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法治教育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但在目前客观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居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逾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鉴于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对小学生的成长获多获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转变认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学科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明确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动,小学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渗透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并在备课和各学科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时学校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有机性原则。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各学科特点,恰当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可结合时下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差的现实,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变得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为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则。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让学生感悟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才能具有善于发现,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怀特森老师对学生的浓浓深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师法》的渗透,增进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般方法
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首先要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因此,了解什么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显得尤其重要。所谓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立足学校实际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语文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狭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语文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里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指的是形成语文校本课程因素的来源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依据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校本资源分为素材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言语经验、语文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直接作用于语文课程,并能够成为语文校本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的因素。条件性素材则是指那些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有了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就可以大胆、轻松地去研究、挖掘。
当然,树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更要掌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一是要懂得抓住兴奋点。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但是不同的人由好奇所产生兴奋的持续时间和指向大不一样。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精细型”的人。只有精细型的人,才能抓住兴奋点,善于观察问题,主动思考,引发联想,并将其转化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引导学生来叙述、说明、议论或者描写,经过这样的“折腾”,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可见,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好奇之心,懂得抓住兴奋点,掌握培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方法。二是要善于观察、诱发课程资源意识。善于观察对于形成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观察是问题之母,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可见,掌握了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意识的培养方法,就能更好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这当能更好地为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语文教师的信心、耐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完善语文的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87-0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学校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间的矛盾。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是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关注数学生活,引用实例,以情动人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们的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还要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
五、有机融入法制教育,促进教与学。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把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法律。如:在授课内容是对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课中,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掂量物品感受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适时对学生进行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
六、丰富第二课堂,用情感化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019-04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德育课教学变得精彩,让学生享受在课堂,成长在课堂?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一直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一边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再强调要狠抓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性;一边是学生认为德育课比不上专业课,学不学无所谓。以至于德育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怪现象:教师压力大,学生不像话。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强调“要成才,先成人”,学生在下面千姿百态:交头接耳者有之,玩手机者有之,睡觉者有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笔者认为是德育课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课教学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很有水平,对教学内容很熟悉,也会给人一种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感,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你讲你的课,我的活。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不是就无法改变这种现象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拿中职学校来说,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职”,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有专业定向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要根据其发展方向定调。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公共基础课,一个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几个专业学生的课程。比如笔者曾经担任过几个专业的德育课,有园林、建筑造价、建筑施工、建筑设备、房产开发与管理、文秘等专业。虽然所用的教材一样,但如果按照同一种方式去设计教学肯定行不通。比如在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技巧”时,园林和建筑造价专业的学生考查的应该是他们的技能和工作态度;房产开发与管理和文秘专业的学生以后面对的岗位,更应注重他们的外在形象和沟通能力;建筑施工、建筑设备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的是他们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度。每一个班级专业不一样,职业要求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案当然也不一样。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认为都是些大道理,没有什么用处,以后工作也用不上,但为了能顺利毕业只好硬着头皮应付了事。在中职学校,德育课虽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但德育课属于公共基础课,学生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生爱不爱学、愿不愿听,笔者认为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心智形成期,他们对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德育课教师能不能说服他们,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说理能力。笔者在中职学校任教德育课二十几年,觉得只有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起来,才能达到向学生传授新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怎样让德育课“活”起来呢?
1 心情好,气氛“活”
作为一名教师,每次走进课堂,都应该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负责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因为教师的喜怒哀乐会感染学生的情绪。
1.1 把“情”带入课堂
教师上课需要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师上课什么表情都没有,教学过程自然会变得平淡无味,学生听起课来就会昏昏欲睡,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笔者在给学生讲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家庭美德”之怎样对待父母时,就充满情感地讲了“感恩节”的来历,讲述了身边的“感恩”故事,并给学生播放邹越老师的《让生命充满爱》之爱父母的视频。这时,笔者发现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地在听、在看,他们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还流下了眼泪。当笔者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感恩情怀时,气氛热烈,教学互动好。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迟迟不愿离开教室。
1.2 善于调整学生情绪
中职学生大多是15~17岁之间的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阶段,情绪变化大,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雨沉沉。德育课教师应该善于察言观色,及时调整学生情绪。否则,教师给学生上课就有可能等于对牛弹琴,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记得有一次,笔者到一个房产开发与管理班去上课,一进教室,发现少了几个学生,本来这个班的学生就不多,剩下的学生个个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一打听才知道,缺课的几个学生是参加房产开发公司的面试去了,剩下的学生有的是不愿去面试,有的是因为身材原因不能去。笔者知道其中的原因后,就笑着对他们说:“我也很喜欢当有权的管理者,但因为自己身材不太好以及把握机会太少,所以不太多想,但我相信自己肯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成为一名老师现在站在这里,我也满足,因为我相信能胜任这个工作。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天生我才必有用,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通过开导,学生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课堂教学也步入正轨。
一、前言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
二、情景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语文题材的同时渗透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景,把语言和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句子或者短文段落的学习训练。第二、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老师创设一种情景或者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激发了多种情感的体验,燃烧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第三、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通过音乐、图片等不同的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场景中,通过感受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第四是综合运用以上三个步骤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境教学方法的作用
1.情景教学方法的概念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2.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其次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最后,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引起学生心理变化,情景教学要求老师主动关心学生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兴趣爱好、学习特点,通过建立师生感情,让学生体验到“亲其师,信其道”。情景教学方法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创造情景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教学的优化,从教学的实际内容出发,灵活多变的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智力,让情景教学模式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教好书,更要肩负起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的引路人。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认识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来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熏陶的最直接、最实用、最基本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并统一思想,提高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开展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 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教学时,通过展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配以图片形象的说明,指出他们的特征和防伪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对他们教育不用假币购买物品等,主动的调动了少年儿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实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此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三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在带领学生在现场统计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观察行人和车辆的行走方式,设想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后,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会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从而有机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融入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在六年级《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知识中,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教育。简明的让学生明白税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实时渗透了相关的法制教育。充分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另外,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德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才能发展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的重任。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中职德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据调查,多数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上态度消极,在他们的眼里德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生认为他们是来学技能的,学不学德育课,知不知道政治理论都无所谓,认为上德育课耽误了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这些学生很少真正参与到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往往是心不在焉,上课做其它的事情,有的干脆把德育课看成休息课。
(二)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态度存在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发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多数中职的德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不如其他学科重要,学生不学习,同行不尊重,领导不重视。致使一些德育课教师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信心不足,厌教现象比较突出。
(三)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大部分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室,也接通了校园网,教学设备相对来说比较齐全,但是在德育课教学中真正使用的并不多,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的单一,讲授法仍是最常用教学方法,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很少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德育教育自身发展和时展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不断地探索并大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德育课教学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二)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当今社会需要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能对社会发展、企业用人标准有一定的敏感度,要能用好教材,并能超越教材,把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填在教学内容之中,使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即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活力。
(三)贴近生活,让内容更具感召力
德育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采用的案例、情景都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与接受能力来授课。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案例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作为德育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介绍的几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这种选用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比单纯运用知识去讲授效果更为有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借助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种共同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关爱、协作、自主、分享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创设情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情景的生动性、丰富性来恢复知识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教学法
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4.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按着要求完成任务,课上进行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不仅增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而且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德育课真正的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上面介绍的几种德育课教学方法德育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中职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五)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范、价值标准分辨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激发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六)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至用
德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考试考核方式上与其他学科应有所不同。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淡化分数,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最终给予综合评定。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的实际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职学校德育课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同时,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延苹.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2006,11(01)
[2]张丽娜.提高中专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2
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专业课程之多、学习负担之重导致法制教育不得不让位于专业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法律课所占的比例极少,课时安排不多。现行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显然忽视了法律课的作用和特点。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短时间所能达到的,要循序渐进,要多次重复,才能深入人心。
(二)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讲授法律课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未接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欠佳。
(三)学生主观上对法律课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者仅仅把法制教育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划几个重点,背几个概念,应付考试过关,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根源之二在于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视法制学习的问题,以致于个别学生“课上学法制,课下读黄书”。
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重才轻德既是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是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责任意识差,言语不和即挥拳相向,见财起意则以身试法。
二、医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一)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医学生的世界观尚处于形成之中,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效应,对医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校园小环境中的校风、学风是否端正、严肃,朋友关系是否正常,对医学生违法犯罪都有影响。因此,医学生违法犯罪率的高低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校园小环境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紧密的关系。
(二)反常规心态的外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整个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和飞速发展之中,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求新、求变、求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医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着最敏感、最活跃的思想。在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发现上尤为积极、热心,投入也更为彻底和义无反顾。然而,由于他们中一些人社会阅历、思想状况、个人素质方面的缺陷和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的偏差,使其极易步入认识的误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道德水准、法制观念低下
道德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互为联系,违法犯罪的医学生中绝大多数之所以走入误区,都与缺乏基础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丝毫不得侵犯,心胸狭隘,感情偏激,以致举止粗野;有的人听不得批评意见,一旦有事就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有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导致人际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激发,就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综上所述,法制教育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处地位确实令人担忧。加大法制教育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力度,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应忽视的问题。改变现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把法制教育真正溶于医学教育体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结合多年从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体会,笔者认为对医学生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法制教育中要注意提高医学生“法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法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组织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仰。只掌握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要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形成尊重法律的习惯和风气,使每一个人自觉地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就必须解决深层次的法律意识问题,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体制,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以解除某些医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的困惑和压抑;三是改善人际关系,突出“以人为本”,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一部分医学生中由于缺乏起码的道德品质基础,一旦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因此,基础道德教育应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学生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反对自私自利。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一是要抓养成教育,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校规、校纪等,让学生一入学便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二是抓法制宣传,利用广播、录像、板报、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5-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不是独立的自然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从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来看,数学教学中有其它学科无法达到的优势。单独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教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让适当的法制知识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
要想在图形的认识中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找准法律知识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我在上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分类”时,教科书P64中有一个图形是交通标志“慢”的指示牌,我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属于等边三角形,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它的标识含义,从而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知识教育。
二、在认识单位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数学课中的单位,如,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本质上它与法制教育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我们在这里讲的是“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渗透点”,灵活机智地使之建立联系,从而顺利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教学单位“千克、克”的认识时,我一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天平称出100克的质量,一边告诉学生:天平是非常公平的,我们要学习它这种公平交易,诚实做人品德,100克虽然很轻,但意义无穷。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在教会学生使用测量工具之后,教育学生:这个小小的尺子,不只能量出物体的长短,还可以量出一个人的品行,我们要学会用“尺”来量一量自己,随时改变个人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情境图中渗透法制教育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教科书中,无论是章节情境图,还是练习中的情境图等,其中不只包含数学信息,还含有法制教育思想于其中,正确利用这些情境图中所包含的法制思想进行法制教育,可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P50中“8和9”的认识时,课文首先安排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修剪树木、浇花的情境图,情境图的顶端正中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醒目标题。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图的信息和含义之后,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法制教育。
四、利用例题或练习中含有的法制思想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不少的例题或练习中,都包含一定的法制思想内容于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这样的例题或练习时,要细心留意这些细节,并充分利用处理例题或练习的过程,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达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83的例6中,教材设置了一幅学生分组捡垃圾的情境图,例题内容为“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我便利用这一例题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爱护环境卫生的法制教育。再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47“做一做”中,课文设置了一幅青蛙在湖中玩耍的情境图,问题是“图里有什么?”。我在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对他们进行保护动物的法制教育。
所谓“直观教学法”一般是指“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模型以及标本等等为基本教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最早可见于十七世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在其论述之中,曾提及“直观性”并把它总结为一种基本教学原则。随后其编写了著名的《世界图解》是其直观性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直观性在其被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直到十九世纪初期时,才得到世人的认可,并风靡全球。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性教学法的运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课程,小学英语教学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具有着较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首先,小学英语教学所涉及到大多数为实际的、可见的客观事物。即,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图片来呈现。例如,在进行词汇“dog”时,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小狗图像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
小学生犹如东方初升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和谐健康成长。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把它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浅谈一下我在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资源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资源,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例如:我在教进一法时,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12 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 7 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 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 “我们认识的数” 中,让学生猜猜 65 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我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一堂数学课时,授课内容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结合讨论交通指示牌的含义渗透安全与交通法的教育。 在讲授重量单位“数”的认识,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图上有几面国旗,并教育学生要热爱国旗,懂得国旗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已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教师要充分借助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三、通过讲解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寓法制教育于乐中
数学公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如两点间的连线,线段最短;蚂蚁缘槐走捷径,犬击目标径直奔。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公理自在人间,做人要守公德,教学生学知识也要同时教学生学会做人。数学要发展,有些早期的概念要拓广,就需要一些限制、规定;人类要生存发展,也需要一些规定与限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生就应该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信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数学美在于它的对称性、和谐性。正四面体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中心,它的任何一个面都是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四心合一(外心、内心、垂心、重心),它的任何一个面都可作为底面,此时它仍然是一个三棱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旁敲侧击,教育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要安定团结,不要制造矛盾、闹分裂,不要扩大离心率,大家要一条心,学习正四面体的随意性与适应性,将来无论我们在哪里,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寓法制教育于谈笑间。
四、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 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放学回家后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通过展现数学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来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以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的 “点”与代数中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平行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因而告诫学生,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时钟的认识”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总之,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 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多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 教师要把法制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的学科教学中。 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 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让 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纯净的法制天空, 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2008年,贵州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深入开展了法制教育现状调研。调研发现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流于形式等突出问题,但到底通过什么样的载体、什么样的形式和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起了贵州省教育厅的深思。
开展课题研究 探寻破题之策
基于以上困惑,结合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贵州省教育厅投入20余万元,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的要求,组织160余名教研员和一线高级教师,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一箭双雕、相得益彰”以及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统筹兼顾、错落有效,相对全面、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综合提升”原则,历时近两年,开展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全面研究了中小学35门学科与法制教育相关内容,提炼出730个法制教育渗透点,设计了“可渗透的法制内容”、“教学要求与方法”、“事例与说明”,撰写了113个示范教案,形成了180万字的研究成果《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课题成果在评审论证时,得到教育部政法司的充分认可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好评。通过课题研究,贵州省教育厅成功找到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载体、有效形式和有效途径。
全面启动实施工作 强化课题成果转化
2011年,贵州省教育厅在课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和良好试验效果的基础上,于2011年秋季学期在全省中小学校全面启动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一是健全推进机制。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考核工作方案(试行)》及其考核评估标准,明确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推进素质教育、全省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核、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度绩效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将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含民办)全部纳入检查考核范围。凡考核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由省教育厅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考核不合格的学校,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2012年、2013年,采取市(州)之间交叉检查考核的方式,累计对55个县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考核。
二是强化培训教研。贵州省教育厅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全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搭建网上互动平台并组织专家答疑释难,为全省教师与专家一对一、点对点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同时,组织编写《教师培训手册》并免费发放给每一名教师,自上而下组建省、市、县三级辅导教师队伍,组织了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学校集中全员培训。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部分地方在分级培训中出现力度、效果层层递减的实际情况,省教育厅又督促部分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再次组织了骨干教师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注重对渗透方法、技巧的培训外,还着力宣讲“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教师法》赋予全体教师的法定义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国家规定和倡导的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努力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吃透精神、掌握方法、明确任务,增强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中小学也认真落实教研组(年级组)集中备课制度,在备课时对有关渗透点、可渗透的法律知识、案例选取、情景创设、渗透时间控制等进行充分讨论,提高了备课质量。此外,各地还普遍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方面的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六五”普法启动后,省教育厅根据省委要求,提高了普法经费标准,明确要求各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拨付本级法制教育专项经费,并纳入“六五”普法检查内容和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考核指标。
效果初显 学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两年多全省范围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法制进课堂,教学更精彩。在毕节市教育局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中,3000余名受访者中,有95%的学生喜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有关法制知识,94%的教师认为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活跃。贵阳七中学生柯宁秋深有感触地说:“老师在讲课时渗透法制知识,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还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了!”
――随课潜入心,普法细无声。毕节市大方三中校长司玲认为:以前搞法制教育,主要侧重于法律条款的宣讲,而且主要宣讲的就那么几条,宣讲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不仅学生听起来费劲难懂,就是我们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现在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法制教育,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还可以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遵义市万里小学罗蔚蔚老师认为:只要教师方法掌握得当,抓住“尊重教学”和“有机适度”这两个关键,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工作,就可以达到“随课潜入心,普法细无声”的奇效。
――教师已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自己的法定职责。在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之前,很多教师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习惯性认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是思品课、政治课、法律课等少数课程科任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大多数教师无关。在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广大教师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教师法》赋予全体教师的义务,进而增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生法治意识开始萌芽,依法维权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法律条款,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对法律开始有了尊重和信仰。如:贵阳市省府路小学学生岳璐妃说:“通过学习知道制作贺卡要消耗树木,为了节约资源和环保,在节日期间要少寄贺卡,打电话发短信问候就行了。”又如,铜仁市一名家长教育尚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送你上学了。”该学生听后反驳道:“老师说了,你不送我读书是违法的,我要到法院去告你!”再如,毕节市七星关区第四小学王成同学的姑姑在某超市购买到了变质牛奶,造成孩子食用后出现腹泻的现象,经与超市协商赔偿无果,王成同学根据老师在课堂中讲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建议姑姑通过消费者协会帮助解决,最终得到了赔偿。
――学校已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黔南州瓮安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夏吉友坦言:“6.28”事件后,对如何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感到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做,自从学校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之后,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信心满满。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善坤说:“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之后,在加强学生管理和处理校园安全事故上,学校更有了底气。”贵阳市七中校长郑重说:“随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化,随着德育工作的全面而有序地展开,校园里惊声尖叫少了,欢声笑语多了;课间打闹的人少了,打球跳绳的身影多了;按时回家的多了,溜达网吧的少了。”
1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愿学
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习,甚至厌学,那么就无法教学生“学会”,更无从教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的具体适当目标,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努力,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职中阶段的学业。在教学中的具体应做到:
1.1 向学生讲清道理,即语文课是专业课的基础课。
1.2 让学生走向社会作实际调查,或结合学生的实习亲身去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领悟到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1.3 结合实例分析证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前途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因人施教,各展所长
职中学生中考成绩既有四百多分的,也有一、二百分的,如果在教学上“一刀切”,好的学生因学不到知识会感到乏味,成绩差的学生在过高的要求下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而,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进行因人施教很有必要。可按学生情况分成若干组,分别制订教学目标,采取分、合结合的教学结构,增加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我现在所带职中班是我从高一带上来的,以前是计算机预科班,考大学为其最终目的,成绩差的学生已转入专业班,让他们在完成职中语文学习的同时都学点专业技能(文字录入、计算机考级、设计程序等)使他们能参加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成绩教好的学生已进入职中班,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在预科班时,差的学生我注重他们的基本知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让他们会写常见的应用文,有时还设置~个面试的情境,让他们身入其中,练习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这样不仅把书上死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也让他们增加了学语文的兴趣。现在这几位同学在专业班里素质明显要高。对较好的学生注重他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拓展,我以对口高考的要求来规范他们,让他们目标更明确,因此课内的提问和作业的布置相对难点,课外列出书名规定按时阅读完。
3 加强“教”与“学”的沟通
要做到沟通,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参考》。同时,才可以按照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学生感到有点困难的标准去备课、授课。要做到“知彼”,必须课前多作调查、摸底,课后多注意信息收集,多和学生交流。
凡是来职中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初中常受老师的冷落,平时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不会给他们讲什么道理,而是要求学生先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或家庭成员,不管讲什么,只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就行。通过自我介绍,以改变课堂呆板、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轻松感和趣味性,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机制。有一次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平时松散惯了,课后背书效率很差,有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约束,课后根本不会去背。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计划,凡是要求背的内容我都放在课内完成,规定时间,比如五分钟背一首诗。有时个人与个人比赛,组与组比赛,男同学女同学比赛,虽然这费时间,但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很有好处。
4 把握尺度,落在实处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还要在教材处理,重点、难点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在实处。所谓“实处”,就是让绝大部分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确实能学懂、学好。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具体可分三步实施:即感陛认识――理性认识―一动手运用。
第一步:感性认识。就是让学生多读课文,熟悉课文。做到学生不熟悉课文,教师不讲课。由于职中学生自学习惯比较差,自学能力比较弱,所以仅靠教师课前提一句要课外预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要求预习时,给他们一些思考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上课时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