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篇1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篇2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已经过时,素质教育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进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完全的被动状态,教育的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上. 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真正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每名学生都培养成聪明的科学家、数学家等等,真正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才. 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以前错误的教育观念,这是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一种欢乐、积极的环境中去学习,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努力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五以内的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朋友们都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开教学,将动画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创造一个村长派小羊们去拔草的情境:开始村长只派了懒羊羊去拔草,可是懒羊特别懒,不愿意自己干活,于是就给村长汇报说,草太多啦,我自己拔不完,村长只好再派美羊和喜羊羊一起帮助懒羊拔草,最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村长一共派了几只羊去拔草?并让学生自己写出计算的等式. 通过这种方法,每名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动画片吸引了过来,借助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动画片进行简单的加法教学,不仅让课堂变得充满乐趣,小朋友们也能通过这个例子很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兴趣就是学生本身愿意主动地去了解、探究数学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当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之后,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例如,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时,可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事物,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位“1”,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找出图中的单位“1”,看谁找到的更多,按照自己找到的个数去老师那里领取小奖品. 例如,一共有十三个单位“1”,某名同学找到了一个,就可以拿走奖品总数的十三分之一.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也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铺垫了道路.

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在数学课堂中要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 例如,多媒体、录像、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教学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章节的教学时,教师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张丰富的画面,在画面中添加各种形象的图形,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找出每幅画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在学生指出相应的图形时,老师将鼠标移到该图形上,点击它,若是轴对称图形,则会出现一个大大的笑脸,若不是轴对称图形,则会显示一个哭脸,并出现一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的话. 这种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它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掌握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教师在学习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更容易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教学中的主体,而是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上,正确地引导学生主体去学习. 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在课堂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思维性,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感悟教学内容,最好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必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中,在讲授新知识前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篇4

一、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非常严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仍需增强。面对严峻的现实环境,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特别重要。为强化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同环境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化学与生产活动的关系的教学,强化人文理念的培养,重视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的结合。当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世界三大污染问题,防治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这一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它关系人类的生存,关系国计民生。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课堂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化学实验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可以针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重点,设计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实验教学,使之能够顺利而且有效完成。初中化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现代多媒体教学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应该以提高素质教育和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为目的。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化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突破条件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把一些被学生认为单调、乏味的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探究信心。在化学实验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好铺垫,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预设的一些相关教学情境视频,把学生引入学习这一节课的能动思维中。首先能很快、很方便地为学生展现情境、画面,或是围绕一些很重要的化学知识,或是我们身边不容易被重视的现象,学生观看以后提出必须解答的问题,只有在完成此项化学实验以后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这样对于学生探究新知识,认真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已经准备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对相关化学问题进行有效的归纳后,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化学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构建研究探讨性化学实验课堂。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化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安全文化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于一体的教学任务,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发生问题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安全教学与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预防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才能真正确保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安全能力和素质。要提高化学学科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做好全民安全教育工作,任何科学知识的利用都是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实施的,化学教学同样如此。可以说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安全意识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教育学生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把保护自己和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启发人的安全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越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建设,越要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功能和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效益观、荣辱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科学发展与安全建设的关系,激发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安全意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确保安全与和谐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国家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培养安全意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决定未来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和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向,尤其是自实施新课改以来,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重视教与学的互动。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需求了,它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选择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众所周知,以往的语文课堂所采取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然后就死板硬套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各种试卷当中,严重不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就成为转变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

二、如何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在清楚为什么要转变教学方法之后,就是如何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才能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价值,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被动,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②桂林的水的特点?③桂林的山的特点?④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选择的是“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上两节课所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份人间真情,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亲情,感受这份无私的爱。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篇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他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现实化学教育,诱发学习兴趣。21世纪的今天,化学以渗入到社会的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因此,化学教学就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需要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 以美感人,巩固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中,许多实验现象非常美丽。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蓝紫色火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火星四射,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阅”即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采取了如下训练方法。

1.“领进门”

化学课本不同于语文和数学课本,其语言中往往具有多层或很深的意义,应通过教师的剖析教给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分析思路。例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句话就包括多种含义:(1)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相同的一类原子都属于同种元素;(2)元素不论个数只分种类;(3)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这样带领着学生去分析化学语言中的含义,将学生逐渐领进门。

2. “送一程”

学生在入门之后,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阅读之前,教师应对所阅读内容给出提示,提出问题进行导引,使学生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导引之下,完成阅读。例如:在讲溶液时,可先列出提问提纲:(1)什么是溶液?什么是乳浊液?(2)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是什么?(3)溶液与乳浊液的实质是什么?(4)生活中如何区分二者?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阅读。

3“自修行”

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之后,教师就应让学生自己阅读,只需交代清楚重点和目的,此过程既可在学习新课,复习旧课时使,又可贯穿到整个实验课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许多反应现象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认识和印证,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设参与机会,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2实验创新,改革实验器材,将复杂实验改为简便易行,学生易于操作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实验,就可用可乐瓶,废旧电池锌片,打火机的电子,稀硫酸等器材来进行,器材既简便易得,实验又具有直观性,真正的去实现实验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的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四、讲练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重要环节就是讲课。,但并不是课堂的全部,且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认识过程,为防止过去的“满堂灌”的发生,教学中应做到:

1. 精讲。什么该讲,什么必须讲,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其他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安排学生阅读分析,或辅以光盘等多媒体完成。

篇7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入新课,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

(2)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

(3)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以提高应用能力。

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

(1)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讨论、探索、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从而培养了兴趣,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学会学习、思维和创造。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JTP教学法。中学JTP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的简称,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兴趣、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注意力就高度集中,其求知欲越强。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基础,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教材,培养兴趣;三是从问题入手,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3)“立体化”教学方式。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立体交叉”落实,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能力培养方面,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地理想象、地理思维、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思想品德教育。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将三者融为一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的体现。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例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三是与实际的联系。再如,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地关系为线索,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因此,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从这一意义来看,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这种特殊性,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中学地理“立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项工程,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在每个大群体中,又有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小群体。因此,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迅速的提高,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既立足群体,又照顾个体;既发展群体,又塑造个体。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伟.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2005.3.

[2] 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篇8

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日益频繁交流上,各国在教育领域上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了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国内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具有国际化能力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适应现代高校教育的国际发展需求,对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1.德语教学现状

德语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各高校教学的难点。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思,是学习德语的主要目的。德语教学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大量的机械化语言训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达到能够运用德语进行交流的目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偏向于重视语言的规则和语法,忽视了对语言技术的培养。教学过程较机械化、死板化,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际学习语言的意义相脱离,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吸收式的学习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探讨、创新大学德语教学的方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德语教学的创新方法

2.1提高对德语听力的重视程度

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在说、听、写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它与其阅读能力是相互互补的。注意培养德语的口头练习,对学生的听、说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正确指导学生重视德语的听力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语听力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让学生对听德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重视听力,增加学生学习德语的学习动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多听德文歌曲,在轻松的音乐环境中,加强对德语语感的掌握。

2.2利用国家文化调动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国家文化的载体,更是国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学习德语这门语言课程的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德语国家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对相应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是一项双向的活动,即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合理的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德国的国情知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主,启发并调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同步思绪。

2.3课堂阅读的提问式方法

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采取先提问,在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自行阅读,教师对所提问题进行检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弄懂了句子的结构,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找课文关键词和核心句,提高了学生的德语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主动而更具效果地进行学习,进而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只是拘泥于课本和注释,更应该做到紧密联系实际,适时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4采取小组式的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提高自身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把几名学生组成一组,来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可以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指定组合。采取以小组式的活动形式,适用于激活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互助互补的进行学习,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小组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与教材教学具有相关性的,学生有一定自己的观点或是掌握一些相关内容。只有处于学生熟悉的学习内容中,小组式教学活动才能进行,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活动方法可与课下活动相结合,课下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提高学生在德语方面的学习效率。  3. 德语教学改革建议

在德语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语法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已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1选取教材的实用性

在选取德语教材时,应针对实际应用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大学德语教材。教材的内容方面应该偏向于语法内容更具实用性,教学内容应着重在语法知识方面学习上,而并不是单纯的只讲理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于对技能的学习,而技能又重于知识。另外,在教材中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图片等元素,更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且还能达到图文并茂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3.2教学内容的优化性

大学德语教学的内容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德语知识书籍,归纳总结出一些具有同性的规则,并对不同的规则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对教学的内容起到优化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学习德语的核心知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学习方法。以教学内容优化性,重点突出难点重点,并且对重点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加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3推广学习的积极性

德语做为一门大学语言学科,在使用上还是具有广泛性的。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德语教学当中,在教学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采用音像效果使原本枯燥的学习转化成为生活的生活情景,让课堂教学栩栩如生, 使学生提高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中领悟语言的实用性和德语语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76-01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自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不,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法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过: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 ,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篇10

教育与社会紧密相关,在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随之转变,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要教会学生具有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我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改革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和化学概念,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也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能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同族其它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以利于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完善学生的学科素质

篇11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步骤。学法指导早已被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至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领悟学法,然而做到这点并非易事,需经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启发。

二、引导并强化学生探究新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起着向导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被动的感知接收,教师要因势利导的诱发学生主动的探索。所以,只有教师将自己的活动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的和需要,学生才有可能在感情和需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振,主动而积极的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进而才能达到理解和新知识。

三、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素质

提起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少数学教师总认为是语文课的事,与数学课无关,课堂上不让同学充分的说,备课时更不考虑让学生如何说,即使安排同学说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说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核心,课堂教学中,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可以培养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们力求让学生说题意,说数量关系,说思考方法,说操作过程。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善说乐说,培养学生说的兴趣,训练说的能力。通过课堂上说的练习,学生对解题思路、步骤更加清晰,思路拓宽了,解题素质页提高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使学生再善说、乐说中获得新知识,使数学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充分得到体现。

四、强化动手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动手操作”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也充分的体现了“动手操作”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再认知过程中,通过积极动手操作,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五、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个人认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地方。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流、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抨击思维火花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怎么样,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场景设置“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就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篇12

。这场天地互动持续了40min,航天员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各种物理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次太空授课也引发了笔者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1结合实际深入浅出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生进入物理世界的重要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物理世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物理学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和归纳并主动探究新的未知领域。这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寻找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次太空

授课教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她充分利用太

空的失重环境,先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水球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然后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激励学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在我们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如生活中声学的知识、家庭电器的电学知识、汽车中的内燃机原理、照相中的光学知识等,开展课堂教学。

2紧扣教材有机渗透

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教材,所有知识点也都围绕教材展开。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既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努力挖掘、充实教材中的内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地做好教学工作,使课堂生动活泼的同时又能不偏离主题,从而恰当从容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初学物理时,经常会混淆重力和压力的概念。分析原因是由于没有做好紧扣教材的工作,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理解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细读并吃透教材,然后结合生活常识和具体习题对这两种力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个问题。这种方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又能帮助教师灵活地延伸和渗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3由点及面举一反三

在此次神十太空授课中,授课教师由点及面的引导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航天员王亚平先是演示和讲解水膜实验,演示太空中水的张力,之后由膜变球开始水球实验,让学生在加深对水膜实验理解的基础上直观地观察整个变化过程;之后进一步往里注入气泡,气泡的互不相容进一步加深对水张力的理解;最后注入红色液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红色液体在水球中的扩散过程,如图2所示。整个实验由点及面,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在充满乐趣和惊奇的过程中理解了物理原理并掌握了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有思路、懂方法、善引导、常归纳,真正做到由点及面、举一反三。

4课内引导课外强化

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是指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物理有关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身边的各种物理知识,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演讲、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此次“神十”太空授课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本校统一组织了观看,并对授课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和探讨,使学生在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同时,又掌握了物理知识。

5授练结合归于实践

篇13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教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师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代表发言。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得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