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无形资产的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更加重视技术、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是必然的,而无形资产可以促进企业的利润提高,因此,大部分企业会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技术的发展,企业中无形资产的占有量和占有率会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从原来的实物资产转向无形资产。所以,企业需要改变资产各部分的比重,加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定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过对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可辨认非实物资产。本文认为无形资产是没有实体的、可以辨认、具有独占性、价值不确定,能够为使用无形资产的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流入。通过“无形资产”这个名字也会发现,它是无形的,没有实体。但是又可以被清晰的辨认出来,比如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但却无处不在,通过接触就会感觉到它。无形资产由企业控制或拥有,是企业独占的,别的企业不能分享,若想使用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但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的价值的不确定性非常强。
二、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价值的贡献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提升作用,但是无形资产从哪方面对企业价值进行提升,各学者的观点并不一样。主流的观点有三种:第一个观点是汤湘希提出的财务效益观,这个观点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无形资产,会使企业的效率提高或价值增加,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销售收入增加,致使公司的总利润额不断上升。第二个观点是傅元略提出的超额盈利观,他的基本观点与汤的观点一致,但他认为无形资产对会计盈余的贡献就是单个企业运用无形资产后,利润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第三个观点是核心竞争力观,认为评价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有多少关键是看无形资产是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帮助。企业运用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价值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资产就是无形资产。现在企业的比拼已经从有形资产转到了无形资产的比拼,拼技术、拼人才、拼企业文化,现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创新型企业,他们以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支柱,企业的价值多为技术带来的,无形资产是他们的最重要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关系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融于组织之中,被竞争者模仿和替代的可能很小,是企业获得长时间竞争优势的保障。企业的无形资产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大部分,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就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比较。一些企业拥有了一项技术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那么它就有可能实行垄断,市场需要这项技术,而只有一家企业有,无异于为垄断开了大门,利益自然源源不断。
(三)无形资产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担保法》中有明确说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可以作为抵押财产,这是企业筹集资金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当企业认为债务等方式不能满足自身要求或成本较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卖出专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资金。而且,在国际上无形资产也可以作为资本投资入股,我国有关法律对此也有着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既可以满足投资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筹资的需要,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
(一)受益的非独占性。无形资产虽然是企业独占的,可以为企业提升价值,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当投资企业将无形资产商业化,将生产的商品投入市场时,没有技术的商家不能从中获利,他们就会想出其他的方法,从中分一杯羹,比如制造模仿品,模仿品制作成本低,可以抢占一部分市场,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又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正版商品企业的利益就会被模仿的企业分区一部分。
(二)受益的短期性。无形资产具有高附加值,许多企业会争相去研发同一项技术,占得先机的企业利益会最大,但是持续时间并不会长,其他企业会抢占一部分市场。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太快,企业花费许多时间和经历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但是它的收益期却很短,很快就会被新产品取代。
(三)交易的困难性。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点给其交易带来了困难,比如不稳定的价格、不对称的交易信息、不明晰的产权等。无形资产没有形成交易市场,它的价值无法精确的估计,价格就会不稳定,未来的利益就会无法估计,加之它是无形的,产权的拥有就会更加的不明晰,双方的信息又不对称,风险就会加大。风险大,收益不确定,交易就会变得困难。
(四)研发的高风险性。无形资产的研发普遍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前期投入很大,但见不着成效,结果又无法预估。只有少数创新可以成功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他大多数企业在基础研究或应用阶段就会失败,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所以许多企业就会因为风险高而放弃创新,或者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不进行创新,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
四、提高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建议
有许多因素导致了无形资产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了使无形资产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建议企业和政府都能更加关注无形资产,降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阻碍。首先,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对正版产品的保护力度,严厉处罚盗版的企业,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从资金到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自身要注重保护自己,在前期开发时,对项目的选择要慎重,对风险过大的项目要勇于放弃,或者分散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以降低如果后期失败,将会产生的损失。对于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应该尽快建立起来,使无形资产走人市场交易,无形资产交易活动规范了,交易才会变得顺利,企业才会更有热情投入进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敏,徐文超.行业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贡献的差异分析――基于2009年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2]苑泽明,刘静,张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J].会计之友,2010(2).
西方发达国家,无形资产所占比重20世纪70年代为20%左右,而20世纪90年代为30%以上;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比重,已从20世纪初的5%-20%增到目前的70%-90%。.近年来,国际贸易中以技术贸易为代表的无形资产贸易迅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其它商品的贸易增长速度。各国技术贸易总额1964年为27亿美元,1974年为11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400亿美元,1993年为1500亿美元就是明显的例子。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无比重要。无形资产既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和增强企业技术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相关概念
(一)价值创造的基本源泉。价值创造的基本源泉来自企业拥有的各类资产。企业经营的资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资产,包括土地、厂房、设备等;一种是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市场、技术、文件等。有形资产是硬件资产,看得见,摸得着,每天都在发挥作用,容易为人们所重视。无形资产是软件资产,蕴藏在企业内部,发挥着潜在的长期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无形资产的积累越来越显化,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经营企业的主导资源,企业经营无形资产已势在必行。资产是对未来收益的要求权,根据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有形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严格地讲,无形资产是会计学的定义,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则往往称其为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它泛指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未来收益要求权。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人们通常是根据无形资产的形态对其进行认识的,并据此将无形资产分成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但是,根据财务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任何资产的形成都需要一定资金或资源的投入。从无形资产形成的过程看,它与企业的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有密切的相关性,三者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形成和价值的创造。例如,默克制药公司所拥有的巨大无形资产主要来自其每年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这是创新活动的结果;戴尔计算机公司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是其独特的计算机直销体系,这属于组织设计的范畴;而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是通过其秘密配方和出众营销能力的组合形成的,它是创新活动和组织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培训、以激励为目的的报酬计划等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因此,无形资产是围绕创新、组织和人这三个连接点形成,并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给出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定义: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创新活动、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实践所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创造来源(未来收益的要求权),它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探索能力、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三方面。
三、基于价值创造无形资产的应用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相对于企业市场价值的增长而言,企业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的增长相对较慢。例如,美国非金融公司研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1989年的平均2.2%上升到1990~1997年的平均2.9%,有形资产投资比重从14.1%下降到12.6%。与此同时,反映美国主要公司市场价值的s&p500指数却从1980年的135.76点上升到了2000年11月20日的1342.62点,增幅近10倍。如果再考虑在此期间公司发放的现金红利,公司市场价值的增长更是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的增长。上述不平衡现象说明,除了有形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之外,企业其他无形资产(主要是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例如,企业研发投资的成功会给其盈利能力带来持续和长期的积极影响,因此可以用单位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当年及未来10年净营业收益的增量(控制有形资产和品牌的影响)这一指标来考察研发投资的回报大小。运用这一指标对美国83家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一是在1975年至1998年期间,1美元的研发投入可以带来当前及未来10年2.6美元的净营业收益增量。若将上述收入换算成年回报率,则相当于25.9%(税前)或16.5%(税后)。二是同期美国化工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大约在10-12%之间,因此,16.5%的研发投资回报率说明研发投资的确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价值。根据附加经济价值的计算公式,1美元的研发投资所创造的价值大约为4.5到6.5美分。三是研发投资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若将83家样本公司按照销售规模分成大小两类,则大公司的平均税前研发投资回报率达到27 9%,而小公司平均只有16.4%(税后回报率大致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相等)。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公司兼并或建立研发联盟,可以获得研发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研发的价值创造能力。四是同期样本公司有形资产投资回报率平均只有10%(税后),而广告投资的平均回报率只稍稍高一点,即上述两类投资的回报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大致相等。这说明有形资产的表现相当于商品,只能得到相当于资本成本的回报,从而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结论与较高的研发投资回报率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表明通过外包方式来减少对有形资产的依赖性,的确是企业理性和明智的选择。 又如,企业在信息技术(IT)方面的投资可以看成是其所进行的组织资本的投资,因为IT的应用会带来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为的显著变化,进而导致新的商业过程和新的市场策略的出现。众所周知,沃尔玛的主要资产不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而是围绕信息系统所形成的无形的商业流程,其拥有的关于消费者、供应商和商业知识等数据的价值是用于存贮上述信息的磁盘成本的好多倍。同样,亚马逊的网站和计算机硬件基础也只是其资产的很小一部分,而由此形成的商业模式和支持该模式的商业过程才是公司最主要的财富。美国《财富》杂志估计了《财富》100家(美国最大的100家)公司有形资产投资和IT投资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美元有形资产投资在市场上的估价平均接近1美元,而1美元IT投资对应的市场价值接近10美元。这充分说明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
企业价值创造来源于其拥有的各类资产对收益的贡献程度。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工业经济企业价值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的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无形资产的贡献。因此,构建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知识密集型或者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挖掘无形资产收益潜力,制定并调整无形资产发展战略,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无形资产价值贡献评价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卡普兰(Robert S.Kaplan)和诺顿(David 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法(Balanced Scorecard),该方法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运作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进行无形资产的度量。斯维比(Svieby E)1997年在他的《新的组织财富》一书中,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构建了无形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模式,用成长、更新、效率和稳定四个维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度量。巴鲁列夫(Lev, B)于2001年提出无形资产的价值链记分板(Value Chain Scorecard),该方法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无形资产在创新三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机制。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王新(2006)将企业的价值链过程分为购货、生产和销售三个增值环节,并从财务角度计算无形资产在各个环节为企业创造的超额收益,以此来评价无形资产整体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张涛、杨晨(2007)将收益现值法与实物期权法相结合,建立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价模型,从知识产权对企业盈利以及企业战略发展两个方面的贡献程度考核知识产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傅祖林、李化(2007)利用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对一定的指标评价数据进行数据模糊处理,导出最终的量化参数,来客观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
可见,国内外对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评价研究主要关注无形资产的某项特征,如无形资产的创新能力。或者某类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程度,如知识产权的贡献程度。笔者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无形资产价值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无形资产评价工作的有益探索与尝试。
二、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作用机理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不稳定的超额经济效益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源和能力的集合。按照无形资产参与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将其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所能获取的净价值量,即经济租金,企业价值创造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租金是如何产生的。不同类型租金的创造,需要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贡献,因此企业价值创造理论描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作用机理,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产业结构理论:无形资产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基础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市场定位理论为代表。他认为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产业环境和公司的市场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1997)。企业首先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结构,获得产业结构本身带来的竞争优势。然后在一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从而获得租金,创造企业价值。无论企业进行怎样的市场定位――选择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还是差别化战略,都离不开无形资产的支持。这些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改变企业整体的生产与管理效率。这些资本共同作用改变了企业向顾客提品和服务的成本结构,有助于企业总成本战略的实现,同时也通过及时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而实现差别化的战略。
(二)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无形资产是企业异质资源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
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归结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认为:其一,企业是一系列资源束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企业的异质性资源。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异质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能够为企业创造超额经济价值的资源。无形资产中无论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还是关系资本都具有这些性质。其二,1990年,帕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并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特征:一是提供进入市场的潜能;二是对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利益有突出贡献;三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过去的资本规模、投资数量等转化为无形资产的拥有和使用程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表现为某些专有知识、技能、信息、客户资源、研发能力、管理创新等。
(三)企业关系理论:无形资产是企业关系的体现
关系学派认为,企业的资源可以跨越实物资产的边界在企业间流动,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可能源自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或者是企业间的关系。客户资本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关系资本。其基础是客户网络、营销渠道、企业信誉、服务能力和客户忠诚度等。而供应商的信任和支持可以为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提高生产系统的灵活性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表现为其他与企业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如金融机构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在必要的时候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
通过对这几个理论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异质资源的获取,核心能力的培养还是良好关系的建立都是无形资产的培养与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形资产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改善顾客关系来支持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创造企业的价值。可见,要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进行评价,就要考核无形资产是否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贡献,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对企业价值的总体贡献。
三、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赛蒂(A.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方法),它首先把问题层次化,一般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然后在构造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计算方案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也称为最低层)相对于目标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大小。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评价过程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层次分析法可以有助于评价者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模型化、数量化的表述,进一步确定无形资产各要素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相对权重。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的规定,无形资产的研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无法区分是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从表面上看,这一规定会使企业前期费用增加,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减少,似乎与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相背离,因此,一部分人认为归属于该无形资产的支出应全部资本化。如何理解准则的这一规定,该准则主要关心和保护了怎样的会计事项。
主张全部资本化的人认为:1.配比原则要求,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企业把无形资产研究支出在当期列支,而当期并没有因为这项支出而产生的收入,显然是多记了当期的管理费用,把研究阶段的的支出在当期管理费用列支在因果上和时间上都不配比。2.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成本,有客观依据,比较可靠,容易确定。取得一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当包括属于该无形资产的全部支出。3.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很显然,无形资产研究费用并不是为了本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结果很可能形成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一项资本性支出,把研究阶段支出列入当期管量费用,明显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而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把原本属于资本性支出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
但是,遵循会计原则必须是与原则有关的会计要素可以确认,上述会计原则除了可以确认的要素外还应各自满足以下要求:与相关成本相配比的收入在时间上是确定的;资产确认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支出归属于哪个会计期间是明确的;是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是可以划分的。对于这些,企业在无形资产研究阶段是不能确定的,理由是: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使与研发的无形资产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自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和资源支持完成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因此,上述会计原则缺乏约束的依据。由于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与研发支出相关的未来收益只是一种期望并非一定产生,在无法确定该无形资产将来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时,也就是说研究阶段支出将来是形成企业的资产或是形成企业的费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将研究阶段的支出在“研发支出”归集,而不列入当期费用,一旦研发失败,其累积的“研发支出”将给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较大波动,这是无形资产准则最关心的问题。
客观、真实、准确地发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护企业稳健的财务状况和资本完整,维护健康的经济秩序,使企业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运行,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主要任务。
1.谨慎性原则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课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国际评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备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综上定义,将无形资产表述为“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者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物质实体,对生产经营或服务能持续发挥作用,并能为其拥有者或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能更能反映无形资产的
本质。
二、无形资产评估考虑的因素
1、成本
无形资产的成本是指为获取无形资产所付出的费用,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设计费、购置费、加工费、测试费、鉴定费、注册费、公证费、律师费等。同一类无形资产,不同经济主体间由于管理水平高低、研发能力强弱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其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差,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
2、获利能力
无形资产的价值高低同其为经济主体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多少直接相关。如果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强,其经济价值就高,否则就低。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时,应预测其应用后的经济效益,一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该项无形资产受法律保护期限的长短、该项无形资产的技术先进和成熟程度、未来涉及到该无形资产的技术发展趋势等。
3、使用期限
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是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相同获利能力的前提下,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越长,其价值就越多,反之价值越低。在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时,要考虑无形资产的法定使用期限及其经济使用期限。
4、市场供求状况
市场对一项无形资产的需求量是由该项无形资产对市场的适用程度决定的,该项无形资产的适用程度越高,市场的需求量就越大,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就越强,其价值就会越高;一项无形资产的市场供应量大小主要依赖于开发该项无形资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难度的大小,以及有无替代产品或替代技术等因素,如果该项无形资产要求的技术水平很高、难度很大,同时市场又没有替代产品或替代技术,则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就会很高。
5、价格水平
如果所评估的无形资产存在同行业同类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由于同行业同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之间具有可比性,评估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同行业的平均投资报酬率和行业投资风险等因素,因为这些指标的运用将直接影响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
三、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应用情况
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所运用的方法与有形资产评估是一样的,即成本法、收益折现法、市场法。根据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成本法
通过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需要把握两大基本要素:其一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在当年的条件下,重新取得该无形资产需支出的全部费用;其二是无形资产的功效损失,主要是无形资产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贬值所形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于某些无形资产,由于特许他人使用,使原产权主体蒙受诸如市场份额减少、竞争加剧等损失,这种损失要求在其转让价格中得到补偿,这便形成了无形资产的转让机会成本。经过对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功效损失、转让成本分摊率及转让机成本的讨论和测算。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要素便基本齐全,将这些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便可以求得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用数学式表达如下: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1-×+无形资产转让的机会成本
由于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其价值主要不是取决于它的“物化”的量,而是按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因此,只有确信被估对象确有超额获利能力,运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才不至于出现重大失误。成本法是资产评估具体操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式评估出来的价值更接近实际、能够较真实、准确的反映资产的时间价值。但它的缺点式计算繁杂,而且常常遇到寻找同样或类似可比参照物困难的情况。此外,在判断资产贬值时,有很大程度依赖于评估专业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由于成本法的技术思路和角度的因素,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并不一定是最快捷、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技术方法。这并不是说成本法不好,只是说运用成本法评估无形资产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2、市场法
市场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选择一个或几个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的资产作为比较对象,分析比较对象的成交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对比调整,估算出资产价值的方法。
(1)直接法。如果在市面上找到的参照物与被评估对象在结构、功能、新旧程度等方面相同,且参照物的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接近,则参照物的市场价格可直接作为评估对象的评估值。另外,若被评估资产是全新的或接近全新的资产,也可参照新资产的市场价格评估。
(2)市价折余法。市价折余法是以被评估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扣除其实际的损耗贬值(主要是实体性贬值),来估算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基本思路是,被评估资产是已用若干年的资产,如果市场上仍有相同型号的资产出售,那么市场参考物价格就有引用的可能。此时类似于重置成本法只需将被评估资产的损耗贬值从全新价格中扣除即可得出评估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全新资产现行市价-实体性贬值=全新资产现行市价× (3)类比法。又称为市场成交价格比较法。它是指一项被评估资产在公开市场上找不到与之完全相同的参照物资产,但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相类似的资产,以此作为参照物,依其成交价格,作为必要的差异调整,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格。运用类比法的关键是通过严格筛选,找出最适合的参照物。参照物的主要差异因素为:时间因素(指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时间差异对价格的影响);地区因素(指资产所在地区或地段条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功能因素(指资产实体功能过剩或不足对价格的影响)。市场法的优点是:它通过销售价格比较来评估资产的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化的因素,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评估对象的市场价值。其缺点是: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困难,特别是在资产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当的参照物;在寻找参照物时,主观判断的成份较高。从理论上讲,市场法应该时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首选方法。在西方国家其使用频率比较高,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各项资产一般都存在着一个发育比较完善的市场,参照物及各项比较指标能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由于我国无形资产市场不发达,交易不频繁,参照物及各项比较指标不容易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合理,因此,市场法的适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3、收益折现法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主要是通过其超额获利能力体现出来的,运用收益折现法来衡量它的价值高低是适合于大多数无形资产评估项目的。收益折现法是从无形资产的收益入手的,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收益被界定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将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资本化或折成现值,作为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是收益折现法的基本技术思路。收益折现法涉及到三大基本参数,即超额收益、折线率和收益期限。其一,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指因使用了无形资产,并由无形资产所增加的收益额。它的形成过程无非是由于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进一步挖掘了存量有形资产的作用并体现在产量、销量、售价的提高上,或成本费用的降低等方面。其来源渠道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使企业相关产品的产量、销量增加或产品价格提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形成了生产经营费用的节约额;自创无形资产的存在和运用,节约了无形资产特许使用权费用。其二,折线率是将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换算成现值的比率。它本质上是从无形资产受让方的角度,作为受让方投资无形资产的投资报酬率。它的高低取决于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和社会正常的投资收益率。因此,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折现率是社会正常投资报酬率与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报酬率之和。其三,无形资产的收益时间也是影响其评估值的一大因素。无形资产能带来收益持续时间通常取决于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但是在无形资产转让或其他形式的产权变动过程中,由于转让的期限,无形资产受法律保护的年限等诸多因素都将影响某一具体无形资产的收益持续时间。当然,无形资产的种类不同,就要根据无形资产的具体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判断。在确定了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折线率和收益期限后,便可按照将利求本的思路,运用收益折现法将无形资产在其发挥效用的年限内的超额收益折现累加取得评估值。其数学式表达为:
无形资产价值=(预计年超额收益额×相应的现值系数)
或:P=R×
式中:P为评估值;R为第i年的预期超额收益额;r折现率;n为收益持续的年限数;i为序号。
收益折现法的优点是:实和较准确地反映资产本金化地价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应用此法评估地资产价格易为买卖双方接受。其缺点是: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大,受较强地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评估中一般适用与企业整体资产和可预测未来收益的单项资产的评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能力是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要求。无形资产的收益能力是无形资产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资本性资产的价值是该项资产所引起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之和。贴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又要考虑收益的不确定性即风险价值因素。所以,收益能力法最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要求。
总而言之,评估方法一般包括成本法、市场法以及收益折现法,而收益折现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希望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随着无形资产评估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水平将会越来越高。并希望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在无形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提高,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获得尽可能多的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一、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分析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类特殊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并能为其提供权利、特权或优势,不具有实物形态,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效资源。无形资产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企业能力、技术、文化、制度、信息、权利及市场关系、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具有其他资产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如垄断性,价值优越性,难以复制性,收益报酬的递增性,使用的长期性等。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资产。在当今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赢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其二,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难以被竞争者模仿和替代的,由核心价值观、核心技术、组织和管理能力、市场知识等所构成的,能够支撑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看,无形资产是其主要构成要素。因此,拥有一定量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企业要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就不能忽视无形资产管理。其三,无形资产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我国《担保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可以作为抵押财产,这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另外,无形资产可以作为资本投资入股是一项国际惯例,我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亦对此有着明确规定。当前,企业间的租赁、转让、兼并等经济行为十分频繁,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必将通过不断的运用和交易而得以充分体现。总之,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强大的价值创造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认识的提高,无形资产价值占企业价值的比重将愈来愈大。
二、加强企业无形资产有效管理的现时举措
(1)加强理论宣传,强化管理意识,建立相关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的资产管理更多注重的是实物型资产的管理,且形成了一整套相当丰富的经验。而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则存在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知识欠缺、管理意识不足等种种问题,在无形资产的开发、评估以及保护等方面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措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加强无形资产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并通过各种途径在企业普及无形资产的相关知识,倡导人人关注无形资产的组织氛围。(2)重视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当前,企业普遍存在无形资产流失现象。一是企业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加强保密措施的建立,制定并完善无形资产相关制度、流程,按不相容岗位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各级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形成有效的内部管理约束机制,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与损耗,通过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合同等形式,最大限度地防止商业机密和企业核心技术的外泄。二是加强人力资本管理,通过创建人性化、多元化、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防止因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人才流动过于频繁而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三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加强自我保护。我国的民法、刑法以及一些专门性法律中对无形资产的保护都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充分利用法律武器来捍卫企业自身应有的权益。(3)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力度。一是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二是加强无形资产营运,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等各类无形资产进行充分的运筹和谋划,使无形资产价值的增值最大化。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的转化。要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把无形资产的各种信息尽量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并符合市场需求,使无形资产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有形资产,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4)构建无形资产绩效评价体系。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对无形资产在一定时期运营效益的考核。这对于评价经营者管理绩效、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根据无形资产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构建无形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这些指标应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应能反映无形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值能力。
二、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的重要价值分析
1、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创造超额收益。一般而言,有形资产不具备使其价值无限增高的能力,而无形资产多是科技人员和管理者脑力劳动的结晶,其在生产经营中的使用是抽象劳动的潜在价值进一步释放和制造的过程,会产生一种大于其预付价值量的扩张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远高于其成本的巨大经济效益。如可口可乐在世界饮料业、耐克在制鞋业、Intel在计算机芯片业、海尔在家电业等,他们的获利能力都超出同行,其实都是无形资产的超额盈利性发挥作用的结果。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超额收益,必须充分依靠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难以被竞争者模仿和替代的、能够支撑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北京大学的史东明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包括核心价值观、组织和管理能力、知识与技能能力、软件与硬件能力等四个方面。从这些构成要素来看,多属于企业特有的无形资产范畴。因此,无形资产已经担当起构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核的重任,企业要拥有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无形资产就成为关键。
3、无形资产在企业筹资、投资方面具有重要功效。筹资、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筹资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不少企业因为筹资渠道不畅而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发展,而根据现有法律,企业许多无形资产,如国有土地使用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均可以作为抵押财产,这无疑拓宽了企业的筹资渠道,使得无形资产具有了筹资功能,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盈利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企业投资方式多种多样,而无形资产则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可以将自已的知识产权、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对外参股,或者转让,进行低成本扩张,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三、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无形资产意识,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组织体系。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无形资产切实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日程上来。其次,要健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负责无形资产的研制、投资、开发、申请、注册、维护、考核与评价等全面管理。管理人员应具备无形资产法规知识,掌握无形资产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管理理论,善于处理无形资产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复杂问题。
财政部于2006年2月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并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其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但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中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对其提出了挑战.要求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在无形资产计量中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即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因此,其运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外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将公允价值写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充分反映了我国会计实现国际趋同的信心和决心。
在资产的初始计量中,自愿要卖的双方在公开市场上所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就代表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是在非现金交易中,当交易的资产或负债无法被直接客观地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可以采用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技术进行估计。如在《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易》准则中,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1.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2.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3.如果该资产和与陵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对于无形资产计量而言,笔者队为,一般不满足上述1,2两个原则,则多数情况下符合第3个原则,即可采用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现值技术预期现金流量法。
考虑到目前我国并不真正存在无形资产活跃市场的现实.《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并没有规定按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无形资产计量的挑战
公允价值存在的前提是资产要有活跃的交易市场,持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要熟悉这种活跃的市场,但是无形资产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找到相同或同类的无形资产作比较.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日标的现值技术的预期现金流量法任无形资产的计量中最为合适。但由于该方法本身的技术要求,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方法基本参数主要有:一是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二是折现率,三是无形资产取得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其运用前提条件是:1.无形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2.无形资产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3.无形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看似只有几个参数,似乎很简单,其实几乎每个参数都难以确定,或者说难以准确把握。如预期收益是采用净现金流量还是净利润.用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无风险报酬率是采用国债利率还是银行利率,采用短期利率还是中长期利率等都有争议;行业报酬率、社会平均报酬率等数据本身的准确含义就很难界定,等等。由于类似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收益预测和衡量参数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对无形资产计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形资产的评估范围难以界定
实际上,在时间上是很难对技术型资产的经济寿命进行可靠测定的。对一种新的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说,它的经济寿命是随着技术开发的深度而不断延伸的.用现行的法定年限或协议年限去测定,实际上忽略了无形资产的可持续利用性。因此,我们常结合有形资产去界定无形资产的范围。但有形资产会随着投入规模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使得无形资产的范围难以界定。
(二)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法律合同寿命,二是经济寿命。我们常常以法定或协议的有效年限为依据,但是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要受技术进步和使用频率的影响。而无形资产的计量价值主要表现为超额利润。比如说,一项技术型无形资产法定有效期为50年,但实际上3、5年后就会完成技术更新,原有的技术即使继续受法律保护,也已不再具有先进性,不能再为所有者带来超额利润了。有的无形资产具有可持续开发的特性,如一些技术性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随着其开发、升级而得到延长。另外,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当一项无形资产被所有者独占时,可以较为清楚地确定收益,但是随着技术广泛传播,其价格、成本方面的独占优势逐渐丧失,收益期限也相应缩短。这些部使得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期限难以预测,具有不确定性。
(三)无形资产的收益难以预测、衡量
无形资产的收益是一种超额收益,它必需依附于直接的或间接的物质载体来表现价值,主要有:无形资产的存在使企业相关产品的产量,销量增加或产品价格提高,或两者兼而有之;无形资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形成了生产经营费用的节约额;自创无形资产的存在和应用节约了无形资产特许权使用费。而一个企业取得的收益,除了有资产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人的素质以及市场和机遇等因素有关。企业的收益是资产与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要确定某项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是很难甚至是无法分清的。对无形资产未来收益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无形资产的计量,而收益又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收益的预测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四)单项无形资产的收益分成率难以测定
无形资产必须与有形资产相联系,否则就不能独立产生经济效益。在预测无形资产的收益时,通常的做法是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放在一起,然后通过收益分成率将无形资产价值从综合价值中分离出来。由于直接测定无形资产的分成
率较为困难,通常先测算有形资产的分成率,再计算无形资产分成率。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分离出来的收益并不单是一种无形资产带来的,它是除有形资产以外各种无形资产价值的综合反映,单项的无形资产的收益分成率难以测定。
三、应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无形资产计量的挑战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下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最近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特别预期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都需要有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高管人员的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也还参差不齐。因此,在现实会计环境下,应加强有关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详细了解无形资产的基本状况,并加强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
为了使无形资产计量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具可靠性,会计人品在计量前,应详细了解包括无形资产的取得过程、历史沿革和公司概况;公司经营环境及市场情况;无形资产的产权状况;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特别规定情况;相似无形资产的最新状况等情况。有时候.有关方面往往因为自己的利益,将失真失实的无形资产的历史资料提供给会计人员,而会计人员又常常难以查清这种有目的的失真失实资料.这就给无形资产的计量带来了风险。因而,会计人员必须要对有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并借助合法、有效、辅助的手段,识辨资料的真实性。
由于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期限及收益分成率预测等存在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计量时一定要重视数据资料的来源。在收益的预测时,要根据适度绩效情景,正确地把握无形资产的收益。由于不可能得到十分完整的市场资料,仅按手头上所掌握的全部资料而得出的结论并非一定准确可靠。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时必须加强对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
(三)理解国家宏观政策,正确预测无形资产收益
收益预测是以公允价值为目标的现值技术预期现金流量法的核心内容,其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量结果的准确性。而收益的预测往往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往往又是会计人员无法了解和预测的。为规避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无形资产收益等的预测带来的风险,会计人员必须正确理解现有的同家宏观政策。
其次,收益的预测必须建立在对无形资产收益状况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多地获取历史的会计资料、主要收益来源及主要成本项目的变动情况、结构情况。无形资产收益预测的基础资料应该不少于三期的历史数据及不少于五期的预测数据。预测后,还要对收益预测的基本假设、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可靠程度,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复核。复核应当坚持谨慎性原则,对各项目的变动趋势有充分合理的解释。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1996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将知识经济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继续。目前,在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正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它不仅包括以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科技产业,还包括以现代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文化知识产业以及以策划、创意等活动所组成的“脑业产业”等。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无形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传统经济形态中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而是知识、经验、能力等无形资产。
2、以人为本: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成为第一要素,因此,掌握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人力资本便成为主导。
3、高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知识型产出品的寿命越来越短,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二、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而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共同构成了会计主体的资产,因此,我们说无形资产首先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即是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国际会计准则38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为用于生产和销售、为用于出租或为用于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具有如下特征:
1、无形性。它包括2层含义:一是没有实物形态;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功能作用的无形性。因此,“无形”是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2、垄断性和超额盈利性。企业独占某项无形资产而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特权和优势,凭借这些特权和优势来获得超额利润,如专有技术。
3、无可比性。由于无形资产的独占性而使其没有可比的市场价值,因而难于确定其转让价值。
4、价值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的寿命周期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2个方面。
5、长期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及补偿方式是逐期进行的,是可以使企业长期受益的。因此将无形资产的投入记入资本化支出有其合理性。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对无形资产的确认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以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作用是判断其是否进入、如何进入及何时进入会计系统。
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要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即在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同时要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并且规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由此可以看出现行无形资产确认的2个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而人力资源、知识资本、自创的商誉等都被排除在外,能纳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等。
(一)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已渐渐成为会计的中心,多种知识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企业资产的核心和主要收益来源。若不将这些知识产品归入无形资产范围,将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为适应时代需求,无形资产的范围应有所扩大,使无形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反映。据此,我们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分为以下几类:
1、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等。
2、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电脑软件、域名以及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新型的无形资产。
3、组织管理类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管理哲学、企业经营方法、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等。
4、市场类无形资产:如供销网络、企业品牌、长期顾客、企业信誉、特许经营权等。
(二)完善无形资产的确认方式
1、对于传统会计模式下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由于其具有可计量性,因而可以通过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过程,将其信息内容以定量化的方式披露在会计报表中。
2、对于新型的无形资产,如企业信誉、员工素质、资本运营能力、质量体系认证、供销网络等到目前尚不能进行会计计量的无形资产,则应以定性化的方式在会计报告附注中进行完整、客观的披露,以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
3、对自创商誉应尽可能的在创造时予以确认,而不能等到企业合并时才予以确认。商誉是企业拥有的各种未入账的经济资源或优势所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体现,无论企业是否发生产权变更,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若只等到企业产权发生变更时才予以确认,则背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
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就是如何来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何种计量属性来确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目前以货币计量的资产计量属性有5种: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传统的无形资产计量方法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法,即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这与可靠性的会计原则是相一致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来越重视。因此采用历史成本法来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受到了挑战,公允价值备受关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可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公允价值是反映各时点上包含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而历史成本反映的始终是被初始确认并纳入会计体系的价值。因此,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对于无形资产是采用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来计量,其结果是大致相等的。
1、对于外购无形资产,应按照企业为获得该项无形资产而支付的全部价款入账,此时的购买价款大致相当于公允价值。
2、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新准则明确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目前对于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应用最多的就是收益现值法。它的理论依据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即在预计的有效使用期内,以适当的折现率将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折成的现值合计。
但是,运用收益现值法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一是该无形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二是无形资产拥有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必须能用货币衡量;三是该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年限可以预测。
3、对于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主要是对研发费用如何处理问题。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为两个阶段,对于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而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则可以资本化。这一规定较以前更加合理,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则有些太过笼统。高新技术企业是高知识技术型的企业,无形资产占有很大比重,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在竞争是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但是若按现行规定将研发支出的大部分费用化,则降低了这些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对于研究开发费的计量可采用如下方法:
(1)设置“研究开发”和“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
(2)发生各项研发费用时,借记“研究开发”,贷记料、工、费等有关账户。期末,按一定比例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
(3)研发活动成功时,先将已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冲转,然后按该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减去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的净额进行资本化。若研究开发活动失败,则转销“研究开发”,即借记“管理费用”(未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贷记“研究开发”(总额)。
(4)对于以研究、开发为主要业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如前面提到的高新技术企业,为鼓励其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则可以允许其将研发费用全额资本化,即在研发活动失败时,将失败成本转归成功项目负担。
(二)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不再是一次投入的结果。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企业所处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激烈,也使得无形资产的风险加大。企业只有不断地对无形资产进行再投资,才能更好地应对无形资产被快速淘汰的风险。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减值及再投入的后续计量力度(如编制无形资产变动表,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以便及时反映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
五、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财务会计信息是衡量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新准则也只要求按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等5项信息,对企业正在研究开发中有可能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做出必要的说明。并且由于目前对无形资产在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局限性,也使得大量的无形资产价值游离于财务报告系统之外(如企业信誉、人力资本等),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完善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十分重要。
第一,借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沃尔曼Wallman的“财务报告的未来Ⅱ:彩色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分层次披露。这样,既扩大了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范围,也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价值,从而为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第二,完善无形资产在报表内的披露。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仅揭示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及净值,还要揭示正在研究开发中的无形资产信息。二是在利润表的“其他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项目是下分别设置“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和“无形资产投资收益”等明细项目。三是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投资增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和处置无形资产收回的现金,并且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进行披露。
无形资产是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按其来源渠道,可分为外来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突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无形资产。整个会计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适应新的会计环境,探索知识经济条件下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方法是会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产的组成由以有形资产为主转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企业的投资也由以物力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智力、人力投资为主。企业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无形资产的研发。会计核算的新环境,必定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新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要求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尺度一致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间的业务交流也更加频繁。企业根据对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与其发生业务来往。这就对企业编制会计报告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类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尺度必须一致。对于同行业的两个对无形资产投资基本相同的企业,如果价值计量的尺度不一致,很容易出现最终报告的无形资产信息存在很大差距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投资者进行比较、决策。
(二)知识经济要求客观合理地核算研发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入到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当中的费用很少。因此,能否客观合理核算研究开发费用将不会对企业的经营利润产生太大的影响。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部分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超过了有形资产。企业投入到无形资产研究开发当中的费用在全部耗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能否客观合理核算当期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将会直接反映企业当期经营利润。
二、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由于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和自创的不易确认性,现行的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遵循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然而,仔细分析很容易发现: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不仅《企业会计制度》与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不一致,而且不能应对知识经济条件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提出的挑战。
(一)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最新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规定,企业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包括研究过程中的耗费。而企业外购的相同无形资产的价格确是依据所购单位耗费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确定的。这样相同的无形资产在不同企业的会计报表中,由于来源不同入账价值也就完全不同了。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相互比较的价值,不利于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比较同类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影响了投资决策,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
(二)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相比注册费、律师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当以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价值计量的主体,而不是仅仅依据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量。然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原则却恰恰相反,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忽略了研究费用,都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歪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三)违背了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中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收益仅及本会计期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收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自创无形资产过程中耗费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受益期是无形资产的整个有效期,一般涉及到几个会计期间,而不仅仅是当期。因此,研究开发费用都应当划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然而,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却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划为收益性支出,《企业会计准则》也将研究费用划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发生当期损益。违背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不利于企业正确核算当期的经营成果。
三、完善我国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具体思路
结合知识经济条件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要求,完善我国现行的自创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有利于客观正确地核算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利润,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一)设立与“管理费用”并列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产和投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的资产从以有形资产为主体转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体,企业的投资从以物力投资为主体转变为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其拥有多少有形资产,而在于其拥有的无形资产的多少。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企业管理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研发成功,将会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的占有比例,完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效益。为了使会计信息能够间接反映企业发展战略,就必须要求正确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因此,应该将研究开发费用从“管理费用”当中分离出来,设立与其并列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目。
(二)以价值计量反映企业研发能力为出发点,借鉴自建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模式
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量能够间接反映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能力和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结合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设立“在研项目”中间核算科目与“研究开发费用”费用核算科目。通过“在研项目”与“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合理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企业高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量和研发能力。企业进行专利、非专利技术或商标等某项无形资产的研发时,将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金全部计入“在研项目”科目借方核算。研发成功了,将申请无形资产产权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借方,作为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将“在研项目”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作为入账价值。研发失败了,将“在研项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计量“在研项目”借方发生总额以及“研究开发费用”期末余额,能准确了解企业在高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量,掌握企业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最终,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解决当前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万云.会计最新制度、准则――深度阐释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于玉林.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百兴.论知识经济下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计量模式[J].四川会计,2000(4).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技术类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相关的权力构成,这类无形资产主要依靠高度密集的技术、知识及智力为其所有者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都属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一、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的特征
1.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高。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来看,技术和知识含量在其提供的服务价值中占有绝对优势。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主要依靠技术、知识的投入,技术和知识的倍增性使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呈现倍增性。如计算机软件的物质资源消耗很低,但技术和知识资源的蕴含量极高,使得其高附加值性特别突出。
2.能够为持有者带来超额利润。技术类无形资产具有远远超过一般商品价值量的扩张能力,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物质财富具有巨大的作用,其控制主体通过在生产经营中使用技术类无形资产,可以获得超过社会或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能力。利用技术类无形资产获得收益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使用技术类无形资产从而使控制主体获利,通过技术转让来完成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获得收益,以及利用技术入股从而获取股利等等。
3.价值转化过程风险较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具有创造性,因此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制过程中的风险性。包括研制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以及研制成功后被别人抢先取得专利,或因技术进步失去使用价值等;另一方面是技术类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技术和知识的消化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市场情况发生变化,采用新技术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就有风险,此外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要,也有风险。因此,无论是对技术的研制方还是使用方来说,技术类无形资产都有较大的风险性。
4.投入和产出呈现弱对应性。无形资产是智力劳动的成果,是个别生产,一次性生产,有较大的探索性和风险性,失败的可能性大,常常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才取得某些阶段性成功,所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不易量化。同时无形资产的产出与投入没有成正比的对应关系。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是由开发和研究的成本决定的,也不是由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由其给使用者带来的效用决定的。所以一般来说,不是投入的越大,或者科技价值高、技术含量高,无形资产的价值就高,他们之间是弱对应的关系。
二、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范围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条约)的有关规定,技术类无形资产主要是由技术类知识产权组成,包括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专利权是指由国家专利局或代表几个国家的地区机构认定,根据法律批准授予专利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使用权、转让权、许可权等权利。专利法规定只要具备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明就可以申请专利,经批准后,发明人或单位就可取得专利权。专利通常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有技术,又称为非专利技术,是指未公开或未申请专利但能为拥有者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的知识或技术。具体包括:计算机软件、工业外观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工业版权,各种设计数据、技术规程、工艺流程等技术资料,专家、技术人员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技巧和诀窍等。
三、技术生命周期与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无形资产的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从其开发、形成到广泛应用乃至被另一种新技术所替代的全过程,通常分为发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类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方式和收益的大小不同,而且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因此,在对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时,应结合该无形资产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所具有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由于衰退期的无形资产已失去使用价值,无需对其进行评估,所以下面只对发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1.技术发育期无形资产适用的评估方法。处于技术发育期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技术尚在研发阶段,没有取得最终成果;(2)技术刚刚取得成果或刚刚取得专利等,尚未投入市场开发;(3)技术已获得承认或获得专利权,一直没有投入生产销售等;(4)难以通过市场销售、许可使用权获得收益的技术等。 这个阶段无形资产的特点是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大。由于尚未投入规模生产或投入市场销售,难以量化未来的收益,所以价值评估不适合使用收益法和市场法。此外,这个阶段买卖双方的交易多是以成本补偿、费用摊销取得合理利润为目的,所以采用成本法评估其价值是较为合适的。在评估中,由于技术发育期的无形资产大多处于研发阶段、创作阶段或刚刚完成正在申报专利前后,价值贬值的因素被弱化了,有些甚至于可以不考虑贬值。
所以,技术发育期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模型为:无形资产总价值=开发成本+正常利润,其中开发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如参与研发的相关人员的人工工资,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材料、能源费,专用设备折旧费,信息资料费,外协费,咨询鉴定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等,也包括各种间接成本,如为管理、组织研发的一切摊销费用、通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科研工具、仪器及公用水、电、气的摊销费等。正常利润是指从科研投资应取得的最低利润,这部分的利润率应以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为依据,是研究开发者从事科研投资应获得的起码利润。
2.技术成长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技术成长期阶段是指专利、专有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技术资产形成的产品,在法律上取得认定后,已投入规模生产使用,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还不高,但销售业绩上升很快。处于成长期的技术产品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核心竞争力不够,在新老竞争对手的挤压下,未能实现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市场;另一种是技术产品竞争力超过对手,在市场上战胜对手,得到用户认可,占有率提高。成长期的技术产品,获取超额盈利能力和发生风险的机率都很大,所以在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成本法加成未来收益的一种折中模型,即成本――收益模型: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
式中:C――成本补偿额
K――技术分成率(各期分成率可以不同)
Fi――分成基数(未来的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或超额收益)
r――折现率
i――收益期限
成本―收益模型实际上是收益法基本模型的变型,它首先能保证出让方获得成本补偿额C,同时在未来收益中获取收益分成,并且分成率K可以是变化的:在该技术资产能带来高收益的期间,可以分得高比例的收益分成;在收益低,风险大的时期,分成率K可以低一些。
3.技术成熟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技术成熟期是指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中能够为占有方、使用方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并且这种收益是高于企业有形资产收益之上的追加收益,也可以理解为高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额收益。处于成熟期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己被市场认可,其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比较稳定,风险相对较小,也容易计算,这时的评估方法适合采用超额收益现值法。
超额收益现值法主要是把技术类无形资产未来所产生的追加收益或超额收益进行量化并计算出其现值来确定其评估价值的方法。基本公式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P=
式 中:Ri――被评估资产第i个收益期的超额收益
r――折现率
i――收益年期
n――收益期数
基本公式中超额收益Ri的计算,又根据实务中实际取得数据的不同,分为直接超额收益法和间接超额收益法。
(1)直接超额收益法。技术类无形资产产生超额收益的方式一般包括如下几种:产品成本的节约或降低;产品质量、性能、档次的提高导致产品售价的提高;产品商标、消费者认可等因素导致产品销售量的增加,从而形成利润的增长。所以根据技术类资产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方式不同,其确定可以采用如下四种模型:
①成本节约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成本降低,费用节省形成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Ci-Co)・Qi・(1-T)
Ri――第i年超额收益
Ci――采用新技术后第i年成本
C0――采用新技术前的成本或同类产品成本
Qi――第i年产品销售量
T――所得税率
②收入增长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产品质量、档次提高、售价提高,从而获得技术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Pi-P0)・Qi・(1-T)
Pi――采用新技术后第i年产品价格
P0――采用新技术前产品价格
③市场扩大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新技术引入使销售额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从而获得技术超额收益的情况。
超额收益Ri=(P-C0)・(Qi-Q0)・(1-T)
P――产品销售价格
Qi――采用新技术后的销售量
Q0――采用新技术前的销售量
C0――单位成本
④综合模型。以上模型将技术资产形成的超额收益来源进行了人为的划分,如 果考虑成本、价格和销售量同时改变的情况,可以用综合模型。超额收益R=[(Pi-Ci)・Qi-(P0-C0)・Q0]・(1-T)
专利、商标等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时,如果掌握的资料能够采用直接比较法比较本企业或同类企业使用新技术前后成本、收入、销售量的变化,应首先使用直接超额收益法。这种评估方法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外合资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商标转让、许可使用中均可直接引用。但是在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无法取得无形资产使用前后可比性的资料,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确定也可以采用间接超额收益法。
(2)间接超额收益法。间接超额收益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当无法对使用新技术资产和不使用新技术资产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时,将无形资产和其它类型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收益与行业平均收益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即“超额收益”,它是采用技术资产为企业带来的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那部分收益。
间接超额收益法的模型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P=
式中:Ei――第i年的净收益
Wi――第i年占用资金
IRR――行业平均收益率
r――折现率
n――预测收益年限
与直接超额收益法相比,间接超额收益法不需直接比较无形资产使用前后的获利水平,使超额收益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了,在我国,商标、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不易找到相同或相似技术资产进行直接比较的无形资产,采用间接超额收益法进行评估最为常见。
参考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知识的资本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成为资本,只有那些具有新的市场价值,并能够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知识商品,才能成为知识资本。企业能否充分利用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来保证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认清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使无形资产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技术创新与无形资产的种类及特点
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在生产等领域里的成功地应用,包括对现有技术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活动。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系数很高的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尽管技术创新投入大,失败率高,而创新一旦成功,会给企业乃至产业、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推动的作用。然而,只有成功创新成果的扩散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及增加财富。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按照国际通行的观点:无形资产一般由知识产权(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厂商名称、域名等)、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等内容组成。技术创新资产是指创新者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其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获得商业价值的资源与能力。技术创新资产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实物资产,也可以是能够带来某种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技术创新无形资产一般分为三类:知识类无形资产、权利类无形资产和关系类无形资产。技术创新无形资产的特点:信息特征、磨损的特殊性、渗透性、独创性、收益性、积累性、动态性、公共属性、时效性。
二、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 )是第一个提出知识资本这一概念的,在他看来,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
史特华(T·A·Stewart)进而在1994年又进一步论证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Stewart认为知识资本是无法触摸到的,但却是能使你富有的东西。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Stewart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三者之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而顾客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三者相互作用,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值与实现。
最近几年张茹苓、杨桂英、张继光、杨文圣、孔斌、余来文、陈明等学者就知识资本中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做出相关的评价,指出企业无形资产与技术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通常可转化为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往往又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专门法律保护。就技术类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技术秘密)而言,无形资产离不开技术创新,其专有权保护的对象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无形资产的开发过程,持续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品牌效应,是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
三、无形资产在技术创新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可以提升无形资产自身价值及增值
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在产品中复制自身的价值并增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转化,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如专利技术、专业知识、经验技能、产品设计、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具体劳动应用这些知识资本制造产品时,也就把这些知识资本的价值复制到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当产品销售后,收回相当于复制知识资本价值的货币收入,除少部分用以补偿专利等预付知识资本的支出,大部分形成价值增殖。
(二)具有促进和提升社会收益作用
由于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增加,使得本企业拥有先进的创新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再转化为无形资产成果,这样的无形资产成果必定是领先于其他社会企业,而由于溢出效应,必然扩大其他社会企业对创新的无形资产的模仿和利用,从而引起社会收益的增加。
(三)具有提升社会技术创新的开发效应
由于已有的无形资产的广泛使用,引起社会收益的增加,并使得创新者及竞争者为了取得新的比较竞争优势(如质量比较优势、技术比较优势、市场份额比较优势等),引发双方在相应的技术创新领域的竞争,以获得新的无形资产产权,从而导致该领域创新活动的增加。
创新致力于扩大企业间的经济技术差距,模仿或扩散趋于缩小这些差距。当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后,创新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新的创新再次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创新是一个不断扩大和缩小技术差距的动态过程。
(四)具有增强技术创新的保护作用
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或某些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为此,各国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开发研究、用于产品和工艺创新,用于组织和管理创新。但是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易被他人仿冒,抢先申请专有权等,使原创者不但得不到技术优势和超额收益,甚至连开发成本也无法收回。
企业有了先进技术及其成果和雄厚的经济资源还不能算作具备真正的技术经济实力,若达到此目标,必须借助各种有效手段寻求法律的保护,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及其成果和品牌通过法律程序转化为无形资产专利权和商标权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受到法律的相关保护,使得外来企业只有通过该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转让来获取使用权,这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
四、简要总结
无形资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实现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上,而且由于围绕获得这种无形资产进行的竞争和模仿所带来的效应,更是增加了无形资产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保护作用。企业的竞争体现在市场上,市场竞争体现在商品上,商品竞争体现在技术上, 技术的竞争体现在无形资产产权保护上,在技术创新的资产中是以无形资产为核心,无形资产对企业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
[2]何炼成,徐鸿,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当代经济研究
[3]吕天奇,知识资本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探析,理论与改革
1.确认原则不足。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以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为依据,规定无形资产必须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①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这个原则,自创商誉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上对其不予确认。由于商誉是由各种因素(如所处地理位置、品牌知名度、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或售后服务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哪一笔支出能够确定是为创造商誉而支出的,同样也难以确定哪一笔支出创造了多少商誉以及这些支出的受益期为多长。因而,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并购商誉加以确认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入账。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事实上商誉并非并购时才产生,自创商誉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的一种独有的可能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为创造知识产权而不懈努力形成的。自创商誉与并购活动没有必然联系,在并购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被并购企业,只是由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没有反映而已。显然,对外购商誉计价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有悖于一贯性原则。
2.确认范围过窄。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有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或供应商的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较我国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上的域名、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等不断产生,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过窄的确认范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计量模式的局限。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传统惯例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的提高,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开始使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种计量模式虽简单易行,但缺乏合理性,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在开发成功以后,受益的会计期间仅负担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因而,忽视这类商标、品牌、商誉、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主要是面向过去,而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誉、人力资源等主要是面向未来,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要求改变现行滞后的会计计量模式,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前瞻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降低决策风险。
二、知识经济时代自创无形资产如何确认、计量
1.扩大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论是外来的还是自创的均应确认入账,以满足一贯性原则的要求,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非专利技术、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对自创无形资产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成本法。将历史成本按照评估基准日的计价标准计算,再减去应扣损耗和贬值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客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意性。但是有些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难以确定甚至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因此,该方法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用得并不多。②现行市价法。以现行市场价格为计价标准,据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要求有一个充分的市场条件,而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同时,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有很强的个体特征,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③收益法。通过估算被评估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据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能体现无形资产的意义,只是评估过程中的未来收益需要预测,内含报酬率也需要操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因此收益法的主观性比较强,但在实际的无形资产评估中使用得比较多。以上几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无形资产。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应根据不同种类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计量:
(1)专利权、商标权等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确认的无形资产,可采用成本法,其最终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相关支出,还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会计处理时,为防止开发项目可能遭受的失败,在相关无形资产没有正式取得之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为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等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全部费用,待开发成功后再予以资本化,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失败则予以费用化,一次或分期转入当期损益。
(2)对于非专利技术,由于无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承认,因此最初入账价值应以研究与开发费用为准,具体操作可参照(1)的程序。