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的基本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概述
所谓高级财务会计,指的是处理以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修正为基础的企业中出现的特殊交易和事项的相关会计理论和方法。通常,其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财务会计包括高级财务会计。也就是说,高级财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方面。
第二,企业所面临的特殊事项是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修正原有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
二、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的界定
在当前理论界中,对于高级财务会计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国内外还存在巨大的分歧。然而在界定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方面,相关专业人士共同认为合并会计,跨国公司经营会计,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合伙有分支机构会计是主要组成本分,其认可率与上述顺序一致。界定学科的基本内容的问题十分复杂,它具有自己学科的规律。所以说,如果淡出以认可率为依据来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界定,必然会导致科学的科学性、全面性的缺乏。构成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界定的基础是高级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认为高级财务会计是除传统会计以外的会计,这是最早在学术界的界定。然而,传统以外的会计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随着全球化的经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这使得将这些内容归纳为一个学科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构成
(一)确定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基本原则
(1)在取定高级财务会计的范围时要以经济事项与四项假设关系为理论基础。与四项假设限定范围相符合的会计事项,我们将之归纳为中级财务会计的范畴之内;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便是与四项假设的会计事项向背离的会计事项。
(2)考虑与中级财务会计及其他会计课程的衔接需要特别注意:有些会计事项虽然未背离四个基本假设,但并不具有普遍性,且业务处理的难度也较大,不宜放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讲述。例如,商品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租赁业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等。
(二)基本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的业务,新的业务促使原有的假设产生松动。例如,由于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导致了会计的主体的变化,即出现了复合的主体,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已不能再满足客观需要,进而产生了合并会计;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破产、清算、重组就在所难免,此时的持续经营假设就不再适用,所以也就有了破产、清算和重组会计;同时在破产期间,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假设都有某种程度不同的变化,但货币计量假设的不适用主要还是通货膨胀发生的以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了物价变动会计。这样,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也就比较好归纳了。另外,与合并会计相对应的是合伙、分支机构会计,也应当包括进去;物价变动会计中只讨论了通货膨胀会计,而能源危机同样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也应在考虑之列;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会在某一段时间内造成供给的大量增加而引发通货萎缩,尽管通货萎缩会计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出现,也应在考虑之列。如此看来,按照会计假设的松动而形成的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体系缺少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要从其他的方面来考虑和完善。
从一门学科的完整性来看,应把序论也列入其中,使读者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框架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准确理解高级财务会计的定位;对应高级财务会计的系统性,合伙、分支机构会计和分部报告与中期报告也应当列入其中;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到位,公司回购股票也会提到很多的企业日程上来,所以公司会计放在高级财务会计中也是比较合适的。值得一提的是会计伦理问题,这也是目前会计学界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会计伦理问题在国外学者中提出的比较多,国内除学者张文贤教授外,尚未发现有其他学者提出此问题。
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内容设置中,此项内容几乎没有涉猎,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此问题的规范也没有划入到教学与研究体系中来,导致专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重大缺口。面对日益泛滥的会计信息失真和诸多的会计问题,加强对会计伦理的学习研究是必要的,应将其加入到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构成体系中来。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目前,高级财务会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序论。二是会计伦理。三是公司会计。四是合并会计。五是合伙、分支机构会计。六是分部报告与中期报告。七是破产、清算、重组会计。八是物价变动会计部分构成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内容体系是合适的。至于没有划入到体系中来的其他现行的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可以采用三种处理方法:一是把原本属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放在相应的学科。例如,跨国经营会计本是国际会计的主要内容。二是把其他的业务单独划成一门课程,可以称之为特种会计。三是鉴于衍生金融会计的迅猛发展,其所涵盖的内容也会逐渐增多,考虑到其特定内涵和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单独划作一门课程――金融工具会计。
四、总结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基于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修正,以企业出现的特殊事项为研究对象。所以说,客观经济换将变化而形成的会计假设的松动是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基础。从理论上说,与四项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相背离的特殊会计事项是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问题是安排具体内容的重点方面。
(王永静单位为南开大学;齐B、李群单位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由借方和贷方构成,具体包括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等内容。
会计分录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指明应借、应贷账户的方向、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会计分录,简称分录。
会计分录是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前言
成本会计产生于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的英国,并受到越来越多先进思想的影响,从记录型逐渐转变成为管理型,其工作重点也从以核算为中心转移到以控制为中心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本会计与先进的科学管理相融合,分离出更为细化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有着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前者重在管理,后者重在控制,但管理会计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离不开对企业的控制,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模糊,也就体现在内容的融合上。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上出现融合的原因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上融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世纪末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很多企业都急于在这个机遇面前扩张自己的市场,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成本会计便在原有的财务会计与成本计算融合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步发展。[1]20世纪初期,随着管理学影响的逐步扩大,成本会计将其相关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来,标准成本制度就此出现,在融入后来的预算编制方面的内容,成本会计组建将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核算转变为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行业百废待兴,科学技术也因此有了飞速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成本会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得不吸取先进的运筹学、行为科学以及相关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在内容与体系上不断完善,以避免被时代淘汰。因此,出现了一种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的成本会计类型,这就是管理会计的前身。[2]在此之后,管理会计在内容与体系上与最先进的管理科学不断融合,融入现代管理理念,逐渐细分成为一门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新的学科。
第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成本会计与管理学融合之后细分出来的领域,究其根本也属于成本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在于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而管理会计则是在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础之上,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对企业中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与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完整、系统、科学的资金链信息,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益。[3]从这一角度看,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方面比成本会计更加全面与具体,似乎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是,成本会计也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它在决定企业要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两者之间在内容上出现一定的融合也就不难解释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会计中对成本的研究仅局限于管理成本方面,对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成本并没有过多包含,也正因如此,成本会计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管理也开始从传统意义上只研究产品成本的研究模式,转变为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研究模式,开始逐渐涉及管理领域,在内容上也有了相当大的拓展与延伸。例如,由传统的只研究生产部分的成本,拓展为研究整个生产销售链的成本;由传统的只研究绝对成本,延伸为在研究绝对成本的同时,兼而研究相对成本等。成本会计在内容上的拓展与延伸也促进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融合。[4]
第四,从高校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教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在内容体系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管理会计的体系中,在很多方面都囊括了成本会计的内容。举例来说,在管理会计对资金预测分析的内容中,就包含了成本会计中对成本的预测;在管理会计对资金决策分析的内容中,也包含成本会计中对成本的决策;同样,在管理会计中对资金的预算及控制方面,也都包含成本会计中的内容。另外,标准和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中最基本的内容,显然也可归于成本会计的范畴中。[1]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中,也不乏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例如,一部分国外的成本会计著作中,将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也都加入到对成本会计的叙述中来。另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的作业成本法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会计学的概念与方法,也都被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纳入旗下,两者均将这些概念视为自身领域的新内容。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之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就是因为两者在内容上的交叉为学习者带来了困扰。[5]
三、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外资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交叉与融合
(1)外资企业财务部组织结构。财务部作为企业部门构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职能划分,在外资企业中,财务部的组织结构则更加严谨。在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中,对整个企业所有有关资金财务方面的工作和活动,都由财务部经理对其进行把控,整个财务部门在财务部经理之下分为两个大的部门,分别是财务部与会计部,财务部主管的是以企业外部财务管理为主的,有关于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财务工作。财务主管之下又分出资金管理员、预算专员与税务专员等职务,对企业中相关的财务工作进行细化。会计部主管的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资金核算工作,会计主管之下又分出出纳、会计、和审计员等职务,对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管理。[6]相对应的,传统的成本会计主要用于财务部门,而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应用于会计部门,但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划分。
(2)外资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在外资企业的会计部门中,除设有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外,还设有应付会计、总账会计、费用会计等主要岗位。应付会计主要负责企业的客户回款登记、和会企业日常账款、整理企业每月账款病整理成表、应对预付款项的对账等工作。总账会计主要负责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员工保险资金的核算、预算资金的监督与控制、入职离职人员薪资费用的结算等工作。费用会计主要负责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审核、处理单据等工作。
(3)外资企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交叉融合。在外资企业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样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合,外资企业中,成本会计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它为企业核算出来的信息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用于完成企业对外财报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作用于企业内部的全方位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管理成本信息。管理会计在对企业内部产生的成本数据进行研究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经营产生的成本、利润与企业在行业间具备的竞争优势之间的一些联系,在对成本进行管理时侧重于培养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并以此为基础核算并控制成本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看,外资企业中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
(4)现代IT系统在外资企业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融合的影响。随着现代IT系统的出现,在外资企业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上,更体现出交叉与融合,主要表现在对企业各方面成本的结算与控制上,两者均通过IT系统对自己领域内的数据进行核算,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在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身就有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两者间的融合速度,为企业节省员工成本。
四、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体系上出现融合的重要性和融合方式
(1)内容体系融合的重要性。事实上,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很多方面都出现了融合与交叉。因此,完全可以将两者综合成为一种会计学上的大学科,可以称之为成本管理会计。正如上文所述,两者属于统一体系,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存在基础,而成本会计以管理会计为发展扩充。[7]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与体系上的融合不仅可以避免两者之间因界限模糊给人们带来的认识不清,还可以避免企业在选择会计时因两种会计各有优势又相互重合所带来的取舍困难。
(2)内容体系融合的融合方式。在当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体系上产生交叉的情况下,我国会计界的很多研究人员对两者之间的融合方式大致勾画了一些前景,从宏观上提出了应用式、板块式以及融合式三种结构的融合方式。[4]所谓应用式结构的融合方式,简单来讲就是在企业管理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当前的现实情况与应用需要,一边融合一边摸索的编排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两者的内容体系;而板块式结构的融合方式,具体是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有一定自身优势的重要内容分别整理起来,再各自作为独立的一部分编排到一起,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以上两种融合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够系统和完整,很难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8]反观融合式结构的融合方式,是先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和整理,之后将两者相交叉重合的部分系统分类,多余部分加以剔除,最后再根据两者之间根本上的联系形成体系,只有按照这样的方法,成本管理会计才能真正意义上取代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形成系统完整的应用体系。
五、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的步伐加快,企业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方面逐渐发生了融合,在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融合的原因、重要性与融合方式以后,结合笔者在外企中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出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合二为一,并建议出台新的教材编写大纲,整合现有会计理论知识,融合成一门新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牛彦秀.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划分看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重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1(23):129-130.
[2] 罗红雨.高等院校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课程整合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2(15):68-69.
[3] 李心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新论[J].财贸研究,2012,06(25):245-246.
[4] 张萌.高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探讨[J].财会月刊,2013,04(19):105-106.
[5] 王林娟.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整合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8):169-170.
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不断推出优秀的会计教材,然而会计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经常出现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其中,最为严 重的是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复。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把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起来形成一门《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以上种种都给会计专业的学习带来不便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其内容体系设置现状,内容交叉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思路,以期促进教学内容合理分布,提高教学效率。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现状
1.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其目的是用最少的企业资金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管理。财务管理以资金运动为主线,进行有关资金的预测、计划、控制、分析、检查,对资金运动进行组织、调节以及监督,以引导和调节资金的流向与流量。其课程教学内容归纳如下:①财务管理总论(包括财务管理概念、目标、原则、环境);②财务分析(即财务报表分析);③财务管理价值观念(包括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证券估价);④资本成本;⑤长期筹资(包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增长率与资金需求、股权筹资、债券筹资);⑥短期筹资(包括商业信用、短期银行借款);⑦长期投资(即资本预算或项目投资);⑧流动资产管理(包括现金与有价证券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⑨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包括杠杆原理、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⑩财务预算;{11}逻辑化财务管理专题。
2.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管理会计在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会计、统计和数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并对实际执行结果进行评估与考核,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其课程教学内容归纳如下:①管理会计概论(包括管理会计概念、形成与发展及其与财务会计的关系);②成本形态分析;③变动成本法;④本量利分析(含敏感性分析);⑤经营预测(包括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⑥经营决策(包括定价决策、生产决策、成本决策);⑦投资决策(包括资金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指标与决策分析);⑧全面预算(含财务预算);⑨标准成本法;⑩责任会计(含责任中心业绩考核);以及逻辑化存货控制、逻辑化作业成本法、理论化财务分析、理论化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
3.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与管理学的直接结合,它根据成本核算和其他资料,采用现代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建立起数量化的管理技术,用来帮助人们按照成本最优化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最优化运转,以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下:①成本会计导论;②成本核算(含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③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工具(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预算控制(含财务预算)、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存货控制;④成本报表分析;⑤成本考核;⑥成本会计专题(含战略成本会计)。三学科内容自成体系,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没有充分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不会减少或简化各自的教学内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同一专业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
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历史原因在于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20世纪初,受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几乎同时又出现了预算控制制度,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也不断与现代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近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方法也大有发展,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密不可分的。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还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以及目标成本管理等。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这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整合的思路
1.保留管理会计课程,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的很多内容与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重复。有学者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我个人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想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必须拥有实时性、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在西方企业组织中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世界上许多会计组织也都成立了研究管理会计的专门委员会,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和加拿大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CMAs)等,CIMA甚至已经进入我国吸纳人才。
2.三门课程重复内容的协调与划分,笔者认为,成本核算可以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而成本管理则可以放在管理会计中进行介绍;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 体系;管理会计应以其职能(规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重复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协调与划分。具体如下:(1)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其中成本核算应重点讲述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并兼顾其他行业企业的成本核算,而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并入管理会计课程。其中,作业成本计算作为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可以在管理会计中讲。(2)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管理会计课程可以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包括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使学生对预算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3)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要重复之处。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由于管理会计课程先于财务管理课程学习,因此,二者的时间价值基础,可以在管理会计中学习。(4)存货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存货资金的管理与运用,应将其列入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归属于管理会计。(5)责任会计应属于管理会计的特定内容,不必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进行专门叙述。(6)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预算管理的必要手段,应归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不再纳入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7)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属于财务管理筹资的范畴,经营杠杆放在资本结构内容中加以讲述,学生可以对财务管理中的杠杆原理有一个全面认识,不必再在管理会计中予以阐释。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合唱指挥课是培养适应中小学合唱活动的优秀组织者的人才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我国高师合唱指挥教学现状来看,高师合唱指挥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因此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构建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一、在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性和表演性的观念,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失去了师范性的特点,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师范性为主的教学内容。
(1)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经常是把这门课程变成了合唱排练课,或者是表演课,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原则,理论部分包括: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教育学等知识。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没有明确地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几乎是一直在排练,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我们要明确技能技巧部分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部分包括: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练声曲的合理选择、合唱队协调性训练、童声合唱训练方法等内容。只有理论与技能有效相结合才能体现出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传统的高师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长期的排练式的教学让学生很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的传统授课形式,“在授课形式上,应坚持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课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和训练法以及合唱作品的排练法为主。小组课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对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以个别辅导、个别抽查、小组讲评为主。”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3)选择适合高师学生特点的合唱作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不均衡,为了适应这些特点,老师在合唱作品演唱及排练课程中选择适合高师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作品进行教学,比如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声部一般为三声部的作品比较适合,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一,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同时还应该安排一部分中小学生合唱作品进行教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为教师将来从事教学积累下丰富的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合唱作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人们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校和各级人士所重视。作为在第一线的合唱指挥教师,经多年的合唱教学实践和多次参赛学习过程的领悟和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音乐素养是合唱训练的目的之一。我们在进行合唱训练的同时应充分让每一个合唱队员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深化情感,升华精神境界,更加崇尚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提高队员听辨能力,协调能力及呼吸姿势、发声、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声部均衡等基本要求的同时,应丰富队员想象力、和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造力以及培养合作意识等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片面追求等级的高低,相当多的学生仅靠熟能生巧,反复“磨”几支特定的曲子,对音乐风格、背景及基本乐理等涉及音乐素养的知识知之甚少,造成音准辨别力差,音乐感受力差,演奏、演唱技能低的状况。久而久之,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弃学。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试想一支只追求技术、技能的合唱团队,诸如过分讲求声音的位置,音色的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或为了“应赛”而组建的“短训合唱队”(为时两三个月或一两个学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发声练习、跳音、连音、循环呼吸……反复地“磨”“啃”一两首参赛曲目,或者“鹦鹉学舌”地生搬硬套,勉为其难地进行声部揉和等,最终队员对音准的把握能力、节奏的协同能力、声部的均衡能力、作品结构的分析和洞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表演能力等均表现较差。所以,我们在讲求合唱技术和表演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学习一些涉及音乐历史、音乐风格、音乐理论和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音乐表演与素质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当然,一支不重视平时音乐素养积淀的合唱队,他们的合唱技能技巧也不可能精湛、高超到如何的程度。那么,是否在“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就否定合唱的技能技巧呢?什么是音乐素养?如何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队员的音乐素养呢?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丰富联想和形成独特的理解。作为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了解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推动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认识、研究事物,从事有关活动,从而使有关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队员才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多让队员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队员“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此外还应有意识地为队员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为队员创设环境。
(2)加强音色、音准和节奏等的训练,打好合唱基础;培养学生合唱意识,提高学生表演能力。综合音乐素质往往用来指表演者的综合音乐品性,它是用于实践的理论,用于音乐表演中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音乐素养包括音准、节奏、基本乐理,基础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以及音乐理解能力等,甚至包括在表演、听赏、分析、作曲、指挥和改编等各种音乐活动中所表现的综合的音乐能力。我们在选材时可通过听、唱、读,打节奏,或者利用一些唱游,律动,游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当一支成熟的合唱队在完整地表现音乐作品时,队员高度享受到了美、体验到了美、表现了美、创造了美。他们学会了感知与想象、学会了表现与创造、学会了探索与求异、学会了评价与合作,他们体验到了快乐!丰富了情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培养出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感和意境的再现所作的艺术创造,综合性艺术表演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协调与融合,即兴创造中应变与发展,等等,无疑都是发展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要努力实现的方向。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师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堂的集体课教学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合唱团的组建,训练和演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教学,我们必须要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主动营造专业实践氛围。在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主动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把专业实践作为重点,且作为一定的学分来考核,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实践的时间。
(2)主动提供专业实践机会。首先,在加强管理与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学校的合唱团,让学生在校内有专业实践的资源;其次,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往来联系,为学生主动进行专业实践提供机会;再次,教师要把新教育观念,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专业实践的理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定位准确,才能在新的培养模式下显现旺盛的生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实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所以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一、清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就要认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还要具有坚实的应用能力,清楚会计实务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实施的依据,所以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实务的价值。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要想有效地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就要分析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会计理论,服务会计实务,创新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社会中的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清楚的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300万人,大专以上的仅有20%,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仅占9%,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事业的促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完善我国经济体系提供了保障。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措施
(一)结合时展,创新会计理论内容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权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带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发展情况,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内容,提高检查财务报表的效率,进而不断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互融合。
此外,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会计理论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功能性,促进会计实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完善财务体系,需积极变革会计部门工作,创新会计理论内容,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也没有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就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检查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内容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功效。
此外,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减少财务方面出现造假现状,让财务管理体系在实际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会计人员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合理管理。
(三)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由于很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拓展,并辅以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能有效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综合考虑会计基础的各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位职员身上,并将其同绩效考评相结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并非欠缺,而是数量相当之多。但是,由于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数量过多,造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管理效果。会计基础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三)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某些单位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人员配备上总是不够充分。其实,会计基础工作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重视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得以实现。因此,应当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并配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效果。(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企业应当以会计管理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加以完善。该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基础管理部门和体制管理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预算管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纪律、绩效考核和审计监察等。综合来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评价流程
会计基础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既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流程。一方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以高效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将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此外,企业还要开展定期的制度学习活动,就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就会计基础管理而言,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因此,应及时找出会计基础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并将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从而防止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形成损害。要做好这项工作,会计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决摒弃不当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
二、《管理会计》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部分。由于《管理会计》本身具有知识量大、难度较高的特征,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将课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对课程内容的难点进行讲解,对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完整的掌握有关的知识理论。在口头讲述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的板书,对重难点进行合理罗列,梳理知识结构和重要的逻辑关系。
2.课后作业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布置作业,使学生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发现问题。教师还应当适当的安排预习任务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定的熟悉,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3.教学成果测试。在整个教学周期中,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提问也可以是书面测试,在测试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掌握方面的考核之外也应当进行应用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考察,督促学生进行深化学习,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实际能力的锻炼。
4.实践操作。《管理会计》是实际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应当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完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认识的水平,丰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动态前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理会计》基本教学过程的分节设计
管理会计的首要教学过程需要完成本量利分析的教学工作。本量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包括成本的不同性态问题、本量利三者各自的财务管理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综合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计算方式。基本知识要点包括:1.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定义、图形表达和三者的区别。该部分的难点是混合成本部分,需要学生理解包含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和非直线连续成本的含义、图形表达、适用范围和分解处理过程。在动态过程中应当进行成本的可能值的估计,学生应当掌握根据历史成本资料进行成本分析,学会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成本可能的走势;学会运用工业工程所涉及的投入产出分析估算成本;学生也应当了解使用合同和对账面分析的办法进行成本计算。学生应当明确各种成本计算方式各自的缺点和适用范围。2.学生应当掌握变动成本的计算方式。明确变动成本计算的意义、特点和计算过程。3.应用各种数据进行本量利分析。首先学生应当明确产量、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损益方程进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应该重点掌握边际贡献方程式和边际贡献率的概念,明确相关数学工具和使用方法。学生应当明确使用本量利分析图进行相关数据的图形表达,主要包括基本的本量利基本式盈亏临界图、贡献毛益盈亏临界图、量利式盈亏临界图的分析。学生应当了解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内容,学会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和安全边际分析。学生还应当明确进行影响交易数量、产品成本和营业利润的因素的分析,掌握相关因素、目标利润和敏感性分析等分析手段。
《管理会计》的第二大部分教学内容是进行制定全面预算。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全面预算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制定流程,并了解全面预算的作用对全面预算有整体性的把握和了解。其次要求学生掌握预算的制定方法,要求学生掌握调整预算制定法、零基预算制定法、静态预算制定法和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法的基本内涵重点掌握动态弹性预算制定方法,了解定期预算制定方法和滚动预算制定方法的含义、特征、基本原理和处理方式。最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营业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制定方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材料、人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和管理费用等预算的制定过程、涉及的会计科目的使用;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的制定程序、会计表达并能够进行针对有关项目的分析工作。《管理会计》的第三项主要内容是经营成果分析,经营成果分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分析和企业经营成果的价值分析两部分的基本内容。其教学内容包括:
1.会计分析部分会计分析部分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投资报酬率这一基本概念,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含义,明确投资报酬率的基本计算方式和总资产报酬率、权益净利率两种核算办法,明确总资产报酬率的各种计算方式,主要包括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公式的基本含义,并且能够根据公式基本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了解权益净利率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使学生明确投资回报率这一指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次,会计分析还应当包含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在成本中心部分,学生应当了解成本中心的基本含义、成本中心和投资回报率指标的相互关系和成本中心的基本类型,学生应当重点掌握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以及责任成本的的有关概念,明确判断成本费用责任归属的基本原则、制造费用和分摊方法,明确分摊方法的基本步骤;在利润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当中,学生应当了解利润中心的含义、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差别和联系以及利润中心的基本分类,重点掌握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理解利润中心的选择过程,重点掌握内部转移价格的计算,掌握市场价格、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混合成本转移价格和全部成本转移价格的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最后,学生应当把握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投资中心的经营成果分析主要包含投资中心的基本含义、考核指标两部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投资贡献率和剩余收益两者的基本含义和评价方法,明确投资贡献率的缺陷,理解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投资中心的分析方式和应用方法。
1.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其不偏向和屈从于任何一方利益集团,使通过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的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
2.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
3.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基于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4.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
会计原则可划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三个层次,并对各项原则进行主次排序,对其如何应用加以详细说明,并可考虑在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中补充成本效益原则,按国际惯例将现有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5.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此外,对各要素的外延可以例证的形式作适当的延伸,以其前瞻性为准则制定和规范新的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指导。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6.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这种报告模式,主要基于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会计报表部分,应增加和细化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内容;对企业合并、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重大事项应重点详细披露;在财务状况说明书部分,应适当、谨慎地增加财务预测的内容。
7.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根据资本的财务概念,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购买力,即企业净资产,只有当期末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时,才算赚得利润;根据资本的实物概念,资本如同营运能力,只有当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超过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时,才算赚得利润。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则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继承性原则
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三者应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应具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会计基本假设,考虑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应由财务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作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方面应努力借鉴国外已经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协调和趋同,另一方面又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会计环境,保留或创造了特色。
1.前言
主要说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背景、性质与地位等内容。
2.财务报表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既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条主线,它对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做出了规定,并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3.会计假设
尽管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没有专门针对会计假设的论述, 但这并不表明由环境产生的客观假设就不存在,基本假设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但在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应如何表述基本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学者曾经探讨过建立“会计目标”和 “会计假设”双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模式。
4.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应当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重要性、各种质量特征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权衡、有什么限制条件等。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探讨很难在简明的作为部门规章的基本准则中完成。
5.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的数量和种类并借鉴国际惯例来确定这些要素。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是采用“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来定义这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承认“全面收益”等。
6.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技术流程, 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确定会计确认的标准和程序, 并对会计计量基础、计量模式的选择做出规定。
7.报告主体
应明确“报告主体”的概念不仅包括营利性主体,还包括其他的非营利性主体。另外,报告主体还应当是一个“经济聚合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也可以是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报告主体的聚合体。在确定报告主体的范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采用“所有者观”还是“实体观”,并对控制及共同控制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8.财务报告的列报与披露
该部分应明确财务报告的边界、财务报告的体系构成以及如何进行列报与披露等。尽管现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较少关注列报与披露部分, 但此部分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9.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不仅应考虑制定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还应考虑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1]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二、运用“左手”手指大小常识迁移解决账户结构的认识问题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的教学,通常是在区分账户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述,例如,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资产的结存额;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是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负债的实际数额。倘若叫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学生觉得很苦,并且还很容易忘记、混淆。如果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常识,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资产增加要登记在借方,减少要登记在贷方,而负债则相反”,那教学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利用我们的左手,大拇指“大”代表增加,小拇指“小”代表减少,中间三个手指弯曲起来不看。讲述资产类账户结构:资产是企业的家底,应当紧紧握在掌心,将掌心面向自己,大拇指所指方向即左方,也就是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小拇指所指方向即右方,也就是账户的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讲述负债类账户结构:将手背面向自己,意为“背负”债务,大拇指所指方向即右方,也就是账户的贷方,表示负债的增加,小拇指所指方向即左方,也就是账户的借方,表示负债的减少。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机械记忆账户结构与性质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思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称这种方法为“左手手则”。
三、运用寄宿生宿舍调整常识迁移解决账户的结转问题
在讲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时,如何让学生理解期末账户结转,正确编制会计分录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搬宿舍”。账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一般都是在期末进行。在我们学校每逢学期末,我们也要搬宿舍。这两者有极为相似之处。在搬宿舍时,我们必须将个人所用的物品从旧宿舍搬出来,全部移到新宿舍中。期末有关账户间的结转就像学生期末调整宿舍时需要搬宿舍一样,必须将“旧账户”上的余额搬到“新账户”上,使旧账户的余额为零。依照这个思路去编制会计分录时,要让学生明白:结转后旧账户上的余额为零。若结转前旧账户余额在借方,就必须从旧账户的贷方转到新账户的借方中;若余额在贷方,就必须从旧账户的借方转入到新账户的贷方中,则新账户在其相反的一方,即结转时,旧账户记在借方,新账户就记在贷方;旧账户记在贷方,新账户就记在借方。这样很快学生就能理解账户期末结转的含义与其会计分录的编制了。
四、运用中药材管理常识迁移解决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弄不清楚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我们不妨把中药房的抽屉与标签的基本常识迁移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中医院药房中有许多存放中药材的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有标签。标签上写的是抽屉中存放的中药材的名称。倘若只有标签,没有抽屉,药材就无处存放。药材没有分类,要取就非常麻烦。如果只有抽屉,没有标签,就无法清楚地知道抽屉中存放什么药材,要找起来同样非常麻烦,所以标签与抽屉二者缺一不可。标签与抽屉的关系跟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十分相似。会计科目是标签,账户是抽屉。没有账户就没办法登记会计信息数据的增加或减少的金额。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是反映会计信息的名称,也就是会计账户的名称,如同抽屉上的标签。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如同药房中的抽屉。
五、运用逻辑学中“归纳法”常识迁移解决错账更正法的记忆问题
错账更正法有三种方法: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如何正确判断选择错账更正法进行更正账薄错误记录总是产生混淆,掌握不准。运用逻辑学中“归纳法”归纳总结了两则“顺口溜”,帮助学生区别、记忆三种错账更正法。第一则——划线更正法:划线更正何时用,须在账薄结账前。记账凭证无错误,记入账簿有笔误。更正步骤三步走,划线填写兼盖章,文字可以是个别,数字必须是全部。第二则——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红字补充怎区分,判断二者也不难。凭证错在账薄前,分析凭证是关键。先看方向和科目,二者居一必红字。其二无误看金额,金额多记用红字。金额少记就补充。
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首先要明确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理论的内容,可谓是众说纷纭,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吴水澎教授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把会计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辩证理性认识所得到的会计基本理论和通过价值理性认识所得到的会计应用理论。其二,阎德玉教授在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包括成本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会计原则理论和会计概念理论。其三,葛家澍教授在其主编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应当包括会计史、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会计研究方法及其他一些专门问题。上述第一种表述将会计理论分为三个层次,是以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标准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归类的,此种划分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第二种表述是从现代会计理论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分野上表述各自代表性的内容。第三种表述除了包括第一种表述的会计理论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研究方法)之外,还突出了诸如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等会计理论内容。
笔者认为,关于会计理论内容的多种表述并存,既是丰富多彩会计理论的客观反映,也是人们观察角度不同和选择分类标准不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根据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结合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其他会计理论专题三个方面。(1)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定义)、会计的性质、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与相邻学科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是原理和基础性质,其功能是长远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2)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研究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程序和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研究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计行为理论是关于会计行为活动的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探索,开辟应用的途径,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3)其他会计理论专题。经济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会计实务的发展是会计理论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环境日趋复杂,不断地涌现出会计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良好的会计理论指导新会计实务的开拓,从而形成一些专门的会计理论问题,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或者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或者不够成熟,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暂时不能列入会计基本理论或者会计应用理论范畴,为研究方便和会计理论内容的完整性,将其作为会计理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是合理的。
二、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回顾与评价
会计理论体系是由若干单个会计理论按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能完整反映本学科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会计理论内容为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由于人们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认识论的原因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形式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都必须明确归纳会计理论应包括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分类;同时,应建立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确立各种理论功能的配合与互补。目前,中外学者对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尚不一致,不论其研究的角度如何,作为一个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各个层次的理论,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几种代表性的会计理论体系观点如下:
第一种,朱国璋在《近代会计理论之介绍》一书中介绍当时美国学者的观点,将会计理论体系归纳如图1所示。该表述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会计假设理论流行时期。会计假设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制订会计原则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早期制订公认会计原则的过程中,忽视会计理论研究,所制订的会计原则局限于对现行实务中已经存在的惯例进行归纳与认同,受到各方的批评。后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研究部第1、第3号会计研究公报的发表,基本上确立了会计原则的研究思路。“假设―原则”,即从假设出发,采用演绎的方式,推演出基本原则。但笔者从研究资料发现,作为会计理论最高层次的会计假设研究,呈现出众说纷纭的状况。如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会计研究报告第1号中提出了3类14条基本假设;伊利偌斯大学研究小组拟订了6条基本假设;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张渤教授在澳洲会计师协会1961年年会上,以“会计理论之建立”为题的讲演中,提出了40条会计基本假设。
第二种,由Donald E.Kieso,Jerry J.Wey gandt著,台湾学者姜家训译的《中级会计学》一书中,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如图2所示。该表述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体系建立思想渊源有二:一是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在“论会计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二是在信息系统论的影响下,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财务会计目标,并探讨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会计准则制定实践产生的。1973年美国会计准则新的制订机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成立伊始,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便宣布,它将从事财务会计概念体系的研究。它认为,为了推导和制定各种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首先要把财务会计的各种目的和概念确定下来。为此,从1978年11月起陆续发表了8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其内容包括了会计目标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素的报告”这一会计目标理论体系取代了“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理论体系,成为当今会计界的一种主流观点。
第三种,阎德玉教授在其所著的《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会计理论体系由会计理论逻辑起点、会计本质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和会计发展理论构成,如图3所示。该表述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一种尝试。认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需要研究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创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确立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三是研究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四种,吴水澎教授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一书中,把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三个层次,如图4所示。该表述既吸收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如会计的定义、对象、职能等,同时也吸收了国外的会计观念与内容,如会计假定、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认为会计理论体系分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3个层次的根据是:二者认识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都来自会计实践,是一种理性认识,又指导会计实践,因而统称为会计理论,其个性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是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把它单独列为一个层次;会计基本理论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而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较好的操作性。
三、会计理论体系重构
前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是从不同角度认识的结果,其共同点是:(1)都选择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或是“假设起点论”,或是“目标起点论”或是“资金起点论”,或是“本质起点论”。此外我国还曾出现过以“会计对象”或者“会计环境”为逻辑起点建立的会计理论体系。(2)都涵盖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都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上述四种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也存在一些不尽令人满意的问题,一是没有遵循对事物分类必尽的原则,因为上述各种会计理论体系侧重于财务会计理论内容,忽视了管理会计理论等内容;二是没有明确指出会计理论来自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三是没有强调其他会计理论专题问题,即会计理论新课题探索问题。基于此,笔者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如图5所示。
图5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构成会计学科的最基本框架,是原理和基础性质的,其功能是比较长远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的本质(定义)、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和会计史等内容。会计应用理论属于应用研究,即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探索、开辟应用的途径,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其特点是有比较好的操作性。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理论等内容。财务会计理论是关于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内容。管理会计理论是关于管理会计学科领域的会计理论,主要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和会计控制等。会计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优化和规范,如会计行为是怎样形成的、会计行为的主体是谁、会计行为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计行为如何优化等。其他会计理论专题是关于会计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新课题,如环境会计理论、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国际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尚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还不够成熟,某些部分还无法付诸实践,可单独列为一类,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科学完整并切合实际的会计理论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推进式的。因此,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应有一个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部分。会计理论专题或者会计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既可充实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也可能影响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会计理论体系进行上述重构的理由是:其认识过程不同;都是来自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又能动地指导会计实践;对会计理论体系应包括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遵循了分类必尽的原则;突出了会计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指出了各种理论的功能与互补。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阎德玉:《现代会计理论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年版。
和谐会计理念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而产生的,有着极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当前,和谐会计理念是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对和谐会计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将从和谐会计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和谐会计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建构和谐会计三个方面进行和谐会计理念的阐述。
一、和谐会计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一)和谐会计的含义
当前,我国提出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我国会计行业也提出了和谐会计的理念。和谐会计要求从事会计行业的相关会计人员要保证其会计行为的民主性、有序性、协调性以及公正性。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和谐会计理念的基本点:和谐会计的对象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和谐会计的目的是保证会计行为的民主性、有序性、协调性以及公正性。
(二)和谐会计的基本特征
由和谐会计的含义可以得出,和谐会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和谐会计理念讲求人本性,力求以人为本。
第二,和谐会计理念追求的是健康有序、讲求民主的会计。
第三,和谐会计理念讲求公平与诚信。
二、和谐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和谐会计要求实现会计行业中人的和谐
和谐会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实现人的和谐。会计行业中人的和谐主要包括:会计人员自身的和谐、会计人员平级之间的和谐、会计人员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和谐以及会计人员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和谐。会计人员在进行人际关系的处理时要坚持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原则。只有实现会计行业中人的和谐,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和谐会计要求实现会计系统内部环境的和谐
我国会计系统自有一套有序的运行程序。我国会计系统的运行程序主要包括填写会计凭证、记账、核对账目、结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程序。我国的会计系统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相关会计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一套运行程序有序地进行。和谐会计要求,一方面,会计人员在从事相关会计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会计凭证、记账、核对账目、结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保证医院会计运行程序有序地进行,使会计工作按照自身规律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控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会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会计发展的和谐状态。
(三)和谐会计要求实现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和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世界之网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行业也不例外。会计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进行会计业务的办理时,必然会与外部的部门发生联系。例如,在进行会计业务办理时,必须要与银行发生接触,会计部门只有同银行进行良好地配合,才能够保证会计业务的顺利办理。因此,在构建和谐会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现会计行业外部环境的和谐,保证会计部门与外部其他部门之间能够建立和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提高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四)和谐会计要求实现会计行业实现会计环境的和谐
和谐会计要求会计行业实现会计环境的和谐。会计环境的和谐主要包括会计经济环境的和谐、会计政治环境的和谐、会计文化环境的和谐以及会计社会环境的和谐。会计经济环境的和谐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会计政治环境的和谐,要求在进行会计工作的管理时,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会计文化环境的和谐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必须要遵循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会计社会环境的和谐要求会计部门要处理好与外部环境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各方友好合作、相互配合,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三、如何建构和谐会计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首要原则。相应地,在建构和谐会计过程必然也要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和谐会计的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并不是说会计人员自己说了算,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以人为本要求会计人员要通过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以人为本也不是说会计人员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方面,会计人员要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相关会计行为。另一方面,会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会计人员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部门管理制度。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会计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协调好会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特别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时做到绿色核算,即不仅要提供财务信息,同时也要提供有关环境损害、环境修复等方面的信息。
四、结语:
建构和谐会计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会计,既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谐会计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和谐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内企业大都已经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经营和发展进行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监督制度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财务运营状况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产权清晰,即企业内部所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归属清晰明确,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权属明确。二是权责明确。权责明确是指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权利是指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责任是与上述权利相对应的是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三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指政府将原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利归还给企业,转而从事对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和实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四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指企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考核机制、财务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判断企业是否具备科学管理机制的有效标准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二、会计监督权利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发挥会计监督权利是《会计法》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会计法》中明确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会计监督权利。目前学术界对会计监督权利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会计法》中提到的会计监督主要是企业会计人员要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其实施主体是会计人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会计监督实际是指企业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会计工作的实施。笔者认为,这两项内容对于企业生存发展都十分重要,而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企业会计人员要担负起监督企业财务运营工作的责任,这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神圣使命。
2.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前文所述,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而会计监督是企业财务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就直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 3.会计监督是降低资金风险,保障企业财务运营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会计不但要承担企业内部正常的财务工作,还要负责监督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经营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实践证明,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发挥监督权利,可以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也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监督权利的一些思考
笔者认为,提高会计在企业内部的监督权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