性、预警性的信息,提高信息的预警和先导作用,并将其运用到实战中,为实战服务。进一步规范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工作督办等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研判的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实际战斗力。运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网格化管理。将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科技手段的高度应用,以整合共享提效能,以实战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信息预警、精确打击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更好地驾驭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管理局势。

(三)运用信息化方式优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

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社会治安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因素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社会治安管理专业队伍对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优化,可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方式,依托互联网和公安内网的通信平台,创新交流渠道、扩展信息传递方式,为提高业务技能、交流学习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全流程、全时空地进行管理服务,打造出业务水平高、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社会治安管理队伍。为了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还需加强培训,优化人才结构,派遣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请专家、学者讲座,积极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采集、维护、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实战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不断显现,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打击各类新型社会治安犯罪,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势在必行,因为信息化可以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因素,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15年度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项目: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15-13。

参考文献

[1]周军.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公安研究,2010,(8).

篇12

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民生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一是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水平。加大城市低保提标扩面力度,提高我区在全市位次,低保人数达到9000人,月人均补差到210元;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成立低保入户调查小组,坚持入户调查和“公示制”制度,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出台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政策,创新医疗救助方式,扩大医疗救助面,探索“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完善区、街一体医疗救助体系。

三是提高临时救助水平。加快救助直通车建设。落实临时救助资金,规范城市困难群众救助办法,继续抓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专项救助工作。

四是提高救灾减灾水平。扎实做好灾害应对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搞好防灾减灾宣传。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增强全面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五是提高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城区“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的全部集中供养;出台区孤儿救助办法,以保证孤儿基本权益。

六是提高慈善募集救助水平。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慈善机构。统一制作配发捐款箱,协调全区慈善捐款活动开展。深入开展以“慈心一日捐”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慈善资金劝募活动,广泛募集慈善基金,争取全年慈善资金募集量比上年增长10%。探索设立慈善专项救助基金,扩大慈善救助范围。

二、以更多的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持续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确定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的步骤和时限要求,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确保“村改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社会网格化管理的意见》,规范完善相关组织,对社区进行优化布局,调整理顺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三是抓好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化建设进程。

四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选择两至三个街道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总结提炼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区范围推广。

五是继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力争年内社会办公服务用房达标率达到98%。

六是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与街道在线共享,全面掌握社区情况。建成社区管理短信平台,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短信群发,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宣传、服务居民功能。

七是提升社区队伍素质。加大社区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20小时。

八是实施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订详细工作方案,选举出一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心系群众、有经济头脑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

三、以更好的举措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持续贯彻双拥优抚政策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双拥进社区、军民共和谐”活动,扩大双拥共建对子,创新双拥工作形式,组织人员走访驻部队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

二是创新退役士兵安置方式。继续实行“重点安置,全面推进自谋职业”的安置改革办法,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大自谋职业安置改革力度。

三是落实和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体系。加大优抚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社区普遍建立优抚政务公开栏。深化“贴心民政看优抚”活动,做好优抚对象轮休工作。

四是建立完善复退军人稳控工作应急预案,做好年“两会”和“十”期间复退军人稳定工作。

四、以更优的管理服务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和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二是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为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办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

三是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与日常监督、绩效考评、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生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以更实的工作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采取专业经营模式,由区福利中心作为管理方,与民营老年机构签订经营协议,限期开展养老业务。

二是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全区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积极推进社区托老服务,设立3-5处社区托老服务场所。

三是积极为老人办实事好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讨建立我区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为老年人多办实事。出台对困难老人救助政策,继续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举办全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开展“银铃安康工程”,为老年人赠送或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六、以更高的标准推进专项事务管理,持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建立地名网站,开通地名热线(问路电话)、设立地名触摸屏,编制完善全区地名规划。制定出台《区地甸管理办法》,为保障我区地名设置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政策依据。加强街、路、巷以及新建道路的命名和路牌设置工作。做好县级边界年度联检工作,加强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界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出版新的《区行政区划图》。

篇13

二、构建和完善郑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可否认,当前郑州市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全市治安防控建设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例如,治安防控工作机制滞后于治安形势的发展、警力不足、群防群治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不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等等。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公安机关自身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模式的改革。要真正从传统的“以打为主、等案上门”转变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工作模式上来,把至少90%的警力充实基层、摆上路面。(二)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专门组织机构,加大建设力度从郑州市近几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可以说是两码事。目前,郑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由政法委下设的综治委组织、领导。实践证明,这种领导和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笔者建议设立专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并将此机构置于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厘清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关系,以利于及时解决防控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为了加强对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防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应当进一步完善目前已有的协作通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三)进一步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防控工作运行机制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执行、执行的结果考评等环节和方面真正负起领导和监督的责任来。全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以及相关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负其责,必须绝对服从领导,自觉、主动接受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做到全市“一盘棋”,做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各级宣传部门和媒体要开足马力,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政法委以及各级综治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来,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大局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作为建设主力的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配套好相关措施,做好其他单位的防控体系建设指导工作;政府财政部门要根据防控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编制好预算,努力做好经费保障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协助做好招聘人员的有关管理和待遇落实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防控体系重点工程(如卡点建设、巡防岗亭、社区警务室建设)的选址、规划、用地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要配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办公室做好防控体系建设的考核、评比、奖惩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通报。党委和政府等组织、领导机关要进一步健全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卓有成效、治安形势好,或者治安形势因防控工作积极而明显好转的相关地区、单位、组织进行表彰,并对治安相关责任人、主要负责人给予表彰、奖励;反之,对重视不够、管理能力低下甚至的单位和个人,如果造成后果,就要严肃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决不搞“下不为例”。(四)进一步整合警力资源存量,构建复合型、动态型的警察队伍目前,警力紧张、警力资源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国家财力有限、短期内尚无法解决警力紧张问题的形势下,公安机关必须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整合、盘活现有警力资源存量,构建复合型、动态型警察队伍。第一,完善交巡警制度。应进一步整合在街面上巡逻的巡警与值勤的交警的力量,在“多能”、“多责”上做文章,大力加强复合型警务建设。对交巡警,应同时赋予双方交通管理权和治安处置权。交巡警可以考虑根据每天不同时段的具体情况,实行机动、灵活的勤务、警务方式:交通高峰时站点,交通平峰时巡线,有警则处警,无警就巡防。这样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可以真正实现“一警多能,一警多责”的目标。实行交巡警制度,其优点是能把以前双方职责割裂的管“点”与管“线”有机结合,使交通管理与治安管理协调起来。第二,进一步完善治安警、刑警工作机制,构建动态型警务。除安排值班人员外,其余民警有警接警、无警巡逻,让警察在街面上动起来,提高街面见警率,而不是在家坐等案子。这样就盘活了既有警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警力不足的局面。(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化治安防控体系工作格局社会治安形势、公安机关队伍的现状表明,要想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实现对治安形势的有效管控,党委和政府除了要积极发挥公安机关主导作用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挖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大局上来。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按照“党政主导、公安主力、法人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动员社会各单位、团体、组织大力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可以考虑将各单位的内保力量经过统一培训和规范以后,置于所属辖区公安机关的统一管理之下,听从调度、服从指挥。可以考虑把出没于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公交车以及社会客运车辆等营运车辆的司机、售票人员等发动起来,发挥他们这个群体社会接触面广、情况熟悉、流动性大、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强、安全需求大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公安机关的义务巡逻员和流动观察哨,参与治安防范[4]。在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共同进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各单位社会力量防控人员的技术装备配置工作力度,确保他们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自身安全。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对于相关人员在参与治安防控工作中所发生的意外和不测的补偿有据可依,不使他们流血又流泪。(六)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天网工程”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任务繁重。要实现对社会面的全时空、全覆盖、无缝隙管控,就必须进一步向科技借力,利用现代最新科技这一“警力倍增器”来助推防范建设工作。要着眼于信息化警务实战,促使运用科技手段办案、以信息化手段管理社会成为全体民警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而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其中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进一步完善“天网工程”。完善该工程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出资安装最新式的高清监控探头,淘汰原有落后设备,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24小时不间断盯网。要进一步改造和升级各单位内部防控网,使它在保证监控好本单位内部治安秩序的基础上,也能监控到单位周边的大致情况。政府要加大在公园、广场、车站、街道、商务中心等重要公共区域方面的技防投入力度,在淘汰落后监控设备的基础上安装全方位、高清的监控探头,在全市区范围内争取做到不留监控死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控网络系统建设,尽可能将政府、社会力量各自出资建设的各种视频监控系统全部联网,实现无缝对接,并整合维护、维修力量,安排专人定期、及时进行维护、维修、更新与升级[5],以及提供技术和业务指导。(七)进一步做专、做实社区警务,夯实社会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对于社会治安来说,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牢,必然会使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环境恶化。郑州市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社区警务建设力度,进一步做专、做实社区警务工作,夯实社会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彻底改变目前社区警务工作基本流于形式的状况,真正像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区派出所那样把社区警务室建成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窗口”。针对老百姓对社区警务“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四不”现实情况,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从事社区警务的民警要像金水区派出所社区民警赵守在、刘亚可、周玲玲等同志那样,以自己良好的形象、亲民务实的作风、扎实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人民对社区警务工作的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在郑州市城区,要进一步完善专职社区民警制度,所有社区民警都应参与派出所的考勤、值班与重大活动的保卫工作,每周一般应不少于4天,在社区(警务室)工作(45岁以上的社区民警上班期间全部在社区工作),每天在社区工作不少于6小时,接待群众不少于2小时。在广大乡村,有必要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心警务室和路卡“室卡合一”的中心警务室警务模式。中心警务室专职民警和专职辅警的配备组成、值勤守卡模式要因地制宜、便于工作开展和方便群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